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53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五十三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三卷目錄

 僧部列傳二十九

  唐五

  道宗       三慧

  慧頵       法恭

  智正附智現  慧稜

  智拔附法長  慧持

  慧瑜       智凱

  法敏       慧璿

  慧眺       靈睿

  僧辯       法常

  智徽       元鑒

  元會       行等

  志寬

神異典第一百五十三卷

僧部列傳二十九 编辑

唐五 编辑

道宗 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宗姓衛氏,馮翊人也。行性虛融,寬仁 篤愛,優洽成濟,有名當世。弱年遺俗,敦務釋門,專志 大論,講散文旨。周武廢道,隱形俗壤,內蘊明禁,外附 世塵。隋朝開教,便預剃落,住同州大興國寺,寺即父 祖之生地也。房室堂塔,前後增榮,背城臨水,重輪疊 映。寺立四碑,峙列方面。宗於其中,敷弘連席。悟物既」 廣,開洗塵心。而形解雄邃,聽徒崇重,四方賓客,日別 經過,周給供擬,著名道俗。大業季曆,薦餒相尋,丘壑 填骸,人民相食。惟宗遍廣四恩,開化氓隸,施物所及, 並充其供。故蒲州道愻、同州道宗住隔關河,途經即 日,情同拯濟,騰實廣焉。眾以德望攸歸,舉知寺任,統 收僧侶,慈旨弘被,以法寄人,弘成濟在律,僧眾餘學, 彝倫斯亂。乃到京室,延請沙門智首,中夏講說。宗率 其部屬三百餘人,橫經承旨,初不覺倦。立寺極久,淨 地全無,雖未執觸,終染宿煮。《釋文》至此,宗乃知非,銜 慨晚學,未成護法,乃停講翻穢,方進後文。又常徒布 薩,物貴新聞,眾多說欲,不赴斯集。及聞欲之為教,誠 為希求,本是厭怠,不成聖法。自爾盡報,躬臨說戒,諸 有不來,量事方許,無至累約。言涉勤繁者,皆為之流 淚霑巾,歔欷不已。其欽敬正法,為若此也。貞觀十二 年,遘疾,卒于所住,春秋八十有五。門徒弟子五百餘 人,奉佩法訓,無因景仰。乃竭情厚葬,故輀駕連陰,幢 蓋相接,數里之間,皂白斯滿。墳於城東,立碑表德。

三慧 编辑

按《續高僧傳》:「三慧,樓煩人。崇履涅槃,以為正業。行流 河朔,名振伊瀍。大業初年,以學功成,即下敕徵入慧 日道場。東都晚進,元津通涉,慧有功矣。而神氣清嚴, 顧盻成則鼓言動論,眾所憚焉。帝以通道明機,務須 揚選,乃敕往巴蜀,搜舉藝能。屬隋運告終,寓居邛僰。 流離從物,因事引生。而性絕煩囂,屏居弘業。酇國公 竇軌作鎮庸蜀,偏所諮崇,服其處靜自虛致斯隆敬 異等慧,觀時制用,故無虛影。武德九年,遠朝京闕,敕 見勞問,任處黃圖。工部尚書段綸,宿樹善因,造靈化 寺,欽慧道素,上奏住之。時復闡弘,重移榮彩,頗傳筆 記,後學稱尋。貞觀年中,召入參譯,綴文證義,倫次可 崇,製《翻經館序》,控清置列,贍勇豐矣。」以其年卒於本 寺,春秋七十矣。慧昔在絳州,獨處別院,感見神童形 質希世,致敬於慧云:「屈法師誡勗知事,勿耕墓所。」言 已便隱。初來之為述,後復重來,還述前事:「若不為語, 當打彼僧,必至死也。」登為問之,乃正耕田中故冢,遂 令止之。由是僧侶清晏,卒無後患。自非立正處懷,焉 使非人投告?故慧之垂訓,不許觸犯幽顯,如所引云。

慧頵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頵姓李氏,江夏人。本實隴西,世載蟬 冕。遙派合於天潢,遠條連於若木。十一世祖西晉都 亭侯重避難徂南亭于夏汭,因遂家焉。十歲出家,師 事舅氏光嚴寺明智法師。智即建初之入室,蒙命說 以開筵,乃竭志依承,義門斯啟。于斯時也,南國令主 雅重仁王,每歲肆筵,高選名德。年纔弱冠,預擬斯倫。」 高第既臨,聲唱逾遠。天子目睹,天人仰贊,光寵國恩 恭先是立。及天厭陳德,隋運克昌,金陵講席,掃土俱 盡。乃杖策遊吳,大乘頓轡,爰整其旅,廣開學市,遠招 八埏之士,以扇一極之風。蘇州刺史劉權,果達三德, 才著九能,又於簡易時務,依影法筵,悅飲河之滿腹, 欣負山而無倦。自有陳淪沒,物我分「崩,或漏網以東 歸,或入籠而北上。谷風以恩相棄,伐木以德相高,積 佇朋從,咸來謁敬。」大業之始,曲降皇華,竟以疾辭,逸 情山水。吳之高人,為之胥附。咸請處于通元,依瑞像 而弘演。有隋昏逸,作梗妖氛,乃避地毘陵,沉默宴處而顯靈。瑞相二寺,僧徒翹請弘法。寺有沙門智䂮、智 猛,風猷警邁,不乏精神。既遇通人,傾心北面。勤則不 匱,敏而有功。並繼敷揚,俱馳東箭。于時也,刑新輕典, 世涉屯蒙,長淮已南,猶稱吳國。杜威專制,端委君臨, 崇尚佛理,飲茲歸戒。大唐高祖,掃舊布新,起師臨洛, 徵威謁帝,俛首應詔,不悅於躬。頵為說宿因,釋威憂 憤,達頂生之非固,曉吳濞之失圖。威乃接足嗚咽。由 斯而別。有餘杭沙門道願、法濟等,先稟成論,義同門 戶,不遠千里,請道金陵,乃鬱相然諾。既而敷暢至理, 藥木滋繁,爰逮施奉,並無輕費。於遠行龍泉二寺,造 金銅彌勒像各一軀,坐高一丈五尺,用結來生之緣 也。貞觀元年,通元上德慧儀法師,道心精粹,量包山 海,修己安人,非幾不踐。東晉之日,吳有白「尼,至誠感 神,無遠弗屆。天竺石像,雙濟滄波。照燭神光,融耀滬 瀆。白尼迎接,因止通元。自晉距陳,多顯靈瑞。隋末揮 飆,玉石俱盡。二像尊儀,蒙犯霜露。儀師獨苦心行,切 情昏曉。以佛無殿,僧何得安。」乃跋涉山谷,昇景掄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履深冒險,還到大吳。廣開月殿, 指畫斯立。頵以風雨相感,席卷而還。無替兩時,功兼 二事。有吳縣令陳士綽者,排繁徙義,傾仰法音,請講 《法華、涅槃文》。講竟,疲役增勞,即以麈尾付囑學士智 奘曰:「強學待問,無憚慧風。師逸功倍,不慚屢照。」誓言 既止,怡然瞑目。以貞觀四年十月終于通元,春秋六 十有七。其年十一月墳于白虎之南嶺。學士弟子等 千餘人,哀泗傷心,恐芳儀之有絕,乃樹高碑,江王學 士諸麟為文。貞觀五年,弟子法韶等於墳前建《塼塔》 五層。

法恭 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恭,姓顧氏,吳郡人也。正信天發,成德 自然,妙識悟道,高情拔俗。故知為道者貴其精力,通 方者歸其至當。立朝者宗其篤誠,招隱者味其閑放。 詳之於恭,諒法侶之羽儀,人倫之準的矣。初生之夕, 室有異光,爰洎撫塵,便能捨俗,事武丘聚法師為弟 子也。受具戒後,聽餘杭寵公成實屺公毗曇。逮寵將」 亡,乃以麈尾付囑,凡斯先達,皆人傑也。恭既受法寄, 相續弘持,三吳九派之流,爭趨問道。而勞謙終日,應 對不疲,行高而挾如愚,學廣而陳面壁。後言遊建業, 歷詢宗匠,深疑碩難,每祛懷抱,固有無得之道大弘, 遺名之情斯著。乃旋軫舊壤,幽居于武丘山焉。燒指 供心,痛惱之情頓遣;檐禽庭獸,長往之志彌存。開皇 中年,州將劉權政成吳土,心遊釋教,乃嚴駕山庭,屈 還城邑,住迴向寺。既迫茲固請,翻然迴慮,以為體道 由心,道存則喪於彼我;立教在跡,教行則混其顯晦。 乃遊洛轉法,通流甘露,挹河仰嶽,均羙前奇。大唐闡 化,彌崇弘演。貞觀十一年下敕赴洛,常州法宣同時 被召,亦既來儀,深降「恩禮,對揚帷扆,辯說紛紜,明像 教之興滅,證遺法之囑付。入侍讌筵,既摛雅什,田衣 作詠,仍即賜縑。有感聖衷,深見顏色,特詔留住,傳送 京師,四事資給,務令優厚。」雍州牧魏王遙加欽請,以 為戒師。恭既膺斯請,供施特隆。自爾朝野明達,緇素 清高,聞風延佇,望室奔湊者,厥罕書矣。然其廣植德 本,遐「舉勝幢,寶殿臨雲,金容照日。講筵初闢,負笈相 趨,談疏纔成,名都紙貴。加以博通內外,學海截其波 濤;鴻筆彫章,文囿開其林藪。」以貞觀十四年十月六 日,遷神于西京大莊嚴寺,春秋七十有三。冕旒興悼, 有識含悲。降敕加以賻贈,并造靈輿,遞給傳乘,付弟 子慧鸗送柩還鄉。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窆於武丘 之南嶺。道俗奔赴,望途悼泣。門人等師資增感,歲序 易馳,非夫琬琰,孰陳不朽?乃共豎豐碑,式陳碣頌。中 書令江陵公岑文本製序,朝散大夫著作郎劉子翼 製銘。兩敘風聲,各其志矣。

智正附智現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正姓白氏,定州安喜人也。家傳信奉, 夙著弘通。纔預有知,便辭世網,識見弘舉不群蒙稚 年十一,將欲落髮,父母諸戚對之泣淚,而顏色無改。 師知其遠度也,日授未聞,隨得緣記,錄為譜牒。有所 遺忘,尋問相續。身無戲掉,口不妄傳。奉戒精勤,昏曉 自策。和上同師,私共歎異。年雖弱冠,曾無驅役,供贍」 所須,恣其學問,不盈數載,慧聲遂遠。開皇十年,文皇 廣訪英賢,遂與曇遷禪師同入魏闕。奉敕慰問,令住 勝光。仁壽元年,左僕射虞慶則欽正高行,為奏寺額, 造「仁覺寺」,延而住之,厚禮設御。正乃深惟苦本,將捐 此務,歸靜幽林。承終南至相有淵法師者,解行相高, 京城推仰,遂往從焉。道味江湖,不期「而會,因留同住, 二十八年。靜恭無事,不涉人世。有請便講,詳論正理; 無請便止,安心止觀。世情言晤,不附其口,貞梗自課, 六時無憩。」以貞觀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卒於本住, 春秋八十有一。弟子智現等,追惟永往,感恩難顧,鳩 捨餘身,於寺之西北,鑿巖龕之,銘記如在。現少出家, 諮承法教,正之箴誡,略無乖錯。至所著諸疏,並現筆 受。故正之製作也,端坐思惟,現執紙筆,承顏立侍,隨出隨書,終于畢部,乃經累載,初不賜坐也。或足疼心 悶,不覺倒仆。正呵責曰:「昔人翹足七日,尚有傳揚,爾 今纔立顛墜,心輕致也。其翹仰之極,復何得而加焉!」 正凡講《華嚴》《攝論》《楞伽》《勝鬘》《惟識》等不紀。其遍製《華 嚴疏》十卷,餘並為抄記,具行於世。

慧稜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稜姓申屠氏,西隆人。胎中父亡,惟母 鞠育。三歲儇慧,思願聞法。母氏憐其孤苦,相從來聽 襄陽潤法師三論,文義之間,深有領覽。年至八歲,其 母又終,無師自發,獨詣邑西檀溪寺,誕律師而出家。 十六,乃往荊州茅山明法師下,依位伏聽。問經大意, 深有奇理。召入房中三年曲教惟陳不有有也。稜於」 此深會其旨。隋末還襄陽,又逐安州暠師入蜀。凡有 法輪,皆令覆述。吐言質樸,談理入微,時人同號得意 稜也。及暠下獄,稜亦同繩,身被桎梏於成都縣一獄 囚徒請講《三論》,周於五遍,敕還釋放,便逐暠還。既達 安州,糧粒涌貴。旦往隨州,巡里告索,暮達暠所,如常 採聽,往還三百,深有足功。然其報力雄猛,生無一患, 門學所推。及暠力微,四大退貶,令代講《涅槃》,咸怪其 言,謂違暠義。時席端俊異者三十餘人,將往副水,百 有餘日,惟講《三論》。後暠患愈,還返安州,常於暠房敘 經大意,外有側聽,皆為漫語,白暠曰:「稜於初章,全若 不解,明日上講請為定之。」及時告曰:「欲定初章者。」出 來時門侶蓋眾者二十五人,一一誦呈,皆云不是。稜 最後述,章句雖異,皆云得意。由是靡伏,莫敢輕者。暠 之將終,告曰:「稜公來,吾今付囑最後續種。自吾講來, 惟汝一人得經旨趣。」乃握稜手曰:「夫講說者,應如履 險,不貪利養,不憚劬勞,欲得燈傳,多於山寺讀經法 事並為物軌。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如此可名報佛恩 也。」又曰:「共公同涉苦辛,年載不少,惟以無相為本,然 後言矣。」語已而終。初未囑前,稜夢神人失兩眼,又見 一人著青衣,執寶鏡,放光來印稜心。既受訣,已百日 懷戀。後還襄州紫金寺,講論五年,眾有三百。貞觀八 年,又還須彌,講《涅槃》《大品》《惟度》等經。至十二年三月, 夢鷹入寺,群鳥飛去,因即散眾。及司功搜訪,一無所 獲。蔣王臨襄,佛法昌顯,請於梵雲,相續齋講。道俗翕 習,又復騰涌。至十四年正月半,有感通寺昶法師曰: 「夢見閻王請稜公講三論,昶公講《法華》,如何?」稜曰:「善 哉!慧稜發願,常處地獄,教化眾生,講《大乘經》。既有此 徵,斯願畢矣。」至九月末,蔣王見稜氣弱,送韶州乳二 兩,逼令服之。其夕夢見一衣冠者曰:「勿服此乳,閻羅 王莊嚴道場已竟,大有乳藥。」至十月半黃昏時,遂覺 不豫,告弟子曰:「吾五藏已崩,無有痛所。」四更起坐,告 寺主寶度曰:「憶年八歲,往龍泉寺借《觀音》,未至耆闍, 已講三遍,皎如目前。」言未訖,外有大聲告曰:「法師早 起燒香,使人即到。」度曰:「何人?」答曰:「閻羅王使迎。」稜即 起,燒香,洗浴,懺悔禮佛訖,還房中,與度別。食粥未了, 便取一生《私記》焚之,曰:「此《私記》於他,讀之不得其致 矣。」至小食時,異香忽來,稜斂容便卒,即十四年十月 十六日也,春秋六十有五。合境僧眾七日七夜法集 功德。蔣王贈絹五十疋,送於鳳林山。元素同集五千 餘人,開講設齋,終日方退云。

智拔附法長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拔姓張,襄陽人。幼年清悟,雅好道法。 六歲出家,初為潤師弟子。潤顧有濟器,乃攜付哲法 師。哲亦襄川僧望,具之別傳。初誦《法華》,日通五紙,經 中理路,略有規度。惟曰:『斯經,諸佛出世之大意也。一 人一道,非弘不通。誓畢依持,開悟蒙俗,周聽乃洽。承 帝京上德吉藏法師,四海標領,三乘明匠。尋詣奉旨』」, 欣擊素心,首尾兩遍,命令覆述,英俊鼓言,無非亂轍。 藏親臨坐,拔問眾曰:「一乘為實,遂分為三。亦可一乘 為兩,分為三不?」眾無敢答。藏曰:「拔公此問,深得旨矣。」 乃囑累大法必在機緣,於是還襄。會賊徒擾攘,無由 講晤,晝藏夜伏,私蘊文義。後值清平,住耆闍寺,恒在 常濟講《法華經》。年別五遍,門人法長,後生穎萃,見住 梵雲,領徒承業。貞觀十四年九月十七日於清信士 張英家宿集《豎義開法華》題。或問今昔開覆三一之 旨者,答對如風響,解悟啟時心,便告稜法師曰:「智拔 答畢須臾來,難盡皆神詣,今與鄉里大德檀越等相 別。」時不測其言也。遂即潸然,迫而察之,已遷化矣。合 境元素,嗟惋驚異,顏狀如生,跏坐堅正。蔣王躬臨,燒 香供養,贈物百餘段,墓所設五千人齋,春秋六十八 矣。

慧持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持姓周,汝南人也。開皇初年,父任豫 章太守,因而生焉。少機警,美姿制,栖遊之方,欣其言 悟,履歷名邦,將挹道化。初達丹陽開善寺,投滿法師 而為息慈,令誦《大品》,日通五紙。斯經易誦難持,而能 文句無爽,時共美之。本年登冠,其身長七尺,色相光 偉,執持威容,不妄迴盻,故俗又目曰「象王持也。」乃聽 東安莊法師,又聽高麗實法師三論,鉤探幽極,門學所高,兼善《老》《莊》《易》《史》。談元之次,寄言法理。越公楊素 治兵淮海,聞風造展,歎其清悟曰:「斯實絕倫之僧也。」 隋末避難往越州,住弘道寺,常講三論、《大品》《涅槃》《華 嚴》、莊、老,累年不絕。立志堅白,書翰有聞。不出寺門,將 三十載,跏坐不臥,勤苦至終。以貞觀十六年八月二 十三日旦,告弟子曰:「吾欲往他方教化,急作食。」及時 至三下,前食還房,跏坐繩床,斂容而逝。弟子謂言入 定,三日任之。會稽丞杜伏護者,蔬素長齋,依常參拜, 聞有異香,方知久化,跏結鏗然,申而不得。乃坐送大 禹山。都督已下元素萬餘人,悲歎相嗟,至於殮所,春 秋六十八矣。

慧瑜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瑜,姓岑氏,少孤窘。三歲二親俱喪,養 於舅氏。五歲隨外祖往長沙寺聽講,見佛啼泣戀慕, 不肯還家,遂任之為寺救苦法師弟子,令誦《大品》,五 十日中,一部通利。晚聽三論,《大品》,鏡其宗領。隨有行 文,觀用明的。逢難入玉泉山,寺側有泉,旁作草庵,於 中晏坐二十三年,初無暫離,觀心純淨,未可言睹。泉」 神供奉,時或見聞。黑蛇一頭,長二丈許,隱顯現身,如 守護相。群賊雖來,無敢近者。有老賊張赫伽者,勇悍 無前,攜引十賊,身挾兩刀,欲殺此蛇。去二百步,蛇乃 張目出光,賊徒皆倒。經兩日間,瑜覺往救,七人已死, 蛇隨瑜行,為誦《大品大明咒》訖,三人方活。於是四遠 聞風往造,供施委積。貞觀十年,荊州道俗請出昇覺 寺講《三論》,《大品》開化,未聞佛法由盛。十四年七月二 十三日,合寺同見群星入井,不測其故。至八月十七 日,講《大品》,至《往生文》未訖,手執如意於座而卒,春秋 七十有九。

智凱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凱,姓馮氏,丹陽人。父早亡,六年聽吉 藏法師《法華火宅品》,夜告母曰:『經名火宅者,只我身 耳。若我是火宅,我應燒人。既其不燒,明知無我。終夜 達朝,詣藏出家。身相黑色,故號烏凱。年十三,覆藏經 論,縱達論並,不拘檢約。隨藏會稽嘉祥等寺,門人英 達,無敢右之。及藏入京,即還靜林,聚徒常講。武德七』」 年,剡縣立講,聽徒五百。貞觀元年,往餘姚縣小龍泉 寺,常講《三論》《大品》等經,誓不出寺,脅不親席,不受供 施,自食而已。佛殿之後,忽生一池,便曰:「只飲此池,可 以卒耳。」為性慈仁,言極懭厲。時越常俗多棄狗子。凱 聞憐之,乃令拾聚,三十五十,常事養育。氈被臥寢,不 辭汙染。至十九年,齊都督請出嘉祥令講《三論》,四方 義學八百餘人,上下僚庶,依時翔集,用為興顯。百有 餘日,日論十人,答對泠然,消散無滯。初發龍泉,小池 即竭。凱聞嘆曰:「池竭食亡,吾無返矣。」至二十年七月 二十八日,依常登座,手執如意,默然不言。就殮已終, 乃跏坐送大禹山。七日供養,常有異香。州宰目殮,深 發堅信,乃起塔七層,以旌厥德云爾。

法敏 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敏,姓孫氏,丹陽人也。八歲出家,事英 禪師為弟子,入茅山聽明法師三論。明即興皇之遺 屬也。初,朗公將化通,召門人言在後事,令自舉處,皆 不中意。以所舉者並門學有聲言,令目屬。朗曰:「如吾 所舉,乃明公乎?」徒侶將千,召明非一,皆曰:「義旨所擬, 未知何者明耶?」朗曰:「吾座之東,柱下明也。」明居此席, 不移八載,口無談述,身無妄涉。眾目癡明,既有此告, 莫不迴惑。私議法師他力扶矣。朗曰:「吾舉明公,必駭 眾意,法教無私,不容瑕隱。」命就法座,對眾敘之。明性 謙退,泣涕固讓。朗曰:「明公來,吾意決矣。」為靜眾口,聊 舉其致命。少年捧就傳坐,告曰:「大眾聽:今問論中十 科深義,初未嘗言,而明已解,可一一敘之。」既敘之後, 大眾愜伏,皆慚謝於輕懱矣。即日辭朗,領門人入茅 山,終身不出,常弘此論,故興皇之宗,或舉山門之致 者是也。敏採摘精理,出聽東安,言同意異,更張部別。 年二十三,又聽高麗實公講《大乘經論》,躬為南座,結 軫三周。及實亡後,高麗印師上蜀講論,法席凋散。陳 氏亡國,敏乃歸俗,三年,潛隱還襲,染衣避難入越,住 餘姚梁安寺,領十沙彌,講《法華》三論,相續不絕。貞觀 元年,出還丹陽,講《華嚴》《涅槃》。二年,越州田都督追還 一音寺,相續法輪。於時眾集,義學沙門七十餘,州八 百餘人,當境僧千二百人,尼眾三百,士俗之集,不可 復紀,時為法慶之嘉會也。至十九年,會稽士俗請住 靜林,講《華嚴經》。至六月末正講,有蛇懸半身,在敏頂 上,長七尺許,作黃金色,吐五色光,終講方隱。至夏訖, 還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禮敏曰:「法師講四部大經, 功德難量,須往他方教化。」故從東方來迎法師。弟子 數十人同見此相。至八月十七日,爾前三日三夜無 故闇冥,恰至二十三日將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因 爾遷化。春秋六十有七。身長七尺六寸。停喪七日,塔 表放光,地為震動,異香不滅,莫不怪歎。道俗莊嚴,送 於隆安之山焉。

===慧璿===按《續高僧傳》:「慧璿,姓董氏,少出家在襄川。周滅法後, 南往陳朝,入茅山,聽明師三論。又入栖霞,聽懸布法 師《四論》《大品》《涅槃》等。晚往安州大林寺,聽圓法師《釋 論》。凡所遊刃,並契幽極。又返鄉梓,住光福寺。會亂入 城,盧總管等請在官舍講《華嚴經》,僧徒擁聚千五百 人。既屬賊圍,各懷翹敬,不久退散。深惟法力,唐運斯」 泰。又住龍泉,三論大經,鎮常弘闡,兼達莊、老子史,談 笑動人,公私榮達,參問繁結。蔣、紀諸王互臨襄部,躬 申敬奉,坐鎮如初。王出門顧曰:「迎送不行,佛法之望 也。」由此聲譽又逸。漢南。貞觀二十三年講《涅槃經》,四 月八日夜,山神告曰:「法師疾作房宇,不久當生西方。」 至七月十四日講《盂蘭盆經》竟,斂手曰:「生常信施,今 須通散。一毫已上,捨入十方眾僧及窮獨乞人,并諸 異道。」言已而終於法座矣。春秋七十有九。惟璿立性 虛靜,不言人非,賓客相投,欣若朋友,面常含笑,慈育 在懷。涉獵元儒,通冠文彩,襄荊士素,咸傾仰之,聞其 長往,無不墮淚。初住光福寺,居山頂引汲為勞。將移 他寺,夜見神人,身長一丈,衣以紫袍,頂禮璿曰:「奉請 住此,常講大乘,勿以小乘為慮。其小乘者,亦如高山 無水,不能利人;大乘經者,猶如大海自止。此山多佛 出世,一人讀誦,講說大乘,能令所住珍寶光明,眷屬 榮勝,飲食豐饒。若有小乘,前事並失,惟願弘持,勿孤 所望。法師須水,此易得耳。來月八日,定當得之。」自往 劍南「慈母山大泉,請一龍王去也。言已不見。恰至來 月七日初夜,大風卒起,從西南來,雷震雨注,在寺北 漢高廟下佛堂後百步許,通夜相續,至明方住。惟見 清泉,香而且美,合眾同幸。及亡,龍泉漸便乾竭。據斯 以言,亦通感之奇致矣。」

慧眺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眺,姓莊氏,少出家,以小乘為業,遊學 齊徐青海諸州,數論之精,馳譽江漢。開皇末年,還住 鄉壤之報善寺,承象王哲公在下龍泉講《開三論》,心 生不忍,曰:『三論明空,講者著空當發』。言訖,舌出三尺, 鼻眼兩耳並皆流血,七日不語。有伏律師,聞其撥略 大乘舌,即挺出告曰:『汝大癡也。一言毀經,罪過五逆。 可信,大乘方可免耳』。」乃令燒香發願,懺悔前言,舌還 收入。便轝往哲所,誓心斂跡,惟聽大乘。哲之云亡,為 設大齋於墓,又建七處八會,廣請道俗。百日既滿,即 往香山神足寺。足不踰閫,常習大乘。每勸諸村,年別 四時講《華嚴》等經,用陳懺謝。常於眾中,顯陳前失。獨 處一房常坐常念貞觀十一年四月三日,在寺後松 林坐禪,見有三人,形貌都雅,赤服禮拜,請受菩薩戒 訖,白曰:「禪師大利根,若不改心信大乘者,千佛出世, 猶在地獄。」聞此重囑,涕淚交流,大哭還寺。在講者房 前宛轉嗚咽,不能得言。以水灑醒,乃更大哭,遶佛懺 悔,用此為常。又勸化士俗,造《華嚴》《大品》《法華》《維摩》《思 益》《佛藏》三論等各一百部。至十三年三月九日中時 佛前禮懺,因此而終,春秋八十餘矣。自終七日,林樹 變白,大泉渾濁,過此方復。斯亦知過能改,無過者同, 誠可嘉矣。寺去城邑將五十里,從受歸戒者七千餘 人,填赴山阿,為建大齋於墓所。三十法師各開一經, 用津靈造。

靈睿 编辑

按《續高僧傳》:「靈睿姓陳氏,本惟潁川,流寓蜀部益昌 之陳鄉也。祖宗信於李氏,其母以二月八日道觀設 齋,因乞求子還家。夢見在松林下坐,有七寶缽於樹 顛飛來,入口,便覺有娠,即不喜五辛諸味。及其誕已, 設或食者,母子頭痛,於是遂斷。八歲二親將至道士 所,令誦《步虛詞》,便面孔血出,遂不得誦。還家入田,遇」 見智勝法師,便曰:「家門奉道,自欲奉佛」,隨師出家。即 將往益州勝業寺為沙彌。一夏之中,《大品》暗通。開皇 之始,高麗印公入蜀講《三論》,又為印之弟子,常業大 乘。後隨入京,流聽諸法。大業之末,又返蜀部,住法聚 寺。武德二年,安州暠公上蜀,在大建昌寺講開大乘 睿止法筵。三年後還本住,常弘此部。經二年許,寺有 異學成實朋流,嫌此空論,常破吾心,將興害意。睿在 房中北壁而止。初夜還床,栖遑不定,身毛自豎,移往 南床。坐至三更,忽聞北壁外有物撞度,達於臥處。就 而看之,乃漆竹笴槊,長二丈許,向若在床,身即穿度。 既害不果,又以銀鋌雇賊入房,睿坐案邊,覓終不獲, 但有一領甲在常坐處。睿知相害之為惡也,即移貫 還綿州益昌之隆寂寺。身相黑短,止長五尺。言令所 及,通悟為先。常講《大乘》,以為正業。貞觀元年,通州騫 禪師作檀越,盡形供給三百聽眾。至七年八月二十 五日夜,睿夢見衣冠者來迎騫往西方去,徒眾缽中 皆空無物。至三十日,寺鐘大小七口,銅磬十餘,一時 皆鳴。至三更,據繩床跏坐而終。睿自此後,周流講唱, 傳化不絕。至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三更,大風忽起, 高聲言曰:「靈睿法師來年十月往南海大國光明山 西阿,觀世音菩薩所受生也。」至期十月三日,合寺長 幼道俗,見《旛華》菩薩滿寺而下。晚講入房,看疏讀經外有僧告旛花異香,充寺及房。睿聞捉經「出看,斂容 立終,堅住不倒,扶臥房中,三更忽起,跏坐如生。刺史 已下,躬手付香,供養其屍。道俗相送,歸東度山,設大 會八千人,時年八十三矣。然其潔清,童稚過中,不飲 葷辛,莫嘗具盡。」《報》云:

僧辯 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辯,俗姓張,南陽人也。渚宮陷沒,入關 住於馮翊焉。年甫七歲,日誦千言,時以奇之,聲於鄉 壤。十歲欣仰道法,思欲出家。局以公憲,未蒙剃落,乃 聽《維摩》《仁王》二經,文義俱收。昇座覆述,宣吐教理,有 稱於時。先學大德相顧曰:『吾等沒後,不足憂也』。此人 出家,紹隆遺法矣。開皇初年,敕遣蘇威簡取三千人, 用充度限。辯年幼小,最在末行,輕其行業,召令口誦」, 言詞清囀,章句契斷,神明堅正,見者矚目。由是大蒙 嗟賞,餘並不試,同得出家。受具已後,專尋經論。時有 智凝法師,學望京華,德隆岳表。辯從問知津,乃經累 載,承席覆述,允益同倫。遂復旁疏異解,曲有正量,識 者僉悟,擊其大節。大業初歲,召入大禪定道場,眾復 屯之,欣其開解。武德之始,步出關東,蒲虞、陝虢,大弘 法化,四遠馳造,倍勝初聞。嘗處芮城,將開《攝論》,露縵 而聽,李釋同奔,序元將了,黃巾致問,酬答乃竟。終誦 前關,辯曰:「正法自明,邪風致翳。」雖重廣誦,不異前通。 黃巾高問,轉增愚叟謂其義壯。忽旋風勃起,徑趣李 宗,縵倒掩抑,身首煩擾,冠幘交橫,衣髮紊亂。風至,僧 倫,帖然自滅。大眾笑異,其相一時便散。明旦入文,赧 然莫集。辯雖乘此勝,而言色不改,時共伏其異度也。 貞觀翻經,被徵證義,弘福寺立,又召居之。雖屢處以 英華,而情不存得喪。約時講說,不替寒溫,異學名賓, 皆欣預席。故使大海之內外,僧雜華夷,不遠萬里承 風參謁,《俱舍》一論,振古未聞。道岳法師命章構釋,辯 正講論,廢而聽之,隨聞出鈔三百餘紙。或聞初開法 肆,或中途少閑,但有法座,無論勝負,咸預位席,橫經 而聽,斯渴法之深,良未儔矣。而謙讓知足,不重榮勢, 名滿天下,公卿咸委而不識其形也,皆來覓之。辯如 常威儀,不變其節,任其來去,曾無迎送時。儕倫諸德, 以此懷尚,而不能行也。以貞觀十六年六月十三日 卒於弘福寺,春秋七十有五。於時炎曦赫盛,停屍二 旬,而相等生存,形色不變,迄於葬日,亦不腐朽。於時 亢旱積久,埃塵漲天,明當將送,夜降微雨,故得幢蓋 引列,俱得昇濟,七眾導從,不疲形苦。殯於郊西龍首 之原,鑿土為龕,處之於內,門通行路,道俗同觀。至今 四年,鮮肌如在。自辯置懷慈濟,愛法為功。路見貧苦, 不簡人畜,皆盡其身命,濟其危厄,講聽之務,惟其恆 習。其《攝論》《中邊》《惟識》《思塵》《佛性》《無性論》,並具出章疏, 在世流布。

法常 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常,俗姓張氏,南陽白水人也。高祖隆, 仕魏,因移於河北郡焉。少踐儒林,頗知梗概,而厭其 諠雜,情欣出家。奉戒自守,不群非類,霜懷標舉,為眾 所推。年十九,投曇延法師,登蒙剃落。既預聽限,大闡 宏猷。學不逾歲,即講《涅槃》,道俗聽者,咸奇理趣。自爾 專親侍奉,曉夕諮謀,每擊幽致。延仰其情理深當,乃」 摩頂曰:「觀子所涉,必住持正法矣。」於即研精覃思,無 釋寸陰。時年二十二。攝論初興,隨聞新法,仰其弘義。 於時論門初闢,師學多途,封守舊章,鮮能迴覺。常乃 博聽眾鋒,校其銛銳,秦、齊、趙、魏,靡不周行。時積五年, 鑽覈名理,至於《成實》《毗曇》《華嚴》《地論》,博考同異,皆為 軌轍。末旋踵上京,慨茲異敘,隨講出疏,示顯群迷。隋 齊王暕召結時望,盛演釋經,登預法座,敷陳至理,詞 義弘遠,罕得其門。僉共美之,嘉歎成俗。遂有胥徒歸 湊,相續依承,四時講解,以為恆任。大業之始,榮唱轉 高,爰下敕旨,入大禪定,相尋講肆,成濟極多。唐運初 興,遐邇清晏,四遠投造,增倍於前。每席傳燈,播揚非 一。貞觀之譯,證義所資,下敕徵召,恒知翻任。後造普 光,宏壯華敞,又召居之,衣服供給,四時隨改。又下敕 令為皇儲受菩薩戒,禮敬之極,眾所傾心。貞觀九年, 又奉敕召入為皇后戒師,因即敕補兼知空觀寺上 座。撫接客舊,妙識物心,弘導法化,長鎮不絕。前後預 聽者數千,東蕃西鄙,難可勝述。及學成返國,皆為法 匠,傳通正教,於今轉盛。新羅王子《金慈》藏,輕忽貴位, 棄俗出家,遠聞虔仰,思睹言令,遂架山航海,遠造京 師。乃於船中夢想顏色,及睹形狀,宛若夢中,悲涕交 流,欣其會遇。因從受菩薩戒,盡禮事焉。十四年,有僧 犯過,下敕普責。京寺大德綱維。因集於元武門,召常 上殿,論及僧過。常曰:「僧等蒙荷恩惠,得預法門,不能 躬奉教綱,致有上聞天聽。特由常等寡於訓誨,恥愧 難陳」,遂引《涅槃》付囑之旨。上然之。因宥大理獄囚百 有餘人。又延設供食訖而退。及李道居先,不勝此位, 率僧邀駕,隨類表上。既不蒙,遂因染餘疾,的無痛所, 右脅而終於住寺,春秋七十有九。即貞觀十九年六 月二十六日也。至七月二日,葬於南郊高陽之原。時炎旱既久,埃塵翳日,逮至發引之前,夜降微雨。及於 明旦,天地清朗,雲霧四除,纖塵不作,道路無擁。京寺 僧侶門人子弟等,各建修幢三十餘車,前後威儀四 十餘里。信心士女,執素旛花,列侍左右,乃盈數萬。卿 相儐從,僉以榮之。初常涉詣義門,妙崇行解,故眾所 推美,歸於《攝論》。而志之所尚,宗慕涅槃,恆欲披講,未 之欣悟,遂依眾請,專弘此論,陶冶理味,精貫胸懷。依 時赴講,全無讀誦,纔有餘暇,課業行道,六時自勵,片 無違缺。有大神王冠服皆素,率其部從隨其旋遶,道 俗時見,密以高之。又曾宵夜至佛堂中,壁畫諸天,一 時起舞。後於中夜又在佛堂,觀音菩薩從外入戶,上 住空中,身相瓖琦,佩服瓔珞,晃發希有,良久便滅。後 經五年,天將欲曙,又感普賢菩薩從東而來,去地五 六丈許。常之專精徵應為如此也。故立志清峻,逾久 逾劇,所獲法利,多造經像,但務奇妙,不言其價。歲建 檀會,終盡京師。自所服用,麤敝而已。外施別供,一不 受之。還布眾中,持操無改。著《攝論義疏》八卷、《元章》五 卷、《涅槃》《維摩》《勝鬘》等,各垂疏記,廣行於世。弟子德遜 等為立碑於普光之門,宗正卿李伯藥為文。

智徽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徽,俗姓焦,澤州高平人也。年十三,志 樂出家,不希世累。住本州清化寺,依隨遠法師聽涉 經論。於大涅槃偏洞幽極,故齒年學稔,為諸沙彌之 卓秀者也。立性勤恪,樂理僧務。每有執役,不憚形苦。 晝供眾僧,夜讀章疏,衣不解帶,研精無怠。受具已後, 神思高正,戒行明潔,平恕儉約,見者欽屬,歆慕弘道。」 歲常講《涅槃》、十地、《地持》、維摩、勝鬘,用為恆業。聲務廣 被,遠近追風,提襆裹糧,尋造非一。隋煬御曆,珍敬彌 隆。大業七年,下詔延請,入於東都內道場,禮異恆倫, 日增榮供。徽立操自昔,一不受之,盈尺之貯,不附箱 囊。率性超然,不妄傾涅,但專講誦,宣導為先。偽鄭之 初,洛城恆閉,徽以兵戈方始,開悟未因乃杖錫出城, 思濟鄉壤。於時守衛嚴防,梗澀難通,而徽安行限閾, 守當不覺,斯固善神之所送也。既達高平,道俗欣赴。 世接此難,饑餒相委。乃遺以糧粒,拯濟實多,皂素賴 之,皆餐法味。便即四時長講,屢有升堂,外施衣帛,悉 供講眾。頻值儉歲,米食不豐,異客暴來,兩倍過舊。徽 以聽侶不安,為營別「院,四方學士,同萃其中,財法兩 施,無時寧舍。」懷州都督、鄖國公張亮,欽挹德教,遠近 講說,道俗屯赴。又結河陽,乃請為菩薩戒師。珍敬道 風,誓為善友。夏講《涅槃》,解恣便訖,覺少不悆,眾咸怪 之。還房靜念,俄頃便逝,春秋七十九,即貞觀十二年 三月二十日也。懷州道俗,哀若至親,送葬歸於本邑。 自徽之至遠門也,敬法尊人,誠孝第一。每登法席,講 析幽通,皆云大法師意如此。因即聲淚俱下。常謂諸 徒曰:「父母生吾肉身,法師生吾法身,思報此恩,何由 可逮。惟有弘教利物,薄展余懷耳。」所以每歲常講,不 敢告勞,以惟斯故也。兼以課己行業,無虧六時。手執 香爐,約數承禮,夜不解衣,一生恒爾。清素寡欲,不樂 交遊,敷化之餘,便營僧事,故澤部長幼,詠仰於今。

元鑒 编辑

按《續高僧傳》:「元鑒,俗姓焦,澤州高平人也。天性仁慈, 志樂清潔,酒肉葷辛,自然厭離。十九發心,投誠釋種。 愛重松林,終日庇其下,忘遺食息。後住清化寺,依止 遠公,聽採經論,於大涅槃深得其趣。隋運末齡,賊徒 交亂,佛寺僧坊,並隨灰燼。眾侶分散,顛仆溝壑。鑒守 心戒禁,曾無𠍴犯。食惟蔬菜,衣則縕麻。屢經歲序,情」 無顰蹙。及至年穀豐熟,還返故鄉,招集緇素,崇建法 席,勸諸信識,「但故伽藍皆得營復,有故塔廟並令塗 掃。」遂使合境莊嚴,赫然榮麗。奉信歸向,十室其九。兼 以正性敦直,言行相高,行值飲噉非法,無不面陳訶 毀,極言過狀,不避強禦。或與語不受者,便碎之酒器, 不酬其費。故諸俗士聚集醼飲,聞鑒來至,並即奔散。 由是七眾尊虔,敬其嚴厲,重其清貞。數有繕造,工匠 繁多。豪族之人,或遺酒食。鑒云:「吾今所營,必令如法。 乍可不造,無容飲酒。」遂即止之。時清化寺修營佛殿, 合境民庶,同共崇建。澤州名長孫義素,頗奉信,聞役 工匠,其數甚眾,乃送酒兩轝以致之。鑒時檢校營造, 見有此事,又破酒器,狼籍地上,告云:「吾之功德,乍可 不成,終不用此,非法物也。」義聞大怒,明欲加惱。夜夢 有人以刀臨之,既忽警寤,即事歸懺。又遇疫氣,死亡 非一,皆投心乞命,鑒為懺悔,令斷酒肉,病者痊復,時 大重之。有鄉人李遷者,性偏嗜酒,既遇時氣,無由自 濟,遂悔酒過,幾為死調。俄爾鑒至,無何便去,遷遂除 差,因爾永離飲酒,並不涉言,縱忽聞氣,如逢毒勢,告 其友曰:「自見鑒師已來,尚不喜聞,況當見也。」故戒節 冥感,皆此之類。於今神志貞亮,每講《涅槃》、十地、《維摩》, 四時不輟。春秋八十有三。初,鑒以傳法之務,職司其 憂,眾侶乖儀,則糾彈驅擯,時俗僉訝其梗直也。及武 德六年,當部濩澤縣李錄事者死經七日,隱身謂妻

曰:「吾是李錄事也。計吾猶得六年在世,但為司命,枉
考證
來取我,生埋塚中,已訴閻王,蒙放在人中,浮遊六年,

今在鬼道,未然之事,皆預知也。卿家貧窘,但為他卜, 無不必中,因可獲財,以利小大便爾。」賣卜鬼為通疑, 遠方皆詣,謂為大聖。後謂妻曰:「人命無常,何不修福? 可往鑒師所聽法。」遂相將入講堂中,安置壁角,以物 自障,共人言議,應變迅速,乃經旬朔。或有問者:「何不 現形耶?」答曰:「今在鬼趣,受身極陋,自不忍見,況復他 也。」又往景業寺,聽《維摩經》。有餘法師謂曰:「今講此經, 感何人聽?」答曰:「自人頭已上,便是鬼神,上及諸天,重 級充滿。然都講唱文,諸天神等,皆斂容傾耳,恐其聲 絕。」法師解釋,皆散亂縱恣,無心聽受,願如法講說,勿 妄飲噉也。何以知之?然見諸天神等,聞法師酒氣,皆 迴面而聽,因即悔過,令廢飲之。鬼曰:「此定須斷,天神 不許,寧不講也?非惟此會獨感諸天,但有法事,無不 來降,不可輕矣。」鑒聞異寺有此聲告,倍復信奉,兢兢 異常。

元會 编辑

按《續高僧傳》:「元會,字懷默,俗姓席氏,其先豳土安定 人也。遠祖因宦故,又居京兆樊川之祕坂焉。年十二, 精苦絕倫,欣志捐俗,而儀相秀挺,有異神童。隋漢王 諒見而奇之,奏度出家,仍住海覺寺,為總法師弟子。 自落髮之後,即預講席,專志涅槃,勤至之功。倫等推 尚,總深會之解也,舉為覆述。所以槃節拘致,由來擁」 慮者,皆剖決通釋,泠然可見。時大賞之,以為涅槃之 後嗣也。因爾改前舊章,更新戶牖,穿鑿之功,難與讎 抗。造《涅槃義章》四卷,義源文本、時文釋抄部各四卷。 自延遠輟斤之後,作者祖述前言,惟會一人,獨稱孤 拔。武德之始,學觀大張,沙門曇獻,道開國望,造慈悲 寺,奏會以為寺主。經始惟新,法務連續,引接後昆,講 揚此部,將四十遍。於時同侶同業相推先席而讓以 成治,雅為學宗。性慕人法,不濫尊嚴,但有法座,皆通 諮聽。縱有舊聞,傾如新渴。斯敬重之極,末像罕遇也。 故總法師曰:「吾非聖人,何得此子入吾室乎?」相法師 曰:「《經》云『後五百歲有福智者』。此子謂乎?法之大將,豈 不然乎?」岳法師曰:「此公就我學《俱舍》者,同事攝也。願 比《妙莊嚴》,世值善知識矣。」振法師曰:「此公就我學加 延者,乃贊成吾學耳。以我小術,不恥下問,乃迴龍象 於兔徑也。吾何言哉!」貞觀八年,又敕住弘福寺,講事 都廢,專修定業。夢登佛手,號無量壽,遂造彌陀像一 座,常擬繫心,作身同觀,欲入山林。寺眾勸住,請講《涅 槃》,至藤蛇喻,忽有異蛇從空而下,顧視四方,尋即不 見。講至諍論,常有魔事,因茲遘疾,還返慈悲,見佛來 迎,因而氣盡,春秋五十有九。即十四年五月二十七 日也。合邑聞知,悲涼相及,葬於高陽原。晚又收其遺 骸,於故城西南隅起塼塔供養,自會之弘道也。溫柔 在性,弘贍為心,遠近流寓,投造非一。而能推心接誘, 惟法是務。晚又常坐,乃終身世。

行等 编辑

按《續高僧傳》,「行等,姓吉氏,馮翊人,十二出家,與會公 同事總師為弟子。服章麤素,立性鏗卓,登聽淨影,遠 公涅槃,伏讀文義,時以榮之。相從講說百一十遍,中 逢阻難,必預先知,或聞異杳,或感怪夢,幢折蓋翻,以 為標據。即令大眾同念般若,所有魔事,無何而退。故 每講後,常禮佛名及讀《華嚴》,以為消障之本也。」又與 元會同住慈悲,弘法之時等必先登會,隨後赴時,以 為相成之道也。故常講時感雞伏聽,從受戒者死而 還活,冥曹所放,云傳等教,斯亦駭動幽顯,非言厝也。 以貞觀十六年三月六日因疾而終,春秋七十有三。 初臨終累日:「護戒之語,吾何重及?但少欲知足,可為 永誡。吾今死後,勿作威儀,惟以一椽」轝送山所:「願食 吾身,早成正覺。有乖此願,非吾門人。」弟子等營辦幢 轝,盛設威儀,將欲塋送。其夜列宿大明,地方欲了,大 雨洪注,道俗同擁,一不得往。還依遺訣,單轝至山,雨 即通霽。收葬於京南神和原,起塔樹松,立銘塔所。

志寬 编辑

按《續高僧傳志》,寬姓姚氏,蒲州河東人也。祖宗仕族, 不交群小。父任,隋青州刺史。寬自幼及長,以清約知 名,歷聽諸經,以《涅槃》《地論》為心要也。東西訪道,無釋 寸陰。業成登器,遊講為務。生常履信,言行不乖,望似 專正,而懷抱虛蕩。嘗以遊學長安,詣市買絹,有人曰: 「可見付直,明當送絹於此。」便付直還寺,為諸僧所笑。 寬曰:「自憶不負於人,豈有人而乖信?」至期果獲,以事 陳之。彼人云:「兵食可亡,信不可廢。」弟子俗人奉之,豈 意釋門綴斯慮也。寬常誦《維摩》及戒本,所居住房,每 夜必有振動介胄之響。竊而觀者,咸見非常神人,遶 房而行。又一時夜中,房重閣上有打物聲,同學寶通 聞之,驚迷不安其席。寬就而慰之,猶打物如故。至旦 看之,乃舍梁將折,即令拄之,得免其命。其為幽靈所 衛如此。而性好瞻病,無憚遠近及以道俗。知無人治 者,皆轝迎房中,躬運經理。或患腹癰,不可膿出者,乃 《口就》。「之,遂至於瘥,往往非一。其慈惠之懷,信難繼也。」後於中夜室內大明,及觀房外與晝無異,乃自縫 綻衣帛,不謂神光所照。後召諸徒,方知半夜。此相數 現,後遂不怪。加以開務誘引,弘濟為業,道俗胥悅,慶 其幸遇。屬煬帝弘道,海內搜揚,以寬行解同推,應斯 榮命。既處慧日,講悟相仍。會梟感作逆,齊事拘纏,寬 便下獄待罪。有來餉遺,一不自資。通給囚僧,歡笑如 昔。後並配徒隸,役於天路。常令負土,使裝滿籠,盡力 輦送,初不懈息。同役僧曰:「此無監檢,當可小停。」寬曰: 「業報如此,何能自欺?違心行事,誠未安耳。」末又配流 西蜀,行達陝州,有送財帛祖餞之者,並即散而不遺, 惟留一驢負經而已。路次潼關,流僧寶暹者,高解碩 德,足破不進。寬見臥於道側,泣而哀焉。即捨驢與乘, 自擔經論,徒行至蜀,雖有事勞,而口不告倦,其仁恕 之性,登苦知其人矣。既達蜀境,大發物情,所在利安, 咸興敬悅。時川邑虎暴,行人斷路,或數百為群,經歷 村郭,傷損人畜。中有王獸,其頭最大,五色純備,威伏 諸獸。遂州都督張遜遠聞慈德,遣人往迎。寬乃令州 縣立齋行道,各受八戒。當夕虎災消散,莫知所往。時 人感之,奉為神聖。然寬因名立行,弘裕有儀,凡所宣 化,風之靡草。每至散席,禮䞋相仍,或至十萬二十萬 者,皆即坐散盡,了無資已。告施者曰:「財猶種子,聚則 難繁,故為散之,令從用有在耳。」其虛懷應物,為若此 也。兼又輕生疏素,敝服尋常,一經履御形,動經累稔, 愛護之甚,有過身肉。時逢儉歲,躬煮糜粥,親惠饑餒, 銜泣說化,令誦佛名。又以所服,衣之與氈,或割或減, 用充貧乏。每年冬首,預積坐氈履替觀諸沙門,少者 便給,以此為常。貞觀之初,還返蒲晉,緇素慶幸,歡詠 如雲。屢建法筵,重揚利涉。時州部遇旱,諸祈不遂。官 民素承嘉績,乃同請焉。寬為置壇場,以身自誓,不降 雨者,不處堂房。曝形兩日,密雲垂布,三日已後,合境 滂流,民賴來蘇,有年斯在。昔在蜀土,亦以此致譽,故 使遍洽,時諺號為「一代佛日。」有沙門神素者,架業相 鄰,尤所欽友,以先卒於棲巖。寬住州寺,先絕凶問,忽 降形歡敘,欣若生平。明晚來告,乃知其死。寬致書慰 曰:「等同幻境,俱稟泡影,不意之情,非復言像。素法師 俗風清美,道器沖深,包總義門,研機至實。但正業久 成,必之淨土。此方薄運,頓失所歸,老病之僧,早應先 去,罪重福微,猶守餘報耳。法師不遺故舊,昨二十五 日夜降神共聚,同臥一床,通夕言議,至曉方別。情猶 今昔,事即存亡,冥」感之誠,未可陳述。素以貞觀十七 年春二月二十四日卒。寬以其年夏五月十六日卒 於仁壽寺,春秋七十有八。初未終之前,右脅而臥,枕 於右臂,告門徒曰:「生死長遠,有待者皆爾。汝等但自 觀身如幻,便無愛結自纏。吾命亦斷,當取椽兩根,籧 篨一領,裹縛轝送,無得隨俗紛紜,為不益事也。」言訖 而卒。時蒲虞等州,道俗奔赴,號慟川野。屯於壙側七 里人滿。自寬從釋種靜攝居形,不臥全氈,不畜疋絹。 篋之事,由來絕心,騎乘勞具,終身不涉,口不及利, 手不執錢,或不忤之,便掩口私默,不行讚毀於人物 也。曾用錢一千五百買驢負經,既至東京,值卒,科運 大貴,或頭數至萬者,同侶欲為賣之,寬不許,曰:「已勞 負荷,豈復過本乎?」便詣市自出之,但取原價。此雖小 事,廉恥本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