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定建康志 (四庫全書本)/卷16

巻十五 景定建康志 巻十六 巻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景定建康志巻十六   宋 周應合 撰
  疆域志二
  鎮市
  淳化鎮在上元縣東四十五里鳯城鄉淳化五年置金陵鎮在江寧縣南六十里本陶呉鋪景德二年改為鎮
  秣陵鎮在江寧縣南五十里
  常寧鎮在句容縣東南五十里天禧元年以鎮置寨下蜀鎮在句容縣北六十里
  土橋鎮在上元縣東南六十里與句容縣兩界
  東陽鎮在句容縣西北六十里郡國志云楚漢之際改秣陵為東陽郡因為名有館驛
  江寧鎮在江寧縣西南六十里
  鄧步鎮在溧水縣南一百二十里乾道四年正月差官收稅寳祐四年權鎮張師魯申府移東垻市收稅孔家堽鎮在溧水縣南四十五里
  固城鎮在溧水縣南九十五里
  高淳鎮在溧水縣南一百里
  舉善鎭俗名戴步在溧陽縣南三十五里
  社渚鎭在溧陽縣西南六十里乾道四年移稅額於溧水縣鄧步
  古市按宫苑記吴大帝立大市在建初寺前其寺亦名大市寺宋武帝永初中立北市在大夏門外歸善寺前宋又立南市在三橋籬門外鬭場村内亦名東市又有小市牛馬市穀市蜆市紗市等一十所皆邉淮列肆稗販焉内紗市在城西北耆闍寺前又有苑市在廣莫門内路東鹽市在朱雀門西今銀行花行鷄行鎮淮橋新橋笪橋清化市皆市也舊志
  考證南史徐度傳云徐嗣徽任約等來冦高祖與敬帝還都時賊已據石頭市㕓居民並在南路去臺遥逺恐為賊所乗乃使度將兵鎮於冶城築壘以斷之以此知六朝市㕓多在淮水之北冶城之東也 通典梁有大市南市北市令大南北三市丞陳淮水北有大市自餘小市十餘所 隋食貨志言陳時淮水北有大市十餘所置官司稅斂既重時甚苦之 庾闡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都賦云其寳貨則瑶琨琅玕青碧素珉陽球散火隂田潛珍雲英水玉錯耀龍鱗煥若金膏晃若銀燭瑠璃冰清而外映珊瑚觸石而上翹牙簟列文於象齒火布濯穢於炎焱西岨石城則舟車之所會東盡金塘則方駕之所連 梁庾肩吾㳺市詩云旗亭出御道㳺目暫迴車 晉史廷尉張闓住在小市南史後廢帝元徽二年張敬兒破賊宣陽門莊嚴寺小市 丹陽記曰苑城市謂之苑市秣陵有門埸市寰宇記云東晉咸和中置七尉右尉在紗市今屬上元縣鍾山鄉張循王北莊前平地是也 宫苑記南尉莊草市北湘宫寺前其地在今上元縣治東北齊東昏侯宫中立宫市使宫人屠沽帝為市魁後主重關市之征以陽惠明為大市令
  湯泉市在上元縣神泉鄉湯山延祥院之前去城六十里
  棲霞市在上元縣長寧鄉攝山棲霞寺之前去城四十五里
  索墅市市有索墅坊在上元縣淸化鄉去城五十里泉都市在上元縣泉水鄉亦名龍都去城五十五里東流市市有橋曰東流以水流自東因名之在上元縣宣義鄉去城四十里
  花林市南至曺村五里北至大江十二里齊梁諸墳多在其地屬上元縣清風鄉去城三十五里
  龍灣市在上元縣金陵鄉去城一十五里
  竹篠市在上元縣長寧鄉去城二十里
  蛇盤市在上元縣開寧鄉去城二十里有館驛
  麒麟市在上元縣開寧鄉去城三十里
  西干市在上元縣長寧鄉去城四十五里
  章橋市在上元縣長寧鄉去城五十里
  石井市在上元縣長寧鄉去城二十五里
  五城市在上元縣崇禮鄉去城二十五里
  土橋市在上元縣丹陽鄉去城六十里
  湖熟市在上元縣丹陽鄉去城六十里
  新林市在城西南二十里
  板橋市在城西南三十里
  銅井市在城西南八十里
  東口市在城南長干橋下東今烏衣巷口是
  西口市在城南長干橋下今西街口是
  小口市在城西南江寧縣安德鄉
  朱門市在朱門南
  水橋市在江寧縣歸善鄉
  杜橋市在江寧縣萬善鄉去城四十里
  路口市在城南七十里
  倉頭市在句容縣仁信鄉去城九十里
  柴溝市在句容縣琅邪鄉去城七十五里有館驛白土市在句容縣來蘇鄉
  高友步俗名上步在溧陽縣南二十五里
  周城步在溧陽縣西南四十五里
  上興步在溧陽縣西六十里
  黄連步在溧陽縣西北五十五里
  街巷
  古御街按宫城記吳時自宫門南出至朱雀門七八里府寺相屬晉成帝因呉苑城築新宫正中曰宣陽門南對朱雀門相去五里餘名為御道夾道開御溝植槐栁梁武帝克東昏焚其奢淫服六十二種於御街今自天津橋直南夾道猶有故溝皆在民居即古御街也又有古御街在臺城西掖門外按宫苑記呉太初宫北曰𤣥武門北直對臺城西掖門前路東即古御街是也其實自大司馬門出為御街自端門出為馳道自西掖門出為古御街端門即閶闔門
  朱雀街按宫城記自宫門南出來苑路至朱雀門七八里府寺相屬輿地志云朱雀門北對宣陽門相去六里名為御道夾開御溝植栁環渠呉紀曰天紀二年衛尉岑昏表修百府自宫門至朱雀橋夾路作府舍乂開大道使男女異行夾道皆築高牆瓦覆或作竹藩庾闡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都賦云橫朱雀之飛梁豁八達之遐衝
  考證世說曰宣武出鎮南州謂王東亭曰丞相初營建業無所因承而制置紆曲方此為劣東亭曰此丞相乃所以為巧也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今臺城在府城東北而御街迤邐向南屬之朱雀門則其勢誠紆迴深遠不可測矣 侯景緣淮作塘自石頭至於朱雀街十餘里中樓雉相屬 宋彭城劉悛司空勔之長子勔見害於朱雀街悛兄弟平生不行此路
  焚衣街在御街
  考證齊東昏侯製四種冠五彩袍一月中二十餘出晨出三更歸夜出清晨返梁自襄陽出師廢東昏侯焚奢淫異服六十二種於御街後人號其所曰焚衣街楊虞部詩雉頭金鏤及珠胎𤎆結香雲畫不開御路旁人空歎息逡廵紅熖作靑灰 馬野亭詩玉指親裁五彩衣尚方工作極纎竒看來亡國都緣此𬋖向通衢了不遺鷸羽化為靑燒去雉頭還有紫𤎆隨更湏大字書華表要使將來盡得知
  孔子巷在靑溪側大仁寺前西南古長樂橋東一里考證輿地志云孔子廟在樂遊苑東隔靑溪奉聖亭侯所奉之廟也舊在溪南丹陽郡之東南本東晉所立中廢宋元嘉十九年詔復孔子廟至齊遷於今處以舊地為浮圖今名孔子寺亦名孔子巷在城東南五里古長樂橋東 建康實錄晉孝武太元十一年立宣尼廟故丹陽郡城前後移廟過淮水北以舊處為孔子寺亦呼其巷為孔子巷
  國子監巷今鎮淮橋北御街東舊比較務即其地考證南唐跨有江淮鳩集典墳特置學官濵秦淮開國子監里俗呼為國子監巷
  烏衣巷在秦淮南晉南渡王謝諸名族居此時謂其子弟為烏衣諸郎今城南長干寺北有小巷曰烏衣去朱雀橋不遠舊志
  考證丹陽記曰烏衣之起呉時烏衣營處所也 晉記江左初立琅邪諸王居烏衣巷王敦謀逆導憂覆族使郭璞筮之卦成嘆曰吉無不利淮水竭王氏滅子孫繁衍 世說王導曰庾元規若來吾角巾還烏衣南 王僧䖍為御史中丞領驍騎將軍甲族由來不居此官王氏分枝居烏衣者位宦微減僧䖍為此官乃曰此是烏衣諸郎坐處我亦可試為爾 建康實録云紀瞻立宅於烏衣巷屋宇崇麗園池竹木有足賞翫焉 呉虎臣能改齋漫錄云今世小說尤可笑者莫如劉斧摭遺所載烏衣傳引劉禹錫王謝堂前之句遂謂唐朝金陵人姓王名謝因海舶入燕子國其實以烏衣為燕子國不知王者王導等人謝者謝鯤之徒也按世說諸王諸謝世居烏衣摭遺之說亦何謬耶 藝苑雌黃云按輿地志晉王氏自立烏衣宅當時諸謝曰烏衣之聚皆此巷也王氏謝氏乃江左衣冠之盛者故杜詩云王謝風流遠又云於今王謝即比觀劉斧摭遺乃以王謝為一人姓名其言既怪誕遂託名於錢希白終篇又以劉夢得詩實其事希白不應如此謬是劉斧妄言耳 宋書云謝鯤風格高峻少所交納惟與族子靈運瞻曜洪微並以文義賞㑹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㳺鯤五言詩云昔為烏衣游戚戚皆子姪其地在今城東南五里劉禹鍚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有釋此詩者云烏衣者士服之多也朱雀橋邉野草花喻無大賢也烏衣巷口夕陽斜謂歲乆儒服少也可憐王謝堂前燕謂二賢舊居不存也飛入尋常百姓家謂此地俗人所居傷其時乃作是詩也 楊虞部詩人物風流徃徃非空餘陋巷説烏衣舊時簾幕無從覔祗有年年社燕歸 朱存詩閥閲淪亡梐枑移年年舊燕亦雙歸茅簷葦箔無冠葢不見烏衣見白衣 任斯庵詩羊車暇日劳揮麈玉樹春風自滿庭欲問烏衣舊時事静無秋燕有秋螢 曾極詩呉兵曽駐黒雲都江左夷吾此定居休把烏衣輕馬糞懸鶉結駟揔丘墟○馬野亭詩依依燕子可憐生相向於人直有情不道華堂曽止息如今窮巷莫經營六朝盛事同流水千載遺蹤只舊城白日飛忙難話此話時須等夕陽明 闕名 烏衣池館一時新晉宋齊梁舊主人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
  運巷在今天慶觀相接
  考證沈約自序曰王父從官京師義熈十一年高祖賜館於都亭里之運巷 世說叙錄冶城在今運巷東舊里亭今俗呼為黃泥巷
  主簿巷在明道書院右
  考證明道先生程純公嘗為上元主簿政教在人至今呼為主簿巷
  坊里
  鍾山坊在行宫前東夾道
  石城坊在行宫前西夾道
  東錦繡坊在御街左
  西錦繡坊在御街右
  狀元坊二一在御街左東錦繡坊南一在府學南報恩坊在御街右西錦繡坊南
  安樂坊在御街右報恩坊北
  金泉坊在御街右報恩坊南
  嘉瑞坊在御街左狀元坊南
  舜澤坊在御街右金泉坊南
  金陵坊在御街右舜澤坊南
  建業坊在御街右鎮淮橋西北
  長樂坊在御街左鎮淮橋東北
  招賢坊在府治南
  經武坊在府治左
  武勝坊在府治東北
  細栁坊在都統司後軍寨前
  青溪坊九曲坊並在府治東
  嘉會坊在緫領所前
  尊賢坊在明道書院之右
  東市坊在魚市東
  鳯臺坊在魚市南
  西市坊在魚市西
  鷺州坊在魚市北
  長春坊在東市之東
  寛征坊在西市之南
  清化坊欽化坊並在西市之北
  朝宗坊佳麗坊並在西市之西
  保寧坊在保寧寺前
  廣濟坊在廣濟倉南近水西門
  武定坊在鎮淮橋東南
  崇勝坊在鎮淮橋西南
  長干里在秦淮南
  考證越范蠡築城長干 丹陽記大長干寺道西有張子布宅在淮水南 呉都賦曰長干延屬飛甍舛互李喜注江東謂山間為干建業之南其間平地吏民居之故號為干 實錄云長干是里巷名江東謂山隴之間曰干建康南五里有山崗其間平地民庶雜居有大長干小長干東長干並是地里名小長干在瓦棺南巷西頭出江羅北谷詩山隴中間號曰干此長干里盛衣冠想應王謝朝囘後日日行人看繡鞍
  鳯凰里在今保寧寺後
  考證宋元嘉十四年大鳥二集秣陵民王覬園中李樹上大如孔雀頭足小高毛羽鮮明文綵五色聲音諧從衆鳥如山鷄者隨之行三十步頃東南飛去揚州刺史彭城王義康以聞改鳥所集永昌里為鳯凰里今保寧寺是其處
  表孝里在溧水縣
  考證乾道四年邑人伊小乙割肝以療母疾知縣陳嘉善榜其居旌之
  鄉社
  金陵鄉縣北慈仁鄉縣東北鍾山鄉縣西北北城鄉縣東北清風鄉縣東北長寧鄉縣東北惟政鄉縣東舊名惟信開寧鄉縣東北宣義鄉縣東鳯城鄉縣東清化鄉縣東神泉鄉縣東北丹陽鄉縣東南崇禮鄉縣東南泉水鄉縣東南道德鄉縣東盡節鄉縣南長樂鄉縣東
  右十八鄉𨽻上元縣
  鳯臺東鄉 鳯臺西鄉並縣東南安德鄉縣西南新亭鄉縣東南隨車鄉縣西光宅鄉縣西南 開元鄉縣南萬善鄉縣南長泰南鄉縣南長泰北鄉縣南馴翬鄉縣東南惠化鄉縣南葛僊鄉縣東南建業鄉縣南 永豐鄉縣東南歸善鄉縣西南處眞鄉縣西南銅山鄉縣南 朱門南鄉 朱門北鄉縣南横山南鄉 横山北鄉縣南
  右二十二鄉𨽻江寧縣
  句容鄉縣東南福祚鄉縣南臨泉鄉縣西南上容鄉縣西南承仙鄉縣南政仁鄉縣南茅山鄉縣東南崇德鄉縣南來蘇鄉縣東望僊鄉縣東北移風鄉縣東北孝義鄉縣北仁信鄉縣北鳯壇鄉縣西北琅邪鄉縣西北通德鄉縣西崇信鄉今廢
  右十七鄉𨽻句容縣
  上元鄉縣東南思鶴鄉縣西贊賢鄉縣南白鹿鄉縣東南豐慶鄉縣東歸政鄉縣東北崇賢鄉縣北長夀鄉縣北山陽鄉縣南崇教鄉縣西南游山鄉縣南僊壇鄉縣東南安興鄉縣東南儀鳯鄉縣南永寧鄉縣西南唐昌鄉縣東南立信鄉縣西南
  右十七鄉𨽻溧水縣
  永成鄉縣東北福賢鄉縣東舉福鄉縣西南明義鄉縣西惠德鄉縣南德隨鄉縣南從山鄉縣西南桂夀鄉縣西南奉安鄉縣西北崇來鄉縣西北來蘇鄉縣北允泰鄉縣北允定鄉縣北
  右十三鄉𨽻溧陽縣本縣舊領鄉十七端拱元年割昭德豐樂彰德三鄉屬建平縣嘉祐六年分成樂鄉併入永成福賢二鄉今領鄉十三
  鋪驛
  驛路五十一鋪每鋪相去十里
  東門鋪  東十里鋪 蛇盤鋪  麒麟鋪
  東流鋪  崑崙堽鋪 張橋鋪以上七鋪屬上元縣
  江城湖鋪 宣家峴鋪 山口鋪  廟林鋪
  下蜀鋪  紀大店鋪以上六鋪屬句容縣
  右十三鋪係東路直抵鎭江府界炭渚鋪
  土門鋪  夾堽鋪  遲店鋪  清水亭鋪園墓橋鋪 秣陵鋪  李村鋪  路口鋪
  烏坼橋鋪以上九鋪屬江寧縣
  方墟鋪  石頭堽鋪 烏山鋪  齊家店鋪南亭堽鋪 南十里鋪 蒲塘鋪  三角子鋪孔家堽鋪 土山鋪  羅家林鋪 戴公堽鋪漆橋鋪  朱家店鋪 湯師娘鋪 松兒堽鋪以上十六鋪屬溧水縣
  右二十五鋪係南路直抵廣德軍界顧置鋪
  越臺鋪  石子堽鋪 官莊鋪  板橋鋪
  三城湖鋪 江寧鋪  青松林鋪 銅并鋪
  葛家堽鋪以上屬江寧縣
  右九鋪係西路直抵太平州界慈湖鋪
  府前鋪  西門鋪  石碑衝鋪 靖安鋪以上屬上元縣右四鋪係北路直抵滁州界宣化鋪
  縣路十一鋪每鋪相去二十里此係諸縣不通驛路處遞傳之路
  石井鋪  七里堽鋪
  右二鋪屬上元縣界
  周郎橋鋪 縣西門鋪
  右二鋪屬句容縣界
  縣東門鋪 茭塘鋪 破湖鋪
  右三鋪屬溧水縣界
  黄運步鋪 中橋鋪 烏山村鋪 縣西門鋪
  右四鋪屬溧陽縣界
  永寧驛舊基在南唐儀仗院今為待漏院而驛徙置緫領所西閃駕橋之南紹興十五年晁公謙之建
  江寧驛在江寧縣西南五十里
  秣陵驛在江寧縣南五十里
  七橋驛在溧水縣南七十五里歲久圮壞僅存故址淳熈中重建榜曰迎華堂
  石頭驛張九齡有候使石頭驛樓詩李白答裴侍御先行至石頭驛以書見招詩云君至石頭驛寄書黄鶴樓夢筆驛
  考證江淹集云嘗宿於冶亭夢見一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公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管以授之嗣後為詩絶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按建康有冶亭在冶城又有東冶亭在秦淮上皆六朝士大夫餞送之所淹本集所載始末皆建康事也夢筆驛不知在何處 庚溪詩話云夢筆驛江淹舊居姚宏詩一宵短夢驚流俗十載髙名掛里閭遂使晚生矜此意癡眠不讀半行書 曽極詩晉尚清談筆力衰文章髙下亦随時景純不作文通死五色毛錐付與誰
  金陵驛亦名蛇盤驛在上元縣長樂鄉蛇盤市俗呼佘婆音之訛也淳熈十二年留守錢公良臣建
  考證曽極有蛇盤驛詩枳籬華屋半彫殘列肆屠羊客卸鞍霸氣銷沉形勝歇龍盤何事作蛇盤 王半山題憶昔東遊未有鬚扶衰重此駐肩輿市中年少今誰在魯老當街六十餘又重岡古道春風衷草色花光似故人却喜此身今漫浪田家隨處得相親
  東陽驛西至金陵驛四十五里淳熈十二年畱守錢公良臣建
  柴溝驛西至東陽驛十五里淳熈十二年留守錢公良臣建
  下蜀驛西至柴溝驛十五里東至鎮江府界十五里紹興八年三月已已車駕未入建康次下蜀驛有御座在焉淳熈十二年留守錢公良臣重建驛
  太平驛在溧陽縣治西街北太平興國六年嘉定十三年重建
  望僊驛舊在句容縣治南元豐二年移縣治東
  漆橋驛在溧水縣南七十五里
  官塘驛在溧水縣東南二十五里
  坊墟驛在溧水縣北三十五里
  淮源驛在溧水縣東北三十五里
  儀賔驛在溧水縣南一百一十里
  招賢驛在溧水縣南一百一十里
  莆塘驛在溧水縣南二十五里
  白馬驛在溧水縣東南四十里
  延賔驛在溧水縣西四十七里
  青陽驛在句容縣東二十里
  竹里驛在句容縣北六十里倉頭市
  雲亭驛在句容縣
  右自漆橋以下十二驛今並廢
  昭華驛在句容縣開寳中焚圮太平興國二年移縣街東或云望僊驛是也
  中山驛在溧水縣南三十步惠政橋西南
  考證偽呉順義中置後知縣李彦重建偽唐昇元二年蕭儼添置軒廊建炎焚毁紹興八年李朝正重建魯詧作記嘉定十五年史改之重修添置廊廡紹定四年史彌鞏重修來者便之
  馬驛二所在下蜀東陽寳慶二年重修
  道路
  秦皇馳道
  考證秦始皇三十六年東遊自江乗渡江馳馬於此王荆公詩穆王得八駿萬事不期修落落千載間復此好逺遊車輪與馬跡此地亦當留想當治道時勞者尸如丘
  呉帝馳道
  考證呉都賦云朱闕雙立馳道如砥
  宋帝馳道
  考證宋書大明五年孝武初立馳道自閶闔門至於朱雀門為南馳道又自承明門至𤣥武湖為北馳道八年罷南北二馳道景和元年復立 宫苑記宋築馳道為調馬之所楊虞部詩路平如砥直如絃官栁千株翠拂烟玉勒金羈天下駿急於奔電更揮鞭 馬野亭詩南城來到北城隅更北直趨𤣥武湖一上雕鞍三十里兩旁官栁數千株六朝都邑真如此舊日咸秦得似無暑月行人不張葢漫天自有翠廜□
  小丹陽路今在江寧縣横山鄉陶呉鎮西南十里與太平州當塗縣接界里俗猶呼丹陽
  考證晉咸康三年歴陽内史蘇峻叛陶囘謂庾亮曰峻知石頭有重城不敢直下必向小丹陽南道步來宜設伏邀之可一戰擒也亮不從峻果自小丹陽來迷失道夜行無復部伍亮聞乃悔之
  黃城大路在今上元縣清風鄉黃城村
  考證梁太清二年侯景遣軍至江乗拒邵陵王綸趙伯超謂綸曰若從黃城大路必與賊遇不如徑指鍾山突據廣莫門出賊不意城圍必解
  湖頭路在今𤣥武湖東北
  考證南史東昏侯永元二年崔慧景奉江夏王内向遣中領將軍王瑩都督衆軍據湖頭築壘上帶蔣山又王敬則舉兵朝廷遣沈文季持節都督屯湖頭備京口路
  白楊路在城南十里石崗之橫道
  考證陳大建末始興王叔陵反部麾下度小航將趋新林蕭摩訶追擒於白楊路馬野亭詩此路如何名白楊白楊林木苦非良開知宰樹常多種想見墳塋在兩旁三國英雄塵一窖六朝興廢字千行行人過此休惆悵徃古來今緫混茫
  竹里路在句容縣北六十里倉頭市東有竹里橋南邊山北濵大江父老云昔時路行山間西接東陽遶攝山之北由江乗羅落以至建康宋武帝討桓𤣥其路經此今城東佘婆崗至東陽路乃後世所開非古路也謝𤣥走馬路在上元縣崇禮鄉土山下至今不生草詳見土山下
  姜巴路在小茅山後通延陵
  考證真誥秦時有士周大賔及巴陵侯姜叔茂者來住句曲山下秦孝王時封侯故以姜巴名其路
  制使姚公希得任内甃砌街道先是東西錦繡坊及經武坊一帶街衢多有損壊缺䧟去處不便徃來景定三年三月十七日興工至四月二十日畢重新布砌用磚二十餘萬口工物緫費五萬二千一百餘緡米六十一石七斗有竒
  橋梁
  天津橋在行宫前舊名虹橋政和中蔡公薿建為石橋號曰蔡公橋後改今名
  考證天津本西京大内前橋名即康節邵雍聞杜鵑處今移其名於此不忘京師之思也石龜翁逢龍詩下馬過天津聴傳禁漏頻惟憐一橋月曾照六朝人金剝宫門字紅飛粉壁塵中官來宿内因問帝鄉親 周彦夫詩下車聊復問何如尚憶重來四紀餘鐘阜秦淮俱好在祗憐雙鬢自蕭疎聨鑣去作蔣山遊路轉天津遶御溝忽作故都禾黍恨洛陽宫殿鐲千秋
  鎮淮橋在今府城南門裏即古朱雀航所舊志
  考證按世說叙錄及輿地志丹陽記皆云呉時南津橋也名曰朱雀航大寕二年王含軍至丹陽尹温嶠燒絶之以遏南衆定後京師乏良材無以復之故為浮航至咸康三年侍中孔坦議復橋於是稅航之行者具材乃值苑宫初創材轉以治城故浮航相仍至太元中驃騎府立東航改朱雀為大航 晉起居注曰白舟為航都水使者王遜立之謝安於橋上起重樓上置兩銅雀又以朱雀觀名之 實錄云咸康二年新立朱雀航對朱雀門南渡淮水亦名朱雀橋本呉南津大航橋也王敦作亂温嶠燒絶之權以浮航徃來至是始議用杜預河橋法長九十步廣六丈冬夏隨水髙下浮航相仍至陳每有不虞之事則剔之晉書王敦作逆明帝以應詹都督朱雀橋南諸軍
  事 齊髙祖討袁粲黃囘與粲通謀蕭順之率家兵據朱雀橋囘遣覘之遂不敢出 梁髙祖以義師伐東昏東昏使江道林率兵出戰退保朱雀航憑淮自固東昏又遣王珍國等列陣於航南開航背水以絶歸路與王茂等戰敗一時投淮死者積屍與航等後至者乗之以濟 北齊兵至故秣陵陳髙祖分兵禦之遣杜稜頓航南 元徽中賊黨杜黒蠡分軍向航劉勔禦之敗死 侯景兵至航建康令庾信率兵屯航北見景至命徹航始除一舶棄軍走南塘遊兵復閉航渡景乗勝至闕下 乾道五年留守史公正志重造得舊址増廣一丈郡從事丘崇為之記乾道五年十一月建康府重作鎮淮飲虹二橋六年正月橋成惟二橋横跨秦淮據府要衝自江淮呉蜀游民行商分屯之旅假道之賔客雜㳫旁午肩摩轂擊窮日夜不止淮水至其下奔流而西勢益悍湍激射衝齧滋甚昔之為橋者又不暇顧計乆遠薄費而亟成重負而弱植之無何輒壊則姑補苴其甚僅取不廢歲縻緡錢數百多或至千岌岌自若也留守待制史公厥既治成有廢必舉大備都邑之制乃因民所欲為作而新之率增其舊四之一鎮淮長十有六丈為二亭其南屬民以詔令飲虹長十有三丈加屋焉凡十有六楹而並廣三十有六尺基以巨石甃以厚甓千尋之材世守之土必堅必良是度是營而屬其事於浮圖氏致勝法才又躬為程度俾以從事創意靡宻有非工人所迨及者訖其成無一不合規模壯大氣象雄偉隆然相望闤闠四合軍民父老扶携縱觀推美誦休曰公誠勞噫公所建立大於此者不可殫紀橋未足多也惟厥經始人狃故常役大用宏謂不可為公決作之未既累月十世之利卒號有濟人乃大服推是而言則天下事有可以為而又以為不可為者獨橋歟彼能者處之雖若不可以為而卒為之以成者又獨橋歟公名正志字志道南徐人左文林郎建康府觀察推官丘崇記開禧元年丘公崇來為留守重建橋劉叔向為之記金陵為古天險之區城郭宫室凡幾變矣而秦淮則猶故也跨淮而濟者有橋曰鎮淮在呉為南津大桁在晉為朱雀航曰飲虹在晉宋間為萬歲橋據都邑之衝屹波流之湍車馬如雲千艘鱗鱗北拱行闕鯨臥虎蹲此二橋者葢與秦淮相終始而邦人所恃以為安也歲在已丑今留守敖學侍郎丘公以掄魁入幕府覩斯橋之將顛毅然取而更造之規模調度有公所述豐碑在焉後三十五年綰麟符而來則橋非舊矣乃庀工度材徹舊架新縱横廣袤一視前日惟剏二祠於鎮淮之上漸復晉人銅雀觀之遺意而兩亭各浚巨井以濟民之乏經始於嘉泰甲子十月庚戌明年乙丑三月丁邜橋成㑹其費為緡錢萬四千有竒而錙銖不以累諸人也嗟乎物之興廢豈偶然哉韓文公記王中丞新修滕王閣有曰此屋不修且壞前公為從事此邦適治新之公所為文實書在壁今三十年而公來為邦伯又易新之維此二橋與滕王閣之事適相似然惜不得當代宗工鉅儒如文公者大書特書之爾開禧改元三月望從事郎建康府觀察推官劉叔向記寳祐四年橋壞於潦留守馬公光祖重建之梁椅為之記周夏官掌邦政而其屬有司險以成橋梁鄭大夫能整比其國至褰裳溱洧者輿之則謂之不知政金陵故有橋曰鎮淮曰飲虹雄跨秦淮淮水集澗谿貫城邑以達於江奔流駛湍衝撼激射雨甚勢益横不可俯而車馬憧憧無停晷商人戍夫與諸道貢輸之入於饟餽者舳艫戞摩橋不得休息大抵亡慮數十年輒弗支寳祐乙邜東陽馬公自户部尚書出鎮越明年修戎器繕鬪艦剏㳺擊營而奎翰之堂郵傳之舍掾史之居哲人勝士之流風餘址諸凡經度以序即功向二橋適同圮於潦公不移日召匠飭材以通判何君宗姚莅銖寸從官出工人歡趨歲十月橋成修廣如其舊加堅縝焉萬舟縈環遥岑掩映如巨鼇贔負冠山以與陽侯角武而争雄也東西行者胥咨嗟詠歌以德公賜噫公之德於民獨橋哉橋餘事也然過都越國徃徃傾陊刓闕聽民掲且厲水怒至即相望如萬里隔間起而圖之則又以其隠民者厲民故君子於以占政焉天地間運動流行一精神耳人以精神為事業則櫛比而髪理樞旋而户隨鉅綱細目疇不在精義利用中公表裏忠勤炯炯心目環吾土皆若車轍馬跡朝夕至者橋詎足煩公咄嗟哉然嘗觀留侯客下邳間從容步游圮上而老人者以兵法授之迄持以興漢兹豈適相邂逅然耶凴髙而眺遠臨流而觀逝子房於是志念深矣是邦一瞬闗河公方蚤夜秣馬厲兵思繫單于頸獻闕下而橋西直天塹東挾龍蟠志士忠臣過而生慨安知無衣褐之翁跪履之子把六韜三略徃來論議其上將赴公精神以濟登四海焉亦如此橋矣試以斯文招之門生從政郎差充沿江制置使司幹辦公事梁椅謹記門生朝奉郎差充沿江制置使司參議官胡居仁謹書并題葢六年橋燬於火留守趙公與𥲅重建
  飲虹橋一名新橋在鳯臺坊
  考證建康實錄南臨淮有新橋本名萬歲橋後改名飲虹新橋乃呉時所名至今俗呼為新橋襲其舊也乾道五年史公正志重建上為大屋數十楹極其壯麗與鎮淮橋並新丘崇記之 開禧元年丘公崇重建劉叔向記之 寳祐四年馬公光祖重建梁椅記之鎮淮橋每與此橋同建諸記並附鎮淮橋下兹不復載
  日華橋在行宫城東華門跨䕶龍河
  月華橋在行宫城西華門跨䕶龍河景定二年馬公光祖重建
  東虹橋在行宫之左府治之北景定二年馬公光祖重建自書橋榜
  西虹橋在景定橋北運司東景定二年馬公光祖重建自書橋榜
  景定橋在永寧驛北舊名清化俗呼為閃駕橋景定二年馬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書榜跨運瀆
  太平橋在運司西南舊名欽化俗呼為笪橋景定二年馬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書榜跨運瀆
  鼎新橋在太平橋西舊名小新景定二年馬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書榜
  乾道南北二橋在古運瀆上今斗門橋北二橋相望乾道中洪公遵建景定二年馬公光祖重建自書榜斗門橋在乾道南橋之南景定二年馬公光祖重建自書橋榜跨運瀆
  武定橋在鎮淮橋東北淳熈中建景定二年馬公光祖重建自書橋榜
  崇道橋在天慶觀東景定二年馬公光祖重建自書橋榜
  武衞橋在天慶觀西舊名望僊橋景定二年馬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書榜
  廣富橋在月華橋北跨䕶龍河景定二年馬公光祖重修
  武勝橋在府治親兵教場即北門橋
  青溪七橋按實錄注最北樂游苑東門橋樂㳺苑在覆舟山南橋宜與今散福亭相連次南尹橋今潮溝大巷東出度此橋次南雞鳴橋即輿地志今所謂新安寺南東出開善寺路度此橋次南募士橋次南菰首橋一名走馬橋次南青溪中橋在湘宫寺門前巷東出度溪有桃花園次南有青溪大橋今城東北有渠北通𤣥武湖南行經散福亭橋竹橋抵府城東北角外西入城濠里俗呼為長河即古青溪本在今竹橋西南行五代楊淳於此截溪立城由是青溪半在城外其在城中者歲乆堙塞但城東北隅迤邐至上元縣治東南上水閘以西一帶青溪遺迹或見或隠橋亦不詳所在青溪中橋按建康實錄青溪七橋次南中橋今上水閘里俗相傳青溪中橋路齊書始安王遥光反曹虎領軍屯青溪中橋陳書隋軍陷臺城後主與張貴妃俱入井隋軍出之晉王廣命斬貴妃牓於青溪中橋即此地青溪大橋按石邁古跡編實錄云東出句容大路度此橋西即陳尚書令江揔宅今上元縣東南百餘步叚氏居乃江揔宅也橋宜在此宅之東歲乆堙廢今不復有橋矣 舊稱青溪九曲葢自𤣥武湖引水從東北縈迴達於秦淮其曲折有九故於其間跨橋有七今城外青溪皆已堙塞橋廢乆矣惟城内僅存一曲溪上長橋有四皆馬公光祖所作也
  運瀆六橋按實錄云孝義橋本名甓子橋次南楊烈橋宋王僧䖍觀闘鴨處次南西州橋宜在今笪橋西次南髙曄橋建康西尉在此今建興寺北路東出度此橋宜在今乾道橋左右次南禪靈寺橋對禪靈渚宜是今斗門橋按建康實錄注古城西南行者是運瀆古城苑城也呉大帝赤烏三年使御史郗儉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倉城名運瀆即此瀆是也今宫城西北興嚴寺前有溝迤邐至清化市東乃古運瀆但自此西南悉堙塞不復可辨雖東南為宫城西塹疑非古跡然由宫牆塹至清化橋西折過欽化橋再南則運瀆舊迹復見今乾道橋一帶河是也六橋所在亦可髣髴得其次第清化橋即閃駕橋欽化橋即笪橋今橋與名皆非舊矣閃駕橋為景定橋欽化橋為太平橋皆馬公光祖之所重建詳見於前
  飛虹橋楊文公談苑云徐常侍鉉仕江南日嘗直澄心堂每襆被入直至飛虹橋馬輒不進裂鞍斷轡箠之流血掣韁却立鉉貽書於餘杭沙門贊寧答云下必有海馬骨水火俱不能毁惟漚以腐糟隨毁者乃是鉉斸之去土丈餘果得巨獸骨上脛可長三尺腦骨若㫁柱積柴焚三日不動以腐糟纔漚之遂爛焉南唐有虹橋小虹橋飛虹橋皆傍宫橋也
  南渡橋李白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四侍御詩云捨舟共連袂行上南渡橋乃秦淮上橋也今不詳其處
  張侯橋呉張昭所造故名之晉義熈六年盧循焚查浦進至張侯橋其地在今城南不詳其處
  赤蘭橋杜祭酒别傳曰桓宣武舘於赤蘭橋南曰延賢里今城南有赤蘭坊橋不詳其處
  長樂橋唐秦淮上有長樂橋又曰長樂渡在縣東南六里今桐林灣是其地𨽻長樂坊
  獅子橋在城北湘宫寺北
  囘龍橋在城西門
  白下橋一名上春橋在城東門外其側有白下亭重建橋記金陵為六朝故都風土遺迹歴歴可攷自上元縣治東行里許有橋曰白下白下之義訪諸故老無傳焉宋元徽間征北將軍張永屯白下唐武德中遷金陵縣於白下村其地葢在東晉白石壘之下也國朝自六飛南駐以是邦為陪都白下一橋當江浙諸郡徃來之衝不惟士夫民牧所必經行而日飲萬馬於秦淮旬給諸屯之糧餉舍此無他道也舊架木為之歲乆朽蠧若將壓焉人以病告前後邑宰熟眎而不敢為三衢鄭君緝視事之初竊鄙前人作計之不遠毅然欲取而更新之未幾運石山積下築萬樁曰吾將以石易木為千百年不朽之利觀者且喜且駭疑不克就甫五閱月而橋成長鯨卧波飛梁駕虚材良石堅天造地設雖怒濤激湍疾風甚雨而過者如登康莊得大安稳旁有賔餞之亭因橋而名亦就摧剝併葺治之更増其前楹三雄壯窈深氣象夐别上元為邑賦筭一孔以上悉輸州家傾囊倒布力弗能繼謁諸閫臺得緍錢合二千米斛百自嘉泰癸亥九月壬午首事明年二月戊午訖工㑹其費為錢幾四百萬顧不輕矣而十八鄉之民曽不與知雖畚鍤輿負不煩一人既成或者以白下之語不宜於舉子請更之留帥文昌李公名以上春權也嗚呼橋梁不修漢薛宣歉然於彭城之政徒杠輿梁易事也子産之智不及之鄭君垂大惠於笑談間是可書也因其請故不復辭嘉泰四年三月望日從事郎建康府觀察推官劉叔向記
  長干橋在城南門外五代楊溥城金陵鑿濠引秦淮遶城西入大江遂立此橋
  銅橋在城東一十里按五代史李昇天祚三年十一月以歩騎八萬講武於銅橋今字作桐訛也
  髙橋在城東一十五里屬丄元縣長樂鄉
  考證金陵故事云梁亂庾信為建康令守朱雀門衆潰臺城門已閉信走羇旅於此橋信有哀江南賦云高橋羇旅是也 石邁古跡編云皋橋舊名髙橋按庾信哀江南賦注云呉郡圖經以皋伯通所居因名其橋曰皋後人轉皋為髙 南史齊徐嗣徽等復入丹陽至湖熟陳髙祖追侯安都安都率馬步拒之於髙橋 記室新書云髙橋羇旅之士 按郡國志云通門内有橋即漢皋伯通居此橋以得名梁鴻賃舂之所是呉自有皋橋在建康者乃髙橋也庾信賦南史皆曰髙崔令欽注石邁古跡編易髙為皋紹興十七年本縣新治橋路易榜曰皋橋因承其誤失於不考耳
  石步橋在城東北四十五里即古羅落橋也
  考證宋髙祖起義丹徒進至羅落橋遇皇甫敷檀憑之戰死即此地下有羅落浦北入大江又有羅落坊羅落干羅落山皆在其處今石步酒坊名羅落坊
  錢公橋即章橋以西接張山亦曰張橋在府城東北五十七里上元句容二縣以此橋為界
  考證建炎元年髙宗皇帝幸建康次張橋山水暴溢堤齧橋壞勢甚可畏轉運副使李謨黃崇書被劾俱罷見孫覿所撰李謨行狀淳熈十一年錢公良臣易為石橋運使趙公師揆榜曰錢公橋乾道志以為古羅落橋者非也餘見石步橋
  復古橋屬上元縣長樂鄉去縣十四里宣和間賜鍾茅山經此地橋損堙塞久不修復春夏塘水壅遏民頗病涉紹興十年縣治橋路因創復之改名復古橋
  葛橋在上元縣崇禮鄉方山東南按齊書李安民傳宋建安王景素反安民破景素於葛橋
  墅城橋在城東三十里即晉謝𤣥别墅之所
  檀橋在青溪按齊書劉瓛以儒學冠於當時京師士子貴遊莫不下席受業瓛住在檀橋瓦屋數間上皆穿漏學徒敬慕不敢指斥呼為青溪
  亭子橋在上元縣清風鄉黃城之東徐鉉棲霞寺新路記云建髙亭於路周跨重橋於川上即此橋也里俗呼為亭子橋去棲霞寺三里今土橋危險夏潦則民皆病涉
  周郎橋在城東八十里上元縣丹陽鄉湖熟鎮下臨橫塘舊志
  考證石邁古跡編云舊傳周瑜嘗至此 按呉書瑜渡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熟此橋正通秣陵必瑜當時經歴之地馬野亭詩周郎可是世英豪談笑功成乃不勞爾日阿瞞猶避此兹時小㓂定應逃雙鞬錦領紛相逐大羽青絲各自操料得軍行争看此霜天徤鶻已辭絛
  土橋在城東七十五里
  西流橋在城東北三十里
  東流橋在城東北四十里
  安濟橋在城東北四十里即東流市橋淳熈十二年錢公良臣重修改今名
  韓橋在城東北三十里
  白水橋在城東北二十里
  楊堰橋在城東二十里
  走馬橋按建康實錄走馬橋東有燕雀湖里俗相傳今府治之東斜橋即走馬橋也橋之東有水平濶是為燕雀湖或云惟政鄉白蕩湖即其地
  右𨽻上元縣境
  板橋在城南三十里
  考證呉後主聞晉師將至甚懼乃自選羽林精甲以配沈瑩孫振等屯於板橋晉使王濬緫蜀兵沿流直指建業司馬伷帥六軍濟自三山遣周浚張喬等接戰破呉軍於板橋瑩等皆遇害 金陵故事云晉伐呉丞相張悌死之悌家在板橋西 建康實錄云晉簡文帝嘗與桓温及武陵王晞同載游於板橋温遽令鳴皷吹角車驅卒奔欲觀其所為晞大恐求下車帝安然無懼色温由是憚服 梁武帝起兵令吕僧珍與王茂進軍於白坂橋非此也李白詩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䋲斜低建章闕耿耿對金陵漢水舊如練霜江夜清澄長川㵼落月洲渚曉寒凝獨酌板橋浦古人誰可徴元暉難再得灑酒氣填膺曽極詩輪轉千年路欲迷板橋名在市朝非元暉太白微吟處獨酌悠然命駕歸
  新林橋在城西南一十五里揚州記云金陵南沿江有新林橋即梁武帝敗齊師之處
  白坂橋在城南
  考證按梁吕僧珍傳武帝次江寜僧珍與王茂進軍於白坂橋築壘壘立茂移頓越城僧珍猶守白坂
  秣陵橋在城東南五十里
  五城橋唐景雲中造以渡淮廣明元年廢於火南唐保大十年重造國朝開寳八年又廢詳見五城
  杜橋在城東南三十里
  江寧橋在城南六十里臨江寧浦
  木龍橋在城南七十里
  河亭橋在城東南一十五里
  馬務橋在城東南二十五里唐置馬務於此
  眞武橋在城東南三十七里
  令橋在城東南七十里臨令水
  烏刹橋在城東南九十三里
  牧馬橋在縣東南三十九里南朝放牧者在此南出有浦水濶三丈深一丈有橋
  右𨽻江寧縣境
  白鶴橋在縣東南三里一十五步茅君内傳云大茅君每年十二月二日駕白鶴於此㑹諸真故以名橋沈公橋在縣南二十五里沈公謂沈慶之也
  赭渚橋在縣東一里二百四十一步
  歸善橋在縣南一里一百七十五步
  於鄉橋在縣南二十五里
  西霸橋在縣南三十二里
  降靈橋在縣東南二十七里
  義城橋在縣南二十里
  髙平橋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斜橋在縣東五里
  栁橋在縣北二十五里有前栁橋後栁橋
  懸毒橋在縣西十五里
  宣家橋在縣西北三十里
  永安橋在縣南十里下有小港歸於秦淮
  降真橋舊記云在玉晨觀西句容路三十里橋是也蘆堽橋在縣南三十里
  集僊橋在縣南有詩石可攷游冠卿題縣之南橋作於元豐之三年元祐改元之秋歲適大水輿梁為之輒壊徃來病涉愁嘆滿道乃請於府而新之購材董役未踰月而功就而橋素無題榜因其路入三茅遂以集仙名之且為小詩以記歲月興廢云南橋頽廢長官差新作川梁代濟舟上應星文横北極下飛虹影落中流慚無子産乘輿惠謾絶襄公茀道憂路接蓬山仙世界品題今為邑人留予舊歲得集仙橋詩石上叚於平易堂墻南角惜其不全好今年六月十六日風雨終夕又得石下段於堂之西破墻底因粘綴成文併以舊年築地所得亀跌坐此石然隠伏顯露雖各以時向使子不先得之頋今斷石將安用焉特不過礎柱砧衣且橋屋七間工役浩大而輿梁之復未知何日觀是詩者可以知邑之事力視昔不侔云又四日記
  右𨽻句容縣境
  臨淮橋一名惠政橋在縣南二十步下即秦淮水也舊圖云臨淮橋前任司馬公重建兵火燒毁復造土橋景徳二年知縣史良率衆錢重造版橋舊名濁水橋紹興八年李朝正重建石橋嘉定五年壊於暴漲知縣湯詵重建石橋榜曰惠政卓田為記
  通濟橋在縣南二十五步舊有劉公攽所為記至紹興八年知縣李朝正重建石橋李南壽作記
  巫家橋在縣寨外三百步
  棲賢橋在縣南門外西南
  易俗橋在縣市中
  望京門橋在縣北一里
  南門橋在縣南門外皇祐間邑人劉應之重建石橋僧從雅作記刻石
  唐家橋在縣市西二百五十步
  樓家橋在縣南門外二百七十步
  馬沉橋在縣南去縣三十七里
  利涉橋在縣北三里俗呼虎捍橋
  安政橋在縣北三里俗呼翻車橋
  戴公橋在縣南一十里
  俞初橋在縣南一十里舊圖作俞母橋
  大覺寺橋在縣東南八里
  莆塘橋在縣南二十五里今廢
  白沛橋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長樂橋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李墅橋在縣東北三十里
  張墅橋在縣東北三十里
  段亭橋在縣東六里
  板閣橋在縣東二十五里
  王師橋在縣東三十三里
  神靖橋在縣東南四十三里舊名神龍橋知縣李公朝正易今名
  白馬橋在縣東南四十里
  梅塘橋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鄧步橋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張沛橋在縣東南八十五里
  永昌橋在縣南九十里舊圖云呼為固城橋
  漆橋在縣南七十五里
  馬墅橋在縣西一十五里
  石埭橋在縣西三十五里
  湯橋在縣西四十里
  孟橋在縣西三十五里
  錢埭橋在縣南三十五里
  許村橋在縣東南一十二里
  右𨽻溧水縣境
  硯瀆橋在縣東北相傳云晉謝公滌硯於此
  東石橋在縣東門外
  新建橋在縣南門外
  謝家橋在縣東
  通微橋在縣東南一里
  僊人橋在縣南十五里
  南崑崙橋在縣東南十八里
  北崑崙橋在縣北十里
  鄉黨橋在縣南三里
  髙要橋在縣南二十五里通廣徳軍路
  髙友橋在縣南三十里
  故縣橋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青安橋在縣西三里
  平陵橋在縣西北三十里今俗呼湖瀆橋或名沙灘橋平陵城在橋西一里
  奉橋在縣南五十里
  上興步橋在縣西北六十里
  黄連步橋在縣西北五十五里
  舒塘橋在縣西北五十五里通溧水縣大路
  板子橋在縣西北六十里舒塘橋北
  破堰橋在縣西北六十里板子橋北
  雨城橋在縣西北六十五里破堰橋北
  檀石橋在縣北六十里
  三了橋在縣南四十里
  石塘橋在縣北二十里
  望僊橋在縣南一十里
  社渚橋在縣西南六十里
  望婆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横澗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金皆橋在縣南六十里
  雙澗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招僊橋在縣西三十里
  斗門橋在縣北二十里
  馮塘橋在縣北二十里
  虎塘橋在縣東北四十里
  豆橋在縣南二十里
  張野橋在縣南二十里
  湖橋在縣西一十八里
  僊橋在縣南六十里
  王堰橋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洪橋在縣西南六十五里
  塘路橋在縣北十五里
  徐塘橋在縣西二十七里
  徐橋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南陽橋在縣西四十里
  西里橋在縣西南六十里
  春雨橋在縣東舊曰東市橋嘉定十四年三月知縣陸子遹重修
  西市橋在縣西
  甓橋在縣北六十里祥符潤州圖經云徑瀆濶一十歩縣西十三里長塘湖北口至江寧府溧陽縣三十七里春夏水深三尺勝五十石舟秋冬深一尺勝二十石舟隋大業术宣州永世令達奚明因晉宋之舊加疏決為橋甓甃兩岸取其堅固今橋在溧陽縣界
  嘉定橋在縣西北四十里陵跨中江本名中江橋俗名中橋或呼為通江橋唐開元中縣令喬翔嘗創浮梁本朝元祐三年建橋曰衆樂傾圯久之公私病渉慶元中縣丞周文璞奉檄興剏伐石粗集而不果成嘉定十一年俞運使建行部命縣尉趙時頌重建改今名
  右𨽻溧陽縣境
  二十四航舊在都城内外即浮橋也
  考證按輿地志云六朝自石頭東至運瀆總二十四渡皆浮航往來以稅行直淮對編門大航用杜預河橋之法本吳時南津大橋也一名朱雀橋當朱雀門下渡淮水王敦作逆温嶠燒絶之今皆廢杜牧有詩青山隱隱水迢迢九月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楊虞部詩青雀浮航夜照波星繁雲靜月華多江樓人凭欄干立直下天心耿耿河
  四航皆在秦淮上曰丹陽曰竹格曰朱雀曰驃騎考證按實録晉寧康元年詔除丹陽竹格等四航稅注云王敦作逆從竹格渡即此航也朱雀航本吳時大航驃騎航在東府城外渡淮㑹稽王道子所立并丹陽郡城後航總為四航 今四航皆廢鎮淮橋即朱雀航舊所也詳見橋類楊虞部詩橋上層樓樓上梯秦淮兩㟁綠楊堤春風影動波光碎翬翼孤飛雀並棲 馬野亭要問當時朱雀航秦淮岸口駕浮梁既為銅雀施重屋又作璇題揭上方波底淨涵樓閣影橋閒望斷水雲鄉不知此處今何在湏有遺基在兩旁
  津渡
  石頭津在城西方山津在石頭津之東
  考證隋食貨志云郡西有石頭津東有方山津各置津主一人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檢察禁物及亡叛者
  龍安津在城西北二十里與真州宣化鎮相對今為靖安渡
  南津在城西南
  考證金陵故事云南朝置校尉以鎮此津侯景入冦舉朝無殉難之夫惟校尉江子一與弟二人同死王事梁書江子一嘗為南津校尉
  五馬渡在上元縣西北二十三里幕府山之前晉元帝與彭城等五王渡江處按晉書太安之際童謡云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云五馬之名取此曾極詩仲逹欺孤與操同豈能長世撫提封瑶圖暗換君知否班特浮江自化龍 楊備詩何事金陵王氣鍾琅邪𨳩幕㨿江束舟人忽見風雲起一旦龍飛五馬中
  麾扇渡在朱雀航之左
  考證晉太安二年廣陵相陳敏據建業顧榮宻報劉凖率兵臨江敏令甘卓屯横江榮與周玘因卓兵斷橋盡收船於淮水南敏自出軍臨大航岸榮以白羽扇揮之其軍自潰因以為名楊虞部詩旌旗爍日刄凝霜甲馬如龍人似狼羽扇一麾風偃草䇿勲多謝頋丹揚 馬野亭詩此扇拈來一羽輕如何退得十千兵百年雨露蒙君賜一日衣冠繋賊營正欲倒戈為向背逺觀揮手極分明而今但得旌旗白便可中原取次行
  五城渡在上元縣東二十五里
  考證晉王敦死王含錢鳳乃率餘黨自柵塘西置五城造營按圖經五城如却月勢髙二丈相去各二十丈 陶季直京都記五城邊淮帶湖祖道送歸多集此處 唐景雲中縣令陸彦恭於城側造橋度淮水即今之五城渡也
  竹格渡按建康實錄王敦作逆從竹格渡即此航也在今縣城西南二里輿地志云兩岸要衝處並以航濟西自石頭東至征虜亭凡二十四所平陳惟此渡獨存今舊橋西是其處
  馬家渡在府界上
  考證皇朝中興編年綱目載云采石江濶而險馬家渡江狹而平兩處相去六十里皆與和州對㟁昔金人南侵直犯馬家渡則此渡比采石尤為要害今分上下二渡
  張公凸渡在上元縣金陵鄉長慶村之西正臨大江與真州六合縣梅家步相對自張公凸渡至南岸夏四十里冬五十里
  考證石邁古跡編云隋文平陳宇文述以行軍緫管自六合濟即此也今皆嚴備
  堰埭
  浮山堰慶元建康志云在城東南二十里梁天監十三年
  考證按梁史天監十三年用魏降人王足計欲以水灌壽陽乃假太子左衛康絢節督卒二十萬作浮山堰於鍾離不知何所據也今志云在建康
  杜橋堰在城南三十里長五里濶一丈五尺堰杜橋浦水
  真武橋堰在城南三十七里長三里濶二丈堰浦水通秦淮
  牧馬橋堰在城西南七十里長三里濶二丈五尺堰牧馬浦水
  百堽堰在句容縣西南三十五里通秦淮屬上元縣界與福祚鄉相接
  黄城堰在句容縣東三十里長一里深四丈灌田三百畆
  陶堰在句容縣南六十里其堰逐年填塞不能瀦水屬臨泉鄉五都
  范家堰在句容縣西北三里灣曲長二里深四尺灌田二百畝在通徳鄉第二都
  周戴新堰在句容縣南一十五里通百堽堰
  於家堰在溧水縣南九十里長一十里
  銀林堰在溧水縣東南一百里長一十一里即魯楊五堰也
  考證按前漢地理志丹陽郡蕪湖注云中江出西南東至陽羡入海後漢郡國志蕪湖中江在西又水經云中江在丹陽蕪湖縣南東至會稽陽羡縣入於海孔頴達書義疏亦引漢史為證今蕪湖縣南有支江俗稱為縣河經縣市中東達黃池入三湖三湖丹陽顧城石臼湖也至銀林正所謂中江東至陽羡即此也蘇常承此下流常病飄没故築銀林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復東而宣歙皆由蕪湖西出達於大江故濵湖之地皆隄為圩田中江亦漸隘狹故老云當時慮後人復開此道則蘇常之間必被水患遂以石砌五堰路又液鐡以固石故曰銀淋今訛為林
  分水堰在溧水縣東南一百里長一十五里
  若李堰在溧水縣東南一百五里長八里
  何家堰在溧水縣東南一百一十里長九里
  余家堰在溧水縣東南一百一十五里長一十里春冬載二百石舟
  考證昔呉王闔閭伐楚因開此瀆運糧東通太湖西入長江南唐書楊行宻據宣州孫儒圍之五月不解行宻將臺濛作魯陽五堰拖輕舸饋糧故軍得不困卒破孫儒魯陽者即於家等五堰是也故道尚存
  百坡堰在溧水縣西北一十里長一里濶一丈五尺竹墩堰在溧水縣西北二十五里長一里濶一丈五尺烏刹堰在溧水縣西北四十里濶一丈八尺
  青泥堰在溧水縣南九十五里長十里
  龍盤堰在溧陽縣北六十里檀口橋前長一十步堰在溧陽縣西南二十五里
  鷄鳴埭建康實錄青溪有橋名募士橋橋西南過溝有埭名鷄鳴埭齊武帝早遊鍾山射雉至此鷄始鳴圖經云今在青溪西南潮溝之上又按南史齊武帝數幸琅邪城宫人常從早發至湖北埭鷄始鳴故呼為鷄鳴埭若爾其埭又當近北父老傳云今清化市真武廟側是其處也二埭恐皆當時所歴姑兩存之楊虞部詩輦出城時雞未鳴春羅蟬翼赭袍輕䝉塵獵騎奔如電到此聞鷄第一聲馬野亭詩臺城五里到青溪埭在青溪西復西向日只緣貪射雉當時過此始鳴雞鳥翬用處亦無茂羽翮貢來誰敢稽更是遊觀湏有節如何晨夕恣荒迷
  方山埭建康實錄呉赤烏八年使校尉陳勲發屯田兵於方山南截淮立埭號方山埭又按南史湖熟縣方山埭髙峻冬月行旅以為難齊明帝使沈瑀修之瑀乃開四洪斷行客就作三日便辦其地今去城西四十五里栢岡埭赤山湖埭也宋元㐫傳決破栢岡方山埭以絶東軍亦曰百岡堰
  南埭今上水閘也王荆公贈段約之詩云聞君更欲通南埭割我鍾山一半青正對今青溪閣
  長溪埭在城南五十里濶二丈堰秣陵浦水通秦淮破崗埭按建康實錄呉大帝赤烏八年使校尉陳勲作屯田發兵三萬鑿句容中道至雲陽以通呉㑹船艦號破崗瀆上下一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寧界於是東郡船艦不復行京江矣晉宋齊因之梁以太子名綱乃廢破崗瀆而開上容瀆在句容縣東南五里頂上分流一源東南流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六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瀆西流入江寧秦淮至陳霸先又堙上容瀆而更修破崗瀆隋既平陳詔並廢之以此知六朝都建康呉㑹漕輸皆自雲陽西城水道接至都下故梁朝四時遣公卿行陵乗舴艋自方山至雲陽謝靈運為永嘉太守隣里相送於方山徐陵上容路碑有云濤如白馬既礙廣陵之江山曰金牛用險梅湖之路莫不欣兹利涉玩此修渠雲陽今丹陽縣
  縣埭在溧水縣東南八十里長二里濶二十里與溧陽縣分界其埭上下有二𣲖上一𣲖西北入縣界

  景定建康志巻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景定建康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