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原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一

戴東原集 卷第一
清 戴震 撰 清 段玉裁 撰年譜覆校劄記景上海涵芬樓藏經韻樓刊本
卷第二

戴東原集卷弟一

 四庫館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戴震譔

   河閒獻王傳經考

   周易補注目錄後語

   尙書今文古文考

   書顧命後

   書鄭風後

   書小雅十月之交篇後

   書小雅後

   詩摽有梅解

   詩生民解

   周禮大史正歲秊解一

   周禮大史正歲秊解二

   大戴禮記目錄後語一

   大戴禮記目錄後語二

   春秋改元卽位考上

   春秋改元卽位考中

   春秋改元卽位考下

   周之先世不窋巳上闕代系考

河閒獻王傳經考刻石河閒府獻王祠左壁

漢初六SKchar2𢿱而復集文帝時詩始萌芽獨有魯詩景帝

時有齊詩韓詩而毛公爲詩故訓傳三十卷鄭康成六

SKchar2論云獻王號之曰毛詩漢書儒林傳贊武帝立五經

博士書歐陽禮后易楊春秋公羊僅臚四經者魯齊韓

三家之詩巳立文景閒矣趙岐孟子題辭曰文帝欲廣

文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此事史家闕

略不載又曰後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葢言罷於武帝

也宣帝㪅立大小夏侯尙書大小戴禮施孟梁丘易穀

梁春秋元帝立京氏易平帝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

文尙書而周官經劉歆末秊知周公致太平之迹段玉裁案

此迹字禮記正義作道迹具於斯始有傳者凡羣經傳記之先後

表見於漢大致可考如此今三家詩亾而毛詩獨存㫺

儒論治春秋可無公芉 -- or 𦍋 ?穀梁不可無左氏當景帝武帝

之閒六SKchar2初岀羣言未定獻王乃立毛氏詩左氏春秋

博士識固卓卓景十三王傳稱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

秦舊書周官尙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

七十子之徒所論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云景帝時河

閒獻王好古得古禮獻之或曰河閒獻王開獻書之路

時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購千金不得取

考工記以補之陸引或曰者無明據也然本傳𠛱獻王

所得書首周官漢經師未聞以敎授馬融周官傳謂入

於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見是也其得自獻王無疑鄭康

成六SKchar2論云河閒獻王古文禮五十六篇其十七篇與

高堂生所傳同而字多異記百三十一篇斯卽本傳所

𠛱禮禮記謂古文禮與記矣周禮六篇鄭亦繫之獻王

又爲陸氏得一證大小戴傳儀禮又各傳禮記往往別

有采獲出百三十一篇者殆居多司馬貞以今文孝經

爲獻王所得顔芝本是書本傳不𠛱雖顔芝河閒人不

必至獻王始得也獻王自著書SKchar2文志有對上下三雍

宮三篇又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作樂

記成帝時王禹獻二十四卷記者是漢志題曰王禹記

以別樂記二十三篇也史稱獻王學舉六SKchar2王入朝獻

雅樂及對詔䇿所問三十餘事悉不傳凡獻王所得書

或亾或存其可知者如此

周易補注目錄後語

鄭康成始合彖象於經如今王弻本之乾卦後加彖曰

象曰者是也弻又分文言於乾坤後各加文言曰而自

坤卦巳後彖及象之論兩體者分屬卦詞後解爻詞者

逐爻分屬其後於是漢時所謂十二篇莫能言其舊孔

沖遠曰易經本分爲上下二篇彖象釋卦亦當隨經而

分故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

言七說卦八序卦九襍卦十鄭學之徒竝同此說漢書

SKchar2文志曰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是十二篇三家

所同也儒林傳曰費直治易長於卦筮無章句徒以彖

象繫辭十篇之言解說上下經葢費氏易不自立故訓

章句其解說經卽用十篇之言明其當時之口講指畫

如此是十二篇費氏未嘗改也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

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亾惟費氏經與古文同初

不聞劉向班固言其篇題與諸家異後人誤讀儒林傳

乃贋作費氏易省去彖象繫辭之目總以一傳字加於

彖象之首紛紛咎費氏改經不察之論也武帝時博士

之業易雖巳十二篇然㫺儒相傳說卦三篇與今文大

誓同後出說卦分之爲序卦襍卦故三篇詞指不類孔

子之言或經師所記孔門餘論或別有所傳述博士集

而讀之遂一歸孔子謂之十翼矣

尙書今文古文考

尙書二十八篇濟南伏生所傳後附益大誓一篇用當

時隷書寫之故稱今文尙書而景帝時魯恭王壞孔子

宅所得者多十六篇許叔重說文解字敘記六體書一

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葢如商周鼎彞之書故稱古文

尙書以入於秘府未𠛱學官故謂之中古文伏生書無

大誓而史記乃云伏生求其書亾數十篇獨得二十九

篇殆因是時巳於伏生所傳內益以大誓共爲博士之

業不復別識言耳劉向別錄曰民有得大誓書於壁内

者獻之與博士使讀說之數月皆起傳以敎人劉歆移

書大常博士曰孝文皇帝始使掌故鼂䥘從伏生受尙

書尙書初岀屋壁朽折𢿱絶大誓後得博士集而讀之

鄭康成書論曰民閒得大誓劉鄭所記可援以補史家

之略衞宏定古文尙書敘云段玉裁案當作詔定古文官書伏生老不

能正言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敎䥘齊人語多與潁川

異䥘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巳此不察

之說也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和伯實躳事伏生受書由

是書有歐陽大小夏侯之學史記及漢書皆曰秦時燔

書伏生壁藏之漢興卽以敎於齊魯之閒其非得之口

誦無女子傳言事甚顯白大誓外有百篇之序史記竝

見采錄前此大常蓼侯孔臧與安國書曰臧聞尙書二

十八篇取象二十八㝛何圖乃有百篇邪案孔叢子僞書不足據

是大誓倂序爲伏生書所無明甚百篇舊次湯誓在臣

扈後咸有一德在湯誥後周官在立政前蔡仲之命費

誓在呂𠛬前孔沖遠曰鄭依賈氏所奏別錄爲次是也

古文尙書之出於漢代者儒林傳稱逸書得十餘篇劉歆

言逸書十六篇藏於秘府伏而未發蓺文志言以考二十

九篇得多十六篇荀悅漢紀言得古文尙書多十六篇武

帝時孔安國家獻之馬融書序言逸十六篇絶無師說其

篇名則鄭注書序逸篇之目舜典汨作九共大禹謨棄稷

案正義曰馬鄭王所據書序名爲棄稷五子之歌𦙍征典寶湯誥咸有一德

伊訓伊陟案舊作肆命今從宋板書正義原命武成旅獒冏命以此十六

卷合今文所有之二十九卷百篇之序一卷是爲SKchar2文志

尙書古文經四十六卷九共析爲九則逸書凡二十四而

今文所有者析爲三十四盤庚大誓各分而三顧命分王

若曰巳下爲康王之誥也不數百篇之序故劉向別錄云

五十八篇桓譚新論云古文尙書舊有四十五卷爲五十

八篇SKchar2文志雖數百篇之序增多一卷而四十六卷者一

卷篇亾鄭康成所謂武成逸篇建武之際亾適當其亾篇

故志厪稱五十七篇古文非博士所治是以謂之逸書

劉向劉歆班固賈逵校理秘書咸得見之民閒則有膠

東庸生之遺學建初延灮灮和中嘗詔𨕖高才生能通

者以扶微學廣異義而後漢之儒如尹敏周防孔僖杜

林衞賈馬鄭傳是學不一人然賈馬鄭雖雅好古文其

作訓注亦但解其今文所立於學官者豈逸篇殘脫失

次不可讀歟逸書旣亾東晉元帝時梅賾乃奏上古文

尙書孔安國傳於二十八篇析爲三十一之外㪅析堯

典皋陶謨爲舜典益稷増多十九篇析爲二十五以傅

合五十八篇之數𢿱百篇之序引冠篇首而分同序者

同卷異序者異卷亾篇之序𠛱次其閒爲四十六卷以

傅合SKchar2文志所錄卷數葢莫由知聚斂羣書而爲之者

實始何人賾自言受之臧曹曹受之梁桺桺受之蘇愉

愉受之鄭沖而其說往往與王肅不異是又今之古文

尙書而非漢時秘府所藏經師所渉之十六篇矣

書顧命後

馬鄭王本分王若曰巳下爲康王之誥東晉晚出之古

文分王出在應門之內巳下爲康王之誥皆非也案馬鄭王

所傳眞古文不得幷非之考此篇自狄設黼扆綴衣至末踰秊卽位

事也必日前陳設故不書日踰秊卽位禮之大常不必

書日而知也大𠈃降收則受𠕋命畢而諸侯出廟門俟

王出在應門之內乃記卽位之儀顧命之篇其大端有

三羣臣受顧命一也踰秊卽位康王先受𠕋命二也⿺辶商

治朝踐天子之位三也說者不察受𠕋命及出至路門

外應門內之治朝屬踰秊遂疑西方東方諸侯爲來問

王疾者則新喪內天崩地坼之痛而從容興荅必無是

情又不必論其他事之禮與非禮矣

書鄭風後

鄭𠛱於王之後者顧炎武曰自邶至曹皆周初之次序

先邶鄘衞殷之故都也次之以王周東都也何以知其

周初之次序邶鄘也晉而謂之唐也皆西周之舊也惟

鄭乃宣王所封中興之後始立其名於大師而𠛱於諸

國之先者鄭亦王畿之内也故次於王也桓公之時其

詩不存故首緇衣如顧氏說鄭之名𠛱在大師者西鄭

也國語鄭桓公有滅虢鄫等十邑之謀武公卒取之遂

居濟洛河潁之閒以始受封之鄭名之是謂新鄭又曰

東鄭今所繫詩東鄭之詩也鄭之名不改故大師所𠛱

亦不改也樂記魏文侯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

聽鄭衞之音則不知倦子夏謂其所好者溺音許叔重

五經異義以鄭詩解論語鄭聲淫而康成駁之曰左傳

說煩手淫聲謂之鄭聲言煩手躑躅之聲使淫過矣其

注樂記桑閒濮上之音引紂作靡靡之樂爲證不引桑

中之篇明桑閒濮上其音之由來巳久凡所謂聲所謂

音非言其詩也如靡靡之樂滌濫之音其始作也實自

鄭衞桑閒濮上耳然則鄭衞之音非鄭詩衞詩桑閒濮

上之音非桑中詩其義甚明後儒謂變風有里巷狹邪

之作存之可以識其國亂無政左氏春秋鄭六卿餞韓

宣子於郊所賦詩固後儒所目爲淫奔之詞者豈亦播

其國亂無政乎若曰賦詩𣃔章則亦有當辨五常之際

本自相通或朋友兄弟夫婦之詩用之於君臣或男女

之詩用之於好賢然不可以邪僻之言加之君子鄙褻

之事誦之朝廷接之賓客據是𣃔之毛詩言變風止乎

禮義信矣

書小雅十月之交篇後

鄭康成氏箋毛詩云周之十月夏之八月也梁虞𠠎唐

傅仁均及一行竝推周幽王六年乙丑歲建酉之月辛

卯朔辰時日食宋劉原甫始疑爲夏正月近閻百詩尙

書古文疏證初亦用劉原甫説謂虞𠠎諸人傅會後旣

通推步上推之正合復著論自駁舊時之失然其言曰

康成考之方作箋又曰經解不可盡拘以理者此類是

也則又不然毛詩篇義云刺幽王箋乃謂當爲刺厲王

豈與所推合乎康成葢決以理而已趙子常云詩本歌

謡又多民事故或用夏正以便文通俗子常此論明詩

中用夏正者原無所拘滯然則十月之交篇舉斯時日

食以陳諫泥何例必取夏正而廢周一代正朔之大爲

不可用乎病在析理未精猥以爲經解不可盡拘以理

是開解經者之獘也國語幽王三秊西州三川皆震三

川竭岐山崩此詩所謂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爲谷

㴱谷爲陵正指其事詩繫之幽王國語亦其一證古無

推日食㳒魏黄初巳後始課日食疏密及張子信而益

詳然唐宋推步家猶未能立㳒無舛有當食不食不當

食而食之謬說載在史志大致日月交食一事可以驗

推歩得失其有不應失在立㳒不失在天行也使有變

動失行則必不可以得其準無從立推之之常㳒矣或

日日食旣預推而得聖人畏天變之意何如曰此變其

縣象著明之常不必爲變其行度之常也豈有天變見

於上而聖人不恐懼修省者乎人君日食修德月食修

𠛬依乎陰陽立義無非敬天畏天之誠耳或曰詩言亦

孔之醜又言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何也曰此以王不知事天而但陳天變以諫戒也縣象

著明莫大乎日月猶有時蔽虧人君而可自謂無蔽無

足虧君德乎日君象月臣象日失其明俾晝作夜君德

如斯豈不甚醜冀王反己自責知其蔽而醜之則修德

而復乎常明之體矣

書小雅後

鹿鳴巳下二十二篇漢經師以爲正雅亾其詞者六故

鄭康成詩譜云小雅十六篇爲正經采薇出車杕杜漢

世有謂爲懿王時詩者據詩中曰天子曰王命毛鄭解

爲殷王徒泥正雅作於周初耳苟其詩得乎義之正而

爲治世之正事何必非正雅乎文王未嘗自稱王成康

以後昭穆共懿考夷厲宣八王而宣王命吉甫北征曰

玁狁孔熾則前此二百餘秊閒固不必無玁狁崛強之

事矣宣王之臣皇父謂南仲爲太祖豈必遠求南仲於

文王時與文王之臣亦未聞有南仲者南陔巳下則又

周初雅樂未可泥今之篇什弟次定作詩時世也

詩摽有梅解丙戌

毛鄭皆以此詩專爲女子秊二十當嫁者而言爲說本

周禮又皆以梅之落喩秊衰鄭則兼取梅落見巳過春

而至夏似迂曲難通集傳以爲女子貞信自守懼其嫁

不及時而有强㬥之辱豈化行之世女宐有此懼邪亦

非也古者嫁娶之期說𡵨而未定其以少長論者或主

於男三十女二十或目此爲期盡之㳒據詩禮證之男

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筓而字男子二十曰弱冠三

十日壯有室女子十有五秊而筓二十而嫁有故二十

三秊而嫁葢冠而後有室筓而可以嫁春秋傳晉侯問公秊季武子對

日會于沙隨之歲寡君以生晉侯曰十二秊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

自二十至三十女自十五至二十皆婚姻以時者也

云男自二十以及三十女自十五以及二十皆得以嫁娶先是則速後是則晚凡人嫁娶或以賢淑或以方類

豈但秊數而巳若必𢀩十秊乃爲夫婦是廢賢淑方類苟比秊數而巳禮何爲然哉則三十而娶二十而嫁說

嫁娶之限葢不得復過此耳大戴禮記曰男八歲而齔毁齒十六然

後精通然後其施行女七歲而齔十四然後其化成

注云古者皆以二十三十爲婚姻之秊十四十六爲嫁娶之期此舉其端言之也墨子

書曰㫺聖王爲㳒曰丈夫秊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秊

十五毋敢不事人王肅云前賢有言丈夫二十不敢不有室女子十五不敢不有其家

舉其中言之也周官經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

名以上皆書秊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

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此舉其終之大

限冒之也不使民之後期而聽其先期恐至於廢倫也

亦所以順民之性而民自遠於犯禮之行也周禮凡言

會者皆謂歲計日會中春令會男女者使其屬稽之覈

之三十之男二十之女貧不能婚嫁者許其殺禮殺禮

則媒妁通言而行謂之不聘不聘謂之奔故曰於是時

也奔者不禁奔之爲妻者也記曰聘則爲妻奔則爲妾

奔之爲妾者也買妾者納財而不用禮因其不聘故謂

之奔左傳聲伯之母不聘穆姜日吾不以妾爲姒凡三十之男二十之女非

有故而後期者爲不用令非仲春不禁之時而不行六

禮者爲不用令國語句踐欲報吳誓其民曰女子十七

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此志在

蕃育人民故限之使速婚若民之先期男十六而娶女

十四而嫁亦不聞古人有禁也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如周禮中春許行之者皆男女以正者也其以日月

論者或主於起自仲春至仲夏猶承春末未遠過此則

止矣或主於起自季秋至仲春則禮殺而止夏小正二

月綏多士女說曰綏安也冠子娶婦之時也豳詩曰春

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采蘩夏小

正繫之二月而衞詩曰士如歸妻迨冰未泮言自納采

至親迎節次非可驟施從容用禮然也荀卿書曰霜降

逆女冰泮殺止韓詩傳同殺止云者葢季秋之月農事僃收

婚嫁之禮漸舉至冰泮巳盛行仲春耕者少舍猶得合

男女之事是時從容用禮者固多其貧不能婚嫁者會

計其秊因以是時許其殺禮自是而後民急農事婚嫁

亦漸止矣周禮中春之令專爲不僃六禮之民糾察其

殺禮之由且三十之男二十之女至是盡許其殺禮婚

嫁過此豈有後期者哉凡婚嫁僃六禮者常也常則不

限其時月其殺禮不聘者權也權則限以時月夫婚姻

不使之六禮僃則禮敎不行夫婦之道闕而淫僻之罪

繁不計少長以爲之期則過其盛壯之秊而失人倫之

正不許其殺禮則所立之期不行旣殺禮而不限以時

月則男女之訟必生以是言之周禮三十二十之期及

中春之令昭然矣𮎰政之十曰多昏則又不計其秊不

限仲春而皆許殺禮者古人立中以定制女子卽過二

十亦未遽爲秊衰則知梅落非喻秊衰也梅之落葢喻

女子有離父母之道及時當嫁耳首章言十猶餘七次

章言十而餘三卒章言皆在頃筐喻待嫁者之先後畢

嫁也周禮所言者實古人相承之治㳒此詩所言卽其

見之民事者也錄之召南所以見治㳒之修明咸知從

令歟

詩生民解

此詩異說紛然秦漢閒儒巳莫能徵考治經所當闕疑

者也然其事關禮典之大又不可徒守闕疑之義合詩

禮綜覈之周禮亯先妣在亯先祖之前鄭注云周立廟

自后稷爲始祖姜嫄無所妃是以特立廟而祭之然則

周人特立姜嫄廟之意非后稷㪅無所祖而不得不妣

姜嫄一人乎至於魯葢亦立姜嫄廟謂之閟宮魯何以

作閟宮周立太廟事后稷別爲姜嫄立廟魯侯承祀見

於詩曰皇皇后帝皇祖后稷見於禮曰魯人將有事於

上帝必先有事於頖宮鄭注云吿后稷也吿之者將以

配天然則以周亯先妣推事后稷之義事之魯亦推事

后稷之義而事之乎帝繫曰帝嚳上妃姜嫄本失實之

詞徒以傅會周人禘嚳爲其祖之所自出國語禘郊宗

祖報五者禘郊與宗祖之名異有虞氏郊堯商人禘舜

禮記祭㳒易之以有虞氏郊嚳宗堯殷人禘嚳嚳在郊

禘未可知也虞舍其先世而宗堯是亂宗屬矣非也使

嚳爲周家祖之所自出何雅頌中言姜嫄言后稷竟無

一語上溯及嚳且姜嫄有廟而嚳無廟若曰履跡感生

不得屬之嚳則嚳明明非其祖之所自出曾謂王者事

祖禰之大義而可蒙昧其閒乎由是以言周祖后稷於

上㪅無可推后稷非無母之子故姜嫄不可無廟始祖

廟之外別立姜嫄廟不在廟制之數周禮亯先妣與天

神地示四望山川皆分用前代之樂亯先祖用周大武

此禮意之至微也無於禮者之禮也明乎禮可以通詩

詩美姜嫄曰克禋克祀以弗無子何也禋祀竝事天之

名德可以當神明然後能事天姜嫄無夫而生子故推

明其德之能禋祀上帝卽魯頌閟宮所稱赫赫姜嫄其

德不回上帝是依是也凡言德行至於能事天皆純粹

無疵之極詞克也者不負是事也以弗無子者許益之

云弗無之爲言有也如莫匪爾極者皆是爾極也求福

不回者求福之正也方社不莫者祭之早也其則不遠

者則之近也如許氏說無庸破弗爲祓然不直曰是以

有子而曰以弗無子反言以見其非理之常次章曰上

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何也古字丕皆作不前曰

以弗無子後曰居然生子莫知其由也氣化生人巳後

旣人類相生久矣忽有界乎氣化之際者而所生又非

常之哲人豈可謂之偶然乎莫明於言禋祀獲福之常

理以見哲人降生與降福無二理也聖人之所難言也

三章言生而棄之感其異然後收養之后稷之名棄以

此此必非設言也使未嘗棄而言之是誣也舊說祠高

禖祓除無子求有子及生子月辰又居側室肅戒不御

箋云夙之言肅也若是則姜嫄有夫而求子反以生子歸之𡳐

跡決爲非父之子至於棄之是惑也非父之子矣又安

得以嚳爲父乎商人祖契於上亦㪅無可推故商頌言

有娀與周之但言姜嫄同不然何異知母而不知父舍

德行人事而詞渉禨𥙶怪迂商周之禮與詩咸悖矣稷

契之生旣皆非常或棄或否何也上古人心醇質以爲

不祥則棄不以爲不祥則不棄無他故也

周禮大史正歲秊解一乙亥

周之歴㳒掌於馮相氏占變掌於𠈃章氏而大史所掌

者歷日天時之書凡推步望氛不屬焉然又曰正歲秊

以序事據推歩言之乎非也爾雅夏曰歲商曰祀周曰

秊夏數得天故殷周雖改正朔仍兼用夏正周用夏不

用殷故舉歲秊不及祀歲也者夏時也以建寅爲孟春

秊也者周以建子爲正月也夏之歲周之秊不同而兼

用不可弗正之以序別其行事如祭祀田獵逆暑迎寒

之屬夏時繫仲春者周爲四月繫仲秋者周爲十月是

也鄭康成注中數曰歲朔數曰秊中數云者日𨇠發斂

一周凡三百六十有五日小餘不及四分日之一十二

分之自前中氣入後中氣三十日而有盈分朔數云者

月與日會以成一月凡十二月三百五十四五日有閏

月則三百八十四日日月同行謂之合朔自前朔距後

朔三十日而有虚分中朔之㳒馮相氏職之矣康成據

以别歲秊之名稽諸古籍未有明證矧夏時首建寅中

數起冬至建子是又二說之不可相通也然則偏據爾

雅得非孤證歟曰周禮有之其爲夏時之正月元日謂

之正歲正歲者猶曰歲之正始也凌人歲十有二月令

斬冰明夏時之十有二月也以周禮解周禮一書之中

無事於㪅端立異矣

周禮大史正歲秊解二

周禮之書曰歲終曰正歲曰春秋冬夏皆夏時也夏數

得天以夏時經紀庶事斯順而易明然周之頒朔必以

周正故用夏謂之歲用周謂之秊大史按其從夏時所

行之事合以周之歴日此之謂正歲秊以序事也後儒

或謂正月之吉亦夏時其說曰凌人掌冰政杜子春改政爲正屬

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十二月爲夏之十二月

則正月亦爲夏之正月舍此無證也余以謂周禮重別

歲秊之名直曰正月之吉則知爲周正月也不直曰十

有二月而曰歲十有二月加歲以明夏以別周則知爲

夏時也此周禮之義例也他書不必然如正月之吉亦夏時

是無別於正歲而大司徒正月之吉始和布敎于邦國

都鄙又曰正歲令于教官郷大夫正月之吉受敎灋于

司徒𨓆而頒之于其鄉吏使各以敎其所治正歲令羣

吏攷灋于司徒以𨓆各憲之於其所治之國州長正月

之吉各屬其州之民而讀灋正歲則讀敎灋如初異正

月正歲之名而事不異其爲二時審矣凡言正月之吉

必在歲終正歲之前未嘗一䥘舉於後其時之相承正

月爲建子之月歲終爲建丑之月正歲爲建寅之月也

周之以建子爲正月一王正朔之大不可𣳚焉者也使

有夏無周周焉用改正朔哉周禮所志於官事無不僃

曾謂一王正朔之大可以空其事𣳚其文而使後人之

讀是書疑若周未嘗改正朔也者則周正爲大不美而

不可存也豈周之書哉今其書先之以正月之吉布政

之始也故曰始和謂始協調之繼之以正歲於是而後

得徧奉以行也六官之長有止言正月之吉不言正歲

者上之所愼在宣布之始也六官之屬有止言正歲不

言正月之吉者待上之宣布乃齊同奉行也上之布之

必不能一日而徧王畿千里之廣下之奉行又同用是

日惡能相及乎哉是故因時制其宐以建子之月宣布

自上一王正朔之大旣非闕然無事以建寅之月百職

咸舉夏數得天復順其序而不違孔子論爲邦用夏時

而作春秋必奉周周禮用正歲以合天而必先正月之

吉以著正朔其義一而巳矣

大戴禮記目錄後語一

鄭康成六SKchar2論曰戴德傳記八十五篇隋書經籍志曰

大戴禮記十三卷漢信都王太傅戴德𢰅今是書傳本

卷數與隋志合而亾者四十六篇隋志言戴聖刪大戴

之書爲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殆因所亾篇數傅合爲

是言歟其存者哀公問及投壺小戴記亦𠛱此二篇則

不在删之數矣他如曾子大孝篇見於祭義諸侯釁廟

篇見於襍記朝事篇自聘禮至諸侯務焉見於聘義本

命篇自有恩有義至聖人因SKchar以制節見於喪服四制

凡大小戴兩見者文字多異隋志巳前未有謂小戴删

大戴之書者則隋志不足據也所亾篇目不存或兩見

實多耳然因隋志而知隋唐閒所存巳厪三十九篇史

繩祖謂大戴記襍取家語之書其說不然家語王肅所

私定竊取其書爲之史氏誤連讀公冠篇孝昭冠辭爲

成王冠辭而云祝辭內有先帝及陛下字周初豈有此

家語止稱王當以爲正此史氏不審章句謬加譏評也

王肅襲取爲冠頌巳章句不辨家語襲大戴非大戴取

家語就此一條亦其明證

大戴禮記目錄後語二

右太傅禮見存三十有九篇不題作注人姓名朱子引

明堂之說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鄭注曰㳒龜文以注

爲康成作也惟王伯厚指爲盧景宣辯之注是書自漢

迄今注獨此一家而脫誤特多余嘗訪求各本得舊本

五參互校正今春正月盧編修召弓以其校本示余又

得改正數事盧編修本所失者則余五本中或得之若

疑文闕句無從考得姑俟異日鄭康成注學記引武王

踐阼孔沖遠以師尙父亦端冕及西折而南皆爲鄭所

加又丹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強怠勝敬者亾瑞書則曰

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今

各本不與沖遠所見同殆俗儒未省照徒據鄭孔稱引

竄改也公冠篇太子儗焉各本譌作天子吳幼淸儀禮

逸經亦然幸盧注可考其公冠之譌爲公符王伯厚困

學紀聞巳莫是正許叔重五經異義論明堂稱戴記禮

說盛德記語在今明堂篇中魏書李謐傳隋書牛閎傳

俱稱盛德篇或稱泰山盛德記葢隋唐巳前故書無所

謂明堂篇者今目錄兩七十四晁公武亦云然陳振孫

云兩七十二熊朋來吳幼淸皆云兩七十三此盛德第

六十六後篇題竄改之證朱子稱引明堂不稱盛德自

唐宋閒巳分合竄易非復前人之舊舉若斯矣書十有

三卷凡五卷無注卷之四卷之五立事至天圓十篇篇

題竝冠以曾子卽漢SKchar2文志之曾子書尙存於是卷之

九千椉四代虞戴德誥志卷之十一小辨用兵少閒王

伯厚以爲卽漢志孔子三朝記七篇中隔以卷之十篇

祑淆亂也注中徴引漢魏晉之儒有康成譙周孫炎宋

均王肅范甯郭象及楊孚異物志然則爲景宣注甚明

乾隆丁丑孟夏月戴震記

春秋改元卽位考上

卽位之禮先朝廟明繼祖也岀適治朝正君臣也事畢

反喪服喪未終也踰秊而後改元卽位春秋於內稱公

於外書爵未踰秊於內稱子於外書某子世變相尋未

踰秊旣葬卒哭而卽位焉踰秊乃改元諸侯之失禮也

因其旣嗣爵則書爵彼未嗣爵者而我以爵書可乎彼

旣嗣爵者而我不以爵書可乎立子以正君薨爲喪主

春秋卽正其爲君義素定也世子雖在喪未改元卽位

不可謂君臣之分未定也以篡返國者絕之不以國氏

以有正也公子爭國分非君臣不絕之無正也則以國

氏立子不以正未卽位不正其爲君義不素定也雖有

先君之命私也卽君位於朝然後成之爲君繼正卽君

位春秋書春王正月公卽位不於正月闕無事則不書

正月非朔則書日繼正之變文書春王正月以存其

事不書卽位以表微繼故卽君位經國之體不可以

巳也踐其位者宐有㴱痛之情春秋書春王正月以存

其事不書卽位以見其情莊公閔公僖公繼故之變文則書卽

位繼故而書卽位以不書卽位者比事類情是爲忍於

先君也

春秋改元卽位考中

先君雖未葬旣踰秊則書爵桓十三秊書衞矦成三秊

書宋公衞侯是也書爵與國內稱公同文公成公皆先

君未葬春秋書曰公卽位踰秊也旣葬踰季不必論矣雖旣葬猶

日子文十八秊書子卒僖二十五秊書衞子未踰秊也

未葬未踰秊不必論矣是故諸侯卽位以踰秊爲𣃔不斷於葬未

葬有旣葬未踰秊而書爵者乎宣十秊書齊矦秋季孫行父如

齊聘新君初卽位成四秊書鄭伯旣卽位嗣爵矣春秋不得而

書子也其變禮也不知所始始變禮者不恤人言必有

所託如傳言晉于是始墨之𩔖春秋獨齊鄭各一見之爲左氏學者

不察此之失禮而議夫未葬踰秊書爵者是文公成公

書公卽位胥可議也文十四秊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

先君未葬未卽位而書君義素定者也書君不與書爵

同不可以爵書者可以正其君臣之分也僖九秊晉里

克殺其君之子奚齊義不素定而未卽君位也十秊晉

里克弒其君卓哀六秊齊陳乞弒其君茶踰秊卽君位

而後得爲君此義明而嗣立之際嚴桓十五秊鄭世子

忽復歸于鄭昭二十二秊王子猛卒忽在外五秊未卽

位而出奔歸不得書爵天下聞鄭世子忽不聞鄭伯忽

也書世子亦以正其復國也王子猛未即位稱王而於

前曰王猛何也不可曰周故曰王言周是天下外周也

言王是天下一於王也猶東都之詩謂之王風不可謂

之周諸侯目王畿之詞非天王之號天王及諸侯國內稱公皆下謂上之

尊稱謂之號公侯伯子男五等謂之爵君則上下之定分先儒國內僭稱公之說非春秋凡書王

詞從同猶列國之書其國先儒王不稱天之說非以號乃曰天王猶列國之書爵

人與𠛱國書人同爲微者王猛與鄭忽同爲以國氏茍

旣正其號曰王後不得又曰王子矣桓十秊突歸于鄭

不以國氏簒詞也旣不以國氏故不曰入曰歸何也明

其鄭之公子也莊九秊齊小白入于齊以國氏者其爭

國爲奪哀六秊齊陽生入于齊君廢正立不正返而爭

國亦使之同於奪子糾小白皆齊侯之弟不以立子之

㳒論者也是以突不書鄭而小白則繫之齊

春秋改元卽位考下

隠何以不書卽位終隱之身自以爲攝不㤀先君之命

故春秋表微而不書莊閔僖何以不書卽位穀梁氏曰

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卽位也杜氏曰雖不卽

君位而亦改元朝廟與民㪅始余以謂非也君臣之位

不可不正正君臣之位不可不有始卽位者正君位之

始云爾夫位命之天子承之始封之君非先君一人之

位雖先君不有其終新君不可不有其始不卽君位於

改元之初及其視朝將不正朝位乎苟視朝然後卽君

位豈得無㴱痛不忍之情然則改元之初而卽君位於

㴱痛不忍之情何傷彼所謂不卽君位者迨至視朝終

不得避君位也則初視朝乃其卽君位之始何進退失

據乎不廢改元朝廟與民㪅始而廢正百官非義也用

是言之春秋十二公皆行卽位之禮魯史記皆書卽位

也葢繼弒君大變也典禮所無繼弑君不書卽位史㳒

所無君子修之以爲㴱痛之情異於繼正是以不書不

書而仍不𣳚其卽君位之事於春王正月之文見之桓

宣書卽位何也穀梁氏曰繼故而言卽位則是與聞乎

弒也余以桓之事考之左氏言討寪氏有𣦸者是欲掩

隠之見弒而不可方詐爲自掩之計治斯獄矣使繼故

不忍卽君位處大變者無敢或異一行其禮則爲忍於

先君何所快於行卽位之禮而顯示國人以與聞乎弒

哉桓將不行卽位之禮必矣春秋始乎隱其事之値於

變者三焉諸侯無再娶之文惠公失禮再娶於是桓爲

大子然又非隠所得而追議於先君也上卿爲攝主禮

見曾子問居上卿之位攝行君之政生不稱公𣦸不稱薨

隠嗣爵改元非攝主比也繼世之君盡臣諸父兄弟隠

旣立而猶奉桓爲太子異於君臣之體者也魯之禍惠

公啟之也明乎嗣立卽位之義君臣父子夫婦昆弟之

閒其盡矣乎

周之先世不窋巳上闕代系考

周自公劉始居豳書傳闕逸莫能詳其時世考國語史

記所錄祭公謀父諌穆王曰㫺我先王俗本國語脫去王字宋本及史

記竝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

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閒葢不窋巳上世

爲后稷之官不知凡幾傳至不窋然後失其官也夏之

衰疑値孔甲時史記稱孔甲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

之殆后稷之官及有邰之封此時乃相因而失諸侯㑴

奪天子不正之是以遠竄禹至孔甲三百餘秊史記十

一世十四君則有邰始封至不窋亦且十餘世周本紀

曰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姫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

夏之際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秊夏后氏

政衰厺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閒不窋卒

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史記不曰棄卒而曰后稷卒且

上承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徳此書㳒也

世次中闕莫知其名繼棄而爲后稷謹修其官守以至

不窋是不一人故曰皆有令德及冣後爲后稷者卒其

子不窋立末秊而失其世世守官微竄之際殆不絕如

縷典文牒記一切蕩然雖公劉復立國於豳後巳無舊

人能追先世之代系故國語稱十五王不數其皆有令

德而世后稷者漢劉敬對高帝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

之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豳所謂積德累

善十有餘世與本紀皆有令德之文是漢初相傳咸知

不窋巳上代系中隔矣其曰避桀者傳聞異詞毛詩云遭夏人

亂迫逐公劉而繫之桀時則近之湯代桀至紂十七世據國

語史記公劉至文王十二世世本十六世孔甲之後帝皋帝

發帝桀不窋之後鞠公劉此代系不相遠者㫺人致疑

於自契至湯十四世自后稷至文王十五世湯文相厺

隔商之六百祀使知周之先自不窋上闕代系不得而

數斯可無惑也國語曰孔甲亂夏四世而殞則周人言

夏之衰指孔甲不指太康甚明以地考之豳在邰北百

餘里邰今西安府武功縣豳今邠州不窋所竄又在豳

北二百餘里今慶陽府安化縣有不窋城不窋遭迫逐

自邰而遠竄公劉力能自興於是恖舊土聚糧治兵而

來用復后稷之封故詩曰悤輯用光又曰渉渭爲亂是

有邰故封至公劉而復邰在渭北非得邰無由絕渭而

南也岐山亦在其邦域之中不處於邰者地邑民居以

人與時之宐而巳

戴東原集卷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