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崖集 (朴汝龍)/卷三

卷二 松崖集
卷三
作者:朴汝龍
1805年
卷四

附錄一 编辑

年譜 编辑

公姓朴氏。諱汝龍。字舜卿。系出沔川。

辛丑皇明世宗皇帝嘉靖二十年國朝中宗大王三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公生於海州立巖村。

公之先自五世祖諱諶。以典書出爲海西按使。秩滿。卜居立巖。耕釣自娛。引老不起。子孫因世居之。至是公乃生焉。

壬子三十一年。國朝明宗大王七年○十二歲五月。丁外憂。

癸丑三十二年。明宗大王八年○十三歲七月。丁內憂。

乙卯三十四年。明宗大王十年○十五歲服闋。

丁巳三十六年。明宗大王十二年○十七歲就外傅入學。

公連喪父母。零丁無依。一日忽自奮曰。苟不力學。何以爲人。遂徒步從師於數十里地。不以飢寒而少懈。時以乾醬和水救飢。日夜不輟講誦。文義日進。

己巳皇明穆宗皇帝隆慶三年。國朝宣祖大王二年○二十九歲聘室淸風金氏。

參奉德溫之女。

庚午四年。宣祖大王三年○三十歲冬。就學栗谷先生。

先生以校理辭歸海州野頭村。公始就學。先生愛公天資近道。授以性理之書。公勵志力學。同門咸推重焉。

十二月。子榮生。

辛未五年。宣祖大王四年○三十一歲六月。陪先生游賞石潭。

先生與諸生往石潭。游賞川石。想像武夷命名九曲而作歌。遂有卜居之志。公亦有從先生移築之意。遂占松崖溪上。○載寧之文巖水口之內金城鎭之西。有兩址。相距百有餘步。居人相傳先生居其上。松崖居其下。而有五層石臺。先生嘗作亭其上。名曰花巖。而是年春。先生來居之。過半年後還花石亭。公獨居三年。因賊患歸于海州云。

壬申六年。宣祖大王五年○三十二歲發司馬兩試解。

癸酉皇明神宗皇帝萬曆元年宣祖大王六年○三十三歲二月。中司馬兩試。

丁丑五年。宣祖大王十年○三十七歲築室松崖溪上。

時先生辭官歸石潭。築室於隱屛之北。公爲其從學。移家于松崖。距先生聽溪堂。只隔一小崗。逐日從學。講明義理。因以松崖爲號。

戊寅六年。宣祖大王十一年○三十八歲創立隱屛精舍。

公鳩村甚力。創立精舍於隱屛之北。爲藏修之所。以大隱屛之義。扁曰隱屛精舍。寓其宗仰考亭之意。蓋從先生之命而爲之也。

己卯七年。宣祖大王十二年○三十九歲石潭語錄成。

公常侍先生左右。疑必問問必有記。名曰語錄。舊有上下篇。而兵火之後。逸其上一半。亦有禮解而幷逸無傳。

辛巳九年。宣祖大王十四年○四十一歲先生書托朱子祠享事。

先生嘗擬創建朱子祠。以靜菴退溪二先生配享。仍定規約。而以承召未遂。付書於公曰。廟材須善藏。而租布則斂散。以爲他日之用。石潭農莊諸事。願入思看護云。公之見重於先生。於此可見也。

除厚陵參奉。

先生秉東銓。以卓行首擧公爲厚陵參奉。而與公書曰。爲薄宦別泉石。固知其非願。而厚陵往來之時。可得源源。故如是耳云云。

甲申十二年。宣祖大王十七年○四十四歲正月。哭栗谷先生。

公服心喪三年。

乙酉十三年。宣祖大王十八年○四十五歲陞奉事。

丙戌十四年。宣祖大王十九年○四十六歲十月。建廟于石潭。奉安朱文公位板。腏享靜菴退陶二先生。

遵先生遺意也。後夢見先生。先生述大學之旨。書贈公。公不勝感慕。起寫先生隱屛精舍約束。

丁亥十五年。宣祖大王二十年○四十七歲發明經試解。

己丑十七年。宣祖大王二十二年○四十九歲上書牛溪先生。稟先生文集事。

牛溪答書曰。尊先生文集。初欲奉邀尊之同門中三四公于溪廬。與之共輯草冊矣。皆有故未來。故玆以送于金希元。以請編次。而亦未始事。極以爲憂。切願尊公公餘勤赴此會以成之。不勝至祝。

庚寅十八年。宣祖大王二十三年○五十歲冬。先生文集草本成。

公編次文集。牛溪抵書曰。示文集編摩事幾已就緖。不勝欽聳。歎服無已也。

上書牛溪先生。質問處崔永慶事。

崔永慶之敗。牛溪有遣問之事。公以書質問曰。崔永慶致敗。乃其自取。則先生之待之者。無乃或涉於過厚乎。牛溪答曰。示喩崔事。令人竦謝。此君雖有趨向之殊。而與鄙人交道未盡絶。所以令豚犬問之矣。及其晩年哭子。沈湎麴糱。因失常性。收繫之日。但存形骸。顚倒錯亂。殆不足責。但以舊情遣問而已。○牛溪年譜云。崔永慶始爲兩賢所許。後與潑汝立仁弘等相比。毀詆兩賢。至謂朴淳鄭澈必梟示然後國事可爲云。其狼狽至此。而先生猶待以故舊之道。蒙放之日。遣子往慰。及聞其死。送米賻喪。舜卿以書來質云。

辛卯十九年。宣祖大王二十四年○五十一歲校讐先生文集。

時公呈書牛溪。稟以删削。牛溪答書曰。摩尼靑詞刊去之喩。極是。伏願割落之幸甚。至如李潑了書題目。不書其字。而以答李潑書之。不以朋友之例待之。其書論東西甚詳。斥李潑心術甚峻。今留集中。使千載之下。知尊先生已看破此人心術。豈不美歟。○後牛溪先生又書曰。尊先生詩集。殊以未精選爲憂也。朴守菴尊丈學問見識。殆非近世人物。切願躬詣。請以精選如何。又書曰。日記則最多格言。可以垂之于後。百世之下。可以見斯人之爲靑天白日。極爲關係。然登木則必至流傳。恐致大禍。只欲分寫數十本。藏于諸友之家。待數十年之後。刊于精舍。然傳寫之力亦難。誰能辦之。

上書牛溪先生問祭禮。

公以書問祭禮於牛溪。答曰。賜喩祭禮。程子俱祭考妣。朱子只祭一位。程朱祭禮各異。然鄙人則用程禮矣。

遞職還鄕

壬辰二十年。宣祖大王二十五年○五十二歲倭入寇。倡起義兵於海州。

時公以前奉事。在海州。重峯趙文烈公憲倡義湖西。傳檄海邑。特擧公及金公振綱二人字。問其安在。喩以挈吾同志。共殲姦賊。事在抗義新編。公遂倡率海州士民爲義兵。其數五百人。

扈大駕入龍灣。

兵旣聚方赴難。聞大駕西狩義州。募願從者勤王。

十月。特陞司甕院直長。

以勤王功也。

癸巳二十一年。宣祖大王二十六年○五十三歲二月。陞司圃署司圃。墓文云本署別提而今從職牒遣子榮就學牛溪先生。

牛溪先生與公書曰。賢胤力學淸修。志業日新。後生可畏。無如此賢云云。

甲午二十二年。宣祖大王二十七年○五十四歲差海西生穀使。

歲閱兵火。國用蕩竭。募民收粟。故有是命。

六月。除繕工監判官。

八月。除同福縣監。不赴。

十一月。除靑陽縣監

乙未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二十八年○五十五歲正月。遞復命。仍任。

八月。罷官還鄕。

鄭公崑壽抵書於公曰。昨日靑陽人呈狀於備邊司。以爲新縣監遭喪而遞。請以前縣監朴某爲宰。本司嘉歎不已。而以已罷之官還復。非自下所爲。何不呈疏。乃爲此呈狀耶。外方人不曉事如此。而仁政之去後思。良可嘉尙云。蓋公之在官只二百四十一日。而仁化之及民如此。

丙申二十四年。宣祖大王二十九年○五十六歲配先生于石潭祠宇。

先生石潭之享。公實主事。蓋公平居。日必晨謁家廟。間日展拜祠宇。退處小齋。端拱危坐。講習義理之學。沈潛硏究。至老彌篤。牛溪先生致書曰。君子好學之志。日新而不已至於此乎。不勝欽歎。斂袵敬拜也。○朴南郭東說以黃州牧使。來訪贈公一絶云。家留石潭潭水下。潭上楓林潭底紅。欲把黃崗二千石。換君秋後石屛風。

戊戌二十六年。宣祖大王三十一年○五十八歲正月。錄扈聖一等功臣。

哭牛溪先生。

十二月。除軍資監判官。

庚子二十八年。宣祖大王三十三年○六十歲七月。除戶曹佐郞。除平市署令。

辛丑二十九年。宣祖大王三十四年○六十一歲八月。陞工曹正郞。

謝官歸松崖。

乙巳三十三年。宣祖大王三十八年○六十五歲四月。參錄宣武原從一等功臣。

八月。推恩贈先考戶曹參議妣淑夫人。

成滄浪文濬來訪松崖之溪廬。聯床數宵。講論奧義。因吟呈一絶曰。一別三霜今夕會。芝顔無復曩時紅。聯床剩得精微語。夢罷松濤五夜風。

丙午三十四年。宣祖大王三十九年○六十六歲遺書定祭禮。

時制。只祭三代。而公遺戒後孫。令祭及高祖。以遵家禮。

戊申三十六年。宣祖大王四十一年○六十八歲哭夫人金氏。

庚戌三十八年。光海君二年○七十歲修同門契。

公痛樑摧旣久。朋友散處。易就孤陋。遂與同門諸賢修契。而作序以記之。立約束講信儀。約以春秋講會于隱屛精舍。又引諸賢先亡者之子孫。同參其中。使亦知父兄相愛之義。每歲各出斗米。補助先生忌祀之需。至今累世而無廢焉。

率諸生陳疏。請隱屛精舍賜額。

疏。公自製也。蒙允賜額紹賢。

辛亥三十九年。光海君三年○七十一歲刊行先生文集于紹賢書院。

文集之役。實賴牛溪沙溪兩先生之力。而至於校讐登梓。則實由公之盡心敦事也。

七月初十日。考終于松崖之居第。

九月。葬于海州治西栗枝坊柯亭里坐艮之原。

丙辰四十四年。光海君八年八月。追錄衛聖原從一等功臣。

以光海監國時扈衛之勞也。

戊午四十六年。光海君十年贈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經筵參贊官。

是職之贈。蓋錄壬辰原從勳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

乙卯皇明<spanstyle="padding:03px;border:1pxsolidgrey;border-radius:20px">毅宗皇帝崇禎四十八年。國朝肅宗大王元年豎碣銘於墓所。老峯閔公鼎重銘。牧使洪公錫龜書。

庚辰七十三年。肅宗大王二十七年艮菴李先生喜朝始發建祠之論。

艮菴來莅本牧也。嘉尙公學問之深邃。有功於斯文。倡起多士。擬立祠宇於潭院之側。經遞未遂。○尤菴宋先生嘗曰。朴松崖造詣得正。豪傑之士也。遂菴權先生亦曰。朴松崖之尙未建祠。實是士林之欠事。兩先生之論如此。艮菴之欲立祠宇。蓋由是也。

丙午九十九年。國朝英宗大王二年四月。觀察使金公相玉發建祠之論。

時金公來拜潭院。披看栗牛兩先生文集。中有推許公之文字及所著石潭語錄。顧謂座中士林曰。朴松崖行誼實跡。於此兩賢文集。班班可考。此賢有腏享之所乎。對曰未也。金公曰。南中則如此鄕賢。大則書院。小則祠宇。以此鄒魯士風。尙無崇奉之擧。豈非欠事乎。朴公之有功斯文旣如彼。而其遺風餘韻。尙今未泯。至其後孫。抗危疏爲先生卞誣。亦豈非名祖家聲之攸及耶。前歲癸卯。公之六代孫蕃上疏卞誣。被竄會寧故云。嗟歎良久。更謂諸生曰。今日建祠。多士之責也。士林曰。建祠之議。其來已久。巡相又有此敎。其敢不奉承焉。

卜祠基於紹賢書院西墻外。

進士姜冕周等呈書于州牧徐公宗一。徐公極加奬歎。幼學李正寅等又呈書于道伯金公相玉。公題曰。朴松崖學行事跡。曾於文字上見知。而祠宇創建。實是美事。非但於尊尙朴公之道有幸也。其在崇奉先生之義。倍有光矣。於是多士定議建祠。仍卜基。

九月。祠宇成。

方伯本官皆出力以助成之。官給粢盛。以爲永式。

十月。奉安位板于祠宇。

道伯李公潗構祭文。而病未躬臨。使其子秉健袖祭文以至。題位板訖。仍與多士行祭。留詩一絶而去。其詩云。想得潭翁緖業傳。松崖卽是一鄕賢。靜嘉俎豆衿紳集。盛事從今示萬年。初獻李斗翼。卽栗谷先生傍裔也。次云栗翁緖業孰能傳。認得松崖自有賢。此日祠壇墻外築。想應揖讓似當年。其餘和者。亦數百餘人。多不能盡記。

己酉一百二年。英宗大王五年以趙琴灘光玹追享祠宇。

辛酉一百十四年。英宗大王十七年以朝令毁撤祠宇。

朝家有甲午以後新設祠宇毁撤之令。多士以祭文告由訖。奉位版埋于本祠之後。公議至今嗟惜焉。

丙申一百四十九年。國朝正宗大王元年刊行遺稿。

公之平日著述。盡逸於壬辰兵燹。只有若而編。後孫瑞東裒粹殘稿。就質于渼湖金先生。先生校讐。仍刊布于世。

己酉一百六十二年。正宗大王十三年復建祠于松崖舊址。

時朝禁稍弛。遠近祠宇。次第復設。士林卽於松崖舊址。腏享如故。爲其傍於紹賢也。因名曰傍賢祠。後壬戌。性潭宋文敬公煥箕以傍賢書院書額。

庚辰一百九十二年。國朝純宗大王二十年立遺墟碑。

剛齋宋文簡公穉圭撰幷書。在傍賢書院講堂前。

庚寅二百二年。純宗大王三十年贈吏曹參判兼成均館祭酒侍講院贊善。

先是。戊子本道儒生李魯敬等上書。陳公學行之實。請加贈賜諡。格不納。至是金象淵等復因幸行。上言如前請。下該曹。禮曹判書徐俊輔啓曰。特施節惠之典。以示崇儒之意。允合事宜。加贈一款。令吏曹稟處。吏曹判書徐能輔啓曰。事體不輕。議于大臣處之。領議政南公轍以爲早從賢師。聞道志學。壬辰之亂。倡旅奔問。爲一鄕之矜式標準。請贈亞卿職。左議政李相璜右議政鄭晩錫之議略同。有是命。

乙未二百七年。國朝憲宗大王元年贈吏曹判書。

先是。甲午本道儒生李魯傳等以公未準諡典。復上言申前請。下該曹。會純宗大王上賓。未遑施行。至是吏曹判書金學淳覆啓。始有是命。

辛丑二百十三年。憲宗大王七年賜諡文溫。

先是。己亥禮曹判書李羲準啓曰。賜諡一款。無容更議。領議政趙寅永撰諡狀。至是弘文館應畏金在根議諡文溫文端良靖。以文溫下批。○諡法。博聞多見曰文。德性寬和曰溫。

四月初七日。延諡于傍賢書院。

宣諡郞韓哲浩。題板信川郡守金萬根。

甲辰二百十六年。憲宗大王十年立神道碑。

梅山洪祭酒直弼撰。參判金洙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