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符號用法 (1951年)
標點符號用法 制定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 1951年9月29日于北京市 发布机关: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秘書廳 发布于〈公文處理暫行辦法〉(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一年版)附件五 |
标点符号用法 (1990年) |
一、句號(。)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後的停頓。
〔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於人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例二〕各級人民政府必須遵照共同綱領的規定,對一切反革命活動採取嚴厲的及時的鎭壓,而在實行鎭壓和處理一切反革命案件中,又必須貫徹實行鎭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卽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政策,不可偏廢,以期團結人民、孤立反革命分子而達到逐步肅清反革命分子的目的。(政務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鎭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
〔例三〕你們大家要辦的事,我們一定辦;你們不贊成辦的事,我們一定不辦。(彭眞:「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四日在北京市區各界人民代表擴大聯席會議上講話」)
〔例四〕中國人民政協全體會議的職權如左:
一、制定或修改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
二、制定或修改由參加中國人民政協的各民主黨派及人民團體共同遵守的新民主主義的綱領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三、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甲、制定或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
乙、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並付之以行使國家權力的職權;
丙、就有關全國人民民主革命事業或國家建設事業的根本大計或重要措施,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提出決議案;
四、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後,就有關國家建設事業的根本大計或重要措施,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提出建議案;
五、選舉中國人民政協全國委員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
說明 〔例一〕說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那國家政權怎麼樣呢?「屬於人民。」這雖然很簡單,可是把意思說完全了,是一句完整的話了,自然要停頓一下。寫的時候就在末了兒用個句號,表示這個停頓。〔例二〕比〔例一〕繁複得多。要把各級人民政府對一切反革命活動該怎麼辦的意思說完全,事實上不能不這麼繁複。先說該根據什麼來鎭壓,次說該貫徹怎麼樣的政策,惟恐提出的政策還嫌抽象,又給說明具體的內容,最後又說明爲什麼要這麼辦:這才把意思說完全了,是一句完整的話了,所以直到「目的」才用句號。〔例三〕跟以上兩例不一樣。無論就結構或者意思看,都可以把〔例三〕認作兩句話。可是這兩句話一正一反,聯繫很緊密,彼此映襯,叫人有一種斬釘截鐵的印象,認作一句話,更可以加强表達的效果,所以在「一定不辦」之下才用句號。〔例四〕開頭說「中國人民政協全體會議的職權如左」,「左」是「左列」的省略,包括底下的五項。直到第五項說完,才把中國人民政協全體會議的職權說完全了,所以句號用在第五項的末了兒。
句號還有圓點兒的一種(.),用的人很少,爲的是印刷、書寫的工夫差一點,就容易跟旁的符號相混。其次,圓點兒另外有用處(看後頭頓號說明的倒數第二段和着重號的說明)。
二、逗號(,)表示一句話中間的停頓。
〔例五〕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就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劉少奇:「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
〔例六〕在三年多的時間內,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援助人民解放軍,反對了自己的敵人,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毛澤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詞」)
說明 〔例五〕就結構或者意思看都是一貫到底的一句話。這句話雖不太長也不算短,說的時候不免要在適當的地方稍稍停頓。「基本內容」和「土地」之後都是適當的地方,所以用上逗號,表示在那裏可以稍稍停頓。〔例六〕「在三年多的時間內」,說的時候固然要稍稍停頓,另外還有個結構上的理由,這兒非停頓不可。「在三年多的時間內」是限制「團結」「援助」「反對」「取得」的時間的,這種限制時間的話通常在一句話的開頭說,說了之後必須停頓一下,也就是必須用個逗號,才把前後的關係交代清楚。還可以看〔例三〕,在兩個「事」之下,也有結構上的理由,非停頓不可。那句話實際是:「我們一定辦你們大家要辦的事;我們一定不辦你們不贊成辦的事。」爲了叫人注意,把原來在底下的「你們大家要辦的事」「你們不贊成辦的事」提到頭裏去了。旣然提到頭裏去,說的時候必須停頓一下,寫的時候必須用個逗號,才把這種關係交代清楚。結構上必須停頓的地方不止以上兩種,這兒不細說了。好在結構上必須停頓的地方必然就是說起來需要稍稍停頓的地方,不容易弄錯。
根據以上說的,可以歸納成兩點:一句完整的話中間,在說起來需要稍稍停頓的地方用逗號;在結構上必須停頓的地方用逗號。
三、頓號(、)表示話中間並列的語彙(包括作用跟並列的語彙相仿的並列的短語、並列的分句)之間的停頓。又表示「序次語」之後的停頓。
〔例七〕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有思想、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訊、人身、居住、遷徙、宗敎信仰及示威遊行的自由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例八〕我們的會議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國所有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各民族和國外華僑。(毛澤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詞」)
說明 在〔例七〕,「思想、言論、出版……」這些項目一個個貫到底下的「的自由權」。在〔例八〕,「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這些單位一個個上承前面的「全中國所有的」。還可以看〔例二〕。「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三點合在一塊兒是那政策的全部,底下接着說「的政策」。「團結人民」和「孤立反革命分子」兩點是期望的兩方面,合在一塊兒共同上承「以期」。「思想、言論、出版……」「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本來是些並列的語彙。「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雖然是並列的分句(已經是一句完整的話,但是包含在一句繁複的話裏的,叫做分句),「團結人民、孤立反革命分子」雖然是並列的短語(不是一句完整的話,只是幾個語彙的組合,叫做短語),但是按照前面所說,在語言的結構上,作用跟並列的語彙相仿。說話的時候,說兩個以上的並列的語彙往往在兩個之間稍稍停頓一下。寫的時候就用頓號來表示這種停頓。也有人用逗號。用逗號不如用頓號,因爲頓號把並列的語彙(包括作用跟並列的語彙相仿的並列的短語、並列的分句)特別表示明白了。
〔例二〕裏如果換個說法,說成「那政策是: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其中三個分句當然還是並列的,可是作用跟單純的語彙並不相仿了,應該作分句看待了,「必辦」和「不問」之下就必須用逗號或分號,不能用頓號。同樣的道理,如果把「以期團結人民、孤立反革命分子」改說成「一方面團結人民,另一方面孤立反革命分子」,那作用跟單純的語彙並不相仿了,應該作短語看待了,「人民」之下就必須用逗號,不能用頓號。
也可以這樣理解:一個頓號等於一個「及」「和」之類的語彙。凡是用頓號的地方,都可以去掉頓號,把「及」「和」之類的語彙塡進去。按照一般慣例,比較多的一串並列的語彙,每個之下用頓號,到倒數第二個之下却用「及」「和」之類的語彙不用頓號了。試看〔例七〕「宗敎信仰」之下用「及」,〔例八〕「各民族」之下用和」。比較少的一串也可以不這麼辦。試看〔例二〕「不問」之下還是用頓號,沒有用「及」或「和」。
現在通行在外國人的姓名之間用圓點兒(·),把姓名區別開來,如「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這兒如果用普通的頓號,就容易叫人誤會是三個人。這種圓點兒可以說是頓號的變種。
頓號還有一種用處。試看〔例四〕,「一」「二」「三」「四」「五」之下,「甲」「乙」「丙」之下,都用個頓號。說「一」「二」「甲」「乙」的時候自然要停頓,頓號就表示那個停頓。同時也可以說它表示次第。「一、」等於「第一」。「甲、」雖然不能說等於「第甲」,語言裏沒有「第甲」的說法,可是「甲、」跟「甲條」「甲項」「甲款」同義,顯然也是表示次第的意思。
四、分號(;)表示一句話中間並列的分句之間的停頓。
說明 這兒不需要另外找例句了,看前面的例句就成。前面說過,〔例三〕可以認作兩句話,也可以認作一句話,認作一句話比較好。旣然認作一句話,那前後並列的兩部分只能認作兩個分句了。寫的時候就在前一個分句之下用個分號,表示說完了「我們一定辦」之後的那個停頓。再看〔例四〕,中國人民政協全體會議的職權五項是並列的,其中第三項「甲」「乙」「丙」三款也是並列的,每項每款都是這句繁複的話裏的分句,所以從第一項到第四項全都用分號。
在比較簡短的話裏,其中雖然包含並列的分句,分句之間也可以用逗號,表示語氣的緊湊。例如:「那政策是: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必辦」和「不問」之下就不妨用逗號。
五、冒號(:)表示提示語之後的停頓。
〔例九〕主席,各位委員:
〔例一〇〕毛澤東同志把空話連篇當作黨八股八大罪狀中的第一條,他說:「我們有些同志歡喜寫長文章,但是沒有東西,眞是『懶婆娘的裹脚又長又臭』。爲什麼一定要寫得那麼長,又那麼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種解釋,就是下決心不要羣衆看。……」魯迅先生說:「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人民日報」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爲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鬥爭!」)
〔例一一〕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佔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毛澤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詞」)
〔例一二〕一、報告:對上級陳述……
簽報:爲報告的另一種形式……
二、命令:頒佈法律、條例、通則……
三、指示:指導下級機關……
四、批覆:答覆下級的請示……(「公文處理暫行辦法」)
說明 〔例九〕是招呼所有到會的人。這樣招呼含有「請你們聽我以下的話」的意思,可以認作提示語。寫的時候就在「委員」之下用個冒號。函件開頭稱某某機關、某某同志,或者不提機關名、人名,只用「敬啟者」「逕復者」開頭,底下都用個冒號,理由跟前面說的相同。
〔例十〕的「他說」和「魯迅先生說」顯然有提示的作用,這是告訴對方以下引用的是毛澤東同志的話、魯迅先生的話,所以用冒號。凡是引用人家的話,或者引用書刊上的話,不論多少,只要開頭有「某人說」或者「某某書刊上說」,「說」之下一律用冒號。
〔例十一〕說到「表明」,語音必然比較着重,說了之後必然稍稍停頓一下,這就是提示對方,它將表明什麼,請你們留神聽,所以用冒號。一般在「那意思就是」「我們從這兒可以看出」之類的語詞之下用冒號,全都是這個理由。
〔例十二〕可以跟〔例四〕比照着看。〔例四〕說「中國人民政協全體會議的職權如左」,這是給對方一個提示,以下要分項說了。〔例十二〕是每項先給對方提示一下,然後說明這一項該怎樣。凡是總提示或是分項提示的地方,一律用冒號。
冒號還有一種用處。假如有這麼一句話:「我參加了軍事幹部學校;你考上了北京大學;他進了機器製造廠:咱們三個都有光明的前途。」這句話裏包含四個分句,前面三個是並列的,末了兒一個是總起來說的,就得在「製造廠」之下用冒號,表示並列的三個分句已經完了,還有總起來說的一個分句在底下。這同樣是提示的意思。這樣的使用冒號,一般人還沒有養成習慣。可是這個用法把分句和分句的關係表示得很明白,應該學會它。
六、問號(?)表示一句問話完了之後的停頓。
〔例一三〕我鄭重地向大會提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羣衆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婦女羣衆要學習犂耙,找什麼人去敎她們呢?小孩子要求讀書,小學辦起了沒有呢?對面的木橋太小會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許多人生瘡害病,想個什麼辦法呢?(毛澤東:「關心羣衆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說明 問號跟句號同樣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後的停頓,可是問號特別表示一句問話完了之後的停頓。說的時候,從意義和語氣表明哪一句是問話。寫的時候,遇見問話就不用句號用問號。
問話是期望回答的。試看〔例十〕。「爲什麼一定要寫得那麼長,又那麼空空洞洞的呢?」這是一句問話。下一句是作者自己的回答。再看〔例十三〕,其中有四句問話,那是期望讀者回答的。
凡是不期望回答的就不是問話,不該用問號。譬如受了人家的欺壓,氣極了,憤憤的說:「這不是欺人嗎!」這句話並不期望對方回答是欺人不是欺人,只是「這是欺人」的加强力量的說法,所以不該用問號。至於爲什麼用「!」,看後頭感歎號的說明。
記住了前面說的一點,就可以避免濫用問號。濫用問號的現象是很普遍的。一般人往往有個錯誤的想法,以爲話中間有了詢問意味的語詞,如「什麼」「怎樣」「要不要」「能不能」之類,那句話就得用問號。於是在「不知道這是什麼道理」之下用問號,在「我們該硏究一下,要不要這麼辦」之下也用問號。這是錯誤的,想一想就可以明白。「這是什麼道理」,你明明說「不知道」,「要不要這麼辦」,你明明說「我們該硏究一下」,哪兒有期望回答的意思?又如「所陳當否,請予指示」,一般人往往在「當否」之下用個問號。這也是錯誤的。「所陳當否」跟前面說的「這是什麼道理」「要不要這麼辦」同樣是一句話的一部分。整句的意思是請你指示我所說的得當還是不得當。這固然期望回答,可是這句話根本不是問話。如果沒有底下的「請予指示」,單有「所陳當否」,那就是一句獨立的問話,應該用問號。
假如有這麼兩句話:「不知道你的意見怎麼樣?」「請問這件事情該怎麼辦?」這兩句話的形式跟「不知道這是什麼道理」「我們該硏究一下,要不要這麼辦」同樣,都在問話之前加上些直陳的語詞。但是這兩句話顯然期望對方的回答,所以是問話,應該用問號。依理說,問「你的意見怎麼樣」就够了,不用加上「不知道」,問「這件事情該怎麼辦」就够了,不用加上「請問」。加上「不知道」和「請問」,無非要叫問話的語氣不至於那麼率直而已。
問話有問正反兩層或是彼此兩方面的,如:「去好呢,還是不去好?」「是他的脾氣不好呢,還是人家待他太不好了?」都該認作一句問話,兩個「呢」之後的停頓都是一句話中間的停頓,所以用逗號。如〔例十三〕,四句問話的情形顯然跟這兒的兩個例子不一樣,所以是分開的四句,不是連貫的一句。
七、感歎號(!)表示一句感歎話完了之後的停頓。
〔例一四〕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慶賀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的勝利!
慶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慶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毛澤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詞」)
〔例一五〕反革命統治的下層社會基礎,仍然保持着,而人民政權的下層基礎却極不牢靠,甚至毫無基礎。大家想想,這對革命是何等危險!(鄧子恢:「在中南黨政機關幹部會上關於鎭壓反革命學習總結報告」)
〔例一六〕「我出十塊錢,請你們准我進農民協會。」小劣紳說。
「嘻!誰要你的臭錢!」農民這樣回答。(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說明 感歎號特別表示一句感歎話完了之後的停頓。也有人叫它作「驚歎號」。其實「感歎」「驚歎」都包括不全,倒是單獨一個「感」近情些。凡是意義和語氣表示心中的「感」的,無論讚頌、歡喜、憤激、傷悼、歎息、驚訝,以至單獨說一聲「啊」「哦」「哎喲」,全都認作感歎話,末了兒都用感歎號。憑這個觀點看〔例十四〕〔例十五〕〔例十六〕,才能了解那七個感歎號爲什麼要使用的理由。
〔例十五〕裏雖然有個「何等」,〔例十六〕裏雖然有個「誰」,可是這兩句話並不期望回答,所以都不是問話。〔例十五〕裏的一句其實是「這對革命是危險的」,〔例十六〕裏的一句其實是「不要你的錢」,爲了心中激動,說出來特別加强了力量,所以兩句都是感歎話,都用感歎號。前面問號的說明裏的「這不是欺人嗎」該用感歎號,也是同樣的理由。
八、引號(「」『』)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
〔例一七〕最後,我們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有兩條宗旨,是必須注意的:第一是「懲前毖後」,第二是「治病救人」。(毛澤東:「整頓學風黨風文風」)
〔例一八〕這種態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度。「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列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找這根「矢」,不是爲了別的,是專門爲了要射中國革命與東方革命這個「的」的,否則這「矢」就不過是一個徒供玩好的古董,一點什麼用處也沒有。(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例一九〕在當時幾篇論文中,列寧幾乎是反覆地用類似的字句來歡呼中國人民的鬥爭,並指出中國人民的不可止息的活躍的力量。例如,列寧的「更新的中國」一文寫道:
「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可說是已經由酣睡進到光明、進到運動、進到鬥爭了。」「亞洲的覺醒」一文開頭就說:
「中國不是早就以長期完全停滯的國度底典型而著名嗎?但是現在中國的政治生活却沸騰起來了,社會運動和民主主義的高漲,好似流泉一般洶湧了。」(陳伯達:「列寧是中國人民偉大的朋友和導師」)
說明 引號跟前面七種符號不一樣。那七種符號表示語言的種種停頓。語言的停頓屬於哪種性質,書面就用哪種符號。可以這麼說,那七種符號是根據語言而來的。引號却完全是書面的東西。看書面的時候,可以認清引號。按照書面唸,聽的人就不一定辨得清哪兒是引號。
引號表示引用。引用的或是人家的話,或是書刊上的話。這只要看〔例十〕就明白,不必多說。不過有一點該特別注意:凡是引號裏頭引用的話必須依照原樣,絕對不能改動。如果隨便改動,那就對不起那個人或那種書刊,那就不是認眞負責的態度。如果僅僅轉述某人的、某種書刊上的話的大意,那不是引用,轉述得對不對全由作者負責,就不需要用引號。譬如說「他以爲這件事該趕快辦」,這只是轉述「他」的意見,所以不需要在「這件事該趕快辦」的前後用引號。
推廣開來,話裏說些成語、熟語之類,也可以認爲引用那些成語、熟語之類,所以也可以用引號。〔例十七〕裏「懲前毖後」和「治病救人」都用引號,就是這個理由。這種地方不用引號也無妨,用不用由作者自決。
〔例十八〕裏兩個「的」字三個「矢」字都用引號,也表示引用,指明就是那「就是有的放矢的態度」裏的「的」和「矢」。凡是給語彙用上引號的,無非要叫看的人注意,都可以跟〔例十八〕的「的」和「矢」歸屬在一類裏。
至於〔例十九〕裏的「更新的中國」和「亞洲的覺醒」,如果在旁邊用了書名號,就不需要用引號。多數書刊、文件不用專名號、書名號,遇到團體名、書刊名、篇名之類的時候,就借用引號來標明,讓讀者注意。
還有一點必須說一說。用引號引起了末了兒的句號、逗號之類放在引號之內還是放在引號之外的問題。這有個分別,不能一槪而論。凡是完整的照錄他人的話,末了兒的符號在引號之內。試看〔例十〕「可惜」之下的句號在引號之內,〔例十六〕「協會」之下的句號在引號之內,「臭錢」之下的感歎號在引號之內,〔例十九〕「鬥爭了」「洶湧了」之下的句號在引號之內。凡是把引用的話作爲作者一句話的一部分,末了兒的符號在引號之外。試看〔例十〕「又臭」之下的句號在引號之外,〔例十七〕「毖後」之下的逗號在引號之外,「救人」之下的句號在引號之外,〔例十八〕「矢」字之下的逗號在引號之外。
引號有單引號、雙引號兩種。用哪一種都可以,沒有意義上的分別。一般說來,用單引號的居多。那是爲了方便,畫單線比畫雙線省事。如果引號裏頭還要用引號,那就必須用另外的一種,看起來才清楚。試看〔例十〕,用的是單引號,裏頭還要用,就用雙引號。如果裏頭的引號裏頭還要用引號,又該用什麼呢?照〔例十〕的式樣,如果雙引號裏頭還要用,又用單引號。這樣的情形是難得遇到的。
九、括號(())表示文中注釋的部分。
〔例二〇〕因此,黨規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和在統一戰線內部反摩擦鬥爭中「有理、有利、有節」的指導原則,並且在所有解放區政權中實行了「三三制」,卽共產黨員(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各佔三分之一的制度。(胡喬木:「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
〔例二一〕我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命,代表全中國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人民,來這裏控訴美國政府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包括澎湖羣島,以後凡稱台灣,皆包括澎湖羣島)非法的和犯罪的行爲。(伍修權:「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控訴美國武裝侵略台灣的發言」)
說明 括號也完全是書面的東西,並不根據語言。書面寫到某一地方,希望讀者了解得更清澈些,就加個注釋在那兒,用括號標明。所謂注釋,或是解釋語義,或是補加說明,或是交代某些引用語句的出處,或是記明某些事件的發生時間和地點,性質是多種多樣的。如〔例二十〕和〔例二十一〕,括號裏的部分都屬於補加說明的性質。唸起來還是單唸正文。如果把注釋的部分連在一塊兒唸,就成「……中間分子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各佔三分之一的制度」和「……侵略中國領土台灣,包括澎湖羣島,以後凡稱台灣,皆包括澎湖羣島非法的和犯罪的行爲」,聽的人必然感覺糊塗。要能够連在一塊兒唸,讓人家聽得清,單說〔例二十〕,就得改說成「……『三三制』,就是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的共產黨、代表小資產階級的進步分子、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的中間分子各佔三分之一的制度」。那就是話的本身,不是什麼注釋了。從這兒可以證明注釋完全是書面的事兒,只預備讓人家看的。
括號裏的注釋旣是正文的附屬品,就應該讓它緊貼着正文。〔例二十〕裏的兩個頓號都在括號之外,爲此。
括號另外有一種用法,如章則條例裏的(一)(二)(甲)(乙)、本篇的〔例一〕〔例二〕,那是表示序次,並非表示注釋。
括號常用的是弧形的一種。此外有[]、【】、〔〕幾種,在一篇裏需用幾種括號區別幾種用法的時候用。
十、破折號(——)在文中表示底下有個注釋性的部分。又表示意思的躍進。
〔例二二〕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範圍內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打倒了各民族的共同的內部敵人——國民黨反動政府,驅逐了各民族的共同的外部敵人——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
〔例二三〕爲了符合全世界千千萬萬人們的希望,不論他們對於造成世界戰爭危險的原因抱什麼見解,爲了鞏固和平與保障國際安全,我們要求五大國——美國、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和法國——締結和平公約。(「世界和平理事會宣言——關於締結和平公約」)
〔例二四〕三人小組——就地停戰——和平談判——大舉進攻。這一馬歇爾公式對中國人民極不生疏,因爲在一九四六年馬歇爾將軍曾經幫助蔣介石如此反覆地進行了一年之久,最後始宣布失敗而去。(周恩來:「關於聯大非法通過成立『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決議的聲明」)
說明 看〔例二十二〕〔例二十三〕,破折號之下也是注釋性的部分,表明:「各民族的共同的內部敵人」就是「國民黨反動政府」,「各民族的共同的外部敵人」就是「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五大國」就是「美國、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及法國」。破折號和括號,用法上的分別就在此:注釋性的部分可以連在一塊兒唸的,用破折號;注釋性的部分不能連在一塊兒唸的,用括號。可以這麼說:破折號表示底下有個注釋性的部分,那注釋性的部分是可以連在一塊兒唸的。
破折號可以在注釋性的部分的上下各用一個,如〔例二十三〕。這跟括號用兩條合抱的弧線把注釋性的部分包括在內是同樣的意思。
〔例二十四〕裏的破折號是另外一種用法。那前面一句話說到相承的四件事情,照常例該用「在先」「接着」之類的語詞連接起來。可是作者想到這四件事情是很緊湊的,想起這個,立卽連到那個,意思好像在那裏跳躍似的,所以不用「在先」「接着」之類的語詞,用上三個破折號表示意思的躍進。這樣的用法,文藝性的東西裏比較多見。
破折號也只是書面的東西。
破折號佔兩個字的地位。有人只讓它佔一個字的地位,固然沒有什麼不對,可是看起來不明顯。
十一、省略號(……)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
說明 試看〔例十二〕,引的是「公文處理暫行辦法」的條文。爲了節省抄錄的工夫,每條抄了一部分不再抄下去,用個省略號,表示下文從略了。有些書刊、文件寫「上略」「下略」,省略號就等於「上略」「下略」。
省略號不該隨便用。必須讓對方知道的意思,決不能省略,那自然不需用省略號。不必讓對方知道的意思,不說就算了,也不需用省略號。只有在舉例或者引用的時候,寫了一部分,猜想讀者已經可以理解了,那才可以節省筆墨,用上省略號。
省略號也只是書面的東西。
省略號佔兩個字的地位,一共六個點子,這是根據印書的模子而來的。如果佔一個字的地位,也嫌不明顯。一直點下去,佔的地位太多,漫無限制,也不好。
十二、着重號(•用在文字的右邊)表示文中特別重要的語句。
說明 前頭各種符號的說明裏都有用着重號的地方,這裏不用再舉例了。着重號可以用在一句或幾句的右邊,也可以用在一個語彙或幾個語彙的右邊,意思無非要讀者注意。
着重號有時只是書面的東西,有時也表示語音的特別着重。
十三、專名號(——用在文字的左邊)表示文中的人名、地名、團體名之類。
十四、書名號(﹏﹏用在文字的左邊)表示文中的書名、篇名之類。
說明 書名也是專名。從專名中抽出書名來,另外用一種符號來表示,無非是分別清楚的意思。這兩種符號也有用在文字的右邊的,但是用在左邊的居多。長短看名稱的長短而定,不必多說。
這兩種符號也只是書面的東西。
以上把十四種符號的用法說明了。還有一些關於符號位置的格式的事情要說明的。
一、用符號應該注意書面的位置
在十四種符號裏,前面的七種符號(區別外國人姓名的圓點兒不在內)可以用在文字的底下,也可以用在文字的右邊。現在一般書刊、文件,用在文字的底下的居多。
那七種符號用在文字的底下的,加上引號、括號兩種必得用在文字的上下的,一共九種,打字、書寫的時候,一般讓每個符號佔一個字的地位。打字機上符號的模子是鑄定的佔一個字的地位。書寫的時候,要求各行橫裏整齊,即使不用格子紙,也跟按格子紙寫的一樣,那只有讓每個符號佔一個字的地位才辦得到。
不過這樣辦了就遇到一種不很妥當的情形。符號跟文字一樣各佔一個字的地位,必然會有放在一行的開頭的時候。已經說過,那前面的七種符號是表示語言的種種停頓的,按理應該讓它緊跟着末了兒一個字才對。現在末了兒一個字在上一行的末了兒,符號却在下一行的開頭,論理旣不順,看起來也不方便。這就是所謂不很妥當的情形。
在印刷方面,這不很妥當的情形大部分已經避免了,只有少數的書刊還沒有注意到。大部分的書刊,排字和校對的工作者共同遵守着一條規則,就是:除了破折號和省略號可以放在一行的開頭,引號的「『」、括號的「(」可以放在一行的開頭、不能放在一行的末了兒之外,其他符號一律不能放在一行的開頭(着重號、專名號、書名號是放在文字的旁邊的,當然不在其內)。用什麼方法實現這條規則呢?在前一行的文字間插入鉛片兒,讓字與字有點兒距離,一片佔一個字的四分之一地位,插入四片,就把原該在行末的一個字擠到下一行的開頭去,原該在下一行開頭的符號就不在開頭了。照這個辦法,論理是順了,看起來也方便了。只有一點,各行橫裏不整齊了。但是利弊相權,寧可讓它橫裏不整齊。
書寫文稿應該採用前面說的辦法。書寫的時候當然不用插入什麼鉛片兒,只要手裏有數,寫寬一點,寫緊一點,符號的位置就可以符合排校工作者遵守的那條規則了。只有打字不能這麼辦。但是,如果能把打字機稍稍改造一下,一定也可以辦到。
二、更好的格式
那前面的七種符號用在文字的底下的,一般都居正中。對於這一點,現在一部分印刷廠有所改進:特鑄那些符號的模子,讓它偏在文字底下的右側(區別外國人姓名的圓點兒還是居正中)。而且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四種上下只佔半個字的地位,句號、問號、感歎號三種仍佔一個字的地位,但是位居右側的上方。用這種模子排成的書,多數人認爲好。因爲符號放在右側,左側有顯著的空白,這比較放在正中顯得段落分明。句號、問號、感歎號三種放在一個字的位置的右上方,底下有一段空白,這把一句完整的話跟下一句話劃分清楚了。以上兩個優點對於讀者都是有幫助的。
書寫文稿最好能採用前面說的格式:七種符號都用在文字底下的右側,遇到句號、問號、感歎號,底下多空一點。
三、橫行文稿和標點符號
本篇的話全是就直行文稿說的。現在文稿橫行書寫的也不少,應該補說一下。
文稿旣然從左往右橫行,除了着重號放在文字的底下,專名號改爲橫線、書名號改爲橫曲線也放在文字的底下之外,其他十一種符號都放在文字的右邊。在那十一種裏頭,前面七種方向不改變。引號改成「『」和「』」;括號改成「(」和「)」;破折號改成橫線;省略號改成橫行的六個點子:方向都改變了。在橫行文稿裏,引號用「『」和「』」不很好看,有人就改用西文的引號「‘」「“」和「’」「”」。那是跟文字的上方齊的,決不能放在一個字的地位的中心。
哪些符號不該放在一行的開頭,哪些符號不該放在一行的末了兒,橫行文稿跟直行文稿一樣。橫行文稿把句號、逗號等七種符號放在一個字的地位的中心,比直行文稿這樣辦尤其難看。應該採取上一節裏說的意思,讓那七種符號跟文字的下方齊(區別外國人姓名的圓點兒還是居正中),句號、問號、感歎號之後多空一點,逗號、頓號、分號、冒號不妨少佔些地位。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