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谷先生全書/卷三十八

卷三十七 栗谷先生全書
卷之三十八
作者:李珥
1749年
附錄續編

附錄

编辑

諸家記述雜錄

编辑

洪叔龜祥。於先君子爲再從表弟也。與其弟致祥同受業。嘗曰。吾兄弟自少侍先生受學。至長。未嘗見其與人有私語密言。嘗謂學者曰。士君子持心處事。當如靑天白日。使人人得而見之。眞可謂言行表裏如一也。出年譜草稾

嘗思韓文公所謂考之言行而無瑕尤。窺之閫奧而不見畛域。明白純粹。光輝日新者。此實善形容有道者氣象。考之今古。則惟栗谷可以當此矣。出沙溪語錄。下同。

栗谷與人言。不閒親疏。必豁然無所礙阻。傾倒無餘而止。可見其德量之宏大。而其見陷於小人者。亦以此也。

栗谷於精微肯綮處。必明白說破。雖文理未通者。皆能曉解。龜峯則不肯剖析。其意蓋謂吾雖言。而人未必知也。其氣象不侔矣。

謁石潭祠宇。其中有及門之士。言先生風儀簡潔。言語坦蕩。與鄕人接。無少長愚智。各得懽心。或有所思索。端默移時。旣而如初。出畸菴雜錄

石潭書開緘三復。不但心知處長進而已。石潭兄容受人言。別有過人處。非物我無阻氣象平和。能若是耶。出龜峯簡帖

叔獻來訪。先誌。送于朴思菴。刪點以還。更視叔獻。似甚未安。而叔獻自求見。出而視之。略無幾微現於辭色。此人此德。不可及也。出松江日記

牛溪嘗與先生泛小舟於花石亭下。忽風起浪盛。幾不能定。先生在船頭。吟眺自若。牛溪瞿然曰。豈不聞處變之道耶。先生笑謂曰。吾兩人豈有溺死之理。俄而風浪遂息。出尹宣擧魯西記聞

先生入城日。適赴松江懸弧之會。先生及階。見紅粉在列。語主人曰。彼紅粉。恐不宜於今日之會也。栗谷笑曰。涅而不緇。是亦一道也。先生遂陞座。出牛溪言行錄。

拜成先生。先生曰。君過栗谷之門而不見。何意耶。對曰。曾未納拜。司馬公作相。劉元城以門人。不復往來。曾未納拜之門。豈可輕自投進乎。先生曰。栗谷今在林下。則異於此矣。後日行過時。須一見其面目。必以前言爲悔矣。出禹庚溪伏龍雜錄

公嘗曰。每對先生。如登高閣。洞開入窓。使人自無邪僻之心。又曰。吾於山見楓嶽。於人見栗谷先生。出申晚退應榘遺事

栗谷。雖千百世下。想見其心事如靑天白日。出金農巖昌協文集。

栗谷先生母。卽申氏少女。性貞靜剛方。能文且解丹靑。閨範甚嚴。動以女則律身。先生之學。得於胎敎者爲多。出陽川覆瓿稾

生而神異。廓然有大志。聰明夙慧。七歲。已能通經。著書不事雕篆。而文章夙成。名聞四方。出李澤堂植雜稾

四歲。就外傅。受史略初卷。至齊威王初不治。諸侯皆來伐。傅誤於侯下著口訣。先君子默然拱手。審視不讀。良久乃曰。皆字在諸侯下。以文勢觀之。則當於不治下作句讀。聞者歎服。出年譜草稾

叔獻之敏。得之天資。凡看文字。與人談笑。而披閱周覽。略綽見之。疾如風雨。已得其大義。其後雖加潛玩。意味不長。渠之所自言如此。出牛溪文集

一學老宿嘗言。少從栗谷遊山。行過一處。有小泉出石竇。衆皆聚飮。栗谷亦命酌取一啜曰。此水絶味也。衆皆不知有異。栗谷曰。凡水淸者佳。淸則斤兩重。濁則雖雜以泥沙。斤兩不及於淸水。同行者爭試之。果然斤兩倍於他水。乃知哲人於物。無所不通。皆此類云。出畸菴雜錄

栗谷答人疑問。略不思量。應聲輒對。而皆中理致。出沙溪語錄。

栗谷問先生曰。兄之看書。未知幾行俱下耶。答曰。看得不過七八行矣。栗谷曰。吾亦不過十餘行而已。出牛溪言行錄

十九歲。入金剛山。從事戒定。山中譁言生佛出矣。旣而省悟其非。反而專精正學。篤信力行。出澤堂雜槀

栗谷入山時。自號義菴。蓋亦志乎集義生浩然氣也。出沙溪語錄。

逮知爲學。繪藏朱子遺像。中夜必興。整飭衣冠。自告日用之云爲。行若中宜。則告以允合於遺行。若有差失。則訟而自貶之。其篤行晦翁之道。蓋無一日之間也。出崔絣坡有海文集

栗谷於孟子。表出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不爲之語。常自勉而勉人。學者不可不知也。出宋尤菴時烈文集

前月之晦。歷見叔獻于栗谷。案上展開詩傳國風。渾問之曰。今年讀得幾多書乎。答曰。今年讀四書三巡。巡三遍。摠計九遍矣。今又始讀詩至王風矣。渾聞之。不覺歎羨。以余長間。又勝於叔獻之修屋幹家接賓多事。而終年不讀一卷書。如此而望有見於道理。殆却步而圖前也。出牛溪日記

栗谷於理氣說。通透灑落。橫說豎說。根節分明。雖如我之鈍根者。無不曉然。出沙溪語錄。下同。

退溪理氣之論。終有未透處。若聞栗谷之言。則必相契合矣。

人心道心。皆發於性。與朱子或原或生之說不同。然朱子之說。乃紹其泒流。先生之論。乃究其源本。非反於朱子也。各有所指。故不同也。於此見先生見道理源頭透徹。不拘拘於前言。而直出胸中所自得。發前賢所未發也。出趙浦渚翼文集

克己復禮。論語本註。不翅通貫明白。又栗谷先生所呈詔使說。極正且詳。今何敢更爲贅說乎。出尤菴文集。下同

人心道心。栗谷說一遵朱子。更無可疑。

格物物格。退溪初年所論。使後學見之。未能曉解。至於晚年所改之說。愈有可疑。朱子於或問及語類。論之詳矣。栗谷之說。一主於此。故明白洞快。無可疑矣。

權思誠嘗誦其先人晚悔公之言曰。物格之說。惟栗谷洞見朱子之意。退溪。終始可疑云。

偕叔獻謁白參判先生。翌日。謁城主于州館。觀叔獻從容自持。處心中正。不爲險僻自貶之事。深自感慕。庶思砥厲。以禮律身。少袪余暴慢之失也。出牛溪日記。下同。

見叔獻無病神淸。敏於義理。終不可及。又見修身自信。應務從容。而氣勢自大。人不可輕。若官爵之來。亦當然事也。

栗谷稱牛溪操履敦確。吾所不及。此蓋以持敬功夫言耳。人或以此疑栗谷行處不及牛溪。其實栗谷力行。最不可及。不但誠孝篤至。能通神明。凡於辭受之節。聲色之戒。皆極謹嚴。無一毫放過。以此而言。其行處何嘗不及牛溪。若其治家御衆。一以古人爲法。閨門之內。有若朝廷。則恐牛溪亦無此力量耳。出農巖文集

十一歲。贊成公疾革。先君子割臂進血。請以身代曰。某年少多才。可以能事鬼神。若父則年耋。不若某多才。翌日。贊成公乃甦曰。夢白頭老人指此兒曰。這是東國大儒。其名玉邊耳也。遂以命焉。出年譜草稾○淸江李濟臣小說云。李郡守璥少字叔獻。夢神人謂曰。此是汝尊者之字。汝則速改。遂改以叔溫。其後同年榜出後。乃知叔獻爲栗谷字也。

先生仲兄素迂疏。每事。招先生而使之。先生旣位至貳相。而服役無怠。門生曰。以先生三達之尊。無乃過恭乎。以子弟代之。不亦可乎。先生曰。父兄命我。我豈敢儼然使他子弟代勞乎。大抵父兄之前過恭。禮也。儻來之物。非天性也。位之高下。非所論也。況日月如流。兄歿之後。則雖欲執禮。其可得乎。出門人李有慶所撰遺事

老兄璠。頤使先生。子弟盈座。先生未嘗移勞。剪紙進茶。靡不躬行。位躋貳公。敏若年少。出紺坡文集

仲兄璠氏。號稱迂闊。然知先生之賢而敬服之。殆如父兄然。先生每出外而還。必問今日有何述作。有則輒手錄之。故先生詩文之傳後者。皆其所記也。出魯西記聞

先生庶母悖惡絶異。先生起敬起孝。終於底豫。先生嘗對客而坐。有人獻一盤紅柿。先生意客飢。以一枚與客。又自取一枚以侑之而入送。庶母見兩窠之空。大罵曰。如此欲之。則何必入送。先生亟取兩柿入謝曰。來客有飢色。故徑與之。吾果失誤矣。庶母遂解怒而食。此其一事也。出尤菴文集

處家克復古禮。飮食有時。男女分坐。頒食必均。位必以齒。井井如也。奴僕之食。亦使漬水必精。監以子弟。出紺坡文集

閨門如官府。會食一堂。絃歌游處。皆有禮節。出澤堂雜稾

我東先賢如退溪,栗谷。皆祭高祖云。出疑禮問解

頃得家兄報。兄將分祿相貺。是兄欲久留意。兄非素飱者也。前書所謂積誠回天。庶有其日。擧國其蘇。豈但病僕分祿苟活而已。出龜峯簡帖

先生曾爲黃海監司時。巡到黃州。有少妓柳枝者。士人女也。年未二八。有姿色。以房妓來侍。而未嘗有情欲之感。其後。先生或以遠接使。或以省姊。往來黃州。柳枝必在房。有侍寢之願。先生明燭不近。製詞喩情。其和而不流如此。出李有慶所撰遺事。下同。

其在石潭。日中不食。子弟問其故。答曰。糧絶。欲日中一食。俄崔岦以載寧倅。送米斗。先生不受。子弟問曰。糧絶却米。有道乎。先生答曰。國法。贓罪甚嚴。與受者同律。我朝守令。非國穀。無他物。大抵守令之贈遺。皆不可受也。崔立之。少時友也。若以自家私物周急。則豈有不受之理乎。

栗谷以副提學。退休坡平。崔海城滉。歷拜栗谷。對食饌甚薄。海城不堪下筯曰。何以忍此寒苦也。栗谷曰。日晚而食。不知其苦也。出滄浪寓言

與叔獻登花石亭。其舍新創。而未構閒架焉。叔獻之來此。本欲廣闢田園。完聚宗族。以爲同居之計。而事不如意。家業伶仃。飦粥不繼。誠可憐憫。今時有如此人。而使之食貧於窮谷中。世道其可知也。出許篈朝天錄

近世。慕齋先生廢居驪州。親往監穫。不使一粒遺棄場中曰。盡天物也。栗谷先生居海州。起冶造鋤。賣以自資。義所當爲。大人不恥爲之。出李白沙恒福文集

小學集註跋曰。吾友德水李侯叔獻。謝事而歸。講道海山之陽。造士之規。悉擧成法。揭是書爲入德之門。出牛溪文集

勸諸同遊以惇尙小學詩曰。君不見朱文公小學書。收心養性之所於。綱領昭昭節目備。若欲爲人其後諸。邇來德水有明訣。必使英才先是書。薰風庶見髦乂變。半途云亡可欷歔。出門人趙重峯憲文集

己卯。東人得志。壞弄國事。先生乃知道不可行。遂以敎導後生。爲終老之計。趙憲,金長生,李貴,李有慶,洪致祥,趙光玹,崔澱,許克諶,金光運,洪千璟,李培達,姜海等。來會精舍。州中學徒及四鄰鄕士之聞風者塡集。學宮不能容。講授之暇。喜與學徒遊泳山水閒。如首陽山之藏仙洞,潛陽洞,昇仙巖。西海之浩然亭,阿郞浦等地。皆所遊賞。出年譜草稾

栗谷庶屬年少者。來游文房。竊取重器。子弟黜之。過一旬。復呼其人。待之如初。子弟以爲不可。栗谷曰。彼必改過。不須永棄也。出滄浪寓言

兪公泓爲監試考官。得栗谷李文成公將冠。多士或嫌其少日學禪。公曰。初學之誤。程朱所不免。今旣反之正矣。又何咎焉。議遂定。識者韙之。出張谿谷維文集

李栗谷在玉堂時。命製摩尼山醮靑詞。公上箚曰。殿下旣知其爲左道。不敢强使諫官製進。而乃命小臣。是諫官不可以左道事君。而講官猶可以左道事君。此眞儒者之言也。若非栗谷。則其有不帖然承當者乎。出李芝峯晬光類說

李校理珥。持近思錄來問疑難。及夕講。多用吾說。眞豈弟人也。出眉巖日錄。下同。

庚午五月二十五日政。李珥入校理首望受點。珥曾於讀書堂朔計。著東湖問答。極陳鄭順朋等五姦之罪。又嘗於領相李公。略言乙巳忠賢被殺之端。極言而力爭之。以爲當改正僞功。至是。上擢置經幄。蓋嘉其骨鯁。而欲施其言也。

六月初九日禺中。以李校理珥所製箚子文逸進入。其中有宦官宮妾或脅於威。或誘於利。不明是非者有之。無乃殿下聽其言而遲疑不斷乎。以殿下聖明。必無是理。而臣等不能無疑耳。上答曰。是何有此無理之言乎。莫大之事。豈婦寺所得干預乎。玉堂學士。讀古人書。猶有此言耶。

臣師事李珥。嘗問之曰。經筵官俯伏不得見天顏乎。珥曰。何爲其然也。吾則言事時。仰見天顏云。出沙溪筵席問對

叔獻賣京家。辭官之計。從此益堅。其視聲利海中頭出頭沒者。何翅百千萬里哉。出松江日記

司諫院箚曰。國家以人才爲本。人主以用賢爲務。國非人才。則是作舍而無材。君不用賢。則是涉川而棄楫。臣等伏見直提學李珥。好古力學。行方言直。其所蘊抱。決非凡倫。頃因羸病。久在田野。今者特承非常之命。謝恩闕下。矧其疏辭切中時弊。當今日側席之求。固當褒其難進易退之節。留置玉堂。以責論思建救之任。而初無晉晝之接。竟靳谷駒之。臣等切悶焉。出李淸江濟臣文集

甲戌正月。右副承旨李珥上萬言疏。上優批嘉納。政院啓曰。臣等伏睹答李珥疏批。嘉納之誠。修省之意。溢於言表。不勝感激。今此疏辭。一言一句。皆非空言。切中時病。君上萬機之暇。雖或一二遭垂覽。恐不能尋常留省也。命書一通。置諸左右。日賜省覽。治心爲學之要。蘇民革弊之策。盡在是矣。上納之。出眉巖日錄。下同。

詣領議政李公鐸。語及李承旨萬言封事。相與歎美。以爲有經綸之才。當助成其策云。

引見於丕顯閤。講畢。進曰。頃日李珥之疏。上之答辭。極其奬許。臣以爲今之宏綱急務。李珥之疏已盡之。珥是識時務者。非如疏闊書生。誠宜採用。若因珥疏。講求貢物選上軍政之事而施行。則民之困苦。可蘇息矣。

金宇顒啓曰。百官家供之法。請行之勿疑。舊例。百官坐府。則官供飮食。國用大耗。典僕離怨。至是。請令百官自供。李珥主其論。而竟不行。出澤堂雜稾

作一書。欲使栗谷停謝恩之行。黃海監司時略曰。高明去就。不敢議爲。然似無名義。且與前疏意大相逕庭。栗谷執己見不回。此君所見超詣。故於人言多不信。後答書曰。不能克己以從忠告。愧赧不已。出松江日記

晝講啓曰。殿下非不好善。而誠或未至。如李珥久在帷幄。殿下亦知其人矣。有學有才。雖有疏處。其材具自合大用。今日羣臣。罕有其比。若用之不盡其材。臣恐有後世之恨矣。出金宇顒經筵講義

諫院以黃州判官崔世瀣官庫蕩然。請罷得允。方伯李叔獻。卽令擲姦。則官物充積過數。卽陳世瀣善政之狀。終之曰。以臺諫一言之誤。凡百千直言。皆歸摭虛之地。今臣一言。增長聖明輕視臺諫之習。請罷臣職。以重臺諫體貌。出松江日記

完平李公行狀曰。甲戌。大籍兵丁。選拜黃海都事兼敬差官。觀察使李文成公奇其才。日邀左右曰。君本職都事也。須先助我治文書籍兵之務。有卯申餘暇。在凡肯綮。輒詢公裁決。出澤堂文集

栗谷爲吏曹參議時。李潑以佐郞。欲大用趙重峯。謂栗谷曰。汝式用之則大用。不然則置而不問。可也。栗谷曰。汝式雖有經濟大志。而才不逮。太固執。不量時勢。遽以三代之治。期望君父。不如意則必有牽裾折檻之患矣。君與汝式旣爲心交。而徒以汲汲拔擢爲能事。則於汝式無益而反有害也。聞汝式今方讀書。稍待五六年學成。然後用之未晚也。君其熟思之。李曰。自少讀書之汝式。公言尙如此。元不讀書如我輩。何可一日從仕。欲辭退。栗谷不能止。李以重峯。連擬臺侍諸望。出牛山文集

蘇齋於筵席。三薦栗谷。一日。自上問賢才。對曰。李珥,許曄。一日。薦李珥可大用。一日。自上問可爲大提學者。薦李珥,李山海,具鳳齡。出尹月汀根壽漫錄

李珥之爲吏曹判書也。一國宰相名士布衣。皆往其門。或問禮或問書。夜深後夕食。其弟瑀言於珥曰。今日接許多賓客。其如傷生何。答曰。若厭客則在石潭。可也。我乃銓衡也。見後可以銓之衡之也。此任非厭客之人所能也。見其人。然後各用其才也。若厭求官之人。則赴擧之士。皆有求官之心。盡斥不見乎。所聞所見。人才高下。別書于一冊。臨政。謄鈔小冊而去。出門人李貴登對錄

栗谷秉銓時。龜峯列書若干人以薦。栗谷粘之窓閒。余往見而大驚。請去之。栗谷曰。此何妨。泛論人才。是伊川之所不辭也。出沙溪語錄

領相朴淳。以郞官權重。啓於榻前。請罷吏曹郞薦。時李珥爲吏判。猶不敢自專堂下淸望。而還委於郞官。故郞薦雖罷。而郞權迄未還奪。出李貴登對錄

先大夫言。歲癸未人日。鄭南峯芝衍以右相。李栗谷先生以行兵判,大提學。同館閣諸公。往試諸生於泮宮。口晏。余從諸少年。縱觀諸公科次。時有兵部簿牒當稟大臣覆啓者。錄事遽進之鄭相席前。鄭相素病眼。常閉眼而猶擧扇麾之。栗谷座甚遠。望見之。卽一手執筆硯。一手持簿。進謝曰。小人方科次紛沓。小吏誤自投進。不勝惶恐云。鄭相不以一語答謝意。但曰讀之。讀竟。又曰。執筆書之。口呼覆啓之辭。栗谷寫畢。又爲讀之一過。更持筆硯文簿。退授下吏。蓋古事。雖崇品宰相。其於相臣之前。必自稱小人。擎拳曲跽。今不復見此禮矣。出朴汾西彌輯記

栗谷入經筵。請養兵十萬。西厓沮之。及退。謂栗谷曰。方今太平。經席勸勉。當以聖學爲先。而軍旅非急務。公有何見。而不與吾輩相議。徑自陳達若是耶。栗谷曰。俗儒何知時務。笑而不答。鵝溪曰。而見誤矣。叔獻豈無所見。餘皆默然。栗谷顧謂曰。諸君何無一言以定其可否。東岡曰。此非吾輩所敢論也。不知而言。古人以爲如何。鵝溪曰。肅夫可謂謹愼君子也。相與戲笑而罷。出牛山文集

癸未五月。復命許庶賤許通許良。自備裝戍邊滿三年者。許通許良。又庶孼納米于邊。亦得許通。良妾子賤妾子。所納有差等。某又以兵曹軍士闕番贖布。積置樓庫。官員視爲私藏。用之如泥土。而司贍寺所儲布。輸邊爲軍裝者將盡。請盡用其贖布助輸。又請以軍資監所儲布。充戰士衣。減百官祿。以給戍兵妻子之糧。於是。戍兵有餘。而內地徵發不多。邊糧取足。而塞上原穀不減。士卒皆飽煖忘家。且賞罰分明。鎭堡將卒。漸能向敵殺賊。六鎭復安。藩胡不復叛者二十餘年。大抵某一時措置得策之效也。而論者猶以病國攻之。出澤堂雜稾

栗谷立朝後。凡有家國重事。詢問於其姊。及癸未北釁。栗谷長本兵。患軍餉之不贍。其姊曰。今日急務。必思人心樂從者而行之。乃可濟也。庶孼之有才廢錮者。已過百年。皆懷憤鬱。今若許其納穀通仕路。則軍食可立辦矣。栗谷歎服。卽啓請行之。出畸菴雜錄。

癸未。北兵使李公濟臣上防胡策二十條。上命二品以上會議。備局諸宰畢會。先君子以主兵急務坐本曹。未及參。時柳西崖成龍亦有重望。自上有兩賢之敎。至是。西崖以都承旨亦在座。三公使執筆起回啓草。西崖未卽下筆。左右亦不出一言。日已中而中使催促。往來不絶。領相思菴朴公曰。時急之事。遷延至此。甚爲未安。請兵判來議何如。皆曰。諾。先君子入座。卽命書吏一人。粘付草注紙一卷。又令一人磨墨。乃執筆顧左右曰。願各陳所思。當隨言隨書。皆曰。吾輩若有言。豈請兵判乎。先君子不得已逐條論列。辨析可否。須臾書畢。左右環視無一言。三公周覽。亦不改一字而進啓。上下覽問曰。此兵判所爲乎。思菴退而書于日記曰。孰謂栗谷志大才疏。不用其才而謂之疏。可乎。吾見其施措。雖極難之事。行其所無事。如雲之過太空。罔有痕迹。眞所謂閒出之資也。出年譜草稾

癸未。舟下海州。有詩曰。四遠雲俱黑。中天日正明。孤臣一掬淚。灑向漢陽城。愛君擾國之志切矣。又曰。風塵局促二毛生。一葦歸來萬事輕。江上靑山不相厭。世間交道在無情。傷時歎俗之意深矣。出牛山雜錄

癸未以前。東西皆是士流相爭。故栗谷每爲保合之論。癸未以後。則邪正分爲二黨矣。出沙溪語錄

宣廟旣命賜綱目。繼催玉堂書堂之選。栗谷方典文衡。實主是事。壬午。命選才臣。俾專講讀。以備顧問。先生以奉敎李恒福,正字李德馨,檢閱吳億齡,修撰李廷立,奉敎李嶸應選。上各賜內府祕藏綱目。當癸未之後。朝議携貳。可否不濟。明甫以後輩。聲名藉甚。余亦謏聞。俱有應選之望。有一宰相夜訪栗谷。屏人曰。兩李果有人望。未知意向。不可輕薦。致壞時事。栗谷曰。二人聲譽方盛。何可蔽賢。且薦人貴得才。何論意向。其人至夜分爭之。不能得。出白沙文集

徐益以巡撫御史赴關北。上令就問邊事。子弟以爲病方少閒。不宜勞動。請辭接應。珥曰。吾此身。只爲國耳。正復因此加重。亦命也。口號六條方略以授之。書畢而氣塞復蘇。踰日而卒。出澤堂雜稾

其疾也。証勢危苦。常欲倚物。門人請自爲倚。先生曰。己所不欲。不願施人。此非吾所欲。玆不可爲己。出紺坡文集

先生幼時。夢謁上帝。賜金字一障。開視之。曰。龍歸曉洞雲猶濕。麝過春山草自香。皆以爲異祥。至先生易簀後。識者始知其不祥也。龍歸麝過。皆是奄忽之兆也。雲濕草香。指遺澤高名之獨存也。大賢生沒。夫豈偶然哉。出長貧子胡撰

答或人書曰。治巫蠱之喩。鄙見則有異矣。栗老之死。關時運係安危。固非幺麼左道所能爲也。今若治之。則是此兄之死由於蠱。而世間左道。眞能生人殺人也。栗老任運遷化。有何怨尤。君子之終。決非小小詛祝所能左右也。出牛溪文集

壬辰。李鎰,申砬。領兵相繼南下。兵曹判書洪汝諄束手無策。如綿布等物。亦不引例請給。以慰其行。將士怨憤。大呼癸未年李珥於道者相續。蓋思先生也。出朴南郭東說手錄

鵝溪與人言。言必稱栗谷爲聖人。松江爲多病痛君子。西崖每稱贊栗谷曰。叔獻能見數十年將來之事。如我輩身親當亂。罔知所爲。使國事至此。我輩是叔獻之罪人也。嗟歎不已。出牛山文集

公曰。大亂之餘。欲有所爲。人情狃舊。不曉時勢。余曰。到今乃知李栗谷心公才高。栗谷在世。庶與公相濟。公亟加稱賞曰。叔獻處事甚果。儕輩在彼時。視爲輕率不諒。其養兵改貢之言。皆洞見時病而發。叔獻。才高平坦樂易底人也。出李漢陰德馨所記西崖遺事

洪晚全可臣。知海州事。卽訪石潭。從容謂景臨曰。栗谷知余詳而許之深。故當初薦揚。皆因栗谷也。不知者。以東西議論爲相較。設或議論有不合處。豈以此爲閒乎。況栗谷本無所偏。每以調劑爲務。余則深知其然。相信終始如一。夫以栗谷之才。爲主上倚重。擔當世務。每陳更張之策。使其說得行。則可以有爲。而如柳而見者竝生一世。每沮其策。栗谷更張之策不行。都是而見之爲也。景臨問曰。柳相才則固美。而氣魄不足。故短於事業。亦豈量狹而然耶。晚全笑曰。而見才與氣魄俱盛。第處心不正爾。壬午年間。余以掌令。入侍于思政殿。適栗谷封事至。上以其疏遍示左右而問曰。更張何如。右贊成自前每請。予則以爲重難也。余卽出位白曰。此實當今急務也。因指殿宇曰。此殿固是祖宗朝所創。然若歲久年深。頹敗已甚。而坐視不修曰祖宗朝所創之宇。不可修改云。則必至毀滅矣。其勢須更鳩材聚工。朽者改之。毀者補之。舊者新之。然後方得重新。李珥更張之策。何以異於此哉。上然之。翌日。見邸報。副提學柳成龍。以右贊成李某疏陳諸說。不可輕變事入啓。余乃驚怪。卽到而見家。而見諱客。余乃排中門而入。而見迎謂曰。興道亦傅會叔獻耶。余問曰。令公嘗與栗谷不議國事耶。而見曰。固嘗議之耳。余問曰。然則其更張之策何如。而見曰。好矣。余曰。好則令何以沮之耶。而見曰。更張之策雖好。叔獻之才。恐不能辦也。余曰。此亦與栗谷言乎。而見曰。不曾言也。余嘆曰。令公之意誤矣。與人議國事。面諾而反沮之可乎。而見色變不答。此是不正處也。蓋栗谷而見幷生一世。不相合如此。此亦數也。經亂之後。而見自當。然後始服栗谷之先見。亦何益哉。出年譜草稾。下同。

先君子嘗曰。而見才氣儘美。而第有忌克之病。不欲與吾同事。吾輩死後。方必施其才耳。壬辰後。西崖擔當國事。每於朝堂。盛稱先君子先見才調。或有以西崖爲追許。牛溪先生聞之。笑曰。而見本如是也。渠豈不知栗谷之賢也。但以勝己者厭之。死後追許。有何益乎。南冥有詩曰。人之好正士。好虎皮相似。生前欲殺之。死後方稱美。而見近之。

先是。朝論携貳。東人以沈爲外戚。西人以金爲報怨。時金應南負時望。以攻外戚爲士論。公以後進。見金之論議如此。心頗信之。其後。見應南行事少無可取。及讀栗谷文集。知其行己立心。光明正大。卓然爲百代儒宗。然後頓變前日所見。嘗語余曰。栗谷學力高處。雖退溪亦或有未到矣。余因請爲行狀。公曰。吾何敢摹狀大賢。然亦不爲牢拒。尤以打破東西之說爲是。陳箚自訟其前日誤墜一邊之失。而又以無偏無黨。陳戒榻前。終不爲黨論。可見其敬信之深矣。出李貴所撰漢陰遺事

觀先生蕩滌東西疏及諸往復書。則平平蕩蕩。無黨無偏。眞如程明道之於熙寧也。至於癸未秉銓。進退擧錯。漸次成緖。平日打破東西之計。庶幾得遂。而生民無祿。天奪斯速。嗚呼。以先生至公血誠。當時猶不免爲羣小媢嫉。及至身後。齮齕愈甚。彼媢嫉者。固不足道。而至如金宇顒輩。實先生交遊中人。非不知先生大中至正之心。而乃與浮薄之徒合而爲一。排擯詆斥。不少假借。詿誤人心。斲傷國脈。士論橫潰。不可收拾。可勝痛哉。出牛山雜錄

某資稟甚高。充養益厚。淸明和粹。坦夷英果。待人處物。一出於誠信。恩嫌愛惡。一毫不以介意。人無愚智。無不歸心。由其急於濟時。旣退復進。以保合士類爲己任。盡言無私。左右觸諱。遂爲黨人所仇。幾不免大禍。其論薦人物。必以學問名檢爲主。故飾僞投合者。後多背貳。以此流俗之論。指爲疏闊。然某沒後。偏黨大勝。克去一邊。謂爲朝廷已正。而中自睽乖。四分五裂。竟爲國家無窮之禍。至于壬辰之亂。封疆自潰。國遂以傾。凡某平日預慮而先言者。無不符驗。其所建請便宜之策。頗見追思採用。國論民言。皆誦其道德忠義之實。有不可枉者矣。出澤堂雜稾

吾宗栗谷公。資稟學識。不下於靜,退。而加有經濟才略。旣受知宣廟。不許退去。遂以國家安危自任。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大槪欲變通弊法。安民固國。以防大亂之漸。而欲先和朝廷集人才。然後有所施設。故便爲黨人所陷。賴宣廟鎭定。僅免靜菴之禍。得沒於牖下。道之難行如此。出澤堂文集

先生之仕于朝也。疆場乂安。民庶寧謐。若無可憂者。其勤勤惓惓於獻納之際。設爲注措布置者。悉皆汲汲皇皇。如有亂亡之禍。生於朝夕。當時論者。孰不以爲迂遠而不可施哉。自今日言之。先生之說。鑿鑿如合符契。向使得行于世。而膏澤不屯於上。風化丕變於下。則民生之塗炭。必不若是烈也。出申象村欽文集

珥之困也。議者以爲更貢案。不便也。列邑置額外兵。不當也。輸粟授爵。不宜也。通庶孼。不可也。更築城堡。不合也。逮兵後。朝廷孜孜講磨。求所以抗賊便民者。不出此五者。何也。蓋珥先見已燭於數十年之前。雖知數者之施。在平日爲苟簡。而思患預防。不得不更張。故犯衆忌而敢言之。俗士攣於拘見。以爲擾。以爲不妥。紛然齮齕。宜其身之不容而國之不可爲也。然今之論者。力斥珥無遺力。而奉行此五者。猶不及焉。是大可笑也。出陽川覆瓿稾

參奉權是經。趙月川穆之表姪也。偶得栗谷先生擊蒙要訣。進於月川。月川大加稱贊曰。栗谷早遊溪門。所見高明。乃著此書。可行於天下萬世。奚獨行於東方而止哉。是經自此敬信要訣。不翅若魯齋之於小學。出趙月川穆遺事

叔獻出聖學輯要草本以示余。蓋欲以進于九重也。其書始引中庸首章,大學經文。弁其端而標之曰統說。次則以修己爲綱。而其目則曰統論修己。曰立志。曰收斂。曰窮理。大要。列經傳聖賢最緊之言於上。而附諸說於下。末又斷以己意。條理井然。不爲支蔓之辭。而大意已躍如焉。但功緖纔就。而尙未畢功。叔獻謂余曰。若成書則可釐爲三卷。其窮理以下。則欲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次第彙分而爲說云云。其中論立志處一款。語意極精。切中學者之病。可爲人君之藥石。學子之軌範。所當玩味而反復者也。出許篈朝天錄

栗谷四書訣釋及小註批抹。極其精詳。可使後學感發。惜其未及畢工於經傳。且未廣布於當世。出畸菴雜錄

小學註說多門。莫歸于正。乃取諸家。刪繁粹要。集長去短。一以不反乎經旨。明白平實。而或詳或略。又以互相發焉。可謂執羣言之兩端。而善於折衷者矣。出牛溪文集。下同。

與朴舜卿書曰。日記最多格言。可以垂之于後。百世之下。見斯人之爲靑天白日。極爲關係。然登木則必至流傳。恐致大禍。只欲分寫數十本。藏于諸友之家。待數十年後。刊于精舍。

又書曰。李潑了書題目。不書其字。而以答李潑書之。不以朋友之例待之。其書論東西甚詳。斥潑心術甚峻。今留集中。使千載之下。知尊先生已看破此人。豈不美歟。

玄繩一編。得見諸老先生往復言論。其講問之勤。友誼之篤。皆可想見。今世那有此事耶。栗谷之言。眞率坦易。牛溪之言。溫恭懇到。龜峯則意象峻潔。自待甚重。然往往有未妥處。出谿谷文集

栗谷集七卷先送。其踐履造詣之深。非膚淺後生所可測。而一見立論。令人爽然。其爲閒氣之發。愈益斂衽矣。出漢陰手帖

東臯眼下無文。每稱栗谷吐辭成章。胸中流出。人不可及。出畸菴雜錄

崔簡易岦嘗曰。栗谷自少爲文。不甚著力。而文章出於天然。平正明快。眞所謂布帛菽粟之文也。出年譜草稾

兩使到順安。出示謁箕子廟賦。栗谷使諸從事和之。時日已昏。三從事與崔成川立之。方劇飮。相對吐舌。不能操筆。崔只次首二韻而已。栗谷曉起。一筆而就。令韓濩先往百祥樓淨寫。俟兩使下轎。卽呈之。兩使拱手曰。俺等久欽大人道德。豈知文章之至此耶。出南郭手錄

不佞奉使無狀。朝天有期。念賢王尊禮郅隆曁執事多情繾綣。三旬款洽。千里追隨。煦我以春風。惠我以白雪。文采巨麗。慰勞綢繆。不通者言。相通者心。彌月襟期。意氣千古。奈靡監有懷。星言夙駕。綈袍空戀。古轍難留。匹馬臨岐。幾番惆悵。蓋離別銷魂。自古歎之。況異鄕傾蓋。後會無期。語云淚爲生別滋。信哉言乎。惟時誦瑤華。如覿瓊樹。寤寐反側。中心藏之耳。驪駒在道。朔風凄凄。回首故人。忽焉各天。適承贈言。潦草布謝。臨書哽塞。不知所云。知生黃洪憲再拜。上栗谷李先生。出皇華集。下同。

貴國主忠敬天朝。而施及使者。眷眷之情。令人感動。乃足下將順君德。迎來送往。無論敬事之勤。卽酬和一節。情眞詞蔚。玩之不翅隋珠和璧也。奚能忘。奚能忘。玆別矣後會無期。曷勝悵怏。顧言不能達意。聊託楮陳之。幸爲我傳謝貴國主。兼致意諸大夫。至懇至懇。附白。拙作多孟浪語。其留贈各官之詩。凡僕之所有而敝同年之所無者。入梓之時。俱希刪去之。庶不至多寡相形也。餘不備。知生王敬民再拜。上國相李栗谷先生。

栗谷詩集跋略曰。余竊記壬午年間。公遠接黃,王二詔使。時輩謂公素不喜聲詩。或者未優於賡酬乎。余方守關西之成川。値西來簪紳相續。輒獨大言公必大爲華使所重。旣而賓主閒聳然相敬。懽然得得。遠勝近古容齋,湖陰時事之在人耳口者。斯亦足以觀公之未嘗有詩。亦未嘗無詩也。出崔簡易岦文集

哭栗谷先生。先生慟曰。栗谷於道體。洞見大原。所謂天地之化無二本。人心之發無二原。理氣不可互發。此等說話。眞是吾師。其愛君憂國之忠。經世救民之志。求之古人。鮮有其儔。誠山河閒氣。三代人物。不能有爲於斯世。齎志而沒。信乎天道難諶也。出牛溪年譜

牛溪先生嘗謂景臨曰。栗谷儘是五百年間氣也。余少時講論。自以爲朋友相抗。到老思之。則眞我師也。啓我者甚多。忌日行素。昔不爲而今始也。出年譜草稾

答吳孝元書曰。先先生天才之高邁。造道之超詣。卓絶之識。規模之正。非近世學者所可窺測其藩籬。出牛溪文集

栗谷爲當代鉅儒。此非一時同輩之見。實後世之公論。出龜峯禮答問

先生以邁往卓絶之資。抱堯舜君民之志。進則連章累牘。以格君心正時俗爲己任。退則研精覃思。以明天理去人欲爲大本。其所得之深淺。所造之高下。非末學膚見之可以槪量。而若其光明煒燁。通透灑落。伸於萬物之表者。則童孺下賤。有足以覰焉者。先生可謂人豪矣。出象村文集

朴守菴枝華,朴鼎山泂嘗謂人曰。天爲我朝數百年宗社。生栗谷。爲吾東方萬古綱常。生重峯。其意非偶然也。出牛山文集

先生天資英明。淸通和樂。學具體用。折衷諸說。集羣賢而大成。實東方千載之眞儒。經綸之大材也。出牛山雜錄

吾於栗谷。心悅誠服。常以爲不可尙己。而於牛溪不能無差殊觀。故牛溪門下人。頗不能平也。其後往來熟習。見其氣貌。聽其議論。然後知栗谷之以爲道義交有以也。出沙溪語錄

權石洲韠。來訪石潭。從容謂余曰。先人常以栗谷先生有明道氣像。吾輩自少得聞家庭議論如此。故常以爲吾東方集諸儒之大成。乃先生一人也。出年譜草稾

退溪善言學。栗谷善言理。出農巖文集。下同。

靜菴,栗谷。天資皆屬高明。然靜菴簡重溫栗。栗谷淸通灑落。靜菴如精金美玉。栗谷如光風霽月。觀二先生立朝行事。則靜菴精白專一。精神足以聳動人。栗谷公誠坦蕩。心事足以悅服人。然栗谷才較大。

栗谷。不及靜菴之收束檢制。靜菴。不及栗谷之展拓開豁。

趙文正之倡明表準。李文純之沈潛闡繹。李文成之發揮運用。當爲本朝儒賢之最。

前後辨誣章疏

编辑

門人趙憲丙戌疏略曰。金鎧以元衡餘黨。忌李滉進用。陰謀沮抑。以閒至治。鄭澈以眇然末官。忘身力爭。幸賴离明旁照。罪其媢嫉。鎧也旣黜。則滉有來勢。而平仲不知仲尼。臧孫猶抑展禽。使東周舜民之機。再失其時。李珥壬申之疏。逆睹姦萌。隱憂浩歎。累數萬言。無一字一句不出於愛君之誠。澈則學於奇大升。而大升學於李滉。珥則親承謦咳於李滉。又慕趙光祖之殉國。謀猷氣槪。有自來矣。而精忠激烈。上感宸衷。蒙被器使。展布心力。朴淳之擧珥薦澈。乃是相職之當務也。珥則以爲啓沃之際。不可無嚴憚自重之士。故力拔其友一人。求以置王左右。乃成守琛之子渾也。學得於家傳。而又聞李滉餘韻。篤信古道。閉戶窮經。源深發茂。養心寡慾。是可以起人主之敬。而支大廈之傾者。故淳亦愛之重之。厥爲持平之日。枉駕先之。經席斷斷之啓。終以致斯人爲急務。是非淳之所獨善也。擧朝好名之士。孰不以用珥,渾爲言哉。第此二人。不量衰末之俗。心欲廣譬喩之。造門之士。一信其賢。虛懷待之。期與善世。乃如楊畏之叛呂。而邢恕之害程者。寔繁有徒。澈有獻可之明。先察未形之惡。而珥則晚悟。乃致君實之疑。是故。人之怨澈者。入于骨髓。竝指珥,渾爲西帥。珥之秉勻。平心率物。人有一善。若己有之。言己之過者。率置淸要。若柳成龍,金應南,李潑之徒。何嘗不入乎淸望哉。由其洞見肝肺。而一薦不亟。則赤幟忽立。生謀斥逐。死加醜詆。以至于今。根核愈峻。識珥之面者。俱出于外。知渾之名者。一廢在野。上自卿相。下至韋布。奔迸蒼黃。無地容身。曷嘗有君子爲政。而剝一時忠賢。皆使失所哉。或者以爲珥,渾不絶義謙。是非西人之雄乎。夫以珥之天分素高。長益加勤經綸之學。洞究經史。孝悌之行。通于神明。文詞謀慮。動越于朝紳。易退難進。素守確然。直被明主之所獎拔。豈待結於戚里。乃登要路乎。

又曰。臣見珥於海曲。適有李潑抵珥書。謂於經席乞速招。珥時有奉家之訟。應漑啓曰。僉知奉訢世耕之田。非理抑奪。至於其兄打殺奉訢之奴。而官不得問。爲大諫赴召之時。公然受穀百石於所經之邑。輸送于本家。其蔑法自恣。行身無狀。一至於此云云。天語諄諄曰。雖是厥兄之田。盍勸其盡與奉家。珥見其書而含淚謂臣曰。兄家之窮。汝之所知。泥生餘地。不干於奉家。故老兄倚以資生。今有厥家速訟。吾嘗勸兄棄之而不聽矣。時有李培達在坐受學。乃曰。洛中友朋。明知令兄被奪曖昧之由。相議各出木端。俗稱木綿布爲木買田一區。欲與令兄代耕以資生矣。珥謂吾無活兄之力。惱貧友亦極未安。而至承聖諭丁寧。措躬無地。厥後珥之赴召。切勸其兄竝以立案。盡與奉氏。此則灼然之事。而謂奪人田。不是誣啓乎。若以船粟之受爲疵。啓語見上則珥之立朝也。兄弟孤嫠。悉與同爨。上下百口。常隨京,海。以其俸祿田收。不能盡資衣食。至於賣家鬻田。而身死之日。篋無重衣。鄕無沃田。淸貧之狀。擧國稱之。曾不受斗米者。豈有全受船粟之理乎。

又曰。其謂鄭澈之崇酒嗜色。珥不當薦引云者。人謂頗中澈病。而實不知其心事。東方男子。自能擺脫於坑塹之辱者。李之菡,成渾之外。更有幾人哉。澈按湖南。有兄嫂居于順天。少妾隨嫂以居。留順天三日。日往省嫂。還宿于官舍。不敢一與厥妾爲私語之計。是其愼獨之功。人不可及者也。其遇父母忌日。一月斷飮。其均民役。三旬止酒。其所設酌者。惟待賓養老享士之禮。而一老不擧。則不敢先飮。四州之妓。未嘗一近。是故。神氣精明。能管庶事。數月之內。畢均五十官之徭。氷壺自潔。赤心奉公。人不敢干以私。其許國一念。炳炳於聽潮之詩。及長憲府。市人皆謂李珥,鄭澈二大夫之臨。獨無各司橫斂也。是其外有崇嗜之名。而內無戕伐之實。幹當大事。又有適用之才。其與宇顒,夢鶴之靜言庸違。色厲內荏者。仁元,篈瞻之移性于凶險者。潑,洁,汝立,起莘之關弓而射師者。應漑,應泂之世濟其惡者。何翅天淵之隔哉。若輩乃以薦澈後己之故。淫怒不休。吹毛覓疵。熒惑主聽。成龍稍黠。內慙先退。而宇顒,李潑。尤欲遂其前非。遲留都下。顧望不休。潑之無識。已矣已矣。宇顒三經。埽地盡矣。宇顒經筵講義言。乙酉三月二十七日夕講訖。臣言臣與珥相知甚久。當初見其爲人。乃學問之人。而性坦夷無滯礙。似有愛君憂國之心。故臣信而交之。其後所見不同。所爲多誤。人多疑之。而臣愚昧獨以爲所見之差。其心則保無他也。最後。珥與士類角立紛挐。士類皆敗。而珥復入當國。又不以引咎責躬。收拾士類爲心。多引不逞之徒。以助聲勢。臣見其所爲。始悵然失望。以爲用心差誤。從前所爲。皆是私意之爲也。珥雖輕率。本是士人。但其所以易敗者。珥素與沈義謙交厚。其心以義謙雖非士林領袖。而終始可用之才。及士論非義謙。而珥不肯放捨。故當時珥固爲流俗所憎。而士類多不服者。只以交沈之故也。上問承旨李山甫曰。珥交義謙之言。信乎。山甫曰。不至於交厚。臣曰。珥實交之。君父之前。何敢諱乎。山甫乃曰。以切親之故。自前世相交矣。然豈有誤事乎。大抵當時之人。誰不知沈。但今日欲非之者則每以此目之。使人不敢言。豈不冤乎。仍言珥家行極善。上曰。其行可敬也。臣曰。此言是也。珥家行固然。山甫曰。如此善人。不稱其善。而揚其所無之惡。似欲追罪於旣死之後。可乎。臣曰。珥。臣之切友。而其所誤乃關國家是非。故承下問而言之。本非得已。豈欲追罪乎。又曰。如鄭澈亦不無長處。而强偏忌克。非君子氣象。與義謙甚厚。失勢之後。怏怏之氣。每發于辭色。士類疑之。不許淸要。珥專欲引用。至以去就爭之。珥旣與士類相角。而適爲兵判於國家多事之際。本以才疏之人。當事規畫施措。謬誤甚多。臺諫初欲隨事論劾。而措語過越。至以措置失誤之事而目之以慢君擅命。當時士類。以珥陰助西人爲非。以不善之人待之。故不惜而言語自過也。當時臺諫之論。臣亦非之。三司不能推原珥與士類相角。以致乖刺之由。使上心知其曲折。而只執措置閒事而重論之。自上豈知乎。此固有罪。然珥若無誤而論之如此。是眞爲排陷也。今珥誤事。大失物情。臺諫論劾。而措語不中。論以過越。可也。以爲小人陷君子而罪之。則不亦徧乎。臣以當時處置爲過當矣。其他斥逐紛紛。臺閣一空。而別用一番人。所以亂也。珥復入之後。眷倚尤重。而不以至公存心。多引助己之人。如當時爲弘文錄。珥專以己意。多用雜類。欲爲布列以助己勢。其所誤。豈非大誤乎。蓋此數人桀黠者。初假儒名。爭道李珥爲善類之宗。日夕相從。延譽厥黨。自出孝元于外。仇敵滿國。柳成龍頭出頭沒。屢爲挾韓之議。珥則初却其父行狀之託。一忤其意。又於經席。應對詳贍。成龍深以爲忌。以臨事好謀之言。周爰沮毀。又言徐仁元之大包藏凶惡。則怒室色市。橫加詆罵。末言太平館失禮之故。則摭其遠接一事。憑公議以攄私憤。是由成龍學術不精。妄生猜忌。夫以魏公行狀之作於朱子中年。不免有一二疑悔。慮有南軒潤筆。則雖孝子慈孫。不可以諛墓也。成龍之舍怒。不亦非乎。

又曰。華使來。成龍爲儐相。奉至尊不由御門。乃其大錯也。夾帷移幕之際。珥謂辛應時曰。吾嘗謂柳善於治事。今相大禮。何其顚倒乎。應時指成龍依幕。勸低其聲。珥厲聲曰。知之何害。出幕而言之。是則君子之所用心也。而成龍則挾憾。伺隙而掎角之。

又曰。逄蒙殺羿。人所均惡。讒人罔極。國步斯頻。師友道喪。莫甚於斯。今豈意潑,洁,汝立,起莘四人者。最敬珥,渾。初若泰山北斗。至於朝夕參候。而一薦不亟。反若豺虎毒藥。起莘則日毀于卿相之門。又與金昌一迭下嶺南。遍閒于名流。必務去之。然後快於其心。自古以來。曷嘗有害師反道。而能愛其君者乎。

又曰。臣於斯世。所師者三人。李之菡,成渾,李珥也。三人學問所就。雖各不同。其淸心寡欲。至行範世則同。臣嘗欲髣髴其萬一而不得。

又曰。當淳兵判之日。曹人有負木投門者曰。軍士贖木。例分于司員之宅。故來納也。淳卽呵使去之。厥後李珥爲判書。言於同僚曰。國家深憂戰士衣寒。司贍之木。亦旣畢輸。而猶多未頒處。若此曹所分之木。合輸于北邊。則可衣一陣寒卒。同僚敬而從之。曹人稱之曰。朴相李相不取則一揆云。是淳不汚。而珥不迂處也。臣又見李珥在海西。摭取眞西山政經中守令當爲之規。與其方伯李海壽講而試之。及爲大憲之日。因政經爲戒書。酌古通今。使可易行。分曉于八道牧守中有志者。粘壁觀之。最有所益。是又珥之不迂處也。

又曰。其於石潭精舍。推衍洞規十訓之意。別爲約束。以訓來士。士多興起。而所著擊蒙要訣。又便於訓蒙以正。開俗以禮。由是而入于小學家禮。由是而入于近思錄,四書。甚易且近。

門人李貴丁亥疏略曰。昔東西之分岐也。兆雖起於沈,金。而其實由於前後輩之不相知也。惟其不相知。故同是士類。而疑阻起焉。疑阻起而讒閒行焉。讒閒行而排擯作焉。此首初東西分黨之所以然也。自此以後。分朋各立。言議紛然。其勢不可相容。珥以局外之人。明觀當局之迷。以爲兩知前後輩而悉其心事者。宜莫如我。我不爲之和解。誰則聽之。乃揚言于朝曰。西人。士類也。東人亦士類也。士類相攻。不可助一攻一。當兩利而俱存之。開諭而講解之。朝廷乃安。不然則亂。前後輩聽之。雖不敢以爲非。而亦不能用其言。當此之時。能盡忠憂國。公耳忘私。超然獨立。不染於東西黨與之中者。惟珥一人而已。乙亥西人之主論也。珥獨出而爭之者。非爲一孝元也。欲以保合後輩之士類也。及乎東人盡斥西人也。珥上陳下敎。慇懃不休者。非爲一義謙也。欲以保合前輩之士類也。嗚呼。始爲兩出之計。以消黨論者。珥也。乙亥之見忤於西人者。珥也。乙亥以來。被斥於東人者。亦珥也。是豈爲身謀。乃爲士類計也。爲國家計也。此珥之所以從前孤立。不得於西。不得於東者也。夫豈好爲立異於時論哉。誠以褊小一邦。人才眇然。若使復區分彼此。捨一取一。則蔽賢遺才。將無以爲國故也。

又曰。自己卯陳疏之後。名爲東人者。以珥爲軋己而攻之愈力。名爲西人者。亦以珥爲救己而推之益深。皆不知珥之本心者也。東人中雖不無一二有士君子之意思者。而知識不遠。偏見爲主。非徒不能裁抑過激。而反爲崇長。以起癸未之紛拏。其時三司之人。雖不無懦弱脅從如權德輿者。而其餘則率多乘時媢嫉之輩。全然以利害爲心。不顧名義。惟以必勝爲計。凡所構捏。無所不至。初以安石比之。安石不足以厭服人心。則又以慢擅目之。慢擅不能以眩惑聖聰。則論以誤國之罪。誤國之罪名。亦無所據。然後求其說而不得。以爲聖上之所深惡者。義謙也。士論之所共厭者。外戚也。若以義謙爲阱而陷之。則上可以眩亂聖聽。下可以箝制人口。其爲設心。吁亦慘矣。雖然。時輩之所惡。豈必在於義謙一人哉。只緣珥經學德望。爲一時士林領袖。而又主和平之論。趨附之輩。恐一朝和平之論得行。而已失其利。戛戛惡之。至於末年。大被眷注。日深倚仗。則趨附之輩。聚首大恐。日夜思所以去之者。而珥行義素高。又不可以他事點汚。故乃援此爲說耳。然則時輩之所惡。實不在於義謙。而在於珥矣。

又曰。珥復入之後。形迹日變。萬目睽睽。東人反以私意度人。一有擧措。便生疑惑。而珥不避嫌疑。大張公論。賢才可用者。不問東西。擧而進之。附會浮躁者。不問東西。裁而抑之。至於稍知名義。不爲全然不佳之態者。亦不以異論斥之。持論之至公無私如此。而彼輩先懷自疑之心。乍出乍沒。却立觀變。不肯爲釋憾解仇。共爲國事之計。噫亦誤矣。

又曰。至於三尹。則以爲前輩嘗誤事於乙亥。故珥秉銓之日。未嘗一擬淸要。其時有一門生往見珥。珥問曰。頃者。吾以尹斗壽擬刑曹參判。外議以爲如何。對曰。外議則未能知。此輩嘗誤事於乙亥。久在擯廢之中。今授此官。物情必以爲未穩矣。珥曰。此是時輩之論也。夫誤事之罪。亦有輕重。此人雖曰誤事。不至大段。而若比於癸未東人之所爲。三尹之失爲輕矣。而前日東人一切廢棄。至於不付同知。此時輩之已甚處也。今此人所犯不重。又有吏才。若至於不授刑曹。則無乃過乎。至於根壽則其失又淡。而其爲人。疏雅喜文。且有喜士之心。而吾之未還朝也。此人已爲大司成。而此職亦非侍從淸要之官。故置之。此所以珥持論之不東不西。無偏無黨者然也。

又曰。或有以弘文錄猥雜。不合人望。爲珥之咎者。然珥之於初。未嘗有一毫私心。故其時正言金權。欲削罷其錄。問于珥。珥曰。錄甚猥雜。所參者多不厭人望。誠不可不削罷。但思前規。亦有雖參此錄。而未厭人望。則終身不入館職者。今若纔選還罷。則非徒事體未穩。今日兩司淸要之官。多參新錄之中。若削罷之議一發。則人爭呈辭。曠官廢職。大有騷擾之患。今且取此錄中可用者用之。不可用者置之。雖不削罷。無害於事云云。而所謂猥雜者。皆不爲注擬。此尤足以見珥虛心從善。無所滯吝之德也。

又曰。卒之前一日。聞徐益受命使北。欲招見之。侍病子弟交謁更諫。固請勿見。則珥以爲益今使北。按察邊情。此乃國家大事。吾雖病不能見。吾之所見。不可不書而告之。子弟又諫不已。珥曰。吾病向愈。而邊事方殷。豈可過念身病。誤此機事。況死生有命。吾雖爲此。命若不盡。則不至於死。雖加病十日。是不可不爲。子弟見其至誠。不敢更諫。珥乃扶頭起坐。口號其文。令弟瑀書之。凡六條。此其絶筆也。

又曰。方病革時。諄諄如夢中語。皆國家事。無一言及於家事。只前日使人往坡州。召宗婦一事而已。鄭澈來問病。珥責以酒失。且勖以用人不可偏重之意。

又曰。李潑旣與珥,渾爲故舊之交。則當有以發明珥,渾之本心。攻破黨籍之誣。以鎭人心。可也。而避嫌之詞。探頭作論。以爲張皇眩亂之說。或可以誣世惑衆。其曰同僚指論珥,渾之事。正中其病。故不以爲非云者。乙酉。兩司啓曰。沈義謙與朴淳,鄭澈等。表裏相倚。聲勢相援。雖李珥,成渾之爲人。皆以親戚之厚。素有交遊之密。亦受其籠絡而莫之恥。又曰。終始締結。與共謀議。織成厲階者。朴淳,李珥,鄭澈也。李潑以大諫追啓云云。潑果以珥爲終始締結義謙。與共謀議之人乎。果以渾爲受義謙之籠絡者乎。潑果以爲然。則是從前推尊珥,渾之說。皆是自欺而欺人也。末曰。伏願洞察始終曲折。保合鎭定。圖爲和平之福云云。此語尤爲顚錯。李珥,成渾。至公之人也。而潑之排擯詆斥。不少假借如此。則況其他者乎。潑斥李珥,成渾。又將誰與爲保合。誰與爲鎭定。誰與爲和平乎。此其立論之謬戾錯亂。不成文理。苟非胸中鶻突膠擾。則此等顚錯議論。何從而出乎。嗚呼。潑也自以爲平日以經濟許珥。道德推渾。而又以才高學博。一心徇國。守志林下。修身待價。進退仕止。動引前賢。許二人云。則潑於珥,渾。似非全然不知其心事者也。而乃與新進銳論之輩。滾合爲一。無一毫愛惜之心。至此極乎。雖然。潑之所以爲此者。亦豈獨潑之心乎。交構射利。生事兩間。如尹起莘,李純仁,鄭汝立之徒。反面造言。浸惑潑輩之心。自癸未以後。潑丁憂湖南。而附會之輩。收拾道聽之說。敷衍增益。甚者捏造無形之語。一一飛報於潑。雖以秉心公平之人。尙不能無少撓惑。況如潑之爲人乎。至於今日。編名黨籍。攻擊珥,渾。反甚於西人。朝紳之救珥,渾者。盡斥之。韋布之慕珥,渾者。盡擯之。收司之律。延及士林。雖不一接迹於義謙之門。而不知所謂西人之面目者。若不攘臂大言。以攻珥,渾。則擧目爲西人。不特朝廷如此。至於太學。亦莫不以此區別之。癸未後疏之輩。柳拱辰抗疏後。李廷友等對擧投疏。詆斥兩先生。承望時輩風旨。日以攻擊珥,渾爲事。使士林之公心中立。不趨時論者。無所容於時。而毀珥,渾者。賭公薦。賣珥,渾者。登顯班。奇奇怪怪。日新月盛。珥,渾。實時人發身之奇貨也。

又曰。嗚呼。自有東西之說以來。西人之目。其說四變。其初則義謙之故舊儕輩。謂之西人。如三尹之類。是也。次則以救西人者。謂之西人。如鄭澈之類。是也。又次則以不東不西。中立不倚者。謂之西人。如李珥之類。是也。至於今日。則以士林之知尊珥,渾者。謂之西人。今日朝野公論之人。是也。是以。公論不服。而所謂西人者。到今尤衆。以此觀之。則珥爲公論。得黨邪之名。渾救珥。得私護之名。內外多士千百人救珥,渾。得西人之名。百代之公論。雖不可誣。而一時之見枉。不亦痛哉。

又疏曰。辛巳論沈義謙時。珥嘗言曰。癸酉年間。義謙爲都憲。余承召入京。義謙訪之曰。吾之爲此官。物議何如。余不答而謂之曰。靑陽君官間秩高。於令公足矣。義謙不知余之諷己。晏然自肆。未幾而敗。其貪權無識如此。宜其有今日之事矣。

門人李有慶丁亥疏略曰。十五喪母。居喪之制。一依古禮。嘗遇佳味。不爲接口。護而藏置。以豐祭需。每忌辰。終夜不寢。臨祭痛哭。哀毀如初喪。其父畜惡妾。敗亂家事。事將不測。從容善諫。不至禍作。及其父死。事之如親母。一家諸事。先稟乃行。少不違志。及爲宰相。待之尤恭。凡執禮一如年少子弟。晨昏定省。亦不廢焉。躬執饌物。備具珍味。其母少有不平之心。輒閉門而臥。終朝不出。則珥卽著冠帶。坐於門外。再三扣頭。負罪引慝。然後母乃開門而解怒。其母善於飮酒。珥每日晨起省面。親執酒器。進數杯而後乃退。奉養之禮。愈久彌篤。晚年。其母感化。反爲一賢婦。珥之死後。無以報珥之德。身著素衣而終三年。是雖大舜之格瞽叟。亦無以加矣。今之言者曰。珥不得於父。而從事襌門。此則不知之言也。臣請陳其由。珥家適有古佛經。少時披覽而略涉之。其言曰。若得佛家妙處。則終見死者。常疑其言。及其喪母之後。遑遑焉冀其如有所返焉。三年喪畢。乃入深山。其於佛經。無所不讀。庶將得其道。而未及一周。偶讀論語。奄覺其非。釋然乃悟。飜然卽還。時年二十也。今之言者曰。珥削髮而定名。此亦不知者也。臣亦後生。其時事。未及知也。第以所聞言之。珥少時學於故庶孼學官魚叔權。其時同學者。是今學官李鵬祥也。珥出山翌日。卽見叔權。叔權疑珥作僧之言。欲知其虛實。命脫冠。珥不脫。叔權親執脫冠而散髮。則髮可過數尺。叔權拍手大喜曰。吾乃發明君之虛實矣。其時鵬祥同參目睹云。此則因高明而入。因高明而出。其入也雖非正。原其情則出於孝也。

又曰。其在海州也。鄕風薄惡。無識成習。博戲而賭財。侵僧而徵物。疏待正妻。棄置禮義。甚至兄弟之死。不爲之服。珥於是慨然有興學之志。乃結精舍。萃其學徒。常集一書。名曰擊蒙要訣。大槪以學聖人收放必爲本。以冠昏喪祭之禮。參酌俗儀。以訓來士。遠方之士亦坌集。未及數載。文風大振。禮儀成俗。業博者火局而恥非。虐僧者退物而羞侵。妻之疏者。親而敬之。兄之死者。服而哀之。雖窮村愚氓。亦知感化。有一人二十年棄妻。一朝還之。如鼓瑟琴。又有老庶人。其弟之死。服衰而哀毀過情。隣里問其故。答曰。李監司之敎禮如此。聞者莫不感歎。珥曾爲黃海監司。故一道之人。至今稱之曰李監司而不名。其與鄕人相約作契。名之曰社倉契。修立契議。務擧禮義。每年春秋。會于一處。講之以禮。約之以信。鄕風濟濟。嚴若朝廷。所與約者。各出穀若干石。春散冬斂而積聚。貧者賑之。喪者賻之。婚者助之。使無告之民。不至塡壑。蚩蚩之徒。轉爲君子。所謂社倉契者。朱熹因崇安之大饑而設之。珥乃法此。而講禮之儀則尤備焉。其於觀理應事。若大若小。處之明決。猶浮雲之過太空。人之所見。或似率易之病。而迹其所行。皆有條理。其所以率易者。實出於天分之通敏。而有非中人重厚者之所可仰望者也。

又曰。珥自少時學於賢母。動靜云爲。咸蹈規矩。有一兄一弟。而家甚貧困。其伯兄早世。率其妻子而同居。待之如父母。撫之如子。其他同服之親貧殘無依者。皆與之同爨一家。所率將至百口。而庭無閑言。惟和樂是事。其在家也。每日雞鳴而起。盥櫛衣冠。率其子弟。先謁家廟。次拜庶母及兄嫂。又與夫人行揖禮後。坐于堂上。子弟侍妾。拜于堂廡。男於左女於右。婢僕拜于庭中。男於外女於內。皆俯伏而坐。讀家法。敎禮儀而畢。正案端坐。窮日讀書。至於朔望。則男女皆盛服。參于家廟。次次拜揖。行禮如常。而遠居婢僕。亦來而聽訓焉。其出行也。先告家廟。次告庶母及兄嫂。夫人則立內門而揖送。妾則立中門。子弟則立大門而拜送。婢僕則於大門外。皆男左女右而拜。其還亦如之。子弟婢僕之犯罪者。一犯而撻之。使被撻者。知所以撻者出於敎誨。而不爲之憎疾。故咸服其義。罔有怨聲。由是一家之內。威儀斬斬。恩義之篤。怡怡如也。又曰。嘗讀孟子中庸。至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及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矯。中立而不倚。强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强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强哉矯二節。未常不三復歎息曰。大丈夫平生立志當如此。或夜睡覺。則誦此二節。以爲自家立心修身之地。

又曰。其在林泉。簞瓢屢空。子弟勸除家屬。答曰。寧爲共飢而同死。不忍分離而獨生也。有一同姓八寸妹。產於賤類。而貧乏無依。珥平生不見其面。有一他族語其故。珥時爲吏曹判書。卽散俸祿。常常護恤。及聞其死。乃能銜哀涕泣。親至其閭。凡喪需。極其備而葬之。又服緦麻而終月。隣里之人。交口稱道。莫不歎服。其他親戚雖疏遠必愛。鄕黨雖鄙賤必恭。吉凶慶弔。無所遺。其爲睦族盡禮。曠百世而難見也。謹按。同姓八寸妹。出嫁則無服。嫁而黜還則有服。此女爲夫所黜。故服之。

又曰。庚辰。聞玉候之未寧。廢食涕泣者。至於累日曰。我當往近京之地。以聞君父之消息。將欲發行之際。諫長之拜。出於不意。聞命有幡然之志。有一學徒進問曰。今之欲仕者。何義也。答曰。珥非隱者之比。乃經幄舊臣也。今聞玉候之違和。豈不欲一見天顏而退乎。此外無他義矣。及其入朝之後。寵命日新。超擢歲加。眷戀聖恩。末由求退。時國事百孔千瘡。將無以收拾。晝思夜度。盡心竭誠。欲以隻手扶大厦之傾。身總百責。不恤神勞。雖隆寒盛暑。不廢卯仕。一家子弟。慮其生病。諫以少歇則答曰。珥之誠到了處不足勞也。

又曰。病臥十三日。命以子弟弟子而侍病。若婦女則揮之。少不近寢。臨卒氣乏。喘息甚急。子弟扶而起。以身挾之而坐。珥止之。顧謂曰。使我剪爪沐浴。因穩臥。齊其手足。端其形體。恬然乃逝。而目則不瞑者至於二日。其爲丹忠正氣。遡古難比。其前二日。風雪猝作。屋瓦皆飛。珥擁衾而坐曰。何風之猛也。臣對曰。偶然耳。不足遽問也。珥曰。吾非動於生死者。亦偶然而問之耳。未三日乃卒。

又曰。珥之拜諫長入朝之日。年少新進之士。爭趨其門曰。東正西邪。珥答曰。東豈盡正。西豈蓋邪。同是一國之人。而惟東西甄別。則才難之歎。不其甚乎。勿論東西。惟賢惟才而用之。同興至治而已。不可如是執偏也。時鄭澈大忤於世。珥乃救之。由此目之扶西。浮議日興。而珥終不疏。遊其門者。怪而問之。珥答曰。澈之爲人。忠淸剛介。一心憂國。孝友之行。出於天性。但量狹有酒色之病。不可以其短而竝棄其長也。當是時。西人執政。攻東至此。則珥之救東者。必如此矣。大抵珥之心出於至公。而欲爲調和鎭定者。故見東則救西。見西則救東。其於秉銓之日。務擧至公之道。凡爲用人之際。衆惡之。必察而用之。衆好之。必察而棄之。勿論東西之偏。而惟見其人之賢否。旁觀者不究其心。而徒執其私。使珥至公之心。不得行乎世。而又從而攻之。豈徒珥之不幸哉。

太學生宋時瑩等乙亥疏略曰。噫。李珥之賢。雖以振後輩。無他可指之疵。只擧其少時從事襌門之事。爲其瑕玷。襌宗一法。雖曰異端。然其論心說性。實有精妙動人處。故自昔眞儒求道之初。例多流入於其中。張橫渠,程明道。其著者也。至於朱子。則最甚焉。李珥之事。亦猶是也。此在李珥責己之道。宜有悔艾之心。自後學觀之。惟當取其悟後造詣之高。以爲師法。豈可指其迷時泛濫之失。議其疵累。必若以此爲累。亦將竝與朱子而攻之乎。振後疏中所謂李珥謁聖時。不許通謁云者。此實無據之說。李珥之未第也。東西未分。淸議方張。而生進壯元。儒林之極望。若以李珥出處爲未盡。則其肯許置壯元乎。旣許壯元。而不許謁聖。寧有是理乎。振後疏曰。李珥戊辰年辭校理疏有曰。云云。玆豈非自知之明者乎。又聞謁聖之時。不許通謁。矧玆從祀之擧乎。不許謁聖。本癸未應漑之啓。自黨議之分。吹毛覓疵。世無完人。而惟李珥道德文章。如靑天白日。無可指點。故但拈學襌一事。以爲頰舌之資。有識聞之。不滿一哂。

知事趙翼乙亥疏略曰。近日館學儒生上疏。請以先正臣李珥,成渾從祀文廟。而乃有異論發於其間。肆其詆斥。竊恐聖意或不能無疑於其言也。臣竊聞李珥幼而靈異。五歲。母病。潛入祠堂禱之。七歲。知隣居陳復昌之姦。必爲異日之患。作傳而明之。十二。父病。刺臂出血以禱。其聰明仁孝。正直樂善之性。自兒時已如此。早喪父母。事庶母如親母。每日晨起省之。爲其嗜酒。必煖酒持而進。其人性狂暴。珥官爵已高。而於意少有不合。則輒加暴怒。必和顏遜謝。解而後已。人於親母。如是或難矣。況於繼母乎。又況於庶母乎。此則竊恐絶無於世也。其妻家稍有財產。妻父盧慶麟爲買京第以處之。不忍兄弟之貧。卽賣其家得綿布。悉分與之。於京終無一畝之宅。其窮不能自存者。皆聚而同居。食口甚多。爲粥以食。亦或不繼。其妻自少廢疾。而終身禮敬備。至出入相揖爲禮。每朔望。聚家衆。行禮讀法。其家中所行。皆極其善如此。竊恐雖謂之盡於人倫。可也。

又曰。爲文。水涌河決。一下千言。或衆中立就。筆不停輟。如不經意。而不復點綴。於書無所不觀。耳順六經。貫穿今古。至於天人理氣性情之奧。經傳精義。聖賢微旨。超詣透徹。其所辨析。皆出於眞見實得。非由掇拾湊合。其見解所到。直與程子朱子之旨契合。而非後之儒者所可到也。

又曰。立朝事君。其導之一以古之帝王爲法。聖志必欲以帝王之心爲心。聖學必欲以帝王之學爲事。而以後世賢君其道有所未盡者。爲不足爲也。其論治。以三代之道爲必可行。三代之治爲必可致。可以萬物皆得其所爲心。因事進諫。則危言犯顏。懇懇竭誠。必以匡救爲期。遇事論辨。則援据今古。明白剖析。必歸於至當。憂士論之携貳。則欲調劑彼此。以和朝端。悶斯民之困窮。則欲釐革衆弊。以安生靈。其心實以當世之治。亂爲己任也。蓋我國人。雖賢者。惟能自脩其身而已。其能憂在天下。如司馬光,范仲淹者實甚鮮。其以致君澤民爲心。惟光祖及珥爲然也。然其於進退之際。未嘗一毫苟且。見其不可。則輒超然自引。勇不可奪。其進常難。其去常速。晚被宣廟隆遇。魚水之契。千載一時。而不幸天奪之速。未克究其所施。豈非東方千載之恨也。其死也。京外民庶。兒童走卒。莫不悼惜。樵夫入城。聞之皆欷歔。惘然如有所失。儒生禁軍。醫譯庶品。各里市民。諸司下吏等。咸來哭奠。如悲親戚。發引之日。城中之民。殆至空都以送。炬火連數十里。此則國朝以來未有云。此豈有號令徵督哉。惟其至公之心。爲人信服。純善之德。入人心髓。不蘄敬而民敬之。不蘄哀而民哀之耳。以是觀之。則當時國內大小之人。惟若干朝紳。牽於自己利害之私。憎而擠之。其餘無不翕然誠服。可見也。聖人所謂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豈不信歟。以臣之愚度之。則竊恐其學問行義。自東方以來未有也。雖謂三代人物可也。而孟子所謂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周子所謂學顏子之所學。志伊尹之所志者。珥實庶幾焉也。

又曰。嗚呼。大賢如李珥。而小人惡之者。尙求其疵點。乃以其二十前未聞道之時。流於異學爲累。自古賢人求道之始。類多此患。及其棄之。醇如則初何傷於日月之明哉。此益見君子之爲高也。乃以其初年求道之失。旋卽棄之者。欲掩其後來成就大德大業。可以爲法於百世者。此亦無異於毀日月者也。韓愈所謂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者。其此之謂也。又疏曰。昔宰我,子貢有若言。生民以來。未有如孔子。孟子言。其智足以知聖人。又必不阿其所好。以明其言之可信也。臣雖非智足以知聖人者。然反復聖賢之書。亦可謂久矣。其於聖賢之事。豈是全無所見。以臣觀之。李珥天稟之高。充養之純。識見之通透。行善之敏勇。竊恐東方以來未有也。

前察訪安邦俊丙子疏略曰。頃聞二賢爲蔡振後,權蹟等所構。國是不定。禍將不測。臣何敢終默。上負聖明。下負師友乎。振後,蹟等。以年少乳臭之人。不知道德之如何。徒懷偏黨媢嫉之心。詆謗儒宗。無所顧忌。振後則抽出李珥戊辰辭職時反道悔悟之語。以爲自道盡矣。權蹟之言曰。道德不出乎忠孝二者之外。隱然以珥,渾歸之於不孝不忠之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蹟疏曰。李珥入山之日。已過志學之年。則不可謂童穉也。道學之實。不出於忠孝二者之外。二人出處去就。有所歉然。則其不可爲文廟之從享。灼灼易見矣。李珥年纔十九。從事襌門。飜然覺悟。終成大德。是乃珥之最高。而人所難及處也。珥下山之後未幾。卽往見李滉於陶山。滉和詩。有公來披豁醒心神。始知名下無虛士等句。其後。與之往復論學。珥之不正不孝。果如振後輩之言。而滉之相許。至於如此。則滉其亦不正不孝之徒耶。逮癸未年。珥大爲羣小所忌。或以爲王安石。或以爲專擅國柄。或以爲驕蹇慢上。其他罪目。不一而足。必欲殺之而後已。甲申年珥歿後。雖以汝立之兇逆。榻前攘臂。詆珥誤國小人。而亦不敢以不正不孝。加於其身也。殿下姑捨彼此論議。但觀癸未以前推尊李珥者。癸未以後攻擊李珥者。孰賢孰否。孰是孰非而已。

太學生金壽恒等辛卯抗疏宋尤菴時烈製略曰。柳㮨等誣罔之狀。誠難枚擧。而其大有三。曰出處之是非也。曰事業之失得也。曰道學之醇疵也。其所爲言。皆襲仁弘舊套。而若理氣等說。則仁弘亦所不敢容喙者也。㮨疏曰。李珥之割棄天倫。逃遁空門。固已得罪於名敎。其時尙不許司馬謁聖。巧詆忠賢。而曲護朋比。動稱經濟。而實務專擅。言論風旨。足以張皇而震耀。施措云爲。未免偏蔽而疏繆。至其學術之蔽。則尤有大於此者。李珥早事異敎。而舊習未袪。好爲躐等。而實地未踏。蜃樓虛幻。旣非吾儒家計。而剝換面目。以自濟其私說。先正臣李滉。蓋嘗深惡而痛絶之。有新嗜靡甘。熟處難忘。五穀之實未成。稊稗之秋遽及等語。其意固有在也。且珥之學。專主氣字爲理。以理氣爲一物。而無復分別。至以爲心是氣也。四端七情皆氣發。是其病根。元出於陸家不分道器之見。而其爲害。同歸於釋氏作用爲性之說也。李滉四七之分。殆啓千古之祕鍵。李珥旣無絲毫契悟。而落在儱侗之科臼。李滉歿後。所以攻滉之學者。不遺餘力。至日朱子眞以爲理氣互發。則朱子亦誤也。其偏見錯認。敢詆前賢。一至此哉。朱子之說曰。有理而後有氣。四端理之發。七情氣之發。此非所謂互發者耶。朱子定論。若是明白。而尙且不信。李滉之學。乃朱子之學。則其見斥於珥固也。其見識之蔽錮。論議之詖邪。惟此一款。乃其根腦。請就此悉陳。以破㮨等之誤也。我東文獻。至本朝最明。文純公李滉。以沈潛縝密之學。啓發關鍵。然後程,朱之學。大明於世。珥以高明超卓之資。直溯伊洛關閩之學。洞究道體。故一生尊信李滉。講明其學。靡二賢者。我東性理之學。孰得以闡明之哉。惟理氣離合之說。不免有小異同。蓋滉嘗與奇大升論辨天命圖,四端七情。以爲四端理發而氣隨之。七情氣發而理乘之。引朱子四端理之發。七情氣之發之語以證之。珥嘗以此爲措語未妥。恐爲正見之一累。與成渾往復辨之曰。發者。氣也。所以發之者。理也。非特人心爲然。天地之化。無非氣化而理乘之也。天地之化。卽吾心之發也。天地若有理化氣化。則吾心亦有理發氣發矣。天地旣無理化氣化之殊。則吾心安得有理發氣發之異乎。朱子之意。不過曰四端專言理。七情兼言氣云爾。非曰四端則理先發。七情則氣先發也。理。形而上者也。氣。形而下者也。二者不能相離。不可謂互有發用也。但理無爲而氣有爲。故情之出乎本然之性。而不掩於形氣者。屬之理。當初雖出於本然。而形氣掩之者。屬之氣。此亦不得已之論也。若朱子眞以爲理氣互有發用。相對各出。則是朱子亦誤也。何以爲朱子乎。此乃珥灼見精微。迥出常情。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利害。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底道理。令後之學者。曉然見得理氣不相離之妙也。若使滉在世而相與講論。則其必相契而脗合也無疑矣。若以滉決然主張己見。使後學必從其說而莫之敢違。則豈張子所謂其不善者共改之。正所望於後學之意邪。臣等竊謂滉之溫厚和平。決不如俗學之陋。守己殘而妒道眞。使其遺風餘弊。波蕩於末流也。滉之學問。近世無比。然道理無窮。是非至公。故顏子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雖以滉之學。蓋不能無一說之差也。雖有一說之差。何足爲盛德之累也。後之人。但當平心虛己。看得義理。不問親疏。不計先後。義理通處。便當從之。豈可肚裏先橫著一箇互發二字。而且謂朱子亦嘗謂互發耶。珥之所以發明朱子之說。與滉說不同之實者。毫分縷析。殆無餘蘊。而今謂朱子之學。見斥於珥者。不亦悖乎。

又曰。珥斷然以趙光祖與滉擬議從祀之典。正如朱子以程,周上接孔孟之統也。今㮨等乃曰。李滉沒後。所以攻滉之學。不遺餘力云者。其悖理傷化。抑又甚焉。若以辨論互發之說爲攻滉。則尊信程,周。孰與朱子。而朱子辨析程子易傳之差處甚多。至論周子之文字。則直以爲有老,莊之味。以此而謂朱子攻程,周。可乎。㮨等所謂珥之學。認氣爲理。以理氣爲一物云者。㮨等亦有人心。何忍白地做出此等語。以欺君父耶。珥之書曰。非理則氣無所根柢。非氣則理無所依著。妙合之中。理自理氣自氣。不相夾雜。雖曰理自理氣自氣。渾淪無間。不見其爲二物。程子曰。器亦道道亦器。見者遂以理氣爲一物。朱子曰。理氣決是二物。見者遂以理氣爲有先後云。此珥之學。果以理氣爲一物乎。特以後之學者。執言迷指。不知渾淪無間之中。實有不相夾雜者。故不免兩下說破。旣明羅欽順一物之病。又明李滉互發之差。然後理氣之妙。躍如於世。此正珥有功於後學處。而㮨等反誣珥以理氣爲一物。正如誣大禹以陻洪水。誣孟子以言性惡。不可以欺尺童。況欲以欺聖明乎。㮨等所謂病根元出於陸家。不分道器之見。而其害同於釋氏作用爲性之說者。不知孰從而鼓發此論耶。陸氏妄詆周子太極圖說。直以陰陽爲太極。故朱子以爲昧於道器之分矣。珥之所謂理自理氣自氣者。果如陸氏之見乎。釋氏不知性之本於天理。故以作用爲性。而猖狂自恣。故其說曰。箇箇圓成。蓋昧於一源之妙矣。朱子之明辨。不過曰此一而彼二而已。今珥力辨二岐之惑者。亦所以明夫顯微無間。體用一源之妙。而彼釋氏迷藏之說。益無所遁其情。此實本於朱子之論。而㮨等之說。一至於是。豈但誣珥而已哉。㮨等又以心是氣也之語。爲珥之病。從古聖賢。以氣論心者多矣。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朱子釋之曰。人心有覺。道體無爲。張子釋之曰。心能盡性。性不知檢其心。程子曰。心生道也。心是活物。朱子又直以心爲氣之精爽。而有心自心理自理之說。自孔子至宋儒。皆分而言之。以性道屬理。以心屬氣者。不翅詳矣。正如大明中天。瞽者不見。故珥以一言直截說破。使聖賢之意。粲然於世。此亦可見珥之有功於後學也。但心雖涉於形氣。而該貯此理。故聖賢有合而言之者。孟子所謂仁義之良心。張子所謂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者是也。然此亦指其中所具之理而言也。何嘗直以心爲理。如㮨等之見乎。若以聖賢之書。未嘗有此句語。爲執言之地。則儒者之明道。惟在得聖賢之旨而已。性善養氣之說。始於孟子。無極之說。始於周子。氣質之性之說。始於程,張。苟得聖賢之旨。直可與同條共貫。而不言者不爲少。言之者不爲多矣。況以心屬氣者。分明如上所言乎。此則㮨等自謂工訶。而反取盲吠之譏矣。

又曰。珥年十九而誤染襌學。周歲而卽返吾道。往見李滉而問學。滉極加贊賞。便謂後生可畏。而其答珥書。盛稱其弱冠穎脫。勇於改過。急於向道。又知從事於窮理居敬之實而曰。聖遠言湮。異端亂眞。如程伯子,張橫渠,朱晦菴諸先生。皆不能無少出入。而旋覺其非。噫。非天下之大智大勇。其孰能脫洪流而返眞源哉。向聞足下讀釋氏書。頗中其毒。心惜之久矣。日者之來見我也。不諱其實。而能言其非。今見兩書之旨又如此。吾知足下之可與適道也。所懼新嗜靡甘。熟處難忘。五穀之實未熟。而稊稗之秋遽及也。又曰。嘗恐吾生之浪過而有望於幷世之君子。不翅如飢渴之在躬。足下苟能移斷置不難之心。以行於世。則雖科目利害之在前。吾知其不與衆人同其怵迫也無疑。此滉所以有感於足下者也云云。此書在嘉靖戊午之歲。計珥生年則才二十有三。而滉之書辭如此。此可謂深惡而痛絶之辭耶。其崇獎推許之意。殆同乎晦菴之延平。而又直以古人相期。則其暫迷益光於善復。高明終至於上達者。此實滉之先見。而抑可謂君子之定論矣。寧可以此而謂之疵珥乎。成渾之言曰。珥於道體。洞見大原。誠山河間氣。三代人物云。而珥後來成就之正大。眞不負滉之所期有如是者。而㮨等反取滉書中熟處難忘等數句語。截其首尾而孤行之。以證其矯誣邪僻之說。其設心必欲以舊染爲累於珥。故便執滉勉珥之好意。反做爲攻珥之嚆矢。豈不戾哉。誠若㮨等之言。則是滉以得罪名敎之珥。妄擬於程,朱事業也。是欲誣珥而不覺其誣滉矣。大抵觀人之法。當分初晚之辨。若不論其道德學問畢竟成就之如何。而只以幼年之失。斷其人之平生。則是埋鬻之戲。可累孟子。田獵之好。可疵明道。而朱子亦不得承孔孟之統也。天下寧有此等議論哉。仁弘之詆珥。可謂不有餘力。而尙不及其幼年之事。㮨等乃反言仁弘之所不言。務欲突過仁弘之上。而寧背先聖已定之論。其亦不仁之甚者也。

又曰。東方儒者之學。莫盛於我朝。而亦未有出而以經世自任者。惟趙光祖以純正之學。遭遇中廟。拔茅羣哲。庶幾一變。而至治未興。奇禍旋作。李滉以精深之識。儀表儒林。而專意引退。不欲擔當時事。故經世大道。未見展布。其後繼光祖,滉而興者。實維珥,渾。渾則雖負望斯文。而迹在山野。未嘗自任以當世之重。然辛巳一疏。亦足以見其經綸設施之梗槪矣。惟李珥以王佐之才。値聖明之主。其眷眷於救時。極言竭論。終始一議。其所以論治者。爲說甚備。而乃若其要。則未嘗不以修己爲出治之大本。安民爲救時之急務。修己之道。則必以唐虞三代爲法。而格致誠正之目。莫不一本於聖經。安民之術。則必以革弊變通爲先。而更張布置之方。率皆參酌乎時宜。不但可行於一時。而允爲萬世之通法。此豈拘儒俗學所可模象其萬一哉。其見於萬言封事及東湖問答等諸書者。可考而見也。至於朝論橫潰。簪紳不睦。則珥獨深憂遠慮。以爲東西二字。必爲亡國之禍胎。而力陳洗滌調劑之策。鎭定其浮澆。裁抑其潝訿。周旋兩間。不顧怨謗。其至誠惻怛光明正大之意。如靑天白日。靡有纖毫之幽隱。而亦以此大忤時輩之心。我宣廟深識其有經綸道德。簡自聖心。將欲大用。癸未際會之隆。寔東方千載之盛擧。明良相遇。治化可成。而媢嫉之徒。羣吠四起。哲人云亡。天不憖遺。使我東民不得蒙儒者之化。志士之痛。到今益深。而㮨等反以此爲珥之罪。然則士之出身事主者。固皆忘致澤之大道。而沒溺於利祿。然後乃爲賢乎。

又曰。人臣受君委任。擔當世道。竭盡底蘊。其迹疑於專擅。而人君之所厭聞者。亦莫甚於專擅。故恭顯用此題目。以爲殺蕭之機穽。此正人主之所當深察而明辨之者也。至若所謂巧詆忠賢。曲護朋比云者。是爲藏頭之說。以爲熒惑之計。臣等莫測其指誰而發也。然推以仁弘之說。亦可知㮨等之所主而言也。昔在宣廟壬申年。珥上章論故相李浚慶遺疏之失焉。辛巳年。仁弘論沈義謙。竝及鄭澈。而珥與之爭執焉。所謂忠賢。似指浚慶也。所謂朋比。似指義謙,澈等也。臣等請得以明言之。浚慶社稷之功。國人知之。李珥亦嘗稱道其賢相矣。然其病痛。亦自有之。性氣矯亢。不喜士類。至斥李滉爲山禽。宣廟方銳意文治。士林顒望。而浚慶以元老大臣。所以導迪者。專主因循。及其遺疏。過疑士林。以啓聖心之惑。而其所以攻破之策。適足起朝著之禍端。故李珥血誠論救。明其不然。賢者之論人。取其所長。而責其所短。其心自至公。以此而謂之巧詆者。不亦誣乎。義謙當權姦竊柄之日。實有扶護士林之功。後來一種論議。妄揣上心。用爲陷人之機穽。而今考義謙平生行事。其不爲濁亂之邪人。明矣。至如鄭澈。則忠淸剛介之人也。但其稟性。過於峻潔。嫉惡如讐。大爲潑,仁弘等所怨怒。潑,仁弘等以外戚斥義謙。而必欲連累於澈矣。珥以爲義謙果是外戚。則猶可棄也。澈則介士。不可論也。是豈珥之護澈哉。特仁弘等自爲朋比。以啓不靖之端耳。當是時也。擧朝乖隔。而能超然獨立。不染於黨目之中者。惟珥一人而已。

奉朝賀宋時烈乙丑疏略曰。竊聞憲臣投疏。提起李珥落髮之說。而引臣師金長生爲證。臣嘗見故文忠公臣張維文集。有記故知事趙緯韓之言。張谿谷維漫筆曰。趙承旨持世言於余曰。栗谷入山時。或云落髮。或云否也。嘗以問于沙溪。沙溪言似是落髮。而惟金南窓玄成。力辨其不然曰。栗谷下山一二年。爲應擧入洛。聞其至。往省之時。栗谷已有盛名。賓客滿座。栗谷對衆梳頭。髮長幾委地。乃至立梳。長髮之人。於數年間。決不若是長也。其曾不落髮明矣。又故直長李謹成。文伯之諸父也。與鄭公以周隣居。鄭公與栗谷少時友也。亦言栗谷初出山入京。卽往見。與之同宿。髻大如拳。世傳其剃髮者。妄也。李直長親聞其言。而說與持世云。蓋沙溪雖親登栗谷之門。嚴不敢請問入山時事。只聞世俗流傳。而以爲信然。金,鄭二公。皆與栗谷交友。目擊其狀而言之。二公皆非妄言者。其言可信矣。夫栗谷業已入山。則其落髮與否。只是粗迹。有不足辨。然世傳之非實。則金,鄭二公之言。足以爲證矣。臣於是常不勝其疑訝也。臣請從源頭。先陳珥之實迹。則長生之誣。不待辨而自明矣。珥天資極高。年纔五六歲。已知爲學之方。逮及十歲。盡通經書而曰。聖人之道。只此而已乎。於是。泛覽佛老,諸書。而於其中最好楞嚴一書。蓋其爲說。內之則說心說性。十分精微。外之則錙天銖地。極其宏闊。若非珥之高明。則童穉之年。何以能知之。而亦何以能味之哉。此其自訟之疏所謂髫年求道。仍耽釋敎者。卽此事也。逮其入山之時。則又以儒道而合於襌。其留別朋友書略曰。氣者。人之所同得。而養之則役於心。不能養之則心爲氣役。氣役於心。則一身有主。而聖賢可期。心役於氣。則七情無統。而愚狂難免。古之人有善養者。孟子是也。人之有志於窮理盡性者。捨此而奚求哉。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樂山水者。非取其流峙而已。取其動靜之體也。仁智者之所以養氣者。捨山水而奚求哉。及入楓嶽。諸僧說經。多有異同之辨。珥言其此處則某也是。此處則某也非。於是。僧徒莫不驚異嘆服。嘗至深處。靜坐凝思。忽悟襌旨之非曰。此無他奇妙。只欲截斷此心走作之路。凝聚精神。以造靜極虛明之域。其與聖賢體用一原之旨。有以異也。遂棄而歸來。專心於聖學。蓋其所謂入山云者。不過如此。此皆見於印行文書。可考而知也。至於落髮之說。極其誣罔。果若有是。則珥之文集。敍其與老宿問答。而老宿何以曰措大。非俗儒乎。林億齡詩集。又何以曰與李生珥遊山云乎。設使珥眞有此事。亦不當自長生證之。況萬萬無此乎。緯韓之爲此言。非所以誣長生。不過酬酢之際。誤聽而誤說也。且維之所謂嚴不敢問者。亦有所不然者。臣與故參贊臣宋浚吉。同聞長生之言則曰。嘗以變形與否。微稟于栗谷。則答曰。雖不變形。何益於其心之陷溺哉。所謂栗谷。卽珥之別號也。雖不切切分疏。而其不爲落髮之實狀。自然形見。眞是珥之氣像也。且憲臣引張維說。以爲落髮是粗迹而不足辨。故長生亦言之。以粗迹而言之不難。則竊有所不然者。昔朱子雖少師道謙。而其知舊有欲剃髮者。則責之甚嚴。而竝斥其所親之不禁者。果以長生之高明而猶爲是。則朱門之罪人也。烏得謂之適傳哉。昔喪速貧死速朽之說。曾子親聞於夫子。而有子猶不信焉。曾子又曰。參與子游同聞之。然有子猶曰。然則夫子有爲而言之也。夫聽言之道。惟觀義理之如何也。以曾子與子游。親聞於夫子。而於理不當。則有子猶且如此。今維遽聞緯韓一言。而著之於文字。以爲今日藉口之資。豈不惜哉。

進士沈齊賢等己巳疏略曰。頃者。安𤩴乘時投疏。隱然有探試之計。旣而李玄齡等。又復簧鼓邪論。熒惑聖聽。臣等竊痛之。其疏以李珥之少時耽襌。爲一大關捩。而以善類調劑之事。理氣互發之辨。反爲疵類。臣等何可泯然無所辨明乎。珥之幼年染襌。蓋出求道之簡捷。則可見其資性之高明。而周歲卽返。一變至道。則亦可謂遷改之至速矣。其所謂割棄天倫。被緇落髮者。未知玄齡等何從而得之也。珥之下山入洛。賓客滿座。而對衆梳頭。髮長委地之說。昭載於先正之所記。十目之視。何可掩也。而譸張虛妄。若是其無忌耶。至於濟其朋比之習云者。實有所未曉者。珥受知宣廟。以經綸爲己任。而不幸朝論橫潰。搢紳不睦。珥獨周旋兩間。必欲調劑而後已。前後章牘。備陳黨比之弊。則其至誠惻怛。正大光明之心。如靑天白日。人孰不見。而人之爲言。胡至於此。況天下之義理無窮。先儒之見釋各異。其所謂發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之說。實是擴前人之所未發。若以謂先儒之論。後學不敢輕議。則昔所未遑。今不可復作。前所未安。今不能復正。此程子之所嘗歎也。

海州儒生朴蕃等癸卯疏略曰。臣等竊聞黃昱者。稱以尹宣擧父子辨誣。張皇陳疏。敢請追復已奪之爵。更設已毀之院。事下廟堂。廟堂回啓。一如其指。噫。先朝之罪宣擧者有二。一則以誣聖祖也。一則以誣先正臣李珥也。而今昱疏及廟堂覆啓。惟於誣聖祖一節。略有分疏。至於誣先正之罪。則全不提及。豈以宣擧誣悖之言。爲當於理。在宣擧爲無可罪。而在先正爲無可辨耶。吁亦痛矣。臣等竊伏惟念。先正臣文成公李珥。天分甚高。明睿絶倫。不由師承。自知爲學。其功程次第。必以格致存養踐履三者。爲終身路逕。無一不本於濂洛宗派。而得之考亭者尤多。故嘗自信曰。吾幸生朱子後。學問庶幾不差。其門路之正。階級之嚴。雖質往聖俟百世而不惑矣。嘗謂初學必先下學。作擊蒙要訣。又謂學者當有準則。作自警文。刪繁就要。而爲小學集註。提綱挈維。而爲聖學輯要。然後本末咸備。次序不紊。置水不漏。無少罅隙。而尤嚴於辨異端明正學之說。嘗曰。中朝之學。尊信象山。以至陽明之徒出。則尤爲吾道之害。遂推窮源委。剖破詖淫。使之不惑。與先正臣文簡公成渾論理氣。往復長書。近數千言。剖析精微。發前人所未發。其所謂理通氣局。不可謂互發等語。殆與孟子性善之說同功焉。及李珥歿。成渾慟之曰。栗谷於道。洞見大原。誠山河間氣。三代上人物。其誠心稱道。許與推服者。無異於敬夫,伯恭之於晦菴也。不幸自癸未三姦醜詆兩賢之後。一種陰邪之徒。寔繁其類。至於己巳而極矣。今於成渾畫獅之託。得一尹宣擧者。乃反誣李珥。無復顧藉。其所謂宣擧遺事者。卽宣擧平日之言。而其子拯所追述者也。其一段曰。栗谷先從上達處入。故學之無可依據。噫嘻。是何言也。大抵吾儒之學。下學而上達。無不先下學而能上達之理。故朱子曰。譬如耕田。須是種下種子。便去耘鋤灌漑。然後到那熟處。却不曾下得種子。如何會熟。如一以貫之。是聖人論到極處了。而今只去想像那一。不去理會那貫。譬如討一條錢索在此。都無錢可穿。襌釋之學。不曾下學。而惟尋討上達處去。故程伯子有言曰。釋氏惟務上達而無下學。若朱子一生苦心極力。距闢襌釋之道者。惟在於此。李珥之學具體用。道貫本末。一用朱子法門者。豈有一毫近似於此者哉。蓋李珥之學。知行兼進。敬義夾持。極深研幾。而不外於日用之常。庸言庸行。而必根於性命之原。極其妙則如不可捉摸。而驗諸實則易知而易從。亦由天資明睿。識見超詣。人或分寸。自能闊步。人或千百。自能十一。早見大道之原。以及微密之境。故先輩嘗論之曰。不由師傳。默契道妙。似濂溪。發明極致。通透灑落。似明道。博約齊頭。集而大成。又似乎晦翁。若曰天資素高。造道亦易云。則容有見處。而今曰先從上達處入云。則正朱子所謂理須頓悟。不假漸修。及先有見處。造夫平易者也。其不流入於佛,老者幾希矣。若是則其在當時。如成渾之以道自任者。惟當痛斥如朱子也。豈可許之以洞見道體。又復曰眞是吾師也哉。且李珥平生斥異端破詖淫者。亦必戒差異於毫忽之間。辨得失於幾微之際。昔儒臣朴英有言曰。有所得。然後操存養之。李珥辨之曰。學者必存養。然後乃有所得。退溪之譏松堂帶得襌味者。無乃指此耶。又曰。象山揮斥致知之功。以爲支繁失眞。專用功於本心。此於涵養。不爲無助。但學者知行必須幷進。若不知道理。不辨是非。則所謂存心者。亦將何據。若只靜坐而萬理自得。則孔子何必曰博學於文。子思何必曰道問學乎。又曰。人見明道。樂其渾然天成。而不知從事於煞用功夫。見晦菴。樂其海闊天高。而不知從事於銖累寸積。故不能遵其路。躡其步。歷其藩籬。入其閫奧。此李珥之透徹實得。喫緊用功。而啓迪於後人者也。豈有反以身直犯此戒也哉。宣擧憑藉高明等語。加之以此等題目。必欲歸之於異端之科者。可不痛心哉。曾聞宣擧問於金集曰。或言明道早夭。故成就不及伊川。信乎。金集答曰。吾未聞曾子以壽考而優於顏子。蓋宣擧之意。以李珥早歿如明道。故成就不及成渾之如伊川也。金集覰破其意。故所答如是。臣等嘗笑其言之無稽。而痛其意之巧譎矣。又曰。栗谷見解超卓。而至於做事處。必推牛溪。以爲非牛溪。不可以爲國。噫。李珥以王佐之才。適用之學。其經綸規畫。正大宏遠。遍布纖密。不泥於古。不狃於俗。承大任而無所疑懼。履至難而若決江河。其規模設施。觀於萬言封事。東湖問答及他章箚。皆可考而知。今宣擧一筆句斷曰。李珥不可以爲國者。何異於誣大禹以不能治洪水。毀周公以不能興禮樂哉。至其末段。乃曰。程子之學。與蘇學幷行於世。至朱子而大定。知德者鮮矣。噫。宣擧從前說去者。和泥合水。半陰半陽。至此而手脚盡露。更無餘蘊。此乃上段先從上達處入之語之結果也。其意以程子擬成渾。以蘇學擬李珥。朱子則宣擧自擬也。朱子謂蘇公早拾蘇,張之緖餘。晚醉佛,老之糟粕。蘇氏嘗解老子曰。中人以上。自是而上達。朱子駁之曰。聖人所謂達。兼本末精粗而一以貫之也。蘇氏之所謂達。則捨器而入道矣。此蘇氏之學所以先上達無下學。而背馳於程子。見斥於朱子者也。今乃以是而誣先正。是果何說耶。噫嘻亦太甚矣。豈料其心之乖悖。其言之無倫。一至於此哉。其旨意與癸未三姦之誣。同一套。而其爲害反甚焉。夫癸未三姦。不過以先正幼時之事。爲醜辱之資。是猶以埋鬻而累孟子。以田獵而疵程子。故其輩亦知其非而羞言之。今宣擧則直指本原。兼論資稟。混圇下語。釘釘膠粘。一篇精神。湊泊於此一段。此所以其子拯敢以眞有入山之說。肆言而無所顧忌者也。豈不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