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七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二百七十一卷目錄
道書部彙考一
漢書〈藝文志〉
隋書〈經籍志〉
唐書〈藝文志〉
雲笈七籤〈真系 三洞 七部 四輔 十二部 三十六部 說三元八會六書
之法 雲篆 八體六書六文 符字 八顯 玉字訣 皇文帝書 天書 龍章 鳳文
玉牒金書 石字 題素 玉字 文生東 玉籙 玉篇 玉札 丹書墨籙 玉策
福連之書 琅虯瓊文 白銀之編 赤書 火鍊真文 金壺墨汁字 瓊札 紫字 自
然之字 四會成字 琅簡蕊書 石碽 釋三十九章經〉
遂初堂書目〈道家類〉
神異典第二百七十一卷
道書部彙考一
编辑《漢書》
编辑
《藝文志》
编辑
《伊尹》五十一篇。
〈注〉伊尹湯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 十五篇。
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師古曰:「父讀曰甫也。」
《辛甲》二十九篇。
辛甲,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
《鬻子》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筦子》八十六篇。
筦子,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師古曰:「筦讀與『管』同。」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
《老子》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
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
徐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文子》九篇。」
《文子》,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 ,似依託者也。
《蜎子》十三篇。
蜎子,名淵,楚人,老子弟子。師古曰:「蜎,姓也,音一元反。」
《關尹子》九篇。
《關尹子》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
莊子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
《列子》名禦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長盧子》九篇。
長盧子楚人
《王狄子》一篇。《公子牟》四篇。
牟,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
田子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 師古曰:「駢,步田反。」
《老萊子》十六篇。
《老萊子》,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
黔婁子,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師古曰:「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
《宮孫子》二篇。
師古曰:「宮孫,姓也,不知名。」
《鶡冠子》一篇。
《鶡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師古曰:「以鶡鳥羽為冠。」
《周訓》十四篇。
師古曰:「劉向《別錄》云:『人間小書,其言俗薄』。」
《黃帝四經》四篇。《黃帝銘》六篇。《黃帝君臣》十篇。
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
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
六國時所作,託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
孫子六國時人
《捷子》二篇
《捷子》,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
《曹羽》,楚人,武帝時說於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
嬰,齊武帝時人。師古曰:「劉向云故待詔,不知其姓,數從游觀,名能為文。」
《臣君子》二篇。
臣君子蜀人
《鄭長者》一篇。
鄭長者,六國時人,先韓子,韓子稱之。師古曰:「《別錄》云『鄭人,不知姓名』。」
《楚子》三篇。《道家言》二篇。
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道家者流,蓋出於史 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 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 堯之克讓、《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 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 為治。」
《隋書》
编辑
《經籍志》
编辑
《道經》者,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 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 佛經同。而以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 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祕道,謂之「開劫度 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 其年號。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所度皆諸天仙 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 諸仙官,轉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說之經,亦稟元 一之氣,自然而有,非所造為,亦與天尊常存不滅。天 地不壞,則蘊而莫傳。劫運若開,其文自見。凡八字盡 道體之奧,謂之《天書》,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輝照耀, 驚心眩目。雖諸天仙,不能省視。天尊之開劫也,乃命 天真皇人,改囀天音,而辨析之。自天真以下,至於諸 仙,展轉節級,以次相授。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天 尊經歷年載,始一開劫。受法之人,得而寶祕,亦有年 限,方始傳授。上品則年久,下品則年近。故今授道者, 經四十九年,始得授人。推其大旨,蓋亦歸於仁愛清 靜,積而修習,漸致長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與道 合體。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 《洞元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 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 識。受者必先潔齋,然後齎金環一,并諸贄幣,以見於 師。師受其贄,以籙授之,仍剖金環,各持其半,云以為 約。弟子得籙,緘而佩之。其潔齋之法,有黃籙、玉籙、金 籙、塗炭等齋。為壇三成,每成皆置綿蕝,以為限域,傍 各開門,皆有法象。齋者亦有人數之限,以次入於綿 蕝之中,魚貫面縛,陳說愆咎,告白神祇,晝夜不息,或 一二七日而止。其齋數之外有人者,並在綿蕝之外, 謂之「齋客」,但拜謝而已,不面縛焉。而又有諸消災度 厄之法,依陰陽五行數術,推人年命書之,如章表之 儀。并具贄幣,燒香陳讀,云奏上天曹,請為除厄,謂之 「上章。」夜中于星辰之下,陳設酒脯䴵餌幣物,歷祀天 皇太一,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 為「醮。」又以木為印,刻星辰日月於其上,吸氣執之,以 印疾病,多有愈者。又能登刃入火而焚敕之,使刃不 能割,火不能爇。而又有諸服餌辟穀,金丹玉漿,雲英 蠲除滓穢之法,不可殫記。云:「自上古黃帝、帝嚳、夏禹 之儔,並遇神人,咸受道籙,年代既遠,經史無聞焉。」推 尋事跡,漢時諸子道書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 健羨,處沖虛而已。無上天官符籙之事。其黃帝四篇, 《老子》二篇,最得深旨。故言陶弘景者,隱於句容,好陰 陽五行、風角星筭,修辟穀導引之法,受道經符籙。武 帝素與之遊,及禪代之際,弘景取圖讖之文,合成「景 梁」字以獻之,由是恩遇甚厚。又撰《登真隱訣》,以証古 有神仙之事。又言神丹可成,服之則能長生,與天地 永畢。帝令弘景試合神丹,竟不能就。乃言中原隔絕, 藥物不精故也。帝以為然,敬之尢甚。然武帝弱年好 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猶自上章,朝士受道者眾,三吳 及邊海之際,信之愈甚。陳武世居吳興,故亦奉焉。後 魏之世,嵩山道士寇謙之,自云嘗遇真人成公興,後 遇太上老君,授謙之為天師,而又賜之《雲中音誦科 誡》二十卷,又使玉女授其服氣導引之法,遂得辟穀, 氣盛體輕,顏色鮮麗。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其後又 遇神人李譜,云是老君元孫,授其《圖籙真經》、劾召百 神六十餘卷,及銷鍊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太武 始光之初,奉其書而獻之。帝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祀 嵩嶽,迎致其餘弟子,於代都東南起壇宇,給道士百 二十餘人,顯揚「其法,宣布天下。太武親備法駕而受 符籙焉。自是道業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籙,以為故 事。刻天尊及諸仙之象而供養焉。遷洛以後,置道場於南郊之傍,方二百步,正月、十月之十五日,並有道 士歌人百六人,拜而祠焉。」後齊武帝遷鄴,遂罷之。文 襄之世,更置館宇,選其精至者使居焉。後周承魏,崇 奉道法,每帝受籙,如魏之舊,尋與佛法俱滅,開皇初 又興。高祖雅信佛法,於道士蔑如也。大業中,道士以 術進者甚眾,其所以講經,由以《老子》為本,次講《莊子》 及靈寶昇元之屬。其餘眾經,或言傳之神人,篇卷非 一。自云天尊姓樂,名靜信,例皆淺俗,故世甚疑之。其 術業優者,行諸符禁,往往神驗,而金丹玉液,長生之 事,歷代糜費,不可勝紀,竟無效焉。今考其經目之數, 附之於此。《經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餌服》四十六部, 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籙》十七部, 一百三卷,共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
《唐書》
编辑
《藝文志》
编辑
《鬻子》一卷。〈鬻熊〉《老子道德經》二卷。〈李耳〉又三卷,河上公注; 《老子道德經》二卷,王弼注《新記》,元言《道德》二卷,又《老 子指例略》二卷,蜀才注《老子》二卷,鍾會《注》二卷,羊祜 《注》二卷,又《解釋》四卷,孫登注《老子》二卷,王尚《注》二卷, 袁真《注》二卷,張憑《注》二卷,劉仲融《注》二卷,陶弘景注 四卷,樹鍾山注二卷,李允愿《注》二卷,陳嗣古《注》二卷, 僧惠琳注二卷,惠嚴《注》二卷,鳩摩《羅什注》二卷,《義盈 注》二卷,《程韶集注》二卷,《任真子集解》四卷,《張道相集 注》四卷,盧景裕、梁曠等注二卷,安丘望之《老子章句》 二卷,又《道德經指趣》三卷,王肅《元言新記道德》二卷, 梁曠《道德經品》四卷,嚴遵《指歸》十四卷,何晏《講疏》四 卷,又《道德問》二卷,梁武帝《講疏》四卷,又《講疏》六卷,顧 歡《道德經義疏》四卷,又《義疏治綱》一卷,孟智周《義疏》 五卷,戴詵《義疏》六卷,葛洪《老子道德經序訣》二卷,韓 莊《元旨》八卷,劉遺民《元譜》一卷,《節解》二卷,《章門》一卷, 李軌《老子音》一卷,《鶡冠子》三卷,張湛注《列子》八卷〈列禦 寇〉郭象注《莊子》十卷。〈莊周〉向秀注二十卷,崔譔注十卷, 司馬彪《注》二十一卷,又《注音》一卷,李頤《集解》二十卷, 王元古《集解》二十卷,李充釋《莊子論》二卷,馮廓《老子 指歸》十三卷,又《莊子古今正義》十卷,梁簡文帝《講疏》 三十卷,王穆疏十卷,又《音》一卷,《莊子疏》七卷,《文子》十 二卷,《廣成子》十二卷〈商洛公撰張太衡注〉《唐子》十卷。〈唐滂〉《蘇子》七 卷。〈蘇彥〉《宣子》二卷。〈宣聘〉《陸子》十卷。〈陸雲〉《抱朴子內篇》十卷。〈葛淇〉 《孫子》十二卷。〈孫綽〉《苻子》三十卷。〈苻朗〉《賀子》十卷。〈賀道養〉《牟子》 二卷。〈牟融〉傅奕注《老子》二卷,楊上善注《老子道德經》二 卷,又注《莊子》十卷,《老子指略論》二卷,辟閭仁諝注《老 子》二卷,賈大隱《老子述義》十卷,陸德明《莊子文句義》 二十卷,元宗注《道德經》一卷,又疏八卷,盧藏用注《老 子》二卷,又注《莊子內外篇》十二卷,邢南和注《老子》,馮 朝隱注《老子》,白履忠注《老子》,李播注《老子》,尹知章注 《老子》,傅奕《老子音義》〈卷並亡〉陸德明《老子疏》十五卷,逄 行珪注,《鬻子》一卷,「陳庭玉《老子疏》。」〈卷亡〉陸希聲《道德經 傳》四卷,吳善經注《道德經》二卷,楊上善《道德經三略 論》三卷,道士成元英注《老子道德經》二卷,又《開題序 訣義疏》七卷,注《莊子》三十卷,疏十二卷,張游朝《南華 象罔說》十卷,又《沖虛白馬非馬証》八卷,孫思邈注《老 子》,又注《莊子》,柳縱注《莊子》,尹知章注《莊子》,甘暉、魏包 注《莊子》。〈卷並亡〉元載《南華通微》十卷,張志和《太易》十五 卷,又《元真子》十二卷,陳庭玉《莊子疏》〈卷亡〉道士李含光 《老子莊子周易學記》三卷,又《義略》三卷,張隱居《莊子 指要》三十三篇,帥夜光《三元異義》三十卷,徐靈府注 《文子》十二卷,李暹訓注《文子》十二卷,王士元《亢倉子》 二卷,《無能子》三卷〈不著人名字光啟中隱民間〉《尹喜高士老君內 傳》三卷,《元景先生老子道德簡要義》五卷,《梁簡文帝 老子私記》十卷,戴詵《老子西升經義》一卷,《韋處元集 解老子西升經》二卷,《老子黃庭經》一卷,《老子探真經》 一卷,《老君科律》一卷,《老子宣時誡》一卷,《老子入室經》 一卷,《老子華蓋觀天訣》一卷,《老子消水經》一卷,《老子 神策百二十條經》一卷,《鬼谷先生關令尹喜傳》一卷 〈四皓注〉《清虛真人王君內傳》一卷,王萇《三天法師張君 內傳》一卷,李遵《茅君內傳》一卷,《呂先生太極左仙公 葛君內傳》一卷,華嶠《紫陽真人周君傳》一卷,《趙昇等 仙人馬君陰君內傳》一卷,鄭雲千《清虛真人裴君內 傳》一卷,范邈《紫虛元君南嶽夫人內傳》一卷,項宗《紫 虛元君魏夫人內傳》一卷,《王羲之許先生傳》一卷,《九 華真妃內記》一卷,《宋都能。嵩高少室寇天師傳》三卷, 《王喬傳》一卷,《漢武帝傳》二卷,《劉向列仙傳》二卷,《葛洪 神仙傳》十卷,見素子《洞仙傳》十卷,《東方朔神異經》二 卷〈張華注〉又「《十洲記》一卷,《周季通蘇君記》一卷,梁曠《南 華仙人莊子論》三十卷,《南華真人道德論》三卷,《任子 道論》十卷,《任嘏顧道士論》三卷」〈顧谷〉姖威《渾輿經》一卷, 杜夷《幽求子》三十卷,張譏《元書通義》十卷,陶弘景《登 真隱訣》一十五卷,又《真誥》十卷,張湛《養生要集》十卷, 《養性傳》二卷,張太衡《無名子》一卷,劉道人《老子元譜》 一卷,劉無待《同光子》八卷〈侯儼注〉靈人辛元子《自序》一 卷,《華陽子自序》一卷。〈茅處元〉《無上祕要》七十二卷,《道要三十卷,「馬樞《學道傳》十二卷,郭憲《漢武帝別國洞冥 記》四卷,《道藏音義目錄》」一百一十三卷〈崔湜薛稷沈佺期道士史 崇元等譔〉《集注陰符經》一卷。〈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淳風李筌李治李鑒李 銳楊晟〉「李靖《陰符機》一卷,《道士李少卿十異九迷論》一 卷,道士劉進喜《老子通諸論》一卷,又《顯正論》一卷,張 果《陰符經太無傳》一卷,又《陰符經辨命論》一卷,《氣訣》 一卷,《神仙得道靈藥經》一卷,《罔象成名圖》一卷,《丹砂 訣》一卷,韋弘《陰符經正卷》一卷,李筌《驪山母傳陰符 元義》一卷,葉靜能《太上北帝靈文》三卷,李淳風注《泰 乾祕要》三卷,楊上器注《太上元元皇帝聖紀》十卷,《崔 少元老子心鏡》一卷,《皇天原太上老君現跡記》一卷, 《呂氏老子昌言》二卷,《王方慶神仙後傳》十卷,《元晉蘇 元明太清石壁記》三卷,《議化胡經狀》一卷,《寧州寧真 觀二十七宿真形圖讚》一卷,《道士令狐見堯正一真 人二十四治圖》一卷,《孫思邈馬陰二君內》」傳一卷,又 「《太清真人煉雲母訣》二卷,《攝生真錄》一卷,《養生要錄》 一卷,《氣訣》一卷,《燒煉祕訣》一卷,《龍虎通元訣》一卷,《龍 虎亂日篇》一卷,《幽傳福壽論》一卷,《枕中素書》一卷,《會 三教論》一卷,《龍虎篇》」一卷〈青羅子周希彭少室山人孫登同注〉朱少陽 《道引錄》三卷,張志和《元真子》二卷,戴簡《真教元符》三 卷,楊嗣復《九徵心戒》一卷,裴煜《延壽赤書》一卷,《紇干 𣳻序通解錄》一卷,《守真子秦鑑語》一卷,道士張仙庭 《三洞瓊綱》三卷,段世貴《演正一炁化圖》三卷,女子胡 愔《黃庭內景圖》一卷,道士司馬承禎《坐忘論》一卷,又 《修生養氣訣》一卷,《洞元靈寶五嶽名山朝儀經》一卷, 賈參寥。《莊子通真論》三卷,白履忠注《黃庭內景經》。〈卷亡〉 又《三元精辨論》一卷,吳筠《神仙可學論》一卷,又《元綱 論》三卷,《明真辨偽論》二卷,《輔正除邪論》一卷,《辨方正 惑論》一卷,《道釋優劣論》一卷,《心目論》一卷,《復淳化論》 一卷,《著生論》一卷,《形神可固論》一卷,李延章《集鄭綽 錄中元論》一卷,《施肩吾辨疑論》一卷,道士令狐見堯 《玉笥山記》一卷,道士李沖昭《南岳小錄》一卷,沈汾《續 神仙傳》三卷,「《道士胡慧超神仙內傳》一卷,《晉洪州西 山十二真君內傳》一卷,李渤《真系傳》一卷,李遵《茅三 君內傳》」一卷,「《道士胡法超許遜修行傳》一卷,張說《洪 崖先生傳》」一卷,《沖虛子胡慧超傳》一卷,《潘尊師傳》一 卷〈潘師正〉《蔡尊師傳》一卷。〈蔡南玉〉「劉谷神《葉法善傳》」二卷, 《正元師謫仙崔少元傳》二卷,「《陰日用傳仙宗行記》一 卷,謝良嗣《吳天師內傳》」一卷〈吳筠〉溫造《瞿童述》一卷,李 堅「《東極真人傳》一卷,江積《八仙傳》一卷,王仲丘《攝生 纂錄》一卷,《高福攝生錄》三卷,郭霽《攝生經》一卷,上官 翼《養生經》一卷,康仲熊《服內元氣訣》一卷,《氣經新舊 服法》三卷,《康真人氣訣》一卷,《太無先生炁訣》」一卷〈失名〉 菩提達磨《胎息訣》一卷,「李林甫《唐朝煉大丹感應頌》 一卷,崔元真《靈沙受氣用藥訣》一卷,又《雲母論》二卷, 劉知古《日月元樞》一卷,《海蟾子元英還金篇》」一卷,《還 陽子大還丹金虎白龍論》一卷〈失姓名〉陳少微《大洞鍊 真寶經修伏丹砂妙訣》一卷,嚴靜《大丹至論》一卷
《雲笈七籤》
编辑
《真系》〈隴西李渤述〉
编辑
「今道門以經籙授受,所自來遠矣。其昭彰元著,使搢 紳先生不惑者,自晉興寧乙丑歲,眾真降授於楊君, 楊君授許君,許君授子元文,元文付經於馬朗。景和 乙巳歲,敕取經入華林園。明帝登極,殳季真啟還,私 廨簡寂。陸君南下,立崇虛館,真經盡歸於館。」按《黃素 方》因緣值經,准法奉修,亦同師授。其陸君之教,楊許 之胄也。陸授孫君,孫君授陶君,陶君搜摭許令之遺 經,略盡矣。陶授王君,王君又從宗道先生得諸勝訣, 云「經法祕典,大備於王矣。王授潘君,潘君授司馬君, 司馬君授李君,李君至於楊君,十三世矣。」楊許並越 漢登真,許令亦終獲度世,馬殳幸會而不業,自陸君 已降,則帝者無不趨其風矣。此皆史有明文,或遺跡 可訪。又世世從事於斯者,其支裔焉。且知理而不知 神,非長生之士也。超理入神,混合於氣,無為面無不 為者,我真宗之道也。道無否泰,教有通塞,塞而通之 者,存乎其人。故予述《真系》,傳其同源分派者,錄名《仙 籍》,不輯於此。時貞元乙酉歲七月二十一日,於廬山 白鹿洞棲真堂中述。
《三洞》
编辑
原夫經教所出,按《業報經》《應化經》並云:天尊曰:「吾以 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 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 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玉緯》云:「洞真是天 寶君所出。」又云:「以元始高上玉帝出上清洞真之經 三百卷,玉訣九千篇,符圖七千章,祕在九天之上大 有之宮。」後傳玉文,付上相青童君,封於玉華宮。元景 元年,又封一通於西城山中。又太帝君命欂桑太帝 暘谷神王出《獨立之訣》三十卷,上經三百卷,行之於 世。又襄城小童授軒轅黃帝《七元六紀飛步天綱之 經》。漢元封元年,西王母上元夫人同授漢武帝《靈飛 六甲上清》十二事。又太元真人茅盈,受西城王君所傳《玉佩金璫纏璇之經》。又元洲上卿蘇林真人受涓 子所傳三一之法。又真人王褒,漢平帝時西城王君 所傳《上清寶經》三十一卷,晉成帝時於汲郡傳南嶽 魏夫人,夫人之子傳茅山楊羲,羲傳許邁,邁復師南 海太守鮑靚,受上清諸經。邁弟謐,謐子玉斧,皆受三 天王法,曲素鳳文。
天尊曰:「吾以延康元年,號無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 在上清境,說洞元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 道也。」《玉緯》云:「《洞元》是靈寶君所出,高上大乘所傳。」按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素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 寶真文篇目,有十二部妙經,合三十六帙。」又《四極盟 科》云:《洞元經》萬刦一出,今封一通於勞盛山。昔黃帝 於峨嵋山詣天真皇人,請靈寶五芽之經。於青城山 詣甯封真君,受靈寶龍蹻之經。又九天真玉降於牧 德之臺,授帝嚳靈寶天文。帝行之得道,遂封祕之於 鍾山。又夏禹於陽明洞天,感太上命繡衣使者降授 靈寶五符以理水,檄召萬神。後得道為太極紫庭真 人,演出《大小劫經》《中山神咒》《八威召龍》等經,今行於 世矣。時太極真人徐來勒與三真人以己卯年正月 降天台山,傳《靈寶經》以授葛元,元傳鄭思遠。思遠以 《靈寶》及三洞諸經付元從弟少傅奚,奚付子護軍悌, 悌付子洪,洪即《抱朴子》也。又於馬跡山詣思遠,告盟 奉受。洪又於晉建元二年三月三日於羅浮山付弟 子安海君望世等。後從孫巢甫,晉隆安元年,傳道士 任延慶、徐靈期,遂行於世。今所傳者,即黃帝帝嚳、禹 葛元所受者十二部,文未全,降世。
天尊曰: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 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 道也。」《玉緯》云:「《洞神經》是神寶君所出,西靈真人所傳。 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序目》曰:「《小有三皇文》,本 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書,亦諸仙人所受,以藏 名山。昔黃帝東到青丘,過風山,見紫府真人,受《三皇 內文》。又黃盧子、西嶽公皆受禁虎豹之術,真人介象 受乘虎之符,八威使者受《策虎豹文》。又鮑靚於晉萬 帝永康年中,於嵩山劉君石室清齋思道,忽有石刻 三皇天文,出於石壁,靚以絹四百尺告元而受,後授 葛洪。又壺公授費長房,亦有洞神之文,石室所得,與 今《三皇文》小異。陸修靜先生得之,傳孫游嶽。游嶽傳 陶隱居。其天中十二部經,未盡出世。今傳者,是黃帝 黃盧子、西嶽公鮑靚抱朴子所授者也。三洞既降,遂 有大小中乘、初中後法,三種分別,以教於世。夫三洞 者,蓋是一乘之妙旨,三景之元言,了達則上聖可登, 曉悟則高真斯陟。龍章鳳篆,顯至理之良詮。玉簡金 書,引還元之要術。故《玉經隱注》云:「三洞經符,道之綱 紀,太虛之元宗,上真之首經矣。豈中仙之所聞哉。」《正 一經》又云:「三洞妙法,兼而該之,一乘道也。」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 寶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經,合三十六卷。是靈寶君所 出,高上大聖所撰,具如《靈寶疏釋》,有二十一卷已現 於世,十五卷未出。」孟法師云:「高元大法師夏禹師仙 公所撰十卷,及《修行要用》五卷,足為三十六,合為六 卷,即今世所行。其後分有《內教》十卷,即是昇元之文」, 亦世所行也。按《太元都四極盟科》曰:「《洞元經》萬劫一 出。」今封一通於太山,一通於勞盛山。元始天王告西 王母云:「太上紫微金格玉書,靈寶真文,十部妙經,太 上所祕,不盡傳世。王母所得,詎已極源;五嶽所藏,亦 多不備。龜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經備足。昔黃帝登峨 嵋山,詣天真皇人,請受此法,駕龍昇」元。帝嚳之時,九 天真王駕九龍之輿,降牧德之臺,授帝嚳此法。帝後 封之於鍾山。夏禹所感之書,出見有異,今略序者。按 《真一自然經》云:太極真人夏禹,通聖達真,太上命鈔 出《靈寶自然經》,分別有《大小劫品經》《棲山神咒》《八威 召龍神經》云:「小劫至時,必脫大水焉。」又云:「徐來勒等 三真,以己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時,於會稽上虞山傳 仙公葛元。元字孝先,後於天台山傳鄭思遠、竺法蘭、 釋道微,道微傳吳主孫權等。仙公昇化,令以所得《三 洞真經》一通傳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門子孫 與從弟少傅奚。奚子護軍悌,悌子洪。洪又於馬跡山 詣思遠,盟而受之,洪號曰「抱朴子。」抱朴以建元六年 三月三日於羅浮山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 期之徒,相傳於世,於今不絕。《玉緯》云:「昔元始天王以 開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時,三天玉童傳上皇先 生,教曰:『若白簡青籙之人,自然得乎此法』。」又虛無先 生傳於唐堯後聖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 君云:「自唐堯之後,得上文者,乃七千人。」此飛龍元昇, 或論化潛引,不可具記。得道者皆藏文《五嶽經》內,明 三劫化主,及開皇劫,以此妙經生天立地大聖,應於 始青之中,號元始天尊,或太上道君,人天化主。此如 三寶科釋,今不具詳。《玉經隱注》云:「《三皇天文》,或云洞 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洞仙者,明此教法,能通 行者登太清仙,故曰洞仙也。「玉策」者,是策進之名,亦是扶持之目。謂策勤行者,扶持使仙也。「三皇文」者,《洞 神第十四》云:「第一天皇文內字」,字者志也。明天使人 仰觀上文,心識覺悟,內志習勤,外不炫燿。第二地皇 內記書文,文者明也。內學志明,記正無惑,舒以廣濟, 緣明至極也。第三人皇文,文者明也,人能俯察地理, 法地則天,定內安外,普度無窮,同歸元門,由學所得。 此並經釋也。又稱《三皇經》者,謂三皇各受,隔世稟行。 又八帝之經,亦是隨方為化,猶如靈寶一文,五帝分 寶,即為五帝文。鮑南海《序目》云:「上古初以授於三皇, 名之《三皇文》也。」《洞神》第六又云:「仙人曰:《皇文》乃是三 皇已前鳥跡之始大章者也。」第三又云:「皇文帝書,皆 出自然虛無空中,結氣成字。」又云:「本源無異矣。」至於 三皇,各受一部,分為三元三才之道也。第十三卷云: 「三元八會,自然成文,方丈懸空,字字各現。」第十四云: 「得失由人,此文不滅,聖真寶之,鎮太極宮中也。」 序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 書也。天皇一卷,地皇一卷,人皇一卷,「凡三卷,皆上古 三皇時所授之書也。作字似符文,又仙篆文,又似古 書,各有字數。神寶君所出,西靈真人所撰。此文在小 有之天玉府之中,諸仙人受之,以藏諸名山石室,皆 不具足,唯蜀郡峨嵋山具有此文。昔仙人智瓊以《皇 文》二卷見義,深不能解,遂還之王公,以帛公精勤所 得,傳之賢達,宣行至今。」《大字序說》十四篇,是天文次 第之訣。《小有經下記》所載十一卷,推部本經,分別儀 式,合一十四卷。今孟先生所錄者,是其山中所傳,猶 十一卷。此二本並行於世。《抱朴子》云:「昔黃帝東到青 丘,過風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晉時鮑靚學道 於嵩高,以惠帝永康二年,於劉君石室清齋,忽有《三 皇文》」刊石成字,乃依經以四百尺絹告元而受,後亦 授葛洪。按《三皇經序》云:鮑靚所得石室之文,與世不 同,洪或兼受也。陸先生時所得,初傳弟子孫游嶽,有 四卷而已。孫後傳陶先生,先生分析支流,稍至十一 卷耳。山中所傳者是命召咒文云:「三皇治世,各受一 卷,以理天下,有急皆召天地鬼神敕使之」,號曰《三墳》。 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人。各受一卷,凡八卷,號曰《八 索》。八帝之治,邪鬼逆竄,黃帝述以斷邪惡。
《七部》
编辑
七部者,今因《正一經》,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元部,三 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元部,七 者正一部。前之三部,已如《三洞義》釋。今釋後四。言太 清者,孟法師云:大道氣之所結,清虛體大,故曰太清, 以境目經也。今謂此經是從所輔之境得名,何者,此 經既輔洞神,洞境是太清故也。亦未必示者,此經既 明金丹之術,服御之者,遠昇太清,故言太清也。太平 者,大言極,太平謂和平,明六合太通為一,正平之氣 斯行。故《太平經》云:「今平氣行矣。」平亦是安。又云:欲復 古太平之法,先安中氣也。又云:三五氣和,日月常光 明,乃為太平。《爾雅》云:「明,成也。」此亦可訓明,蓋言明君 治世,成濟品物,為太平也。或有解云:「三階正為太平。」 或有解云:「景星現曰太平。」此並一事為釋耳。今明此 經現世,能使六合同風,萬邦共軌,君明物度,可謂太 平也。太元者,孟法師云:「是太元都也。」今為老君,既隱 太平之鄉,亦未詳此是何所?必非攝跡還本,遣之又 遣,元之又元,寄名《太元》耶?此經名太元者,當是崇元 之致,以元為太,故曰太元也。若言起自元都,不無此 義,但七部皆爾,非獨此文也。正一者,《盟威經》云:「正以 治邪,一以統萬。」又言法文者,法以合離,文以分理。此 言眾生離本,所以言離,故下文云:反離還本,合真捨 偽,由法乃成。言統萬者,總攝一切,令得還真。故下文 云:一切學士,覺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戒 也。《治邪文》云:「眾生根麤,去道賒邈」,大道慈悲,立法訓 治,趣令心開,兩半成一,一成無敗,與常道合真,故曰 正一法文也。通言部者,以部別為義,三部通名太正, 一獨稱正者,以三部輔於三洞大法,故言太正。一既 遍陳三乘,簡異邪道,故稱為正也。
《四輔》
编辑
第一。太清者,太一為宗。老君演說《建豐經》云:「微妙之 旨,出於太清。」《天老祕讖經》云:「生道實妙,入不釋誠,釋 誠不倦,昇太清也。」《九君申明道要》云:太清中經,元始 出來,出於老君,傳付元君。九皇真人祖習不絕,皆開 此君也。《正一經》云:太清金液天文地理之經四十六 卷。此經所明,多是金丹之要,又著緯候之儀,今不詳 辨。按《黑錄》所明。即漢安元年太上以此經四十六卷。 付於天師。因此至今也。
第二,太平者,三一為宗。老君所說。甲部第一云:「學士 習用其書,尋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玉緯》云:「太 平者,六合共行正道之號也。今宛利世界,九州八十 一域,排除六天,上問神人,詳說古道,家國安寧,長居 慶樂。」丁部第四云:欲知吾道大效,付賢明道德之君, 使其按用之,立與天地乃響應。是其大明效證驗也。 「甲部第一。」又云:「誦吾書,災害不起,此古賢聖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書有三等,一曰《神道書》,二曰《覈事 文》,三曰浮華記。神道書者,精一不離,實守本根,與陰 陽合,與神同門。覈事文者,覈事異同,疑誤不失。浮華 記者,離本已遠,錯亂不可常用,時時可記,故名《浮華 記》也。」又云:「澄清大亂,功高德正,故號」太平。若此法流 行,即是太平之時。故此經云:「應感而現,事已即藏。」又 云:「聖主為治,謹用茲文。」凡君在位,輕忽斯典,然其卷 數,或有不同。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 按《正一經》云:有《太平洞極之經》一百四十四卷。今此 經流亡,殆將欲盡。此之二經,並是盛明治道,及證果 修因,禁忌眾術等也。若是一百四十卷《洞極經》者,按 《正一經》,此漢安元年太上親授,天師流傳茲目。若是 甲乙十部者,按《百八十戒》,云是周赧王時,老君於蜀 郡臨卭縣授於瑯琊于吉,爾來又隱。近人相傳云,「海 喁山石函內有此經,自宋梁以來,求者不得,或往取 之,每值風雨暝暗,雷電激揚,至陳祚開基,又屢取不 得。每」至山所,風雨如故。至宣帝立,帝好道術,乃命太 平周法師諱智響往取此經。法師挺素清高,良難可 序。受請至山,清齋七日,將就取經,未展之頃,朝雲暗 野,曉霧昏山。師拜禮進趨,天光開朗。乃命從人數十, 齊心運力,前跪取函,函遂不得開。法師斂氣開之,乃 見此經,請還臺邑。帝乃具禮迎接,安於至真觀供養。 經放大光明,傾國人民並皆瞻仰。帝命法師於至真 觀開敷講說,利安天下,時稱太平。自此以來其盛矣。 帝因法師得此經,故號法師為太平法師,即臧靖法 師之稟業也。
第三太元者,重元為宗,老君所說,故經云:元元至道 宗。然其卷數,亦有不同。《正一經》云:《太元道經》二百七 十卷。今玉緯所撰,止有一百三十五卷,又非盡是本 經,餘者不見,當時運會未行。然此經所明,大略以元 為致。故《太元經》云:「無無曰道義極元。」元樂真人云:「道 德五千文,茲境之經也。」舊云:《道德經》有三卷,《玉緯》云: 其中經珍祕,部入太清亦未祥。此解按西昇序云:「列 以二篇,乃河濱授於漢文。」又云:「素書二卷,尹喜所受, 凡得五卷。」既說有三,時元靖法師分為三部,宗致道 德二卷,是先說以道德為體,其致則總,以其文內無 對揚之旨故也。西昇次說,以無欲為體,故云當持上 慧源妙真一。後說既盛,明真一故以真一為體。其源 流者,所授尹生五卷,由漸甚多,今不更說,通諸一部 者,按《正一經》云:「太上親授天師《太元經》,有二百七十 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爾來傳世,乃至今 日。但其零落闕遺,亦是運還天府耳。
第四正一者,真一為宗。太上所說《正一經》,天師自云: 我受於太上老君,教以正一心出道法。謂之新者,物 厭故舊,盛新新出,名異實同。學正除邪,仍用舊文。承 先經教,無所改造。亦教人學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長 慮後,改易法師,故撰傳錄文,名為正一新出儀。故天 師云:「後世男女,必改吾法,貪財愛色,不施散一切,汝」 曹重擔,地獄為家,宜各慎之。《正一經》云:《正一法文》一 百卷。今孟法師錄亦一百卷,凡為十帙,未知並是此 經不耳。斯經所明,總述三乘之用,故此經云:正一遍 陳三乘,王長所撰新出之儀四十卷,但未有次第。長 既隨師昇元,於時多承口訣,秖錄為卷名,未詮次第 也。其源流者,《玉緯》云:「昔元始天王以」開皇元年七月 七日丙午中時,使玉童傳上皇先生白簡青籙之文, 自然得乎此法。虛無先生傳於唐堯,又後聖帝君命 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云:「自爾之後,得此文者乃 七千人,皆飛龍元昇,或淪化潛引,不可具記。」得道者 藏文五嶽,精思積感,先得此文。此文極妙,得之隨緣, 文來,或出河洛,或戒經方,依因結果也。漢時有天師 張道陵,精思西山,太上親降,漢安元年五月一日,授 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其 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重 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按《正一經治化品》目錄云:「《正 目經》九百三十卷,符圖七十卷,合千卷付天師,正一 百卷」,即在其內。後會教重,自當具顯道本尊卑。經云: 「真經要妙,其文無雙,三十六萬四千,正言無數,不離 正一。演氣布化,五千為宗。真精要妙,三洞為最也。」然 此法雖復久遠,論其所盛,起自漢朝天師既昇天後, 以此法降與子孫弟子、嗣師、系師,及諸天人,一切內 外至信者,修行傳習,屢有傳道之人。今不具載此文, 因此行矣。謹按《正一經圖科戒品》云:《太清經》輔洞神 部金丹以下仙業,《太平經》輔洞元部甲乙十部以下 真業,太平輔洞真部五千文以下聖業。正一法文,宗 道德,崇三洞,遍陳三乘。《太平經》云:「輔者,父也。」今言三 太輔三洞者,取其事用相資,成生觀解,若父之能生 也。眾生鈍劣,聞深教不解,更須開說翼成。方能顯悟。 即是扶贊之義也。
《十二部》
编辑
夫十二部道義,通於三乘。今就中乘為釋,餘例可知。
十二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戒律,第七威儀,第八方法,第九眾術,第十記傳,第十一讚頌,第十二表奏。言本文者,即《三元 八會》之書,長行元起之說,其例是也。紫微夫人云:「《三 元八會之書》,太極高真所有。」本者,始也,根也,是經教 之始,文字之根,又為得理之元,萬法之本。文者,分也, 理也。既能分辨二儀,又能分別法相,既能理於萬事, 又能表詮至理,如木有文,亦名為理也。「不名真文」者, 十二義通,三乘真文,教主中洞,非通義也。「神符」者,即 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神則不測為義, 符以符契為名。謂此靈跡,神用無方,利益眾生,信若 符契。《玉訣》者,如何?上釋柱下之文,玉訣解金書之例 是也。「玉名無染,訣語不疑」,謂決定了知,更無疑染。《靈 圖》者,如含景五帝之像,圖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靈, 妙也。圖,度也,謂度寫妙形,傳流下世。「譜錄」者,如生神 所述三君,立本所陳五帝,其例是也。譜,緒也。錄,記也。 緒記聖人以為教法,亦是緒其元起,使物錄持也。戒 律者,如六情十惡之例是也。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 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防止諸惡也。律者,率也, 直也,慄也,率計罪愆,直而不枉,使懼慄也。威儀者,如 《齋法典戒》,《請經軌儀》之例是也。威是儼嶷可畏,儀是 軌式所宜,亦是曲從物宜,為威法也。方法者,如存三 守一,制魄拘魂之例是也。方者方所。法者節度,修行 治身,有方所節度也。眾術者,如變丹鍊石,化形隱景 之例是也。眾,多也。術,道也,為趣至極之初道也。記傳 者,如道君本業,皇人往行之例是也。記誌者,傳也,謂 記至本業,傳示學人。讚頌者,如《五真新頌》,《九天舊章》 之例是也。讚以表事,頌以歌德,故《詩》云:「頌者,美盛德 之形容。」亦曰偈。偈,憩也。以四字、五字為憩息也。表奏 者,如六齋啟願、三會謁請之例是也。表,明也;奏,湊也, 謂表心上事,共湊大道。通言部者,以部類為義,亦以 部別為名,謂別其義類以相從也。無方釋義,十二互 通,從通制別,意如前釋。然十二部內,唯本文有通相、 別相,以十二部皆是文字,為得理之本,通名為本文, 本文猶是經之異名。十二部既通名為經,是通相本 文也。於通相文內則出一部,是五篇真文,有生天立 地之能,是一切法本,為別相本文也。不可言十二部 皆是《玉訣》,別出一部,是別相玉訣也。餘部例然。又有 長行為偈,本稱本文者。餘二乘經,望此可知。本文是 生法之本,數自居前,既生之後,即須扶養,故次辨《神 符八會》雲篆,三元玉字。若不諳練,豈能致益,故須《玉 訣》,釋其理事也。眾生暗鈍,直聞聲教,不能悟解,故立 圖像,助以表明。聖功既顯,若不祖宗物情,容言假偽, 故須其譜錄也。此之五條,生物義定,將欲輔成,必須 鑒戒,惡法文弊,宜前防止,故有戒律,既捨俗入「道出 家,簉於師寶,須善容儀,故次明威儀也。」又前乃防惡, 宿罪未除,故須修齋軌儀,悔己生惡也。儀容既善,宿 根已凈,須進學方術,理期豋真,要假道術之妙,顯乎 記傳,論聖習學,以次相從也。亦是學功既著,名傳竹 帛,故次記傳。始自生物,終乎行成,皆可嘉稱,故次有 讚頌。又前言諸教,多是長行散說。今論讚頌,即是句 偈。結辭既切,功滿德成,故須表申靈府,如齋訖言功 之例,故終乎表奏也。又前十一部,明出世之行。後之 表奏,祛世間之災,如三元塗炭,子午請命之流,皆關 表也。
《三十六部》
编辑
三乘之中,乘各有十二部,故合成三十六部也。論其 相攝者,一往大乘具有三十六部,中乘具有二十四 部,小乘唯十二部。何者?以大得兼小故也。又大乘得 學小,為遍行者,小不得兼學大,故止十二中乘可知。 此遠論界內化門意也。再論《三洞》,即是會前三乘,入 此一乘,故三洞大乘唯一耳。而又約三洞開三乘者, 此欲示一乘之內,無所不包。又云:「有二經不同:一者 《太元部老君自然齋儀》云:『經有三條:一曰天經,天真 所修;二曰地經,洞天所習;三曰人經,世間所行。三景 之法,相通而成。一曰三乘。三乘之用各有十二部,交 會相通,總曰三十六部』。」十二條:一曰無為,二曰有為, 三曰無為而有為,四曰有為而無為,五曰續愛,六曰 斷愛,七曰不斷不續,八曰分段,九曰無斷,十曰知微, 十一曰知彰,十二曰適用當境,而曰十二部,隱顯兼 施,則有七十二部。今謂此文所出,前之三經,自可以 教,後之十二,意在行也。二者、正一所明十二者:一者、 心跡俱無為,二者、心無為、跡有為,三者、心有為、跡無 為;四者、捨家處人間,「五者、㩦家入川澤,六者、出世與 人隔絕,七者與世和光同塵,八者斷欲斯斷,九者不 斷而斷,十者遊空中,十一者、在地下,十二者住天上。」 三乘皆有十二,故成三十六部也。釋此文意,已在《位 業義》科,但此兩經名味不同者,亦當教義自是一途 之說耳。《太元》所出,多據於心,正一所明,通論心跡。但 《太元十二》中第八一事言分段考事涉跡。又不顯十 二部經科。
===以成飛天之書,後撰為八龍雲篆明光之章。」陸先生 解三才謂之三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為五 位,三五和合,謂之八會,為眾書之文。又有八龍雲篆 明光之章,自然飛元之氣,結空成文,字方一丈,肇於 諸天之內,生立一切也。按《真誥》紫微夫人說三元八 會之書,建文章之祖,八龍雲篆,是根宗所起,有書之 始也。又云:「八會是三才五行,形在既判之後。」《赤書》云: 「《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出於元始之先。」即此而論,三元 應非三才,五德應非五行也。此正應是三寶丈人之 三氣,三氣自有五德耳。故《九天生神章》云:天地萬化, 自非三元所育,九氣所導,莫能生也。又曰:三氣為天 地之尊,九氣為萬物之根。故知此三元在天地未開, 三才未生之前也。宋法師解《八會》,秖是三氣五德。三 元者:一曰混洞太無元,高上玉皇之氣;二曰赤混太 無元,無上玉虛之氣;三曰冥寂元通元,無上玉虛之 氣。五德者,即三元。所有三五會,即陰陽和,陰有少陰 太陰,陽有少陽太陽。就和中之和為五德也。篆者,撰 也,撰集雲書,謂之雲篆。此即三元八會之文,八龍雲 篆之章,皆是天書,三元八會之例是也。雲篆明光,則 五符五勝之例是也。八會本文,凡一千一百九字,其 篇真文,合六百六十八字,是三才之元根,道立天地, 開化人神萬物之由,故云有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此 之謂也。《玉訣》云:「修用此法五篇,皆分字數,各有四條。 一者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圖籙,求仙致真之法。二 者主召天宿星宮,正天分度,保國寧民之道。三者攝 制鄷都六天之氣。四者敕命水帝,制召龍鳥也。其諸 天內音,一天有八字,三十二天合二百五十六字。論 諸天度數期會,大聖真仙名諱位號,所治」宮府,臺城 處所,神仙變化,昇降品次,眾魔種類,人鬼生死,轉輪 因緣,其十三字是五方元精名號,服御求仙,鍊神化 形、白日騰空之法。餘一百二十二字,闕《元音解》。 二者演八會為龍鳳之文,謂之《龍書》。此下皆元聖所 述,以寫天文也。
三者,「軒轅之時,倉頡傍龍鳳之勢,採鳥跡為古文,以 代結繩」,即古體也。
四者周時史籀變古文為大篆。
五者秦時程邈變大篆為小篆。
六者,秦後盱陽變小篆為隸書。又云:「漢謂隸書曰佐 書」,或言程邈獄中所造,出於徒隸,故以隸為名。此即 謂六書也。
《雲篆》
编辑
又有雲篆《明光之章》,為順形,梵書文,別為六十四種, 播於三十六天。今經書相傳,皆以隸字解天書,相雜 而行也。
《八體六書六文》
编辑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 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王莽時,使司徒甄豐 校定文字,復有六書:一曰占文,孔子壁中書,二曰奇 字,古文異書,三曰篆書,四曰佐書,即隸書,五曰繆篆, 所以摹印,六曰鳥篆,翻言也。倉頡始書,已應有筆。《詩》 云「彤管」,則是筆也。而言蒙恬造筆者,蓋恬為秦將,三 世有名,制削筆精,能獨擅名也。漢和帝時,蔡倫始造 紙,爾前唯書簡牒。牒者,詮牒語事也。簡者,在簡而不 繁也。但知本是天書金簡,餘地書已下八體六文,皆 從真出外,學者自更詳之。又謂知何時書於此經,在 紙作卷。今謂劫初已自有筆,太真所書,何言無也?及 以八體六文等耶?以天尊造化,具一切法也。後人承 用,自有前後耳。六文: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 上、下是也;三曰諧聲,《河》《海》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
《符字》
编辑
「一切萬物,莫不以精氣為用,故二儀三景,皆以精氣 行乎其中,萬物既有,亦以精氣行乎其中也。是則五 行六物,莫不有精氣者也。以道之精氣布之簡墨,會 物之精氣以祛邪偽,輔助正真,召會群靈,制御生死, 保持劫運,安鎮五方。」然此符本於《結空太真》,仰寫天 文,分置方位,區別圖象符書之異。符者,通取雲物星 辰之勢;書者,別析音句銓量之旨;圖者,畫取靈變之 狀。然符中有書,參以圖像;書中有圖,形聲並用。故有 八體六文,更相發顯。
《八顯》
编辑
「八顯者:一曰天書,八會是也;二曰神書,雲篆是也;三 曰地書,龍鳳之象也;四曰《內書》,龜龍魚鳥所吐者也; 五曰外書,鱗甲羽毛所載也;六曰《鬼書》,雜體微昧,非 人所解者也;七曰中夏書,草隸雲篆是也;八曰邊裔 書,類於蜫蟲者也。」此六文八體,或今字同古,或古字 同今,符彩文加,共成一法,合為一用,故同異無定也。 此依宋法師所說,未見正文,而《三洞經》中符有字者, 如古文《尚書》中有古字與今同者耳。
===文玉字之訣,但未知定是何世所注,學者尋之。又說 諸修行符醮五方,思存禳災等法,然正是解訣八會 之文,而就本文理中復明理,如解真文中更明感通 之理。《定志經》又云:出思微之義,事中復有事,如玉訣 中復明傳經及盟授威儀之事。然諸經中凡有解訣, 皆通謂之《玉訣》也。
《皇文帝書》
编辑
《三皇經》云:「皇文帝書,皆出自然虛無空中,結氣成字, 無祖無先,無窮無極,隨運隱見,綿綿常存。」
《天書》
编辑
《諸天內音經》云:「忽有天書,字方一丈,自然見空,其上 文彩煥爛,八角垂芒,精光亂眼,不可得看。」天真皇人 曰:「斯文尊妙,不譬於常。是故開大有之始,而閉天光 明,以寶其道而尊其文。其字宛奧,非凡書之體,蓋貴 其妙象而隱其至真也。」
《龍章》
编辑
《靈寶經》云:「赤明開圖,運度自然,元始安鎮,敷落五篇, 赤書玉字,八威龍文,保制劫運,使天常存,此之龍章 也。」
《鳳文》
编辑
《紫鳳赤書經》云:「此經舊文藏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內, 有六頭獅子巨獸夾牆,玉童玉女侍衛鳳文。」
《玉牒金書》
编辑
《三元布經》皆刻金丹之書,盛以自然雲錦之囊,封以 三元寶神之章,藏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宮,謂之「玉牒 金書。」又云:以紫玉為簡,生金為文,編以金縷,纏以青 絲。《太上太真科》云:「玉牒金書,七寶為簡,文名紫簡。」
《石字》
编辑
《本行經》云:道言:昔禪黎世界隊王有女字絓音,生仍 不言,年至十四,王怪之焉,乃棄女於南浮長桑之阿 空山之中。女行山周帀,忽與神人會於丹陵之舍,柏 林之下。神執絓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絓音曰:「汝雖 不能言,可憶此也。」天為其感愍其疾,遣朱宮靈童下 教絓音治身之術,授其赤書八字,絓音於是能言。《靈 寶玉訣經》云:「道告阿丘曾曰:『汝前生與南極尊神同 在禪黎世界,於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同發道意。爾時 南極姓皇,字度明,執汝右手,俱題赤石,以記姓名。南 宮即書汝筆跡,題於南軒,今猶尚在,石字亦存,汝憶 之不』?丘曾心悟,舉目即見南極所主南壁刻書云:『太 甲歲七月一日,皇度明王阿丘曾,同』」《於丹陵柏林下 發願。合二十三字。字甚分明》。
《題素》
编辑
《五符經》云:「五符一通,書以南和之繒。」南和,赤色繒也。 封以金英之函,印以元都之章,付震水洞元之君。《仙 公請問經》云:「《道德上下經》及《洞真元經》《三皇天文》《上 清眾篇詠》等,皆是太上所撰而為文,書於南和之繒, 故曰『題素』」也。
《玉字》
编辑
《內音玉字經》云:天真皇人曰:「《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字 方一丈,自然而見空元之上,八角垂芒,精光亂眼。靈 書八會,字無正形,其趨宛奧,難可尋詳。皆諸天之中 大梵隱語,結飛元之氣,合和五方之音,生於元始之 上,出於空洞之中,隨運開度,普成天地之功。」
天尊命天真皇人注解其正音,使皇道清暢,澤被十 方,皇人不敢違命,按筆注解之曰:形魂頓喪,率我所 見,聊注其文。五合之義,其道足以開度天人也。和合 五方無量之音,以成諸天內音,故曰《五合之義》也。
《文生東》
编辑
《太平經》云:「文者生於東,明於南,故天文生東北。」故書 出東北,而天見其象。虎有文章家在寅,龍有文章家 在辰。文者,生於東,盛於南,是知真文初出在東北也。
《玉籙》
编辑
《玉清隱書》有帝簡金書元玉籙籍,可以傳元羽玉經 也。又云:「自非帝圖玉籙者,不得聞見上皇玉慧玉清 之隱書,金元隱元之羽經也。」
《玉篇》
编辑
《眾篇序》云:「元始命太真按筆,玉妃拂筵,鑄金為簡,刻 書玉篇,五老掌籙,祕於九靈仙都之宮,雲蘊而授葛 仙公之經也。」
《玉札》
编辑
《金根經》云:「太上大道君以大洞真經付上相青童君, 掌錄於東華青宮,使傳後聖應為真人者。此金簡玉 札,出自太上靈都之宮,刻玉為之。」
《丹書墨籙》
编辑
《太真科》云:「丹簡者,乃朱漆之簡,明火主陽也。墨籙者, 以墨書文,明水主陰也。人學長生,遵之不死。故名丹 簡墨籙,祕不妄傳。」
《玉策》
编辑
天皇手執飛仙玉策,人皇手執《上皇保命玉策》,地皇 手執《元皇定錄玉策
《福連之書》
编辑
《三十九章經》曰:「太上有瓊羽之門,合延為胎命之王, 元一為三氣之尊,元老為上帝之賓,並扶兆身神臺, 刊名於福連之簡。」又曰:「太上金簡玉札,為福連之書。」
《琅虯瓊文》
编辑
《飛行羽經》云:「金書玉籙,乃琅虯瓊文也。」
《白銀之編》
编辑
《金房度命經》云:「太常靈神都宮中有金房度命迴年 之訣,皆鑄金為簡,刻白銀之編,紫筆書文也。」
《赤書》
编辑
《玉訣經》云:「元始赤書五篇真文,置以五帝,導以陰陽, 轉輪九天之鈕,運明五星之光也。」
《火鍊真文》
编辑
《本相經》曰:「五昔赤明元年與高上大聖玉帝於此土 中鍊其真文,以火瑩發字形爾時真文火漏,餘處氣 生,化為七寶林,是以枝葉成紫書金地銀縷玉文,其 中及諸龍禽猛獸一切神蟲,常食林露,真氣入身,命 皆得長壽,三千萬劫當終之後,皆轉化為飛仙,從道 不輟,亦得正真無為之道。」
《金壺墨汁字》
编辑
《聖紀》云:「浮提國獻善書二人,乍老乍少,隱形則出影, 聞聲則藏形。時出金壺四寸,上有五龍之檢,封以青 泥,壺中有黑汁若淳漆,灑木石皆成篆隸科斗之字, 記造化人倫之始。老君撰《道經》垂十萬言,皆寫以玉 牒,編以金繩,貯以玉函。及金壺汁盡,浮提二人乃更 刳心瀝血,以代墨焉。」
《瓊札》
编辑
《玉清隱書金虎符》云:「鬱儀赤文,招日同輿;結璘黃章, 與月共居。」《上清消魔經》「啟洞門於希林,尋靈跡於丹 穴,發元天之朱匱,望上清之瓊札,元書既刻於玉章, 絳名始刊於靈闕,四遇三元於元宮,六造五老於靈 室。」
《紫字》
编辑
《八素經》云:「《八素真經》元文,生於太空之內,見於西龜 之山,元圃之上,積石之陰。《八素高元羽章》靈文鬱乎 洞標,紫字煥乎瓊林,神光流輝於九元,金音虛朗於 紫天,文威煥赫,氣布紫庭,眾真宴禮,稱慶上清。」
《自然之字》
编辑
《玉帝七聖元記》云:「爾乃迴天九霄白簡青籙,上聖帝 君受於九空,結飛元紫氣自然之字,元記後學得道 之名」,靈音韻合,玉朗稟真,或以字體,或以隱音,上下 四會,皆表元名,空生刻書廣靈之堂。舊文有十萬玉 名,字無正類,韻無正音,自非上聖,莫能意通。積七千 年而後崑崙之室北洞之源,字方一丈,文蔚煥爛,四 「合垂芒,虛生晻曖,若存若亡。流光紫氣拂其穢,黃金 冶鍊瑩其文。遂經累劫,字體鮮明。」至上皇元年九月 十七日,七聖齊靈,清齋長宮,金青盟天,跪誓告靈,奉 受靈文。高上解其曲滯,七聖通其妙音,記為《迴天九 朴得道之篇》,刻以白銀之簡,結以飛青之文,藏於雲 錦之囊,封以啟命之章,付於五老仙都左仙公,掌錄 瓊宮也。
《四會成字》
编辑
《玉帝七聖元記》云:「《七聖元記》,迴天上文,或以韻合,或 以支類相參,或上下四會,以成字音,或標其正諱,或 單複相兼,皆出元古空洞之中,高真撰集,以明靈文。 後學之人若有元名者,得見此文,青空梀名,四司所 保,五帝記名也。」
《琅簡蕊書》
编辑
《八素經》云:「西華宮有琅簡蕊書,當為真人者,乃得此 文。」
《石碽》
编辑
《三洞珠囊》云:「西王母以上皇元年七月於南浮洞室 下教,以授清虛真人王君,傳於夏禹,禹封文於南浮 洞室石。」之中。亦有作此。碽者。故《五符》云:「九天靈 書猶封於石21F6」是也。今檢諸字類,無此。碽字也。《玉訣》 下雲:五老真之封題玉亦其例也。孔靈符《會稽記》 云:「會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有石,俗呼為石簣,壁立 于雲,累梯然後至焉。昔禹治洪水,厥功未就,齋於此 山,發石簣,得金簡字,以知山河體勢,於是疏導百川, 各盡其宜也。」
《釋三十九章經》
编辑
《大洞真經》云:高上虛皇道君而下三十九道君,各著 經一章,故曰《三十九章經》,乃大洞之首也。
《遂初堂書目》
编辑
《道家類》
编辑
《古文老子》,王弼注《老子》,傅奕《老子音義》,漢安丘注《老 子》,嚴遵《老子指歸》,晉孫盛《老子攷訊》,唐明皇《注老子》, 唐陸希聲《老子指解》并問答《三十家注》《老子》,賈清夷 《老子疏》,王顧《老子疏》,《老子藏室纂微》,李榮注《老子》,陳 鼻解《老子》,李畋《老子音解》,達真子《老子解》,司馬溫公 《老子解》,蘇黃門《老子》,王元澤《老子解》,呂惠卿《老子解毛達可《老子解》,王懋才注《老子解》《列子》《莊子》《文子》,徐 靈府注《文子》,朱弁注《文子》《亢倉子》,王士元注《亢倉子》 《鶡冠子》,陸右丞注《鶡冠子》,《關尹子》,《天隱子》,《抱朴子內 外篇》,《元真子》,唐吳筠《元綱論》,無能子《觀妙經》,《紫府元 珠》,潘凱《二化論》,周固朴《天道論》,杜光庭《大寶論》,《莊子》 邈,宋齊丘《化書》,《赤松子》《中誠經》,張融《理同論》,劉向《列 仙傳》,《續仙傳》,葛洪《神仙傳》,《高道傳》,《仙苑編珠》,周氏《冥 通記》,《洪崖先生傳》,《真系傳》,《許先生傳》,《疑仙傳》,《陳真人 傳》,《唐吳簡傳》,《西山十二真君列傳》,《徐神翁語錄》,《王雲 中內傳》,杜光庭《錄異記》,《福地經》,《洞天經》,《湖湘顯異》,《青 城山林異記》,《瀨鄉記》,《唐太清宮簡要記》,《祥符奉迎聖 像》,楊希文注《黃庭經》,《神景內經》,《皇極系述》,《黃庭經》,《參 同契》《西山群仙會真記》《中皇真經》,《參同肘後方》,《潁陽 記》《石藥》《爾雅爐術》《本草靈芝記》,《參同分章通義》,《登真 隱訣》,《雲笈七籤》,《道樞上清文範》《靈仙賦集》,毛仙翁詩, 《大小遊仙詩》,《古今道德經》,河上公注《道德經》,王弼《老 子略論》《老子枕中經》,《莊子疏》《御注道德經》,孫盛《老子 糾》《真誥》《胎息經》《黃庭內景經密語》《聶真人傳》、樂史《洞 仙集》《傅仙師傳》《江西續仙錄》《侯真人傳》《三教解紛論》 《正性論》《元道真經》《九轉合同要義》《混元經》《青城山雜 術》,《大丹法》《大元寶典》、許真君《如意方》、鍾離真人《靈寶 畢法。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