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45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四十五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五卷目錄

 芎藭部彙考

  芎藭圖

  山海經西山經 北山經 中山經

  羅願爾雅翼江離

  徐光啟農政全書川芎考

  本草綱目芎藭

 芎藭部藝文一

  芎贊           宋宋祁

 芎藭部藝文二

  中書廳芎藭        宋韓琦

  和子由記園中草木      蘇軾

 芎藭部選句

 芎藭部紀事

 芎藭部雜錄

 蓽茇部彙考

  蓽茇圖

  嵇含南方草木狀蒟醬

  郭義恭廣志蒟子

  段成式酉陽雜俎蓽撥

  本草綱目蓽茇

 蓽茇部紀事

 蓽茇部雜錄

 茵蕷部彙考

  茵蕷圖

  本草綱目茵芋

 䕡茹部彙考

  䕡茹圖

  本草綱目䕡茹

 䕡茹部紀事

草木典第一百四十五卷

芎藭部彙考 编辑

釋名

芎藭。山海經     胡藭:別錄

《香果》:別錄      川芎。綱目

《山鞠》窮。綱目     闍莫迦。金光明經

芎藭圖

芎藭圖

《山海經》
编辑

《西山經》
编辑

號山,其草多葯虈、芎藭。

芎藭一名「江蘺。」

《北山經》
编辑

《繡山》其草多芍藥、芎藭。

《中山經》
编辑

洞庭之山,其草多芍藥、芎藭。

《羅願爾雅翼》
编辑

《江離》
编辑

江離之草,屈原幼時所先採。蓋自其初度,則固已扈 江離與辟芷矣。然顏監以諸家義說之,亦不能了。郭 璞曰:「江離似水薺。」張勃云:「江離出臨海縣海水中,正 青,似亂髮。」郭義恭曰:「江離,赤葉,莫知孰是。」《吳都賦》云: 「江離之屬,海苔之類,亦生臨海水中,正青,似亂髮。」以 類求之,張勃之言似矣,然物有名同而實異者,《楚辭》 「之於江離,畦而種之。」又云:「江離棄於窮巷」,則非水物。 其他解者多以《本草》蘪蕪一名江離為說。然《子虛賦》 稱「江離蘪蕪」,《上林賦》又云「被以江離,揉以蘪蕪」,又不 應是一物。予按,《博物志》云:「芎藭,苗曰江離,根曰蘪蕪。」 《本草》亦云:蘪蕪,芎藭苗也。芎藭有兩種,一種似芹葉, 一種如蛇床,香氣相似,用亦不殊。古今說者,皆云「蛇 床亂蘪蕪。」陶隱居亦云:「蘪蕪葉似蛇床。」又《蜀本》云:「蛇 床似小葉芎藭。」然則蘪蕪、江離既皆芎藭之苗,此小 葉如蛇床者,既名蘪蕪,則大葉似芹者當名江離爾。 蘪蕪一名江離,而子虛、《上林》說異,故推而別之。

==
《徐光啟農政全書》
==

《川芎考》
编辑

一名「芎藭」,一名「胡窮」,一名「香果。」其苗葉名「蘼蕪」,一名 「薇蕪」,一名「茳蘺。」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嶺、雍州川澤,及 冤句,其關陜、蜀川、江東山中亦多有。以蜀川者為勝, 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多種苗葉似芹,而葉微細窄, 卻有花叉。又似白芷葉亦細,又如園荽葉微壯。又有 一種葉似蛇床子葉,而亦粗壯,開白花。其芎人家種 者,形塊大重,實多脂潤,其裡色白,味辛、甘,性溫,無毒。 山中出者瘦細,味苦、辛,其節大莖細,狀如馬銜,謂之 「馬銜芎」;狀如雀腦者,謂之「雀腦芎。」皆取有力。

救饑

採葉煠熟,換水浸去辛味,淘淨,油鹽調食亦可煮飲 甚香。

《本草綱目》
编辑

《芎藭釋名》
编辑

李時珍曰:芎,本作「營」,名義未詳,或云人頭穹窿,窮高 大之象也。此藥上行,專治頭腦諸疾,故有芎藭之名, 以胡戎者為佳,故曰胡藭。古人因其根節狀如馬銜, 謂之馬銜芎藭;後世因其狀如雀腦,謂之雀腦芎。其 出關中者,呼為京芎,亦曰西芎;出蜀中者,為川芎;出 天台者,為台芎;出江南者,為撫芎;皆因地而名也。《左 傳》楚人謂蕭人曰:「有麥麴乎。有山鞠窮乎。河魚腹疾 奈何。」二物皆禦濕。故以諭之。丹溪朱氏治六鬱越鞠 丸,中用越桃鞠窮。故以命名。《金光明經》謂之闍莫迦。

集解

《別錄》曰:「芎藭葉,名蘼蕪,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嶺。三月、 四月采根,暴乾。」

《吳普》曰:「芎藭,或生胡無桃山陰,或泰山。葉細香,青黑 文,赤如槁本。冬夏叢生,五月花赤,七月實黑,附端兩 葉。三月采根,有節如馬銜。」

陶弘景曰:武功、斜谷、西嶺,俱近長安,今出歷陽,處處 亦有,人家多種之。葉似蛇狀而香,節大莖細,狀如馬 銜,謂之「馬銜芎藭。」蜀中亦有而細。

蘇恭曰:「今出秦州,其歷陽出者,不復用。其人間種者, 形塊大,重實多脂。山中采者,瘦細,味苦、辛。以九月、十 月采之為佳。若三月、四月,虛惡非時也。」

蘇頌曰:「關陝、川蜀、江東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為 勝。四五月生葉,似水芹、胡荽、蛇床輩,作叢而莖細,其 葉倍香。江東、蜀人采葉作飲。七、八月開碎白花,如蛇 床子,花根堅瘦,黃黑色。關中出者,形塊重,實作雀腦 狀者,為雀腦芎,最有力。」

李時珍曰:「蜀地少寒,人多栽蒔,深秋莖葉亦不萎也。 清明後宿根生苗,分其枝橫埋之,則節節生根。八月 根下始結芎藭,乃可掘取,蒸暴貨之。」《救荒本草》云:「葉 似芹而微細窄,有丫叉。又似白芷葉亦細,又似胡荽 葉而微壯。一種似蛇床葉而亦粗嫩,葉可煠食。」 寇宗奭曰:「凡用以川中大塊,裡色白不油,嚼之微辛 甘者」佳。他種不入藥。止可為末。煎湯沐浴而已。

根氣味

辛溫無毒。

《吳普》曰:「神農、黃帝、岐伯、雷公:辛,無毒;扁鵲:酸,無毒;李 當之:生溫,熟寒。」

張元素曰:「性溫,味辛、苦,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少陽 《本經》引經藥,入手足厥陰氣分。」

徐之才曰:「白芷為之使。畏黃連。伏雌黃。得細辛,療金 瘡止痛。得牡蠣,療頭風吐逆。」

主治

《本經》曰:「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 閉無子。」

《別錄》曰:「除腦中冷動,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 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 痛。溫中內寒。

甄權曰:「腰腳軟弱,半身不遂,胞衣不下。」

大明曰:「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 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吐血,鼻血,溺血,腦 癰,發背,瘰𤻤,癭贅,痔瘻,瘡疥,長肉排膿,消瘀血。」 王好古曰:「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

李時珍曰:「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鬱。」

《蘇頌》曰:「蜜和大丸夜服,治風痰殊效。」

陶弘景曰:「齒根出血,含之多瘥。」

發明

寇宗奭曰:「今人用此最多,頭面風不可缺也,然須以 他藥佐之。」

張元素曰:「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及四物 湯皆用之,能散肝經之風,治少陽、厥陰經頭痛,及血 虛頭痛之聖藥也。其用有四:為少陽引經,一也;諸經 頭痛,二也;助清陽之氣,三也;去濕氣在頭,四也。 季杲曰:『頭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羌 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厥陰吳茱萸;少陰 細辛』」是也。

朱震亨曰:「鬱在中焦,須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氣升則鬱自降,故撫芎總解諸鬱,直達三焦,為通陰陽氣 血之使。」

李時珍曰:「芎藭,血中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 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鬱者宜之。《左傳》言麥麴、鞠 窮禦濕,治河魚腹疾。」予治濕瀉,每加二味,其應如響 也。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陰虧氣鬱,藥中加芎為 佐,氣行血調,其病立止。此皆醫學妙旨,圓機之士,始 可語之。

寇宗奭曰:「沈括《筆談》云:一族子舊服芎藭,醫鄭叔熊 見之,云:『芎藭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後族子果無疾 而卒。又朝士張子通之妻病腦風,服芎藭甚久,一旦 暴亡,皆目見者。此皆單服,既久則走散真氣。若使他 藥佐之,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則焉能至此哉!

虞摶曰:「骨蒸多汗,及氣弱之人,不可久服。其性辛散, 令真氣走洩,而陰愈虛也。」

李時珍曰:「五味入胃,各歸其本臟,久服則增氣。偏勝 必有偏絕,故有暴夭之患。若藥具五味,備四氣,君臣 佐使,配合得宜,豈有此害哉?如芎、藭,肝經藥也。若單 服既久,則辛喜歸肺,肺氣偏勝,金來賊木,肝必受邪, 久則偏絕,豈不夭亡?故醫者貴在格物也。」

附方

生犀丸宋真宗賜高相國,去痰清目,進飲食。「生犀丸」, 「用川芎十兩,緊小者,粟米泔浸二日換,切片子,日乾 為末,分作兩料,每料入麝腦各一分,生犀半兩,重湯 煮蜜和丸,小彈子大,茶酒嚼下一丸。痰加硃砂半兩, 膈痰」加牛黃一分,水飛鐵粉一分,頭目昏加細辛一 分,口眼喎斜加炮天南星一分。御藥院方

氣虛頭痛,真川芎、藭為末,臘茶調服二錢,甚捷。曾有 婦人產後頭痛,一服即愈。集簡方

氣厥頭痛,婦人氣盛頭痛及產後頭痛。川芎、藭、天台、 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蔥茶調下。《御藥院方》「加 白朮,水煎服。」

風熱頭痛川芎藭一錢茶葉二錢水一鍾,煎五分,食 前熱服。簡便方

頭風化痰:「川芎洗切,曬乾為末,煉蜜丸如小彈子大, 不拘時嚼一丸,茶清下。」經驗後方

偏頭風痛:「京芎細剉,浸酒,日飲之。」斗門方

風熱上衝,頭目運眩,或胸中不利,川芎、槐子各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用茶清調下。胸中不利,以水煎服。張潔 古保命集

首風旋運,及偏正頭疼,多汗惡風,胸膈痰飲:「川芎藭 一斤,天麻四兩,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嚼一丸,茶 清下。」劉河間宣明方

失血眩運,「凡傷胎去血,產後去血,崩中去血,金瘡去 血,拔牙去血」,一切去血過多,心煩眩運,悶絕不省人 事。當歸二兩芎藭一兩每用五錢,水七分,酒三分,煎 七分,熱服,日再。婦人良方

一切心痛:大芎一個為末,燒酒服之。一個住一年,兩 個住二年。孫氏集效方

經閉驗胎經水三個月不行驗胎法川芎生為末,空 心煎艾湯服一匙。腹內微動者是有胎不動者非也。 靈苑方

損動胎氣。因跌撲舉重。損胎不安。或子死腹中者。芎 藭為末。酒服方寸匕。須臾一二服。立出。千金方 崩中下血,晝夜不止:《千金方》:「用芎藭一兩,清酒一大 盞,煎取五分,徐徐進之。」《聖惠方》:「加生地黃汁二合 同煎。」

酒癖脅脹,時復嘔吐,腹有水聲:川芎藭三稜炮各一 兩,為末,每服二錢,蔥白湯下。聖濟總錄

小兒腦熱好閉目,或太陽痛,或目赤腫:川芎、藭、薄荷、 朴硝各二錢為末,以少許吹鼻中。全幼心鑑

齒敗口臭,水煮《芎藭》舍之。廣濟方

牙齒疼痛:「大芎藭一個,入舊糟內藏一月,取焙,入細 辛同研末揩牙。」本事方

諸瘡腫痛:撫芎鍛研,入輕粉,麻油調塗。普濟方 產後乳懸婦人產後,兩乳忽長細小,如腸垂過小肚, 痛不可忍,危亡須臾,名曰「乳懸。」將芎藭、當歸各一斤, 以半斤剉散,於瓦石器內,用水濃煎,不拘多少,頻服。 仍以一斤半剉塊,於病人桌下燒煙,令將口鼻吸咽 用盡。未愈,再作一料。仍以蓖麻子一粒,貼其頂心。夏子 益奇疾方

芎藭部藝文一 编辑

《芎贊》
宋·祁
编辑

蜀中處處有之。葉為蘼蕪,《楚辭》謂「江蘺者。」 根為芎,似雀腦者善。成都九月九日藥市,芎與大黃如積,香溢於廛。或言其大若胡桃者,不可用,人多蒔於園檻,葉落時可用作羹。蜀少寒,莖葉不萎。今醫家最貴川芎、川大黃云。

桑葉美根,冬不殞零。采而掇之,可糝於羹

芎藭部藝文二 编辑

《中書廳芎藭        》宋·韓琦

《蘼蕪》嘉樹列群芳,禦濕前推藥品良。時摘嫩苗烹賜 茗,更從雲腳發清香。

《和子由記園中草木》
蘇軾
编辑

芎藭生蜀道,白芷來江南。漂流到關輔,猶不失芳甘。 濯濯翠莖滿,愔愔清露涵。及其未花實,可以資筐籃。 秋節忽已老,苦寒非所堪。斸根取其實,對此微物慚。

芎藭部選句 编辑

漢揚雄《甘泉賦》:「排玉戶而颺金鋪兮,發蘭蕙與芎藭。」 宋蘇軾詩:「穿林閒覓野芎苗。」

《陸游》詩。「泉潔煮芎苗。」

芎藭部紀事 编辑

《左傳》宣公十二年冬,楚子伐蕭,宋華椒以蔡人救蕭。 蕭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王曰:「勿殺,吾退。」蕭人殺 之。王怒,遂圍蕭。蕭潰。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 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遂傅于蕭。還無社, 與司馬卯言,號申叔展。叔展曰:「有麥麴乎?」曰:「無。」「有《山 鞠》窮乎?」曰:「無。」「河魚腹疾奈何?」曰:「目於眢井而拯之。若」 為茅絰,哭井則已。明日蕭潰,申叔視其井,則《茅絰》存 焉,號而出之。《麥麴》鞠窮,所以禦濕。欲使無社逃泥 水中,無社不解,故曰「無。」軍中不敢正言,故謬語。「麥 麴鞠窮,所以禦濕。」賈逵有此言,則相傳為此說也。《尚 書說命》云:「若作酒醴,爾惟麴糵。」則麥麴作酒之物。《本 草》有芎藭者,是藥之名。觀傳文勢,欲使無社逃于泥 水中,而問有此物否?以是知禦濕所用,但不知若為 用之耳。

芎藭部雜錄 编辑

《淮南子》:「夫亂人者,若芎藭之與槁本。」

《續博物志》:「芎藭不可久服,令人暴死。」

《藥譜》:川芎別名「川元蠶。」

蓽茇部彙考 编辑

釋名

《蓽,茇》。綱目      逼撥。綱目

畢勃。拾遺      蓽,撥梨。酉陽雜俎

阿梨訶陀。酉陽雜俎  《葚,聖》。藥譜

畢勃莈。根名     《蓽》。明會典

蓽茇圖

蓽茇圖

《嵇含南方草木狀》
编辑

《蒟醬》
编辑

蒟醬,蓽茇也。生於蕃國者,大而紫,謂之《蓽茇》。生於蕃 禺者,小而青,謂之蒟焉。可以為食,故謂之「醬焉。」交趾 九真人家多種蔓生。

《郭義恭廣志》
编辑

《蒟子》
编辑

蔓生依樹也。子似桑葚,長數寸,色黑,辛如薑。以鹽淹 之,下氣消食。

《段成式酉陽雜俎》
编辑

《蓽撥》
编辑

蓽撥出摩伽陁國呼為蓽撥梨,拂林國呼為阿梨訶。 苗長三四尺,莖細如箸,葉似蕺葉,子似桑葚。八月 採。

《本草綱目》
编辑

《蓽茇釋名》
编辑

李時珍曰:「蓽撥」當作「蓽茇」,出南方草木狀,番語也。陳 藏器《本草》作「畢勃」,《扶南傳》作「逼撥」,《大明會典》作「畢。」又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摩伽陀國呼為蓽撥梨。拂菻 國呼為阿梨訶陀。」

集解

蘇恭曰:「蓽撥,生波斯國。叢生,莖葉似蒟醬。其子緊細, 味辛烈於蒟醬,胡人將來,入食味用也。」

陳藏器曰:「其根名畢勃莈,似柴胡而黑硬。」

《蘇頌》曰:「今嶺南時有之,多生竹林內。正月發苗作叢, 高三、四尺。其莖如著葉,青圓如蕺菜,闊二、三寸,如桑 面光而厚。三月開花,白色在表。七月結子,如小指大, 長二寸已來,青黑色,類葚子而長。九月收米,殺曝乾。 南人愛其辛香,或取葉生茹之。復有舶上來者,更辛 香。」

李時珍曰:「段成式言:『青州防風子可亂蓽茇,蓋亦不 然。蓽茇氣味,正如胡椒,其形長一、二寸;防風子圓如 胡荽子大,不相侔也』。」

修治

《雷斆》曰:「凡使,去挺用頭,以醋浸一宿,焙乾,以刀刮去 皮粟子,令淨乃用。免傷人肺,令人上氣。」

氣味

辛大溫無毒。

李時珍曰:「氣熱味辛,陽也,浮也。入手、足陽明經。然辛 熱耗散,能動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 之。」

主治

陳藏器曰:「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 疝、癖。」

《大明》曰:「霍亂,冷氣,心痛,血氣。」

李珣曰:「水瀉虛痢,嘔逆醋心,產後洩痢,與阿魏和合 良得。訶子、人參、桂心、乾薑,治臟腑虛冷腸鳴,神效。」 李時珍曰:「治頭痛、鼻淵、牙痛。」

發明

寇宗奭曰:「蓽茇走腸胃,冷氣嘔吐,心腹滿痛者宜之。 多服走洩真氣,令人腸虛下重。」

蘇頌曰:「按《唐太宗實錄》云:『貞觀中,上以氣痢久未痊, 服名醫藥不應,因詔訪求其方,有衛士進黃牛乳煎 蓽茇方,御用有效。劉禹錫亦記其事云,後累試於虛 冷者,必效』。」

李時珍曰:「牛乳煎詳見獸部牛乳下。蓽茇,為頭痛、鼻 淵、牙痛要藥,取其辛熱,能入陽明經,散浮熱也。」

蓽勃沒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五勞七傷。冷氣嘔逆。心腹脹滿。食不消化。陰汗。寒疝 核腫。婦人內冷無子。腰腎冷。除血氣

附方

冷痰惡心:蓽茇一兩為末,食前用米湯服半錢。聖惠方 暴泄,身冷自汗,甚則欲嘔,小便清,脈微弱,宜「己寒丸」 治之。蓽茇、肉桂各二錢半,高良薑、乾薑各三錢半,為 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和劑局方 胃冷口酸,流清水,心下連臍痛:用蓽茇半兩,厚朴薑 汁浸炙一兩,為末,入熱鯽魚肉研和丸綠豆大。每米 飲下二十丸,立效。余居士選奇方

瘴氣成塊,在腹不散:用蓽茇一兩,大黃一兩,並生為 末,入麝香少許,煉蜜丸梧子大。每冷酒服三十丸。永類 鈐方

婦人血氣作痛,及下血無時,月水不調用蓽茇鹽炒、 蒲黃炒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溫酒服三 十丸,兩服即止,名「二神丸。」陳氏方

偏頭風痛:蓽茇為末,令患者口含溫水,隨左右痛,以 左右鼻吸一字,有效。經驗良方

鼻流清涕,蓽茇末吹之有效。衛生易簡方

風蟲牙痛:蓽茇末揩之,煎蒼耳湯漱去涎。《本草權 度》「用蓽茇末、木鱉子肉研膏,化開㗜鼻。」《聖濟總錄》: 「用蓽茇、胡椒等分為末,化蠟丸麻子大。每以一丸塞 孔中。」

蓽茇部紀事 编辑

《周書波斯傳》:「波斯國,大月氏之別種,治蘇利城,古條 支國也。土出胡椒、蓽撥、石蜜、千年棗、香附子、訶梨勒、 無食子、鹽綠、雌黃等物。」

《獨異志》:唐貞觀中,張寶藏為金吾長史,嘗因下直歸 櫟陽,路逢少年畋獵,割鮮野食,倚樹長嘆曰:「張寶藏 身年七十,未嘗得一食酒肉,如此者可悲哉!」傍有一 僧指曰:「六十日內,官登三品,何足嘆也。」言訖不見。寶 藏異之,即時還京。太宗苦病痢疾,眾醫不效,即下詔問殿廷左右,「有能治此疾者,當重賞之。」寶藏曾困此 疾,即具疏以乳煎蓽茇方進。上服之,立瘥。宣下宰臣 與五品官。魏徵難之,逾月不進擬。上疾復作,問左右 曰:「吾前服乳煎蓽茇有效。」復令進之,一啜又平復。上 問曰:「嘗令與進方人五品官,不見除授,何也?」徵懼曰: 「奉詔之際,未知文武二吏。」上怒曰:「治得宰相,不妨授 三品。我,天子也,豈不及汝邪?」乃厲聲曰:「與三品文官。」 立授鴻臚卿。時正六十日矣。

蓽茇部雜錄 编辑

《酉陽雜俎》:「香州防風子,可亂畢撥。」

茵蕷部彙考 编辑

釋名

茵芋。本經      莞草:別錄

畢,共別錄      茵蕷。綱目

因、預。綱目

茵蕷圖

茵蕷圖

《本草綱目》
编辑

《茵芋釋名》
编辑

李時珍曰:茵芋,本作「因預」,未詳其義。莞草,與莆莞名 同。

集解

《別錄》曰:「茵蕷,生太山川谷。三月三日采葉,陰乾。 陶弘景曰:『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莖葉狀似莽草 而細軟,連細莖采之。方用甚稀,惟合療風酒』。」

《大明》曰:「出自海鹽,形似石南,樹生葉厚,五、六、七月采。」 蘇頌曰:「今雍州、絳州、華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 四尺,莖赤,葉似石榴而短厚,又似石南葉。四月開細 白花,五月結實。三月、四月、七月采莖葉,日乾。」

莖葉氣味

苦溫有毒。

《別錄》曰:「微溫,有毒。」

甄權曰:「苦、辛,有小毒。」

主治

《本經》曰:「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 諸關節風濕痹痛。」

《別錄》曰:「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

甄權曰:「治男子女人軟腳毒風,拘急攣痛。」

《大明》曰:「一切冷風,筋骨怯弱羸顫,入藥炙用。」

發明

李時珍曰:「《千金》《外臺》諸古方治風癇,有茵蕷丸,治風 痹;有茵蕷酒,治婦人產後中風,有茵蕷膏,風濕諸方 多用之。茵蕷、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風妙品,而近世罕 知,亦醫家疏缺也。」

附方

茵蕷酒,治賊風,手足枯痹拘攣用「茵蕷、附子、天雄烏 頭、秦艽女萎防風、防己石南葉躑躅花細辛、桂心」各 一兩,十二味切,以絹袋盛,清酒一斗漬之,冬七、夏三, 春秋五日,藥成。每服一合,日二服,以微痹為度。方出 《胡洽居士百病方》。圖經本草

茵芋丸治風氣積滯成腳氣,發則痛者。茵蕷葉炒、薏 苡仁各半兩,郁李仁一兩,牽牛子三兩,生研末半兩, 合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薑棗湯 下取利。未利再服取快。本事方

產後中風:茵芋五兩,木防己半斤,苦酒九升,漬一宿, 豬脂四升,同煎三上三下,膏成。每服熱摩千遍。千金方

䕡茹部彙考 编辑

釋名

䕡茹。別錄      《離婁》:別錄 藘茹。綱目      《掘据》:綱目

䕡

《本草綱目》
编辑

《䕡茹釋名》
编辑

李時珍曰:「䕡茹」本作「藘茹」,其根牽引之貌。「掘据」當作 「拮据。」《詩》云:「予手拮据」,手口共作之狀也。

集解

《別錄》曰:「䕡茹,生代郡川谷。五月采根,陰乾。黑頭者良。」 《吳普》曰:「草高四、五尺,葉圓黃,四四相當。四月華,五月 實黑,根黃,有汁,亦黃色。三月采苗,四月、五月采根。 陶弘景曰:『今第一出高麗,色黃,初斷時汁出,凝黑如 漆,故云漆頭。次出近道,名草䕡茹,色白,皆燒鐵爍頭 令黑,以當漆,非真也』。」

蘇頌曰:「今河陽、淄、齊州亦有之。二月生苗,葉似大戟 而花黃色。根如蘿蔔,皮赤黃,肉白。初斷時汁出,凝黑 如漆。三月開淺紅花,亦淡黃色,不著子。陶隱居謂出 高麗者,此近之。」又有一種草䕡茹,色白,古方兩用之。 故姚僧坦治癰疽生惡肉,有白䕡茹散傅之,看肉盡 便停止,但傅諸膏藥。若不生肉,又傅黃耆散。惡肉仍 不盡者,可以漆頭、赤皮䕡茹為散半錢,和白䕡茹散 三錢和傅之。觀此則赤白皆可用也。

李時珍曰:「《范子計然》云,藘茹出武都,黃色者善草。䕡 茹出建康,白色。」今亦處處有之。生山原中。春初生苗, 高二、三尺,根長大如蘿蔔、蔓菁狀,或有岐出者,皮黃 赤,肉白色,破之有黃漿汁。莖葉如大戟,而葉長微闊, 不甚尖,折之有白汁。抱莖有短葉相對,團而出尖。葉 中出莖,莖中分二、三小枝。二、三月開細紫花,結實如 豆大,一顆三粒相合,生青熟黑,中有白仁,如續隨子 之狀,今人往往皆呼其根為「狼毒」,誤矣。狼毒葉似商 陸、大黃輩,根無漿汁。

根氣味

辛寒,有小毒。

《別錄》曰:「酸。」

《吳普》曰:「神農:辛;岐伯:酸,鹹,有毒;李當之:大寒。」

徐之才曰:「甘草為之使。惡麥門冬。」

主治

《本經》曰:「蝕惡肉,敗瘡死肌,殺疥蟲,排膿惡血,除大風 熱氣,善忘不寐。」

《別錄》曰:「去熱痹,破癥瘕,除息肉。」

發明

寇宗奭曰:「治馬疥尤善,服食方用至少。」

李時珍曰:「《素問》治婦人血枯痛,用烏鰂骨、藘茹二物 丸服,方見烏鰂魚下。王冰言:藘茹取其散惡血。」又《齊 書》云:「郡王子隆年二十,身體過充,徐嗣伯合藘茹丸 服之自消。則藘茹亦可服食,但要斟酌爾。孟詵《必效 方》:治甲疽生於腳趾邊,腫爛。用䕡茹三兩,黃芪二兩, 苦酒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合煎,取膏三合,日三塗之」 即消。又《聖惠方》。治頭風旋眩。鴟頭丸中亦用之。

附方

緩疽腫痛:䕡茹一兩,為散,溫水服二錢匕。聖惠方 傷寒咽痛,毒攻作腫:用䕡茹爪甲大,納口嚼汁嚥之, 當微覺為佳。張文仲備急方

中焦熱痞,善忘不禁,䕡茹三分,甘草炙,二兩,消石為 末,每服一錢,雞鳴時溫酒下,以知為度。聖惠方 疥瘡瘙癢:䕡茹末入輕粉、香油調傅之。多能鄙事

䕡茹部紀事 编辑

《南史隨郡王子隆傳》:「隨郡王子隆,字雲興,武帝第八 子也。性和美,有文才,年二十一而體過充壯,常使徐 嗣伯合藘茹丸以服,自消損猶無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