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菴先生文集/卷五
書
编辑答李聖運
编辑儀禮喪服斬衰條註。爲父後者然後爲長子三年。疏鄭云周之道。有嫡子無嫡孫。嫡孫猶同庶孫之例。是爲父後然後爲長子三年也。不杖期條疏曰嫡子死。其嫡孫承重者。祖爲之期。據此則雖長子長孫。未承重之前。卽同庶子庶孫矣。祖不可以服期。父不得以服斬之義。豈不較然乎。蓋爲父後三字。不當泛看。是父沒而爲之後之謂也。又按儀禮家禮祖爲孫服大功。父爲子服期。而若傳重則祖爲之加服期。父爲之加服三年。今以未及承重。不服期與三年。則只當依衆子衆孫例。服其本服期與大功矣。
答尹殷叟
编辑竊謂誠明章以上。子思引夫子之言。以明道與德之意。而誠明章以下。子思又自立言。以應上諸章之義。豈與上諸章不相照應而閒漫說道哉。淺見嘗看得如是。而第其照應處。未得其詳。某章應某章之意。未能歷歷剖破。雖有所說。而亦未知其必然云云。◑天道人道之章章分排其序者。必有其說。亦必有其義矣。而渾淪未得其說。是爲茫昧矣。執事亦嘗理會否。天道人道之間見迭說。而二十七章天道加排者何也。自二十八章人道先於天道。而人道天道各以三章連次排布者。何也。
誠爲中庸一篇之樞紐。而達道達德之所以行者也。篇內二十章。言誠始詳。而其下以天道人道分言誠之一字。申明道與德之意。則下諸章之義。豈其與上諸章不相照應乎。然必欲以某章應某章。節節指言。則恐有破碎牽合之病。前日讀時。未嘗思量及此。今承盛諭。實無以奉對。幸以平日所自爲說者下示。以破蒙蔀。至仰至仰。天道人道分排之序。略有誠則明明則誠之意。而二者之間見迭說。至二十八章以人道連三章排布。其下言天道亦然者。蓋二十七章言明則誠之賢人。於大小精粗。無不貫徹。故其下不得不申言其居上居下之無所不宜。以畢其說。篇內言人道之極致。至此而無以加矣。三十章言誠則明之聖人。於內外本末。無不兼該。故其下不得不申言其至聖至誠之妙用全體。以畢其說。篇內言天道之極致。至此而亦無以加矣。然而無論天道人道。必以夫子之言與事德與道結之。則其集羣聖大成之意。又躍如矣。其以人道先於天道者。恐是下學而上達之意也。從表反裏。由小至大。自末歸本之意也。末章之義亦如此。未知此果不悖於本旨否耶。盛諭二十七章天道加排云云。未能曉解。豈二十七章字爲筆誤耶。
答尹殷叟
编辑下詢變禮。近世以此爲問者甚多。愚則一例以攝主爲答。蓋婦人主祀。終非正禮故也。今其次子以攝主爲嫌。不欲當此禮。其嚴適遠嫌之意亦可尙矣。然婦人之外。旣無他可主者。其先親遺命。又爲丁寧。則一時避嫌。自係小節。莫重喪祭。不可使之無主也。幸以此勸導之如何。題主旁題去孝字。祝文亦然。而待其兒稍長。卽爲禮斜改題爲宜。吉祭時四世神位。亦姑以次子名改題無妨。
答尹殷叟
编辑道乃率性之謂。而性乃天命之謂。則此道字雖不必看作命字。其幷釋命字之意。已躍如矣。
備於己者固指性而言。然率是性者卽道也。則不可離之離字。雖與不可須臾離之離字同看何妨。
楊震四知之言。對人言者。故來說如此。然楊之意。蓋以獨不可不愼之意言之。程子所取之意亦如此。
陳氏說自好。不必苛斥。來諭所謂一點操存心起來。所謂有心之痕跡。所謂無把持之心云者。皆有病。蓋未發工夫不當如是看。纔如此。便涉已發。幸更體認玩索如何。
未發上。何可謂非無萌動之念耶。又何謂有戒懼之動念云耶。其病與上說同。
程子所謂持養當兼動靜看。來諭似得之。
而著其善之善。卽小人陰爲不善。陽欲掩之者也。如色厲之厲字。豈可以眞箇善論之耶。
答吳秀甫
编辑理之無形。非實無形也云云。
此條大槩得之。朱子以無形而有理言太極。蓋理雖至費至顯。而其體則無形而已。此處恐宜更體認也。
世以爲理則一。而因氣萬殊。愚意無一物而無一理。故謂之一。然一中萬已具。有萬物而具萬理。故謂之萬。然萬之本一云云。
此段亦得之。一性之渾而萬殊已該。則謂之一理可也。謂之萬理亦可也。然性中有靑黃紅白之理。而無靑黃紅白之象。則所謂萬象森然者。特指其爲品彙根柢者而言也。萬理雖畢具。而其體〈缺〉可也。以此更加涵養玩索爲宜。
理之在物者卽性。而理在氣之純然者。爲純然之性。理在氣之蠢然者。爲蠢然之性。以此觀之。理因氣而萬殊者。若可通矣。然理本有純然蠢然。故有此純然蠢然之性也。非初是純然之理。而今忽變爲二性也。
此段大段不是。理則純善而已。豈復有蠢然者耶。若謂蠢然者亦有理則可也。若謂理本有蠢然則大不可。蓋性有惡之理而未嘗有惡性。有陰陽之理而未嘗有陰陽。理若有純然蠢然二者則是二本也。烏可謂理本純善耶。
理氣不相離。以子丑後言也。若在戌亥則旣閉萬物。其質已消亡矣。其氣安有餘乎。此等時節。理亦懸空獨立矣。以意推之。理雖不造作。而造作之則乃理也。以此理而謂造作此氣亦無妨也。氣從此理生出來。此非所謂理先氣後耶云云。
此段亦大誤。夫理氣一而二二而一也。推之於前而不見其始之合。引之於後而不見其終之離。則何可以子丑後戌亥後。言其離合。且所謂氣無餘而理亦懸空獨立者。大段錯誤。前天地旣滅之後。其氣渾然而爲陰則太極在此。後天地已生之初。其氣開闢而爲陽則太極在此。先儒嘗有元無一物。只有此理之言。而此亦單指此理。言其爲主宰之義也。其實實無陰陽理獨立之時也。理若獨立而造化此氣如高論則氣有始矣。有始則有終。然則造化之機其息也久矣。其可乎。以此觀之。其所謂理先氣後者。亦不過從源頭只指其爲樞紐根柢者而言也。若輪回之說以已滅之氣還爲方生之氣。此則只倚〈缺〉非氣字。而不本於生生不息之理。不可與吾儒理氣無間無先後無離合。理必依著於氣氣必根柢乎理之說。比而同之也。
天地之前理無對。無對者太極也。天地之後理有對。有對者五常也。理無對者。氣無對故也。理有對者。氣有對故也。渾沌之中。只有一元。則此非氣無對耶。其上面曰太極之理也。動靜之際。乃有五行。則此非氣有對耶。其上面曰五常之理也。所以謂理一分殊。所以謂一分爲五云云。
此條分析儘好。但太極五常。有可分而言之者。卽盛說云云是也。有可合而言之者。卽所謂太極者五常之總稱。五常者太極之件數者是也。幷兩義理會。恐無偏著之失矣。如何。
陰者靜也。靜之中。旣曰有陰。則此非未發氣質歟。其刱出未發前氣質之論者。必以主敬爲無益也。不主敬者。果可致知乎。
人生氣質。固有一定者。則雖未發時。似不可謂無氣質。而但未發者。性之本然也大本也。於此時節。雖氣質之美者。亦不可以言也。則况其惡者乎。若曰拘於氣質而不能立大本有未發也則可也。若曰未發之時而性理與氣質美惡幷立則大不可。蓋所謂淸濁粹駁。卽氣稟美惡之稱。而此乃氣質用事後得名者。而非指未發而言也。曰雖未發時。人生形氣。不至斷絶。則於此幷指其理。命之以氣質之性何害也。曰未發者。氣機俱淺。一性渾然。氣雖非無。而與無相似。心與性氣與理。寂然爲一之時也。就此必欲指氣。不過曰湛一虛靜而已。於何討得淸濁粹駁來耶。雖以學者工夫言之。此時只曰儼若思。曰敬而無失也。若少著意下工則已屬已發工夫。無復未發氣象矣。然則未發時。敬亦只防其未然也。非克其已然也。且理譬之水也。氣譬之器也。氣雖不動而其靑黑本色自如。則靑黑中所貯之木。安能現出其間耶。南塘之論若以性理在上氣質在下。而氣質本稟美惡。而特以靜而不用事之。故無所害於本性之純善者。然此豈理耶。其邃學博識。近代所罕。而偶以未發有氣質。爲先入之見。力爲主張。某未嘗不慨。以爲正見之一累也。今高論又如此。豈又以塘翁之說。爲先入之主耶。
氣雖未用事。本色則未免有雜矣。然不可以雜之。故疑性之中不中也。氣旣未用事。則性豈有獨用事之理乎。
朱子曰氣不用事。故有善而無惡。所謂用事。乃指氣之作用而言也。旣不用事則與理爲一體而已。於何見得其本色之雜耶。高見只知氣不用事。則性不能獨用事。而不知氣有雜則性亦有雜。可歎。
答吳秀甫
编辑近思錄剝之爲卦小註云云。十月之坤當小雪。蓋小雪以前則有剝而未盡之陽。小雪以後則有復而方生之陽。此所謂陽未嘗盡。而復之一陽。自坤積來者也。所謂小雪後便一日生一分云者。卽釋自坤積來之義也。然則葉氏所謂陽氣盡於上則已萌於下。至至月中成復云者。與朱子註相合無可疑。來諭坤卦十月節也。小雪十月中也者。若以坤卦與小雪分貳。恐誤。
〈缺〉此指子丑開物後。故言器亦道道亦器也。若指戌亥閉物時則纔曰有氣。便有乖於理無竆氣有限之訓矣。何可謂理氣元不相離乎。此條說前已屢卞之。而雖以來示言之。開物屬陽。閉物屬陰。何謂無氣也。且理無竆氣有限云云。亦有說。天地人物。雖有大小之殊。其成形則一般。故其所得之氣。自有限量。自天地人物而言之。則其氣固有盡。其氣旣有盡則所得之理。亦隨而無有。此以各具之理而言也。自公共大元氣而言之。則亘古亘今無時可盡。前天地已滅。後天地復生。而後天地之氣。非有待前天地之餘氣。前人物已終。後人物方始。而後人物之氣。非有待前人物之餘氣也。蓋以一物言之。雖天地之大。不能無始終生滅。而自公共大元氣言之。亦可謂終能復始。滅能復生也。夫所謂太極陰陽。不合不離。無始無端。皆以公共大元氣言之。以是言之。理固無竆而氣亦無限。豈可謂太極懸空獨立乎。天下無無理之氣。亦無無氣之理。若理而無氣。氣而無理。則理氣之消滅。亦已久矣。
小註本浩然失養云云。本字失字。蓋用孟子集註。則此恐正當近世誠意後功效之論。其無足取乎。若謂之誠意後復之則亦可矣。◑人之所得於天之氣。本自浩然。而失養故欿然而餒。其養之之工夫。謂之誠正之事則可也。謂是氣也本無。而誠正後始得之則恐非孟子之意。
答崔叔固祏
编辑明德只是本心。然明德以所得乎天虛靈不昧者言。故下明字。盡心之心。以此心全體廓然者言。故下盡字。言各有所當也。今若換道則雖不至不成說。而其柰於明其本明有蔽之體與夫盡其廓然全體之大之義。不明而不切。何哉。
心有善惡而本體則無不善。性無不善。而兼氣則有善惡。其理一也。然則心有善惡者。豈非以此心發後言。而性無不善者。豈非以此性本然歟。吾之心不若聖人云者亦然。蓋聖賢言心。多就其用處言。必於此推言其本體。然後可謂之善而無惡矣。
答金叔甘相庚
编辑前書示諭。愚迷者不能無惑。士能書旣抵高明。而星輩書亦自湖出。則高明之眼。於此非不熟也。始也俯索。已甚無謂。而終又割而焚之。始知前索意本在此也。初何不以直而有若相謾耶。古人直諒相與者。恐不如此也。得罪聞首之諭。又若以僕與家兄意見各異者然。是又何意也。高明方以此被人疑謗。而今以其所自遭者欲處人。仁人君子之心。果如是耶。夫僕之於南塘。近事前後。已得其人矣。論心性則憂其或墮於異學。評狀文則斥其爲說之僭快。是固不同於尊門大同之論及家兄之言乎。尊門及家兄。只論狀文。而僕則又有心性論。一重擔負矣。惟其憂斥之意。亶出於義理之公。而不由氣血之私。故自無乖激忿戾之語。而朱先生之於東萊。論呂氏家學則未嘗盡言。是或一道也。夫門生猶子弟也。愚故對士能猶用此義。况其他門徒乎。且同室卞爭。不能無望於其回頭轉身。故隨事抑揚。語多斟酌。以此聽之者。一則認以扶塘之同己而譽之。一則疑其斥塘之不嚴而毁之。其譽其毁。俱非其實。只可供一笑。而竊謂知塘詳而論塘峻。宜莫如我。此難與世之躗攻而騃尊之者語也。若高明則於塘事處地。比僕自別。竊瞷盛意。何嘗於一門大同之論。而若以子孫之參涉爲不可乎。則又當爛熟商議於庭戶之內。期與之同出一義。不可先自露其形迹。而今也不然。左牽右拘。似說不說。又或徑先披敷。使人得以窺其淺深。此所以致嘵嘵者耳。彼固不諒甚矣。而在我者亦恐未盡耳。雖以此事言之。星輩書無論是非如何。其斥尊門之論則無餘地矣。毁而焚之。掩覆不暇。在不佞輩則不害爲諱親之義。而在高明則不亦過厚而多事乎。况能書以愚觀之。無一成義理者。處人父子兄弟之間。言必如是而後可乎。此書之至。高明宜亟還擲以書切責。俾能改悔。而其書雖同室不必煩示。則其所自處與爲能。庶或兩盡。而乃反安而受之。視同尋常。則高明之無蠢然之氣。士能蓋已熟諳而爲此矣。此所以難處云云及不相容云云等語。前後沓至。而人言愈多者也。寧不慨然。到今時月旣久。辭說益播。雖使渠自諱。有不可及。而高明乃欲掩匿之。其自爲計也。固甚疏迂。而所以爲士能者。亦拙且苟矣。重可歎也。枝辭蔓語。固知得罪於莊默君子。而荷相與之議。不敢有懷隱忍。傾倒及此。只欲以廣高明。非欲助高明之謗也。惟高明諒其衷赤也。
上副正宗兄文相○丁卯八月十八日
编辑所敎寒泉云云。誠甚得宜。弟亦對人如是爲說矣。但春末李兄匡濟氏歷見。深咎弟之奠酹泉丈以文狀德。仍有多少說話。可知這間論議氣象矣。弟只答以彼丈意見。居近熟知。故不以人言而有所疑。至其不能明白爲說。使人人皆無一毫疑惑。則誠不可知者。而但身爲外裔。自不得不爾。况其溫厚謙愼底規模。素有異於斬釘截鐵之法門。則不可一例以此而斷定也。李兄終不釋然而去矣。然論人之法。自當如此。未知如何。
答再從弟士能能相
编辑河圖運行之次左旋。而洛書運行之次右旋者何故。豈洛書主變主用。故運行亦變左旋爲右旋耶。
生之運行克之運行。自有兩段意。生之意於河圖見之。克之意於洛書見之。生先而克後。生順而克逆。先者爲體後者爲用。體見於河圖。用見於洛書。自有妙理。今只曰變左旋而爲右旋則似鶻突矣。今就兩圖。推其順逆之所以則只因金火之易位而乃如此。試以河圖之一六。欲右轉而之四九則生不得。以洛書之三八。欲左轉而之四九則克不得。河順洛逆。方見運行之勢。自是兩段意思。潛玩可知矣。◑用九用六之義。用字以變字看爲可。如潛龍初九之九。未定其爲七爲九。而只假其當變之義而命之曰九。若乾坤二用則六爻皆變之謂也。
乾坤之交也。再轉而乾就西北。坤就西南。坎离之交也。再轉而离交乾宮。坎交坤位。巽艮之轉而移交震兌之位者。巽之反兌故也。艮之反震故也。离者火也。火則炎上。故其變在上。坎者水也。水則潤下。故其變在下。坎离之交也。以离之上爻。博坎之下爻。离爲震而坎爲兌。蓋相摩而成者也。故乾坤之於巽艮。脫位者也。故离之於乾坤。代位者也。兌震之爲巽艮。翻身者也。坎离之爲震兌。換面者也。◑自先天而爲後天。其換易方位。巽走東南而倒爲兌。艮走東北而倒爲震。猶易覰若离本在東而上爻變則爲震。坎本在西而下爻變則爲兌。炎上故上變。趨下故下變。皆自然之勢。非關湊合。◑火之炎上。水之潤下。只由乾坤中爻互易而成性。 。乾之中爻。下墮坤履而爲坎。故坎性趨下。坤之中爻。上麗乾心而爲离。故离性炎上。中爻爲骨子。故坎得乾陽最精緊。离之陰倣此。
與再從弟士能兼示宗姪煥世
编辑門內大小事。無處稟承。一任後生輩壞弄。將不免倒東而來西。言之及此。尤可吁歎。柰何柰何。先墓遷奉事。思之又思。千萬不是。君之對我說話。無非窘遁推諉稱託之言。以君之慈仁直諒。作此頭勢。誠是意外。尤用慨歎。大抵遷奉之說有兩段。一則曰舊山壙內灾害之罔極也。一則曰新山局勢土色之極佳也。此皆憑全師之言。而君輩曾有一番率全師來審舊山之事乎。全固曰入京歷路。嘗一登覽云。而君輩信之金石則不亦迂且虛乎。其登審舊山之說旣如是孟浪。則所謂新山雖全師之所自占而稱以大地者。其言亦不足準信也明矣。然則新舊山吉凶。未易決也。且遷葬之重難。人皆知之。况近百年遷葬乎。壙內事固難預知。而今若啓壙之後。誠有難言之事則將若之何。國家私家。事雖殊。而以先子論陵寢一疏觀之。可知遷葬之重難矣。
答族弟聖休龜相○辛卯
编辑華陽事。鄙見竊以爲我先子學承晦翁。義秉春秋。受聖祖付託。爲天下誓心復雪者。可質神明。大命將摯。猶且眷眷不已。以皇廟一事。囑付寒水。畢竟皇祠院廟。幷列上下。同日俎豆。則其義豈不重且大。而今於其繫牲之石。後人之盡情發揮者。顧不在玆歟。至於理氣說。假使說得恰好。其於此文。猶在可略。况其文字一出。當世眼目後來議論。或皆以爲此非先生本旨。則其爲未安當如何。而嘵嘵之說。將幷及於屛翁。在後學崇報我先子之道。不但煞有未盡。亦豈曰此其爲屛翁地也耶。屛門諸人。念不及此。徒事紛聒。殆如逐鹿而不見泰山者。愚竊以爲慨惜矣。今來諭又如此。眞所謂靡哲不愚。豈左右亦不欲爲屛翁之忠臣耶。噫。函丈在時。待其文成。必欲廣質諸士友。此其公心謙德。有光百世。而當事者不體此意。挾其私小知見。深藏文字。始出於人事嬗變之後。使吾輩諸士友稟質無地。不能承其善美。天耶人耶。誠是咄咄怪事。浦儒謂春秋之義。亦自久大中出來。而來諭亦曰尊周大義。雖是大事業。是亦學問中流出來。苟如是言。則聖人之所以爲聖人。其體則不外乎性與天道。而其用則春秋也。然而伊川之序春秋。不及乎性天道之一字。而只以春秋之義。專言之何歟。且寒水之於我先子。其祭文表文。俱不及理氣說如屛翁之爲何哉。豈不以以後來爭卞未決之案。遽登諸先師哀誄顯刻之文者。或似藉重。或似猥屑而然耶。惜乎。以函丈平日溫謙愼密。慮不及此。此則愚昧之所不敢知者也。顧今先子之道不明極矣。乃又以百世未了之案。謂是先子定論。而勒之金石。垂諸百代。則其不致誤後學。必將貽累先學。此豈非不幸之甚歟。至於昨歲浦通之於鄙人分上。又以前後異同。爲詬侮之資斧。噫此誠難與言也。夫鄙書旣以稟質無所痛涕莫及爲言。則區區志意。於此可見。而今截去其肯綮辭意。提出書札間例套語。或以爲十分贊歎。或歸諸再數廊柱者。誠不滿一哂。若其不爲直勸無刻者。蓋以院事非我所私。必有士林公議。故姑且示吾意。以待院長之先發耳。然犯而不較之訓。聞之熟矣。浦通此不欲相較。故此事以後。一不發諸口矣。今於盛問謾及之。雖左右若視以與彼較卞則豈非大羞恥耶。此則可諒之也。先子定論。略布別紙。幸諒究之。理隨氣賦云云。理性之卞固有之。蓋理是條理脈理之謂也。是公共之稱也。性則從心從生。人物生下來稟得之謂也。此其有別矣。然性雖從氣生得名。而其本理而已。故朱子以性卽理三字。謂自古無人敢如此道者也。南塘以性卽在氣之理。謂補程子之未備。愚則以爲此說未安。性是從氣生得名。故人皆知和氣言性。而不知其本之爲理。於是程子以卽理言之。而朱子從而贊歎者也。程說本無未備。而塘丈欲以在氣二字補之。不亦贅乎。大抵人知和氣言性。故從古言性者。皆是氣質之性也。自孟子始拈出本然言之。此則不可以和氣言之。而程子就性之得名處。見其本之只是理也。故的指而言之。此其不可及者也。今此銘文理隨以下八字。大體言之。似無所妨。而但浦中諸丈之論。太嚴於理性之卞。終歸於和氣言性。而以本然之性。爲有分殊。則愚恐此八字。實爲其議論頭腦也。若我先子之論則所示答金說。本無可疑。而又有一說可以明之。錄之在左。
尤翁經義答朴景初曰。所謂性者。雖非舍氣獨立之物。然聖賢言性。每於氣中拈出理一邊而言。今便以氣幷言恐未安。又曰性之體。仁義禮智也。仁義禮智。卽是理也。安得幷與氣而爲說乎。蓋所謂性者。只於氣質中剔出理一邊而言也。若謂之氣中之理則可也。若以爲一邊是氣。一邊是理。有若相對然則大不可云云。
靈覺所具云云。甘雖屬土云云。靈覺心也。心所具爲性。則此句何嘗有妨。而但聞浦中諸丈意見。以靈覺只歸諸人。而不許於物云。此其意似在於物不具五常。豈左右未及仰窺函丈本意耶。左右所引先子之論。似未免誤以爲據。玆敢卞釋于左。
先子書曰天下萬物。無不配屬五行。謂五行之理賦於人而爲五性則可也。因以爲凡配五行者。皆有仁義禮智之性則大不可云云。
鄭公問目曰五性。五行之理也。五行屬乎五臟。宜乎五臟各統一性。而今以五性皆統乎心。何歟。問目如此。故所答如此。蓋所謂萬物無不配屬五行。卽答問目五行屬五臟之說也。所謂五行之理〈止〉大不可。卽答問目宜乎五臟各統一性。今以五性皆統乎心何歟之說也。今左右以所謂五理賦於人而爲五性。證諸理隨氣賦性乃可名之文。竊恐未然。五理賦於人而爲五性。人人皆知而言之。不必先子之獨見而言之。屛翁何必稱道耶。蓋屛翁之意則終以性爲和氣底物。而將言其本性有分殊。故其所引據爲說如此。然實與先子本意相左。
先子書曰五行之分配五臟。以氣而言也。若夫五行之理則具於心。心是虛明底物故也。凡物莫不具五行。肝肺脾腎。雖亦有五行。而是閉塞底物。只是硬頑而已。惟心是虛明底物。故能具五者之理矣云云。
鄭公再問曰人稟五行之氣而爲五臟。五行木實包之則宜乎肝木統五性。而今以心統之何耶。天人同一理氣。理以配理。氣以配氣。如或彼此不相管攝。則雖曰配屬。實爲假名云云。問目如此。故答辭如此。所謂五行配五臟。以氣而言者。卽答問目稟五行爲五臟木實包之之說也。所謂五行之理具於心。心是虛明底物者。卽答問目宜乎肝木統五性而今以心統之何也之說也。所謂凡物莫不〈止〉五者之理者。卽申言其五行配五臟。以氣而言。心是虛明。故能具五行之理之義也。今浦中議論。乃以先子此說爲本然有分數。物不具五常之大證。何其謬耶。大抵先子初答辭所謂凡配五行者。不可謂皆有仁義禮智者。卽指五臟之配五行者只以氣也。則於此不可以統五常言之也。非謂萬物之稟五氣以生者。其理不具之謂也。所謂五理賦於人而爲五性者。卽泛指五性之賦於人。而如肝肺脾腎閉塞硬頑底物。只以其形氣配屬者。不可一一求諸五性之具。若心之虛明能具五理者也。非謂人獨具五理而物不能稟五性者也。故其下有曰五行五臟之相配。與五行之理具於一心。自爲兩說。不可牽合者此也。此何以爲物不具五常之證耶。◑浦中諸說。以靈覺只歸諸人。不許於物。此或似然矣。而但運動知覺。物亦不能無。則其所謂靈覺。雖不可比諸人之靈覺。亦不可謂之全然無之矣。是以太極圖說於人下最靈字。先子說中所謂虛明字。亦當如此靈覺字看。如何如何。
先子書曰大凡配屬五行。或以氣或以形或以味或以臭。今味之甘者屬土。遂以蜜爲具信之性可乎云云。
鄭公問目。以五臟之不能各統一性爲疑。故先子之意以爲凡物固有以形氣臭味配五行。五臟之屬五行。乃以氣以形。蜜之屬土。乃以味。旣以形色臭味一段分配。不比萬物之得五行理氣而生者。則何可以某物形色臭味之屬五行。而爲皆具五行之性乎。先子上下書意大槩如此。此豈可與論於浦中諸長者講論之說。而果可以特揭顯刻爲引重之資者耶。事係義理。痛說無嫌。朱子蓋以爲講論義理。尊畏先輩。當幷行不悖。故輒敢效此。幸左右平心恕察。勿以爲罪也。
答或人
编辑先集印本。尙未登木。一二士友方謀剞劂。而時屈擧贏。未易全集入刊。故欲先取緊關文字。作小本繡梓計。而取捨權衡。極難得當。雖奉稟屛溪文丈。旁議斯文諸友。以爲編摩之地。而了當姑遠。慮悶何喩。海上訣書。無論玄石受託後善效與否。先祖當日明知玄石之當後日世道。且於尼事。誠有未了之案。故首尾辭語。丁寧反復。以冀其孚信受用。其所期待。爲責勉之者亦深矣。是宜收載以示今與後。使知先祖臨沒耿耿之意。而事係禍故之際。鄙家則漠然不知其有此。玄石子孫又不謄送。致令見漏於印本矣。前聞執事歸咎先人之有意不載云。此則委折實不然矣。今當重刊。謹當奉議屛丈。以爲收載之地也。與厚齋書亦當觀其辭語。如其不可沒者則敢不抄入耶。盛諭縷縷。幷與人書本。謹皆拜悉。深仰執事爲玄石卞白之血誠也。第區區於此。素有蓄疑。欲一仰質而未暇者矣。今於披敷之諭。雖甚僭妄。何敢自外不吐露。以請敎耶。夫玄石之於尤翁。始終尊尙之大體。於尼尹己庚前後之異觀。雖靡來諭覼縷。世亦知之。玄石之所以爲玄石在此。世人之向仰玄石亦在此。惟其向仰之在此。故不敢不責備而致其訝惑者亦在此。何則玄石之於尤翁。初年尊尙。固無間然。而尼事出後。始乃頗異。其所謂此學而不能克己去私。與夫齮齕魯丈等語。太逼於疵議其全體與心術處。且尹之擬書縛束操切。殆若酷吏之勘獄。便一變書。此足爲尹之斷案。而玄石不惟不加嚴規。乃反與之密地往復。竊議尤翁。而卒不免爲其強援。以助其勢。則殊非幷世之賢。隨事論得失之比也。其待尤翁無已太薄。而其於處尹。恐亦爲未盡也。以書尺中所謂非箴規實非斥及使尤翁無可云云者觀之。亦非不知其書之大故無狀。而特依違牽連處之。終不能直截脫灑。則此誠不敢知者也。然此在己甲以前則諉之以已棄之論。置之不論可也。而至於己庚之後猶復依前和婉。未嘗一番顯斥其悖倫紀干名敎之罪。則執事所謂辭嚴義正。足令媿死者。愚未敢知指何而言也。甲戌初不爲薦引。最爲大關。共父之義。旋自引於與彼之書。又不免過於委曲遜辭。則後人之惑。於是滋甚。夫所謂和之不同於嚴者。隨其氣質。大體不侔之謂也。若和之過而失於回互則亦焉用是和也。語錄猶不若手筆文字之爲可徵信。己甲以來書尺。其所講質商論。不但問死生說寒暄而已。則與所謂不講義理。不以朋友見處者亦左矣。噫。聖人之處原壤。雖不失其爲舊。老而不死之斥。若是嚴正。而玄石之於尹。一味宛轉。未嘗有如此嚴截語。則其亦異乎聖人之處故舊矣。推此以觀則雖使玄石復陳造辟之謨。削逸一事。恐未必容易辦得。夫其如是。故雖以扶掖尤翁。陰受拯推輩慍憾。而外面交際自如。彼此無釁。其末流之極。遂使子孫門人。分門割戶。趨向各異。而趙宋輩藉重之說。以之害世道而痼人心。駸駸乎將不免爲亡人家國之關棙。則此豈玄石之所前知者。而在玄石其亦不幸甚矣。噫。栗翁之調劑。雖爲後來口實。而自家所秉之志義皎然。畢竟身且不免焉。則栗翁之誣。不待卞而自白矣。玄石之兩非。雖有晩來之定論。而處置不嚴。事實無證。則匪人藉口。雖曰誣引。卞之亦難矣。後生輩惡口固非美風。而向使玄石光明峻嚴。卓然如白日中天。則惡口何自而敢至。趙宋輩亦何敢誣引耶。嗚呼。蕩平之害。至使我聖上作爲往牒所無之擧。小大岌岌。遽行重典。則崇儒本自光耀聖德。而反爲聖德之累。尊道本欲裨補世道。而反爲世道之害。執事尙亦以爲榮且幸乎。愚則以爲玄石有知。必爲之深慮永歎。踧踖而不寧處也。未知執事以爲如何。抄刪文集。遵後來定論。明晩年本旨者。此正執事之責也。區區愚陋。其於玄石本旨。本自如隔壁聽。則初何敢擬議於是。而况中間辭語。碍逼先子者非一二。則又何可染指於彼乎。此則非徒不敢。實非所欲。幸執事之俯諒也。凡此所告。實出於平素欲質之意。而旋念玄石之於執事。異他儒先。則若是無隱。似甚未安。而朱夫子與東萊論其家學。雖不得盡言。亦未嘗全默。則此或一種道理。故乃敢僭率略布。幸垂諒勿罪。虛心公聽而終敎之。
答或人
编辑陟兄所引問解程子說。鄙亦已覽之熟矣。不得不以魏徵獻陵之說對之也。夫大宗本以繼別之宗爲言則祖非宗也。奉祖祀者是宗也。然則陟兄所謂當宗近祖。其孫宗我云云。俱不免錯解矣。別子爲祖。繼別子者爲百世不遷之大宗。而後世無別子。故丘氏乃以初有封爵者。擬古別子。此已非古意。而陟兄所主者乃丘說也。雖以此論之。初有封爵者之孫。直下相傳。當祀不廢。故族人宗之爲大宗。今光山宗孫固不廢祭祀。而文元宗孫獨不祭祀不廢耶。其祖祀旣十百代不廢。而其孫獨不爲大宗何歟。大宗旣不可貳。則二大宗之間。以其遠近親疎。別爲之宗者。此果非人情天理乎。文元在世則當以光山宗孫爲大宗。爲服三月矣。文元沒後爲文元子孫者。當捨其遠大宗。而取近大宗。以文元祀孫爲大宗服矣。今陟兄說曰大宗一小宗五云云。以文元文敬光城三家祀孫。皆歸之五小宗之中。而獨以光山祀孫歸之大宗。其於大宗不可貳之說。似有耳剽之者。而獨不究大宗之所以爲大宗。夫大宗之所以爲大宗者。以其奉祖祀而直下相傳。百世不廢祭也。今文元文敬光城之祀。果直下相傳。百世不廢。有異於光山之祀歟。不然而陟兄之以其宗孫欲歸之五世卽遷之宗者何歟。若如陟兄之說則文元以下三祀。必五卽祧。然後始成義理矣。此不足多辨也。禮家有曰庶姓之起於是邦爲卿大夫而別於不仕者。皆稱別子。文元公以下三祖正謂此也。大抵勿論陟兄與鄙說。皆無古經之明據。以陟說則其窒碍處若此。鄙說則實合古意。後聖有作。必有取舍之矣。崔叔固說亦同陟兄。其不貳宗云云。愚欲添一大字於不貳之下。而光山爲大宗乎。文元爲大宗乎云云。其不明於大宗所以爲大宗之實。而欲以百世不遷之宗。歸諸五世卽遷之宗者。同於陟兄。謬戾莫甚。正好敧枕而一看矣。此紙示之陟兄如何。
答或人問目
编辑出繼之人。本生親喪小祥之前。已行所後家大祥。欲行禫祭。則問解云前喪禫不可行於後喪中。亦有期以下旣殯之後。練祥禫卜日行之之說。以幷有喪論之。雖有生養家之輕重。而身有重喪一也。以朞以下言之。爲人後者所生家服。便同朞服。然則行禫與否。固不可論。而揆諸私情。喪中行吉祭。泛同平人。似涉如何。詳細敎示伏望。
本生親喪中所後家祭祀。葬前則當單獻略行。葬後則雖如時祭吉禮。亦以爲不可廢。則况今禫祭之猶不純吉。而爲終喪之大節者乎。
爲人後者。又以他人之子爲子。則此子於其所後父之本生諸親之喪。當用何服也。若以若子之說推之。則此服似無異於凡他爲人後者之子。而今人議論或以爲其父旣後於他人。而其子又以他人之子。來後於爲人後之人。則此與凡他爲人後者之子不同也。於其所後父本生諸親之喪。必無受服之理云云。此說如何。
旣有若子之文則當一用降一等之例矣。蓋於此不必論所後所生。只當用爲其父本生家服之例矣。或者之說恐非是。
爲人後者。爲其本生親降服一等。則其子亦爲其父之本生父母及兄弟之服。皆可以大功服之也。然而今之爲說者。或曰父旣以伯叔父母之服。服其本生父母。以從父兄弟之服。服其本生兄弟。則子當以從祖祖父母之服。服其父之本生父母。以從祖父母之服。服其父之本生兄弟云云。若然則父之本生父母及兄弟之服。皆可以小功服之也。此非降二等耶。
或者之說非是。當一依家禮從本服降一等之文。而爲之降服大功矣。
本生親稱號。當以伯叔父母呼之耶。若或出後於疎遠之親。則似不可以伯叔父母稱之也。雖然此外更無他可稱之號。則無論出後於遠族近族。皆可以伯叔父母呼之耶。
生父母稱號。朱子之說嚴矣。然今世誰有直呼以伯叔父母者耶。惟祝文及慰狀之答。以伯叔父母矣。今世人恒常對人言及書辭則稱以生父生母。家間則或稱大父大母於所後。小父小母於所生。未知其如何。而若伯叔父母之稱。不關所後家遠近矣。
答或人
编辑示諭縷縷。仰認相與之義。媿荷幷至。念左右妙歲發軔。修道方騁。而欲聞其行己處世之方。不於其人。而乃於空疎如僕者。此不幾於古所謂借聽於聾求視於盲者乎。且左右居家行誼。立朝風猷。自有先代規範。况家庭訓戒。又當有人所不聞者。遠宗近守。只以無忝而有光爲意。則何患乎業之不大名之不立耶。然而事理大體固然。而其間施爲節目。亦各多端。則豈左右之欲聞此歟。愚固蔑劣雖無以應之。第嘗聞士君子自身而及家。自家而及國與天下者。只是義理而已。此二字。不爲利害之所屈。則事到面前。自可應之裕如。事君則以忠信不欺爲主。而又不忘進思退思之義。居官則以勤謹毋怠爲安。而又必遵守法守節之戒。出處則難進而易退也。事爲則寧拙而毋巧也。言議必正直而絶回互。交遊必謹愼而無猥雜。重名義而輕符祿。近忠直而遠諛佞。凡此皆古人立身應物之大致。而在左右行之無難。至若疎於子職。服勤蔑劣。特其自道之辭耳。豈足爲左右之病。而愚意在今左右之道。晨昬灑掃。亦爲餘事。方大庭位在三事。與聞朝政。則多少贊裨。克有囊篋之助。此其孝之大者。左右尤爲一重擔負矣。抑左右地處自別。樹立標準。倡導激勸。以爲人望。而不可隨衆搖揚。以徇人而失己。矧今世道日下。人心日渝。若而吾黨之人。殆三分而五裂。人得一科。名輒入標榜。羣相馳逐聚會。聲譽由此而出。官職由此而進。浮薄淺陋。不但氣象不美。又安知亡國之一大祟。畢竟在是耶。愚每以此戒吾姪。今於左右。亦不敢自隱。幷此吐露。實感來書之鄭重耳。倘玆諒照則拙者之幸也。
答或人
编辑朱先生答廖子晦書曰。氣之已散者。旣化而無有矣。其根於理而日生者。浩然而無竆也。故上蔡謂我之精神。卽祖考精神。蓋謂此也。然聖人制祭祀也。設主立尸。焫蕭灌鬯。求之陰求之陽。無不用極。而猶止曰庶幾饗之而已。其至誠惻怛精微恍惚之意。蓋聖人所不欲言者。退溪曰聖人於鬼神之理。知之至矣。以爲無。旣不可以爲有。亦不敢其於祭也。惟自盡其至誠惻怛。無所不用其極。才得想見其精微怳惚之意。而又止曰庶之而已。則其能歆饗與否。若有所不敢必也。而亦不可謂未必饗也。看此二說。庶可知祭祀之理。蓋陰陽之屈伸。卽所謂鬼神。而伸之氣。非屈之氣。則其生生之理固浩然也。萬物之屈伸。莫非陰陽之屈伸。而人之生死。又屈伸之大者耳。人死氣散。旣化無有。而其傳付於子孫者未嘗亡也。子孫以此氣而專精致誠。則其根於理而日生者。庶或有以類而應者矣。非有一物塊然不滅。以俟子孫之求而出饗也。然此只可求於精微怳惚之間。無丁寧見聞之可必。故曰庶幾饗之。
別紙
编辑脯醢三品。蔬菜下有及字。故愚意以爲蔬菜三品脯醢合三品矣。問解意亦然。先子亦以爲或脯二醢一或脯一醢二合爲三品矣。◑背子似是祭服。故主婦於滌器。具無時服之也。◑老疾者量筋力而行之。參神後休於他所。啓門後入就位辭神。旣參神則亦非專然不參祭矣。◑北溪說每看每未暢。沙溪所論恐爲明白。蓋墓祭亦無神位出動之擧故也。◑初獻主人跪。爲其祭酒也。祭酒畢則依前當立。故俛伏興少退立於香案前。俟其奠肝。再拜而復位。今何謂遽然退去耶。◑亞終獻。要訣從簡不祭酒。然從家禮爲當。◑侑食。主人主婦皆有事於位前。故退立皆行再拜禮。降神初獻。只主人有事于位前。何可幷主婦行拜禮耶。虞祭則執事者代行。所以無拜也。◑受胙。擧酒詣右。便主人之受飮。抄飯詣左。便主人之實左袂也。實于左袂。便右手之納也。挂于季指。防其袂散而出也。◑時祭虞祭之斂主先後。或云虞祭則辭神後神主無移動之事。故先斂後辭。時祭則辭神後有奉歸祠堂之節。故先辭後斂。似或然也。且雖未詳其義。文旣如此則且當從之。今乃曰不必從此。亦太勇之病也。◑歸胙親友。設席酬酢。是兩截事。合而看之。故所以生疑也。◑楊氏註書儀云云。是指吉祭也。忌祭亦不餕。則况喪祭乎。忌祭送胙。俗習也。不必深論也。◑初祖祭蒲薦。以蒲爲薦者。絜褥之絜。一本作紫恐是。神位不言紙牓未詳。豈設之而文不備耶。丘儀則先祖祭設紙牌矣。◑周禮以右胖爲貴。故凡祭皆用右胖。旣夕禮用左胖。喪祭及吉祭也。左右胖幷用。㛰禮合體。同尊卑之禮也。祭禮則不然。◑食床。神位前祭床也。饌床。東階下設而置毛血腥盤者也。炊具。作飯者也。烹具。熟十一體者也。今云炊具十二體。烹具十二體。恐欠細考。◑時祭專用士夫之制。故只焚香以代爇蕭。初祖先祖之祭。旣倣禘祫之制。故亦用胎蒿之禮。其毛血腥肉之用。皆與時祭自不同。其先告後燎。祭虛位故不得不然也。◑初祖以其爲始祖而祭之。先祖以下以其已祧而合祭之。禰祭以其生我而祭之。皆特祭者也。高祖以下別無特擧之義。故只統擧於四時常祭矣。自時祭至禰祭皆受胙。忌祭則但不受胙四字分明。何考之不詳也。利成之不行於忌祭。自是今人之失也。恐不必論。◑祧主云云。備要所載禫後踰月行吉祭。始乃祧遷。此橫渠說。而擧世通行者也。家禮則因書儀從簡祥而卽遷。故祥前一日有告遷之禮。而仍無祫祭矣。然此乃朱子初年所定。故備要從晩年所定。詳見於楊氏說可考也。◑楊氏說孫祔於祖云云。此乃以昭穆繼序之理也。丘說母祔父云云。不須論也。◑禫卜日云云。卒哭祔之用剛柔。已有明文。練祥則古者卜日必用柔日。而家禮只用忌日行。故至禫祭始有卜日之儀。恐無可疑。◑環珓。判竹根爲之。或作𮅁筊。長二尺。判而爲二隻云。一俯一仰爲吉未詳。或是取陰陽之義耶。不吉二字當屬下。◑楊氏註深衣幅巾云云。是乃節日祭先祖之服色。而爲忌祭服色。看文字不詳之病恐不少也。◑賻奠狀云云。以字不可添。右字不可刪。就古人禮書。欲隨意添刪者。如非大勇則必大妄也。如愚之無勇而不敢妄者。不敢奉對。賻奠俱是爲亡者也。觀上祝跪致祭文賻奠狀於靈座前可知也。◑謝狀旣以子姪代之。則哀感字恐爲太重。◑疏狀云云。疏是條陳之義也。狀乃書狀之稱也。以朝家事例言之。疏狀略有輕重之別。今此慰書疏狀之稱亦似然矣。◑答式勿論文疊與不稱。不可妄意改之。◑祖母喪。雖母在。何可不稱哀孫耶。子與孫旣異稱則恐無所嫌。◑疏狀略有別。故平交改以狀。狀外無他可降。故狀則通稱之。恐無可疑。◑薦韭。此無禮記。不能考註說。然韭乃當春初生之物。故首薦。卵魚豕稻。亦各以其時相屬。而爲新物相宜也。◑仲月行祭。國家祭享用孟月。故私家不敢用孟月。又張子曰物之成。不如仲月。因時感念。又不如仲月。此說亦可備一義也。春秋猶言仁義。包四時而言。蓋四時皆祭。自古已然。◑仕宦者云云。是指士之禮也。特牲饋食禮諏日。註諏謀也。士賤職褻。時至事暇。可以祭則筮其日。不如少牢大夫先與有司。於廟門諏丁巳之日。疏士若祭時至。有事不得暇則不可以私廢公。大夫以上。尊時至。惟有喪故不祭。餘吉事皆不廢祭。若有公事及病。使人攝。士不暇不得祭。又不得攝。觀此則可知其義。而又卜筮字下當句。◑二主。木主及影子也。古者蓋有畫。故祠堂或謂之影堂。
答或人問目
编辑第一條云云
编辑吉祭是終喪之別祭。則其意在於復吉遷廟。不專主於三年廢祭之餘急於正祭也。然則此祭之不輕而重。其爲必可行也明矣。吉祭之月。或有事故未行。其翌月又其翌月。必須乘隙撥宂而亟行之。幷擧祧遷改題之禮。恐爲得宜矣。
第二條云云
编辑吉祀。與禫祭過其月則不祭者。稍不同。若能於數三朔之間行之。則雖涉遲延。猶勝於仍廢不行矣。
第三條云云
编辑吉祭雖不趁期設行。若退於數三朔之間則猶可待此卽吉也。不然而禮無必行之意。事故又連仍。延過四五朔。而時月荏苒。節序推遷。則待此而不爲復常。恐涉無義。
第四條云云
编辑家禮本無吉祭。只大祥前一日。以酒果告遷改題。備要之有吉祭。是依朱先生晩年定論也。今若不行吉祭。則寧依家禮告遷改題於大祥前一日爲宜。今旣俱失於彼此。乃於禫後當吉之時。以故不爲行祀。而始欲先行祧遷改題者。可謂半上落下矣。然自量其形勢。終難設行吉祀。則以酒果告由。先行改題祧遷。仍爲復吉。猶勝於遷就因循。終然廢闕耶。
第五條云云
编辑日月旣過時。祧遷改題之禮又已過行。則吉祀之仍不行。從可知矣。豈可長時等待其無期之祭。而不復吉耶。
第六條云云
编辑祧遷改題。雖已先行。吉祭若追後以時祭行過則好矣。
第七條云云
编辑不行吉祭而必欲先行改題遞遷者。果是何意。若以祧遷改題爲重且急。則何不以重峯時祀之規。只隨力行吉祀而幷擧此禮也。此猶爲難則依家禮大祥時告遷改題猶可據。而不此不彼。始於禫後吉祭之月。必欲參酌損益而行禮者。恐未聞朱子非盛德者不能義起之訓也。不敢知其所以爲說也。
第八條云云
编辑祧位改題之禮。長房當奉往行之。非宗家所行也。其告辭無現出處。只當以宗孫某喪期已盡。禮當祧遷於孫某。今將移奉神主。改題奉祀之意。措辭以告矣。大抵吉祭之尙今不行。誠不免太後時矣。其家尙未行祧遷改題。今隨其家力。急急略行吉祀。而祧遷復吉恐宜。如已行改題祧遷。而只未行祭則不必以吉祭爲名。只行時祀。則情禮亦或無憾矣。若於此二者。俱難如意。則其家形勢事故。卽萬有一無由行禮之家也。只當任其或廢或行而已。誰敢參酌指揮。以犯汰哉之誚耶。
第九條云云
编辑卒哭受服。古禮則然。而程朱以來所未復者。今猝定行。似涉太遽。且此非平素以古禮爲可復行。而今特爲伸情而行之。雖出於孝子迫切之誠。而恐終情勝於義矣。包特兼服之制。見於間傳小記。而皆以麻葛大小之同爲節。則斬衰受葛之後。至齊衰卒哭之前。猶可以行其制矣。齊衰旣顈之後。則二絰帶之大小。又相懸矣。更安用兼服之制耶。大抵孝子之心。於此苟有可以伸之者。雖一日猶愈於已。而今旣多所窒碍。恐難率意而牽行之。則愚意竊以爲古禮受服旣難復。而包特兼制。亦無所施。則只當依家禮幷有喪之制。常持重服。而祭時各服其服。以伸其情。庶幾爲寡過矣。未知如何。墓祭以鄭氏體實不同之文觀之。固宜異几。而三年內喪祭。尤有所異。則恐當如几筵祭禮而各設也。
答或人
编辑萬物皆具五行。而五行之動靜屈伸。又各屬五行。分而言之。五行各一其氣。而合而言之。五行相爲經緯錯綜。五氣之生生不已屬木。光明發散屬火。收斂嚴肅屬金。周流溥遍屬水。心則五氣精爽之光明發散者也。其形中空色赤。其氣虛靈知覺。此其屬火而爲人之火臟也。故五氣聚而行也。一部火氣燭動而四氣有所賴也。指其爲五氣精爽而光明發散則謂木之火火之火金之火水之火。指其屬火。而五氣咸萃則謂火之木火之火火之金火之水。無不可矣。今疑其體爲火。四氣不能備。其用爲火。四氣必待是。則一心神明之妙。五氣精爽之用。果何在也。
答或人太極說問目
编辑太極註樞紐根柢云者。只是理爲主宰之義也。今曰形之至重至大云者。語意無乃過重。有若實有形象耶。且無極而太極者。猶言無形而至形。無方而大方也。又如曰無形之形。無體之體也。今以無極爲無形之極。太極爲有形之極。則有無相對。若二物者然。恐爲語病不細。塘翁所謂下極字無形之極者。與太極本無極之義相合。恐不必疑之也。
夫子所謂易有太極。周子所謂無極。左右皆歸之於天地已生之後耶。理無始故氣亦無始。陰陽無始無終。故未嘗有不動不靜之時。一動一靜而理無不在。故聖賢千言萬語。不過以太極爲陰陽之本。而其實本無陰陽未生太極獨立之時也。然則蔡氏在先先有之言。皆當以此義究觀。至於葉氏一陽初動云云。活看則亦自無害。夫天地未生屬陰。天地已生屬陽。前歲之坤屬陰。今歲之復屬陽。豈可以未生爲言。而若截自天地未生之際地䨓未復之時。謂之陰陽未生。無所不可。蓋今年春夏之陽。實因去年秋冬之陰。而若截自今年春夏之前言之則謂之陽未生陰未生亦可也。今年未生春而春之理已具。未生夏而夏之理已具。此謂理先氣後也。葉氏之所以釋蔡氏說。不過如此。便會之會。以能字看爲好。
天命二字。當以理看。所乘之機字。當以氣看。著屬陰陽。微屬太極。前後二字。塘翁說甚好。來說所謂一元氣必欲與陰陽動靜之氣別看。此爲大病。塘翁之以陰陽謂未有未生時者正得之。而乃反疑之。至有陰陽未生一元未生之語。恐不免非常謬誤。且一分爲二。只以其爲主宰者而言。何可太深看耶。
生之序則水爲陽而火爲陰。以其水生天一之陽數。火生地二之陰數也。行之序則火爲陽而水爲陰。以其水旺於冬陰。火旺於夏陽也。木金則生於天三地四之陽陰。而生與行同爲陽同爲陰者。以其形質一定不變故也。陽動生水而陽極則發陰。故水爲陰。陰靜生火而陰極則生陽。故火爲陽。此亦不過以生成之數分合言之也。
天一地二之天地。雖可以陰陽看。而朱子於此。旣曰質具於地。又曰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水火木金土。此乃天一地二生成之序也。朱子已合而言之於陽變陰合生五行之下。而必欲分言者何也。氣之積而爲質。質之成而帶氣。氣與質果若是分開者耶。塘丈說此。無其本冊。未暇論其得失矣。
異質之質。卽上質具於地之質。以其語生之質也。異氣之氣。卽上氣行於天之氣。以其語行之氣也。豈可謂專指五行之氣耶。然五行氣質之不相離如上所論。則葉氏說亦非專以氣爲言而遺却其質也。
南軒生質二字。言質而氣在其中矣。氣則氣運之謂也。質則形質之謂也。在人則血氣形質。是爲氣質。而氣有淸濁。質有粹駁。所謂粹駁之質。若異於形質之質。而亦不可離於形質而言之也。所謂氣質之性。正以其理之墮在血氣形質中而爲言。則或說固有不可曉者矣。且以五臟四端言之者。亦不是見病則爲語病矣。夫人之氣質。雖係軀殼。人之一心。主宰一身。管攝百體。則氣質之用。卓出於心。且心之圓外竅中。亦是血氣成形者。故與軀殼氣質之淸濁粹駁相屬矣。以是論氣質於心可也。何必以五臟爲言耶。五臟之分屬五行。自與心屬火而具此理者。各有別。而今以五臟四端爲言者。恐欠的確矣。
混融二字。指理氣妙合而言也。來示得之。經緯之義。農翁說自細密。以是看之爲好。人物男女生之先後。以天地人生成之序觀之。來示似然。而愚意則天地旣判。其氣氤氳。化生人物。其間則恐無先後。如人之男女形交氣感。生男生女。別無次序也。蓋二氣推盪。各有所値則自不得不然。未知如何。邵子天生地云云。來諭得之。統體各具分大小。退翁說恐亦爲一義而無妨也。來示分釋。亦似得之。
氣質交運四字。自前輩多疑之。愚見則陰陽有氣而無質。五行有質而兼氣。然以陰陽五行。比幷而論之。則陰陽可謂之氣。五行可謂之質。而氣與質又不可離。則五行卽陰陽之質也。陰陽卽五行之氣也。所謂交運者。陰陽五行交合運行之謂也。然則南塘說儘好。至於氣質之說。或有單言者或有兼言者。而言氣質在其中。言質氣在其中。蓋未嘗不幷指而言也。
於此乎定云云。本非勉強力行之謂也。此承上文衆人欲動情勝不能定。而言聖人之動靜周流。自定其性也。來諭云云得之。中正仁義。各有動靜。自爲一義。非無此理。而特周子所謂主靜者。非此之謂也。故朱子之不取張呂說者此也。來諭得之。中正二字。朱子謂較親切。蓋中正者。禮智之德也。以此言之。行之中處之正。較勝於行之禮處之智矣。來諭亦得之。但以朱子所釋若以禮智兼善惡之物者恐不然。朱子只曰較親切。何嘗以禮智爲兼善耶。若葉氏註則不知易與圖旨意之各異。合而爲說。體用分排。旣乖濂翁本圖。則四德各專其一。而葉氏則以中正爲重。仁義爲輕。節節背馳。此註之誤。自前輩已多非之矣。
答或人家禮問目
编辑序文宮廬之制云云。大槩言其宮室制度。如儀禮釋宮之說也。祠堂章所言。特言其廟制。恐不必以此疑彼也。◑楊氏註云云。朱先生初依程子所定祭始祖先祖。後來覺其僭而不祭。所謂後不祭者。卽指此也。◑祠堂章伊川說。蓋廟向南而坐則東向。伊川則以爲廟與坐皆東向云。故朱子以此爲非是。然則其所謂非是者。只指廟皆東向而言。不通指無貴賤以下而言也。◑將營宮室條所謂祠堂所在之室。卽宗廟所在之宅也。此宅宗子當世守之。不可分析其宅中所在房室。以與支房子孫之謂也。◑爲四龕條。大宗雖百世不遷。其子與孫之世則可謂世數未滿。如大君王子。是別子百世不遷者也。然大君王子死後。其子奉祀則雖是始祖之廟。無異禰廟。虛其西龕而奉之。禮意然也。◑大傳云云。始祖百世不遷。祭于宗廟者古禮也。藏于墓所。百世祭之者家禮也。二者各異。而合而觀之。故有此疑矣。吾東別子之祭。亦皆依古禮百世不遷。或依家禮藏之墓下以祭。何謂未聞其祭之耶。◑楊氏註叔伯父之類。所謂伯叔父之稱。通從祖伯叔父族伯叔父而稱之。此云叔伯父。卽指從祖伯叔父而言。◑旁親無後條。劉氏說嫂妻婦。先輩以爲嫂則兄嫂也。妻則己妻也。婦則弟婦也。◑坐以就裏爲大者。大字卽下文大小之大。裏字內也。如祖位在北向南。伯叔祖父以下丈夫位。坐于其右。伯叔祖母以下婦女位。坐于其左。皆以北爲上。北卽裏也。◑置祭田條。旣曰計見田。每龕取其二十之一則何謂未瑩耶。蓋勿論廟龕多少。祭土衆寡。每龕只取其二十之一。以供祭用。餘則爲生人衣食之資也。◑盛服條皁衫。未詳其制。嘗見輯覽與源流圖。只與常例衫子同矣。◑或有水火條。第二世以下祖。親盡則埋其主而存其墓。◑歲一祭。百世不改此禮也。今世皆行之。其不行者或失其墳墓所在。或子孫貧孱不能行祀而然也。◑深衣章劉氏說。爲文爲武。擯相軍旅。皆服之者。以其五法已施故也。恐無他義。◑居家雜儀子事父母條。盥漱櫛總之先後。恐無深義。◑席地而坐云云。古人飮食。必設椅而坐。幼子則只席地而坐也。◑不敢涕唾喧呼云云。雖以小學觀之。尋常侍側。不敢褻穢喧譁之意也。非指喪慽水火事係非常者也。然喪則哭之私室可也。水火則告之。緩急亦當觀勢處之可也。◑樂其心條。心以其中心全體而言。志以其發而所之而言。所以樂與不違之異也。◑敎子婦條笞之云云。恐是指子而言也。◑內外不共井。此內外通指一家內外而言。則男女僕亦在其中。然古之人如汲水等事。上下通行之。未必只指其男女僕而言也。◑冠禮章司馬公云云。此條賢者全然誤看矣。溫公之意以爲古者二十而冠。故冠者年已長大。能知四者之行矣。後世輕薄。過十歲已加冠。而無總角者。故其冠者幼稺不知成人之道。雖責以四行。不能知之云也。◑大功未葬云云。大功未葬。同於期服。此所以冠㛰之不可行也。今世妻服未終而再娶者。失禮之甚者也。賢者以後世失禮之擧爲無妨。而反致疑於禮防之制者何也。◑主人云云。冠者祖父。是謂祖與父也。◑陳冠服條帽子幞頭。同是其時冠服。則正註與謝註無不同矣。◑賓至條立於主人之右如前云者。是指尊則少進。卑則少退也。若幷與主人而拜賓揖贊則是二主人也。恐不可行也。◑四䙆衫。蓋古者童子服也。已冠之後。恐不可著。深衣又非童子之服。若是渾著則未冠旣冠。何必如是分別言之耶。◑繫鞋納靴。納與繫恐別無異義。但繫字可言於履與鞋。而不可言於靴也。此則有異矣。◑宗子自冠條。宗子雖爲主人。旣自冠而方坐冠位。纔合紒施掠。而未及冠服則雖欲區區致〈缺〉於賓主同升降之小禮。何可得耶。◑束帛十端。束爲一而端爲十也。蓋玄三纁二合五匹。而一匹從兩端。各卷其中。則一匹而爲兩箇卷子。五匹合爲十箇卷子。卷卽端也。以其五匹十端。合而爲一束也。◑賓出條送賓門外再拜。古禮也。家禮則無此文。豈或闕漏耶。丘儀代之以揖。◑冠者出見條。鄕先生有誨之則對而拜。故丘儀引此添再拜之文於字時祝對之後矣。然儀禮家禮無之。恐不必行。◑笄條笄之制度未詳。嘗見輯覽圖如今婦女所用糚餙之笄矣。◑納采言定之意。書告于女氏之謂也。納字當屬女氏看。
答或人五禮儀問目
编辑五禮儀問目。此無冊子。不能考檢。只以愚見略解奉報。未知其一一得當。可歎。◑盥洗位本在阼階東南。蓋水本在東南之義也。◑帟幕。廳事無房室。故設此帟幕爲房室也。纚櫛幷置而北上。以初加之服置南。取其用之便也。酒卓之在服北。亦以酒醴之用。在加衣服之後故也。◑冠席在於阼階少北。賓位雖在西。當就冠席前。祝而加之矣。◑賓入後將冠者之出房南面。待賓命也。待賓揖而向席承其命。而又待更命也。南面。在北者本向南。其卽席向西者。冠位西面故也。◑櫛畢賓降。卽將就盥洗位也。賓將祝而加冠。故重其禮而盥洗。主人則無事。只賓之升降。隨而升降而已。◑冠巾之受。降階一二等之不同者。隨初再三加之輕重。彌致其禮之義也。◑初加笠子。再加紗帽。恐不合古意。然問解之意。亦非徒先古後俗之義也。以冠巾言之。程冠爲輕。笠子儒巾漸重。故以是爲節也。◑三加三醮。乃夏殷之禮也。自周已三加後一醴而已。至溫公又以私家無醴。以酒代之。只一醮。所以從簡也。家禮旣從此禮。故後世雖有醴不用也。◑三加畢。卽以酒賓祝而戒之。以終其加冠之禮。故冠者於是乎始拜賓贊而謝之也。◑冠醮旣異位。而字者成人之道也。其事尤重。故必易位而行之。此外恐無他義。賓出時冠者之無拜。亦以前旣禮拜。故今不必更拜歟。◑納采。納其采擇之禮也。納幣。納其禮幣之稱也。本自不同矣。◑㛰禮明日必見舅姑者。蓋成夫婦而後見之之義也。◑廟見之在三月古禮。而以其太遠。家禮改以三日。今俗之通行者此也。◑酺祭爲歷代始祖之祭。有明據耶。其不用少牢。似有意。醴酒盎齊。明水玄酒之幷用。來諭似得之。◑厲祭。卽祭無所歸之鬼者也。然則來諭二者。亦當在其中耶。◑連奠三奠於喪祭。恐無所據。◑虞祭納主之與家禮不同。其義雖俱無妨。朝家旣許用家禮則不必從。◑祔祭宗子告于祖而設虛位云者。鄙亦從前以祖考虛位看之。蓋支子與宗家異居。不得就祖廟行祔。故宗子爲告此意於祖廟。而設祖考虛位於喪家。以新主祔之也。◑請主詣某所云者。上文言堂狹。卽於廳事。隨便設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