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093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九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九十三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九十三卷目錄

 佛像部紀事二

神異典第九十三卷

佛像部紀事二 编辑

《梁書師子國傳》:「師子國,晉義熙初,始遣獻玉像,經十 載乃至。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潔潤,形製殊特,殆非人 工。此像歷晉、宋世在瓦官寺,寺先有徵士戴安道手 製佛像五軀,及顧長康維摩畫圖,世人謂為三絕。至 齊東昏,遂毀玉像,前截臂,次取身,為嬖妾潘貴妃作 釵釧。」

《阮孝緒傳》:「孝緒恆所供養石像,先有損壞,心欲治補, 經一夜,忽然完復,眾並異之。」

《法苑珠林》:梁祖天監初,於本宅立光宅寺,造丈八金 像。圖樣既成,不爽分寸。臨鑄疑銅不足,始欲上請。忽 有使者領銅十五車至,云:「奉敕送寺。」便即鎔瀉,一冶 即成,冠絕通國,唯覺高大。試以量之,乃長二丈二尺。 以狀奏聞,鑄像已成,不改元樣,所續送銅,用亦俱盡。 更重審量,乃增四尺。敕云:「銅初不送,何緣乃爾?」豈不 「以真相應感,獨表神奇乎?可鐫著華趺,以為靈誌。」乃 具疏而剋于足下。

梁祖為父於鍾山造大愛敬寺殿。大像神相有之,故 不重顯,廣如《別記》。有梁佛像,多現神奇。剡縣大石像, 元在宋初育王所造。初有曇光禪師從北來,巡行山 川,為幽棲之所,見此山崇麗,乃於峰頂構小草室,聞 天樂空中而有聲曰:「此是佛地,如何輒有蔬囿耶?」光 聞,南移天台。後遂繕造為佛像。積經年稔,終不能成。 至梁建安王患降夢,能開剡縣石像,病可得愈。遂請 僧祐律師。既至山所,規模形製,嫌其先造,太為淺陋。 思緒未絕,夜忽山崩,壓二百餘人。其內佛現,自頸已 下,猶在石中。乃划鑿浮石,至今存焉。既都除訖,乃具 相焉。斯則真儀素在石中,假工除划,故得出現。梁太 子舍人劉勰,製碑於像前。梁祖登極之後,崇重佛教, 廢絕老宗,每引高僧,談敘幽旨。又造等身金銀像兩 軀於重雲殿,晨夕禮事,五十許年。冬夏蹋石,六時無 缺,足蹈石處,十指文現。遂卒窮祚。侯景篡位,猶存供 養。太尉王僧辯誅景,修復臺城。會元帝陷于江陵,江 南無主,辯乃通款於齊,迎貞陽侯蕭淵明為帝。時江 左未定,利害相雄,辯遣女婿杜龕典衛宮闕。龕性兇 頑,不見後際,欲毀二像為挺,先令數卒「上三休閣,令 壞佛頂,椎鑿始舉,二像一時迴顧,盻之所遣諸人,臂 如墮落,不自勝舉,失瘖如醉,杜龕亦爾。久乃醒悟,仍 被打築,遍身青腫,唯見金剛力士可畏之物,競來擊 之,受苦呻吟,舉形洪爛,膿血交流,穿皮露骨而卒。」此 乃近事,道俗同知。

梁安國寺,在秣陵縣都鄉同下里,以永明九年起造。 寺有金銅像一軀,高六寸五分。天監六年二月八日, 於寺東房北頭第三間內,忽聞音樂聲。爾後房主藥 王尼所住房床前,時時有光照屋。到二十三日,於光 處忽有泉涌,仍見此瑞像隨水而出。遠近駭觀,咸生 隨喜。泉既不竭,乃累塼為井,井猶存焉。

《梁高僧傳》:「釋法悅者,戒素沙門也。昔宋明皇帝經造 丈八金像,四鑄不成,于是改為丈四。悅乃與白馬寺 沙門智靖率合同緣,欲造丈八無量壽像,以伸厥志。 始鳩集金銅。屬齊末世道凌遲,復致推斥,至梁方以 事啟聞。降敕聽許,并助造光趺,材官工巧,隨用資給。 以梁天監八年五月三日,于小莊嚴寺營鑄匠本量」 佛身四萬斤銅,融瀉已竭,尚未至胸。百姓送銅,不可 稱計。投諸爐冶隨鑄,而模內不滿,猶自如先。又馳啟 聞敕給功德銅三千斤。臺內始就量送,而像處已見 羊車傳詔,載銅鑪側。于是飛韝消融,一鑄便滿。甫爾 之間,人車俱失。比臺內銅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實靈 感。工匠喜踊,道俗稱讚。及至開模量度,乃踊成丈九, 而光相不差。又有大錢二枚,猶見在衣絛,竟不銷鑠, 並莫測其然。尋昔量銅四萬,准用有餘,後益三千,計 闕未滿。而祥瑞冥密,出自心圖。故知神理幽通,殆非 人事。初像素既成,比丘道昭常夜中禮懺,忽見素所 晃然洞明,詳視久之,乃知神光之異。鑄後三日,未及 開模。有禪師道度,梁「高僧也。捨其七條袈裟,助費開 頂。俄而遙見二僧,跪開像髻,逼就觀之,倏然不見。」時 悅靖二僧相次遷化,敕以像事委定林僧祐。其年九 月二十六日,移像光宅寺。是月不雨,頗有埃塵。及明, 將遷像,夜有輕雲遍上,微雨霑澤。僧祐經行像所,係 念天氣,遙見像邊有光燄上下,如燈如燭,并聞楗椎 禮拜「之聲。入戶詳視,揜然俱滅。防寺蔣孝孫亦所同見。是夜淮中賈客並聞大航舶下,催督治橋,有如數 百人聲,將知靈器之重,豈人致焉。其後更鑄光趺,並 有華香之瑞。自蔥河以左,金像之最,唯此一耳。」 《法苑珠林》:梁祖武帝以天監元年正月八日夢檀像 入國,因發詔募往迎。案佛《遊天竺記》及雙卷《優填王 經》云:佛上忉利天,一夏為母說法,王臣思見,優填國 王遣三十二匠及齎栴檀,請大目連神力運往,令圖 佛相。既如所願,圖了還返,坐高五尺,在祗洹寺,至今 供養。帝欲迎請此像,時決勝將軍郝騫、謝文華等八 十人應募往達,具狀祈請舍衛。王曰:「此中天正像,不 可適邊。」乃令三十二匠,更剋紫檀人圖一相。卯時運 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像頂放光,降微細雨,并有 異香。故《優填王經》云:「真身既隱,次二像現,普為眾生, 深作利益」者是也。騫等負第二像,行數萬里,備歷間 關,難以具聞。又渡大海,冒涉風波,隨浪至山,糧食又 盡。所將人眾及傳送者,身多亡歿。逢諸猛獸,一心念 佛,乃聞像後有甲胃聲,又聞鐘聲。巖側有僧,端坐樹 下,騫等負像下置其前。僧起禮像,騫等禮僧,僧授澡 灌令飲,並得飽滿。僧曰:「此像名三藐三佛陀金毗羅 王自從至彼,大作佛事。」語頃失之。爾夜僉夢見神,曉 共圖之。至天監十年四月五日,騫等達於揚都。帝與 百僚徒行四十里,迎還太極殿,建齋度人,大赦斷殺。 但是弓刀槊等,並作蓮華塔頭。帝由此蔬食斷欲,至 太清三年五月崩。湘東王在江陵即位,號「元承聖」,遣 人從揚都迎至荊都承光殿供養。後梁大寶元年,於 城北靜陵造大明寺,乃以像歸之。

《梁高僧傳》:「僧護居石城山隱嶽寺,寺北有青壁,直上 數十餘丈,當中央有如佛燄光之形。上有叢樹,曲幹 垂蔭。護每經行至壁所,輒見光明煥炳,聞絃管歌讚 之聲。于是擎爐發誓,願博山鑴造十丈石佛,以敬擬 彌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緣,同睹三會。以齊建武中, 招結道俗,初就雕剪,疏鑿移年僅成面璞。頃之,護遘」 疾而亡。臨終誓曰:「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辦,第二 身中,其願剋果。」後有沙門僧淑,纂襲遺功,而資力莫 由,未獲成遂。至梁天監六年,有始豐令吳郡陸咸罷 邑還國,夜宿剡溪,值風雨晦冥,咸危懼假寐,忽夢見 三道人來告云:「君識信堅正,自然安穩,有建安殿下, 感患未瘳,若能治剡縣僧護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 獲平豫。冥理非虛,宜相開發也。」咸還都經年,稍忘前 夢。後出門,乃見一僧云:「聽講寄宿。」因言去歲剡溪所 屬建安王事,猶憶此不?咸當時矍然,答云:「不憶。」道人 笑曰:「宜更思之。」仍即辭去。咸悟其非凡,乃倒屣諮訪, 追及百步,忽然不見。咸豁爾意解,具憶前夢,乃剡溪 所見第三僧也。咸即馳啟建安王,王即以上聞,敕遣 僧祐律師專任像事。王乃深信,益加喜踊充遍,抽捨 金貝,誓取成畢。初,僧祐未至,一日,寺僧慧逵夢見黑 衣大神翼從甚壯,立於龕所,商略分數。至明旦而祐 律師至,其神應若此。初,僧護所創鑿龕過淺,乃鏟入 五丈,更施頂髻及身相,克成瑩磨。將畢,夜中忽當卍 字處,「色赤而隆起。今像胸卍字處,猶不施金薄而赤 色存焉。」像以天監十二年春就功,至十五年春竟坐, 軀高五丈,立形十丈。龕前架三層臺,又造門閣殿堂, 并立眾基業,以充供養。其四遠士庶,並提挾香華,萬 里來集,供施往還,軌跡填委。自像成之後,建安王所 苦稍瘳,今年已康復。

《浙江通志》:「天衣寺在山陰法華山,有飛來銅像,乃海 南無量壽佛像。或云是西域阿育王第四女,以姿貌 寢陋,冀其端嚴,捨金銅鑄像四十九軀,首飾火焰,足 飾蓮花,布散天下,為眾生植福之本。浮海而至,梁武 以施山中,奉於西序。」

《法苑珠林》:「晉高悝獲一金像,載赴長干寺,係阿育王 像也。陳永定二年,王琳屯兵江浦,將向金陵,武帝命 將泝流軍發之。時像身動搖,不能自安,因以奏聞。帝 檢之有實。俄而鋒刃未交,琳眾解散,單騎奔北,遂上 流大定,故動容表之。」天嘉之中,東南兵起,帝於像前 乞願,兇徒屏退。言訖,光照階宇。不久,東陽、閩、越皆平。 「沙門慧曉,長干領袖,行化所及,事若風移,乃建重閣。 故使藻繢窮奇,登臨極目。至德之始,加造方趺。自晉 訖陳,五代王臣,莫不歸敬。亢旱之時,請像入宮,乘以 帝輦,上加油覆,像為雨雕。中途滂注,常候不失。有陳 運不祥,亟涉訛謠。」禎明二年,像面自西,雖正還爾,以 狀聞。帝延入太極,設齋行道。其像先有七寶冠,飾以 珠玉,可重三斤,上加錦帽。至曉,寶冠挂于像手,錦帽 猶在頭上。帝聞之,燒香祝曰:「若國有不祥,還脫寶冠, 用示徵咎。」仍以冠在首,至明,脫挂如昨,君臣失色。及 隋滅陳,舉國露首,面縛西遷,如所表焉。隋高祖聞之, 敕送入京,大內供養,常躬立侍下。敕曰:「朕年老,不堪 久立,可令有司造坐像形相,使其同立本像,送興善 寺。」像既初達,殿大不可當陽,乃置北面,及明,乃處正 陽。眾雖異之,還移北面,至明還南如初。眾感愧謝。 陳武帝崩,兄子蒨立,將欲修葬,造轀輬車。國創新定未遑經始。昔梁武帝立重雲殿,其中經像,並飾珍寶, 映奪諸國。運雖在陳,殿像仍舊。蒨欲取重雲佛帳珠 珮,以飾送終。人力既足,四面齊至。但見雲氣擁結,流 繞佛殿,自餘方左,開朗無陰。百姓怪焉,競往看睹。須 臾大雨橫澎,雷電震擊,煙張鴟吻,火烈雲中,流布光 焰,高下相涉。欻見重雲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 及寶座,一時上騰。煙火挾之,忽然遠逝。觀者傾國,咸 歸奉信。雨晴之後,覆看故處,唯礎存焉。至後月餘。有 人從東州來。云「於此日見殿影像乘空飛海。」今望海 者。有時見之。

《魏書釋老志》:「高宗踐極,詔復佛教,詔有司為石像,令 如帝身。既成,顏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 子,論者以為純誠所感。興光元年秋,敕有司於五緞 大寺內,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立像五,各長一丈 六尺,都用赤金二萬五千斤。太安初,有師子國胡沙 門邪奢遺多浮陁難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皆」 云「備歷西域諸國,見佛影跡及肉髻。外國諸王相承, 咸遣工匠摹寫其容,莫能及。」難提所造者,去十餘步, 視之炳然,轉近轉微。又沙勒湖沙門赴京師,致佛缽, 并畫像跡。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 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 于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 禮。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 鑴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 于一世。

高祖誕載,于天宮寺造《釋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 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

高祖踐位,詔曰:「夫信誠則應遠,行篤則感深。歷觀先 世靈瑞,乃有禽獸易色,草木移性。濟州東平郡靈像 發輝,變成金銅之色。殊常之事,絕于往古。熙隆妙法, 理在當今。有司與沙門統曇曜令州送像達都,使道 俗咸睹實相之容,普告天下,皆使聞知。」先是,於恆農 荊山造珉玉丈六像一。永平三年冬,迎置於洛濱之 「報德寺」,世宗躬觀致敬。

《靈徵志》:「太和十九年六月,徐州表言丈八銅像汗流 於地。」

永安普泰。永熙中京師平等寺《定光金像》。每流汗國 有事變時。咸畏異之。

永安三年二月,京師民家有二銅像,各長尺餘,一頤 下生白毫四,一頰傍生黑毛一。

《胡叟傳》:叟入蜀,多為豪㒞所尚。時蜀沙門法成鳩率 僧旅,幾於千人,鑄丈六金像。劉義隆惡其聚眾,將加 大辟。叟聞之,即赴丹陽,啟申其美,遂得免焉。復還於 蜀。法成感之,遺其珍物,價值千餘匹。叟謂法成曰:「緯, 蕭何人,能棄明珠,吾為德請財何為也。」一無所受。 《法苑珠林》元魏涼州山開出像者。至太武太延元年, 有離石沙門《劉薩訶》師,歷遊江表,禮鄮縣塔,至金陵 開育王舍利。能事將訖,西至涼州西一百七十里番 和郡界,東北望御谷山,遙禮而入,莫測其然也。訶曰: 「此山崖當有像出,靈相具者,則世樂時平;如其有缺, 則世亂人苦。」經八十載,至正光元年,因大風雨雷震 山巖,挺出石像,高一丈,八足,形相端嚴,唯無有首。登 即選石命工,安訖還落。魏道凌遲,其言驗矣。

《魏書世祖本紀》:「太平真君七年,詔諸州坑沙門,毀諸 佛像,徙長安城工巧二千家于京師。夏四月戊子,鄴 城毀五層佛圖,于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皆曰:『受命 于天,既壽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法苑珠林》: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是北魏太平 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任崔浩,殘害釋種,毀破浮圖, 廢棄法事。又於後宮內掘地得一金像,浩乃穢之陰 處,尤痛,叫聲難忍。太史卜曰:「由犯大神故。」于是廣祈 名山,多賽祠廟,而痛苦尤重,內痛彌甚。有信宮人,屢 設諫曰:「陛下所痛,由犯釋像。請祈佛者,容可止苦。」浩 曰:「佛為大神耶?試可求之。」一請便愈,欣慶易心。乃以 車馬迎康僧會法師,請求洗懺。從受五「戒,深加敬重。」 《洛陽伽藍記》:「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在宣陽門外一 里御道東,伽藍之妙,最為稱首。時世好崇福,四月七 日,京師諸像皆來此寺,尚書祠部曹錄像名有一千 餘軀。至八日,以次入宣陽門,向閶闔宮前,受皇帝散 花。于時金花映日,寶蓋浮雲,幡幢若林,香煙似霧。梵 樂法音,聒動天地。百戲」騰驤所在駢比。名僧德眾負 錫為群。信徒法侶持花成藪。車騎填咽繁衍相傾。時 有西域胡沙門見此唱言「佛國。」

永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寺西有宜牛里,里內有陳 留王景皓、侍中安定公胡元吉,舍半宅安置僧徒。時 有奉朝請孟仲暉者,武城人也。父賓,金城太守。暉志 性聰明,學兼釋氏,《四諦》之義,窮其旨歸。忽來造第,與 沙門論議,時號為「元宗先生。」暉遂造人中夾紵像一 軀,相好端嚴,希世所有,置皓前廳,須臾光彌寶座。永 安二年中,此像每夜行遶其座,四面腳跡隱地成文。 於是士庶異之,咸來觀矚,由是發心者亦復無量。永熙三年秋,忽然自去,莫知所之。其年冬,京師遷鄴。武 定五年,暉為洛州開府長史,重加採訪,寥無影跡。 永寧寺,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也。中有九層浮 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 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遙已見之。初掘基至黃泉下 得金像三十軀。太后以為信法之徵,是以營建過度 也。浮圖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極。殿中有丈八金像 一軀,人中長金像十軀,繡珠像三軀,織成五軀,作功 奇巧,冠于當世。外國所獻經像,皆在此寺。

長秋寺,劉騰所立也。中有三層浮圖一所,金盤靈剎, 耀諸城內。作六牙白象,負釋迦在虛中莊嚴。佛事悉 用金玉,作工之異,難可具陳。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 邪師子導引其前,吞刀吐火,騰驤一面,綵童上索,詭 譎不常,奇伎異服,冠于都市。像停之處,觀者如堵,迭 相踐躍,常有死人。

昭義尼寺,閹官等所立也。在東陽門內一里御道南。 寺有一佛二菩薩,塑工精絕,京師所無。四月七日,常 出詣景明,景明三像恆出迎之,伎樂之盛,與劉騰相 比。

宗聖寺有像一軀,高三丈八尺,端嚴殊特,相好畢備, 士庶瞻仰,目不暫瞬。此像一出,市井皆空,炎光輝赫, 獨絕世表。妙伎雜樂,亞于劉騰。城東士女,多來此寺 觀看也。

建春門外一里餘,至東石橋。南北而行。石橋南道有 景興尼寺,亦閹官等所共立也。有金像輦,去地三尺, 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作 工甚精,難可揚榷。像出之日,常詔羽林一百人舉此 像,絲竹雜伎,皆由旨給。

平等寺,廣平武穆捨宅所立。在青陽門外二里御道 北,所謂孝敬里也。寺門外金像一軀,高二丈八尺,相 好端嚴,常有神驗,國之吉凶,先炳祥異。孝昌三年十 二月中,此像面有悲容,兩目垂淚,遍體皆濕,時人號 曰「佛汗。」京師士女空市里往而觀之,有比丘以淨綿 拭其淚,須臾之間,綿濕都盡。更以他綿換,俄然復濕, 如此三日乃止。明年四月,尒朱榮入洛陽,誅戮百官, 死亡塗地。永安二年三月,此像復汗,士庶復往觀之。 五月,北海王入洛,莊帝北巡。三年七月,此像悲泣如 初。每經神驗,朝野惶懼,禁人不聽觀之。至十二月,尒 朱兆入洛陽,擒莊帝于晉陽。在京宮殿空虛,百日無 主。永熙元年,平陽王入纂大業,始造五層塔一所,平 陽王,武穆王少子。詔中書侍郎魏收等為寺碑文。至 二年二月五日,土木畢功,帝率百僚作萬僧會。其日 寺門外有石像無故自動,低頭復舉,竟日乃止。帝躬 禮拜,怪其詭異。中書舍人靈景曰:「石立社移,上古有 此,陛下何怪也?」帝乃還宮。七月中,帝為侍中斛斯椿 所偪,奔于長安。至十月終,而京師遷鄴焉。

孝義里東市北殖貨里。里有太常民劉胡兄弟四人, 以屠為業。永安年中,捨宅為歸覺寺,合家人入道焉。 普泰元年,此寺金像生毛,眉髮悉皆具足。尚書左丞 魏季景謂人曰:「張天錫有此事,其國遂滅。此亦不祥 之徵。」至明年而廣陵被廢死。

「聞義里。」有燉煌人宋雲宅,與惠生向西域取經。從鄯 善西行一千六百四十里,至左未城。城中圖佛與菩 薩,乃無胡貌。訪古老,云是呂光伐胡所作。

從未城西行二十二里,至捍磨城。南十五里,有一大 寺,三百餘眾僧。有金像一軀,舉高丈六,儀容超絕,相 好炳然,面恆東立,不肯西顧。父老傳云:「此像本從南 方騰空而來」,於殿國王親見禮拜,像載歸,中路夜宿, 忽然不見。遣人尋之,還來本處。即起塔,封四百戶,供 灑掃。人戶有患,以金箔貼像,所患處得陰愈。後人於 此像邊造丈六像者,及諸像塔乃至數千,懸綵幡蓋 亦有萬計。魏國之幡過半矣。幡上隸書,多云「太和十 九年,景明二年」,延昌二年。唯有一幡,觀其年號,是姚 興時幡。

佛沙伏城。川原沃壤,城郭端直,民戶殷多,林泉茂盛, 土饒珍寶,風俗淳善。其城內外凡有古寺,名僧德眾, 道行高奇。城北一里有白象宮。寺內佛事,皆是石像, 裝嚴極麗,頭數甚多,通身金箔,昡曜人目。寺前繫白 象樹,此寺之興,實由茲焉。花葉似棗,季冬始熟。父老 傳云:「此樹滅,佛法亦滅。」寺內圖太子夫妻以兒女乞 《婆羅門像》,胡人見之,莫不悲泣。

《山西通志》:「童子寺在太原縣西十里,北齊天保年建, 時有二童子見于山,又有大石若世尊像,遂鑴為佛, 因名童子寺。」

《北齊書後主本紀》,「後主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 然油萬盆,光照宮內。」

《法苑珠林》:「北齊末,晉州靈石寺沙門僧護,守道直心, 不求慧業,願造丈八石像,眾僧咸怪其言。大後於寺 北谷中見有臥石,可長丈八,乃雇匠就而造佛向。經 一周,面腹粗了,而背猶著地,以六具車拗舉之不動。 經夜自翻,旦視欣然,即就營作,移在佛堂。晉州陷日像汗流地。周兵入境,先燒寺塔。此像被焚,初不變色」, 唯傷二指。後欲倒之,人牛六十,牽挽不遂。忽有異僧, 咸無識者,以瓦木《士塹》雜壘圍之,須臾便了,失僧所 在。像後降,夢信心者曰:「吾患指痛。」其人寤而補之。隋 氏啟運,如前開復。開皇十五年,有盜旛蓋者,即夢丈 八人入室索之,其賊慚怖而送。

「東晉孝武寧康三年四月八日,襄陽檀溪寺沙門釋 道安,盛德昭彰,擅聲宇內。於郭西精舍鑄造丈八金 銅無量壽佛。明年季冬,嚴飾成就。晉鎮軍將軍雍州 刺史郗恢之,創立襄部贊擊福門。其像夜出,西遊萬 山,遺示一跡,印文入石。鄉邑道俗,一時奔走,驚嗟迎 接,還本供養。後以其夕出住寺門,眾咸駭異,恢乃改」 名金像寺。至梁普通三年四月八日下敕於建興苑 鑄金銅華趺,高五尺九寸,廣九尺八寸。莊嚴既訖,泝 流送之,以承像足,立碑頌德。劉孝儀文,蕭子雲書,天 下稱最。碑現在建興,周武滅法,建德三年甲午之歲, 太原公王秉為襄州刺史,副鎮將上開府長孫哲,志 不信法,聞有靈感,先欲毀除。邑中士女,被廢僧尼,聞 欲除滅,哀號盈路。哲見道俗歎惜,瞋怒彌盛,逼逐侍 從,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以繩繫頸,挽牽不動。哲謂 不用心,杖監事者各一百,牽之如初。又加三百,不動 如故。哲怒愈壯。又加五百,牽引方倒,聲振地動,人皆 悚慄。哲獨喜踴,即令融毀,揚聲唱快,便馳馬欲報刺 史。纔可百步,忽然落馬失瘖,直視四支不舉,至夜便 卒。道俗唱快。哲當毀像時,於腋下倒垂衣內。銘云:「晉 太元十九年歲次甲午月朔日次,比丘道安於襄陽 西都郭,造丈八金像一軀。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 年當滅後,計年月興廢,悉符合焉。」信知安師聖人,誠 無虛記。今本所住名啟法寺,所覆之石,人鑿取,今現 存焉。

周武建德三年,猜忌佛法,勇意殄滅,天下闇冥。有宜 州姜明者督事,夜行經州北百餘里山中行,往往常 見上山光明,怪之,因巡行光處,見有臥石,狀如像形, 便掘尋之,乃是鐵礦,不可鏨鑿,故其形。磓高三丈 許,欲加磨鎣,卒不可觸。又向下尋,乃有石趺,孔穴具 足。乃共村人以拗舉之,其像欻然流下,逕趣趺孔,卓 然峙立。眾以為奇瑞,以奏聞徹。時天元嗣曆,佛日將 融,乃改為「大象元年」,仍以其處為「大象寺。」

元魏涼州山開,出像無首。至周元年,治涼州城東七 里澗,忽石出光,照燭幽顯。觀者異之,乃像首也。奉安 像身,宛然符合神儀。雕缺四十餘年,身首異處,二百 許里。相好昔虧,一時還備。時有燈光流照,鐘聲飛響, 皆莫委其來也。周保定元年,立為瑞像寺。建德將廢, 首又自落。武帝令齊王往驗,乃安首像項,以兵守之。 及明還落如故,遂有廢法,國滅之徵接焉。備于《周釋 道安碑》。「周雖毀教,不及此像。開皇通法,依前置寺。大 業五年,煬帝西征,躬往禮覲,改為感通道場」,今像存 焉。依圖擬者非一,及成長短,終不得定。

隋時凝觀寺僧法慶,開皇三年造《夾紵釋迦立》像一 軀,舉高一丈六尺,像功未畢,慶身遂卒。其日又有寶 昌寺僧大智死經三日而更甦活,遂向寺僧說云:於 閻羅王前見僧法慶,甚有憂色。少時之間,又見像來 王前,王遽走下階,合掌禮拜此像。像謂王曰:「法慶造 我,今仍未畢,奈何令死?」王自顧問一人曰:「法慶合死 未?」答曰:「命未合終,而食料已盡。」王曰:「可給荷葉,令終 其福業也。」俄而不見。大智甦活為寺僧說之,乃令於 凝觀寺看之,須臾之間,遂見法慶甦活所說與大智 不殊。法慶甦後,常食荷葉以為佳味,及噉餘食,終不 得下。像成之後,數年乃卒。其像儀相圓滿,屢放光明。 周襄州峴山華嚴寺行像者,古來木像,莫知其始,而 面首殊麗,瞻仰無已。可高五丈許,徵應在昔,不復具 陳。及周滅法,人藏其首。隋開皇乃出,如前莊嚴,以為 坐像,號曰「盧舍那佛。」每年祈福,以為歸依之所也。隋 文將崩,兩鼻洟出,霑汙懷中,金薄剝起,洟流有光,拭 之無塵,望還如洟。

「隋開皇中,蔣州興皇寺佛殿被焚。當陽丈六金銅大 像并二菩薩,俱長丈六。其模戴顒所造,正當棟下。于 時焰火大盛,眾人拱手,咸共嗟悼,大像融滅。忽見欻 起,移南一步,棟梁摧下,像得全形,四面甎木炭等,皆 去像身五六尺許。雖被火焚,而金色不變,趺下有銘。」 大眾咸駭,歎聲滿路。今移在白馬寺,鳥雀無踐。至唐 永徽二年,盜者欲利像銅,乃鋸窗櫺斷,將欲拔出,遂 被壓腕,求拔不得脫。至曉,僧問盜者,云「有一人著白 衣,在堂內撮手求脫不得也。」

隋京師日嚴寺石影像者,其形八楞,紫石英色,高八 寸,徑五寸,內外映徹。昔梁武太清年中,有西域僧將 來會,時遇侯景作亂,遂安江州廬山西林寺像頂上。 隋開皇十年,煬帝鎮於揚越,廣搜英異,江表文記,悉 總收集,乃於《雜記》中得《影像傳》,即令舍人王延壽往 寺推覓得之。自任晉藩以來,每有行往,常以烏漆函 盛之,令人捧而前行。後登儲貳,乃送曲池日嚴寺。有令當寺看守封鎖,勿令外人見之。寺即帝之所造也。 大業之末,天下沸騰,京邑僧眾,常來瞻睹。有住此寺, 亦未之信。重以見石中金晃晃,疑似佛像耳。仍見名 行諸僧,互說不同,咸言了了分明,面目相狀,未曾有 昧。每慨無所見。又潔齋別懺,七日後,「依前觀之,見有 銀塔。後又觀之,見有銀佛。而道俗同觀,往往不同。或 見佛塔菩薩,或見僧眾列坐,或見帳蓋旛幢,或見山 林八部,或見三途苦相,或見七代存亡。一睹之間,或 定或變。雖善惡交現,而善相繁焉。故來祈者,咸前發 願,往作何形,來生何處。依言為現,信為幽途之有鏡 者也。」至貞觀六年七月內下敕「入內供養。」

隋邢州沙河縣寺四面佛者,隋祖時,有人入山,見僧 守護此佛,銅身高三尺餘,便請遂許,失僧所在。諸處 聞之,競來引挽,都不得起。唯沙河寺僧引之,隨手至 寺。後入寺側,獲金一塊,上二鳥形,銘云:「擬度四面佛。」 因度之,像身上都是烏形。後忽失之,於寺側瀅中數 有光現,尋乃漉出。隋後主聞,遣工冶鑄擬之,卒不成。 經二百餘日乃成,終有缺少,遂罷。

《佛祖統紀》:開皇十三年,帝幸岐州,蒐於南山,逐獸入 古窯中,忽失所在,但見滿窯損佛像。沙門曇遷曰:「比 周武毀法,故聖像多委溝壑。」帝乃下詔,諸有佛像碎 身遺影者,所在官檢送寺莊嚴。

《法苑珠林》:「開皇十五年,黔州刺史田宗顯至同泰寺 禮拜佛像,像即放光。公發心造正北大殿一十三間, 東西夾殿九間,被運材木,在荊上流五千餘里,斫材 運之,至江散放其木,流至荊州,自然泊岸,雖風波鼓 扇,終不遠去。遂引上營之,柱徑三尺,下礎闊八尺,斯 亦終古無以加也。大殿以沈香帖遍,中安十三寶帳, 並以金寶莊嚴。乃至榱桁藻井無非寶華間列。其東 西二殿瑞像所居並用檀帖。中有寶帳華炬,並用真 金所成。」窮極宏麗天下第一。

隋時,有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者,西域天竺之瑞像 也。相傳云:「昔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往安樂界請 阿彌陀佛,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像,願力莫由, 請垂降許。」佛言:「汝且前去,尋當現彼。」及菩薩還,其像 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上。菩薩取葉 所在圖寫,流布遠近。漢明感夢,使往祈法,便獲迦葉、 「摩騰等至雒陽。後騰姊子作沙門,持此瑞像又達此 國,所在圖之,未幾,齎像西返,而此圖傳,不甚流廣。魏 晉以來,年代久遠,又經滅法,經像漂除,此之瑞跡,殄 滅不見。」隋文帝開教,有沙門明憲,從高齊道長法師 所得此一本,說其本起,與傳符焉。是以圖寫流布,遍 於宇內。時有北齊畫工曹仲達者,本是曹國人。善於 丹青,妙畫梵跡,傳模像瑞,京邑所推。故今寺壁《正陽》, 皆其真範也。

隋江都安樂寺釋慧海,俗姓張氏,清河武城人也。善 閑經論,然以淨土為業,專精致感。忽有齊州僧道銓, 齎《無量壽像》來,云「是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 往彼安樂世界,圖寫儀容。」既冥會素情,深懷禮懺,乃 睹神光照爍,慶所希幸。於是模寫懇苦,願生彼土,沒 齒為念。

《集異記》:「隋開皇中,釋子澄空年甫二十,誓願於晉陽 汾西鑄鐵像,高七十尺焉。鳩集金炭,細求用度,周二 十年,物力乃辦。於是告報遐邇,大集賢愚,然後選日 而寫像焉。及煙焰息滅,啟鑪之後,其像無成。澄空即 深自咎責,稽首懺悔,復堅前約,再謀鑄造,精勤艱苦。 又二十年,事費復備,則又告報遐邇,大集賢愚,然後」 選日而寫像焉。及啟鑪,其像又復無成。澄空於是呼 天求哀,叩佛請罪,大加貶挫,深自勤勵。又二十年,功 力復集,乃告遐邇,大集賢愚,然後選日而寫像焉。及 期,澄空乃登鑪巔,百尺懸絕,揚聲謂觀者曰:「吾少發 誓願,鑄寫大佛,今年八十,兩已不成。此更違心,則吾 無身以終志矣。況今眾善,虛費積年,如或踵前失,吾 亦無面目見眾善也。吾今俟其啟鑪,欲於金液而捨 命焉。一以謝𠎝於諸佛,二以表誠於眾善。儻大像圓 滿,後五十年,吾當為建重閣耳。」聚觀萬眾,號泣諫止, 而澄空殊不聽覽。俄而金液注射,赫耀踴躍。澄空於 是揮手辭謝,投身如飛鳥而入焉。及開鑪鐵像,莊嚴 端妙,毫髮皆備,自足并州之人咸思起閣以覆之。而 佛身洪大,功用極廣,自非殊力,無自而致。開元初,李 暠充天平軍節度使,出游,因仰大像,歎曰:「如此相好, 而為風日所侵,痛哉!」即施錢七萬緡,周歲之內,而重 閣成就。只今北都謂之平等閣者是也。計僧死像成 之日,至暠正五十年矣。以釋法推之,則暠也得非澄 空之「後身歟。」

《太平廣記》:「隋蔣州大歸善寺釋慧偘,曲阿人也。靈通 幽顯,世莫識之。而翹敬尊像,事同真佛。每見立像,不 敢輒坐,勸人造像,惟作坐者。」

《法苑珠林》,晉沙門道安鑄造丈八金銅無量壽佛,至 周長孫哲而毀。隋末分崩,方隅守固。襄陽留守竇盧 褒攝據一部,屬王世充有啟法寺憲法師者,為士俗所重,數諫竇君,令投唐國,竇不從。憲與士俗內外通 使京輔,遂發兵至襄陽。竇固守三度兵至,圍城不陷, 後知憲情,遂密殺之。憲臨終語弟子蘇富婁曰:「我與 汝父見毀安師金像,自爾已來,遺跡不嗣,我死後,可 依造之。」及武德四年,官軍圍急,竇降方恨,不取憲語, 枉殺何酷!斯即於國有功,無人申者。城平,富婁便從 俗服。憲有衣資什物,並富婁收拾,乃有心擬像,不知 何模樣,一冶便成,無有闕少。當鑄像時,天陰雲有雨 華如李,遍寺內。富婁性巧,財月自富。又於家內造金 銅彌勒像,高丈餘。後夢憲令其更造佛像,乃於梵雲 寺造大像,高五十九尺。昔隋初秦孝王後曾鎮襄都, 聞安師古像形製甚異,乃遣人圖之,於長安延興寺 造之。初鑄之夕,亦感天樂雨華,大有靈瑞。像今現在 延興寺也。

「大業十二年,同泰寺瑞像數汗。其年朱粲賊破掠諸 州,來至荊邑,營於寺內,大殿高臨城北。賊上殿上射 城中。留守患之,夜以火箭燒之。城中道俗悲悼,瑞像 滅失。其夜不覺像踰城而入,至寶光寺門外立,且見 像存,合城欣悅。」賊散,看像故處,一不被燒,灰炭不及。 今續立殿不如前者。偽梁蕭銑鳳鳴五年,偽宋王楊 「道生等至寺禮拜,像大流汗,身首雨流,竟日不息。其 年九月,大唐兵馬從蜀江下。其月二十日,寺僧法通 以唐運將統,希求一瑞,遶像行道,其夜放光明滿堂。 至二十五日,光彩漸滅。其日,趙郡王兵馬入城。」斯亦 慶幸大同,故流光為其善瑞也。至於亢暘之月,宰牧 致誠,無不畢應。至貞觀六年六月大旱,都督應國公 武彠,迎像建齋,行道七日。官僚上下立於像前,一心 觀佛。良久,雲氣四布,甘雨滂流。其年大熟,都督乃捨 黃金,更度瑞像輦輿,旛華莊嚴,眾具備矣。

《法苑珠林》:唐隴西李大安,工部尚書大亮之兄也。武 德中,大亮任越州總管,大安自京往省之,大亮遣奴 婢數人從兄歸,至穀州鹿橋,宿於逆旅。其奴有謀殺 大安者,候其眠熟,夜已過半,奴以小劍刺大安項,洞 之,刃著於床,奴因不拔而逃。大安驚覺,呼奴其不叛 者,奴婢欲拔刃,大安曰:「拔刃便死,可先取紙筆作書」 畢,縣官亦至,因為拔刃洗瘡,加藥,大安,遂絕。忽如夢 者,見一物長尺餘,闊厚四五寸,形似豬肉,去地二尺 許,從戶入,來至床前,其中有語曰:「急還我豬肉。」大安 曰:「我不食豬肉,何緣負汝?」即聞戶外有言曰:「錯,非也。」 此物即還,從戶出,大安仍見庭前有池水,清淺可愛, 池西岸上有金像,可高五寸,須臾漸大,而化成為僧, 被袈裟甚新淨。語大安曰:「被傷耶?我今為汝將痛去, 汝當平復還家,念佛修善也。」因以手摩大安頸瘡而 去。大安得其形狀,見僧背有紅繒補袈裟,可方寸許, 甚分明。既而大安覺,遂甦,而瘡亦復不痛,能起坐食。 十數日,京宅子弟迎至家,家人親故來視,大安為說 被傷由狀及見像事。有一婢在傍聞說,因言:「大安之 初行也,安妻使婢詣像工,為造佛像。像成,以彩畫衣, 有一點朱汗像背上。當令工夫之,不肯,今仍在,形狀 如郎君所說。」大安因與妻及家人共起觀像,乃同所 見無異,其背點宛然補處。於是歎異,信知聖教不虛。 遂加崇信佛法,彌殷禮敬,益年不死。

唐武德年,邡州西南慈烏川有郝積者,素有信敬。見 群鹿常在山上,逐去還來,異之。掘鹿所止處,得石像, 高一丈四尺許,移出川中村內,至今現存。自像出後, 群鹿因散。故老傳云:「迦葉佛時所藏有四十軀,今雖 兩現,餘在山隱。其形如今玉華東鐵礦像相似,不可 獲矣。」

冀州故觀城人姜滕生,武德末年忽遇惡疾,遂入蒙 山醫療,積年不愈,後始還家,身體瘡爛,手足指落。夜 眠忽夢見一白石像,可長三尺許,謂之曰:「但為我續 手,令爾即差。」至旦忽憶於武德初年在黍地裏打雀, 於故村佛堂中取《維摩經》裂破,用繫杖頭嚇雀。有人 見者云:「裂經大罪。」滕生反更惡罵,遂入堂中打白石 像,右手斷落。夢中所見,宛然舊像。遂往佛前,頭面作 禮,盡心悔過。雇匠續其像手,造《經》四十卷,營一精舍。 一年之內,病得全愈。鄉人號為「聖像。」其堂及像並皆 見在。

《雲仙雜記》:「元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於四眾,每歲 五馱無餘。」

《宋高僧傳》:釋惟忠出家法定寺,寺有彌勒聖像。唐武 德中,忽有枯查沿江而至,夜發光明,因雕作像首。貞 觀中,竇軌為長史,劍門佛首光見,引達於府。竇公令 人迎取數百人,亦不能勝,乃令祝之,任欲何往,遂言 可就法定否,乃一人能舉,竇遂造佛身,長史高士廉 蓋殿以安之。

《冥祥記》:「鳳州城南有明相寺,佛數尊皆飾以金焉。亂 離之後,有貧民刮金鬻而自給,迨至時寧,金彩已盡, 於是遍身生癬,癢不可忍,必須以物自刮,皮盡至肉, 肉盡至骨而死焉。」

唐貞觀二十年,征龜茲,有薛孤訓者,為行軍倉曹軍及屠龜茲後,乃於精舍剝佛面金,旬日之間,眉毛盡 落。還至伊州,乃於佛前悔過,以所得金皆為造功德, 未幾眉毛復生。

《太平廣記》:唐貞觀中,有人任巂州一縣令,往高昌,於 寺得一真珠像。至京師諸大寺欲與千貫錢買之,不 肯,遂毀破賣得一千三百貫。後月餘患腫,寤寐之間, 見一僧云:「何因毀壞尊像?」遂遣人拔其舌,長尺餘,苦 痛呻吟,數日而死。德安縣令薛逵備知此事。

「并州有人解畫,曾陷北虜,突厥可汗遣畫佛像。此人 時偷彩色,恐被搜獲,紙裹塞鼻中,鼻中血出數升。此 人後為僧,唐貞觀中於山東住寺,漸漸患鼻。二三年 後,鼻中生肉,甚大如桃,膿血狼藉,酸疼不已。後請僧 靈顗懺悔,病亦不愈,十年始亡。」靈顗嘗住慈恩寺說 其事。

《法苑珠林》:「襄州峴山華嚴寺行像,隋文將崩,兩鼻洟 出。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內,洟還連出,塗漫懷內,方圓 一尺,初未委也。及後太宗昇遐,方知兆見。至六月內, 洟又重出,合州同懼,不知何禍。至七月內,漢水汎漲, 溢入城郭,深丈餘,陷溺不少。今在本寺,祈求殷矣。」 唐永徽年,雍州藍田東悟真寺。寺居藍谷之西崖,製 窮山美,殿堂嚴整。有像持寺北隒,更修別院,大石橫 嶷,甚為妨礙。乃以火燒水,沃之令散,終無以致。便以 鐵鎚打破,中獲金像一軀,四面無縫,天然裹甲,不知 何來。像趺全具,非工合作,亦不識是何珍寶。高五寸 許,今在山寺。其年益州光明柱上有一佛二菩薩現, 雖削還影出。初在九隴佛堂,長史張緒「以《聚眾移入 光明》」,今現在。

唐雍州鄠縣東灃水西李趙曲有金像,高三尺六寸, 并焰光四尺,數放光明。像形露右膊,極威嚴。余聞往 尋見之,趺上銘云:「秦建元二十年四月八日,於長安 中寺造十王慧韶感佛泥曰,達遇遺像。是以賴身之 餘,造鑄神模,若誠感必應,願使十方同福。」銘文如此。 問其獲緣,云:「昔廢二教」,遂藏於灃水羅仁渦中。有人 岸行,聞渦中有聲,亦放光明,向村老說,便趣水求。渦 中純沙,水出光明,便就發掘,乃獲前像。時尚在周村 家藏隱,互相供養,閉在閑堂,放光自照,今在村中。 唐顯慶四年,撫州刺史祖氏為亢旱故,請祈無效。有 人於州東山見有形像,莫測其由。將事移徙,鏗然不 動,風聲扇及,遠近同趣。有潭州人云:「彼寺失之,乃在 此耶?」尋其行路,乃現二跡,各長三尺,相去五百里。刺 史以亢炎既久,便往祈請,盡州官庶香華,步往二十 里許,泣告情事,勤至彌甚。使三人捧之,飄然應接,返 還州寺。隨路布雲,當夕霈下,遂以豐足。今在撫州。 唐幽州漁陽縣無終戍城內有百許家。龍朔二年夏 四月,戍城火災,門樓及人家屋宇並為煨燼,惟二精 舍及浮圖并佛龕上紙簾蘧蒢等,但有佛像,獨不延 燎。火既不燒,巋然獨在。時人見者莫不嗟異,以為佛 力支持。

唐并州城西有山寺,寺名「童子」,有大像坐高一百七 十餘尺。皇帝崇敬釋教,顯慶末年,巡幸并州,共皇后 親到此寺。及幸北谷開化寺,大像高二百尺,禮敬瞻 睹,嗟歎希奇。大捨珍寶,財物衣服,并諸妃嬪內宮之 人,並各捐捨。并敕州官長史竇軌等,令速莊嚴,備飾 聖容,并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還京之日,至龍朔二 「年秋七月,內官出袈裟兩領,遣中使馳送二寺大像。 其重子寺像披袈裟,日從旦至暮,放五色光,流照崖 巖,洞燭山川。又入南龕小佛,赫奕堂殿,道俗瞻睹,數 千萬眾。城中貴賤,睹此而遷善者,十室而七八焉。 唐龍朔三年春二月,沁州像現州北六十餘里,在綿 上縣界長谷中,半崖上有古佛龕,中有」三鋪石像,中 央像常放光明,照燭林谷。村人異之,以事聞州,遂以 達上。上乃敕京師大慈恩寺僧元秀,共使人乘驛往 審。登到之時,即見光明,如火,流飛出沒,然續不絕。時 有雲至龕窟,其光暫隱。雲去光現,便即馳報。敕令圖 寫,重復依審,光還如初。頻繁三夕,如初照耀。至今相 傳,光仍不斷。此處山林勝地鬱茂。石龕佛像。古跡甚 多。莫委其初。睹瑞彌繁。

唐益州郭下法聚寺畫《地藏菩薩》,卻坐繩床,垂腳高 八九寸。本像是張僧繇畫。至麟德二年七月,當寺僧 圖得一本《放光》,乍出乍沒,如似金環,大同本光。如是 展轉圖寫出者,類皆放光。當年八月,敕追一本入宮 供養。現今京城內外道俗畫者供養,並皆放光,信知 佛力不可測量。

「唐麟德二年,簡州金水縣北三學山,舊屬益州。寺僧 慧昱,今權例得住益州郭下空慧寺,從州往荊州長 沙寺瑞金銅像所,至誠發願,意欲圖寫瑞像供養。」訪 得巧匠張淨眼,使潔淨如法,已畫得六軀,未有靈感。 至第七軀,即放五色神光,洞照內外,遠近皆睹。經於 七日,光漸隱滅。道俗驚喜,不可具述。慧昱將此像來 入長安,未及莊飾,并欲畫左右侍者、菩薩、聖僧供養 具等。當時奉敕,令京城巧匠至中臺,使百官諸學士監看,令畫《西國志》六十卷,圖有四十卷。慧昱為外無 好手,就中臺憑匠范長壽,裝畫像在都堂。至六月七 日夜至三更初,像放五色光明,徹照堂外。有守堂人 出外起止,見堂上火出,謂內失火,驚走唱叫。堂內當 直官十人并兵士三十餘人,為天熱並露身眠,光普 照身,人人相見,身體赤露,驚起具服。惟有一官,姓石 名懷藏,素無信心,但見外光,看身純黑,光照徹旦方 歇。其石懷藏發露自責,盡誠悔過,亦不見光,照身得 明。及諸院官人兵士等,聞喚見光,並來看之。聞見之 者,並皆發心,盡行齋戒。諸官人等皆畫一本,至家供 養。

《辯正記》「陳元範妻張氏,精心奉佛,恆願自作一金像, 終身供養,有願莫從。專心日久,忽有觀世音金像,連 光五尺,現高座上,眾歎其精感所致。」

《唐書狄仁傑傳》:武后將造浮屠大像,度費數百萬,官 不能足,更詔天下僧日施一錢助之。仁傑諫曰:「工不 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終由地出。不損百姓,且將 何求?今邊陲未寧,宜寬征鎮之徭,省不急之務。就令 雇作,以濟窮人,既失農時,是為棄本。且無官助,理不 得成。既費官財,又竭人力,一方有難,何以救之?」后由 是罷役。

《張廷珪傳》:「廷珪,河南濟源人。慷慨有志尚。第進士,補 白水尉。舉制科異等,累遷監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 稅天下浮屠錢,營佛祠於白司馬坂,作大像,廷珪諫, 以為傾四海之財,殫萬民之力,窮山之木為塔,極冶 之金為像,然猶有為之法,不足高也。填塞澗穴,覆壓 蟲蟻,且巨億計,工員窮窶,驅役為勞,饑渴所致,疾疹 方作。又僧尼乞丐自贍,而州縣督輸,星火迫切,鬻賣 以充,非浮屠所謂隨喜者。今天下虛竭,蒼生彫敝。謂 宜先邊境,實府庫,養人力。」后善之,召見長生殿,賞慰 良厚,因是罷役。

《李嶠傳》:長壽三年,嶠為成均祭酒平章事。武后將建 大像於白司馬坂,嶠諫:「造像雖俾浮屠輸錢,然非州 縣承辦不能濟,是名雖不稅而實稅之。臣計天下編 戶,貧弱者眾,有賣舍帖田供王役者,今造像錢積十 七萬緡,若頒之窮人,家給千錢,則紓十七萬戶饑寒 之苦,德無窮矣。」不納。

《太平廣記》:「唐神龍年中,襄陽將鑄佛像,有一老姥至 貧,營求助施,卒不成。姥有一錢,則為女時母所賜也, 寶之六十餘年。及鑄像時,姥持所有,因發重願,投之 爐中。及破爐出像,姥所施錢,著佛胸臆,因磨錯去之。 一夕,錢又如故。僧徒驚異,錢至今存焉。」

《吳地記》:「般若臺,晉穆侯何曾置,內有水池石橋,銅像 一軀,高一丈六尺,高士戴顒建。唐景龍二年,有神光 現,數日不歇,奉敕改神景寺。東北有般若橋,因寺而 名。」

《太平廣記》:婺州開元寺門有二金剛,世稱其神,鳥雀 不敢近,疾病祈禱者累有驗,往來致敬。開元中,州判 司於寺門樓上宴會,眾人皆言金剛在此,不可。一人 曰:「土耳,何能為?」乃以酒肉內口。須臾,樓上雲昏電掣, 既風且雷,酒肉飛揚,眾人危懼,獨汙金剛者,拽出樓 外數十丈而震死。

《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三載四月,敕兩京天下州郡, 取官物鑄金銅天尊及佛各一軀,送開元觀開元寺。」 《宋高僧傳》:「釋慧雲往報成寺,發願摹寫彌勒像,舉高 一丈八尺,募人出赤金。於時施者委輸,逡巡若丘阜 矣。遂振橐籥,程巧工,一鑄克成,相好奇特。」迨景雲元 年,雲於寺東廊南隅造別殿,安聖容。太極元年五月 十三日,改元延和。是歲,刑部尚書王志愔為採訪使, 至浚郊宣敕:「應凡寺院無名額者,並令毀撤。所有銅 鐵佛像收入近寺。」雲移所鑄像及造殿宇門廊,猶虧 綵繢,遇新敕,乃輟工。雲於彌勒像前泣淚焚香,重禮 告曰:「若與此有緣,當現奇瑞,策悟群心。」少頃,像首上 放金色光,照耀天地。滿城士庶,皆歎希有。是時生謗 毀者隨喪目,又有舌腫一尺許者。遠近傳聞,爭來瞻 禮。捨施如山,乃全勝概。像坐垂趺,人觀稽顙。涉惡報 者雲:「望像為其悔過。」斯須失明者重視,舌卷者能言, 皆願為寺之奴,持鐘掃地也。

《尚書故實》鄭廣文作《聖善寺報慈閣大像記》云:「自頂 至頤八十三尺,額珠以銀鑄成,虛中盛八石。」

「聖善寺銀佛,天寶亂為賊截將一耳。後少傅白公奉 佛銀三鋌添補,然不及舊者。會昌拆寺,命中貴人毀 像,收銀送內庫。中人以白公所添鑄比舊耳少銀數 十兩,遂詣白公索餘銀,恐涉隱沒故也。」又云:「張林說 毀寺時,分遣御史檢天下所齊寺及收錄金銀佛像。 有蘇監察者,巡覆兩街諸寺,見銀佛一尺已下者,多」 袖之而歸,謂之「蘇杠佛。」或問溫庭筠將何對好遽曰: 「無以過密陁僧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