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堂先生文集

作者:金㙆
1818年
卷一

君子之學。惟眞知實踐之爲貴。蓋知之眞則無他岐之惑而行之必力。踐之實則無自欺之蔽而知之益明。此修德凝道之大端。而從古聖賢相傳旨訣。只此二事而已。惟我退陶先生倡明絶學。以上接考亭之緖。一時及門之士。莫不與被成德達材之化。而卒傳其道者。卽鶴峯,西厓兩先生是耳。時則有敬堂張先生。以端重確實之姿。初從鶴峯先生學。及鶴峰歿。而又從西厓先生學。其受授淵源。固已端的純正。而立心用工。又誠切而專精。以爲道無時處而不可須臾離。然行之必自邇而及遠。理無精粗而莫非所當講。然求之必由淺而入深。密察於身心性情之間。而使所知者必驗於所行。克謹於人倫日用之常。而使所行者必如其所知。知必求明理而不明不措也。行必求誠身而不誠不止也。是以。知行竝進而無偏蔽之失。幽顯一致而無渗漏之隙。始若苦澁而不快活。卒能融會而到昭曠。若先生者。眞所謂眞知實踐之君子。而其於三先生之道。亦可謂得其傳者矣。昔吾夫子稱曾子曰魯。夫聖人之門。聰明才智不爲不多。而卒傳其道。乃質魯之人。則豈不以才智者失之敏銳而無積累之工。質魯者雖若遲鈍而有誠篤之志。無積累之工。故其得之不深而不足以達於道。有誠篤之志。故其守之固而終至於成其德也耶。然則先生之深造自得而卒能成就其德業者。蓋亦誠篤之志。遲鈍之工。有以眞積力久而致之耳。前聖後賢。豈有他道哉。先生嘗以喜怒哀樂未發之旨。靜中須有物之說。反復論辨於寒岡鄭先生。則鄭先生歎其學有心得。又以一元消長圖。取質於旅軒張先生。則張先生以謂發前人所未發。夫以二先生之所推服如此。則先生之學可知也。先生抱道林泉。樂而忘憂。超然若無意於世。而今讀其擬上仁廟一疏。其惓惓爲國之忠。懇懇格心之誠。固未嘗忘于懷也。使其得徹於黈纊之下而施行焉。則其於端本淸源。爲政出治之方。豈曰小補之哉。而卒乃觀占玩象。竟寢不奏。而祠廟一命。又未及先生在世之日。則先生之道。遂不見用於世矣。可勝歎哉。雖然。先生有學徒數十百人。誘掖成就。各因其材而篤焉。嘗曰。遊吾門者。雖無過人之行。而其無忮害之心則皆爲之矣。其善誘之化。入人之深。蓋有如此者。而至存葛兩先生。又先生之所自出。其學問淵源。實有所從來。則其所以上接先正之緖。下啓後賢之業者。先生實有之矣。又何恨於先生之道之不見用也哉。先生有遺集一冊。已印行於世。而後孫世進等。又收拾散佚。編成續集一冊。方謀繡梓。而屬不佞卞其魚魯。且要一言弁諸卷首。不佞非其人也。蓋辭之固而不獲。則遂忘其僭猥而謹書如右。以塞慈孫之請。且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歲辛未中秋節。後學聞韶金㙆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