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草之五

 草之四 本草綱目
草之五
草之六 

草之五 隰草類下

编辑

地黃

编辑

(《本經》上品)

【釋名】 芐(音戶)、芑(音起)、地髓(本經)。

大明曰︰生者以水浸驗之。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名地黃。入藥沉者爲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

時珍曰︰《爾雅》云︰ 芐,地黃。郭璞云︰江東呼爲芐。羅願云︰芐以沉下者爲貴,故字從下。

【集解】《別錄》曰︰地黃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咸陽即長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子實如小麥。今以彭城乾地黃最好,次歷陽,近用江寧板橋者爲勝。作乾者有法,搗汁和蒸,殊用工意,而此云陰乾,恐以蒸作爲失乎?人亦以牛膝、葳蕤作之,人不能別。

頌曰︰今處處有之,以同州者爲上。二月生葉,布地便出似車前,葉上有皺紋而不光。高者及尺餘,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紅紫色,亦有黃花者。其實作房如連翹,中子甚細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黃色,粗細長短不常。種之甚易,根入土即生。一說︰古稱種地黃宜黃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虛地,則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葦席圍編如車輪,徑丈餘,以壤土實葦席中爲壇。壇上又以葦席實土爲一級,比下壇徑減一尺。如此數級,如浮屠。乃以地黃根節多者寸斷之,蒔壇上,層層令滿,逐日水灌,令茂盛。至春秋分時,自上層取之,根皆長大而不斷折,不被

宗奭曰︰地黃葉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細斑點,北人謂之牛奶子花,莖有微細短白毛。

時珍曰︰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爲上,亦各處隨時興廢不同爾。其苗初生塌地,葉如山白菜而毛澀,葉面深青色,又似小芥葉而頗濃,不叉丫。葉中攛莖,上有細毛。莖梢開小筒子花,紅黃色。結實如小麥粒。根長四五寸,細如手指,皮赤黃色,如羊蹄根及胡蘿蔔根,曝乾乃黑,生食作土氣。俗呼其苗爲婆婆奶。摘其旁葉作菜,甚未盡歸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氣已滋於葉。不如正月、九月採者殊好,又與蒸曝相宜。

《禮記》云︰羊 豕

嘉謨曰︰江浙壤地種者,受南方陽氣,質雖光潤而力微;懷慶山產者,稟北方純陰,皮有疙瘩而力大。

乾地黃

编辑

【修治】藏器曰︰乾地黃,《本經》不言生乾及蒸乾方家所用二物各別,蒸乾即溫補;生乾即平宣,當依此法用。

時珍曰︰《本經》所謂乾地黃者,即生地黃之乾者也。其法取地黃一百斤,擇肥者六十斤洗淨,晒令微皺。以揀下者洗淨,木臼中搗絞汁盡,投酒更搗,取汁拌前地黃,日中晒乾,或火焙乾用。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苦。權曰︰甘,平。

好古曰︰甘、苦,寒,氣薄味濃,沉而降,陰也。入手足少陰厥陰及手太陽之經。酒浸,上行外行;日乾者平;火乾者溫,功用相同。

元素曰︰生地黃大寒,胃弱者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之才曰︰得清酒、麥門冬良。惡貝母,畏蕪荑。

權曰︰忌蔥、蒜、蘿蔔、諸血,令人營衛澀,鬚髮白。

曰︰忌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發白,男損營,女損衛。

時珍曰︰薑汁浸則不泥膈;酒製則不妨胃。鮮用則寒;乾用則涼。

【主治】傷中,逐血痺,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痺,療折跌絕筋。久服輕身不老,生者尤良(《本經》)。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別錄》)。助心膽氣,強筋骨長志,安魂定魄,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大明)。產後腹痛。久服變白延年(甄權)。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除皮膚燥,去諸濕熱主心病掌中熱痛,脾氣痿蹶嗜臥,足下熱而痛(好古)

生地黃

编辑

【氣味】大寒。

【主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搗飲之(《別錄》)。解諸熱,通月水,利水道。搗貼心腹,能消瘀血(甄權)。

【發明】好古曰︰生地黃入手少陰,又爲手太陽之劑,故錢仲陽瀉丙火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皆同。

權曰︰病患虛而多熱者,宜加用之。

戴原禮曰︰陰微陽盛,相火熾強,來乘陰位,日漸煎熬,爲虛火之証者,宜地黃之屬,以滋陰退陽。

宗奭曰︰《本經》只言乾、生二種,不言熟者。如血虛勞熱,產後虛熱,老人中虛燥熱者,若與生乾,當慮太寒,故後世改用蒸曝熟者。生熟之功殊別,不可不詳。

時珍曰︰《本經》所謂乾地黃者,乃陰乾、日乾、火乾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別錄》復云生地黃者,乃新掘鮮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黃乃後人復蒸晒者。諸家本草皆指乾地黃爲熟地黃,雖主治証同,而涼血、補血之功稍異,故今別出熟地黃一條於下。

熟地黃

编辑

【修治】頌曰︰作熟地黃法︰取肥地黃三二十斤淨洗,別以揀下瘦短者三二十斤搗絞取汁,投石器中,浸漉令浹,甑上浸三、四過,時時浸濾轉蒸訖,又曝如漆,味甘如飴。須瓷器收之,以其脂柔喜潤也。

曰︰采生地黃去皮,瓷鍋上柳木甑蒸之,攤令氣歇,拌酒再蒸,又出令乾。勿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發白,男損營,女損衛也。

時珍曰︰近時造法︰揀取沉水肥大者,以好酒入縮砂仁末在內,拌勻,柳木甑於瓦鍋內蒸令氣透,晾乾。再以砂仁酒拌蒸晾。如此九蒸九晾乃止。蓋地黃性泥,得砂仁之香而竄,合和五臟沖和之氣,歸宿丹田故也。今市中惟以酒煮熟售者,不可用。

【氣味】甘、微苦,微溫,無毒。

元素曰︰甘、微苦,寒。假酒力洒蒸,則微溫而大補。味濃氣薄,陰中之陽,沉也。入手足少陰厥陰之經。治外治上血涼血,滋陰補髓。

【主治】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髮,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時珍)。補血氣,滋腎水,益真陰,去臍腹急痛,病後脛股酸痛(元素)。坐而欲起,目

【發明】元素曰︰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須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須用之。又臍下痛屬腎經,非熟地黃不能除,乃通腎之藥也。

好古曰︰生地黃治心熱、手足心熱,入手足少陰厥陰,能益腎水,涼心血,其脈洪實者宜之。若脈虛者,則宜熟地黃,假火力蒸九數,故能補腎中元氣。仲景八味丸以之爲諸藥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湯液四物湯治藏血之臟,以之爲君者,癸乙同歸一治也。

時珍曰︰按王碩《易簡方》云︰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

又云︰生地黃能生精血,天門冬引入所生之處;熟地黃能補精血,用麥門冬引入所補之處。

虞搏《醫學正傳》云︰生地黃生血,而胃氣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黃補血,而痰飲多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黃酒炒則不妨胃,熟地黃薑汁炒則不泥膈。此皆得用地黃之精微者也。

頌曰︰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無問新久。以生地黃一味,隨人所食多少,搗絞取汁,搜面作患此病二年,深以爲恨,臨終戒其家人,吾死後當剖去病本。從其言果得蟲,置於竹節中,每所食皆飼之。因食地黃 亦與之,隨即壞爛。由此得方。劉禹錫《傳信方》亦紀其事云︰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絕,遂作地黃冷淘食,便吐一物,可方寸匕,狀如蛤蟆,無足目,似有口,遂愈。冷淘勿著

【附方】舊十二,新五十三。可丸,丸如梧子大。每晨溫酒送下三十丸,日三服。亦可以青州棗和丸。或別以乾地黃末入膏,丸服亦可。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身輕不老。《抱朴子》云︰楚文子服地黃八年,夜視有光。(《神仙方》)

三搗三壓,取汁令盡,以瓦器盛之,密蓋勿泄氣,湯上煮減半,絞去滓,再煎如餳,丸彈子大。每溫酒服一丸,日二服。(《千金》)

斤半,生薑半斤(絞取汁),蜜二升,酒四升。文武火煮地黃汁數沸,即以酒研紫蘇子四兩,取汁入煎一二十沸,下膠;膠化,下薑汁、蜜再煎;候稠,瓦器盛之。每空心酒化一匕服,大補益。(同上)

地黃粥︰大能利血生精。地黃(切)二合,與米同入罐中煮之,候熟,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入內,再煮熟食。(《 仙神隱》)

地黃酒︰見穀部酒下。

疽勞瘵,咳嗽唾血等病,乃鐵瓮城申先生方也︰生地黃汁十六斤(取汁),人參末一斤半,白茯苓末三斤,白沙蜜十斤,濾淨拌勻,入瓶內,箬封,安砂鍋中,桑柴火煮三日夜。再換蠟紙重封,浸井底一夜,取起,再煮一伏時。每以白湯或酒點服一匙。

丹溪云︰好色虛人,咳嗽唾血者,服之甚捷。國朝太醫院進御服食,議加天門冬、麥門冬、枸杞子末各一斤,賜名益壽永真。

《 仙方》︰明目補腎︰生 、熟 各二兩,川椒紅一兩,爲末,蜜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鹽湯下三十丸。(《普濟方》)

固齒烏須,一治齒痛,二生津液,三變白須,其功極妙。地黃五斤,柳木甑內,以土蓋上,蒸熟晒乾。如此三次,搗爲小餅。每噙咽一枚。(《御藥院方》)

男女虛損,或大病後,或積勞後,四體沉滯,骨肉酸痛,吸吸少氣,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咽乾唇燥,或飲食無味,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至瘦削︰用生地黃二斤,面一斤。搗爛,炒乾爲末。每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如法。(《肘後方》)。

虛勞困乏︰地黃一石,取汁,酒三斗,攪勻煎收。日服。(《必效方》)

口乾心躁︰熟地黃五兩,水三盞,煎一盞半,分三服,一日盡。(《聖惠方》)

骨蒸勞熱︰張文仲方︰用生地黃一斤,搗三度,絞取汁盡,分再服。若利即減之,以身輕涼爲度。(《外台秘要》)

婦人發熱,欲成勞病,肌瘦食減,經候不調︰地髓煎︰用乾地黃一斤,爲末,煉蜜丸梧 子大,每酒服五十丸。(《保慶集》)

婦人勞熱心忪︰地黃煎︰用生,乾地黃、熟乾地黃等分,爲末,生薑自然汁,入水相和,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用地黃湯下,或酒醋茶湯下亦可,日二服。覺臟腑虛冷,則晨服八味丸,地黃性冷壞脾。陰虛則發熱,地黃補陰血故也。(《婦人良方》)

咳嗽唾血勞瘦骨蒸,日晚寒熱︰生地黃汁三合,煮白粥臨熟,入地黃汁攪勻,空心食之。 (《食醫心鏡》)

吐血咳嗽︰熟地黃末,酒服一錢,日三。(《聖惠方》)

吐血不止︰生地黃汁一升二合,白膠香二兩,以瓷器盛,入甑蒸,令膠消,服之。(《梅師》)

肺損吐血,或舌上有孔出血。生地黃八兩(取汁),童便五合(同煎熱),入鹿角膠(炒研)一兩,分三服。心熱吐衄,脈洪數者。生 汁半升,熬至一合,入大黃末一兩,待成膏,丸梧子大,每熟水下五丸至十丸。(並《聖惠方》)

鼻出衄血︰乾地黃、龍腦薄荷等分,爲末,冷水調下。(孫兆《秘寶方》)

吐血便血︰地黃汁六合,銅器煎沸,入牛皮膠一兩,待化入薑汁半杯,分三服,便止。或微轉一行,不妨。(《聖惠方》)

腸風下血 生地黃、熟地黃(並酒浸)、五味子等分,爲末,以煉蜜丸梧子大,每酒下七十丸。(《百一選方》)

初生便血,小兒初生七、八日,大小便血出,乃熱傳心肺︰不可服涼藥,只以生地黃汁五七匙,酒半匙,蜜半匙,和服之。(《全幼心鑒》)

小便尿血吐血,及耳鼻出血︰生地黃汁半升,生薑汁半合,蜜一合,和服。(《聖惠方》)

小便血淋︰生地黃汁、車前葉汁各三合,和煎服。(《聖惠方》)

小兒蠱痢︰生 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子母秘錄》)

月水不止︰生地黃汁,每服一盞,酒一盞,煎服,日二次。(《千金方》)

而無子,乃衝任伏熱也︰熟地黃半斤,當歸二兩,黃連一兩,並酒浸一夜,焙研爲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溫酒任下。(禹講師方)

妊娠漏胎,下血不止︰《百一方》︰用生地黃汁一升,漬酒四合,煮三、五沸服之。不止又服。

崔氏方︰用生地黃爲末,酒服方寸匕,日一夜一。《經心錄》︰加乾薑爲末。《保命集》︰

二黃丸︰用生地黃、熟地黃等分,爲末。每服半兩,白朮、枳殼煎湯,空心調下,日二服。

胎寒腹痛,妊婦衝任脈虛,惟宜抑陽助陰︰內補丸︰用熟地黃二兩,當歸一兩,微炒爲末,蜜丸梧子大,每溫酒下三十丸。(許學士《本事方》)

妊娠胎動︰生地黃搗汁,煎沸,入雞子白一枚,攪服。(《聖惠方》)

產後血痛有塊,並經脈行後,腹痛不調︰黑神散︰用熟地黃一斤,陳生薑半斤,同炒乾爲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婦人良方》)

產後惡血不止︰乾地黃搗末,每食前熱酒服一錢,連進三服。(《瑞竹堂方》)

產後中風,脅不得轉︰交加散︰用生地黃五兩(研汁),生薑五兩(取汁)。交互相浸一夕,次日各炒黃,浸汁乾,乃焙爲末。每酒服一方寸匕。(《濟生方》)

產後煩悶,乃血氣上沖︰生地黃汁、清酒各一升,相和煎沸,分二服。(《集驗方》)

產後百病︰地黃酒︰用地黃汁漬曲二升,淨秫米二斗,令發,如常釀之。至熟,封七日,取清,常服令相接。忌生冷、酢、滑蒜、雞、豬、魚一切毒物。未產先一月釀成。夏月不可造。(《千金方》)

胞衣不出︰生地黃汁一升,苦酒三合,相和暖服。

寒疝絞痛來去︰用烏雞一隻(治如常法),生地黃七斤(銼細)。甑中同蒸,下以銅器承取汁。清旦服,至日晡令盡。其間當下諸寒 訖,作白粥食之。久疝者作三劑。(《肘後方》)

小兒陰腫︰以蔥椒湯暖處洗之,唾調地黃末敷之。外腎熱者,雞子清調。或加牡蠣少許。(危氏方)

小兒熱病,壯熱煩渴,頭痛︰生地黃汁三合,蜜半合,和勻,時時與服。(《普濟方》)

熱 昏沉︰地黃汁一盞服之。生薄荷葉方》)

溫毒發斑,黑膏︰治溫毒發斑嘔逆︰生地黃二兩六錢二字半,好豆豉一兩六錢二字半,以豬膏十兩合之,露一夜,煎減三分之一,絞去滓,入雄黃、麝香如豆大,攪勻,分作三服,毒從皮中出則愈。忌蕪荑。(《千金方》)

血熱生癬︰地黃汁頻服之。(《千金方》)

疔腫乳癰︰地黃搗敷之,熱即易。性涼消腫,無不效。(《梅師方》)

癰癤惡肉︰地黃三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煎稠,塗紙上貼之,日三易。(《鬼遺》方》)

一切癰疽,及打撲傷損,未破疼痛者︰以生地黃杵如泥,攤在上,摻木香末於中,又攤地黃泥一重貼之,不過三五度即內消也。(王袞《博濟方》)

打撲損傷、骨碎及筋傷爛:用生地黃熬膏裹之。以竹簡編夾急縛,勿令轉動。一日一夕,可十易之,則瘥。《類說》云:許元公過橋墮馬,右臂臼脫,左右急挼入臼中,昏迷不知痛苦。急召田錄事視之,曰:尚可救。乃以藥封腫處,中夜方蘇,達旦痛止,痛處已白。日日換貼,其瘀腫移至肩背,乃以藥下去黑血三升而愈。即上方也(出《肘後方》中)。

損傷打撲,瘀血在腹者:用生地黃汁三升,酒一升半,煮二升半,分三服。(出《千金方》)

物傷睛突,輕者瞼胞腫痛,重者目睛突出,但目系未斷者︰即納入,急搗生地黃,綿裹敷之。仍以避風膏藥,護其四邊。(《聖濟總錄》)

睡起目赤腫起,良久如常者,血熱也。臥則血歸於肝,故熱則目赤腫。良久血散,故如常也︰用生地黃汁,浸粳米半升,晒乾,三浸三晒。每夜以米煮粥食一盞,數日即愈。有人病此,用之得效。(《醫余》)

眼暴赤痛︰水洗生地黃、黑豆各二兩,搗膏。臥時以鹽湯洗目,閉目以藥濃罨目上,至曉,水潤取下。(《聖濟總錄》)

蓐內赤目︰生地黃薄切,溫水浸貼。(《短劇方》)

牙疳宣露,膿血口氣︰生地黃一斤,鹽二合,末,自搗和團,以面包煨令煙斷,去面入麝一分,研勻,日夜貼之。(《聖濟錄》)

牙齒挺長,出一分者︰常咋生地黃,甚妙。(張文仲《備急方》)

牙動欲脫︰生地黃綿裹咂之,令汁漬根,並咽之,日五六次。(《千金方》)

食蟹齦腫,肉 出者︰生地黃汁一碗,牙皂角數條火炙,蘸盡地黃汁,爲末敷之。(《永類耳中常鳴︰生地黃截,塞耳中,日數易之。或煨熟,尤妙。(《肘後方》)

鬚髮黃赤︰生地黃一斤,生薑半斤,各洗,研自然汁,留滓。用不蛀皂角十條,去皮弦,蘸汁,炙至汁盡爲度。同滓入罐內泥固, 存性,爲末,用鐵器盛。末三錢湯調,停二日,臨臥刷染鬚髮上,即黑。(《本事方》)

竹木入肉︰生地黃嚼爛罨之。(《救急方》)

毒箭入肉︰煎生地黃汁作丸服。至百日,箭出。(《千金方》)

犬咬傷︰地黃搗汁,飯餅塗之,百度愈。(《百一方》)

【主治】惡瘡似癩,十年者,搗爛日塗,鹽湯先洗(《千金方》)。

時珍曰︰按《抱朴子》云︰韓子治用地黃苗喂五十歲老馬,生三駒,又一百三十歲乃死也。

張 《朝野僉載》云︰雉被鷹傷,銜地黃葉點之;虎中藥箭,食清泥解毒,何況人乎?

【主治】四月採,陰乾搗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功與地黃等

弘景曰︰出渭城者有子,淮南七精散用之。

【主治】爲末服食,功同地黃(蘇頌)。腎虛腰脊痛,爲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時珍)。

【附方】新一。

(晒)、槐點少許,日三、四次。(《聖惠方》)

【附錄】胡面莽(《拾遺》)。 藏器︰味甘,溫,無毒。主去 癖及冷氣,止腹痛,煮服。生嶺南,葉如地黃。

牛膝

编辑

(《本經》上品)

【釋名】牛荎(《廣雅》)、百倍

弘景曰︰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爲名。

時珍曰︰《本經》又名百倍,隱語也,言其滋補之功,如牛之多力也。其葉似莧,其節對生,故俗有山莧、對節之稱。

【集解】《別錄》曰︰牛膝生河內川谷及臨朐。二月、八月、十月採根,陰乾。

普曰︰葉如夏藍,莖本赤。

弘景曰︰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長大柔潤。其莖有節,莖紫節大者爲雄,青細者爲雌,以雄爲勝。

大明曰︰懷州者長白,蘇州者色紫。

頌曰︰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然不及懷州者爲真。春生苗,莖高二三尺,青紫色,有節如鶴膝及牛膝狀。葉尖圓如匙,兩兩相對。於節上生花作穗,秋結實甚細。以根極長,大至三尺而柔潤者爲佳。莖葉亦可單用。

時珍曰︰牛膝處處有之,謂之土牛膝,不堪服食。惟北土及川中人家栽蒔者爲良。秋間收子,至春種之。其苗方莖暴節,葉皆對生,頗似莧葉而長且尖KT 。秋月開花,作穗結子,狀如小鼠負蟲,有澀雖白直可貴,而 去白汁入藥,不如留

【修治】 曰︰凡使去頭蘆,以黃精自然汁浸一宿,漉出,銼,焙乾用。

時珍曰︰今惟以酒浸入藥,欲下行則生用;滋補則焙用,或酒拌蒸過用。

【氣味】苦、酸,平,無毒。普曰︰神農︰甘;雷公︰酸,無毒。李當之︰溫。

之才曰︰惡螢火、龜甲、陸英,畏白前,忌牛肉。

【主治】寒濕痿痺,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久服輕身耐老(《本經》)。療傷中少氣,男子陰消,老人失溺,補中續絕,益精利陰氣,填骨髓,止發白,除腦中痛及腰脊痛,婦人月水不通,血結(《別錄》)。

治陰痿,補腎,助十二經脈,逐惡血(甄權)。治腰膝軟怯冷弱,破症結,排膿止痛,明)。強筋,補肝臟風虛(好古)。同蓯蓉浸酒服,益腎。竹木刺入肉,嚼爛罨之,即出(宗 )。

治久瘧寒熱,五淋尿血,莖中痛,下痢,喉痺口瘡齒痛,癰腫惡瘡傷折(時珍)。

【發明】權曰︰病患虛羸者,加而用之。

震亨曰︰牛膝能引諸藥下行,筋骨痛風在下者,宜加用之。凡用土牛膝,春夏用葉,秋冬用根,惟葉汁效尤速。

時珍曰︰牛膝乃足厥陰、少陰之藥。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則能補肝腎,生用則能去惡血,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陰消、失溺久瘧、傷中少氣諸病,非取其補肝腎之功歟?其症瘕心腹諸痛、按陳日華《經驗方》云︰方夷吾書云︰老人久苦淋疾,百藥不效。偶見臨汀《集要方》中用牛膝者,服之而愈。又葉朝議親人患血淋,流下小便在盆內凝如 ,膝根煎濃汁,日飲五服,名地髓湯。雖未即愈,而血色漸淡,久乃復舊。後十年病又作,服之又瘥。因檢本草,見《肘後方》治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用牛膝並葉,以酒煮服之。今再拈出,表其神功。又按楊士瀛《直指方》云︰小便淋痛,或尿血,或沙石脹痛。用川牛膝一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一婦患此十年,服之得效。杜牛膝亦可,或入麝香、乳香尤良。

【附方】舊十三,新七。

勞瘧積久,不止者︰長大牛膝一握。生切,以水六升,煮二升,分三服。清早一服,未發前一服,臨發時一服。(《外台秘

汁五升浸之,日曝夜浸,汁盡爲度,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溫酒下三十丸。久服壯筋骨,駐顏 色,黑髮,津液自生。(《經驗後方》)。

卒暴症疾︰腹中有如石刺,晝夜啼呼。牛膝二斤,以酒一斗漬之,密封,於灰火中溫令味出。每服五合至一升,隨量飲。(《肘後方》)

爲腸蠱。牛膝二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一宿婦人血塊︰土牛膝根洗切,焙搗爲末,酒煎溫服,極效。福州人單用之。(《圖經本草》)

女人血病︰萬病丸︰治女人月經淋閉,月信不來,繞臍寒疝痛,及產後血氣不調,腹中結瘕症不散諸病︰牛膝(酒浸一宿焙)、干漆(炒令煙盡)各一兩(爲末),生地黃汁一升,入石器內,慢火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丸,空心米飲下。(《拔萃方》)

婦人陰痛︰牛膝五兩,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千金方》)

生胎欲去︰牛膝一握(搗)。以無灰酒一盞,煎七分,空心服。仍以獨根土牛膝塗麝香,插入牝戶中(《婦人良方》)。

胞衣不出︰牛膝八兩,葵子一合,水九升,煎三升,分三服(《延年方》)。

產後尿血︰川牛膝水煎頻服(《熊氏補遺》)。

喉痺乳蛾︰新鮮牛膝根一握,艾葉七片,搗和人乳,取汁灌入鼻內。須臾痰涎從口鼻出,即愈。無艾亦可。一方︰牛膝搗汁,和陳醋灌之。

口舌瘡爛︰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飲。(《肘後方》)

牙齒疼痛︰牛膝研末含漱。亦可燒灰致牙齒間。(《千金方》)

折傷閃肭︰杜牛膝搗罨之。(《衛生易簡方》)

金瘡作痛︰生牛膝搗敷,立止。(《梅師方》)

猝得惡瘡,人不識者︰牛膝根搗敷之。(《千金方》)

癰癤已潰︰用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瘡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葉及地錦草各一握,搗其上。牛膝能去惡血,二草溫涼止痛,隨乾隨換,有十全之功也。(陳日華《經驗方》)

風瘙癮疹及 。牛膝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莖葉

【氣味】缺。

【主治】寒濕痿痺,老瘧淋秘,諸瘡。功同根,春夏宜用之(時珍)。

【附方】舊三,新一。

氣濕痺痛,腰膝痛︰用牛膝葉一斤(切),以米三合,於豉汁中煮粥,和鹽、醬,空食之。(《聖惠方》)

老瘧不斷︰牛膝莖葉一把(切)。以酒三升漬服,令微有酒氣。不即斷,更作,不過三劑止。(《肘後方》)

溪毒寒熱,東間有溪毒中人,似射工,但無物。初病惡寒發熱煩懊,骨節強痛。不急治,生蟲食臟殺人︰用雄牛膝(莖紫色節大者)一把,以酒、水各一杯同搗,絞汁溫飲,日三服。(《肘後方》)

眼生珠管︰牛膝並葉搗汁,日點三、四次。(《聖惠方》)

紫菀

编辑

(《本經》中品)

【釋名】青菀(《別錄》)、紫蒨(《別錄》)、返魂草(《綱目》)、夜牵牛。

時珍曰︰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許慎《說文》作茈菀。《斗門方》謂之返魂草。

【集解】《別錄》曰︰紫菀生漢中、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二月、三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其生布地,花紫色,本有白毛,根甚柔細。有白者名白菀,不復用。

大明曰︰形似重台,根作節,紫色潤軟者佳。

頌曰︰今耀、成、泗、壽、台、孟諸州、興國軍皆有之。三月內布地生苗,其葉二、四相連。五月、六月內開黃

恭曰︰白菀,即女菀也。療體與紫菀相同,無紫菀時亦用之。

穎曰︰紫菀連根葉采之,醋浸,入少鹽收藏,作菜辛香,號名仙菜。鹽不宜多,多則腐也。

時珍曰︰按陳自明云︰紫菀以牢山所出根如北細辛者爲良,沂兗以東皆有之。今人多車前、旋復根赤土染過偽之。紫菀肺病要藥,肺本自亡津液,又服走津液藥,爲害滋甚,可不慎。

【修治】 曰︰凡使,先去須。有白如練色者,號曰羊須草,自然不同。去頭及土,用東流水洗淨,以蜜浸一宿,至明於火上焙乾用。一兩用蜜二分。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曰︰辛。權曰︰苦,平。

之才曰︰款冬爲之使。惡天雄、瞿麥、 本、雷丸、遠志,畏茵陳。

【主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蹶,安五臟(《本經》)。

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別錄》)。治尸疰,補虛下氣,勞氣虛熱,百邪鬼魅(甄權)。調中,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大明)。益肺氣,生息賁(好古)。

【附方】舊三,新四。

肺傷咳嗽︰紫菀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三次。(《衛生易簡方》)

久嗽不瘥︰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搗羅爲末。每服三錢,薑三片,烏梅一個,煎湯調下,日二,甚佳。(《圖經本草》)

小兒咳嗽,聲不出者︰紫菀末、杏仁等分,入蜜同研,丸芡子大。每服一丸,五味子湯化下。(《全幼心鑒》)

吐血咳嗽,吐血後咳者︰紫菀、五味(炒)爲末,蜜丸芡子大,每含化一丸。(《指南方》)

產後下血︰紫菀末,水服五撮。(《聖惠方》)

纏喉風痺,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莖,洗淨納入喉中,待取惡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馬牙硝津咽之,即絕根本。一名紫菀,南人呼爲夜牽牛。(《斗門方》)

婦人小便,卒不得出者︰紫菀爲末,井華水服三撮,即通。小便血者,服五撮立止。(《

女菀

编辑

(《本經》中品)

【釋名】白菀(《別錄》)、織女菀(《別錄》)、女復(《廣雅》)、茆(音柳)。

時珍曰︰其根似女體柔婉,故名。

【集解】《別錄》曰︰女宛生漢中山谷或山陽。正月、二月採,陰乾。

弘景曰︰比來醫方無復用之。復有白菀似紫菀,恐非此也。

恭曰︰白菀即女菀,有名未用重出一條,故陶說疑之。功與紫菀相似。

宗奭曰︰女宛即白菀,非二物也。《唐修本草》刪去白菀,甚合宜。

時珍曰︰白菀,即紫菀之色白者也。雷 言︰紫菀白如練色者,名羊須草,恐即此物也。

【氣味】辛,溫,無毒。之才曰︰畏鹵鹼。

【主治】風寒洗洗,霍亂泄痢,腸鳴上下無常處,驚癇寒熱百疾(《本經》)。療肺傷咳逆出汗,久寒在膀胱支滿,飲酒夜食發病

【發明】時珍曰︰按︰葛洪《肘後方》載︰治人面黑令白方︰用真女菀爲末。醋漿服一刀圭,日三服。十日大便黑;十八日如漆;二十一日全白便止,過此太白矣。

年三十後不可服。忌五辛。孫思邈《千金方》用酒服,男十日,女二十日,黑色皆從大便出也。又《名醫錄》云︰宋興國時,有女任氏色美,聘進士王公輔,不遂意,郁久面色漸黑。

母家求醫。一道人用女真散,酒下二錢,一日二服。數日面貌微白,一月如故。懇求其方,則用黃丹、女菀二物等分爾。據此,則葛氏之方,已試有驗者矣。然則紫菀治手太陰血分,白菀手太陰氣分藥也。肺熱則面紫黑,肺清則面白。三十歲以後則肺氣漸減,不可復泄,故云不可服之也。

麥門冬

编辑

(《本經》上品)

【釋名】 冬(音門),韭(《吳普》)

階前草

時珍曰︰麥須曰 ,此草根似麥而有須,其葉如韭,凌冬不凋,故謂之麥 冬,及有諸韭、忍冬諸名。俗作門冬,便於字也。可以服食斷谷,一名仆壘,一名隨脂。

【集解】《別錄》曰︰麥門冬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函谷川谷及堤 肥土石間久廢處。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根,陰乾。

普曰︰生山谷肥地,叢生,葉如韭,實青黃。采無時。

弘景曰︰函谷即秦關。處處有之,冬月作實如青珠,以四月採根,肥大者爲好。

藏器曰︰出江寧者小潤;出新安者大白。其苗大者如鹿蔥;小者如韭葉,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其子圓碧。

頌曰︰所在有之。葉青似莎草,長及尺餘,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須,根如連珠形。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實碧而圓如珠。江南出者葉大,或時珍曰︰古人惟用野生者。後世所用多是種蒔而成。其法︰四月初采根,於黑壤肥沙地栽之。每年六月、九月、十一月三次上糞及耘灌。夏至前一日取根,洗晒收之。其子亦可種,但成遲爾。浙中來者甚良,其葉似韭而多縱紋且堅韌爲異。

【修治】弘景曰︰凡用,取肥大者,湯浸,抽去心,不爾令人煩。大抵一斤須減去四五兩也。

時珍曰︰凡入湯液,以滾水潤濕,少頃抽去心,或以瓦焙軟,乘熱去心。若入丸散,須瓦焙熱,即於風中吹冷,如此三四次,即易燥,且不損藥力。或以湯浸搗膏和藥,亦可。滋補藥,則以酒浸擂之。

【氣味】甘,平,無毒。《別錄》曰︰微寒。普曰︰神農、岐伯︰甘,平;黃帝、桐君、雷公︰甘,無毒;李當之︰甘,小溫。杲曰︰甘、微苦,微寒,陽中微陰,降也。入手太陰經氣分。

之才曰︰地黃、車前爲之使。惡款冬、苦瓠、苦芺 。畏苦參、青蘘、木耳。伏石鐘乳。

【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本經》)。療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別錄》)。去心熱,止煩熱、寒熱,體勞,下痰飲(藏器)。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止嗽,治肺痿、吐膿,時疾熱狂頭痛(大明)。治熱毒、大水、面目肢節浮腫,下水,主泄精(甄權)。治肺中伏火,補心氣不足,主血妄行,及經水枯,乳汁不下(元素)。久服輕身、明目。和車前、地黃丸服,去溫瘴,變白,夜視有光(藏器)。斷谷為要藥(弘景)。

【發明】宗奭曰︰麥門冬治肺熱之功爲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虛熱及虛勞。與地黃、阿膠、麻仁,同爲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之劑;與五味子、枸杞子,同爲生脈之劑。

元素曰︰麥門冬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者,加五味子、人參二味爲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

杲曰︰六七月間濕熱方旺,人病骨乏無力,身重氣短,頭旋眼黑,甚則痿軟。故孫真人以生脈散補其天元真氣。脈者,人之元氣也。人參之甘寒,瀉熱火而益元氣。麥門冬之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子之酸溫,瀉丙火而補庚金,兼益五臟之氣也。

時珍曰︰按︰趙繼宗《儒醫精要》云︰麥門冬以地黃爲使,服之令人頭不白,補髓,通腎氣,定喘促,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蓋有君而有使也。若有君無使,是獨行無功矣。此方惟火盛氣壯之人服之相宜。若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也。

【附方】舊三,新九。麥門冬煎,補中益心,悅顏色,安神益氣,令人肥健,其力甚快︰取新麥門冬根去心,搗熟絞汁,和白蜜,銀器中重湯煮,攪不停手,候如飴乃成。溫酒日日化服之。(《圖經本草》)

消渴飲水︰用上元板橋麥門冬(鮮肥者)二大兩。宣州黃連(九節者)二大兩,去兩頭尖三、五節,小刀子調理去皮毛了,吹去塵,更以生布摩拭秤之,搗末。以肥大苦瓠汁浸麥門冬,經宿然後去心,即於臼中搗爛,納黃連末和搗,並手丸如梧子大。食後飲下五十丸,日再。但服兩日,其渴必定。若重者,即初服一百五十丸,二日服一百二十丸,三日一百丸,四日八十丸,五日五十丸。合藥要天氣晴明之夜,方浸藥。須淨處,禁婦人雞犬見之。如覺可時,每日只服二十五丸。服訖覺虛,即取白羊頭一枚治淨,以水三大斗煮爛,取汁一斗以來,細細飲之。勿食肉,勿入鹽。不過三劑平復也。(崔元亮《海上集驗方》)

勞氣欲絕︰麥門冬一兩,甘草(炙)二兩,粳米半合,棗二枚,竹葉十五片,水二升,煎一升,分三服。(《南陽活人書》)

虛勞客熱︰麥門冬煎湯頻飲。(《本草衍義》)

不效者︰麥門冬(去心)一斤,搗取自然汁,入蜜二合,分作二服,即止。(《活人心統》)

衄血不止︰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五錢。水煎服,立止。(《保命集》)

齒縫出血︰麥門冬煎湯漱之。(《蘭室寶鑒》)

咽喉生瘡,脾肺虛熱上攻也︰麥門冬一兩,黃連半兩,爲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麥門冬湯下。(《普濟方》)

乳汁不下︰麥門冬(去心),焙爲末。每用三錢,酒磨犀角約一錢許,溫熱調下,不過二服便下。(《熊氏補遺》)

下痢口渴,引飲無度︰麥門冬(去心)三兩,烏梅肉二十個,細銼,以水一升,煮取七合,細細呷之。(《必效》)

金石藥發︰麥門冬六兩,人參四兩,甘草(炙)二兩,爲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飲下,日再服。(《本草圖經》)

男女血虛︰麥門冬三斤(取汁熬成膏)、生地黃三斤(取汁熬成膏)等分。一處濾過,入蜜四之一,再熬成,瓶收。每日白湯點服。忌鐵器。(《醫方摘要》)

萱草

编辑

(宋《嘉 》)

【釋名】忘憂(《說文》)、療愁劍(《土宿》)、妓女(《吳普》)

宜男。

時珍曰︰萱本作諼。諼,忘也。《詩》云︰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謂憂思不能自遣,故欲樹此草,玩味以忘憂也。吳人謂之療愁。《董子》云故也。其苗烹食,氣味如蔥,而鹿食九種解毒之草,萱乃其一,故又名鹿蔥。

《周處風土記》云︰懷妊婦人佩其花,則生男。故名宜男。李九華《延壽書》云︰嫩苗爲蔬,食之動風,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憂。此亦一說也。嵇康《養生論》︰《神農萱草忘憂。亦謂食之也。鄭樵《通志》乃言萱草一名合歡者,誤矣。合歡見木部。

【集解】頌曰︰萱草處處田野有之,俗名鹿蔥。五月採花,八月採根。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菹食。

時珍曰︰萱宜下濕地,冬月叢生。葉如蒲、蒜輩而柔弱,新舊相代,四時青翠。五月抽莖開花,六出四垂,朝開暮蔫,至秋深乃盡,其花有紅黃紫三色。結實三角,內有子大如梧子,黑而光澤。其根與麥門冬相似,最易繁衍。《南方草木狀》言︰廣中一種水蔥,狀如鹿蔥,其花或紫或黃,蓋亦此類也。或言鹿蔥花有斑紋,與萱花不同時者,謬也。肥土所生,則花濃色深,有斑紋,起重台,開有數月;瘠土所生,則花薄而色淡,開亦不久。嵇含《宜男花序》亦云︰荊楚之土號爲鹿蔥,可以荐菹,尤可憑據。今東人采其花跗乾而貨之,名爲黃花菜。

苗花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煮食,治小便赤澀,身體煩熱,除酒疸(大明)。消食,利濕熱(時珍)。作菹,利胸膈,安五臟,令人好歡樂,無憂,輕身明目(蘇頌)。

【主治】沙淋,下水氣。酒疸黃色遍身者,搗汁服(藏器)。大熱衄血,研汁一大盞,和生薑汁半盞,細呷之(宗 )。吹乳、乳癰腫痛,擂酒服,以滓封之(時珍)。

【發明】震亨曰︰萱屬木,性下走陰分,一名宜男,寧無微意存焉?

【附方】新四。

通身水腫︰鹿蔥根葉,晒乾爲末。每服二錢,入席下塵半錢,食前米飲小便不通︰萱草根煎水頻飲。(《杏林摘要》)

大便後血︰萱草根和生薑,油炒,酒沖服。(《聖濟總錄》)

食丹藥毒︰萱草根,研汁服之。(《事林廣記》)

捶胡根

编辑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川谷蔭地,苗如萱草,其根似天門冬。凡用抽去心。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潤五臟,止消渴,除煩去熱,明目,功如麥門冬

淡竹葉

编辑

(《綱目》)

【釋名】根名碎骨子。

時珍曰︰竹葉象形。碎骨言其下胎也。

【集解】時珍曰︰處處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數寸,細莖綠葉,儼如竹米落地所生細竹之莖葉。其根一窠數十須,須上結子,與麥門冬一樣,但堅硬爾,隨時采之。八九月抽莖,結小長穗。俚人采其根苗,搗汁和米作酒曲,甚芳烈。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葉︰去煩熱,利小便,清心。根︰能墮胎催生

鴨跖草

编辑

(跖音只。宋《嘉 》補)

【釋名】雞舌草(《拾遺》)、碧竹子(同上) 淡竹葉(同上)、耳環草(同上)、藏器曰︰鴨跖生江東、淮南平地。葉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好爲色,有角如鳥嘴。

時珍曰︰竹葉菜處處平地有之。三四月出苗,紫莖竹葉,嫩時可食。四、五月開花,如蛾形,兩葉如翅,碧色可愛。結角尖曲如鳥喙,實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細子,灰黑而皺,狀如蠶屎。巧匠采其花,取汁作畫色及彩羊皮燈,青碧如黛也。

【氣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寒熱瘴瘧,痰飲疔腫,肉症澀滯,小兒丹毒,發熱狂癇,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藏器)。和赤小豆煮食,下水氣濕痺,利小便(大明)。消喉痺(時珍)。

【附方】新四。

小便不通︰竹雞草一兩,車前草一兩,搗汁入蜜少許,空心服之。(《集簡方》)

下痢赤白︰藍姑草(即淡竹葉菜),煎湯日服之。(《活幼全書》)

喉痺腫痛︰鴨跖草汁點之。(《袖珍方》)

五痔腫痛︰耳環草(一名碧蟬兒花), 軟納患處,即效。(危亦林《得效方》)

(《本經》上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露葵(《綱目》)、滑菜。

時珍曰︰按《爾雅翼》云︰葵者,揆也。葵葉傾日,不使照其根,乃智以揆之也。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今人呼爲滑菜,言其性也。古者葵爲五菜之主,今不復食之,故移入此。

【集解】《別錄》曰︰冬葵子生少室山。

弘景曰︰以秋種葵,覆養經冬,至春作子者,謂之冬葵,入藥性至滑利。春葵子亦滑,不堪藥用,故是常葵耳。術家取葵子微炒,令燁生,遠不過宿。

恭曰︰此即常食之葵也。有數種,多不入藥用。

頌曰︰葵處處有之。苗葉作菜茹,更甘美。冬葵子古方入藥最多。葵有蜀葵、錦葵、黃葵、終葵、菟葵,皆有功用。

時珍曰︰葵菜古人種爲常食,今之種者頗鮮。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爲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四、五月種者可留子。六、七月種者爲秋葵;八、九月種者爲冬葵,經年收采;正月復種者爲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按王禎《農書》云︰葵,陽草也。其菜易生,郊野甚多,不拘肥瘠地皆有之。爲百菜之主,備四時之饌。本豐而耐旱,味甘而無毒。可防荒儉,可以菹臘,其枯可爲榜簇,根子亦無種者。

【氣味】甘,寒,滑,無毒。爲百菜主,其心傷人(《別錄》)。

弘景曰︰葵葉尤冷利,不可多食。

頌曰︰苗葉作菜茹甚甘美,但性滑利,不益人。

詵曰︰其性雖冷,若熱食之,令人熱悶動風氣。四季月食之,發宿疾。天行病後食之,令人失明。霜葵生食,動五種留飲,吐水。凡服百藥,忌食其心,心有毒也。黃背紫莖者,勿食之。不可合鯉魚黍米 食,害人。

時珍曰︰凡被狂犬咬者,永不可食,食之即發。食葵須用蒜,無蒜勿食之。又伏硫黃。

【主治】脾之菜也。宜脾,利胃氣,滑大腸(蘇頌)。

治惡瘡,散膿血,女人帶下,小兒熱毒下痢丹毒,並宜食之(汪穎)。服丹石人宜食(孟詵)。 潤燥利竅,功與子同(同上)。

【發明】張從正曰︰凡久病大便澀滯者,宜食葵菜,自然通利,乃滑以養竅也。

時珍曰︰按︰唐王燾《外台秘要》云︰天行斑瘡,須臾通身,皆戴白漿,此惡毒气也。高宗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於海內。但煮葵菜葉以蒜齏啖之,則止。又《聖惠方》亦云︰小兒發斑,用生葵菜葉絞汁,少少與服,散惡毒气。按︰此即今痘瘡也。今之治者,惟恐其大、小二便頻數,泄其元氣,痘不起發。葵菜滑竅,能利二便,似不相宜,而昔人賴之。豈古今運氣不同,故治法亦隨時變易歟?

【附方】舊三,新四。

天行斑瘡︰方見上。

肉錐怪疾︰有人手足甲忽長,倒生刺肉,如錐痛不可忍者,但食葵菜即愈。(夏子益《奇疾方》)

諸 不合︰先以泔清溫洗,拭淨,取葵菜微火烘暖貼之。不過二三百葉,引膿盡,即肉生也。忌諸魚、蒜、房事。(《必效方》)

湯火傷瘡︰葵菜爲末敷之。(《食物本草》)

蛇蠍螫傷︰葵菜搗汁服之。(《千金方》)

誤吞銅錢︰葵菜搗汁冷凍飲料。(《普濟方》)

丹石發動,口乾咳嗽者︰每食後飲冬月葵齏汁一盞,便臥少時。(《食療本草》)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惡瘡,療淋,利小便,解蜀椒毒(《別錄》)。小兒吞錢不出,煮汁飲之,神妙(甄權)。治疳瘡出黃汁(孟詵)。利竅滑胎,止消渴,散惡毒气(時珍)。

【附方】舊五,新七。二便不通脹急者︰生冬葵根二斤(搗汁三合),生薑四兩(取汁一合)。和勻,分二服。連用即通也。消渴引飲,小便不利︰葵根五兩,水三大盞,煮汁,平旦服,日一服。(並《聖惠方》)

每日平旦服二升。(《外台秘要》)

漏胎下血,血盡子死︰葵根莖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瘭疽惡毒,肉中忽生一 子,大如豆粟,或如梅李,或赤或黑,或白或青,其 有核,核有深根,應心,能爛筋骨,毒入臟腑即殺人︰但飲葵根汁,可折其熱毒。(姚僧坦《集驗方》)。

妒乳乳癰︰葵莖及子爲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昝殷《產寶》)

身面疳瘡,出黃汁者︰葵根燒灰,和豬脂塗之。(《食療本草》)

小兒蓐瘡︰葵根燒末敷之。(《子母秘錄》)

小兒緊唇︰葵根燒灰,酥調塗之。(《聖惠方》)

口吻生瘡︰用經年葵根,燒灰敷之。(《外台秘要》)

蛇虺螫傷︰葵根搗塗之。(《古今錄驗》)

解防葵毒︰葵根搗汁飲之。(《千金方》)

冬葵子

《別錄》曰︰十二月採之。機曰︰子乃春生,不應十二月可采也。

【氣味】甘,寒,滑,無毒。黃芩爲之使。

【主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久服堅骨長肌肉,輕身延年(《本經》)。

療婦人乳難內閉,腫痛(《別錄》)。出癰疽頭(孟詵)。下丹石毒滑胎治痢(時珍)。

【發明】時珍曰︰葵氣味俱薄,淡滑爲陽,故能利竅通乳,消腫滑胎也。其根、葉與子功用相同。按︰陳 留蓄作癰毒者。 行津液,極驗。乃上蔡張不愚方也。

【附方】舊九,新一十四。 煮取一升服。不瘥更作。

《聖惠》︰用葵子(末)、人乳汁等分。和服立通。

《肘後方》︰用葵子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納豬脂 一丸如雞子,頓服。《千金》︰用葵子爲末,豬脂和丸梧子小便血淋︰葵子一升,水三升,煮汁,日三服。(《千金方》)

妊娠患淋︰冬葵子一升,水三升,煮二升,分服。(《千金方》)

妊娠下血︰方同上。

產後淋瀝不通︰用葵子一合,朴硝八分,水二升,煎八合,下硝服之。(《集驗方》)

妊娠水腫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惡寒,起即頭眩︰用葵子、茯苓各三兩。爲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若轉胞者,加髮灰,神效。(《金匱要略》)

生產困悶︰冬葵子一合,搗破。水二升,煮汁半升,頓服,少時便產。昔有人如此服之,登

倒生口噤︰冬葵子炒黃爲末。酒服二錢匕,效。(《產書》)

乳汁不通︰方見發明。

胎死腹中︰葵子爲末,酒服方寸匕。若口噤不開者,灌之,藥下即蘇。(《千金方》)

胞衣不下︰冬葵子一合,牛膝一兩,水二升,煎一升服。(《千金方》)

血痢產痢︰冬葵子爲末。每服二錢,入蠟茶一錢,沸湯調服,日三。(《聖惠方》)

瘧邪熱︰冬葵子陰乾爲末,酒服二錢。午日取花 手,亦去瘧。(《聖惠方》)

癰腫無頭︰孟詵曰︰三日後,取葵子二百粒,水吞之,當日即開也。《經驗後方》云︰只吞一粒即破。如吞兩粒,則有兩頭也。

便毒初起︰冬葵子末,酒服二錢。(《儒門事親》)

面上 瘡︰冬葵子、柏子仁、茯苓、瓜瓣各一兩。爲末。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服。(陶隱

解蜀椒毒︰冬葵子煮汁飲之。(《千金方》)

傷寒勞復︰葵子二升,粱米一升,煮粥食,取汗立安。(《聖惠》)

蜀葵

编辑

(宋《嘉 》)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並入有名未用《別錄》吳葵華。

【釋名】戎葵(《爾雅》)、吳葵。

藏器曰︰《爾雅》云︰ (音堅),戎葵也。郭璞注云︰今蜀葵也。葉似葵,花如木槿花。 戎蜀其所自來,因以名之。

時珍曰︰羅願《爾雅翼》︰吳葵作胡葵,云胡,戎也。《夏小正》云︰四月小滿後五日,吳葵華,《別錄》吳葵,即此也。而唐人不知,退入有名未用。《嘉 本草》重於菜部出蜀葵條。蓋未讀《爾雅注》及《千金方》,吳葵一名蜀葵之文故也。今並爲一。

【集解】頌曰︰蜀葵似葵,花如木槿花,有五色。小花者名錦葵,功用更強。

時珍曰︰蜀葵處處人家植之。春初種子,冬月宿根亦自生苗,嫩時亦可茹食。葉似葵菜而大,亦似絲瓜葉,有岐叉。過小滿後長莖,高五、六尺。花似木槿而大,有深紅淺紅紫黑白色、單葉千葉之異。昔人謂其疏莖密葉、翠萼艷花、金粉檀心者,頗善狀之。惟紅、白二色入藥。其實大如指頭,皮薄而扁,內仁如馬兜鈴仁及蕪荑仁,輕虛易種。其秸剝皮,可緝布作繩。一種小者名錦葵,即荊葵也。《爾雅》謂之 (音喬)。其銖錢,粉紅色,有紫縷紋。掌禹錫《補注本草》,謂此即戎葵,非矣。然功用亦相似。

【氣味】甘,微寒,滑,無毒。

思邈曰︰不可久食,鈍人志性。若被狗嚙者食之,永不瘥也。李廷飛曰︰合豬肉食,人無顏色。

【主治】除客熱,利腸胃(思邈)。煮食,治丹石發,熱結,(藏器)。作蔬食,滑竅治淋,潤燥易產(時珍)。搗爛塗火瘡,燒研敷金瘡(大明)。

根莖

【主治】客熱,利小便,散膿血惡汁(藏器)。

【發明】宗奭曰︰蜀葵,四時取紅色、單葉者根,陰乾,治帶下,排膿血惡物,【附方】新七。

小便淋痛︰葵花根洗銼,水煎五七沸,服之如神。(《衛生寶鑒》)

小便血淋︰葵花根二錢,車前子一錢,水煮,日服之。(《簡便單方》)

小便尿血︰葵莖,無灰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腸胃生癰︰懷忠丹︰治內癰有敗血,腥穢殊甚,臍腹冷痛,用此排膿下血︰單葉紅蜀葵根、白芷各一兩,白枯礬、白芍藥各五錢。爲末,黃蠟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二十丸。待膿血出盡,服十宣散補之。(《坦仙皆效方》)

不可忍者︰葵花根(去黑皮),搗爛,入井華水調稠貼之。(《普濟方》)。

小兒吻瘡,經年欲腐︰葵根燒研敷之。(《聖惠方》)

小兒口瘡︰赤葵莖(炙乾)爲末,蜜和含之。(《聖惠方》)

吳葵華(《別錄》)

【氣味】鹹,寒,無毒。

《禹錫》曰︰蜀葵華︰甘,冷,無毒。

【主治】理心氣不足(《別錄》)。小兒風疹 瘧(《嘉 》)。治帶下,目中溜火,和血潤燥,通竅,利大小腸(時珍)。

【發明】張元素曰︰蜀葵花,陰中之陽也。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血燥;白者治氣燥,皆取其寒滑潤利之功也。又紫葵花,入染髭髮方中用。

【附方】舊三,新四。

二、三日則殺人︰蜀葵花一兩(搗爛),麝香半錢。水一大盞,煎服。根亦可用。 瘧邪熱︰蜀葵花白者,陰乾爲末,服之。午日取花 手,亦能去瘧。(蘇頌《圖經本草》)

婦人帶下,臍腹冷痛,面色痿黃,日漸虛困︰用葵花一兩,陰乾爲末,每空心溫酒服二錢匕。赤帶用赤葵,白帶用白葵。(《聖惠方》)

橫生倒產︰葵花爲末,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酒渣赤鼻︰蜀葵花研末,臘豬脂和勻,夜敷旦洗。(《仁存方》)

誤吞針錢︰葵花煮汁服之。(《普濟方》)

蜂蠍螫毒︰五月五日午時,收蜀葵花、石榴花、艾心等分,陰乾爲末,水調塗之。(《肘後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淋澀,通小腸,催生落胎,療水腫,治一切瘡疥並瘢疵赤靨(大明)。

【發明】時珍曰︰按︰楊士瀛《直指方》云︰蜀葵子炒,入宣毒藥中最驗。

又催生方︰用子二錢,滑石三錢,爲末。順流水服五錢,即下。

【附方】舊一,新二。

大小便閉不通者︰用白花胡葵子爲末,煮濃汁服之。(《千金方》)

石淋破血︰五月五日,收葵子炒研,食前溫酒下一錢,當下石出。(《聖惠方》)

癰腫無頭︰蜀葵子爲末,水調敷之。(《經驗後方》)

菟葵

编辑

(《唐本草》)

【釋名】天葵(《圖經》)、【集解】恭曰︰菟葵苗如石龍芮,而葉光澤,花白似梅,其莖紫黑,煮啖極滑。所在下澤田間皆有,人多識之。六月、七月採莖葉,曝乾入藥。

禹錫曰︰郭璞注《爾雅》云︰菟葵似葵而小,葉狀如藜,有毛, 之可食而滑。

宗奭曰︰菟葵,綠葉如黃蜀葵,其花似拒霜,甚雅,其形至小,如初開單葉蜀葵。有檀心,色如牡丹姚黃蕊,則蜀葵也。唐劉夢得所謂菟葵燕麥動搖春

時珍曰︰按︰鄭樵《通志》云︰菟葵,天葵也。狀如葵菜,葉大如錢而濃,面青背微紫,生於崖石。凡丹石之類,得此而後能神。所以《雷公炮炙論》云︰如要形堅,豈忘紫背,謂其能堅鉛也。此說得於天台一僧。又按︰南宮從《靈草也。生於水際。取自然汁煮汞則堅,亦能煮八石拒火也。又按︰初虞世《古今錄驗》云︰五月五前齋戒以手摩桑陰一遍,口嚙菟葵及五葉草嚼熟,以唾塗手,熟揩令遍。再齋七日,不得洗手。後有蛇蟲蠍蠆咬傷者,以此手摩之,即愈也。時珍竊謂︰古有咒由一科,此亦其類,但不知必用菟葵,取何義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下諸石五淋,止虎蛇毒。諸瘡搗汁飲之。塗瘡能解毒止痛(《唐本》)。

黃蜀葵

编辑

(宋《嘉 》)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時珍曰︰黃蜀葵別是一種,宜入草部,而《嘉 本草》定入菜部,爲其與蜀葵同名,而氣味主治亦同故也。今移於此。

【集解】禹錫曰︰黃蜀葵花,近道處處有之。春生苗葉,頗似蜀葵,而葉尖狹多刻缺,夏末開花淺黃色,六、七月採,陰乾之。

宗奭曰︰黃蜀葵與蜀葵別種,非是蜀葵中黃者也。葉心下有紫檀色,摘下剔散,日乾之。不爾,即 爛也。

時珍曰︰黃葵二月下種,或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長。葉大如蓖麻葉,深綠色,開岐丫,有人亦呼爲側金盞花。隨即結角,大如拇指,長二寸許,本大末尖,六棱有毛,老則黑色。其棱自綻,內有六房,如脂麻房。其子累累在房內,狀如 麻子,色黑。其莖長者六七尺,剝皮可作繩索。

【氣味】甘,寒,滑,無毒。

【主治】小便淋及催生。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作末敷之即愈,爲瘡家要藥(《嘉 》)。消癰腫。浸油,

【附方】新八。

沙石淋痛︰黃蜀葵花一兩,炒爲末,每米飲服一錢,名獨聖散。(《普濟方》)

難產催生︰如聖散︰治胎臟乾澀難產,劇者並進三服,良久腹中氣寬,胎滑即下也。用黃葵花焙研末,熟湯調服二錢。無花,用子半合研末,酒淘去滓,服之。(《產寶鑒》)

胎死不下︰即上方,用紅花酒下。

癰疽腫毒︰黃蜀葵花,用鹽摻,收瓷器中,密封,經年不壞。每用敷之,自平自潰。無花,用根葉亦可。(《直指方》)

小兒口瘡︰黃葵花,燒末敷之。(《肘後方》)

小兒木舌︰黃蜀葵花(爲末)一錢,黃丹五分。敷之。(《直指方》)

湯火灼傷︰用瓶盛麻油,以箸就樹夾取黃葵花,收入瓶內,勿犯人手,密封收之。遇有傷者,以油塗之甚妙。(《經驗方》)

小兒禿瘡︰黃蜀葵花、大黃、黃芩等分,爲末。米泔淨洗,香油調搽。(《普濟方》)

子及根

【氣味】甘,寒,滑,無毒。

【主治】癰腫,利小便,五淋水腫,產難,通乳汁(時珍)。

【發明】頌曰︰冬葵、黃葵、蜀葵,形狀雖各不同,而性俱寒滑,故所主療不甚相遠。

時珍曰︰黃葵子古方少用,今爲催生及利小便要藥。或單用,或入湯散皆宜,蓋其性滑,與冬葵子同功故也。花、子與根,性功相同,可以互用。無花用子,無子用根。

【附方】舊二,新三。

臨產催生︰宗奭曰︰臨產時以四十九粒研爛,溫水服之,良久即產。《經驗後方》︰用子焙研三錢,井華水服。無子用根,煎汁服。

便癰初起︰淮人用黃蜀葵子十七粒,皂角半梃,爲末,以鍛石同醋調塗之。(《永類鈐方》)

癰腫不破︰黃葵子研,酒服,一粒則一頭,神效。(《衛生易簡方》)

打撲傷損︰黃葵子研,酒服二錢。(《海上方》)

龍葵

编辑

(《唐本草》)

【校正】並入《圖經》、老鴉眼睛草。

【釋名】苦葵(《圖經》)、苦菜(《唐本》)、天泡草(《綱目》)、老鴉酸漿草(《綱目

時珍曰︰龍葵,言其性滑如葵也。苦以菜味名,茄以葉形名;天泡、老鴉眼睛皆以子形名也。與酸漿相類,故加老鴉以物異也。

【集解】弘景曰︰益州有苦菜,乃是苦 。恭曰︰苦 ,即龍葵也,俗亦名苦菜,非荼也。龍葵所在有之,關河間謂之苦菜,葉圓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啖。

頌曰︰龍葵近處亦稀,惟北方有之,北人謂之苦葵。葉圓似排風而無毛,花白色,子亦似排風子,生青熟黑,其赤者名赤珠,亦可入藥。又曰︰老鴉眼睛草,生江湖間。葉如茄子葉,故名天茄子。或云︰即漆姑草也。漆姑即蜀羊泉,已見《本經》草部。人亦不能決識之。

時珍曰︰龍葵、龍珠,一類二種也,皆處處有之。四月生苗,嫩時可食,柔滑。漸高二、三尺,莖大如箸,似燈籠草而無毛。葉似茄葉而小。五月以後,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子正圓,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數顆同綴,其味酸。中有細子,亦如茄子之子。但生青熟黑者爲龍葵;生青熟赤者爲龍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遼遠。蘇頌《圖經》菜部既注龍葵,復於外類重出老鴉眼睛草,蓋不知其即一物也。又謂老鴉眼睛是蜀羊泉,誤矣。蜀羊泉葉似菊,開紫花,子類枸杞,詳見草部本條。楊慎《丹鉛錄》,謂龍葵即吳葵,反指本草爲誤,引《素問》、《千金》四月吳葵華爲証。蓋不知《千金方》言吳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並正之。

【氣味】苦、微甘,滑,寒,無毒。

【主治】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唐本》)。治風,補益男子元氣,婦人敗血(蘇頌)。消熱散血,壓丹石毒宜食之(時珍)。

【附方】舊一。

去熱少睡︰龍葵菜同米,煮作羹粥食之。(《食醫心鏡》)

莖、葉、根

【氣味】同苗。

【主治】搗爛和土,敷疔腫火丹瘡,良(孟詵)。療癰疽腫毒,跌撲傷損,消腫散血(時珍)。根與木通、胡荽煎湯服,通利小便(蘇頌)。

【附方】舊四,新九。

通利小便︰方見上。

從高墜下欲死者︰取老鴉眼睛草莖葉搗汁服,以渣敷患處。(《唐瑤經驗方》)

火焰丹腫︰老鴉眼睛草葉,入醋細研敷之,能消赤腫。(蘇頌《圖經本草》)

癰腫無頭︰龍葵莖葉搗敷。(《經驗方》)

發背癰疽成瘡者︰蘇頌《圖經》云︰用龍葵一兩(爲末),麝香一分。研勻,塗之甚善。

《諸瘡惡腫︰老鴉眼睛草擂酒服,以渣敷之。(《普濟方》)

疔腫毒瘡,黑色 腫者,乃服丹石毒也;赤色者,肉面毒也︰用龍葵根一握(洗切),乳香末、黃連三兩,杏仁六十枚,和搗作餅,濃如三錢,依瘡大小敷之,覺癢即換去。癢不可忍,切勿搔動。候炊久,瘡中似石榴子戢戢然,乃去藥。時時以甘草湯溫洗,洗後以蠟貼之。終身不得食羊血。如無龍葵,以蔓荊根代之。(《聖濟總錄》)

天泡濕瘡︰龍葵苗葉搗敷之。

吐血不止︰天茄子苗半兩,人參二錢半,爲末。每服二錢,新汲水下。(《聖濟總錄》)

辟除蚤虱︰天茄葉鋪於席下,次日盡死。

多年惡瘡︰天茄葉貼之,或爲末貼。(《救急良方》)

產後腸出不收︰老鴉酸漿草一把,水煎,先熏後洗,收乃止。(《救急方》)

子(七月採之)

【主治】疔腫(《唐本》)。明目輕身甚良(甄權)。治風,益男子元氣,婦人敗血(蘇頌)。

龍珠

编辑

(《拾遺》)

【釋名】赤珠。

頌曰︰龍葵子赤者名赤珠,象形也。

【集解】甄權曰︰龍葵,赤珠者,名龍珠,藏器曰︰龍珠生道旁,子圓似龍葵,但熟時正赤耳。

時珍曰︰龍珠、龍葵,雖以子之黑赤分別,其實一物二色,強分爲二也。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能變白髮,令人不睡。主諸熱毒,石氣發動,調中解煩(藏器)。

【發明】權曰︰龍珠,服之變白令黑,耐老。若能生食得苦者,不食他菜,十日後即有靈異也。不與蔥、薤同啖。根亦入藥用。

【氣味】同菜。

【主治】疔腫(藏器)。

酸漿

编辑

(《本經》中品)

【校正】菜部苦耽,草部酸漿、燈籠草,俱並爲一。

【釋名】

醋漿(《本經》)、苦葴(音針)、苦耽(《嘉祐》)、燈籠草(《唐本》)、皮弁草(《食療》)、天泡草(《綱目》)、王母珠(《嘉祐》)、洛神珠(同上)、小者名苦蘵。

藏器曰︰《爾雅》云,葴,寒漿也。郭璞注云︰即今酸漿,江東人呼爲苦葴。小者爲苦蘵,亦呼爲小苦耽。崔豹古今注云,蘵,一名蘵子,實形如皮弁,其子圓如珠。

時珍曰︰酸漿,以子之味名也。苦葴、苦耽,以苗之味名也。燈籠、皮弁,以角之形名也。王母、洛神珠,以子之形名也。按︰楊慎《卮言》云︰本草燈籠草、苦耽、酸漿,皆一物也。修本草者非一時一人,故重復耳。燕京野果名紅姑娘,外垂絳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盈盈繞砌,與翠草同芳,亦自可愛。蓋姑娘乃瓜囊之訛,古者瓜姑同音,娘囊之音亦相近耳。此說得之,故今以《本經》酸漿,《唐本草》燈籠草、宋《嘉 本草》苦耽,俱並爲一焉。

【集解】

《別錄》曰︰酸漿,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五月採,陰乾。

弘景曰︰酸漿處處多有,苗似水茄而小,葉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黃赤色,小兒食之。

保升曰︰酸漿即苦葴也,根如菹芹,白色絕苦。

禹錫曰︰苦耽生故墟垣塹間,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則赤色。關中人謂之洛神珠,一名王母珠,一名皮弁草。一種小者名苦蘵,《爾雅》謂之黃蒢。

恭曰︰燈籠草所在有之,枝幹高三、四尺,有紅花狀若燈籠,內有紅子可愛,根、莖、花、實並入藥用。

宗奭曰︰酸漿即苦耽也,《嘉祐》重出苦耽條。天下有之,苗如天茄子,開小白花,結青殼,熟則深紅,殼中子大如櫻,亦紅色,櫻中復有細子,如落蘇之子,食之有青草氣也。

時珍曰︰龍葵、酸漿,一類二種也。酸漿、苦蘵,一種二物也。但大者爲酸漿,小者爲苦蘵,以此爲別。敗醬亦名苦蘵,與此不同。其龍葵、酸漿苗葉一樣。但月入秋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子無殼,累累數顆同枝,子有蒂蓋,生青熟紫黑。其酸漿同時開小花黃白色,紫心白蕊,其花如杯狀,無瓣,但有五尖,結一鈴殼,凡五棱,一枝一顆,下懸如燈籠之狀,殼中一子,狀如龍葵子,生青熟赤。以此分別,便自明白。按《庚辛玉冊》云︰燈籠草四方皆有,惟川陝者最大。葉似龍葵,嫩時可食。四、五月開花結實,有四葉盛之三葉酸草附於酸漿之後,蓋不知其名同物異也。其草見草之九,酢漿下。

苗、葉、莖、根

【氣味】苦,寒,無毒。禹錫曰︰有小毒。

恭曰︰苦,大寒,無毒。

時珍曰︰方士取汁煮丹砂,伏白礬,煮三黃,煉硝、硫。

【主治】酸漿︰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本經》)。搗汁服,治黃病,多效(弘景)。燈籠草︰治上氣咳嗽風熱,明目,根莖花、實並宜(《唐本》)。苦耽苗子︰治傳尸伏連,鬼氣疰忤邪氣,腹內熱結癖痞滿,小兒無辜 子,寒熱大腹,殺蟲落胎,去蠱毒,並煮汁飲,亦生搗汁服。研膏,敷小兒閃癖(《嘉

【發明】震亨曰︰燈籠草,苦能除濕熱,輕能治上焦,故主熱咳咽痛。此草治熱痰咳嗽,佛耳草治寒痰咳嗽也。與片芩清金丸同用,更效。

時珍曰︰酸漿利濕除熱。除熱故清肺治咳;利濕故能化痰治疽。一人病虛乏咳嗽有痰,愚以此加入湯中用之,有效。

【附方】新三。

熱咳咽痛 燈籠草爲末,白湯服,名清心丸。仍以醋調敷喉外。(《丹溪纂要》)

痛︰燈籠草,炒焦研末,酒調呷之。(《醫學正傳》)

灸瘡不發︰酸漿葉貼之。

【氣味】酸,平,無毒。《別錄》曰︰寒。

【主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產難吞之立產(《本經》)。食之,除熱,治黃病,尤益小兒(蘇頌)。治骨蒸勞熱,尸疰疳瘦,痰癖熱結,與苗莖同功(《嘉 》)。

【附方】新二。

馬藺子(炒)、大鹽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湯下。(《聖濟總錄》)

天泡濕瘡︰天泡草鈴兒生搗敷之。亦可爲末,油調敷。(《鄧才雜興方》)

蜀羊泉

编辑

(《本經》中品)

【釋名】羊泉(《別錄》)、羊飴

時珍曰︰諸名莫解。能治漆瘡,故曰漆姑。

【集解】《別錄》曰︰蜀羊泉生蜀郡山谷。

弘景曰︰方不復用,人無識者。

恭曰︰此草俗名漆姑,葉似菊,花紫色,子類枸杞子,根如遠志,無心有糝。所在平澤有之,生陰濕地,三月、四月採苗葉,陰乾。

藏器曰︰陶注杉材云︰漆姑葉細細,多生石邊,能療漆瘡。蘇云漆姑是羊泉。按︰羊泉乃大草。漆姑草如鼠跡大,生階墀間陰處,氣辛烈, 敷漆瘡,亦主溪毒,乃同名也。

頌曰︰或言老鴉眼睛草即漆姑草,漆姑乃蜀羊泉,人不能決識。

時珍曰︰漆姑有二種︰蘇恭所說是羊泉,陶、陳所說是小草。蘇頌所說老鴉眼睛草,乃龍葵也。又黃蜂作窠,銜漆姑草汁爲蒂,即此草也。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本經》)。療齲齒,女子陰中內傷,皮間實積(《別錄》)。主小兒驚,生毛發,搗塗漆瘡(蘇恭)。

蚯蚓氣呵者,搗爛入黃丹 之(

【附方】新一。

黃膽疾︰漆草一把,搗汁和酒服。不過三、五次,即愈。(《摘玄方》)。

鹿蹄草

编辑

(《綱目》)

【釋名】小秦王草(《綱目》)、秦王試劍草。

時珍曰︰鹿蹄象葉形。能合金瘡,故名試劍草。又山慈姑亦名鹿蹄,與此不同。

【集解】時珍曰︰按軒轅述《寶藏論》云︰鹿蹄多生江廣平陸及寺院荒處,淮北絕少,川陝亦有。苗似堇菜,而葉頗大,背紫色。春生紫花。結青實,如天茄子。可製雌黃、丹砂。

【氣味】缺。

【主治】金瘡出血,搗塗即止。又塗一切蛇蟲犬咬毒(時珍)。

敗醬

编辑

(《本經》中品)

【釋名】 苦菜(《綱目》)、苦蘵(《綱目》)、澤敗(《別錄》)、鹿腸(《本經》)、鹿首(《別錄》)、馬草(《別錄》)。

弘景曰︰根作陳敗豆醬氣,故以爲名。

時珍曰︰南人采嫩者,曝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陳醬氣,故又名苦菜,與苦蕒、龍葵同名。亦名苦蘵, 與酸醬同名, 苗形則不同也。

【集解】

《別錄》曰︰敗醬生江夏川谷,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出近道。葉似豨薟,根形如柴胡。

恭曰︰此藥不出近道,多生岡嶺間,葉似水莨及薇銜,叢生,花黃根紫,作陳醬色,其葉殊不似豨薟也。

頌曰︰江東亦有之,狀如蘇恭所說。

時珍曰︰處處原野有之,俗名苦菜,野人食之,江東人每采收儲焉。春初生苗,深冬始凋。初時葉布地生,似菘菜葉而狹長,有鋸齒,綠色,面深背淺。 夏秋莖高二、三尺而柔弱,數寸一節, 節間生葉,四散如傘。顛頂開白花成簇,如芹花、蛇床子花狀, 結小實成簇。 其根白紫, 頗似柴胡, 吳普言, 其根似桔梗, 陳自明言, 其根似蛇苺根者, 皆不然。

根(苗同)

【修治】 曰︰凡收得便粗杵,入甘草葉相拌對蒸,從巳至未,去甘草葉,焙乾用。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鹹,微寒。權曰︰辛、苦,微寒。大明曰︰酸。

時珍曰︰微苦、帶甘。

【主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本經》)。

產後腹痛(《別錄》)。治毒風 痺,破多渴(甄權)。治血氣心腹痛,破症

【發明】時珍曰︰敗醬,乃手足陽明、厥陰藥也。善排膿破血,故仲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後人不知用,蓋未遇識者耳。

【附方】舊二,新三。

腸癰有膿︰薏苡仁附子敗醬散︰用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搗爲末。每以方寸匕,水二升,煎一升,頓服。小便當下,即愈。(張仲景《金匱玉函》)

產後惡露七、八日不止︰敗醬、當歸各六分,續斷、芍藥各八分,芎 、竹茹各四分,生地黃(炒)十二分,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外台秘要》)

產後腰痛,乃血氣流入腰腿,痛不可轉者︰敗醬、當歸各八分,芎 、芍藥、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忌蔥。(《廣濟方》)

產後腹痛如錐刺者︰敗醬草五兩,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三服,良。(《衛生易簡方》)

蠷 尿瘡繞腰者︰敗醬煎汁塗之,良。(《楊氏產乳》)

迎春花

编辑

(《綱目》)

【集解】時珍曰︰處處人家栽插之,叢生,高者二三尺,方莖濃葉。 葉如初生小椒葉而無齒,面青背淡。對節生小枝,一枝三葉。正月初開小花,狀如瑞香,花黃色,不結實。

【氣味】苦、澀,平,無毒。

【主治】腫毒惡瘡,陰乾研末,酒服二三錢,出汗便瘥(《衛生易簡方》)。

款冬花

编辑

(《本經》中品)

【釋名】款凍(郭璞)、顆凍(《爾 雅》)、氐冬(《別錄》)、鑽凍(《衍義》)、菟奚(《爾雅》)、橐吾(《本經》)、虎須(《本經》)。

時珍曰︰按《述征記》云︰洛水至歲末凝厲時,款冬生於草冰之中,則顆凍之,名以此而得。後人訛爲款冬,乃款凍爾。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

宗奭曰︰百草中,惟此罔顧冰雪,最先春也,故世謂之鑽凍。雖在冰雪之下,至時亦生芽,春時人采以代蔬。入藥須微見花者良。如已芬芳,則都無氣力。今人多使如箸頭者,恐未有花也。

【集解】《別錄》曰︰款冬生常山山谷及上黨水旁,十一月採花,陰乾。

弘景曰︰第一出河北,其形如宿 未舒者佳,其腹裡有絲。次出高麗百濟,其花乃似大菊花。次亦出蜀北部宕昌,而並不如。其冬月在冰下生,十二月、正月旦取之。

恭曰︰今出雍州南山溪水,及華州山谷澗間。葉似葵而大,叢生,花出根下。

頌曰︰今關中亦有之。根紫色,葉似萆 ,十二月開黃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實無子。則陶氏所謂出高麗百濟者,近此類也。又有紅花者,葉如荷而斗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數合,俗呼爲蜂斗葉,又名水斗葉。則蘇氏所謂大如葵而叢生者,是也。敷咸《款冬賦》序云︰予曾逐禽,登於北山,於時仲冬之月,冰凌盈谷,積雪被崖,顧見款冬煒然,始敷華艷,是也。

【修治】 曰︰凡采得,須去向裡裹花蕊殼,並向裡實如栗零殼者。並枝葉,以甘草水浸一宿,卻取款冬葉相拌 一夜,晒乾去葉用。

【氣味】辛,溫,無毒。《別錄》曰︰甘。

好古曰︰純陽,入手太陰經。

之才曰︰杏仁爲之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 、黃芩、黃連、青葙。

【主治】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熱邪氣。(《本經》)

消渴,喘息呼吸(《別錄》)。療肺氣心促急,熱乏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粘,肺痿肺癰,吐膿血(甄權)。潤心肺,益五臟,除煩消痰,洗肝明目,及中風等疾(大明)。

【發明】頌曰︰《本經》主咳逆,古今方用爲溫肺治嗽之最。崔知悌療久咳熏法︰每旦取款冬花如雞子許,少蜜拌花使潤,納一升鐵鐺中。又用一瓦碗鑽一孔,孔內安一小筆管,以面泥縫,勿令漏氣。鐺下著炭火,少時煙從筒出,以口含吸,咽之。如胸中少悶,須舉頭,即將指頭按住筒口,勿使漏。至煙盡乃止。如是五日一爲之。待至六日,飽食羊肉 一頓,永瘥。

宗奭曰︰有人病嗽多日,或教然款冬花三兩,於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數日果效。

【附方】新二。

痰嗽帶血︰款冬花、百合(蒸焙)等分爲末,蜜丸龍眼大。每臥時嚼一丸,薑湯下。(《濟生方》)

口中疳瘡︰款冬花、黃連等分,爲細末,用唾津調成餅子。先以蛇床子煎湯漱口,乃以餅子敷之,少頃確住,其瘡立消也。(楊誠《經驗方》)

鼠麴草

编辑

(《日華》)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鼠耳,及東垣《藥類法象》佛耳草。

【釋名】米麴《綱目》、鼠耳《別錄》、佛耳草《法象》、無心草《別錄》、香茅《拾遺》、黃蒿《會編》、茸母。

時珍曰:「麴,言其花黃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葉形如鼠耳,又有白毛蒙茸似之,故北人呼爲『茸母』。佛耳,則『鼠耳』之訛也。今淮人呼爲『毛耳朵』,則『香茅』之『茅』,似當作『毛』。按:段成式《雜俎》云:『蚍蜉酒草,鼠耳也,一心草。』豈蚍蜉食此,故有是名耶?」

【集解】《別錄》曰:「鼠耳,一名無心,生田中下地,濃葉肥莖。」

藏器曰:「鼠麴草,生平崗熟地,高尺餘葉有白毛,黃花。《荊楚歲時記》云:『三月三日,取鼠麴汁,蜜和爲粉,謂之龍舌䉽,以壓時氣。』䉽,音板,米餅也。山南人呼爲『香茅』。取花雜櫸皮染褐,至破猶鮮。江西人呼爲『鼠耳草』也。」

汪機曰:「佛耳草,徽人謂之黃蒿。二三月苗長尺許,葉似馬齒莧而細,有微白毛,花黃。土人采莖葉和米粉,搗作粑果食。」

時珍曰:「《日華本草》鼠麴,即《別錄》鼠耳也。唐宋諸家不知,乃退鼠耳入有名未用中。李杲《藥類法象》用佛耳草,亦不知其即鼠耳也。原野間甚多。二月生苗,莖葉柔軟。葉長寸許,白茸如鼠耳之毛。開小黃花成穗,結細子。楚人呼爲米麴,北人呼爲茸母。故邵桂子《瓮天語》云:『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

【氣味】甘,平,無毒。《別錄》曰:「鼠耳,酸,無毒。」

杲曰:「佛耳草,酸,性熱。款冬花爲之使。宜少食之,過則損目。」

【主治】鼠耳:主痺寒寒熱,止欬《別錄》。鼠麴:調中益氣,止泄除痰,壓時氣,去熱嗽。雜米粉作糗食,甜美《日華》。佛耳: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氣李杲

【發明】震亨曰:「治寒痰嗽,宜用佛耳草;熱痰嗽,宜用燈籠草。」

時珍曰:「《別錄》云『治寒熱止欬』,東垣云『治寒嗽』,言其標也;《日華》云『治熱嗽』,言其本也。大抵寒嗽,多是火鬱於內而寒覆於外也。按陳氏《經驗方》云:三奇散:治一切欬嗽,不問久近晝夜無時。用佛耳草五十文,款冬花二百文,熟地黃二兩,焙研末。每用二錢,於爐中燒之,以筒吸煙咽下,有涎吐去。予家一獲久病此,醫治不效。偶在沅州得一婢,用此法,兩服而愈也。 」

決明

编辑

(《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此馬蹄決明也,以明目之功而名。又有草決明、石決明,皆同功者。 草決明即青葙子,陶氏所謂萋蒿是也。

【集解】《別錄》曰︰決明子生龍門川澤,十月十日采,陰乾百日。

弘景曰︰龍門在長安北。今處處有之。葉如茳芒。子形似馬蹄,呼爲馬蹄決明,用之當搗碎。又別有草決明,是萋蒿子,在下品中。

頌曰︰今處處人家園圃所蒔。夏初生苗,高三四尺許。根帶紫色。葉似苜蓿而大。七月開黃花,結角。其子如青綠豆而銳,十月採之。按《爾雅》︰ ,決光。郭璞釋云︰藥草決,赤華,實如山茱萸。或曰也。關西謂之 (音皆苟)。其說與此種頗不類。又有一種馬蹄決明,葉如江豆,子形似馬蹄。

宗奭曰︰決明,苗高四五尺,春亦爲蔬。秋深結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腎。今湖南北人家所種甚多,或在村野成段。蜀本《圖經》言葉似苜蓿而闊大者,甚爲允當。

時珍曰︰決明有二種︰一種馬蹄決明,莖高三、四尺,葉大於苜蓿,而本小末 ,晝開夜合,兩兩相結角如初生細豇豆,長五、六寸。角中子數十粒,參差相連,狀如馬蹄,青綠色,入眼目藥最良。一種茳芒決明,《救荒本草》所謂山扁豆是也。苗莖似馬蹄決明,但葉之本小末尖,正似槐葉,夜亦不合。秋開深黃花五出,結角大如小指,長二寸許。角中子成數列,狀如黃葵子而扁,其色褐,味甘滑。二種苗葉皆可作酒曲,俗呼爲獨占缸。但茳芒嫩苗及花與角子,皆可瀹茹及點茶食,而馬蹄決明苗角皆韌苦,不可食也。蘇頌言 即決明,殊不類,恐別一物也。

【氣味】鹹,平,無毒。《別錄》曰︰苦、甘,微寒。

之才曰︰蓍實爲之使,惡大麻子。

【主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輕身(《本經》)。療唇口青(《別錄》)。助肝氣,益精。以水調末塗,消腫毒。 太陽穴,治頭痛。又貼腦心,止鼻洪。作枕,治頭風明目,勝於黑豆(《日華》)。治肝熱風眼赤淚。每旦取一匙 淨,空心吞之,百日後夜見物光(甄權)。益腎,解蛇毒(震亨)。葉作菜食,利五臟明目,甚良(甄權)。

【發明】時珍曰︰《相感志》言︰圃中種決明,蛇不敢入。丹溪朱氏言︰決明解蛇毒,本於此也。王 《山居錄》言︰春月種決明,葉生采食,其亦可食。切忌泡茶,多食無不患風。按︰馬蹄決明苗角皆韌而苦,不宜於食。縱食之,有利五臟明目之功,何遂至於患風耶?又劉績《霏雪錄》言︰人家不可種決明,生子多跛。此迂儒誤聽之說也,不可信。

【附方】舊一,新七。

積年失明︰決明子二升爲末,每食後粥飲服方寸匕。(《外台秘要》)

青盲雀目︰決明一升,地膚子五兩,爲末,米飲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三十丸。(《普濟方》)

補肝明目︰決明子一升,蔓荊子二升,以酒五升煮,曝乾爲末。每飲服二錢,溫水下,日二服。(《聖惠方》)

目赤腫痛︰決明子炒研,茶調敷兩太陽穴,乾則易之,一夜即愈。(《醫方摘玄》)

頭風熱痛︰方同上。

鼻衄不止︰方見主治。

癬瘡延蔓︰決明子一兩爲末,入水銀、輕粉少許,研不見星,擦破上藥,立瘥。此東坡家藏方也。(《奇效良方》)

兩,水三升,煮一升,分二服。大抵血滯則生瘡,肝主藏血,決明和肝氣,不損元氣也。 (許學士《本事方》)

【附錄】茳芒(《拾遺》)

藏器曰︰陶云︰決明葉如茳芒。按︰茳芒生道旁,葉小於決明,性平無毒,火炙作飲極香,除痰止渴,令人不睡,調中,隋稠禪師采作五色飲以進煬帝者,是也。又有茳芏,字從土,音吐,一名江蘺子,乃草似莞,生海邊,可爲席者,與決明葉不相類。時珍曰︰茳芒亦決明之一種,故俗猶稱獨占缸。說見前集解下。 合明草(《拾遺》)

藏器曰︰味甘,寒,無毒。主暴熱淋,小便赤澀,小兒 病,明目下水,止血痢,搗絞汁服。生下濕地,葉如四出花,向夜葉即合。

地膚

编辑

(《本經》上品)

【釋名】地葵(《本經》)、地麥 》)、王 (《爾雅》)、王帚(郭璞)、掃帚(弘景)、益明(《藥性》)、白地草(《綱目》)、時珍曰︰地膚、地麥,因其子形似也。地葵,因其苗味似也。鴨舌,因其形似也。妓女,因其枝繁而頭多也。益明,因其子功能明目也。子落則老,莖可爲帚,故有帚、 諸名。

【集解】《別錄》曰︰地膚子生荊州平澤及田野,八月、十月採實,陰乾。

弘景曰︰今田野間亦多,皆取莖苗爲掃帚。其子微細,入補藥丸散用,仙經不甚用。

恭曰︰田野人名爲地麥草,北人名涎衣草。葉細莖赤,出熟田中。苗極弱,不能勝舉。今云堪爲掃帚,恐未之識也。

大明曰︰地膚即落帚子也。子色青,似一眠起蠶砂之狀。

頌曰︰今蜀川、關中近地皆有之。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莖赤葉青,大似荊芥。三月開黃白花,結子青白色,八月、九月採實。神仙七精散云︰地膚子,星之精也。或曰其苗即獨帚也,一名鴨舌草。陶弘景所謂莖苗可爲掃帚者,蘇恭言其苗弱不勝舉,二說不同,而今醫家皆以爲獨帚。密州圖上者,云根作叢生,每窠有二三十莖,莖有赤有黃,七月開黃花,其實地膚也。至八月而 乾成,可采。此正與獨帚相合。恐西北出者短弱,故蘇說云耳。

時珍曰︰地膚嫩苗,可作蔬茹,一科數十枝,攢簇團團直上,性最柔弱,故將老時可爲帚,耐用。蘇恭云不可帚,止言其嫩苗而已。其子最繁。《爾雅》云︰王。郭璞注云︰王帚也。似藜,可以爲掃帚,江東呼爲落帚。此說得之。

【氣味】苦,寒,無毒。時珍曰︰甘,寒。

【主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本經》)。 去皮膚中熱氣,使人潤澤,散惡瘡疝瘕,強陰(《別錄》)。治陰卵 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甄權)。治客熱丹腫(《日華》)。

【發明】藏器曰︰衆病皆起於虛。虛而多熱者,加地膚子、甘草。

【附方】舊三,新七。

風熱赤目︰地膚子(焙)一升,生地黃半斤,取汁和作餅,晒乾研末。每服三錢,空心酒服。

目痛瞇目︰凡目痛及瞇目中傷有熱瞑者。取地膚子白汁,頻注目中。(王燾《外台秘要》)

雷頭風腫,不省人事︰落帚子同生薑研爛,熱沖酒服,取汗即愈。(《聖濟總錄》)

脅下疼痛︰地膚子爲末,酒服方寸匕。(《壽域神方》)

疝氣危急︰地膚子(即落帚子),炒香研末。每服一錢,酒下。(《簡便方》)

狐疝陰 ,超越舉重,卒得陰 ,及小兒狐疝,傷損生 ︰並用地膚子五錢,白朮二錢半,桂心五分,爲末。飲或酒服三錢,忌生蔥、桃、李。(《必效方》)

腰痛積年,有時發動︰六月、七月取地膚子,乾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肘後》)

血痢不止︰地膚子五兩,地榆、黃芩各一兩,爲末。每服方寸匕,溫水調下。(《聖惠方》)

妊娠患淋,熱痛酸楚,手足煩疼︰地膚子十二兩,水四升,煎二升半,分服。(《子母秘 錄》)

肢體疣目︰地膚子、白礬等分,煎湯頻洗。(《壽域神方》)

苗葉

【氣味】苦,寒,無毒。

時珍曰︰甘、苦。燒灰煎霜,製砒石、粉霜、水銀、硫黃、雄黃、 砂。

【主治】搗汁服,主赤白痢,燒灰亦善。煎水洗目,去熱暗雀盲澀痛(《別錄》)。主大腸泄瀉,和氣

【發明】時珍曰︰按虞摶《醫學正傳》云︰摶兄年七十,秋間患淋,日,百方不效。後得一方,取地膚草搗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賤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時珍按︰《聖惠方》治小便不通,用地麥草一大把,水煎服。古方亦常用之。此物能益陰氣,通小腸。無陰則陽無以化,亦東垣治小便不通,用黃柏、知母滋腎之意。

【附方】新一。

物傷睛陷, 肉突出︰地膚(洗去土)二兩。搗絞汁,每點少許。冬月以乾者煮濃汁。(《聖惠方》)

瞿麥

编辑

(瞿音劬。《本經》中品)

【釋名】蘧麥(《爾雅》)、巨句麥 竹(《日華》)、南天竺草(《綱目》)。

弘景曰︰子頗似麥,故名瞿麥。

時珍曰︰按陸佃解《韓詩外傳》云︰生於兩旁謂之瞿。此麥之穗旁生故也。《爾雅》作遽。有渠、衢二音。《日華本草》云︰一名燕麥,一名杜姥草者,誤矣。燕麥即雀麥,雀瞿二字相近,傳寫之訛爾。

【集解】《別錄》曰︰瞿麥生太山山谷,立秋采實陰乾。

弘景曰︰今出近道。一莖生細葉,花紅紫赤色可愛,合子葉刈取之,子頗似麥子。有兩種,一種微大,花邊有叉丫,未知何者是也?今市人皆用小者。復一種,葉廣相似而有毛,花晚而甚赤。按︰

頌曰︰今處處有之。苗高一尺以來,葉尖小青色,根紫黑色,形如細蔓荊。花紅紫赤色,亦似映山紅,二月至五月開。七月結實作穗,子頗似麥。河陽河中府出者,苗可用。淮甸出者根細,村民取作刷帚。《爾雅》謂之大菊,《廣雅》謂之茈萎是也。

時珍曰︰石竹葉似地膚葉而尖小,又似初生小竹葉而細窄,其莖纖細有節,高尺餘,梢間開花。田野生者,花大如錢,紅紫色。人家栽者,花稍小而嫵媚,有紅白粉紅紫赤斑爛數色,俗呼爲洛陽花。結實如燕麥,內有小黑子。其嫩苗炸熟水淘過,可食。

【修治】 曰︰凡使只用蕊殼,不用莖葉。若一時同使,即空心令人氣噎、小便不禁也。用時以 竹瀝浸一伏時,漉晒。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辛。權曰︰甘。

之才曰︰ 草、牡丹爲之使,惡螵蛸,伏丹砂。

【主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本經》)。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長毛發血塊排膿(《大明》)。

【主治】痔 並瀉血,作湯粥食。又治小兒蛔蟲,及丹石藥發。並眼目腫痛及腫毒,搗敷。治浸淫瘡並婦人陰瘡(大明)。

【發明】杲曰︰瞿麥利小便爲君主之用。

頌曰︰古今方通心經、利小腸爲最要。

宗奭曰︰八正散用瞿麥,今人爲至要藥。若心經雖有熱,而小腸虛者服之,則心熱未退,而小腸別作病矣。蓋小腸與心爲傳送,故用此入小腸。本草並不治心熱。若心無大熱,止治其心,或製之不盡,當求其屬以衰之可也。

時珍曰︰近古方家治產難,有石竹花湯,治九孔出血,有南天竺飲,皆取其破血利竅也。

【附方】舊六,新五。

小便石淋,宜破血︰瞿麥子搗爲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三日當下石。(《外台秘要》)

小便不利有水氣,栝蔞瞿麥丸主之︰瞿麥二錢半,栝蔞根二兩,大附子一個,茯苓、山芋各三兩,爲末,蜜和丸梧子大。一服三丸,日三。未知,益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爲知也。(張仲景《金匱方》)

下焦結熱,小便淋閉,或有血出,或大小便出血︰瞿麥穗一兩,甘草(炙)七錢五分,山梔子仁(炒)半兩,爲末。每服七錢,連須蔥頭七個,燈心五十莖,生薑五片,水二碗,煎至七分,時時溫服。名立效散。(《千金方》)

子死腹中或產經數日不下︰以瞿麥煮濃汁服之。(《千金方》)

九竅出血,服藥不止者。南天竺草(即瞿麥)拇指大一把,山梔子仁三十個,生薑一塊,甘草(炙)半兩,燈草一小把,大棗五枚。水煎服。(《聖濟總錄》)

目赤腫痛浸淫等瘡︰瞿麥炒黃爲末,以鵝涎調塗 頭即開。或搗汁塗之。(《聖惠方》)

瞇目生翳,其物不出者,生膚翳者︰瞿麥、乾薑(炮)爲末。井華水調服二錢,日二服。(

魚臍疔瘡︰瞿麥燒灰,和油敷之,甚佳。(崔氏方)

咽喉骨哽︰瞿麥爲末。水服方寸匕,日二。(《外台秘要》)

竹木入肉︰瞿麥爲末。水服方寸匕。或煮汁,日飲三次。(《梅師方》)

箭刀在肉及咽喉胸膈諸隱處不出︰酒服瞿麥末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王不留行

编辑

(《本經》上品)

【釋名】禁宮花(《日華》)、剪金花(《日華》)、金盞銀台。

時珍曰︰此物性走而不住,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吳普本草》作一名王不流行,蓋誤也。

【集解】《別錄》曰︰王不留行生太山山谷。二月、八月採。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葉似酸漿,子似菘子。人言是蓼子,不爾。多入癰 方用。

保升曰︰所在有之。葉似菘藍。其花紅白色。子殼似酸漿,其中實圓黑似菘子,大如黍粟。三月收苗,五月收子。根苗花子並通用。

頌曰︰今江浙及並河近處皆有之。苗莖俱青,高七、八寸以來。根黃色如薺根。葉尖如小匙頭,亦有似槐葉者。四月開花,黃紫色。隨莖晒乾用。俗謂之剪金草。河北生者,葉圓花紅,與此小別。

時珍曰︰多生麥地中。苗高者一、二尺。三四月開小花,如鐸鈴狀,紅白色。結實如燈籠草子,殼有五棱,殼內包一實,大如豆。實內細子,大如菘子,生白熟黑,正圓如細珠可愛。陶氏言葉似酸漿,蘇氏言花如菘子狀者,皆欠詳審,以子爲花葉狀也。燈籠草,即酸漿也。苗、子皆入藥。

苗、子

【修治】 曰︰凡采得拌濕蒸之,從巳至未。以漿水浸一宿,焙乾用。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苦,平;岐伯、雷公︰甘。元素曰︰甘、苦,平。陽中之陰。

【主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痺內寒。久服輕身耐老增壽(《本經》)。

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 乳,婦人難產(《別錄》)。

治風毒,通血脈(甄權)。游風風疹,婦人血經不勻,發背(《日華》)。下乳汁(元素)。利小便,出竹木刺(時珍)。

【發明】元素曰︰王不留行,下乳引導用之,取其利血脈也。

時珍曰︰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衝任之藥。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之語,可見其性行而不住也。按︰王執中《資生經》云︰一婦人患淋臥久,諸藥不效。其夫夜告予。予按既效方治諸淋,用剪金花十餘葉煎湯,遂令服之。明早來云︰病減八分矣。再服而愈。剪金花,一名禁宮花,一名金盞銀台,一名王不留行是也。

頌曰︰張仲景治金瘡,有王不留行散;《貞元廣利方》治諸風痙,有王不留行湯,皆最

【附方】舊一,新八。

鼻衄不止︰剪金花連莖葉陰乾,濃煎汁溫服,立效。(《指南方》)

糞後下血︰王不留行末,水服一錢。(《聖濟總錄》)

金瘡亡血︰王不留行散︰治身被刀斧傷,亡血︰用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之),蒴細葉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黃芩、乾薑、芍藥、濃朴各二分。以前三味燒存性,後六味爲散,合之。每大瘡飲服方寸匕,小瘡但粉之。產後亦可服。(張仲景《金匱要略》)

婦人乳少,因氣郁者︰涌泉散︰王不留行、穿山甲(炮)、龍骨、瞿麥穗、麥門冬等分,爲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後食豬蹄羹,仍以木梳梳乳,一日三次。(《衛生寶鑒》方)

頭風白屑︰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爲末。乾摻,一夜篦去。(《聖惠》)

癰疽諸瘡︰王不留行湯︰治癰疽妒乳,月蝕白禿,及面上久瘡,去蟲止痛︰用王不留行、東南桃枝、東引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牡荊子、苦竹葉、疾蒺子各三升,大麻子一升。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頻頻洗之。(《千金方》)

誤吞鐵石,骨刺不下,危急者︰王不留行、黃柏等分,爲末,湯浸蒸餅,丸彈子大,青黛爲衣,線穿掛風處。用一丸,冷水化灌之。(《百一選方》)

竹木針刺,在肉中不出,疼痛︰以王不留行爲末,熟水調服方寸匕,兼以根敷,即出。(《梅師方》)

疔腫初起︰王不留行子爲末,蟾酥丸黍米大。每服一丸,酒下,汗出即愈。(《集簡方》)

剪春羅

编辑

(《綱目》)

【釋名】剪紅羅

【集解】時珍曰︰剪春羅二月生苗,高尺餘。柔莖綠葉,葉對生,抱莖。入夏開花,深紅色,花大如錢,凡六出,周回如剪成可愛。結實大有剪紅紗花,莖高三尺,葉旋覆。夏秋開花,狀如石竹花而稍大,四圍如剪,鮮紅可愛。結穗亦如石竹,穗中有細子。方書不見用者。計其功,亦應利小便、主癰腫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火帶瘡繞腰生者,采花或葉搗爛,蜜調塗之。爲末亦可(時珍,出《証治要訣》)。

金盞草

编辑

(《救荒》)

【校正】並入宋《圖經》杏葉草。

【釋名】杏葉草(《圖經》)、長春花。

時珍曰︰金盞,其花形也。長春,言耐久也。

【集解】頌曰︰杏葉草,一名金盞草,生常州。蔓生籬下,葉葉相對。秋後有子如雞頭實,其中變生一小蟲,脫而能行。中夏采花。

周定王曰︰金盞兒花,苗高四五寸。葉似初生萵苣葉,濃而狹,抱莖而生。莖柔脆。莖頭開花,大如指頭,金黃色,狀如盞子,四時不絕。其葉味酸,炸熟水浸過,油鹽拌食。

時珍曰︰夏月結實,在萼內,宛如尺蠖蟲數枚蟠屈之狀,故蘇氏言其化蟲,實非蟲也。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腸痔下血久不止(蘇頌)。

葶藶

编辑

(《本經》下品)

【釋名】丁歷(《別錄》)、 蒿( ,音典)、大室(《本經》)、大適(《本經》)、(《郭璞》)。

時珍曰︰名義不可強解。

【集解】《別錄》曰︰葶藶生 城平澤及田野,立夏後采實,陰乾。

弘景曰︰出彭城者最勝,今近道亦有。母即公薺也。子細黃至苦,用之當熬。

頌曰︰今汴東、陝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佳。初春生苗葉,高六七寸,似薺。 根白色,枝莖俱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許慎、鄭玄注皆云靡草,薺、葶藶之屬是也。一說葶藶單莖向上,葉端出角,粗且短。又有一種狗芥草,葉近根下作歧,生角細長。取時必須分別此二種也。

曰︰凡使勿用赤須子,真相似,只是味微甘苦耳。葶藶子之苦,入頂也。

時珍曰︰按《爾雅》云︰ ,葶藶也。

郭璞注云︰實葉皆似薺,一名狗薺。然則狗薺即是葶藶矣。蓋葶藶有甜苦二種。狗薺味微甘,即

【修治】 曰︰凡使葶藶,以糯米相合,置於燠上,微焙,待米熟,去米,搗用。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苦,大寒。得酒良。

權曰︰酸,有小毒。入藥炒用。

杲曰︰沉也,陰中陽也。

張仲景曰︰葶藶敷頭瘡,藥氣入腦,殺人。

之才曰︰榆皮爲之使,得酒良,惡白僵蠶、石龍芮。

時珍曰︰宜大棗。

【主治】症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本經》)。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腹。久服令人虛(《別錄》)。療肺壅上氣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飲(《開寶》)。通月經(時珍)。

【發明】杲曰︰葶藶大降氣,與辛酸同用,以導腫氣。《本草十劑》云︰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此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閉,一泄氣閉。蓋葶藶之苦寒,氣味俱濃,不減大黃,又性過於諸藥,以泄陽分肺中之閉,亦能泄大便,爲體輕、象陽故也。

宗奭曰︰葶藶有甜、苦二種,其形則一也。《經》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復更入藥也。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爲用,故曰久服令人虛,蓋取苦泄之義,《藥性論》不當言味酸。

震亨曰︰葶藶屬火性急,善逐水。病患稍涉虛者,宜遠之。且殺人甚捷,何必久服而後致虛也。

好古曰︰苦、甜二味,主治不同。仲景瀉肺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則下泄,甜則少緩,量病患虛實用之,不可不審。本草雖云治同,而甜苦之味安得不異?

時珍曰︰甘、苦二種,正如牽牛,黑、白二色,急、緩不同,又如壺蘆,甘、苦二味,良、毒亦異。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緩,雖泄肺而不傷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傷胃,故以大棗輔之。然肺中水氣 滿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則止,不云︰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節,乃反成病。亦在用之有節。

【附方】舊十,新十。

(炒研末),漢防己末二兩,以綠頭鴨血及頭,合搗萬杵,丸梧子大。甚者,空腹白湯下十丸,輕者五丸,日三四服,五日止,小便利爲驗。一加豬苓末二兩。(《經驗方》)

通身腫滿︰苦葶藶(炒)四兩,爲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桑白皮湯下,日三服。此方,人不甚信,試之自驗。

水腫尿澀︰《梅師方》︰用甜葶藶二兩,炒爲末,以大棗二十枚,水一大升,煎一小升,去棗,入葶藶末,煎至可丸如梧子大。每飲服六十丸,漸加,以微利爲度。崔氏方︰用葶藶三兩,絹包飯上蒸熟,搗萬杵,丸梧子大,不須蜜和。每服五丸,漸加至七丸,以微利爲佳。不可多服,令人不堪。若氣發,服之得利,氣下即止。此方治水氣無比。蕭駙馬水腫,服此得瘥。《外科精義》︰治男婦大小頭面手足腫。用苦葶藶炒研,棗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湯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則消腫也。忌鹹酸生冷。

大腹水腫︰《肘後方》︰用苦葶藶二升,炒爲末,割 雄雞血及頭,合搗丸梧子每小豆湯下十丸,日三服。又方︰葶藶二升,春酒五升,漬一夜。稍服一合,小便當利。

又方︰葶藶一兩,杏仁二十枚,並熬黃色,搗。分十服,小便去當瘥。

腹脹積聚︰葶藶子一升(熬),以酒五升浸七日,日服三合。(《千金方》)

肺濕痰喘︰甜葶藶(炒)爲末,棗肉丸服。(《摘玄方》)

痰飲咳嗽︰含膏丸︰用曹州 葶藶子一兩(紙襯炒令黑),知母一兩,貝母一兩,爲末,棗肉半兩,砂糖一兩半,和丸彈 子大。每以新綿裹一丸,含之咽津。甚者不過三丸。(《篋中方》)

氣腫,或單面腫,或足腫,並主之︰葶藶子三升,微火熬研,以絹袋盛,浸清酒五升中,冬 七日,夏三日。初服如胡桃許大,日三夜一,冬月日二夜二。量其氣力,取微利一、二爲度。如患急者,不待日滿,亦可絞服。(崔知悌方)

肺癰喘急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葶藶炒黃搗末,蜜丸彈子大。每用大棗二十枚,水三升,煎取二升,乃入葶藶一丸,更煎取一升,頓服。亦主支飲不得息。(仲景《金匱玉函方》)

月水不通︰葶藶一升,爲末,蜜丸彈子大,綿裹納陰中二寸,一宿易之,有汁出,止。(《千金方》)

卒發顛狂︰葶藶一升,搗三千杵,取白犬血和丸麻子大。酒服一丸,三服取瘥。(《肘後》)

頭風疼痛︰葶藶子爲末,以湯淋汁沐頭,三四度即愈。(《千金翼》)

疳蟲蝕齒︰葶藶、雄黃等分,爲末,臘月豬脂和成,以綿裹槐枝蘸點。(《金匱要略》)

白禿頭瘡︰葶藶末塗之。(《子母秘錄》)

瘰癧已潰︰葶藶二合,豉一升,搗作餅子,如錢大,濃二分,安瘡孔上,艾作炷灸之,令溫熱,不可破肉,數易之而灸。但不可灸初起之瘡,恐葶藶氣入腦傷人也。(《永類方》)

馬汗毒气入腹︰葶藶子一兩(炒研),水一升浸湯服,取下惡血。(《續十全方》)

車前

编辑

(《本經》上品)

【釋名】當道(《本經》)、芣苡(音浮以)、馬舄(音昔)、牛遺(並別錄)、牛舌(《詩疏》)、車輪菜(《救荒》)、地衣(綱目)、蝦蟆衣(別錄)。 時珍曰︰按《爾雅》云︰芣苡,馬舄。馬舄,車前。陸璣《詩疏》云︰此草牛馬跡中,故有車前、當道、馬舄、牛遺之名。舄,足履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蝦蟆喜藏伏於下,故江東稱爲蝦蟆衣。又《韓詩外傳》言︰直曰車前;瞿曰芣苡,恐亦強說也生於兩旁者。

【集解】《別錄》曰︰車前生真定平澤丘陵阪道中,五月五日采,陰乾。

弘景曰︰人家及路邊甚多。《韓詩》言芣苡是木似李,食其實宜子孫者,謬矣。

恭曰︰今出開州者勝。

頌曰︰今江湖、淮甸、近汴、北地處處有之。春初生苗,葉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長及尺餘。中抽數莖,作長穗如鼠尾。花甚細密,青色微赤。結實如葶藶,赤黑色。今人五月採苗,七月、八月採實。人家園圃或種之,蜀中尤尚。北人取根日乾,作紫菀賣之,甚誤所用。陸璣言嫩苗作茹大滑,今人不復啖之。

時珍曰︰王旻《山居錄》,有種車前剪苗食法,則昔人常以爲蔬矣。今野人猶采食之。

【修治】時珍曰︰凡用須以水淘洗去泥沙,晒乾。入湯液,炒過用;入丸散,則以酒浸一夜,蒸熟研爛,作餅晒乾,焙研。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鹹。權曰︰甘,平。大明曰︰常山爲之使。

【主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久服輕身、耐老(《本經》)。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養肺,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療赤痛(《別錄》)。去風毒,肝中風熱,毒風沖眼,赤痛障翳,腦痛淚出,壓丹石毒,去心胸煩熱(甄權)。養肝(蕭炳)。治婦人難產(陸璣)。導小腸熱,止暑濕瀉痢(時珍)。

【發明】弘景曰︰車前子性冷利,仙經亦服餌之,云令人身輕,能跳越岸谷,不老長生也。

頌曰︰車前子入藥最多。駐景丸用車前、菟絲二物,蜜丸食下服,古今以爲奇方也。

好古曰︰車前子,能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

時珍曰︰按《神仙服食經》云︰車前一名地衣,雷之精也,服之形化,八月採之。今車前五月子已老,而云七八月者,地氣有不同爾。唐《張籍詩》云︰開州午月,皆道有神。慚愧文君憐病眼,三千里外寄閑人。觀此亦以五月採開州者爲良,又可見其治目之功。大抵入服食,須佐他藥,如六味地黃丸之用澤瀉可也。若單用則泄太過,恐非久服之物。歐陽公常得暴下病,國醫不能治。夫人買市人藥一帖,進之而愈。力叩其方,則車前子一味爲末,米飲服二錢匕。云此藥利水道而不動氣,水道利則清濁分,而谷藏自止矣。

【附方】舊六,新六。

小便血淋作痛︰車前子晒乾爲末,每服二錢,車前葉煎湯下。(《普濟方》)

石淋作痛︰車前子二升,以絹袋盛,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之,須臾石下。(《肘後方》)。

老人淋病,身體熱甚︰車前子五合,綿裹煮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食。常親養老書》)

孕婦熱淋︰車前子五兩,葵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以利爲度。(《梅師方》)

滑胎易產︰車前子爲末。酒服方寸匕。不飲酒者,水調服。《詩》云︰采采 苡,能令婦人樂有子也。陸璣注云︰治婦人產難

橫產不出︰車前子末,酒服二錢。(《子母秘錄》)

陰冷悶疼,漸入囊內,腫滿殺人︰車前子末,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隱疹入腹,體腫舌強︰車前子末粉之,良。(《千金方》)

陰下癢痛︰車前子煮汁頻洗。(《外台秘要》)

久患內障︰車前子、乾地黃、麥門冬等分,爲末,蜜丸如梧子大。服之。累試有效。(《聖惠方》)

補虛明目︰駐景丸︰治肝腎俱虛,眼昏黑花,或生障翳,迎風有淚,久服補肝腎,增目力︰車前子、熟地黃(酒蒸焙)各三兩,菟絲子(酒浸)五兩,爲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溫酒下三十丸,日二服。(《和劑局方》)

風熱目暗澀痛︰車前子、宣州黃連各一兩,爲末。食後溫酒服一錢,日二服。(《聖惠

草及根

【修治】 曰︰凡使須一窠有九葉,內有蕊,莖可長一尺二寸者。和蕊葉根,去土了,稱一鎰者,力全。使葉勿使蕊莖,銼細,於新瓦上攤乾用。

【氣味】甘,寒,無毒。土宿真君曰︰可伏硫黃,結草砂,伏五礬、粉霜。

【主治】金瘡,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煩下氣,除小蟲(《別錄》)。主陰㿉(之才)。葉︰主泄精病,治尿血,能補五臟,明目,利小便,通五淋(甄權)。

【發明】弘景曰︰其葉搗汁服,療泄精甚驗。

宗奭曰︰陶說大誤矣。此藥甘滑,利小便,泄精氣。有人作菜頻食,小便不禁,幾爲所誤也。

【附方】舊四,新七。

小便不通︰車前草一斤,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一方︰入冬瓜汁。一方︰入桑葉汁。 (《百一方》)

初生尿澀不通︰車前搗汁,入蜜少許,灌之。(《全幼心鑒》)

小便尿血︰車前草(搗汁)五合,空心服。(《外台秘要》)

鼻衄不止︰生車前葉,搗汁飲之甚善。(《圖經本草》)

金瘡血出︰車前葉搗敷之。(《千金方》)

熱痢不止︰車前葉搗汁一盞,入蜜一合,煎溫服。(《聖惠方》)

產後血滲,入大小腸︰車前草(汁)一升,入蜜一合,和煎一沸,分二服。(崔氏方)

濕氣腰痛︰蛤蟆草(連根)七科,蔥白(連須)七科,棗七枚,煮酒一瓶,常服,終身不發。(《簡便方》)

喉痺乳蛾︰蛤蟆衣、鳳尾草擂爛,入霜梅肉、煮酒各少許,再研絞汁,以鵝翎刷患處,隨手目赤作痛︰車前草自然汁,調朴硝末,臥時塗眼胞上,次早洗去。小兒目痛,車前草汁,和竹瀝點之。(《聖濟總錄》)

目中微翳︰車前葉、枸杞葉等分,手中揉汁出,以桑葉兩重裹之,懸陰處一夜,破桑葉取點,不過三、五度。(《十便良方》)

狗舌草

编辑

(《唐本草》)

【集解】恭曰︰狗舌生渠塹濕地,叢生,葉似車前而無紋理,抽莖開花,黃白色。四月、五月採莖,曝乾。

【氣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蠱疥瘙瘡,殺小蟲。爲末和塗之,即瘥(蘇恭)。

馬鞭草

编辑

(《別錄》下品)

【校正】並入《圖經》龍牙草。

【釋名】龍牙草(《圖經》)、鳳頸草。

恭曰︰穗類鞭鞘,故名馬鞭。

藏器曰︰此說未近,乃其節生紫花如馬鞭節耳。

時珍曰︰龍牙、鳳頸,皆因穗取名。蘇頌《圖經》外類重出龍牙,今並爲一。又今方士謬立諸草爲各色龍牙之名,甚爲淆亂,不足憑信。

【集解】弘景曰︰村墟陌甚多。莖似細辛,花紫色,葉微似蓬蒿也。

恭曰︰苗似野狼牙及茺蔚,抽三、四穗,紫花,似車前,穗類鞭鞘,都不似蓬蒿也。

保升曰︰花白色,七月、八月採苗葉,日乾用。

頌曰︰今衡山、廬山、江淮州郡皆有之。苗類益母而莖圓,高二、三尺。又曰︰龍牙草生施州,高二尺以來。春夏有苗葉,至秋冬而枯。采根洗淨用。

時珍曰︰馬鞭下地甚多。春月生苗,方莖,葉似益母,對生,夏秋開細紫花,作穗如車前穗,其子如蓬蒿子而細,根白而小。陶言葉似蓬蒿,韓言花色白,蘇言莖圓,皆誤矣。

苗葉

【氣味】苦,微寒,無毒(保升)。大明曰︰辛,涼,無毒。

權曰︰苦,有毒。伏丹砂、硫黃。

【主治】下部 瘡(《別錄》)。症癖血瘕,久瘧,破血殺蟲。搗爛煎取空亨)。搗塗癰腫及蠷 尿瘡

【附方】舊六,新九。

瘧痰寒熱︰馬鞭草搗汁五合,酒二合,分二服。(《千金方》)

鼓脹煩渴,身幹黑瘦︰馬鞭草細銼,曝乾,勿見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溫服。以六月中旬,雷鳴時采者有效。

大腹水腫︰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以粉和丸大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四、五丸,神效。(《肘後方》)

男子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馬鞭草搗塗之。(《集驗方婦人疝痛,名小腸氣︰馬鞭草一兩,酒煎滾服,以湯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婦人經閉,結成瘕塊,肋脹大欲死者︰馬鞭草(根苗)五斤(銼細)。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熬成膏。每服半匙,食前溫酒化下,日二服。(《聖惠方》)

酒積下血︰馬鞭草(灰)四錢,白芷(灰)一錢,蒸餅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玄方》)(《千金方》)

馬喉痺風,深腫連頰,吐氣數者︰馬鞭草一握,勿見風,截去兩頭,搗汁飲之,良。(《千金方》)

乳癰腫痛︰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薑一塊,擂汁服,渣敷之。(《衛生易簡方》)

白癩風瘡︰馬鞭草爲末,每服一錢,食前荊芥、薄荷湯下,日三服。忌鐵器。(《太平聖惠方》)

人疥馬疥︰馬鞭草不犯鐵器,搗自然汁半盞,飲盡,十日內愈,神效。

赤白下痢︰龍牙草五錢,陳茶一撮,水煎服,神效。(《醫方摘要》)

發背癰毒,痛不可忍︰龍牙草搗汁飲之,以滓敷患處。(《集簡方》)

楊梅惡瘡︰馬鞭草煎湯,先熏後洗,氣到便爽,痛腫隨減。(陳嘉謨《本草蒙筌》)

【氣味】辛、澀,溫,無毒。

【主治】赤白下痢初起,焙搗羅末,每米飲服一錢匕,無所忌。(蘇頌)。

蛇含

编辑

(《本經》下品)

【校正】並入《圖經》紫背龍牙。

【釋名】蛇銜(《本經》)、威蛇(大明)、小龍牙

恭曰︰陶氏本草作蛇合,合乃含字之誤也。含銜義同。見古本草。

時珍曰︰按劉敬叔《異苑》云︰有田父見一蛇被傷,一蛇銜一草著瘡上,經日傷蛇乃去。田父因取草治蛇瘡皆驗,遂名曰蛇銜草也。其葉似龍牙而小,背紫色,故俗名小龍牙,又名紫背龍牙。蘇頌《圖經》重出紫背龍牙,今並爲一。

【集解】《別錄》曰︰蛇含出益州山谷,八月採,陰乾。

弘景曰︰蛇銜處處有之。有兩種,並生石上,亦生黃土地。當用細葉有黃花者。

頌曰︰出益州,今近處亦有。生土石上,或下濕地。蜀中人家亦種之,辟蛇。一莖五葉或七葉。有兩種。八月採根陰乾。

《日華子》云︰莖葉俱用。五月採之。又曰︰紫背龍牙,生蜀中,春夏生葉,采無時。

時珍曰︰此二種︰細葉者名蛇銜;大葉者名龍銜。龍銜亦入瘡膏用。

曰︰蛇銜只用葉晒乾,勿犯火。根莖不用。勿誤用有 尖葉者,號竟命草,其味酸澀。誤服令人吐血不止,速服知時子解。

【氣味】苦,微寒,無毒。權曰︰有毒。頌曰︰紫背龍牙︰辛,寒,無毒。

【主治】驚癇。寒熱邪氣,除熱,金瘡疽痔,鼠 惡瘡頭瘍(《本經》)。療心腹邪氣,腹痛濕痺,養胎,利小兒(《別錄》)。

敷蛇虺蜂毒(大明)。

紫背龍牙︰解一切蛇毒。治咽喉中痛,含咽之便效(蘇頌)。

【發明】藏器曰︰蛇含治蛇咬。今以草納蛇口中,縱傷人亦不能有毒也。種之,亦令無蛇。 頌曰︰古今治丹毒瘡腫方通用之。《古今錄驗》治赤疹,用蛇銜草,搗極爛敷之即瘥。 赤疹由冷濕搏於肌中,甚即爲熱,乃成赤疹。天熱則劇,冷則減是也。

時珍曰︰按︰葛洪《抱朴子》云︰蛇銜膏連已斷之指。今考葛洪《肘後方》載蛇銜膏云︰治癰腫瘀血,產後積血,耳目諸病,牛領馬鞍瘡。用蛇銜、大黃、附子、芍藥、大戟、細辛、獨活、黃芩、當歸、莽草、蜀椒各一兩,薤白十四枚。上爲末,以苦酒淹一宿,以豬膏二斤,七星火上煎沸,成膏收之。每溫酒服一彈丸,日再服。病在外,摩之敷之;在耳,綿裹塞之;在目,點之。若入龍銜藤一兩,則名龍銜膏也。所謂連斷指者,不知即此膏否?

【附方】舊三,新一。

產後瀉痢︰小龍牙根一握,濃煎服之甚效,即蛇含是也。(《斗門方》)

金瘡出血︰蛇含草搗敷之。(《肘後方》)

身面惡癬︰紫背草,入生礬研。敷二、三次斷根。(《直指方》)

蜈蚣蠍傷︰蛇銜, 敷之。(《古今錄驗》)

女青

编辑

(《本經》下品)

【釋名】雀瓢(《本經》)。

【集解】《別錄》曰︰女青,蛇銜根也。生朱崖,八月採,陰乾。

弘景曰︰若是蛇銜根,不應獨生朱崖。俗用者是草葉,別是一物,未詳孰是?術云︰帶此屑一兩,則疫癘不犯,彌宜識真者。又云︰今市人用一種根,形狀如續斷,莖

恭曰︰此草即雀瓢也。生平澤。葉似蘿摩,兩葉相對。子似瓢形,大如棗許,故名雀瓢。根似白薇。莖葉並臭。其蛇銜都非其類。又《別錄》云︰葉嫩時似蘿摩,圓端大莖,實黑,莖葉汁黃白。亦與前說相似。若是蛇銜根,何得苗生益州,根在朱崖,相去萬里餘也?蘿摩葉似女青,故亦名雀瓢。

藏器曰︰蘿摩是白環藤,雀瓢是女青,二物相似,不能分別,終非一物也。機曰︰蘿摩以子言,女青以根言,蛇銜以苗言,三者氣味功用大有不同。諸注因其同名雀瓢,而疑爲一物;又因其各出州郡,而復疑爲二物。本草明言女青是蛇銜根,豈可以根苗異地而致疑?如靡蕪、芎 所產不同,亦將分爲二物乎?如赤箭、徐長卿同名鬼督郵,亦將合爲一物耶?

時珍曰︰女青有二︰一是藤生,乃蘇恭所說似蘿摩者;一種草生,則蛇銜根也。蛇銜有大、小二種︰葉細者蛇銜,用苗莖葉;大者爲龍銜,用根。故王燾《外台秘要》龍銜膏,用龍銜根煎膏治癰腫金瘡者,即此女青也。陳藏器言女青、蘿摩不能分別,張揖《廣雅》言女青是葛類,皆指藤生女青,非此女青也。《別錄其生朱崖致疑,非矣。方土各有相傳不有男青似女青。此則不知是草生藤生者也。

【氣味】辛,平,有毒。

權曰︰苦,無毒。蛇銜爲使。

【主治】蠱毒,逐邪惡氣,殺鬼溫瘧,辟不祥(《本經》)。

【附方】舊三。

人卒暴死︰搗女青屑一錢,安咽中,以水或酒送下,立活也。(《南岳魏夫人內傳》)

吐利卒死,及大人小兒,卒腹皮青黑赤,不能喘息︰即急用女青末納口中,酒送下。(《子母秘錄》)

辟禳瘟疫︰正月上寅日,搗女青末,三角絳囊盛,系帳中,大吉。(《肘後方》)

鼠尾草

编辑

(《別錄》下品)

【釋名】葝(音勍)、山陵翹(吳普)、烏草(拾遺)、水靑(拾遺)。

時珍曰︰鼠尾以穗形命名。《爾雅》云︰葝,鼠尾也。可以染皂,故名烏草,又曰水青。

蘇頌《圖經》謂鼠尾一名陵時者,乃陵翹之誤也。

【集解】《別錄》曰︰鼠尾生平澤中,四月採葉,七月採花,陰乾。

弘景曰︰田野甚多,人采作滋染皂。

保升曰︰所在下濕地有之,惟黔中人采爲藥。葉如蒿,莖端夏生四五穗,穗若車前,花 有赤、白二種。

藏器曰︰紫花,莖葉俱可染皂用。

花、葉

【氣味】苦,微寒,無毒。藏器曰︰平。

【主治】鼠 寒熱,下痢膿血不止。白花者主白下;赤花者主赤下水蠱(時珍)。

【發明】弘景曰︰古方療痢多用之。當濃煮令可丸服之,或煎如飴服。今人亦用作飲,或末服亦得,日三服。

【附方】舊一,新二。

大腹水蠱︰方見馬鞭草下。久痢休息,時止時作︰鼠尾草花搗末。飲服一錢。(《聖惠方》)

下血連年︰鼠尾草、地榆各二兩。水二升,煮一升,頓服。二十年者,不過再服。亦可爲末,飲服之。(《千金方》)

反花惡瘡,內生惡肉,如飯粒,破之血出,隨生反出於外。鼠尾草根切,同豬脂搗敷。(《聖濟總錄》)

狼把草

编辑

(宋《開寶》)

【校正】並入《拾遺》郎耶草。

【釋名】郎耶草。

時珍曰︰此即陳藏器《本草》郎耶草也。閩人呼爺爲郎罷,則郎把當作郎罷乃通。又方士言此草即鼠尾草,功用亦近之,但無的據耳。

【集解】藏器曰︰狼把草生山道旁,與秋穗子並可染皂。又曰︰郎耶草生山澤間,高三、四尺,葉似雁齒,如鬼針苗。鬼針,即鬼釵也。其葉有丫,如釵腳狀。

禹錫曰︰野狼把草出近世,古方未見用者,惟陳藏器言之而不詳。太宗皇帝御書記其主療血痢,甚爲精至。謹用書於《本草圖經》外類篇首。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黑人發,令人不老。又云︰郎耶草︰主赤白久痢,小兒大腹痞滿,丹毒寒熱。取根莖煮汁服(藏器)。野狼把草︰主丈夫血痢,不療婦人。根︰治積年疳痢。取草二斤,搗絞取汁一小升,納白面半雞子許,和勻,空腹頓服。極重者,不過三服。或收苗陰乾,搗末,蜜水半盞,服一方寸匕(《圖經》)。可染鬚髮,治積年癬,天陰即癢,搔出黃水者,搗末摻之(時珍)。

狗尾草

编辑

(《綱目》)

【釋名】莠(音酉)、光明草(《綱目》)、時珍曰︰莠草秀而不實,故字從秀。穗形象狗尾,故俗名狗尾。其莖治目痛,故方士稱爲光明草、阿羅漢草。

【集解】時珍曰︰原野垣牆多生之。苗葉似粟而小,其穗亦似粟,黃白色而無實。采莖筒盛,以治目病。惡莠之亂苗,即此也。

【主治】疣目,貫發穿之,即乾滅也。凡赤眼拳毛倒睫者,翻轉目瞼,以一二莖蘸水戛去惡血,甚良(時珍)。

鱧腸

编辑

(《唐本草》)

【釋名】蓮子草(《唐本》)、旱蓮草(《圖經)、墨頭草(《綱目》)、墨菜(《綱目》)、猢孫頭(《必用》)、豬牙草。

時珍曰︰鱧,烏魚也,其腸亦烏。此草柔莖,斷之有墨汁出,故名,俗呼墨菜是也。細實頗如蓮房狀,故得蓮名。

【集解】恭曰︰鱧腸生下濕地,所在坑渠間多有。苗似旋復。二月、八月採,陰乾。

頌曰︰處處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種,一種葉似柳而光澤,莖似馬齒莧,高一、二尺,開花細而白,其實若小蓮房,蘇恭謂似旋復者是也,一種苗梗枯瘦,頗似蓮花而黃色,實亦作房而圓,南人謂之連翹者。二種折其苗皆有汁出,須臾而黑,俗謂之旱蓮子,亦謂之金陵草。

時珍曰︰旱蓮有二種︰一種苗似旋復而花白細者,是鱧腸;一種花黃紫而結房如蓮房者,乃是小蓮翹也,爐火家亦用之,見連翹條。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血痢。針灸瘡發,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汁塗眉發,生速而繁(《唐本》)。烏髭髮,益腎陰(時珍)。止血排膿,通小腸,敷一切瘡並蠶 (大明)。膏點鼻中,添腦(蕭炳)。

【附方】舊一,新十一。

金陵煎,益髭髮,變白爲黑︰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後收采,揀青嫩無泥土者。不用洗,摘去黃葉,爛搗,新布絞取汁,以紗絹濾過,入通油器缽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薑一斤絞汁,白蜜一斤合和,日中煎,以柳本篦攪勿停手,待如稀餳,藥乃成矣。每旦日及午後各服一匙,以溫酒一盞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每服三十丸。及時多合爲佳,其效甚速。(孫真人《千金月令方》)

烏須固齒︰《攝生妙用方》︰七月取旱蓮草(連根)一斤(用無灰酒洗淨),青鹽四兩(腌三宿)。同汁入油鍋中,炒存性,研末。日用擦牙,連津咽之。又法︰旱蓮取汁,同鹽煉乾,研末擦牙。《壽親養老新書》旱蓮散︰烏髭固牙。溫尉云︰納合相公用此方,年七十鬚髮不白,懇求始得。後遇張經歷朝請,始傳分兩也。旱蓮草一兩半,麻枯餅三兩,升麻、青鹽各三兩半,訶子(連核)二十個,皂角三梃,月蠶砂二兩。爲末,薄醋麵糊丸彈子大,晒乾入泥瓶中,火煨令煙出存性,取出研末。日用揩牙。

偏正頭痛︰鱧腸草汁滴鼻中。(《聖濟總錄》)

一切眼疾,翳膜遮障,涼腦,治頭痛,能生發。五月五日平旦合之︰蓮子草一握,藍葉一握,油一斤。同浸,密封四十九日。每臥時,以鐵匙點藥摩頂上,四十九遍,久久甚佳。(《聖濟總錄》)

系臂截瘧︰旱蓮草捶爛,男左女右,置寸口上,以古文錢壓定,帛系住,良久起小泡,謂之天灸。其瘧即止,甚效。(王執中《資生經》)

小便溺血︰金陵草(一名墨頭草)、車前草各等分,杵取自然汁,每空心服三杯,愈乃止。(《醫學正傳》)

腸風臟毒,下血不止︰旱蓮子草,瓦上焙,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家藏經驗方》)

痔漏瘡發︰旱蓮草一把,連根須洗淨,用石臼擂如泥,以極熱酒一盞沖入,取汁飲之,滓敷患處,重者不過三服即安。太僕少卿王鳴鳳患此,策杖方能移步,服之得瘥。累治有驗。(劉松石《保壽堂方》)

疔瘡惡腫︰五月五日收旱蓮草陰乾,仍露一夜收。遇疾時嚼一葉貼上,外以消毒膏護之,二三日疔脫。(《聖濟總錄》)

風牙疼痛︰猢孫頭草,入鹽少許,於掌心揉擦即止。(《集玄方》)

連翹

编辑

(《本經》下品)

【校正】並入有名未用《本經》翹根。

【釋名】連(《爾雅》)、異翹(《爾雅》)、旱蓮子(《藥性》)、蘭華(《吳普》)、三廉(別錄)、根名連軺(仲景)、折根(別錄)。 恭曰︰其實似蓮作房,翹出衆草,故名。

宗奭曰︰連翹亦不翹出衆草。太山山谷間甚多。其子折之,片片相比如翹,應以此得名耳。

時珍曰︰按《爾雅》云︰連,異翹。則是本名連,又名異翹,人因合稱爲連翹矣。連軺亦作連苕,即《本經》下品翹根是也。唐蘇恭《修本草》退入有名未用中,今並爲一。旱蓮乃小翹,人以爲鱧腸者,故同名。

【集解】《別錄》曰︰連翹生太山山谷,八月採,陰乾。

弘景曰︰處處有之。今用莖連花實。

恭曰︰此物有兩種︰大翹,小翹。大翹生下濕地,葉狹長如水蘇,花黃可愛,著子似椿實之未開者,作房翹出衆草。其小翹生岡原之上,葉花實皆似大翹而小細。山南人並用之,今長安惟用大翹子,不用莖花也。

頌曰︰今近汴京及河中、江寧、潤、淄、澤、兗、鼎、岳、利諸州,南康軍皆有之。有大、小二種︰大翹生下濕地或山岡上,青葉狹長,如榆葉、水蘇輩,莖赤色,高三、四尺,獨莖,梢間開花黃色,秋結實似蓮,花葉實皆似大翹而細。南方生者,葉狹而小,莖短,才高一、二尺,花亦黃,實房黃黑,內含黑子如粟粒,亦名旱蓮,南人用花葉。今南方醫家說云︰連翹有兩種︰一種似椿實之未開者,殼小堅而外完,無跗萼,剖之則中解,氣甚芳馥,其實才幹,振之皆落,不著莖也;一種乃如菡萏,殼柔,外有跗萼抱之,而無解脈,亦無香氣,乾之雖久,著莖不脫,此甚相異,此種江南下澤間極多。如椿實者,乃自蜀中來,入用勝似江南者。據本草則亦當蜀中者爲勝,然未見其莖葉也。

【氣味】苦,平,無毒。

元素曰︰性涼味苦,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也陽也。手搓用之。

好古曰︰陰中陽也。入手足少陽手陽明經,又入手少陰經。

時珍曰︰微苦、辛。

【主治】寒熱,鼠瘺,瘰癧,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本經》)。去白蟲(《別錄》)。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熱(甄權)。通小腸,排膿,治瘡癤,止痛,通月經(大明)。散諸經血結氣聚,消腫(李杲)。瀉心火,除脾胃濕熱,治中部血證,以為使(震亨)。治耳聾渾渾焞焞(好古)。

【發明】元素曰︰連翹之用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爲瘡家聖藥,三也。

杲曰︰十二經瘡藥中不可無此,乃結者散之之義。

好古曰︰手足少陽之藥,治瘡瘍瘤癭結核有神,與柴胡同功,但分氣血之異爾。與鼠粘子同用治瘡瘍,別有神功。

時珍曰︰連翹狀似人心,兩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陰心經、厥陰包絡氣分主藥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故爲十二經瘡家聖藥,而兼治手足少陽手陽明三經氣分之熱也。

【附方】舊一,新二。

瘰癧結核︰連翹、脂麻等分,爲末,時時食之。(《簡便方》)

項邊馬刀,屬少陽經︰用連翹二斤,瞿麥一斤,大黃三兩,甘草半兩。每用一兩,以水一碗半,煎七分,食後熱服。十餘日後,灸臨泣穴二七壯,六十日決效。(張潔古《活法機要》)

痔瘡腫痛︰連翹煎湯熏洗,後以刀上飛過綠礬入麝香貼之。(《集驗方》)

莖葉

【主治】心肺積熱(時珍)。

翹根

【氣味】甘,寒、平,有小毒。普曰︰神農、雷公︰甘,有毒。李當之︰苦。好古曰︰苦,寒。

【主治】下熱氣,益陰精,令人面悅好,明目。久服輕身耐老(《本經》)。以作蒸飲酒病患(《別錄》)。治傷寒瘀熱欲髮黃(時珍)。

【發明】《本經》曰︰翹根生嵩高平澤,二月、八月採。

弘景曰︰方藥不用,人無識者。

好古曰︰此即連翹根也。能下熱氣,故張仲景治傷寒瘀熱在裡,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之。注云︰即連翹根也。

【附方】新一。

癰疽腫毒︰連翹草及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汁三升服取汗。(《外台秘要》)

陸英

编辑

(《本經》下品)

【釋名】解見下文。

【集解】《別錄》曰︰陸英生熊耳川谷及冤句,立秋采。

恭曰︰此即蒴藋也。古方無蒴藋,惟言陸英。後人不識,浪出蒴藋條。此葉似芹及接骨花,三物亦同一類, 故芹名水英, 此名陸英, 接骨名木英樹, 此三英也。花葉並相似。

志曰︰蘇恭以陸英、蒴藋爲一物。今詳陸英味苦寒無毒,蒴藋味酸溫有毒,既此不同,難謂一種,蓋其類爾。

宗奭曰︰蒴藋與陸英, 性味及出產皆不同,治療又別,自是二物,斷無疑矣。

頌曰︰本草陸英生熊耳川谷及冤句。蒴藋不載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所在有之春抽苗,莖有節,節間生枝,葉大似水芹。春夏采葉,秋冬采根莖。陶蘇皆以爲一物。馬志以性味不同,疑非一種,亦不能細別。但《爾雅》︰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謂之秀;榮而不實之英, 此物旣有英名, 當是其花, 故本經云, 立秋採, 正是其花時也。

時珍曰︰陶、蘇本草、甄權《藥性論》,皆言陸英即蒴藋,必有所據。馬志、寇宗奭雖破其說,而無的據, 仍當是一物, 分根莖花葉用, 如蘇頌所云也。

【氣味】苦,寒,無毒。

權曰︰陸英,一名蒴 ,味苦、辛,有小毒。

【主治】骨間諸痺,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風毒,腳氣上沖,心煩悶絕,水氣虛腫。風瘙皮肌惡癢,煎湯入少酒浴之,妙(甄權)。

蒴藋

编辑

(音朔吊。《別錄》下品)

【釋名】堇草(《別錄》)、芨(《別錄》)、接骨草。

【集解】 《別錄》曰︰蒴藋生田野, 春夏採葉,秋冬採莖根。

弘景曰︰田野墟村甚多。

恭曰︰此陸英也,剩出此條。《爾雅》云︰芨,堇草。郭璞注云︰烏頭苗也。檢三堇別名亦無此者。《別錄》言此一名堇草,不知所出處。

宗奭曰︰蒴藋花白,子初青如綠豆顆,每朵如盞面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紅。

時珍曰︰每枝五葉。說見陸英下。

【氣味】酸,溫,有毒。大明曰︰苦,涼,有毒。

【主治】風瘙隱疹,身癢濕痺,可作浴湯(《別錄》)。

【附方】舊十二,新七。

手足偏風︰蒴 葉,火燎,濃鋪床上,趁熱眠於上,冷復易之。冬月取根,舂碎熬熱用。(《外台秘要》)

風濕冷痺︰方同上。

寒濕腰痛︰方同上。

腳氣脛腫骨疼︰蒴 根研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熱,封裹腫上,日二即消。亦治不仁。(《千金方》)

渾身水腫,坐臥不得︰取蒴 根去皮,搗汁一合,和酒一合,暖服,當微吐利。(《梅師方》)

頭風作痛︰蒴 根二升,酒二升,煮服,汗出止。(《千金方》)

頭風旋暈,起倒無定︰蒴 、獨活、白石膏各一兩,枳實(炒)七錢半。每服三錢,酒一盞,煎六分服。(《聖惠方》)

煎半升,分二服。或小便

產後惡露不除︰續骨木二十兩(銼)。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即下。(《千金方》)

瘧疾不止︰蒴 一大握,炙令黃色,以水濃煎一盞,欲發前服。(《斗門方》)

卒暴症塊堅如石,作痛欲死︰取蒴 根一小束,洗淨細擘,以酒二升,漬三宿,溫服五合至一升,日三服。若欲速用,於熱灰中溫出藥味服之。此方無毒,已愈十六人矣,神驗。藥盡再作之。(《古今錄驗》)

鱉瘕堅硬,腫起如盆,眠臥不得︰蒴 根白皮一握。搗汁和水服。(《千金方下部閉塞︰蒴 根一把。搗汁水和,絞去滓。強人每服一升。(《外台秘一切風疹︰蒴 煮湯,和少酒塗之,無不瘥。(《梅師方》)

小兒赤游,上下游行,至心即死︰蒴 ,煎汁洗之。(《子母秘錄》)

五色丹毒︰蒴 葉,搗敷之。(《千金方》)

癰腫惡肉不消者︰蒴 灰、鍛石各淋取汁,合煎如膏。敷之,能蝕惡肉,亦去痣疵。此藥過十日即不中用也。(《千金方》)

手足疣目︰蒴 赤子,揉爛,塗目上。(《聖惠方》)

熊羆傷人︰蒴 一大把。以水一升漬,須臾,取汁飲,以滓封之。(張文仲《備急方》)

水英

编辑

(宋《圖經》)

【釋名】魚津草。

頌曰︰唐《天寶單方圖》言︰此草原生永陽池澤及河海邊。臨汝人呼爲牛葒草,河北信都人名水節,河內連內黃呼爲水棘,劍南、遂寧等郡名龍移草,淮南諸郡名海荏。嶺南亦有,土地尤宜,莖葉肥大,名海精木,亦名魚津草。

時珍曰︰此草不著形狀氣味,無以考証。芹菜亦名水英,不知是此否也?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骨風(蘇頌)。

【發明】頌曰︰蜀人采其花合面藥。凡丈夫、婦人無故兩腳腫滿連膝脛中痛,屈申急強者,名骨風。其疾不宜針灸及服藥,惟每日取此草五斤,以水一石,煮三斗,及熱浸腳,並淋膝上,日夜三、四度。不經,五日即瘥,數用神驗。其藥春取苗,夏采葉及花,秋冬用根。腫甚者,加生椒目三升,水二斗。用畢,即摩粉避風。忌油膩、生菜、豬、魚

(《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月令》︰仲夏令民無刈藍以鄭玄言︰恐傷長養之氣也。然則刈藍先王有禁,製字從監,以此故也。

【集解】《別錄》曰︰藍實生河內平澤,其莖葉可以染青。

弘景曰︰此即今染 碧所用者,以尖葉者爲勝。

恭曰︰藍有三種︰一種葉圍徑二寸許,濃三、四分者,堪染青,出嶺南,太常名爲木藍子;陶氏所說不堪爲澱,惟作碧色爾。

頌曰︰藍處處有之,人家蔬圃作畦種。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許,葉似水蓼,花紅白色,實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採實。但可染碧,不堪作澱,此名蓼藍,即醫方所用者也。別有木藍,出嶺南,不入藥。有菘藍,可爲澱,亦名馬藍,《爾雅》所謂「,馬藍」是也。又福州一種馬藍,四時俱有,葉類苦 菜,土人連根采服,治敗血。江寧一種吳藍,二月內生,如蒿,葉青花白,亦解熱毒。此二種雖不類,而俱有藍名,且古方多用吳藍,或恐是此,故並附之。

宗奭曰︰藍實即大藍實也。謂之蓼藍者,非是。乃《爾雅》所謂馬藍者。解諸藥毒不可闕也。實與葉兩用。注不解實,只解葉,爲未盡。

時珍曰︰藍凡五種,各有主治,惟藍實專取蓼藍者。蓼藍︰葉如蓼,五、六月開花,成穗細小,淺紅色,子亦如蓼,歲可三刈,故先王禁之。菘藍︰葉如白菘。馬藍︰葉如苦 ,即郭璞所謂大葉冬藍,俗中所謂板藍者。二藍花子並如蓼藍。吳藍︰長莖如蒿而花白,吳人種之。木藍︰長莖如決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葉,葉如槐葉,七月開淡紅花,結角長寸許,累累如小豆角,其子亦如馬蹄決明子而微小,迥與諸藍不同,而作澱則一也。別有甘藍,可食,見本條。蘇恭以馬藍爲木藍,蘇頌以菘藍爲馬藍,宗 以藍實爲大葉藍之實,皆非矣。今並開列於下。

藍實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

【主治】解諸毒,殺蠱 疰鬼螫毒。久服頭不白,輕身(《本經》。 音其,小兒鬼也)。填骨髓,明耳目,利五臟,調六腑,通關節,治經絡中結氣,使人健少睡,益心力(甄權)。療毒腫(蘇頌)。

藍葉汁(此蓼藍也)

【氣味】苦、甘,寒,無毒。

【主治】殺百藥毒,解野狼毒、射罔毒(《別錄》。弘景曰︰解毒不得生藍汁,以青 布漬汁亦善)。汁塗五心,珍)。

馬藍

编辑

【主治】婦人敗血。連根焙搗下篩,酒服一錢匕(蘇頌)。

吳藍

【氣味】苦、甘,冷,無毒。

【主治】寒熱頭痛,赤眼,天行熱狂,疔瘡,游風熱毒,腫毒風疹除煩止渴,殺疳,解毒藥毒箭,金瘡血悶,毒刺蟲蛇傷,鼻衄吐血,排膿,產後血暈,小兒壯熱,解金石藥毒、野狼毒、射罔毒(大明)。

【發明】震亨曰︰藍屬水,能使敗血分歸經絡。

時珍曰︰諸藍形雖不同,而性味不遠,故能解毒除熱。惟木藍葉力似少劣,藍子則專用蓼藍者也。至於用澱與青布,則是刈藍浸水入鍛石澄成者,性味不能不少異,不可與藍汁一概論也。有人病嘔吐,服玉壺諸丸不效,用藍汁入口即定,蓋亦取其殺蟲降火爾。如此之類,不可不知。

頌曰︰藍汁治蟲豸傷。劉禹錫《傳信方》著其法云︰取大藍汁一碗,入雄黃、麝香二物少許,以點咬處,仍細服其汁,神異之極也。張荐員外在劍南爲張延賞判官,忽被斑蜘蛛咬項上。一宿,咬處有二道赤色,細如箸,繞項上,從胸前下至心。經兩宿,頭面腫痛,大如數升碗,肚漸腫,幾至不救。張公出錢五百千,並荐家財又數百千,募能療者。忽一人應召,云可治。張公甚不信之,欲驗其方。其人云︰不惜方,但療人性命爾。遂取大藍汁一碗,以蜘蛛投之,至汁而死。又取藍汁加麝香、雄黃,更以一蛛投入,隨化爲水。張公因甚異之,遂令點於咬處。兩日悉平,作小瘡而愈。

【附方】舊十,新七。

小兒赤痢︰搗青藍汁二升,分四服。(《子母秘錄》)

小兒中蠱,下血欲死︰搗青藍汁,頻服之。(《聖惠方》)

陰陽易病,傷寒初愈,交合陰陽,必病拘急,手足拳,小腹急熱,頭不能舉,名陰陽易,當汗之。滿四日難治︰藍一把,雄鼠屎三十枚,水煎服,取汗。(《肘後方》)

驚癇發熱︰干藍、凝水石等分。爲末,水調敷頭上。(《聖惠方》)

上氣咳嗽,呷呀息氣,喉中作聲,唾粘︰以藍葉水浸搗汁一升,空腹頻服。須臾以杏仁研汁,煮粥食之。一兩日將息,依前法更服,吐痰盡方瘥。(《梅師方》)

飛血赤目熱痛︰干藍葉(切)二升,車前草半兩,淡竹葉(切)三握。水四升,煎二升,去滓溫洗。冷即再暖,以瘥爲度。(《聖濟總錄》)

腹中鱉症︰藍葉一斤(搗)。以水三升,絞汁服一升,日二次。(《千金方》)

應聲蟲病,腹中有物作聲,隨人語言,名應聲蟲病︰用板藍汁一盞。分五服,效。(夏子益《奇疾方》)

卒中水毒︰搗藍青汁,敷頭身令匝。(《肘後方》)

服藥過劑煩悶,及中毒煩悶欲死。搗藍汁服數升。(《肘後方》)

卒自縊死︰以藍汁灌之。(《千金方》)

毒箭傷人︰藍青搗飲並敷之。如無藍,以青布漬汁飲。(《肘後方》)

唇邊生瘡,連年不瘥︰以八月藍葉一斤。搗汁洗之,不過三度瘥。(《千金方》)

齒 腫痛︰紫藍,燒灰敷之,日五度。(《廣濟方》)

白頭禿瘡︰糞藍,煎汁頻洗。(《聖濟錄》)

天泡熱瘡︰藍葉搗敷之,良。(《集簡方》)

瘡疹不快︰板藍根一兩,甘草一分。爲末。每服半錢或一錢,取雄雞冠血三、二點,同溫酒少許調下。(《錢氏小兒方》)

藍澱

编辑

(《綱目》)

【釋名】時珍曰︰ ,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澱,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藍浸水一宿,入鍛石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其攪起浮沫,掠出陰乾,謂之靛花,即青黛,見下。

【氣味】辛、苦,寒,無毒。

【主治】解諸毒,敷熱瘡,小兒禿瘡熱腫(藏器)。止血殺蟲,治噎膈(時珍)。

【發明】時珍曰︰澱乃藍與鍛石作成,其氣味與藍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殺蟲之功,似勝於藍。按《廣五行記》云︰唐永徽中,絳州一僧,病噎不下食數年,臨終命其徒曰︰吾死後,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苦我如此?及死,其徒依命,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悉似肉鱗。安缽中,跳躍不已。戲投諸味,雖不見食,皆化爲水。又投諸毒物,亦皆銷化。一僧方作藍澱,因以少澱投之,即怖懼奔走,須臾化成水。世傳澱水能治噎疾,蓋本於此。今方士或以染缸水飲人治噎膈,皆取其殺蟲也。

【附方】舊三,新一。

時行熱毒,心神煩躁︰用藍澱一匙。新汲水一盞服。(《聖惠方》)

小兒熱丹︰藍澱,敷之。(《子母秘錄方》)

口鼻急疳,數日欲死︰以藍澱敷之,令遍,日十度,夜四度。(《千金翼》)

誤吞水蛭︰青靛調水飲,即瀉出。(《普濟方》)

青黛

编辑

(宋《開寶》)

【釋名】靛花(《綱目》)、青蛤粉。

時珍曰︰黛,眉色也。劉熙《釋名》云︰滅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謂之黛。

【集解】志曰︰青黛從波斯國來。今以太原並廬陵、南康等處,染澱瓮上沫紫碧色者用之,與青黛同功。

時珍曰︰波斯青黛,亦是外國藍靛花,既不可得,則中國靛花亦可用。或不得已,用青布浸汁代之。貨者復以乾澱充之,然有鍛石,入服餌藥中當詳之。

【氣味】鹹,寒,無毒。權曰︰甘,平。

【主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並水研服之。亦磨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開寶》)。解小兒疳熱,殺蟲(甄權)。小兒丹熱,和水服之。同雞子白、大黃末,敷瘡癰、蛇虺螫毒(藏器)。瀉肝,散五臟郁火。

【發明】宗奭曰︰青黛乃藍爲之者。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生濕瘡,狀如馬爪瘡,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微腫。醫作惡瘡治,用鰻 鱺魚、松脂、黃丹之藥塗之,熱痛甚。問其人嗜酒食,喜魚蟹發風等物。急令洗其膏藥。以馬齒莧四兩,杵爛,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之。即時熱減,痛癢皆去。仍以八正散,日三服之,分敗客熱。藥乾即上。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愈。此蓋中下焦蓄風熱毒气也。若不出,當作腸癰內痔。仍須禁酒色發風物。然不能禁,後果患內痔。

【附方】舊三,新十。

心口熱痛︰薑汁調青黛一錢服之。(《醫學正傳》)

內熱吐血︰青黛二錢,新汲水下。(《聖惠方》)

肺熱咯血︰青餅子︰用青黛一兩,杏仁(以牡蠣粉炒過)一兩。研勻,黃蠟化和,作三十餅子。每服一餅,以乾柿半個夾定,濕紙裹,煨香嚼食,粥飲送下,日三服。(華佗《中藏經》)

小兒驚癇︰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生生編》)

小兒夜啼︰方同上。

小兒疳痢︰宮氣方歌云︰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煩熱毛焦鼻口燥,皮膚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眼澀面黃鼻孔赤,谷道開張不可看。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之安。

耳疳出汁︰青黛、黃柏末,乾搽。(《談野翁方》)

爛弦風眼︰青黛、黃連泡湯,日洗。(《明目方》)

產後發狂︰四物東加青黛,水煎服。(《摘玄》)

傷寒赤斑︰青黛二錢。水研服。(《活人書》)

豌豆瘡毒,未成膿者︰波斯青黛一棗許。水研服。(《梅師方》)

瘰癧未穿︰靛花、馬齒莧同搗。日日塗敷,取效。(《簡便方》)

諸毒蟲傷︰青黛、雄黃等分,研末,新汲水服二錢。(《古今錄驗》)

【附錄】雀翹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鹹。益氣明目。生藍中。葉四月實,銳黃中黑。五月採,陰乾。一名去母,一名更生。

甘藍

编辑

(《拾遺》)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藍菜(《千金》)

【集解】藏器曰︰此是西土藍也。葉闊可食。

時珍曰︰此亦大葉冬藍之類也。按胡洽居士云︰河東、隴西羌胡多種食之,漢地少有。 其葉長大而濃,煮食甘美。經冬不死,春亦有英。其花黃,生角結子。其功與藍相近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久食,大益腎,填髓腦,利五臟六腑,利關節,通經絡中結氣,去心下結伏氣,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壯筋骨。作菹經宿色黃,和鹽食,治黃毒

【主治】人多睡(思邈)。

(《本經》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時珍曰︰蓼類皆高揚,故字從 ,音料

【集解】《別錄》曰︰蓼實生雷澤川澤。

弘景曰︰此類多人所食。有三種︰一是青蓼,人家常用,其葉有圓有尖,以圓者爲勝,所用即此也;一是紫蓼,相似而紫色;一是香蓼,相似而香,並不甚辛,好食。

保升曰︰蓼類甚多,有青蓼、香蓼、水蓼、馬蓼、紫蓼、赤蓼、木蓼七種。紫、赤二蓼,葉小狹而濃;青、香二蓼,葉亦相似而俱薄;馬、水二蓼,葉俱闊大,上有黑點;木蓼,一名天蓼,蔓生,葉似柘葉。六蓼花皆紅白,子皆大如胡麻,赤黑而尖扁;惟木蓼花黃白,子皮青滑。諸蓼並冬死,惟香蓼宿根重生,可爲生菜。

頌曰︰木蓼亦有大小二種,皆蔓生。陶氏以青蓼入藥,余亦無用。

《三茅君傳》有作白蓼醬方,藥譜無白蓼,疑即青蓼也。

宗奭曰︰蓼實即草部下品水蓼之子也。彼言水蓼是用莖,此言蓼實是用子也。春初以壺蘆盛水浸濕,高掛火上,日夜使暖,遂生紅芽,取爲蔬,以備五辛盤。

時珍曰︰韓保升所說甚明。古人種蓼爲蔬,收子入藥。故《禮記》烹雞、豚、魚、鱉,皆實蓼於其腹中,而和羹膾亦須切蓼也。後世飲食不用,人亦不復栽,惟造酒曲者用其汁耳。今但以平澤所生香蓼、青蓼、紫蓼爲良。

【氣味】辛,溫,無毒。

詵曰︰多食吐水,壅氣損陽。

【主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本經》)。瘍,止霍亂,治小兒頭瘡(甄權)。

【附方】舊二,新二。

傷寒勞復,因交後卵腫,或縮入腹痛︰蓼子一把。水 汁,飲一升。(《肘後方》)

霍亂煩渴︰蓼子一兩,香薷二兩。每服二錢,水煎服。(《聖濟錄》)

小兒頭瘡︰蓼子爲末,蜜和雞子白同塗之,蟲出不作痕。(《藥性論》)

蝸牛咬毒,毒行遍身者︰蓼子煎水浸之,立愈。不可近陰,令弱也。(陳藏器《本草》)

苗葉

【氣味】辛,溫,無毒。

思邈曰︰黃帝云︰食蓼過多,有毒,發心痛。和生魚食,令人脫氣,陰核痛求死。二月食蓼,傷人腎。扁鵲云︰久食令人寒熱,損髓減氣少精。婦人月事來時食蓼、蒜,喜爲淋。與大麥麵相宜。

【主治】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別錄》)。乾之釀酒,主風冷,大良(弘景)。作生菜食,能入腰腳。煮湯捋腳暴軟,赤蓼燒灰淋汁浸之,以桑葉蒸 ,立愈(大明)。殺蟲伏砒(時珍)

【附方】舊四,新三。

蓼汁酒,治胃脘冷,不能飲食,耳目不聰明,四肢有氣,冬臥足冷︰八月三日取蓼日乾,如五升大,六十把,水六石,煮取一石,去滓,拌米飯,如造酒法,待熟,日飲之。十日後,目明氣壯也。(《千金方》)

肝虛轉筋吐瀉︰赤蓼莖葉(切)三合。水一盞,酒三合,煎至四合,分二服。(《聖惠方》)

霍亂轉筋︰蓼葉一升。水三升,煮取汁二升,入香豉一升,更煮一升半,分三服。(《藥性論》)

夏月 死︰濃煮蓼汁一盞服。(《外台》)

小兒冷痢︰蓼葉,搗汁服。(《千金》)

血氣攻心,痛不可忍︰蓼根洗銼,浸酒飲。(《斗門》)

惡犬咬傷︰蓼葉,搗泥敷。(《肘後》)

水蓼(《唐本草》)

【釋名】虞蓼(《爾雅》)、澤蓼。

志曰︰生於淺水澤中,故名水蓼。

時珍曰︰按《爾雅》云︰薔,虞蓼也。山夾水曰虞。

【集解】恭曰︰水蓼生下濕水旁。葉似馬蓼,大於家蓼,莖赤色,水 食之,勝於蓼子。

宗奭曰︰水蓼,大概與水葒相似,但枝低耳。今造酒取葉,以水浸汁,和面作曲,亦取其辛耳。

時珍曰︰此乃水際所生之蓼,葉長五六寸,比水葒葉稍狹,比家蓼葉稍大,而功用仿佛。故寇氏謂蓼實即水蓼之子者,以此故。

莖葉

【氣味】辛,無毒。大明曰︰冷。

【主治】蛇傷,搗敷之。絞汁服之,止蛇毒入腹心悶。又治腳氣腫痛成瘡,水煮汁漬捋之(《唐本》)。

馬蓼(《綱目》)

【釋名】大蓼(《綱目》)、墨記草。

時珍曰︰凡物大者,皆以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高四五尺,有大、小二種。但每葉中間有黑跡,如墨點記,故方士呼爲墨記草。

【集解】弘景曰︰馬蓼生下濕地,莖斑,葉大有黑點。亦有二、三種,其最大者名蘢 ,即水葒也。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

時珍曰︰伏丹砂、雌黃。

【主治】去腸中蛭蟲,輕身(《本經》)。

葒草

编辑

(《別錄》中品)

【校正】並入有名未用《別錄》天蓼。

【釋名】鴻 (音纈)、蘢古(一作鼓)、游龍(《詩經》)、石龍(《別錄》)、錄》)、大蓼。

時珍曰︰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紅,故曰葒,曰鴻。鴻亦大也。《別錄》有名未用,草部中有天蓼,云一名石龍,生水中。陳藏器解云︰天蓼即水葒,一名游龍,一名大蓼。據此,則二條乃一指其實,一指莖葉而言也。今並爲一。

【集解】《別錄》曰︰葒生水旁,如馬蓼而大,五月採實。

弘景曰︰今生下濕地甚多,極似馬蓼而甚長大。《詩》稱隰有游龍,郭璞云︰即蘢古也。

頌曰︰葒即水葒也,似蓼而葉大,赤白色,高丈餘。《爾雅》云︰葒,蘢古。其大者(音詭)

時珍曰︰其莖粗如拇指,有毛。其葉大如商陸。花色淺紅,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棗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炊炒可食。

【氣味】鹹,微寒,無毒。

【主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別錄》)。

【附方】舊一,新一。

瘰癧︰水葒子不以多少,一半微炒,一半生用,同研末。食後好酒調服二錢,日三服。已破癖痞腹脹及堅硬如杯碗者︰用水葒花子一升,另研獨顆蒜三十個(去皮),新狗腦一個,皮硝再貼二、三次。倘有膿潰,勿怪。仍看虛實,日逐間服錢氏白餅子、紫霜丸、塌氣丸、消積丸,利之磨之。服至半月,甚者一月,無不瘥矣。以喘滿者,爲實;不喘者,爲虛。(《藺氏經驗方》)

【主治】散血,消積,止痛(時珍)。

【附方】新三。

胃脘血氣作痛︰水葒花一大撮。水二鐘,煎一鐘服。百戶毛菊莊屢驗方也。(董炳避《水集驗方》)

心氣 痛︰水葒花爲末。熱酒服二錢。又法︰男,用酒水各半煎服;女,用醋水各半煎服。一婦年三十病此,一服立效。(《摘玄方》)

腹中痞積︰水葒花或子一碗。以水三碗,用桑柴文武火煎成膏,量痞大小攤貼,仍以酒調膏服。忌腥葷油膩之物。(劉松石《保壽堂方》)

天蓼

编辑

(《別錄》)

時珍曰︰此指莖葉也。

【氣味】辛,有毒。

【主治】惡瘡,去痺氣(《別錄》)。根莖︰除惡瘡腫,水氣腳氣,煮濃汁漬之(蘇頌)。

【附方】新一。

生肌肉 水葒花根,煎湯淋洗,仍以其葉晒乾研末,撒瘡上,每日一次。(《談野翁試驗方》)

毛蓼

编辑

(《拾遺》)

【集解】藏器曰︰毛蓼生山足,似馬蓼,葉上有毛,冬根不死。

時珍曰︰此即蓼之生於山麓者,非澤隰之蓼也。

莖葉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癰腫疽 瘰癧,杵碎納瘡中,引膿血,生肌。亦作湯,洗瘡,兼濯足,治腳氣(藏器)。

海根

编辑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會稽海畔山谷,莖赤,葉似馬蓼,根似菝 而小,胡人蒸而用之也。

【氣味】苦,小溫,無毒。

【主治】霍亂中惡心腹痛,鬼氣疰忤飛尸,喉痺蠱毒,癰疽惡腫,赤白游疹,蛇咬犬毒。酒及水磨服,並敷之(藏器)。

火炭母草

编辑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南恩州原野中。莖赤而柔,似細蓼。葉端尖,近梗形方。夏有白花。秋實如菽,青黑色,葉甘可食。

【氣味】酸,平,有毒。

【主治】去皮膚風熱,流注骨節,癰腫疼痛。不拘時采,於 器中搗爛,以鹽酒炒,敷腫痛處,經宿一易之(蘇頌)。

三白草

编辑

(《唐本草》)

【釋名】弘景曰︰葉上有三白點,俗因以名。又見下。

【集解】恭曰︰三白草生池澤畔,高尺許。葉似水葒,亦似蕺,又似菝 。葉上有三黑點,非白也。古人秘之,隱黑爲白爾。根如芹根,黃白色而粗大。

藏器曰︰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人候之蒔田,三葉白則草便秀,故謂之三白。若云三黑點,蘇未識矣。其葉如薯蕷,亦不似水葒。

保升曰︰今出襄州,二月、八月採根用。

時珍曰︰三白草生田澤畔,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莖如蓼,葉如商陸及青葙。四月其顛三葉面上,三次變作白色,余葉仍青不變。俗云︰一葉白,食小麥;二葉白,食梅杏;三葉白,食黍子。五月開花成穗,如蓼花狀,而色白微香。結細實。根長白虛軟,有節須,狀如泥菖蒲根。《造化指南》云︰五月採花及根,可製雄黃。蘇恭言似水葒,有三黑點者,乃馬蓼,非三白也。藏器所說雖是,但葉亦不似薯蕷。

【氣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水腫腳氣,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積聚,消疔腫(《唐本》)。搗絞汁服,令人吐逆,除瘧及胸膈熱痰,小兒痞滿(藏器)。根︰療腳氣風毒脛腫,搗酒服,亦甚有驗。又煎湯,洗癬瘡(時珍)。

蠶網草

编辑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濕地,如蓼大,莖赤花白。東土亦有之。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諸蟲如蠶類咬人,恐毒入腹,煮服之。亦搗敷諸瘡(藏器)。

蛇網草

编辑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平地,葉似苦杖而小,節赤,高一、二尺,種之辟蛇。又一種草,莖圓似苧,亦敷蛇毒。

慎微曰︰按《百一方》云︰東關有草狀如苧,莖方節赤, 敷蛇毒,如摘卻然,名蛇網草。又有鼠網草,即後莽草。

【氣味】缺。

【主治】蛇虺毒蟲等螫。取根葉搗敷咬處,當下黃水(藏器)。

虎杖

编辑

(《別錄》中品)

【釋名】苦杖(《拾遺》)、大蟲杖(《藥性》)、斑杖(《日華》)、酸杖。時珍曰︰杖言其莖,虎言其斑也。或云一名杜牛膝者,非也。一種斑杖似 頭者,與此同名異物。

【集解】弘景曰︰田野甚多,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保升曰︰所在有之。生下濕地,作樹高丈餘,其莖赤根黃。二月、八月採根,日乾。

頌曰︰今出汾州、越州、滁州,處處有之。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初生便分枝丫。葉似小杏葉。七月開花,九月結實。南中出者,無花。根皮黑色,破開即黃,似柳根。亦有高丈餘者。《爾雅》云︰ ,虎杖。郭璞注云︰似葒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是也。

宗奭曰︰此草藥也。《蜀本》言作木高丈餘者,非矣。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蕊差大爲異。仍莖葉有淡黑斑。六、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而外微深。陝西山麓水次甚多。

曰︰凡使勿誤用天藍及斑袖根,二味根形味皆相似也。機曰︰諸注或云似葒、似杏、似寒菊,各不相侔,豈所產有不同耶?

時珍曰︰其莖似葒蓼,其葉圓似杏,其枝黃似柳,其花狀似菊,色似桃花。合而觀之,未嘗不同也。

【修治】 曰︰采得細銼,卻用葉包一夜,晒乾用。

【氣味】微溫。權曰︰甘,平,無毒。

宗奭曰︰味微苦。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爲飲。不得甘草,則不堪飲。本文不言味。《藥性論》云︰甘。是甘草之味,非虎杖味也。

【主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結(《別錄》)。漬酒服,主暴瘕(弘景)。風在骨節間,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藏器)。

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甄權)。治產後血暈,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膿,主瘡癤癰毒,撲損瘀血,破風毒結氣(大明)。燒灰,貼諸惡瘡。焙研煉蜜爲丸,陳米飲服,治腸痔下血(蘇頌)。研末酒服,治產後瘀血血痛,及墜撲昏悶有效(時珍)。

【發明】權曰︰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爲飲,色如琥珀可愛,甚甘美。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時人呼爲冷凍飲料子,啜之且尊於茗,極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搗末浸酒常服,破女子經脈不通。有孕人勿服。

時珍曰︰孫真人《千金方》︰治女人月經不通,腹內積聚,虛脹雷鳴,四肢沉重,亦治丈夫積聚,有虎杖煎︰取高地虎杖根,銼二斛,水二石五斗,煮取一斗半,去滓,入醇酒五升,煎如餳。每服一合,以知爲度。又許學士《本事方》︰治男婦諸般淋疾。用苦杖根洗淨,銼一合,以水五盞,煎一盞,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許服之。鄞縣尉耿夢得,內人患沙石淋,已十三年。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沙石剝剝有聲。百方不效,偶得此方服之,一夕而愈。乃予目擊者。

【附方】舊三,新四。

小便五淋︰苦杖爲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集驗方》)

月水不利︰虎杖三兩,凌霄花、沒藥一兩。爲末。熱酒每服一錢。又方︰治月經不通,腹大如瓮,氣短欲死︰虎杖一斤(去頭曝乾,切),土瓜根汁、牛膝汁二斗。水一斛,浸虎杖一宿,煎取二斗,入二汁,同煎如餳。每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當下。(《聖惠方》)

時疫流毒攻手足,腫痛欲斷︰用虎杖根銼,煮汁漬之。(《肘後方》)

腹中暴症硬如石,痛如刺,不治,百日內死︰取虎杖根,勿令影臨水上,可得石余,洗,乾搗末, 米五升炊飯,納入攪之,好酒五斗漬之,封候藥消飯浮,可飲一升半,勿食 魚及鹽。但取一斗乾者,薄酒浸飲,從少起,日三服,亦佳,症當下也。此方治症,勝諸大藥也。(《外台秘要》)

氣奔怪病,人忽遍身皮底混混如波浪聲,癢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謂之氣奔︰以苦杖、人參、青鹽、白朮、細辛各一兩。作一服,水煎,細飲盡便愈。(夏子益《奇疾方》)

服二錢,日三次。忌酒色魚面 醬生冷。(《衛生家寶方》)

(《拾遺》)

【校正】並入有名未用《別錄》馬唐。

【釋名】馬唐(《別錄》)、馬飯(《別錄》)、羊麻(《別錄》)、羊粟(《別錄》)、蔓於(《爾雅》)、軒於。

藏器曰︰馬食之如糖如飯,故名馬唐、馬飯。

時珍曰︰羊亦食之,故曰羊麻、羊粟。其氣 臭,故謂之蕕。蕕者,此草莖頗似蕙而臭。故《左傳》云︰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是也。孫升《談圃》以爲香薷者,誤矣。即《別錄》馬唐也,今並爲一。

【集解】《別錄》曰︰馬唐生下濕地,莖有節生根,五月採。

藏器曰︰生南方廢稻田中,節節有根,著土如結縷草,堪飼馬。又曰︰蕕生水田中,狀如結縷草而葉長,馬食之。

【氣味】甘,寒,無毒。藏器曰︰大寒。

【主治】馬唐︰調中,明耳目(《別錄》)。煎取汁,明目潤肺。又曰︰蕕︰消水氣濕痺,腳氣頑痺虛腫,小腹急,小便赤澀,並合赤小豆煮食,勿與鹽。絞汁服,止消渴,搗葉,敷毒腫(藏器)。

(音 畜。《本經》下品)

【釋名】扁竹(弘景)、扁辨(《吳普》)、扁蔓(《吳普》)、粉節草(《綱目》)、道生草。

時珍曰︰許慎《說文》作扁築,與竹同音。節間有粉,多生道旁,故方士呼爲粉節草、道生草。

【集解】《別錄》曰︰ 蓄,生東萊山谷,五月採,陰乾。

弘景曰︰處處有之,布地而生,花節間白,葉細綠,人呼爲扁竹。

頌曰︰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麥,葉細綠如竹,赤莖如釵股,節間花出甚細,微青黃色,根如蒿根。四、五月採苗,陰乾。《蜀圖經》云︰二月、八月採苗日乾。郭璞注《爾雅》云︰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旁,可食又殺蟲,是

時珍曰︰其葉似落帚葉而不尖,弱莖引蔓,促節。三月開細紅花,如蓼藍花,結細子,爐火家燒灰煉霜用。一種水扁築,名KT (音督),出《說文》。

【氣味】苦,平,無毒。權曰︰甘、澀。

【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本經》)。療女子陰蝕(《別錄》)。煮汁飲小兒,療蛔蟲有驗(甄權)。治霍亂黃膽,利小便,小兒 病(時珍)。

【附方】舊七,新二。

熱淋澀痛︰扁竹煎湯頻飲。(《生生編》)

熱黃膽疾︰扁竹搗汁,頓服一升。多年者,日再服之。(《藥性論》)

霍亂吐利︰扁竹入豉汁中,下五味,煮羹食。(《食醫心鏡》)

丹石沖眼,服丹石人毒發,沖眼腫痛︰扁竹根一握,洗,搗汁服之。(《食療本草》)

蛔咬心痛︰《食療》︰治小兒蛔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死者︰取扁竹十斤(銼)。以水一石,煎至一斗,去滓煎如餳。隔宿勿食,空心服一升,蟲即下也。仍常煮汁作飯食。《海上歌》云︰心頭急痛不能當,我有仙人海上方。 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時刻便安康。

蟲食下部,蟲狀如蝸牛,食下部作癢︰取扁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歲兒,空腹服三、五合。(《楊氏產乳》)

痔發腫痛︰扁竹搗汁,服一升。一、二服未瘥,再服。亦取汁和面作 煮食,日三次。(《藥性論》)

惡瘡痂癢作痛︰扁竹搗封,痂落即瘥。(《肘後方》)

藎草

编辑

(音燼。《本經》下品)

【釋名】黃草(《吳普》)、綠竹(《唐本》)、草

時珍曰︰此草綠色,可染黃,故曰黃、曰綠也。 、 ,乃北人呼綠字音轉也。古者貢草入染人,故謂之王芻,而進忠者謂之藎臣也。《詩》云︰終朝文》云︰ 草可以染黃。《漢書》云︰諸侯 綬。晉灼注云︰ 草出琅琊,似艾可染,因以名綬。皆謂此草也。

禹錫曰︰《爾雅》︰綠,王芻。孫炎注云︰即綠蓐草也。今呼爲鴟腳莎。《詩》云︰綠竹猗

【集解】《別錄》曰︰藎草,生青衣川谷,九月、十月採,可以染作金色。

普曰︰生太山山谷。

恭曰︰青衣縣名,在益州西。今處處平澤溪澗側皆有。葉似竹而細薄,莖亦圓小。荊襄人煮以染黃,色極鮮好。俗名綠蓐草。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雷公︰苦。

之才曰︰畏鼠負。

【主治】久咳上氣喘逆,久寒驚悸,痂疥白禿瘍氣,殺皮膚小蟲(《本經》)。治身熱邪氣,小兒身熱(吳普)。洗一切惡瘡,有效(大明)。

蒺藜

编辑

(《本經》上品)

【釋名】茨(《爾雅》)、旁通(《本經》)、屈人(《本經》)、止行(《本經》)、豺羽(《本經》)、升推。

弘景曰︰多生道上及牆上,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長安最饒,人行多著木履。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名鐵蒺藜。《易》云︰據於蒺藜,言其凶傷;《詩》云︰牆有茨,不可掃也,以刺梗穢。方用甚稀。

時珍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傷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其傷人也。

【集解】《別錄》曰︰蒺藜子生馮翊平澤或道旁。七月、八月採實,曝乾。

頌曰︰冬月亦采之,黃白色。郭璞注《爾雅》云︰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綠葉細蔓,綿布沙上。七月開花黃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結實作莢,子便可采。其實味甘而微腥,褐綠色,與蠶種子相類而差大。又與馬 子酷相類,但馬 子微大宗奭曰︰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開小黃花,結芒刺。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馬處。子如羊內腎,大如黍粒,補腎藥,今人多用。風家惟用刺蒺藜也。

時珍曰︰蒺藜葉如初生皂莢葉,整齊可愛。刺蒺藜狀如赤根菜子及細菱,三角四刺,實有仁。其白蒺藜結莢長寸許,內子大如脂麻,狀如羊腎而帶綠色,今人謂之沙苑蒺藜。以此分別。

【修治】 曰︰凡使揀淨蒸之,從午至酉,日乾,木臼舂令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日乾用。

大明曰︰入藥不計丸散,並炒去刺用。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曰︰辛,微寒。權曰︰甘,有小毒。

志曰︰其性宣通,久服不冷而無壅熱,當以性溫爲是。

之才曰︰烏頭爲之使。

【主治】惡血,破症結積聚,喉痺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本經》)。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潰,可作摩粉(《別錄》)。治諸風 瘍,療吐膿,去燥熱(甄權)。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墮胎,益精,療水藏冷,小便多,止遺瀝泄珍)。

【附方】舊九,新八。

服食法︰蒺藜子一石(七、八月熟時收取)。日乾,舂去刺,杵爲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日三服,勿令中絕,斷谷長生。服之一年以後,冬不寒,夏不熱;二年,老者復少,發白復黑,齒落更生。服之三年,身輕長生。(《神仙秘旨》)

腰脊引痛︰蒺藜子搗末,蜜和丸胡豆大。酒服二丸,日三服。(《外台秘要》)

通身浮腫︰杜蒺藜日日煎湯洗之。(《聖惠方》)

卒中五尸︰蒺藜子搗末,蜜丸胡豆大。每服二丸,日三服。(《肘後方》)

大便風秘︰蒺藜子(炒)一兩,豬牙皂莢(去皮,酥炙)五錢。爲末。每服一錢,鹽茶湯下。(《普濟方》)

月經不通︰杜蒺藜、當歸等分,爲末,米飲每服三錢。(《儒門事親》)

催生下衣,難產,胎在腹中,並包衣不下及胎死者︰蒺藜子、貝母各四兩。爲末,米湯服三錢。少頃不下,再服。(《梅師方》)

蛔蟲心痛吐清水︰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陰乾,燒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外台秘要》) 其汁煎如飴,服之。三十年失明︰補肝散︰用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陰乾搗散。食後水服方寸匕,日二。(《外台秘要》)

牙齒動搖,疼痛及打動者︰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錢,淡漿水半碗。蘸水入鹽溫漱,甚效。或以根燒灰,貼牙即牢固也。(《御藥院方》)

牙齒出血不止,動搖︰白蒺藜末,旦旦擦之。(《道藏經》)

打動牙疼︰蒺藜子或根爲末,日日揩之。(《瑞竹堂方》)

鼻塞出水,多年不聞香臭︰蒺藜二握,當道車碾過,以水一大盞,煮取半盞。仰臥,先滿口含飯,以汁一合灌鼻中。不過再灌,嚏出一兩個息肉,似赤蛹蟲,即愈。(《聖惠方》)

面上瘢痕︰蒺藜子、山梔子各一合。爲末。醋和,夜塗旦洗。(《救急方》)

白癜風疾︰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爲末。每湯服二錢,日二錢。一月絕根。服至半月,白處見紅點,神效。(《孫真人食忌》)

一切疔腫︰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醋和封頭上,拔根。(《外台秘要》)

【主治】陰乾爲末,每溫酒服二、三錢,治白癜風(宗 )。

【主治】煮湯,洗疥癬風瘡作癢(《千金》)。

【附方】舊二,新一。

鼻流清涕︰蒺藜苗二握,黃連二兩,水五升,煎一升,少少灌鼻中取嚏,不過再灌。(《聖濟錄》)

諸瘡腫毒︰蒺藜蔓洗,三寸截之,取得一斗。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銅器中,又煮取一升,納小器中,煮如飴狀,以塗腫處。(《千金方》)

蠷 尿瘡,繞身匝即死︰以蒺藜葉搗敷之。無葉用子。(《備急方》)

白蒺藜

编辑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腎,治腰痛泄精,虛損勞乏(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風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單服蒺藜法,云不問黑白,但取堅實者,舂去刺用。

時珍曰︰古方補腎治風,皆用刺蒺藜。後世補腎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藥,恐其功亦不甚相遠也。刺蒺藜炒黃去刺,磨面作餅,或蒸食,可以救荒。

穀精草

编辑

(宋《開寶》)

【釋名】戴星草(《開寶》)、文星草(《綱目》)

時珍曰︰谷田余氣所生,故曰穀精。

志曰︰白花似星,故有戴星諸名。

【集解】頌曰︰處處有之。春生於谷田中,葉莖俱青,根花並白色。 二月、三月採花用,花白小圓似星。可 馬令肥 根微赤,出秦隴間。

時珍曰︰此草收谷後,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叢生,葉似嫩谷秧。抽細莖,高四、五寸。莖頭有小白花,點點如亂星。九月採花,陰乾。云二、三月採者,誤也。

【氣味】辛,溫,無毒。藏器曰︰甘,平。

大明曰︰可結水銀成砂子。

【主治】喉痺,齒風痛,諸瘡疥(《開寶》)。頭風痛,目盲翳膜,痘後生翳,止血(時珍)。

【發明】時珍曰︰穀精體輕性浮,能上行陽明分野。凡治目中諸病,加而用之,甚良。 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

【附方】舊一,新九。

腦痛眉痛︰穀精草二錢,地龍三錢,乳香一錢,爲末。每用半錢,燒煙筒中,隨左右熏鼻。(《聖濟錄》)

偏正頭痛︰《集驗方》︰用穀精草一兩爲末,以白面糊調攤紙花上,貼痛處,乾換。

《聖濟方》︰用穀精草末、銅綠各一錢,硝石半分。隨左右搐鼻。

鼻衄不止︰穀精草爲末,熟麵湯服二錢。(《聖惠方》)

目中翳膜︰穀精草、防風等分。爲末。米飲服之,甚驗。(《明目方》)

痘後目翳,隱澀淚出,久而不退︰用穀精草爲末,以柿或豬肝片蘸食。一方︰加蛤粉等 分,同入豬肝內煮熟,日食之。又方︰見夜明沙。(邵真人《濟急方》)

小兒雀盲,至晚忽不見物︰用羯羊肝一具(不用水洗,竹刀剖開),入穀精草一撮,瓦 罐煮熟,日食之。屢效。忌鐵器。如不肯食,炙熟,搗作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茶下。(《衛生家寶方》)

幼大全》)

海金沙

编辑

(宋《嘉 》)

【釋名】竹園荽。

時珍曰︰其色黃如細沙也。謂之海者,神異之也。俗名竹園荽,象葉形也。

【集解】禹錫曰︰出黔中郡,湖南亦有。生作小株,高一、二尺。七月收其全科,於日中暴之,小乾,以紙襯承,以杖擊之,有細沙落紙上,且暴且擊,以盡爲度。

時珍曰︰江浙、湖湘、川陝皆有之,生山林下。莖細如線,引於竹木上,高尺許。其葉細如園荽葉而甚薄,背面皆青,上多皺紋。皺處有沙子,狀如蒲黃粉,黃赤色。不開花,細根堅強。其沙及草皆可入藥。方士采其草取汁,煮砂、縮賀。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通利小腸。得梔子、馬牙硝、蓬沙,療傷寒熱狂。或丸或散(《嘉 》)。治濕熱腫滿,小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莖痛,解熱毒气

【發明】時珍曰︰海金沙,小腸、膀胱血分藥也。熱在二經血分者宜之。

【附方】舊一,新五。

熱淋急痛︰海金沙草陰乾爲末,煎生甘草湯,調服二錢,此陳總領方也。一加滑石。(《夷 堅志》)

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海金沙一兩,蠟面茶半兩,搗碎。每服三錢,生薑甘草煎湯下,日二服。亦可末服。(《圖經本草》)

膏淋如油︰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甘草梢二錢半。爲末。每服二錢,麥門冬煎湯服,日二次。 (《仁存方》)

血淋痛澀,但利水道,則清濁自分︰海金沙末,新汲水或砂糖水服一錢。(《普濟方》)

脾濕腫滿,腹脹如鼓,喘不得臥︰海金沙散︰用海金沙三錢,白朮四兩,甘草半兩,黑牽牛痘瘡變黑歸腎︰用竹園荽草煎酒,敷其身,即發起。(《直指方》)

地楊梅

编辑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江東濕地,苗如莎草,四、五月有子,似楊梅也。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赤白痢,取莖、子煎湯服(藏器)。

水楊梅

编辑

(《綱目》)

【釋名】地椒

【集解】時珍曰︰生水邊,條葉甚多,生子如楊梅狀。《庚辛玉冊》云︰地椒,一名水楊梅,多生近道陰濕處,荒田野中亦有之。叢生,苗葉似菊,莖端開黃花,實類椒而不赤。 實可結伏三黃、白礬,製丹砂、粉霜。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疔瘡腫毒(時珍)。

地蜈蚣草

编辑

(《綱目》)

【集解】時珍曰︰生村落塍野間。左蔓延右,右蔓延左。其葉密而對生,如蜈蚣形,其穗亦長,俗呼過路蜈蚣。其延上樹者,呼飛天蜈蚣。根、苗皆可用。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解諸毒,及大便不通,搗汁。療癰腫,搗塗,並末服,能消毒排膿。蜈蚣傷者,入鹽少許搗塗,或末敷之(時珍)。

【附方】新一。一切癰疽,及腸癰奶癰,赤腫未破,或已破而膿血不散,發熱疼痛能食者,並宜排膿托裡散︰用地蜈蚣、赤芍藥、當歸、甘草等分。爲末。每服二錢,溫酒下。(《和劑局方》)

半邊蓮

编辑

(《綱目》)

【集解】時珍曰︰半邊蓮,小草也。生陰濕塍塹邊。就地細梗引蔓,節節而生細葉。秋 開小花,淡紅紫色,止有半邊,如蓮花狀,故名。又呼急解索。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蛇虺傷,搗汁飲,以滓圍塗之。又治寒 氣喘,及瘧疾寒熱,同雄黃各二錢,搗泥,碗內覆之,待色

紫花地丁

编辑

(《綱目》)

【釋名】箭頭草(《綱目》)、獨行虎(《綱目》)

【集解】時珍曰︰處處有之。其葉似柳而微細,夏開紫花結角。平地生者起莖;溝壑邊生者起蔓。《普濟方》云︰鄉村籬落生者,夏秋開小白花,如鈴兒倒垂,葉微似木香花之葉。此與紫花者相戾,恐別一種也。

【氣味】苦、辛,寒,無毒。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瘡(時珍)。

【附方】新九。

黃膽內熱︰地丁末。酒服三錢。(《乾坤秘韞》)

稻芒粘咽,不得出者︰箭頭草嚼咽下。(同上方)

癰疽惡瘡︰紫花地丁(連根)、同蒼耳葉等分。搗爛,酒一鐘,攪汁服。(楊誠《經驗方》)

癰疽發背,無名諸腫,貼之如神︰紫花地丁草,三伏時收。以白面和成,鹽醋浸一夜貼之。昔有一尼發背,夢得此方,數日而痊。(孫天仁《集效方》)

一切惡瘡︰紫花地丁根,日乾,以罐盛,燒煙對瘡熏之。出黃水,取盡愈。(《衛生易簡方》)

瘰癧疔瘡,發背諸腫︰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爲末,油和塗神效。(《乾坤秘韞》)

疔瘡腫毒︰《千金方》︰用紫花地丁草搗汁服,雖極者亦效。楊氏方︰用紫花地丁草、蔥頭、生蜜共搗貼之。若瘤瘡,加新黑牛屎。

喉痺腫痛︰箭頭草葉,入醬少許,研膏,點入取吐。(《普濟方》)

鬼針草

编辑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池畔,方莖,葉有丫,子作釵腳,著人衣如針。北人謂之鬼針,南人謂之鬼釵。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蜘蛛、蛇咬,杵汁服,並敷(藏器)。塗蠍蠆傷(時珍)。

【附方】新一。

割甲傷肉不愈︰鬼針草苗、鼠粘子根搗汁,和臘豬脂塗。(《千金》)

獨用將軍

编辑

(《唐本草》)

【集解】恭曰︰生林野中,節節穿葉心生苗,其葉似楠,不時采根、葉用。

【氣味】辛,無毒。

【主治】毒腫乳癰,解毒,破惡血(恭)。

【附方】新一。

下痢噤口︰獨將軍草根,有珠如豆者,取珠搗汁三匙,以白酒半杯和服。(《簡便方》)

【附錄】留軍待 恭曰︰生劍州山谷,葉似楠而細長,采無時。味辛,溫,無毒。主肢節風痛,筋脈不遂,折傷瘀血,五緩攣痛。

見腫消

编辑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春生苗葉,莖紫色,高一、二尺,葉似桑而光,面青紫赤色,采無時。

【氣味】酸、澀,有微毒。

【主治】消癰腫及狗咬,搗葉貼之(蘇頌)。

【附方】新一。

一切腫毒及傷寒遺毒,發於耳之前後,及項下腫硬︰用見腫消草、生白芨、生白蘞、土大黃、生大薊根、野苧麻根搗成餅,入芒硝一錢,和貼留頭,乾即易之。若加金線重樓及山慈菇尤妙。(《傷寒蘊要》)

攀倒甑

编辑

(《圖經》)

【集解】頌曰︰生宜州郊野。莖葉如薄荷。一名斑杖,一名接骨。

時珍曰︰斑杖,名同虎杖;接骨,名同蒴 ,不知是一類否?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解利風熱,煩渴狂躁,搗汁服,甚效(蘇頌)。

水甘草

编辑

(《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多在水旁。春生苗,莖青,葉如柳,無花。土人七月、八月採。單用,不入衆藥。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小兒風熱丹毒,同甘草煎飲(蘇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