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景齋集
卷十二
作者:禹成圭
1911年
卷十三

癡翁記跋丁亥

编辑

余固癡者。而今得李兄癡翁記。莊讀三復。未能釋手。盖癡與癡。以類相從。其喜之深愛之篤。固宜矣。然余之癡。一生癡騃。尙未能自知其癡。及讀癡翁記然後。惕然自省。始覺其癡。是所謂眞癡。若癡翁之癡。其眞癡而自許以癡乎。余則以爲癡不獨癡者也。雖不癡者。自以爲不癡則癡也。雖智且慧者。自以爲智慧則亦不免於癡也。雖智且慧而其心以爲吾未免於癡。謙謙自處以癡。爲智與慧之在我者。自然蘊積。而內美如此。而雖自稱曰癡。其眞爲癡耶。癡是愚也。而古之人有愚者。寗武是也。癡是戇也。而古之人有戇者。汲黯是也。苟欲尙論而方人。痴翁之癡則亦今之寗武,汲黯。何可與癡之眞者。同日而語哉。以若眞癡而終有愧於謙謙之癡。因爲之跋。

潯陽李氏宗約跋

编辑

潯陽卽柒之西鄕。而廣陵李氏世居之地也。昔洛村先生行鄕約禮於是坊。至今遺風餘韻。藹然被於鳳巖鹿峰之間矣。余於庚辛之際。忝守玆土。時巡相李公淸儉好古。行飮射禮於達邱。頒鄕約冊於列邑。俾各施行。余亦依樣遵行於各坊。到巴旀得見洛村先生立約節次。則班常之名分。錢米之措劃。吉㐫之助給。井井有條理。後生末學隔晨欽仰。恨未得摳衣周旋於當日揖遜之席。近日潯陽李氏。一門敦睦。完議立條。以成家約。非直悅親戚之情而成花樹之會也。其隨力鳩財。量宜須用。倣范庄之義也。嚴立條束。勸業䂓過。依藍田之約也。朔望齊會。講義考課。遵鹿洞之䂓也。一擧此事而三善備焉。此與修譜而只明昭穆。立稧而只贍財用者。何可同日而語哉。創始固難而圖終尤難。使此良䂓。旣善其始。而又克其終。世世遵守。則潯陽之李。其將從此而昌大乎。鄕約與家約。名雖殊而義則一。今此條約。尤有光於洛村。猗與休哉。巡相李公旣序其弁。余則繼之以跋焉。

靜修齋記跋

编辑

靜修齋夏公。卽余之內從兄也。生於悅庵公舊家。奉先之節。行己之方。一遵遺訓。而已成一家之䂓矩矣。性度溫雅。志操謹飭。不喜俗儒之奢華雕篆。而早遊於肅齋趙先生之門。先生一見而異之。再見而款之。手書靜修齋三字。俾爲書室之扁。靜之時義大矣哉。濂溪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又曰靜無動有。又曰靜虛動直。皆所以開示後學。而涵養本源。使之體立而用有以行也。程子敎人靜坐。亦有所受。而傳之於龜山門下。必於靜中觀喜怒哀樂未發氣象。此可謂單傳密付之旨訣也。斯事也非直爲養心之要。其於進脩之方。大有力焉。肅齋命名之義。其在斯歟。公於扁齋之後。從事於斯。常目修省。盖已久矣。而天不假之以年。未克卒業。可勝惜哉。余自成童時。與公同硏。朱夫子所謂久要不忘平生之好者。正爲公與我準備語也。今於晩年。兄弟聯筇。到靜脩齋中。庭梧鸞鵠。旣停且峙。皆足以克家。余因指示齋扁。使之顧名思義而勉焉孜孜。無墜祖業云爾。

書禹惺窩遺集後

编辑

嗚呼。是書卽吾宗惺窩公遺集也。見其書而知其人。考其蹟而知其心。公之一心孜孜。事親孝養之節。觀於戊冬之祝天日記。丁夏之侍湯梗槩可知矣。孝者百行之源。則公之餘事。無不從孝悌中做出來。負笈請益於當世之儒宗。往復講磨於一時之名碩。學究天人性命之理。工深經禮蘊奧之義。六十年孜孜爲善之心。常若一日。宗族之所欽服。鄕隣之所矜式。屢登鄕剡。而其薦目曰錦翁高弟。行篤學明。又曰學繼程朱。孝配曾閔。此實公議所在。而皆得着題語也。余以同根之誼。兼抱戀德之心。而適於留泮之日。一次獲拜。然奔汩世路。未克一晉門屛。穩承諄諄之誨。迄今有蘊結之懷矣。日其胤澤煕抱遺集而來。托余以丁乙之役。余雖昏聵。得公之書讀之。反覆繙閱。刪其重複。編其次序。以竢具眼者校勘。而書牘中有賀筮仕書一幅。奉讀屢回。不勝愴舊之感。至於禮說之常變。經說之質疑。則開示警發處多矣。是書之刊行。其必有補於後學云爾。

書張甪旅遺集後

编辑

嗚乎。故人已去。而追述故人之蹟。書諸遺稿之末。固是後死者責。然其於舊日切偲之感奈何。余與甪旅張公。始遇於晩村之獨茂巖棲。時則公與我俱是靑年也。年相似志相同。而屢日欣叙。傾心相許。自後講論之際。書尺之間。開示警發處實多。以麗澤相資而言之。其曰友之云。然至若篤志之學。正家之法。訓子之方。事事皆吾師表也。卓乎多不可及處。公素業公車。旋卽覺悟。歎詞章之末技。悶道術之衰微。盡取時稿而焚之。牢着跟勁著脊。從事於小學以立其本。沉潛乎大學以正其䂓。日用常行。皆從敬字上做出來。奉先必以精㓗。處族必以敦睦。接人必以溫和。寫字而字劃楷正。著書而書旨條暢。礭乎定肚裏之春秋。昭然示初學之入門。一念孜孜。不知老之將至。此其篤志力學之大槩也。吾之內從妹。卽公之弟婦也。公之弟早夭。時公只有一子柄志。卽命之爲後。以慰弟婦未亡之懷。猗歟盛矣。言其心之德則仁也。言其事之宜則義也。行此一事而無愧於古所謂躳行仁義之君子。而公之正家有法。推此可知也。遣子從學於鼓山任先生之門。盡交一世之賢士大夫。趣向旣正。志業益就。將有遠大之期。古人義方之敎。觀於公而爲準備語也。皷翁旣以劉靜春之勇,許魯齋之敬。推以詡之。田艮齋愚弁其稿而發揮之。宋斯文炳俊題其墓而詳說之。公之名行。其將不朽於永世乎。余以無文。不可贅說。略擧其槩。以識卷後云爾。

書獨茂巖講學契帖後辛丑

编辑

謹按獨茂巖舊稧案。則門父兄鄕父老諱。歷歷可記。此盖悅菴先生在世之日。鄕道士林修契以資講學之需也。嗚呼。先生追濂洛關閩之緖。而遊性潭鏡湖之門。學究性命之原。禮講常變之疑。德崇而業廣。爲一世之推重。遺風餘韻。迄于今未已也。余自幼往來于渭陽。讀書于巖棲。每恨生晩不及供灑掃於門下矣。張友舜矩亦以先生外從裔。追感芬馥之遺躅。更創修契之議。而涉遠周旋。竟至敦事。非篤志力行而能之乎。推此而益驗舜矩之學問造詣也。樂善好賢。秉彜所同。遠近士友。齊聲相應。會于巖棲之下。而復修契事。讀先生之書。講先生之禮。衣冠濟濟。儀度彬彬。山川草木。更帶昔日之精光。先生如在之靈。其將陟降於左右矣。稧案旣成。余因有感而書諸卷後云爾。

書八代祖月谷先生實記後

编辑

昔我先祖月谷先生。生於簪纓古家。纔過晬失所怙。粤三朔失所恃。而碩果之理。獨存於風霜震剝之餘。天姿超異。博涉經史。忠孝慷慨。當宣廟龍蛇之亂。白衣倡義。累立奇勳。書名御壁。聞于皇朝。錄勳一等。除授三郡。所歷邑民立銅石而頌之。光海辛壬之間。見時事日非。退而築室於德洞。以經籍自娛。與遠近士友討論講劘。尤邃於易學。時人謂先生之學。原於文僖公。士林立祠而享之。卽德洞書院是已。嗚呼。倡義之蹟。不爲不盛。講學之功。不爲不多。而不幸遇回祿之災。嘉言懿蹟。盡入於灰燼。傳後者無幾。而如干傳後者。尙未入梓頒行。子孫齎恨。至今累世。而又不可更竢來後。故與族孫夏轍編次年譜與實記。兼採倡義錄中諸賢往復書札。軍人等修報文蹟。撮其大略。裒成一冊。付諸剞劂。以備後考焉。

書族祖仁村先生文集後

编辑

余甞讀先生遺集。至言行之親切警策處。蹶然有興起。疑難明辨處。釋然有開悟。竊自恨生晩未得親炙於當日凾丈之間。先生氣宇秀朗。稟質堅礭。孝於事親。睦於宗族。居喪祭奠之節。一遵家禮。絶意外慕。專心爲己。性理羣書。夙宵覃思。尤致力於庸學。守分安貧。杜門講學八十餘年。不求人知而人自慕之。遠近學者。稱之曰仁村先生。當正廟盛際。以經學行義。屢登薦剡。乙卯校準經選而承詩孟頒賞之恩。丙辰白衣承召。登對筵說。無非天德王道之要。居敬明誠之方。累累數百言。天顔動色。極其稱賞曰汝之學力甚嘉尙。因有調用之命。除徽陵參奉不就。退養邱園。固竆讀書。不改其樂。以終餘年。嗚乎。先生之學。專力於誠敬二字。而爲一生受用。以之勉君。以之處家。以之訓子。兢業之意。不弛於造次。思辨之工。必謹於細微。條理詳密。軆用該備。年彌高而德彌卲。蔚然爲後學之模範矣。沒世以後。家世零替。遺文舊蹟。未得收拾盡傳於後。可勝惜哉。至曾孫東範始克繼述家聲。旁求廣搜。裒成遺集三冊。方謀入梓。而事巨力綿。莫能經紀。余與族兄海宏,族孫夏轍。始議修契。名之曰義補。通族隨力佽助。始付剞劂。幾多年未遑之事。於是焉將成。自有其時而然耶。玆敢忘其固陋。略叙顚末於後。庸寓景仰之忱焉。

書永同金氏世攷後

编辑

歲壬寅秋。金雅軫永袖其世攷一冊而來示余曰。尊門先父老諱啣多在於此。盍記一言以續先誼。余觀夫永山君之晩節休退。贊成公之貽謨裕昆。乖崖公之典文藻鑑。敎官公漁溪公之兩世倡義。緜綿爲赫世華閥。而世道之治亂屢變。雲仍之衰旺無常。考之楓川堂,望江亭,鶴洞齋三記事而可知矣。楓川堂卽贊成公創立之基也。望江亭卽敎官公棲息之所也。鶴洞齋卽江亭移建之所也。堂之重建。在於辛丑。亭之移建。在於乙巳。堂之重建也。楓紅舊葉。川鳴舊聲。想像贊成公葆晩之趣。亭之移建也。洛水泱泱。瑟山峩峩。想像敎官公仁智之樂。其重建與移建。苟非賢子孫繼述之至誠。其能之乎。此可見金氏興旺之驗也。至若鶴洞齋則甞未嗣葺。士林之慨惜多矣。行路之咨嗟久矣。子孫之散在四方者。想多過墟興感之懷。而必有繼舊重新之期矣。苟能趁此修葺。則正是金氏重興之機會也。以是跂顒焉。吾從先祖知足堂,郊隱,仁村諸公。或詩或記或跋。俱在此冊。則余亦不敢以不文辭。略記其蹟如右云爾。

書金孝子榮鉉實記後

编辑

夫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是其良知良能。而純一無僞。堯舜與塗人一也。及其長而或好貨財私妻子。或博奕好飮酒。不顧父母之養者。氣拘欲蔽。梏其良心。寧不痛惜哉。惟孝子之有深愛而怡悅承順者。不失其赤子純一之心也。環顧一世。凡有幾人。願得見之而豈易多得哉。日金雅永善袖其伯父孝子實記來示余曰。願以一言發揮。俾闡幽潛之德。夫立言發揮。余非其人。然聞此孝行而孰無油然之感哉。觀夫孝子之行。有兩難事。一則業屨而能供甘毳也。一則不學而能做懿行也。家貧而親老。人所難堪。然孝子則捆屨。貧困而竭力供職。極其滋味。貧不能爲病也。不學而飭行。人所難能。然孝子則不學無文而至誠供孝。承順無違。學亦不過如是而已。雖貧而不傷於貧。不學而自同於學。是豈人人之所可辦得者哉。若乃丁其內艱。常居堊室。而不近酒肉。以遵禮制。自負土而修補隧道。以伸其誠意。日一上墓而攀栢悲號。以洩其哀痛。二十年鱞居。終不續絃者。恐貽親憂也。兄弟五人。日夕聯床。友愛尤篤。所以悅親志也。宗族服其誠。鄕里稱其孝。誠孝如此而安得不自天佑之耶。年今六十六矣。老白首而親尙無恙。親年八十有九。而眉壽無期。兄弟無故。而幷侍親側。子若侄十四人。兟兟盈庭。世間完福。孰過於是耶。綽楔㫌孝。樹之風聲。國有常典也。惟竢公議之不泯。臨齋徐兄旣弁其首。余亦略採實記中語。以跋其後云爾。

小東齋記跋戊子

编辑

再從弟聖最。自幼受讀於余。而知之者莫有如我。愛之者亦莫有如我。觀其志槩。初不區區於世累。一向勉勉於學問。苟有事則未嘗不咨余。余之所以相勖者。惟在安分。而聖最之所執。亦未甞有濫分事矣。淵齋宋公愛其人奬其學。特書小東齋三字以贈之。此東字。非尋常錫號之比。意在於不敢當之地。余始聞之。不覺瞿瞿。况聖最之躳履其事。尤復如何哉。昔我易東先祖白衣持斧。抗顔極諫之蹟。聖最其必知之也。興四學破淫祠之蹟。聖最亦必知之也。杜門講易。敎授生徒之蹟。聖最亦必知之也。苟能當其時處其地。亦可以彷彿趾及然後。可以當此號。余所以爲聖最。區區有過分之慮者。不亦宜乎。平日過分之事。余不得不言。聖最亦未嘗不從。今此過分之號。出於凾丈眷愛之至意。余不得以過分之故而止之。雖然名者實之賓也。與其無實而有名。不若無名之爲愈矣。須卽孜孜力行。至於名不虛得。方可以無忝。聖最其勉之哉。

書朴承旨海哲不知翁銘後庚寅

编辑

主屹是全嶺擅勝之名區。而晩筠先生卜居行義於其中。自號曰不知翁。盖錫號寓意。必有所以然者。而其曰不知。其眞不知而然耶。先生以名祖之孫。赫世之閥。早通桂籍。歷敭淸顯。秩至亞卿。榮及祖先。則受知於聖朝旣如是。不可曰不知也。出宰越邑。吏憚民懷。隨處口碑。迄有遺愛。則見知於吏民又如是。不可曰不知也。退居雲林。優遊自適。修己以居敬爲本。接人以溫和爲主。鄕黨稱之曰君子人。閭里稱之曰君子人。則鄕里之所共知又如是。亦不可曰不知也。然則自寓不知之義。其必有人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乎。余以顓劣無知者。非敢測知於己獨知之地。而粤自達鄕。屢世同井而居。及寓聞喜。亦又隣比而居。且越州字牧。追躡後塵。或見而知政令之綜覈。或聞而知聲蹟之茂著。則知之者亦莫踰於我矣。以我所知而言之。一自休退。憂國戀主之心。日切于中。然有人來說時政得失。則必曰吾不敢知也。詖淫邪遁。莫逃於知言之鑑。然有人來說人之雌黃。則必曰吾莫能知也。至知家事則一聽於孫。而有人來說錢糓出入。則必曰吾所不知也。凡此三不知。似是不知銘之大綱。其餘奧旨。亦豈淺見薄識之所能忖度哉。夫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今此不知翁之不知。正所謂不知爲不知之知乎。因爲之跋焉。

書新道亭䬴鷗亭詩帖後辛卯

编辑

晦庵先生詩曰詩成屋未就。此可見敬義齋仁智堂未就之前。已先排鋪於詩中。而畢竟詩與屋俱就。半畒方塘。幾畦杞菊。亦莫不各得其措置矣。今見張兄新道,䬴鷗兩亭詩。則可知六十年讀書之力。占得恢恢基址。可以安頓屋柱。令人不覺斂袵而起敬。德旣可以爲基。仁旣可以爲宅。則自餘樑桷榱楣之用。椳楔之具。自然有條而不紊。雖不待有巢王錄事。而不幾月日。將見眼前突兀。于斯時則詩成而屋亦就。可以述晦庵故事而可以傳晦庵遺事矣。開竹牖整棐几。以對越黃卷上聖人。而心廣神怡。充然有得。縕袍水飮。猶有勝於錦繡膏粱。天地之間。更有何樂可以代此哉。余雖蔑學。亦聲氣之相求者也。願攀楣而與之同歸焉。

書金公純錫煕鶴臯齋學稧案後

编辑

洛之涯。有伴鶴亭。亭之主人。卽鶴臯金公純也。早年以文詞得擅。而終未售瑾瑜之才。晩年楸下卜築。爲藏修之所。隱居棲息。盖其早年塲屋。此心走作之時也。晩年藏修。此心求放之日也。使此心一向走作而不知求之。則如銛鋒悍馬之難制。可不瞿瞿哉。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鶴臯之早年走作。可謂失之東隅也。晩年求放。可謂收之桑楡也。謹飭收斂。誘進後學。而信從者衆。創設學契而推重之。鶴臯之退讓不自居。尤得古人謙謙自牧之義。豈不美哉。夫學者所以學成人之道也。居家則事親事長。讀書則講明義理。處事則辨其是非而從是其處。乃所以竆理之法也。以守約安分爲操心之訣。以謹愼勤儉。爲持身之符。以致知力行。如車輪鳥翼。則乃所以進學之序也。學求如是而已。今羣彦之立稧從師。其將朝益而暮習。日課而月試。則星山之儒風。其庶幾乎。臨齋徐兄旣叙其弁。余亦聞而嘉之。以屬其跋焉。

書勸學遺訓錄後庚寅

编辑

盖敎子而必以義方。父之道也。事親而繼志述事。子之道也。父行父之道。子行子之道。則天下之爲父子者定。故易曰父父子子。余之愛誦此言久矣。莒府公退之暇。族人孝卨袖一冊子而來示。詳其錄。乃其先考勸學遺訓也。公之一生有好學之誠。而緣於家貧。未能終學。常懷憤慨之心矣。晩得一子而至誠敎誨。稼穡之艱。樵蘇之勞。靡不親執。而爲其子者。莫敢代勞而趍役。以勸勉策勵。使之專意向學故也。凡百雖絀而紙筆之用。猶有餘裕。用度雖艱而塲屋之資。期於辦備。賣食鼎而貿史要。擔課糧而踰雪嶺。其至誠惻怛之意。藹然見於行事之蹟。實無愧於古人義方之敎也。有是父而安得無肯搆繼述之餘慶乎。今見孝卨不忘平曰勸學之志。歷記兩庭垂誨之語。裒成一冊。以爲朝夕常目之資。此一事可謂能繼其志。而有志如此則亦必善述其事矣。再從小東齋已序其弁云。故余則繼之以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