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六十六

卷第六十五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第六十六
宋 朱熹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
卷第六十七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六十六

 雜著

   孝經刋誤古今文有不同者别見考異

仲尼閒居曾子侍坐子曰參先王有至徳要道以順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曽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

以知之子曰夫孝徳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復坐吾語汝身

體髪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名於

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

立身大雅云母念爾祖聿脩厥徳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

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徳教加於百姓

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頼之在上

不驕髙而不危制節謹度蒲而不溢髙而不危所以長守

貴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冨冨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

稷而和其民人盖諸侯之孝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

履薄冰非先生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

先王之徳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

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

然後能守其宗廟盖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

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爵禄而

守其𥙊祀盖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𥧌母忝爾所生子曰

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巳下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

此一節夫子曾子問答之言而曾氏門人之所記也疑

所謂孝經者其夲文止如此其下則或者雜引傳記以

釋經文乃孝經之傳也𥨸嘗考之傳文固多傅㑹而經

文亦不免有離析增加之失顧自漢以來諸儒傳誦莫

𮗜其非至或以爲孔子之所自著則又可𥬇之尤者盖

經之首統論孝之終始中乃敷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庶人之孝而其末結之曰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孝

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其首尾相應次第相承

文勢連屬脉絡通貫同是一時之言無可疑者而後人

妄分以爲六七章今文作六章古文作七章又增子曰及引詩書之

文以雜乎其間使其文意分斷間隔而讀者不復得見

 聖言全體大義爲害不細故今定此六七章者合爲一

 章而刪去子曰者二引書者一引詩者四凡六十一字

 以復經文之舊其傳文之失又别論之如左右

曽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義以順天下是

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

也是故先之以愽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徳義而民興

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此以下皆傳文而此一節盖釋以順天下之意當爲傳

 之三章而今失其次矣但自其章首以至因地之義皆

 是春秋左氏傳所載子太叔爲趙簡子道子産之言唯

 易禮字爲孝字而文𫝑反不(⿱艹石)彼之通貫條目反不(⿱艹石)

 彼之完備明此襲彼非彼取此無疑也子産曰夫禮天之經地之義民

 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其下便陳天明地性之目與其所以則之因之之實然後

 簡子賛之曰甚哉禮之大也首尾 通貫節目詳備與此不同其曰先王見教之可以

 化民又與上文不相屬故温公改教爲孝乃得粗通而

 下文所謂徳義敬讓禮樂好惡者𨚫不相應疑亦裂取

 他書之成文而強加装綴以爲孔子曾子之問答但未

 見其所出耳然其前叚文雖非是而理猶可通存之無

 害至於後叚則文旣可疑而謂聖人見孝可以化民而

 後以身先之於理又巳悖矣况先之以慱愛亦非立愛

 惟親之序(⿱艹石)之何而能使民不遺其親耶其所引詩亦

 不親切今定先王見教以下凡六十九字並刪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况

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

不敢侮於鰥寡而况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

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𭞹

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𥙊則鬼享之是以天下

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如此詩

云有𮗜徳行四國順之

 此一節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之意爲傳之四章其言

 雖善而亦非經文之正意盖經以孝而和此以和而孝

 也引詩亦無甚失且其下文語巳更端無所隔礙故今

 且得仍舊耳後不言合刪改者放此

曽子曰敢問聖人之徳其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

人爲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

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

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軄來𦔳𥙊夫聖

人之徳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𰯌下以飬父母日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

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此一節釋孝徳之本之意傳之五章也但嚴父配天本

 因論武王周公之事而賛羙其孝之詞非謂凡爲孝者

 皆欲如此也又况孝之所以爲大者本自有親切處而

 非此之謂乎(⿱艹石)必如此而後爲孝則是使爲人臣子者

 皆有矜將之心而反䧟於大不孝矣作傳者但見其論

 孝之大即以附此而不知其非所以爲天下之通訓讀

 者詳之不以文害意焉可也其曰故親生之𰯌下以下

 意𨚫親切但與上文不屬而與下章相近故今文連下

 二章爲一章但下章之首語巳更端意亦重復不當通

 爲一章此語當依古文且附上章或自别爲一章可也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義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

臨之厚莫重焉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徳不

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

於善皆在於凶徳雖得之君子所不貴君子則不然言斯

可道行斯可樂徳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𮗚進退可度

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徳教

而行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𫻪

 此一節釋教之所由生之意傳之六章也古文析不愛

其親以下别爲一章而各冠以子曰今文則合之而又

 通上章爲一章無此二子曰字而於不愛其親之上加

故字今詳此章之首語實更端當以古文爲正不愛其

親語意正與上文相續當以今文爲正至君臣之義之

 下則又當有脫簡焉今不能知其爲何字也悖禮以上

皆格言但以順則逆以下則又雜取左傳所載季文子

北宮文子之言與此上文旣不相應而彼此得失又如

前章所論子産之語今刪去凡九十字季文子曰以訓則昏民無則焉

不度於善而皆在於㓙徳是以去之北宫文子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舎可愛進退有度周旋可則容止可𮗚作

事可法徳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

子曰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

䘮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

居上不驕爲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爲下而亂

則刑在醜而爭則兵此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爲

不孝也

 此一節釋始於事親及不敢毁傷之意乃傳之七章亦

 格言也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

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此一節因上文不孝之云而繫於此乃傳之八章亦格

 言也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弟移風易俗

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巳矣故敬其父

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

悅所敬者寡而悅者衆此之謂要道

 此一節釋要道之意當爲傳之二章但經所謂要道當

 自巳而推之與此亦不同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

敬天下之爲人父者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教

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徳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太者乎

 此一節釋至徳以順天下之意當爲傳之首章然所論

 至徳語意亦踈如上章之失云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

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

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至敬不忘親也修身慎

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

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一節釋天子之孝有格言焉當爲傳之十章或 云冝爲十二章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

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故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後世

 此一節釋立身揚名及士之孝傳之十一章也或云冝爲九章

子曰閨門之内具禮矣乎嚴父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

役也

 此一節因上章三可移而言傳之十二章也嚴父孝也

 嚴兄弟也妻子臣妾官也或云宜爲十章

曽子曰(⿱艹石)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參聞命矣敢問從父之

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

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

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

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䧟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

不可以弗爭於父臣不可以弗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

從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

 此不解經而别發一義冝爲傳之十三章

子曰君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𥙷過將順其羙匡救其惡

故上下能相親詩曰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

忘之

 此一節釋忠於事君之意當爲傳之九章或云宜爲十一章

 上章爭臣而誤屬於此耳進思盡忠退思𥙷過亦左傳

 所載士貞子語然於文理無害引詩亦足以發明移孝

 事君之意今並存之

子曰孝子之䘮親𡘜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羙不安聞樂

不樂食㫖不甘此哀戚之情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

毀不㓕性此聖人之政䘮不過三年示民有終爲之棺槨

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檘踊𡘜泣哀以送之卜

其宅兆而安措之爲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

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

子之事親終矣

 傳之十四章亦不解經而别發一義其語尤精約也

  熹舊見衡山胡侍𭅺論語說疑孝經引詩非經本文

  𥘉甚駭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爲信而孝經之

  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書質之沙随程可久文程答

  書曰頃見玉山汪端明亦以爲此書多岀後人傅㑹

  於是乃知前輩讀書精審其論固巳及此又𥨸自幸

  有所因述而得免於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

  書之言可發此經之㫖者别爲外傳如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𩔖即

  附始於事親之傳顧未敢耳淳熈丙午八月十二日記

   孔叢子亦偽書而多用左氏語者但孝經相傳巳

   久盖出於漢𥘉左氏未盛行之時不知何世何人

   爲之也孔叢子叙事至東漢然其詞氣甚卑近亦

   非東漢人作所載孔臧兄弟往還書䟽正𩔖西京

   雜記中僞造漢人文章西京雜記之繆匡衡傳注中顔氏巳辨之可考

   甚可笑所言不肯爲三公等事以前書考之亦無

   其實而通監皆誤信之其他此𩔖不一欲作一書

   論之而未暇也姑記於此云

    讀管氏弟子職

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温恭自虚所受是極必虚其心然後能有所容極謂

盡其本原也見善從之聞義則服温柔孝弟母驕恃力服吐蒲北反○

驕而恃力則羝羊觸藩志母虚邪行必正直㳺居有常必就有徳

孟反○虚謂虚僞顔色整齊中心必式夙興夜𥧌衣帶必𩛙式法

朝益暮習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謂學則

  右學則

少者之事夜𥧌蚤作旣拚盥漱執事有恪拚弗運反盥音管漱素茂反○

掃席前曰拚盥絜手漱滌口攝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徹盥泛拚正席

共音㳟席叶祥𠎤反○共盥謂共先生之盥器也徹盥謂旣盥而徹盥器也泛拚謂廣拚内外不止席前也

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見賔客危坐郷師顔色母怍客叶音恪郷音

向○怍謂變其容貌

  右蚤作

受業之紀必由長始一周則然其餘則否長丁丈反否叶音鄙○謂先從

長者教之一周之外不必然始誦必作其次則已始誦而作以敬事端也至於次誦則不必

凡言與行思中以爲紀古之將興者必由此始行下孟反○中

者無過不及之名以此爲紀綱然後可興也後至就席狹坐則起狹坐之人見後至者則當

(⿱艹石)有賔客弟子駿作對客無讓應且遂行趨進受命所

求雖不得必以反命客見上讓叶平聲行叶音抗○駿作迅起也對客無譲者供給使令不敢

亢禮也受命爲先生命求雖不得必以反白反坐復業(⿱艹石)有所疑捧手問之師

出皆起至於食時

  右受業對客

先生將食弟子饌饋攝祍盥漱跪坐而饋置醬錯食陳膳

毋悖錯七故反悖布内反○饋謂選具其食凡置彼食鳥獸魚鼈必先菜𦎟

𦎟叶音郎○先菜後肉食之次也𦎟胾中别胾在醬前其設要方胾側反反别彼

列反要一遥反○胾謂肉而細者逺胾近醬食之便也其陳設食器要令成方也飯是爲卒左酒

右醬醬當作漿○是謂胾也禮三飯乃食胾而辨殽皆畢又用酒以酳用漿以漱故言飯胾而食終乃言酒醬

明在胾外也鄭注二禮兩引上文皆作漿字又此上文已云胾在醬前則此醬不應復在胾外矣今本誤也

具而退捧手而立二句用韻不叶未詳三飯二斗左執虚豆右執挾

七周還而貳唯嗛之視同嗛以齒周則有始柄尺不跪是

謂貳紀狹古恊反還音旋嗛苦簟反○三飯食必二毁斗也狹猶著也七所以載鼎實者貳謂再益也食盡

曰兼視有盡者則益之齒次序也如菜肉同盡則先益菜後益肉也豆有柄長尺則立進之此是再益之綱紀也

先生已食弟子乃徹趨走進潄拚前歛𥙊漱𥙊未詳○旣食畢掃席前并

搜歛所𥙊也

  右饌饋

先生有命弟子乃食以齒相要坐必盡席要平聲○所謂食坐盡前恐汚

飯必捧擥𦎟不以手亦有據𰯌毋有𨼆肘旣食乃飽循

咡覆手擥音覽𨼆於靳反飽叶𥙷苟反咡音二○不以手當以挾也𨼆肘則太伏也咡口也覆手而循之所

以拭其不絜也振祍掃席巳食者作樞衣而降旋而郷席各徹其

餽如於賔客旣徹并器乃還而立樞苦侯反郷音向帝客還並見上立未詳○振

衽掃席謂振其底祍以拂席之汚賔客食畢亦自徹其餽并謂藏去也

  右乃食

凡拚之道實水于盤攘𬒮及肘堂上則播灑室中握手執

箕膺揲厥中有帚揲記注作擖又作葉並以渉反○攘𬒮者恐濕其𬒮且不便於事也堂上寛故

播而灑室中隘故握手爲掬以邐揲舌也旣有水将拚之故執箕以舌自當而置帚於箕中也入戸而立

其儀不貸執帚下箕𠋣于左側貸他得反○謂倚箕於戸側凡拚之道

必由奥始西南隅也俯仰磬折拚毋有徹折之舌反○散動也不得觸動他物也

拚前而退聚於戸内從前掃而𨚫退聚其所掃糞壤於戸内也坐板排之以葉

適巳實帚于箕板檅時以手排之適巳向巳也先生(⿱艹石)作乃興而辭以拚未畢

故辭之令止也坐執而立遂出棄之旣拚反立是恊是稽恊合也稽考也

謂合考書義也

  右灑掃

暮食復禮謂復朝食之禮昏將舉火執燭偶坐錯總之法横于坐

所櫛之逺近乃承厥火坐上聲錯見上所叶䟽果反櫛荘乙反○總束也古者束薪蒸以爲

燭故謂之總其未然者則撗于坐之所也櫛謂燭盡察其將盡之逺近乃更以燭承取火也居句如矩

蒸間容蒸然者處下捧椀以爲緒句古侯反下叶音戸○句曲也舊燭旣盡則更

使人以新燭⿰糹⿱𢆶匹 -- 繼之一撗一直其兩端相接之處勢曲如矩則方正不邪也蒸細薪也言稍寬其束使其蒸間可以各

容一蒸以通火氣又使巳然者居下未然者居上則火易然也緒燭燼也椀所以貯緒也右手執燭左

手正櫛有墮代燭交坐無倍尊者乃取厥櫛遂出是去

音緒去上聲○先執燭者旣捧椀以貯櫛之餘緒遂以左手正櫛而𭠘其緒於椀中至其櫛漸短有墜而不可執者

則後執燭者代之而交坐於其處前執獨者乃取櫛而出棄之也

  右執燭

先生將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問所何趾俶祍則請有常

則否奉芳勇反俶昌六反否見上○俶始也謂變其祍席則當問其所趾(⿱艹石)有常處則不請也

  右請祍

先生旣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長其儀周則復始是謂

弟子之紀友叶音以叶上聲長丁丈反儀叶五何

  右退習

    記嵩山晁氏卦爻彖𧰼說

漢藝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顔師古曰上下經

及十翼故十二篇是則彖𧰼文言繋辭始附卦爻而傳於

漢歟先儒謂費直專以彖𧰼文言參解易爻以彖𧰼文言

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其𥘉費氏不列學官惟行民間至

漢末陳元鄭康成之徒學費氏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孔頴

逹又謂輔嗣之意𧰼木釋經冝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

當爻則費氏𥘉變亂古制時猶(⿱艹石)今乾卦彖𧰼繋卦之末

歟古經始變於費氏而卒大亂於王弼惜哉熹按正義曰夫子所作象

辭元在六爻經辭之後以自卑退不敢干亂先聖正經之辭及王轉嗣之意以爲象者本釋經文冝相附近其義易

了故分爻之象辭各附其當爻下言之此晁氏所引以證王弼分合經傳者然其言夫子作象辭元在六爻經辭之

後則孔氏亦𥘉不見十二篇之易矣又在於彖及大象發之似亦有所未盡柰何後之儒生尤

而效之杜預分左氏傳於經宋𠂻范望輩散太玄贊與測

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觀其𥘉乃如古文尚書

司馬遷班固序傳楊雄法言序篇云爾今民間法言列序

篇於其篇首與學官書不同槩可見也唐李𪔂祚又取序

卦冠之卦首則又效小王之過也劉牧云小象獨乾不係

于爻辭尊君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𧰼於六爻之前小

象係逐爻之下惟乾悉屬之於后者譲也鳴呼他人尚何

責哉熹按詩䟽云漢𥘉爲傳訓者皆與經别行三傳之文不與經連故石經書公羊傳皆無經文而藝文志所

載毛詩故訓傳亦與經别及馬融爲周禮注乃云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而就經爲注据此則古之經傳夲皆

自爲一書故髙貴郷公所謂彖象不連經文者十二卷之古經傳也所謂注連之者鄭氏之注具載夲經而附以彖

象如馬融之周禮也晁氏於此固不如吕氏之有据然吕氏於乾卦經傳之次第所以與他卦不同者則無説焉愚

𢙢晁氏所謂𥘉亂古制時猶(⿱艹石)今之乾卦而卒大亂於一王弼者似亦未可盡廢也因𥨸記于此云云

    蓍卦考誤

 揲耆之法見於大傳雖不甚詳然熟讀而徐究之使其

 前後反復互相發明則亦無難曉者但䟽家小失其指

 而辯之者又大失焉是以說愈多而法愈亂也因讀郭

 氏辯疑為考其誤云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

  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竒於扐以𧰼閏五

  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正義曰推演天地之數唯用

  五十䇿就五十䇿中去其一餘所用者四十有九合

  同未分是𧰼太一也分而爲二以𧰼兩者以四十九

  分而爲二以𧰼兩儀也此以上係節文掛一以𧰼三者就兩

 儀之間於天數之中分掛其一而配兩儀以象三才

 也揲之以四以𧰼四時者分揲其蓍皆以四四爲數

 以𧰼四時也歸竒於扐以𧰼閏者竒謂四揲之餘歸

  此殘竒於所扐之䇿而成數以法𧰼天道歸殘聚餘

  分而成閏也五歲再閏者凡前閏後閏相去畧三十

  二月在五𡻕之中故五歲再閏再扐而後掛者旣分

  天地天於左手地於右手乃四四揲天之數最末之

  餘歸之合於扐掛之一處是一揲也又以四四揲地

  之數最末之餘又合於前所歸之扐而緫掛之是再

  扐而後掛也

今攷正義之說大槩不差但其文有闊畧不備及顛倒失

倫處致人難曉又解掛扐二字分别不明有以大起諍論

而是一揲也之揲以傳文及下文攷之當作扐字則恐傳

冩之誤耳今頗正之其說如左云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

十有九者五十之内去其一但用四十有九䇿合同未分

是象太一也分而爲二者以四十九䇿分置左右兩手象

兩者左手象天右手象地是象兩儀也掛一者掛猶懸也

於右手之中取其一䇿懸於左手小指之間象三者所掛

之䇿所以象人而配天地是象三才也揲之以四者揲數

之也謂先置右手之䇿於一處而以右手四四而數左手

之䇿又置左手之䇿而以左手四四而數右手之䇿也象

四時者皆以四數是象四時也歸竒於扐者竒零也扐勒

也謂旣四數兩手之䇿則其四四之後必有零數或一或

二或三或四左手者歸之於第四第三指之間右手者歸

之於第三第二指之間而勒之也象閏者積餘分而成閏

月也五歳再閏故再扐而後掛者凡前後閏相去大畧三

十二月在五歳之中此掛一揲四歸竒之法亦一變之間

凡一掛兩揲兩扐爲五歳之象其間凡兩扐以象閏是五

歳之中凡有再閏然後置前掛扐之䇿復以見存之象分

二掛一而爲第二變也

  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正義曰四營而成易

  者營謂經營謂四度經營蓍䇿乃成易之一變也十

 有八變而成卦者每一爻有三變謂𥘉一揲不五則

  九是一變也第二揲不四則八是二變也第三揲亦

  不四則八是三變也(⿱艹石)三者俱多爲老隂謂𥘉得九

 第二第三俱得八也(⿱艹石)三者俱少爲老陽謂𥘉得五

 第二第三俱得四也(⿱艹石)兩少一多爲少隂謂𥘉與二

  三之間或有四或有五而有八也或有二箇四而有

  一箇九此爲兩少一多也其兩多一少爲少陽者謂

  三揲之間或有一箇九有一箇八而有一箇四或有

  二箇八而有一箇五此爲兩多一少也如此三變旣

  畢乃定一爻六爻則十有八變乃定一卦則十有八

  變乃其始成卦也正義又曰老陽數九老隂數六老

  陽老隂皆變周易以變者爲占故陽爻稱九隂爻稱

  六所以老陽數九老隂數六者以揲蓍之數九過揲

  則得老陽六過揲則得老隂其少陽稱七少隂稱八

  義凖此見乾卦𥘉九下劉禹錫曰一變遇少與歸竒而爲五

  再變遇少與歸竒而爲四三變如之是老陽之數分

  措手指間者十有三䇿焉其餘三十有六四四而運

  得九是巳餘三象同又曰第一指餘一益三餘二益二餘三益一餘四益四

  二指餘一益二餘二益一餘三益四餘四益三第三指與第二指同李㤗伯曰

  聖人揲蓍虚一分二掛一揲四歸竒再扐確然有法

  𧰼非苟作也故五十而用四十有九分於兩手掛其

  一則存者四十八以四揲之十二揲之數也左手滿

  四右手亦滿四矣乃扐其八而謂之多左手餘二右

  手亦餘二矣乃扐其四而謂之少則扐十二并掛而

  十三其存者三十六爲老陽以四計之則九揲也故

  稱九三多則扐二十四并掛而二十五其存者二十

  四爲老隂以四計之則六揲也故稱六一少兩多則

  扐二十并掛而二十一其存者二十八爲少陽以四

  計之則七揲也故稱七一多兩少則扐十六并掛而

  十七其存者三十二爲少隂以四計之則八揲也故

  稱八所謂七八九六者盖取四𧰼之數也

今攷三家之說正義大槩得之但不推多少所以爲隂陽

老少之數又以過揲之數巳見乾卦而遂不復言此爲太

畧而易字之解三揲之分亦爲小庇劉氏盖合正義二說

而言其法始備然其曰遇多遇少與歸竒爲(⿱艹石)干則是誤

以兩扐爲所遇而謂掛一爲歸竒矣其曰餘三十有六䇿

四四而運得九則是反以過揲爲餘數而又必再運之矣

此皆不如正義之名正而法簡其論第一指與第二指第

三指之餘數不同則雖爲三變皆掛之法然曰餘(⿱艹石)干而

(⿱艹石)干則爲揲左不揲右而不免有以意增益之嫌其以

三變掛扐之䇿分措于三指間則𥘉變之扐誤并於掛再

變之掛誤并於扐亦爲失之且一手所操多至二十五䇿

亦繁重而不便於事矣李氏之說最爲簡易而分别掛扐

爲明白但其法爲多者一爲少者三而不知二變多少之

各二且曰扐十二并掛一爲十三而不知扐千并掛三爲

十三餘三象同則是後三變不掛而不(⿱艹石)說之爲得也今皆

正之如左方云四營而成易者營謂經營易即變也謂分

二掛一揲四歸竒凡四度經營蓍䇿乃成一變也十有八

變而成卦者謂旣三變而成一爻復合四十九䇿如前經

營以爲一變積十八變則成六爻而爲一卦也其法𥘉一

變兩揲之餘爲掛扐者不五則九第二變兩揲之餘爲掛

扐者不四則八第三變兩揲之餘爲掛扐者亦不四則八

五四爲少九八爲多(⿱艹石)三變之間一五兩四則謂之三少

一九兩八則謂之三多或一九一八而一四或一五而二

八則謂之兩多一少或一九而二四或一五一四而一八

則謂之兩少一多盖四十九䇿去其𥘉掛之一而存者四

十八以四揲之爲十二揲之數四五爲少者一揲之數也

八九爲多者兩揲之數也一揲爲竒兩揲爲偶竒者屬陽

而象圎偶者屬隂而象方圎者一圍三而用全故一竒而

含三方者一圍四而用半故一偶而含二也(⿱艹石)四𧰼之次

則一曰太陽二曰少隂三曰少陽四曰太隂以十分之

則居一者含九居二者含八居三者含七居四者含六其

相爲對待而具於洛書者亦可見也故三少爲老陽者三

變各得一揲之數而三三爲九也其存者三十六而以四

數之復得九揲之數也左數右䇿則左右皆九左右皆䇿

則一而圍三也三多爲老隂者三變各得兩揲之數而三

二爲六也其存者二十四而以四數之復得六揲之數也

左數右䇿則左右皆六左右皆䇿則圍四用半也兩多一

少爲少陽者三變之中再得兩揲之數一得一揲之數而

三二一三爲七也其存者二十八而以四數之復得七揲

之數也左數右䇿則左右皆七左右皆策則方二圎一也

方二謂兩八圎二謂一十二兩少一多爲少隂者三變之中再得一揲

之數一得兩揲之數而二三一二爲八也其存者三十二

而以四數之復得八揲之數也左數右䇿則左右皆八左

右皆䇿則圎二方一也圎二謂兩十二方一謂一八

  乾之䇿二百一十有六坤之䇿一百四十有四凡三

  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䇿萬有一千五百二十

  當萬物之數也正義曰乾之䇿二百一十有六者以

  乾老陽一爻有三十六䇿六爻凡有二百一十六䇿

  也乾之少陽一爻有二十八䇿六爻則有一百六十

  八䇿此經據乾之老陽之䇿也坤之䇿百四十有四

  者坤之老隂一爻有二十四䇿六爻故一百四十有

  四䇿也(⿱艹石)坤少隂一爻有三十二䇿六爻則有一百

  九十二此經據坤之老隂故百四十有四也凡三百

  有六十當期之日者舉合乾坤兩䇿有三百有六十

  當期之數三百六十日舉其大畧不數五日四分日

  之一也二篇之䇿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

  者二篇之爻總有三百八十四爻隂陽各半陽爻一

  百九十二爻爻别三十六總有六千九百一十六也

  隂爻亦一百九十二爻爻别二十四總有四千六百

  八也隂陽總合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今攷凡言䇿者即謂蓍也禮曰龜爲卜䇿爲筮又曰倒䇿

側龜皆以䇿對龜而言則可知矣儀禮亦言筮人執筴尤

爲明驗故此凡言䇿數雖指掛扐之外過揲見存之蓍數

而言然不以掛扐之内所餘之蓍不爲䇿也䟽義及其解

說皆巳得之且其并以乾坤二少之爻爲言則固不專以

乾坤爲老六子爲少矣但乾坤皆少而其合亦爲三百六

十兩篇皆少而其合亦爲萬一千五百二十則䟽有未及

而學者不可不知爾

 右揲蓍之法見於大傳者不過如此爲之說者雖或互

 有得失然亦不過如此愚巳論之詳矣學者反復其言

 使各盡其曲折則後之爲說者其是非當否不能出乎

 此矣

  康節先生曰歸竒合扐之數得五與四四則䇿數四

  九也餘放此○郭氏曰歸竒合扐之數謂不用之餘數也策數所得之正策數也去此不用之餘數

  止語歸竒合扐之餘數故有三多三少之言至康節然後䇿數復見於書餘數不復相亂矣

今按康節歸竒合扐四字本於正義所謂最末之餘歸之

合於掛扐之一處盖因其失而不暇正也然四九四六四

七四八之數則正義於乾篇𥘉九文下巳明言之安得謂

唐𥘉以來不論䇿數耶且康節又言得五與四則四亦未

得爲去此不用之餘數矣大抵爲此辨者未知掛扐之中

竒偶方圎參兩進退之妙是以必去掛扐之數而專用過

揲之䇿其說愈多而其法愈偏也

  横渠先生曰竒所掛之一也扐左右手之餘也郭氏曰自

  唐初以來以竒爲扐故揲法多誤至横渠而始分云再扐而後掛者每成一爻

  而後掛也謂第二第三揲不掛也郭氏曰凡一掛再扐爲三變而成一

 爻横渠之言正所以明正義之失也閏常不及三歳而至故曰五歳再

  閏此歸竒必俟再扐者𧰼閏之中間𠕂歳也

今按此說大誤恐非横渠之言掛也竒也扐也大傳之文

固各有所主矣竒者殘零之謂方蓍𧰼兩之時特掛其一

不得便謂之竒此則自畢董劉氏而失之矣扐固左右兩

揲之餘然扐之爲義乃指間勒物之處故曰歸竒於扐言

歸此餘數於指間也今直謂扐爲餘則其曰歸竒於扐者

乃爲歸餘於餘而不成文理矣不察此誤而更以歸竒爲

掛一以避之則又生一誤而失愈逺矣郭氏承此爲說而

詆唐人不當以竒爲扐夫以竒爲扐亦猶以其扐爲餘爾

名雖失之而實猶未爽也(⿱艹石)如其說以歸爲掛以竒爲一

則爲名實俱亂而大傳之文揲四之後不見餘蓍之所在

歸竒之前不見有扐之所由亦不復成文理再扐者一變

之中左右再揲而再扐也一變之中一掛再揲再扐而當

五歳盖一掛再揲當其不閏之年而再扐當其再𡻕之閏

也而後掛者一變旣成又合見存之蓍分二而掛一以起

後變之端也今曰第一變掛而第二第三變不掛遂以當

掛之變爲掛而𧰼閏以不掛之變爲扐而象不閏之歳則

與大傳之云掛一象三再扐𧰼閏者全不相應矣且不數

第一變之再扐而謂第二第三變爲再扐又使第二第三

變中止有三營而不足乎成易之數且於隂陽竒偶老少

之數亦多有不合者今未暇悉論後當随事𤼵之爾

  伊川先生揲蓍法云先以右手指於左手之中取蓍

  一莖掛於左手小指之間此名竒也次以右手四揲

  左手之蓍四揲之餘數置案之東西隅此名右手之

  扐復以左手四揲右手之蓍四揲之餘亦置於案之

  東南隅此名左手之扐其兩手所握之蓍爲所得之

  正䇿數又云再以左右手分而爲二更不重掛竒又

  云三變訖乃歸先所掛之竒於第一扐之中次合正

  䇿數又四揲布之案上得四九爲老陽郭氏曰此法先人親受於

  伊川先生雍復受於先人夲無文字歳月滋久慮或遺忘謹詳書之

今按此說尤多可疑然郭氏旣云本無文字則其傳受之

際不無差舛冝矣其以掛一爲竒而第二三變不掛愚巳

辨於前矣其曰兩手餘數置之案隅而不置之指間則非

歸竒於扐之義其以一變過揲之蓍便爲正䇿則未合四

九四六四七四八之數其曰三變訖乃歸先所掛之竒於

第一扐之中則其掛之之久也無用其歸之之晚也無說

尤不合於大傳所言之次第又以四揲正䇿布之案上

然後見所得之爻則其重復又甚焉凡此恐皆非伊川先

生之本意也覧者詳之

  兼山郭氏曰蓍必用四十九者惟四十九即得三十

  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之䇿也盖四十九去其十

  三則得三十六去其十七則得三十二去其二十一

  則得二十八去其二十五則得二十四凡得者䇿數

  也去者所餘之扐也雍曰世俗皆以三多三少定掛象如此則不必四十九數凡三

  十三三十七四十一四十五五十三五十七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七十三七十七八十一八十五八十

  九九十三九十七皆可以得𥘉揲非五即九再揲三揲不四即八之數獨不可以得三十六三十二二十

  八二十四之策爾

今按此書之中此說最爲要切而其踈率亦無甚於此者

盖四十九者蓍之全數也以其全而揲之則其前爲掛扐

其後爲過揲以四乗掛扐之數必得過揲之䇿以四除過

揲之䇿必得掛扐之數其自然之妙如牝牡之相衘如符

契之相合可以相勝而不可以相無且其前後相因固有

次第而掛扐之數所以爲七八九六又有非偶然者皆不

可以不察也今於掛扐之數旣不知其所自來而以爲無

所務於揲法徒守過揲之數以爲正䇿而亦不知正䇿之

所自來也其欲増損全數以明掛扐之可廢是又不知其

不可相無之說其失益以甚矣聖人之道中正公平無向

背取舎之私其見於象數之自然者盖如此今乃欲以一

偏之見議之其亦誤矣

  又曰四象之數必曰九八七六者三十六三十二二

  十八二十四之䇿再以四揲而得之也九六天地之

  數也乾坤之䇿也七八出於九六者也六子之䇿也

  乾坤相索而成者也

今按四象之數乃天地之間自然之理其在河圖洛書各

有定位故聖人畫卦自兩儀而生有畫以見其𧰼有位以

定其次有數以積其實其爲四象者久矣至於揲蓍然後

掛扐之竒耦方圓有以兆之於前過揲之三十六三十二

二十八二十四有以乗之於後而九六七八之數𨼆然於

其中九七天數也三十六二十八凡老陽少陽之䇿數也

六八地數也三十二二十四凡老隂少隂之䇿數也今專

以九六爲天地之數乾坤之䇿謂七八非天地之數而爲

六子之䇿則巳誤矣

  又曰天之生數一三五合之爲九地之生數二四合

  之爲六故曰九六者天地之數也乾之䇿二百一十

 有六以六分之則爲三十六又以四分之則爲九坤

 之䇿百四十有四以六分之則爲二十四又以四分

  之則爲六故曰九六者乾坤之䇿數也隂陽止於九

  六而巳何七八之有故少陽震坎艮三卦皆乾畫一

 其䇿三十六坤畫二其䇿四十八合之爲八十四復

  三分之而爲二十八復四分之而爲七少隂巽離兊

  三卦皆乾畫二其䇿七十二坤畫一其䇿二十四合

  之爲九十六復三分之而爲三十二復四分之而爲

  八是七八出於九六而爲六子之䇿也然九六有象

  而七八無象盖以卦則六子之卦七八𨼆於其中而

  無象以爻則六子皆乾坤之畫而無六子之畫也故

  惟乾坤有用九用六之道諸卦之竒畫用乾之九也

  得偶畫者用坤之六也無用七八之道也

今按一二三四五天地之生數也五中數故不用六七八

九十天地之成數也十全數故不用而河圗洛書之四象

亦無所當於五與十焉故四象之畫成而以一二三四紀

其次九八七六積其實揲蓍之法具而掛扐之五與四以

一其四而爲竒九與八以兩其四而爲偶竒以象圓而徑

一者其圍三故凡竒者其數三偶以象方而徑一者其圍

四而用半故凡偶者其數二所謂參天兩地者也及其揲

之三變則凡三竒者三其三而爲九三偶者參其兩而爲

六此九六之所以得數之實也至於兩竒一偶則亦參其

兩竒以爲六兩其一偶以爲二而合之爲八兩偶一竒則

亦兩其兩偶以爲四叄其一竒以爲三而合之爲七此七

八所以得數之實也是其老少雖有不同然其成象之所

自得數之所由則皆有從來而不可誣矣(⿱艹石)專以一三五

爲九二四爲六則雖合於積數之一端而於七八則有不

可得而通者矣不自知其不通而反以七八爲無𧰼不亦

誤乎又况自其四營三變而先得其七八九六之數而後

得其一爻過揲之䇿以四乗其七八九六之數而後得其

一卦過揲之䇿此於大傳之文盖有序矣今乃以乾坤之

䇿爲母反再分之而後得九六焉且又不及乎七八而以

爲無𧰼誤益甚矣抑七八九六之用於蓍正以流行經緯

乎隂陽之間而别其老少以辨其爻之變與不變也九六

豈乾坤之所得專而七八豈六子之所偏用哉(⿱艹石)如其言

則凡筮得乾坤者無定爻得六子者無定卦矣尚何筮之

云哉其曰乾坤有用九用六之道六子無用七用八之道

此又不攷乎歐陽子明用之說其鑿甚矣又况方爲四𧰼

之時未有八卦之名耶如蘇氏所引一行之言謂有其象

而合其數則可爾今直以八卦分之不亦太早計哉

  釋疑序云繋詞不載九六七八隂陽老少之數聖人

  畫卦𥘉未必以隂陽老少爲異然卜史之家取動爻

  之後卦故分别老少之𧰼與聖人畫卦之道巳不同

  矣後世大失聖人之意者多主卜史之言而不知所

  謂䇿數也

今按周禮太卜占人筮人之官槩舉其法不能甚詳然其

不見於大傳者已多矣然皆周公法也安知七八九六之

說不岀於其中而夫子賛易之時見其巳著而遂不之及

乎正如禮記冠義郷飲酒義之屬亦以其禮自有明文故

詳其義而略其數亦不可但見大傳之詞有所不及而遂

謂聖人畫卦𥘉不以此爲異也聖人作易本爲卜筮(⿱艹石)

有隂陽而無老少則又将何以𮗚變而玩其占乎且䇿數

之云正出於七八九六者今深主䇿數而力排七八九六

爲非聖人之法進退無所據矣

  辨證曰凡卦爻所得之數獨謂之䇿自餘雖天地大

  衍亦皆但謂之數

今按此說之誤巳辨於大傳䇿數之下矣大凡蓍之一籌

謂之一䇿䇿中乗除之數則直謂之數矣

  又曰扐者數之餘也如禮言𥙊用數之扐是也或謂

  指間爲扐非也揚子雲作艻亦謂蓍之餘數豈以草

  間爲艻耶

今按歸竒於扐謂歸此餘數於指間耳則此扐字乃歸餘

數之處而非所歸餘數之名矣祭用數之扐者亦謂正數

在握中而其竒零之數在指間指屬人身故從人從力而

爲扐也艻生於蓍而言此草在人指間也凡從力者皆勒

之省文

  又曰如正義之說是六揲六扐而成一爻三十六揲

  三十六扐而成八卦與十八變而成卦之文異矣

今按一變之中再揲再扐則十有八變之與三十六揲三

十六扐未有所戾也

  過揲二十八䇿

 圓圍三     方圍四用半   方圍四用半

  三揲掛扐四再揲掛扐八 𥘉揲扐八 𥘉揲掛一

   圓徑一   方徑一    方徑一

   掛扐二十一䇿

   過揲二十四䇿

  方圍四用半 方圍四用半 方圍四用半

  三揲掛扐八 再揲掛扐八 𥘉揲扐八 𥘉揲掛一

   方徑一    方徑一    方徑一

   掛扐三十五䇿

   又曰蘇氏所載一行之學曰多少者竒偶之象也三

   變皆少則乾之象也乾所以爲老陽而四數其餘得

 九故以九名之三變皆多則坤之象也坤所以爲老

  隂而四數其餘得六故以六名之又曰七八九六者

  因餘數以名隂陽而隂陽之所以爲老少者不在是

  而在乎三變之間八卦之𧰼也如上所言則是直取

 三變多少卦象相𩔖以畫爻而不復論其䇿數也

今按四十九中聖人無不用之數巳見於前矣蘇氏之說

旣不知七八九六之巳具於掛扐而必求之過揲之間其

與郭氏之說巳略相似矣但蘇氏以八卦之象爲斷而郭

氏以四象之䇿爲言少不同耳然蘇氏亦云四數其餘得

九則固亦兼取䇿數矣而郭氏峻文深詆遽至於此亦可

畏哉

  又云凡揲蓍第一變必掛一者謂不掛一則無變所

  餘皆得五也惟掛一則所餘非五則九故能變第二

  第三變雖不掛亦有四八之變盖不必掛也

今按三變皆掛盖本大傳所謂四營而成易者予已論於

前矣然其所以不可不掛者則又有兩說盖三變之中前

一變屬陽故其餘五九皆竒數後二變屬隂故其餘四八

皆偶數屬陽者爲陽三而爲隂一圍三徑一之術也掛一而左

一右三也卦一而左右皆二也卦一而左三右一也皆陽也卦一而左右皆四者隂也屬隂者爲隂

二而爲陽二皆以圍四用半之術也掛一而左一右一也掛一而左二右一也

陽也掛一而左三右四也掛一而左四右三也隂也是皆以三變皆掛之法得之後

两變不掛則不得也後兩變不掛則左一右三左二右二左三古一皆爲陽惟左右皆四乃爲

三變之後其可爲老陽者十二可爲老隂者四可爲少

隂者二十八可爲少陽者二十雖多寡之不同而皆有法

老隂陽數本皆八老者動而隂性本静故損隂之四以歸於陽少隂陽本皆二十 少者静而陽性本動故損

陽之四以歸於隂是亦以三變皆掛之法得之而後兩變不掛則

不得也後兩變不掛則老陽少隂皆二十十少陽九老隂一郭氏僅見第二第三變

可以不掛之一端爾而遂執以爲說夫豈知其掛與不掛

之爲得失乃如此哉大抵郭氏他說偏滯雖多而其爲法

尚無甚戾獨此一義所差雖小而深有害於成卦變爻之

私尤不可以不辨




  過揲三十六䇿

 圓圍三    圓圍三    圓圍三

  三揲掛扐四  再揲掛扐四  𥘉揲扐四  𥘉揲掛一

   圓徑一    圓徑一     圓徑一

   掛扐十三䇿



   過揲三十二䇿

  方圍四用半   圓圍三     圓圍三

 三揲掛扐八  再揲掛扐四  𥘉揲扐四  𥘉揲掛一

  方徑一     圓徑一     圓徑一

  掛扐十七䇿

 五歳再閏圗

  舊說

 第一變  第二變  第三變

 掛揲左  扐左揲右  扐右  掛揲左  扐左  揲右

 扐右 掛 揲左 扐左揲右 扐右 丙乙丙

 丁戊  巳  庚辛  壬  癸  甲  乙丙

 丁戊

舊說掛一以象三者也扐謂歸竒於扐以𧰼閏者也五𡻕

者一變之間一掛再揲再扐各當一歲之𧰼也再閏者兩

扐之歲爲再閏之𧰼也而後掛者又合餘蓍再分而掛以

起後變之𧰼也其文義𧰼𩔖旣皆有條而不紊又通數之

必五歲而再閏亦無不合

  郭氏說

 一變 二變 三變 四變 五變 六變 七變

 八變 九變

 掛扐 扐  扐  掛扐 扐  扐  掛扐

 扐  扐

 甲 乙   丙  丁 戊   巳  庚

辛  壬

郭氏之說以掛爲竒三變之中第一變掛扐第二第三變

不掛而扐故以有掛有扐之變爲掛無掛有扐之變爲扐

其有掛之扐又弃不數而曰歸竒必俟再扐者𧰼閏之中

閱再歲也然則掛𧰼閏𡻕而不𧰼三才扐反𧰼不閏之𡻕

而不𧰼閏且必三扐而後復掛與大傳之文殊不相應又

其閏必六歲而後再至亦不得爲五𡻕而再閏矣

  易𧰼九爲老陽七爲少八爲少隂六爲老舊說陽以

  進爲老隂以退爲老九六者乾坤之畫陽得兼隂隂

  不得兼陽此皆以意配之不然也九七八六之數陽

  順隂逆之理皆有所從來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

  凢歸餘之數有多有少多爲隂如爻之偶少爲陽如

  爻之竒三少乾也故曰老陽九揲而得之故其數九

  其䇿三十六兩多一少則一少爲之主震坎艮也故

  皆謂之少陽少在𥘉爲震中爲坎末爲艮皆七揲而得之故其數

  七其䇿二十有八三多坤也故曰老隂六揲而得之

  故其數六其䇿二十有四兩少一多則一多爲之主

  巽離兊也故皆謂之少隂多在𥘉爲巽中爲離末爲兌皆八揲而

  得之故其數八其䇿三十有二盈則變純少陽盈純多隂盈

  爲老故老動而少静吉㓙悔吝生乎動者也卦爻之

  辭皆九六者惟動則有占不動則無朕雖易亦不能

  占之國語謂正屯悔豫皆八遇㤗之八是也今人以

  易筮者雖不動亦用爻辭斷之易中但有九六旣不

  動則是七八安得用九六爻辭此流俗之過也

諸家揲蓍說惟筆談此論簡而盡但謂不動則易不能占

與引國語之說爲誤爾

    琴律說

太史公五聲數曰九九八十一以爲宫二分去一得五

十四以爲祉爲九三分益一得七十二以爲啇爲十二徽三分

去一得四十八以爲羽爲八三分益一得六十四以爲角

爲十一徽十二律數曰黄鍾九寸爲宫琴長九尺而折其半故爲四尺五寸而下生林

林鍾六寸爲祉爲第九徽徽内三尺徽外一尺五寸上生太簇太蔟八寸爲啇

爲第十三徽徽内四尺徽外五寸下生南吕南吕五寸一分爲羽爲第八徽徽内二尺七寸

徽外一尺八寸上生姑洗姑洗七寸一分爲角爲第十一徽内三尺五寸徽外九寸下生應鍾

應鍾四寸六分六釐位在八徽内二寸七分内二尺四寸外二尺一寸上生㽔賔㽔賔

六寸二分八𨤲位在十徽九徽之間内三尺一寸五分外一尺三寸五分上生大吕大吕八

寸三分七𨤲六毫在龍齦内二寸半内四尺二寸半外二寸半下生夷則夷則五寸

五分五𨤲一毫在九徽八徽之間内二尺八寸半外一尺六寸半下生夾鍾夾鍾七寸

四分三𨤲七毫三絲爲第十二徽徽内三尺八寸徽外七寸下生無射無射四寸

八分八釐八絲在八徽内徽内二尺五寸徽外二尺上生中吕中吕六寸五分八

釐三毫四絲六忽爲第十徽亦爲角徽内三尺四寸徽外一尺一寸復生變黄鍾八寸七分八釐

有竒今少宫以下即其半聲爲四寸三分八釐有竒也■以上十二律並用太史公九分寸法約定周禮鄭注以從

簡便凡律律皆九分分皆九釐釐皆九絲絲皆九忽琴尺皆十寸寸皆十分分皆十釐釐以下不𭣣

 按此以上爲自龍齦之内至于七徽左方十二律之位

 而七徽以後之說亦附其後盖琴之有徽所以分五聲

 之位而配以當位之律以待抑按而取聲而其布徽之

 法則當随其聲數之多少律管之長短而三分損益上

 下相生以定其位如前之說焉今人殊不知此其布徽

 也但以四折取中爲法盖亦下俚立成之小數雖於聲

 律之應(⿱艹石)簡切而易知但於自然之法𧰼懵不知其所

 自來則恐不免有未盡耳○或曰(⿱艹石)子之言聲數也律

 分也徽寸也三者之相與皆迂回屈曲而難通無乃岀

 於傳㑹牽合之私耶曰律之九分也數之八十一也琴

 之八尺一寸也三者之相與固未嘗有異焉今以琴之

 太長而不適於用也故十其九而爲九尺又折其半而

 爲四尺五寸則四尺五寸之琴與夫九寸之律八十一

 之數亦未始有異也盖𥘉絃黄鍾之宫次絃太蔟之啇

 三絃中吕之角四絃林鍾之祉五絃南吕之羽六絃黄

 清之少宫七絃太清之少啇皆起於龍齦皆終於臨岳

 其長皆四尺五寸是皆不待抑按而爲本律自然之散

 聲者也而是七絃者一絃之中又各有五聲十二律者

 凡三焉且以𥘉絃五聲之𥘉言之則黄鍾之律固起於

 龍齦而爲宮聲之𥘉矣數八十一律九寸琴長四尺五寸太蔟則應於

 十三徽之左而爲啇數七十二律八寸徽内四尺姑洗則應於十一

 徽而爲角數六十四律七寸一分徽内三尺五寸中吕應於十而爲角律六寸五分八釐有竒徽内

 三尺五寸但姑洗唯三絃用之餘絃皆用中吕林鍾則應於九而爲祉數五十四律六

 寸徽内三尺南宫則應於八而爲羽數四十八律六寸徽内二尺七寸○次

 絃則太蔟之律固起於龍齦而爲啇之𥘉矣用宫數後倣此

 其姑角應於十三之左用啇數後倣此林祉應於十南羽應於

 九黄清少宫應於八之右○三絃則姑洗之律固起於

 龍齦而爲角之𥘉矣而林祉應於十三南羽應於十一

 黄清少宫應於九太清少啇應於八○四絃則林鍾之

 律固起於龍齦而爲祉之𥘉矣而南羽應於十三黄清

 少宫應於十太清少啇應於九少角應於八○五絃則

 南吕之律固起於龍齦而爲羽之𥘉矣黄清少宫則應

 於十二少啇應於十少角應於八九之間○六絃之黄

 清則固起於龍齦而爲少宫之𥘉矣少啇則應於十三

 少角則應於十少祉則應於九少羽則應於八○七絃

 之太清則固起於龍齦而爲少啇之𥘉矣少角則應於

 十二少祉則應於十少羽則應於九少宫之少則應於

 七八之間故皆按其應處而鼓之然後其聲可得而見

 而聲數律分與其徽内之長無不合焉然此皆黄鍾一

 均之聲也(⿱艹石)大吕夾鍾㽔賔夷則無射應鍾之爲律則

 無所用於黄鍾故必因旋宫而後合於五聲之位其在

 於此則雖有定位而未當其用也大在黄太之間律八寸三分七釐有奇内

 四尺二寸半○夾在太姑之間律七寸四分三釐有竒内三尺八寸○蕤在中林之間律六寸二分八釐内三

 尺一寸五分○夷在林南之間律五寸五分五釐有奇内二尺八寸半○無在南右律四寸八分八釐有竒内

 二尺五寸○應在無右律四寸六分六釐内二尺四寸○蔟宫見本章圖說

 (⿱艹石)自七徽之後以至四徽之前則五聲十二律之應亦

 各於其𥘉之次而半之𥘉絃七徽承羽而爲宫六七間爲啇六右爲角五爲祉四五間

 爲羽○次絃七徽承宫而爲啇六左爲角六右爲祉五爲羽四五間爲宫○三絃七徽承啇而爲角六爲羽五

 爲宫五右爲啇○四絃承角而爲祉六左爲羽六右爲宫五爲啇四五間爲角○五絃七徽承祉而爲羽六左

 爲宫六右爲啇五右爲角四五間爲祉○六絃承羽而爲宫七右爲啇五右爲角五爲祉四五間爲羽○七絃

 承宫而爲啇六左爲角六右爲祉五爲羽四五間爲宫四徽之後以至一徽之後

 則其聲律之應次第又如其𥘉而又半之此一節聲難取而用處希

 不能盡載然其大槩次第亦與上兩節不異但加促宻耳○凡五絃起於龍齦𥘉絃五聲次絃四聲三絃三聲

 四絃二聲五絃一聲凡十九聲皆正聲○初絃七徽次絃八徽三絃九聲四絃十徽五絃十二徽六絃龍齦以

 後爲第二宫各五聲七絃龍齦以後四聲凡三十四聲皆少聲○𥘉絃四徽以下至七絃八七間以後爲第三

 宫各五聲凡三十五聲皆少少聲○初絃一徽之後下至七絃四五之間𥘉絃一聲次絃二聲三絃三聲四絃

 四聲五絃五聲六絃五聲七絃四聲凡十九聲猶爲少少入前三十五聲數内唯六絃一聲七絃二聲凡三聲

 爲第四宫又别爲少少少聲通爲三十八聲○合一琴而計之爲百十有三聲但七徽之左爲

 聲律之𥘉氣後身長聲和節緩故琴之取聲多在於此

 七徽則爲正聲正律𥘉氣之餘承祉羽旣盡之後而黄

 鍾之宫復有應於此者且其下六絃之爲聲律亦皆承

 其巳應之次以復於𥘉而得其齊焉氣巳消而復息聲

 巳散而復圓是以雖不及始𥘉之全盛而君子猶有取

 焉過此則其氣愈散地愈迫聲愈髙節愈促而愈不可

 用矣此六徽以後所以爲用之少雖四徽亦承以應之

 次以復於𥘉而得其齊而終有所不能反也此處但泛聲多取之

 自當别論而俗曲䌓聲亦或有取則亦非君子所冝𦗟也大抵琴徽之分布聲律正

 與𠉀氣同是一法而亦不能無少異候氣之法闕地爲

 坎盈尺之下先施木案乃植十二管於其上而實土埋

 之上距地靣皆取一寸而止其管之底則各随其律之

 短長以爲淺深黄鍾最長故最深而最先應應鍾最短

 故最淺而最後應今移其法於琴而論之則所謂龍齦

 即木案之地也所謂臨岳即地靣之平也聲應之處即

 其律寸之短長距案之逺近也故按此鼓之而其聲可

 見此其所同也但律之次第左起而右行者以氣應先

 後爲之序自地中而言之也徽之次第右起而左行者

 以律管入地淺深爲之序據人在地上目所見者而言

 之也此其似異而實同者也其甚異者則管虚而絃實

 管有長短而無大小圍皆九分徑皆三分絃有大小而無短長管

 上平而下不齊絃則下齊而同起於龍齦也是以候氣

 者異管而應不同時旣應則其氣遂逹於上而無復升

 進之漸布徽者亦異絃而應於同時旣應則各得其量

 之所受如以弦大小爲五聲之序而循序以漸進至于三周而後巳

 此其甚不同者也然明者𮗚之以其所異乗除凖望而

 求其所同則是乃所以益見其同而無可疑者但自有

 琴以來通儒名師未有爲此說者余乃獨以荒淺之學

 聾瞶之耳一旦臆度而誦言之冝子之駭於聴聞而莫

 之信也然吾豈以是而必信於當世之人哉姑以記余

 之所疑焉耳抑此七絃旣有散絃所取五聲之位又有

 按徽所取五聲之位二者錯綜相爲經緯其自上而下

 者皆自上絃遞降一等其自左而右者則終始循環或

 先或後每至上絃之宫而一齊焉盖散聲陽也通體之

 全聲也無所受命而受命于天者也七徽隂也全律之

 半聲也受命於人而人之所貴者也但以全聲自然無

 形數之可見故今人不察反以中徽爲重而不知散聲

 之爲尊甚矣其惑也至其三宫之位則左陽而右隂陽

 大而隂小陽一而隂二故其取𩔖左以象君右以象臣

 而二臣之分又有左右左者陽明故爲君子而近君右

 者隂濁故爲小人而在逺以一君而御二臣能親賢臣

 逺小人則順此理而國以興𨺚親小人逺賢臣則咈此

 理而世以衰亂是乃事理之當然而非人之所能爲也

 又凡旣立此律以爲宫則凢律之當徽而有聲者皆本

 宫用事之律也其不當徽而無聲者皆本宫不用之律

 也唯第十二徽有徽無聲亦不當用未詳其說律旋而宫變則時異而事殊

 其遭時而遇俗者自當進据可爲之㑹而發其鳴聲其

 背時而忤俗者自當退㐲無人之境而箝其頰舌此亦

 理勢之當然而其詳則旋宫之圗說盡之矣

  定律

沈氏筆談据唐人琵琶録以爲調琴之法湏先以管色合

字定宫絃乃以宫絃下生祉祉上生啇上下相生終於少

啇凡下生者隔二絃上生者隔一絃取之凡絲聲皆當如

此但今人苟簡不復以管定聲故其髙下無法出於臨時

按沈氏所言可救流俗苟簡之弊世之言琴者徒務布

 爪取聲之巧其韻勝者乃能以蕭散間逺爲髙耳豈復

 知禮樂精㣲之際其爲法之嚴宻乃如此而不可苟哉

然其曰以合聲定宫絃者亦黄鍾一均之法耳不知沈

 氏之意姑舉一隅以見其餘耶抑以琴聲之變爲盡於

 此而遂巳也(⿱艹石)曰姑舉一隅而當别用旋宫之法以盡

 其變則又當各以其字命之而不得定以合聲爲宫也

 盖今俗樂之譜厶則合之爲黄也龴則四下之爲大也

 龴則四上之爲大也二則一下之爲夷也二則一上之

爲姑也龴則上之爲中也厶則勾之爲㽔也厶則尺之

爲林也下之爲夷也上之爲南也SKchar

 凡下之爲無也SKchar則凡上之爲應也六則六之爲黄清

也丌則五下之爲大清也丌則五上之爲太清也則

 上之爲夾清也此聲俗工皆能知之但或未識古律之

名不能移彼以爲此故附見其說云按今俗樂或謂髙於古雅樂三律則

合字乃夾鍾也沈氏後章即言今教坊燕樂比律髙二均弱合字比太蔟徽下𨚫以凡字當宫聲比宫之清宫

徽髙外方樂又髙坊一均以來惟契丹樂聲比教坊樂下二坊疑唐之遺聲也(⿱艹石)如沈說則方外合字真爲夾

鍾矣(⿱艹石)便以此爲黄鍾恐聲巳髙急更用旋宫至辰巳位即巳爲林夷非唯不容弹亦不可得而上矣更詳之

  調絃

調絃之法散聲隔四而得二聲宫與少宫啇與少啇中徽亦如之而

得四聲按上散下得二聲按下散上得二聲其絃則同八徽隔三而得六聲宫與羽啇

與少宫角與少啇按上得三聲按下得三聲九徽按上者隔二而得四聲宫與祉啇

與羽角與少宫祉與少啇爲四○内角聲在九十間四之○少濁按下者隔一而得五聲

少啇與羽少宫與祉羽與角祉與啇角與宫爲五○内角聲在九八間四之一少清十徽按上者隔

一而得五聲宫與角啇與祉角與羽祉與少宫羽與少啇爲五○内角聲在十一徽少濁按下

者隔二而得四聲少啇與祉少宫與角羽與啇祉與宫爲四○内角聲在十一徽少濁十三

徽之左比絃相應而得六聲宫與啇啇與角角與祉祉與羽羽與少宫少宮與少啇凡

 右調絃之法大槩如此然惟九徽爲得其相生之序十

 徽則雖律吕相得而其倫序倒置(⿱艹石)有未諧故沈氏說

 以隔二者爲下生隔一者爲上生盖九徽之宫隔二者

 生散祉而散祉隔一上生十徽之啇九徽之啇隔二下

 生散羽而散羽隔一上生十一徽之角九徽之角隔二

 下生散少宫而散少宫隔一上生十徽之祉九徽之祉

 隔二下生散少啇而散少啇隔一上生十徽之羽也如

 此則九徽之隔二者常以木聲命散聲十徽之隔一者

 常以散聲命木聲然後十徽之按上按下者亦皆得以

 恊其相生之序此又不可不知也此外諸絃號爲相應

 者則但以散聲木聲同於一律而自相醻酢至於相生

 之序則無取焉然散聲者全律之首七徽者散聲之貳

 故其應聲渾厚寛平最爲諧韻特以中三絃者孤孑特

 立無上下之交焉則其爲用有所不周(⿱艹石)八徽之三聲

 十三徽之六聲則爲律雖同而絲木有異是以其聲雖

 應而不和如人心不同而強相然諾外雖和悅而中實

 乖離求其天屬自然真誠和恊則惟九徽十徽與十一

 徽之三絃爲然此調絃之法所以必於此而取之亦非

 人力之所能爲也或者見其如此而不深求其故遂以

 巳意強爲之說以爲九徽者林鍾之位十徽者中吕之

 位林鍾爲黄鍾之所生而中吕又爲能反生黄鍾者所

 以得爲調絃之地而非他徽之可及此其爲說亦巧矣

 然使果有是理則SKchar爲不直於黄鍾焉調之而必爲此

 依傍假託之計耶(⿱艹石)角聲二律之說則予嘗𥨸恠古之

 爲樂者通用三分損益隔八相生之法(⿱艹石)以黄鍾爲宫

 則姑洗之爲角有不可以毫髮差者而今世琴家獨以

 中吕爲黄鍾之角故於衆樂常必髙其一律然後和唯

 第三絃本是角聲乃得守其舊而不變流傳旣久雖不

 知其所自來然聴以心耳亦知其非人力之所能爲也

 昔人亦有爲之說者皆無足取其曰五聲之𧰼角實爲

 民以民爲貴故於此焉上之者其穿鑿而迂踈固巳甚

 矣又以爲姑洗爲正角中吕爲慢角者則恐此等變調

 随世而生又非獨此爲然也近世惟長樂王氏之書所

 言禮樂最爲近古然其說琴亦但以第三絃爲律中中

 吕而不言其所以然者予於是益以爲疑乃爲之深思

 而有得焉然後知古人所以破去三分損益隔八相生

 之明法而俛焉以就此位之僣差者乃爲迫於聲律自

 然之變有不得巳而然也盖建樂立均之法諸律相距

 間皆一律而獨宫羽祉角之間各間二律相距旣逺則

 其聲𫝑隔闊而有不能相通之患然猶幸其隔八之序

 五聲旣備即有二律介於宫與祉角之間於是作樂者

 因而取之謂之二變然後𬒳四聲者乃得連續無間而

 七均備焉唯琴則專用正聲不取二變故於二位之闕

 無以異乎衆樂之𥘉然又以其别有二少而少宫之分

 地位近於變宫故宫羽之間有以𥙷之而不至於大闕

 惟祉角之間旣爲闊逺𣣔以少啇𥙷之則其分寸地位

 相望甚逺而不可用是以巳午二位特爲空闕而角聲

 之𫝑必將乗其間隙進而干之以求合於林祉然其本

 位(⿱艹石)遂空虚而無主則姑夾兩位又成曠闊而啇角二

 聲將不能以相通幸而三絃姑洗之本聲與十一徽姑

 洗之本位自有相得而不能相離者乃獨固守其所而

 不肯去於是姑前中後皆得秪間一律而無空闕之患

 是亦律吕性情自然之變有如此者而非人力所能爲

 也然非古之哲人機神明鍳有以盡其曲折之㣲則亦

 孰能發其精藴著爲明法以幸後世之人哉深究其端

 殆未易以常理論也今好事者乃有見二律之兼用遂

 通五均數爲六律而謂凡周禮孟子之單言六律者皆

 以是言而非六律六同之謂果如其言則是周禮孟子

 皆爲專指琴之一器而言且使衆樂之七均皆廢而所

 謂七音七始亦皆虚語矣鳴乎異哉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六十六終




           福州府儒學訓導鄭璉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