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桑志
卷五
卷六 

桑志卷第五

        海鹽李聿求五峯甫籑

桑所宜

编辑
九州之土皆宜桑,而志乘或不備載,茲錄之以見地利所出,衣被無窮,志桑所宜第五。

  《書》兗州,桑土既蠶。

  《書》青州,厥篚檿絲。蘇軾《傳》檿桑出東萊。

  《詩.鄘風》期我乎桑中。

  《詩.鄘風》降觀于桑。

  《詩.鄘風》星言夙駕,稅于桑田。

  《詩.衛風》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詩.衛風》桑之落矣,其黃而損。

  《詩.鄭風》無踰我牆,無折乎我樹桑。

  《詩.魏風》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詩.魏風》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

  《詩.魏風》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

  《詩.唐風》肅肅鴇行,集于苞桑。

  《詩.秦風》阪有桑。

  《詩.秦風》交交黃鳥,止于桑。

  《詩.曹風》鳲鳩在桑。

  《詩.豳風》蠶月條桑。

  《詩.豳風》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詩.小雅》南山有桑。

  《詩.小雅》黃鳥黃鳥,無集于桑。

  《詩.小雅》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詩.小雅》隰桑有阿,其葉有難。

  《詩.大雅》莞彼桑柔,其下侯旬。

  《史記》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

  《史記》鄒魯濱洙泗,頗有桑麻之業。

  《史記》沂泗水以北,宜桑麻。

  《史記》齊魯千畝桑,其人與千戶侯等。

  《漢書.地理志》秦地好稼穡,故豳詩言:農桑甚備。

  《漢書.地理志》魯地頗有桑麻之業。

  《漢書.地理志》粵地女子,桑蠶織績。

  《蜀志》諸葛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

  《齊書》扶桑國,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土多扶桑。

  《唐書》李襲譽常謂子孫曰:河內千樹桑,事之可以衣。

  《山海經.西次經》鳥山,其上多桑。

案:鳥山,疑即陜西安定縣,西南泰重嶺,辱水逕其北,縣南四十里有鴉鴿山,或即古之鳥山歟。

  《山海經.北次經》洹山,其上多三桑生之,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

  《山海經.東山經》姑兒之山,其下多桑。

  《山海經.東山經》嶽山,其上多桑。

  《山海經.中次經》煇諸之山,其上多桑。

  《山海經.中次經》穀山,其下多柔。

案:穀山,《水經注》云:在河南澠池縣南。《太平寰字記》云:澠池縣,穀山在縣南八十里。

  《山海經.中次經》大堯之山,其木多桑。

  《山海經.中次經》隅陽之山,其木梓桑。

  《山海經.中次經》視山,其上多美桑。

  《山海經.中次經》雞山,其上多桑。

  《山海經.中次經》雅山,其上多美桑。

案:雅山,《漢書注》引經作雉山。經云:澧水出焉。《地理志》云:南陽雉衡山,豊水所出。《水經注》云:醴水,出南陽雉縣,漢雉縣以山得名。《太康地理志》以為有陳倉寶雞,故名雉,疑誤。

  《山海經.中次經》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葉大尺餘,赤理、黃華、赤柎,名曰帝女之桑。

案:宣山,《水經注》云:在河南泌縣界,今失名。

  《山海經.中次經》衡山,多桑。郭璞注云:在衡陽湘南縣南嶽也。

  《山海經.中次經》豐山,其木多桑。

案:豐山,《太平寰宇記》云:南陽縣廢向城縣本漢西鄂縣,地有豐山。

  《山海經.中次經》夫夫之山,其木多桑楮。

  《山海經.中次經》即公之山,其木多桑。

案:即公山,《史記集解》姚氏引經作即山。

  《山海經.中次經》陽帝之山,其木多檿。

  《山海經.中次經》柴桑之山,莫木多桑。郭璞注云:在潯陽柴桑縣。

  《山海經.海外北經》歐絲之野,一女子據樹歐絲。三桑無枝,在歐絲東,其木長百仞,無枝。

  《山海經.海外北經》陽谷上扶桑,十日所浴。

  《山海經.大荒北經》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

  《管子》五粟之地,宜其檿其桑。

  《管子》五沃之地,宜彼其桑。

  《管子》五位之地,皆宜其桑。

  《管子》黃唐無宜也,其木宜擾桑。

  《范子計然》桑出三輔。

  《後燕錄》晃之遷于龍城,植桑為社主。及秦滅燕,大風吹拔。後數年度,社處忽有桑根二生焉。先是,遼川無桑,及槐通于晉,求種江南,平川之桑由晃始也。


桑志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