晩羲集/卷十
序二十三首
编辑髢峯先生遺稿序
编辑吾家文獻之傳。盛於中葉。而髢峯公邃於學問。吐辭摛藻。卒澤於禮義。莫不炳烺。時以才行稱湖南三傑之一。然不屑進取。養德山林。當丙子之變。叔父七松公爲倡義之擧。命公草檄。以四都八道之衆。豈忍毁冕而裂冠。追萬曆再造之恩。誓將沫血而飮泣。又曰。一生講學。莫非春秋之用功。千里勤王。庶期晝夜之並進云云。其義理明白。詞氣激昂。士夫皆爲稱賞。余少也。獲聞鄕老之流傳。而其他詩文。家無眞本。常以爲恨。光烈之美。無可以向人道之矣。近從姪相晤持以示余者。乃公之對策遺稿。而手澤尙新。且其中言時弊與守令處。皆是經濟之資也。公之學問文章。庶可以推知萬一。而此卷之顯晦出沒。亦有關於一門之氣數也耶。余旣奉讀而寶藏於家。若遇知言之君子。則安知不大行於時乎。自古治安天人策。亦不是連編累牘也。
史記編次序
编辑史記一部。是太史公發憤之作也。其所載之詳略。序次之先後。頗有繆戾。今當取羲,農二帝事爲本紀。而列於黃帝之上。呂后事。附於惠帝。而以惠帝立本紀。項羽置之陳涉之下。以爲世家。孟子不當與荀卿列傳。而書於仲尼弟子之後。仲尼弟子。不別立傳。而次列於孔子世家之末。賈誼,董仲舒事則兼錄治安天人策。凶奴西南夷傳。退置列傳之終。以示華夷之別。樂書龜筴傳。別錄於自序之後。俾知他人之補缺則讀是書者。庶幾無憾於作者矣。
鴈䕺集序
编辑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其次面也。然時之有離合。居之有近遠。雖相與之心交。會面亦無幾。而千里忞忞。可以語心。可以敵面。顧不在書尺之往還耶。古人之有泥封蘭譜。永矢不忘者此也。余以薄劣。人無所取友。然或以世好。或以過從。或以邂逅。遂爲平生之舊。豈能盡與之促膝談論。接盃酒慇懃之懽也。且暫相晤語。風流雲散。亦不足甚善。苟有尺紙片辭藏之巾笥。則可以慰契濶之情也。是以不論疏戚。不問貴賤。自丁亥以後所得。裒成卷軸。留其眞本。又爲移寫而閒居愁寂。欲見其人則發緘而視之。則雖文有工拙。語有淺深。要之爲故人之心畫則一也。噫。余年已六十四矣。生亦支離。而紙上之名。太半鬼錄。蓋卿宰之下世者九人。凡載仕籍者九人。從事筆硏。與同塲屋者。指不勝屈。其與存者。安保其久視也。書旣斷絶則相面顧不可得。而况可以論心乎。遂爲之編次。次以年月。目之曰鴈叢集。以寓暮年之感。且使後之覽者。毋或藉口於殷洪喬也。
隱臯科程詩序金箕鍾
编辑獿人爲郢斤之質。鍾子賞牙絃之音。世無知己則誰爲爲之。孰令聽之耶。余友隱臯子。早工於擧業。有詩若干千首。盖亦郢斤之絶技。牙絃之高調也。然而困於塲屋。至白首不遇者。豈其才之罪耶。抑世無知己之契也。無所施而見用則雖輟斤斷絃可也。然余觀其諸作。癯而實綺。淡而有味。高古典雅。幾乎詞家之上乘也。是非郢斤而兼不傳之玅。牙絃而具難和之音者耶。宜其不諧於俗而媚於眼也。工拙在於我。取舍存乎人。知者之知之。不知者之不知。不害爲藝之至也。然至寶亦未始無價。大器貴於晩成。故余爲次而俾藏之。安知倘來之奇遇。不復有漫鼻而待斲。傾耳而注絃者耶。噫。
咸春詩稿序金永孚
编辑人之有脩短。命也而後死者必悲其早世。固人情之所必至也。况與之世篤其好。而尙從事於翰墨之間耶。噫。余之亡友咸春金君。卽隱臯之長子也。余與隱臯。其年略相上下。則於君有一日之長。而君之下世。亦已十一年矣。每念其弱冠進學。儀觀甚偉。才識穎悟。操觚弄墨。周旋於長者之側。殊可愛也。余常以人家之騏驥。爲隱臯之賀矣。余與隱臯尙在於世。則豈意君之蹔寓促界。而長使余起感於幽冥耶。然余之與君從遊盖無幾。而知君亦淺矣。今見其遺稿若干篇。不諧於俗。不縛於律。譬之如時鳥之變音。稚木之生花。使人觀聽之不厭。眞所謂其年不可及也。噫。伊阿羅與鹿俱死。冥靈與朝菌皆有榮枯。則人之有脩短。亦不足深悲也。有德有言則斯可以已矣。余以世交有感於存歿。而旋又喜其有傳後者。弁卷而歸之。其子後若有知音之君子。則必爲之儷曲於權草樓申春沼之作也。豈不哀哉。豈不休哉。
育英齋新案序
编辑育英養士。齋之新號也。四民之首謂之士。則士之無愧於名者幾希。而况天下之英材乎。我侯之望於人。可謂厚且至矣。侯之涖玆土也。慨然乎鄕俗之不古。以興學校奬人材爲務。而州之治。舊有養士齋。則乃爲之贍其財用。展其課限。而題其額曰育英。噫。鼓無當於五聲。水無當於五色。則齋號之改觀。亦何當於學者之勤慢乎。然以衆人望於人。則人之自處者輕。而孟子之育英材。士之尤者也。敎育成就。使之傳道於天下則其所期待。果爲何如。且列聖朝有擢英拔英之科。甲於羣儒。侯之意。其使綾之人裒然爲擧首也。然旣有以敎之。不有以副之則談天雕龍。不過爲齊之稷下。而實未有用也。凡我諸君子之居於是者。嚴立其課程。砥礪其名行。不惟橫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則庶幾顧名思義。不負敎養之盛意。而是齋之藏修。其亦有辭於後世矣。勉之哉勉之哉。〈侯李奎憲〉
經學志序
编辑聖作之爲經。經者。經常之道形於文字者也。總經之目。厥有十三焉。觀象設敎。吉凶之情達焉。誦詩讀書。治亂之迹徵焉。三經之載道者然也。節文儀則。會通於天人之用。六典升平。昭揭乎一王之法。三禮之立敎者然也。公,糓,左氏所以闡明春秋。而翼經之功爲多。魯論,鄒傳。所以辨析義理。而門路之闢煥然。化民之要。莫過孝經。物類之博。最稱爾雅。其爲功用。信乎道德之鑪鞴。學海之津梁。而文藝亦其緖餘也。然釋經之道有三。傳聞師承自解。而今古相截。傳聞或訛。儒敎漸弛。師承莫資。才識未超。自解罕聞。經學之不振。亦固其所。况自皇明永樂頒書之後。七書大全單行于世。經生之應選。只以記誦於此。秀才之赴擧。徒事尋摘於是。二禮便爲束閣。公,糓如視異端。孝經,爾雅。面目全踈。孔,董,劉,鄭相傳之說。王,范,賈,馬傳註之義。况望參互攷證。各極其趣哉。嗚呼。學不博。不可以約。知不明。不得以行。而束於時好。不出圈套。則無惑乎見聞之孤陋。經旨之難明也。且就七書中言之。其能免買櫝還珠之譏乎。余亦誘於功令。妄意進取。浪過了一生。今則志於本原之學。而聰明不及。思慮已衰。於是略綴謏聞。目之以經學。以志己過。且欲與學者共之。敦經之士。或有取焉。則庶幾發省勉進於弘博云爾。〈異端一作稗官。〉
端午小序在京時
编辑端陽日。早出東門。城闉草樹之際。露尙未晞。凉風徐動。入潁尾亭。乍憩松陰之下。與新寺僧暫晤。因向南逶迤來東關廟。列長竿掛紅染衣綵苔蘚。沿溪菜花交開。間間垂楊。繫鞦韆絨索。年少女伴或三四或五六。有衣靑者衣苧者。或戴盤者。或負兒者。一道彌漫。皆以菖蒲塗粉爲簪。男子則有臂弓者携壺者。騎者步者。行歌者醉叫者。或軍服者。荷杖者。相與唱喏。半塗坐靑林。黃鳥飛翻。鷺立沙際。遙望木覓山色。俯聽水門溪流。怳然濠濮間意想。近在京塵咫尺。不知敗絮之濕汗。㢢襪之絓足。少紓積苦之懷。暮歸店主則南烽忽起。夜鐘將鳴矣。
游天台山序
编辑嘗讀昌黎集盛山十二詩序。盖當時諸公謫宦竆苦。吟詠愁思。而卒得大行於世。人之有竆達。詩之有傳與否。不必言之。而山水登臨之際。朋友盍簪之辰。恣情觴咏。跌宕懽呼。亦浮生之一韻事也。然風流雲散。轉眄陳迹。果不知向者之所游爲何地。所集爲幾人。而志士之感慨。於是焉繫之矣。今夫天台。固州治之名山。而考之輿地便覽。爾陵夫里西。有雲住山雲住寺。而無所謂天台者。此豈非一山二名。而古今不同稱者耶。余與諸君名勝。攀援而登。以償宿願。盖其爲山。石立千仞。劖刻奇峭。若造化之極力經營。而所觀曠如瑞石月出。若將引手而撫其頂。西望雲海。與天爲界。喜且陶咏。因成五言四韻詩各一首。宮商迭奏。天和各適。然聚散離合。不無古人之感。而名山面目。慮其昧昧於日後之想。故披藤署名。列註其詩。安知此詩之行於時不如盛山。而各歸其家。支枕看過則足以資閒中之一噱。盖同遊者八人。余與之爲九焉。詩曰。捫蘿登絶頂。殘暑已淸風。石立三韓舊。人來七夕同。羣山元氣合。滄海一盃空。他日天台賦。要看八咏中。時丁未七夕。序者梁進永之作也。和之再陟台山頂。開衿納晩風。石撐天柱屹。峯列衆孫同。谷水歸滄海。雲梯駕碧空。乾坤造化理。都在此心中云者。族人相鼎也。天台別已久。今日又乘風。雲水千回劫。林巒各不同。麻仙歸古洞。織女度長空。淸磬斜陽路。孤庵亦此中云者。其弟相恒也。麻姑應掃榻。邀我馭淸風。遠海連襟濶。羣山入望同。擧盃如不俗。扶杖各憑空。更說天孫約。銀河此夜中云者。其姪思默也。天台上上頂。半日駕淸風。白石千層嵸。靑郊四望同。詩情危處得。塵慮坐來空。今夕云何夕。銀河淡影中云者。陳錫馨也。台仙要我至。閒坐恰淸風。石路高低異。烟霞遠近同。攀蘿危萬丈。望海入長空。無限新秋景。攣歸朗咏中云者。安喆煥也。步拾烟霞到。麻仙喜送風。高居天勢濶。遠望山容同。塔刦千年古。雲心萬事空。天台無限景。詩酒夕陽中云者。金洪寅也。披雲峯頂坐。滿袖恰生風。陳迹麻姑遠。高吟謝眺同。立身千丈屹。騁目四邊空。領取林泉勝。題之蕭寺中云者。盧文馥也。有客落拓風塵。魁梧其形。請爲曲終之奏曰。遊賞麻仙處。爽然太古風。洞邃三淸近。峯尖五老同。蒼巖人共立。靑草野無空。多少名山景。歸之我腹中。醒後諦視則乃故人文永春平仲甫也。
寶林寺同游詩軸序
编辑將爲遊目騁懷偉觀之樂。而爲之揀取通邑名城。或欠於山水之秀絶。淸泉邃石。未必有樓臺之壯麗。而二者不可得兼。則其所觀亦偏而不全矣。今石樵李侯。牧綾四載。風淸弊絶。簿領多暇。樂與儒雅觴咏登臨。然若鳳棲聯珠松石金鰲之境。俱足爲七分之勝。而謂之恰好。或有遜焉。乃相約爲寶林寺之遊。洞門豃閜。石逕高下。疑若未始有寬平。而及入禪房則崇堂傑構。布列左右。黝堊丹靑。輝炳前後。佛軀壯大。墖劫層秀。歷覽略徧。因以止宿。明登上頂則有水東三星兩庵。相距纔數弓焉。所處旣高。所見愈暢。盖四山週帀。氣勢雄偉。松枏蒼蔚。烟霞起滅。呀然而穴。堆然而阜。晩楓殘菊。間間林崖。粧點名山。而庵寮之修潔。超截於六塵之界。頫視衆壑爭流。合成一川。百折委曲。與山終始而放于山外。問于居僧。則開山者普照。而山之可名者。獅子佛頂兩峯也。龍神之决崖。梅仙之主施。無非法力之所使云。盖其山水而兼壯麗之觀。樓臺而居秀絶之境者。始見於此。而玆游之勝。固可謂全備而無憾矣。是以目與心謀。喜斯陶咏。則或聽鉢而成韻。或剪燭而傳寫。句雜章草。藤翻醉墨。前後所得五律若干首。七言五六篇。而其效嚬者。吾輩幾人。山之僧四人也。噫。游觀非不樂而勝地不常。勝地雖可得而盛筵未易設。則李侯之文彩風流。固可蔭暎於來後。而諸名勝之樂與相從。亦不解事耶。是以聯軸花牋。以爲他日之面目。而白髮蒼顔。俱有遲暮之感。故略敍顚末。書之卷端焉。
喜懼齋序
编辑情發於性而性無不善。情有善惡。然情之所感者正而發皆中節。則可喜者喜之。可懼者懼之。而情亦無不善也。况孝爲萬善之首。而喜懼之一於其親者哉。吾宗有梁鍷永者。卽喜懼齋主人也。其孝親之誠。出於天性。不假修爲。其溫凊滫瀡之奉。猶屬疏節。而計日而月。計月而年。思其不可復者而恒慥慥焉。此其喜懼之情發於性。而無不善者。非耶。晩乃有詩曰。徹地恨無竆。叫天問未緣。老萊彼何德。兒嬉白首年。盖傷其親之蚤世。不得終養也。然則爲誰而可喜。爲誰而可懼。而猶以喜懼稱之者。亦豈非不忍死其親而事死如生之意乎。噫。喜懼者七情中事。而旣不離乎性之本善。又能愈久而篤於風樹之感。則其素學而能者。不惟天資之過人。而果非有得於家庭者乎。其王考三事齋。亦嘗以孝聞於世也。然其澹於利而厚於交。濶於事而富於文。吾嘗同遊京輦。薦紳章甫。莫不以爲善人吉士。而詩亦大行于時。出入乎風騷者之間。此豈非詩出於感而形於物乎。余於是益信喜懼之賢而有才者。皆孝之推也。爲之序。而系以詩曰。禾黍之怡怡兮。蓼莪之泣。生可致養兮。沒而靡及。父母之年。一喜一懼。子之名齋。惟以繼孝。凡爲人子。是則是傚。
晩醒齋序
编辑余友福川金國元。自號曰晩醒。請余以贈言。余曰。不醉胡醒。余常見君雖遊於酒人乎。飮未嘗至醉。是知晩醒之意不在酒也。人之生也。固有明德爲知覺之原。如把火之燃。寶鑑之徹物之照管乎中者。豈有毫忽之差爽乎。是以見理則明。處事則當。何待瑞巖僧喚做。而爲存心養性之節度乎。然自非上知。氣稟是拘。人慾是蔽。夢覺之間。塵塵相授。昧昧然昏昏然。懕懕爲愚下之人而止耳。安能使此心不死。而全其本然之天乎。噫。子之平生。余亦知之矣。聰明才識。出乎等夷。遇文字。如騎生馬捕長蛇。涉獵領會。急不得暇。象數之明。若將見河洛之奧。然父兄之詔。妻孥之仰。不免爲進取之學。至今紛如。竆阨愈甚。雪裘而服其絺。暑風而從之火。外慕之所牽。中熱之所爍。形神苦惱。穎慧頓減於前日。况黟然者白。渥然者槁。日月冉冉。如東流之不返。惟恐爲醉生夢死之歸。且醉酒酩酊。尙可以析酲。而况此心之天。虛靈不昧乎。是以晩醒之稱。所以志前過而善晩節也。自今以往。將從事於本原之學。求所以存吾心養吾性。眞若囚星焚月者之戒乎酒而不至於醉也。然其醒也固有道。大學一部。是吾儒之本家。而明明德。又是第一綱領。最初下工處也。盍亦專門乎是。余將見晩醒之學幾乎天民之先覺。而余亦不酒而醉者也。有感於子之請。爲之序焉。又以詩申之曰。因酒而醉。其醉易醒。不酒而醉。其醉難醒。難且醒焉。是爲眞醒。衆醉滔滔。迷不知醒。子醒非晩。於乎獨醒。
醉狂齋序
编辑人生缺陷世界。電光泡影。亦須臾事也。以苦短之生。求稱志之方。而果無圓滿恰好底道。則將何以爲樂於眼前而斷送一生乎。吾友醉狂齋金君。達觀於此。乃築室於福川山水奇絶處。爲燕息之所。而種樹成陰。揷秧盈疇。駿馬名姬。鳴琴細笛。方罫之局。流星之箭。無不蓄焉。每淸風朗月。遇其會意則輒步庭而歌淸商一曲。客至則乘小艇網細鱗。相與汎前灘弄淸漪。而自畸翁逸人韻士墨客。以至于朱幡翠盖專城之宰。無不挽而留之。盡懽而去。盖其樂也陶陶。不酒而醉。其迹也踈放。殆類於狂。斯其所以自名而扁堂也。何嘗如拘儒俗子。區區於繩檢而枉過了光陰乎。然篤於友于。厚於賑施。氣節超邁於人。規畫拔出乎衆。亦非醉狂之徒而已。永叔不言文。君謩不言政。則姑掩其長。暴其所短。以自浮沉於世。而名以是歟。余以篤好之契。構此數行短引。列於諸名勝之後。而醉不醉狂不狂。君亦不能自由。吾不能的然。而惟造物者知之。
晩覺軒序
编辑人不有可悔於前。安得有晩覺於後。人之生莫不有知覺。行己處事。因吾心固有之明德。則寶鑑不疲於照物。砥柱不撓於橫流。其守確然。其知瞭然。而有時心昏牽於世累。明德不能爲主乎內。幾善而歧於惡。知昧而差於行矣。可悔者不其多乎。事或有失於翻然勃然之頃。行或有忘於瞬息跬步之間。而况於平生之大節乎。蚤年蔑學。悔及於白首。春而不耕。悔及於秋穫。不遵繩墨。有陷身之辱。妄希名寵。多躁進之失。悔之所及。覺則在是。噫。君之晩覺。我亦知之矣。氣稟剛明。可以做事。而旣無振世之勳業。才識警發。可以進道。而亦無造詣之超卓。恥爲常人。厲之於遲暮者。其亦庶幾乎蘧公之知非也。往雖不諫。而反己之工。顧不在於惺惺喚做乎。然君之事親而不得盡孝。靡家而孑孑東西。嗣續無望。歔欷惴戚於奠觴顧影之辰者。情事所存。安得不然。而命也天也。天命無如之何。而悔於前而可追於後者。不過自修也。明德固在。君其勉乎哉。况五十之年。亦不爲最晩乎。
二樂堂序
编辑洪君斗鎭。余嘗見僑居于綾之山陰溪上。於一切世味。泊然無所好。上高山入深林。蔭轇轕弄淸泚。日以爲常。充然有自得意。人或問之則曰。我自樂此。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且世之所樂。我知之矣。致身要路。享富貴之樂。居則有高亭大榭。繡被狨氈。桃笙珍簟。畫屛之屬。炊雕胡之飰。爇牛心之炙。炰膾烹瀹。糝濃和淡。盛高盤大卓。雙擎而進之。少嘗其適口而止。曼睩盛鬋。煖斟低唱。其或繁絲急管。促節會音則用銕如意打靑銅爐。駿馬如龍。齧金勒戴驦毛。吏卒數十輩。擁軒軺辟行人。此不可倖而得。而且乘車載患。駟馬多憂。夫居於寒熱之媒。喫腐腸之藥。親伐性之斧。而出又得蹶足之疾。則此所謂貪淫樂禍。吾不知其果樂耶否耶。且梓匠輪輿。弓弩陶缻。百工之人。稱其餼廩之上下以効於官。而况士大夫之享勳祿者乎。高明博達之見。致澤經濟之賢。未嘗無其人。而有有才無命者。有才有命。且居其任。而用與時乖。事與心違。能使國家賴其力。民庶蒙其澤。規畫足以批世患。聲光足以施耳目者。絶無而廑有矣。若是則人望不足副。而尸素之譏。亦未可逃也。其或以文章爲能事。剽剝六經。牢籠百子。作爲詩文。苦惱心形。甚至於弊袖走瓮。落齒腐毫之境。而得一佳製則若可以伯仲班,馬。軒輊李,杜。人以爲能手。從而喜之。開篋而視之。若翠羽之暎水。虎彪之顧影。吾亦嘗有是好。而要其歸。果安用哉。况落拓名塲。白首紛如者乎。下乎此則彈琴棋蓄書畫。縱酒耽色。馳馬試劒。呼鷹走狗。田獵儇好。與夫拍肩執袂。朋友過從之樂。淸濁不一。大小不齊。其於外性命陷佚慾均矣。雖田宅甚廣。貨貲山積。一朝奄然。亦安知非爲他人是有乎。况我之所欲。人所同然。欲焉則不可無求。求之則不能不貪。貪之則爭。爭之則戾矣。位敵者相軋。能耦者相猜。勢利玩好。每每相傾。今夫天台廬阜之勝。洞庭彭蠡之秀。天下之號爲奇絶。而古今遊覽者。未聞有爭之者。未聞有非之者。會意而往。盡興而返。其味悠然。其趣淡然。然吾之樂根於心而後。寓之於山水。亦何必天台,廬阜,洞庭,彭蠡之可以澄心而澹緣乎哉。携壺而往。攀援而登。仰觀四際。俯瞰淸流。古藤危石。長林豐草。白雲縈繞。明霞散綺。頃刻變幻。萬狀畢具。又有層巒列嶽從傍獻巧。應接少倦則乃傾觴而賦詩。因與麋鹿相對而眠。眠而復起。胷中爽然。萬累俱空。乃歌招隱操一闋。緣溪而下。蒼苔襲履。明月在袖。世或言山水之樂。亦不如道義。是不知寄意於淸曠之中。棲心於閒適之地。人欲退聽。天理流行。道義之眞樂。顧不在是耶。聖人不嘗以山水之樂。謂之仁且智歟。因歸鄕閭。結茆盩庢之間。扁之曰二樂。噫。觀其所樂。可以知其人焉。余旣爲之序。又從而系詩曰。碩人之寬。考槃在阿。泌之洋洋。可以樂飢。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余獨何人。有志未就。
枕溪亭序金德敏
编辑不有畸翁逸人獨處磵谷之間。而遁光隱曜。無求於時者乎。一種豪杰之士笑之曰。生斯世。爲斯民。經理世務。與民憂樂。可也。彼且束閣。將焉用夫。主人之於二者何居。噫。主人我知之矣。其少也才局通敏。議論不帖帖。圖事規策。可以批患。勇力奮發。若可以曳九牛凌三軍。而使之遇時則策士之流。任士之雄也。惜其無所用。髩毛已改。則志氣與之衰退。如古磵之水。風止波平。不幸與向之可笑者爲徒焉。於是焉蒔花種藥。結茆溪上。自號曰枕溪。噫。行者難工。處者易逸。安知磵谷之隱。不猶愈於豪杰之士乎。余以故人。聞而賢之。爲作枕溪亭詩曰。黃鶴之山。溪水出焉。穿林絡石。百折回漩。到瀉門前。淸瀅秀徹。翁自樂此。可湘可濯。無滓無汙。持以律身。嗟爾溪翁。逸士之倫。
裴氏義契序
编辑醴泉無源。靈芝無根。朱夫子以爲不然。豈有無源之泉。無根之草乎。人之篤行出於人者。亦醴泉之別於衆流。靈芝之拔於凡卉。而亦必源遠而流深。根固而末茂也。昔吾友裴君廷樹。篤於誠孝。其子有啓壹者。克追先美。盖所擩染於家庭者。滫瀡之極味也。定省之克勤也。負米如季路也。擔薪如鄭弘也。鳩雉之效異。如冰鯉幕雀也。皆其實蹟也。然而至行埋沒於邱樊。且繼孝而不得終養。此其茹恨也。於是乎與其弟啓源爲之義契。又謀於外孫與姻親。如醵飮之合錢。盖亦以疏戚爲等。上下其斂焉。以此每年殖利。定爲條約。自始至今而摠若干緡也。其意以爲闡揚先美。以顯父母。孝之一事也。其先人之在世。邑里之狀。道儒之薦。已成卷軸。生死哀榮。必有其日。泉塗改照。恩命遽下則雖不以財爲禮。而亦當有費也。且塋域之禁護。墓祀之營辦。爲慮深遠。此其誠孝。非流於醴泉之旣溢。榮於靈芝之固根者耶。使酬其志。則孝未必不及於滫瀡定省之節。擔薪負米之勤。而冰魚幕雀。安知不呈異於祀事追養之辰乎。且是契也。推孝而及於睦婣。而有周官聯族之遺意也。余旣篤好於裴氏三世。而不勝好懿之感。略綴蕪辭。弁之契卷云。
康海九老契序
编辑余入峽數十年。湖海間親知。零落殆盡。每聞一人之下世。未嘗不抆淚傷心。而流光甚忙。朋友過從亦無幾也。以是爲恨矣。友人任元禮。向余而言曰。近有快活事。與康海兩邑年輩同志。聯名作契。每當春秋糓朝。爲山水間雅會。余聞之未旣。饞涎已津津矣。余獨何人。未免向隅。然問其幾何人則在十除一。滿七加二。余乃拊掌而笑曰。此契之設。眞所謂大夫之冠禮也。契中人年未及知命。而慕古人九老之稱耶。脫略世故。縱意遊賞。非不解事。而猶未免慕名之失何也。元禮亦辴然曰。吾以老兄爲通人達士。何言之固而意之俗也。快意當前。自適而已。何必慕九老。亦何必不慕九老耶。屈指而計。叶於老陽之數者。盖亦偶爾。且其人雖不及艾耋。而云老亦已過矣。安得不謂之九老乎。若必待眞成老翁。強對盃酒則歡意索然矣。古人所謂未老得閒。正今日準備語也。昨雨今風。天時不可保。况人事之忽往忽來耶。康海雖寂寞之濱。亦形勝所在。名山古刹。出沒隱現於烟濤雲浪之間。又有魚蟹蚌蛤之屬可以佐巵酒。而春秋乃其時也。安得不與之陶暢酣適。以寓同志之樂耶。方其會意得失。榮辱死生。皆不足置懷。而况於年紀之早暮乎。况於倣古人之陳迹。欲自以爲名乎。余乃騂顔謝之。且曰。子等之會不拘於九老則亦未可十之耶。古有五人。睢陽是也。有十三人焉。西都是也。况余年已六十。眞所謂老者乎。子其歸謀於諸賢。使此枯腸得霑餘瀝。而因與之臨觴賦詩。以爲海山倡酬錄則何如。以他日結緣之意。爲之序焉。
同心契序
编辑天下之事。無不合於同而乖於異。異於人者豈人之所欲。而同乎人者亦人之所難也。故曰三人行。損一人。一人行。得其友。損之者。非同而乃異乎。得之者。非異而爲同乎。故知二人之同。容或僅有。而三人之同。固不易也。然今聞諸賢之爲契者。以兩邑之衆。其數爲十七八而乃與之同案。不亦多哉。而果能永以爲好耶。然人各有心而心之旣同。則雖同人于野。可也。亦何患焉。然同心有道。氣槩相與。然諾爲勝。勢利所誘。承奉爲事者。皆面交而非耐久之朋也。惟同道同業。講劘切偲者。爲同心之友。而可保歲寒之盟也。諸君子皆能敦德義而尙文學。必不以前所稱爲心。其亦庶幾乎後之所稱。而不負同心之名也審矣。且夫千里命駕。雞黍踐約。古人之心交也。况綾羅不遠伊邇。過從亦必有其時。余雖有一日之長。請與之登山臨水。風咏暢敍則老少同歡。亦可謂同志也。幸勿色叫否。損一得一。似不爲衆中之大關。而諸君子旣能好同而惡異。則吾亦以契於心者爲之序焉。
寒泉東面補民契序
编辑嘗攷輿志勝覽。綾之鎭山曰雲山。山之所在。是爲東面。而面之析而爲二者。山爲之界也。是面卽東之東。而距州治最遠。故其地窈而深。其民朴而古。詐僞不萌。情志交孚。凡有事於事上奉公。一面如一家。一家如一人。而其謂補民契者。尤爲第一件事也。盖以輦軍之資送。每式煩費。官役之責應。或出科外。有不暇戶說而致期也。是以各出緡錢。以爲同契。而任掌必擇其人。斂散必有程式。每當課限。有能與息者。無不能與息者。故取息償費。而歲多贏餘。原無折兌。是固民之知義而俗之一同也。且因其資。迨暇飮醑。衣冠坌集。少長以齒。講信修契。盡懽而歸。此亦非厚俗而鄕約鄕飮之意。兼行於其間者耶。余每望雲山。或出或沒。岡巒相屬。烟霞晻暎。意其有逸民奇士之居。而及聞其俗之輯睦。人皆淳古。則不惟是契之題目足闡其美也。將見庠塾興於是。禮讓盛於斯。豈不休哉。余方垂暮。有擇里之意。而土之居者。又有一二名勝之相知。故書此卷端。又從以勉之。
送任聖佐相稷遊嶺南序
编辑妻兄任聖佐。博學多文。行年四十餘。有不遇之感。乃告余以嶺南之行。余曰善。夫嶺之南。山峻而水深。民淳而俗朴。古稱鄒魯之邦。子之行。必有得也。况地之賢刺史。與子有宿世之舊耶。然嶺之地則猶是。而嶺之人則非古也。與其從今之人遊古之地。曷若因古之地友古之人耶。望陶山而思退溪之賢。入伽倻而挹孤雲之迹。其北則金鰲而吉冶隱之所從遁也。其西則頭流而鄭文獻之所嘗遊也。徘徊瞻眺。其遺風餘烈。尙有存者。而可見於山水之間矣。其回車復路也。登晉陽之城。頫南江之水。想壬辰諸義士之功。則張睢陽之大戰三百。浮圖之箭。面中之矢。復見於千載。而障江淮而復唐室。不得專美於古人矣。卽其地想其時。而慨然慕烈丈夫之風。長嘯而歸則豈不壯哉。豈不快哉。
送梁夢弼序
编辑昔韓文公送何甄曰。何於韓。同姓近也。甄以儒稱。同道也。以進士擧。同業也。吾爲博士。甄爲生。同居也。於其行。可無言乎。何與韓。尙以其同姓。而况子之於我乎。同姓更無可言。而又况同道同業同居乎。然子之爲何甄與否。吾固不知。而何苦爲繫麻鞋攝行縢。不遠百里。負笈相從於我也。雖曰同道而道未見也。雖曰同業而業未工也。雖曰同居而非博士掌敎之官。則在我有好人師之嫌。在子有不擇師之失。吾知其志勤而非求益也。然子之執業。日誦韓文而質其所疑。則無乃以吾之習於是耶。六經固自如也。何必韓之可學也。然文之近於道。則韓也原道原性等作。雖不能究切性理之原。而八代以下。有衛道倡學之功矣。禘祫復讎等議。節節中窾。不但文工而已也。且學業家。求速化之術而取其膏馥。則子之學固無怪矣。子其熟復詳味。有得於斯則應有受用之益。而韓公亦因文而入道。由此而進乎經何如。同道同業同居。而莫如我同姓也。且有意於韓文公之學焉。故於其歸。不可無一言而因其業以勉焉。
贈鄭玉之序
编辑鄭君吾傾盖之交也。其始遇於草湖也。衣冠甚偉。及聽其談論。滔滔不渴。皆傅於理蘊於中者。槩可知也。然濡滯於斯。若有所營。問之則曰。吾欲僦屋於市。賣藥於斯。曰以子之才。何必乃爾。曰噫。余有志之人也。少也博涉文史。謂功名可立致而効力於世矣。日月荏苒。屠龍之學轉踈矣。中歲有薦紳先生。授我以肘後之方曰。子之志。我知之矣。與其不早自立於時。得行其志。盍亦因此而爲醫世之資也。余然之。以專致於兪扁數年。後見識稍長。若可以活人者矣。然出而措之。必求大邑名城人物之湊。然後利澤之及廣矣。是以觀松陽之市。卽海陸之衝而舟車之會也。江南卑濕。丈夫又多夭者。余聞而歎曰。子眞古君子隱於市者耶。吾亦靈海間一病夫。從此以往。必不待秦楚之行。而可得已疢之上丹矣。且古有晏子者。近市而謀生。將膏車秣馬。從君之後而逍遙焉。
記九首
编辑遊瑞石山記
编辑左海之生。局於褊壤。不得見中國。而國中之所謂名山若金剛,九月,智異,香山之勝。亦未知如何。念古人司馬子長,尙子平。獨不笑人乎哉。然行遠升高。必自卑邇。百里之內。顧有光山瑞石。若起居之相接。而尙未能一蹴。何求於外。何暇於他哉。商金届節。炎雲四捲。約與同志决意勇往。則一宿之餘。已到上頂。長風送人。殆若天相。自下望之。只是土山戴石。而步步奇觀。有似累階而升堂。或磊砢焉突怒焉。或稜或規。或熊羆之登山焉。或牛馬之飮溪焉。高下者。大小者。若鑢鐋之施巧。刀斤之刻斲焉。因念神功鬼力。準備遊人之勝賞。而媧皇之鍊石補天。亦非虛語也。况所謂立石者。雲錦之屛。周三面而開一方。愛之摩挲。不能捨焉。仰之魂𢥠。不可久焉。由此而過數弓。有臺曰磐石。又由此而可百步。有臺曰風穴。一則可坐百人。四面萭而眡匡。一則石蹊如略彴。危步而上。頫視風穴。洞然呀然。景風則北偏之草木畏隹披靡。廣漠則南崖之谿谷澒洞振厲。而所謂上峯。其間之不費筇屐焉。自上峯攀蘿緣壁。勢若下坂。有曰瑞石。山之所以得名者也。萬丈矗立。三稜廉利。殆不可形焉。其下之圭峯者。亦謂之廣石。山之奇觀。結局於是。對跱雙石。平鋪石榻。殆勝於前。巖間玉溜。涓涓滾滾。問之樵者則旱潦未嘗加損。崎嶇下山。汗者濯焉。渴者挹焉。解衣而坐。凉颸徐動。旣有此山。不可無此水。而縈林絡石。下注爲川。亦非困蒙而達者耶。噫。奧而不曠。高而不衍。皆名山之偏處也。此山之勢。非千峯萬壑之匼匝周遭。而過去之頃。或兩峯回面。林薄蓊蔚。有仰天而不見下者。或石逕四斷。土脉平舒。有似廣庭之內。肆筵而設几者。若其高曠之形。則非周尺之可度。非亥步之所到。則亦不限量也。然視下也。殆若上黨之於荊揚也。然所處旣高。所見曠。如西南望海。若開汞鼎。而所謂柱龍之渡。七山之洋。蝟島羣山之浦。或斷或連。間間如匹練。東北諸山。俗離,雞龍,白雲,八公之屬。或培塿焉。或峛崺焉。在彼視此則亦未知如何。而其間衣帶之水。棋置之山。豈盡名狀乎。是以名公巨卿韻士畸人。無不留名於蒼崖。元曉之菴。義湘之臺。亦多高僧異迹焉。以時則錦稻披雲。霜楓間畫。平原廣野。彌迤數千里之內。桓山之舞。雖非其時。而登華之哭。亦非名儒之解事處也。然則吾東幅員之周。擧皆入望。而目力竆到則雖南極杭越。北至肅愼可也。向所謂金剛,九月,智異,香山。顧非圈子中器物。而何必贏粮而往觀。亦安知不從此而不爲之廣拓心胷。而問路於東西南北耶。同遊者。梁進永,檝,相鼎,相恒,陳錫馨及湖西人尹馹鎭也。
遊關頭山記
编辑嘗聞海南有關頭山。婦孺皆誦之。意其有瑰奇絶特之觀。而未暇矣。及寓草湖。此之距彼。僅二十里。遂與鄰居數人往造其上。則山勢隱然臨海。下有海關之遺址。而不可記其興廢終始。前則有一帶漁篊橫流。而海水潮汐焉。上有候火臺三。一處常夜擧火。二以備不虞之報。北有蜃戶十餘家。隱約可見而已。亦未有勝賞異迹快人眼目者。何其戾於前聞也。噫。實未副而名獨傳者。物皆然也。今之學者曰。某所有某人。博聞而多識。行能出人。贏糧而往從焉則未見其異於衆。而又自大而傲物者多矣。余之記此山者。欲以聞於今之文行家人。以策厲其實。而無名之徒求焉。且無使學者聞名而爭趨云。
褒忠祠給復事實記
编辑惟我州褒忠祠。卽汴州之雙遠廟。而南雷之竝享者也。粤在龍蛇島夷之燹。忠毅公崔先生與持平文公。倡義殉節于晉陽。一時忠臣義士。嬰城騈命。蔽遮湖南。如張睢陽之障江淮而存唐室。何其烈也。前此達梁之戰。參議曺公。剔心刳背。以著成仁之績。雖不與二公同日。此亦由島夷之猖獗。而達梁之擧。爲晉陽之張本也。然則曺公之死。其不與壬辰諸公前後一轍耶。噫。國家褒崇之典。使之一院永享俎豆者。其亦有以也。盖此院之設。事在萬曆卅六年己酉。宣額又在其辛亥。而給復隨焉。文公之追配。曺公之躋享。雖參差於前後。而一體同享。賴有恩賜之所需也。然而廟宇巋然尙在。章甫以時行禮。而旣給之復。閼不下究者。不知其幾許積年。牲酒之苟簡。院樣之凋攰。直由於此則士林之滋惑。而未克有爲矣。前數年。持平公後孫文佑錫。慨然挺身。僉謀鄕儒。籲於營邑。非止一再。末乃玄冬裹足就禮曹。故事考之。又閱度支司田結已例。則幾結復之畫給於是院。昭然若左契。由是而曹關本營。營飭本州。永爲不刊之典。朝家之象賢。克底實孚。則如佑錫者。亦豈不足爲忠臣之孝孫耶。噫。睢陽,晉陽。古今烈烈。而此院之見在者。不猶愈於雙廟耶。院貌之不支而旋至起復者。亦不出於民彝物則之有所感發者耶。然則佑錫之勤。亦非徼譽儒林。而安知無後來者之修舊起廢。有如佑錫者乎。不可使泯而不傳。無以興起也。况吾州之有三忠。與竹樹書院對跱腏享。則道學節義之扶植人綱。果當如何。余故有感於斯。特綴其恩典顯晦之迹。使之板揭院壁。而以爲來人之勸焉。
鄭孝子旌閭記
编辑古之式閭。所以禮賢。而一時之禮。猶不足以徵於久遠。於是而有表宅旌閭之擧。勸善之道。可謂尙矣。然士有百行。孝爲之原。今鄭公殷河。乃孝之尤者也。公河東人。有諱道正。顯於三朝鮮之末。以武名世。乃公之鼻祖。而高麗之世。世爲名家。文忠公芝衍官贊成事贈兵判。翊官大護軍。護軍以後。入于我朝。戶曹判書仁貴。爲太宗朝原從功臣。自京移居綾城則參奉公由周也。文武科宦緜延。累世孝行。參奉恜爲公之王考。恜生學生文翔。文翔生公于顯廟年乙巳。生有異資。材識穎悟。絶於等夷。愛親之誠。根於天稟。免懷之後。雖瓜果之微味。必懷而獻之。長兼漁樵。以辦滫瀡之供。不憚勤勞。亦不使親知。其在患癠。山雞野鴨。皆效靈異。若冰魚幕雀古事。蚤失所怙。久侍偏親。親年七十餘。病至難醫。百藥未騐。祝天祈星。夙夜焦遑。末乃斷指灌血。漸臻復常。用延三載。又値氣息之奄奄。變在晷刻。又爲斷指。又得甦如前。至於天年屬纊。則盡禮初終。繼以居廬。人傳猛虎爲之相守。噫。孝者爲人子分內之事。而求之千萬人。如公者幾人哉。况公以妙年蜚英。詞華藹蔚。而專於事親。絶意塲屋。尤人之所難也。至誠感人。休聞彌彰。鄕邑之薦報。薦紳之褒敭。不止一再。晩因繡衣李公彝章之啓剡。特蒙旌閭之敎。事在英廟朝禮曹公辭。末段巧値戊申之變。未克棹楔之建。遷延歲月。以至于今。而至行有食報之理。公議久鬱而泄。乃至諗于官而竪其閭。此豈非天人之助。而肖孫之克繼孝思者耶。攷其遺事。公自號曰六松。至於唫弄風月。平章山水。皆出於天眞率性。不假粉飾。其平生道交則若桐岡李毅敬,六化翁梁居安諸公。而撰狀則出於今山林成先生近默云。
信天窩記尙書金公煐號
编辑太虛寥廓。雖若無心。而三元順軌。四時代序。萬古如一日。天不可信乎。况人物之生。各有一定。淵者不陸。齒者不角。薑不生樹上。桃樹不生李花。天道之信。果不然乎。然人爲最靈。知覺運動。不同凡物。則貴賤竆達。一聽於天。守死善道。安於義命可也。然人之妄用智力。欲濟其私。愚公之移山。夸父之逐日。多見其不知量也。然則天必信也而人自不信。其可乎哉。今尙書金公。獨異於衆。築屋南山之下。扁號信天。果不知顧名思義。不爽乎實耶。噫。公以世名家。資兼文武。出入將相。然得之不喜如楚令尹。厄竆不憫如魯柳季。晉秩則若固有焉。置閒而亦不屑意。信天之號。固其宜也。况指揮三軍。號令明肅。提刑秋部。讞獄不留。守正奉公。未嘗留意於私。故軍民信之。不忍欺犯。凡公之行己處事。信天所命而已。且壬申之變。探賊隱情。邊臬賴安。丁酉之饑。平糴賑施。都民全活。此其功多矣。亦不以自夸者。意以爲謀之在人。成之則天也。己何與焉。今其釋務養閒。左右書史。探賾古今。寵榮聲利。淡若雲水。其視鐘漏夜行。不啻星淵。然則公不獨信天也。士亦信公之信天。將有以取法於斯。余雖不獲升公之堂。特憑都下之公言。以爲信天窩記焉。
松菴記
编辑號植物謂之萬。松爲之長。豈不以歲寒之節。傲雪霜干雲霄者耶。譬之則墨胎守死於西山。中郞持節於北海。汲黯戇論於漢。劉毅面折於晉者。庶幾似之。而世或有有其節而不得顯於世者。松庵洪公。吾不及見其爲人。而嘗閱其遺狀。道儒之稱誦。薦紳之題品。可謂林下特立之士。然出天之誠。尤篤於孝者也。遇知立朝則朴直之言。懃懇之忱。必有裨補於時。不幸而當夷險之際。知其可以抗節義植倫常。惜乎樗散於下。蓬累而行。不得移孝而爲忠也。顧有一株老松。當其寢戶。公每盤桓而歗咏。其所以自號者。乃感物寓意者也。太史公贊屈原曰。其志潔。故稱物芳。吾於公亦云。
灘雲亭記
编辑居士行年六十有餘。有卷懷隱棲之意。作亭名之曰灘雲。偃息其中。客指而問曰。子之居卽邱樊。子之亭藏於松竹。惡有所謂灘雲者乎。取於斯何據。居士曰。然。物之無心者雲也。水之湍激者灘也。無心則遠是非。湍激則漾爲潔淸。涉世之道。律身之方。顧不在是耶。且無處無雲。有水有灘。何必拘於墟也。客乃斂容而謝曰。灘雲之稱。聊以表德。然吾子殆非隱者也。散漫空谷。雖若無心而郁郁紛紛。爲瑞世之雲。霋霋祁祁。爲澤物之雨。况天下之至文者水也。舒而淪漪。鼓而波濤。遇風而羅縠皺。風止而鏡面平。躍如鯉。立如鷺。汪瀁瀰漫。觸處異景。而灘激而後奇變生。以子之文。兼需世之資。安能久於閒棲者耶。居士莞爾而答曰。吾姑守此亭而樂此居。他不吾知也。
戇菴記崔震煜居海南
编辑縣之南藍水。崔君起燦之居也。背湖而山。去城市不甚近遠。無泉石怪奇之觀。每當春夏之交。雲烟舒捲於窓戶。草樹茂密而帀庭。鏟崖置屋。面勢可觀。揭其楣曰戇菴。余嘗過之而諗于主人曰。惡夫戇也。奚古之戇也直。今之戇者愚而已。直則處事持身。必合於正。愚者樂於自用。而爲昧義理沒知覺之歸。君之自期。何其戾也。然君行古道處今世者也。其必欲反今之愚而追古之直者也。事親誠。兄弟怡然同處。未嘗分割。命子姪執冊課講。辨析經旨。與人言成敗事。議論風生。不肯爲非理屈。戇故直。直故辨。辨故知孝悌治家之道。而曉然於事機之從違。然則吾將惡之之不暇而將贊歎之不已也。傳曰。某也不愚。君師之。又曰。不直則道不見。余願學焉。
市隱記安𪼛號
编辑隱者。美名也。人必慕之。苟慕而行之。棲邱飮谷。惟恐其不深。鑿坏踰垣。不欲使人知。今子之以市爲隱。不亦戾乎名而沒其美耶。萬商之淵。百物俱會。謀生之所宅。網利之所廛也。惡乎隱於斯之爲。然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隱不隱。是以爲隱。隨駕山人。聽溪處士。何嘗不藉口於箕潁。擬迹於商顔。以爲粉飾之資耶。吾嘗觀子之平居。有竆古之識而內而不出。兼需世之才而捲而懷之。不屑進取。淡乎聲色。亦惡夫矯名自高者之若將凂俗離塵。而其歸則充隱祿隱也。故寧欲爲汚其名而存其實。浮沉乎世而所守固自若也。是以不以巖穴。不以磵谷。因其居之近市。自爲之號也。况市者眞可以隱。其不如人海之藏身乎。余與君有心契之舊。故乃知是名之善。而斯可謂隱峯先生之有肖孫也。於是乎爲之記而勉焉。
跋十二首
编辑隋城崔氏家乘跋
编辑升天燎毛。人事多變。顚木有櫱。天理好還。名家氏族。曷嘗無盛衰興替之運。而余今老耄。所見亦多矣。往在童丱。嘗入州庠。有姓名崔。落拓風塵。汎遊城市。遇刀筆之流則相與之爾汝。入茶酒之坊則一任其醒醉。有悲歌感慨之意。見陽狂垢汚之跡。時來從遊。評品詩賦諸作。見其有會意者則爲之朗讀。楚聲激烈。四座傾聽。相顧而語曰。此人不凡。才識亦優。不知何處得來云。而風流雲散。槩亦四十餘年矣。存沒茫然。嗣續亦不知如何。今有同坊新豐里崔基玉。年可四十。而來候於余。叩之則曰。曩時崔某之艮男也。驚喜且感。聞其顚末則自其親沒。退處竆峽。而持其先世譜牒與其先祖逸翁公文集。乃隋城之貫而名家之後也。余疑之。槩於其父。知其人而未知其來歷故也。且杜庶子自附城南郭鴈門。諂事汾陽。人所鄙之。故閱其文蹟。溯流而源。自本而末。則血脉貫通。銖黍無差。大抵隋城崔氏始祖文惠公永奎。以新羅敬順王子。爲麗太祖外孫。治水州。水州卽隋城。而後更名曰水原。曰華城者也。以功封隋城伯。賜姓崔氏。以州爲貫。失系數世。有孫曰有春。官太子詹事。子淐校書郞。子天啓軍資監正。子陟承奉郞中。子敬萬戶曹典書。子允深朔寧等邑萬戶。子居涇書雲副正。子淳當我世祖朝。爲中直大夫。子貴溏武大護軍。子瀛參奉。子樂竆。才行濟用監正。子希說之第五弟希亮。卽逸翁。最著名跡。當壬辰之燹。以武興陽縣監。隷忠武公李舜臣幕。前後戰捷十二塲。自忠武下世。無意世事。歸鄕弢跡。然錄宣武一等功臣。英廟朝贈兵判。前後行蹟。名公巨卿。撰狀志跋。昭如日星。子緖參奉。其後具在譜牒。盖自得姓後至基玉。聯系爲二十一世。噫。以若顯族。兼以薰閥。表於盟府。帶礪傳世。而誰知落溷之微至於如此乎。余以宿好。尙昧來歷。而况其他人哉。基玉有言曰。運竆時屈。亦已極矣。來後子孫。稍振家聲。欲爲辨族奠系則播糠眯目。難以取信。請以數語爲公議之照憑云。其父之落草由徑。有所愴然。故草此歸之。盖有意於燎毛之餘。必有顚木之華。而世之有盛衰興替。豈獨於崔氏之門哉。亦可以有感也已。
書唐史後
编辑房,杜泯其聲迹。所以爲賢。王,魏勤於諫諍。欲以補過。遂良之忠。太宗亦不知之。無忌之死。高宗是可忍耶。李靖之休退。足稱才兼文武。李勣之陷君。正坐倔起盜賊。姚崇之通敏。兼用雜霸。宋璟之持正。近於王道。李長源慕子房辟糓之智。裴晉公有袁安流涕之憂。韓休之峭直。稍欠相度。懷愼之伴食。必以讓能。使楊綰而尙在。終未免陸贄之貶。使元衡而不死。亦能成裴度之功。狄梁公隱忍而仕。意有在焉。李臨淮憂憤而卒。情亦戚矣。世謂郭汾陽之贒。在於成功。誰知顔魯公之忠。不惟死難。廵,遠亦有貶議。甚矣小人。牛,李雖異邪正。均於朋黨。杜黃裳之立身。微有可疑。崔祐甫之用人。過於矯激。楊於陵之事業。終不如始。李西平之忠贒。將可以相。李白踈俊而失節。杜甫忠正而少才。元結之時議。可謂刺骨。杜牧之罪言。有足寒心。吳潊貴戚之忠臣。李勉宗子之賢才。李絳幸遇憲宗之初年。九齡無補明皇之晩節。王忠嗣之用兵。賢於充國。張柬之之撥亂。難於絳侯。顔常山爲頹波之底柱。段太尉作兇焰之回風。蕃鎭之効順。只有弘正。搢紳之模範。曰有公綽。陸宣公之懃懇而身値德宗。韓昌黎之大儒而官止侍郞。
書岣嶁碑板後康津靑山島人。得此於舟中。今置之縣司廳。
编辑岣嶁碑。世傳是夏禹治水之蹟。去夏后數千百載之久。距岣嶁數千百里之遠。而遠且久。經無明文。碑之所載與其存亡。斷不可識矣。經數千百載之久。經幾千百里之遠。漂蕩汩沒於滄波浩溔之間。爲吾人吾得者。乃所謂岣嶁碑板本也。其文佶屈。難於盤誥。字亦古篆。非蝌非籒。則禹之手書。信可徵也。古人有言曰。九鼎淪泗。義不汚秦。今之中原。非禹之舊。而神物之來此。得無與鼎之淪泗同歟。吁可異也。
書讓寧遺事後
编辑天之福善。果非虛語。而讓國之德。至矣難名。田舍弟十金之產。尙不肯推與昆季。而脫屣千乘。宅心如水。於乎贒哉。是以歷觀往古。如泰伯,虞仲。尙矣。吳季子之壽。歷戰國三分之二。漢太子疆。克享蕃封之樂。唐讓帝。有子汝陽而其後多賢。天之福善。不亦信哉。我朝讓寧,孝寧二大君。獻陵之長次子也。知我世宗之有聖德。兄旣讓儲。弟亦韜晦。或自汚聲妓。或托迹緇髡。善處危疑之際。不失富貴之樂。璇派之居國中者。二君之後爲多。人可以無其善而可以責報於天哉。余觀至德,淸權兩祠記。因書于左。
書六臣傳後
编辑堯舜之檀受。天也。六臣知其不可爲而死之。君臣之分。果難矣哉。
書南秋江遺事後
编辑南秋江。布衣也。食夫人之祿而欺負國家者。果何〈缺〉人哉。
書白沙集後
编辑𡼕功偉烈。不有文工。亦不克傳。前後吾東千百年。若白沙相公之才德。一屈指而已。及觀玄翁之撰碑。首尾數千言。且敍且論。若江河之驅濤。一瀉千里。若連峯斷嶺之碁列回合也。精神心術之微。文章事業之盛。摸寫略盡。而其扶綱常一條。語尤爲有力。此導大窾手段也。宜乎此文與此公。並傳於萬世也。
書李白後
编辑李太白。豪士也。玄宗亦不屈其志。使爲閒散逍遙學士。敖遊四方。其視永王璘之僞爵。不啻若鵷雛之腐鼠也。其肯自汚耶。其作東廵歌。乃詩人醉中之失也。
書杜詩後
编辑古人有言曰杜詩,韓文。號不蹈襲。而無一字不來處。余以是攷之則杜詩幻髓於文選。韓文得力於孟子。而亦不見其摹擬之迹。况其他哉。釀米爲酒。見酒而不見米。採花成蜜。見蜜而不見花。此其所以爲杜詩韓文也。文章之至於化境。豈易言哉。
書法言後
编辑程子以揚雄。爲漢儒之近似。余嘗疑其說而不得矣。及見法言。曰。舍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曰。衆言淆亂析諸聖。曰。老子搥提仁義。滅絶禮樂。吾無恥焉。曰。申韓之不仁甚矣。又曰。在門墻則麾之。此其說有衛道之功也。又曰。過則失中。又曰。情欲入自禽門。又曰。多聞識而識乎邪道。爲迷識。又曰。潛心於聖人。此其說知入道之方矣。漢儒之見。幾乎此者亦鮮矣。程子之論。果不信哉。然以孔子之見南子爲屈身。以柳下惠之仕爲祿隱。此韓子所謂擇之不精。不免仕莽之失矣。故曰近似而已。
書蘇文評林後
编辑坡公之學。駁而不純。朱子嘗力辨之。以爲壞人心術。今觀其遺書。架虛行危。以曲作直。文之以辯。似理之實然者。且與程門背馳。有不塞不流之意。故辨之不遺力。然至於名節。亦有與之。盖才高氣邁。反爲學術之累。而使師友之間。早無精思密察之敎。而任其習氣。以文爲能事故也。程子所謂玩物喪志者。不幾近乎。
書隱臯墨帖後
编辑尺牘榮遵。蕃貝購柳。筆迹之玅。人必寶藏。而况其先人手澤乎。余嘗見隱臯子。知交徧於通國。貴賤疏戚。莫不驩如。削札行墨。愈致其愼。字必楷正而間雜章草。不至流宕。此可見心畫。而亦足爲後生之法帖。然魚沈鴈飛。家無存者。今其胤進士順源。以是茹恨。搜之几格。捲之屋壁。裒得其父子間往來書迹若干而糚黃。又取大字幾幅。而附而藏之。吉光片羽。亦足以珍。何必多爲。余以耐久之契。披閱未盡。山陽之涕。涔淫欲下。且感順源慕親之誠。略綴數語。俾書之卷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