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岡先生文集/卷十七

卷十六 東岡先生文集
卷十七
作者:金宇顒
1755年
附錄卷一

碑誌 编辑

始祖太子詹事府君墓碑 编辑

我始祖高麗太子詹事府君諱龍庇公之墓。在慶尙道召文縣治之南五土山震向之原。縣人以府君有功德於民。久而不敢忘。共爲禁其樵牧。又相與立祠縣中。以時修祀。罔敢不虔。臧獲之在境內者。官復其徭。以奉祀事。如是數百年。以爲故事。正德間。慕齋先生金相國安國。出按是路。實我府君之弟龍弼後也。感其事。嘉其俗。爲申蠲復之令。自此邑人奉之彌謹。萬曆五年。府君之裔孫吏曹佐郞誠一。告于同宗子孫。各出財力。爲之立碑于墓前。作治逾時而功告訖。使裔孫前副校理宇顒。記其事以入石。宇顒竊惟古者。凡有功德於民者。皆在祀典。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所以厚報功施。不忘初也。降及後世。尙有遺意。其有功德入人之深者。則皆有以致其崇敬而興慕景嚮焉。如孔明之在巴蜀。遺黎祭於道陌。羊祜之在襄陽。行旅爲之墮淚。皆出於人情之自然而不能已者也。我始祖之在召文。觀其邑民之崇敬慕嚮。至於綿歷異代累數百年之久而不敢忽忘焉。則非功德入人之深而能如是乎。惜乎。我國之載籍不備。無所考證。不知我祖之於斯民。能禦大災者何事。能捍大患者何事也。獨其興慕崇敬有出於人情之自然者。則愈遠而愈不可泯耳。府君三子五壻。長子諱宜。尙書左僕射。次諱紘。義城府院君。次諱英。判典客寺事。左僕射之子曰瑞之。內盈少尹。少尹之子曰台權。奉翊大夫。文睿府左司尹。司尹之子曰居斗。奉翊大夫。工曹典書。典書之子曰宣略將軍都萬戶洊。萬戶之子曰縣監永命。縣監之子曰承文知事漢啓。知事之後三世而至成均生員諱璡。有五子。曰克一。今爲通訓大夫密陽府使。曰守一。曰明一。皆生員。曰誠一則吏部也。曰復一。成均學錄。文儒彬彬。萃于一家。當世稱之。府院君之子曰英烈。義城君。義城君之子曰興復。上護軍。曰申復。護軍。女適領議政韓永矴。二護軍之後。冠紳輩出。而韓議政有三子。曰確。左議政,西原府院君。曰磌。參判。曰𥑇。正郞。左議政之子曰致仁。西城君。曰致義。靑陽君。曰致禮。西陵君。女爲德宗大王妃。卽昭惠后也。寔誕我成宗大王及月山大君婷。判典寺事諱英。子諱之銳。艸溪郡守。郡守之子長諱光富。奉翊大夫兵部判書。次諱修德。某官。某官之子諱用超。佐我太祖大王。爲原從功臣湖南道兵馬節制。節制後六世而至宇顒先君子諱希參。仕我中仁明三大王朝。蜚英臺閣。佐銓天曹。操履學行。取重士林。官至通政大夫三陟府使。有四子。曰宇弘。今爲通訓大夫光州牧使。曰宇宏。中直大夫議政府舍人。曰宇容。未仕。其弟則宇顒也。五壻之後。名卿鉅公。前後相望。載在譜牒。今不殫錄。夫以我始祖積德之厚。流澤之遠。至於數百年而愈益光顯。使我輩裔孫。得以藉其餘烈。承其家訓。勸忠勉孝。以自樹立於世。此其源流所自。可謂深且遠矣。吾子孫。其又何敢忽焉而不之識也。今吏部與同宗諸賢。立石以識之。其追遠報本。用意勤至。所謂佳子孫者。其不在玆耶。宇顒忝在末裔。謭陋不文。不克敷揚我祖之功德。而懼夫湮晦莫之白也。徒以同宗諸軍過誤見推。義不敢辭。於是乎略序其首末如右。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斗巖金公墓誌。 编辑

中流而失舟楫。中道而殞驊騮。驚濤未息。險途難盡。可不爲大哀耶。故左議政金公之亡是已。公諱應南。字重叔。號斗巖。原州人。新羅敬順王之裔。在高麗。有曰巨公吏部尙書。允侃侍中。時寶代言。良信政堂文學。資贊成事。義宣州守。瑨兵部尙書。晐吏部尙書。得兩漢城左尹。乙辛工部尙書。連宗贈參議行直長。彭壽贈參判行通政。末孫贈判書行兵使。寔公之曾大父也。大父曰安祐。贈左贊成。考曰珩。贈領議政。三代皆以公秩追崇。領議政娶善山金氏贈參判德裕之女。以嘉靖丙午三月二十八日。生于薰陶坊之苧洞。生而岐嶷。三歲能讀書。八歲能誦詩書。通大義。年十四。喪所恃。念家計淸貧。須立揚奉親。攻苦爲文。日就月將。丁卯。中司馬試。戊辰。捷龍榜。選補承文院正字。辛未。丁內憂。先大夫寢疾。關西公侍湯藥。衣不解帶。蟣蝨落地。刲股以進。禱天號泣。定州人至今稱之。有流涕者。廬墓三年。一不踐中門之內。癸酉。服闋。薦翰林。以終制未久。不就試才。甲戌。拜弘文館正字。乙亥。陞博士修撰。丙子。授司諫院正言。移兵曹佐郞。轉獻納。丁丑。復拜修撰。陞校理。授司憲府持平。己卯。拜吏曹佐郞知製敎。賜暇讀書。庚辰。授司憲府掌令。辛巳。拜兵曹正郞。復入銓曹爲正郞。移弘文館應敎。壬午。陞典翰直提學。移執義。遞授司瓮院正。陞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癸未。東西禍作。士類盡斥。三司爲之一空。公亦在指斥中。特除濟州牧使。公聞命卽陛辭。引對賜虎皮胡椒貂皮耳掩。慰諭而遣之。公感泣而出。渡海赴官。適値饑饉。道殣相望。公請粟以賑。再活一島之民。興學校勸孝弟。變獷俗知禮義。民至今稱慕。立碑以頌之。乙酉。召還。拜右承旨。陞嘉善大夫司憲府大司憲。丙戌。拜都承旨。移司諫院大司諫。遷成均館大司成。復拜大司憲。戊子。拜吏曹參判。移刑曹參判。己丑。前修撰鄭汝立以謀叛誅。一時士大夫坐交遊被禍者。無慮百餘人。公獨以謹愼免。庚寅。出補安邊府使。俄遭臺劾罷官。涖職僅一月。而閤境感德。如失父母。其冬敍用。辛卯。以聖節使赴京。時倭酋秀吉弑其君自立。志欲無厭。有射天之謀。脅令我國遣通信使。朝廷不得已遣之。猶未敢奏聞天朝。公臨行上疏曰。日本與安南琉球接境。且近福建。商舶絡繹。我國通信。寧有不知之理。中朝若問此事。臣將何辭以對。上意亦以爲然。命議大臣具由奏聞。初上國聞我國通日本。果大疑。許閣老國曰。朝鮮禮義之邦。必無欺隱。聖節使不久當至。可問以驗之。公行適及其際。禮部招問。公奏對詳明。又移咨于許公。許公見其帖曰。文辭甚美。字法亦佳。必文章宰相來也。由是天朝釋疑。遂下褒嘉之詔。使還。上喜甚。特加資憲。手持金帶賜之。授漢城府判尹。壬辰。倭賊陷京城。大駕西幸。公以兵曹判書從。忠勤備至。癸巳。拜議政府左參贊禮曹判書副提學大司憲。冬。拜吏曹判書。扈駕還都。經亂之餘。朝廷草創。奸黨尙熾。公議不行。公沈機不露。確志靡撓。收合士類。轉移世道。重恢之後。稍有陽復之望。皆公之力也。胡澤之來。始倡羈縻之說。公獨執不可。上箚以排之。甲午夏。陞崇政大夫議政府右贊成。行吏曹判書。其冬。卜相。拜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右議政兼領經筵監春秋館事。乙未。陞左議政兼世子傅。和事不成。倭賊再渡海。迫令王子大臣入質。朝議依違。公建白遣鄭期遠等請兵于天朝以禦賊。湖西人宋儒眞叛誅。辭連者多冤枉。公白上釋任琦等。丙申。李夢鶴又叛。就捕連建。平民尤衆。公爲推官。按覈詳明。申釋湖西二百餘人湖南三十餘人。兩湖人心。賴以稍定。丁酉。舟師敗衄。倭賊蹂躪兩湖。遂迫京城。天兵單弱。大小業業。蕭按察應宮。挾沈惟敬來。欲遣詣賊營議緩兵。時皇朝以沈與賊通。方議其罪。楊經理麻提督。皆以爲不可遣。柳相以爲賊兵已迫。事無可爲。欲奏請遣沈。以冀萬一之幸。公毅然上箚爭之。以爲沈不可遣。若聽按察之言。輕自上本。深恐他日得罪於天下之公議。上從公言。俄而賊退。是年九月。公以延慰經理。往還松京。感風寒失音。以國事方殷。不敢告病。十月。以按撫使往嶺南。行至豐基。證勢猝劇。輿疾還京。經年牀席。藥餌無效。戊戌十月二十四日。捐館舍。享年五十三。訃聞。上震悼。方與唐官相對。命去肉饍。輟朝三日。贈賻有加。公卿士庶。莫不嗟惜。家無甔石。斂乏衣服。經理初喪。皆賴親舊。且無以掩土。朝廷惻然。啓達天聽。題給墓軍葬需。亂離以來未曾有也。公德厚而量宏。外柔而內剛。勇於爲義。淡於財利。其在家則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分財之際。奴婢自擇老羸。盡以壯實與弟起南曰。汝計活甚艱。宜賴以資生。其在朝也。律身方嚴。論議持正。而不自表見其所長。謨謀帷幄。密勿忠益。蓋有人不及知者。當官處事。一以至公。好善嫉惡。出於天性。然每戒子弟曰。好善加一倍。惡惡減一倍。與人言尋常是非。則或有放過。至於臨大事決大疑。確然不動。直行其志。立朝三十餘年。未嘗營一田宅。每曰。受祿而食之。賃屋而居之。不勞心力而安享本分。莫如我也。不衣錦。不重肉。酒量雖大。飮不過度。不喜絲竹宴樂。凡奢麗之物。一不近之。淸白一節。求之古人。罕有其儔。避權勢如避水火。身在淸要。戒懼不弛。恒杜門謝客。車馬絶稀。及爲宰相。年少後進。非公事。亦不往來。掌銓衡時。除擬精當。人不敢干以私。甄拔人才。如恐不及。如其賢也。雖寒門必取。亦不以貴勢爲嫌而不用。尤謹於守令之選。惟以公道。不容私情。有一人以忠孝大節聞於世。卽公父執也。公敬事之。如事父兄。以其人之短於吏才也。每來求縣。一不注擬。後於經筵。陳達其人節行。上嘉之。命陞堂上。公拜相於國事板蕩之後。憂時發憤。寢食俱忘。常以爲恢復之要。不在於鍊卒築城。而惟在於收合人心。所以收合人心。則在於伸雪己丑冤枉。嘗於榻前。論李潑無辜曰。臣豈敢爲死官。欺罔君父乎。追贈崔處士永慶時。朝議欲以堂下官贈之。公曰。不足以表其風節。乃贈大司憲。於是士論定。而權姦構揑之罪。無所逃矣。君父之讐。不共戴天。寧爲請兵而亡。不肯媚賊而生。此公之所以不主和議。而告急於天朝者也。天兵東征。雖不能一擧掃蕩。而人知討賊之義。不屈膝於賊庭者。又安知非公之功耶。時勢艱危。南北之論又起。公慨然曰。今日正宜同心拯救。而惹起爭端可乎。儻有攻擊始禍者。當爲小人。公之爲相。適當此時。無偏無黨。屹然持正。不動聲色。而鎭壓之功多矣。天不暇壽。豈非關國家之成敗。繫士林之安危乎。嗚呼痛哉。金虜方張而天奪紫巖。牛,李釀禍而不遺晉公。內外之患。交迫于前。不知天意果何如也。公之云亡。豈但邦國殄瘁而已哉。公樂善取友。不遺葑菲。宇顒狷狹迂滯。不適世用。而公圖濟時事。竭誠周旋。雖其好尙不同。而特以公議相取。常切磋論議。如州平孝直之於孔明。故公之亡。宇顒以詩哭之。有平生法孝直之句云。明年己亥二月十一日。葬于陽川南山里斗洞丑坐未向之原。從先兆也。夫人韓山李氏。贈領議政之蕃之女。克配君子。賢有行。先公十七年而歿。至是遷墓。同塋而窆。公有一子命龍。東宮洗馬。側室有一子二女。皆幼。洗馬以宇顒於公有知心之分。泣血而屬之。使誌其墓。義不敢辭。謹敍其顚末。以俟銘彝鼎者考擇焉。

行狀 编辑

南冥先生行狀 编辑

先生姓曺氏。諱植。字楗中甫。自號曰南冥。曺氏爲昌山著姓。高麗太祖神德王后生德宮公主。下嫁于曺氏。生刑部員外郞瑞。寔爲鼻祖。其後九世平章。代有偉人。先生以弘治辛酉六月二十六日辰時生。生有異資。早歲豪勇不羈。稍長喜爲文。務爲奇古。以文章自負。判校公每勉以擧子業。先生自雄其才。謂科第可俯取。年二十五。偕友人肄擧業於山寺。讀性理大全。至魯齋許氏語。有曰。志伊尹之志。學顔淵之學。出則有爲。處則有守。丈夫當如此。先生於是惕然警發。惘然自失。始牾從前所趣之非。而古人所謂爲己之學者蓋如此也。遂喟然發憤。竟夜不就席。遲明。揖友人而歸。自是篤志實學。堅苦刻勵。終日端坐。夜以達朝者累年。旣已博求經傳。旁通百家。然後斂繁就簡。反躬造約。而自成一家之學。嘉靖丁酉。先生年三十七。始斷棄擧業。一意吾學。屛居丘園。結茅水竹之間。謝絶世故。蕭然自適。由是潛修靜養。磨厲精神。而所造益以高遠矣。家世淸貧。先生授室于金海。婦家頗饒。先生旣蚤孤。遂奉母夫人。就養于海上。乙巳。丁憂。奉柩還葬于嘉樹。遂居本業。晩歲卜居頭流之德山洞。以定菟裘之計。先生以中廟朝。用薦特除參奉。不就。明廟嗣服。再除主簿。皆不就。乙卯歲。特除丹城縣監。又不就。上封事。略云。殿下之國事已非。邦本已亡。天意已去。人心已離。慈殿塞淵。不過深宮之一寡婦。殿下幼沖。只是先王之一孤嗣。天災之百千。人心之億萬。何以當之。何以收之耶。川渴雨粟。其兆伊何。音哀服素。形象已著。當此之時。雖有才兼周召。位居勻軸。亦末如之何矣。況一迷身才如草芥者乎。上不能持危於萬一。下不能庇民於絲毫。爲殿下之臣。不亦難乎。號召勤王。整頓國事。非在於區區之政刑。惟在於殿下之一心。汗馬於方寸之間。而收功於萬牛之地。其機在我而已。獨未知殿下之所從事者何事也。好學問乎。好聲色乎。好弓馬乎。好君子乎。好小人乎。所好在是。而存亡繫焉。誠能一日惕然警悟。奮然用力。忽然有得於明新之內。則明新之內。萬善具在。百化由出。擧而措之。國可使均也。民可使和也。危可使安也。疏入不報。丙寅。朝廷大召名儒成運李恒林薰金範韓脩南彦經等。復以遺逸召先生。辭。再有旨敦諭。乃就徵。除尙瑞院判官。拜命。引對思政殿。上問治亂之道。爲學之方。對曰。古今治亂。載在方策。不須臣言。臣之意以爲君臣之間。必情義交孚。然後可以有爲也。因極陳小民流移困頓之狀。上又問三顧草廬事。對曰。諸葛亮。英雄也。非不能料事者。然與昭烈同事數十年。竟不能興復漢室。臣所不得以知也。先生意蓋謂孔明不當出來也。先生旣入對。卽發南還。不俟朝命。隆慶丁卯。今上卽位。首下敎書。所以獎諭求助者甚至。已而。繼有旨。待日候溫暖。乘馹上道。先生再辭。初辭所志。有老甚病甚罪甚之語。又言宰相之職。莫大於用人。今乃不論善惡。不分邪正。再辭所志。略云。請以救急二字獻爲興邦一言。以代獻身。方今邦本分崩。百弊斯極。所宜大小急急。如救焚拯溺。罔或支持。而徒事虛名。論篤是與。幷求山野棄物。以助求賢美名。名不足以救實。猶畫餠之不足以救飢。請以緩急虛實。分揀處置。是時主上方嚮儒學。諸賢滿朝。論說性理。而朝綱不振。邦本日蹙。先生蓋深念之。故奏及之。戊辰。又下旨趣召。辭。上封事。開陳君德。大抵以明善誠身爲要。而於其終篇。有云。臣前日所志。救急之言也。尙未聞天意感動。應以爲老儒賣直之言。不足以動念也。況此開陳君德。不過爲古人已陳之塗轍。然不由塗轍。更無可適之路矣。又言當今王靈不振。政多恩貸。令出惟反。綱紀不立者數世矣。非振之以不測之威。無以濟百散糜粥之勢。非潤之以大霖之雨。無以澤七年枯旱之艸。必得命世之佐。上下同寅恊恭。如同舟之人。然後稍可以濟頹靡燋渴之勢矣。又極言胥吏之狀曰。堂堂千乘之國。藉祖宗二百年之業。公卿大夫濟濟後先。相率而歸政於儓隷乎。此不可聞於牛耳也。軍民庶政。邦國機務。皆由此刀筆之手。絲粟以上。非回捧不行。方土所獻。一切沮抑。無一物上納。豈意殿下不能享大有之富。而反資於僕隷防納之物乎。此而不厭。加以偸盡帑藏之物。靡有尋尺斗升之儲。國非其國。盜賊滿車下矣。夫以尹元衡之勢而朝廷克正之。況此狐狸鼠雛腰領。未足以膏齊斧乎。布列王國者。誰非命世之佐。夙夜之賢邪。姦臣軋己則去之。姦史蠧國則容之。謀身而不謀國。靡哲不愚。以樂居憂。臣索居深山。俯察仰觀。噓唏掩抑。繼之以淚者數矣。臣於殿下。無一寸君臣之分。何所感於君恩。而齎咨涕洟。自不能已耶。交淺言深。實有罪焉。獨計身爲食土之毛。尙爲累世之舊民。忝作三朝之徵士。猶可自比於周嫠。可無一言於宣召之日乎。疏奏。有旨優答曰。觀此格言。益知才德之高矣。當留念焉。己巳冬。以宗親府典籤召。辭。庚午正月。再召。又辭。朝廷虛位以待者逾年。竟不至。辛未夏。特命本路。宣賜米菽若干斛。以周其乏。先生上疏陳謝。因獻言君義云云。上報曰。省覽疏章。可見憂國之誠。雖在畎畝。未嘗忘也。是歲臘月。先生寢疾。壬申正月。本路以疾聞。上遣中使問疾。未至而先生易簀。二月八日也。是日。大風暴雪。天地昏暝。山頹斗隕。豈小變哉。訃聞。特命賜賻賜祭贈爵。壬申四月六日。葬于山齋後峯壬坐丙向之原。遵遺命也。夫人南平曺氏忠順衛琇之女。先五年卒。葬于金海。生一男。雋異。先生奇愛之。九歲而殀。一女適萬戶金行。生二女。長適權知承文院副正字金宇顒。次適士人郭再祐。旁室子三人。曰次石,次磨,次矴。女幼。嗚呼。先生可謂間世之英豪矣。雪月襟懷。江湖性氣。特立萬物之表。俯視一世之上。高識遠見。出於天資。臨機論事。發人意表。而憂時憤世。忠激義形。發於囊封奏對之間者。槪可見也。天性伉慨。未嘗俯仰於人。常與學士大夫。語及時政闕失。生靈困悴。未嘗不扼腕哽咽。或至流涕。聞者爲之竦聽。其拳拳斯世如此。然而由道守義。不肯自小以求用。安貧固窮。未賞自屈以從俗。故與世長辭。巖穴終古。使其未試於廊廟。而經綸之業。零落於煙霞。嗚呼。是孰使之然哉。其所得於性分之內。而亙萬古而不磨者。則初不以用捨而加損也。先生才氣甚高。豪邁絶人。議論英發。儀容峻厲。英毅之氣。達於面目。每對其儀形。接其言論。則放逸之心。偸懦之氣。自不敢萌于中矣。至其造詣之高。自得之妙。則有非汚愚管見所能測度而臆說之者。而姑卽其可見之實。則獨處書室。整齊瀟灑。書冊器用。安頓有常。終日端坐。未嘗見其隤隳傾倚之時。夜分就寢。亦未嘗昏睡。嘗語學者曰。夜中工夫儘多。切不可多睡。又云。恒居不宜與妻孥混處。雖有資質之美。因循汨溺。終不做人矣。其厲志自立。多此類也。其爲學也。略去枝葉。要以得之於心爲貴。致用踐實爲急。而不喜爲講論辨析之言。蓋以爲徒事空言而無益於躬行也。其讀書。不曾章解句釋。或十行俱下。至切己處。便領略過。其用功之篤也。常佩金鈴。以自警省。號曰惺惺子。蓋喚醒之工也。嘗以淨盞貯淸水。兩手捧之終夜。蓋持志之事也。又有短屛。畵先聖先師遺像。常置几案上。每對之。肅然如侍坐而後先焉。嘗模畫神明舍爲圖。以寓目存警。其銘曰。太一眞君。明堂布政。內冢宰主。外百揆省。承樞出納。忠信修辭。發四字符。建百勿旂。九竅之邪。三要始發。動微勇克。進敎厮殺。丹墀復命。堯舜日月。三關閉塞。淸野無邊。還歸一。尸而淵。其革帶銘曰。舌者泄。革者結。縛生龍。藏漠沖。其劍銘曰。內明者敬。外斷者義。其反己內修。篤信自力。類如此。其在金海。有書室曰山海亭。枕山臨海。幽邃而宏豁。名其房曰繼明。左右圖書。靜坐潛養。蓋三十餘年。嘉樹精舍。名曰鷄伏堂。取涵養如鷄抱卵之語。名書室曰雷龍舍。取尸居龍見淵嘿雷聲之語。山居精舍。亦揭名雷龍。書其旁曰。雷則晦冥。龍則淵海。使龍眠畫雷龍狀。一幅垂之坐隅。最後作書室曰山天齋。取易大畜之義。齋有板窓。左書敬字。右書義字。其敬字邊旁。細書古人論敬要語。常目擊而心念之。至於疾革之日。猶誦其語不絶口。寢疾逾月。精爽不亂。其與學者語。猶以行己大方。出處大節。諄諄不倦。疾甚則命旋席東首。揮婦人勿近。戒內外安靜。笑謂門人曰。死生常理耳。又曰。天祐之死。鳴琴鼓缶。羅列歌舞而化。此豈人情耶。渠不學故如是。某卻不要如此。天祐者。三足堂金先生大有也。嗚呼。觀其死生之際。確然不亂如是。則可見其平生問學之工。定力之固。有大過人者。卓乎其不可及已。其敎學者則有云。遨遊於通都大市之中。金銀珍玩。靡所不設。終日上下街衢而談其價。終非自家家裏物。只是說他家事爾。卻不如用吾一匹布。買取一尾魚來也。今之學者。高談性理。而無得於己。何以異此。又言濂洛以後。著述輯解。階梯路脈。昭如日星。新學小生。開卷洞見。至其得力之淺深。則只在求之誠不誠如何耳。又言吾於學者。只得警其昏睡而已。旣開眼了。自能見天地日月矣。以故未嘗爲學徒談經說書。只令反求而自得之。然其精神風力。有竦動人處。故從學者。多所啓發。卻非區區講說所能及也。頗喜看參同契。以爲極有好處。有補於爲學。至於陰陽地理醫藥道流之言。無不涉其梗槪。以及弓馬行陣之法。關防鎭戍之處。靡不留意究知。蓋其才高志彊而無所不學也。平生酷好山水。凡泉石佳處。遊歷靡遺。尤愛頭流山水之壯麗。至於十往來不厭。嘗與李黃江諸公遊頭流。有錄行于世。未嘗著書。只有讀書箚記要語。名曰學記。嗚呼。此特講學之規模。做功之次第。議論之緖餘耳。其用功則親切著明。要自確實頭做來。故其炯炯之心。烈烈之氣。卓立頹波。照映方來。而廉頑立懦於百世之下矣。章句小儒。寄命乎耳目。出入於四寸。而猶欲以學術議先生。至其臨小利害僅如毫髮。而張皇失措。進退無門。求其屹然獨立。毅然不拔如先生者。百未見一人焉。則於先生又胡可以輕議焉哉。小子蠡測。本不足以窺滄海之淺深。徒以從遊之久。其於行事之迹。瞷之最熟。粗述所見。庶幾備立言君子採摭之萬一云爾。

南冥先生言行錄 编辑

中廟朝。用李霖李彦迪薦。除獻陵參奉。

癸亥歲。宇顒初拜門下。先生出所佩囊中鈴子以贈曰。此物惺惺子。淸響解警省人。佩之覺甚佳。吾以重寶與汝。汝其堪保此否。又曰。此物在汝衣帶間。凡有動作。規警誚責。甚可敬畏。汝其戒懼。無得罪於此子也。問莫是古人佩玉意否。先生曰。固是。抑此意甚切。不止於佩玉也。

宇顒嘗請敎。先生寫雷天二字與之。蓋大壯之義。

先生擧古語誨宇顒曰。行己之初。當如金玉。不受微塵之汚。

又曰。丈夫動止。重如山岳。壁立萬仞。時至而伸。方做出許多事業。譬之。千鈞之弩一發。能碎萬重堅壁。固不爲鼷鼠發也。

又曰。沈潛底人。須剛克做事。天地之氣剛。故不論甚事。皆透過。公力量淺薄。須做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底工夫。庶可耳。

謂宇顒逑曰。天下第一鐵門關。是花柳關也。汝等能透此關否。因戲言此關能銷鑠金石。汝輩平日所操。到此想應消散無餘矣。

謂宇顒曰。吾平生有一長處。抵死不肯笱從。汝尙識之。

又語宇顒逑曰。汝等於出處。粗有見處。吾心許也。士君子大節。惟在出處一事而已。

所居書室。皆施丹雘。取其明淨也。宇顒嘗問丹雘。恐非寒士所宜。願不必如此。先生戲云。吾卻有富貴氣。不似儞苦淡模樣也。

又答門人仁弘書曰。此何等時也。何等地也。虛僞之徒。盡是麟楦於此。而儼然冒處賢者之位。若宗匠然可乎。箕子之佯狂。非關商室之興亡。身處明夷。欲不以聖賢自居也。近日之寒暄孝直。皆不足於先見之明。況如我者乎。吾欲渾渾處世。無異於杯酒間人也。亦何叫呶使氣。若忘物者然乎。今吾只是自守其身。邁邁逃走重名之下耳。老夫非無所見而然也。

好養海鶴。嘗有一詠曰。雙鶴身同三作口。三山家在四爲隣。

愛人好士。不事表襮。開心坦懷。一見如舊。豪氣絶倫。議論凜然。儀表士林。至於鄙夫野人。皆知有南冥先生。而學士大夫識與不識。稱先生者。必曰秋霜烈日云。

嘗愛闍崛山之明鏡臺。往來棲息者累年。常關門獨坐。看書達曉。靜嘿終晷。有寺僧言其所處之室。終日寂然無聲。但時聞以手指抵書案微有聲。因知其尙讀書也。

長於譬諭。引物連類。明爽不凡。亦有英氣太露處。雜以諧謔嘲諷之言。

家貧。輕財好施。兄姊弟妹。友愛篤至。分家産時。先生以承祀受京中藏義洞家舍。及居海上。以與姊夫李公亮。公亮以眞歸之。受而頒諸弟妹之貧者。一毫不自取。又盡以兔洞田産與弟桓。迨其始還。無立錐之地。資衣食於弟妹。亦曠然不以爲意也。

一時名士如聽松成先生守琛仲玉,大谷成先生運健叔,東州成先生悌元子敬黃江李先生希顔愚翁松溪申先生季誠子諴。皆爲知己友。成參奉遇仲慮,郭司諫珣伯瑜。交契亦厚。二人死於乙巳。每念之。未嘗不流涕。與人語及。必嗚咽哽塞。至死不忘。與三足金先生大有天祐。交道最深。嘗以天下士許之。其卒也。先生視之。三足念先生貧乏。遺令諸子。歲遺之粟若干。先生不受。以詩復之曰。於光亦不受。此人劉道原。所以胡康侯。至死貧不言。其辭受之不苟如此。先君子雅敬重先生。嘗奉使嶺表。訪高隱於兔洞。贈之以詩曰。古人好靜坐。今日見夫君。

婚姻喪葬祭祀之禮。皆略倣家禮。取其大意。其節文。不求盡合。其執親之喪。哭泣三年。身不脫衰。足不出廬。於婚禮。則以國俗行禮。於婦氏。不得行。親迎一節。只令壻婦相見於廳事。行交拜之禮。蓋以是爲復古之漸也。又於婚喪。不從俗說高排果床。一時士夫之家多有化之者。而風俗亦爲之少變矣。

少時大奮業文章家。最喜讀柳文而力慕效之。雖俯就場屋。亦不肯暫看東人俗下文字。其爲詩。亦刻意慕古。晩歲嘗自言。吾學古文而不能成。退溪之文。本是今文。然卻成熟。譬之。我織錦而未成匹。難於世用。退溪織絹成匹而可用也。寫大字。頗遒勁。效雪菴兵衛森帖。然亦未嘗留意。自言其不成也。

丙寅被召時。與一齋諸先生幷在都。一齋以師道自居。接引後學。門庭塡溢。先生獨杜門掃軌。士子或有求敎者。至以戲語答之。

南還後。玉溪盧公以書問其遽歸之事。報書曰。某累承恩命。禮宜一進拜闕。棲遲都下。更欲何爲耶。明公朝夕入朝。若無行道之事。而久留不退。亦未免苟祿也。時玉溪家食。

辛未十一月二十一日。先生患背疽。壬申正月。疾革。諸門人侍坐。先生曰。我非學者。平生多俠氣。但濟以學力耳。量狹而才小。似不能當大事。但愛人好善。欲得許多人。各付許多事。我卻要退坐。爲其無才故也。

是月十四日。先生病甚。門生等進曰。請先生有以敎小子。先生曰。凡百義理。君輩所自知。但篤信爲貴。且曰。諸朋友在此。吾死亦榮矣。且不見兒女悲啼之態。此是大段快樂事也。又極論時事。慷慨扼腕。有如平日。

宇顒請曰。萬一不諱。當以何號稱先生乎。曰。用處士可也。此吾平生之志。若不用此而稱爵。是棄我也。若金海墓碣稱令人者。以次石所立故也。

十五日朝。呼宇顒曰。吾今日精神異前。殆其死矣。其勿復進藥。以手拭兩眠。開視眸子。精明無異平生。又令開窓曰。天日如許淸明也。又曰。書壁敬義二字。極切要云云。學者要在用工熟。熟則無一物在胸中。吾未到這境界以死矣。又曰。殯我於山天齋可也。宇顒請東首以受生氣。先生曰。東首豈能受生氣。再三請之。且言正終之說。先生許之曰。君子之愛人也以禮。遂東首。

是日。先生旣斷藥物。米飮不入口。終日沈臥。了了不亂。仁弘進曰。藥物之斷。固聞命矣。至於米飮不入口。恐非自然底道理。先生爲進少許。日夕而稍蘇。更留連二十餘日而終。先生雖在甚病之中。未嘗一刻忘操存之意。殆古人所謂一息尙存。此志不容少懈者也。

先君子七峯先生遺事 编辑

中廟朝二年正德二年丁卯四月日。先生生于星州沙月谷之里第。

幼有至性。岐嶷異常。孝友之德。出於自然。而其在親庭。提挈訓誨。無非法語。所以㴠泳薰陶。成就美質。非他人比也。

少時。受書於沙村裵進士以張。

稍長。從李上舍明遠于赤山寺。又從宋執義天章受學。執義名希奎。乙巳正人也。

公自著揚錄云。初誦古文尙書。爲文頗有奇氣。旣而。親意欲其早爲立揚。而或謂不宜於擧業。乃改其氣習。從事於俗下文字。

辛巳。娶淸州郭氏承議郞醫書習讀官諱仁和之女。以公故封淑夫人。後因子宇宏官顯。追贈貞夫人。

嘉靖壬午。長子宇弘生。

三年甲申。次子宇宏生。

從眞樂堂金先生遊學。先生諱就成。字成立。居嵩善。自號西山布衣。受學於洛下松齋先生朴公英。其學好靜坐。以主靜㴠養爲本。公自爲秀才時。往來講學。義兼師友。先生雅稱重焉。

公家在七峯山下。自號七峯山人。嘗以進齋名其書室。金先生之弟對越齋文之。名就文爲之說。

辛卯。先生二十五歲中司馬科。

戊戌。子宇容生。

庚子。先生三十四歲登文科出身。子宇顒生。

眞樂先生以書賀之。有云。幸到大地。得行道焉。不啻如己已。其相期之重如此。

又嘗貽一帖云。涵養本源之工。誠易間斷。但纔覺得間斷。便是相續處。從此提撕。接續久之。自然天理明矣。持此面論難言之妙。願焉。

公游宦京城時。嘗以先生手書此帖粘壁間。宇顒幼時見之。

家世淸寒。沈淪草澤。承旨府君。每願公顯揚。扶持門戶。公以此屈意擧業。及釋楬時。承旨公已下世。淑夫人及見而祿不及養。每以此爲終天之痛。

登第時。考官慕齋金先生安國。得其對策。喜曰。必士人也。遂得擧。慕齋又力薦之。選槐院。與河西金先生麟厚。同行免新禮。相與游。交契甚深。甲辰。季女生。適奉事李應命。見墓誌。南冥曺先生所撰

丙午。長子宇弘。俱中生進。公自下邑。發身登朝。惟以公議。敭歷顯要。常杜門自守。不喜交游。河西嘗言慕齋之賢。勸賚剌往謁。而公亦不卽從。後因公事。始造其門。

乙巳以後。世道艱危。公益自晦。每公退。杜門絶迹。未嘗尋訪人。人亦無來訪者。門庭常閒然。以此經歷危險而得免於世。

公有藻鑑能知人。尹彦久當朝時。好爲淸疏語。人或見欺。而公獨知其懷姦。絶不與交。又如陳復昌李無疆輩用事時。公嘗預言其必敗。旣而果然。

爲正言。忤陳復昌。出爲高山察訪。未幾還朝。出入三司官吏兵曹郞僚。多以病休告。未嘗久於其任。

辛亥。受敬差之命。踏驗災傷於慶尙右道。辭朝時。政丞李芑謂曰。國計方不足。公須嚴核將熟作荒者。若將荒作熟則不須問也。公鄙其言。到任尤嚴核將荒作熟者。接事精明。州縣憚其風釆。莫敢欺瞞。深山窮谷。靡不親歷。因此積勞。遂成瘕疾。還朝。按劾數邑。皆將荒作熟者也。廟堂不悅。寢其事。公亦自是抱病移告。不復久於朝矣。

按事時。嘗至三嘉縣。訪南冥曺先生于鷄伏堂。南冥知公有歸田之志。因勸其早決云。南冥有詩數章。有云。駪駪之子路。頭玉何亭亭。又云。人鬼回頭面。非天只在斯。其題語。有云。求田問舍。言無可釆。徒枉了貴人。餘不能記。

壬子。仲子宇宏中司馬壯元。

癸丑。拜司饔院正。以病求外補。授三陟府使。長子宇弘登文科。

爲政。以慈詳愛民爲本。不施鞭朴而吏民愛戴。不嚴而整。凡爲期會。不令而事集。平易近民。各得輸其情。民亦親之如父母。治爲一道最。

府中有白雉岐麥之瑞。府人欲獻于朝。公止之。

戊午。子宇顒中司馬科。

因御史狀啓。以善政。陞通政大夫。

敎書有云。始勤終怠。人情之常。而爾之治愈久而不懈。疊賞累恩。王政之重。而予之眷至再而彌隆。蓋以前此因狀啓。已有表裏之賜故云。仍令仍任二年。

己未。患眼恙。移疾還鄕。

庚申秋九月八日。終于正寢。享年五十四歲。

是歲六月。四印堂盧侯慶獜爲地主時。以迎鳳書院卽今川谷文烈公文忠公立祠事。貽書問之。先生答書。略曰。道學。百行之源。忠義。道中之一事。忠義固可尙矣。學者之所宗。不可不以聖賢爲之依歸也。又曰。寒暄堂金先生。卓然以學聖人爲己任。潛心性理。精思力踐。以立誠爲本。以居敬爲要。此豈非道學之淵源。眞儒之領袖也。願閤下參酌採擇。使吾州書院。盡善盡美云云。四印堂答書云。回示文烈祠事。得以決疑。當視同龜卜。今載迎鳳誌

公於物。絶無嗜好。田園財産之類。無一置意中者。至於文房之器。亦適用而已。未嘗留意其間。接物之際。一以至誠。人無老幼貴賤。惟恐有傷其意。而於人情僞。自能照察。望之儼然。而人不敢慢。卽之溫然。而人無不親。常時言語。恂恂若無甚可否。而至於是非所在。則斷然堅執。人莫敢回奪。其淸白之德。出於天性。絶無作爲之意。故人人心服而不敢嫉之。

貞夫人郭氏恭儉慈柔。克承君子。而公亦禮敬備至。閨門之內。怡愉肅穆。和而有法。初筮仕時。官微俸薄。未得挈眷。旅寓京城時。嘗卜一妾。河西金先生非之曰。公內子提挈群穉子。窮困於遠邑。而公遽自安姬侍。無乃不可乎。公遽矍然稱善。自是不復眄之。河西先生每稱其難。公終身無姬妾。常翛然一室。左右書籍而已。

資稟醇粹。局量寬厚。不資談論口耳之學。而實德之積。人自以不及。不爲崖岸斬絶之行。而律身之嚴。人莫與倫比。

性簡重和易。平居若無甚異於人。而其獨處主敬之工甚篤實。每中夜起坐。儼然莊肅。諷誦聖賢訓辭。至暮年猶然。以宇顒所聞。則愛誦大易及庸學語孟之說。嘗曰。每於中夜室人寢息之後。獨坐誦大學知止章。殊覺意思明快也。

事親極其孝。於宗族盡其誠。終鮮具爾。只有一庶兄希賢。號鈍菴。居處遊學。未嘗不相隨。其友愛特至。視同一體。希賢亦至誠事公。公歿。白笠三年。如執親喪。

待子弟。惟勸勉義方。慈惠以敎。未嘗嚴加訶責。而至於非義之事。則皆畏公之知而不敢爲也。於祭祀。極其誠敬。自初至終。未嘗少懈。至晩歲多病。或使子弟代行。而公危坐致敬。至於終事。亦未嘗少忽也。

襟韻飄灑。雅樂佳山水。雖遊宦榮達。而其志超然。常在軒冕之外。晚歲還鄕。種松蒔竹。爲終焉之計。卜地於倻水之濱。將築書室。未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