揅經室集 (四部叢刊本)/一集卷第十三

一集卷第十二 揅經室集 一集卷第十三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
一集卷第十四

揅經室一集卷十三

  浙江圖考

 山海經

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岀高山高

山在成都西入海在長州南

  元案此經以三江首大江明三江皆大江所分

  也長州今屬蘇州蘇州之南正今浙江地也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蠻東在閩西北入海餘曁南

 郭氏注曰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縣南蠻中東入

 海今錢塘浙江是也蠻卽歙也

  元案地理志本是漸字浙字後人所改此浙字

  亦後人所改也

論衡書虚篇

有丹徒大江有錢唐浙江有吳通陵江吳越在時分

會稽郡越治山陰吳都今吳餘曁以南屬越錢唐以

北屬吳錢唐之江兩國界也山陰上虞在越界中子

胥入吳之江爲濤當自上吳界中何爲入越之地發

怒越江

  元案王充所舉卽漢書之三江也充言子胥不

  應發怒越江若吳越之江如今不相通充必以

  此爲言此後漢時南江之流尙未𣃔也

水經注禹貢山水澤地所在篇

中江在丹陽蕪湖縣西南東至會稽陽羡縣入于海

震澤在吳縣南五十里北江在毗陵北界東入于海

  元案水經唐書藝文志以爲桑欽撰王應麟疑

  其多東漢後地名姚寛謂酈注引桑欽說則書

  非桑欽作欽漢成帝時人漢書地理志引其言

  則在班氏前以王氏所疑則在班氏後然其言

  與班氏相表裏二書實可相證也班氏謂蕪湖

  中江出西南東至陽羨入海水經釋禹貢中江

 則云在丹陽蕪湖縣西南東至會稽陽羡縣入

 海班志謂毗陵北江在北東入海水經釋禹貢

  北江則云在毗陵北界東入於海可知班氏之

  中江北江卽禹貢之中江北江班氏之南江禹

  貢無文水經於沔水篇見之

東陵地在廬江金蘭縣西北

  元案解見下

 江水篇

江水東過蘄春縣南又東過下雉縣北利水從東陵

西南注之

  元案酈氏又注決水云決水自雩婁縣北逕雞

  備亭決水自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東又逕其

  北世謂之史水決水又西北灌水注之其水導

  源廬江金蘭縣西北東陵鄕大蘇山卽淮水也

  此灌水所出之廬江金蘭縣東陵鄕卽利水之

  廬江郡東陵鄕也漢志金蘭西北東陵鄕附注

  廬江郡下則金蘭在郡治矣漢廬江郡治在舒

  續漢志舒縣有桐鄕劉昭補注云古桐國左傳

  昭五年吳敗楚鵲岸杜預曰縣有鵲尾渚然則

  今桐城縣在漢時屬舒通典宣城郡南陵有鵲

  州卽鵲岸是漢之舒地直達大江洲渚禹貢過

  九江至于東陵東迆正實指至此東迆爲南江

  也導漾云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漾之入

  江在大別也導河云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

  播爲九河九河之播在大陸也其例正同南江

  東迆在廬江郡之東陵其南岸正丹陽郡之石

  城與班志石城受江其義一也漢志廬江郡雩

  婁決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北至蓼入決過

  郡二行五百一十里雩婁在霍邱縣西南蓼在

  霍邱縣西北水經言決水出雩婁縣南大别山

  則漢志所謂過郡二行五百一十里者非指決

  水乃指灌水也郡下言淮水出金蘭東陵鄕酈

  氏以淮水卽灌水灌水自東陵至蓼是自桐城

  廬江至霍邱正合五百里至東陵東迆卽石城

  分水何疑

 沔水篇

沔水與江合流又東過彭蠡澤又東北出居巢縣南

又東過牛渚縣南又東至石城縣

 注曰經所謂石城縣者卽宣城之石城縣也牛渚

在姑孰烏江兩縣界中也於石城東北減五百許

里安得逕牛渚而方屆石城也葢經之謬誤也

  元案石城漢屬丹陽晉屬宣城宋齊仍之酈氏

  稱宣城之石城縣本其時言之也姑孰漢蕪湖

  地今之當塗烏江漢九江郡厤陽地今之和州

  葢以吳周瑜所屯之牛渚在今采石者當之也

  不知此牛渚卽秦皇所渡之海渚見越絕書正

  在石城之西岸也

分爲二其一東北流其一又過毗陵縣爲大江

 注曰江卽北江也經書在北則可又言東至餘姚

 則非攷其逕流知經之誤矣

  元案此非經誤乃傳寫之誤也當云分爲二其

  一東北流又過毗陵縣北爲大江其一又東至

  會稽餘姚縣東入於海

 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東出逕吳國南爲南江

  元案班志於石城注分江水首受江至餘姚入

  海於吳注南江在南本是兩條酈氏知分江水

  卽是南江故合而言之智足以知班氏矣趙氏

  一淸謂其改竄班書不知古人訓解之體如此

  貫而通之非改而竄之也

 江水自石城東入爲貴口東逕石城縣北

  元案江南通志曰池口河在府西五里古稱貴

  口亦稱𫙷口宋時始稱池口齊書沈仲玊自𫙷

  口欲𣃔江胡三省通鑑注云卽今之池州貴池

  口也顧氏方輿紀要曰石城廢縣在貴池縣西

  七十里古之貴口在石城縣東今縣在古縣西

  故貴口又在今縣西也

 東合大谿谿水首受江北逕其縣故城東又北入

 南江

  元案江南通志稱淸谿河在府東北五里入江

  卽淸谿口酈注言谿水受江葢卽此水

 南江又東與貴長池水合水出縣南郞山北流爲

 貴長池池水又北注於南江

  元案江南通志郞山在府西南七十里有玉鏡

  潭顧氏方輿紀要曰池口卽貴池水有五源一

  出石埭縣西之櫟山一出府西南一百八十里

  之古源山一出考溪一出石嶺一出東源會於

  秋浦匯於玉鏡潭入池口達大江秋浦玉鏡潭

  所匯正古之貴長池也

 南江又東逕宣城之臨城縣南又東合注涇水

  元案晉宋之臨城屬宣城郡今池州靑陽縣也

  江南通志靑陽縣有臨城河在縣南會大通河

  入江此河已不與貴池水相連又池口河之源

  自石埭出者亦至秋浦而合其會秋浦處尙屬

  南江之遺葢旣與逕臨城南者中絕而一爲臨

  城河附於大通河北行一通於石埭櫟山之源

  也漢書地理志丹陽郡句涇韋昭曰涇水出蕪

  湖然則涇水自蕪湖南至今寕國府涇縣入於

  南江耳江南通志賞谿在涇縣西南一里涇水

  流至縣西爲賞谿北入於靑弋江又靑弋江在

  寕國府西六十里發源黄山會石埭太平旌德

  諸水下流漸廣遂爲通津北至蕪湖入江又舒

  谿在太平縣西六十里源出歙縣逕石埭東北

  至涇陽受㜑瀼二谿水入涇縣界爲賞谿顧氏

  方輿紀要云賞谿一名涇谿其上流卽石埭縣

  之舒谿然則賞谿上連靑弋江下接舒谿中閒

  正是南江故道但與靑陽之水不續遂合舒谿

  靑弋江而北向矣通志言宋崇慶中縣尉劉誼

  以谿流東徙於賞谿西鑿新河欲挽之使西而

  卒無成可見池寕之水皆東流非西流也

 南江又東與桐水合

  元案哀公十五年楚伐吳及桐汭杜氏注曰宣

  城廣德縣西南有桐水西北入丹陽湖顧氏方

  輿紀要曰廣德州西北二十五里亦曰桐川桐

  汭之名因此源出州南白石山西北流經建平

  縣界又西入宣城縣界爲白沙川亦曰綏谿匯

  於丹陽湖入大江又曰宣城東北四十里有南

  崎湖其北爲北崎湖今總謂之南湖周四十餘

  里其東北百里有綏谿一名白沙谿廣德建平

  諸水由此入於南湖府東境諸川亦悉匯入北

  逹固城丹陽諸湖會於黄池而達大江又靈山

  在廣德州南七十里又南十里曰桐山亦曰桐

  源山一名白石山桐水發源於此謂之桐汭正

  桐水入江之處酈氏未言其方向葢桐水自北

  來南注於江也晉時已北流於湖酈氏所敘葢

  猶古迹矣

 又東逕安吳縣號曰安吳谿又東旋谿水注之水

 出陵陽山下逕陵陽縣西爲旋谿水谿水又北合

 東谿水水出南里山北逕其縣東桑欽曰淮水出

 縣之東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厤蜀由山又北左

 合旋谿北逕安吳縣東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立縣

 南有落星山山有懸水五十餘丈下爲深潭潭水

 東北流左入旋谿而同注南江江之北卽宛陵縣

 界也

  元案陵陽廢縣在靑陽縣南六十里今爲陵陽

  鎭漢書地理志丹陽郡陵陽桑欽言淮水出東

  南北入大江此大江卽南江也江南通志曰舒

  谿在石埭縣續文獻通攷謂之旋谿本陵陽子

  明垂釣處谿源一出太平縣之弦歌鄕一出縣

  之舒泉鄕經城南合佘谿嶽谿諸水下涇縣至

  蕪湖入江然則舒谿卽旋谿也顧氏方輿紀要

  曰淮水出呂山徑南陵縣南五十里孔鎭浦合

  漳水爲澄淸河繞縣東門謂之東谿又北受籍

  山諸水匯於蕪湖之石硊渡入靑弋江又云呂

  山在南陵縣南六十里其南爲石竇有泉涌出

  卽淮水之源據此淮水卽東谿入舒谿卽入旋

  谿旋谿水北注於南江與涇水南注者迥然各

  判今則南江旣湮而旋谿北合涇水爲靑弋江

  然舒谿涇水之閒南江故道尙可迹而求之也

 南江又東逕寕國縣南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置

  元案卽今寕國縣

 南江又東逕故鄣南安吉縣北中平二年分故鄣

 之南鄕以爲安吉縣縣南有釣頭泉懸涌一仞乃

 流於川川水下合南江

  元案顧氏方輿紀要曰故鄣城在廣德州東南

  九十里入湖州府長興縣界長興縣西南八十

  里舊安吉縣城在今州治西南三十里宏治湖

  州志曰故鄣城在安吉西北十五里太平寰宇

  記今俗號府頭是也

 南江又東北爲長瀆厤湖口南江東注於具區謂

 之五湖口

  元案太平寰宇記言箬谿在縣南五十步一名

  顧渚口一名趙瀆注於湖趙瀆當卽長瀆之故

  迹全氏祖望謂酈氏以南江當具區然南江注

  具區而復出爲南江非以南江卽具區也贛水

  入彭蠡而後入江不聞以彭蠡爲贛水也

 東則松江出焉上承太湖更逕笠澤在吳南松江

 左右也國語曰越伐吳吳禦之笠澤越軍江南吳

 軍江北者也虞氏曰松江北去吳國南五十里

  元案酈氏以松江爲南江東出之流非以爲中

  江也班志於會稽吳縣注曰吳江在南則中江

  之不在南可知且於吳曰南江在南於毗陵曰

  北江在北則中江必在吳縣之北毗陵之南可

  知此言之可尋味而出者也文選江賦李善注

  引水經注云中江東南左會滆湖今水經注無此語

  湖在常州府西南三十五里半入宜興當太湖

  北正漢陽羨地會於滆湖由滆湖而東出仍在

  太湖之北不必出自太湖東南也然則中江非

  松江乎曰必松江也吳松江口正中江入海之

  處但中江由陽羡入海正在吳之北其趨海也

  必厤崑山而至嘉定上海之閒葢中江出滆湖

  之口旣湮南江逕禦兒之流亦塞浙江逕禦兒詳見後

  中江入海之委轉與南江出湖之條兩相接續

  於是曰松江曰婁江曰三江口支派紛繁莫可

  究問而庾氏三江之說起矣今吳松海口在嘉

  定縣東彼入滆湖而出滆湖直趨於此可也何

  至入滆湖者南出吳江復北注耶酈氏敘南江

  注具區東出爲松江明以東出者爲南江郭氏

  以松江當中江葢指吳松口而言爾

 松江自湖東北流逕七十里江水奇分謂之三江

 口此亦別爲三江雖稱相亂不與職方同庾仲初

 揚都賦注曰今太湖東注爲松江下七十里有水

 口分流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與松

 江而三此非禹貢之三江也

  元案庾氏三江之說酈氏已駮破之趙氏一淸

  曰明此可以辨正蔡九峯書傳之謬

 吳記曰一江東南行七十里入小湖爲次谿自湖

 東南出謂之谷水吳記曰谷水出吳小湖逕由卷

 縣故城下谷水又東南逕嘉興縣城西谷水又東

 南逕鹽官縣故城南地理志曰縣故武原鄕也後

 縣淪爲柘湖又徙治武原鄕改曰武原縣王莽名

 之展武漢安帝時武原之地又淪爲湖今之當湖

 也後乃移此谷水於縣出爲澉浦以通巨海

  元案由太湖至嘉興乃南江故道由嘉興至澉

  浦則非南江矣又案今海寕海鹽平湖三縣沿

  海之地皆較嘉興地勢爲高澉浦之水皆西流

  與海不通所以古江水于出太湖後不由海鹽

  入海折而由杭州入海也此注言谷水出爲澉

  浦以通巨海是澉水東流矣此亦未確葢自海

  寕海鹽平湖接淞江皆無内水與海相通者直

  至上海吳淞口始通海也平湖之乍浦名爲海

  口實無内水與海潮相通此予目驗者

又東至會稽餘姚縣東入于海

 注曰謝靈運云具區在餘姚然則餘曁是餘姚之

別名也今餘曁之南餘姚西北浙江與浦陽江同

會歸海但水名已殊非班固所謂南江也

  元案此文有譌誤餘姚非餘曁酈氏當知之

 郭景純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然浙江出南

 蠻中不與岷江同作者述志多言江水至山陰爲

 浙江

  元案以漸爲浙自酈道元始酈氏敘南江與兩

  漢說三江者無異辭惟誤浙爲漸遂疑郭景純

  之說且疑述志者多言江水至山陰爲浙江自

  有酈氏此誤漸浙二字雖明晰於說文而莫有

  能詳者矣

 今南江枝分厤烏程縣南通餘杭縣則與浙江合

 故闞駰十三州志曰江水至會稽與浙江合

  元案此水不經吳縣之南從長興安吉卽注錢

  塘殊於班志吳縣南江在南之說故酈氏以爲

  枝分然從錢塘至餘姚之道未湮也其正流從

  長瀆注太湖東出爲松江南逕嘉興石門至錢

  塘是時石門之流中𣃔嘉興之江從谷水而注

  澉浦矣於是錢塘東折之南江且西續於烏程

  上承安吉而南江之流奪於枝分葢谷水自嘉

  興而北以至太湖南江也自嘉興至澉浦非南

  江也枝分自錢唐入海南江也自餘杭上承烏

  程之流非南江也安吉而西又南江之上流矣

  酈氏時之南江已異於班志今則谷水及南江

  枝分均不可見而浙江且續漸江而爲漸所冐

  矣下塘運道由石門嘉興上泝吳江葢古南江

  之正流西湖保叔塔後西谿一帶有古蕩等地

  窪下積水揆其形勢猶見南江之遺迹胡朏明

  謂餘杭卽餘姚之誤其說非也

 浙江自臨平湖南通浦陽江

  元案臨平湖在江之西岸浦陽江在江之東此

  文有誤也辨見後

 又於餘曁東合浦陽江自秦望分派東至餘姚縣

 又爲江也江水又東逕赭山南江水又逕官倉江

 水又東逕餘姚縣故城南江水又東逕穴湖塘江

 水又東注于海是所謂三江者也故子胥曰吳越

 之國三江環之民無所移矣但東南地卑萬流所

 湊濤湖泛決觸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夥故川

 舊瀆難以耶悉雖粗依縣地緝綜所SKchar2亦未必一

 得其實也

  元案酈氏敘南江自石城至餘姚厤厤如繪雖

  混漸浙之名而南江則未混也

 漸江水篇

漸江水出三天子都

  元案此本山經可證山經本作漸水

 注曰山海經謂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陽黟

 縣南蠻夷中

  元案酈氏時山經本已誤漸爲浙道元未加深

  攷遂仭浙水卽漸水文選沈休文詩李善注引

  十洲記云桐廬新安東陽二水合於此仍東流

  爲浙江此十洲記當是闞駰十三洲記以新安

  江水東流爲浙則誤漸爲浙不始於道元矣

 北逕其縣南浙江又北厤黟山浙江又北逕歙縣

 東與一小谿合又東逕遂安縣南谿廣二百步浙

 江又左合絕谿浙江又東北逕建德縣南

  元案此新安江卽漸水也酈氏誤爲浙江水自

  徽州歙縣流入嚴州府境經淳安縣南又東流

  至府城東南與穀水合一名徽港

 浙江又東逕壽昌縣南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

 十二瀨瀨皆峻嶮行旅所難浙江又北逕新城縣

 桐谿水注之水出吳興郡於潛縣北天目山又東

 南流逕桐廬縣東爲桐谿自縣至於潛凡十有六

 瀬弟二是嚴陵瀨桐谿又東水逕新城縣入浙江

  元案今壽昌縣在嚴州之西南漸水旣至建德

  則東逕桐廬不逕壽昌矣壽昌穀水所經也

 浙江又東北入富陽縣故富春也晉后名春改曰

 富陽也東分爲湖浦浙江又東北逕富春縣南浙

 江又東北逕亭山西

  元案入者入其境逕者逕其城故兩言富春富

  春今建德壽昌桐廬皆是

北過餘杭東入于海

  元案依班志自建德至海皆穀水也水經皆屬

  漸江不敘穀水然與浙江絕不相混今餘杭縣

  不臨水非漸水所經此經文言北過餘杭者漢

  會稽郡海鹽餘杭錢塘富春四縣富春在西爲

  今桐廬壽昌地海鹽在東爲今平湖地中閒在

  今爲海寕仁和錢塘以至富陽者在當時爲錢

  塘餘杭兩縣葢錢水之東爲錢塘西爲餘杭餘

  杭之地直至穀水之濱故秦皇從狹中渡徐廣

  以爲餘杭元和郡縣志引吳興記云餘杭秦始

  皇將上會稽舍舟航於此後漢省錢塘縣則其

  地必分𨽻海鹽餘杭是今爲錢塘地者在漢爲

  餘杭地吳復置錢塘又分海鹽地置鹽官縣又

  分富春地置桐廬壽昌建德三縣而富春旣移

  而東錢塘則移而西於是錢塘界接富陽而餘

  杭不復臨江矣劉昭補注以狹中在錢塘富春

  之界未足以駮徐廣也今富陽縣西江水最狹處曰窄谿其古狹中乎

 浙江逕縣左合餘杭大谿江北卽臨安縣界孫權

 分餘杭立臨水縣晉改曰臨安縣

  元案此誤也謂江北卽臨安將餘杭在江之南

  矣

 浙江又東逕餘杭故縣南新縣北秦始皇南游會

 稽途出是地因立爲縣漢末陳渾移築南城縣

  元案咸淳臨安志言漢熹平二年餘杭縣令陳

  渾徙城於谿北後復治於谿南此谿卽苕谿酈

  氏旣誤以浙江當漸江又誤以苕谿當浙江故

  言故縣南新縣北也其時餘杭已不臨江水而

  經云北過餘杭不可以通遂以當時之形勢解

  兩漢之餘杭而以苕谿當江水其傳聞所誤與

 浙江又東逕烏傷縣北

  元案烏傷今義烏縣閒於諸曁之南此云東逕

  烏傷北葢誤浦陽江爲浙江也

 浙江又東北流至錢塘縣穀水入焉

  元案穀水至錢塘入浙江酈氏所云浙江正穀

  水也

 穀水源西出太末縣縣是越之西部姑蔑之地也

 吳寶鼎中分會稽立隷東陽郡

  元案太末今衢州府西安龍游等地

 穀水又東逕長山縣南與永康谿水合縣卽東陽

 郡治也

  元案衢州之水古稱穀水今謂信安江由蘭谿

  建德桐廬富陽錢塘與浙江合其自東陽西逕

  金華至蘭谿與衢州水合者今稱金華江一稱

  東陽江卽婺港在浦陽江之南𣃔無北入錢塘

  之理酈氏不知浙之非漸旣以穀水當浙江而

  班志穀水至錢塘入浙江之說不能貫通於是

  以穀水至蘭谿南逕金華而金華江遂爲穀水

  之流矣長山卽今金華永康谿水自入東陽江

  非入浙江也金華府志稱衢港婺港二水匯於

  蘭谿縣之西南𩔖羅縠文因號縠水是猶穀水

  之遺稱柰何以婺港當之也

 穀水又東定陽谿水注之水上承信安縣之蘇姥

 布縣本新安縣晉武帝太康三年改曰信安水懸

 百餘丈瀬勢飛注狀如瀑布其水分納衆流混波

 東浙逕定陽縣谿水又東逕長山縣北谿水又東

 入於穀水

  元案定陽谿在衢州府東十五里一名東谿源

  出遂昌縣周公嶺入府境東北流至雞鳴山下

  合於衢江定陽故城在今常山縣東南三十里

  常山縣在衢州府之西信安縣卽今西安衢江

  卽穀水也衢江源出衢州府開化縣東北六十

  里經縣城東謂之金谿又東南入常山縣境而

  爲金川至縣城東則江山縣大谿之水流合焉

  又東南經府城北而江山縣南仙霞嶺北諸谿

  谷之水皆流合焉又至府城東下五里而定陽

  谿流合焉又東北經龍游縣北四里而爲盈川

  谿亦曰縠谿又東北厤湯谿縣北至蘭谿城西

  金華江入之酈氏旣以穀水出太末又以定陵

  谿逕長山注於穀水案之形勢均有未合

 穀水又東逕烏傷縣之黃雲山又與吳寕谿水合

 水出吳寕縣下逕烏傷縣入穀謂之烏傷谿水

  元案吳寕縣在今東陽縣東二十七里吳寕谿

  水卽金華江東陽谿導義烏之水爲烏傷谿入

  於東陽江永康之水又入之乃西至蘭谿入穀

  水此今之形勢也酈氏以穀水至蘭谿逕金華

  義烏東陽旣誤金華江爲穀水故永康谿水入

  金華江而以爲入穀水烏傷谿入金華江而以

  爲吳寕谿入穀水又以吳寕谿水入穀水謂之

  烏傷谿水然則至錢唐入浙江者卽此烏傷谿

  水矣烏傷谿源出大盆山西流而以爲是穀水

  東注是今爲源而古爲委矣自此北及錢唐旣

  隔紹興諸山而浦陽一江酈氏敘之又由烏傷

  厤諸曁始寕爲曹娥江入海此烏傷谿何由入

  浙江乎錢塘在北岸此從烏傷來卽入江亦在

  南岸何由至錢塘乎其誤無疑也

 穀水又東入錢塘縣而左入浙江故地理志曰穀

 水自太末東北至錢塘入浙江見也

  元案班志穀水卽酈氏之浙江酈氏不明漸江

  非浙遂莫能辨穀水矣

 浙江又東逕靈隱山山下有錢塘故縣浙江逕其

 南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縣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

 也闞駰云山出錢水東入海吳地記言縣惟浙江

 今無此水

  元案武林水卽錢水詳見後

 浙江北合詔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

 所憩故有詔息之名也

  元案志稱御息湖咸淳臨安志言在東北一十

  八里

 浙江又東合臨平湖湖水上通浦陽江下注浙江

 名曰東江行旅所從以出浙江也

  元案臨平湖在今上塘臨平山之西南地高於

  下塘故舊有四壩以蓄其水其水或西北洩

  南江之逕石門者謂之下注浙江可也浦陽則

  必不可以上通毛檢討大可謂臨平湖乃臨湖

  之誤臨湖卽今臨浦在蕭山南三十里橫亘於

  浦浙之閒

 浙江又東逕禦兒鄕國語曰句踐之地北至禦皃

 是也浙江又東逕柴辟南舊吳楚之戰地矣備候

 於此故謂之辟塞是以越絕稱吳故從由拳辟塞

 渡會稽湊山陰是也

  元案此條可爲南江卽浙江之證可爲南江由

  吳江嘉興石門錢塘餘姚入海之證可爲南江

 由吳江嘉興石門錢塘通名浙江之證酈氏北

  人未嘗身厤江南所注江南之水非得諸傳聞

  卽原於故籍而浙江逕禦兒柴辟兩言知其傳

  之舊也惜酈氏惑於漸江卽浙江而莫能分别

  見此逕禦兒柴辟之浙江不敢注入沔水下之

  南江而羼入漸江水下之敘浙江肊謂江水自

  臨平湖上通禦兒至於柴辟一似漸江之枝分

  由臨平而入正流者又似水由正流而倒上亦

  可名以浙江者於是於沔水注中亦微及之云

  浙江自臨平湖南通浦陽江南江故道浙江舊

  名頼此而存夫南江上自嘉興爲穀水下自餘

  姚爲南江枝分此逕禦兒柴辟者正嘉興至錢

  塘之正流而酈氏時已中塞爾

 浙江又逕固陵城北今之西陵也浙江又東逕柤

 塘謂之相瀆浙江又逕會稽山陰縣浙江又東與

 蘭谿合浙江又逕越王允常冡北浙江又東北得

 長湖口浙江又北逕山陰縣西呂氏春秋曰越王

 之栖于會稽也有酒投江民飮其流而戰氣自倍

 所投卽浙江也許愼晉灼竝言江水至山陰爲浙

 江

  元案固陵以東乃正浙江酈氏至此稱浙江不

  誤宜云浙江南逕柴辟南又逕禦兒鄕又逕固

  陵城北

 浙江又東北逕種山西又逕永興縣南又東合浦

 陽江

  元案永興今蕭山縣

 浦陽江導源烏傷縣又東逕諸曁縣南又東南逕

 剡縣又東回北轉逕剡縣東又東逕石橋又東北

 逕始寕縣𡻻山之成功橋又東北逕始寕縣西又

 東北逕永興縣東與浙江合

  元案此敘浦陽江與今合前敘烏傷谿水爲穀

  水可明其誤矣宋程泰之謂浦陽江卽錢塘江

  何也

 浙江又東注于海

 周禮職方氏

東南曰揚州其山鎭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

江其浸五湖

鄭氏注曰會稽在山陰大澤曰藪具區五湖在吳

賈氏疏曰會稽在山陰自此已下所說山川之等

 一則目驗而知二則依地理志而說吳南郡名依

 地理志南江自吳南震澤在西通而言之亦得在

吳南具區卽震澤一也揚州所以得有三江者江

 至尋陽南合爲一東行至揚州入彭蠡復分爲三

道而入海故得有三江也

  元案賈公彥謂鄭依地理志是也注不詳三江

  亦依地理志可知地理志會稽郡山陰會稽山

  在南上有禹冡禹井揚州川鄭云會稽在山陰

  亦依此也疏言至揚州復分爲三道而入海正

  用鄭氏禹貢注分爲三孔之義葢自漢至唐未

  有以職方之三江與禹貢之三江異者也

 左氏春秋傳

定公十四年吳伐越越子句踐禦之陳于檇李闔閭

傷將指還卒于陘去檇李七里

 杜預注曰檇李吳郡嘉興縣南醉李城

 史記集解賈逵曰檇李越地

哀公元年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

 杜預注曰夫椒吳郡吳縣西南太湖中椒山

史記集解賈逵曰夫椒越地

十七年三月越子伐吳吳子禦之笠澤夾水而陳越

子爲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譟而進吳師分以

御之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

遂敗之

 國語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句踐起師逆之

 韋昭注曰越逆之自江至於五湖吳人大敗之于

 夫椒

越王句踐乃率中軍泝江以襲吳

 韋昭注曰江吳江

吾用禦兒臨之

 韋昭注曰禦兒越北鄙在今嘉興言吳邊兵若至

 吾以禦兒之民臨敵

於是吳王起師軍于江北越王軍于江南王乃中分

其師以爲左右軍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爲中軍明

日將舟戰于江及昬乃令左軍御枚泝江五里以須

亦令右軍御枚踰江五里以須夜中乃命左軍右軍

涉江鳴鼓中水以須吳師聞之大駭曰越人分爲二

師將以夾攻我師乃不待旦且亦中分其師將以禦

越越王乃令其中軍衘枚潛涉不鼓不譟以襲攻之

吳師大北越之左軍右軍乃遂渉而從之又大敗之

于沒以上皆吳語

 韋昭注曰江松江去吳五十里沒地名

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

江環之民無所移

 韋昭注曰環繞也三江吳江浙江浦陽江此言二

 國之民三江繞也遷徙非吳則越也

句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禦兒東至于鄞西至

于姑蔑

 韋昭注曰禦兒今嘉興禦兒鄕是也姑蔑今太湖

 是也湖乃末字之訛

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

 韋昭注曰囿笠澤也在魯哀十七年沒地名

  元案自南江之道不明而吳越之境因之不定

  今核班氏地理志旣定爲自吳江厤嘉興石門

  矣吳越之疆界旣明內外傳之文亦無不貫通

  葢吳越以南江分界吳江而西分太湖各半之

  湖以北屬吳湖以南屬越南江以西若湖州杭

  州金華嚴州皆越地也南江以東則嘉興以南

  爲越嘉興以北爲吳蘇松太倉皆吳地也定十

  四年吳伐越越禦之陳于檇李伐越則至越之

  界越陳于檇李是檇李越地也通典云蘇州南

  百四十里與越分境昔吳伐越越子禦之于檇

  李則今嘉興之地檇李城在今嘉興縣南三十

  七里是也闔廬傷足卒于陘去檇李七里此巳

  爲吳境闔廬卒于境内故杜預以爲傳釋經不

  書滅之故哀元年夫椒之戰吳語謂吳伐越越

  逆之是則伐之于吳江界上故越逆之于江而

  轉戰于五湖敗于夫椒逆之卽逆于吳江也吳

  不遠至檇李而近至吳江者葢欲致越于湖以

  敗之也十二年於越入吳吳語謂越王率中軍

  泝江襲吳自山陰泝江北厤石門嘉興而至吳

  江也十七年笠澤之戰吳軍江北越軍江南吳

  越春秋言其由境上而檇李亦由南江上泝至

  于吳江之南也是地曰笠澤曰松陵曰吳江曰

  松江正南江出湖南折趨杭之水韋昭以吳江

  松江注之可也非後之由夏駕浦而入吳松海

  口之松江也笠澤地連于震澤故亦謂之五湖

  因而亦稱太湖而笠澤固名之可通者耳漢志

  會稽郡婁縣有南武城闔閭所起以候越越絕

  書謂辟塞爲吳備候塞漢之婁縣城在今崑山

  縣治東崑山以南合太倉州松江府地皆婁縣

  所轄南武城在今華亭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

  要云松江府東夾江有二城相傳闔閭所築以

  備越婁縣南武城卽此城矣是地南接海鹽漢

  書地理志海鹽故武原正與吳越春秋越境北

  至平原相抵平原越絕書作武原也後漢書郡

  國志海鹽縣劉昭注云故治順帝時陷爲湖今

  謂爲當湖然則由嘉興而東至平湖華亭之間

  爲吳越分疆可以厤厤攷見吳仁傑兩漢刋誤

  補遺說三江云凡今嘉興華亭吳江崑山瀕江

  一帶之地其南則越之北鄙其北則吳之南鄙

  又說漢志云會稽之吳曲阿毗陵丹徒婁無錫

  陽羡此吳地也烏傷餘曁諸曁山陰餘姚上虞

  海鹽剡由拳大末烏程句章餘杭鄞錢塘鄮富

  春冶回浦則盡越地耳此說漢志則是本其當

  時言之則非仁傑時崑山之南已置松江府華

 亭縣非如漢時婁縣直接海鹽而以越地得至

 華亭崑山者不知吳越之松江卽南江而誤以

 東北入吳松口之松江爲吳越之松江兩漢刋

  誤作於淳熙以前嘉定縣分於寕宗時其謂崑

  山者是時吳松口屬松江境内也

范蠡諫曰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以上皆越語

  元案昭公二十四年傳越大夫胥犴勞王于豫

  章之汭越公子倉歸王乘舟倉及壽夢帥師從

  王王及圉陽而還哀公十九年傳越人侵楚以

  誤吳也夏楚公子慶公孫寛追越師至冥不及

  乃還顧氏棟高春秋大事表云豫章之汭實在

  今鄱陽湖葢鄱陽爲楚餘干爲越分峙湖之兩

  岸楚越相結歸王乘舟應在於此若北出則千

  餘里皆吳地越方仇吳豈能以孤軍徑行其地

  而與楚會其說是也攷春秋諸國疆界大江以

  北若廬州和州無爲州六合縣等處均楚地大

  江以南則吳越所有具區以西分界可攷矣具

  區以東若廣德州寕國府池州府則吳越之地

  交相錯處楚於此侵吳亦於此追越惜圉陽冥

  等地不可攷耳夫椒近太湖之北已爲越地則

  廣德寕國宜亦有之三江之内吳越所據所謂

  三江環之也

 墨子兼愛篇

南爲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荆楚于越

南夷之民

  元案此亦古之江通于湖之證

 越絕書

吳古故從由拳辟塞度會夷奏山陰辟塞者吳備候

塞也

  元案漢書地理志會稽郡有由拳縣柴辟故就

  李卿吳越戰地應劭曰古之檇李也後漢書郡

  國志由拳屬吳郡劉昭注云左傳曰越敗吳于

  檇李杜預曰縣南醉李城也檇李今爲嘉興越

  絕書此言可爲班志南江在吳縣南之證酈道

  元水經注敘浙江逕禦兒柴辟亦引此

 吳越春秋

越明日徙軍于境上後三日復徙軍于檇李于是吳

悉兵屯于江北越軍于江南越王中分其師以爲左

右軍躬率君子之軍六千人以爲中陳明日將戰于

江乃令于中軍銜枚遡江而上五里以須吳兵復令

于右軍銜枚遡江十里復須吳兵于夜半使左軍涉

江鳴鼓中水以待吳發大敗之于囿

  元案此與内外傳合徙軍境上當是禦兒從此

  進至檇李則吳越分疆處也軍于江南則又進

  而與吳夾水而陳也越所由之水道卽越絕書

  所敘吳奏山陰之道可參究而得之

句踐入臣于吳羣臣送至浙江之上臨水祖道

赦越王歸國送于蛇門之外遂去至三津之上仰天

嘆曰嗟乎孤之屯厄誰念復生渡此津也至浙江之

上望見大越山川重秀天地再淸

  元案此浙江卽指自吳縣至錢塘之水若指錢

  塘江則禦兒已爲越竟何至此始望見大越耶

句踐旣臣子吳夫差增其封東至句甬西至檇李南

至姑末北至平原

 注曰平原越絕作武原今海鹽縣

吳王取伍子胥投之江中因隨流揚波依潮往來越

王葬大夫種于國之西山子胥從海穿山脅持種而

去與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後重

水者大夫種也

  元案吳語云取申胥之尸盛以鴟夷而投之于

  江吳殺子胥自投之吳地之江非越地之江可

  知也云隨流揚波依潮往來則當時浙江之潮

  直北至吳閶故相傳以爲子胥所爲也事雖涉

  于神怪而潮之自越至吳則正于此可見

史記秦始皇本紀

三十七年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

江下觀籍柯渡海渚

 正義曰括地志云舒州周安縣東案舒州在江中

 疑海字誤卽此州也

  元案周安誤宜爲同安

過丹陽

 正義曰括地志云丹陽郡故在潤州江寕縣東南

 五里秦兼并天下以爲鄣郡

至錢唐臨浙江

 晉灼曰江水至會稽山陰爲浙江

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

 徐廣曰葢在餘杭也顧夷曰餘杭者秦始皇至會

 稽經此立爲縣

  元案浙江潮大天下所無吳語隨流揚波及史

  記水波惡皆是也又論衡實知篇所述秦始皇

  所行與史記同其由丹陽至錢塘卽南江故道

  也

上會稽祭大禹

 正義曰越州會稽山上有夏禹穴及廟

  元案秦始皇所行之地均與班志合與水經注

  亦合云行至雲夢望祀虞舜于九疑山雲夢澤

  在荆州安陸等府跨江南北九疑山在衡永間

  至雲夢望祀與漢武帝至盛唐望祀九疑同也

  自雲夢下觀籍柯葢由漢水下浮于江故曰浮

  江下也海渚在舒州同安同安隨縣唐至德三

  載更名桐城在漢爲樅陽今爲安慶府桐城縣

  地在江北岸石城在江南岸石城今池州貴池

  縣江至此東北行爲北江分而東迆爲南江秦

  皇于此亦東迆入南江故過丹陽丹陽舊爲鄣

  郡武帝時改丹陽郡治宛陵晉平吳始分丹陽

  爲宣城郡理宛陵而移丹陽于建業晉書地理

  志言之極明唐潤州之丹陽在秦漢爲會稽郡

  之雲陽曲阿不名丹陽也越絕書云秦始皇帝

  三十七年東游之會稽道度牛渚奏東安東安

  今富春丹陽溧陽漢富春縣在會稽郡溧陽縣

  在丹陽郡牛渚見水經江水逕此始至石城則

  非後世采石之牛渚正義引括地志以在舒州

  是也越絕書以溧陽釋丹陽者葢以秦之丹陽

  爲漢溧陽地溧陽南連廣德則丹陽當在今廣

  德之地于此立鄣郡後又改鄣爲丹陽移治宛

  陵亦由秦之舊名耳漢丹陽郡丹陽縣與故鄣

  句涇相次其近宛陵故鄣可知非唐縣之丹陽

  也張守節正義知丹陽爲鄣郡又舉潤州屬之

  失之矣漢之丹陽爲今寕國府廣德州之地故

  自桐城渡至貴池而入南江卽過寕國水經注

  所謂南江自石城東入貴口又東逕寕國縣南

  也過丹陽而至錢塘卽由吳縣南而厤由拳禦

  兒之道可知也始皇至錢塘臨浙江而見水波

  惡臨浙江卽臨南江東折之處隨江而東乃逹

  會稽山陰怯于水波西百二十里則遡穀而西

  也錢水見水經注錢通于泉卽武林諸山之泉

  水下積故莽改錢塘縣曰泉亭亦以錢卽泉耳

  南江行于武林山皋亭山之閒錢水自西來入

  之錢水高于江故設塘因謂之錢塘今杭州城

 以近西湖者名錢塘門又咸淳臨安志云秦皇

 纜船石在錢塘門外相傳秦始皇東游泛海艤

 舟于此舊云西湖本通海東至沙河塘向南皆

 大江也故始皇于此纜舟夢𥹭錄謂𣃔橋裏大

 佛頭正在秦皇纜船石山上邇言可察故迹可

  尋也

 河渠書

夏書曰禹抑鴻水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

索隠曰三江案地理志北江從會稽毗陵縣北東

 入海中江從丹陽蕪湖縣東北至會稽陽羨縣東

 入海南江從會稽吳縣南東入海故禹貢有北江

 中江也

  元案太史公明以通渠三江五湖爲禹迹云于

  吳者毗陵陽羨餘姚皆隸會稽郡漢初爲吳郡

  本初名言之也小司馬以漢志之三江當禹治

  之三江亦無異說

 越王句踐世家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

至浙江

 貨殖傳

浙江南則越

 潛說友咸淳臨安志曰杭城屬吳屬越諸家爲說

 不同以爲屬吳者晏公𩔖要括地志而不著其說

 惟淳祐志引吳越春秋所載越王句踐入臣于吳

 羣臣送至浙江臨水祖道又載吳王夫差爲越所

 敗而走止秦餘杭山又史記楚威王伐越盡取故

 吳地至浙江遂謂吳越必以浙江爲分界以爲屬

 越者杜佑通典歐陽忞輿地廣記皆云春秋時屬

 越越敗屬吳太平寰宇記引吳地記云越國西界

 至禦兒今嘉興崇德縣有禦兒鄕則吳越以此爲

 分界各有所據今精攷之當以後說爲是淳祐志

 所引三說皆有可辨其一謂越羣臣祖句踐于浙

 江則是吳越以浙江爲界殊不知是時句踐方保

 棲會稽之山浙江以西皆爲吳有宜其祖道止此

 況又未嘗曰送之境上耶其一謂夫差走餘杭山

 則餘杭在吳境内殊不知吳自有秦餘杭山姑蘇

 志陽山又名秦餘杭山在長洲西北三十里夫差

 棲于此而死因葬焉又越絕書吳地傳云秦餘杭

 山近太湖今餘杭去太湖遠甚豈可以名之偶同

 强合爲一其一謂楚伐越盡取吳故地至浙江則

 浙江之西乃吳地殊不知此句自是兩義所謂吳

 故地者言越故取于吳者也所謂至浙江言併越

 原有之地盡取之也豈可槪以爲吳地乎杭州府

 志曰咸淳志之說可謂辨矣然亦有不盡然者淳

 祐志所引三說惟秦餘杭山一說誠誤其二說則

 潛氏所駮亦未能折其喙君將去國羣臣送之未

 及境而恝然盡返可𣃔其必無記事者不言境上

 而言送至渾言之以見不能踰境耳後句踐歸國

 望見大越山川歎曰吾豈料重復鄕國必至浙江

 而始見越山始云鄕國則未至浙江不爲越之鄕

 國明甚史記云楚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其不言越

 地葢滅越則越地自盡取之詞已無所不足未必

 一句分爲兩義此駮尢爲未覈平情論之杭不專

 爲越地亦不專爲吳地

  元案吳越分境史記以浙江南爲越又謂故吳

  地至浙江國語言越境北至禦兒平原韋昭言

  夫椒檇李皆越地于是主史記者則不以禦兒

  爲越境主國語者則以吳國之境不至浙江此

  咸淳志所以駮淳祐志而杭州府志又伸淳祐

  而駮咸淳也若依漢志說文自吳江嘉興石門

  錢塘皆得爲浙江則以禦兒爲越境者正以浙

  江爲越境也以吳故地至浙江者原未嘗踰于

  禦兒以南也國語史記正可會而通之不相背

  而實相成自不識浙江卽南江乃參差不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