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春秋公羊傳註疏
作者:何休 徐彥  
卷十四

文公卷十三

编辑

(起元年,盡九年)

文公元年

编辑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是後楚世子商臣弑其君,楚滅江、六,狄比侵中國。)

疏注「是後」至「其君」。○解云:即下經云「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殺其君髡」是也。○注「楚滅江六」。○解云:即下四年「秋,楚人滅江」,五年「秋,楚人滅六」是也。○注「狄比侵中國」。○解云:即下四年夏,「狄侵齊」;七年夏,「狄侵我西鄙」之屬是也。

天王使叔服來會葬。其言來會葬何?(據奔喪以非禮書,歸含且賵不言來。○歸含,本又作「唅」,戶暗反,五年經同。賵,芳鳳反。)

疏注「據奔喪以非禮書」。○解云:即定十五年夏五月,「壬申,公薨於高寢」,下云「邾婁子來奔喪」。傳云「其言來奔喪,非禮也」是。○注「歸含」至「言來」。○解云:下五年「春,王正月,王使榮叔歸含且賵」是也。

會葬禮也。(但解會葬者,明言來者常文,不為早晚施也。常事書者,文公不肖,諸侯莫肯會之,故書天子之厚,以起諸侯之薄,蓋以長補短也。叔服者,王子虎也。服者,字也。叔者,長幼稱也。不係王者,不以親疏錄也。不稱王子者,時天子諸侯,不務求賢而專貴親親,故尤其在位子弟,剌其早任以權也。魯得言公子者,方錄異辭,故獨不言弟也。諸侯得言子弟者,一國失賢輕。○不為,於偽反,下「不為」同。長幼,丁丈反。稱也,尺證反。)

疏注「但解」至「施也」。○解云:在隱元年也。○注「常事書者」。○解云:僖公之卒在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四月葬之,是為五月而葬。叔服來會附在葬前,適得其所,故謂之常事。常事不書,今書之,故須注解。○注「文公」至「會之」。○解云:正以下七年「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於扈」,傳云「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諸侯不可使與公盟,失晉大夫使與公盟也」,注云文公「為諸侯所薄賤,不見序,故深諱為不可知之辭」,是其不肖,諸侯莫肯會之之義也。○注「故書」至「之薄」。○解云:言天子恩厚於文公,而經書其會葬,起諸侯之薄,無恩於文公,故經不書矣。而襄三十一年「冬,十月,滕子來會葬」,亦是常事而書之者,亦起當時更無人會,故彼注云「此書者,與叔服同義」是也。○注「蓋以長補短也」。 ○解云:謂書天子得禮,欲以補諸侯之短,令其非禮見矣。其非禮者,不相會葬是也。○注「叔服」至「稱也」。○解云:知叔服為王子虎者,正以下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傳云「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注云「王子虎,即叔服也。新為王者使來會葬,在葬後三年中卒,君子恩降於親親,則加報之,故卒,明當有恩禮也」是也。○注「不係」至「錄也」。○解云:若係王,宜云「王使王服子來會葬,似若宣十五年王劄子矣。今不如此者,《春秋》主見天子之厚,使來會葬而已,何須錄其使人之親疏乎?是以不言王服子矣。宣十五年「王劄子殺召伯、毛伯」,傳云「王劄子者何?長庶之號」,注云「子者,王子也。天子不言子弟,故變文上劄係先王以明之」,是其類也。○注「不稱」至「權也」。○解云:言尤其在位子弟,則知聘使與會盟之時,不得稱子弟,若其卒與奔猶得稱之,何者?卒與出奔不復在位,何須刺其早任以權乎?即下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襄三十年夏, 「王子瑕奔晉」之屬是也。○注「魯得」至「弟也」。○解云:魯君在位,公子得言之者,即桓三年「公子翬如齊逆女」,莊二年「公子慶父伐於餘丘」之屬是也。言方錄異辭者,謂上異於天子,下異於諸侯,見其為新王之義,故曰方錄異辭矣。故獨不言弟也者,謂尤其在位之弟,若其卒與出奔,不妨有之,即宣十七年冬,「公弟叔卒」之屬是也。○注「諸侯」至「賢輕」。○解云:諸侯在位,公子得見經者,即宣二年春,「及鄭公子歸生戰於大棘」之屬是也。其諸侯在位之弟得見經者,即隱七年夏,「齊侯使其弟年來聘」;桓十四年夏,「鄭伯使其弟語來盟」之屬是也。一國失賢輕者,雖是不務求賢,而專貴親親,要其一國失賢,其罪輕故也。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天王使毛伯來錫公命。錫者何?賜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復發傳者,嫌禮與桓公同,死生異也。主書者,惡天子也。古者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文公新即位,功未足施而錫之,非禮也。○錫,恩曆反。復,扶又反。惡,烏路反。)

疏「錫者何」。○解云:明始即位未有功美,天子加錫,異於常典,故執不知問。○注「復發」至「禮也」。○解云:莊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傳云「錫者何?賜也」,注云「上與下之辭」;傳又云「命者何?加我服也」,注云「增加其衣服,令有異於諸侯」。然則若不重發,即嫌悉與桓公同,故復言之,明有異矣。彼是贈死之衣,此是朝祭之服,故言死生異也。云云之說,在莊元年。

晉侯伐衛。

叔孫得臣如京師。(書者,與莊二十五年同。知不為喪聘書者,聘為貢職天子,當得異方之物以事宗廟,又欲以知君父無恙,不以喪廢,故不譏也。如他國,就不三年一譏而已。○恙,餘亮反。)

疏注「書者」至「譏也」。○解云:即莊二十五年冬「公子友如陳」,彼注云「如陳者,聘也。內朝聘言如者,尊內也。書者,錄內所交接也」。今此亦然,故曰同也。○注「如他」至「而已」。○解云:如他國所以合譏者,正以聘是吉禮,又非君父之國,於喪宜廢故也。言就不三年一譏而已者,即下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傳云「納幣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喪娶也。娶在三年之外,則何譏乎喪娶?三年之內不圖婚」是也。言就其重者,一譏而已,其餘不譏從可知。

衛人伐晉。秋,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戚,於寂反。)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髡。(楚無大夫,言世子者,甚惡世子弑父之禍也。不言其父,言其君者,君之於世子,有父之親,有君之尊,言世子者,所以明有父之親;言君者,所以明有君之尊,又責臣子當討賊也。日者,夷狄子弑父,忍言其日。○髡,苦門反,《左氏》作「頵」。)

疏注「楚無」至「賊也」。○解云:下九年「冬,楚子使椒來聘」,傳云「椒者何?楚大夫也。楚無大夫,此何以書?始有大夫也。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然則至下九年,楚始有大夫,則知此處未有大夫矣。既無大夫,其世子亦未當見,故解之。○注「日者」至「其日」。○解云:如此注者,正決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何氏云「不日者,深為中國隱痛有子弑父之禍,故不忍言其日」是也。

公孫敖如齊。(書者,譏喪娶,吉凶不相干。)

文公二年

编辑

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晉侯及秦師戰於彭衙,秦師敗績。(稱秦師者,湣其眾,惡其將,前以不用賢者之言,匹馬隻輪無反者,今復重師敗績。師敵君不正者,賤之,不嫌得敵君。○衙,音牙,本或作「牙」。惡,烏路反。將,子匠反。復,扶又反,下「不復」皆同。重,直用反。)

疏注「稱秦」至「其將」。○解云:正以秦於是時未有大夫,則不合稱師,今而稱師,故解之。○注「「前以」至「敗績」。○解云:在僖三十三年矣。○注「師敵」至「敵君」。○解云:僖二十八年夏,晉侯以下「及楚人戰於城濮」,傳云「此大戰也,曷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子玉得臣則其稱人何故?大夫不敵君也」。然則彼是大夫,嫌其與君敵,故正之稱人。此師者,乃是秦之眾人,是以不勞正之耳。

丁丑,作僖公主。作僖公主者何?為僖公作主也。(為僖公廟作主也。主狀正方,穿中央,達四方,天子長尺二寸,諸侯長一尺。○為僖公廟,於偽反,下「蓋為」、「以為」,下「欲為」同。)

疏「作僖公主者何」。○解云:欲言是禮,書而譏之;欲言非禮,禮有作主之事,故執不知問。○「為僖公作主也」。○解云:為,於偽反。○注「主狀」至「一尺」。○解云:皆《孝經說》文也。卿大夫以下,正禮無主,故不言之。云云之說,備在《左氏》。

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禮,平明而葬,日中而反虞,以陽求陰,謂之虞者,親喪以下廣,皇皇無所見,求而虞事之。虞,猶安也。用桑者,取其名,與其粗角,所以副孝子之心。禮,虞祭,天子九,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其尊處猶吉祭。○廣,苦晃反,又音曠。粗,才古反,又七奴反。)

疏注「禮平」至「反虞」。○解云:出《檀弓》與《士虞記》也。言以陽求陰者,謂以日中求神是也。而鄭注《士虞記》云「朝葬而日中虞,君子舉事必用辰正也者,兩相須也」。彼鄭氏又云「再虞三虞皆質明」,則日中而反虞者,指葬日言之。○注「禮虞」至「吉祭」。○解云:自諸侯七以下,《雜記》文。其天子九虞者,何氏差之耳。《異義》「《左氏》說」亦有成文。云云之說,具《左氏傳》疏。

練主用栗。(謂期年練祭也,理虞主於兩階之間,易用栗也。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鬆猶容也,想見其容貌而事之,主人正之意也。柏猶迫也,親而不遠,主地正之意也。栗猶戰栗,謹敬貌,主天正之意也。《禮·士虞記》曰:「桑主不文,吉主皆刻而諡之,蓋為禘袷時別昭穆也。」虞主三代同者,用意尚粗角,未暇別也。○期年,音基,三年同。人正,音征,下同。別,彼列反,下同。)

疏注「謂期」至「栗也」。解云:出《禮記》文。○注「夏後」至「以栗」。○解云:出《論語》也。而鄭氏注云「謂社主,正以古文《論語》『哀公問社於宰我』故也」,今文《論語》無「社」字,是以何氏以為廟主耳。

用栗者,藏主也。(藏於廟室中當所當奉事也。質家藏於室。)作僖公主,何以書?(據作餘公主不書。)譏。何譏爾?不時也。其不時奈何?欲久喪而後不能也。(禮,作練主當以十三月。文公亂聖人製,欲服喪三十六月,十九月作練主,又不能卒竟,故以二十五月也。日者,重失禮鬼神。)

疏注「禮作」至「三月」。○解云:即《禮記》云「十三月而練」是也。○注「日者」至「鬼神」。解云:即隱五年注云「失禮鬼神例日」是也。

三月,乙巳,及晉處父盟。此晉陽處父也,何以不氏?(據晉陽處父伐楚救江。)

疏注「據晉」至「救江」。○解云:即下三年冬,「晉陽處父帥師伐楚救江」是也。

諱與大夫盟也。(諱去氏者,使若得其君,如經言邾婁儀父矣。不地者,起公就於晉也。日者,起公盟也。俱沒公,齊高徯不使若君,處父使若君者,親就其國,恥不得其君,故使若得其君也。如晉不書不致者,深諱之。○去,起呂反。)

疏注「諱去」至「晉也」。○解云:儀父之事,在隱元年。凡五等諸侯失爵在名字之例者,但直書其名字,不言其氏,即倪黎求、蔡叔、邾婁儀父之類是也。今此處父無氏,故云使若得其君矣。○注「日者,起公盟也」。○解云:正以微者盟例不日故也。○注「俱沒」至「君也」。○解云:高傒之事,在莊二十二年。彼經云「秋,七月,丙申,及齊高傒盟於防」是也。○注「如晉」至「諱之」。○解云:正決下三年「冬,公如晉。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晉侯盟」,四年「春,公至自晉」之文也。

夏,六月,公孫敖會宋公、陳侯、鄭伯、晉士縠盟於垂斂。(盟不日者,欲共盟誅商臣,雖不能誅,猶為疾惡故也,褒與信辭也。不如平丘兩舉會盟詳錄之者,時至即盟,會禮不成。○縠,戶木反。垂斂,《左氏》作「垂隴」。)

疏「盟於垂斂」者,《左氏》作「垂隴」。○注「雖不能誅」。○解云:正以共討惡逆,乃是義之高者,若能誅之,理應書見,似若昭四年經書「執齊慶封,殺之」。然今無其經,故知不能誅也。○注「不如平」至「不成」。○解云:即昭十三年「公會劉子、晉侯」以下「於平丘。八月,甲戌,同盟於平丘」是也。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於秋七月。何以書?記異也。(以不言旱。)大旱以災書,此亦旱也,曷為以異書?大旱之日短而云災,(云,言也。言有災。)

疏「大旱以災書」。○解云:即僖二十一年經書「夏,大旱」,傳云「何以書?記災也」是也。

故以災書。此不雨之日長而無災,故以異書也。(此祿去公室,政在公子遂之所致也。不就莊三十一年發傳者,此最甚事著。)

疏注「不就」至「事著」。○解云:莊三十一年「冬,不雨」,傳云「何以書?記災也」。然則彼一時不雨,是以不得發傳云不雨之日長,此則曆四時,故言最甚事著也。

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僖公。大事者何?大祫也。(以言大,與有事異。又從僖八年禘數之,知為大祫。○大廟,音太,下「太祖」皆同。躋僖,子兮反,升也,本又作「隮」,同。祫,音洽,大祭。禘數,大帝反;下所主反。)

疏「大事者何」。○解云:欲言大祭,無禘祫之文;欲言時祭,而經書大,故執不知問。○注「以言」至「事異」。○解云:宣八年夏六月,「辛巳,有事於太廟」,彼是時祭,不言大,則知此言大者,是大祭明矣。○注「又從僖」至「大祫」。解云:《春秋說》文云「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爾雅》云「禘,大祭也。」孫氏云「禘,五年大祭也。」然則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禮如然也。案僖八年「秋,七月,禘於太廟」,從此以後三年一祫數,則十一年祫,十四年祫,十七年祫,二十年祫,二十三年祫,二十六年祫,二十九年祫,三十二年祫,文二年祫也;若作五年一禘數,則從僖公八年禘,十三年禘,十八年禘,二十三年禘,二十八年禘,三十三年禘,文五年禘,則文二年非禘年,正當合祫,故知此年大事為祫矣,是以注云「又從僖八年禘數之,知為大祫也」。若然,從僖八年禘數之,則十一年祫,十三年禘,隨次而下,至僖二十三年並為禘祫,何得下傳云「五年而再殷祭」者,蓋為其初時三年作祫,五年作禘,大判言之,得言五年而再殷祭,其閒三五參差,隨次而下,何妨或有同年時乎?知非祫與禘相因而數為三年五年者,若從僖八年禘,十一年祫,十六年禘,十九年祫數之,至僖三十二年禘,文公二年祫亦相當,但於五年而再殷祭之言不合,故不得然解。

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毀廟之主,陳於大祖。(毀廟,謂親過高祖,毀其廟,藏其主於大祖廟中。禮,取其廟室笮以為死者炊沐。大祖,周公之廟。陳者,就陳列大祖前,大祖東鄉,昭南鄉,穆北鄉,其餘孫從王父。父曰昭,子曰穆。昭取其鄉明,穆取其北面尚敬。○笮,側白反。炊沐,昌垂反;下音木。東鄉,許亮反,下同。)

疏「大祫者何」。○解云:正以祫小於禘,而文加大,故執不知問。○注「禮取」至「炊沐」。○解云:出《禮記》文。

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大祖,(自外來曰升。)五年而再殷祭。(殷,盛也。謂三年祫五年禘。禘所以異於祫者,功臣皆祭也。祫,猶合也。禘,猶諦也。審諦無所遺失。禮,天子特禘特祫;諸侯禘則不礿,祫則不嚐;大夫有賜於君,然後祫其高祖。○諦,音帝。礿,羊略反。)

疏注「禘所以」至「皆祭也」。○解云:出《禮記》與《春秋說》文。○注「禮天」至「特祫」。解云:《禮記》及《春秋說》文,即「不主禘祫」是也。○注「諸侯」至「不嚐」。解云:即《禮記·王制》所云「夏禘則不礿,秋祫則不嚐」是也。○注「大夫」至「高祖」。○解云:正以於禮不得故也。

躋者何?升也。何言乎升僖公?(據禘於大廟不道所升。)

疏「躋者何」。○解云:先君昭穆自有常次,今而言躋,故執不知問。○注「據禘」至「所升」。○解云:即僖八年「秋,七月,禘於大廟,用致夫人」是也。

譏。何譏爾?逆祀也。其逆祀奈何?先禰而後祖也。(升謂西上。禮,昭穆指父子,近取法《春秋》,惠公與莊公當同南面西上;隱、桓與閔、僖亦當同北面西上,繼閔者在下。文公緣僖公於閔公為庶兄,置僖公於閔公上,失先後之義,故譏之。傳曰「後祖」者,僖公以臣繼閔公,猶子繼父,故閔公於文公,亦猶祖也。自先君言之,隱、桓及閔、僖各當為兄弟,顧有貴賤耳。自繼代言之,有父子君臣之道,此恩義逆順各有所施也。不言吉祫者,就不三年不復譏,略為下張本。○禰,乃禮反。)

疏注「不言」至「張本」。○解云:閔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於莊公」,傳云「其言吉何?言吉者,未可以吉也。曷為未可以吉?未三年也」。然則吉禘於莊公在三年之內,今此大事亦在三年之內,是不須更言吉祫以譏之,但略言大事於太廟,為下躋僖公張本而已。

冬,晉人、宋人、陳人、鄭人伐秦。

公子遂如齊納幣。納幣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喪娶也。娶在三年之外,則何譏乎喪娶?(據逆在四年。○喪取,七住反,本亦作「娶」同。)

疏「納幣不書」。○解云:正以桓三年秋,「公子翬如齊逆女」,不書納幣,故難之。

三年之內不圖婚。(僖公以十二月薨,至此未滿二十五月,又禮先納采、問名、納吉,乃納幣,此四者皆在三年之內,故云爾。)吉禘於莊公,譏。然則曷為不於祭焉譏?(據吉禘於莊公,譏始不三年,大事圖婚,俱不三年。大事猶從吉禘,不復譏。)三年之恩疾矣。(疾,痛。)非虛加之也,(非虛加責之。)以人心為皆有之。(以人心為皆有,疾痛不忍娶。)以人心為皆有之,則曷為獨於娶焉譏?(據孝子疾痛,吉事皆不當為,非獨娶也。)娶者,大吉也。(合二姓之好,傳之於無窮,故為大吉。○好,呼報反。傳,直專反。)非常吉也。(與大事異。)其為吉者,主於巳。(主於巳身,不如祭祀尚有念先人之心。)以為有人心焉者,則宜於此焉變矣。(變者,變慟哭泣也。有人心念親者,聞有欲為巳圖婚,則當變慟哭泣矣,況乃至於納幣成婚哉。○慟,杜貢反。)

文公三年

编辑

三年,春,王正月,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伐沈,沈潰。(○伐沈,音審,國名。潰,戶內反。)

夏,五月,王子虎卒。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據原仲也。)

疏「王子虎者,何。○解云:欲言大夫例不書卒欲言諸侯而經書王子故執不知問。○注「據原仲也」。○解云:即莊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是也。

新使乎我也。(王子虎即叔服也。新為王者使來會葬,在葬後三年中卒,君子恩隆於親親,則加報之,故卒,明當有恩禮也。尹氏卒日,此不日者,在期外也。名者,卒從正。○新使,所吏反。)

疏注「尹氏」至「外也」。○解云:隱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下,傳云「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天王崩,諸侯之主也」,何氏云「時天王崩,魯隱往奔喪,尹氏主亻賓讚諸侯,與隱交接,而卒恩隆於王者,則加禮錄之,故為隱恩痛之。日者,恩錄之,明當有恩禮」。然則彼天王崩,尹氏四月卒,仍在期內,其恩近,故書日。此則巳經三年,其恩殺,故不日,是以注云「在期外」。○注「名者,卒從正」。○解云:隱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八月,葬蔡宣公」,傳云「卒從正」,何氏云「卒當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從君臣之正義言也」;傳云「而葬從主人」,何氏云「至葬者,有常月可知。不赴告天子,故自從蔡臣子辭稱公」。然則此亦從君臣之正義言之,故云名者卒從正也。

秦人伐晉。

秋,楚人圍江。○雨螽於宋。雨螽者何?死而墜也。(以先言雨也。墜,隋地也。不言如雨,言雨螽者,本飛從地上而下至地,似雨尢醇。○雨螽,於付反,下及注同,一音如字;螽,音終。而隊,直類反,注同。隋,大果反。上,時掌反。醇,音純。)

疏「雨螽者何」。○解云:欲言是雨,而特施於螽;欲言非雨,而文言雨螽,故執不知問。○注「以先言雨也」。○解云:正以先言雨,後言螽,則知死而墜者也。○注「不言」至「尤醇」。○解云:欲道莊七年「星霣如雨」者,本從天來,又不及地,如雨不醇,故云如雨。此則初從地上而還至地,故不言如,言其真似雨也。

何以書?記異也。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為王者之後記異也。(螽,猶眾也。眾死而墜者,群臣將爭彊相殘賊之象,是後大臣比爭鬥相殺,司城驚逃,子哀奔亡,國家廓然無人,朝廷久虛,蓋由三世內娶,貴近妃族,禍自上下,故異之云爾。○為王,於偽反。近,附近之近。)

疏注「是後」至「相殺」。○解云:即七年夏,「宋人殺其大夫」;八年冬,「宋人殺其大夫」是也。○注「司城驚逃」。○解云:即八年冬,「宋司城來奔」是也。○注「子哀奔亡」。○解云:十四年秋,「宋子哀來奔」是也。○注「蓋由三世內娶」。解云:僖二十五年及十七年傳皆云「宋三世無大夫,三世內娶也」之屬是也。

冬,公如晉。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晉侯盟。

晉陽處父帥師伐楚救江。此伐楚也。其言救江何?(據兩之,當先言救也;非兩之,當重出處父也;生事當言遂,三者皆違例,知後言救江,起伐楚意,故問之。○重,直用反。)

疏注「據兩」至「救也」。○解云: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圍陳,納頓子於頓」,傳云「何以不言遂?兩之也」是也。必知先言救者,正以以江近楚遠故也。○注「非兩」至「父也」。○解云:即僖二十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傳云「曷為再言晉侯?非兩之也」是也。○注「生事當言遂」。○解云:即宣元年秋,「楚子、鄭人侵陳,遂侵宋」是也。

為諼也。(諼,詐。○諼,許元反。)其為諼奈何?伐楚為救江也。(救人之道,當指其所之,實欲救江而反伐楚,以為其勢必當引圍江兵當還自救也。故云爾。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文公四年

编辑

四年,春,公至自晉。

夏,逆婦薑於齊。其謂之逆婦薑於齊何?(據不書逆者主名,不言如齊,不稱女。)

疏「夏逆歸薑於齊」。解云:隱二年注云「不親迎例月,重錄之」。今此書時者,蓋以聚於大夫,賤不可以奉宗廟,故略之。○注「據不」至「稱女」。○解云:決宣元年「公子遂如齊逆女」之經也。

略之也。(稱婦薑,至文也;逆與至共文,故為略。)

疏注「稱婦」至「為略」。解云:欲道遂以夫人婦薑至自齊之經,還至始言婦薑。今此始逆,巳言婦薑,故云逆與至共文耳。

高子曰:「娶乎大夫者,略之也。」(賤,非所以奉宗廟,故略之。不書逆者主名,卑不為錄使也。不言如齊者,大夫無國也。不稱女者,方以婦薑見與至共文,重至也。不稱夫人為致文者,賤不可奉宗廟也。不言氏者,本當稱女。女者,父母辭,君子不奪人之親,故使從父母辭不言氏。○為,於偽反。使,所吏反。見與,賢遍反。)

疏注「不言」至「言氏」。解云:莊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案彼亦是大夫無國而得言如陳者,何氏云「不言如陳,嫌不辟國事,實私行也」是也。

狄侵齊。秋,楚人滅江。晉侯伐秦。

衛侯使甯俞來聘。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風氏薨。(○甯俞,乃定反;下音餘。)

疏「衛侯使甯俞來聘」。○解云:正本作「速」字,故賈氏云「《公羊》曰甯速」是也。

文公五年

编辑

五年,春,王正月,王使榮叔歸含且賵。含者何?口實也。(孝子所以實親口也。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春秋之制也。文家加飯以稻米。○飯,扶晚反。)

疏「含者何」。○解云:欲言實口,上下無例;欲言佗物,而經書含,故執不知問。○注「天子」至「具者」。○解云:皆《春秋說》文,故云春秋之制也。○注「文家加飯以稻米」。○解云:即《禮記·檀弓下》篇云:「飯用米貝,弗忍虛也。」

其言歸含且賵何?(據宰咺歸兩賵不言且也。連賵何之者,嫌據賵言歸。○咺,況阮反。)

疏注「據宰」至「且也」。○解云:即隱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是也。○注「連賵」至「言歸」。○解云:若傳直言其言且何,即嫌責此賵事亦當言歸,故連言賵以辯嫌。

兼之。兼之非禮也。(且,兼辭。以言且,知幾兼之也。含言歸者,時主持含來也。去天者,含者臣子職,以至尊行至卑事,失尊之義也。不從含晚言來者,本不當含也。主書者,從含也。○去,起呂反,下同。)

疏注「含者臣子職」。○解云:正以大宰掌之故也。○注「不從」至「含也」。○解云:正以含者殯前之禮,遙始行之,故知晚。然則宜言來以見晚,而不言來者,正以本不當含,寧得責其晚乎?○注「主書」至「含也」。○解云:言《春秋》主書此事者,正欲譏其含,而並言且賵者,因譏之。

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風。成風者何?僖公之母也。(風,氏也。任、宿、顓臾之姓。○任,音壬。顓臾,音專;下音榆。)

疏「成風者何」。○解云:欲言其妾,經書小君;欲言夫人,不同夫諡,故執不知問。○注「風氏」至「之姓」。○解云:風氏謂此成風,即上文風氏薨者矣。知任、宿等之姓者,《左傳》文。

王使召伯來會葬。(去天者,不及事,剌比失喪禮也。)夏,公孫敖如晉。秦人入鄀。(○鄀,音弱。)秋,楚人滅六。

冬,十月,甲申,許男業卒。

疏「秋楚人滅六」。○解云:不月者,略夷狄滅小國也。說在僖二十六年。○「許男業卒」。○解云:正本作「辛」字。

文公六年

编辑

六年,春,葬許僖公。

夏,季孫行父如陳。秋,季孫行父如晉。八月,乙亥,晉侯讙卒。(○讙,好官反。) 冬,十月,公子遂如晉。

葬晉襄公。(書遂者,剌公生時數如晉,葬不自行,非禮也。禮,諸侯薨,使夫人吊,自會葬。○數,所角反。)

疏注「書遂」至「會葬」。○解云:晉侯生時公數如晉者,即上二年「三月,乙巳,及晉處父盟」,彼下注云「如晉不書不致者深諱之」。三年「冬,公如晉」之屬是也。言葬不自行,非禮云云者,《異義》「《公羊》說」云「襄三十年『叔弓如宋,葬宋共姬』,譏公不自行也」者,與此注合。

晉殺其大夫陽處父。○晉狐射姑出奔狄。晉殺其大夫陽處父,則狐射姑曷為出奔?(據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蔡公子履出奔楚。此非同衸眨旨鶒啊!鶘涔茫粢啵忠粢梗閧洱狹骸紛鼇耙埂薄#﹟

疏注「據蔡」至「見及」。○解云:事在襄二十年秋。彼則履是燮之同姓,言恐禍及巳而出奔。此非同衸斬廎啾跡蘗誓閻酳

射姑殺也。(以非恐見及,知其殺。)射姑殺,則其稱國以殺何?君漏言也。(自上言泄,下曰漏。○君漏,力豆反,泄也。言泄,息列反,又以製反。)其漏言奈何?君將使射姑將,(謂作中軍大夫。○姑將,子匠反,下同。)陽處父諫曰:「射姑,民眾不說,不可使將。」於是廢將。陽處父出,射姑入,君謂射姑曰:「陽處父言曰:『射姑,民眾不說,不可使將。』」射姑怒,出剌陽處父於朝而走。(明君漏言殺之,當坐殺也。《易》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不說,音悅,下同剌,七亦反,又一音七賜反。)

疏注「明君」至「坐殺也」。○解云:襄公當坐,則例去其葬,而上文經書「冬,十月,公子遂如晉,葬襄公」者,蓋謂葬訖乃相殺,不得追去葬,是以《穀梁傳》曰「襄公死,處父主竟上之事,夜姑使人殺之」是也。然則此傳雖連言之,仍不妨殺之在葬後,是以經書葬在殺前矣。○注「易曰」至「害成」。○解云:上《係辭》文也。鄭氏云「幾,微也。密,靜也。言不慎於微而以動作,則禍變必成。」

閏月不告月,猶朝於廟。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禮,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於大祖廟,每月朔朝廟,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比時使有司先告朔,慎之至也。受於廟者,孝子歸美先君,不敢自專也。言朝者,緣生以事死,親在,朝朝莫夕:巳死,不敢渫鬼神。故事必於朔者,感月始生而朝。○ 大祖,音泰。比,必利反。朝朝,上如字;下直遙反。渫,息列反。)

疏「不告月者何」。○解云:欲言朔日,文不言朔;欲言非朔,剌其不告,故執不知問。○注「禮諸侯」至「受之」。○解云:出《玉藻》。但謂禮法然,非謂禮有成文。○注「比時」至「告朔」。○解云:比時者,言比至月初之時也。○注「親在,朝朝莫夕」。○解云:據禮有朝玄端夕深衣之文故也。而《文王世子》云「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者,蓋謂越禮之高矣。

曷為不告朔?(據具月也。)天無是月也,閏月矣。何以謂之天無是月?是月,非常月也。(所在無常,故無政也。)猶者何?通可以巳也。(朝者,因視朔政爾。無政而朝,故加猶。不言朔者,閏月無告朔禮也。不言公者,內事可知。)

疏「猶者何」。○解云:欲言非禮,禮則有之;欲言是禮,而經書猶,故執不知問。○注「不言」至「可知」。○解云:欲道下十六年「夏,五月,公四不視朔」言公矣,故解之。

文公七年

编辑

七年,春,公伐邾婁。

三月,甲戌,取須朐。取邑不日,此何以日?(據取叢也。○朐,其俱反。)

疏注「據取叢也」。○解云:考諸舊本,叢皆作「闞」字,是以昭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取闞」,傳云「闞者何?邾婁之邑也」。若作「叢」字,即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晉人及薑戎敗秦於殽」,「癸巳,葬晉文公。狄侵齊。公伐邾婁,取叢」。文承日月之下,而將取邑不日據之,非其義也。且案彼叢字,多作「鄒」字耳。

內辭也。使若他人然。(使若公春伐邾婁而去,他人自以甲戌日取之,內再取邑,然後甚而日也。今此一取而日,故使若他人然。所以深諱者,扈之盟不見序,井為取邑故。○並為,於偽反,年末注同。)

疏注「內再」至「日也」。○解云:即隱十年夏六月,「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傳云「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是也。若然,哀二年「春,王二月,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婁,取漷東田及沂西田」,亦是再取邑而不日者,隱公之時,新王始起,當先自正,而比取人邑,小惡之甚者,書日以甚之。至定、哀之時,久致太平,內之小惡亦諱而不書,是以不書其日矣。所以不全諱之者,如彼注云。○注「今此」至「人然」。解云:舊本「故」下有「知」字。○注「扈之」至「邑故」。○解云:扈之盟,在下文秋八月。

遂城郚。(主書者,甚其生事,困極師眾。○郚,音吾。)

夏,四月,宋公王臣卒。(不書葬者,坐殺大夫也。不日者,內娶略。)

疏注「不書」至「夫也」。解云:正以僖二十四年宋公王臣即位,至二十五年夏「宋殺其大夫」,而不書葬,明其坐此故也。○注「不日」至「娶略」。○解云:正決僖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禦說卒」,書丁丑故也。

宋人殺其大夫。何以不名?(據宋殺其大夫山名。)

疏注「據宋」至「山名」。○解云:即成十五年秋,「宋殺其大夫山」是也。宋三世無大夫,三世內娶也。(故使無大夫。)

疏「宋三」至「娶也」。○解云:僖二十五年傳云「宋三世無大夫,三世內娶也」注云「三世謂慈父、王臣、處臼也,內娶大夫女也。言無大夫者,禮,不臣妻之父母,國內皆臣,無娶道,故絕去其大夫名,正其義也」是也。然則彼巳有傳,今復發之者,恐大夫不書名,更有佗義,故明之。其有佗義者,即莊二十六年夏,「曹殺其大夫」,傳云「何以不名?眾殺之」之類是耳。

戊子,晉人及秦人戰於令狐。(○令,力丁反。)晉先未以師奔秦。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據秦師敗績。○未,音篾,《左氏》作「蔑」。)

疏「晉先未」。○解云:《左氏》、《穀梁》作「先蔑」。○注「據秦師敗績」。○解云:即上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晉侯及秦師戰於彭衙,秦師敗績」是也。

敵也。(俱無勝負。)此晉先未也,其稱人何?(據奔無出文,知先未也。)貶。曷為貶?(據新築之戰,衛孫良夫敗績不貶。)

疏注「據新築」至「不貶」。○解云:即成二年夏,「衛孫良夫帥師,及齊師敗於新築,衛師敗績」是也。

外也。其外奈何?以師外也。(懷持二心,有功欲還,無功便持師出奔,故於戰貶之,起其以師外也。本所以懷持二心者,其咎亦由晉侯要以無功當誅也。不起者,敵而外事可知也。○咎,其九反。)

疏注「不起」至「知也」。○解云:言所以不申作文,起見晉侯要無功,當誅之義者,以其可知故也。何以不言出?(據楚囊瓦俱戰而奔言出。)

疏注「據楚」至「言出」。○解云:即定四年冬,「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於伯莒,楚師敗績」,「楚囊瓦出奔鄭」也。以此言之,則令狐非晉地,伯莒為楚地亦明矣。

遂在外也。(起其生事成於竟外,從竟外去。)狄侵我西鄙。

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於扈。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序,次也。據新城盟,諸侯序,趙盾名。)

疏注「據新城」至「盾名」。○解云:即下十四年夏,「六月,公會宋公、陳侯」以下「晉趙盾,癸酉,同盟於新城」是。

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諸侯不可使與公盟,失晉大夫使與公盟也。(以目通指曰失。文公內則欲久喪而後不能,喪娶逆祀,外則貪利取邑,為諸侯所薄賤不見序,故深諱為不可知之辭。不日者,順諱為善文也。○失,音舜,本又作「失」,尹乙反,又大結反,以目通指曰失;本又作「矣」,音同,字書云「失,寅也。以忍反」。)

疏注「以目通指曰失」。○解云:言其用目視之,而並指向魯,若今時瞬眼矣。○注「文公」至「不能」。○解云:即上二年二月,「丁丑,作僖公主」,傳云「何以書?譏。何譏爾?不時也。其不時奈何?欲久喪而後不能」是也。○注「喪娶逆祀」。○解云:其喪娶,即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傳云「何以書?譏喪娶」是也。其逆祀,即二年秋,「大事於大廟,躋僖公」,傳云「何譏爾?逆祀也」者是也。而先引喪娶者,正以納幣之前。仍有數禮。不妨在大事之前,故見之。○注「外則貪利取邑」。○解云:即上「春,公伐邾婁」「取須朐」是也。○注「不日」至「善文」。○解云:正以日為不信辭故也。

冬,徐伐莒。(謂之徐者,前共滅王者後,不知尊先聖法度。今自先犯,文對事連,可以起同惡,莒在下不得狄,故復狄徐也。一罪再狄者,明為莒狄之爾。徐先狄,在僖十五年。○復,扶又反。)

疏注「謂之」至「同惡」。○解云:即僖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傳曰「孰城之?城杞也。曷為城杞?滅也。孰滅之?蓋徐、莒脅之」是也。言不知尊先聖法度者,謂杞有禹法度也。○注「莒在」至「徐也」。○解云:謂莒時被伐,例不得出主名,是以無由狄之。○注「徐先」至「五年」。○解云:即僖十五年冬,「楚人敗徐於婁林」,彼注云「謂之徐者,為滅杞,不知尊先聖法度,惡重,故狄之也」是也。

公孫敖如莒蒞盟。八年,春,王正月。夏,四月。

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趙盾,盟於衡雍。(○雍,於用反。)

乙酉,公子遂會伊雒戎盟於暴。(四日不能再出,不卒名者,非一事再見也。○雒,音洛。暴,步報反,本又作「曝」,一音甫沃反。見,賢遍反。)

疏注「四日」至「見也」。○解云:欲道宣元年「公子遂如齊。三月,遂以夫人婦薑至自齊」,傳云「遂何以不稱公子?一事而再見者,卒名也」,注云「卒,竟也。竟但舉名者,省文耳」,言彼是一事再見,故得省文,與此異也。

公孫敖如京師,不至復。丙戌,奔莒。不至復者何?不至復者,內辭也。不可使往也。(安居不肯行,故諱使若巳行,但不至還爾。即巳行,當道所至乃言復,如至黃矣。)

疏「不至復者何」。○解云:欲言不到,經有如文;欲言實到,復有不至之稱,故執不知問。○注「即巳」至「黃矣」。解云:即宣八年「夏,六月,公子遂如齊,至黃乃復」是也。

不可使往,則其言如京師何?遂公意也。(正其義,不使君命壅塞。○壅,於勇反。)何以不言出?(據慶父言出奔。)

疏注「據慶」至「出奔」。○解云:即上閔二年九月,「公子慶父出奔莒」是也。

遂在外也。(諱使若從外奔,不敢復還者也。日者,嫌敖罪明,則起君弱,故諱使若無罪。○復,扶又反。)

疏注「日者」至「無罪」。○解云:閔二年九月,「公子慶父出奔莒」,彼注云「不日者,內大夫奔例,無罪者日,有罪者月」是也,故此作注云「日者,使若無罪矣」。內大夫奔例日者,襄二十三年「冬,十月,乙亥,臧孫紇出奔邾婁」之屬是也。

眾。(先是公如晉,公子遂、公孫敖比出不可使,勢奪於大夫,煩擾之應。○眾,音終。)

疏注「先是」至「之應」。○解云:公子遂不可使者,即僖三十年冬,「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傳云「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為政爾」,注云「不從公政令也。時見使如京師而橫生事,矯君命聘晉,故疾其驕蹇自專,當絕之」者是。

宋人殺其大夫司馬。

宋司城來奔。司馬者何?司城者何?皆官舉也。(皆以官名舉言之。天子有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皆三公官名也。諸侯有司徒、司馬、司空,皆卿官也。宋變司空為司城者,辟先君武公名也。)

疏「司馬者何」。○解云:欲言大夫,例不官舉;欲言非大夫,而經有大夫之文,故執不知問。○「司城者何」。○解云:欲言大夫,例不官舉;欲言非大夫,司城者宋大夫之號,故執不知問。○注「宋變」至「武公名也」。○解云:桓六年《左氏傳》文。○

曷為皆官舉?(據宋殺其大夫山,不官舉。)疏注「據宋殺」至「官舉」。○解云:即在成十五年秋。

宋三世無大夫,三世內娶也。(宋以內娶,故威勢下流,三世妃黨爭權相殺,司城驚逃,子哀奔亡,主或不知所任,朝廷久空,故但舉官起其事也。大夫相殺,例皆時。)

疏注「子哀奔亡」。○解云:即下十四年「宋子哀來奔」是也。○注「大夫相殺,例皆時」。○解云:正以此經及下九年「晉人殺其大夫先都」,「晉人殺其大夫士穀之屬,皆不別書日月故也。知彼此是大夫相殺之經者,正以下十六年傳云「大夫相殺稱人」矣。

九年,春,毛伯來求金。毛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稱使?(據南季稱使。)

疏「毛伯者何」。○解云:欲言諸侯,經不書朝;欲言大夫,又不言使,故執不知問。○注「據南季稱使」。解云:即隱九年「春,天王使南季來聘」是。

當喪未君也。(時王新有三年喪。)

疏注「時王新有三年喪」。○解云:即去年八月「天王崩」是也。

逾年矣,何以謂之未君?(據崩在八年,逾年當即位。)即位矣,而未稱王也。未稱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諸侯之逾年即位,亦知天子之逾年即位也。(俱繼體,其禮不得異。)以天子三年然後稱王,亦知諸侯於其封內三年稱子也。(各信恩於其下。○信,音申。)逾年稱公矣,則曷為於其封內三年稱子?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緣終始之義,一年不二君。(故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明繼體以係民臣之心。)

疏「逾年稱公」。解云:莊二十年傳云爾,故據難之。

不可曠年無君。(故逾年稱公。)緣孝子之心,則三年不忍當也。(孝子三年志在思慕,不忍當父位,故雖即位,猶於其封內三年稱子。子張曰:「《書》云:『高宗涼闇,三年不言。』何謂也?」 孔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巳以聽塚宰三年。」○涼,音亮,又音良。闇,如字,又音陰。)毛伯來求金何以書?譏。何譏爾?王者無求,求金非禮也。然則是王者與?(據未稱王。○與,音餘。)曰:「非也。」非王者,則曷為謂之王者?王者無求。曰:「是子也,(雖名為三年稱子者,其實非唯繼父之位。)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文王之法無求,而求,故譏之也。」(引文王者,文王始受命,製法度。)

夫人薑氏如齊。(奔父母之喪也。不言奔喪者,尊內,猶不言朝聘也,故以致起得禮也。書者,大夫家,危重。言如齊者,大夫係國。)

疏注「奔父母之喪也」。○解云:知者,正以諸侯夫人尊重,既在夫家,終身不反,唯三年之喪,乃可越竟而奔之。今此夫人如齊,直書不諱,故知其奔父母之喪也。○注「故以致起得禮也」。○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夫人違禮而出會者,皆不致之,唯此一文而書至,故莊二年注云「有出道乃致,奔喪致」是也。○注「書者」至「危重」。○解云:欲道夫人如齊奔父母之喪,禮既許之,則是常事,而書之者,但此夫人所適,乃是大夫之家,卑於夫人,有不製之義,而危重之,是以書也。○注「言如齊」至「係國」。○解云:案上四年「逆婦薑」之下,注云「不言如齊者,大夫無國也」。與此違者,正以四年經云「夏,逆婦薑於齊」,逆至共文,又不書如齊,見其娶於大夫矣,故不言如齊,正由大夫無國故也。今此夫人,仍彼婦薑一也,經書如齊,明知正由大夫係國故也,何者?今既尊內不言奔喪,若去如齊,即文不可施,是以將大夫係國,書如齊矣。

二月,叔孫得臣如京師。辛丑,葬襄王。王者不書葬,此何以書?不及時書,過時書,(重錄失時。)

疏「王者不」至「以書」。○解云:正以隱三年「天王崩」之下,師作解云「天子記崩不記葬,必其時也」,故此弟子據而難之。○「不及時書,過時書」。○解云:其不及時書者,即宣二年十月「天王崩」,三年正月「葬匡王」,昭二十二年「夏,四月,乙丑,天王崩。六月,叔鞅如京師。葬景王」之屬是也,以其不及七月,故書之也。其過時書者,上下無文,唯桓十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至莊三年夏,「五月,葬桓王」,蓋以當之。○注「重錄失時」。○解云:以天下共葬一人而不如禮,故恩錄之,剌其失時矣。

我有往者則書。(謂使大夫往也,惡文公不自往,故書葬,以起大夫會之。日者,僖公成風之喪,襄王比加禮,故恩錄之,所以甚責內。○惡,烏路反。)

疏注「日者」至「責內」。○解云:如此注者,正以昭二十二年「六月,叔鞅如京師。葬景王」之屬不日故也。言襄王比加禮者,即元年「叔服來會葬」,五年「榮叔歸含且賵」,「召伯來會葬」之屬是也。

晉人殺其大夫先都。

三月,夫人薑氏至自齊。(出獨致者,得禮,故與臣子辭。月者,婦人危重,從始至例。)

疏注「出獨」至「子辭」。○解云:書致者,臣子喜其脫危而致,故曰與臣子辭耳。○注「月者」至「始至例」。○解云:獨行無製,恐有非禮之惡,故曰危重也。言從始至例者,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婦薑至自齊」,成十四年「九月,僑如以夫人婦薑氏至自齊」之屬是也。

晉人殺其大夫士縠,及箕鄭父。楚人伐鄭。公子遂會晉人、宋人、衛人、許人救鄭。夏,狄侵齊。

秋,八月,曹伯襄卒。

九月,癸酉,地震。地震者何?動地也。(動者,震之故。傳先言動者,喻若物之動地以曉人也。)

疏「地震者何」。○解云:大陰沈重,本無動性而書震,故執不知問。

何以書?記異也。(天動地靜者,常也。地動者,象陰為陽行。是時魯文公製於公子遂,齊、晉失道,四方叛德,星孛之萌,自此而作,故下與北斗之變所感同也。不傳天下異者,從王內錄可知。○行,下孟反。孛,音佩。)

疏注「孛星」至「同也」。○解云:即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是也。言與北斗之變所感同者,即十四年注云「齊、晉並爭,吳、楚更謀,競行天子之事。齊、宋、莒、魯弑其君而立之應」是也。○注「不傳」至「可知」。○解云: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傳云「何以書?記異也。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為天下記異也」。今此地震為內錄之,內為新王天下明矣,故言不傳天下異者,從王內錄可知。

冬,楚子使椒來聘。椒者何?楚大夫也。楚無大夫,此何以書?始有大夫也。(入文公所聞世,見治升平,法內諸夏以外夷狄也。屈完、子玉得臣者,以起霸事,此其正也。聘而與大夫者,本大國。○椒,子遙反,一本作「萩」子小反。見,賢遍反。)

疏「椒者何」。○解云:欲言大夫,不言其氏;欲言微者,書名見經,故執不知問。○注「入文」至「升平」。○解云:知文公為所聞之世者,《春秋說》云「文、宣、成、襄所聞之世」是也。言見治升平者,升,進也,欲見其治稍稍上進而至於平也。○注「內諸夏外夷狄」。○解云:即成十五年冬,「叔孫僑如會晉士燮」以下「會吳於鍾離」,傳云「曷為殊會吳?外吳也。曷為外也?《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是也。○注「屈完」至「霸事」。○解云:僖四年夏,「楚屈完來盟於師,盟於召陵」,傳曰「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稱使?尊屈完也。曷為尊屈完?以當桓公也」,何氏云「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也」是也。其子玉得臣者,即僖二十八年夏,「楚殺其大夫得臣」,何氏云「楚無大夫,其言大夫者,欲起上楚人本當言子玉得臣,所以詳錄霸事」是也。然則彼二人皆是傳聞之世,未合書之而書之者,欲起齊桓、晉文霸事故也。○注「此其正」至「大國」。○解云:等是夷狄,而舒越之屬皆無大夫,而楚得有大夫者,正以本是大國,故入所聞之世,於是見法矣。

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據屈完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許,與也。足其氏,則當純以中國禮責之,嫌夷狄質薄,不可卒備。故且以漸。○卒,七忽反。)

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禭。其言僖公成風何?兼之。兼之非禮也。(禮主於敬,當各使一使,所以別尊卑。○禭,音遂,贈喪之衣服。一使,所吏反。別,彼列反,下同。)

疏「其言僖公成風之禭何」。○解云:欲言非禮,禮有禭文;欲言是禮,而二人並致,故執不知問。

曷為不言及成風?(據及者,別公夫人尊卑文也。連成風者,但問尊卑體當絕,非欲上成風使及僖公。○上,時掌反,又如字。)

疏注「據及」至「卑文也」。○解云:即僖十一年「夏,公及夫人薑氏會齊侯於陽穀」是也。

成風尊也。(不可使卑及尊也。母尊序在下者,明婦人有三從之義:少係父,既嫁係夫,夫死係子。○少,詩召反。)

葬曹共公。(○共,音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