栢谷先生年譜
作者:鄭崑壽
1710年
卷一

附錄

编辑

世系圖

编辑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鄭克卿 孝聞
高麗中郞將 保勝別將贈中郞將 大將軍節死贈上將軍事載三綱行實配硳城白氏別將利臣女 監察御史贈右僕射前配金浦鄭氏知制喆蘭女無后後配平州韓氏主簿暉女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字晦之都僉議贊成事章敬公有文集前配扶寧金氏太保文貞公坵女生二子一女後配南陽洪氏府院君匡定公奎女 重大匡淸河君配安東金氏大學士上洛君文英公恂女 字仲孚左諫議大夫贈門下侍中淸河府院君號雪谷有文集配全州崔氏都僉議參理良敬公文度女 字公權重大匡大提學淸原君贈左政丞文簡公號圓齋事載三綱行實有文集配淸州韓氏都僉議大淳女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十二世
孝忠 沃卿 胤曾
字曼碩本朝開國功臣政堂文學西原君文愍公號復齋有文集葬廣州古邑鷲洞堤北南向之源配樂安金氏樂川君隨女葬楊根西始面大野谷巳向之原 折衝上護軍葬楊州外松山柴北谷北向之原配光州卓氏參贊文貞公愼女葬公墓局內五十步許 字夢弼兼執義葬長湍臨津縣栢木谷下浦甲向之原配漢陽趙氏司禦慈女葬公墓下塋 字子重鐵山郡守贈吏曹判書淸城君葬栢木谷北洞丁向之原前配全義李氏副尉東昌女生三男後配玄風郭氏參議隍女生二男二女皆祔公墓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應生 承門 崐壽
司直贈左贊成西平君葬衿川西面金塘谷北向之原配安東權氏主簿璋女葬長湍下浦大旺洞酉向之原 字嗣宗護軍贈領議政淸原府院君葬下浦北洞配金海金氏驖孫女祔公墓 字汝仁初諱逵號栢谷官至左贊成贈領議政西川府院君謚忠翼公 孟山縣監贈承旨號南坡
別坐
出繼
應祥 思中
西平公毋第字公瑞監察贈吏曹參判葬大旺洞西向之原配瑞興金氏寒暄堂文敬公宏弼女葬玄風文敬公墓下 字伯時副司猛贈吏曹判書葬星州蒼坪山坎向之原配星州李氏煥女 贈參贊 直長
崐壽
出繼
大司憲號寒岡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惟點 昌堯
激子司直 直長
昌舜
無后
惟黝 昌耉
激子改名惟顯
昌老
𨥭
昌奎
昌時
昌重
惟勳 昌翼
㮨子
惟默 昌墁 基泰
㮨子
重泰

栢谷先生年譜

编辑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十七年我中宗大王三十三年戊戌十一月十五日未時。先生生于星州南山里柳村外氏第。先生先世。世居漢師。判書公奉母金夫人。往覲外王母朴氏于玄風。長而娶星州李氏。仍家於星。先生降生之日。從祖叔父議政公夢。白頭老人從廟門出曰。汝當有貴子。宜以崑壽名之。時議政公無子。常欲待判書公生男而立后。及得是夢。心益異之。遂有定嗣之意。

十八年我中宗大王三十四年己亥先生二歲

十九年我中宗大王三十五年庚子先生三歲

二十年我中宗大王三十六年辛丑先生四歲

二十一年我中宗大王三十七年壬寅先生五歲

先生四五歲時。能解數與方名。貫誦四海神名。音響淸朗。聞者奇之。

二十二年我中宗大王三十八年癸卯先生六歲

春自星州入漢師好賢洞。議政公定欲爲後而率來○始受學。

二十三年我中宗大王三十九年甲辰先生七歲

七歲。始集字成句。宋判書世珩居此隣。每見大奇之。必曰此兒當大成。與尹舍人晛年相若。從遊講業。有相長之益。

二十四年我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八歲

患痘疾。幾危而蘇。林塘鄭相公惟吉在同閈。命公寫字。與之語。喜曰。遠到器也。又謂李完城憲國曰。我洞丈誠得胤子矣。

二十五年我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九歲

先生出爲從祖叔父議政公后。議政公上言駕前啓下禮曹覆奏許施○以議政公命改名。從夢兆也○始就外傳。每日受業之後。必侍坐師席。他人所受。留意參聽。翌日其人或不能誦。而先生輒記誦不差。嘗往里中宴集。見坐客冠花。即口占曰。插花冬宴一頭春。滿座驚異。

二十六年我明宗大王二年丁未先生十歲

二十七年我明宗大王三年戊申先生十一歲

往學于素履齋李公仲虎家塾。先生嘗避癘僑寓。隣有學長高應璧。先生往從之學。爲詞章。在同隊群兒輒居首。聲名日振。

二十八年我明宗大王四年己酉先生十二歲

二十九年我明宗大王五年庚戌先生十三歲

三十年我明宗大王六年辛亥先生十四歲

三月遭生父判書公憂先生哀毁如成人

三十一年我明宗大王七年壬子先生十五歲

三十二年我明宗大王八年癸丑先生十六歲

闋心制。先生出游場屋。或入格。或連次居魁。且以庸學考講被選。

三十三年我明宗大王九年甲寅先生十七歲

三十四年我明宗大王十年乙卯先生十八歲

夏。聘河東鄭氏。副司果希壽之女○秋。中別試初試。

三十五年我明宗大王十一年丙辰先生十九歲

三十六年我明宗大王十二年丁巳先生二十歲

三十七年我明宗大王十三年戊午先生二十一歲

三十八年我明宗大王十四年己未先生二十二歲

三十九年我明宗大王十五年庚申先生二十三歲

覲所生母李夫人於星州。〇秋。中別試初試。

四十年我明宗大王十六年辛酉先生二十四歲

春。中漢城試初試。〇七月子檄生

四十年一我明宗大王十七年壬戌先生二十五歲

春。中別試初試。〇三月。夫人河東鄭氏卒。〇四月。遭本生祖妣金夫人喪。〇冬。葬金夫人于玄風。歸過淸道向仁村。夢見濂溪周先生。

四十二年我明宗大王十八年癸亥先生二十六歲

秋。中監試初試兩場。因事罷榜

四十三年我明宗大王十九年甲子先生二十七歲

春。中漢城試初試。〇秋。中別試初試。

四十四年我明宗大王二十年乙丑先生二十八歲

春。往拜退溪先生于陶山。先生自星州向安東。與禹公性傳同往禮安。謁退溪先生。請受心經。仍問氣質變化之法。退溪答曰。如論語中主忠信三字。最爲切己。而其章內上下語。皆學者所當用力處也。先生於是拳拳服膺。思不失墜焉。

四十五年我明宗大王二十一年丙寅先生二十九歲

春。裒集寒暄先生遺稾。先生搜得寒暄世系,事蹟及所著詩文,諸賢記述。編成一書。送于陶山。退溪就加刪定。名曰景賢錄。時李龜巖楨知順天府。順天卽寒暄謫所。龜巖立景賢堂以祀之。仍刊此書。退溪與龜巖書曰。寒暄金先生外孫。援古譜例不錄。固然矣。然滉曾見其外曾孫鄭崑壽及其弟述。皆志學好善之士。亦豈無其餘風耶。如此等人。不見於錄中。亦似有欠。今思之。擬刊錄本中先生子孫譜一張。其前面已爲此譜。而後面則空矣。欲別爲先生外孫圖。寫入其空處而刻之。無乃好乎。後當草上云。〇三月。再娶醴泉權氏。直長祐之女〇秋。入庭試被抄。特賜紙筆墨。〇中監試初試。因事罷榜〇中別試初試。

穆宗皇帝隆慶元年我明宗大王二十二年丁卯先生三十歲

中監試初試。〇中監試會試。進士三等二十一人

二年我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三十一歲

夏。議定榜中序齒之規。時先生居館圓點〇十一月。子櫧生。〇十二月。丁議政公憂。〇聞所生母李夫人凶訃。成服後奔哭

三年我宣祖大王二年己巳先生三十二歲

春。葬議政公于長湍。〇夏。葬李夫人于星州。奉移判書公舊墓而合窆之

四年我宣祖大王三年庚午先生三十三歲

五年我宣祖大王四年辛未先生三十四歲

春。服闋。始受勳臣嫡長祿。〇夏。哭退溪先生之墓。仍省星州先塋。〇十一月。子㮨生。

六年我宣祖大王五年壬申先生三十五歲

正月。除義禁府都事。曾擬禮賓別提。未受點。至是。再擬而有是命。先生以有違年四十公薦之常規。欲不出。因母夫人命。黽剋就職。先生諳鍊吏法。遇事迎刃而解。治亡之際。尤得欽恤之意。前後堂上朴啓賢,朴淂,鄭惟吉,金貴榮。爲之相戲。或曰。老吏莫及。此之謂也。或曰。郞官中。焉有此樣人。每於文書搆草之際。必問先生曰。下字必當。吾輩所不及云。◐中別試初試。

神宗皇帝萬曆元年我宣祖大王六年癸酉先生三十六歲

四月。差假注書。時有文臣庭試。極擇蔭官攝堂后。公議屬先生。先生秉筆入侍。進退周旋。皆中禮節。觀者皆謂雖久於實任者。何以及此。蘇齋盧相公守愼。亦亟稱之。◐六月。陞本府經歷。

二年我宣祖大王七年甲戌先生三十七歲

春。陞典牲署直長。◐秋。中別試初試。〇加通訓階。以改宗系頒慶也

三年我宣祖大王八年乙亥先生三十八歲

五月。陪後仁順王后發引。詣康陵。題主時。爲祝史。〇冬。省星州先塋。〇陞本署主簿。移掌隷院司評。

四年我宣祖大王九年丙子先生三十九歲

四月。入侍輪對。以時事及院中獘端陳達。皆蒙採施。先生之在隷院也。有與妹壻訟奴者。先生曉諭以恩義情理。卒歸其奴於其妹。是夜先生夢。其人之父來謝。〇九月。中別試初試。〇擢殿試甲科第一名。命官盧蘇齋,大提學鄭林塘掌試。〇十月。陛通政階。付副司果。〇榮掃長湍星州玄風昌寧諸先塋。

五年我宣祖大王十年丁丑先生四十歲

正月。拜公州牧使。未幾。換尙州。〇二月。奉板輿之官。〇冬。遍掃內外諸先塋。

六年我宣祖大王十一年戊寅先生四十一歲

以文科初試試官。往義城試所。〇十二月。丁金夫人憂。奉櫬而歸。

七年我宣祖大王十二年己卯先生四十二歲

二月。祔葬金夫人于議政公墓左。返魂後廬于墓下

八年我宣祖大王十三年庚辰先生四十三歲

九年我宣祖大王十四年辛巳先生四十四歲

服闋。付司果。俄拜坡州牧使。先生之治尙州也。臨民有法。處事中理。專以平易溫恕爲主。樂善好賢。禮遇士流。其有德學行義爲一鄕所推服者。必紆車就訪。衣冠後裔。尤加矜護惻怛。愛物之心。藹然見於色辭。及莅坡。持是道不變。尙,坡之人。皆有去後思。成板答,成牛溪稱之以古循吏。無以加焉。坡是孔道。賦後偏重。當王翰林敬民,黃給事洪憲兩詔使之來也。先生從便策應。竭誠救濟。民賴以安。

十年我宣祖大王十五年壬午先生四十五歲

十一年我宣祖大王十六年癸未先生四十六歲

八月。任滿。遞付副護軍兼羽林衛將。△以對讀官。策士殿試。取沈友王等三十三人。△時。命官柳㙉。試官任說,鄭澈,權擘,辛應時,李選,李訒。或衰老。或有疾。凡於立落之際。必詢先生而決。〇冬。兼五衛將。〇拜江原道觀察使。

十二年我宣祖大王十七年甲申先生四十七歲

正月。辭陛到界。時野人尼蕩介陷慶源。本道與北路接境。簽軍輸糧。文移旁午。而先生詳度邑之殘盛。道之遠近。酬應無滯。處置得宜。尤以崇儒學尙節義爲先。禮謁文廟。不以多事而廢焉。接待章甫。不以寒微而忽焉。凡條大小祭享。敦勑列邑。必誠必敬。忠孝烈行之人。存則訪問而禮遇之。沒則收恤其子孫。躬謁魯陵。創造祭廳。凡可以致力者。無不檢勅而增飾焉。〇作四仙亭記。亭在高城。卽先生生祖妣金夫人外先朴學士所創建。而歲久頹廢。先生使主守金僴改搆。而作記揭之。記見文集。

十三年我宣祖大王十八年乙酉先生四十八歲

正月。任滿。遞拜僉知中樞府事。〇夏。拜同副承旨。秋。陛右副。〇承命行慰安祭於江西文廟。以有變也。歸路。歷省長湍先塋。〇乞暇省掃星州先塋。〇有書冊頒賜。前後凡累十帙

十四年我宣祖大王十九歲丙戌先生四十九歲

六月。辭遞承旨。拜戶曹參議。〇復拜左副承旨。嘗於入侍時。上曰。申光漢有文名。而短於吏幹矣。先生對曰。光漢爲己卯諸賢之所推許。實非偶然人也。優於趙魏老。不可以爲膝薛大夫。釋之者曰。優於德而短於才。此豈不賢者乎。人君隨其人之長短而用適其器。不可以短於吏幹爲病也。上嘉納。〇冬。陞右承旨。

十五年我宣祖大王二十年丁亥先生五十歲

二月。特陛嘉善大夫黃海道觀察使。上疏辭。不許。〇辭陛到界。時海西大饑。故擢先生爲方伯。先生感激國恩。竭誠賑救。所濟活甚衆。〇秋。遞授僉樞。先生勞悴之餘。猝患右邊不仁之症。自黃州僅僅還營。令都事秉筆。滌陳明年救荒節目。仍引疾乞罷。狀未上而朝廷已許遞。〇十月。輿還京第。〇十二月。襲封西川君。仍兼忠勳府有司堂上。

十六年我宣祖大王二十一年戊子先生五十一歲

四月。病間。始拜命。〇七月。入侍。上謂先生曰。曾聞卿病。深以爲憂。今已見差。極以爲喜。仍問鍼藥治療等事甚詳。慰論備至。臣隣無不感動。〇十一月。第宅失火。行廊外燒盡無餘。而廟主及祖先影子樻文籍皆得奉出。實天幸也。

十七年我宣祖大王二十二年己丑先生五十二歲

七月。兼五衛都摠府副摠管。〇九月。拜掌隷院判決事。〇十月。辭遞本職及摠管。先生參都試。開場。所坐倚子傾倒致傷故也。〇差尙衣院提調。〇引見入侍。命修功臣謄錄。上又問日本國通信使可遣與否。

十八年我宣祖大王二十三年庚寅先生五十三歲

正月。進功臣謄錄。〇四月。辭遞勳府有司堂上。〇五月。命賜鞍具馬。錄光國原從功臣。時以改宗系事告廟。而先生爲獻官。〇七月。拜同知敦寧府事兼五衛將。〇八月。拜成均館大司成。〇再參會盟祭飮福宴。〇九月。辭遞本職。授同知中樞府事。〇加嘉義階。參於會盟故也。

十九年我宣祖大王二十四年辛卯先生五十四歲

正月。兼五衛將曹司衛將。〇兼同知義禁府事。參鞫鄭興立獄。〇三月。拜同敦寧。〇七月。拜大司成。〇八月。以監試會試試官。承命試士。成恂,閔汝任爲生進壯元。〇十一月。拜漢城府左尹。

二十年我宣祖大王二十五年壬辰先生五十五歲

正月。參鞫李景信獄。景信以冬至使行通事。有亂言之罪。鞫于闕庭。〇拜兵曹參判。〇四月。差聖節使。〇十八日倭奴寇陷釜山東萊報至。連赴調兵之坐。○遞拜刑曹參判。以先生不閑軍務也。二十九曰扈駕西行。〇五月。至平壤。拜行司諫院大司諫。〇啓請告至平壤十二所之神。〇啓請命駕前進。申飭諸將。陳請天兵剋期恢復。〇祭褒忠表節祠。先生先祖上將軍公宣諭西京。死節立祠。至是先生與宗兄鄭藥圃琢往祭焉。〇七月。至義州。加資憲階。○八月。差請兵陳奏使。辭遞大諫。拜知敦寧府事。〇二十四日拜辭。往返事實。詳見赴京日錄。先生詣兵部痛哭。石尙書泣下沾襟。謂人曰。朝鮮請兵使臣。至誠哀痛。雖秦庭七日之哭。蔑以加矣。〇十二月。初八日復命。卽賜對。先生歷陳聞見。天心嘉悅。勞問備至曰。今若討賊。皆卿之功也。皇勅中有曰。今見使臣血泣之誠。爾國恢復不遠在邇。〇差備邊司及接待都監提調。○差分戶曹堂上。句管林畔館放糧。

二十一年我宣祖大王二十六年癸巳先生五十六歲

正月。特陞崇政階。拜判敦寧府事。時李提督如松領南北官軍四萬兵馬而來。大破平壤之賊。斬一千二百八十五級。獲馬二千九百八十五匹。軍器四百五十餘件。還被虜男女一千十五口。捷聞。卽下備忘記曰。今此討賊。專由於天兵。而天兵之出。由於鄭崑壽之陳奏。鄭崑壽從當重賞。姑先加崇政。其書狀沈友勝陞堂上。帶行譯官。徐問于使臣而賞之。○上疏請分兵北伐。見文集。答曰。爲國之誠極矣。此正予意當議處。仍下備邊司。〇大駕移駐定州。〇上疏乞收新資。見文集。答曰。前雖累請遼東。雖許發兵。朝議不一。不卽來援。遂籲朝廷。爰蒙聖恩。以至今日。是誰之爲。卿功居其首。辭之不得。勿辭。〇上疏陳進取王京機務。見文集。答曰。觀卿上疏。知卿忠誠至此。當議處。〇差宋經略應昌迎慰使。渡江而還。復命於永柔行在所。〇三月。奉使平壤。呈文李提督,張副摠。條陳五策。見文集〇奉使呈咨文于宋經略,劉員外。○差司圃署提調。〇五月。差宣陵改葬都監提調。〇六月。差李提督接伴使如漢京。先生因提督分付。由公州至全州。蓋提督將欲南征。使之先往整理軍需也。提督行到龍仁。旋兵而歸。先生亦追還到益山。患瘧留調。〇九月。特陞正一品階。博曰。當初請兵。只告于遼東。天朝泛然應之而已。極爲寒心。及鄭崑壽承命敷奏。至誠專對。今日恢復之功。專在於鄭崑壽。前雖加資。不可以止此。正一品職除授。○特命優給屯田。傳曰。國事一敗。朝臣皆竄身自活。或初不從之。或中路托辭而遁。其間之事。有不忍言者。惟數三臣之不顧父母妻子。流離顚沛。終始扈駕。此非一腔忠義者。不能也。夫龍彎。絶塞也。人之視之如視鬼域。從予到此者。鐵石其心。國家之恢復。實由於駐駕龍灣之致。數三臣之功。雖山河帶礪。不足以報之。扈從人員。本道屯田。爲先從優折給。〇聞大駕移駐海州。仍還都城。力疾赴朝。〇上疏辭正一品階。見文集。答曰。討賊克復。專由於天兵。而天兵之來。實由於卿之敷奏專對。其前雖有陳請於遼東。而不許發兵。至卿之行。始乃命將出師。今日之功。專在於卿。輔國之加。豈足以報之。卿宜安心勿辭。◑十一月。兼判義禁府事。差安集使。提點都監事務。〇閏十一月。差遠接使。送詔使至義州而還。

二十二年我宣祖大王二十七年甲午先生五十七歲

正月。參鞫宋儒眞獄。◑二月。差承文院提調。◑三月。有熟馬之賜。以籌司勞〇十月。以庭試試官試士。取柳潭等十人〇十二月。以殿試命官掌武試。取九十人

二十三年我宣祖大王二十八年乙未先生五十八歲

三月。病遞判義禁。〇六月。兼五衛都摠府都摠管。〇以特進官入侍經筵。時宗廟陵寢祭器。議以沙楪代爵。先生進曰。祭享器皿。旣不能備。則御供器用。宜尙儉素。銀器不可用也。〇辭遞摠管。旋復拜。○九月。拜兼禮曹判書。先生以公會體面未穩。謝恩後引疾辭遞。◑十一月。以殿試命官掌武試。取六百餘人

二十四年我宣祖大王二十九年丙申先生五十九歲

正月。辭遞摠管籌司,接待都監等任。◑五月。拜行議政府左贊成。亦以坐次不便。謝恩後辭遞。

二十五年我宣祖大王三十年丁酉先生六十歲

九月。又兼判義禁摠管。◑上箚乞遞摠管。蒙許。見文集◑差謝恩兼辨誣陳奏使。時降勅皇恩。在所當謝。丁應泰搆誣。在所當辨。故先生假銜領中樞府事以行。應敎李尙毅爲書狀官。●十二月。奉表如京師。

二十六年我宣祖大王三十一年戊戌先生六十一歲

六月。復命。先生周旋陳辨。天疑洞釋。上甚嘉悅。〇特命子弟中除職。以奉使勞。先生捨子授姪。人或規之曰。捨其長而先其弟。無乃有十起之嫌乎。先生曰。吾之長子已授職。而吾弟之兒無一命。此所以不計長少之序也。

二十七年我宣祖大王三十二年己亥先生六十二歲

七月。乞暇省掃星州先壟。啓見文集◑眷屬咸聚。避亂成川。至是始還。◑入侍經筵。講訖。群臣多論人物長短。先生曰。昔有人過田畔。見駕兩牛而耕者。問其優劣。耕者趨而前。低聲答曰。左牛勝。其人怪問曰。論牛優劣。何至於細語密喩耶。耕者曰。畜物雖微。豈可評其長短而使之聞乎。此可爲喜論人長短有之戒。上稱善曰。卿言甚好。須更言之。先生復陳如初。上曰。斯固厚德之言也。

二十八年我宣祖大王三十三年庚子先生六十三歲

五月。赴衙而歸。落傷甚重。〇六月。懿仁王后昇遐。力疾奔哭。成服而歸。〇編成西原世稾。先生裒集先世遺文。合爲一帙。名曰西原世稾。後先生之弟文穆公取而刊行。〇再上箚請勿冊立中殿。見文集

二十九年我宣祖大王三十四年辛丑先生六十四歲

春。有食物之賜。〇夏。特命策爲元勳。傳曰。領相以都承旨隨予左右不離。又爲兵判。臨難盡瘁。鄭崑壽得請天兵以來。予意卿二人當爲元勳。予近日精神。尤爲茫然。卿等更加詳察爲之可也。〇陳啓辭元勳。見文集。答曰。前雖移咨遼東等處。而賫實封赴天朝。籲號得請。特蒙皇恩。發大兵來。救。是誰之功。卿其勿辭。〇特命以恢復之意。添入勳號。五月十六日。備忘記。觀前日扈從之號。則無恢復底意。倭賊傾國入寇。衆號百萬。當初兵部咨文內所錄陳申之言。秀吉每戶盡發男丁。衆號二百萬。姜沆疏內。則賊衆非止三十餘萬云。大槪如此。若考此人等之書則可知矣。連營數千餘里。七道盡陷。所餘者惟順安以西數郡。此東國開闢以來所未有之大變也。賊酋秀吉覬覦天下。要我假途。秀吉逆狀。具載於許儀復書中。又槪見於史世用所著之書。且不聞賊詩乎。其詩曰。南蠻北狄是非外。欲把中華載葉舟。賊之兵力萬倍於我。眇視我國。取之如拾芥。初欲作爲郡縣。因以東人爲嚮導。長驅直擣。關外旣破。則天下必擾。其凶謀祕計。可謂賊中之姦雄。又作飛語。謂朝鮮同謀開道。或稱貢驢臣服。以惑上國之視聽。宋好漢之來覘。黃應陽之力辨。比其一矣。其布置情狀。口不可道。及至我國。則雖兵力霄壤不侔。人人肝腦塗地。而百敗不下。萬死必拒。其勢不如其所料。所以其終止如此而已。行長曰。朝鮮可滅。而其地則不可有云。肆其悖逆之語。脅之以兵。不顧生靈之禍。家國之亡。斥之以大義。賊於是爲先撤藩籬之計。凶鋒猝至。力不能捍禦。幸而至于上國之傍。一以明此心。一以乞天兵。天日下臨。發大兵而征討。掣數千里封疆而還之。此又東國開闢以來所未有之大功也。其所以致大變者。不辟之罪也。其所以致大功者。諸卿之功也。崎嶇艱險。顚沛流離。而百折不回。伸大義於天下。請天兵而討賊。恢復疆土。使宗社還于舊都。此誰之所爲乎。非扈從諸臣之功乎。此非予一人之私言也。實天下之所共睹所共知者也。孰非國家之勳。而此勳爲大。孰非忠勤於王家。而惟此從臣之忠勤。世所未曾有。其功臣之號。宜於前規之外。量加四五字。以別異於他臣。而添入恢復之意爲當。卿等義不可辭。前日義州。人請移錄于戰功而不允者。以此故也。若其平壤監司。則雖移錄于戰功之類。不妨其扈聖之聖字。此雖在下例稱之泛言。而此乃賜號。或駕字或從字。或代以他字。○陳啓請勿添加勳號。不許。見文集。領相李恒福聯名。〇再啓不許。啓辭逸〇陳啓請寢錄勳之命。見文集。李相聯名。答曰。卿等如是辭之。則予亦何强其所不安。以拂下情乎。其所謂當後於褒嘉之說。未知是何說。其所謂籌邊在後之說。則今者廢籌邊之策而爲錄勳耶。我國與日本。如陰陽晝夜之相爲終始。籌邊之務。無一日而或弛。如欲畢籌邊而後方論此功。則其將待都會而後。始擧之耶。所謂天災解體之說。夫天者。理而已矣。人臣有莫大之功。入主擧酬賞之典。此違於理耶。否耶。天可以怒乎。只見有功不褒。人心解體。不敢知人心因玆而解體耶。否耶。凡此數言。幸而出於柳判。固知其惓惓於誠懇。若出於他人之口。則豈非未安乎。今雖論功。尙云已晩。策勳定功。是何等擧措而可以止耶。況如彼戰土武夫之類。豈不望其速擧。恐保人心之道。亦未必不在於此。予意則如此。何必强言。在卿等量處。〇時禮曹判書柳根疏論錄勳事。故有此敎。〇再啓後退歸。見文集〇姑命停錄勳。先生又再三懇辭請停。乃始勉從。○秋。乞暇往浴伊川溫井而歸。

三十年我宣祖大王十五年壬寅先生六十五歲

四月。復命錄勳。〇陳啓辭錄勳。不許。見文集。時金𫏶疏論不必錄勳。〇九月。以病上箚。請令都監速爲勘勳。不許。見文集。時諫院啓曰。鄭崑壽之病。非旬月可差。請令見在無故勳臣。速爲勘定。上令都監議啓。都監覆奏曰。雖知事勢緊急。而元勳一人。適爾久病。揆之事體。臣等何敢自請。徑先磨勘。答曰。定功行賞。必待元勳共議勘定。鄭崑壽雖曰病重。一息尙存。予若命他人先爲磨鍊。則是以不起視鄭也。事體未安。寧遲緩旬月。不可苟也。〇特遣內醫李種榮看病。且賜藥物。上亟問左右曰。西川之病。今則何如。先生聞之。泫然出涕。〇十一月十四日申時。易簀。殯于正寢。前數日。有嶺南星隕之變。先生蹙然深憂。連日不釋。臨絶。顧謂文穆公曰。國家事將何以爲之。長吁不已。命取紙筆。題詩數句。以示侍側子弟。又取初學時所受書冊。看下數行。置之臥側。及喪。文穆公與姪壻旅軒張公。以禮治事。〇訃聞。上震悼輟朝。賜棺賻。遣承旨致弔。傳曰。元勳卒逝。不勝驚悼。未及受封而先卒。尤可慟焉。別致賻爲之。又傳曰。禮葬爲之。〇十二月。遣禮曹佐郞李順慶。具文致祭。〇特賜黃柑。

三十一年我宣祖大王三十六年癸卯

正月。發引于長瑞臨津縣津東面柏木谷先兆下。〇二月。葬于未向之原。前夫人鄭氏祔左。〇歸厚署別提兪大逸,內資寺奉事李煿,相地官觀象監正宋崙,題主官承文院正字尹衡彦。承命莅葬。〇有熟馬之賜。以先生嘗有接待都監之勞。

三十二年我宣祖大王三十七年甲辰

七月。贈忠勤貞亮竭誠效節協策扈聖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經筵,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觀象監事,世子師,西川府院君。如勘勳策一等〇十月。遣禮官致祭。以勘勳也

崇禎六年我仁祖大王十一年癸酉

奉安于忠賢祠。祠在星州川谷書院之旁。

三十六年我顯宗大王四年癸卯

九月十三日。遣吏曹佐郞李翊。賜諡忠翼。危身奉上曰忠。思慮深遠曰翼。且特賜一等。樂給米布。是日引見時。副應敎閔維重啓曰。壬辰勘勳時。西川府院君鄭崑壽主管。未幾身歿。子孫零替。趁未請諡。今日始爲賜諡。賜諡之日。例有迎諡設宴之禮。而子孫貧獘。不能請客。事甚埋沒。自朝家似當有顧見之事。上曰。若欲顧見則何以爲之耶。領議政鄭太和曰。或賜米布。以補其不足。或賜風物以侈之矣。上曰。令掌樂院賜樂。該曹米布題給。可也。

三十九年我顯宗大王七年丙午

立小石碑于墓前。

五十五年我今上八年壬戌

夏。命錄用奉祀孫。大臣金壽興上箚以爲先生功烈。萬世不可忘。而奉祀孫未有升斗之祿云。故有是命。

八十年我今上三十三年丁亥

命月廩奉祀孫。且給策勳時恩賜田民。甲申三月十八日。以大明革世周甲。上設壇後死以祀之。禮曹判書閔鎭厚嘗於筵席啓曰。當此設壇之日。壬辰宣力效勞之人。亦必在聖念中矣。西川府院君鄭崑壽請兵天朝。至誠痛哭。尙書石星爲之感動。至比之申包胥。其時恢復。實賴於此矣。其後孫昌堯用蔭入仕。以言訥被劾見汰。飢餓將死。今爲入番忠義。其何以供其祭祀乎。其爲人可仕。則不可不調用。如其不可。則別設一料窠。使之不入番受食。似爲得宜。且策勳時恩賜田民。一未受出。今則世代已遠。亦在防塞中云。後例許給。俾供祭祀何如。上令該曹稟處。至是該曹始爲回啓許施。而別設副司果一窠以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