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嚴經論卷第三

長者李通玄撰

第二明依宗教別者。夫大覺出興。稱真智而自在。法身無際。等群品以同軀。任器現形應根施教。如空谷響應擊成音。谷響無心亦無處所。但以隨緣而能普應。如來設教亦復如是。稱自根緣得自心之法。隨增廣而成熟之。亦無常宗而成立教。對病施藥。病痊藥除。一念之間雨無量法。稱周法界對現色身。法既無窮宗教無盡。無前後際普備諸根。但為眾生自分前後。且如毘盧遮那之教無始無終。稱性無方無斷無絕。隨其根類自見入胎出家說始終教行入寂涅槃。其實如來本不如是。即法華經亦說。吾從成佛已來經無量阿僧祇劫。以性海圓智一念即無量劫也。如是圓智何有前後者焉。此經云。入剎那際三昧示現初生涅槃。又如經中。兜率天子三生十地。第二生上猶從惡道中來。蒙光照身生於兜率天上。得離垢三昧便見如來。住金剛寶地化大菩薩。在閻浮提始入母胎。又法華經云。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何有前後教之差別也。但隨一期同而且異。約立先德十家之教約為軌範。餘可淮知。

第一後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

第二陳朝真諦三藏立二教。

第三後魏光統律師立三種教。

第四齊朝大衍法師立四種教。

第五護身法師立五種教。

第六陳朝南嶽思禪師智者等立四教。

第七新羅國元曉法師造此經疏亦立四教。

第八唐朝吉藏法師立三種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教。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師立二教。

第一後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者。謂一切聖教唯是如來一圓音教。但隨根異故種種差殊。如經一雨所潤等。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第二陳朝真諦三藏立二教者。謂一漸。二頓。約漸悟菩薩大由小起。所設具有三乘之教名為漸。即涅槃等經。若約直往頓機大不由小起。所設教唯菩薩乘。故名為頓。即華嚴經是。大遠法師亦同此說。

第三後魏光統律師承習佛陀三藏立三種教者。一漸。二頓。三圓。光法師釋意。一為根未熟。先說無常後乃說常。先說空後說不空等。如是漸次名為漸教。二為根熟之輩於一法中具足演說一切法。謂常與無常空不空等教。一切具說。更無由漸故名為頓。三為上達之人分契佛境者說於如來解脫無礙究竟果德圓極祕密自在法。門故名圓。教於前二教之上分為三教。

第四齊朝大衍法師立四教者。一因緣教。謂小乘薩婆多等部。二假名教。謂成實論及經部等。三不真教。謂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不實等。四真宗。謂華嚴涅槃法界真理佛性等。

第五護身法師立五教者。為於前四教內。真如佛性以為真教。即涅槃經是。第五法界教。即華嚴經明法界自在無礙門是。

第六陳朝南嶽思禪師智者禪師等立四教者。一三藏教。亦名小乘教。如法華經云。亦不親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智論中小乘為三藏。大乘為摩訶衍藏。二名通教亦名漸教。謂大乘經中通說三乘通備三根。又如大品經中乾慧地等通三乘者是。三名別教。亦名頓教。謂頓說大乘經中所說法門道理。不通小乘者是也。四謂圓教。亦名祕密教。說法界自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華嚴法華經等是也。

第七唐朝海東新羅國元曉法師造此經疏亦立四教者。一三乘別教。謂如四諦教緣起經等。二三乘通教。謂如般若解深密經等。三一乘分教。如瓔珞經及梵網經等。四一乘滿教。謂如華嚴經普賢教。釋此四別如彼疏中。

第八唐朝吉藏法師立三種教者。謂三法輪。一根本法輪。即華嚴經最初說。二枝末法輪。即三乘等於後所說。三攝末歸本法輪。即法華經四十年後說迴三入一之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教者。謂如法華經中。臨門三車即三乘。四衢道中所授大白牛車為第四乘。以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俱不得故。若不爾長者宅內引諸子時。云此三車指在門外。諸子出宅即合得車。如何出已索本所指之車而不得故。後更索耶。故知是權同於羊鹿也。以是大乘權教方便說故。具釋如彼法華疏中。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師立二教者。一釋迦經名屈曲教。以遂機性隨計說故。二華嚴經盧舍那十身平等教。彼法師立二教略有四別。一主別。謂彼釋迦化身所說。此舍那十身所說。二處別。謂彼娑婆世界木樹草座上所說。此於蓮華藏世界寶樹金座上所說。三眾別。彼與聲聞及菩薩說。此唯菩薩極位同說。四說別。謂彼但是當方所說。此要十方同說。如華嚴經中說。已上十家所釋並依今唐朝藏法師所集。同異各是一家。並是當世英才。智超群品。皆為統賢靈之法將。開佛日之明燈。不可是非加其名。但知仰敬其高旨。只如思智二德。位已昇堂。雲公演法。雨華亭下。悟靈山於即夕。法眼逾明。登果位於今辰。道齊遐古。只如佛說內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後有五百阿羅漢。各解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尊。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意。諸人問佛。既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為聖教。有福無罪。況此諸德所說各有典據。然今唐朝藏法師。承習儼法師為門人。立教深有道理。亦可敘其指趣。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初小乘可知。二始教者。深密經中立第三時教。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今會總為一教。此說未盡大乘法理。是故立為大乘始教。三終教者。定性二乘無佛性者及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立為終教。然上始終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俱為漸教。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從地位漸次而說。故立為頓教。如思益經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一地。楞伽經云。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第。又下十地品中十地。猶如空中鳥跡。豈有差別也。具如諸法無行經等說。五圓教者。得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滿心即攝六位成正覺等。依普賢法界帝網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教。如此經等說。藏法師作如是和會。

又西域戒賢。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深密經瑜伽等論立三種教。佛初鹿園說小乘法。雖說生空。猶未說法空真理。以非了義。即四阿含等經是。第二時中雖依遍計所執自性說諸法空。然猶未說依他圓成唯識道理。故亦非了義。即諸部般若等教是。第三時中方就大乘正理。具說三性三無性等唯識二諦。方為了義。即解深密經等。又此三位各以三義釋。一攝機。二說教。三顯理。且初唯攝聲聞。唯說小乘唯顯生空。二唯攝菩薩。唯說大乘。唯顯二空。三普攝諸機通說諸乘具顯空有。是故前二攝機顯理各有闕。故非了義。後一機無不攝教無不具理無不圓故。故為了義。第二智光法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稟提婆清辯。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亦立三教。謂佛初鹿園為諸小根說小乘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時中為彼中根說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以根猶劣故。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說。第三時中為上根說無相大乘。辯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真了義。又此三位亦三義。釋先攝機者。初時唯攝二乘人機。第二通攝大小二機。以此宗許一分二乘不向佛果。三唯攝菩薩通於漸頓。以諸二乘悉向佛果更無餘路故。二約教者。初說小乘。二說通三。後唯一乘。三約顯理者。初破外道自性故。說緣生法定是實有。二漸次破二乘緣生實有執。故說此緣生以為假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猶存假有。而接引之。後時方就究竟大乘。說此緣生即是性空平等一味不礙二諦。是故法相大乘有所得等。屬第二教。非真了義。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論師說。此乃西國法將立教各有一途。皆詮聖教。在彼一方軌式。仰惟高旨未可僉量。但通玄自參聖教。以管窺天以述意懷。用呈後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種教。總該佛日出興始終教意。何者為十。

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

第三時說解深密經為和會空有明不空不有教

第四時說楞伽經明說假即真教

第五時說維摩經明即俗恒真教

第六時說法華經明引權歸實起信教

第七時說涅槃經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

第八時說華嚴經於剎那之際通攝十世圓融無始終前後通該教

第九共不共教

第十不共共教

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者。為諸凡夫繫著世法以為實有。隨於色塵作諸不善。以不善故墮於苦趣。還將有法轡勒彼心。以戒防護制諸不善。故名純有教。於小乘中。還說無表性戒等通其大體。但隨根性用事不同。如二乘菩薩亦爾。經云。若人受佛戒則入諸佛位。亦以性戒論之。又云。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者。初以報化身引接。後以令歸法身實報。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時為依本故。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說小乘實有。令成軌範制其身語意得住善法。則說生空等觀。方說法空教。破彼繫著。漸向法身。

第三時說解深密經為和會空有教者。為於前空有二教和會。令邊見者不滯空有二門。為不空不有教。為二乘人滅識證寂住寂無知。為迴彼故。寄說第九阿陀那識為純淨識。五六七八等識。常依彼九識以為依止。凡愚不了妄執為我。如水暴流不離水體。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識。常以淨識為依故。漸迴二乘之心達識成智。何故安立九識為淨識者。為二乘人久於生死業種六七八識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於生死種外別立淨識。漸漸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滅使令悲智漸漸得生。深密經云如是菩薩雖由法住以智為依止。漸令空見者達識成智。

第四時說楞伽經說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經。直為大乘根堪之者。頓說第八業種之識。名為如來藏識。又云。得相者是識。不得相者是智。又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此經直於無明業種。以明智門。明與無明其性不二。起信論亦同此說。此教雖說無明業種成智。猶希出俗未現同纏也。

第五時說維摩經即俗恒真教者。為維摩經中不以聲聞二乘及三乘菩薩為知法者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於毘耶。彌勒光嚴。息芳言於法夕。此經破前四種教中菩薩聲聞染淨未亡常欣出俗即以淨名。身居俗士。明即俗恒真。壞彼淨相常懷染淨。故說無明有愛為如來種等。使令三乘之眾淨相心亡。出俗入纏平等無礙。方明實德。為有實宗。還現實報淨土。如佛以足指接地所現之土是也。為三乘根劣藉佛神通。信劣土亡非自證故。自餘之意。前判教分宗門中已說。是故此維摩經名即俗恒真教。故以文殊為法身。以維摩詰明入纏之行。即以法身為體。以行為用。乃令體用自相問答。為三乘樂學如如空理厭假修真積行多生方成佛者。令歸法界性相理事因果同時。此經同別。前判教分宗門中已說。

第六時說法華經引權歸實教者。為羅漢隨空會寂。緣覺會十二緣生法皆無體性。六根識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無生。如是二人。皆心識滅。三界業滅。智慈不生。又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樂生淨土。及留惑潤生菩薩。並不了一切眾生無明諸惑。皆從一切如來根本性淨普光明無中邊智之所生。皆有淨土穢土自佛他佛欣厭等諸邪見。不稱真障。引此三根令歸本智。故即以妙法蓮華。令知無明生死性本唯智體性自無染。但迷悟不同無有二性。以蓮華像之。引彼三根令歸本故。是故法華經云。世間相常住。一如判教分宗門中已說。

第七時說涅槃經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者。為餘三乘教中為責慢故。為不信故。說有情畢竟不得成佛。令起信進修行。於此經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無異。但為無明覆故不見。前為三權末後是實。是三乘中修假真如。及空教三祇之滿極是見性之初門。於中佛與迦葉菩薩問答。亦和會初成正覺時。為大菩薩說法界法門時道理故。更有餘同別意。前判教分宗門中已說。涅槃經。是三乘中捨權就實。相盡見性之門。法華即是捨權就實法界緣起理事性相之門。一部之經俱三乘中第六時教。但為化相門中說時前後故。分涅槃經為第七時教。然其智境無有次第古今時也。

第八時說華嚴經於剎那際。通攝三世及十世同圓融教者。如經說云。入剎那際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槃。總不移時。為依本性理智本無時故。非權依本也。故名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儀軌則。施方便言。不可隨言。滯其化跡。令諸群品都無所歸。是故諸明人。莫隨其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剎那際三昧。諸佛世尊常於法身智海。與眾生數等諸三昧門。應眾生見本無出入。應如是知。如來三昧出入之相。此經教門無始無終。是佛實報果德性相圓周。若求其頭尾長短始終路絕。該括諸教諸行。世間境界一切行解。依本總作一時一際法門。本如是故。該彼三世諸時。為一際一剎那時故。猶如眾流皆歸海故。出此法外。別生情量。總是權門。非究竟說。如此法門佛不出世。亦無涅槃。為依本法非情教故。依本法也。即無出入。依權學者。即說出世入般涅槃。從初發心十住之首。以三昧力頓印三界。三世一際諸法一味。解脫涅槃常寂滅味。更無始終。因果一際。諸性一性。諸智一智。諸相一相。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自在無礙。此經法門無始無終。名為常轉法輪。是故此經教門。依本安立以備大根。依本一際不立始終。為非虛妄見故。入一總得餘。為法界一際故。不同權學見未盡故。入餘總得一。為法界體無礙故。如圓珠無方。如明鏡頓照。如虛空無隔。如響無依。如影不礙。如化人所生故。此法門者。是該括始終一際圓滿無礙無成無壞無出無沒常轉法輪。若人了得此法門者。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之所現前。為此法無出沒故。還以自然無出沒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計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權教法門。總在其中。一時而說。為諸權教不出法界無三世故。各依自見無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覺時說。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時說。若依智是無始終說。

第九共不共教者。為說諸大乘經。人天三乘同聞得益各別。又華嚴經云。於一毛端處。及以一塵中。諸佛轉法輪。眾生解差別。又經云。菩薩在一小眾生身中。成等正覺轉法輪。度無量眾生。其小眾生不知不覺。此乃常與眾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與心本無差別。然見佛不見佛。聞法不聞法。解脫知見。大小及苦樂。各各不同。是故名為共不共教。又經云。入剎那際三昧。示現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現轉法輪入涅槃。此乃於無時之中諸眾生等自得時分。見初中後。於一音法內自得人天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見佛住劫受命長短。各自差別。而實如來性無造作無生無滅。然以無作法性無垢白淨之智。自體清淨與一切眾生本來體同。故稱眾生應聞。不違彼念。為法性智本無造作者。以法性智自在故。能稱彼念令無失時。如是佛共法共智共時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見解脫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聲聞共在華嚴會而如聾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華嚴經中。十方雲集諸來菩薩及佛國土所從來方不同各別。所共同聲說法總同聞法。獲益能同能別。又於會中。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聞毘盧遮那果德法門。具同具別自在。諸餘三乘亦有如是不共共教。准例可知。如是十教。總是如來於本法界一剎那際一時一聲。頓印如響。隨諸眾生自分根力漸頓不同。是故於今以圓數故略分十種教門。用彰進修解行差別。如上十時教門。總是如來無心三世智海一時說故。由根聞故。大小及時分差別自根而生。

三明教義差別者。夫三界大雄應真寂寞。身心性相都無所為。然以性起大悲稱法同體。從無作智隨緣教生。況一雨普滋任生各異。或名同而義別。即漸教十地圓教十地等。或言別而義同。十方世界法門。皆是四諦法門。或理事兩乖或體用相徹。或初或漸或頓或圓。法不自施依根教立。根羸即法劣。器廣即道圓。稱物所宜大小隨見。或同言而解別異語而齊知。當類所堪應時施設。或樂門前之駕。廢遊露地之乘。且約最上之徒及以漸漸之眾。粗陳十法義理差殊。使得始學之流不以滯權而妨實者也。其十門者。

 一佛日出興教主別 二光明表法現相別 三問答所詮主伴別 四所示因圓果滿別 五地位所行行相別 六重令善財證法別 七六位菩薩來眾別 八所施法門理事別 九與諸三乘得果別 十所付法藏流通別

第一佛日出興教主別者。此教即以毘盧遮那為教主也。毘者此云種種。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又毘之云遍以大智種種光明。照諸眾生根機。此即以法身悲智為名。不同權教以姓為號。牟尼者。此云寂默。但且讚法體無說。不言悲智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具無邊相海故。又是剃除鬢髮。非是頂著華冠佛故。是同三乘出俗故。不同此教即俗即真無出入故。如毘盧遮那如來。大約且以九十七種大人。之相頂上華冠具足嚴好。三十二種寶王。化無量寶種種莊嚴。手著環釧。頸串瓔珞。廣如經說隨好無盡。

第二光明表法現相別者。除如來十身相海品九十七種相中所放光明。亦除夜摩天等所放光明。但且直論表法光明。始終有十。一一皆表因果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位。其中行相無有雜亂。不同餘教化佛放光。或放一光而無十。或全身悉放而無次。或放果光而無因。或放因光而無果如法華經。直放眉間毫相果光。而無足輪下信位因光。如大品經中。佛放足輪下光。及全身一時盡放光明。一時普攝三乘因果。直從下向上。以放光明。以成漸次。從凡向聖多劫積修。行滿之後方成果德。不同此經放光。從果成因以因成果因果一體不壞進修。

第一先放齒間十種光明。莊嚴法界一切道場。為初登正覺。十方告眾。使令咸集。如經廣明。此為莊嚴告眾雲集光故。

第二放眉間果光。入足輪中。以果成因。起信之首。

第三還從足輪下放出所入果光。用照金色世界不動智佛。還是果佛。亦是根本。金剛智體。文殊師利即是初心及究竟成果已來所覺根本法身成智之母。以彼眉間果光入足輪中。即是以果成因。還以足輪下所入之果光。復出照金色世界不動智佛。即是用因成果。用果成因。以果頓示。用成初信之門。即以智首等十首菩薩用成信位。其位行相後當廣明。

第四說十住品時。昇須彌頂上。如來於足指端放光。以明發足之始見道之初以三昧力住法之頂。從前信位入真實證。須彌山者。明因止而慧明。以入十住聖位之中要定方能真慧明也。故十住位菩薩下名共同皆名為慧。

第五如來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以明用成行位。此天離地際故。說十行位也。表依空起行用也。表法以明先證法身根本智慧始行萬行。

第六昇兜率天宮如來膝上放光。說十迴向。表此天處欲界之中理事無礙。故名迴向。初發心住時理事無礙。非獨此處方有迴向。但以次第名言法須安立。然實體中一一位中皆具足也。膝者明屈申迴旋自在說迴向義也。表真俗自在故。生死涅槃已自在成智悲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間毫相果德光明。說十地位也。為十地菩薩因果位終故。還像此天依他起化。無自心化故。表十地菩薩但為眾生所須教化自無業化。又於欲界之際即無欲故。還同四禪及出三界之法門故。異彼小乘修生涅槃出三界惑故。又異權教菩薩於第四禪中成十地故。又從兜率天超過化樂天至他化自在天者。表十地位法遍法界故。不須次第。上界四禪亦在其會。不來而到。不往而至。不動而見故。上下諸天皆處其中。十方世界悉在毛孔。但以表法階降如是。實無上下彼此往來。十一地普賢佛華三昧會。在第三禪天說。來文未足。

第八如來普光明殿說如來出現品。放眉間毫光灌文殊頂。明前他化自在天上十地果終第三禪中等覺位畢。設法已成。陳施本教行相規模。規模既終因果圓備。設教既畢方乃出現。未說法門何名出現。又世主妙嚴品中。始成正覺。出現起自信心。修行五位。五位既成。佛果自現。後出現品中。則明自己修證果終自己稱法所見出現。又明從初始終於佛法界體上。安諸地位次第之門。於始於終長明出現。本來一際無前無後。放光灌文殊之頂。以果光灌果法。以文殊是佛法身根本智。欲令文殊普賢菩薩共相問答。結會五位始終因果體用徹故。文殊菩薩知而故問。經云。誰為佛長子。我今當問誰。於是如來放口中光灌普賢口。

第九如來口中放光灌普賢口。口中光者。是佛教光。欲令普賢以差別智說佛出現果德法門文殊因佛放光。始知問法之處。夫聖智本自相知。今以佛法印用成後則。此乃九度放光。以成一部經之始終法則。結會已前五位因果體用之門。此之三人始終不相離故。以明如來是文殊普賢二人之果。

第十於獨園之內。放眉間毫相果光。明已上諸位因果已成還將此法用利眾生故。入法界品中。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男女等。皆令於此門得道成佛。其餘廣意後當更明。從此已上十度放光。於中表意各有分齊。此經放光具足表德圓滿。具足其十皆周法界。不同化佛所放光明說一部經時。或一度放光。或則全身。未曾有如此經中圓周始終。一一備德具其十也。但言說十備德無盡。十為圓數故也。

第三問答所詮主伴別者。說此一部經之問答體用所乘之宗大意。總相具德有三。一佛。二文殊。三普賢。佛表果德無言。當不可說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證。但因成果自得。文殊因位可說。以此說法身果德。勸修普賢自行可行。行其行海充滿法界故。用此三德將為利樂眾生。文殊成讚法身本智。普賢成其差別智之行德。一切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為師範。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極果。或說普賢為長子。為建行成滿眾生故。或說文殊為小男。為盧遮創始發心證法身本智佛性之首。為最初證法身本智佛性。為初生諸佛聖性智慧家故也。為啟蒙發明之首。故為小男。主東北方為艮卦艮為小男。又為山為石。在丑寅兩間。表平旦創明暗相已無日光未著。像啟蒙之首十住發心創見道。故指文殊師利在東北方清涼山也。且新華嚴經論卷第四

長者李通玄撰

第四明示因圓果滿別者。顯佛果有三種不同。一亡言絕行獨明法身無作果。二從行積修行滿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創發心時十住初位體用隨緣所成果。

一亡言絕行獨明法身無作果者。即涅槃無行等經是。隱身不現萬事休息。又云羅剎為雪山童子。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無作果。不具行故。

二從行積修行滿多劫方明果者。即權教之中。說行修成。三僧祇劫行滿所成佛果是也。以不了無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厭而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欣別淨門。

三從凡十住初心創證隨緣運用所成果者。即華嚴經是也。十信終心即以方便三昧達無明十二有支成理智大悲。即具文殊普賢體用法界法門。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定經三僧祇所有佛功德總是修生。百劫修相好業。然燈得光明。不殺得長壽。布施得資財。忍辱得端正。一一因果屬對相似具足。仍對治種種法門。始得見性成佛。如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施為運用動寂任真運無作智即是佛也。為一切佛應如是。無長無短始終畢竟。法皆如是。於一真法界任法施為。悉皆具足恒沙德用。即因即果。以此普門法界理智諸障自無。無別對治別修別斷。不見變化。變與不變無異性相故。普觀一切無非法門。無非解脫。但為自心強生繫著。為多事故沈潛苦流。故勞聖說種種差別。於所說處復生繫著。以此義故。聖說不同。或漸或圓。應諸根器。如此經教頓示圓乘。上上乘人所應堪受。設不堪受者當須樂修。究竟歸流畢居此海。是故餘教先因後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時。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為不可得中因果同時無有障礙也。可得因果即有前後。有所得者皆是無常。非究竟說也。若先因後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壞也。緣生之法不相續故。即斷滅故。自他不成故。如數一錢不數後錢。無後二者一亦不成。為剎那不相續。剎那因不成果亦壞。多劫不相續。多劫因果壞。要待數後錢時前一始成。因果亦爾。要待一時中無間者。因果始成。若爾者。如數兩錢同數無前無後。誰為一二。如竪二指誰為因果。如二指等隨心數處為因。後數為果。若是有前有後即有中間者。還有剎那間斷。有間斷者不成因果。若同時者如竪二指無前無後。誰為因果。亦皆不成。如此華嚴經因果同時者。俱無如是前後及同時情量繫著妄想。有無俱不俱常無常等繫著因果。但了法體非所施設。非因果繫名為因果。非情所立同時前後之妄想也。如是者何。異楞伽漸教之說。此則不然。前說教主別問答主別等。即明文殊普賢佛等三德體用主伴無礙故。楞伽經中。化佛及大慧菩薩。問答破相。但知顯理。無繫著故。不論緣起法界。如緣起法界者。法界不成不破。但知了法如是故。是故楞伽經云。先示相似物後當與真實。又云。得相者是識。不得相者是智。即是明成壞也。如此經中意者。即真無有假法。諸法總真。純真無假。更無相似存真存假。經云。眾生界即佛界也。如此經中。文殊以理會行。普賢以行會理。二人體用相徹。以成一真法界。前後相收。四十品經互相該括。前後相徹文義相收。一法門中具多法也。是故經云。於多法中為一法。於一法中為眾多。於漸教中。設有少分義同。多分不相似故。如覺首等十首菩薩。各說一法以成十信。於十信中共成一信。為十箇信位。互體相成不獨施設。以十信成一信。以一信成十信。有解者不可偏取一門。十慧菩薩。十林菩薩。十幢菩薩。十藏菩薩。又說十定十通十忍。如是一一位次法門皆悉如是。互相成就如帝釋網。互相徹入一中無量無量中一。諸佛菩薩體用相成。因果相入同時無二。如經中說。法慧菩薩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法慧佛來。功德林菩薩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功德林佛來。金剛幢菩薩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金剛幢佛來。金剛藏菩薩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金剛藏佛來摩頂。如是位位之內地地之中。佛與菩薩因果相成。體用相徹。所來諸佛即明是果。入定菩薩即明是因。因果無二故。於佛法身智體上。安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等行相引接凡俗化生之門。諸位則佛佛則諸位。若上上根人於此教中起信者。還依此法。創首十住初心正證如來佛果智法。方行一切菩薩萬行。為初證之首。為知法智體性故。設同凡事。經過多劫行。而於自見本不移時。於初發心時與三世佛同成正覺。無前後際故法如是故。應如是知。不同權教經三僧祇方成佛果。是故今言與諸三乘得果別故。又於經乘如來一切智乘得佛果故。無二乘人得四沙門果。亦無權教菩薩諸地行相因前果後也。

第五明地位所行行相別者。凡發大乘心者。依其根品有六種乘三種五位十地差別行相不同。其名數如何。一念佛願生淨土門。二作淨土觀行所生淨土門。三修空無我觀所乘門。四和會有無觀智門。五漸見佛性進修門。六頓證佛性圓融門。修大乘者不離此六種所乘行相。何者。三種五位十地。一修假詮假真如等安立五位十地。二分修分真分證一分真如安立五位十地。三頓修頓。真頓證佛境界圓滿真如安立十地五位行相。此佛乘中無假法言說名相總真也。如是三種十地五位行相。向菩提者。行菩薩行者。滿佛果者。莫不總在其中。今以總舉。各以已所乘宗辨其權實。使令離障進修有功。不相誹毀。顯了差別令無疑悔。令進修者分明了知權實故。令成佛者不迃滯其功故。

一念佛力修戒發願力生於淨土者。是化淨土非真淨土。為非見性及不了無明是一切如來根本智故。是有為故。如阿彌陀經是也。

二作淨土。觀行所生淨土者。是化淨土。從心想生故。是有為故。不見佛性本智慧故。則無量壽觀經是也。

三修空無我觀所乘門者。為初說般若破凡夫實有二乘生空我執故。多修空法。有無俱空門為空觀增勝故。雖行六波羅蜜修種種菩提分法得六神通。行菩薩行。福勝人天。不生佛家。不見佛性。為析法明空。不了無明是如來智慧故。華嚴經亦同此訶責。如前已述。如法華經云。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亦未為難。聽受此經。是則為難。法華經成就佛乘故。非菩薩乘故。是故如來於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常樂我淨。有諸菩薩自悔過言。我於無量劫流轉生死。只為無我之所惑亂故如此過故。迴心方可得見性達我是智。諸般若中有文殊師利菩薩為問答者。皆論一分法身佛性道理。如文殊般若是也。若與聲聞為問答者。多為破二乘生空我執說法空故。與普賢問答者。多約行門。凡說法依根。但見問答主師可知。表裏准之可見。

四和會有無觀智門者。即解深密經第三時教說九識為淨識。與業種為依。并說三性三無性。所謂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互相成壞離諸執障不成不壞。性自涅槃。如深密經頌曰。一切諸法皆無性。無生無滅本來寂。諸法自性恒涅槃。誰有智慧無密意。此經為破般若修空增勝者壞緣生法。空見現前違道理故。於此經成就緣生。諸法自體涅槃不須誹撥。言空言有。互相破斥。不合計有。不合計無。又此經雖安立十地名同華嚴。於中義意軌則各別。又無地前三賢十信等位。但立十地斷惑行相。及說佛地為第十一地。於其十一地位之內。復說有十一種麁重二十二種愚癡。所以此經不安立地前三賢十信行門。為此經地前非見道故。又為第三時教中但和會有無。未是文殊普賢理事攝行滿故。是故華嚴經中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法門時。十方諸佛同來印可故。一切諸佛國土總說此門故。十三種相加表真實故。三乘經中但說十一地。攝諸眾生不盡故。此則是三種十地中假詮假智假真如十地行故。何以然者。為此十一地是佛位。佛位之內猶有障故。明十一地以前未有真理本智故。若全真理智。云何十一地有十一麁重既有麁重。即非地地中有佛智為因果故。此經且漸和會有無令無滯住。未似普賢文殊理事智盡大用而說故。如仁王經說。五位十地行門安立。從凡漸習。積行多生。修假真如。又有教說地前伏惑地上見道。或說留惑不斷要經三僧祇劫方可成佛。如是等教。並對權根假施設有。未為實說。但化佛所說。皆是引中下根人未盡實說。餘准可知。又二乘人迴心。向權教中所忻佛果。及權教菩薩所忻佛果。僧祇滿後。但只樂求三千大千世界佛之報果。不忻十佛境界毘盧遮那無盡十方境界之報果也。不如華嚴經中十信菩薩所忻佛果。勝解心上具足凡夫。即樂忻修十身毘盧遮那之境界。深心廣大盡無極重玄之妙境界也。不同權教佛境界。皆立分齊限量。此乃為根狹未廣故。且權安立。如解深密經中十地斷惑分齊。第一初地中對治惡趣煩惱業生雜染障故。第二地中對治微細誤犯現行障。第三地中對治欲貪障。第四地中對治定及法愛障。第五地中對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第六地中對治麁相現行障。第七地中對治細相現行障。第八地中對治於無相無作功用及於有相不得自在障。第九地中對治於一切種善巧言辯不得自在障。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善男子。此奢摩他毘鉢舍那。於如來地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障及所知障。如華嚴經。但於地前三賢初發心住中。即能頓證佛果法門。普印諸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位。如印印時文相具足無前後際。即以初發心時頓印三界無明。便為佛智之海。以如來法身智身大悲之印。一時頓印世間。以為法界大用。無前後故。法如是故。不同權教法外施設。且引三根來歸一實故。

五漸見佛性進修門者。如涅槃經云。十住菩薩少分見性。乃至十地未能了了。起信論云。十住菩薩少分得見法身。化八相成道故。如彼論釋。言是願力所為。既是願力非為實報。總為漸見佛性。皆是權教分分中漸引之宗非為圓故。如是之類。從初發心所證佛果不定僧祇。何以故。如涅槃經。記屠兒廣額於賢劫中成佛。闡提創發心上有越劫之功。何況具信根。復能少分見性者。何有僧祇之劫哉。世有諸德解屠兒廣額是化作者。此乃曲逐人情。未詳佛意者也。漸漸引權向實。豈令見劫存情令違本耶。漸漸引至龍女善財一念之中得成佛者。始成實說。三乘小見但念長時。智性本無。空嗟忻仰。無繩自縛。何有休期。前略說三種十地。又以經義較量有六種十地者。如三乘教中有三種十地。實教中有三種十地。如仁王經解深密經大品經。此三部經中所說十地。多立假真如門。以成十地行相。此是權教中三種十地。第四如涅槃經中。十住菩薩少分見性。十地菩薩見性未能了了。即明以佛性為所乘門。分修分證十地。第五又涅槃經如牛食雪山肥膩草純得醍醐等。即初發心上同佛正覺故。第六一乘十地。如華嚴經以說法界門重玄無量無盡法以成十地。是為六種十地。涅槃法華屠兒龍女剎那成佛。皆是引權向實教故。但三乘十地菩薩所忻佛果境界。但忻三千大千世界為報佛之果故。此即實教中第三化身。非為實報身故。三種化身。一化身者。化作種種眾生身。二化身者。化作一四天下及二十八天所化之佛。三化身者。化作三千大千世界佛也。實報身者。十身毘盧遮那。互融相徹重玄境界。量齊法界及徹纖塵。塵塵之內皆齊法界。具如華嚴經說。三乘之教既權所說法門。及佛報境界總未實說。是故大品經中名共三乘教三乘共行十地。第二解深密經所說十地。直為解深密。廣意菩薩廣慧菩薩清淨慧菩薩等。共為問答主伴說十地門。不共聲聞為問答主伴。為深密經迴彼般若樂空增勝者故。此大品深密等經。但說十地之名。無地前十信三賢四資糧位。第三如仁王經中具足五位行相法門。如是權教中所說三賢十聖。多分總是說假真如。次第漸細方明佛性。方可說乘如來乘直至道場。將知權教非真。所說地位次第未實。第四如來乘中。如涅槃經中說十住少分。見性十地菩薩未全了了者。如起信論中十住菩薩少分見性以誓願力能八相成佛者。是其流也。雖未圓滿。為見少分性力故。勢力如是。猶如儲君為有因緣父王令其該召君政。為是王真子故。力堪如是故。為少見性故。為如來真子生佛家故。不同餘教假真如假智等待於初地方云生佛家故。明見性力真勝餘宗故。少分如是。何況全得。第五明圓教十地者。一念體道智全佛故。以會無明體全智故。

經云。一成一切成。一壞一切壞。後當廣明。是名五種十地。此四種十地位次第行相。以化下中根接生門中大同小異。至於本法教門。而權教之中三種。假立真如為觀智。與從法身佛性體上安立漸頓二門全別。如權教中雖復還從初地之中。對治惡趣煩惱業生雜染障。乃至第七地中對治細相現行。猶成障障無相智。未全自在。至於八地無相無作功用及於有相功用亦未自在。如是地地中不自在。皆有障故。前依解深密經中地位斷惑次第法門說。如三乘中十地畢定如是。階降斷惑經三僧祇。百劫修相好業。如涅槃經等佛性門中安立諸地次第。如前已明。如本業瓔珞經云。十住菩薩銅寶瓔珞銅輪王百福子為眷屬。生一佛土。受佛學行。教二天下。十行菩薩銀寶瓔珞銀輪王五百福子為眷屬。生三佛國中。受佛教行化三天下。十迴向菩薩金剛寶瓔珞金輪王千福子為眷屬。入十方佛國中。化一切眾生。處四天下。初地已上百寶瓔珞二地千寶三地萬寶四地菩薩不可稱數寶為瓔珞。乃至十地寶瓔珞漸漸增廣。及十地十一地通佛法王。及三賢菩薩總有十五種輪王位。廣如瓔珞經說。又言三賢菩薩伏三界煩惱麁業道麁相續果。亦不起麁見道。喜忍伏三業道。離垢忍伏地獄餓鬼畜生人中業道。明忍伏六天業道。炎忍伏諸業道。勝忍伏疑見業道。現忍伏因緣業道。無生忍伏果業道。不動忍伏色因業道。光忍伏心因業道。寂滅忍伏心色二習業道。無垢忍伏習果業道。習前已除而果不敗亡。是故佛子。三賢名為伏斷。喜忍已上亦伏亦斷一切煩惱。覺忍現時法界中一切無明。頓斷無餘。如是以上說十一種忍。三賢菩薩用除三界麁煩惱故。亦伏斷故。解云。三賢者即菩薩也。十住十行十迴向地前三位也。又瓔珞經云。佛子。初地一念無相法身智。成就百萬阿僧祇功德。雙照二諦心心寂滅。法流水中不可以凡夫心識量二種法身。解云。二種身者。一法性身。二報化身。法流水者。言初地菩薩。即法性智流中任運至佛位故無所修造。何況二地三地。故又經云。地前三賢菩薩入聖人位。但法性流中心心寂滅。自然流入妙覺大海。佛子。乃至三賢十地之名亦名無相。但以應化故。古佛道法有十地之名。此經即是說華嚴經以後教化三乘人。於別時中重於初始成佛菩提樹下。略敘華嚴法門。此瓔珞經中皆言。我曾於普光明堂說淨土法門。乃至忉利天說十住。今更略說。廣如經說。准此經次第說十地以後。於第三禪中說十一地法門。經在西方不來。經云。佛子。吾先於第三禪中集八禪眾。說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說百萬億偈。今以略說一偈之義開眾生心。汝等受持。又依瓔珞經安立十地斷惑法相門。

經云。佛子。前三賢伏三界無明而用除麁業。何故。當受生時善為緣子。解云。三賢菩薩初受法性智慧生佛家時。悲心增勝。為觀一切三界眾生總為子故。誓願無捨。為慈悲故。潤生三界業故。三界受生。又經云。為潤業故受未來果故名息用。解云。於三界無造新業故為息用。又經云。而不斷愛用。解云。然三界業亡慈業受生不亡。經云。有十一人亦伏法界中三界業果故。解云。十一人者。十地并等覺位為十一人。又經云。初地乃至七地三界業果俱伏盡無餘八地乃盡故。解云。七地已前伏盡。八地稱法盡故。從此以上示現作佛王宮受生出家得道轉法輪滅度。示現一切化佛境界故。無子三界之報。唯有無明習在。解云。此八地現前任無功用智。雖度眾生無眾生想。七地已前悲勝。八地以後無相智現前智勝。雖無受生任運度人。非無愛法習故。佛地始盡以本願力故變化生。是以我昔天中說生不生義業生變生。佛子。聖位中二種業。一慧業無想生智心心緣法而生無照。是名慧業。二功德業。實智出有諦中有為無漏。集百萬阿僧祇功德故。名為功德業。從初聖已上而現受生。以變易故不造新。以願力故住受百劫千劫變化生。已上並依本業瓔珞經說。此即是圓教中亦頓亦漸二門。亦頓者。此經云。三賢菩薩即入聖位。入法性流中。任運至佛海。更無造作。亦漸者。斷惑階降一一進修。此瓔珞經三賢十住。即入法性之流。不同權教初地見道道前伏惑。若望華嚴經十地品初地令凡夫修行。不云要聖人方學。彼經自有明文。又明退者。如瓔珞經云。佛子。若退若進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發菩提心。有恒河沙眾生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諸善男子。一劫二劫乃至修行十信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前。復為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念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在。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無人無主者。畢竟不生。畢竟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若二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身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也。問如涅槃經。聞常住二字。尚七劫不墮地獄。如華嚴經云。設聞如來名及所說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種。必得解脫至成佛故。何故今言第六住心及從凡夫信位。猶言有退。此意若為和會。解云。十信之中勝解未成。未得謂得。便生憍慢。不近善友。不敬賢良。為慢怠故。久處人天。惡業便起。能熟大地獄業。若一信不慢。常求勝友。即無此失。若權教中第六住心可有退位。實教中為稽滯者責令進修。如舍利弗是示現聲聞。非實聲聞。所作方便皆度眾生使令進策。如權教中第六住心可說實退。何以故。為權教中地前三賢總未見道。所修作業皆是有為。所有無明皆是折伏。功不強者。便生退還。若折伏有力亦不退失。如蛇有毒。為呪力故毒不能起。但於佛法中種於信心。謙下無慢。敬順賢良。於諸惡人心常慈忍。於諸勝己者諮受未聞。所聞勝法奉行無忘。所有虛妄依教蠲除。於三菩提道常勤不息。夫為人生之法。法合如然。但不長惡而生。何須慮退。已上五種十地權教中三種十地。如大品般若。但有十地名。第八名八人地。第九名乾慧地。地名少殊。解深密經中。十地名雖與華嚴經中十地名同。從初地至十一地。有十一種麁重二十二種愚癡。此二部經中但有十地。總無地前四種資糧。仁王經中。雖說地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種資糧。十信即說。為內凡即不同實教中十住初心便登聖性體齊諸佛。十信之中若不信自身與佛身因果無二者。不成信解。是故如來出現品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之內一念中有十方諸佛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何以故。佛心與自心無二故。如是信心方名信故。何況十住之位不證此心。若不證此心云何名住。以是義故。住於佛住名之為住。是故初發心住便成正覺。又權教中說十地時。並無他方佛與說法者同名故。又無同名佛來證成表因果同故。以是義故。地位及教門並是接小根眾生。權施設故。諸有智者。勿滯其中。應忻昇進。是故說華嚴經中五位十地法門時。十住中法慧菩薩入定欲說十住法門時。過十方千佛世界外有千佛世界微塵數。同名法慧佛。來手摩法慧菩薩頂。及語業讚歎。及與法慧智力十三種加持。說十行位時。功德林菩薩入定。十方過萬佛世界外有萬佛世界微塵數佛來。俱名功德林。及十三種加持功德林菩薩等。說十迴向時十方過百萬佛世界外有百萬佛世界微塵數佛來。同名金剛幢。亦十三種加金剛幢菩薩。十地亦然。佛與菩薩同名者。明因果同故。後當廣明。如十地論。是天親菩薩造。解十地經。是華嚴經中十地品也。於解義處。文義通三乘及一乘義解者。多解三乘義。於一乘義。人多不解。為一乘道理情解不及。設有以情解者。疑網不除。且信佛語故自疑不斷。會久在無思。不厭苦者。不滯寂者。悟常樂我淨者之所能知故。是故五種十地三種是權。餘二種十地是實教故。是故瓔珞經云。古佛道法為化眾生有此十地。當知三乘權教十地名雖同。所設方便引眾生行解全別。以此當處具說。未有同名佛共成印信因果契證。

第六明頓證佛性理智萬行圓融門者。如華嚴經第一會如來現相品中。如來齒間放光。又放眉間中道果德光明。又令普賢菩薩。入三昧說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說諸佛果法令生愛樂。既生愛樂已。於第二會中。令文殊師利說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於兩足輪下放光明。其光明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皆來集會又說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成就十信之門。兩足輪下光者。為其最下。明入信之首以信為因。信為最下故。此是如來眉間果光放入故。前如來現相品中如來眉間放光已入兩足輪中。為欲明舉佛。果德用成信位諸有學者還信果法用成初證入於十信之門故以是義故。十方各有十佛剎微塵數十首菩薩。皆從十色世界十智如來所來。以十信為入道之初故。是故所來菩薩皆名為首。十色世界者。為十信菩薩未成實證明。是凡夫雖信果德佛境未離色塵。以色為國。十住菩薩理事圓明。以華為國。為創從凡位理事開敷故。十行菩薩善達簡擇覺慧圓明。以慧為國。十向十地以妙用自在。以妙為國。國從當位法門所來。以法為國。非為四大地水火風故。入聖智者。已離此障故。十信位中菩薩皆是十智佛所來者。所謂不動智佛。無礙智佛。解脫智佛。如是十智佛者。智為果德。為十信位中以果為信故。為明信從果來以果為因故。若不以果為信。即無所信故。信無所依。何故文殊師利為上首者。為文殊師利為啟蒙之主故。十方諸佛皆以文殊師利妙德為發信心之首故。以彰顯法身根本智故。常以文殊師利為果前之信。善賢明是差別智為果後之行故。是故善財童子初見文殊為信門。後見慈氏為佛位。後自見其身入普賢身。是佛果後行。文殊為小男。普賢為長子。二聖合體。名之為佛。文殊為法身妙慧。普賢為萬行威德故。體用自在名之為佛。文殊小男者。為信證法身根本智慧。為初生故。因初證本智法身能生佛家故。普賢為長子者。為依根本智起行行差別智治佛家法諸波羅蜜事自在故。常以行門建佛家法治佛家事。但諸經之內以文殊為問答主者。多明法身佛性之門。普賢為問答主者。多論其行。以此表之。又文殊乘師子者。為明創證法身佛性根本智斷惑之駿故。普賢乘香象王者。表行庠序為威德故。又文殊常居東方金色世界不動智佛所者。為明金為白色能離垢故。金色者。表法身也。不動智者。依法性身根本智起智用即無動故。普賢菩薩常居東方寶威德上王佛所者。明萬行為寶以此行故成其威德。若具行者。以法寶身自在也。威德無畏自在為王。若不具行者。皆有所畏。設居高位不得為王。為有所畏故。與文殊師利同在東方者。為法身智身理事體用本自一故本無二故。又文殊居東北方清涼山者。像艮卦主東北方故。艮為小男。為童蒙。為文殊常化凡夫啟蒙見性及本智之初首故。又與普賢俱在東方者。東方卯位卯為震卦。震為長男。又像日出東方春陽發明無物不生無物不照。表理智雙徹體一無二。以根本智差別智無別體用生萬行故。是故子為佛位。丑為十信寅為十住。卯為十行。辰為十向。巳為十地。午為等覺。未為晦明入俗同俗化迷。申酉戌亥為所化故。如是安立法則。法合如是故。易卦坎為君。离為臣。震為上相。酉為上將。東為青龍。西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青龍為吉慶。白虎為凶害。朱雀為其明。玄武為其黑。是故如來治次而發明。普賢為相主萬行。觀音為大悲之首。治凶危為上將。文殊為覺蒙之首。常為接信之師。互融交參。以持佛家之法。皆令眾生住於中道處恬和之性。智慈益物。以是身皆金色。目髮紺青。體白而相黃。為應真和氣也。皆為無形之形無色之色也。若以其體用也。一一菩薩總具智德無邊。以其法則常以文殊為創信之首。今以南北。且立東西之一門。若論互融重玄一方總俱有十。經云。一切處普賢菩薩。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不動智佛。經云。佛身充滿諸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應受化器悉充滿。佛故處此菩提樹。一切佛剎微塵等。爾所佛坐一毛孔。皆有無量菩薩眾。各為具說普賢行。如是一方即十方無盡。一塵即剎海無窮。今為化儀各示分方總別。今言十信者。信何等位。決定成於十信之門。如經十信位中光明覺品云。十方一切處文殊師利。於十方一切處。說十方一切處法門。歎佛十種果德。以成信位。如光明覺品說。又令起信根者轉更明淨。文殊師利又問十首菩薩等。業不知心心不知業等十問。令起信者自身觀照轉令深固經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又作水流火焰風起大地所生不相知喻。又下頌云。分別觀內身。此中誰是我。若能如是解。彼達我有無。文殊師利問十首菩薩。所成十信觀行之門。具如問明品說。又賢首品中從凡夫位以信為首。決定取佛大菩提果。故從凡夫地。信十方諸佛心不動智與自心無異故。只為無明所迷故。無明與十方諸佛心。本來無二故。從凡夫地信十方諸佛身根本智與自身不異故。何以故皆是一法性身一根本智。猶如樹枝一根生多枝葉等。以因緣故。一樹枝上成壞不同故。從凡夫地信如來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我悉盡能行之。何以故。自憶無始時來波流苦海。無益之事尚以行之。何況如今有益之事。菩薩萬行濟眾生事。豈不能為。從凡夫地。信十方諸佛皆從三昧生我亦當得。何以故。諸佛三昧皆從如來自性方便生。我亦具有如來自體清淨之性與佛平等。從凡夫地信十方諸佛一切神通我亦當得。何以故。諸佛神通依真智而得。我但依真性智中無有煩惱無明成智。一切業亡唯有智慈。通化自在。從凡夫地信佛智慧我亦當得。何以故。一切諸佛悉從凡夫來故。從凡夫地信佛大悲普覆一切我亦當得。何以故。諸佛大悲從大願起。我亦如諸佛發大願故。從凡夫地信佛自在我亦當得。何以故。諸佛自在於性起法門。智身法身入眾生界。不染色塵諸根自在。我亦不離性起如來智故。從凡夫地信自發心經無盡劫修功行滿位齊諸佛。不移一念。何以故。為三世無時故。如是從凡夫信解始終徹佛果位。如上所發十種信者。必能決定成就十信之門。住於堅固之種。永不退轉。又十信文殊師利及覺首等十首菩薩。皆從十色世界來。所謂金色世界者。表本白淨法中來故。為明信心依本信故。妙色世界者。為信依理事自在妙用而生信故。蓮華色世界者表行信故。為蓮華表萬行故。瞻蔔花色世界者。表從福慶之色以理智大慈中和性而生信心故。五色之中黃色為最。此為應真色亦中宮色也。表中道色故。為此華為黃色華故。此信心菩薩為智慈中和之色應真世界來故。優鉢羅華色世界者。其華赤黃色兼有紫焰色氣。表一行一切行能純能雜而生信故。寶色世界者。表智慈法行成信而可貴故。金剛色世界者。表以佛果德而生信心故。必能決斷諸煩惱故。頗梨色世界者。似水精表信心本清淨故。平等色世界者。表信法界平等無二故。如是十色世界皆是十信菩薩所信之法門。皆從自信法門中來故。曰從如是世界中來。已下本所事佛。所謂不動智佛。無礙智佛。解脫智佛。如是十箇智佛。即是佛果中佛。明信自智從佛智果為因故。來表不因佛果不成信故。其十住位中昇須彌山頂。於兩足指端放百千妙色光明。明前十信位。於普光明殿。兩足下千輻輪中放光。表信位在凡未離凡地。光出足下。為表以信為初因其位最下。今說十住。上昇須彌之頂者。明十住初心證法頂故。從地昇上至相盡處故。陟山王頂至法王位處故。明其止為山也。以入真實證。非止不會。於兩足指端放百千妙色光者。為明足指以艮為手足之指。初取聖道非止不明履踐之始。表創從十信凡夫之位極。始在十住初首履踐如來法王聖蹤。以其定門。普觀凡聖一切境界。性相無礙色無不妙。故稱為光。如本業瓔珞經云。修三賢法入聖人位法流水中。心心寂滅自然流入妙覺之位。然此華嚴經意即不然。識滅時亡。情塵頓絕。唯真智境一念則五位齊明。為全將佛果以為因故。設同凡夫住世百年及以多劫。而不見須臾可遷。不見當成佛。不見已成佛。不見現成佛。十住之位法既如是。更有何生不成佛耶。更有何生而成正覺。此華嚴經是本法界門。一切諸佛本住大宅。一切佛子究竟所歸。化身權乘總居其外。若有入者一入全真。此位中初發心住菩薩見道。住佛知見入佛知見。直與如來同身心性智相故。頓印五位行相。總在其中。如持明鏡普臨眾色。此經法門法合如是。所有歎說。應如是知。應如是信解。為法界法門圓無終始。於一念中歲月晦明重重無盡。一毫之內佛境眾生境色相無邊。一成一切成。一壞一切壞。此十住位中。有十箇菩薩。下名悉同。名之為慧。本從來土皆號為華。從十箇華國土來。本所事佛下名悉同。名之為月。釋云。此位自己證真善簡邪正。名之為慧。理事齊發開敷若華。以開敷法門為國所居。得法惱除清涼如月。名為本所事佛。此之名目總是十住位中所證法門。非虛名也。經云。爾時法慧菩薩以佛神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以三昧力故。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以十三種法加法慧菩薩。十三加者。語業加者以言稱歎善哉善哉。身業加者。以手摩法慧菩薩頂。智業加者。經云。即與法慧菩薩十種無礙智。及此土如來光照其身。是為十三。

新華嚴經論卷第四取此閻浮洲之境位也。記法在於世間使令易解。又經云。一切處文殊師利。即明法身遍也。又過東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金色世界。有文殊師利。又十方文殊師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金為白色其相黃。體白而黃相者。即明法身佛性智也。體白淨清潔非屬白色形。身心無染。非如世間色白之白也。法身佛性無心無身。任性無作緣緣白淨。物物無心唯無依智。名為白淨。若諸菩薩證如是性如是智身。皆黃色為黃。為福慶之色。無貪嗔恚。即有和氣智慈益物之德也。經云。應真菩薩皆真金色也。故言文殊師利從金色世界來者。明一切處法皆真也。表一真法界也。普賢長子者。位在東方卯位為震卦。震為長男。為頭為首。為青龍。為慶。為春生。為建法之初也。世間佛法皆取東方為初首。表像日出咸照萬物。悉皆明了堪施作務隨緣運用故。普賢為行首。故為長男也。觀音為悲首。位在西方。住金剛山之西阿說慈悲經。西為酉位。酉為兌卦。兌為金。為白虎。為凶危。為秋殺故。以慈悲觀音主之。於不善處行慈是觀音也。文殊普賢觀音三法。是十方佛共行。為善財童子十迴向中第七慈悲位中善知識。餘廣義後當更明。佛法無言。以用世間法。託事表之。有言說者。皆是世間法也。無言啟蒙何達。以此義故。用佛文殊普賢三德互為主伴。以成法則。化利眾生之首。佛收一切果。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普賢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別智。以此義故。或說文殊普賢為一切諸佛之母。或說文殊普賢小男長子。三人互體成一法界之體用也。即文殊為始見道初法身本智之門。普賢即為始見道之後行行之門。佛即二事之中無作體也。故以文殊法身。該此一部之教所說法身本智。備一切眾生初見道。普賢該此一部之教所說行門差別智。備一切眾生行行之門。法行具足名之為佛。化佛教中無此所表。涅槃經中佛隱身不現。昔雪山童子所得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獨表法身涅槃無有行故。大品經中。薩陀波淪菩薩求般若波羅蜜。具六波羅蜜。未有方便波羅蜜願力智等十波羅蜜。但為引聲聞人天小器未堪聞方便願力智等波羅蜜也。六波羅蜜中無方便波羅蜜者。為方便波羅蜜行於非道。彼小器未堪聞也。何以然者。有畏愛故。及於彼經中多有聲聞人共佛為問答。非大菩薩故。設有菩薩。非文殊普賢故。設有文殊無普賢者。表未具行故。設有普賢無文殊者。明不見法身本智慧故。設有文殊普賢。不自相問答。明理事未徹故。又不言一切處文殊一切處及微塵中普賢行眾行故。又化佛自為問答主。但有因行果。待三僧祇劫之後。為引小器之徒。未說即因即果理事圓融十住初心即是佛故。無前後際故。頓證法界故。真俗俱真。以此不同。用例化佛所說之教。無如此經也。一切諸教皆權施設引彼諸根咸來至此華嚴大海。入毘盧遮那一真境界。以三乘空觀。折伏現行無明。不生不成根本智具差別智故。欣生他土厭此娑婆。設有住者。猶言留惑也。又此經中。善財童子依十住中遍行五位。法門行相遍行滿故。以此十住位內具有十地行門。以表此法德用滿故。不同餘教行也。如雪山童子見一善知識得一法門。薩陀波淪亦然。法華經中略示龍女成佛。猶指南方。非為法界自他圓滿故。仍問答主別。教主即是化佛。穢國設化令淨。非實淨土。仍移諸人天置於他土。仍彼此未終也。若說此經與餘經別者。事廣而難終。略而言之。且復如是。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