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李忠武公全書
卷一
作者:李舜臣
1795年
卷二

编辑

贈別宣水使居怡 编辑

北去同勤苦。南來共死生。一杯今夜月。明日別離情。

無題六韻 编辑

蕭蕭風雨夜。耿耿不寐時。懷痛如摧膽。傷心似割肌。山河猶帶慘。魚鳥亦吟悲。國有蒼黃勢。人無任轉危。恢復思諸葛。長驅慕子儀。經年防備策。今作聖君欺。

閑山島夜吟 编辑

水國秋光暮。驚寒鴈陣高。憂心輾轉夜。殘月照弓刀。

附追和諸作判書洪處亮 编辑

忠烈華夷伏。聲名日月高。遺孫不忘郢。夜夜撫長刀。

判書南龍翼 编辑

聞笛睢陽詠。千秋節並高。時危憶良將。中夜撫龍刀。

判書柳赫然 编辑

號令山河動。功名日月高。如今破壁上。夜吼舊龍刀。

參判李秞 编辑

太廟郞李弘毅甫。袖持忠武公遺句二幅來示秞。要得一言而帖之。槩以追感之盛意。而忠武公於余。宗姓之先輩也。平生忠節。後世所仰。而至於知字韻一聯。槩可見之。幸此一聯。流傳世間。而獨恨其未見全篇。且閑山島絶句。可想鎭邊憂國之誠也。噫。世之相後八十有餘年。而何幸二詩見寄於絶塞之行。其亦異矣。今余來守北邊戍樓。辛苦之餘。尤想忠武公爲國之一心也。遂感而擊節。忘其固陋。尾而和之。時自觀焉。

北來星斗近。南望嶺天高。自笑書生老。雄心倚寶刀。

右議政申翼相 编辑

雲海將星落。麟臺勳業高。英雄滿襟淚。遺恨泣龍刀。

參判李寅煥 编辑

千秋精爽在。萬里海雲高。一絶看忠義。猶存匣裏刀。

參議任奎 编辑

日月精忠貫。山河壯氣高。鯨鯢猶跋浪。怊悵撫龍刀。

副提學趙持謙 编辑

大海旌旗耀。將軍意氣高。千秋留一絶。詠罷撫長刀。

監司李喜龍 编辑

閱盡南征錄。公勳第一高。英靈猶未泯。匣裏吼龍刀。

修撰李寅賓 编辑

大樹飄零後。芳名百歲高。何人傳寶唾。忠赤凜霜刀。

判府事尹拯 编辑

張中丞睢陽城中。有門開邊月近。戰苦陣雲深之句。與將軍此作。意思一般。諸葛丞相諡忠武。將軍勳業。宜其同受大名也。國家南北受敵。讎恥未雪。人之思將軍。當愈久而不已。如吾輩腐儒。直鉛刀耳。脫有緩急。安有一割之用。感慨之極。情見于辭云。

睢陽遺響遠。諸葛大名高。八哀思勁翮。一割愧鉛刀。

領議政李畬 编辑

第一中興將。身殲勳更高。閑山秋夜意。舊匣尙雙刀。

領議政李濡 编辑

義與秋爭烈。名將日並高。平生報國意。看取匣中刀。

判府事趙相愚 编辑

萬斛龍驤駛。千層虎帳高。雄心猶不死。碧血染霜刀。

判書李墪 编辑

忠武公水國秋光暮一絶。少幸得賞於世人傳誦之餘。居常諷詠而扼腕流涕者久矣。今其玄孫都事字致遠者。卽余友也。請于大學士德水李公。推其詩意而略序其事。又歷請于諸名士和其韻。其意非藉此以圖不朽。欲垂諸子孫而不忘焉耳。屬余和有年。而固有所不敢者。輒辭之矣。今於遆官而歸也。其請益懇。義不當終拒。不以蕪拙。而書以贐之。致遠其恕之。

江淮唐保障。功烈較誰高。舊物猶遺恨。龍吟大小刀。

參判任弘望 编辑

欲識吾鄕事。唯當着眼高。至今牛斗上。餘氣射龍刀。

參判兪集一 编辑

賊勢風雷疾。將軍氣槩高。營門秋月夜。閑坐撫龍刀。

右議政閔鎭遠 编辑

功盖三韓大。名垂萬代高。人亡憂轉劇。慷慨撫腰刀。

參議宋徵殷 编辑

丁丑春。余出守牙州。洎至縣卽詢訪舊蹟。父老言忠武公之墓在某里。噫。公當壬辰之歲。蛇豕荐食。起自末將。受命閫臬。蔽遮湖海之間。卒能弭兇靖難。再奠國步。其精忠偉烈。焯焯在人耳目。居平。未嘗不欽仰。矧公衣冠之藏。在吾所莅之地。其感慨敬慕。尤何如哉。一日。其後孫新寧公。袖公閑山島中所詠一絶以示余。卽盥手展紙。諷咏一餉。其氣豪而志烈。詞高而格淸。雖殘膏賸馥。足以見公忠義之溢於辭而不可揜也。夫古之屬櫜鞬治韜略者。宜若與觚墨踈。而餘事文章。或能攘羭於文苑。詞繢暎發。可傳於後。豈其天賦通才。不習而能者耶。昔韓文公稱張廵好學無所不讀。誦漢書不錯一字。公亦能於弓馬之暇。染指書史。其蘊於中形於言者有如是。夫公之不朽於世。顧非藉於此。而唯其咳唾之餘。有不容泯沒者。近世諸公。多次公韻。殆十數篇。新寧公屬余拚和。不可以文拙辭。謹步而略叙之。以寓高山景行之意云爾。

赫赫勳名壯。三韓義節高。平生手裏物。惟有兩龍刀。

參議趙湜 编辑

氣作山河壯。名將星斗高。露梁千載月。曾照匣中刀。

參議李三碩 编辑

師出身先死。功尊節益高。平生滿襟淚。霑灑舊龍刀。

參議呂必容 编辑

海嶽勳名重。秋天節義高。哀榮紆聖渥。不賣舊時刀。

監司吳命峻 编辑

諸葛祁山烈。千秋較孰高。閑山殘月恨。夜夜吼龍刀。

牧使任弘亮 编辑

德水人豪挺。閑山韻更高。三韓再造烈。看取舊龍刀。

编辑

秋光入咳唾。忠義可爭高。先烈知無忝。晟刀卽愬刀。

右秋光句。用原韻意。寄李宣傳鳳祥。以寓期待勖勉之意。古語曰。忠義之氣。與秋色爭高。昔唐李晟。乃中興名臣也。有寶劍克成中興之功。以其劍傳諸子孫。其後李愬又以先劍平淮蔡。故用其事。庸眎區區之望。

编辑

酆城菀狴氣。光射斗牛高。一試將軍手。千秋作寶刀。

编辑

仙李樓船將。拔鞘天爲高。試問將軍劍。何如大食刀。

都事李畯 编辑

聲名雲水白。忠義秋天高。餘事乃文墨。奇勳在大刀。

大提學金楺 编辑

雲愁孤島立。水咽海天高。萬古英靈在。時時夜擊刀。

掌令李聖肇 编辑

忠烈爭秋凜。威名盖世高。誅鯨餘舊物。光出匣中刀。

從孫之綱 编辑

功盖靑丘域。名懸白日高。至今餘壯氣。光吐匣中刀。

無題一聯 编辑

誓海魚龍動。盟山草木知。

附題跋右議政李端夏 编辑

右詩一絶一聯。忠武李公之所作。而出於公日記中。日記年久。缺破其一。不得爲完篇。可惜也。嗚呼。公之勳烈盖邦家。忠貞貫日月。其事蹟。載諸史乘。勒之金石。播於國人之思詠者。垂宇宙而將不泯矣。惟此咳唾之遺。卽其精神所寓。其曰誓海魚龍動。盟山草木知者。可見其壯志精忠。成就得大功底氣像。其曰水國秋光暮。驚寒鴈陣高。憂心輾轉夜。殘月照弓刀者。亦可見其忠義與秋色爭高。而語其氣像。殆是大星將殞之時乎。念我先君子。嘗撰公諡狀。有曰每夜休士。必自理箭羽。亦與憂心輾轉殘月弓刀之語意相符。莊誦感歎。令人釀涕。公之玄孫直長弘毅。以其詩爲帖。要余跋其後。余雖不文。義不敢辭故識。

文正公宋時烈 编辑

余每讀岳武穆送張紫微詩。未嘗不擊節而三復。以爲其忠毅雄勇固其所也。至於文詞。亦何其奇且新也。今見李忠武閑山之作。可謂千載而同符者也。余嘗作露梁碑。略記公偉蹟。孝宗大王聞之。亟徵草本而讀之。極有漢帝鉅鹿意。今公玄孫弘毅。持是作見示。一唱三歎。不能去手。仍喟然而嘆曰。使逮孝廟時得蒙乙覽。則必將益加睿奬。愛及於屋上烏矣。今弘毅以不附權貴人。失官落魄。人不知爲忠義家子孫。嗚呼。其有能以告於執政者耶。

閑山島歌 编辑

閑山島月明夜。上戍樓。撫大刀深愁時。何處一聲羌笛更添愁。

按趙慶男亂中雜錄。有閑山吟咏二十韻云。而屢經兵燹。散佚不傳。只有一聯一歌傳於世。可勝惜哉。

襍著 编辑

劍銘長劍一雙分鐫。卽公筆也。今在公後孫家。 编辑

三尺誓天。山河動色。

编辑

一揮掃蕩。血染山河。

附次劍銘判府事趙相愚 编辑

一鑄雙龍。鬼神動色。

编辑

手剸鯨鯢。氣帶山河。

上體察使完平李公元翼 编辑

伏以事有不已之勢。情有莫急之形。以莫急之情。而値不已之事。則寧得罪於忘家之義。而勢或屈於爲親之私矣。某有老母。今年八十有一。當壬辰之初也。怯於俱焚。幸於苟全。遂以一家浮海而南。寓於順天之境。于是之時。以母子相見爲榮而不暇計其他矣。越明年癸巳。皇威掃蕩。醜類逃遁。此正流民懷土之時也。第以黠虜多詐。變謀百出。一隅聚屯。夫豈徒然。更若豕突。則是遺其親於餓虎之口。是以。不能决歸而式至于今日矣。雖然。某以庸才。叨承重寄。事有靡盬之責。身無自由之路。徒增陟岵之瞻。莫慰嗟季之心。朝出不還。尙有倚閭之望。何况不見已垂三載乎。頃因家僮。代人寄書曰。老病日甚。餘生無幾。願於未死。再見汝面。嗚呼。使他人聞之。想欲淚下。况爲其子者乎。自見此語。方寸益亂而更無關心之事也。某往在癸未之歲。爲咸鏡道乾原權管。而某之父死焉。某千里奔喪。生不能侍藥。死不得永訣。而常以爲終天之慟。今者母年已高於時制。堂日且迫於西山。若又一朝而忽有風樹之悲。則是某再爲不孝之子。而母亦不能瞑目於泉下矣。某竊自惟念。島夷之請成。所謂無故之和也。皇朝之使節已下。而迄無渡海之形。前頭之禍。恐有甚於往日。不以是冬歸寧於母。而春防又及。則决不可離陣。閤下幸察寸草之情。給以數日之暇。則乘舟一覲。而老母之心。庶可少慰矣。設有緩急。則豈以閤下之命而敢誤機事者耶。

附答書 编辑

至情所發。彼我同然。此書之來。令人心動。第緣公義所係。未敢率爾定奪也。

答陳都督見靑山島陳都督碑文 编辑

吾忠不及於武侯。德不及於武侯。才不及於武侯。此三件事。皆不及於武侯。而雖用武侯之法。天何應哉。翌日。果有大星墜海之異。

附原書 编辑

吾夜觀乾象。晝察人事。東方將星將病矣。公之禍不遠矣。公豈不知耶。何不用武侯之禳法乎。

上某叔書 编辑

頃聞氣候違和。仰慮罔已。今則已見勿藥之喜耶。姪伏荷下賜。無事供劇。母親所患。或作或撤。久不得見差。伏悶伏悶。前稟藥材。隨所有下惠伏望。洛中。胡差入城。胡將能巨里。領一萬兵。以田獵事號稱。來在義州越邊九連城。賊謀難測極可慮也。適聞有便。憑候起居。

上某人書 编辑

伏未審體候若何。仰慕仰慕。前日再度下書。伏欲進謁。兼稟討賊方略。而接戰時不能自護。中賊鐵丸。雖不至死境。深犯肩骨。連日着甲。丸穴爛破。惡汁長流。罔晝夜。桑灰水或海水浴洗。尙未差復。伏悶伏悶。發軍行師之日。定在何間。勤王一事。在今急急。而身病如此。北望長慟而已。但此道人心。一聞徵聚之奇。皆懷奔潰之計。沿海之人。又以謂從水路往西關。則還返難期。沿邊之地。無人守禦。將作賊藪。父母妻子。無復相見云。人心渙散。至於此極。何以制合耶。

编辑

伏未審體候若何。瞻戀之至。無任下誠。卽聞台體失寧。而戍守遠海。未易探候。徒極悶仰悶仰。此處賊勢。時無他跡。連日探嘗。則多有飢餒之色。其意必在穀熟。而我國備禦。處處齟齬。萬無防守之勢矣。倭奴所畏者舟師。而水卒之赴戰者無一人。移文方伯。則略無檢督之意。軍糧尤無所頼。百爾思惟。罔知攸措。舟師一事。勢將罷撤。如舜臣一身。萬死無惜。其於國事何。全羅新方伯及元帥。沿海舟師之糧。遣軍官。轉庫輸去。舜臣在他道。遠海無措制。勢至此極。奈何奈何。若別遣舟師。御史揔檢舟師之事。則似可濟事故狀啓。而且未知朝廷處分也。從事官丁景達。盡心於監屯。而前方伯移文曰。道主之外。不可續續耕屯。一切勿檢云。伏未知其意也。丁公今爲咸陽倅云。其所檢之事。將歸虛矣。仰悶仰悶。收穫間。未可仍之耶。

與某姪書 编辑

西南遠隔。每增悵痛。今見薀姪。又見汝書。悲慟尤極。汝兄等不欲還鄕耶。吾雖似粗喘。天將疊到。求索煩多。未能一一應答。奈何奈何。汝在故土。何以爲度。須速下來。爲可爲可。無可騎。則薈處馬相議騎來。爲可爲可。此書示于薈處可可。

答譚都司宗仁禁討牌文 编辑

朝鮮陪臣三道水軍統制使李某。謹答呈于皇朝宣諭都司大人前。倭人自開釁端。連兵渡海。殺我無辜生靈。又犯京都。行兇作惡。無所紀極。一國臣民。痛入骨髓。誓不與此賊。共戴一天。各道舟艦。無數整理。處處屯駐。東西策應。謀與陸地神將等。水陸合攻。使殘兇餘孽。隻櫓不返。擬雪國家之讎怨。本月初三日。領先鋒船二百餘隻。將欲直入巨濟。蕩滅巢穴。次次殲滅。俾無遺種。而倭船三十餘隻。闌入于固城,鎭海之境。焚蕩閭家。殺戮遺民。又多擄去。輸瓦斫竹。滿載其船。原其情狀。尤極痛憤。撞焚其船隻。追逐其兇徒。馳報舟師都帥府。領大軍合勢直擣之際。都司大人宣諭牌文。不意到陣。奉讀再三。諄諄懇懇。極矣盡矣。但牌文曰。日本諸將。莫不傾心歸化。俱欲卷甲息兵。盡歸本國。爾各兵船速回本處地方。毋得近駐日本營寨。以起釁端云。倭人屯據巨濟,熊川,金海,東萊等地。皆是我土。而謂我近日本之營寨云者。何也。謂我速回本處地方云。本處地方。亦未知在何所耶。惹起釁端者。非我也。倭也。日本之人。變詐萬端。自古未聞守信之義也。兇狡之徒。尙不斂惡。退據沿海。經年不退。豕突諸處。刦掠人物。有倍前日。卷甲渡海之意。果安在哉。今之講和者。實涉詐僞。然大人之敎。不敢違越。姑觀程限。馳達國王。伏惟大人遍曉此意。俾知逆順之道。千萬幸甚。謹昧死以復。

祭贈參判鄭 编辑

嗚呼。人生必有死。死生必有命。爲人一死。固不足惜。君獨可傷者。國運不幸。島夷作孽嶺南諸城。望風奔潰。長驅席卷。所向無前。都城一夕。兇醜成巢。千里關西。鑾輿播越。北望長痛。怒膽如裂。嗟我短拙。討殲無策。與君論難。披雲見曜。計定揮劍。戰艘相連。决死掛席。冒刃先登。倭奴數百。一時流血。黑煙漲天。日東愁雲。四度報捷。是誰之功。恢復宗社。指日可期。豈意神天不佑。毒丸遽及。彼蒼者天。理宜難究。回船更突。誓欲報怨。日且奄暮。風亦不順。未遂所願。平生之痛。豈過於此也。言念及此。痛若割肌。所恃者君。更將何爲。一陣諸將。痛惜無已。鶴髮在堂。已矣誰將。抱恨窮泉。曷時瞑目。嗚呼痛哉。嗚呼痛哉。才不展時。位不滿德。邦家不幸。軍民無福。如君忠義。古今罕聞。爲國忘身。有死猶生。長恨世間。誰識我心。含哀致誠。遙奠一酌。嗚呼痛哉。

讀宋史 编辑

嗚呼。玆何等時而綱欲去耶。去又何之耶。夫人臣事君。有死無貳。當是時也。宗社之危。僅如一髮之引千鈞。玆正人臣捐軀報國之秋。去之之言。固不可萌諸心。况敢出諸口耶。然則爲綱計奈何。毀形泣血。披肝瀝膽。明言事勢至此。無可和之理。言旣不從。繼之以死。又不然。姑從其計。身豫其間。爲之委曲彌縫。死中求生。萬一或有可濟之理。綱計不出此而欲求去。玆豈人臣委身事君之義哉。

約束各營將士文 编辑

千古所未聞之凶變。遽及於吾東方禮義之邦。嶺海諸城。望風奔潰。致成席卷之勢。鑾輿西遷。生靈魚肉。連陷三京。宗社丘墟。惟我三道舟師。莫不欲奮義效死。而機會不適。未展志願。今幸天朝遣大將軍李提督。領十萬兵馬。掃蕩箕城之賊。已復三都。爲臣子者踴躍欣忭。不知所言。又不知死所也。自上遣宣傳官。截殺大遁之賊。片帆不返。丁寧下敎。五日再至。正當奮忠忘身之秋。而昨日臨敵指揮之際。多有巧避逗遛之形者。極爲痛憤。卽當按律。而前事尙多。又有三令之法。更敎以効力。亦兵家之長策。姑容其罪。不爲摘發。約束辭緣。一一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