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从禅定而发慧。因静虑以证真。何不令息念澄神。冥宗照体。故云。禅能洗根情之欲垢。摧结使之高山。灭觉观之勐风。遮烦恼之毒箭。曷乃广论总别。说佛说心。惑乱初机。有违正典。

答。夫禅有四种。一作异计。忻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二信正因果。亦以忻厌而修者。是凡夫禅。三了生空理。证偏真之道而修者。是小乘禅。四达人法二空而修者。是大乘禅。若背教而唯成闇证。只为己眼不明。守默而但坐痴禅。所以慧心弗朗。徒兴邪行。空滥真修。入道之初。教观须具。执观门而弃教旨。终成上慢之愚。徇他说而背自心。实招数宝之诮。所以华严明成就无生之慧。先赖多闻。佛藏说速入涅槃之门。皆因听法。

如佛藏经颂云。百千哑羊僧。无慧修静虑。设经百千劫。无一得涅槃。聪敏智慧人。能听法说法。敛念须臾顷。必速至涅槃。此颂是自利入道也。又经颂云。假使顶戴尘沙劫。身为牀座徧三千。若不传法利众生。决定无能真报者。斯颂乃利他报恩也。华严明菩萨证无生慧光。皆因善巧多闻。又闻有助观起信之功。能圆自行。说有断疑成佛之力。可以化他。

故华严经颂云。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是以说圆顿教印众生心。开大施之门。成无边之益。若不以此示人。虽有利他而不尽善。所益既尠。用力尤多。若直指自心。全提家宝。如倾囊倒藏。大施无遮。彻果该因。究竟常乐。

所以辅行记云。若以权法化人。法门虽开。不名倾藏。今于一心开利物门。倾祕密藏。示真实珠。心既不穷。藏亦无量。藏既无量。珠则无边。含一切法故名为藏。理体无缺。譬之以珠。是则开示众生本有觉藏。非馀外来。

维摩经云。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


问。生佛同体。何故苦乐有殊。

答。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了心原妄想不生。不失正念。我所心灭。故不受生死。即究竟常寂灭。以寂灭故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达本心。种种妄想不得正念故即憎爱。以憎爱故心器破坏。即受生死。故诸苦自现。欲知法要。守心第一。若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故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切万法不出自心。入万法门三乘位体。一切贤圣论其宗教。莫非自心是本。

文句疏云。若寻教迹。迹广徒自疲劳。若寻理本。本高高不可极。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但观己心之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观心释。当知种种声教。若微若着。若权若实。皆为佛道而作筌罤。大经偈云。麤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此之谓也。

如大智度论云。譬如治病。苦药鍼炙。痛而得差。如有妙药名稣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疾皆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声闻菩萨教化度人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淨。菩萨教也。是以了心实相。悟在刹那。积行而成。因賖果远。但有一毫之善。悉随喜迴向实相之心。乃至四威仪中。触途成观。念念契旨。步步入玄。不令一尘而失真智。如箭射地。无不中者。故知。信解实相心入宗镜内。举念皆是。无往不真。方顺佛所知。不谤三宝。若得实相智慧。所廕一切万行。悉皆成就。如大鹏影覆其子。令子增长。如今学人。但自直下内了自心。莫疑外境。心若得了外境皆虚。一法纔通。万像尽归心地。一轮有阻。千车悉滞修途。明明而只在自知。念念而无非真实。外麤易鉴。不虑他疑。内密难穷。唯应亲证。

如庞居士偈云。中人乐寂静。下士好威仪。菩萨心无碍。同凡凡不知。佛是无相体。何须有相持。但令心了事。遮莫外人疑。如人渴饮水。冷暖自心知。又。若入此宗镜。谛了自心无处无方。一切清淨。

甚深大迴向经云。佛言有三种迴向。何等为三。谓过去空。当来空。现在空。无有迴向者。亦无迴向法。亦无迴向处。菩萨摩诃萨当作是迴向。作是迴向时。三处皆清淨。以此清淨功德与一切众生共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迴向者。无有凡夫及凡夫法。乃至亦无有佛及向佛者。何以故。法性无缘。不生不灭。无所住故。

此宗镜录是大智所行。上根能受。绝投岩痴狂之见。捨草菴下劣之心。非限量之怀辄可希冀。持螺何以酌海。折草焉能量天。若遇大机。又不可行于小径。须依宗镜直示本心。如经云。无以秽食置于宝器。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是知于此生信者。甚为希有。何者。信果佛则易。如十方诸佛。信因佛则难。如现今众生。

故起信钞云。信过去释迦当来弥勒等是佛则为易。有今信众生心中真如是凡圣通依。迷之则六趣无穷。悟之则三宝不断。此为希有。故知万法归心。则道全矣。

如庚桑子道全篇云。吾能听视不用耳目。非易耳目之用。所告者过也。公曰。孰如是。寡人增异矣。其道若何。寡人早愿闻之。庚桑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际八荒之表。迩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吾必尽知之。迺不知为是。我七窍手足之觉。五藏六腑心虑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何璨注云。心形泯合神气。冥符洞然至心。与无同体。然后心弥静而志弥远。神愈默而照愈彰。理极而自通。不思而玄览。非夫至神至圣。其孰能与于此哉。斯乃灵真之要枢。重玄之妙道者也。是以。内外指归。须冥符心体。则洞照无遗矣。遂能和光万有。体纳十方。夫言和者。非有能所二法。相顺名和。

如古德云。凡圣各别。不得名和。心体离念。不得众生相。法界即我。我即法界。名和。

首愣严经云。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斯乃能所迹消。真俗冥合。非从事行因异而同。但了心无自他。万法自然一体。既与万法体和。则不共物诤。

如华手经云。佛告舍利弗。是故。菩萨发菩提心。应当观察是心空相。舍利弗。何等是心。云何空相。舍利弗。心名意识。即是识阴。意入意界。心空相者。心无心相。亦无作者。何以故。若有作者。则有彼作而此人受。若心自作则自作自受。舍利弗。是心相空。无有作者。无使作者。若无作者。则无作相。右人戏论是心相者。则与无碍空无相诤。若与无碍空无相诤。是人则与如来共诤。若与如来共诤。当知是人则坠深坑。是知。若入宗镜海中。已摄馀一切法门。登法性山。悉见诸无边境界。

如大涅槃经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当知是人已用诸河泉池之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修习如是金刚三昧。当知已为修习其馀一切三昧。


问。诸佛境界。唯趣不思议一心解脱之门。何谓不思议解脱。

答。以一切法非有而有。有而非有。非定量之所知。故称不思议。既以非有而有。即不住于无。有而非有。即不住于有。有无不住。即于诸法悉皆解脱。以一切法不出有无故。是知一心解脱之中。无有文字。则无生死。无烦恼。无阴界。无众生。无忧喜。无苦乐。无繫缚。无往来。无是无非。无得无失。乃至无菩提。无涅槃。无真如。无解脱。以要言之。一切世出世间诸法。悉皆无有。

如首愣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所以大涅槃经中佛说一百句解脱句句皆云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夫如来者即一心真如自性中来故云如来。

如经云。当知解脱即是如来。如来之性即是解脱。解脱如来无二无别。是以如来之性即众生性。众生之性即一切法性。一切法性即是心性。以心性徧一切处故。则一切处悉是不思议解脱。以不见自性故。则随处贪着。着即被缚。若了斯宗。缚脱俱寂。所以云。离即着。着即离。幻化门中生实义。亦无离。亦无着。何处更求无病药。

是知。心解则一切解。与真性而相应。心缚则一切缚。与尘劳而共处。出要之道。于此绝言方便之门。更无过上。此不思议真性解脱法门。一入全真。真外无法。意消能所。情断是非。此非诵文法师凑其智海。闇证禅伯了此慧灯。唯除真见性人。一乘道种。方能悟入。顿了无疑。此圆顿教门唯一无分别法耳。无有际畔。不涉一多。以即边而中故无法可比。以即妄而真故无法可待。岂更佛法待于佛法。唯一绝待如来法界。故出法界外。无复有法。无所可待。亦无所绝。唯证相应。不在言说。


问。众生法身与佛平等。云何不起报化之用耶。

答。虽本平等。隐显有殊。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

起信疏云。但众生迷自真理起于妄念。是时真如但现染相。不显其用。如水为风所击。但起波澜而不能现像。

又钞释应化不起者。但以妄染覆之。非谓本觉无此应用。亦非固心抑令不起。斯则过在于妄迷而不知。何关于觉。以本觉常具常熏。故如修竹有龙凤之音。尘镜有照胆之用。是知灵台绝妙。众生莫知。若暂返照迴光。无有不得之者。如地中求水。鑛里求金。唯虑不肯承当。沉埋心宝。宗镜委细意嘱。于斯普劝后贤。直须知有。


问。华严经是圆满教。所明一法纔起。皆有眷属随生。今此何故唯论绝待。

答。所言眷属者。皆是理内眷属。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必无心外法而为主伴。


如淨名疏问。华严顿教大乘。可得约行明诸法门。此方等经及小乘教。何得亦约观行明义。

答。此经既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若不约观行。岂称斯文。故知。了义教不了义教。皆是了义。以唯一心故。所以云。圆机对教。无教不圆。理心涉事。无事非理。又云。根羸则法劣。器广则道圆故。


问。此宗玄奥。性自天真。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云何广述诸有差别行门。

答。夫妙达殊伦。则法法齐旨。巧通异道。乃物物咸如。夫言了因者。乃是于真心中性德显了。故名了因。生因者。亦是信心中能生六度万行。故名生因。生了俱心。理行非外。若不了此。取捨万端。纔入斯宗。自无高下。夫三界之有是菩提之用。本末相徧。空有融通。岂同豁尔之无。块然之有。

如大智度论云。空有二种。一者善空。炽然修一切行而了性空。二者恶空。恣行恶法而欲拨令空。今论不可得空。此空不离诸法。诸法不离此空。当知一切法趣空。如瓶处空。十方界空不异瓶空。故十方空皆趣瓶空。

华严论云。若也但修空无相法身。即于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见无相法身。即纯是有为。又云。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万行。皆为长养初发心。住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惯习自在故。时亦不改。法亦不异。智亦不迁。犹如竹苇。依旧而成。初生与终无有麤细。亦如小儿初生而后长为大。无异大也。是知。差别行门皆入毕竟空中。若欲见道修行。无出身心之内。

华严经颂云。身为正法藏。心为无碍灯。照了诸法空。名曰度众生。故知身为法聚。无一法出我身田。心为慧光。无一智离我心海。若迷之者。则身为苦聚病原。心作无明怨贼。先须察所治过患之迹。方立能治功德之门。则一切众生所造过患。莫越身心。若欲对治。唯戒与慧。若修身戒则戒急而妙行成。若修心慧则乘急而真性显。故得乘戒兼急。理行俱圆。正助相资。方入宗镜。内外朗鉴。一道清虚。


问。道无可修。法无可问。纔悟大旨。万事俱休。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又法华经云。三藏学者。尚不许亲近。今示身戒心慧。既违大乘之经教。何成后学之信门。

答。经中所斥三藏学者。即是小乘戒定慧。戒则但持身口断四住。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枝叶之病苗。定则形同枯木。绝现外威仪之妙用。慧则唯证偏空。失中道不空之圆理。故称贫所乐法。堕下劣之乘。为淨名所诃。是愚人之法。今此圆宗。定慧尚不同大乘初教无相之空。及大乘别教偏圆之理。岂与三藏灰断定慧之所论乎。此宗镜录戒定慧。乃至一事一行。一一皆入法界。具无边德。是无尽宗趣性起法门。无碍圆通实不思议。

如观和尚云。凡圣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理事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是以八地已能离念。佛劝方令起于事行。故经颂云。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此劝皆是事行故。是知果佛。须性相具足。因行必须事理双修。依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矿。修事行如造作。求佛智如成器也。

又华严演义云。若执禅者。则依本智性。无作无修。镜本自明。不拂不莹。若执法者。须起事行。求依他胜缘。以成己德。并为偏执。故辩双行。依本智者。约理。无漏智性本具足故。而求佛智者。约事。无所求中吾故求之。心镜本淨。久翳尘劳。恒沙性德。并埋尘沙烦恼。是故。须以随顺法性。无悭贪等修檀等六波罗密。以诸佛已证我未证故。又理不碍事。不妨求故。事不碍理。求无求故。若此之修。修即无修。为真修矣。

大智度论云。法忍者。于内六情不着。于外六尘不受。能于此二不作分别。何以故。内相如外。外相如内。二相俱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缘合故。其实空故。一切法相常清淨故。何谓一切法相常清淨。以同遵一道故。

所以华严疏云。一道甚深者。亦名一乘。佛佛皆同一真道故。佛佛所乘。同观心性。万行齐修。自始至终更无异径。故为一道。


问。真心常住。徧一切处者。即万法皆真。云何而有四时生灭。

答。了真心不动故。则万法不迁。即常住义。若见万法迁谢。皆是妄心。以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起。外境本空。以从识变故。若离心识。则尚无一法常住。岂况有万法迁移。


问。如今现见物像荣枯。时景代谢。如何微细披剥。明见不迁之旨。

答。但当见性。自断狐疑。

故金刚三昧经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是以。起恒不起。不起恒起。如此通达。不落断常。可正解一心不迁之义矣。

如先德云。夫物性无差。悟即真理。真即不变。物自湛然。常情所封。于不动中妄以为动。道体渊默。语路玄微。日用而不知者。物不迁也。事像可观。称之为物。物体各住。故号不迁。不迁故随流湛然清淨。为物故与四像而为所依。故知。无生不生。无形不形。处性相而守一者。其唯不迁论焉。

所以不迁论云。是以如来因羣情之所滞。即方言以辩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异者。其唯圣言乎。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虽复千途异唱。会归同致矣。而徵文者。闻不迁则谓昔物不至今。聆流动者而谓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耶。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然则羣籍殊文。百家异说者。苟得其会。岂文言能惑之哉。是以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言有由矣。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有何物而可去来。然则四像风驰旋机。电卷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也。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託至于初步者。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迁。不迁故则湛然矣。故经云。三灾弥沦而行业湛然。信其言也。何者。夫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昔不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复何惑于去留。踌躇于动静之间哉。


问。万法唯识。诸佛单住真如。名无垢识者。为复决定有心。决定无心。

答。据体则言亡四句。意绝百非。约用则唯智能明。非情所及。

如华严经云。佛子。如来心意识俱不可得。但应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古释云。如来心意识俱不可得者。约体遮诠也。但应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者。寄用表诠也。一师云。识等有二。一染二淨。佛地无有漏染心及心所。而有淨分心及心所。果位之中。智强识劣故。于心王上以显无染。约彼智所以明无量。若必无王所智依何立。经云如来无垢识是淨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则有心王明矣。一师云。以无积集思量等义故。说心等叵得。就无分别智以显无量。非无心体上之三解。俱明心意识有。又云。佛果实无心意意识及馀心法。云不可得。唯有大智。故言智无量故。知如来心。经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

佛地论中五法。五法者清淨法界兼四智。摄大觉性。唯一真法界及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菩提。不言更有馀法。此二说约无。若依前有。未免增益。亦不能通。不可得言。若依后无。未免损减。亦不能通知佛心言。既云知如来心。不可言无心。可知明非无心矣。又心既是无。智何独立。亦违涅槃灭无常识。获常识义。若有无二义双取。未免相违。若互泯双非。宁逃戏论。若后宗言唯如智者。以心即同真性。故曰唯如。照用不失。故云如智岂离心外而别有如。是则唯如。不乖于有。前宗以纯如之体。故有淨心。心既是如。有之何失。是知即真之有。与即有之真。二义相成。有无无碍。正消经意者。言不可得者。以心义深玄。言不及故。寄遮显深。言但以智知如来心者。託心所寄表显深。云何深玄。欲言其有。同如绝相。欲言其无。幽灵不竭。欲谓之情。无殊色性。欲谓无情。无幽不彻。是知佛心即有即无。即王即数。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数。非依于王。亦非不依王。一一皆尔。圆融无碍。

清凉记释云。言佛无心有智成相违过。心王最胜。尚说为无智无所依。岂当独立。如无君主何有臣下。今先别会二宗。后通合二宗。先会法性宗意。云。心即是如。智即如智。离心无如。则知有如已有心矣。况即体之用称如智。即用之体即是真如。如一明珠。珠体即如。明即如智。岂得存如亡于心矣。次会法相宗意。云。即如之有。有岂乖如。如镜即虚。则有心无失。是知即真之有。即有之真。通会二宗。即真之有。是法相宗。即有之真。是法性宗。两不相离。方成无碍真佛心矣。又心中非有意。亦复非无意者。非有是不即义。二相别故。亦非不有是不离义。无二体故。又非有者。以无二体互摄尽故。亦非不有者。二相不坏力用交彻故。


问。境识俱遣。众生界空。诸佛究竟成得何法。

答。一切异生因识对境。于生死中妄生执着。起常等四倒。二乘之人于涅槃中。妄求解脱。起无常等四倒。诸佛如来因境识俱空。能离八倒。成得真常乐我淨四波罗密。

宝性论云。依二种法如来法身有淨波罗密。一者本来自性清淨。以同相故。二者离垢清淨。以胜相故。有二种法如来法身有我波罗密。一者远离诸外道边。以离虚妄我戏论故。二者远离诸声闻边以离无我戏论故。有二种法如来法身有乐波罗密。一者远离一切苦。二者远离一切烦恼习气。有二种法如来法身有常波罗密。一者不灭一切诸有为行。以离断见边故。二者不取无为涅槃。以离常见边故。胜鬘经云。世尊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常。是常见非正见。妄想见故。作如是见。所以如来唯证四德涅槃。祕密之藏。


问。既经云。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常是常见非正见者。云何教中或说无我。又说于我。岂不相违耶。

答。夫说常与无常。我与无我。但形言迹。皆是方便。

所以肇论云。菩萨于计常之中演非常之教。以佛初出世便欲说圆常之妙门。真我之佛性。为一切外道。皆妄执神我。徧十方界起于常见。若说真常乐我淨。恐滥邪解。且一时拂下情尘。故云无常无乐无我无淨。又二乘及权假菩萨。不知诸佛祕旨。执方便门。怱怱取证。皆住无我之理。以为究竟。世尊又愍不达。遂乃具说常乐我淨。若有于此究竟之说。明见真我佛性。人木虫尘分明无惑。尚不住于中道。岂更见有常无常。我无我二见之所乱乎。或若虽闻常乐我淨之名。只作常乐我淨之解。随语生见。昧自真心。则我无我之药。成我无我之病。故知真我难辨。非证不明。

夫欲正修行者。不归宗镜。皆堕邪修。以万缘所起。起自真如故。

清凉钞云。因该果海。果彻因原。以极果由于始信。信依本智而起。今不离本智故。斯则以因成果。摄果酬因。然因有二种。一约本有恒沙性德。信解行愿等无不具故。二约修起。谓依本信德而起信心。依本解德而起解心。

如起信论云。以知法性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密等。故一一修起。皆带本有。俱来至果。无间道中。一时顿圆。解脱道中。因果交彻。名为得果。果亦有二。一者本有菩提涅槃。一切佛性本觉具故。二者修起令证菩提。始觉悟故。始觉同本。无复始本之异。名究竟觉。则二果无碍。然二因本从本觉体上起来。则二因与本果无碍。始觉既同本觉。则极果全同于二因。则二因与二果交彻。故因该果海。果彻因原。又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该果也。虽得佛道。不捨菩萨行。果彻因也。

御录宗镜大纲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