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278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二百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七十八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二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二百七十八卷目錄

 道書部藝文二

  太微天帝君讚大有妙經頌一章

  天帝君讚大有妙經頌一章

  太帝君讚大有妙經頌一章

  老君本生經頌一章

  太上智慧佪元經頌一章

  本願大戒經頌一章

  玉皇授欻生大洞三十九章與登龍臺歌二章

  西王母授紫度炎光神變頌三篇

  太極真人智慧經讚六首

  讀老子         唐白居易

  讀莊子二首         前人

  讀道德經          前人

  讀道書作六首       宋朱熹

  元日讀老子望瀑作      謝翱

  讀莊子         金馬定國

  魯直烏絲欄黃庭      趙秉文

  題程雪樓黃庭經     元張伯淳

  閱真誥          明張簡

 道書部選句

 道書部紀事

 道書部雜錄

 道書部外編

神異典第二百七十八卷

道書部藝文二

编辑

《太微天帝君讚大有妙經頌一章》

编辑

丹暉映雲庭,紫煙光玉林。煥爛七寶花,璀璨瑤靈音。 宮商自相和,妙靈開人衿。元唱種福田,廣度無界心。

《天帝君讚大有妙經頌一章》

编辑

元化本無跡,有跡生道宗。遨遊九天際,息駕六領宮。 道暢虛漠內,靈歌發《太空》。形感至寂庭,思詠希微通。

《太帝君讚大有妙經頌一章》

编辑

翳翳元化初,眇眇晨霞散,太寂空元上,寥朗二儀判。 凝精抱空胎,結化孕靈觀,含真頤神內,倏欻啟冥旦。 始悟憂促齡,運交反天漢。

《老君本生經頌一章》

编辑

眾生之本際,寂然無起滅。弱喪迷其根,自與真源別。 妄作善惡緣,禍福報無絕。欲得苦海傾,當使愛河竭。 守一固專柔,持此無疵缺。正智通群有,妙慧摧諸結。 萬行混同歸,三乘泯殊轍。真靜離塵垢,清涼無惱熱。

《太上智慧佪元經頌一章》

编辑

靈仙乘慶霄,駕龍躡元波。洽真表嘉祥,濯足入天河。 福應不我期。故能釋天羅。道德冠三界,地網亦以過。 感遇靈真會,淨慧經蓮華。

《本願大戒經頌一章》

编辑

學仙行為急,奉戒制情心。虛夷正氣居,仙聖自相尋。 若不信法言,胡為棲山林。

《玉皇授欻生大洞三十九章與登龍臺歌二章》

编辑

飆。請幫助識別此字。三霞領,佪剛七元蓋。八景入太元,飛灑九天外。 瓊扉生景雲,靈煙絕幽藹。西宮詠《洞元》,清唱扶桑際。 守雌森峰間,元吟《五老會》。欻生有心哉,與爾結中帶。

《又》

编辑

匏河振滄茫,天津鼓萬流。八風駕神霄,緬緬虛中遊。 詠洞神明唱,音為汝元。投欻生必至行,肘伏塵中趨。 可為苦心哉,當告爾所求。

《西王母授紫度炎光神變頌三篇》

编辑

嘯歌九元臺,崖嶺凝淒端。心理本覺暢,目棄塵滓氣。 流霞耀金室,虛堂散《重元》。積感致靈降,形單道亦分。 倏欻盼萬劫,豈覺周億椿。

《又》

编辑

秀圃蔚神階,朱扉瓊林庭。流風鼓空洞,玉籟乘虛鳴。 紫煙纏曲戶,丹暉映綠軿。飛旗鬱元蓋,羽節耀紫清。 登景九霄際,遨遊戲鳳城。顧愛此幽境,子樂同《朝生》。

《又》

编辑

騰轡控朗暉,宴景洞野外。流浪尋靈人,合形慶霄際。 手披朱島戶,朗若神沖泰。金闕鬱嵯峨,清景無塵穢。 解衿元閬臺,適我良願會。脫屣三塗難,保鍊固年邁。

《太極真人智慧經贊六首》

编辑

學仙絕華念,念念相因積。去來亂吾神,神躁靡不歷。 滅念停虛閒,蕭蕭入空寂。請經若飢渴,持志如金石。 保子飛元路,五靈度符籍。

《又》

编辑

濟我《六度行》,故能解三羅。清齋禮太素,吐納養雲牙。 逍遙金闕內,玉京為余家。自然生七寶,人人坐蓮華。 仰嚼《元都㮏》,俯含空洞瓜。容顏曜十日,奚計年劫多。 法鼓會天仙,鳴鐘徵大魔。

===
《又》
===靈風扇香花,燦爛開繁襟。太真撫雲璈,眾仙彈靈琴。

雅歌三天上,散慧玉華林。七祖昇福堂,由此步元音。 前世德未足,《斯經》邈難尋。信道情不盡,圖飛乃反沈。 太上無為道,弘之在兆心。

《又》

编辑

學道由丹信,奉師如至親。揖景偶清虛,孜孜隨日新。 眾人未得度,終不度我身。大願有重報,元德畢信然。 陰惡罪至深,對來若轉輪。

《又》

编辑

學道甚亦苦,晨夕建福田。種德猶植樹,根深果亦繁。 子能耽元尚,飄爾昇清天。修是無為道,當與善結緣。 太上弘至道,經書《智慧篇》。拔苦由大才,起俗以得真。 靈姿世所奇,潔若淵中蓮。

《又》

编辑

人行各有本,皆由宿世功。立德務及時,發願莫不從。 善惡俱待對,倚伏理難窮。賢士奉法言,道德在兼通。 解是大智慧,上為太極公。寶蓋連玉輿,命駕御九龍。 金華擎《洞經》,捧香悉仙童。嘯歌徹元都,鳴玉叩瓊鐘。

《讀老子》
唐·白居易

编辑

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 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讀莊子二首》
前人

编辑

《莊生齊物》同歸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遙雖一 致,鸞凰終挍勝蛇蟲。

去國辭家謫異方,中心自怪少憂傷。為尋《莊子》知歸 處,認得無何是本鄉。

《讀道德經》
前人

编辑

元元皇帝著《遺文》,烏角先生仰後塵。金玉滿堂非己 物,子孫委蛻是他人。世間並不關吾事,天下無親於 我身。只有一身宜愛護,少教冰炭逼心神。

《讀道書作六首》
宋·朱熹

编辑

巖居秉貞操,所慕在元虛。清夜眠齋宇,終朝觀《道書》。 形忘氣自沖,性達理不餘。於道雖未庶,已超名跡拘。 至樂在襟懷,山水非所娛。寄語狂馳子,營營竟焉如。

《又》

编辑

失志墮塵網,浩思屬滄洲。靈芝不可得,歲月逐江流。 碧草晚未凋,悲風颯已秋。仰首鸞鶴期,白雲但悠悠。

《又》

编辑

白露墜秋節,碧陰生夕涼。起步廣庭內,仰見天蒼蒼。 東華綠髮翁,授我不死方。願言勤修學,接《景三元鄉》。

《又》

编辑

四山起秋雲,白日照長道。西風何蕭索,極目但煙草。 不學飛仙術,日日成醜老。空瞻王子喬,吹笙碧天杪。

《又》

编辑

鬱蘿聳空上,青冥風露凄。聊乘白玉鸞,上與《九霄》期。 激烈玉簫聲,夭矯餐霞姿。一回流星盼,千載空相思。

《又》

编辑

王喬吹笙去,列子御風還。至人絕華念,出入有無間。 千載但聞名,不見冰玉顏。長嘯空宇碧,何許蓬萊山。

《元日讀老子望瀑作》
謝翱

编辑

空山無轍跡,懸水下分洪。醉醒聽猶在,寒暄色不同。 異書天姥祕,靈物乳池空。祗憶殘年雨,先流到海中。

《讀莊子》
金·馬定國

编辑

吾讀《漆園書》,《秋水》一篇足。安用十萬言,磊落載其腹。 北風熟柤梨。冷日照鴻鵠。人生固多事,端坐至秉燭。

《魯直烏絲欄黃庭》
趙秉文

编辑

《太清虛皇玉景經》,琅函瓊笈祕始清,囊以雲錦金鈿 扃,四神守衛訶百靈,中夜一氣存黃庭,元霜瓊膏灌 子形,方瞳綠髮魂魄寧,上壽千秋下百齡,天書下降 敕六丁,控駕三素乘風泠,鳳笙龍筦超冥冥,揚旌抗 斾㸌飛星,八威吐毒驅雷霆,擲火萬里流金鈴。仙人 拂石劫不聽,笑視人世風中螢。世間醉夢紛膻腥,三 尸調汝丹田螟。有如尾閭泄滄溟,一朝神離鳥飛缾。 涪翁書法出《蘭亭》,名書此經實自銘。開卷恍然如酒 醒,養生新發庖丁硎。

《題程雪樓黃庭經》
元·張伯淳

编辑

雪樓之中有至人,手持一卷《黃庭經》。閒居無事心太 平,審能行之可長生。鼠須吐英玉螭蟠,山陰書仙脫 塵凡。傳之琬琰堅且完,拓以繭素資陳元。白黑粲粲 久可觀,雙瞳炯炯常凝注。天君泰定歸俗慮,自然神 全守深固。門中五城十二樓,粉黛當前身之蟊。被服 《黃庭》急回頭,長生之方勿外求。古今日月車兩輪,崑 崙蓬萊無晨昏。深藏《巾笥》培靈根,君能寶之可長生。

《閱真誥》
明·張簡

编辑

長史昔好道,鍊真三秀峰。夜感紫薇仙,降集華房中。 鸞鳥鳴素月,翠旍颺閬風。摛辭托諷寓,讚揚皆真宗。 中有餐霞人,可以回嬰童。刻之白玉檢,藏之華陽宮。 真人有仙氣,乃得探其蹤。我生慕元素,無由啟愚蒙。 嘯詠金玉章,靈音朗九空。懷仙起冥想,颯然精靈通。 焉能出囂滓,欻忽驂雲龍

道書部選句

编辑

齊王融詩:「習道遍槐。」請幫助識別此字。追仙度瑤碣。綠帙啟真詞,丹 經流妙說。

《梁武帝詩》:「金書發幽會,碧簡吐元門。至道本虛凝,冥 然共所遵。」

唐王績詩:「行披葛仙經,坐撿神農帙。」

劉長卿詩:「道書堆玉案,仙帔疊青霞。」

李白詩:「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 衛我形。」道隱不可見,靈書藏洞天。

岑參詩:「仙人掌上演丹經。」

高適詩:「手持道經注已畢,心知《內篇》口不言。」

李賀詩:「碧峰海面藏靈書。」

白居易詩:「惟看《老子》五千字,不蹋長安十二衢。」 曹唐詩:「花落閒窗看道書。」

李洞詩:「綠鬢山童一帙經。」

《羅隱詩》:「野耗鳶肩寄,仙書鳥爪封。」

宋徐鉉詩:「真人紫錦書。」「五千宗物母,七字祕神童。」 蘇軾詩:「手披《黃庭經》,金字寫青紙。」

蘇轍詩:「調心開貝葉,救病讀仙經。」

元吳全節詩:「修月功成三萬戶,蕊珠貝葉誦《南華》。」 火存丹鼎春長好,卷掩《黃庭》日欲斜。

貢師泰詩:「童窺丹竈時驚鶴,客寫《黃庭》欲換鵝。」

道書部紀事

编辑

《學佛考訓》:「黃帝訪道崆峒,得天真皇人之書,其言與 佛乘合。」

《後漢書襄楷傳》:「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于 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 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 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 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梁書高祖本紀》:「高祖嘗作《老子講疏》,王侯朝臣奉表 質疑,高祖皆為解釋。」

《庾承先傳》:「承先字子通,潁川鄢陵人也。強記敏識,出 于群輩,元經釋典,靡不該悉。晚居土臺山,鄱陽忠烈 王在州,欽其風味,令講《老子》,遠近名僧,咸來赴集,論 難鋒起,異端競至。承先徐相酬答,皆得所未聞,忠烈 尢加欽重。大通三年至荊州,荊陝學徒請承先講《老 子》,湘東王親命駕臨聽,議論終日,深相賞接。」

《魏書釋老志》:「太上老君賜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 誡》二十卷,號曰《並進》,言吾此經誡,自天地開闢以來, 不傳于世,今運數應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 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大道清虛,豈 有斯事!」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使主九 疑人長客之等十二人,授謙之服氣導引口訣之法。 泰常八年十月,有牧土上師李譜文謂寇謙之曰:「今 賜汝遷入內宮,太真太寶九州真師、治鬼師、治民師、 繼天師四錄,勤修不懈,依勞復遷,賜汝《天中三真太 文錄》,劾召百神,以授弟子。」文錄有五等,一曰陰陽太 官,二曰正府真官,三曰正房真官,四曰宿宮散官,五 曰並進錄主。壇位、禮拜、衣冠儀式,各「有差品,凡六十 餘卷,號曰《錄圖真經》,付汝奉持,轉佐北方太平真君 出天宮靜輪之法,能興造克就,則起真仙矣。」別授方 銷鍊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皆有要決。上師李君 手筆有數篇,其餘皆正真書,曹趙道覆所書古文鳥 跡、篆隸雜體,辭義約辨,婉而成章。始光初,謙之奉其 書而獻之,世祖乃令謙之止于張曜之所,供其食物。 時朝野聞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崔浩獨異其言,因 師事之,受其法術。于是上疏讚明其事曰:「臣聞聖王 受命,則有天應。而《河圖》《洛書》皆寄言于蟲獸之文,未 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燦然,辭旨深妙,自古無比。昔 漢高雖復英聖,四皓猶或恥之,不為屈節。今清德隱 仙,不召自至,斯誠陛下侔蹤軒黃,應天之符也,豈可 以世俗常談,而忽上靈之命。臣竊懼之。世祖欣然,乃 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餘弟子在山中 者。於是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大行。」 《崔浩傳》:「浩字伯淵,清河人也。性不好老莊之書,每讀 不過數十行,輒棄之曰:此矯誣之說,不近人」情,必非 老子所作。老聃習《禮》,仲尼所師,豈說敗法之書,以亂 先王之教?袁生所謂「家人筐篋中物,不可揚於王庭」 也。

《錄異記》:「邵州城下大江南潭中,昔開元年,天師申元 之藏道士之書三石函於潭底。元之善三五禁咒之 法,至今邵州猶多能此術者,為南法焉。」

《懷慶府志》:「退之嘗說,少時夢人與丹篆一卷,令強吞 之,旁一人撫掌而笑,覺後亦似胸中如物噎,經數日 方無恙,尚猶記其上一兩字筆勢,非人閒書也。後識孟郊,似與之目熟,思之乃夢中旁笑者。」信乎相契如 此。

《續酉陽雜俎》:建中末,書生何諷常買得黃紙古書一 卷讀之,卷中得髮,卷規四寸,如環無端。何因絕之,斷 處兩頭滴水升餘,燒之作髮氣。嘗言於道者吁曰:「君 固俗骨,遇此不能羽化,命也。據《仙經》曰:蠹魚三食神 仙字,則化為此物,名曰脈望,夜以規映當天中星,星 使立降,可求還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時換骨。」上賓 因取古書閱之。數處蠹漏。尋義讀之。皆神仙字。諷方 哭服。

《杜陽雜編》:「武宗皇帝好神仙術,渤海貢瑪瑙,樻方三 尺,深色如茜所製,工巧無比。用貯神仙之書,置之帳 側。」

《道教靈驗記》:李昌遐者,後漢兗州刺史之後也。生而 奉道,常誦《太上靈寶昇元消災護命經》。而稟性柔弱, 每為眾流之所侵虐。忽因晝寢,夢坐煙霞之境,四顧 而望,熊羆虎豹,圍繞周匝,莫知所措,不覺傷歎,何警 戒之甚邪,謂積善之無驗。於時空中有一道士,呼其 名而語之曰:「吾即救苦真人也,汝勿驚駭,吾奉太上 符命,與諸神將密衛於汝。且汝常念者,《經》云流通,讀 誦則有飛天神王、破邪金剛、護法靈童、救苦真人、金 精猛獸各百億萬眾,俱侍衛是經。」昌遐既覺,豁然大 悟,因知自前侵虐我者,未有無禍患殃咎,蓋誦經之 驗也。

姚生者,華原人也。幼而好道,持《黃庭經》。光啟中,僖宗 再幸陳倉,遠近驚擾。姚為賊所迫,夜走墮枯井中,傷 足,求出未得,乃旁有窨穴,匿於其中,晝夜念經,因不 饑渴,足疾亦愈。時襄土既平,大駕歸闕,鄉里人戶稍 復。有遊軍夜宿井側,見井中有光,拯而出之,具述經 靈驗,遂為道士,居華原西界觀中焉。

《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三年冬十月,河中民獲靈 寶真文。」

《荻樓雜抄》:真宗宴近臣,語及《莊子》,忽命呼秋水至,則 翠鬟綠衣小女童也。

《欒城遺言》:范淳中雒中問荊公求論題,公以《莊子》「孝 未足以言至仁」,令范作《范論》,詆斥《莊子》。公曰:「曾閔匹 夫之行堯舜,仁及四海。」

《錢氏私誌》:燕北風俗,不問士庶,皆自稱小人。宣和間, 有遼國右金吾衛上將軍韓玉歸朝,授檢校少保、節 度使。對中人以上說話,即稱小人,中人以下即稱我 家。每日到漏舍誦《天童經》數十遍,其聲朗朗然。且云: 「對天童豈可稱我自皇天生我。」皆改為小人,云:「皇天 生小人,皇地載小人,日月照小人,北斗輔小人。」前二 十餘句,凡稱「我」者,皆改為「小人。」誦畢,贊笑云:「這天童 極靈聖。」王少師云:「若無靈聖,如何持得許多小人?」然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小人之稱,其來古矣。施之 於經,是可笑也。

《客退紀談》:「李筌注《陰符經》,至禽獸之制在氣」,經年不 能解,忽夢烏衣人教之,遂通其義。

《廣信府志》:劉用光,貴溪人。往遊南嶽,至撫州臨川,逢 一道人,自言是張輔元,與用光偕行。用光行為張負, 止為之炊,次長沙,張謂曰:「子事吾勤亦久矣,向吾慢 子,觀子之變,子益加敬,吾今去蜀,有一編書授子,子 其祕之。」遂去,啟視,乃天心五雷法書。宋慶元間,用光 禱雨屢驗。

《宋史忠義傳》:「徐道明,常州天慶觀道士也。德祐元年, 北兵圍城,道明取觀之文籍,置石函,藏坎中。屠城,道 明危坐焫香,讀老子書。兵使之拜,不顧,誦聲朗然。」 《誠齋雜記》:「盧虔後妻元氏升堂講《老子道德經》,虔弟 元明隔紗帷聽之。」

王逸少年三十七,書《黃庭經》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 而況人乎?吾是天台丈人。」

《芸窗私志》:「涓子至平固縣山中,扣石忽開,中有宮室, 額曰『輸廖之館』。有一石笥,發之,得祕書十二卷,讀之 欣然,遂著《天人經》四十八篇,故名其山曰覆笥山。」 《江西通志》:「介剛廟在吉安府郡治東南五十里。南蕭 苪,長安人,為吉州牧,嘗結庵於介剛之阜,講老子書, 自號蕭道者。既解任,民立廟祀之。」

道書部雜錄

编辑

《龍城錄》:「晉哀帝著《丹青符經》五卷,《丹臺錄》三卷。青符 即神丘先生也,深闡至理,而近世有胡宗道,海上方 士,得其術。」

《迃書》。或曰:「莊子之文,人不能為也。」迃夫曰:「君子之學, 為道乎?為文乎?夫惟文勝而道不至者,君子惡諸?是 猶朽屋而塗丹雘,不可處也;眢井而羃綺繢,不可履 也;烏喙而漬飴糖,不可嘗也。而子獨嗜之乎?」或曰:「莊 子之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迃夫曰:「然則佞人也堯之所畏,舜之所畏,孔子之所惡,是青蠅之變白黑 者也,而子獨悅之乎?」

書史黃素《黃庭經》一卷,是六朝人書,絹完,並無唐人 氣格。縫有書印,字是曾入鍾紹京家,黃素縝密,上下 是烏絲織成,欄其間用朱墨界行。卷末跋「台仙」二字, 有陳氏圖書字印及錢氏忠孝之家印。陶穀䟦云:「山 陰道士劉君以群鵝獻右軍,乞書《黃庭經》。」此是也。此 書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罷官,過浚郊,遺光祿朱 卿。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後封博王。王薨,余獲於舊 邸,時貞明庚辰秋也。晉都梁苑,因重背之,中書舍人 陶穀記。是日降制,以京兆尹安彥威兼副都統。余跋 云:「書印字,唐越國公鍾紹京印也。」《晉史》載:為寫《道德 經》,當舉群鵝相贈。因李白詩送賀監云:「鏡湖流水春 始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 換白鵝。」世人遂以《黃庭經》為《換鵝經》,甚可笑也。此名 因開元後世傳《黃庭經》多惡札,皆是偽作。唐人以畫 贊猶為非真,則《黃庭》內多鍾法者,猶是好事者為之 耳。又有唐摹右軍帖,雙鉤蠟紙摹末後一帖,是奉橘 三百顆,霜未降,未可多得。韋應物詩云:「書後欲題三 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蓋用此事。開皇十八年三月 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諮議參軍開府學士柳 顧言、釋智果䟦其尾, 筆記《老子道德篇》,為元言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 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矣。

「鼠璞,俗以素女術始於彭籛。」予攷《列仙傳》,籛云:「上士 別床,中士異被,服藥百裹,不如獨臥。」後人集其採納 之術,號《彭祖經》。是籛之採納,以存真葆衛為先務,與 世之論大相反,所謂喪四十九妻,五十四子,特欲形 容八百歲之壽且久耳。《漢·藝文志》有房中八家,百八 十六卷,謂聖王制外樂,不禁內情,為之節文,樂而有 節,則和平壽考,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陷命,即此類也。 《寓簡》支道林說《逍遙游》至數千言,謝東山解《漁父》至 萬餘言,嗚呼,多乎哉!至言玅道,一而足矣。一猶為累, 忘言可矣,奚以數千萬言為哉!此與漢之腐儒「說若 稽古三萬字」何異?且《漁父》一篇,文理淺俗,非《莊子》書。 眉山知其妄,甚快人意也。

《欒城遺言》:公為籀講《老子》數篇,曰:「高於《孟子》二三等 矣。」

公曰:「莊周《養生》一篇,誦之如龍行空,爪趾鱗翼所及, 皆自合規矩,可謂奇文。」

《後耳目志》:「老子高於列子,列子高於莊子。老子之文 簡古,列子之文和緩,莊子之文激烈。」

《明道雜志》:莊子論萬物出入于機,有程生馬,馬生人。 而沈存中《筆談》乃謂行開中聞人云此中有程,遂以 為生馬之程,而不知秦聲謂蟲為程,蟲即虎也,豈《莊 子》之謂歟?生人生馬之論,古今未見,通者未可遽解 也。

病榻手欥《道書》,以一卷為「一。」請幫助識別此字。音周。與軸通。陶九成 《說郛》用之。

《竹窗隨筆》:或曰:「《莊子》義則劣矣,其文元曠疏逸,可喜 可愕,佛經所未有也。諸為古文辭及學舉子業者,咸 靡然宗之,則何如?」曰:「佛經者,所謂至辭無文者也。而 與世人較文,是陽春與百卉爭顏色也,置勿論。子欲 論文,不有六經四子在乎,而大成於孔子。吾試喻之。 孔子之文,正大而光明日月也。彼南華佳者如繁星 掣電,劣者如野燒也;孔子之文,渟蓄而汪洋河海也。 彼《南華》佳者,如瀑泉驚濤,劣者如亂流也;孔子之文, 融粹而溫潤,良玉也。彼《南華》佳者,如水晶琉璃,劣者 如珉珂碔玞也;孔子之文,切近而精實五穀也。彼《南 華》佳者,如安南之荔,大宛之葡萄,劣者如未熟」之梨 與柿也。此其大較也。業文者宜何師「也?而況乎為僧 者之不以文為業也?」

曰:「古尊宿疏經造論,有引《莊子》語者,何也?」曰:「震旦之 書,周孔老莊為最矣。佛經來自五天,欲借此間語而 發明,不是之引,而將誰引?然多用其言,不盡用其義, 彷彿而已矣。蓋稍似而非真是也。南人之北,北人不 知舟,指其車而曉之曰:『吾舟之載物而致遠,猶此方 之車也』。借車明舟,而非以車為舟也。」

道書部外編

编辑

《拾遺記》:「浮提之國獻神通善書二人,乍老乍少,隱形 則出影,聞聲則藏形。出肘間金壺四寸,上有五龍之 檢,封以青泥。壺中有黑汁如淳漆,灑地及石,皆成篆 隸科斗之字,記造化人倫之始。佐老子撰《道德經》,垂 十萬言,寫以玉牒,編以金繩,貯以玉函,晝夜精勤,形 勞神倦。及金壺汁盡,二人刳心瀝血,以代墨焉。遞鑽」 腦骨取髓,代為膏燭。及髓血皆竭。探懷中玉管,中有 丹藥之屑,以塗其身,骨乃如故。《老子》曰:「更除其繁紊存五千言。」及至經成工畢,二人亦不知所往。

《尚書中候》:「秦穆公出狩,至於咸陽,日稷。庚午,天震大 雷,有火下化為白雀,銜籙丹書,集於公車。公俯取其 書,言繆公之霸也。」訖胡亥《秦家世事》。

《路史後紀》:「禹北見六子,獲玉匱之書以從事。受黑書 於臨洮,得綠字於濁水。乃駐江山,棲桐柏,受策鬼神 之書,乃得童律、狂章、鴻蒙之徒,制其水怪。」

《雲笈七籤三皇經》說《三皇經》云:「昔天皇治時,天以經 一卷授之,天皇用而治天下二萬八千歲,地皇代之。 天又以經一卷授之地皇用而治天下二萬八千歲, 人皇代之。天又以經一卷授之人皇用而治天下亦 二萬八千歲。三皇所授經合三卷,爾時號為《三墳》是 也,亦名《三皇經》。三皇之後,又有八帝,治各八千歲,上」 天又各以經一卷授之,時號為八索是也。此乃《三墳》 八索根本經也。如法而言,三寶俱起無量之世,但以 隱顯有時。自三皇八帝之後,其文亦隱。至于晉武皇 帝時,有晉陵鮑靚,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晉元 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齋,忽見古三 皇文,皆刻石為字,爾時未有師。靚乃依法,以四百尺 絹為信,自盟而受。後傳葛稚川,枝孕相傳,至於今日。 三寶行世,自然之數,心與理契,因緣冥符,使之然也。

清靈真人裴君傳太素真人受太帝君訣,言曰:「子」

「存日精五帝君,口含《太上鬱儀文》,須此道成,乃見日 中君,無此徒勞自煩冤。」又曰:「子存月精五夫人,口含 《太上結璘章》,須此道成,乃見月中夫人,無此徒勞自 悼傷。」太素真人教裴君,裴君乃先密受《太上鬱儀文》 《太上結璘章》二書,然後齋戒而得存日月之精,有仙 名骨錄者,乃得見此二書,見之者仙,為之者真。《鬱儀 結璘經》及《大洞真經》,乃太極四真人之所祕,上清天 皇之所珍貴也。西元山下洞臺中有此書,刻以玉簡, 書以金字。及王屋清虛洞中亦見有《鬱儀結璘》之篇 目爾,而不盡備具。惟太元宮高上臺及蓬萊府北室, 金柱玉壁刻文,並備具也。精心存念,晝夜為之,十一 年而成,與修洞經者大都等爾。夫此二文,是《洞經》之 祖宗,《素靈經》之園圃爾。凡諸下仙,莫有聞《鬱儀》之篇 目,《結璘》之密旨者,得其道,皆速成而無試也。又致神 之驗,是為逕疾。得其要道者,但速於大洞之祕妙爾。 非有仙名者,皆不得聞此書。聞見此書而敢妄以語 一人者,即減侍真官玉女玉童各十人,自然使天災 而失之。語二人已上,不可得以學仙也。按《泄洞經》之 科條,即已有輕重之典,減損侍真,更十倍於大洞地 上骨錄。有相之道人,而有此書者,皆為師主。男稱監 靈大夫,女稱執明大夫,男稱左,女稱右。《素奏丹符》曰: 大哉《鬱儀》,妙行《結璘》,非上真不見,非上仙不聞,以致 日月五精之神,乘龍步空,足躡景雲,遂與五帝上入 天門。有之聞之,慎勿妄言。去世可出,誓金乃傳。要付 弟子,有心者勿道篇目,玉童上言,泄則被考,身終不 仙。玉童玉女,去而不還,書文必失,獲刑三官。子其慎 之。言為罪先峨嵋山北洞中石室戶樞刻石書字曰: 「鬱儀引日精,結璘致月神,得道為上官,位稱大夫真。」 凡二十字。下仙讀此,不解其意,仙人自有不見其篇 目者多矣。其金液九丹,蓋小術也,皆不得飛行上清。 「《大洞真經》有泄之者,按元中科即減一紀,玉童玉女 各減一人。三泄之身死,不得復成仙人。《太上鬱儀文》 《結璘章》有泄之者,減玉童玉女各十人」,天火燒屋,書 從火中,失而還上天也。再泄身形,死不復生,學道終 不成仙也。泄言妄說篇目,並受考於三官。師有當因 緣去世之日,或歸反陰塗,絕跡藏變之時,要當有所 授,若無其人,乃自隨身。受之者皆青金丹縷之。請幫助識別此字。為 誓,天地不泄,宣之盟約,乃得出之,師隨事上聞,而有 奏署日月也。不從科條,皆為妄泄。《大洞真經》乃中央 黃老君之寶書,非至真上士有玉名之者,莫見篇章 條目也。真仙亦有不聞此書者矣。初限令一百年乃 得一出傳而不得妄說篇目。《太上鬱儀結璘文章》,以 致於日月之精神,上奔日月,通天光,飛太空之道也。 皆乘雲車羽蓋,駕命群龍,而上昇皇天紫庭也。《大洞 真經》以致於朝靈之道,招神成真人之法也。乘雲駕 龍,騰躍元虛,衣繡羽佩,金真玉光,逍遙太霞,上昇九 霄矣。此二書,天地之祕塗微妙哉。太素真人猶隱其 篇目,但漫云二事者,是祕諱之甚也,況世人而令知 其甲乙乎?有相遇而得之者,至誠好事,仍可為之,別 有事旨,故不一二。裴君所受真書篇目,列之於左:《支 子元神訣》五首,蔣先生所祕,用咸陽城南佛圖曲室 密房受之。青帝君授《紫微始青道經》一卷,蒼帝君授 《蒼元上籙北斗真經中命四旋經》四卷,白帝君授《太 素玉籙寶元經》三卷,赤帝君授《龍胎太和丹經》二卷, 黃帝君授《四氣上樞太元黃書》八卷,青帝君授《通光 陽霞之符》,蒼帝君授《鬱真簫鳳之符》,白帝君授《皓靈 扶希之符》,赤帝君授《四明朱碧之符》,黃帝君授《中元 八維玉門之符》。右十書,於太華山西洞元石室授谷 希子。青帝君授青精日水青華芝,東到青丘,受服上皇籙。司命君於太山授太素真人,授《太上鬱儀文》及 《太上結璘文》《太上隱書》,在白水沙洲空山之上。授上 清三元君,授玉璽金真,在太素宮金闕下。授四真人, 授神虎符、流金火鈴。在太極宮。授日中五帝君,授揮 神之章,九有之符,青精日炲,雲碧元腴。日中五帝夫 人,授流星夜光章,十明之符,黃琬紫津之炲,月華雲 膏。右裴君所受眾書符之目。

紫陽真人周君,聞蒙山欒先生能讀《龍蹻經》,遂往尋 之。遇衍門子,於是授以《龍蹻經》及《三皇內文》。退登王 屋山,遇趙陀子,受芝圖十六首,及五行祕符。又遇黃 先生,受黃素神方,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書四十四 訣。退登嶓蒙山,遇上衛君,受《太素傳》左乙混洞東蒙 之籙,右庾素文攝殺之律。退登嵩高山,遇中央黃老 君,合會仙人在其上太室洞門之內,君頓頭再拜,乞 長生度世。黃老君曰:子存洞房之內,見白元君耶?」君 對曰:實存洞房,嘗見白元君。」黃老君曰:子道足矣,未 見無英君也。且復游行,受諸要訣,當以《上真道經》授 子矣。見白元君下仙之事,可壽三千年;見無英君乃 為真也,可壽一萬年矣。」君再拜受教而退,遊行天下 名山大澤。西登白空山,遇沙野帛先生,受《太清上經》。 退登峨眉山,入空洞金府,遇甯先生,受《太丹隱書》八 稟十訣。退登岷山,遇陰先生,受九赤班符。退登岐山, 遇臧延甫,受憂樂曲素訣辭。乃登梁山,遇淮南子成, 受《天關三圖》。乃退登牛首山,遇張子房,受《太清真經》。 乃退登九嶷山,遇李伯陽,受《李氏幽經》。乃遊登鍾山, 遇高丘子,受金丹方二十七首。乃登鶴鳴山,遇陽安 君,受金液丹經,九鼎神丹圖。乃登猛山,遇青精先生, 受《黃素傳》。乃登陸渾山,潛入伊水洞室。遇李子耳,受 隱地八術。乃登戎山,遇趙伯元,受《三九素誥》。乃登陽 洛山,遇幼陽君,受「青要紫書,三五順行。」乃登霍山,遇 司命君,受《經命青圖上皇民籍》,乃登鳥鼠山,遇墨翟 子,受《紫度炎光內視圖中經》,乃登曜名山,遇太帝侯 夜神童,受《金根之經》,乃登委羽山,遇司馬季主,受石 精金光藏景化形,乃登大庭山。遇劉子先,受七變神 法,乃登都廣建木。遇谷希子,受黃炁之法,太空之術, 陽精三道之要,乃登桐柏山遇王喬,受《素奏丹符。乃 登太華山,遇南嶽赤松子,受上元真君書。乃登太冥 山,遇九老仙都君,受黃水、月華四真法。乃登合黎山, 遇皇人,受〈八素真經〉》、太上隱書。乃登景山,遇黃臺萬 畢先生,受《九真中經》。乃登元壟羽山,遇玉童十人。九 炁丈人得白羽紫蓋,服「黃水月華法。乃到桑林。登扶 廣山,遇青真小童君,受金書祕字,乃退南行朱火登 丹陵山,遇龔仲陽,受《仙忌真記》。乃西遊登空山,見無 英君而退洞房中,無英君處其左,白元君處其右,黃 老君處其中。君乃再拜頓首,乞與上真要訣。黃老君 曰:「可還視子洞房中。君乃冥目內視,良久,果見洞房 之中有二神人,無英白元君也,被服狀如在空山中 者。黃老君笑言曰:「微乎深哉,子用意思之精也。此白 日昇天之道。子還登常山,授子上真之道。君乃還常 山石室中,齋戒念道,復積九十餘年,白元君、無英君、 黃老君遂使受之《大洞真經》三十九篇。

臨沮令許仙人,名黃民,字元文,上清仙公翽之子,上 清左卿穆之孫。以昇平五年辛酉生,時掾年二十一。 仕郡主簿,察孝廉,石頭倉丞,南蠻參軍,臨沮令。永興 三年,京畿紛亂,令乃奉經入剡,為馬朗所翹。朗從父 弟牢亦相周給,時人咸知許先生得道,又父祖皆有 名稱,各加崇敬。元嘉六年,欲移居錢塘,乃封其《真經》 一廚付朗,靖中語:「此是仙靈之跡,非我自來。縱有書, 亦勿與人。」及至杜道鞠家,停少時而終,時年六十九。 馬朗敬經若君父,每有神光靈氣,見於堂宇。朗妻數 見有青衣玉女空中去來,其家皆保富壽。朗忿何道 敬竊書泄意,乃烊銅灌廚鑰,敕家人不得復開。朗終, 子洪、殳季真猶共尊尚。景和元年,婁惠朗諷殳季真 啟取。季真善道術,為當時所知,及至,奉呈於華林園, 既見真跡瓌異,朱黃煥赫,不敢窮覽。至明帝登祚,季 真乃啟還私廨。陸簡寂南下,立崇虛館,經亦歸於館。 何神真巧運,既閟於馬,又發於殳,終授於陸君,殳馬 猶巾几,負籍羃之榮,而無容入其妙焉。

僧行端,性頗狂譎,因看《道門五廚經》,只有五首咒偈, 遂改添題目云:佛說《三停廚經》,以五咒為五如來所 說,經末復加轉讀功效之詞,增加文句,不啻一紙。《五 廚經》屬太清部,明皇朝諫議大夫肅明觀主尹愔注 云:「蓋五神之祕言,五臟之真氣,持之百遍,則五氣自 和,可以不食。其經第一咒云:『一氣和太和,得一道皆』」 太和,乃無不和,元理同元際。開元中,天師趙仙甫為 《疏》,皆以習氣和神為指。行端旁附此說,既云讀誦百 二十遍,可以咒水飲之,令人不食,名為《三停廚經》。詞 理鄙淺,與尹趙注疏殊不相近。改經既了,已寫五六 本,傳於他人。於窗下寫經之際,忽有神人,長八九尺, 挾劍而來,謂之曰:「太上真經歷代所寶,何得輕肆庸 愚,輒為改易?」奮劍斬之,以手拒劍,傷落一指。同居僧二人共見其事,驚為哀乞。神人曰:「如此無良也。」解惜 命,促令追收寫換,然後奏聽敕旨。行端與同居僧散 尋所行之本,只得一半,餘本已被僧將出關,別寫元 本經十本,燒香懺謝。所改添本香上焚之。神人復見 曰:「訾毀聖文,追收不獲,不宜免死。」逡巡頓仆而卒。其 所改經,至今往往傳行諸處,覽觀其義,自可曉焉。 僧法成,姓陳,不知何許人。立性拘執,束於本教,而矯 飾多端。因游廬山,至簡寂觀,不遇道流,而堂殿經廚 素不關鑰,遂取《道經》看之,將三四十卷往靈溪觀棲 止。誑云:「某在僧中,本意好道,欲於此駐泊,轉讀《道經》, 兼欲長」髮入道,人皆善其所言。又取《觀中經》百餘卷, 日夕披鑒,每三五日,一度下山化糧。人聞其所說,施 與甚多,糧鹽所須,計月不闕。乃改換道經題目,立佛 經名字,改天尊為佛言,真人為菩薩羅漢,對答詞理, 亦多換易,塗抹剪破,計一百六十餘卷。忽山下有人 請齋,兼欲求丐紙筆,借觀奴一人同去。行二三里,見 軍吏陳仗,呵道甚嚴,謂是刺史遊山。法成與奴下道, 於林中迴避。良久,見旗幟駐隊,有大官立馬於道中, 促喚地界令捉僧法成來。法成與奴聞之,未暇奔竄, 力士數人就林中擒去。奴隨看之,官人責曰:「《大道經 教》,聖人之言,關汝何事,輒敢改易,決痛杖一百,令其 依舊修寫,填納觀中。填了報來,別有處分。」即于道中 決杖百下,仆於地上,瘡血遍身,隊仗尋亦不見。奴走 報觀中,差人看驗,微有喘息而已。扶舁入山,數日方 愈。遂出所改換經本,呈眾道流法成本有衣缽,寄在 江州寺中,取來貨賣,更求乞紙筆,經年修寫經足,送 還本觀。燒香懇謝,欲願入道。道流以其無賴,無人許 之。是夜呼叫數聲,如被毆擊,耳鼻血流而死矣。 忠州平都山仙都觀陰真人鎮山《太平經》,武德中,刺 史獨孤晟取經欲進,舟行半日,有二龍,一青一白,橫 江鼓波,船不得進,舟人驚懼,復泝流還郡。晟即命所 由墊江路陸行進經。時山川之中,久無摯獸,至是蛇 虎當道,經使恐懼,將經卻迴。晟即修黃籙道場,拜表 上告,然後取經以進,在內道場供養,綿歷歲年。開元 中,供奉道士司馬秀准詔祭醮名山,開函取經,但空 函而已。呵詰道眾,疑是觀司隱藏。法侶驚懼,無詞披 雪。遂焚香告真,述《武德中經》已將去。今詔旨搜訪,無 經上進,仰憂譴責。時景氣晴朗,野絕塵埃,忽陰雲覆 殿,迅雷震擊,俄而簷宇開霽,經在案上,異香盈空,祥 煙紛靄。復得昔日所取之經以進。會昌中,賜紫道士 郭重光、晏元壽復齎詔醮山,取經石函之下,經復如 舊。至今鎮觀者猶是此經,不知何年歸還爾。

崔晝者,漢汶陽侯仲牟之後。嘗謁白雲先生,學修身 之術。先生曰:「汝富貴之子,何思淡泊?」崔子避席而對 曰:「以財施人,財有數而人無厭矣。以爵賞人,爵既崇 而人或矯矣。如何示我以道,將以普濟生靈。」先生曰: 「吾道之內,有《度人經》在,汝可誦之。」崔晝乃作禮承受, 至誠承之。厥後有使者馳一緘遺崔公曰:「子之先君, 令吾持此謝汝。」言訖,使者忽然不見。於是啟緘熟視, 果備認得先君親札云:「感汝念誦《度人經》功德之力, 累世之祖盡得生天。」自後崔晝一家,至今念誦。 崔公輔明經及第,歷官至雅州刺史。至官一年,忽覺 精神恍惚,多悲恚狷急,往往忽亡,舉家異之。一旦無 疾而終,心上猶暖,三日再蘇,亦即平復。謂其寮佐曰: 「昨為冥使,齎帖見追,隨行三五十里,甚為困憊。至城 闕,入門數重,追者引到曹署之門,立於屏外。」逡巡,有 官人著緋執版,至屏,迎之先拜。公輔驚曰:「某為帖所 追,乃罪人也。官人見迎致拜,深所不安。」官人曰:「使君 固應忘之矣。某是華陰縣押司錄事巨簡。使君初官, 曾獲伏事庭廡,近奉天符,得酆都掾地司所奏,使君 任酆都縣令日,於仙都觀中取《真人陰君寶經》四卷, 至今不還。天符令追生魂,勘責,使君一魂,日夕在此 對會,恐使君不知,故欲面見,具此諮述,以報往日之 恩耳。使君頗覺近日忿怒悲愁,精神遺忘否?此是生 魂被繫故也。」於是引至廳中,良久言曰:「此有茶飯,不 可與使君食,食之不得復歸人間矣。但修一狀,請置 黃籙道場,懺悔所犯,兼請送經卻歸本山,即生魂釋 放矣。」因本司檢使君年祿遠近逡巡,有吏執案云:「崔 公輔自此猶有三任刺史二十三年壽。」言訖,公輔留 手狀,官人差吏送還。乃於成都及雅州紫極宮、忠州 仙都山三處,修黃籙道場,齎送經還本觀,公輔平復 如常。其後歷官年壽。皆如所說。此事是開成年中任 雅州刺史也。

尹言者,修德坊居,與明道大師尹嗣元為宗姓之弟, 常崇道慕善,孜孜不倦。因詣嗣元,受《陰符經》,至誠諷 念,為其常少記性願,得心神聰爽。受之數年,念逾萬 遍,稍覺心力開悟。因本命日,齋戒焚香,念三十遍,忽 了憶前生之事,姓張名處厚,在延壽坊居家有巨業, 兒女皆存,記其小字,年幾一一明了,與其家說之,乃 往尋訪,述張生死年月,形色情性,無所差異。張之兒 女聞之,嗚咽感認,言「其今之狀貌,與昔不殊,但性較舒緩耳。」自是兩家契為骨肉。黃寇犯闕之前,其二家 皆在。

成都賈瓊,年三歲,其母因看蠶市。三月三日過龍興 觀門,眾齊受籙,遂詣觀受童子籙一階。十餘年後,因 女兄有疾,母為請處士吳太元為入冥看檢致疾之 由,仍看弟兄年命凶吉。經宿,太元還,言疾在江瀆,求 之即差,籍中不見有賈瓊之名。父母愈憂,復請太元 看之。時太元每與人入冥檢事,必鎖於一屋中安寢 而往,不使人驚呼,候其自醒,喚人開門乃問之,歷歷 說冥中之事,有如目擊,言必信驗,或兩宿然後迴爾。 既再往,檢瓊名字,云:「年三歲時,三月三日於龍興觀 受正一籙已,名係天府,不入地司籍中,不見名字。」於 《天曹黃簿》之內,檢得其名,

「益州西門內石筍街百姓李萬壽者,年五十餘。景福 元年壬子歲三月中值亂,城門盡閉,家道罄竭,親屬 二十餘口,悉皆淪沒,萬壽一身窮悴。」其月城開之後, 遂往漢州,投託親知。行至新都縣,覺日色猶早,乃更 前去,殆至昏黑,無處止息。遙見西山之下,隔橋似有 人居,茅齋四向,園林森聳。萬壽至門,扣扉良久,一女 子出,年纔及笄,忽見萬壽甚驚,問曰:「君是何人,因何 至此?」萬壽曰:「欲往漢州,至此抵夜,願寄一宿,希不艱 阻。」女子曰:「君宜速去,此不可住。」萬壽再三懇告,乃曰: 「緣妾夫婿,非人也。」萬壽堅問其故,乃曰:「妾夫即行病 鬼王也,啖食生人,莫知其數。妾即新都縣王萬回家 女也,偶然被攝至此,無由歸得。」萬壽曰:「某至此,山路 險惡,去亦死,住亦死,願得一處藏匿,必可免難。當為 娘子通報本家,令知在此。」女子良久欣然,遂引萬壽 入大甕中,以物蒙之。萬壽既喜又懼,不敢喘息,但至 心密誦《太上天童護命經》。四更以來,忽聞大風拔樹, 走石飛砂,俄見鞍馬鏗訇,旗隊震耀,入於堂內。須臾 而風止,又聞鼾睡之聲,雷吼達於屋外。夜未曉,女子 潛至甕間,語萬壽曰:「我王與群鬼睡矣。」然王問妾云: 「『適來忽見宅四面,金剛力士遍滿空中,紫雲之內,白 鶴仙童羅列前後。吾遂急歸。復遇一老翁四目,部領 兵使三十餘萬,逐吾至大鐵圍山。吾奔走竄避,直候 兵散,崎嶇至此。今大困乏,豈是有術人至此否』?妾但 云:『此無人也。君必有祕術邪?為妾言之』。」萬壽曰:「某無 所能適,但至心密誦《天童護命經》耳。」女子曰:「君試誦 之,我願聞也。」萬壽遂密密歷誦經一遍。女子稽首跪 聽,移時讚歎,乃曰:「豈非此經靈驗乎?」言訖,復入室內, 忽寂然無物,但有空房四向。尋覓絕無影響,但聞香 風颯颯,覺在土穴中,仰見天色皎然,遂奔至甕所,驚 告萬壽,同尋香氣而出。天色漸曉,方知身在大古墓 中,相顧悚懼。萬壽遂引女子至新都縣尋其本家。父 母聚族悲喜,問其事由,遠近人民傳說驚歎,以錢十 萬,莊一所贈萬壽,即於嚴真觀入道。其女子之父王 萬回,即於萬壽處傳受《天童經》,於玉皇觀中入道。 傳奇進士趙合,行義甚高,太和初,遊五原,路經砂磧, 睹物悲歎,遂飲酒,與僕使並醉,因寢於砂磧中。宵半 醒,月色皎然,聞沙中有女子悲吟曰:「雲鬟消盡轉蓬 稀,埋骨窮荒無所依。牧馬不嘶沙月白,孤魂空逐燕 南飛。」合遂起而訪焉。果有一女子,年猶未笄,色絕代, 語合曰:「某姓李氏,居於奉天,有姊嫁洛源鎮帥,因往 省焉。道遭党羌所擄,至此撾殺,劫其首飾而去。後為 路人所悲,掩於沙內,經今三載。知君頗有義心,儻能 為歸骨於奉天城南小李村,即某家枌榆耳,當有奉 報。」合許之,請示其掩骼處,女子感泣告之。合遂收其 骨,包於囊中,挈至奉天,訪得小李村而葬之。明日,道 側合遇昔日之女子,來謝而言曰:「感君之義,吾大父 乃貞元中得道之士,有演《參同契》《續混元經》,子能窮 之,龍虎之丹,不日而成矣。」合受之,女子已沒,合遂捨 舉業,究其元微,居於少室。燒之一年,能使瓦礫為金 寶;二年,能起斃者;三年,餌之,能度世。今時有人遇之 於嵩嶺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