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木之五

  本草綱目
木之五
 

木之五 (苞木類四種)

编辑

(《本經》中品)

【釋名】

時珍曰︰竹字象形。許慎《說文》云︰「竹,冬生草也」。

故字從倒草。戴凱之《竹譜》云︰植物之中,有名曰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實虛,大同節目。

【集解】

弘景曰︰竹類甚多,入藥用 竹,次用淡、苦竹。

又一種薄殼者,名甘竹,葉最勝。又有實中竹、篁竹,並以筍為佳,於藥無用。頌曰︰竹處處有之。其類甚多,而入藥惟用 竹、淡竹、苦竹三種,人多不能盡別。按︰《竹譜》︰竹堅而促節,體圓而質勁,皮白如霜,大者宜刺船,細者可為笛。苦竹有白有紫。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然今之刺船者多用桂竹。竹笛自有一種,亦不名 竹。苦竹亦有二種︰一出江西、閩中,本極粗大,筍味殊苦,不可啖;一出江浙,肉厚而葉長闊,筍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筍是也。今南人入藥燒瀝,惟用淡竹一品,肉薄,節間有粉者。時珍曰︰竹,惟江河之南甚多,故曰九河鮮有,五嶺實繁。大抵皆土中苞筍,各以時而出,旬日落籜而成竹也。

莖有節,節有枝;枝有節,節有葉。葉必三之,枝必兩之。根下之枝,一為雄,二為雌,雌者生筍。其根鞭喜行東南,而宜死貓,畏皂刺、油麻。以五月十三日為醉日。六十年一花,花結實,其竹則枯。竹枯曰 ,竹實曰筱,小曰 KT ,大曰 。其中皆虛,而有實心竹出滇廣;其外皆圓,而有方竹出川蜀。其節或暴或無,或促或疏。暴節竹出蜀中,高節 ,即筇竹也。無節竹出溱州,空心直上,即通竹也。 竹一尺數節,出荊南。笛竹一節尺餘,出吳楚。 竹一節近丈,出南廣。其幹或長或短,或巨或細。交廣由吾竹長三、四丈,其肉薄,可作屋柱。 竹大至數圍,其肉厚,可為梁棟。永昌漢竹可為桶斛, 竹可為舟船。

嚴州越王竹高只尺餘。辰州龍孫竹細僅如針,高不盈尺。其葉或細或大。鳳尾竹葉細三分,龍公竹葉若芭蕉,百葉竹一枝百葉。其性或柔或勁,或滑或澀。澀者可以錯甲,謂之 。

滑者可以為席,謂之桃枝。勁者可以為戈刀箭矢,謂之矛竹、箭竹、筋竹、石麻。柔者可為繩索,謂之 竹、弓竹、苦竹、把發。其色有青有黃,有白有赤,有烏有紫。有斑斑者駁紋點染,紫者黯色黝然,烏者黑而害母,赤者濃而直,白者薄而曲,黃者如金,青者如玉。其別種有棘竹,一名 竹,芒棘森然,大者圍二尺,可御盜賊。棕竹一名實竹,其葉似棕,可為柱杖。慈竹一名義竹,叢生不散,人栽為玩。廣人以筋竹絲為竹布,甚脆。

竹葉

【氣味】

苦,平,無毒。

《別錄》曰︰大寒。

【主治】

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本經》)。除煩熱風痙,喉痺嘔吐煎湯,熨霍亂轉筋(時珍)。

淡竹葉

【氣味】

辛,平、大寒,無毒。

權曰︰甘,寒。

【主治】

胸中痰熱,咳逆上氣(《別錄》)。吐血,熱毒風,止消渴,壓丹石毒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壯熱頭痛頭風,止驚悸,溫疫迷悶,妊婦頭旋倒地,小兒驚癇天吊喉痺,鬼疰惡氣,煩熱,殺小蟲(孟詵)。涼心經,益元氣,除熱緩脾(元素)。煎濃汁,漱齒中出血,洗脫肛不收(時珍)

苦竹葉

【氣味】

苦,冷,無毒。

【主治】

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別錄》)。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療中風喑啞(大明)。殺蟲。燒末,和豬膽,塗小兒頭瘡耳瘡疥癬;和雞子白,塗一切惡瘡,頻用取效(時珍)。

【發明】

弘景曰︰甘竹葉最勝。

詵曰︰竹葉︰ 、苦、淡、甘之外,餘皆不堪入藥,不宜人。淡竹為上,甘竹次之。宗奭曰︰諸竹筍性皆微寒,故知其葉一致也。張仲景竹葉湯,惟用淡竹。元素曰︰竹葉苦平,陰中微陽。杲曰︰竹葉辛苦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二︰除新久風邪之煩熱,止喘促氣勝

【附方】

新二。

上氣發熱,因奔趁走馬後,飲冷水所致者。竹葉三斤,橘皮三兩,水一斗,煮五升,細服。三日一劑。(《肘後方》)。時行髮黃︰竹葉五升(切),小麥七升,石膏三兩,水一斗半,煮取七升,細服,盡劑愈。(《肘後方》)

竹根

【主治】

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本經》)。

消毒(《別錄》)。

淡竹根

【主治】

除煩熱,解丹石發熱渴,煮汁服(藏器)。

消痰去風熱,驚悸迷悶,小兒驚癇(大明)。同葉煎湯,洗婦人子宮下脫

苦竹根

【主治】

下心肺五臟熱毒气。銼一斤,水五升,煮汁一升,分三服(孟詵)。

甘竹根

【主治】

煮汁服,安胎,止產後煩熱(時珍)。

【附方】

新一。

產後煩熱逆氣︰用甘竹根(切)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入小麥二,復煮麥熟三、四沸,入甘草一兩,麥門冬一升,再煎至二升。每服五合。(《婦人良方》)

淡竹茹

【氣味】

甘,微寒,無毒。

【主治】

嘔 ,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別錄》)。

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甄權)。噎膈(孟詵)。傷寒勞復,小兒熱癇,婦人胎動(時珍)。

苦竹茹

【主治】

下熱壅(孟詵)。水煎服,止尿血

竹茹

【主治】

勞熱(大明)。

【附方】

舊五,新五。

傷寒勞復︰傷寒後交接勞復,卵腫腹痛。竹皮一升,水三升,煮五沸,服汁。(朱肱《南陽活人書》)

婦人勞復,病初愈,有所勞動,致熱氣沖胸,手足搐搦拘急,如中風狀︰淡竹青茹半斤,栝蔞二兩,水二升,煎一升,分二服。(《活人書》)。

產後煩熱,內虛短氣︰甘竹茹湯︰用甘竹茹一升,人參、茯苓、甘草各二兩,黃芩二兩。

水六升,煎二升,分服,日三服。(《婦人良方》)。

婦人損胎︰孕八、九月,或墜傷,牛馬驚傷,心痛。用青竹茹五兩,酒一升,煎五合服。(《子母秘錄》)。

月水不斷︰青竹茹微炙,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普濟方》)。

小兒熱痛,口噤體熱。竹青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服一合。(《子母秘錄》)。

齒血不止︰生竹皮,醋浸,令人含之, 其背上三過。以茗汁漱

牙齒宣露︰黃竹葉、當歸尾,研末,煎湯,入鹽含漱。(《永類方》)。

飲酒頭痛︰竹茹二兩,水五升,煮三升,納雞子三枚,煮三沸,食之。(《千金方》)。

傷損內痛︰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脅中刺痛。用青竹茹、亂髮各一團,炭火炙焦為末。酒一升,煮三沸,服之。三服愈。(《千金方》)

淡竹瀝

【修治】

機曰︰將竹截作二尺長,劈開。以磚兩片對立,架竹於上。以火炙出其瀝,以盤承取。時珍曰︰一法︰以竹截長五、六寸,以瓶盛,倒懸,下用一器承之,周遭以炭火逼之,【氣味】

甘,大寒,無毒。

時珍曰︰薑汁為之使。

【主治】

暴中風風痺,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勞復(《別錄》)。中風失音不養血清痰,風痰虛痰在胸膈,使人癲狂,痰在經絡四肢及皮裡膜外,非此不達不行(震亨)。

治子冒風 ,解射罔毒(時珍)。

竹瀝

【主治】

風 (《別錄》)。

苦竹瀝

【主治】

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別錄》)。

功同淡竹(大明)。治牙疼(時珍)。

慈竹瀝

【主治】

療熱風,和粥飲服(孟詵)。

【發明】

弘景曰︰凡取竹瀝,惟用淡、苦、 竹者。

雷曰︰久渴心煩,宜投竹瀝。

震亨曰︰竹瀝滑痰,非助以薑汁不能行。諸方治胎產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小便多,皆是陰虛之病,無不用之。產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本草言其大寒,似與石膏、黃芩同類。而世俗因大寒二字,棄而不用。《經》云︰陰虛則發熱。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寒而能補,與薯蕷寒補義同。大寒言其功,非獨言其氣也。世人食筍,自幼至老,未有因其寒而病者。瀝即筍之液也,又假於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但能食者用荊瀝,不能食者用竹瀝。

時珍曰︰竹瀝性寒而滑,大抵因風火燥熱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濕胃虛腸滑之人服之,則反傷腸胃。筍性滑利,多食瀉人,僧家謂之刮腸篦,即此義也。丹溪朱氏謂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氣,殊悖於理。謂大寒為氣,何害於功?《淮南子》云︰槁竹有火,不鑽不然。今苗僚人以乾竹片相戛取火,則竹性雖寒,亦未必大寒也。《神仙傳》云︰離婁公服竹汁餌桂,得長生。蓋竹汁性寒,以桂濟之,亦與用薑汁佐竹瀝之意相同。淡竹今人呼為水竹,有大小二種,此竹汁

【附方】

舊十四,新七。

中風口噤︰竹瀝、薑汁等分,日日飲之。(《千金方》)

小兒口噤體熱︰用竹瀝二合。暖飲,分三、四服。(《兵部手集》)。

產後中風,口噤,身直面青,手足反張︰竹瀝飲一、二升,即蘇。(《梅師方》)。

破傷中風︰凡閃脫折骨諸瘡,慎不可當風用扇,中風則發 ,口噤項瀝二、三升。忌冷凍飲料食及酒。竹瀝卒難得,可合十許束並燒取之。(《外台秘要》)。

金瘡中風,口噤欲死︰竹瀝半升,微微暖服。(《廣利方》)。

大人喉風︰ 竹油,頻飲之。(《集簡方》)。

小兒重舌︰竹瀝漬黃柏,時時點之。(《簡便方》)。

小兒傷寒︰淡竹瀝、葛根汁各六合。細細與服。(《千金方》)。

小兒狂語,夜後便發︰竹瀝夜服二合。(姚和眾《至寶方》)。

婦人胎動︰

孕婦子煩︰楊氏產乳︰竹瀝,頻頻飲之。《梅師方》︰茯苓二兩,竹瀝一升,水四升,煎二時氣煩躁,五、六日不解︰青竹瀝半盞,新水半盞,相和令勻,非時服。(

消渴尿多︰竹瀝恣飲,數日愈。(《肘後方》)。

咳嗽肺痿︰大人、小兒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用淡竹瀝一合,服之,日三、五次,以愈為度。(李絳《兵部手集》)。

產後虛汗︰淡竹瀝三合,暖服,須臾再服。(昝殷《產寶》)。

小兒吻瘡︰竹瀝和黃連、黃柏、黃丹敷之。(《全幼心鑒》)。

小兒赤目︰淡竹瀝點之。或入人乳。(《古今錄驗》)。

赤目 痛不得開者,肝經實熱所致,或生障翳︰用苦竹瀝五合,黃連二分。綿裹浸一宿,頻點之,令熱淚出。(《梅

猝牙齒痛︰苦竹燒一頭,其一頭汁出,熱揩之。(姚僧坦《集驗方》)。

丹石毒發︰頭眩耳鳴,恐懼不安。淡竹瀝,頻服二、三升。(《古今錄驗》)

竹筍 見菜部。

慈竹籜

【主治】

小兒頭身惡瘡,燒散和油塗之。或入輕粉少許(時珍)。

竹實

【主治】

通神明,輕身益氣(《本經》)。

【發明】

《別錄》曰︰竹實出益州。

弘景曰︰竹實出藍田。江東乃有花而無實,頃來斑斑有實,狀如小麥,可為飯食。

承曰︰舊有竹實,鸞鳳所食。今近道竹間,時見開花小白如棗花,亦結實如小麥子,無氣味而澀。江浙人號為竹米,以為荒年之兆,其竹即死,必非鸞鳳所食者。近有餘干人言︰竹實大如雞子,竹葉層層包裹,味甘勝蜜,食之令人心膈清涼,生深竹林茂盛蒙密處。頃因得之,但日久汁枯乾而味尚存爾。乃知鸞鳳所食,非常物也。

時珍曰︰按︰陳藏器《本草》云︰竹肉,一名竹實,生苦竹枝上,大如雞子,似肉臠,有大毒。須以灰汁煮二度,煉訖,乃依常菜茹食。煉不熟,則戟人喉出血,手爪盡脫也。此說與陳承所說竹實相似,恐即一物,但苦竹上者有毒爾。與竹米之竹實不同。

山白竹(即山間小白竹也)

【主治】

燒灰,入腐爛癰疽

爆竹

【主治】

辟妖氣山魈。

慎微曰︰李畋《該聞集》云︰仲叟者,家為山魈所祟,擲石開戶。畋令旦夜於庭中爆竹數十竿,若除夕然,其祟遂止。

竹黃

编辑

(宋《開寶》)

【釋名】

竹膏。

志曰︰天竺黃生天竺國。今諸竹內往往得之。人多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

大明曰︰此是南海邊竹內塵沙結成者。

宗奭曰︰此是竹內所生,如黃土著竹成片者。

時珍曰︰按︰吳僧贊寧云︰竹黃生南海鏞竹中。此竹極大,又名天竹。其內有黃,可以療疾。本草作天竺者,非矣。 竹亦有黃。此說得之。

【氣味】

甘,寒,無毒。

大明曰︰平。伏粉霜。

【主治】

小兒驚風天吊,去諸風熱,鎮心明目,療金瘡止血,滋養五臟(《開寶》)。治中風痰壅,猝失音不語,小兒客忤癇疾(大明

【發明】

宗奭曰︰天竹黃涼心經,去風熱。作小兒藥尤宜,和緩故也。

時珍曰︰竹黃出於大竹之津氣結成,其氣味功用與竹瀝同,而無寒滑之害。

【附方】

新一。

小兒驚熱︰天竹黃二錢,雄黃、牽牛末各一錢,研勻,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錢乙方)

仙人杖

编辑

(宋《嘉 》)

【集解】

藏器曰︰此是筍欲成竹時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竹、桂竹多生此。別有仙人杖草,見草部。又枸杞亦名仙人杖,與此同名。

【氣味】

鹹,平,無毒。大明曰︰冷。

【主治】

噦氣嘔逆,小兒吐乳,大人吐食反胃,辟 ,並水煮服之(藏器)。小兒驚癇及夜啼,置身伴睡良。又燒為末,水服方寸匕,主痔病。忌牛肉(大明)。

煮汁服,下魚骨鯁(時珍)。

鬼齒

编辑

(《拾遺》)

【釋名】

鬼針。

藏器曰︰此腐竹根先入地者。為其,賊惡,故隱其名。草部亦有鬼針。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中惡注忤,心腹痛,煮汁服之(藏器)。煮汁服,下骨鯁。燒存性,入輕粉少許,油調,塗小兒頭瘡(時珍)。

【附方】

新二。

魚骨鯁咽︰籬腳朽竹,去泥研末,蜜丸芡子大。綿裹含之,其骨自消也。(王 《百一選方》)

小便尿血︰籬下竹根,入土多年者,不拘多少,洗淨煎湯,並服數碗,立止。(《救急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