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陽講義 (四庫全書本)/卷一

原序 松陽講義 卷一 卷二

  松陽講義卷一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大學之道章
  這一章是五經四書的綱領明白得這一章五經四書都在其中了要明白這章書不必另出意見只將朱子章句或問細細玩味便洞然了今日所以不可不講者因明季講家將這章書都講亂了不將異説埽去不免反被他淆惑能辨得異説之非則愈覺朱子之解有味而聖學曉然在目矣這章大意只是序不可亂功不可缺綱領如此條目亦如此自明季學術淆亂各立宗㫖或以明明徳為主或以止至善為主或主修身或主誠意或主致知或主格物或主明明徳於天下三綱領八條目幾如晉楚齊秦之遞相雄長其説雖不同總之朱子欲分為三為八諸家則欲合為一以分為支離以合為易簡而聖人立言之㫖汨没久矣故今講此書者只要曉得序不可亂功不可缺便知一切牽合宗㫖都是亂道三綱領還他三件八條目還他八件方是朱子之意方是聖人之意至於大學二字對小學説不是對異端曲學説若對異端曲學則小學亦大矣灑埽應對何等正大所以朱子特地編成小學一書教人先做了小學工夫然後做大學工夫一叚喫𦂳為人之意至為真切明季講家反嫌其粗淺不肯依此講可謂大誤今當悉遵朱子其他種種與朱子背謬者不可殫述應悉改正吾輩今日學問只是遵朱子朱子之意即聖人之意非朱子之意即非聖人之意㫁斷不可錯認了但有一説未有朱子章句或問時這章書患不明白既有朱子章句或問這章書不患不明白只怕在口裏説過了不曾實在自家身心上體認則書自書我自我何益之有聖賢諄諄切切決不是專為人作時文地步也切宜猛省
  首節
  格致誠正修備然後可謂之明此明字與中庸明善之明耑主知見言者不同又大全黄氏曰虛靈不昧明也具衆理應萬事徳也此説亦不是虚靈不昧是徳之明處具衆理應萬事亦是徳之明處淺説曰夫徳而謂之明者以其虛而且靈具仁義禮智之性於中而足以應夫萬事也最是又虚靈不昧與具衆理應萬事雖是兩層却不可截然分開看了虚靈不昧朱子所謂靈的是心是以氣言具衆理應萬事朱子所謂實的是性是以理言然虚靈不昧四字離不得具衆理應萬事若非具衆理應萬事雖有知覺呌不得虛靈故北溪陳氏曰理與氣合所以虚靈
  章句講明徳雖從天命之性説起與中庸天命之性無二至講上明字示學者下手工夫則止曰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不及未發是格致誠正修皆屬中庸致和一邊工夫而所謂立天下之大本者大學則固未之及也縁大學一書是初學入徳之門故只從發動處説起且先有小學主敬一叚工夫在前非若中庸是一貫之學必合動静言之也大學之格致誠正修猶論語之非禮勿視聴言動皆是制乎外以養其内之功
  章句解至善只云事物當然之理是就萬殊處説未嘗就一本處説不過明新皆要無過不及到恰好處而已大全玉溪盧氏乃曰至善乃太極之異名而明徳之本體得之於天而有本然一定之則者至善之體乃吾心統體之太極見於日用之間而各有本然一定之則者至善之用乃事事物物各具之太極也此解得太深非聖經指㸃初學之意與朱註乖違又或問以至善為明徳新民之標的是以凖的言不是以究竟言故李敬子問至善乃萬理明盡各造其極然後為至朱子答曰至善是自然的道理如此説不得見於文集淺説乃曰以之為標的以之為歸宿曰歸宿則是要其極至者而言看作中庸不顯篤恭孟子大而化之境界矣亦與朱註乖違至若王陽明謂至善是心之本體又曰至善只求諸心心即理也指心為善更屬亂道不足論矣
  新民之止至善蒙引有二説一説謂主在上新民者而言非謂民徳之新亦皆必止於至善也一説仁敬孝慈信以此自盡者明明徳之止至善也使人皆有以盡乎此者新民之止至善也存疑從後説葢以朱子曰在他雖未能在我所以望他者不可不如是也若如蒙引前説則將有為拙工改廢繩墨之𡚁知止節
  朱子答李敬子曰知有淺深得有大小難以一概論也朱子之意不欲將知得坐定作一貫看葢知得中又各自有層次
  定静安慮四字在知得之間與别處不同存疑所謂此是知邊静日用之間動静不一此静固自如也其實誠正修内節節有箇定静安慮但經文所指則耑在知邊耳吳氏季子講定静安慮皆浮泛不切能慮最難事有猝至有雜投有關利害有介疑似平日講究都靠不得究竟不能慮亦是知不熟欲到能慮地位無别法只是知止工夫熟而已定静安慮都是知止工夫愈進而愈熟
  方正學取王文憲諸人之論欲歸經文知止以下至則近道矣以上四十二字於聴訟吾猶人也之後為傳第四章以釋致知格物謂與孟子堯舜之知不徧物正相發明蒙引存疑亦以為然此是蒙引存疑一大差處以知本屬格物雖若合於孟子不徧物之意而習静良知之學以讀書窮理為支離者亦得托焉遂謂知本是知之至知本之外更無工夫其𡚁可勝言哉明季豐坊又依傍蒙引諸家之説作為石經大學以欺世無忌憚尤甚
  物有本末節
  物有本末之物若依蒙引移作格致傳則與格物之物同若依章句則物有本末之物指明徳親民是以物之大綱言格物之物指事物之理是以物之散殊言雖其歸則一而所指不同今人牽合為一則誤矣
  聖人言語自有次第如物有本末節章句只説結上文至古之節又自從條目中分箇先後非上節預起之也玉溪盧氏謂物有節不特結上文又以起下文則不知語言次第矣後人因此遂將下文六箇先字應知所先七箇後字應知所後謬甚
  蒙引謂知止知字深知所先後知字淺此知字又在知止之前
  古之欲明節
  蒙引謂意者心之萌也心該動静意只是動之端諸儒分别心意無如此明白
  語類載朱子致知格物之説不同林恪所記則云致知格物只是一事非是今日格物明日又致知又有一條不知何人所記則云或謂物格而知便至如此則與下文而後之例不同曰看他文勢只合與下文一般説此二條應以林説為正大全朱子曰六箇欲字與先字謂欲如此必先如此是言工夫節次若致知則便在格物上欲與先字差慢在字𦂳又答江徳功曰謂老佛之學乃致知而離乎物者此非是夫格物可以致知猶食所以飽也今不格物而自謂有知則其知者妄也不食而自以為飽則其飽者病也此皆與林氏所記相發明或疑在字與六箇欲字先字無分别後面云治國在齊其家亦用在字矣何嘗與欲字先字有𦂳慢之分乎此又不然經傳中字句同而義異者甚多不可以此駁彼也
  象山之頓悟荆公之執拗皆是不能格物
  陽明謂知行合一亦似近理知烏喙之不可食則必不食程朱固亦有此論但陽明所謂知不是程朱所謂知陽明所謂知乃離物之知而非格物久後豁然貫通之知吳因之嘗言知者良知之本體識見從此出識見豈知哉認識見為知執光為明矣此則陽明所謂知正朱子所謂不食而自以為飽其飽者病也格物致知是纔離小學第一件工夫應承小學説來葢小學之後聰明漸啟當有以擴充其聰明智識日多當有以範圍其智識
  物格節
  物格節是鞭𦂳上文上文言序之不可亂此節則見序之所以不可亂或問云物格節是覆説上文意雙峰云上節就八目逆推工夫後節就八目順推功效所以覆説所以順推功效總是要見序之決不可亂雙峰與朱子之説非有二也
  自天子節
  修身二字只作自明其明徳若前本明徳此又本修身便是兩截葢修身為本即是明徳為本但前就綱領言之而見其序之不可易此則就條目言之而仍見其不可易本字對家國天下説不可對物知心意説
  末節
  末節或問雖將本末厚薄對説然今講家多云所厚者薄即是那末不治的起頭處言其本既亂即所厚如家已先薄了又何况國與天下則本之不可亂也明甚如此説甚好與或問亦不相礙
  康誥曰克明徳章
  這一章釋經文明明徳曰徳曰天之明命曰峻徳即是經文明徳二字曰克明曰顧諟即是經文上一箇明字論明明徳工夫只經文上一箇明字足了康誥帝典郤加一箇克字可見此徳是人所同得然能明者常少必如聖人一毫不為氣禀所拘一毫不為人欲所蔽方纔能明一㸃因循不得太甲又換一箇顧字可見此徳是不可須臾離的必心常主敬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方纔能明一㸃放肆不得至於太甲變明徳為天之明命以見此徳之原於天帝典變明為峻以見此徳之極其大而總之是不可不明的文湯堯是有治天下國家之責者也具所禀之資不同所遭之遇不同所行之事不同而皆汲汲於自明其徳與經文之言若合符節然則明明徳其可或緩哉未有徳不明而可以講經濟講事業者也但有一説這箇明徳要看得他尊重又要看得他平常這箇徳不是杳冥昏黙的物事只在日用動静語黙之間仁敬孝慈信是此徳之名目身心意知物是此徳之所寓格致誠正修是此徳之所以明看聖經賢傳説得何等切實後來子思更説得好將這箇明徳改作中庸二字其發明大學之意尤為明白真是得曾子之傳者學者切不可因聖賢尊之曰明曰峻便認作一件竒竒怪怪不可捉摸的東西所可怕者只是氣禀人欲這兩箇闗最難打破能破得此二關直做到大聖大賢極明極峻的地位也不是難事
  湯之盤銘章
  這一章是釋新民然三綱領原是一串的事未有新民而可不本於明徳者亦未有新民而可不止於至善者故必合盤銘康誥周詩觀之而後新民之義始全盤銘一節朱子於或問中闡發無餘藴矣學者但當反覆玩味其言可也而一言以蔽之則此三句即所謂顧諟天之明命也凡人溺於舊染之汚則天之明命晦矣是必於一日之間猛省振㧞力驅其人欲力變其氣質使天理之封錮於平日者都洗剔出來一切聲色貨利意必固我絲毫不染煥然一新此苟日新之義也這一闗是最難破的如在重圍之中要打出來非具賁育之勇不能今人悠悠忽忽因循猶豫都是這一闗便阻往了既能苟日新矣恐怕工夫不繼則天理暫明而復晦暫合而復離到底被氣禀人欲做主仍然一舊染之汚故要日日新既能日日新矣又恐怕工夫偶間明者不能不暫晦合者不能不暫離氣禀之已變者不能必其不偶發人欲之已袪者不能必其不偶萌舊染之汚猶未絶也故要人日新合此三句總是無時不戒慎恐懼無時不格致誠正修總是一箇顧諟天之明命誠能如是則新民之本立矣康誥節乃正言新民之事本文新民二字依註以民之自新言與經文新民之新字不同蓋民心雖蔽於氣禀物欲而四端必有時而發見此是自新之機固民所自有也特上之人不能迎其機而振作之故隨發而隨滅工夫全在這作字上此作字即經文新民新字黄氏洵饒曰井田學校作之之具勞來匡直作之之術作非勉强束縛只是提撕警覺其自有者而已周詩節言文王能新其徳以及其民而始受天命這便是新之至善不重新命只重所以新命處有闗雎麟趾之精意有周官之法度致中和而至位育盡性而至參贊是所以新命處只是言其足以動天地感鬼神非謂必得天下然後為至善也若呆講新命便是教人圖度天命了這命字是氣數之命與顧諟天之明命命字不同盤銘言自新必至此而後為自新之極康誥言新民必至此而後為新民之極是以君子自新新民皆欲求止於至善之地已粗克而必欲其盡理粗復而必欲其純不安於小成不狃於近利如是方完得新民二字之義非因循苟簡可以呌得新民也
  苟日新三句依章句或問前一新字是汚者復潔後二新字是潔者不復汚總是無間斷之意全體上有此三層工夫逐事上有此三層工夫如夫子之憤樂一般或云義理無窮學無止息在前日䒑前日之新為新在今日又以前日之新為故故須一日新一日此説不是
  切磋琢磨是益致其精之意盤銘是不間斷之意既益致其精又要不間斷
  自新之民蒙引主武王之化説大全主良心之發説只宜依大全為是康誥本文雖主武王言傳者引之只是斷章取義
  盤銘康誥周詩本無淺深傳者引之有次第
  詩云邦畿千里章
  這一章是釋止於至善這至善是本然之義理這止字是當然之工夫邦畿節是引起至善黄鳥節是引起止於至善文王節則實言至善淇澳烈文二節則實言止於至善頭緒雖多只是言天下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人當用致知力行工夫以求止於這理上耳最忌將至善離却明新事理懸空看了如李見羅謂不論差不差只要一段清虚
  邦畿二節
  傳者謂這箇至善不是怪僻的不是狹小的是一箇極正極大的道理就如詩言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曰惟民所止言民所當止猶至善為物所當止也既物各有所當止則人可不知所當止乎人而不知所當止是黄鳥之不如也是夫子所深歎也這知字包得行在内
  穆穆節
  邦畿節既引起至善然不實言至善之何如恐人錯認了遂復引文王之詩立一箇至善的様子文王之詩言穆穆言緝熈不是另有所謂穆穆另有所謂緝熈只是無不敬而安所止便是穆穆便是緝熈了又不是另有所謂無不敬安所止只是仁敬孝慈信便是敬止之目了論來敬亦可謂之止然分言之則敬自敬止自止敬止二字猶言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以心言止以理言有敬而無止則無私而未必當理有止而無敬則當理而未必無私必合二字方是至善這二字已説盡至善了仁敬孝慈信乃是就二字中抽出其目之大者言之耳五箇止於止字與敬止之止不同亦猶止於至善止字與知止之止不同也蒙引淺説俱云世固有為君而仁而未能止於仁者文王則止於仁如此講則與上文止字一例矣恐不是仁敬孝慈信中皆有一定之理有不定之理一定之理萬古不易不定之理因時變化要看註中精㣲之藴推類盡餘二句説精㣲之藴欲人知變化説推類盡餘欲人知擴充與國人交與為人君不同交是與我平等的内而師傳外而友邦冡君在西伯部中者皆是國人仁敬孝慈信有在明徳邊者便是明徳之至善有在新民邊者便是新民之至善
  淇澳二節
  黄鳥節已引起止於至善然不實言止之功夫何如止之功夫既到其效驗何如則人雖知有至善然無處下手故復引淇澳二詩而備言其求之之方得之之驗淇澳節明徳求之之方得之之驗也烈文節新民求之之方得之之驗也明徳求之之方在學修學便是格物致知工夫故註以講習討論言之修便是誠意正心修身工夫故註以省察克治言之學而僅欲知一善即略用工夫可也學而求止於至善非已精益致其精不可故詩言如切如磋者乃道學也修而僅欲得一善即略用工夫可也修而求止於至善非已精益致其精不可故詩言如琢如磨者乃自修也學修工夫得力於内則為恂慄即是意誠而心正這箇恂慄不是平常的恂慄詩云瑟兮僴兮者恂慄也學修工夫得力於外則為威儀即是身修這箇威儀不是平常的威儀詩言赫兮喧兮者威儀也由學修之功至恂慄威儀之地以言乎徳則盛徳矣以言乎善則至善矣斯民仰其徳欽其善自不能忘詩言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益即此之謂也要之到這地位並不是有高竒絶俗之處只是一箇恰好的道理而已新民求之之方在賢親樂利這四字要想前王一段仁心仁政所以有這四件處這四件在一家即是齊家之道在一國即是治國之道在天下即是平天下之道但至善之賢親樂利與平常之賢親樂利不同必事事恰好無一毫不到處無一毫過當處極濶大極精細所以傳之久逺君子小人皆不能出其範圍真有萬物各得其所氣象被其澤感其恩則自不能忘此烈文之詩所以謂前王不忘亦不是有高竒絶俗之處只是一箇恰好道理而已總而言之大學之至善即子思所謂無過不及之中至平至正却是至難的道理不是十分工夫不能到這箇地位稍有過不及則學修恂慄威儀處處都是破綻親賢樂利件件多是病痛雖有高絶天下之徳高絶天下之功只成得一箇旁途曲徑亦異於所謂邦畿矣學者讀這章書切不可將至善看高了又不可看容易了天下原没有高竒的道理只是人倫日用間有箇天然恰好之則人不知則黄鳥之不如誠知之則世道世法世則逺有望近不厭皆在其中矣只怕知不透行不盡功夫欠一分這至善便虧一分不是至善不可到仍是自暴自棄耳
  按淇澳節章句或問大全蒙引存疑淺説俱不主武公言葢恂慄威儀盛徳至善原非武公所及不過借其詞以發其義耳惟吳氏季子主武公言而顧麟士説約本之然終不妥也
  盛徳至善明季講家俱云徳盛於内而内焉一至善徳盛於外而外焉一至善串説陳幾亭則謂孟子云盛徳之至徳固有未至者盛對衰薄言至者中之謂也忠信敦厚清高絶塵皆可稱盛徳然小有不合於中便非至善未可為盛徳之至不但不及者非至即稍過者亦非至也分作兩項看幾亭之説是
  民不能忘是不忘其在己之徳前王不忘是不忘其及人之澤兩箇不忘不同不應牽合為一
  章句所以得之之由得字與經文能得得字不同經文得字對知止看則耑屬行此得字兼知行言新安陳氏謂與經文能得之得字相照應者謬
  子曰聴訟吾猶人也章
  這一章釋經文本末之義即聴訟一端觀之而新民之必本於明徳可知經文以明徳為本新民為末言之既明矣然人往往不能深信見説禮樂政刑便知其必不可少見説格致誠正修便謂稍有欠缺亦不妨故治人之法日宻治己之法日踈本之不明於天下久矣傳者所以有感於夫子之言夫子謂聴訟不如無訟而慨然於所以使之者試想如何呌做無訟如何能使之無訟無訟者不是彼來訟而我能折服之使不敢開口如此則仍是聴訟了是一明察之官武健之吏所能為未足尚也無訟乃是平其氣袪其蔽相感以理相與以誠曲者不得以亂直偽者不得以亂真雀鼠之獄不至於廷所謂無情者不得盡其辭此非有以潛移而默奪之安能至是葢民之辭由於民之志志昏故其辭多誣志縱故其辭多肆秉彛之良既汨於中是非之辨遂淆於外於是忿然而思訟蠢然而好訟禁之而愈熾防之而愈起情愈遁而詞愈紛即立學校以教之設師儒以訓之彼猶不聴也是惟我之徳明於上作之極而立之範有以撥動其良心則民之志方始如夢之醒如夜之旦知天理之不可越本心之不可昧其凛然不敢為非者甚於斧鉞之在前刑書之在側是非畏上也畏天理畏本心耳這一㸃畏心原民所固有無以導之則錮蔽有以導之則發見其發見者雖在民而引導者則在上夫子之所謂使無訟者葢如此夫無訟者特新民中之一事耳猶必原於明徳可見凡責於民者無不當先責於己觀於此言猶謂新民非末明徳非本乎猶謂本不當先末不當後乎無論政刑是未即學校師儒禮樂亦是末若非格致誠正修工夫既到有以明其明徳而欲求民之新斷斷不能也其理甚明人何不知耶學者讀這章書要知我這箇身闗係甚重他日出而任天下國家之責許多事業皆從這身上起必身上有了這明徳然後可以做事業世間有一等人只管講經濟不知身是經濟之本先將這身壊了置之於禮樂廉恥之外總有十分經濟何益於世孟子所謂手援天下也故欲民志之畏須自己先知畏
  無訟只是新民中一節講家有謂新民之事盡於無訟不必又推廣者非又有誤認無訟是本聴訟是末者尤謬無訟尚是末即大畏民志尚不是本大畏民志之所以然即明明徳也方是本
  蒙引云此謂知本此字指孔子所言也章句曰觀於此言正謂此也或謂指孔子知本此於本文似不費力於章句則不合矣以為孔子知本則孔子豈止近道者耶蒙引此條辨得最是不得以舍經從註疑之
  所謂誠其意者章
  這一章論誠意識意工夫在致知之後正心之前意未誠則前此致知工夫都虛了後此正心工
  夫根脚先差了故既致知不可不誠意欲正心
  必先誠意誠意是至要𦂳闗頭傳者先將自欺
  自慊分别箇誠不誠的様子與人㸔又恐人無
  處下手隨於意内拈出慎獨二字便是扼意之
  要心之初發處是意意之初發處是獨又恐人
  認意與獨只是裡面的事故又將内外合一的
  光景痛快言之小人節言不能慎獨者之形外
  也潤屋節言能慎獨者之形外也中間引曾子
  平日之言咏歎獨之森嚴以見君子小人分途
  處全在於此説得愈粗却愈精形外不是人能
  窺見我之意只是我有一分念頭便有一分形
  迹都是我自做出在外酒人醉客饑人菜色皆
  是自見出來故只有掃除之法並無掩藏之法
  聖賢言語説得明明白白只因明季講家將慎
  獨二字講亂了此章之義遂墮雲霧有以獨為
  良知本體慎獨即致知者則將誠意工夫混入
  致知一目去矣又有以意為心之所存即是獨
  體者則又將誠意工夫混入正心一目去矣且
  其所謂正心致知者又不是聖賢所謂正心致
  知只是玩弄其昭昭靈靈之虚體純是佛學特
  借吾儒言語改頭換面以欺人耳今須將此種
  謬説悉盡掃去專以朱子之章句或問推求傳
  意方見得聖賢喫𦂳為人處
  首節
  語類講自欺不同一是苟且自慢一是始勤終
  怠一是專事掩覆一是有所為而為前二意即
  章句所謂苟且也後二意即章句所謂狥外而
  為人也前二意是病根後二病總從苟且生出
  這箇自欺是就致知格物後病痛説故朱子謂
  是半知半不知的人知道善我所當為却又不
  十分去為善知道惡不可為却又自家舍他不
  得這便自欺不知不識只喚做不知不識不喚
  做自欺朱子所謂半知半不知不是不曾用格
  致工夫只是知而不能行便呌不得真知便謂
  之自欺這箇毋字註云是禁止之辭與四勿之
  勿字同不是傳者戒人之辭是誠意者自家禁
  止這箇要有力量如曾之省如顔之克當紛華
  靡麗之交而能戰勝處禍福利害之際而不為
  壓倒才禁得住不是容易可以禁得如惡惡臭
  三句與毋自欺是一反一正語如彼則為自欺
  如此則為自慊出乎慊則入乎欺中間無住足
  之處論誠意之功説到此已十分明白然意有
  兩様有人可窺測之意有人所不知而已獨知
  之意意之既動有形迹可窺者人所共知意之
  初動未有形迹可窺者人所不知這是欺慊善
  惡分岐處於此能慎則起脚不差方能由乎正
  路故此又是誠意工夫下手處即周子所謂幾
  也曾子特提出此段 -- 𠭊 or 叚 ?工夫發明誠意真是喫𦂳
  為人雲峰胡氏謂獨字便是自字便是意字尚
  欠分明獨未嘗非意但是意之起頭處故朱子
  於或問將慎獨二字只講在自欺内而於章句
  則提出另講葢互相發明也
  小人閒居節
  新安陳氏云上一節毋自欺説得細宻乃自君子隠然心術之㣲處言之此一節言小人之欺人説得粗乃自小人顯然詐偽之著者言之無上一節毋自欺而必自慊之工夫則為惡詐善之流弊其極必將至此所以君子必先自慎其獨至此又重以小人為戒而尤必慎其獨此一條分别兩節間架極清但此小人亦不要看低了他儘有讀書窮理的人但不能慎獨而禁止其自欺之萌便到無所不至地位見君子而後厭然一是秉彛之知一是亦由他曾做過格致工夫來故自覺過不去此固是剥復之機然他却不肯回頭不務改而務掩看得為善只消如此方且以能行其欺為巧敢行其欺為勇電光石火隨發隨滅若無忌憚之小人則又不同無忌憚之小人便謂不消掩著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不必君子然後能見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或云如此非真見也在人或未必見見亦不盡即小人厭然處見人之見如此此説未是誠中形外誠字只當實字雙峰饒氏謂此誠字兼善惡言是也
  曾子曰節
  前後皆曾子之言此獨提曾子曰三字見得曾子平日之言皆如此不專為釋大學也雖説指視可怕然亦不是專要人怕指視若只從指視起見便非真能慎只是言獨之當慎原不為怕人指視况指視如此之嚴可不慎乎此節註雖云引此以明上文之意然曾子只是言獨之可畏不着君子小人若論言外之意則君子小人皆在内不知其可畏者小人也知其可畏者君子也或謂此節只承自欺不承自慊既自慊矣又何畏於指視此殊不然能畏然後能自慊
  富潤屋節
  曾子節既言獨之可畏則君子小人之闗頭在此可知矣但小人之形於外者上文既已詳之君子之形於外者猶未之詳也故此又推而言之以富潤屋引起徳潤身徳專指意誠言意誠則自能潤身潤身之實如何以言其心則不愧不怍廣大而寛平以言其體則不矜不肆安舒而自得心廣體胖總謂之潤身這箇景象亦非旦夕可致如孟子言養氣必事事合宜無不快足而後浩然之氣生然有一分徳自有一分潤其中亦自有淺深不必看煞又心廣體胖尚未是心正身修然却是正修之漸雙峰饒氏即以心正身修言之稍差
  今日學者讀這章書須要自家念頭上刻刻體認自欺耶自慊耶不必大過極惡然後為欺只是念頭初發與吾讀書時所講究的道理不合却自以為不妨或以為不得已當好的不十分好當惡的不十分惡這便是自欺此處不肯一毫放過方纔是君子路上人若稍有不實則雖讀盡天下書外面粧㸃得好看終不免為小人真是可怕朱子言正心誠意平生所學惟此四字不是迂論不過是怕為小人而已大家宜猛省
  所謂修身章
  這一章釋正心修身工夫在意誠後意未誠則全體是私意心如何正然意既誠了又不可不正其心前二章言知言意雖皆是心然知是就心之知覺處説意是就心之發念處説至此章方直指心之全體先要想這箇心如何様呌做正方知傳文所謂不得其正朱子或問言之甚詳曰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鑑之空如衡之平以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體之本然而喜怒憂懼隨感而應妍媸俯仰因物賦形者亦其用之所不能無者也故其未感之時至虚至静所謂鑑空衡平之體雖鬼神有不得窺其際者固無得失之可議及其感物之際而所應者又皆中節則其鑑空衡平之用流行不滯正大光明是乃所以為天下之達道亦何不得其正之有哉此是先解正字又曰惟其事物之來有所不察應之既或不能無失且又不能不與俱往則其喜怒憂懼必有動乎中者而此心之用始有不得其正者耳此是解不得其正大抵正者即中庸所謂發而皆中節不得其正者事未來先有箇期待之心或事已應過又留在心下是不應發而發不中節者或正應事時應有偏重是發得有過有不及不中節也或問所謂不能無失即偏重而不中節也所謂不能不與俱往即事未來而期待事已過而又留不中節也或問從未發説來傳文却只就發處説起葢未發之前氣未用事無得失之可言其實也有得失如異學之寂滅衆人之㝠頑但其工夫只是戒謹恐懼而已不待乎正其所不正也故格致誠正修皆是教人用功於動者四箇有字是被他為主於内心反為所動也心為物所繫縛便是有這箇物事别事來到面前應之便差了初焉欲動病痛尚淺既焉情勝病痛尤深這心既有是四者便是心不在了心是一身之主心既不在身還修得麽視不見以下皆是言身不修之事雙峰饒氏曰聲色臭味事物之粗而易見者耳心之精神知覺一不在此則於粗而易見者已不能見况義理之精者乎傳者之意葢借粗以明精耳這箇病總由存養省察工夫未至故朱子於章句下一箇察字又下一箇敬字察是省察敬是存養這工夫用在誠意後似不甚著力然却極難葢誠意工夫用得太猛最易偏却不是刻刻提撕刻刻謹凛不能不走作朱子特提此二字以補傳文未言之意真是萬世學者凖繩今日學者讀這章書要知存養省察工夫是逐段逐節不可少的當誠意時似省察為主然省察中有存養當正心時似存養為主然存養中有省察古人論學如此之宻豈是可絲毫放過的但有一説此章言喜怒憂懼四者不可有是言吾心當有主宰不可被四者縛住耳吾心之主宰者義理是也王陽明講此却云心體上着不得一毫留滯就如那眼中着不得些子塵沙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頭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充其説是欲并義理而空之也不知心為四者縛住正由無義理以範圍之耳若有義理為之權度四者如何縛得住義理譬如眼中之神氣非金玉屑可比陽明之説與朱子鑑空衡平之説相類而大相反切不可為此等似是而非之説所惑
  淺説謂有所者偏主也預期在有所之前留滯在有所之後此説未是四有字俱兼意必於先固我於後忿懥四者雖在動時然只是論心不論外邊形迹若涉外邊形迹便屬修身事
  大全蛟峰方氏曰上一節説有心者之病心不在焉一節説無心者之病中虚而有主宰者其正心之藥方歟此説未是上一節包得中虛而有主宰意心不在即是不得其正無兩層玩或問自見
  雲峰胡氏謂意欲實而心本虚此亦不可呆看意固欲實心非專虚中虛而有主宰何嘗不實
  所謂齊其家章
  這一章釋修身齊家朱子曰正心修身兩段大概差錯處皆非在人欲上皆是人合有的事如在官街上差了路又曰人葢有意誠而心不正者故於忿懥等不可不隨事而排遣有心正而身未修者故於好惡間不可不隨人而節制又曰忿懥等是心與物接時事親愛等是身與物接時事這三條説兩章之界限極明所謂修具家在修其身者修身不但是威儀容貌之當整肅飲食衣服之當節制這箇上修還算不得難莫難於身與物接葢我心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情發而為親愛賤惡畏敬哀矜傲惰是皆人所不能無而各有其節焉輕一毫不得重一毫不得各隨其所當然而施之銖兩不差方可謂之身修而無如其易偏也無論氣質用事物欲錮蔽之人任情多差即或平日讀書窮理講究得極分明及身上發出來便偏了平日正心誠意操持得極謹嚴及身上發出來又偏了學問之人往往與衆人一般雖病有輕重而同為一偏親愛之過則為䙝狎矣賤惡之過則為忿疾矣敬畏之過則為足恭矣哀矜之過則為姑息矣傲惰之過則為侮慢矣其病皆起於不能察察之於心而不察之於身不知不覺病痛發露親愛畏敬哀矜而僻是偏於好偏於好而美中有惡便不知了賤惡傲惰而僻是偏於惡偏於惡而惡中有美便不知了如人有九分美一分惡雖是當好他亦要知他有此一分之惡人有九分惡一分美雖是當惡他亦要知他有此一分之美而僻者皆不復顧葢正心以後猶難言之而天下不亦鮮乎這箇偏病不除勢必日甚一日始而偶然之蔽也漸且蔽之時多不蔽之時少矣始而無心之差也漸且差於外者遂中於心矣如諺所謂人莫知其子之惡即親愛之一端而推之畏敬哀矜皆然諺所謂莫知其苗之碩即賤惡之一端而推之傲惰亦然朱子云上面許多偏病不除必至於此葢一有其端日引月長千態萬狀不可復制即使前邊用過許多學問工夫都無用了孟子所謂氣壹動志者此也身之不修至此尚可以言齊家乎葢身之好惡一偏則受其好惡者非淫縱則怨懟且家人效之其好惡無不偏一家之氣象可知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知身不修不可以齊家則齊家之在修其身葢必然之理無可疑矣易家人一卦明正家之道必本之言有物而行有恒言有物即言無所偏也行有恒即行無所偏也言行一無所偏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矣與大學實相發明今學者要去這偏之害須從格致誠正做起若不曾做得格致誠正工夫則胸中尚未清楚純是私欲用事禁不得他偏既做了前面四件工夫又須在身上檢點稍覺一毫有偏便要撥正勿使滋蔓莫謂我學問充足於内小小病痛不妨看這偏之為害都是從小處起的
  雙峰饒氏謂章句七章八章之察字即誠意章之謹獨此謬也謹獨是在念頭初動時察此兩箇察字是在身心上察
  第二節章句偏之為害一句較上節深一層然未是家不齊只是身不修耳雙峰玉溪以偏之為害屬家不齊而遂以故諺節為説家不齊固非淺説雖謂家不齊在言外而又謂上下二節總言好惡之偏以偏之為害一句屬家不齊亦非
  所謂治國章
  這一章釋齊家治國只不出家而成教於國一句便包盡一章之義下文皆是發明此句家離不得身故註必從身修説來凡章内言家處皆兼身在内不出家不必如淺説作身不出家看只是不外乎此之意成教於國内有化之意有推之意家齊而國自治此化之也家齊而後國可得而治此推之也總是不出家而成教於國章内皆兼化之推之二意不必如仁山金氏説某處是説化某處是説推孝者三句言處國不外處家之理是解所以不出家而教成於國之故吳氏季子曰孝於父者無愧則施之事君必能效責難而盡陳善移其事父之孝以為忠矣弟於兄者無歉則施之事長必能守靖共而崇推遜移其事兄之弟以為順矣慈於子者無缺則施之使衆必能充汎愛而廣博施所謂使衆亦不過舉斯心加諸彼耳吳氏此條講孝弟慈事君事長使衆皆在君子一人身上説蒙引存疑皆如此講時解有將孝弟慈屬君子事君事長使衆屬國人者此誤也葢事君事長使衆是君子處國之事不是國人從教之事事君事長使衆一件不妥當便不能成教於國然皆不外乎孝弟慈之理此所以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傳者於此言治國必先齊家之義已明矣又恐人疑孝弟慈是個難事故又即康誥以見其不難康誥言保赤子即是慈如保赤子即是使衆然此節却不重使衆即重慈之不假强為故自心誠求之以下只釋康誥保赤子之意而不及使衆心誠求之誠字與誠意之誠耑在發念之初説者不同且誠意誠字有工夫此誠字無工夫註不假强為四字總釋心誠求之以下識其端而推廣之即中庸所謂致曲孟子所謂擴充首章註所謂因其所發而遂明之是補言外意葢傳者之意不是説不要學其端不待學推廣則必待學此處若看差便似格致誠正修工夫多不要用只任一良知良能而足朱子補此一句最有闗係孝弟慈皆人心之天皆不假强為此獨言慈者孝弟或有失其天者獨母之保赤子未有或失者也觀慈之一節則孝弟可知治國者何難專力於孝弟慈以為事君事長使衆之本哉然又恐人疑有其理未必果有其效也故又即其效而極言之孝弟慈之藹然者謂之仁孝弟慈之秩然者謂之讓不必如雙峰饒氏以仁屬孝以讓屬弟以貪戾為慈之反亦不必如吳氏季子以父慈子孝為仁兄友弟恭為讓一家仁讓而一國興仁讓此固是化然其中亦自有推機字最要玩吳氏季子曰仁與讓人性之所同得也貪與戾亦人情所不能免也凡民之生靡不如此彼其機括伏於胸中莫或擊觸則雖有是仁讓而不能自興雖有是貪戾而何至於亂此最説得好葢這箇機本是天地間所必有但不撥不動一撥便動惟其機如此故其效必然而無疑也然空言一箇效又恐其無徴而不信故又即堯舜桀紂明之而君子之當反求諸己可不待再辭而決矣堯舜躬行孝弟慈而帥天下以仁便撥動治之機了民自然觀感而從桀紂不孝不弟不慈而帥天下以暴便撥動亂之機了民安得不效尤而從其所令反其所好仁山金氏及蒙引俱專承桀紂言葢所撥者亂之機而欲治機之動不可得也有諸己指孝弟慈言無諸己指不孝不弟不慈言有諸己無諸己忠也求諸己非諸人恕也所藏乎身之恕乃是恕之體即指忠言朱子或問中辨恕字最深切著明學者所宜反覆玩味而大全雙峰饒氏曰恕有首有尾藏乎身者其首及人者其尾也忠是恕之首治國平天下章皆説恕此章言有諸己無諸己是要人於修己上下工夫其重在首下章言所惡於上無以使下等是要人於及人上下工夫其重在尾兩章互相發明此一條説藏身之恕亦最明白總是程子無忠做不出恕之意大抵修身齊家之道分之為三則曰孝弟慈合之為二則曰仁讓再合之為一則曰仁行仁之術則曰恕傳者説至此而以治國在齊家結之至矣盡矣然猶以為未足以盡其意也故復三引詩以詠歎之三節本是平説然其中又有序仁山金氏曰天下之未易化者婦人而人情之每易失者兄弟齊家而能使之子之宜家兄弟之相宜則家無不齊者矣宜乎其儀不忒而足以正是四國也此意本朱子或問葢即中庸所謂和妻子宜兄弟而父母順大雅所謂刑寡妻至兄弟以御家邦雖非傳者詠歎之正意然發明齊家下手工夫最深切著明第二句宜其家人䝉引存疑俱云不復指女子言就治國者言葢治國君子能令女子宜其家人而後可教國人也其為父子兄弟足法䝉引云不是一家之為父子兄弟皆足為人之法是我之為父為子為兄為弟者皆足以法於人
  孝弟慈事君事長使衆自萬厯以前先輩無有不主䝉引存疑之説在君子一人身上看者顧麟士説約始將孝弟慈屬君子事君事長使衆屬國人又有謂上下截俱不着國人亦不着君子只空説理者數十年來學者淆惑不定近日仇滄柱力闢時解而從䝉引存舊説此三句始明
  松陽講義巻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