弘齋全書/卷百七十九
羣書標記一○御定一
编辑海東臣鑑二卷寫本
编辑此予在春邸時所編也。起自弘儒侯薛聰。止本朝尹棨。凡一百九十一人。每人名下。註其字里爵諡。撮錄其言行事蹟之可爲後人鑑法者。蓋倣皇明宣德中所撰歷代臣鑑之體例也。與桂坊李商逸對校數晝夜而書成。○親撰題曰東國歷代及國朝名臣。凡錄一百九十有一人。取雋於潛谷所編義例。蓋揚其善之可爲法者。不患不裨補於思齊之柯則也。矧在我朝。碩輔名臣。磊犖相望。明良契遇之盛。顧非歷代之所有。以至忠義諫諍之臣。偉材達識高尙修飭之士。又不可僂指而殫數。則玆之所錄。宜若太𥳑。而昔朱夫子編八朝名臣言行錄爲前後二集。所收僅爲九十七人。裁別之謹嚴鄭重。蓋有如是。以較此編。所加殆百。亦可謂夥頤哉。此雖未成之草藁也。若其百又幾十人者之功業章而譽聞著。輝光烜赫。流耀無窮。則豈特齊四臣之照千里而已哉。此皆我列聖朝陶鑄作興而成就之者。猗歟盛矣哉。自今萬億年名臣之佐理太平者。踵前武而輩出。繼此錄而不勝書。則此錄之姑爲草藁。不亦可乎。鈔謄校對之事。侍直李商逸與之焉。
宋史筌一百五十卷寫本
编辑義例一卷。目錄一卷。本紀八卷。志四十七卷。世家二卷。列傳九十一卷。脫脫宋史。潦率無據。體裁則乖謬。敍錄則氄雜。在諸史最無可觀。洪武中。命宋濂等改修未就。其後周公叙建請改撰。又未就。王昂之宋史補。王洙之宋元史質。粗加斤削。略而不詳。王惟儉之宋史記。柯維騏之宋史新編。稍號善史。又皆佚而無傳。有宋一代之史。雖謂之闕焉可也。惟是予於春宮日講之餘。卽已留心纂修。因取舊史。昕夕繹覽。手加句抹。略具編帙。是爲史筌之初本。惟以芟繁汰冗。有省無添。爲一副書例。踵加筆削。凡易幾藁。而其不刊者纔二三。御極以後。機務無暇。命曾任賓僚諸臣分管編摩。因復摭事授義。緣義起例。規橅寖廣。裁酌轉多。與賢閣丹鉛之原藁。幾乎面目之無復舊。辛亥。分授館學諸生。繕寫校對。旋藏之祕府。蓋作史至難。刪史亦未易。史筌始止於刪。而今又有作矣。於是乎姑束閣之。不卽印行。
宋史撮要三卷寫本
编辑予旣纂宋史筌。以盡其䂓模之大節目之詳。復寓反約之義。取編年諸史。刪繁汰氄。撮其肯綮。作爲此編。事省於通鑑。文約於綱目。而大經纖條之爲後世炳鑑者。則固該括無遺。約而盡之。與史筌相爲表裏。覽是書者。尙可以知予筆削之意云。
右壬辰編
新訂資治通鑑綱目續編二十七卷刊本
编辑綱目續編。卽皇明成化間開局纂修者。其刊訂訛謬。整理體裁。則予在春邸時。積費勘校之工者也。予嘗謂有宋之風氣人物。與我朝相近。其爲鑑戒。比他史尤切。故刪正正史而有史筌焉。節略編年而有撮要焉。若夫以述而不作之義。竊附於紫陽擬經之作。則覽者可於此編得之。○親撰義例曰宋元編年之史。如續宋編年通鑑,宋元通鑑。皇明成化間。有綱目續編。我朝又有金宇顒續綱目。而義例之詳略不同。歲癸巳。余旣講朱子綱目。將以次及於宋元史。召宮僚語之曰。綱目朱子所以繼春秋而作者也。而紀年訖于五季。自玆以降。諸家之踵修者。非無其人。成化間所編體裁最得宜。然其綱與目之幷用小字。與朱夫子提綱備目之義不侔。稽昔英陵盛際。命集賢諸臣。撰次綱目訓義時。維我光廟承命。書其大字。今若就續編而櫽栝之。大書分註。一遵朱夫子發凡。以欽述聖祖志事。余其與有幸乎。遂使諸僚廣蒐旁引。勘訂訛謬。每一編奏。余復取以裁定。凡例則悉遵訓義。事實則溯考本史。閱屢月始完。乃倣洪武正韻字。大其畫印其綱。而目則用壬辰銅字印行。
資治通鑑綱目新編二十卷寫本
编辑自朱子續麟之後。一代有一代之綱目。惟皇明二十朝事實。久無綱目。壬辰。予在春邸。取皇明正史。提綱立目。紀年繫月。一倣朱子綱目之例。至癸巳始成。蓋朱子綱目成於乾道壬辰。後三壬辰而高皇帝龍興濠州。又四壬辰而神宗皇帝再造我藩邦。又三壬辰而是書行。天時偶符。事若有待。賓客徐命膺與聞編摩之事。○親題卷首曰。曰新編者。繼原編續編而作也。我東之於皇朝。若魯之於周。然孔夫子作春秋大義數十。尊周爲先。此之謂周禮在魯。而於魯史猶然。苟如周史之作於孔夫子者。其筆法之謹嚴。當尤如何也。新編者。皇朝之史也。余實有擬於孔夫子之春秋。而不如是則新編可以無作矣。後春秋而爲惇史。朱夫子之綱目是耳。然而朱夫子尙恨其未克照管於筆削之際。則余何敢曰一一無錯。然其義則竊取於兩夫子之大旨。觀乎卷中之書法。庶或爲開卷第一義也。
明紀提挈二十卷寫本
编辑提挈者。提綱挈要之謂。蓋與綱目新編。異名而同實者也。大書分註之體裁同矣。紀年繫月之事實同矣。所異者特屬事比辭之詳略耳。然則曷不參伍錯綜。去短取長而合之爲一書乎。傳記之繁氄。莫如明史。眞僞之錯互。亦莫如明史。始予之撰次明紀也。每一編成。輒令賓僚輪校。則所据各異。有見無隱。格頭之籤。不勝其紛。如予旣爲之親加折衷。編成綱目新編。復采其書法之可備一義者。事實之別有依據者。另作一部編年之史。此提挈之所由作也。昔溫公之著資治通鑑也。旣有目錄。復有擧要。而不嫌其重複。論者引蘇洵之言曰。如鬻屨焉。旣爲其大。又爲其次。令人自擇之。予於此亦云。
右癸巳編
兩賢傳心錄八卷附錄一卷寫本
编辑我東之宋先正。卽宋之朱夫子也。大而秉執出處。小而言行動靜。以見於兩集者。比類參看。其有不合者幾希。蓋以本源之工。同造乎高明正大之域。則妙用之隨時隨處。若合符契。亦必然之理。予在春邸。鈔其兩相照應者若干篇。合成一書。名曰兩賢傳心錄。又以朱子行狀,宋先正傳爲附錄一卷。系之于下。庶使世之讀此者。知先正之道有所受。而不敢肆其誹毁之論云。○親撰序曰。聖人之作久矣。道學亡而莫之救。異端興而莫之闢。三綱淪九法斁。春秋日月之義。無地可講矣。其將使天下衣冠之倫。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相率入於混夷狄同禽獸之域矣。有宋朱夫子奮起於洙泗之後。倡明大一統之義。嗚呼。孔夫子之心法。至是而有傳矣。朱夫子旣沒。聲敎之衰。道術之晦。又復一如前矣。夫以中土爲天下之正處者。唐堯虞舜之所治。周公孔子之所居也。猶不免胥溺之嘆。矧乎彈丸鰈域。去中土幾千餘里。距聖人幾千餘載。人心之僻陋。天理之湮塞。勢使然也。固無怪矣。而天道有循環之理。邦運屆休明之期。有明朝鮮。尤菴宋先生出。而人倫明天理立。所秉者朱夫子之大義也。所講者朱夫子之大道也。朱夫子去而朱夫子生也。炯然水月。直是一般光輝也。朱夫子不幸而不遇其主。宋先生幸而遇其主。其展厥施包範圍者。易地則皆然也。朱夫子有阜陵之際遇。必有己巳之死也。宋先生無寧陵之際遇。必安考亭之終也。君子之隨其時也如此。我孝宗大王中道賓天。先生獨立無所歸。羣小之惡先生者。羅以織之。使先生沒於非辜。先生之道日以孤。不絶如綫。羣小之說日以盛。益熾如火。甚至與先生之義理而棄斥之不足。又甚至於上溯朱夫子。往往誹詆之。雖以羣小之眼觀之。先生之一言一事。一如朱夫子而無差。則毁先生而誣之者。不得不竝毁朱夫子而誣之。不知其自抵於誣孔夫子之科。斯文之亂。吁其極矣。余於是懼。謀所以闡明開來。以牖末俗。乃聚兩先生文若干篇,詩若干篇,襍著若干篇。合以目之曰兩賢傳心錄。錄旣成。盥櫛拜手而讀曰。有是哉。兩先生之文也。兩先生相授之心法。於是可以躍如也。如讀己丑封事。可以知宋先生之得心法於朱夫子之戊申封事也。如讀垂拱奏箚。可以知朱夫子之傳心法於宋先生之進修奏箚也。如讀與魏元履書。則留精神於答兪武仲書也。如讀寄朴和叔書。則學骨子於與留丞相書也。至若華陽泉石。秖是等閒。又何與武夷山水酷相似也。誠異哉。此皆天經地義亘萬古而不廢者。儻使今世之惡先生者。展卷而讀之。必呿呿然蔽一言。曰何相類也。何相侔也。至義理明快手足舞蹈處。又斂袵而跪。肅然而敬。遂忘其私惡之心。而不能辨何者爲宋先生之文而何者爲朱夫子之文。窅然喪其邪遁之態。厭然欲掩而不可得矣。是書也。斯文之一照魔大鏡也。兩賢之心。益章章明矣。爲之序如右。弁之卷首。覽者恕其僣尙其心幸矣。○親撰後序曰。聖賢之心必有法。而聖賢之法無不同。心法者。聖賢所以通古今而一宇宙也。然心法雖無不同。而平陂不同則行藏不同。處地不同則語默不同。遭逢不同則事業不同。苟聚其不同者而求見至同之實。心法固於是乎在。故曰地相去千里。世相後千載。得志若合符節。心法之謂也。予嘗以爲本朝之有先正尤菴。猶宋之有朱子也。蓋其學術之純正。䂓模之磊落。大義之炳日星。聖道之闢榛蕪。大抵無不同。而以其不同者揆之。先正幸而生於寧陵之世。知無不言。官無不拜。設施注措。無不展布。故羣小之憾蓄而未洩。卒被楚山之禍。朱子不幸而生於阜陵之世。言多見斥。官多見黜。設施注措。多見沮敗。故羣小之憾洩而不蓄。卒安考亭之簀。此其不同之同。而實則同與不同。無一之不同者。心法同故也。嗚呼。今去朱子四百餘年。去先正又百餘年。異論喧豗。橫議熾張。同不云同。異不究異。自其盛德光輝之相髣髴者。幾皆掩晦而不章。矧乎心法之微妙。將於何考其同。亦曰誦其詩讀其書而知其人可矣。予爲鈔兩集中心法照應者。書若干篇,封事奏疏若干篇,雜著序跋若干篇,詩賦若干篇。合爲一書。名曰兩賢傳心錄。書旣成。予讀而曰有是哉。兩賢心法之無不同也。如讀己丑封事。則知先正之受心法於戊申封事也。如讀垂拱奏箚。則知朱子之授心法於進修奏箚也。讀與魏元履書。則托其傳於答兪武仲書可知。讀寄朴和叔書。則得其傳於與留丞相書可知。其他咳唾之餘精神之注。聯篇比章。如出一轍。是書也兩賢心法之所在。而靖世道息邪說。抑未必不有賴於此。是書豈易言哉。且予聞之。武夷華陽。其未遇人也。缺圮而蓊翳同。其旣遇人也。淸秀而溶漾又同。夫天作而地藏之。以待其人。以其心法之無不同也。心法所同。天地尙不能違。况於人乎。况於後世乎。是爲序。
右甲午編
經書正文十卷刊本
编辑此予在春邸時所編也。印行之日。親撰緣起。曰易二卷。書二卷。詩二卷。大學一卷。中庸一卷。論語一卷。孟子一卷。余諭講官曰。三經四書。釋之者多。或曰傳。或曰疏。或曰箋。或曰解。或曰學。或曰註。如易之十翼之分屬也。如書之無舜典而有堯典。無虞書而有夏書也。如詩二南之不曰南而曰風也。紛若聚訟。載籍隨博。庸學語孟。則永樂大全。稍存筆削之義。然如諸家訓詁。尙多迷津之歎。今若秖取正文刊布。如石經古文。而得康成以前體裁。則亦可爲經生學士深思力究之一助。僉曰然。乃與宮僚柳義養等。勘誤訂訛。以活字印行。〈世宗甲寅活字。卽我東肇造之文物也。歷年旣久。刓軼亦多。余於壬辰。稟于大朝。搜得世宗朝已經範鎔之木本銅鑄十五萬字。是書及易學啓蒙集箋。幷用此摹印。蓋自世宗甲寅以後三百有三十餘年。始克重鑄活字。而用新鑄之字。印新編之書。亦所以仰述世宗朝鑄字成後摹印四書輯釋等書之故事也。〉○親撰跋曰。三經四書之集諸家箋註爲大全者。五十有一冊也。余於視膳餘暇。常欲從事於斯。以其編帙旣廣。難於領會病之。謹取正文。合爲一帙。凡五冊也。夫自五十有一冊而爲五冊。可謂約矣。自一心而視五冊則亦博矣。運之方寸。以精其義。推諸事爲。以致其用。則博固不可不約。約又未始不博也。然此編秖資循環溫習而已。欲詳求旨義。其惟大全乎。此又著工之序也。
全史銓評八十卷寫本
编辑予在春邸。鈔出二十三代史中史臣贊論。類分彙編。別爲一書。俾作朝夕觀省之符。蓋進退消長之機。邪正善惡之分。經權之所取捨。名實之所辨正。莫不卽此贊論。有以知千百世之故。而又因贊論之評品者。銓擇其立言之得失。則讀史之良法。孰大於是。書旣成。淨寫一通。以補藝文之闕。凡八十卷。○親撰題曰。數十年前讀史記。漢以下一閱之。遂取二十三代全史若贊若論而謄之。輯爲一通文字。可謂裒然多哉。太史公始立傳體。遂爲史家指南。而論其得失。附之篇末。名之曰贊。如左氏君子曰之例者。亦自太史公始也。自太史公。一代輒有一史。史之云者。幾乎充棟。而若欲知其人臧否。則惟贊與論爲然也。然以一人之智。評一代之人。衮鉞未必盡公。矛盾未必盡合。則從古多少英雄豪傑。得無泥珠之混乎。孟子不信漂杵。信武王也。予於此書。亦不敢盡信。信孟子也。與宮僚言如此。追書其卷首如右。
歷代紀年三卷寫本
编辑上自盤古三皇。以訖皇明表歲以立大統。提綱以著大事。而享國歷年。園寢之在某所。后妃之爲某氏。無不備載。至如書法與奪。訂正尤多。蓋稍廣之於經世紀年。稍約之於甲子會記。而分綱立目。用紫陽綱目義例。有趙賓客明鼎序。○親撰引曰。昔溫國司馬公有擧要之曆。朱夫子序之詳矣。古人於前史。拳拳乎治亂得失之源。而博以約之約。以博之。其書滿家。傳之四海。誠以監戒之有資也。予旣講綱目於書筵。自盤古至皇朝。編其享國建元譜系陵墓之詳。而名曰歷代紀年。因託玄晏於趙賓客明鼎而弁之矣。漢唐宋明之竝稱皇帝者。所以尊正統也。吳魏遼金之降附一字者。所以斥僞號也。后妃之竝錄者。所以謹閨範也。僭竊之必書者。所以嚴筆法也。夫子春秋。書二百四十年之事。其辭𥳑而嚴。予所以爲紀年。則五千一百八十有餘年。而爲其卷者二。敢云得夫子之餘意乎。謂之溫公擧要則可矣。
紫陽子會英三卷寫本
编辑予於乙未。讀朱子節要。每讀必幾十遍。每訖一卷。必首尾紬繹。以竟一帙。旣竟帙。又手鈔之爲三冊。後見故牧使韓億增所鈔。脗然會心。捨宿構取韓例。其目曰時事。曰問答。曰古事。曰儒先。曰學。曰敬。曰誠。曰戒懼謹獨。曰性。曰仁。曰心。曰中。曰忠恕。曰浩氣。曰論辨。曰經。曰史。曰科擧。曰詩學。曰象數。曰書籍。曰雜記。又以詩文各體鈔附其下。總名之曰紫陽子會英。分授宮僚。以蠅頭細字。謄出考校。如使分編成書。當爲十餘卷。
聖學輯略六卷寫本
编辑聖學輯要。卽先正李珥所撰進于宣廟之書也。其書最切於爲學之工夫。爲治之本根。故予自少酷好之。每於燕閒之暇。與近思錄參看。而惟是繙閱之便。愈𥳑愈妙。乃點鈔其尤切要者。編爲是書。其目曰統說。曰修己。曰正家。曰爲政。曰聖賢道統。
四七續編一卷寫本
编辑四七者。四端七情理發氣發之辨也。其說始自退溪李滉與高峯奇大升。往復辨難。終不能相合。其後牛溪成渾主退溪之說。栗谷李珥主高峯之說。競出新意。互相扶斥。後儒集諸家之說。編爲一書。俾詳其前後參商之本末。近世所行四七辨是已。自是以來。說者愈多。如拙修趙聖期,滄溪林泳,農巖金昌協。各有所論著。及至南塘韓元震之所著經義記聞錄,朱子書同異攷。與夫巍巖李柬之往復。遂菴權尙夏書出。則連篇累牘。遂爲斯文一大聚訟之端。大抵諸儒之說。誠有異同者。然究其實則同是吾儒之學。同是尊朱之論。而其所爭者。特在乎精微錙銖之間。名義體段之主彼主此耳。予於四七人道之辨玩索有素。考覽殆遍。而顧其說散見諸書。不相統屬。乃以四七辨及近世諸儒所論者。逐加繙閱。輯爲一書。首之以退栗心性情圖。次之以牛栗往復書十篇及栗谷人心道心說。末附後世儒者議論之得其要領者。名曰四七續編。其於四七公案。自有涇渭之可觀矣。
壽民妙詮九卷寫本
编辑醫者所以濟羣生也。故曰事親者。不可以不知醫。醫顧可賤哉。我東風俗。恥從事於方術。此固崇儒之所致。而醫亦儒術中一端。雖以宋朝治法之專尙儒術。太宗有親撰太平聖惠方。仁宗有親撰皇祐濟衆方。以及孫思邈,沈括,蘇軾。亦皆各有成書。曷嘗如東人之賤而恥之哉。予自少耽看醫書。自丙戌至丙申十載。無解帶時。其於脈訣藥性。自有所旁通者。然人稟之今古有異。東西之風氣不幷。古今醫書中。苟求其切於我東之用。莫如陽平君許浚東醫寶鑑一書。但其論理論方。相與錯雜。體例頗欠整齊。予稍更其例。撮其精華。又以湯液各方。別爲續編以附之。名曰壽民妙詮。○親撰序曰。予故不解醫。然醫人醫國。其理固一也。今夫岐,扁以下古名醫所命丸劑湯飮之愈人疾起人死者。在國則三代漢唐宋明之良法美制也。其所論病祟之六氣五勞七傷。證之虛實寒熱。脈之浮沉遲數。種種差別之存乎人者。在國則當時之弊源物情也。爲國者必先究其弊源之所在。察其物情之所宜。然後按古法之當乎今者而行之。則危可安而亂可治也。苟或昧然於弊源物情。而惟謂是良法美制也。雜試而竝用。則不惟無益。其不病國也者幾希矣。然則醫者之所先務。居可知已。顧今之醫者。率不致力於脈證。而徒誦其湯丸之名。臨病則不能確見其祟之在何臟何經。摸索影響而遽試其所疑。雖欲有瘳得乎。無論神聖工巧。卽周禮所稱下醫。亦十無一二者。良以是也。是固學醫者之過。抑爲方而敎之醫者。輒皆混脈證湯丸於一編之中。故有以歧其志貳其工。而啓其趨徑求速之弊耳。予病之久矣。自夫丙戌以後。先大王玉候彌留。予夙宵侍側。帶不解者。蓋十一年。而無日不從事於醫藥。于時就東醫寶鑑。自身形精氣。以至婦人小兒。依其門類。鈔錄其證論脈訣。凡爲四卷。取伊川詩用時還解壽斯民之語。名之曰壽民妙詮。旣又念湯液諸方。亦不可以終闕。故隨卽鈔錄。爲別編五卷。書旣成而不復省。近始追檢亂藁。則所謂別編者已失。而妙詮則在焉。若又漫棄其工爲可惜。乃令楷寫一通。而叙其所以作之意如此。此雖出於古方。無新奇可喜之說。其於一醫者之心目而急乎其先務。庶幾有少補焉耳。雖然。吾所謂壽民。豈亶謂是哉。今財竭民窮。凋瘵滿目。而莫有以醫之。嗚呼。安得起伊川而問之也。
詞苑英華六卷寫本
编辑選國朝館閣各體。分爲頒敎文二卷,上樑文一卷,親祭文三卷。予在春邸時所編也。後復稍廣其䂓模。刊頒文苑黼黻四十二卷。而是書遂爲筌蹄。然黼黻主於博。英華主於約。不害其各爲一書也。
右乙未編
欽恤典則一卷刊本
编辑我朝刑具。本有制度。笞杖之長廣圓徑。枷杻之尺寸斤兩。視罪淺深。該載典憲。列聖朝欽恤之德。猗歟盛哉。惟是法久弊生。吏緣爲姦。近年以來。大小輕重。或多有不如式者。予以臨御之初。頒綸中外。釐正刑具。仍著于篇。圖式在前。條令在後。其目十有一。曰刑具之式。曰棍制之式。曰刑具之圖。曰棍制之圖。曰笞杖。曰訊杖。曰枷。曰杻。曰鐵索。曰囚禁。曰棍。命芸閣鋟印頒行。仍以印本下送湖南嶺南關西營。飜刻藏板。○親撰序曰。予卽阼元歲丁酉夏六月。命有司臣編欽恤典則。八閱月。書始成。粤翼年正月。頒諸中外。又命館閣臣著爲跋。以傳永久。嗚呼。古者正月之吉。司寇布刑。乃懸刑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夫陽春布德。生意藹然。王者體天行政。可布德不可布刑也。然經曰監于玆祥刑。刑而爲祥。則布刑於布德之辰。可以見聖人之心也。蓋刑者輔治之具也。使民而遠罪。以有是也。使民而遷善。亦以有是也。欲其不干于是也。如其干也。而又底愼於適輕適重之分。惟辟匪辟。惟宥匪宥。欽哉恤哉。期于無刑。豈非祥歟。予爲是明于刑之中。內而官府。外而州縣。職之高下。用有其等。罪之小大。律獲其平。惟齊匪齊。有倫有要。肆迺彙成典則。復爲圖爲尺度。可開卷瞭如也。玆皆先王之舊典。而寡人特一之而已也。凡我掌法之官。以寡人之心爲心。受王嘉師。咸中有慶。則庶不負先王欽恤之意也夫。
右丁酉編
詩樂和聲十卷寫本
编辑國初樂制。因襲勝國。用宋大晟樂。太宗朝始用皇朝大成樂。然大成之制。實襲大晟。名異而實同者也。英陵盛際。慨然欲復古樂。設儀禮詳定所。命朴堧陳其見。黃喜,孟思誠等覆奏決之。刱製二千餘年所未有之雅樂。殆與咸池章韶。同其巍煥。然是時藝籍未備。所取考者。惟蔡元定,陳暘之書而已。蔡書旣略而不備。陳書尤疎觕。不足攷據。堧之鎔蠟爲黍。又失之大長。比眞尺加二寸六分。其聲當爲應鍾倍律之聲。故當時雅樂。猶未極其聲容之盛。及未光廟繼照。復以英陵雅樂。器譜雖存。知者寔鮮。不得已改用俗樂於宗廟。至成宗朝。左參贊成俔撰樂學軌範以進。則又皆俗樂之亂雅者。而于今累數百年。因陋踵訛。莫之更新。甚至以今用俗樂。謂卽英陵朝樂。而就其中添補逐室樂歌一二章。旣不純爲雅樂。又不純爲俗樂。夫以小華文明之邦。而廟樂之訛舛。雅俗之失所。乃至於斯。予爲是慨。機務之暇。旁究律呂。本之造化。以溯其源。質之詩禮。以端其緖。博參諸家之說。以折衷其是非得失。著爲論說。積有卷軸。會與閣臣徐命膺言。知其有素講。遂指授義例。編成一部樂書。其目有十。曰樂制源流。曰樂律本元。曰樂懸法象。曰樂器度數。曰樂經合旋。曰樂經均調。曰樂歌擬譜。曰樂奏擬譜。曰樂舞擬譜。曰度量衡譜。有圖有說。瞭如指掌。姑藏諸巾篋。會待擧而措之云。
右庚子編
國朝詩樂五卷寫本
编辑此我朝祀享宴會所用之樂章也。不曰樂章而必曰詩樂者。所以明詩與樂之一也。蓋詩與樂分言之則堂上絃歌爲詩。堂下匏竹爲樂。合言之則詩亦樂。樂亦詩。傳稱夫子自衛反魯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儀禮經傳通解。載鹿鳴以下十二詩。而謂之詩樂是也。我東雅樂。自世宗朝制作以後。不一再傳。而文獻無徵。紀述失實。其聲音節奏之詳。鮮有能言之者。昔在先朝乙酉。命編國朝樂章。此政詩樂得所之機會。而惜乎當時承命之臣。失於對揚。未暇精究。但鈔謄列聖誌狀,樂學軌範諸書中所載者。以世代序次而已。其於聲調腔譜則闕如也。予於辛丑夏。將行觀刈禮。取見儀註所載樂章。章節未備。旨義多錯。遂取乙酉所編原書。反復參證。則旣不分雅俗。且闕風雲雷雨樂章。至於祔廟樂章。則又以無爲有。種種訛舛。不可更僕數。大懼其無以傳信於後世。發凡起例。更撰一本。其目曰雅樂。曰俗樂。曰唐樂。曰鄕樂。曰鐃歌。各於章下。疏其撰詩年月差訛始末。予其敢求多於前美哉。竊庶幾追述英陵以後不傳之緖餘。而亦所以仰體我寧考未究之志事云。
朱子選統三卷寫本
编辑朱子書。有大全有語類。大全則浙本不知何人所編。閩本卽先生季子在所編。而後又有續集別集。語類則黃士毅取門人所錄。以類相從。而亦有徽蜀兩本。此其大者也。而若大同集遺書等編。要皆旁枝餘葉也。予於甲午年間。嘗熟復大全。以及於語類。閱屢朔工告訖。然其卷帙旣博。領略甚難。不可無反約常目之資。辛丑。更取大全語類。手自選錄。分門類編。其目曰小學。曰爲學之方。曰存養。曰持敬。曰靜。曰知行。曰致知。曰力行。曰克己改過。曰立心處事。曰理欲義利君子小人之辨。曰出處。曰敎人。曰人倫師友。曰讀書法。曰讀諸經法。曰論解經。曰讀史。曰史學。曰大學。曰論語。曰孟子。曰中庸。曰易。曰書。曰詩。曰春秋。曰禮。曰樂。曰性理。曰理氣。曰鬼神。曰道統。曰諸子。曰歷代。曰治道。曰賦。曰詞。曰琴操。曰古詩。曰律詩。曰絶句。曰詩餘。曰贊。曰箴。曰銘。以蠅頭細字。淨寫三冊。庸作巾衍之藏。若使分編成書。當爲十餘卷。而先賢文字之以己意取捨。實有汰哉之嫌。則秖備予著工之要符足矣。
瓊屑糕一卷寫本
编辑親撰緣起曰。瓊者瓊山之謂也。屑者精英之謂也。糕者茶飯之謂也。卽又瓊山說便考之意也。予酷好瓊山大學衍義補。蓋嘗歲課一覽。而其有得於爲學措治之間者多矣。及夫臨御以後。旣無以汗漫肆力。則不廢歲課之方。惟有鈔覽一事。於是依其門類。撮其精英。常置座右。用作茶飯。此是書之所以得名也。凡數晝數夜而書成。內閣待敎徐龍輔對校。其目曰審幾微。曰正朝廷。曰正百官。曰固邦本。曰制國用。曰明禮樂。曰秩祭祀。曰崇敎化。曰備䂓制。曰愼刑憲。曰嚴武備。曰馭戎狄。曰成功化。末附以進表與原序。
隷陣總方一卷刊本
编辑此卽內府廂隷操練之方也。圖凡十四。曰列成行伍圖。曰開營行圖。曰分二路行營圖。曰列陣圖。曰兩層俱出鏖戰圖。曰間花疊退圖。曰方陣圖。曰圓陣圖。曰直陣圖。曰銳陣圖。曰曲陣圖。曰玄武陣圖。曰六花陣圖。曰方營一面輪放圖。說凡二十四。曰出示。曰列成行伍。曰小開門。曰升帳。曰招總領。曰聽發放。曰總領下地方。曰開營行。曰列陣。曰前層齊放。曰後層出戰。曰前層出戰。曰兩層俱出。曰間花疊退。曰下方營。曰査功罪。曰四面操。曰圓陣。曰玄武陣。曰六花陣。曰收營。曰回信地。曰謝操。曰散操。辛丑。鋟板頒行焉。
八子百選六卷刊本
编辑世之哆口論文章者。動必曰先秦兩漢。獨不知玉固不可僞而鼎固不可贗也。則所剽竊者。秦漢之糟粕而已。曷若近取諸唐宋之猶不失爲先河後海之義也乎。唐宋之文。莫京於八家。韓之奇崛。柳之峭刻。歐之演迤。蘇之雄放。王之矜則。曾之謹嚴。得其一。皆足以名世。舒氣者必資乎韓蘇。按法者必稽乎歐王。參之柳州。以盡其鍛鍊。參之南豐。以正其議論。去其一。不成大家數。予故曰加一家不得。減一家不得。歸有光之約之爲六家。儲欣之演之爲十家。皆非通論也。然八家之全集。旣充牣棟宇。茅氏之選復篇帙浩穰。下邑免園之中。鮮有能睹其全者。夫八家者。誠藝苑之模楷。獨不曰運䂓矩者神乎。苟得其神。亦奚以多爲。予選昌黎文三十篇,柳州文十五篇,六一文十五篇,老泉文五篇,東坡文二十篇,潁濱文五篇,臨川文七篇,南豐文三篇。滿百而止。皆所謂醇乎醇者也。以丁酉字印頒。復命內閣飜刻藏板。
右辛丑編
字恤典則一卷刊本
编辑管子九惠之目。其二曰慈幼。宋制。孤獨不能自存者。居以官屋。給以常平息錢。朱子與趙子直書。尤齗齗於擧子附籍。我國之廣濟院,育嬰社。蓋師其遺意。大典。又有凶歲遺棄兒。許人收養之文。然院與社其廢已久。大典之法。亦惟待乎修明之耳。予卽阼之七年癸卯。歲儉民飢。設賑賙救。仍召大臣有司敎曰。吾民之荒年顑頷者。孰非王政之所拯濟。而其中最可矜者。童稚也。彼壯者爲人傭保。汲水負薪。尙可以資生。童稚異於是。掩身餬口。莫之自力。啼呼乞活。無處可依。至於道傍遺棄之類。未知其間有甚事。故要之無父母致此境。設令有父母存焉。飢寒切膚。度不能兩全。割情斷愛。置之街巷。以冀人之哀而救之。儻有仁人卽地收養。誠幸耳。不然而蹉過時日。無罪致死。天地生物之意。豈亶然哉。國家之設置活人,惠民兩署。卽醫藥濟死之意也。民有疾病。猶且設官而救之。况且童稚之行乞遺棄者。比之疾病。不啻緊急。廣濟院,育嬰社之良法美制。古今異宜。有難一朝遍行。而京師八方之表。略倣遺䂓。先從此始。以爲取次取則之地。實合仁政之權輿。其爛漫講究。作爲節目。仍爲頒示中外。俾各永久遵行。而若其豐歉之異例。年月之定制。有親戚有主家者。搜訪寄託之道。無子女無僮僕者。收養許給之法。細加裁量。務從纖悉。俾有終始之惠。於是廟堂撰進節目。稟旨裁定。其法荒歲行乞之兒。以十歲爲限。道傍遺棄之兒。以三歲爲限。京則五部隨聞見。報賑恤廳。外方則面任報于守令。行乞只於荒年。限麥秋留養。遺棄勿論豐歉。置乳母留養。皆官給米藿綿絮。其有自願收養爲子爲奴者聽。凡九條眞諺飜謄。以丁酉字印。頒于五部八道。
右癸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