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朝鮮志
卷上
卷下 

檀君肇國,箕子受封,皆都平壤。漢置四郡、二府,自是三韓瓜分:馬韓統五十四國,辰、卞韓各統十二國。厥後新羅、高勾麗、百濟三國鼎峙。新羅之地,東南至海,西至智異山,北至漢水;高勾麗東至海,南至漢,西北踰遼河;百濟西南至海,東至智異山,北至漢。新羅滅高勾麗、百濟。及其衰也,弓裔據鐵原稱後高勾麗,甄萱據完山稱後百濟。高麗始祖,統合三韓,西北以鴨緑為限,東北以先春嶺為界。至我康獻王建都漢陽,定為八道,中曰京畿,西南曰忠清,其西抵大海,皆古馬韓之域,高勾麗、百濟分據其地;東南曰慶尚,其東南抵大海,本辰韓之地;南曰全羅,其南抵大海,本卞韓之地,後為百濟所有;西曰黄海,其西抵大海,古朝鮮馬韓舊地,後為高勾麗所有,唐高宗滅高勾麗,不能守其地,新羅遂并之,及季世為弓裔所據,高麗始祖盡有其地;東曰江原,其東抵大海,本獩貊之地,後為高勾麗所有;西北曰平安,西抵鴨緑江,北接靺羯,本朝鮮故地,後為高勾麗所有,新羅文、武王與唐將李勣攻滅之;東北曰咸鏡,東抵豆滿江,北接靺羯,本高勾麗之地。八道之中,忠清、慶尚、全羅三道,地廣物衆,州郡雄巨,最為富庶,俗尚詩書,人才之出,比諸道倍多;平安、咸鏡二道,境接靺羯,俗尚弓馬,兵卒精彊。

京都 编辑

北鎮華山,有龍蟠虎踞之勢;南以漢江,為襟帶;左控關嶺,右環渤海。

  • 景福宫即王宫
  • 勤政殿受朝正殿
  • 思政殿在勤政殿北接引士大夫講論治道之所
  • 康寧殿在思政殿北
  • 交泰殿在康寧殿北
  • 含元殿在康寧殿西北
  • 養心堂在康寧殿西
  • 丕顯閣在思政殿東偏夜引講官論難經史之所
  • 麟趾堂在交泰殿東
  • 紫薇堂在交泰殿東
  • 清讌樓在交泰殿東
  • 忠順堂在後苑王常不忘朝廷揭此名堂以寓敬順之誠
  • 隆文樓在勤政殿東
  • 隆武樓在勤政殿西
  • 慶會樓在思政殿西環樓為池池深廣種芙渠中有二島
  • 欽敬閣在康寧殿西鑄銅為山高七尺許置閣中内設巧機用玉漏水激之使自輪轉五雲繞日朝夕出没又設司辰武士玉女及十二神之儀每時至武士撃鐘玉女奉時牌而出十二神各於方所輙自起立時盡則玉女還入神亦還伏其運若神莫測其妙山之四面陳豳風四時之景以為候象授時敬天勤民之所
  • 報漏閣在慶會樓南設座二層三神在上司時者撞鐘司更者撃鼓司㸃者扣鉦十二神在下各執辰牌時至自出時盡還入皆刻木為像激水為機不假人力隨時自報不差毫釐為術最妙街中鐘鼓晨昏之節皆以此傳撃
  • 簡儀臺在宫城内西北隅築石為臺繚以石欄置簡儀其巔臺西植銅表斵青石為圭圭面刻丈尺寸分乃用影符取日中之影推得二氣盈縮之端又於昌德宫西麓起瞻星臺置小簡儀觀天象察氛祲候雲物通衢之側築臺置仰釡内刻周天度數畵十二神外列方位設衡南北衡腰穿小竅以測日晷使愚民知時早晩
  • 資善堂世子引僚屬講讀之所在東宫
  • 昌德宫在景福宫東王之别宫
  • 仁政殿受朝正殿
  • 宣政殿在仁政殿東亦講論治道之所
  • 匪躬堂在延英門南
  • 昌慶宫在昌德宫東
  • 明政殿受朝正殿
  • 文政殿在明政殿南
  • 仁陽殿在明政殿西
  • 景春殿在明政殿北
  • 通明殿在景春殿北
  • 環翠亭在通明殿北
  • 倫序亭在後苑常接王親兄弟諸君之所
  • 社稷壇在京城内西
  • 先農壇在東郊
  • 先蠶壇在東郊
  • 厲壇在北郊
  • 宗廟在京城内東
  • 文廟在成均館明倫堂之南
  • 慕華舘在城西郊外館前立迎詔門以寓尊敬朝廷之意

各司 编辑

  • 宗親府宗室諸君之府
  • 議政府總百官平庶政理陰陽經邦國
  • 忠勲府諸功臣之府
  • 儀賓府尚王女者之府
  • 敦寧府王親外戚之府
  • 義禁府掌奉教推鞫之事
  • 吏曹掌文選勲封考課之政
  • 户曹掌户口貢賦田粮食貨之政
  • 禮曹掌禮樂祭祀宴享朝聘學校科舉之政
  • 兵曹掌武選軍務儀衛郵驛兵甲器仗門户管鑰之政
  • 刑曹掌法律詳讞詞訟奴隸之政
  • 工曹掌山澤工匠營繕陶冶之政
  • 漢城府掌京都口帳市㕓家舍田土回山道路橋梁溝渠逋欠負債鬬毆晝廵檢屍車輛等事
  • 司憲府掌論執時政糾察百官正風俗申冤抑禁濫偽等事
  • 開城府掌治舊都
  • 忠翊府原從功臣之府
  • 承政院掌出納王命為任甚重必選堪為宰相者為之由是而陞為六曹㕘判及二品諸職
  • 掌隸院掌奴隸簿籍及决訟之事
  • 司諫院掌諫諍論駁之事
  • 宏文館掌内府經籍及書筵文翰之任其選最重議政府館閣吏曹共議掄揀然後方許除授更日値宿講劘治道分御膳賜宫醖以寵之
  • 藝文館掌制撰辭命
  • 成均館掌儒學教誨作成人才之任
  • 尚瑞院掌印章符牌節鉞
  • 春秋館掌在王左右書言動記特政
  • 承文院掌事大咨表文書
  • 通禮院掌朝儀排班引接
  • 奉常寺掌祭祀議謚等事
  • 宗簿寺糾察宗室愆違之任
  • 校書館掌印頒經籍及香祝印篆之任
  • 司饔院掌供御膳及内府供餉等事
  • 内醫院掌和劑御藥
  • 尚衣院掌供御衣襨及内府財貨等物
  • 司僕寺掌輿馬厩牧之任
  • 軍器寺掌造兵器火炮等事
  • 内資寺掌内供米糆酒醤油蜜
  • 内贍寺掌諸宫殿俱進酒醪
  • 司䆃寺掌御廩米糓
  • 禮賓寺掌賓客宴享宗宰供饋常監視議政府官飯食進案時親自助舉
  • 司贍寺掌造楮貨及貢布等事
  • 軍資監凡四所掌軍需儲積都中有二倉漕運所會江上有二倉
  • 濟用監掌進獻紬布人参毛皮及綵染織造等事
  • 繕工監掌土木營繕
  • 司宰監掌魚鹽燒木杻炬
  • 掌樂院掌教閱聲律
  • 觀象監掌天文地理測候刻漏等事
  • 典醫監掌醫藥
  • 司譯院掌譯諸方言語
  • 世子侍講院掌侍講經史規諷道義
  • 宗學掌宗室教誨
  • 脩城禁火司掌宫都城脩築宫殿公廨坊里救火
  • 典設司掌帳幕排設等事
  • 豐儲倉掌米豆草芚紙地等物
  • 廣興倉掌百官禄俸工匠軍兵雜務廩給
  • 典艦司掌京外舟艦
  • 典㳙司掌治宫庭
  • 社稷署掌洒掃壇壝
  • 宗廟署掌守衛寢廟
  • 平市署掌勾檢市㕓平斗斛丈尺低昻物貨
  • 司醖署掌酒醖
  • 義盈庫掌油蜜黄蠟素物
  • 長興庫掌席子油芚紙地
  • 冰庫掌藏冰
  • 掌苑署掌苑囿花果
  • 司圃署掌園圃蔬菜
  • 養賢庫掌成均儒生供餉米豆
  • 典牲署掌養犧供祭祀
  • 司畜署掌飼雜畜供宴享
  • 造紙署掌造表箋咨文紙及諸般紙
  • 惠民署掌醫藥療民庶疾病
  • 圖畫署掌繪畫之事
  • 典獄署掌獄囚
  • 活人署掌救活都城病人凡病人無歸者官給粥料藥物冬給燎炭夏給冰
  • 瓦署掌道瓦磚
  • 歸厚署掌棺槨供卿相禮葬者及士大夫賜與民庶貧乏者亦給
  • 中學掌訓誨小學之士他學同
  • 南學
  • 東學
  • 西學
  • 中部掌管内檢察非法及橋梁道路里門警守家代打量人屍檢騐等事他部同
  • 東部
  • 南部
  • 西部
  • 北部
  • 中樞府凡宰相或因病事故解務者授之以示優待
  • 五衛都總府掌治五衛軍務
  • 訓錬院掌科試武士習讀武經錬閱軍陣
  • 世子翊衛司掌陪衛東宫
  • 讀書堂在東湖幽静處妙遴年少文學有重望者除本職任仕務輪畨而往内府書籍隨意探討使之温習涵養以為後日大用地凡鋪設什器紙硯筆墨饌飯酒醴燈燭諸具無一不備每遣中使賜御醖珍膳以示寵異膺此選者時人擬之登蓬瀛

風俗 编辑

崇尚信義,篤好儒術,禮讓成俗,柔謹為風。

士大夫䘮葬祭禮,一依朱文公家禮;父母之䘮率皆廬墓三年。若有不謹者,不齒士列其間,或有啜粥,終䘮不食塩菜;或手自炊㸑,以供奠事。

昏娶必通媒,納采不娶同姓。

士大夫皆立家廟,四時仲朔必享。忌日則子孫不食肉,祭其主於寢堂。六品以上祭三代,七品以下祭二代,庶人只祭考妣。若嫡長子無後,則衆子;衆子無後,則妾子奉祀。旁親無後者,祔祭嫡;妾俱無子者,告官立同宗支子為後。

士族婦女,夫死則守節終身。士大夫妻亡者,三年後改娶。若因父母之命,或年過四十無子者,許期年後改娶。

每歲王祀先農,躬耕籍田,以供粢盛。

王妃享先蠶,養蠶於後苑,以率女工。

每歲季秋,王行養老宴。參宴者皆除一級,孝子、順孫、義夫拜餉之。王妃宴婦人於内殿,拜餉節婦。皆有賜物:年百歲以上者歲賜米,堂上官以上年滿七十者、功臣父母妻、堂上官妻並月致酒饌。

二品以上年尊德卲者,春秋賜宴,謂之老英會。

孝友節義烈女,隨其行跡,或賞職賞物,或旌門復户。清白吏見存者褒奬,身殁者子孫亦皆録用。戰亡人子孫亦存恤録用。

宗親大臣之卒,舉哀輟朝,遣官弔祭,官庀䘮事。因公在外身死者,亦致賻祭。宗室雖秩卑,期親以上亦皆弔賻、營葬。侍講官及臺諫,勿論品秩高卑,一皆賻給。遭親䘮者亦如之。

設歸厚署,備棺槨以周民間倉卒之需。

敗常犯贓者、婦人再嫁者,書名三司,其子孫不齒士類。

五子登科者之親,歲賜米;殁則致祭贈爵。

中文武科者賜恩榮宴其親存者則令所在官給酒樂以榮之名曰榮親宴殁則設祭謂之榮墳中第一名者賜米。

凡民因貧乏過期未葬者昏嫁失時者皆給資財饑寒孤獨者與老而無托者亦給衣料。

宏文館官員更日直宿王日開講筵宰相臺諫亦令輪參又有夜對以盡羣下之情。

官至一品年七十而係國家輕重者不許致仕賜教書几杖以優之。

堂上官實行二品以上職者視其秩追贈三代。

士大夫及軍卒父母年七十則一子歸養八十則二子歸養九十則諸子歸養。

每歲夏月頒冰於宗親及文武堂上官堂上官年老在散者活人署病刑獄囚人並給。

歴代及本國忠臣孝子烈女所行卓異者裒撰成書名曰三綱行實譯以方言廣頒中外使婦人小子無不曉解。

國中設成均館及設養賢庫常養生員進士五百人景年居館力學篤行而屢舉不中年滿五十者叙職雖非生員進士通小學四書一經者亦升補於館東西四坊各有學舍教卿大夫子弟及凡民俊秀年八歲以上者閭巷小童不得肄學者設童蒙教誨。

州郡亦設鄉校皆倣成均四學之制觀察使巡到其邑師長儒生皆試講製課勤惰以勸懲春秋釋菜觀察使守令親行之又大饗儒生。

成均館儒生每歲春秋議政府六曹諸館閣堂上官命題製述科次置簿優等者三人直赴文科覆試。

成均館升補儒生及四學諸生每年六月定考官逐日製述或講論通考優等者五十人許赴生員進士覆試諸道亦然。

世子逐日問安視膳與師傅賓客僚屬日三講論凡接師傅時下階迎送每月十五日會講必設大餉一書講畢則大設宴餉又有賜物。

新除授京外堂下官職者參謁於議政府吏曹屬曹毋過十日。

立崇義殿,以前朝王氏之後主之,給廩禄祭田,以奉其祀。

前代新羅、百濟、高勾麗王陵,官禁田柴。

歴代始祖及有功德及民者,皆立廟降香祝,令所在官春秋致祭。

設厲壇於北郊,漢城府官每春秋遍祀無主孤魂,州郡亦如之。

囚人冬月則給鋪席夏月則凈脩獄中洗灑枷杻使無寒凍熏蒸之患又定醫官備藥物救之貧不能養獄者官給廪料。

京外置常平倉榖貴則増價以貿布榖賤則減價以賣布以濟窮民又置别倉當春貸民以贍耕種秋償其數以備來歲每年以為常若値水旱凶歉則在在設賑濟場以救之。

郡縣每歲春秋行鄉飲酒禮又京外小民每里立鄉長家出米布使鄉長掌之春秋設酒共會以申其好謂之講信凡有疾病患難交相救䕶若有死䘮備棺槨葬需以庇之。

曾經三品職及臺諫侍讀官者子孫承䕃每歲正月試才補官無䕃者之子孫擇其俊秀許三品以上官保舉吏曹更試經書隨才補闕若不稱職拜罪舉主。

科舉每於子午卯酉年為之設三場初場試論義二篇中場賦表二篇終場䇿問會試則初場講四書五經能通者許赴中場試賦表記中二篇終場䇿問通考取之殿試則䇿時務以第高下若遇大慶及王親幸學宫則有别舉。

王時時親行釋奠或不時幸學與師儒講論或横經問難或行大射禮或親䇿儒生。

凡中科者殿廷唱榜御前賜酒賜花與蓋優人呈戱鼓吹前導三日遊街以榮之若幸學試取即日唱榜者拜賜鞍馬袍笏尤以為榮聖節及正至王率世子百官行望闕禮每遣使上表時王率世子百官行焚香四拜禮王親捧表跪授使者仍下庭鞠躬具黄屋儀仗以出祗送郊外我國赴京使臣或賫奉勑書回還之時結彩棚迎郊外一如華使凡進獻禮物王親自檢視。

宗親年滿十五入宗學受業每日抽籖講習讀以為課勸。

禮曹每月考講四學諸生所讀書。

京外儒生逐日所讀及其師職姓名簿録藏於禮曹每科舉後所訓儒生中及第三人或生員進士十人以上者加階。

祭服朝服公服一依華制。

每四時八節日及季夏土旺日鑚木改火。

遺失小兒漢城府本邑保授願育人官給衣料。

古都 编辑

  • 開城府。本高勾麗東北忽高麗始祖自鐵原徙都廣州本百濟始祖温祚王右都
(右今皆屬京畿)
  • 稷山本慰禮城百濟始祖温祚王高勾麗東明王第三子東明王薨避琉璃王自卒本扶餘南奔開國建都於此
  • 公州本百濟熊川郡文周王自北漢山城徙都至聖王移南扶餘
  • 扶餘縣本百濟聖王自熊川來都號南扶餘義慈王時新羅金庾信與唐蘓定方攻滅之唐師既去新羅盡得其地
(右今皆屬忠清道)
  • 全州甄萱建都於此稱後百濟
  • 益山本馬韓國後朝鮮王箕凖箕子四十一代孫也避衛滿之亂浮海而南至韓地開國仍號馬韓百濟始祖温祚王并之
  • 濟州本耽羅國或稱毛羅在全羅南海中
(右今皆屬全羅道)
  • 慶州新羅古都始祖赫居世開國建都
  • 高靈縣本大伽倻國自始祖伊珍阿豉王至道說智王凡十六世五百二十年新羅滅之
  • 金海府本駕洛國或稱伽倻後改金官國自始祖首露王至仇亥王凡十世四百九十一年仇亥降於新羅
  • 東萊縣古萇山國
  • 義城縣古召文國
  • 清道郡本伊西國
  • 慶山縣本□梁國
  • 尚州本沙伐國
  • 開寜縣本甘文國
  • 咸昌縣本古寜伽倻國
  • 咸安縣本阿尸良國
  • 固城縣本伽倻國并為新羅所取
(右今皆屬慶尚道)
  • 江陵府本獩國漢武帝元封二年遣將討之定為臨屯郡
  • 三陟府本女直國降於新羅
  • 春川府本貊國
  • 鐵原府本高勾麗鐵圓郡弓裔起兵取之自松岳郡來都國號泰封
(右今皆屬江原道)
  • 平壤府本三朝鮮高勾麗之故都唐堯戊辰歲有神人降太伯山檀木下國人立為君都平壤號檀君是為前朝鮮周武王克商封箕子於此是為後朝鮮傳至四十一代孫凖燕人衛滿奪其地都王險城即平壤是為衛滿朝鮮其孫右渠時漢武帝遣将討之以王險為樂浪郡
  • 龍岡縣本古黄龍國為高勾麗所并
  • 成川府本沸流王松讓故都高勾麗始祖東明王自北扶餘來都卒本川松讓以其國降
(右今皆屬平安道)

古跡 编辑

  • 面嶽在京都中高麗肅宗六年命崔思諏尹瓘等相南京之地思諏還言臣等就盧原驛海村龍山等處審視山水不合建都惟三角山面岳之南山形水勢符合古文請于主幹中心壬坐丙向隨形建都從形勢東至大峰南至沙里西至岐峰北至面嶽為界面岳即白岳
  • 馬岩影殿在開城府成均館前高麗恭愍王為魯公主大營影殿于此窮極奢麗今有遺址
  • 九齋學堂古基在府北松岳山紫霞洞高麗顯宗以後干戈纔息未遑文教文憲公崔冲収召後進教誨不倦學徒坌集遂分九齋曰樂聖大中誠明敬業造道率性進德大和待聘謂之侍中崔公徒凡應舉者必詣徒中學焉及冲殁後凡赴舉者亦皆隸名九齋籍中謂之文憲公徒東方學校之興盖由冲始
  • 滿月臺在松岳山下高麗延慶宫正殿前階也遺基尚存
  • 延福亭古基在府東大門外山臺岩下高麗毅宗聞城東沙川龍淵寺南有石壁數仭削立臨川曰虎岩流水渟滀樹木蓊蔚命内侍李唐柱等構亭其側名曰延福奇花異草列植四隅以水淺不可舟築堤為湖日泛舟酣晏徹夜不止羣臣皆大醉挿花倒載而還或沈醉忘歸衛士甚怨率致難
  • 歸法寺古基在府炭峴門外崔冲每歳暑月借此寺之僧房為夏課擇徒中及第學優未官者為教導授以九經三史間或先進來過刻燭賦詩牓其次第唱名以入設小酌童冠列左右奉樽俎進退有儀長幼有序相與酬唱及日暮皆作洛生詠以罷觀者莫不嘉歎
(右畿内)
  • 弓樹在光州南門外枝幹輪囷大數十圍高七十餘尺邑人以發葉早晩占年之豐歉今枯
  • 崔氏園在靈岩郡西諺傳新羅人崔氏園中有瓜長尺餘一家頗異之崔氏女潜摘食之歆然有娠彌月生子其父母惡其無人道而生置之竹林居數十日女往視之鳩鷲來覆翼之還告于父母父母往見異之取而養之及長祝髮為僧名道詵入唐傳一行禪師地理之法而還踏山觀水多有神驗後名其地曰鳩林
  • 毛興穴在濟州南二里高麗史古記云厥初無人物三神人從地湧出長曰良乙那次曰高乙那三曰夫乙那三人游獵荒僻皮衣肉食一日見紫泥封木函浮至東海濱就而開之内有青衣處女三及諸駒犢五穀種三人以歳次分娶之始播五穀且牧駒犢子孫蕃盛今州鎮山北麓有穴是其地也
(右全羅道)
  • 泡母臺在忠州風流山高數十丈諺傳昔有仙女名薔薇自號泡母常遊其上香滿一洞唐明皇聞之遣道士迎入宫號真完夫人
  • 天政臺在扶餘縣北十里許江北絶巘有岩如臺下臨江水諺云百濟時欲拜宰相則書當選者名函封置岩上須臾取看名上有印跡者為相故名或稱政事岩
  • 釣龍臺縣北扶蘇山下有一怪石跨于江渚石上有龍攫之跡諺傳蘇定方伐百濟臨江欲渡忽風雨大作以白馬為餌而釣得一龍須臾開霽遂渡師伐之故江曰白馬岩曰釣龍臺
  • 落花巖釣龍臺西有巨岩諺傳百濟義慈王為唐兵所敗宫女奔迸登是岩自墮于江故名
  • 蘇定方碑在縣西二里唐高宗遣定方與新羅金庾信伐百濟滅之立石紀功
(右忠清道)
  • 始林在慶州府南新羅脱解王夜聞始林樹間有鷄鳴聲遣人視之有金色小櫝掛樹枝白鷄鳴于其下王取櫝開之有小男兒在王喜曰此豈非天遺我令𦙍乎乃収養之名曰閼智以其出于金櫝故姓金氏因名其林曰鷄林因以為國號
  • 琴松臺在府金鰲山頂新羅人王寶高遊樂之處寶高入智異山學琴五十年自製新調三十四曲彈之有玄鶴來舞遂名玄鶴琴又云玄琴世傳寶高得仙道
  • 鮑石亭在金鰲山西麓鍊石作鮑魚形故名焉流觴曲水遺跡宛然後百濟甄萱攻燒高欝府逼至郊畿時新羅景哀王與妃嬪宗戚出遊鮑石亭置酒娛樂忽聞兵至倉卒不知所為王與夫人走匿城南離宫從臣伶官宫女皆被陷沒萱縱兵大掠入處王宫令左右索王逼令自盡强辱王妃縱其下亂其嬪妾立王表弟金傳為王
  • 瞻星臺在府東南新羅善德王時鍊石築臺上方下圓高十九尺通其中人由中而上下以候天文
  • 月明巷在府金城南新羅憲康王遊隺城至開雲浦忽有一人奇形詭服詣王前歌舞讃德從王入京自號處容每月夜歌舞於市竟不知所在時以為神其歌舞處後人名為月明巷因作處容歌處容舞假面以戲
  • 萬波息笛新羅神文王時東海中有小山浮來隨波往來王異之泛海入其山上有一竿竹命作笛吹此笛則兵退病愈旱雨雨晴風定波平號萬波息笛歷代傳寶之至孝昭王加號萬萬波波息笛今亡
  • 玉笛長尺有九寸其聲清亮俗云東海龍所獻歷代寶之傳至於今
  • 玉帶新羅真平王元年有神人降於殿庭謂王曰上帝命我傳賜玉帶王跪受几郊廟大祀皆服之
  • 井田在府地新羅時遺基尚存
  • 上書莊在金鰲山北高麗始祖之興新羅崔致逺知必受命上書有鷄林黄葉鵠嶺青松之語羅王聞而惡之致逺即帶家隱居伽倻山海印寺終焉其鑑識之明羅人服之乃以其所居名上書莊
  • 皇龍寺在府月城東新羅真平王命所司築新宫於月城東黄龍現其地王疑之改為佛寺號曰黄龍有率居者于寺壁畫老松根幹鱗皴枝葉盤屈鳥雀往往望之飛入及到蹭蹬而落歳久色暗寺僧以丹青補之鳥雀不復至
  • 題詩石在陜川郡海印寺洞俗云紅流洞洞口有武陸橋渡橋向寺而行五六里許有崔致逺題詩石其詩曰狂噴疊石吼重巒人語難分咫尺間常恐是非聲到耳故教流水盡籠山後人因名其石曰致逺堂
  • 讀書堂在郡伽倻山世傳崔致逺隠伽倻山一朝早起出石遺冠屨於林間莫知所歸海印寺僧以其日薦冥禧寫真留讀書堂堂之遺址在寺西
  • 瓜亭在東萊縣南高麗鄭叙被譛歸田里乃築亭種瓜撫琴作歌以寓戀君之意詞極悽惋自號瓜亭其歌詞至今傳於樂譜
(右慶尚道)
  • 棘城在黄州南二十五里高麗人防紅巾於此盡為賊所殱累經兵燹白骨暴野天陰雨濕鬼物煩冤薰為厲氣轉相侵染民多夭札國家春秋降香祝致祭其患遂絶
  • 亐多窟在海州東三十里其窟圓往二丈餘穴暗人持火乃入至五里許其穴屈曲幽深且有水不得窮源諺傳亐多將軍入此穴達於九月山頂之穴相距百餘里窟内燃火至十餘日則燃氣出於九月山穴
(右黄海道)
  • 石竈
  • 石池
  • 石井俱在江陵寒松亭傍四仙游憩之時茶具也
  • 酒泉石在原州酒泉縣南道旁有石狀如半破酒槽者世傳石槽舊在西川邊就而飲者無不足焉邑吏憚於往來欲轉置於縣衆共移之忽大雷震石碎為三一沈於淵一不知所在一即此石也
(右江原道)
  • 麒麟窟在平壤府浮碧樓下東明王養麒麟馬於此後人立石誌之世傳王乘麒麟馬入此窟從地中出朝天石升天其馬跡至今在石上
  • 井田在府外城内箕子區畫井田遺跡宛然
  • 青雲橋
  • 白雲橋俱在府九梯宫基内束明王時梯也
(右平安道)


朝鮮志卷上
  ↑返回頂部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