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梁谿漫志
全書始 卷一 下一卷▶


本朝殿閣建官

编辑

本朝因殿建官今見於除拜者曰觀文,曰資政,曰端明。觀文本舊延恩殿也,慶曆七年以文明殿名犯真廟諡,改為紫宸。明年丁文簡罷政,為紫宸殿學士,御史何郯言紫宸不可為官稱,於是改延恩為觀文殿,置學士。然明道初重建八殿皆易其名,已改崇德為紫宸,天和為觀文矣。資政則自景德中王冀公罷政真宗,特置資政殿學士以寵之,至於端明則始於後唐明宗,國初改殿為文明,而學士仍領端明之職,太平興國中並改學士為文明殿學士,雍熙初又改文明殿為文德,明道間改承明殿曰端明,復置學士,與文明之職並建,後又改端明曰延和。然迄無拜文明學士者,蓋禁中已無此殿矣,其實與端明本隻一殿也。此外又有集英殿,止置修撰,右文殿(政和五年改集賢為右文),始為集賢院,則有學士,洎建則易官為修撰矣。政和四年改端明殿學士為延康殿學士,樞密直學士為述古殿直學士,五年置宣和殿學士。宣和元年改宣和殿為保和,建官亦同,至建炎戊申復以延康為端明殿學士,述古為樞密直學士,保和之除則止於宣和之末,自龍圖至煥章七閣皆藏祖宗謨訓,與秘閣並建官,均號貼職,然秘閣有修撰而無待制學士,惟天章閣初止除待制,後亦遽止,至今不除學士等官,蓋難於稱呼,與紫宸之意同也。又有翰林侍讀學士、侍講學士,自元豐廢而元祐復,元符又廢,至紹興六年范元長(衝)始除翰林侍讀學士,班在翰林學士之下,而恩數如之。乾道末職制令刪去密學,則八年一除胡承公(世將),至今亦缺不除。

宰輔沿革

编辑

國初宰相凡三員皆帶職,首相為昭文館大學士,次監修國史,次集賢大學士,皆平章事。其後除拜不常,至嘉祐時始隻兩相,元豐改官制,宰相始不帶職,而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其後或兼或否,又置左右丞以行參知政事之職。政和初改左右僕射為太少宰,靖康復改太少宰為左右僕射,建炎初以左右僕射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門下侍郎、中書侍郎為參知政事,而廢左右丞,至乾道末始改僕射為左右丞相,蓋用漢制云。

廷魁入相

编辑

自建隆至紹興末廷魁凡八十四人,而入相者止六人,呂文穆(蒙正)、王文正(曾)、李文定(迪)、宋元憲(庠)、何丞相(庠)、梁文靖(克家),而王、李、梁三相皆再入,文穆凡三入云。

宰相出處

编辑

本朝宰相出處之盛前輩備記之矣,自中興至於淳熙戊申,宰相二十八人,再入者九人(朱、呂、奏、趙、張、湯、陳、史、梁),宋次道記趙中令以來未五十而相者六人,而自建炎以來尤眾,范丞相覺民登席時才三十二,張忠獻三十九,秦忠獻四十二,李丞相伯紀四十五,其他未五十而相者此比可數也。

監修提舉國史

编辑

祖宗時凡三相,首相昭文,次監修國史,次集賢。昭文雖首相始得之,然但虛名,獨監修國史有職事為重也,若止除兩相,則首相監修。趙中令獨相以集賢監修,久乃遷昭文。薛文惠、沈恭惠並相,薛領監修而沈領集賢,其後畢文簡、寇忠湣亦然。乾興元年令馮魏公專切提舉,監修《真宗實錄》,於是又增提舉之名,至天聖中詔王沂公監修先朝正史,又別敕命之提舉,於是監修、提舉始分而為二職矣。紹興初呂忠穆公再為首相,差提舉,修國史,乞改命輔臣,蓋是時但修日曆例指為國史,而提舉日曆前此亦或命他官,故忠穆引辭,詔不允。初監修之職自元豐王岐公以來,久不以入銜,至是始有提舉之命,其後朱忠靖獨相監修,趙忠簡、張忠獻並相,時范元長修史,忠簡以親嫌乞改命忠獻監修,忠獻引故事當命首相,忠簡既罷,忠獻始帶監修,而秦忠獻獨相以監修兼提舉。自是而後凡兩相,則首相監修,次相提舉,或首相缺而次相已提舉,則命參知政事權監修,迨次相轉廳,則改充監修,而命右相提舉,或不拜右相,則命參知政事權提舉,相位皆虛,則監修、提舉悉以參政攝事云。

宰相父子襲爵

编辑

呂文靖初封申公,其子正獻亦封申。韓忠獻初封儀公,其子文定亦封儀。本朝父子為相,獨此兩家,且襲其爵,亦盛事也。

封國當避

编辑

嘉祐中胡文恭公建言太宗封晉乏,至真宗封壽王,乃升壽為大國,在晉國之下。景德三年詔壽、宋、梁、趙四國自今不得更封,而晉反不在禁封之科。魏仁浦追封晉王,寇準嘗曰:晉是藩邸舊封,今以為贈,典非所宜。天禧四年乃封丁謂為晉公,蓋有司之過也,陛下建國於昇,宜進為大國,而與晉皆毋得封。從之。然予嘗考之,真宗始封韓王,而曹襄悼、富文忠皆封韓公;仁宗始封慶國公,而王黼、白時中皆封慶公。紹興辛酉秦師垣轉廳,亦封慶公,有司皆失於檢照也。隆興元年十二月湯丞相轉廳自榮,國亦進封慶,乃始辭避,詔改封岐云。

三省勘當避諱

编辑

舊制三省文字下部勘當,本謂之勘會,嘉祐未曾魯公當國,省吏避其父名,改為勘當,至今沿襲。省中出敕舊用準字,輒去其下十字,或云蔡京拜相,時省吏亦避其父名。然王禹玉父亦名準,而寇萊公亦嘗作相,不知書敕避諱自何時始也,近年稍稍復舊。

樞密置使

编辑

祖宗時樞密置使則有副使,置知院則有同知院,樞使、知院二者未嘗並除。熙寧元年七月陳秀公自大名入西府,時文潞公、呂惠穆為使,韓康公、邵安簡為副使,神宗以秀公三至樞府,欲稍重其禮,乃以為知院事,元樞並除自此始。元豐四年以樞密聯職輔弼,非出使之官,止置知院、同知院,餘悉罷。紹興丁巳正月詔宥密本兵之地,用武之際,事權宜重,可依祖宗故事,置樞密使、副使,其知樞密院事同知院,簽書並仍舊,於是秦忠獻以宰相入為樞密使,自後除使者多自知院而遷,至於副使,則八年除王敏節(庶),十一年除岳武穆(飛),自是久不除授矣。

都督、宣撫等使名

编辑

故事二府總師為宣撫使,其次曰招討,宣撫有副使,有判官,其次又有制置、經制等使。中興以來建使為多,大者以宰相為御營使、為都督或為宣撫兼處置使,次相或執政為御營副使,大將皆為方面宣撫使,亦或為御營副使或招討使,次為招撫使,執政或從官為大帥者帶制置大使、安撫大使,有營田處帶營田大使,從官亦或為招撫使。都統制等官則或為都巡檢使,或充某處捉殺盜賊制置使,或止充捉殺使,或裂數州或止一州為鎮撫使,其名不一。惟都督非宰相不除,獨趙忠簡公知樞密院為之。蓋初除川陝宣撫,執政謂與蜀中諸帥使名無異,乃亟改為都督。紹興辛巳壬午命執政出使,亦止為督視,隆興癸未張忠獻亦以樞密使為都督,然前為相時嘗督師矣。明年湯丞相為都督,楊武恭副之,未幾就除都督,前此未有,蓋其官為太傅,賜爵為王,故特命之。

二府總師

编辑

中興外攘之際,以宰相執政總師,建炎己酉二月首以呂忠穆公為同簽樞充江浙制置使,是年五月張忠獻公以樞密同知為川陝、京西、湖北路宣撫處置使,明年以京西、湖北相去遼遠,又已分鎮,始全付以川陝之任。紹興壬子四月忠穆以宰相都督江淮等路諸軍,開府於鎮江,未幾還闕,以朱忠靖為同都督,辭不拜,乃以孟庾權同都督。四年八月趙忠簡公以知樞密院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尋改都督川陝荊襄諸軍事,將行,而張忠獻公再入西府,乃命忠獻行邊。五年二月忠簡、忠獻並相,皆帶都督置司行在所,忠獻復出,蕩平湖寇。六年正月又詔忠獻視師,七月再視師,以都督行府為名,忠簡特居中總政事,中外相應,竟不復行也。

同知、簽書虛位

编辑

元豐官制樞密院之副有同知,有簽書,除授雖不皆同時,然未嘗頻年虛位。紹聖元年五月劉仲馮自簽書出知真定,自是不除簽書。政和元年九月王襄自同知出知亳州,自是又不除同知。宣和六年蔡懋始以同知副蔡攸,凡同知虛位者十三年,簽書虛位者三十年,政和間童貫乃以宦寺為簽書,然才三月遽躐為領院矣。

功臣號、勳官

编辑

唐文武臣有賜功臣號,有勳官,本朝因之,自神宗不受尊號。吳丞相衝卿因乞罷功臣號,馮當世在西府,亦言之,遂詔管軍至諸軍班銜內帶功臣者並罷,而勳官至政和中亦罷。紹興六年執政議復舊制,賜功臣號以示勸獎,於是諸大將以次賜號,惟勳官則自紹興癸丑始命禮部尚書洪擬、翰林學士綦宗禮討論舊典,甲寅歲大理寺丞韓仲通繼以為言,丙辰歲廟堂又請武臣有邊功者帶勳以旌之,下吏部立法,至庚申歲議者又以為言,復下之有司,八年間凡四議之,然卒無賜勳者,迄今惟外夷加恩則賜勳如故。蓋國初檢校官憲銜與賜勳之類皆襲唐官職,故不之改也。

大禮五使

编辑

本朝郊祀五使沿唐及五代之制,大禮使用宰相,儀仗使用御史中丞,頓遞使文增橋道之名,用京尹,禮儀使(唐本以太常卿為之)及鹵簿使則以學士及他尚書為之。大中祥符中東封五使皆命輔臣,以重非常之禮。天聖二年親郊,晏元獻以翰林學士為儀仗使,薛簡肅以御史中丞為鹵簿使,議者以為非故實。治平二年當郊,以賈直孺中丞為鹵簿使,賈遂引故事以請,乃以為儀仗使。元符郊祀禮儀使以下改差執政官,然自後五使自宰執外繼以從官之長或使相為之。

攝官典禮

编辑

故事冬至祀圜丘,攝太尉掌誓百官,攝侍中進五幣,並奏請致齋及輦輅前奏請,政和以左輔、右弼易侍中、中書令,大禮行事以左輔攝事。靖康詔三省長官並依元豐官制,自是復初。紹興癸丑上昭慈諡,孟信安以攝太尉奉冊,於是權太常少卿。江端友言漢唐以來太尉乃三公之官,故命宰相、執政攝之,以重其事,政和以後降太尉不得為三公,今雜壓,乃在特進觀文殿大學士之下,而奉冊寶猶稱攝太尉,自上攝下,名實不相副,兼不以三公奉冊,不應典禮,遂詔今後攝三公行禮,自是皆攝太傅。乾道壬辰既改左右僕射為丞相,刪去侍中、中書尚書二令。淳熙初復有詔:侍中、中書令雖已刪去,每遇大禮,並乃攝事,貴存舊名,以備禮文。乙巳之冬舉行慶壽禮,王魯公以首相攝太傅,梁鄭公以次相攝侍中,周益公以樞密使攝中書令,重盛典也。自是率遵行之。

時政記

编辑

唐故事宰臣每於閣內及延英奏論政事,退歸中書,惟知印宰臣得書其日德音,及凡宰臣奏事付史館,名時政記。其後議者謂所奏事非一端,移數刻之,久或但記出己之辭,而忘同列之對,恐有遺漏,乞令宰臣人自為記。國初以扈蒙之言詔盧多遜錄時政,月送史館,然迄不能成書。太平興國末直史館胡旦言五代自唐以來中書、樞密皆置時政記,周顯德中密院置內庭日曆,望令樞密院依舊置內庭日曆,詔自今軍國政要並委參知政事李昉撰錄,樞密院令副使一人纂集,每季送史館,防因請每月先奏御、後付所司,時政記奏御自昉始。端拱二年中書門下建言,所錄時政記緣御前殿、樞密院以下先上宰臣,未上,所有宣諭無由聞知,乞差副樞二人鈔錄,送中書。遂詔樞密副使張宏、張齊賢共鈔錄送中書,同修為一書,以授史官,然止送中書,未得自為記也。大中祥符五年王欽若、陳堯叟在西府,乃請別撰,不附中書,其後不止宰相與密院,凡執政人人皆自為書,而所記益廣,然循襲一季之例,或半年始送,著作往往愆期,妨於修撰。紹興初始命每月終錄送著作院云。

台諫見政府

编辑

祖宗時台諫得見政府,而不得自相往來,如王沂公親諭韓魏公,近日章疏甚好;范文正公爭郭后,面與呂許公辯;呂獻可爭濮議,面與韓魏公辯;司馬溫公乞立皇子,親見魏公納劄子;張橫渠至中書見王荊公爭新法之類。韓魏公問陳師道(洙):司馬近日論何事?答以彼此台諫不相往來,不知所言何事是已。其後台諫得相往來,而不得見政府,呂汲公對簾前以備位執政,不敢與言事官相通,遂令范淳父諭旨於劉器之,是台諫已不可見政府矣。蘇子由、王彥霖諸公擊呂吉甫,會議於與國浴室院,則台諫相見無所拘也,今沿襲此制云。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