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事表 (四庫全書本)/輿圖

附錄 春秋大事表 輿圖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大事表輿圖
  國子監司業顧棟高撰
  古稱左圖右史惟春秋列國尤不可不圖亦惟春秋列國尤難圖以其强兼弱削大小無定形不可畫定分封時疆界為某國又犬牙相錯棼如亂絲有以今之一縣而四國錯壤者今以
  本朝輿圖為凖填寫春秋時列國都邑曰河南曰山東曰山西曰直隷曰陜西曰江南而附四川於湖廣附江西於江南浙江為圖八又總圖一止列國名河圖二詳未徙已徙時分岐地界淮水及江漢圖各一庶行軍之徃來屯戍之要害使聘之郵遞河道之遷變開卷而瞭然具見亦讀左之一助云乾隆十年三月五日識



<經部,春秋類,春秋大事表,輿圖>








  此圖因局於尺幅故於
  昭代輿地止列春秋時所有諸國省分如福建兩廣雲貴但畫出接界處不列府州以上十省亦但列府州不及縣各省首府不載府名晉楚諸國其都屢遷今圖中如晉衛莒杞秦吳六國從其最後書之蔡許邾邢四國列其始封楚都郢最久繫之荆州府其初遷及屢遷始末俱詳列於左以資𠫭考至夏商諸國已詳存滅表中兹不復載又畫方計里昉於朱思本今惟總圖毎方五百里餘俱一百二十五里本
  皇輿圖以北極出地度及東西偏度俱每度二百五十里每方得半度也
  晉  始封唐今太原府太原縣
  遷於絳亦曰翼在今平陽府翼城縣東南
  再遷新田仍謂之絳在今平陽府曲沃縣西南
  衛  始封朝歌在今衛輝府淇縣東北
  遷於楚邱在今衛輝府滑縣東
  再遷帝邱在今大名府開州西南
  蔡  始封蔡在今汝寧府上蔡縣西南
  遷於新蔡今汝寧府新蔡縣
  再遷州來亦曰下蔡在今鳯陽府壽州北
  許  始封許在今許州府治石梁縣東
  遷於葉今南陽府葉縣
  再遷夷即城父在今鳯陽府亳州東南
  三遷白羽一名析在今南陽府内鄉縣西
  四遷容城在今南陽府葉縣西
  莒  始封介根在今萊州府膠州西南
  遷於莒今沂州府莒州
  邾  始封邾在今兖州府鄒縣東南
  遷於繹在故都稍北
  杞  始封雍邱今開封府杞縣
  遷於淳于在今青州府安邱縣東北
  再遷縁陵在今青州府昌樂縣西南
  復還淳于
  邢  始封邢在今順德府治邢臺縣西南
  遷於夷儀在今東昌府治聊城縣西南
  秦  始封西垂今秦州
  遷於平陽在今鳯翔府郿縣西春秋初秦尚都此
  再遷雍在今鳯翔府治鳯翔縣南
  楚  始封丹陽在今宜昌府歸州東南
  遷於丹陽在今荆州府枝江縣西春秋初楚尚都此
  再遷郢今荆州府治江陵縣
  吳  始封吳在今常州府無錫縣東南
  遷於姑蘇今蘇州府治吳縣






















  開封府
  祥符鄭時來在縣東四十里
  陳留鄭牛首在縣西南十一里 鄭斗城在縣南三十五里 宋老邱在縣北四十五里
  𣏌縣𣏌始都雍邱今縣治後為宋邑 鄭圉在縣南五十里 鄭鳴雁在縣北四十里 宋曲棘在縣境尉氏鄭向在縣西南四十里鄭菟氏在縣西北四十里
  洧川鄭匡在縣東北 鄭曲洧在縣南 鄭隂阪在縣西
  鄢陵鄭鄢亦曰鄢陵在縣西南四十里
  中牟鄭東汜在縣南 鄭原圃即圃田澤在縣西北七里 鄭北林在縣西南

  陽武鄭城棣在縣北十里
  封邱魯黄池在縣西南七里 宋長邱在縣南八里衛平邱在縣東四十里 衛鞫居在縣境 鄭蟲
  牢在縣北二里

  蘭陽宋戸牖在縣東北二十里
  鄭州鄭管本管國即州治 祭國在州東北十五里非鄭邑 鄭邲在州東六里 鄭梅山在州西南三
  十五里

  滎陽古東虢國 鄭京在縣東南三十里 鄭索氏在京城西二十里 鄭垂隴在縣東二十里 京水
  在縣東二十二里 索水在縣南三十五里即旃然水

  滎澤鄭踐土在縣西北十五里 鄭滎澤在縣南
  河隂鄭敖山在縣西二十里
  汜水鄭制即虎牢本東虢地在縣西二里 鄭申在縣北 鄭梧在縣東 汜水出縣東三十二里浮戲
  山下浮戲山即鄭戲童亦曰戲

  陳州府
  淮寧陳都宛邱在縣南三里 陳濮在縣北 陳辰陵在縣西南四十里 陳壺邱在縣南 宋檉即犖在縣西 宋赭邱在縣東按後漢志長平縣有赭邱城長平故城在今府城之東六十里
  商水頓國今縣治
  西華宋鬼閻在縣西南
  項城項國今縣治 楚郔在縣境陳厥貉大㝠俱在縣境
  沈邱楚養在縣東北 楚沈邑即寢邱在縣南
  扶溝鄭桐邱在縣西二十里
  許州府
  石梁許都在縣治東三十里亦曰舊許 許展陂在縣西北 許鉏任冷敦亦在縣境 魯許田在縣西
  北 周狐人在縣境 鄭陽陵在縣西北 鄭狼淵在縣西

  臨潁鄭城潁在縣西北十五里 鄭大陵在縣北三十里 鄭皋鼬在縣西北
  襄城鄭南汜在縣南 楚汾在縣東北即戰國䇿汾陘之塞與新鄭陘山俱為南北隘道
  郾城楚召陵在縣東四十五里 楚陘在縣東南 楚鄧城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長葛鄭長葛在縣北十二里即繻葛
  禹州鄭櫟邑為鄭别都即州治 鄭上棘在州南 鄭高氏在州西南 鄭雍梁在州東北 鈞臺在州
  城北門外

  密縣鄶國即鄶城在縣東北五十里 鄭新密即新城在縣東南三十里 鄭弭在縣境
  新鄭鄭都在縣治西北 制田在縣東北 棐即棐林在縣東二十五里 陘山在縣南三十里亦曰陘田 函陵在縣北十三里 洧水在縣南曰洧上曰樂氏曰洧淵 黄崖在縣東南二十里 棘澤在縣東南 瑣在縣北皆鄭地
  歸德府
  商邱宋都商邱在今縣治西南三里 亳在縣西北亦曰薄此北亳也縣東南四十里有穀熟故城即南亳也偃師之亳西亳也惟西亳屬鄭 稷在縣境蒙澤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横在縣西南 新城在縣南 榖邱在縣南四十里 陽梁在縣東南三十里 孟諸澤在縣東北接虞城縣界 睢水在縣南凡曰睢上睢澨次睢之社皆此睢也 鴻口在縣東皆宋地
  寧陵葛國在縣北十五里 宋𡩋在縣西 宋沙隨在縣西六里 宋汋陵在縣南二十五里 宋大棘
  在縣西南七十里

  鹿邑陳鳴鹿在縣西十三里 宋訾母在縣境 潁水在縣南
  夏邑宋朝郟在縣境曹黍邱在縣西南
  氷城宋犬邱在縣西北三十里 楚棘在縣南
  虞城古虞國 綸在縣西三十五里 宋空桐在縣東三十里 宋空澤連中大尹多魚俱在縣境睢州宋承匡在州西三十里 宋孟在州西北 衛首止在州東南 衛巢在縣南二十里 衛襄牛在
  縣境 鄭滑在州西北 鄭鄫在州東南

  柘城泓水在縣北
  考城戴國在縣東南五里鄭取之改名穀城 宋葵邱在縣治東 宋黄在縣西三十六里彰德府
  安陽衛商任在縣境 洹水在縣北四里源出林縣西北林慮山
  湯隂晉中牟據注䟽苐言當在河北張守節史記正義湯隂縣西有牟山中牟當在其側余初作晉中牟論疑當在邢臺邯郸之間今考經文齊侯衛侯次於五氏五氏在今邯郸縣西南左傳衛侯將如五氏卜過中牟衛自開州至邯郸則湯隂其必由之境湯隂至邯郸一百六十餘里傳言中牟人伐齊師者亦不甚逺今縣西五十里有中牟城張氏之説亦未可盡非也因附識於此
  内黄衛柯在縣東北 衛戲陽在縣北衛牽在縣西南又曰脾上梁之間
  衛輝府
  汲縣衛牧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棘津据寰宇記在縣南七里水經注棘津故南津也僖公二十八年晉將伐曹假道於衛衛人不許還自南河濟即此也晉伐陸渾亦於此渡按昭十七年傳九月丁卯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於雒陸渾人弗知庚午遂滅陸渾陸渾在今河南府嵩縣與汲縣相去七百餘里丁卯至庚午僅四日軍行安得如此之速且晉欲掩襲陸渾之不偹正當從捷徑以渡若逥逺七百餘里倍道兼程經歴鄭衛諸國其誰不知據用牲於雒之文則渡河又須涉洛故假祭洛為名以襲陸渾耳若從汲縣南渡於洛亦逺不相涉也又考水經注此條兩言河水於是有棘津之名此必他處之錯簡大河津濟處非一此棘津當在今河南府之北境而不可考矣
  新鄉衛厥憖在縣境
  淇縣衛都朝歌在縣東北按顔師古云自紂城而北謂之邶南謂之鄘東謂之衛地名考𨚍城在今衛輝府東北鄘城在今新鄉縣西似未合朱子云邶鄘衛三國西阻太行北逾衡漳東南跨河則𨚍境當至彰德府西北也朝歌後屬晉 衛桑中在縣境
  輝縣共國今縣治後入衛 凡國在縣西南二十里鄭百泉在縣西北七里後屬晉 晉孟門即大行
  白陘在縣西五十里

  延津鄭廩延一名酸棗在縣北十五里
  濬縣晉雍榆在縣南十八里大伾山在縣東二里
  滑縣衛曹邑今縣治 衛楚邱在縣東六十里 衛瓦在縣東南 衛平陽在縣東南 衛訾婁在縣西
  南六十里 宋城鉏在縣東十五里

  胙城胙國在縣西南南燕國在縣西
  懐慶府
  河内晉野王今縣治 邘國在縣西北三十里按隱十一年王取鄔劉蒍邘之田於鄭而與鄭人蘇忿生之田凡十二邑高氏地名考以邘邑為武王子所封此誤也蓋鄥劉等四邑俱在河南温原等十二邑俱在河北故王欲以逺易近今邘國更在十二邑之北非即所取之邘邑明矣邘邑必與鄥劉相近杜註闕 周顯郕在縣西三十里亦曰隰城周絺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周州在縣東南五十里 晉邢邱在縣東南七十里大行陘在縣西北三十里
  濟源周原在縣西北十五里後屬晉 周陽樊在縣西南十五里後屬晉 周向在縣西南 晉苗在縣南十五里 晉郫即郫邵在縣西一百里 湨梁在縣東 淇水源出縣西北
  原武鄭衡雍在縣西北五里 鄭扈在縣西北 鄭修澤在縣北
  修武晉𡩋今縣治 雍國在縣西 周攅茅在縣西北二十里 周隤城在縣西北 晉大陸在縣北武陟周懐在縣西南十一里周鄇田在縣西南
  孟縣周盟在縣西南三十里古孟津即晉河陽
  温縣周温在縣西南三十里
  河南府
  洛陽周王城在城内西偏亦曰郟邑 成周在城東二十里 狄泉在城中 前城在縣西南五十里甘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訾在縣境 蒯在縣西南 榖在縣西北十八里 解在縣南 唐在縣南 禇氏在縣南 東圉在縣東南圉澤亦應在此 北山即北邙山在縣北十里 闕塞亦名伊闕在縣西南三十里 萑谷在縣東俱周地 揚拒泉皋伊洛之戎在縣西南
  偃師滑國在縣南二十里亦曰費滑亦曰侯氏 周鄔在縣西南 周劉在縣南十五里 周尸氏在縣
  西三十里 周胥靡在縣東南四十里 鄭亳城在縣西十四里

  鞏縣周鞏在縣西南三十里 皇在縣西北 東訾在縣西南四十里 鄩在縣西南五十八里 郊邑與鄩相近 坎欿在縣東南 榮錡澗在縣西社在縣北五里 谿泉在縣西南 渠在縣西轘轅山在縣西南七十里皆周地 古洛水在縣北少東八里入河謂之洛汭今東至汜水縣西北入河
  孟津周隂即平隂按昭二十二年傳晉籍談軍於隂地名考引通典河清縣左傳所云晉隂也唐之河清在今孟縣西南五十里或者遂疑隂在河北非也隂以水南得名杜注明云隂地晉河南山北自上洛以東至陸渾皆是則在南岸矣二十三年傳晉師在平隂杜注今河隂縣河隂故城在今孟津縣南一里平隂古為津濟處其東北即孟縣殆與二十二年之隂為一地也
  宜陽毛國在縣境 周甘鹿在縣東南五十里
  登封周潁在縣東南四十里 周負黍在縣西南 太室即嵩高山在縣北十里其西曰少室 陽城山
  在縣北三十八里潁水在縣東三十里

  永寧晉殽在縣北六十里此為東崤山其西崤在陜州東南七十里相去三十五里亦曰二崤新安周墻人在縣東北
  澠池虢玤在縣界
  嵩縣周伊川在縣東南一里即伊水 三塗山在縣西南十里 陸渾戎在縣北三十里即隂戎陜州虢都上陽在州東南 虢莘在州西十五里 晉焦本焦國在州南二里 晉瑕在州西南三十里此與郇瑕之瑕□别 三門即底柱在州東四十里黄河中 茅津在西北三里
  靈寳晉桃林塞自縣西至潼關皆是
  閿鄉虢桑田在縣東三十里後屬晉
  盧氏晉隂地在縣東北
  南陽府
  南陽申國在縣北二十里 呂國在縣西三十里 楚武城在縣北
  桐栢楚稷在縣境
  唐縣蓼國在縣南九十里
  鄧州鄧國今州治 楚析隈在州南七十里
  内鄉鄀國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又為商密 楚析在縣西許遷白羽即此 楚三戸在縣西南淅川楚豐在縣西南
  裕州楚方城今縣治方城山在州東北四十里連接唐縣 楚汝隂之田在州與葉縣之間 楚新石在
  縣境

  舞陽東不羮在縣北西不羮又在其西北水經注汝水逕襄城縣故城南又東南逕西不羮城南又東南過定陵縣北此西不羮應在定陵縣西北也又𣹑水東逕不羮亭亭北背汝水於定陵城北入汝此東不羮應在定陵縣稍西也二不羮本相近定陵故城在今舞陽縣北其襄城故城當在今襄城縣西諸家不審故城二字以西不羮為在今襄城縣東南則東西相反矣
  葉縣楚葉今縣治許遷於葉即此 楚卷在縣南 楚湛阪在縣北三十里 楚汦在縣東北一里 許
  遷容城在縣西 許棫林函氏俱在縣北

  汝寧府
  汝陽沈國在府城東南汝水南岸 蔡莘在縣境
  正陽江國在縣東南楚沂在縣境
  上蔡蔡國在縣西南十里
  新蔡蔡徙此 蔡郥陽在縣境 楚櫟在縣北二十五里 楚繁陽在縣北
  西平柏國在縣西
  遂平房國今縣治入楚曰吳房楚棠溪在縣西北一百里
  確山道國在縣北二十里蔡桑隧在縣東
  信陽州楚大隧在州東南百五十里 直轅在州南九十里 楚邱在州西南九十里 楚邱皇訾訾
  梁負函俱在州境

  羅山楚羅汭在縣境
  光州黄國在州西十二里黄踖陵在州西南
  光山楚萊山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固始蔣國在縣西北七十里後入楚為期思邑述征記謂蔣國在尉氏縣西者誤
  息縣息國在縣北三十里 楚白在縣東
  商城賴國在縣南
  汝州戎蠻子國在州西南 梁在州西南四十五里霍山州東南二十里 魚齒山在州東南五十里
  山下曰魚陵

  魯山應國在縣東南三十里 鄭繞角在縣東南 楚犨在縣東南五十里
  郟縣楚郟今縣治 楚北城父在縣西四十里
  伊陽周邥垂在縣境



















  濟南府
  歴城譚國在縣東七十五里 齊鞌在縣南十里鞌山下 齊鮑在縣東三十里鮑山下 齊賴在縣治東 齊華不注山在縣東北十五里下有華泉齊靡筓在縣南五里 齊濼在縣北今小清河
  章邱齊崔邑杜注在東朝陽縣西北東朝陽故城在今縣西北六十里則有六十餘里矣通志云二十五
  里誤

  淄川齊徐關在縣西 齊袁婁或云在縣境
  長山齊夫于即於陵在縣西南三十里
  齊河齊晏在縣北二十里齊野井在縣東

  禹城齊高唐在縣西四十里 齊轅在縣西北 齊祝柯在縣西南十七里即古祝國又曰督揚 齊媚
  在縣境

  臨邑齊犂一名犂邱一名隰在縣西十里 晉英邱亦近犂地
  長清齊盧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齊石窌在縣東南三十里 齊石門在縣西南 齊清在縣東此哀十
  一年之清齊禚在縣境

  泰安府
  泰安魯紅在縣西南 魯龍在縣西南 魯陽橋在縣西北 齊嬴在縣東南五十里 齊博在縣東南
  三十里 泰山縣縣北五里其陽則魯其隂則齊

  新泰魯東平陽在縣西 魯龜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山之北即龜隂田 魯敖山在縣東南十里 魯具
  山在敖山東南二十五里

  萊蕪牟國在縣東二十里 魯萊柞二山在縣境 齊平州在縣西 齊艾陵在縣東北按艾陵與艾山
  相近魚齒山下為魚陵則艾陵亦應以艾山得名也

  肥城齊巫山在縣西北七十五里
  東平州須句國即州治 宿國在州東二十里 鄣國在州東六十里 魯郈在州東南四十里 齊
  留舒在州西 陽州在州西北本屬魯後屬齊

  東阿齊榖在縣東二十六里 齊周首在縣東 齊酅在縣西南 齊北杏在縣境 齊郪邱在縣境
  衛清在縣東北 衛桃邱在縣西南四十里

  平隂齊平隂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齊防門在縣東二十九里 齊京兹在縣東南 齊邿在縣西有邿
  山 齊垂在縣境齊落姑在縣境

  兖州府
  滋陽魯乗邱在縣西北十里 魯昌衍在縣東南八十里 魯負瑕在縣西二十五里 祲祥或曰在縣
  境 㧞或曰在縣境

  曲阜魯都今縣治 古奄國在縣東二里 聊即鄹在縣西南二十里 貍脹在縣西 防在縣東二十里此防山也與東防西防有别 洙水在縣北二里 泗上在縣北八里 沂上在縣南二里 逵泉在縣南五里 曲池在縣北 黨氏臺在縣東北八里 蒲圃在東門外 五父之衢在東南門外二里皆魯地
  寧陽遂國在縣西北 鑄國在縣西北 魯成在縣東北九十里 魯陽關在縣東北 魯讙在縣西北魯闡在縣東北 魯汶陽田在縣東 魯棘在縣西北 魯蛇淵囿在縣西北 魯淄水在縣東
  北與齊淄水有别
  鄒縣邾都在縣東南二十六里 繹山即鄒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邾文公遷此 邾閭邱在縣南 邾
  漆在縣北 邾句繹在縣東南魯南平陽在縣西三十里

  泗水魯卞在縣東五十里 蔑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菟裘在縣西北 郚在縣東南 桃在縣東南
  庚宗在縣東皆魯地

  滕縣滕國在縣西南十四里 薛國在縣南四十里郳國即小邾在縣東六里 魯奚在縣西南 魯取邾漷東田在縣境漷水出鄒山在縣南十五里齊舒州在縣東南本薛地 邾濫在縣東南六十里 邾狐駘在縣東南二十里 邾絞在縣北
  嶧縣鄫國在縣東八十里 偪陽國在縣南五十里魯蔇在縣東北八十里 楚柤在縣東南金鄉茅國在縣西北四十里後入於邾 宋防在縣西六十里後入魯謂之西防 宋緡在縣東北二十
  

  魚臺極國在縣西 魯郎在縣東北九十里 魯棠一名唐在縣東北十二里有觀魚臺 魯𡩋母在縣東 十里 魯費在縣西南此與季氏費邑有别魯重館在縣西北十一里 宋方與在城北
  陽榖齊陽榖在縣北五十里 齊柯在縣東北五十里後為阿邑 齊上鄍在縣境 衛阿澤在縣東汶上郕國在縣西北二十里 郕夫鍾在縣北 魯闞在縣西南 魯蜀在縣西南四十里有蜀山濟寧州任國今州治 邿國在州東南 魯邾瑕在州南二十里 邾訾婁在州境 邾蟲在州東
  宋老桃在州北六十里

  壽張魯郿在縣東南五十里
  嘉祥魯武城在縣境襄十九年所城之武城也子游為武城宰即此又有南武城在費縣西南曽子居武
  城是也 獲麟處在縣南二十五里

  沂州府
  蘭山鄅國在縣北一十五里後入魯為啟陽 於餘邱國在縣境 魯中邱在縣東北三十里 魯祝邱
  在縣東南五十里

  郯城郯國在縣西南百里 鄟國在縣境
  費縣顓臾國在縣西北八十里 魯東防在縣東北六十里 魯東陽在縣西南七十里 魯費在縣西南七十里 魯武城在縣西南九十里 魯台在縣東南 魯邱輿在縣西 魯五梧在縣西 魯密在縣北 魯虚邱在縣境 魯取邾沂西田在縣境 鄭祊在縣西後屬魯 邾翼在縣西南九十里武城之南 邾離姑亦在武城南 邾偃在縣南
  莒州莒都 莒向在州南七十里 莒壽餘大龎常儀靡三邑俱在州北 齊濰水出州西北九十里至
  昌邑東北入海

  沂水陽國在縣南 根牟國在縣東南 魯東鄆在縣東北四十里本莒邑 齊沂水出縣西北一百七
  十里 莒郠在縣境莒鄢陵在縣境

  䝉隂齊䝉隂縣東十里 齊堂阜在縣西北三十里齊艾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有艾山 紀浮來在
  縣西北三十里有浮來山

  曹州府
  菏澤曹郊在縣境曹大城在縣境
  曹縣曹重邱在縣東北八十里 曹揖邱在縣境 曹鄸在縣北 魯鹹在縣境 宋榖邱在縣東北三十里 宋楚邱在縣東南四十里襄十年宋公享晉侯於楚邱必是宋地戎伐凡伯於楚邱亦當在此與衛地楚邱有别 宋貫在縣西十里 衛垂一名天邱在縣北三十里 衛有莘之墟在縣北十八里 戎在縣境亦曰戎州
  濮州衛城濮在州東南七十里 衛曲濮在州境 衛鄄在州東南二十里 衛犂在州東南 曹洮在
  州西南五十里

  范縣魯秦在縣南二里 晉范在縣東三里 齊顧本古顧國在縣東南五十里 齊廩邱在縣東南
  衛羊角與廪邱相近

  鄆城魯高魚在縣東北 魯西鄆在縣東十六里
  單縣魯單父在縣南半里 宋菅在縣北
  城武魯梁邱在縣東北三十里 宋郜本郜國在縣東南二十里
  鉅野魯咸邱在縣南 衛垂葭即郥氏在縣西南 大野澤在縣東五里
  定陶曹都在縣西南 曹鍾邘二邑俱在縣境
  東昌府
  聊城郭國在縣東北 齊聊在縣西北十五里 齊攝在聊西二十五里傳所云聊攝以東也一名聶僖元年諸侯次於聶北救邢是也 邢遷夷儀在縣西南十二里劉昭後漢書補注聊城有夷儀聚按諸侯次於聶北救邢邢人潰出奔師具邢噐用而遷之是夷儀當與聶相近其後地入於衛襄二十五年衛侯入於夷儀是也
  堂邑齊清在縣東南三十里此成十七年之清 齊棠在縣西北三十里
  博平齊杏在縣境
  莘縣衛莘在縣北八里
  冠縣晉冠氏在縣北
  恩縣縣西北六十里有東陽城此漢以後東陽縣地其晉之東陽甚廣自太行山之東直𨽻廣平大名以
  北至冀州皆是

  高唐州齊大隧在州境
  青州府
  益都齊馬陘在縣西南 齊邱輿或曰亦在縣境
  博山夾谷在縣東雍正十二年於益都淄川萊蕪三縣界析置博山縣縣治本益都縣顔神鎮在淄川縣西南縣東有萊蕪故城有夾谷名勝志不知萊蕪有故城遂以夾谷為在今萊蕪縣誤也 齊淄水出縣東南至壽光縣北入海
  臨淄齊都 葵邱在縣西五十里亦名渠邱此與㑹於葵邱之葵邱有别 乾時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即時水亦曰耏水 稷在縣西南十三里 棘在縣西北 弇中在縣西南 檀臺在縣東一里 遄臺在縣西五十里皆齊地紀酅在縣東十九里
  博興齊姑棼即蒲姑在縣東北十五里 齊貝邱在縣南五里
  壽光紀都在縣東南
  昌樂杞遷縁陵在縣東南三十里
  臨朐齊東陽在縣東紀郱在縣東南
  安邱杞都淳于在縣東北三十里 莒渠邱在縣南一里 莒防在縣西南 莒且于壽舒俱在縣境
  紀郚在縣西南六十里

  諸城魯諸在縣西南三十里 杞牟婁在縣東北 莒兹在縣西四十里
  登州府
  黄縣萊國在縣東南二十里 齊姑水出縣西南三十里 紀黄在縣東南後入齊
  萊州府
  掖縣襄六年傳齊滅萊遷萊於郳孔䟽謂遷其君於小邾或謂齊自有郳邑即今縣治存以俟考 齊水
  水出縣東南三十里傳所云姑尤以西也

  昌邑齊邶殿在縣西 莒密在縣東南十五里 紀鄑在縣西北三十里
  膠州介國在州南七十里
  高密莒介根在縣東南四十里莒始封都此後入齊
  即墨夷國在縣西六十里齊郵棠在縣南八十里























  太原府
  陽曲晉孟在縣東北八十里按哀四年齊伐晉取孟日知録以為當在順德廣平之間是别一盂邑地名
  考畧以為即此孟 以下凡不繫國者皆晉地

  太原古唐國 晉始封唐後改曰晉其地亦曰大夏曰太原曰大鹵曰夏墟曰鄂又曰晉陽榆次魏榆在縣西北 塗水在縣西南二十里
  大谷箕在縣東三十五里陽在縣東南十五里
  祁縣祁在縣東南七里
  清源梗陽今縣治
  文水平陵在縣東北二十里
  平定州
  壽陽馬首在縣東南十五里
  平陽府
  臨汾平陽今縣治 高梁在縣東北三十七里縣西有汾水狐厨受鐸在汾西昆都在汾東洪洞楊國在縣東南十八里入晉名楊氏
  曲沃絳在縣西南二里亦曰新田 汾水在縣西三十五里近汾之地曰汾隰 澮水在縣南五里亦曰
  少水虒祁宮在縣西四十九里

  翼城翼在縣東南十五里即穆侯所徙之絳孝侯改絳為翼獻公又謂之絳景公遷於新田謂此為故絳
  陘庭即熒庭在縣東南七十五里

  霍州霍國在州西十六里入晉名霍人州東三十里有霍太山即太岳
  蒲州府
  永濟河曲在縣西南五里 覊馬在縣南三十六里涑川在縣東北二十六里涑水亦稱洮水 首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

  臨晉郇國在縣東北十五里入晉為郇瑕 觧梁城在縣東南十八里 桑泉在縣東十三里 王官在
  縣南郊亦近縣小邑

  猗氏令狐在縣西十五里廬柳在縣西北
  解州臼衰在州西北
  安邑條在縣境縣南三十里有中條山 苦在縣東北二十里
  平陸虞都在縣東北四十里 虞顛軨在縣東北五十里 虞鄍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虢下陽在縣東
  北十五里 茅津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茅戎在縣東南

  芮城魏國在縣東北七里
  絳州賈國在州境一云在陜西蒲城縣西南似未然荀國亦當在州境水經注臨汾縣西南有荀城古
  荀國臨汾故城在州東北二十五里

  垣曲郀邱在縣東南二十里 東山皋落氏國在縣西北六十里
  聞喜曲沃在縣東二十里桓叔所封後為别都亦曰新城曰下國 董在縣東北四十里即董澤絳縣聚在縣東南十里
  稷山清一名清原在縣西北二十里 稷在縣南五十里
  河津冀國在縣東 耿國在縣南十二里
  吉州屈在州東北二十一年傳言蒲與二屈君之疆也杜注二當為北按有北則必有南故云二屋 采
  桑津在州西南亦曰齧桑

  潞安府
  長治壺口在縣東南十三里黎氏在縣西三十里
  長子長子今縣治
  屯留留吁國在縣東南十里入晉為純留
  潞城赤狄潞氏國在縣東北四十里
  黎城黎國在縣東北十八里
  汾州府
  孝義𤓰衍之縣在縣北十里
  平遥中都在縣西十二里
  介休隨在縣東 鄔在縣東北二十七里 綿上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千畆原在縣南
  石樓屈産在縣東南四里
  澤州府
  沁水黄父一名黒壤在縣西北四十里
  沁州銅鞮在州南十里斷道即卷楚在州東
  隰州蒲在州北四十五里 交剛在州境


<經部,春秋類,春秋大事表,輿圖>








  順天府大
  興永平府玉田保定府
  唐縣完縣易州北燕都在今
  京師東偏無終國在縣治西
  即山戎亦曰北戎燕陽亦曰唐在縣北
  中人在縣東北十三里係鮮虞國地晉逆畤在
  縣東南二十里燕下都

  河間府
  任邱燕濡上在縣西
  天津府
  滄州燕虢在州境
  正定府
  正定鮮虞國在縣西北四十里亦曰中山
  欒城晉欒今縣治
  平山晉蒲今縣治
  晉州鼔國今州治 州東南有昔陽鼔國地
  藁城肥國在縣西南七里
  趙州晉棘蒲在州城中
  柏鄉晉鄅在縣北十二里
  臨城晉臨在縣東
  順德府
  邢臺邢國在縣西南後入晉 晉夷儀在縣西百四十里通典龍岡縣百五十里夷儀嶺邢國所遷有夷儀城按龍岡即今縣治邢本以畏狄而遷若只在故都相近數十里與不遷何異當以聊城為是疑夷儀本邢故邑名後遷於新邑而仍以故地名之衛滅邢地入於衛其故國之夷儀則入於晉自是兩城定九年齊侯衛侯次於五氏傳言伐晉夷儀又晉師千乗在中牟杜注謂救夷儀也此夷儀自當在邢臺若在聊城則與中牟五氏俱逺不相涉 晉鄐亦近邢地
  唐山晉柏人在縣西十三里
  任縣晉任在縣東南
  廣平府
  永年晉雞澤在縣西 晉曲梁在縣東北本赤狄地
  雞澤赤狄甲氏國在縣境
  邯鄲衛邯鄲在縣西南三十里後屬晉 晉五氏亦曰寒氏在縣西 晉木門在縣境
  成安晉乾侯在縣東南十三里
  大名府
  元城衛五鹿在縣東四十五里按五鹿杜氏兩註其所云衛縣西北者蓋即元城縣東無兩地也衛縣今山東觀城縣與府接界 衛馬陵在縣東南十里衛沙亦曰瑣在縣東 沙鹿山在縣東三十五里
  長垣衛蒲今縣治 衛匡在縣西南十五里 衛宛濮在縣北 衛漆在縣西二十里 鄭祭在縣東北
  祭仲為祭封人是也此與周畿内之祭有别或疑鄭并祭國以封仲非

  魏縣衛新築在縣南二十里
  東明鄭武父在縣西南按桓十二年公㑹鄭伯盟於武父杜注鄭地定四年傳祝鮀言衛封畛土畧自武父以南杜注衛北界孔䟽謂鄭衛俱有武父是也地名考以武父在曹縣境疑為宋地誤矣
  開州衛遷帝邱在州西南三十里 澶淵在州西北按後漢書志杍秋縣有澶淵在頓邱左傳盟於澶淵即此杍秋今江南蕭縣此誤以澶淵為宋地也杜注明云澶淵在頓邱縣南衛地近戚田古頓邱在今内黄縣西襄二十六年傳㑹於澶淵以討衛疆戚田杜蓋據此傳又云向戌不書後也若是宋地不應宋人獨後三十年傳㑹於澶淵謀歸宋財既而無歸於宋此只是口説非有輜重徃返之勞不必其地近宋也 戚在州北七里 戚西北五十里有懿氏城 戚東鄙為茅氏 鐡在州北五里鹹在州東南六十里 盂一名斂盂在州東南清邱在州東南七十里 圉在州東 昆吾觀
  在州東二十五里皆衛地






<經部,春秋類,春秋大事表,輿圖>









  西安府
  長安周鎬京在縣西或云在咸陽縣西南按鎬水在豐水之東而地名考云鎬京在豐水西誤也咸陽畢國在縣北五里秦至孝公始徙咸陽
  臨潼驪戎國在縣東二十四里入秦為侯䴡 秦獻公徙櫟陽在縣北三十里
  鄠縣酆國在縣東五里即西周之豐邑後又為崇國 靈臺在縣東三十里
  涇陽秦麻隧在縣西南
  商州晉上洛今州治 菟和在州東南 倉野在州南一百四十里菟和倉野地名考俱作晉地 自州
  以東至河南嵩縣俱為晉隂地


  商南楚商在縣境 楚少習在縣東武關在少習山下
  同州府
  大荔縣南有北芮鄉朝邑縣南三十里有南芮鄉皆古芮國
  朝邑秦王城在縣西南二里 秦新楚在縣境 晉輔氏在縣西北十三里 縣東北有蒲津渡河即蒲
  州為晉之河曲

  郃陽秦刳首在縣東南
  澄城周酒泉在縣境 晉北徴在縣南二十二里後入於秦 秦新城在縣東北二十里 秦刓在縣境韓城韓國在縣東南二十里後入晉曰韓原 梁國在縣南二十里後入秦曰少梁 梁山在縣西北九
  十里

  白水秦彭衙在縣東北六十里 秦汪在縣境
  華州晉武城在州東北十三里秦棫林在州境即舊鄭咸林
  華隂晉隂晉在縣東南五里 華山在縣南十里 古渭水在縣東北五十里入河謂之渭汭今稍移而
  

  乾州
  武功秦中南山在縣西南九十里亦名終南山一名太白山亘西安鳯翔二府境 駘即后稷始封之邰
  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邠州公劉居豳即此
  鳯翔府
  鳯翔秦德公遷都雍在縣南 秦具囿在縣境 犬戎在縣境
  岐山太王居岐即此
  寳雞小虢在縣東五十里
  郿縣秦寧公徙平陽在縣西四十六里
  興安州庸國地
  白河麋國都錫穴即今縣治漢於此置錫縣地名考謂在鄖縣盖二縣接壤麋之國境東至鄖縣南至房
  縣也

  延安府大戎白狄俱在府境
  平凉府
  平凉涇水出縣西南三十里東南至高陵縣入渭
  秦州秦非子始居犬邱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襄公始封為諸侯即此地所云西垂也按史記平王東徙賜襄公岐以西之地與誓曰戎侵奪我岐豐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襄公十二年伐戎至岐卒文公十六年伐戎戎敗走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是秦至文公猶未得岐東之地而鄭氏詩譜謂襄公横有周西都畿内八百里之地非事實也
  清水故秦城在縣西非子始封為附庸邑於此
  肅州允姓之戎居於瓜州在州西五百二十六里即小戎也後遷中國為陸渾之戎亦曰隂戎亦曰九州戎按瓜州去晉甚遼逺獻公娶小戎之女不應踰越葉徼而為婚姻是戎之部族早有内徙者後漢志允姓戎居渭汭意或然也




















  江寧府
  六合楚棠今縣治
  蘇州府
  吳縣吳姑蘇闔廬遷都此 夫椒在縣西南八十五里即今西洞庭山在太湖中
  吳江笠澤地名考以為即太湖禹貢錐指以為即松江在今吳江縣界據國語越軍江北吳軍江南則主
  松江為長

  常州府
  武進吳延陵今縣治
  無錫吳都在縣東南三十里曰梅里有泰伯城闔閭以上俱都此
  鎮江府
  丹徒吳朱方今縣治
  淮安府
  山陽吳通邘溝其合淮處曰末口在縣北五里又縣東南七十里有射陽湖長三百里故時邘溝由此入
  

  海州
  贛榆莒紀鄣在縣北七十里
  沐陽魯中城杜注在東海廩邱縣西南按東海無廪邱後漢志東海厚邱縣注引杜氏中城在此是杜原作厚邱今本訛厚為廩也厚邱故城在今縣北六十里一本并訛東海為東郡東郡廪邱係今范縣考是時莒因無備而潰楚遂入鄆魯城中城當與莒鄆相近無縁在范縣也一云中城魯内城亦可通
  揚州府
  江都吳邘溝在縣東南二里歴高郵寳應接淮安界
  通州
  如皋吳鄖在縣南
  徐州府
  銅山宋彭城今縣治宋呂在縣東南
  蕭縣宋蕭本蕭國在縣北十里 宋城郜在縣境
  碭山楚麻在縣境
  沛縣宋留在縣東南五十五里 宋合在縣境
  邳州定元年傳薛宰曰奚仲遷於邳即此地後仲虺還薛而他族繼處之即姺邳之邳也今州治稍移而
  北 吳良在州北六十里 淮夷在州境

  宿遷鍾吾國在縣西南
  安慶府
  桐城桐國今縣治
  寧國府
  宣城吳頯黄在縣竟
  池州府
  銅陵縣北十里有鵲頭山又繁昌縣西南大江中有鵲尾洲二地相連即楚鵲岸也
  太平府
  當塗縣西南三十里有東梁山與和州南七十里之西梁山夾江相對楚人及吳戰於長岸即此 吳衡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楚子重伐吳克鳩兹至於衡山即此杜注在烏程縣南似太逺
  蕪湖吳鳩兹在縣東三十里
  廬州府
  合肥楚滑汭在縣東
  廬江楚虺在縣境
  舒城羣舒國在縣境連接廬江潛山桐城等縣皆有羣舒地 宗國在縣境
  巢縣楚巢今縣治 楚圉陽在縣南 楚坻箕之山在縣南三十七里 吳槖皋在縣西北六十里即今
  柘皋

  無為州楚駕釐皆在州境楚庸浦在州南
  六安州英氏國在州西六國在州北
  霍山楚潛在縣東北三十里
  鳯陽府
  鳯陽楚州屈在縣西 楚鍾離在縣東四里
  懐逺向國在縣東北四十五里 沙汭在縣東南按水經注沙水南流至義城縣西南入淮謂之沙汭義
  城故城在今縣東北十五里

  虹縣徐婁林在縣東北徐蒲隧在縣北
  壽州楚州來在州北三十里蔡遷於此謂之下蔡 楚雞父在州西南六十餘里 楚潁尾在州西北四
  十里潁水入淮處

  宿州宋㐮在州西
  泗州徐都在州北八十里 晉逆吳子於淮土當在州與臨淮之間
  盱眙吳善道在縣境
  潁州府
  阜陽胡國在縣西北二里
  潁上楚慎在縣西北
  霍邱蓼國在縣西北 楚瑣在縣東 楚雩婁在縣西南 楚窮在縣西南八里
  亳州陳焦今州治後入楚 陳夷在州東南七十里後入楚曰城父許遷於夷即此 楚夷濮西田在州
  西 楚乾谿在州東南七十里

  太和宋鹿上在縣西
  䝉城楚瑕在縣北吳房鍾在縣境
  廣德州吳桐汭在州西北二十五里
  江西
  南昌府
  寧州吳艾在州西一百里
  饒州府
  鄱陽縣楚之東境 鄱陽湖在縣西跨九江南康諸
  餘干縣府越之西




















  武昌府
  江夏楚夏汭在縣西北即漢水入江處漢水尾合夏水故傳通稱漢曰夏其莊四年傳與隨為㑹於漢汭
  則當在襄陽安陸二府境也

  漢陽府
  漢陽楚大别山在縣東北百步江水經其南古漢水在山之西南入江今則山在漢之西岸漢川楚小别山在縣南十里
  安陸府
  鍾祥楚沈鹿在縣東六十里 楚郊郢在縣境 楚訾枝在縣境 楚樠木山在縣東一里 楚成臼在
  縣東三十里

  京山楚雍澨在縣西南八十里 楚薳澨亦在縣境
  天門楚魚陂在縣西北
  荆門州楚大林在州西北 聃國在州東南入楚為那處
  當陽權國在縣東南 楚睢漳二水俱在縣北睢一名沮 楚漳澨在縣東南五十里
  襄陽府
  襄陽鄾國在縣東北十二里
  宜城羅國在縣西二十里 楚鄢在縣西南九里古鄢國 楚鄀在縣西南九十里後徙郢於此兼稱鄢
  郢 楚湫在縣東南

  南漳盧戎國在縣東五十里後入於楚為廬 荆山在縣西北八十里楚遷許胡沈道房申六國之衆於
  

  榖城榖國在縣西十里
  光化楚下隂在縣西
  均州楚句澨在州西 楚臨品在州境 楚石溪及仭亦在州境或云應在竹山縣境
  鄖陽府
  鄖縣絞國在縣西北
  房縣楚防渚在縣境 楚阜山在縣南五十里 楚彭水在縣境流入榖城
  竹山庸國在縣東四十里 庸方城在縣東四十五里
  德安府
  安陸鄖國即䢵今縣治 楚清𤼵在縣西北 雲夢在縣南五十里按古雲夢澤跨江南北包絡甚廣東
  抵蘄州西抵枝江皆是

  應城軫國在縣西 鄖蒲騷在縣北三十里
  隨州隨國在州南 厲國在州北四十里 唐國在州西北八十五里 州東南三十里有楚子城即傳所謂軍於漢淮之間者彚纂云在應山縣境地相接也 楚軍祥在州西南 溠水在州西北
  應山貳國在縣境 楚大隧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信陽州東南一百五十里直轅在縣北九十里信陽州南亦九十里㝠阨在縣北六十五里信陽州西南九十里所謂義陽三關也其搃名曰城口
  黄州府
  蘄水弦國在縣西北四十里
  麻城楚柏舉在縣東三十里 穆陵在縣西北按僖四年傳管仲對楚使言齊之四履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杜注以為齊地者誤也蓋言征伐所至之域耳元和郡縣志穆陵關在淮南麻城縣西北八十八里穆陵山上一名木陵關司馬貞史記索隱亦言淮南有故穆陵門是楚之境無棣在遼西孤竹舊説以穆陵在臨朐縣東南一百五里無棣在海豐慶雲二縣之間是後世沿杜誤而以是命名當以索隱及元和志為正詳穆陵辨
  荆州府
  江陵楚遷都郢在縣北十里其後遷郢於鄀謂此為紀郢 渚宮今縣治 荒谷在縣西 冶父在縣東
  陘隰在縣東 轑陽烝野脾洩或云俱在縣境皆楚地

  監利州國在縣東三十里 楚章華臺在縣東北三十里 涌水在縣東南
  枝江楚遷丹陽在縣西 津在縣西三里選在縣南 皋滸在縣境皆楚地
  宜昌府
  歸州楚始封之丹陽在州東南七里 夔國在州東二十里 楚宗邱在州境
  四川
  夔州府
  奉節庸魚邑今縣治
  重慶府
  巴縣巴國今縣治



<經部,春秋類,春秋大事表,輿圖>








  杭州府
  海寧地介吳越間彼此分屬
  富陽屬越
  餘杭屬吳越二國
  嘉興府
  嘉興吳檇李在縣南四十五里 吳越春秋夫差増封越西至於檇李則後應屬越
  海鹽吳増封越北至於平原在縣境
  石門越禦兒在縣東二十里
  寧波府
  鄞縣國語越地東至於鄞即此
  定海越甬東今縣治按國語作甬勾東明其地在甬勾之東也越地南至於勾無秦置勾章縣在今慈谿
  縣西南三十五里或謂甬東即勾無誤也

  紹興府
  山隂越都 無餘始封故城在縣南十二里
  㑹稽㑹稽山在縣東南十二里
  諸暨越允常所都
  衢州府
  龍㳺越姑蔑在縣境國語越地西至於姑蔑






<經部,春秋類,春秋大事表,輿圖>
<經部,春秋類,春秋大事表,輿圖>









  河源𤼵於崑崙至積石而入中國東經陜西河州北合灕水又東北合洮水又東北經蘭州府西湟水合浩亹水入焉又東北經府北又東經金縣北又東北經靖逺縣西北又東北經中衛縣南又東經靈州北又東北經寧夏府東南又東北入榆林府西境經古三受降城南又東折而南經榆林府東又南經府谷縣東神木縣南葭州東河之東岸為山西河曲縣及保德州興縣境又南經吳堡縣及綏德州東河之東岸為臨縣及永寧州

  寧鄉縣境又南經青澗縣東又南經延川縣及延長縣東河之東岸為石樓縣及永和縣大寧縣西境又南經宜川縣東河之東岸為吉州西距大河七里孟門山壺口山皆在其地及鄉寧縣西境縣西有采桑津又南經韓城縣東梁山在縣南十九里秦之少梁在縣南二十里晉之韓原在縣東南二十里又南經郃陽縣東秦郀首在縣東南河之東岸為河津縣冀國耿國在縣境及滎河縣臨晉縣西境汾水在河津縣南西入於河臨津縣為晉解梁城及王官等境又南經朝邑縣東秦王城晉輔氏在縣境其東北有蒲津又南經華隂縣東北渭水自西入焉即渭汭華山在其南縣東南五里為晉之隂晉邑河之東岸為蒲州府西境涑水自東入焉有臨晉關與朝邑之臨晉關夾河相對又涑水流入為晉涑川又南過雷首山西折而東晉河曲地經潼關縣北又東經河南閿鄉縣北又東經靈寳縣北為晉之桃林塞河之北岸為芮城縣南境晉之魏邑又東經陜州北虢之上陽晉之焦瑕在州境州西北三里為茅津又東四十餘里為三門山即底柱在河中又東經澠池縣及新安縣北河之北岸為平陸縣虞都及虢下陽茅戎等境及垣曲縣南境又東經河南府治洛陽縣北為周王城河繞北邙之麓河之北岸為濟源縣南境周畿内諸邑及溴梁郫邵俱在焉又東經孟津縣北古孟津晉之平隂在縣東一里河之北岸為孟縣南境即晉河陽又東經鞏縣北洛水自南入焉即洛汭河之北岸為温縣南境濟水自北入焉又東經氾水縣北氾水自南入焉鄭虎牢在縣西二里縣東有氾水杜注所云南氾也出襄城縣又東經滎陽縣北古東虢國鄭之京邑及京索二水在縣境河之北岸為武陟縣南境沁水自北入焉又東經河隂縣北今河隂古滎陽縣地敖山在縣西二十里又東經滎澤縣北踐土在縣西北其北岸則獲嘉縣又東經原武縣北西北五里為衡雍晉軍爭濟及楚莊祀河皆在此 河屢決於原武陽武其新鄉汲縣之境去河漸逺禹迹不可問矣今𠫭考胡氏朏明顧氏景范之説為禹河舊道至濬滑間又𠫭取水經注分禹河未徙初徙二圖以備春秋時津濟處又東經陽武縣北舊志河在縣北二十三里又東經延津縣此鄭之酸棗在縣北十五里即廩延 水經注東北經酸棗縣西濮水東出焉又東北通謂之延津又東經胙城縣北水經注大河又東經燕縣故城北 南燕國在縣西河於是有棘津之名所謂南河也河之北岸為新鄉縣及衛輝府治汲縣南境淇水自西入焉汲縣為衛牧地 水經注大河又東淇水入焉又東經遮害亭南 淇水合宿胥故瀆遮害亭在濬縣西南又東北經濬縣西南禹貢錐指云禹河自東北流入黎陽縣界自大伾山西南折而北為宿胥口 大伾山在濬縣東二里高四十丈亦名黎陽山宿胥故瀆亦在縣西南其西北岸為淇縣衛朝歌地閔二年衛為狄所滅又敗之河杜注衛將東走渡河狄又敗之此淇縣之東也宋桓公逆之河則在濬縣之西南矣及湯隂縣東南境晉中牟在縣西所謂河北之中牟也又東北經内黄縣西衛柯及牽地 内黄故城在今縣西十八里縣北五里有黄澤胡氏以為河徙乃鍾為澤耳其西北岸則彰德府治安陽縣東境胡相城在縣西通典云河亶甲居相其子祖乙圯於相遷於耿傳云河水所毁曰圯方輿紀要云安陽縣東四十里有永定城永定城東有鯀堤鯀治水時所築以捍孟門溢河今謂之三刃城洹水在縣北又東北經直𨽻大名府之魏縣西北衛新築在縣南其西岸則臨漳縣東漢地理志鄴縣東有故大河楚語武丁自河徂亳韋昭曰從河内徙都亳也河内即鄴南殷墟自河徂亳蓋亦為河所圯 鄴城在縣西二十里又東北經成安縣晉乾侯地及廣平縣東至肥鄉縣合漳水東北流自此以後水經注所云漳水所經即禹河故道 顧氏曰漳水在肥鄉縣西北十里自廣平流入縣境又東北入曲周縣界其東岸則山東臨清州之邱縣水經注漳水自斥漳縣南又東北經平恩縣故城西又東北經南曲縣故城西 斥漳今曲周兩故城在邱縣西北又東北經曲周縣東水經注漳水又東北經曲周縣故城東 故城在今縣東北又北經平鄉縣東水經注漳水又北經鉅鹿縣故城東 鉅鹿郡治今平鄉縣治其東岸則廣宗縣西水經注漳水又歴經縣故城西有薄落津 經縣故城在今廣宗縣東二十里又北經鉅鹿縣東大陸澤在縣北五里即廣阿澤晉之大陸也 水經注漳水又經沙邱臺東又經銅馬祠東 沙邱臺在平鄉縣東北七十里銅馬祠在鉅鹿縣北七里又北經南宮縣西水經注漳水又北經南宮縣故城西 南宮故城在今縣西北三里又北經新河縣西水經注漳水又北經堂陽縣西堂陽縣今為新河縣又東北經冀州北水經注漳水又東北經扶柳縣北又北經昌城
  縣故城西又經西梁縣故城東又東北經桃縣故城北扶柳故城在州西南八十里西梁縣在扶柳西北五十里昌城縣在州西北桃縣在州西北四十五里又北經束鹿縣東水經注漳水又北經鄡縣故城東 鄡縣在今束鹿縣東北又東經深州南水經注漳水又右經下博縣故城西又東北經下博城西逶迤東北注下博城在深州南四十五里又東北經深州東水經注漳水又西經樂鄉縣故城南 樂鄉故城在深州東北又東北經武强縣及武邑縣北水經注漳水又東北經阜城縣北 禹貢錐指云此阜城當在武邑縣界 水經注漳水又東北經武邑郡南又東北經武强縣北 漢時武强在今武强縣南為武邑郡治 水經注漳水又東北經武隧縣故城南 武隧故城在武强縣東三十里 水經注漳水又東經武邑縣故城北 武邑故城今武邑縣治縣志云漳河在縣西北二十里 水經注漳水又東北至昌亭與滹沱河㑹 昌亭廢縣在武邑縣東北又東經阜城縣西北水經注漳水又東經弓高縣故城北高氏曰弓高故城在今阜城縣西南顧氏曰在景州東北四十里又東經阜城縣東北水經注漳水又東經阜城縣故城北 阜城故城在今縣東二十二里其北岸為饒陽縣及獻縣南水經注漳水又經樂成縣故城南 樂成故城在獻縣東南十六里又東北經交河縣南水經注漳水又東北經成平縣南 成平廢縣在獻縣東南九十二里又東經東光縣西北水經注漳水又東左㑹滹沱别河故瀆 别河故瀆即滹沱别支自獻縣流入東光之滹沱者東光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又東北經南皮縣西北又東北經滄州北其北岸則青縣南水經注漳水又東北合清河謂之合口又東北濊水出焉 合口在滄州西青縣南二里魏收志浮陽縣西接漳水横水入焉謂之合口濊水經三戸亭北青縣漢之三戸縣也又東北經靜海縣北又東北經天津府北東入於海水經注漳水又東北經章武縣西又東北經平舒縣南東入海 胡氏曰漢章武平舒二縣本靜海縣城清水漳水合流經此入海按禹貢錐指禹河自大伾山折而北歴湯隂安陽臨漳魏縣成安肥鄉合漳水至於鉅鹿為北過洚水至於大陸之故道自合漳水後河與洚漳并而為一自曲周平鄉廣宗鉅鹿南宮新河冀州束鹿深州衡水武强武邑阜城獻縣交河滄州青縣靜海至天津府注於渤海為九河徒駭之道渤海即所謂逆河其入海處則在今昌黎縣南昌黎漢絫縣碣石在其地碣石逆河皆為海水所漸今據漳水入海圖止天津至九河之分則自鉅鹿始徒駭最北即河經流鬲津最南其首受河處據胡氏當在南宮縣界東經德州北又東經吳橋縣南陵縣北寧津縣南德平縣北樂陵縣北鹽山縣東南慶雲縣南海豐縣西北又東北入於渤海
  附入河出河諸水
  漳水有二源濁漳出山西潞安府長子縣西𤼵鳩山水經注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𤼵鳩山東過其縣南 今長子縣西有長子故城又東經屯留縣南屈經其城東絳水注之屯留晉純留邑其故城在今縣東南十三里 絳氷即禹貢降水漳既合絳故得通稱又東經潞安府治長治縣北水經注又東經壺關縣北今長治縣東南有壺關故城又東北經潞城縣北其北岸則襄垣縣水經注又東北經潞縣北今潞城縣西有潞縣故城 又東經黎城縣南其南岸則平順縣又東經林縣北涉縣東南清漳水來注之謂之交漳口水經注清漳自涉縣東南來注之清漳出山西樂平縣沾嶺南流經和順遼州黎城又東經涉縣南林縣北與濁漳合流又東經彰德府治安陽縣北其北岸則磁州又東至臨漳縣西北水經注又東出山經鄴縣西又東經三戸津 今臨漳縣西有鄴縣故城三户津在鄴西四十里 又東經武城南又東經梁期城南又東經平陽城北 武城故城在鄴縣梁期城在鄴北五十里平城在鄴南又東北經成安縣南又經其城東水經注又東經斥邱縣北即裴縣南 今成安縣西有斥邱故城即晉乾侯邑又肥鄉縣西南六十里有裴城又東北經肥鄉縣西又經其城北至曲周縣東南合於河水經注又東北經列人縣故城南 在今肥鄉縣北 又東經肥鄉縣故城北 城在今縣西二十二里 又東北經斥漳縣南 今曲周縣東有斥漳縣故城 此漳水入河之道即禹貢所謂衡漳也自周定王五年河徙而南漳水即行禹河故道至交河縣東北復與河合經滄州青縣靜海天津入海其後河益徙而南而漳始專達於海矣
  漯水受河自宿胥口始東經滑縣西南水經注漯水自宿胥口又東經滑臺城 故白馬縣治在今滑縣西南衛之漕邑也又東北經濬縣南水經注又東北經黎陽縣南 黎陽故城在今濬縣東北又東北經滑縣東北氷經注又東北經凉城縣 凉城縣在滑縣東北又東北為長壽津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至此與漯别而北漯水又東經開州西又東北經開州北水經注又東經鐡邱南又東北經濮陽縣北 鐡邱即衛之鐡在開州北五里濮陽故城在開州西南又東北經清豐縣南觀城縣西南水經注又東經衛國縣南 縣故畔觀也城在清豐南觀城西開州北衛五鹿地也又東經濮州西北水經注又東經鄄城縣北 在今濮州東二十里衛之城濮在州南七十里又東北經范縣西水經注又東北經范縣之秦亭西 范縣為齊晉魯衛四國錯壤秦亭魯地也在縣南二里又東北經觀城縣東南水經注又東北經委粟津在縣東南六十七里又東北經朝城縣東又東北經莘縣東南水經注漯水經陽平縣之岡城西 陽平故城今莘縣治岡城在縣西南七里莘縣為齊衛交界地又東北經堂邑縣南水經注又東北經樂平縣故城東 樂平故城在今堂邑縣東南又北經東昌府治聊城縣西水經注又北經聊城縣故城西 故城在今縣西十五里即齊之聊攝又東北經清平縣南博平縣北水經注又東北經清河縣故城北又東北經文鄉城東南又東北經博平故城南右與黄溝合 清河故城在清平縣南文鄉城亦在清平縣南博平故城在博平西北三十里黄溝經文鄉城南又東北經禹城縣西南水經注又東北經援縣故城西即齊轅邑在禹城縣西北 水經注又經高唐縣故城東 即齊高唐邑在禹城西四十里又東北經臨邑縣南水經注又東北經漯隂縣故城北 今臨邑縣西有漯隂故城漯水北去臨邑七里漢曰漯陽後漢曰濕隂濕即漯之本字又東北經濟陽縣南水經注又東北經渚縣故城南 城在濟陽縣西南又東北經章邱縣西北水經注又東北經崔氏城北又東北經朝陽故城南 二城俱在章邱縣西北又東經鄒平縣西北水經注又東經鄒平縣故城北在今鄒平縣北與齊東縣接界又東北經青城縣南水經注又東北經東鄒城北 城在今青城縣界又東北經高苑縣北水經注又東北經建信縣故城又東北經千乗縣二城間 建信城在高苑縣西北千乗縣在高苑北二十五里又東北為馬常坈坈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亂河枝流而入海
  淇水源出河南衛輝府輝縣之共山經淇縣境流入濬縣西南宿胥口入河水經注淇水東流經黎陽縣界南入河漢建安九年魏武王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號其處曰枋頭又云魏武開白溝因宿胥故瀆而加其功然則春秋時淇水入河之處正在宿胥口至魏武時始遏淇水入白溝也白溝在今内黄縣南又北至東光縣西入於河亦謂之清水清水本出脩武縣黑山東流至淇縣合於淇水故淇水亦受清水之名 又洹水出長子縣洹山蕩水出湯隂縣西皆東流注於河河徙後皆至内黄縣入白溝
  洛水出陜西西安府商州西熊耳山水經注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上洛故城即今商州治州西五十里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山狀如熊耳山海經謂之讙舉山東北流
  經州東又東北經洛南縣北又東經盧氏縣南水經注洛水自熊耳山北又東經盧氏縣南陽渠關北又東經盧氏縣故城南有盧川水注之又東經高門城南 陽渠山在今盧氏縣西南五十里高門城在今盧氏縣東又東北經永寧縣南水經注又東經黄亭南又東經荀公溪口又東經龍驤城北 黄亭在永寧縣西八十里荀公谷在永寧縣西南龍驤城在永寧縣西四十里又東北經宜陽縣北水經注又東經經宜陽縣南又東經宜陽縣故城南又東合黒澗水又東北出散關南 宜陽故城在今縣東北十四里黑澗水在宜陽東北二十里散關今宜陽縣東三十里九曲城是又東北入河南府治洛陽縣南與澗瀍合水經注又東經河南縣南瀍水出洛陽縣西北五十里之榖城山東流經府城北至洛陽故城西而南流入洛澗水出澠池縣東北二十三里之白石山東流合榖水遂兼有榖水之稱榖水出澠池縣南山中榖陽谷東北流經縣南又東北至新安縣南又東北合澗水引而東又折而南至河南府城西故苑中入於洛襄二十四年榖洛鬬毁王宮宜在此 胡氏曰周王城即郟邑漢為河南縣其故城在今洛陽縣西北下都即成周漢為洛陽縣其故城在今洛陽縣東北二十里古時澗水經河南故城西入洛瀍水經河南故城東入洛故澗水東瀍水西為王城而瀍水東為下都洛誥之文甚明自周靈王壅榖水使東出於王城北合瀍水南入洛而城西之澗水遂為死榖東漢建都洛陽明帝復堨榖水使出都城北為千金渠又引其水繞城南為陽渠與千金渠㑹東過偃師縣南以至於洛而禹貢東㑹澗瀍之舊迹與洛誥澗東瀍西之遺制無復存焉者矣洛水又東北經洛陽縣東南伊水從偃師縣西來合焉水經注洛水又東經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又東經偃師縣南水經注洛水合伊水又東經偃師故縣南與緱氏分水又北經偃師城東東北歴鄩中經訾城西又東經訾城北 緱氏故城在今偃師縣南二十里鄩中在今偃師縣東南鞏縣西南訾城在鞏縣西南四十里又東經鞏縣故城南又東北至洛口入河水經注又東經鞏縣故城南又東濁水注之即古湟水也又東北入於河 鞏縣故城在今縣西南三十里今縣隋所遷也湟水即春秋王猛居於皇是也洛口在鞏縣故城東北三十里今縣北少東八里所謂洛汭亦名什谷今洛水自鞏縣界東過汜水縣北又東從滿家溝入河而洛口乃移於東非復古之什谷矣
  伊水出河南河南府盧氏縣東南悶頓嶺水經注伊水出南陽縣西蔓渠山 蔓渠山即熊耳之支峯一名東巒山一名悶頓嶺在今盧氏縣東南一百六十里東北流經嵩縣南水經注東北經東亭城南又屈經其亭東又東北經郭落山又東北經陸渾縣南又北歴崖口下又東北經伏流嶺東 東亭城在今嵩縣西南七十里陸渾即嵩縣治崖口即三塗山也在嵩縣西南十里伏流嶺在崖口北三十里許又東北經伊陽縣西又北經河南縣南伊陽縣唐先天元年分陸渾縣置以伊水與陸渾分界故名 水經注又東北經新城縣南又北經高都城東又東北經前亭西又北過伊闕中 新城在今洛陽縣西南五十里本戎蠻子邑漢為縣高都在洛陽縣西南前亭即前城在洛陽縣西南五十里伊闕即闕塞一名闕口山在洛陽縣西南三十里又東北入於洛水經注又東北至洛陽南經員邱東又東北入洛 員邱在洛陽縣東三十里委粟山下汾水出山西太原府忻州靜樂縣北管涔山水經注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 今靜樂縣本漢汾陽縣地管涔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南流經太原府治陽曲縣西水經注南流與東西温溪合又南經汾陽縣故城東 汾陽故城在今陽曲縣西北水經注又南與酸水合又南出山東南流洛隂水注之又南經陽曲城西 陽曲故城在今府治陽曲縣東
  北四十五里 府治東北八十里有大盂城晉盂邑又東南經太原縣東水經注又東南經晉陽縣東晉水從縣東南流注之 明地理志太原本元平晉縣洪武四年移於汾水西故晉陽城之南關八年更名太原則今之太原正故晉陽也晉水出縣西甕山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即此 太原故唐國叔虞始封猶號曰唐又南經清源縣東其東岸則榆次縣徐溝縣水經注又南經梗陽縣故城東又南洞渦水從東來注之梗陽城在今太原縣南六十里清源縣南一百二十步晉祁氏邑又南經交城縣文水縣東其東岸則太谷縣祁縣水經注又南經大陵縣東又南經平陶縣東文水從西來注之 大陵故城在文水縣北十二里平陶故城在文水縣西南二十五里晉平陵邑在縣東北二十里祁邑在祁縣東南八里陽邑箕城在大谷縣境又西南經汾州府治汾陽縣及孝義縣東其東岸則平遥縣介休縣水經注又南與石桐水合又西南經介休縣故城西又南經冠雀津又南入河南界經永安縣西 石桐水即緜水出介休縣緜山冠雀津在介休縣西十二里永安故彘縣也厲王流於彘即此今為孝義縣又平遙縣西十二里有晉中都邑介休縣東南有介山一名緜山又有隨城又東北有鄔邑又南經靈石縣西其西岸則汾西縣靈石本介休地元和志汾河在縣北十步又南經霍州及趙城縣西水經注又東與彘水合又南經霍城東又南霍水入焉 彘水出太岳山即霍太山也在趙城東北四十五里霍城故霍國晉霍邑今為霍州霍水出霍太山西南經趙城南又西注於汾又南經洪洞縣西水經注又南經楊縣西 今洪洞縣東南有楊縣故城故楊國又西南經平陽府治臨汾縣北又經其城西水經注又南經髙梁縣故城西又南經白馬城西又南經平陽縣故城東又南與平水合 高梁故城在臨汾縣東北三十七里即晉高梁之墟白馬城即平陽府治平陽故城在臨汾縣西南汾水之西又府城西北有晉狐厨邑平水東經狐谷亭即此又府治東為晉平陽邑又南經襄陵縣東水經注又南經襄陵縣故城西 晉郤犨之邑故城在今縣東南汾水在縣東一里又南經曲沃縣北又經其西南其西北岸則太平縣水經注又南經臨汾縣東又屈從縣南西流經絳縣故城北 臨汾縣今太平縣也絳縣故城在今曲沃縣南晉新田漢置絳縣又西經絳州南澮水自東入焉水經注又西經虒祁宮北又西經魏正平郡南又西經王橋澮水入焉 虒祁宮在絳州南正平郡今絳州治絳州故賈國澮水出曲沃縣東澮山西過其縣南又西注於汾水水經注澮水出絳縣東西南與絳水合又西南過虒祁宮南又西至王橋注於汾水晉新田在曲沃縣西南汾水在其西澮水在其南故韓獻子曰不如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澮水一名少水
  齊侯伐晉封少水而還是也 絳水見涑水注汾水又西經稷山縣南水經注又西與古水合又西南經長修縣故城南又西經清源縣城北長修故城在稷山縣東清原城在稷山縣西北二十里晉清原地一名清又西經河津縣南其南岸則萬泉縣水經注又經冀亭南又西與華水合又經稷山北又西經鄧邱北又西經耿鄉城北 冀亭故冀國在河津縣東稷山在河津縣東稷山縣南五十里下有稷亭晉侯治兵於稷即此又河津縣南十二里有耿鄉城為古耿國又西注於河水經注又西經皮氏縣南又西至汾隂縣北西注於河 河津縣西二里有皮氏故城滎河縣北有汾隂故城唐改曰寳鼎元和志汾水在縣北二十五里后土祠下西注於河明隆慶四年東徙由河津縣葫蘆灘南入河
  涑水出山西絳州聞喜縣東山黍葭谷西流經其縣南與洮水合水經注涑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谷至周陽與洮水合洮水出聞喜縣清野山西流合涑水又西經董澤陂又西經桐鄉城北又西南經左邑故城南故曲沃也 周陽城在聞喜縣南董澤陂在聞喜縣東北三十里桐鄉城在聞喜縣西南左邑本晉曲沃秦置左邑縣漢改聞喜縣 涑水合洮水亦通稱洮水傳能宣汾洮是也 今絳縣西北有絳水即涑水之上流也而水經注云絳水西北流注於澮疑道道改矣又西經安邑縣北又西經猗氏縣東又西經其縣南水經注又西經王官城北又西南經安邑縣西又西經猗氏縣故城北 王官晉邑其故城在猗氏縣南二里又猗氏縣西有令狐城西北有廬柳城又西經臨晉縣南芮城縣北水經注又西經郇城郇瑕氏之墟也又西南經解縣故城南又西南經瑕城 郇城在臨晉縣東北十五里解縣故城在臨晉縣東南十八里即晉解梁城又東南有舊襄城又東南十八里有桑泉城瑕城未詳其處據水經注應在解梁之西南又西經蒲州府治永濟縣東又西南注於河水經注又西南經張陽城東又西南屬於陂陂分為二西陂即張澤也西北去蒲坂十五里 蒲坂漢縣在今蒲州治東南五里為晉河曲又南三十六里有覊馬城東北二十八里有涑水城即涑川
  渭水出陜西蘭州府渭源縣西鳥䑕山水經注渭水出隴西首陽縣渭谷亭南鳥䑕山 漢首陽縣西魏改曰渭源鳥䑕山在縣西二十里東流經其縣南又東經鞏昌府治隴西縣北水經注渭水自首陽縣南又東經襄武縣又東南經其縣東北又東南經獂道縣故城西又東經武城縣西 襄武故城在今隴西縣東南五里獂道故城在隴西縣東南二十五里武城故城亦在隴西縣界又東南經寧逺縣北又東經伏羌縣北水經注又東經落門西山又東經冀縣北 落門聚在今伏羌縣西十里伏羌本漢冀縣秦冀戎地又東經秦安縣南秦州北水經注又東經上邽縣北封山之隂又東南與神澗水合又東南得歴泉水又東出橋亭西又南得藉水口上邽故城在秦州西南藉水口在秦州南又東南經清水縣西又經其南水經注又歴橋亭南而入緜諸縣東與東亭水合又東南合涇谷水又東伯陽谷水入焉又東南苖谷水注之 並在今清水縣界清水縣秦非子始封於此又東入鳯翔府隴州南界水經注又東南出石門度小隴山經南由縣南東與楚水合 南由縣本漢汧縣地在今隴州東南百二十里渭水在南由縣南四十里又東經寳雞縣南汧水自北入焉水經注又東合南山五谿水又東經陳倉縣南又東與陽谿合又東經郁夷縣故城南汧水入焉右則磻溪水注之 陳倉城在今寳雞縣東北二十里郁夷故城在今隴州南五十里汧水出隴州西東流入渭又東經鳯翔府治鳯翔縣南秦雍都又東經岐山縣南周西岐地又東南經扶風縣西南郿縣北水經注又東經石原南又東經五丈原北又東經郿縣故城南 石原五丈原俱在郿縣西郿縣故城在令縣東北十五里又東經武功縣南盩厔縣北水經注又東經武功縣北斜水從南來注之又東經馬冡北又經武功縣故城北又東經美陽縣南雍水從北來注之又東經郿塢南又東合洽谷之水又東芒水從南來注之 斜水經五丈原東入渭馬冡在武功縣東十餘里武功故城在郿縣東四十里美陽故城在武功縣西北二十五里郿塢在郿縣東北十五里洛谷之水今盩厔縣西南有駱谷關芒水人渭處在𥂕厔縣東南又東經興平縣南又東經鄠縣北水經渭水篇又東過槐里縣南又東澇水從南來注之又東北經黄山宮南就水注之又東合田溪水又東經槐里縣故城南又東合甘水 按水經澇水甘水各自入渭而酈注則云甘水又東得澇水口又東北經鄠縣故城西又北入渭似甘水合澇水入渭疑簡脱誤今則澇與鎬潏諸水俱合灃水入渭 槐里縣在槐里故城西黄山宮在興平縣西南三十里槐里故城在興平縣東南十一里鄠縣故城在今鄠縣北二里澇水出鄠縣西南 鄠縣本崇國地又西周之豐邑又東經咸陽縣南豐鎬二水自南入焉水經注又東豐水從南來注之又東北與鎬水合又東北經渭城南潏水注之 豐水出鄠縣東南自今長安縣界西北流經咸陽縣東南三里注於渭鎬水上承鎬池於昆明池北西北入渭在今咸陽縣界渭城故城在今咸陽縣東北十七里潏水入渭在長安縣界又東經西安府治長安縣咸寧縣北其北岸則涇陽縣三原縣水經注又東分為二水又東與潏水枝津合又東經長安城北又東合昆明故渠又東經覇陵縣北霸水合滻水從縣西北流注之又東㑹成國故渠長安故城在今西安府西北十三里霸水入渭處在今咸寧縣界成國故渠亦在咸寧縣界今涸又東經高陵縣南涇水自北來合焉水經注又東與高陵分水又東涇水注焉 高陵故城在今高陵縣西南二里涇水在高陵縣西南三十里陽陵故城入渭又東經臨潼縣北漆沮二水自北入焉水經注渭水合涇水又東經鄣縣西又經新豐故城北又東經鴻門北又東石川水南注焉又東戯水注之 鄣縣故城在臨潼縣東北新豐故城在臨潼縣東北十四里又縣東十七里有鴻門坂戯水入渭在縣東三十里按書傳彚纂漆水出同官縣東北又西南合銅官水又西南至耀州與沮水合沮水出中部縣西北又東南流經宜君同官二縣至耀州南合漆水又東南入富平縣名石川河又南至臨潼縣北入渭水如此則漆水在沮水之東禹貢不應先言漆而後言沮也水經注以濁水上承雲陽大黒泉者為漆水東南至櫟陽縣界合沮水似可從雲陽今淳化縣櫟陽故城在今臨潼縣東北七十里 臨潼縣驪戎國也秦獻公徙都於此名櫟陽又東經渭南縣北水經注又東經下邽縣故城北下邽城在今渭南縣北五十里 又東經華州北水經注又東經鄭縣故城北又東與石橋水㑹 鄭縣故城在今華州北石橋水在州東晉武城在州東北秦棫林在州境又東經華隂縣北洛水入焉水經注又東經平舒城北又東經長城北又東經華隂縣北洛水入焉又東經定城北 平舒城在華隂縣西南十里長城在縣西二里定城去今潼關縣三十里 洛水即詩瞻彼洛矣之洛周語幽王時三川震韋昭注涇洛渭也與伊洛之洛有别尚書孔傳漢書顔注並以洛水為漆沮之水按秦漢時關中有鄭白二渠沮水始循鄭渠入洛古時沮水洛水自各入渭未可指洛為漆沮也明成化中洛水改流自朝邑縣南經趨於河不復至華隂入渭矣又東入於河漢志渭水至𦨣司空入河𦨣司空城在今華陽縣東北五十里所謂渭汭也隋唐以後渭口移而南在永豐倉入河今華隂縣東北三十五里是也胡氏曰疑今洛水入河處即古渭汭涇水出陜西平涼府平涼縣西笄頭山地理志涇陽縣笄頭山涇水所出漢涇陽今平涼縣地東北流經其縣北又東經華亭縣東北華亭漢汧縣地又東經涇州北元和志涇水在州東一里又東經長武縣北長武縣本漢鶉觚縣地唐為宜禄縣汭水入焉汭水出隴州西四十里東流過長武縣南而東注於涇又東經邠州北邠州本漢漆縣唐為新平縣元和志涇水西自宜禄縣界流入又東南經淳化縣西淳化本漢雲陽縣元和志涇水在雲陽西南二十五里又南經永壽縣東永壽本漢漆縣元和志涇水自新平縣界流入又南經醴泉縣東醴泉本漢谷口縣長安志涇水出九嵏山谷口故謂之谷口今縣東四十里谷口城是又東南經涇陽縣南本漢池陽縣涇水在縣南七里 成十三年晉及秦師戰於麻隧秦師敗績晉師濟涇及侯麗而還襄十四年晉帥諸侯之師伐秦濟涇而次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即此水也又東南經高陵縣西南入於渭水縣志云涇水至縣西南上馬渡入渭
  附濟水
  濟水出河南懐慶府濟源縣西北八十里之王屋山為沇水水經注濟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蓋山與山西垣曲縣接界也又東至温縣西北為濟水又東過其縣北屈從縣東南流又南當鞏縣北南入於河此河北之濟也按漢志濟水至河内武德縣入河武德在今武陟縣東南直成皋大伾山胡氏曰此言禹迹也其後由温縣入河則南直鞏縣不與昔同今故道盡湮於河惟自濟源縣從枝津之合溴水者至孟縣東南入河南直孟津其流益短矣 溴水出濟源縣西北原山東南入河襄十六年㑹於溴梁即此絶河而南溢為滎澤榮澤在今滎澤縣南即潘黨逐魏錡處東漢後塞為平地其閔二年狄伐衛戰於滎澤乃衛地當在河北 胡氏曰禹時滎澤渟而不流至周已導為川與陶邱復出之濟相接然河濟猶未通波及周之衰有於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與濟汝淮泗㑹者而河始與濟亂鴻溝首受河處一名蒗蕩渠亦名汴渠又名通濟渠即今河隂縣西二十里之石門渠也水經直謂之濟水濟水自入河之後與河合流東過汜水縣北又東過滎陽縣北至河隂縣西北出河東經東西兩廣武城及敖山之北又東合於滎瀆此水經注所謂合河之濟與出河之濟也此濟分河東南流即鴻溝汴渠之源漢明帝時王景作浚儀渠亦即此也靈帝建寧四年於敖城西北塹石為門以遏渠口謂之石門故世亦稱石門水此河隂石門也西去河三里滎瀆即滎川周禮職方氏其川滎洛是也滎澤在瀆南二十里瀆首受河處亦有石門謂之滎口石門在敖山東 廣武山在河隂縣東北十里滎澤縣西二十里山有二城各在一頭敖山在滎澤縣西北十五里宣十二年傳晉師在敖鄗之間即此山上有城秦置倉於中亦曰敖倉城 邲水在敖山北水經注濟水於此又兼邲目宣十二年晉楚戰于邲即此又東索水注之水經注索水出京縣西南即古旃然水東北流至滎陽城北而北注於濟襄十八年楚師伐鄭次於旃然即此 京縣今為滎陽縣滎陽故城在今滎澤縣西南十二里又東與濟隧合水經注濟隧上承河水于卷縣北河南經卷縣故城東又南經衡雍城西與出河之濟㑹又南㑹於滎澤 襄十一年諸侯伐鄭濟於濟隧即此卷縣故城在今原武縣西北七里衡雍城在原武縣西北五里僖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還至衡雍作王宮于踐土即此又東經滎澤縣東北水經注又東經垂隴城北又東南經釐城東垂隴城在滎陽縣東北文二年盟于垂隴即此又東二十里有釐城隱十年公㑹鄭伯於時來即釐也亦曰郲又東京水注之水經注黄水𤼵源京縣世謂之京水東北流經滎澤而北注於濟又東分為二水其枝瀆曰北濟與濮水别詳於後南濟為濟水之經流東經原武縣南水經注又東南流入陽武縣歴長城東南流蒗蕩渠出焉 按長城在原武縣西蒗蕩渠分濟東南流經陽武之南中牟之北則水經所云過陽武縣北非今之陽武也 水經注又東北經陽武故城南 陽武故城在今陽武南又東北經封邱縣南水經注同縣西南七里有黄池又東經開封府治祥符縣北水經注東經大梁城北 大梁城在今開封府治西北又東經陳留縣北水經注又東左經倉垣城又東經小黄縣故城北倉垣城在縣西小黄城在縣東北三十里鄭之牛首在縣西南十一里又東經蘭陽縣東北水經注又東經東昏縣故城北又東經濟陽縣故城南 東昏城在縣東北二十里即宋之户牖濟陽城在縣東五十里又東至曹州府治荷澤縣西南水經注又東至寃朐縣南 寃胊城在府西南四十里又東北至曹州府東南定陶縣東北分為二南為荷水合泗入淮北出者為濟瀆水經注濟水自定陶縣南又東北經定陶故城南又屈從縣東北流又東經陶邱北又東至乗氏縣西分為二南為荷水北為濟瀆 菏澤在曹州府治東南三十里今涸陶邱在定陶縣西南七里乗氏即春秋乗邱地在曹州府曹縣東北五十里 胡氏曰自滎口至陶邱皆後世滎瀆所經非禹迹也 按菏水與菏澤有别禹貢又東至於菏謂菏澤也在曹州府東南三十里濟水之北出者㑹於菏澤而後東北至大野菏水則菏澤之分流也禹貢導菏澤被孟豬即左傳之孟諸在虞城縣西十里接商邱縣界菏澤今涸菏水今附淮水條濟水又北注於鉅野澤鉅野澤在鉅野縣東五里哀十四年西狩於大野即此 水經注濟水故瀆又北右合洪水 胡氏曰濟水自菏澤東北流絶鉅野澤而北合洪水以至安民亭南者禹之舊迹也不知何年改從澤西之清水而繞澤北以㑹汶謂之清口其澤中之道自洪口至清口則無水故水經注曰故瀆今㑹通河經鉅野縣東北七十里去故城已逺并清水㑹汶之故道亦湮沒不可考矣又北至汶上縣西北東平州西南㑹於汶水經注濟合洪水又東北過夀張縣西安民亭南汶文從東北來注之 洪水上承鉅野澤北行一百二十里至於清口清口者㑹汶之口也故濟水亦曰清水 夀張故城在今東平州西南西北去夀張縣五十里又州西南十里有安民亭濟汶合處 汶水今亦附淮水條又北經梁山東水經注同 梁山在東平州西南五十里下有梁山濼又北經夀張縣東北水經注又北經須朐城西又北經㣲鄉東又北經須昌縣西 須朐城即須句國在東平州西南鄉鄉在夀張縣南莊二十八年築郿即此須昌城在東平州西北十五里又北經東阿縣西北水經注又北經魚山東左合馬頰水又北經清亭東又北經榖城縣西又北經周首亭西 魚山在東阿縣西北八里清亭在縣東北四十里隱四年公及宋公遇於清即此榖城即齊榖邑今東阿縣治周首亭為齊周首邑在東阿縣東 齊濟魯濟分於縣南又東北經茌平縣東南平隂縣西北水經注又北經臨邑縣東又北經平隂城西 臨邑今茌平縣地縣有石門即齊鄭㑹處平隂即襄十八年齊侯禦晉師處城南有防門又東北經長清縣北齊河縣南水經注又東北經垣苗城西又東北經盧縣北又經盧縣故城北又東北與中州水合又東北右㑹玉水 胡氏曰以上俱在長清縣境垣苗城在縣東北對岸則齊河縣盧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高弱以盧叛即此中川水出山茌縣在縣東北玉水經祝阿縣亦在縣東北又東北經濟南府治歴城縣北水經注又東北濼水出焉 桓十八年公㑹齊侯於濼即此杜注在歴城縣西北入濟又東北經華不注山北水經注同 山在歴城縣東北十五里山下有華泉成二年鞌之戰三周華不注即此 水經注又東北經臺縣北 臺縣亦在歴城縣東北又東北經章邱縣北水經注又東北經菅縣故城南石納百脈水 菅城在章邱縣西北三十里百脈水在縣東南又東經鄒平縣北水經注又東經梁鄒縣北 梁鄒城在鄒城縣北四十里又東北經高苑縣南水經注又東北經臨濟縣南 臨濟城在高苑縣西北二里又東北經博興縣北水經注又東北迤為淵渚謂之平州又東經高昌縣故城西又東經薄姑城北又東北經利縣西又東北經樂安故城南 平州在今博興縣博昌城南三十里高昌在縣西南薄姑城在縣東北十五里利縣故城在縣東南四十里樂安故城即博昌城也在縣東北 按時水西通濟亦當在博昌城南時水出臨淄縣西南亦曰耏水襄三年齊晉盟於耏外即此高苑下有苑時即春秋之乾時又東北經樂安縣北水經注又東北至甲下邑南東歴琅槐縣故城北 甲下邑不可考琅槐城在樂安東北一百十里又東北入於海水經注又東北河水枝津注之又東北入海 渤海在樂安縣東北一百三十里 胡氏曰濟水自東平以下唐人謂之清河至宋又有南北清河之名南清河則泗水北清河則濟瀆也南渡後北清河又有大小之分黄子鴻曰今小河所經自歴城以東至樂安皆古濟水所行而大河所經自歴城以上至東阿固皆濟水故道而自歴城東北如濟陽齊東青城諸縣則皆古漯水所行蒲臺以北則故河水所經也蓋大河兼行河漯二瀆其小河所行則濟水故道也 按清河自歴城入濟陽不知何年所決唐時清河入海之故道則當自章邱以東接今小清河也又小清河舊從高苑博興二縣北金皇統中始改從縣南又東北至樂安縣由馬車瀆入海瀆在縣東北五十里今為高家港北濟自滎澤縣東經原武縣西北又東經陽武縣南延津縣東南又東至封邱縣西分為濮水縣東四十里有平邱故城昭十三年㑹於平邱即此又東經曹州府南又東北與濮水㑹濮水上承濟水於封邱縣闞駰曰首受别濟即北濟也酈道元曰濮有二源一上承濟水於封邱一受河於酸棗方輿記要曰封邱縣此有濮水今涸水經注謂自酸棗首受河而東北注蓋與封邱之濮渠異源而同流也東北流經曹州府北又東南合北濟與濟水同入鉅野按莊二十七年公㑹齊侯於城濮僖二十八年晉敗楚師于城濮濮水在濮州南七十里城濮亦在州南七十里臨濮水也故隋置臨濮縣又僖二十八年𡩋武子與衛人盟于宛濮杜注陳留長垣縣有宛亭近濮水在今長垣縣北定八年齊鄭盟於曲濮高氏曰為濮水折處應在今封邱胙城之間哀二十七年齊師救鄭及濮雨不涉當在曹州府東北











  禹釃二渠自黎陽宿胥口一北流為大河一東流為漯川周定王五年已未當魯宣公之七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經滑縣北濬縣南水經注河右經滑臺城又東北經黎陽縣南又東北經涼城縣 滑臺城在滑縣西南相傳衛靈公所築衛戴公廬於曹在城之東北黎陽故城在濬縣東北其西南有黎山即大伾山涼城縣在滑縣東北又東北為長壽津長夀津在滑縣東北述征記曰涼城到長夀津六十里河至此與漯别行而東北入海水經注謂之大河故瀆王氏曰自漢以來長夀津為黄河故道南北朝時黄河自漯河入海因謂之故瀆大河故瀆東北經開州西水經注故瀆東北經戚城西戚城在開州北七里哀二年晉納衛蒯瞔於戚宵迷陽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杜注是時河北流過元城界戚在河外晉軍已渡河故欲出河右而南又經内黄縣東水經注故瀆經繁陽故城東繁陽城在内黄縣東北二十七里胡氏曰即衛之澶淵又北經清豐縣西水經注故瀆又北經隂安縣故城西 隂安故城在清豐縣西北二十五里又東北經南樂縣西北水經注故瀆又東北經昌樂縣故城東 昌樂故城在今南樂縣西北三十五里又東北經南樂縣東北水經注故瀆又東北經平邑郭西 平邑城在南樂縣東北七里又東北經大名府元城縣東而至沙麓山水經注故瀆又東北至元城縣故城西北而至沙邱堰堰南分屯氏河出焉元城故城在府東顧氏曰沙麓山在府東四十五里僖十四年沙麓崩即此又東北經堂邑縣西又屈經其北水經注故瀆又東北經𤼵干縣故城西又屈經其北 𤼵干城在堂邑縣西南五十里齊之棠邑也又東經清平縣南水經注故瀆又東經貝邱縣故城南 貝邱故城在今清平縣西南又東經博平縣北齊博陵邑 水經注故瀆又東經甘陵縣故城南又東經艾亭城南又東經平晉城南 甘陵在清河縣東南艾亭在博平縣界平晉未詳又東北經高唐州西南齊靈邱邑 水經注故瀆又東北經靈縣故城南别出為鳴犢河 靈縣故城在博平縣東北四十里高唐州西南二十里又東北經平原縣西南水經注故瀆又東經鄃縣故城南 鄃縣故城在平原縣西南五十里又東北經平原縣西北水經注故瀆又東經平原故城西而北絶屯氏三瀆又北經繹幕縣故城東北 劉垧曰平原故城在平原西南五十里括地志則云在東南十里繹幕縣在平原縣西北二十里又西流經陵縣西水經注故瀆又西流經鬲縣故城西 鬲縣故城在今陵縣北又北經景州南水經注故瀆又北經脩縣故城東 脩縣故城在景州南吳橋縣西水經注故瀆又北經安陵縣西安陵故城在今吳橋縣西北吳橋縣南里許有鬲津枯河詳前鬲津又北至東光縣西北交河縣東水經
  注故瀆又東北至東光縣故城西而北與漳水合 東光故城在今東光縣東交河古成平縣大河自宿胥口徙流至交河縣合漳水復歸禹河故道又東北經滄州青縣靜海天津入海此周定王五年至西漢末大河之所行也春秋隱公元年己未至宣公七年己未為一百二十年河徙適當春秋之半今具兩圖則前後濟河處不至混淆矣






















  淮水出河南南陽府桐栢縣東桐栢山東流經信陽州北淮水在州城北四十五里其北岸為確山縣境淮水北去縣四十里 縣北二十里有道城為道國又東逕羅山縣北南去縣二十里 舊有羅水北入淮昭五年楚子以驛至於羅汭應在縣境其北岸則正陽縣境北去縣八十里縣東有江國又東經息縣南淮水在縣南五里息縣古息國又東經光山縣北南去縣八十里又東經光州北淮水在州城北六十七里西十二里有黄城為黄國 又東北經固始縣北南去縣七十里 縣西北七十里有期思城為蔣國東北有蓼城岡為蓼國又東北經潁州府南汝水注之淮水在府城南一百十里又東流十餘里汝水自河南流入焉謂之汝口 水經注淮水又東經原鹿縣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胡氏曰原鹿縣即春秋之鹿上故城在今潁州南富陂之西汝水經其城西而南入於淮又東經霍邱縣北南去縣三十里 水經注淮水又東北窮水入焉窮水出安豐縣窮谷按安豐故城在今霍邱縣西南昭二十七年楚與吳師遇於窮應在霍邱之西南也又東經潁上縣南潁水注之淮水在縣南六十里又東三十五里即東西正陽鎮潁水自河南境流經此入於淮謂之潁口昭十二年楚子狩於州來次於潁尾即潁水入淮處也又東北經夀州北淮水去州城二十五里肥水自南流入焉謂之肥口亦曰灌口水經注淮水又東經夀春縣北肥水注之 胡氏曰肥水在州東北十里自合肥來注於淮 水經注淮水
  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於城父縣東南流注於淮 胡氏曰夏肥水在夀州西北至下蔡故城西南十里入淮 夀州為楚之州來昭二十三年雞父之戰楚師大奔州來遂為吳地哀二年遷蔡於此更謂之下蔡定四年吳入郢舍舟淮汭淮汭近州來地又州之西南有雞父城又東北經懐逺縣南沙水注之淮水在縣南一里流經荆塗兩山之間至縣城東稍折而北渦水自河南境流入焉謂之渦口荆山在縣西南一里塗山在縣東南八里隔淮對峙隂溝篇云渦水受沙水於扶溝縣東南流經荆山又東注於淮 水經注淮水又北沙水注之續述征記曰汴沙到浚儀而分汴東注沙南流至義城縣西南而東注於淮謂之沙汭義城縣故城在今懐逺縣東北十五里魏收志云沙水即今祥符縣東南首受汴之蔡河也按水經注沙水入淮在渦口之東惟禹貢錐指滎陽引河圖列於渦口之西蓋沙水本鴻溝之經流故桑欽
  謂之隂溝水酈道元謂之蒗蕩渠並不立沙水篇名於夏肥水入淮之處則曰肥水受沙水之目於沙水入淮之處直曰濄水注之然則水經注在過口之東者即濄水之支流錐指列於濄口之西者乃夏肥水之入淮也並存之以俟𠫭考 縣東北四十五里有向城為向國又東經鳯陽府北南去府城十里府治鳯陽縣為楚之鍾離又東北經臨淮縣北淮水自鳯陽府而東又折而北又二
  十餘里而經臨淮縣城北稍東曰新河口濠水自南流入焉謂之濠口又東北經五河縣南淮水又東北流八十里而經五河縣城東南一里有澮河沱河潼河漴河自縣西北次第流入與淮為五河因謂之五河口又東經泗州城南盱眙縣北淮水在泗州城南一里淮之南岸去盱眙縣城北二里兩城相距凡七里汴水自河南境流經泗州城東而合於淮謂之汴口胡氏曰汴水東流經彭城縣北而流入於泗唐貞元中韓愈佐徐州幕有詩云汴水交流郡城角是其時汴水猶於州城東北隅合泗入淮也不知何年改流從夏邑永城宿州靈壁虹縣至泗州兩城間而入於淮宋時東南之漕率由此以達京師南渡後漸堙元泰定初河行故汴渠仍於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淮而泗州之汴口遂廢 泗州北八十里有大徐城古徐國也昭三十年吳闔閭伐徐防山而水之遂滅徐 盱眙縣為吳善道也 淮流至此乃盤折而北又二十餘里而洪澤阜陵泥墪萬家諸湖滙於淮之東岸淮水漲溢恒在於此又東北經清河縣南泗水注之淮水經縣南五里泗水自北流入焉謂之泗口亦曰清口今黄河奪泗之流為黄淮交㑹之衝淮之南岸則運河流入所謂清江浦曰也 河渠考明隆慶四年淮決於高堰萬歴三年復決河臣潘季馴以為髙堰淮揚之門户黄淮之關鍵也欲導河以入海勢必藉淮以刷沙於是築高堰堤起武家墪經大小澗歴阜陵湖周家橋翟壩以捍淮之東侵又以淮水北岸有王簡張福二口淮水每從此洩入黄河致淮水力分而清口淤淺於是并築堤以捍之使淮無所出黄無所入於是全淮畢趨清口㑹於大河以入海而河與漕俱治蓋高堰之築始於漢末之陳登脩治於陳瑄而復於季馴云又東經淮安府城北又東經安東縣南而入於海淮水自清口而東五十餘里而經淮安府城北去城五十里而近又東九十里經安東縣城南又東北五十餘里即海口也汝水出河南汝州魯山縣西五十里大盂山黄栢谷水經注汝水出南陽魯陽縣之大盂山 魯陽縣今魯山縣也大盂山在縣西五十里又東北經汝州南汝水篇東南過梁縣北 梁縣在今汝州南四十五里東南二十里有霍陽山哀四年楚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即此又西南有戎蠻子國又東南經郟縣南其西南岸則保豐縣汝水篇又東南經郟縣南 昭十九年楚令尹子瑕城郟即此又縣西四十里有城父城又東南經葉縣北其東北岸則襄城縣汝水在葉縣北二十三里襄城縣南一里水經注汝水又東南經定陵縣故城北 定陵故城在舞陽縣北自定陵城北通潁水於襄城縣潁盛則南
  播汝泆則北注 又葉縣東北一里有𣹑水北三十里有湛水俱另詳於後又東南經郾城縣北水經注汝水又東南經郾縣故城北又東南經鄧城西 郾縣故城在今郾城東南又東南三十里有鄧襄城桓二年蔡侯鄭伯㑹於鄧即此又楚召陵在縣東四十五里又東南經上蔡縣南其西北岸則西平縣水經注汝水又東經懸瓠城北懸瓠者汝水枝别左出西北流又屈西東轉又西南㑹汝形若垂瓠也 明地理志元末堨斷故汝而以西平縣西南雲莊諸石二山間所出之水謂之汝水經上蔡縣西嘉靖九年復塞改為洪河上流 上蔡縣故蔡國西平縣西有栢國又東南經汝寧府治汝陽縣南其南岸則正陽縣水經注汝水又東南經平固縣南安成縣故城北 平輿故城在今汝陽縣東北安城故城在今汝陽縣東南 汝陽縣古沈國又東南經新蔡縣南其西南岸則息縣水經注汝水又東南經平陵亭北又東南經陽鄉北又東經樂亭北又東南經新蔡縣故城南 樂亭即櫟亭在新蔡縣東北昭四年吳伐楚入櫟即此又東經潁州府治阜陽縣南入於淮水經注汝水又東南經壺邱城北又東經褒信縣故城北又東南經原鹿縣故城西南入於淮所謂汝口 壺邱故城在新蔡縣東南文九年楚侵陳克壺邱即此褒信故城在息縣北元和志汝水在息縣北八十里原鹿在潁州府治南 明地理志潁州南有汝水自河南息縣流入經朱皋鎮入淮
  湛水出魯山縣東北魚齒山水經注湛水出犨縣魚齒山西北東南流歴魚齒山下為湛浦方五十餘步襄十六年戰於湛阪即此 魚齒山在魯山縣西北汝州東南五十里犨縣故城在魯山縣東又東南經葉縣北水經注湛水又東南經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陽縣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昆 陽故城在葉縣北又東入汝水經注湛水又東於汝水九曲北東入汝滍水即泜水出魯山縣西之堯山滍水篇滍水出南陽魯陽縣西之堯山水經注堯山在太和川太和城滍水出焉東經魯山縣南又經縣東水經注滍水又東經魯陽縣故城南又東經應城南應城古應國在魯山縣東三十里水經注滍水又東經犨縣故城北犨縣在魚齒山下襄十八年楚伐鄭次於魚齒之下魚齒之下涉滍水也又東南經葉縣北於襄城縣南東入汝水經注滍水又東南經昆陽故城北東經東不羮亭於定陵城北東入汝潁水出河南河南府登封縣西北少室山水經注潁水有三源右水出陽乾山之潁谷潁考叔為潁谷封人是也中水導源少室通阜東南流經負黍亭東定六年鄭伐馮滑負黍者也左水出少室南谿與右水俱東合中水為潁水少室山在今登封縣西陽乾山在縣西南負黍亭在縣西南二十七里又東南經登封縣南水經注潁水經陽城縣故城南又東出陽城關歴康城南 陽城故城即今登封縣又東南經禹州北水經注潁水又經上棘城西又屈經其城南襄十八年楚師伐鄭城上棘以涉潁者也又東經陽翟故城北桓十五年鄭伯突入於櫟杜注陽翟縣 陽翟本元鈞州治明洪武初省入州萬歴三年避諱改禹州 明地理志禹州北有潁水下經襄城一名渚水又東南經許州府治石梁縣西襄城縣東北水經注潁水又南經潁隂城西 潁隂故城在府東北舊許昌典農都尉治後改為縣今許州府是也又東南經臨潁縣北水經注潁水東南流經繁昌故縣北又東南歴臨潁縣 繁昌故城在臨潁縣北三十里 水經注潁水自臨潁縣西小㶏水出爾雅曰潁别為沙潁水又東南經澤城北即古城皋亭定四年盟於皋鼬杜注繁昌縣東南城皋亭是也又東經西華縣南其南岸則商水縣元和志潁水在西華縣南二十里南頓縣西北三十里 水經注西華縣北有習陽城潁水經其南又東南經博陽縣城東 博陽城在南頓縣北四十里南頓今商水縣古頓國又東南經陳州府治淮寧縣南水經注潁水又東南經陳縣南 陳縣今陳州府治陳都宛邱也漢志蒗蕩渠首受泲東南至陳入潁即沙水也左折而南經項城縣北水經注潁水又東南左㑹交口交口即新陽堰新溝潁水自東堰南流經項縣故城北又東合谷水 新陽堰即百尺堰在項城縣北三十五里項城縣古項國又東南經潁州府治阜陽縣北水經注潁水又東南流經胡城東胡城故胡國在潁州府西北二里又東南至潁上縣東南入於淮水經注潁水又東南汝水枝津注之又經慎縣故城南又東南經蜩蟟郭俗謂之鄭城又東南入於淮昭十二年楚子狩於州來次於潁尾蓋潁水之㑹淮也 慎縣故城在潁上縣西北哀十六年吳入伐慎白公敗之是也又鄭城即今潁上故城在潁上縣南
  濄水受沙水於陳州府扶溝縣東郭景純曰大水溢出别為小大也又東南經太康縣西又東經其縣北水經注濄水又東南經陽夏縣西又東經邈城北 陽夏今太康縣又東經睢州南水經注又東經大棘城南宣二年戰於大棘是也在睢州東 又東經安平縣故城北陳留風俗傳曰大棘鄉故安平縣也又東鄉鹿邑縣北水經注濄水又東經鹿邑城北 陳鳴鹿在縣西十三里 又東經武平縣故城 武平故城在鹿邑縣北水經注濄水又東經苦縣西南分為二水枝流注於東北入谷為死濄濄水又南東屈經苦縣故城南 苦縣故城在鹿邑縣東七十里又東經亳州北水經注濄水又東經譙縣故城北沙水自枝分北經譙城西而北注濄濄水四周城側 譙今潁州府亳州治即陳焦邑 水經注濄水又東南經城父縣故城沙水枝分注之 城父故城在亳州東南七十里即陳夷邑又東南經䝉城縣北水經注濄水又東經下城父北又東南屈經郎山南山東有垂惠聚又東南經龍亢縣故城南 郡國志曰山桑縣有下城父聚山桑今䝉城縣也垂惠聚在縣西北龍亢集在縣東南又東南合北肥水至懐逺縣東南入淮水經注濄水又左合北肥水又屈而南流出石梁又東南流經荆山而東流注於淮 北肥水出今䝉城西北東南流至懐逺縣南東入於濄 荆山在懐逺縣南一里
  泗水出山東兖州府泗水縣東陪尾山水經注泗水出魯卞縣故城東南桃虚西北昭七年以孟氏成邑與晉而遷於桃即此又西經其縣故城西 元和志泗水出泗水縣東五十里陪尾山其源有四四泉俱導因以為名卞縣故城在泗水縣東五十里又西南經曲阜縣北分為二北為洙南則泗水經注泗水又西南經魯縣北為洙瀆南則泗水南則泗水 魯縣故城即今曲阜縣治洙瀆在曲阜縣北莊九年浚洙即此從征記曰闕里有四門其北門去洙水百餘步所謂洙泗之間泗水又南經曲阜縣城西南合沂水水出魯城東南尼邱山西北北對稷門亦曰雩門昭二十五年傳季孫請待於沂上及論語浴乎沂即此又西經兖州府治滋陽縣東水經注泗水又西經瑕邱縣東 瑕邱魯邑即負瑕故城在今滋陽縣西元和志泗水東自曲阜縣界流入與洙水合又東南流經鄒縣西水經注屈從縣東南流經平陽縣故城西 此即南平陽也故城在今鄒縣西又東經鄒縣南洸水注之水經注泗水又南經高平縣故城西洸水注之 高平故城在今鄒縣西洸水者洙水也洸洙相入受通稱矣又南經魚臺縣北菏水注之水經注泗水又南經方與縣東菏水注之 方與故城在今魚臺縣北菏水即濟水之苞注以成湖澤東與泗水合於魚臺縣西六十里榖亭城下俗謂之黄水口黄水西北通鉅野澤又東南經魚臺縣東漷水注之水經注泗水又屈東南過湖陸縣南左㑹南梁水又南漷水注之 湖陸本湖陵漢章帝改湖陸故城在今魚臺縣東南南梁水亦名西漷水出滕縣東北漷水出滕縣南五十里西南流入泗哀二年季孫斯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是也又南經滕縣西水經注泗水又南經薛之上邳城西 胡氏曰奚仲自薛遷於邳則下邳也有下胡此為上今滕縣西北有故薛城又南經沛縣東水經注泗水又南經沛縣東黄水注之又南經小沛縣東又東南經廣戚縣故城南 黄水出小黄縣黄溝即吳子㑹諸侯於黄池者也元和志泗水自西北流入沛縣東去縣五十步小沛即沛縣廣戚故城在沛縣東北又東南經徐州府治銅山縣東北又南經其東南水經注泗水又經留縣而南經垞城東又東南經彭城縣故城東又東南經呂縣南 留城在沛縣東南五十五里垞城在徐州府北二十六里元和志泗水在彭城縣東去縣十步今徐州府東南有彭城故城百步洪在府東南二里呂梁洪在府東南五十七里宋呂邑襄元年楚子辛侵宋呂留是也縣對泗水上上有石梁故曰呂梁懸濤崩渀實為泗險明嘉靖中鑿呂梁平之又東南經舊邳州城西又東經其東南沂水注之水經注泗水又東南經下邳縣葛峯山又東南經其故城西又東南沂水注之 元和志葛峯山在下邳縣西六里下邳故城在邳州城東三十里沂水在下邳城北西南入泗按皇輿圖舊邳州在今邳州西南百餘里未考何年徙於東北又東南經宿遷縣西又經其城南睢水注之水經注泗水又東南得睢水口又經宿預城西又經其城南又東經陵柵南 睢水出陳留縣西蒗蕩渠東流經下相縣故城南又東南入泗謂之睢口下相故城在宿遷縣西北七十里宿預故城在宿遷縣東南陵柵舊陵縣治也在今宿遷縣東南又東南經桃源縣北水經注又東南經淮陽城北又東南經魏陽城北淮陽故城在今桃源縣西北魏陽疑即泗陽縣故城在今桃源縣東又東經清河縣西南而注於淮水經注泗水又東經角城北而東南流注於淮 角城縣故城在今桃源縣東 今泗水故道自徐城以南悉為黄河所奪而淮不得擅㑹泗之名矣
  睢水出河南開封府陳留縣西蒗蕩渠蒗蕩渠者即河隂西石門渠也水經謂之濟水京相璠曰出河之濟蓋自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王賁斷故渠引水東南出以灌大梁謂之梁溝世遂目故渠曰隂溝而以梁溝為蒗蕩渠渠分濟東南流經陽武之南中牟之北即名沙水其支流曰睢水汳水濄水汳水即汴水汴東注沙南流濄水又受沙水於扶溝者也 鴻溝兼沙水之目沙水東南流至陳州為百尺溝注於潁水此即班固所謂蒗蕩渠者受泲東南至陳入潁者也其一水自百尺溝分出東南流至懐逺縣西而南注於淮即所謂沙汭也東經杞縣北水經注睢水東經高陽故亭北又東經雍邱縣故城北 高陽故城在杞縣西南雍邱今杞縣也本杞國又東經睢州北水經注睢水又東經襄邑縣故城北 襄邑故城今雎州治也衛襄牛地又東經寧陵縣南水經注睢水又東經寧陵縣南故葛伯國又東經歸德府治商邱縣南水經注睢水又東經横城北 昭二十一年禦華向於横杜注睢陽縣南有横亭是也 水經注睢水又東經新城北 文十四年盟於新城在商邱西南 水經注睢水又東經高鄉亭北又東經亳城北南亳也湯所都 在商邱西北 又東經睢陽故城南 睢陽明嘉靖中改曰商邱宋都也 水維注睢水又東經穀熟縣故城北又東蘄水出焉 榖熟縣元至元中省入睢陽又東經永城縣北水經注睢水又東經粟邑縣北又東經太邱縣故城北又東經芒縣故城北 太邱故城在永城縣西芒縣故城在永城縣北一名臨雎城北與碭縣分水有碣山所謂芒碭之間也又東經宿州南屋從城北東流當蕭縣南水經注睢水又東經相縣故城南有鄭陂水西南流經相城東而南流注於睢睢盛則北流入於陂陂盛則西北注於睢又東經靈璧縣東水經注睢水又東經彭城郡之靈璧東南流 靈璧縣宋元祐元年以虹縣之靈璧鎮置又東北經睢寧縣北水經注睢水又東經竹縣故城南 竹邑縣也在邳州西南 睢水又東與滭湖合又東南八丈溝注之又東經臨淮郡之取盧故城北 取盧故城在邳州西南 睢水又東合烏慈水又東經睢陵縣故城北 睢陵故城今睢寧縣也又東南經宿遷縣南又東南入泗水經注睢水又東南經下相故城南又東南流入於泗 下相故城在宿遷縣西北
  沂水出山東沂州府沂水縣北雕厓山山去縣一百里胡氏曰即鄭康成所云沂山也水經注沂水出泰山盖縣艾山疑即沂山支阜東南經沂水縣西南水經注沂水東經浮來山浮來水注之 公及莒人盟於浮來是也 又東南經東莞縣故城西 城即沂水縣治又南經東安縣故城東而南合時密水 時密水出密山莒人歸共仲及密而死是也東安故城在沂水縣
  西南 又南經陽都縣故城東 故陽國在沂水縣南又南與䝉山水合 水出䝉山之隂 又南經中邱城西 隱七年城中邱即此又南經沂州府治蘭山縣北又屈從縣西南流水經注又南經臨沂縣故城東 城在沂州府城北 小沂水注之一名治水亦名武水山武陽縣冠石山經䝉山下又東南經顓臾城北費縣故城南又東南經祊城南又東南注於沂哀二年取沂西田係小沂水 水經注沂水又南經開陽縣故城東 縣故鄅國哀三年城啟陽即此故城在沂州北 又東經襄賁縣東又屈從縣西南流襄賁故城在沂州西南又南經郯城縣西水經注又屈經郯縣西 縣故郯國今郯城縣西南有郯縣故城西南去舊邳州治一百五十里又南經舊邳州城南入於泗水經注又南經良城縣南 良城故城在邳州西北昭十三年晉侯㑹吳於良即此又南經下邳縣北 下邳故城在邳州東三十里沂水至此分為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經城東屈從縣南注泗亦謂之小沂水 邳州志沂河舊在州西一里今其道為黄流淤塞水自郯城入運 按州西北有泇河萬歴三十五年開泇以通運自沛縣夏鎮至良城泇口合蛤鰻連汪諸湖東合沂水從周湖柳湖接邳州東直河東南達宿遷之黄墩駱馬諸湖從董陳二溝入黄河所謂引泗合沂以濟運也而沂水入泗之故跡俱不可詳矣 又論語浴沂之沂出尼山西入泗非此沂水也附見泗水
  汶水出山東泰安府萊蕪縣原山山在萊蕪縣東北七十里西南流經萊蕪縣西北水經注西南經嬴縣故城南 城在今萊蕪縣西北又西南經泰安府治泰安縣南㑹牟汶北汶牟汶水出萊蕪縣南門外西流入汶北汶水出泰山分水嶺東南流入汶西南經徂徠山西山在泰安府東南四十里又南左㑹淄水世謂之柴汶柴汶水在泰安府東三十五里西流入汶昭二十六年傳成人伐齊師之飲馬於淄者即此又别有小汶水在府東南七十里西入汶通為五汶也又西南經寧陽縣東北又西洸水出焉爾雅汶别為□疑即洸也今寧陽縣境有魯□邑洸水西南流經今滋陽縣西北注於沫水又西南經東平州南汶上縣北水經注汶水又西南經東平章縣南又西南經桃鄉縣故城西 章縣故城在今東平州東桃鄉故城在今汶上縣東北四十里又西經故夀張縣北又西南至安山鎮入於濟明地理志夀張故城在今縣東南洪武十三年徙治王陵店在安平鎮西南矣故水經注先云經夀張而後云又西南至安民亭入濟也安民亭即今安山鎮元人引汶絶濟入㑹通河明永樂中又築戴村壩遏汶水盡出南旺以資運而安山入濟之故道填淤乆矣
  菏水分濟於山東曹州府定陶縣東北經今鉅野縣西南水經注東南經乗氏縣故城南即春秋之乗邱在鉅野縣西南 又東經金鄉縣東北水經注又東經昌邑縣故城北又東經金鄉縣故城南又東經緡縣故城之北 昌邑故城在金鄉縣西北東緡故城在金鄉縣西北又東經魚臺縣北又經其城東南入於泗水經注菏水又東經方與縣北又東經武棠亭又東經泥母亭又東經湖陸縣南東入於泗水 武棠亭在魚臺縣北十三里即魯侯觀魚處泥母亭即𡩋母在魚臺縣東菏水入泗處在魚臺縣東二十里穀亭鎮按汶水菏水本應與濟水以類相從以今日水道汶水不復入濟而其南流者亦合沂泗入淮菏之上流亦無復有濟水故附於此濰淄二水專達於海亦無可附並繫於後
  濰水出今山東沂州府莒州東北濰山水經注濰水出琅琊箕縣維山元和志濰山在莒縣東北八十三里濰水所出東經諸城縣西又東北經諸
  城縣北水經注東北經諸縣故城西 城在今諸城縣西南又北經安邱縣東其東岸則高宻縣水經注又東北經東武縣故城西 今諸城縣治 又北經平昌縣故城東城在今安邱縣南 又北經高密縣故城西故城在今縣西南濰水西南去縣四十里又北經安邱縣東北水經注又北經淳于縣東 今安邱縣東北有淳于故城 又北左㑹汶水 此東汶也出朱虚縣小泰山又北經昌邑縣南又東北經其縣東又東北入於海水經注北經平城亭西又東北經密鄉亭西今昌邑縣南有平城故城東南有密鄉故城又東北經下密縣故城西 城在昌邑縣東南與濰縣接界 又東北經都昌縣故城東又東北入於海 都昌今昌邑也海在縣北十五里
  淄水出今山東青州府治益都縣西南岳陽山水經注淄水出泰山萊蕪縣西南原山下括地志淄川縣東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今益都縣岳陽山東麓地名泉河古萊蕪地岳陽即原山也東北流經益都縣南又經其城西北水經注淄水東北流經萊蕪谷 谷在今益都西南元和志淄水西去縣五十五里 屈而西北流經其縣故城南 元和志萊蕪故城在今淄州東南六十里又今益都西南有萊蕪故城今萊蕪漢嬴縣也唐長安四年置非此萊蕪又西北轉經城西又北出山謂之萊蕪口 舊志自臨淄西南至古萊蕪有長谷界兩山間踰二百里中通淄河名馬陸亦名弇中又東北經臨淄縣南又經其東北水經注淄水東北流經牛山西 牛山在臨淄縣南二十五里 又東經淄淄縣故城南東得天齊水口又北經其城東 城中有營邱齊國都也 又東經安平城北 臨淄縣東有安平故城 又東經利縣東 在臨淄北五十里又東北經樂安縣東北夀光縣北入於海水經注淄水又東經巨淀縣故城西又東北經廣饒縣故城北 俱在今樂安縣東北又東入馬車瀆 在樂安縣東五十里清水泊北亂流東北經琅瑰故城南 在樂安縣東北一百十里又東北經馬井城北與時澠之水合 時水出齊城西南二十五里澠水出營城東北經博興縣南界入時水時水一名耏水 又東北至皮邱沈入海 元和志夀光縣淄澠二水西自千乗縣界流入去縣四十里千乗故城在樂安北濵海





<經部,春秋類,春秋大事表,輿圖>
<經部,春秋類,春秋大事表,輿圖>








  江水出四川松潘衛繳外岷山流經衛北又東南經叠溪營西又東南經茂州西其西岸則保縣又西南經威州西玉輪江自西注之亦曰汶水又西南經汶川縣西又東南經灌縣西沱水出焉沱水自灌縣西南首受大江東經郫縣新繁成都新都金堂等縣又東南經簡州及資陽資縣富順等縣至瀘州北東南與江㑹湖氏曰此禹貢梁州之沱也亦謂之郫江其大江之正流水經注謂之𨞪江又東南經温江縣西崇慶州東又東南經新津縣東北又東南經眉州東又南經嘉定州東涐水合沫水青衣水自西入焉涐水亦名大渡河又東南經犍為縣北又東南經敘州府治宜賓縣東北瀘水合繩若諸水自西來入焉繩水即姚安府北之金沙江若水即建昌衛西之打冲河瀘水出建昌衛西北南行受諸水折而東經東川府北又東北經屏山縣南名馬湖江縣故馬湖府也又東北入江又東經南溪縣南又南經江安縣北又東經納溪縣北又東北經瀘州東南沱水合湔雒緜諸水自西北來入焉又東經合江縣北又東北經江津縣北又東北經重慶府治巴縣東南巴縣故巴子國西漢水合羌白涪巴渝諸水自北來入焉西漢水亦曰嘉陵江白水即禹貢桓水又東北經長夀縣南又東經涪州北涪陵江水自南入焉亦曰延江又東北經酆都縣南又東北經忠州南又東北經萬縣南又東北經雲陽縣南又東經夔州府治奉節縣南奉節縣為庸之魚邑楚地至此與巴接境 瞿塘峽在縣東夷水出焉夷水自奉節縣東南首受大江流經建始縣北其故道今已湮塞惟從建始縣南受施南府開蠻界水東經巴東長陽至宜都縣北又東入江胡氏曰此即禹貢荆州之沱也又東經巫山縣南巫峽在縣東又東經湖廣巴東縣北又東經歸州南州東南七里有丹陽故城亦名秭歸北枕大江楚熊繹始封之丹陽也東二十里有夔子城為楚所分之夔國又東經宜昌府南即夷陵州西陵峽在府西北又東南經宜都縣北與夷水合又東南經枝江縣北亦名丹陽通典云楚都丹陽為今秭歸後徙枝江亦曰丹陽但不知何時所遷耳 又莊十年傳楚子禦巴人大敗於津水經注汥江縣西三里有津亭又文十六年傳麋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楚人謀徙於阪高杜注選楚地亦當在縣境楚又徙羅人於此後漢志枝江本羅國又東經松滋縣北睢水合漳水自北入焉又東經荆州府治江陵縣南夏水出焉楚遷都郢在縣北十里後遷都於鄀名此為紀郢杜注所謂紀南城也渚宮今縣治水經注江陵城即春秋時渚宮 又荆州記州東三里餘有三湖湖東有水名荒谷又西北有小城曰冶父又脾洩杜注近郢都亦當在江陵縣境又南經公安縣東又東經石首縣北又東經華容縣北監利縣南監利石首二縣本漢華容縣地其故城在今監利縣之西北今之華容乃晉分漢孱陵地置南安縣隨改華容 章華臺在監利縣東北三十里又縣東三十里有州陵城為州國涌水自夏水南通於江謂之涌口在今監利縣東南又東南至岳州府治巴陵
  縣西北㑹洞庭之水洞庭受湖南沅湘等九水故禹貢稱九江春秋時尚未有洞庭之名胡氏曰自枝江縣北以下此後世大江之經流水經注所稱北江者也禹貢導江東至於澧過九江則當經
  枝江縣南松滋縣南公安縣西南安鄉縣西南合澧水又東至華容縣入洞庭湖水經注所稱南江也又東經臨湘縣北又東北經嘉魚縣西北沔陽州東南又東北經武昌府治江夏縣西其西岸則漢陽府治漢陽縣漢水自西北來合焉詳漢水又北折而東經武昌縣北其北岸則黄州府治黄岡縣縣西北有舉水於此入江其上源出麻城縣又麻城縣東有栢子山高氏曰定四年吳楚陳於栢舉蓋合栢山舉水得名又東南經大冶縣北蘄水縣南弦國在縣東三十里又東南經興國州北蘄州南又東經廣濟縣南江西瑞昌縣北又東經黄梅縣南九江府治德化縣北又東彭蠡湖自南來注之又東北經湖口縣北其北岸則江南宿松縣又東北經彭澤縣北其北岸則望江縣又東北經東流縣西又東北經安慶府治懐寧縣南又東北經池州府治貴池縣北其西北岸則桐城縣廬江縣桐城為桐國廬江以西為羣舒地又東北經銅陵縣西胡氏曰大江去縣里許鵲頭山在縣北昭五年楚伐吳吳人敗之鵲岸即此又東北經繁昌縣北胡氏曰縣東北三十里江中有鵲尾洲其西北岸則無為州巢國地有楚駕釐二邑 州東南有濡須口巢湖之水於此入江又東經蕪湖縣西又北經太平府治當塗縣西桐水入焉其西岸則和州昭十七年傳楚敗吳師於長岸獲其乗舟餘皇元和志歴陽縣南七十里有梁山東岸姑熟縣有博望山二山隔江相對望之如門南朝謂之天門即長岸也唐歴陽縣今和州姑熟今當塗也梁山即西梁山博望山即東梁山又東北經江寧府治上元縣西北其西岸則江浦縣又東北經六合縣南六合縣為楚棠邑襄十四年傳楚子囊師於棠以伐吳即此 縣東南有瓜步滁水於此入江又東經句容縣北其北岸則儀徴縣又東經鎮江府治丹徒縣北丹徒吳朱方也其北岸則揚州府治江都縣哀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起於府城東南二里又東經丹陽縣北又東經常州府治武進縣北武進吳延陵邑其北岸則泰州又東經江隂縣北其北岸則泰興縣靖江縣如皋縣吳鄖邑在如皋縣南又東經常熟縣北其北岸則通州又東南經太倉州北其北岸則海門鄉海門縣本唐海陵縣之東洲鎮五代時置縣有六港皆通大海其地為海水所侵康熙初縣治遂淪於海今為海門鄉併入通州又東入於海
  漢水出陜西漢中府寧羌州北九十里嶓冡山嶓冡有二一在沔縣西寧羌州北漾水所出漢之上源也一在鞏昌府秦州西南嘉陵水所出其下流合潛水曰西漢水也東北流經沔縣西南合沔沔水一名沮水漾既合沔亦通稱沔 胡氏曰漾水自沔縣南枝分為禹貢梁州之潛西流至廣元縣西南入嘉陵水又東經褒城縣南褒水自縣東北來源出郿縣衙嶺山南南流入於漢其山北為斜水所出北流入渭褒水所經皆穴山架木而行名曰連雲棧又東南經漢中府治南鄭縣南至此始名漢水又東經城固縣南又東經洋縣南又東經西鄉縣東北又東南經石泉縣南又南經漢隂縣西又南經紫陽縣西又東北經興安州北州為庸國地又東經洵陽縣南又東經白河縣北麇國都錫穴即縣治其北岸則湖廣上津縣又東北經竹山縣北縣東四十里有上庸城為庸國地又五里有方城山四面險固山南有城周十餘里為庸之方城其北岸則鄖西縣又東經鄖陽府治鄖縣南鄖縣為麇國地文十一年傳楚子伐麇師於防渚防渚在今房縣又東南經均州北均水合丹水淅水自北入焉丹水出商州西水經注丹水自倉野東歴菟和又東南歴少習出武關又東南淅水注之又東南經三户城又東南經丹水縣南又東歴於中之北所謂商於者也又南合均水 按今鄖襄以北北通宛洛西走商華實春秋時楚與春晉徃來要害之地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上洛左師軍於菟和右師軍於倉野使謂晉隂地大夫將通於少習以聼命豐在今淅川縣西南析在今内鄉縣西上洛今商州菟和倉野俱在州南自州以東至嵩縣俱晉陰地少習在商南縣東其下有武關史記沛公西入武關破咸陽是也僖二十五年秦晉伐鄀楚鬬克屈禦寇以申息之師戌商密申在今南陽縣西息在今息縣北商密在内鄉縣西南本鄀國地有三戸城哀四年晉執蠻子以畀楚師於三戸是也文十年子西為商公沿漢泝江將入郢商在今商南縣武關西北然則均州丹水之間為楚重地明矣 又文十六年楚侵庸次於句澨楚子㑹師於臨品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俱在州境又東南經光化縣西南縣西有隂縣故城為楚下隂地昭十九年傳楚工尹赤遷隂於下隂即此又東南經榖城縣東彭水自西入焉縣西十里有榖城山為榖國又東南經襄陽府治襄陽縣北淯水自北入焉漢水北岸即古樊城與襄陽對峙為古今之形勝南北之腰膂 府東北十二里有鄾城為鄾國又文十六年傳楚人謀徙於阪高在府治西折而南經宜城縣東鄢水自西入焉縣西南九里有古鄢國入楚為鄢邑昭十三年傳王沿夏將欲入鄢杜注順漢水入鄢也縣西南九十里有鄀城與荆門州接界鄀國自商密遷此後入於楚定六年楚避吳北去徙都鄀仍名郢謂之鄢郢 縣東南有湫城為楚湫邑又南經安陸府治鍾祥縣西南桓十一年傳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鬬亷謂莫敖曰君次於郊郢以禦四邑我以鋭師宵駕於鄖郊郢即今府治高氏曰四國之境相去甚逺隨在隨州蓼在唐縣州在監利絞在鄖陽而郊郢則居中扼要之地也故鬬亷使屈瑕據之 莊四年傳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且請為㑹於漢汭而還此漢汭乃襄陽以南至安陸府之漢水也高氏曰漢東之國隨為大故西境特廣踰漢而後為楚地桓八年楚武王侵隨軍於漢淮之間始漸規取漢上之地今隨州東南三十里有楚子城所謂軍於漢淮之間者盖築城於此以逼隨也 楚沈鹿在縣東六十里 府志云漢水自鍾祥縣北三十里分流為蘆伏河經潛江縣東南復入於漢即禹貢荆州之潛也臼水自東入焉即成臼又南經荆門州東州西北有長林城為楚大林東南有那口城為楚那處又東南經京山縣西南雍澨在縣西南薳澨亦在縣境又東南經潛江縣北又東經天門縣南天門本景陵縣雍正中改夏水自西南入焉自此以下漢水亦稱夏水又東經沔陽州北又東經漢川縣南溳水自北入焉即清𤼵又東經漢陽府治漢陽縣東北又南合於大江今漢口也漢既納夏亦通稱夏左傳昭四年沈尹射奔命於夏汭杜注漢水曲入江今夏口也孔疏漢水之尾變為夏水是也昭十三年王沿夏欲入鄢猶為漢水上流而亦稱夏者猶沔為入漢之水而水經稱全漢曰沔盖三水通稱也古夏口即漢口在江之北三國吳時於江南築城名夏口而夏口遂與沔口對峙矣 定四年傳吳人舍舟淮汭自豫夏與楚夾漢司馬左戍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還塞大隧直轅㝠阨子濟漢而伐之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别至於大别大别山一名魯山在府城東北百步小别山一名甑山在漢川縣南十里大隧直轅㝠阨即所謂義陽三關也搃名曰城口在應山縣北信陽州南方城在裕州吳人舍舟遵陸當在今潁夀之間從此循淮以西入城口以至於漢也 胡氏曰漢水本東行觸大别之陂而南囬入江今則自郭師口以上決而東經大别山後入江非復古之夏汭矣 按楚人濟漢而陳則春秋時大别山在漢水東岸今在漢水西岸
  附入江入漢諸水
  睢水出湖廣鄖陽府房縣西南景山一名沮水東南流維南漳縣西逺安縣西又南經當陽縣北又東南合漳水又南至松滋縣東入於江定四年傳楚子涉睢濟江盖自郢西走涉此水也按今沮水上流出逺安縣西北其房縣之沮東流至榖城縣南入於漢
  漳水出湖廣荆州府南漳縣西北荆山東南流又屈西南經荆門州西又南至當陽縣東南合睢水漳水入沮在當陽縣東南五十里宣四年傳子越師於漳澨即此 按今漳水上流在南漳縣西南
  桐水出江南廣德州西南白石山西北流經建平縣南又西北經高淳縣注於丹陽湖又西入江丹陽湖在太平府治當塗縣東南周三百里分流蕪湖哀十五年傳楚伐吳及桐汭應在當塗蕪湖二縣之間又襄三年傳楚子重伐吳克鳩兹至於衡山鳩兹在蕪湖縣東三十里衡山在當塗縣東北六十里
  彭水出鄖陽府房縣一名筑水東南流經榖城縣南又東入於漢桓十二年傳楚伐絞楚師分涉於彭即此絞國在勛陽府治西北
  鄢水亦出房縣一名夷水東南流經南漳縣南又東南經宜城縣南又東入於漢水經注夷水蠻水也導源中廬縣界康狼山 與荆山相鄰其水東南流經宜城西山又東南經羅川城故羅國也又謂之鄢水春秋楚人伐羅渡都者也又東南流與零水合經蠻城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春秋莫敖自羅敗退及鄢亂次以濟是也 中廬縣本盧戎國人楚為廬邑其故城在南漳縣東五十里羅川城在宜城縣西二十里皆近鄢水
  成臼即臼水出出湖廣安陸府京山縣西北聊屈山西入於漢定五年傳王之奔隨也將涉於成臼即此水也
  溠水出湖廣德安府隨州西北黄山莊四年傳除道梁溠營軍臨隨即此水也東南流注於鄖
  清𤼵即溳水出隨州西大洪山東南流經德安府治安陸縣西謂之清水定四年傳吳從楚師及清𤼵即此水也又東南經孝感縣西南漢川縣東北又南入於漢
  夏水首受江水於荆州府治江陵縣東南水經注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謂過夏首而西浮顧龍門而不見龍門即郢城之東門也又東經監利縣北水經注夏水自華容縣東北東經監利縣南華容故城在今監利縣西北監利故城在今縣東北涌水出焉水經注水自夏水南通於江謂之涌口莊十八年傳閻□遊涌而逸即此又東北經沔陽州西又東北入於漢水經注沔水經江夏雲杜縣夏水從西來注之雲杜故城在今沔陽州西北 應劭曰江别入沔為夏水冬竭夏流故名
  雲夢跨江南北在今湖廣德安安陸二府以南荆州府監利石首枝江等縣以北左傳宣四年䢵夫人使棄子文於夢中杜注江夏安陸縣東南有雲夢城安陸今徳安府治昭三年楚子以鄭伯田江南之夢郭景純言華容縣南巴邱湖是也華容今監利石首二縣定四年楚子涉睢濟江入於雲中當在今枝江縣界
  彭蠡即鄱陽湖在江西南昌府東北九江府東南南康府東饒州府西其上源曰贛水亦曰豫章水出南安府崇義縣南東北流經贛州吉安臨江諸府至南昌府西北又東入鄱陽湖又北經饒州南康二府至九江府治德化縣東而北入於江今饒州府治鄱陽縣為楚地餘干縣為越地俱濵鄱陽湖史記吳伐楚取番即鄱陽縣是湖為三國接界之地昭二十四年楚子為舟師以畧吳疆越大夫胥犴勞王於豫章之汭即今鄱陽湖左右地也
  笠澤即松江在今江南蘇州府吳江縣南浙江嘉興府治嘉興縣北上承太湖下入於海哀十七年傳越伐吳吳子禦之笠澤國語越軍江北吳軍江南是也







  春秋大事表輿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