揅經室集 (四部叢刊本)/三集卷第四

三集卷第三 揅經室集 三集卷第四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
三集卷第五

揅經室三集卷四

  重修表忠觀記

錢塘表忠觀宋熙寕十年趙淸獻公請於朝始建於

龍山吳越文穆忠獻兩王墓側使錢氏之孫爲道士

曰自然者居此以修䕶之理宗時官給田三百畝以

旌舊功元至元初遇兵燹觀墓俱毁明正德閒遂爲

江尙書兆域嘉靖三十九年總督都御史胡宗憲巡

按御史周斯盛布政使胡堯臣按察使胡松提學使

范惟一以靈芝廢寺故址遷建新觀卽吳越時故苑

在湧金門外今所重修之地也當時有武肅十九世

孫德洪自餘姚來守此觀飭俎豆輯譜牒湖山靈爽

神實憑依春秋𦙝蠁爲最盛焉崇禎中都御史熊飛

復修輯之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

賜𠈃障江山額雍正四年

世宗憲皇帝敕加封爲誠應武肅王今

皇帝六次南巡屢

駐蹕凡五

賜宸章裦功述事且

命有司以時致祭蓋自忠懿宋初納土以來未有食

報增榮如今日者也今武肅裔孫璋栻等以廟宇少

頽呈請有司修葺於是巡撫吉公慶布政使張公朝

縉鹽運使阿公林𠈃各出俸錢命知杭州府李公亨

特董修之增建碑亭左右六閒畫廊三十閒正殿基

培高三尺易墍垣以甎石重肖五王像設計費白金

三千四百兩有奇及增給銀六百兩置鹽運司庫發

商榷子母爲歲修之費藏事于乾隆六十年以是

年冬奉

命督學浙江入觀展拜樂觀厥成爰以重修落成命

十一府士子賦詩紀事凡得詩千有餘篇極一時之

盛擇其佳者付武肅裔孫泳錄之泳從金匱來寓此

庀材樹石實始終其事卽爲述此大畧屬爲記且

自以隸古書丹刻石者也

  嘉慶九年重濬杭城水利記

杭州水利自古重之今之省城南北十里東西五里

爲長方形西湖居其西湖水入城有三路一湧金水

門居正西一湧金旱門環帶溝居西少南一淸波門

底流福溝居西南流福溝自淸波門外學士港導水

入流福寺溝入城由街底伏流出府西靑龍庵經府

南面自東折而北過府學運司東至杜于橋環帶溝

水西來會之東過紅門局三橋址折而北至定安橋

湧金水門之水西來會之入滿營城八字橋分爲二

一東出滿營過衆安橋入小河至中河一西過龍翔

宫至丁家橋折而北出滿營城過臬司西至回龍橋

折而東由觀橋入小河過金箔橋入中河中河滙各

水南行至新宫橋其金箔橋之下有藩司東

行宫前之太平溝水來會之太平溝水亦自三橋址

分流而南者也中河過新宫橋又至撫院西分爲二

一出鳳山水門東行城外北折至候潮門外之永昌

壩一由通江過軍二橋出候潮水門至永昌壩入城

河又至會安壩達東新關至海寕州是水凡三折貫

通城内外數十里南至閘口北至武林門外汲濯舟

楫皆賴之乃數十年來未加濬治惟湧金水門尙通

湖水其環帶溝微通涓滴流福溝塞久矣且運司河

三橋址數里高淤滿營河亦淺阻每遇大雨水城内

泛濫司府縣署刺舟而入居民多臥水中府縣獄以

桔橰出水獄多瘐囚下河中河之水反致淺濁無來

源水利若此當治乎不當治乎甲子春予首捐亷俸

宫士商亦各出資計銀四千八百餘兩計開廣學士

港十五丈六尺自學士港流福溝至三橋址掘土四

千七百九十四方自三橋址北至滿城南過藩司東

行宫前之太平溝金箔橋通江橋過軍橋慶豐關等

處掘土四千六百五十一方由是淸波門首受湖水

淸淸泠泠入流福溝過運司前會環帶溝至三橋址

會湧金水門水入滿營城暢通無泛濫之苦藩司前

諸山水亦入太平溝暢流無阻其西之湧金西南之

淸波正南之興隆西北之聖塘澗水石函六閘設金

木水火土五牐板視西湖水盛衰增減啟閉委其事

於杭州水利通判專掌之兩縣主簿運司經厯分司

之院司府縣督察之別具文案以備考自兹以後每

歲十一月濬治一次毋減工毋累民是役也杭州人

候銓同知邱基知水之理身任其事經營十閱月工

乃畢刻碑記之并刻圖于記文之後且載捐銀人名

于碑陰置碑于吳山海會寺是寺也爲祈謝晴雨長

官共集之地庶幾共覽而知勿久而廢塞焉嘉慶十

年上元日記

  南宋淳熙貴池尢氏本文選序

元幼爲文選學而壯未能精熟其理然訛文脫字時

時校及之昔但得元張伯顔明晉府諸本卽以爲祕

嘉慶丁卯始從昭文吳氏易得南宋尤延之本爲

無上古册矣按是册宋孝宗淳熙八年辛丑無錫尤

延之在貴池學宫所刻世謂之淳熙本每半葉十行

每行大字廿一二小字廿一二三四不一惜原板間

有漫漶其修板至理宗景定間止卷二八葉及卷九

十九葉書口並有景定壬戌重刋木記可見其中佳

處卽以脫文而論如東京賦上下通倩注宋本卷三十五下

毛本脫言君情通於下臣情達於上故能國家安而

君臣歡樂也廿二字又重舌之人九譯注宋本卷三廿八下

毛本脫韓詩外傳至獻白雉于周公廿三字秋興賦

天晃朗以彌高兮注宋本卷十三六上毛本脫杜篤至高明

廿字以上毛初刻本脫後得宋本改思元賦行頗僻而𫉬志兮注

卷十五三下毛本脫蕭該音至廣雅曰陂邪也卅五字陸

士衡答賈長淵詩我求明德注下宋本卷廿四十七上毛本脫

正文魯侯戾止八字注文卅二字七發客見太子有

悅色下宋本卷卅四九下毛本脫數百字諸如此𩔖不勝枚

舉其中異文如蜀都賦千廡萬室宋本卷四二十下晉府本

毛本室改屋則與上下文出術等字不韻矣羽獵賦

群娭乎其中宋本卷八廿三上翻張本晉府本毛本娭改嬉

則與漢書楊子雲傳不合矣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

寄言上德注引老子德經宋本卷五十十四上翻張本晉府本

毛本並作道德經不知德經二字見陸氏經典釋文

及禮記正義也吳都賦趫材悍肚注引胡非子宋本五卷

五十五上毛本胡改韓不知胡非乃墨子弟子見漢隋史

志也騷下山鬼篇采三秀兮于山間宋本卷卅三○三上注文

三秀上晉府本毛本增逸曰二字此沿六臣本之舊

崇賢本不當有也永明九年策秀才文自萌俗澆弛

宋本卷卅六十上及齊故安樂昭王碑文緝熙萌庶宋本卷五十九

○十八下翻張本晉府本毛本萌改氓然古書多作萌也

亦非他本之所可及元人張正卿翻刻是書行歀一

切頗得其模範第書中字句同異未能及此若翻張

本及晉府諸刻改其行歀更同自鄶矣惜是册缺第

四十一四十二兩卷近人卽以正卿本補入雖非完

書實亦希世珍也此册在明曾藏吳縣王氏長洲文

氏常熟毛氏本朝則句容笪氏泰興季氏昭文潘氏

以至吳氏獨怪册中皆有汲古閣印而毛板訛脫甚

多豈琹板後始𫉬此本未及校改𫆀元家居楊州舊

城文樓巷卽隋曹憲故里李崇賢所由傳文選學而

爲選注者也元旣構文選樓于家廟旁繼得此册藏

之樓中别爲校勘記以貽學者裝訂旣成因序于卷

  送楊忠愍公墨蹟歸焦山記

楊忠愍公墨蹟一卷共五幅一爲開煤山記一爲謫

所苦陰雨述懷詩一爲哀商中丞詩一爲元旦有感

詩一爲與王繼津書此卷本藏謝東墅少宰師家

師嗣壽紳庶常恭銘以贈梁山舟侍講同書侍講不

欲全畱之但割存與王繼津一書而返其四有跋記

事與翁覃溪閣學方綱跋并存卷中庶常以元撰少

宰墓銘故以此卷贈元元却之不許藏數年欲歸之

焦山故於卷中鈐以官印尙未致送也焦山仰止軒

者明天啟間建奉忠愍木主舊在水晶葊今圯無存

嘉慶丁卯僧秋屏覺鐙請改立忠愍公主于焦隱葊

後屋中元稍葺新之重題木扁且邀翠屏洲詩人王

柳邨歸之焦山軒中此夙願也明嘉靖壬子忠愍

約唐荆川至焦山詩云楊子懷人渡揚子椒山無意

合焦山姜如須先生仰止軒詩云六義風流今不

滅十行疏草未全焚原因報國成忠愍翻似完身傍

隱君今卷中詩文并存仰止軒舊與漢隱葊遠今軒

在葊後似姜先生詩豫爲今日兆者二公忠義之氣

與江山共千古兹與漢定陶鼎同置方丈固其宜也

又元藏宋嘉定元至順寫本鎭江府志二部乃張木

靑學士所贈其閒舊聞古蹟甚多極可寶貴乃謀

之鎭江人無肎栞之者今亦附忠愍卷同付秋屏曁

其師借庵巨超兩詩僧世守之如摹刻墨蹟鈔寫志

書祇可在山爲之勿令俗夫持去也嗟夫卷帙之藏

昔人比之雲烟過眼若賢忠之遺蹟史志之文獻固

未可等量之惟是子孫少不肖非飽蟫蠧卽歸鬻失

平泉艸木能終不與人哉世家祕閣之藏不如名山

僧寮之寄較然明矣兹送卷歸山事元作記存之拙

集中且當代賢卿名士亦多題詠載之各集海内共

知爲焦山之物若他日有不肖僧徒以此貢之他人

之手陳之几𢇮之架人皆能說所從來而賤之恐世

閒無此傖父也

  焦山仰止軒記

嘉靖壬子楊忠愍公與唐荆川先生約同至焦山

忠愍詩有云楊子懷人渡揚子椒山無意合焦山天

啟閒郡守于水晶庵後建仰止軒奉忠愍木主今已

圯矣漢隱庵者舊祀漢焦孝然先生其後軒甚虚敞

余與寺僧覺鐙丹徒王君豫議以後軒名仰止軒加

以修葺立忠愍木主祀之又余舊藏忠愍墨蹟五紙

共一卷久爲墨林所重因鈐以官印跋而歸之軒中

王君亦以所藏忠愍文集板同置軒中庶幾忠烈之

氣與江山共千古矣同奉主至焦山者甘泉陳本禮

黃金余之弟亨子常生并題名栞石後金匱錢泳書

  連理玉樹堂壽詩序

辛未夏元在京師得表叔江玉華先生書知由歙來

揚州應其弟吉雲表叔之招也古人偶一相思千里

命駕況此連牀奚間風雨至情至性骨肉之恩在焉

是可感已元童時遊橙里舅祖之庭舅祖文詞名家

素持禮法閨門以内旣和且肅先生以孝謹著于時

吉雲先生爲先生幼弟先生教之友愛備至吉雲先

生亦事兄彌悌至于今蓋三十餘年矣歲丙寅先生

于歙村老屋建小軒三楹題曰知還實有戀鄕里返

素朴之志乃由揚歸居于歙又恐吉雲先生或失故

步將去揚而志四方也故題揚州老屋曰畱雲閣以

寓意于今蓋亦五年矣中間先生來揚州者再今且

壽七十吉雲先生總鹺務不克歸歙省其兄乃復迎

兄至揚將慰離思偁壽觴兄弟之間怡怡然如此先

生幼讀書工詩善楷法惠定宇厲樊榭沈學子諸先

生皆曾館于家先生習染所及聞見深遠履蹈儒術

沈潛書史不衣華服不食兼味遠聲色而淡貨利又

其壯年涉厯江湖追隨定省施濟貧困蔭陟甚廣垂

槖而歸蕭然寒素迨去江淮紛華之區依祠墓耕讀

之地却埽課子若將終身常作招隱詩以示弟然則

先生生平行誼可以槪見矣昔諸葛武侯有契于淮

南子澹泊凝靜之旨擬之先生豈爲過哉連理玉樹

堂者揚州康山之𪋤有二玉蘭樹交柯連理而生元

舅祖鶴亭先生所居也吉雲先生旣爲鶴亭方伯後

于先生雖出爲從弟而情誼彌篤無異鶴亭橙里兩

先生之相友愛也連理之木古人以爲嘉應故在漢

碑中爲圖刻之最古者論語曰君子務本又謂孝弟

乃爲仁之本本之不立枝葉尙不能榮況連理乎斯

樹之生蓋有所應爰繪爲圖以徵戚友之詩元文詞

鄙拙不足表揚惟是幼年受知于先生最早撫之無

異子姪故知先生亦最深用記顚末以爲序焉

  晚鐘山房記

杭之淨慈寺所謂南屏晚鐘也昔江少司馬蘭讀書

寺中寺西南牆外隙地司馬搆屋數楹北嚮外環以

廊中奉佛象嘉慶八年秋余過揚州司馬語余曰此

屋未圯𫆀吾遠祖吳越侍御有德于浙曷設斯主余

曰六一泉三堂余已遷主數百矣是屋也禮亦宜之

九年春司馬治河赴淮北江君鴻江君士相以資來

葺新之于屋西建樓一楹可望西湖余名其屋曰晚

鐘山房樓曰屏山樓于屋之背立一龕設吳越侍御

史充鎭海軍節度判官江公景房栗主以

皇淸誥授中議大夫兩浙江南都轉鹽運使江公承

玠 誥授光祿大夫 賜布政使衘江公春 誥贈

光祿大夫兵部左侍郞江公進 誥授中議大夫候

選知府江公昉四主從之侍御名景房字漢臣吳越

常山人宋太平興國初吳越納土時充鎭海軍節度

判官奉版籍歸宋吳越賦重畝增三斗有奇民病之

侍御沈其籍于河以罪自劾幸免于誅後王方贄奏

定賦畝一斗浙東西十三州民受其德賦減于王沈

籍實始于江事見元張樞所譔沈籍記及宋史王珪

傳以六一泉遺愛堂之例準之是主固宜設也轉運

使侍御二十六代孫也雍正元年以戸部郞中出知

嘉興台州二府用朱子舊法修台州太平水利擢鹽

運使輸資修海塘有惠于商士齊次風侍郎公所植

士隸書院稱弟子焉方伯贈少司馬太守皆侍御二

十七代孫贈公以子蘭貴贈如其官今修山房江君

鴻者轉運之孫太守子爲方伯後者也士相者贈公

之孫少司馬弟之子也修山房設主旣畢遂書石記

之俾浙人知侍御史之主所由來他日江氏子孫往

來揚歙者入山房而拜焉不亦宜乎

  鄭氏得墓圖跋

吾郡鄭氏世篤忠義明東里先生諱之彦生四子元

嗣元勲元化俠如元勳卽職方公明季以守城說高

傑事被訛言遇害元化子爲虹守浦城死節明史有

傳俠如後人修休園志于雙忠事畧不少及并官職

亦畧之殊無識也職方事實見李淸王心湛杭世駿

所撰三傳而杭傳爲最詳核余與職方裔孫新甫孝

亷星北茂才同里相友茂才寄得墓圖屬題案圖職

方公孫諱嵩者記云甲申職方遇害諸子皆幼公執

友率其僕舁柩渡江遠葬遂逸其墓爰奉父遺命訪

之于江南句容穿長林而東至鄧家邊潘姓邨遇一

老者自言尙及見葬事并能指其處但在㴱山爲虎

穴久矣詰朝募徒衆撡兵仗渡溪踰嶺遂達墓所斷

碑猶在時康熙四十九年也載展遺圖敬此忠孝得

墓之事可補諸傳所未及又余舊藏職方畫山水一

幅各傳亦未言其善畫也并舉此畫歸之茂才以此

爲先忠手澤可寶也

  碧紗籠石刻跋

王敬公之才之遇豈闍黎所能預識爲之紗籠亦至

矣而猶以詩愧之褊哉敬公相業誠有可譏然其濬

揚州大渠利轉運以鹽鐵濟軍國之用亦不爲無功

坡公詩以闍黎爲具眼亦過激之論也古木蘭院僧

心平屬書碧紗籠扁遂論之如此

  二老重逢圖跋

朱竹垞鄭寒邨兩先生爲老友寒邨元孫勳持竹垞

贈寒邨詩墨蹟索題余旣和詩且書二老堂扁俾勲

奉二先生矣勲復屬友繪二老重逢圖蓋取竹垞詩

別久重逢轉傾倒之句爲此是時嘉慶三年秋七月

勲以薦舉孝亷方正寓吳山讀書朱氏元孫萊墨林

等亦將來赴省試相與拜此圖下舊家世澤百年末

艾是可慕也

  錢塘嚴氏京邸祖墓圖記

錢塘嚴氏厚民之四世五世兩代祖墓在今京城

永定門外當明嘉靖時有宦于京者葬于此也此後

子孫在明有内官京卿外官布按者在我

朝有官侍郞總督倉場者皆得近祭之子孫以試事

選官入京者亦皆祭之嘉慶辛未壬申間厚民從余

在京師毎朔望必展其墓親以土崇其封復恐後人

迷失之乃畫圖多幀肖其地形分藏族人之家且屬

元以小記記之其用心追遠良云厚矣墓在永定門

外劉家窯之北南向有碑窯在七聖庵之東三里許

庵舊名安樂禪院近在永定門外里許墓之東南曰

九聖庵東北曰濮家莊西北曰李家村高廟在墓東

北二里許墓後負城城中月皇臺可望而見也至于

祖墓祖祠之在杭者厚民又積筆耕之資買田以爲

完糧祭埽之用厚民敬宗孝祖之義可以風矣

  顧亭林先生肇域志跋

明末諸儒多畱心經世之務顧亭林先生所著有天

下郡國利病書及肇域志故世之推亭林者以爲經

濟勝於經史然天下政治隨時措宜史志縣志可變

通而不可拘泥觀日知錄所論已或有矯枉過中之

處若其見於設施果百利無一弊歟四庫書提要論

亭林之學經史爲長此至論未可爲腐儒道此肇域

志稿本未成之書其志願所規畫者甚大而方輿紀

要實已括之亭林生長離亂奔走戎馬閱書數萬卷

手不輟錄觀此帙密行細書無一筆率畧始歎古人

精力過人志趣遠大世之習科條而無學術守章句

而無經世之具者皆未足與於此也

  浮屠說

佛之教始於後漢盛於晉魏然自西晉以前則皆稱

曰浮屠或稱爲佛圖佛陀雖音同字異而字必相連

在華音爲疊韻未嘗但割上一字單稱爲佛也說文

佛字訓爲見不審毛詩論語曲禮學記荀子之佛字

皆絶無西域神人之說後漢書楚王英傳喜黃老學

爲浮屠齋戒詔曰楚王尙浮屠之仁祠又桓帝紀曰

桓帝設華蓋以祠浮屠老子使當日苟單稱爲佛則

詔書曷不稱佛而稱浮屠也其稱佛者始于後漢書

西域傳明帝夢見金人羣臣或曰魏收魏書以爲傅毅所對傅毅本傳

無此西方神名曰佛此一節未可深據蓋蔚宗爲宋

人宋時始有佛之稱蔚宗以晉宋以後之恒言改漢

之舊語也魏收魏書釋老志曰張騫還始聞天竺有

浮屠之教哀帝時博士弟子口授浮屠經明帝寫浮

屠遺範又得佛經四十二章緘于蘭臺石室桓帝時

襄楷言佛佗黃老以諫魏明帝徙宫西佛圖洛中白

馬寺盛飾佛圖浮屠正號曰佛佗佛佗與浮圖聲相

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爲二音華言譯之則謂淨覺按

魏收此志所言甚明蓋佛圖二字必相連乃成文其

譯爲淨覺也何字爲淨何字爲覺或必相連或可倒

轉未可知也而乃但割其上一字單稱爲佛訓爲覺

是浮屠爲教本兼淨覺二義而今但一義蓋非其本

袁宏日佛者漢言覺𥨸謂單稱浮屠爲佛當始于晉宋之間

北朝亦當在魏秦之際故石勒時尙稱澄爲佛圖澄

至鳩摩羅什譯經始稱爲佛殆中國文士所改非蘭

臺舊經本單稱佛也又魏書中沙門卽桑門桑門二

字切音爲僧僧字不古亦晉宋人所造也

  六合縣冶山祇洹寺攷

嘉慶十二年余在揚州入西山酒城拜外祖林榮祿

公墓冶山者更在西數十里遂登之山多鐵可拾而

鎔也冶山之勢自西北棠山來西北東三面皆迴抱

而虚其中有二泉自山中出滙爲溪南流注於江其

東南之峰下方而上銳有石脈出其下起爲岡脊南

延數里爲原田實爲溪之東岸一在原上曰上陳莊

别有下陳莊更在其南莊西向溪經其前溪之外有近山山皆

卑迤𨓦相接至西南桂子山而止實爲溪之西岸立

於莊之前西望近山之外復有靑色遠山山形正方

如屏與莊相對夕陽落山外時嵐黛更濃矣冶山泉

石濚迴水木淸湛非郡城所有之境也山口有祇洹

寺寺屋十數楹甚荒陋無舊碑記可讀然可少憩焉

十四年冬余重入翰林檢永樂大典見宋紹熙儀眞

志載唐開元二十三年六合令房翰祇洹寺碑文凡

千餘言碑稱此寺吳始爲𧰼塔梁以地若祇洹遂以

爲名宋國公鎭吳州建寺隋皇爲晉王時立白樓隋

末焚壞唐開元重建且有座飛萬鶴門結千龍影殿

香臺雕甍繡柱三百間䆳宇十八變雲圖諸語然則

此寺最古唐時且甚壯麗矣又碑云八百人遂以名

村然則上陳莊卽稱之爲祇洹村也亦可爰攷而記

之以告遊斯山者

  重訂天台山方外志要序

余自束髮受書誦孫興公天台山賦慨然如聞金石

嘉慶丁巳

命督學淛江按部至台旣竣事遊山中筍輿數十里

出入泉石雲霞閒飄然有出塵之思夜宿方廣寺寺

在石梁之上飛瀑自枕邊瀉落如驚風涷雨終夜有

聲次日曉發遇雨飛流百道動與人足相交午下天

姥山憩淸涼寺登仙遺俗非徒太白之夢吟也嘉慶

己未復以巡撫來浙中以防海事時往來其閒然碌

碌道途不遑遊覽所謂一行作吏此事遂廢矣今夏

山中各寺僧以松江陳通判韶所錄方外志求序於

余台山之有專志始於元之無名氏其書世已罕覯

方外志則明高明寺僧無盡所撰也錢希言嘗稱其

學識高出道流所撰山志甚有禪藻云初乾隆丁亥

僧化霖請於齊息園先生刪益無盡書爲四冊刻板

行於世然體例旣不協一繁蕪猥雜疑其爲未定之

稾今通判取而訂之其用心勤矣元又命錢塘嚴生

杰修訂之嚴生云錄藝文過繁山水寺觀反如附錄

宜倣宋范氏成大吳郡志例分隸各門以合比事屬

詞之義從之書成釋靈在繪圖二十有一靈在住此

山中所繪或得其眞面目亦從之列於卷首

  蔗查集序

宋寶祐廢城在今揚州城北唐宋以來之舊城也通

池已夷峻隅又頺興廢之感當與明遠同之今揚城

亦繁富遊人舟楫所到僅在平山一隅若廢城之古

木蘭院諸處非詩人逸客覓句訪古無遊蹟矣木蘭

院卽唐王播題詩處今名惠照寺寺有大銕鑊二又

有古銀杏七八株綠陰夏滿黃葉秋零極閒淨荒寒

之趣已故詩僧誦苕者舊居寺中所爲詩淸微雋永

警悟脫俗予曩輯淮海英靈集竟未得誦苕詩入錄

是余疎漏之咎也誦苕弟子圓燦以其師蔗查集示

余余乃序其詩集幷栞之以廣其傳圓燦亦能詩善

畫圓燦務致佳弟子能文字禪者主此古院庶不墮

誦苕之敎也










揅經室三集卷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