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槐潭遺稿
卷二
作者:裵相說
1811年
卷三

雜著

编辑

讀書箚錄

编辑

大學序。知其所有而全之。知就氣上說。全就質上說。蓋其氣也不齊。故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其質也不齊。故不能皆有以全其性之所有。不能皆三字。應或之一字。

篇題孔氏之遺書。孔氏云者。或以兼門人說故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曰心曰性曰德。實一理。而但心則有時而昏。性則人物公共之理。故獨以德字言之。是就心性中粹然無雜本然之體言之也。聖人則不待明之之功而自明。衆人則不能無蔽。故必加明之之功然後。可以復其初也。然則衆人之昏蔽而猶謂之明德何也。今有白玉於此。偶被濁溷而不能無汚。然其本質則自如。果以溷濁之故而不謂之白玉耶。○章句(大人)。對說小子。非如利見大人之大人。○(虛靈)。得其理故虛。虛則無有。理本無形故也。合其氣故靈。靈則有爲。氣本營交往來故也。○能不昧而能應萬事者。皆氣之爲也。然亦不專是氣。是必先有是理。理與氣妙合。所以能不昧能應萬事。如朱夫子所謂所覺者心之理也。能覺者氣之靈也。○(但爲氣禀復其初)。氣淸則理亦通。故其性最貴而能如此虛靈昭括。比如白燈火之能洞照內外也。氣濁則理亦不能無蔽。故其性之本體雖未嘗息。而或不能無失其全矣。比如濁燭。火之不明也。氣偏則理亦不全而塞。故其性雖存而無以見其本體。比如漆燈之無光也。此所以賢之與愚。人之與物。相與懸絶。而物必不得乎明德。人或有時而昏蔽者也。雖然燭火之不明。去其濁而揚其光則其火無不照矣。氣禀之昏濁。化其氣而明其體則其德無不明矣。此所以可明之而無不復其初也。○(虛靈復其初)。虛靈不昧以下。就所得乎天粹然無雜者言之。但爲氣禀所拘以下。就理雜乎氣者言之。其本體以下。又就昏濁中粹然眞精之本者言之。蓋上段統說聖凡。下二段只就說衆人。○(旣自明舊染之汚)。自明從傳首章結語來。舊染又從傳二章盤銘意來。章句之不苟如此。○(至於是而不遷)。未至於是而止則不及。至於是而又遷則是涉於過矣。○(盡天理人欲之私)。盡夫天理之極則具衆理者不爲氣所拘。無一毫之私則應萬事者不爲欲所蔽。

知止而后有定章句。(定謂心不妄動)。言靜則或疑於寂然不動。故特下不妄動三字。○定靜安。皆知之效。得是行之效。看意誠以下皆得所止則可見。慮包知行二事。

物有本末知所先後。格物致知之物字知字。已張本於此。○物有對待之義。故先本而後末。猶先乾而後坤。事有周復之義。故先終而後始。猶先陰而後陽。

先誠其意章句。毋自欺之毋。改以無字者。彼以工言。此以效言故也。○(窮至)。此節格字。窮字意多。下節格字。至字意多。(極處)。於極處吐讀以則到字看以心到我到之義。貼格至之至字讀以則到字看以物理自到之義。便與盡字相似。

物格而后。知至爲古吐雖不可輕改。然讀者又作吐看則應上文先致其知爲尼吐。而可以見格致之爲條目中頭腦耳。○章句(修身以上皆得所止之序)。修身以上以下。又統釋上下二節。

自天子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兩節本字。結物有本末一節。以脩身。正結條目工夫。而綱領工夫亦包在其中。以身與家。反結條目功效。而綱領功效亦包在其中。○上節結工夫。工夫重在務本。故只擧脩身而言之。下節結工效。工效重在推去。故不得不兼身與家。

文理血脉。文理恐言其辭。血脉恐言其義。○(接續貫通)。如首章釋明明德。故二章首承上文而言自新。三章釋至善。故二章末開下文而言用極。○(深淺始終)。以一章而言則克明德。淺而始。明峻德。深而終。以一篇而言則格致。淺而始。誠正。深而終。餘倣此。○(不盡釋)。指接續貫通深淺始終而言。

傳首章克明德。克字雖訓能。以或問致其克之之意推之。則又有克治之意。

顧諟天之明命。(顧諟)。動靜語默。皆是明命之流行。明德之發見也。顧字恐兼存養省察。

傳二章苟日新。(苟)恐有先立誠意之義。

作新民章句(皷舞)。我皷彼舞。喩我警彼化。

傳三章邦畿千里穆穆文王。商頌詩汎言物各有所當止之處。而文王詩又詳言物各有所當止之凡例以見之。此乃所謂事物之理而至善之目也。綱領所謂知止者。知此而已。能得者。得此而已。條目所謂格致者。竆此而已。誠正脩云云者。行此而已。故上而綿蠻詩言知止之事。下而衛周二詩言能得之事。中而文王詩。乃言其目。以包首尾。

君子賢其賢利其利。賢親樂利。絜矩之效。○註咏歎言其詞。如終不可諠及於戱之類。淫泆言其義。泆與液同。言其意味溢乎言外。猶汗液之溢乎衣。

傳四章此謂知本。知字應經文知所先後之知字。○此章旣以畏民爲本。則其釋本末。非以明德爲本新民爲末。但以明新之功爲本。而聽訟爲末之意可見。

傳五章人心之靈。只擧靈字脫虛字者。就知覺上說故也。○自所謂至竆其理也。言格致之事。蓋人心至其知有不盡也。言不能格致之由。是以至求至其極。言格致之功。至於至無不明。言格致之效。此謂以下。結上文。

傳六章誠其意章句。自欺未實也。知爲善以去惡則已能明善矣。其有未實者。非如閒居小人之掩其不善。但不能快足之謂知而不能故着欺字。○(言欲自脩)。不曰欲誠意者云云而曰欲自脩者。以誠意一條。却包正脩以下工夫故也。然則自脩云者。非徒指誠意一條。包正心脩身等工夫。

小人閒居爲不善。君子小人。未可遽分於格致之始。而至於誠意可判。故於此乃拈出四字以明之。

心廣體胖。心廣瑟僴。心正之效。體胖赫喧。身脩之效。心體二字。可見誠意之包正脩。○章句又言此以結者。結小人爲惡誠中形外之意。

傳七章脩身在正其心。在字貼經文先字說。○章句(欲動情勝)。言性之欲動而喜怒之情勝也。或以欲動爲物欲所動。恐未穩當。

心不在焉章句。心有不存之存。與在字差異。存字帶補工夫說。與存養之存字同。

傳九章如保赤子章句。又明立敎之本。上文旣言立敎之道。此又明立敎之本。故加又字耶。一家仁以下。言立敎之效。

傳十章上恤孤。民以君爲父。故鱞寡孤獨四者之中。拈出無父而言。○章句推以度物貼絜字。均齊方正貼矩字。

中庸序人心道心。汎言人心則道心亦包在那裏。而此以道心對言。故分屬理氣。蓋人字合下就人身形體上說。道字就本原性命上說。○道心爲主。人心聽命。此雖若二心者。然非是以一心爲主而又一心使之聽命也。只是以義理爲主則出於形氣者亦從而皆善云耳。須活看可也。○(推本堯舜演繹)。如命性擇執。推本堯舜者也。仲尼子曰。質以父師者也。○(天命率性道心之謂)。此句雖不言人心。然朱子曰有道心而人心爲所節制。人心皆道心也。此旣以天命率性立說下來。則其言道心。恐亦就人心爲道心處拖引說去。道心字却包人心在其中矣。或曰命性純乎理而不雜乎氣。固不容以人心字着於其間。此亦似矣。然只管如是說則率性一句。却墮一邊。而不足爲一篇之綱領。豈有是理耶。○(輯錄)。程子門人之所錄散出者。石氏輯而編書。故名曰輯錄。錄者錄程子言也。○(門人)。皆指程子門人。○(支節)。王氏分四支。朱子分六節。○(諸說各極其趣)。此篇本旨旣明。則彼之得失。亦通暢無疑。而各極其所言之趣矣。

篇題正道定理。此句緊要在正定上。道理是汎着字。然亦須有義。蓋道是日用當行恰好底正道。是中字境界。理是自然確定不易底定理。是庸字意思。亦各有攸當。

天命之謂性。首章實一篇之體要。而首三句又一章之綱領。率性一句。又三句之綱領也。且道之一字。上包性下包敎。如是則這箇率性一句。兼體用一顯微。致中致和許多工夫地頭。皆在其中。但對天命之性看則又自別。上句是體而屬致中。下句是用而屬致和。故大本達道章句曰大本者天命之性。達道者循性之謂。固已分言之。不可拘泥一例看也。然若主天命之性而專言之。則性亦自具體用。而此旣對道而言。故爲體而已。或以中與性分體用。謂性爲體中爲用。此亦未曉。蓋性與中。本非二物。只是性者中之實體。中者性之贊德。如鑑空水止一般。鑑與水如性。空與止如中。曾以鑑水止空。分體用可乎。

戒愼不覩。恐懼不聞。(戒懼)。朱子或兼動靜而言。如答呂子約書及章句常存敬畏,旣常戒懼之類是也。或專屬靜而言。如答胡季隨,石子重書及章句存天理之本然,自戒懼而約之等語是也。大抵不兼動靜則敬畏工夫有或闕遺。不專屬靜則存省條理皆無段落。所以朱子合二說而明之也。○章句(道字)。前則釋以路。此則釋以理者。前則以用言。此則兼體言故也。○(無物不有無時不然)。無物應上事物。無時應上日用。○(存天理之本然)。此時氣未用事。情欲未動。無所事於遏欲。只可存此理之本然。不使散逸。以爲應事時根本而已。

莫見乎隱章句。旣常戒懼加謹。一常字加字。可見涵養之兼動靜。蓋戒懼工夫。不特於靜時做爲。動時也亦如此。愼獨者。幾動之初。理欲分界處。故所以旣常戒懼之中。於此尤加謹耳。不是舍戒懼而做愼獨。

喜怒哀樂之未發。(喜怒哀樂)。情之目有七而此不徧擧者。此只言動靜中和之德而已。非歷數性情。如孟子四德四端之爲。故擧大數也。○自上二節而觀則上二節爲做工夫。而此節中和爲成功處。自此一節而觀則此一節爲道理地頭。而下一節爲做工夫處。又通四節而觀則上二節乃中和工夫。此一節則乃中和名目。下一節乃中和極功。○(無所乖戾)。朱子前釋中字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此所謂和。乃中之發也。則正是無過不及境界。而章句不以無過不及釋之。必以無所乖戾釋之者何也。蓋以前則釋以中字。故曰無過不及。此則釋以和字。故曰無所乖戾。蓋各隨字義而釋之。非有二致也。○(道之體道之用)。體用字是虛位。與性情字不同。中和直以爲性情則不可。而以爲體用則可。性之言中和。與心之言寂感。道之言費隱一般。中和寂感費隱。皆體用也。○(天下古今)。天下橫言事物。古今直言時分。○(性情之德)。如未發而塊然若木石。不能致當當亭亭直上直下之德。已發而紛然馳騖。不能致物各付物無過不及之道。則此反於中和。而非性情本然之德矣。○性情云者。猶言天地。中和云者。猶言方圓。方圓所以狀天地之形。中和所以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離)。言人之爲道。不出乎動靜二端。其靜而未發也則不可不致中而立此道之體。動而已發也則不可不致和而行此道之用。此道果有須臾可離之時乎。○推釋天命一句曰道之體。推釋率性一句曰道之用。畢竟以道之一字關鎖。尤可見道字之爲中庸之管轄於中。雖若脫却脩道敎一句。然苟能致中而體命性之理。致和而遵率性之道。則自有下文所謂位育之應矣。其所以位育者。豈非脩道敎之功效歟。

致中和育焉。位育如何分體用。上天下地各安其所而不易者。是固對待之體也。飛潛動植各遂其生而不息者。是固流行之用也。○章句(天地萬物本吾一體)。有民之生。局於各質蔽於自私。視身外一切皆以爲不干於己。殊不知吾之所稟。非天地之氣乎。吾之所賦。非天地之理乎。與吾同得天地之理氣者。非萬物乎。以一身比之。雖其耳目口鼻四肢百骸各具質。然實是一氣流通。初未嘗相離也。又如四海之大小魚族。雖若各自肚腸。然同稟得是水而成。渾是一體而亦不分矣。理氣之貫徹於天地萬物。亦如一氣於吾身也。一水於四海也。然則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信見其不誣。而程子所稱手足痿痺不仁之喩。可謂善形容矣。○(吾之心亦順矣)。致中故心正。正字貼中字。致和故氣順。順字貼和字。以未發之主宰者言故曰心。以已發而流行者言故曰氣。○(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此以明誠對言。以學者事言之則其學問之功至此極矣。以聖人分上言之則聖人合下生知安行。固不待勉強而自是已能之事。○(初非有待於外)。言不出位育之外。小註以不出性外言之。可疑。

第一章下總論註(道之本原)。性者道之體。敎者道之品節。一道字便包到性敎。○(體要)。如木之體榦。衣之要領。

第二章君子反中庸。夫子之說。恐只主時中之義。朱子推本上章子思之旨。故於此兼體用戒謹恐懼釋之與。○栗谷曰中者大本也。和者達道也。時中者致中和者也。立大本而行達道者也。又曰達道是時中之道也。行達道是時中之行也。君子之能行達道者。未有不能立大本者也。故朱子曰必其體立而後用行。然則愚以時中爲致中和者非過。今按本文首言中庸而畢竟以時中字括之。章句亦云戒懼而無時不中兼未發之功而統釋於時中。栗谷說恐是。○(中無定體)。若以未發之中言之則有一定之實體。而此以時中之中言之故云無定體。未發之中在心。時中之中在事物。○時中二字。先儒有指達道而言者。有指行達道而言者。今章句所謂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者。是言時中之道。指達道而言。君子知其在我。戒謹恐懼。無時不中者。是言時中之行。指行達道而言也。○中之一字。與大學所謂至善配之。未發之中。卽至善之體也。中無定體。隨時而在之中。卽北溪所謂在事物之中。卽至善之用也。君子無時不中之中。卽止於至善也。但中字兼性情德行而言。故通首三句性道敎而言。未發之中。乃天命之性。在事物之中。乃率性之道。時中之中。乃脩道之敎。至善字。只言定理。不兼人事。故只可分體用配性道。而至善之體。乃天命之性。至善之用。乃率性之道。敎字則不得着。惟止於至善然後乃兼人事而敎有在矣。又中庸是至善也。行中庸是止於至善也。中和是至善也。致中和是止於至善也。又以明德配之則明德之體。卽至善之體而未發之中也。明德之用。卽至善之用而已發之中也。明明德者。卽立大本而行達道者也。○章下註(變和言庸)。不是有意於變也。前章以未發已發對待言之。則不得不對着中和字。此章以君子之德行言之。則不得不言中庸字。蓋中和二字。只主性情而不能包到庸字義。中庸二字。主於德行而中字又兼中和之義。所以於此必變言。○(游氏說)。大本達道者性情也。立大本行達道者德行也。中和上不無德行而所主在性情。中庸中豈無性情而所重在德行。故游說如是。然德行不是性情外物事也。以循乎此性而得於心則謂之德。發乎此情而見諸事則謂之行。其微有分別者。性情主心而言。德行主事而言。性情本然者也。德行做爲者也。性情以心分體用說。德行以事分表裏說。

第四章道之不行不明也。明字貼知字。行字貼仁字。雖不言勇字。然明之勉行之進者。非勇則不能。蓋此章已爲下文三達德之發端。

第八章拳拳服膺。拳手拳也。凡持物必以手。拳所以爲奉持之貌。

第十章寬柔以敎章句(含忍)。含謂含容巽順。忍謂直受不報。○(勝人)。硬守其含忍之資而不變。是勝人之道。

故君子和而不流。此故字添入言外義看方通。蓋南方之強。雖亦君子之道而不及於中者也。北方之強。只是強者之事而過於中者也。故若乃成德君子則其所強。必如下文所云。而正是合於中者也。○章句(自勝其人欲之私)。所謂克己也。與上所謂勝人者。正相對。

第十一章君子依乎中庸章句。不爲不能字。繳照上文吾不爲吾不能之語。不恠異則必中正平常矣。隱怪字。正與中庸字相對。不見知而或悔則將半途而廢矣。不悔字。與廢字正相對。○(成德)。德者知仁勇性之德也。知之盡仁之至則已成此德矣。○(不自居)。上二節皆着吾字。而此則曰惟聖者能之。此所以知不自居也。○章下註(知仁勇三達德。爲入道之門)。造道者必由知行。故以知仁勇爲入道之門。比之道。知猶知之京之路也。仁猶行程而之京也。勇猶知路行程之勉而自強也。所以知仁勇。爲入道之門。然非知仁勇三德外。又別有箇道在也。只是知行者卽是道。但道無以自道也。必由知行而入也。故以德爲入道之門而分道與德。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此道字亦兼性道而言。道便是費。性便是隱。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章句。莫能載莫能破。其大無限量。故雖擧天下之大。莫之能載。其小無罅隙。故雖極天下之智。莫之能破。羣書註以大小分費隱釋。恐非本意。○(聖人天地之所不能盡)。天下之事理無竆。一氣之變化萬端。故聖人天地。果有所不能盡。然聖人之不盡者。事也非理也。天地之不盡者。氣數也非本然也。此亦不可不知也。

上下察。察字與費隱之隱字。正相對。

論語學而時習章程註下一條。陳新安云此一條以行言之。而朱子云伊川之說無力行之功者何也。恐朱子意以此條專主知上解看。對擧謝氏主行一條可見。

孝悌章爲仁註爲仁猶曰行仁。以爲字。恐連其字看。故此必釋以行仁。

子禽問於子貢章溫良恭儉讓註德容。恐與大學所謂德容少異。蓋彼對表裏而言。德與容此以威儀而言。德之容

貧而無諂章如切如磋。訓釋與大學詳略不同者。彼詳言學問自脩。此則借明義理無竆之義而已故也。

爲政以德章小註七十二度。恐以極星上下直徑言。

孟武伯問孝章註。舊說不以其子之陷於不義爲憂。如曾母之不信曾子殺人之類是也。

吾與回言章註燕居獨處。此獨字但言非進見請問之時而已。非己所獨處之謂也。看集註動靜語默四字可知矣。

溫故知新章。溫故。與中庸少異。此屬學習。彼屬存心也。又此重在知新故釋曰故爲也。彼重在溫故故曰故爲古

子張問十世。殷因於夏禮章註。馬氏單擧文質。蓋以忠者渾然誠確。無可指言。而文質實不外是故耶。

孔子謂季氏章小註舞位必方。恐與楊輝所謂聚八聚六之圖相似。

子謂韶章。獨擧舜武者。堯舜一湯武一。擧舜武則堯湯在其中矣。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章。或疑安仁當釋仁於是。利仁當釋仁。殊不知則心與仁一於是。則心與仁二。

我未見好仁章註。仁之成德以下釋首節。學者以下釋第二節。但用力以下釋末節。

君子之於天下章註無可無不可。言君子於天下之事。不使心先有所主。唯於事至物來。虛心以應。未嘗先有心於可而專主之。又未嘗先有心於不可而不肯之。唯義在可則便可。在不可則便不可。惟是之從而已。

能以禮讓章。如禮之禮與禮讓之禮不同。蓋彼兼本末。此則節文之末而已。

君子欲訥於言章註。曾子門人所記。以曾傳以義爲利之說及曾子動必求諸身及事親養志守約篤實力行等事據之。則疑其爲曾子門人所記。

道不行乘桴章註。皆假設之言。兼乘桴從我兩說而言故曰皆。

夫子之文章可得以聞章聞字。許白雲註聽箴云聽雖主於聲。凡係乎言皆屬聽。讀書爲學。得之簡冊傳聞者。皆聽類也。以此據之則聞字雖兼見字看亦好。

雍也可使南面章。居敬而行簡。主程說則當釋敬爲也爲也。主朱說則居爲古

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章。不遷怒。正心之功。不貳過。脩身之學。

知之者不如好之章。知則知之略。好則知之詳而行之略。樂則知之熟而行之習矣。

觚不觚章。當時失制。非特一觚。而獨稱觚之不觚何也。小註洪氏所謂夫子因酬獻之際有所感。似近之。

子見南子章南子。夫人處南舘而又子姓。故曰南子。

如有博施於民章。上節仁之功用。次節仁之體。末節仁之方。

子之燕居章。鄕黨逐事上說。此章總言聖人全體氣像。故不類入於鄕黨耶。

可以托六尺之孤章註。幼君貼孤字。國政貼命字。

士不可以不弘毅章註。䂓矩卽禮也。立猶立於禮之立。

篤信好學章鼂氏註云云。有學則能就能出。有守則能去能處。通上下兩節。隱見貴賤看似好。

舜有臣五人章三分天下註。三分天下。別爲一章。恐此節突起無頭。又文武倒言。故如此別之耶。

太宰問於子貢章。子貢能言而善形容聖人。故人多問於子貢與。

多能鄙事註。率人之率律也。若以多能率人則人將徇末。故曰非所以率人。

子在川上章註與道爲體。物生水流。非道之體。乃與道爲體也。體形體之體也。

魯人爲長府章言必有中。非但善閔子之言。亦欲使魯人從其言也。

柴也愚章註知不足而厚有餘。自足不履影。至未嘗見齒。可見厚有餘。不徑不竇。可見知不足。

顔淵問仁章註知誘物化。知覺被誘物欲之感而遂爲之引去也。

司馬牛人皆有兄弟章胡氏註。意圓語滯。四海皆兄弟是意圓。何患無兄弟是語滯。

子適衛章曰旣富矣註所以敎。卽下所謂躬行可法者。

苟有用我章註治功。當釋治與功。蓋言治效功化略成也。

善人敎民章註度其時。蓋格致之極功。非臆度之謂。

憲問恥章註邦無道穀之可恥。固已知之。據爲宰時辭其常祿。亦知其必然也。

莫我知也章註習而不察。習就人事言。察就天理言。

子張問行章忠信篤敬。饒氏小註分爲二件事。蓋對忠信字。

立則見其參於前註。忠信篤敬二者。兼吾身爲參。亦可見下字不偶矣。

子張書諸紳註。明得盡知也。査滓渾化行也。莊主外敬主內。持養兼知行。

子貢問有一言可行章其恕乎。子貢之問在於行。故夫子只以恕字答之。而忠實在其中矣。

孟子首章亦將有以利吾國。(亦)。當時已有如儀秦之徒。遊說以利。故惠王之語如此。下文亦有仁義。王亦曰仁義之亦。言天下不惟有利。亦有仁義之意。上下亦字。所指相反。

王亦曰仁義註結上文。上句結下節。下句結上節。又上文所對。重在求利之害。故先說何必曰利。此節則承仁義未嘗不利之意而言。故又先言仁義。○章下註(造端托始之深意)。此章之首於七篇。非必以孟子言事之先後。特記者之意耳。序說云孟子先遊齊而後適梁。亦可見其非言事之先後也。

梁惠王寡人之於國章雞豚狗彘。小曰豚大曰彘。

觳觫章無傷註。其理未形。卽惻隱之理。

齊宣王問交鄰國章畏天之威註周頌。周頌上不着詩字者。詩下無孟子之訓故也。

浩然章曾子之守約。守約云者。反求諸心之謂。孟舍反求其氣之勝與不勝。曾子反求其理之直與不直。

滕文公爲世子章道一而已。不曰性一。而曰道一者。所以釋世子之疑有他道也。朱子之以性換道者。又以明孟子所言道一之故。

滕文公問爲國章百畝而徹。徹字非止通力均分也。周制兼用貢助。故亦名爲徹也與。

請野九一。或疑九一重於什一而多寡不同。殊不審上文周制註九一反輕於什一之說也。以井制言故猶稱九一。

墨者夷之章歸反虆裡。歸歸於尸所也。反覆虆裡也。

周霄問章士之失位註特殺。特專也。單殺牲也。如集大成章特磬之特字。

非禮之禮章禮義。禮爲經而義爲緯。又禮橫底。義直底。禮就事上言。義就時上言。如恭是禮也而或有時乎不當恭。是爲義也。此恐朱子集註意。程子則以禮義作對待兩件說。

萬章問交際章。請無以辭郤之註。間而郤之。間韻彙云訾也。

牛山章日夜之所息。平朝之氣。本謂日夜之所生息者。乃於平朝未與物接之時。猶有發見云耳。若如諺解讀。日夜之所息及平朝之氣云爾。則所謂日夜之所生息者。果是何物也。

盡其心章註知性則物格之謂。曰物格則是以功效言。陳潛室以謂知性卽竆理格物之學。正與集註抵捂。陳說恐未穩。

堯舜性之章久假而不歸。言五覇身不行仁義。假借仁義之名。猶借物於人。久而不歸。遂不自知其非己有故云耳。

口之於味也章下註。養則付命於天。發明上一節。蓋五者之欲。皆所以養其體者。道則責成於己。發明下一節。蓋仁義禮智天道。合而言之皆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