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山《自由新報》小史

檀香山《自由新報》小史
作者:馮自由
本作品收錄於《革命逸史

自由新报前之党报 编辑

檀香山向无革命党报之组织,自癸卯年(民前九年)冬,孙总理重游夏威夷群岛,为宣传革命及对抗保皇党起见,始将兴中会员程蔚南所设《檀山新报》(又名《隆记报》)改组为革命党机关报,而停顿多年之兴中会,亦因之复兴。该报主笔张泽黎(号孺伯)与保皇党之《新中国报》主笔陈继俨(号仪侃)文战剧烈,久久不休。后三年(民前六年),社长程蔚南以年老力衰,向各同志提议,拟将报社转让别人集股接办。于是曾长福等乃将该报从新改组为日报,易名《民生日报》,社址设于斯密士街一零一六号,仍由张泽黎主持笔政,与《新中国报》新任记者梁文兴(号秋水)继续笔战,剧烈不减于前。至丁未年(民前五年)秋,泽黎因事辞职他适,《民生日报》乃函东京《民报》社,请总理推举主笔。总理命前香港《中国日报》记者卢信(号信公)应之。信抵檀后数月,以编辑部发言权时遭股东干涉,愤然辞职,拟即买舟离檀,曾长福坚留之。卢谓必须另创一报,编辑人须有绝对之言论自由权,股东只有供给经费之义务,而无过问言论之权利,伊始可取消东归之意。长福从之,因即另行集资,授信以编辑全权创办新报,即《自由新报》是也。是报以自由名,即表示名实相符之义。

《自由新报》发刊后之经过 编辑

卢信既创办《自由新报》,筹备数月,于戊申年(民前四年)八月出版,报面所载编辑人卢梭功,即卢信别号也。信自任社长,黄堃(号时初)为司理,孙科为译员,曾长福、黄亮、谭逵、梁海、杨广达等为董事,每星期一三五等日出版,是为隔日报式。发刊后言论自由,不受股东拘束,因得高谈革命排满,无所顾忌。其创刊日所载发刊词,骈四骊六,揭布宗旨,为录如后:

鸣呼,神州已矣,痛黄裔其长沉;奴隶甘乎?哀人心之尽死。昊天不吊,二百年憔悴谁怜?虏运未终,四百兆酣嬉若梦。问汉家宫阙,哭断冬青。睹胡族衣冠,悲兴胡黍。回观大陆,尽是愁城。千重之毒雾重埋,半角之斜阳有限。新亭未坐,哭已失声;故国濒危,言其无罪。迩者人联同志,结文字之因缘;报号自由,振天声于海国。或者谓贾生痛哭,徒托空言;王郎悲歌,何裨实际?今者力唱民族,疾呼同魂。文主激而不平,锋过刚而易折。志士舒投时之策,坚主民权,少年编革命之书,即成党狱。旗未张乎独立,版曷出乎自由。不知七尺之躯尚存,方寸之心忍昧。文章写恨,著作鸣愁。问天而首难搔,避地而身焉托。风沈雨晦,呼始祖其哀余;火热水深,问同胞其何似?江南已矣,庾子山挥泪成文;蓟北凄然,刘越石呕心炼句。以宣尼变鲁之思,为庄生悲越之吟。有托而成,无微不到。发谈言之公是,借题目以子虚。措词则胸臆直舒,动听则心脾渐泌。善乎白香山之体,以达俗而弥精;江文通之词,以移情而见诵。惟老妪之可解,岂大雅之是嗤。纵非锦绣能工,要亦辘轳自运。而况万流为海,众壑朝山。奇才多入彀中,异彩定腾海外。嗟乎,江山异色,撰述何心?怕闻亡国之杜鹃,怜渠泣血;朝恼能言之鹦鹉,撩我伤情。谁鸣警世之钟,独树登坛之帜。先乎言论,继收实行。文字收功之日,还我山河;英雄应运之秋,荡平丑虏。

《自由新报》出版后,大遭清领事梁国英及保皇党徒之忌。初以卢信在主持《民生日报》时所持入境护照为教员凭证,而别任报馆主笔,不在美国移民律只准许中国官吏、商人、教员、学生、游客五种人入境之列。遂朋比为奸,同向檀埠移民局指摘,谓卢信依法不得在檀居留,应即拨送出境,以免他人效尤。檀移民局徇其请,遽令信克日离檀,曾长福等大愤,立延律师向美京工商部抗争,数月后,得工商部复电,解释移民律第某条之意义,谓报馆主笔亦属教员之一类,应有居留美境之权利等语。于是卢信全获胜诉,是为中国报馆主笔取得入美国境域权利之嚆矢。在卢信抗争以前,中国记者固无一人可用本身职业之资格留美也。至是梁国英以所计不售,乃电请清政府通伤各省禁止《自由新报》入口,并威吓该埠侨商,谓当行文粤督查抄《自由新报》股东原籍财产。致令该报股东之有身家在内地者,咸怀戒心。未几,梁领事举行华侨总注册,张贴告示,谓每一侨民须缴纳注册费一元二角五分。《自由新报》斥为非法敲诈,攻之甚力,于是全体华侨开大会于亚鸦喇公园,公推邝良为主席,决议驱逐梁国英出境,一致拒纳侨民注册费。梁国英因之气馁,而其借名敛财之计划竟成水泡。此《自由新报》策动之力也。翌年己酉(民前三年),信复与孙科、许棠等,发刊《大声》杂志,为《自由新报》之助。又先后编印《自由言论》、《人道》、《革命真理》、《扬州血泪》四书行世,侨众思想愈形开发。及辛亥夏间,信偕黄堃返香港,温雄飞代理笔政。是秋武昌革命军起,温亦归国,由谢英伯、吴荣新二人先后承乏。民国成立后,《自由新报》继续支持二十余年,近年始易新名,为海外各党报之唯一寿命最长者。

同盟会成立与《自由新报》 编辑

同盟会东京本部成立后五年,檀香山兴中会尚未改组为同盟会,丁未年,卢信到檀主持党报,曾兼奉开设同盟会之使命。以当时一部分同志侨商,鉴于往年驻檀清领事数次移文粤督查抄兴中会员李昌等及保皇会员梁荫南等原籍家产之前辙,有所戒惧,故未便大张旗鼓,从事改组。及庚戌(民前二年)三月,总理自美抵檀,卢信率《自由新报》关系诸人迎迓于码头。数日后,诸同志开欢迎大会于荷梯厘街华人戏院,侨众列席者千余人,座无余隙。总理宣布是岁新正广州新军反正一役失败之经过,谓全国军人多已趋向革命,如军饷充足,即可随时大举。座众聆言,咸为鼓舞。旋召集兴中会员开会于《自由新报》楼上,令一律改写盟书,补行同盟会入会手续,众无异议。盟书上,誓词为“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三民主义”之十八字,与是年正月旧金山组织同盟会之誓词相同。是为总理扩大乙巳同盟会盟书意义之第二次。是日首次举手加盟者,有曾长福、梁海、雷官进、许直臣、孙科、温雄飞、谭逵、黄堃、许棠、程就、邝良、林觉、古柏荃、卢冠等二十余人。公推梁海为会长,曾长福为司库,卢信为书记。继以同志商人中,有不便公开入党者,特另设同盟会秘密团,使不致为清领事所罗织构陷。复在钟宇住宅开秘密会,列席者,有钟宇、杨广达、李烈、谭逵、谭亮、黄亮、雷官进、卢信诸人,众如式加盟后,由总理委任杨广达为团长,李烈为司库,卢信为书记。谭逵、雷官进、钟宇、黄亮为值理。其后茂宜及希炉两岛兴中会,亦相继改组为同盟会。茂宜岛加盟者,有邓明三、陆进、谭进、刘聘、谭贵福等。希炉岛加盟者有黎协、林弼南、李成功、刘安、李社银、郑功、袁僚、潭惠金、古鹏云、古贺等。总理居檀两月,旋东渡日本,濒行语曾长福等,谓旅檀华侨子弟日众,应设学堂以教育之。故事后长福、卢信、杨广达、李烈、黄亮、钟宇、雷官进、谭逵、杨著昆、古柏荃等,遂联络埠中殷商赵锦、古今福、龙文照、许发、刘佛良、余楫、杨年、林业举等,措资创办华文学校。其中捐款最巨者,首推长福。是校至辛亥年夏秋间,始宣告开学。是岁四月,卢信归香港,代聘谢英伯为校长。及民国成立,仍续办多年,成绩卓异。民十七年,改名中山学校,纪念总理创办功勋。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一役之前,檀埠同盟会亦接总理公函,令募款济急,以乏专员前往督导,故收效甚微。结果,香港革命军统筹部仅收到该埠捐款港币三千元,及民三年改组中华革命党。复奉总理命募捐讨袁军饷,为数不赀,实《自由新报》鼓吹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