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二百十九卷目錄
桃部紀事二
桃部雜錄
桃部外編
草木典第二百十九卷
桃部紀事二
编辑《孫公談圃》:「石曼卿通判海州,以山嶺高峻,人路不通, 略無花卉點綴照映,使人以泥裹桃核拋擲於山嶺 上。不數年間,花發滿山,爛如錦繡。」
《花史》:「蔡君謨水晶枕中有桃一枝,宛如新折。」
《雞肋編》:「范純仁女孫病狂,嘗閉於室中,窗外有大桃 樹一株,花適盛開。一夕斷櫺登木,食桃花幾盡,自是 遂愈。」
《蘇東坡集》:「李公擇與客遊天柱寺還,過司命祠下,道 旁見一桃爛熟可愛,當往來之衝,而不為人之所得, 疑其為真靈之瑞,分食之則不足。眾以與公擇,公擇 不可。時蘇徐二客皆有老母,七十餘,公擇使二客分 之,歸遺其母,人人滿意,過於食桃,此事不可不識也。」 《東坡雜記》:「黃州岐亭有王翊者,家富而好善,夢於水」 邊見一人為人所毆傷,幾死,見翊而號,翊救之得免。 明日偶至水邊,見一鹿為獵人所得,已中幾瘡。翊發 悟,以數千錢贖之。鹿隨翊起居,未嘗一步捨翊。又翊 所居後有茂林果木,一日,有村婦林中見一桃過熟 而絕大,獨在木杪,迺取而食之。翊適見大驚,婦人食 已棄其核。翊取而剖之,得雄黃一塊如桃仁。迺嚼而 吞之。甚甘美。自是斷葷肉。齋居一食。不復殺生。亦可 謂異事也。
《畫史》:徐熙《大小折枝》,吾家亦有,士人家往往見之。翎 毛之倫,非雜玩,故不錄。桃一大枝,謂之「滿堂春色」,在 余家。
《宋史五行志》:紹興二十一年,建德縣定林寺桑生李 實,栗生桃實。占曰:「木生異實國主殃。」
《老學庵筆記》:楊廷秀在高安有詩云:「近紅莫看失燕 支,遠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見桃惟見李,一生不曉退 之詩。」予語之曰:「此意古人已道,但不如公之詳耳。」廷 秀愕然問古人誰曾道?予曰:「荊公所謂『積李兮縞夜, 崇桃兮炫晝』是也。」廷秀大喜曰:「便當增入小序中。」 歐陽公《梅宛陵王文公集》皆有小桃詩。歐詩云:「雪裡 花開人未知,摘來相顧共驚疑。便須索酒花前醉,初 見今年第一枝。」初但謂桃花有一種早開者耳,及遊 成都,始識所謂小桃者,上元前後即著花,狀如垂絲 海棠。曾子固《雜識》云:「正月二十,開天章閣,賞小桃。」正 謂此也。
《齊東野語》:天台營妓嚴蕊字幼芳,色藝冠一時。唐與 正守台日,酒邊嘗命賦紅白桃花,即成《如夢令》云:「道 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 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與正賞之雙縑。」 《茅亭客話》:滕處士昌祐字勝華,所居園中有金桃,深 黃,剖之至核,紅翠如金,味美,為桃之最。
鄭志道《劉阮洞記》:「鳴玉澗之東有塢,植桃數畦,花光 射目,落英繽紛點綴芳草,流紅縹緲隨水而下。此昔 人食桃輕舉之地也,遂名曰『桃花塢』。」
《六朝事跡》:「桃花塢在蔣山寶公塔之西北,舊有桃花 甚盛,今不復存。」
霹靂溝在城東五里。王荊公詩云:「霹靂溝西路,柴荊 四五家。憶曾騎款段,隨意入桃花。」
《西湖志》:包家山多桃花,宋時有匾曰「蒸霞」二月,遊人 最盛,號「小桃源。」董嗣杲詩:「綺霞蒸日透林梢,一簇南 山尚姓包。冷水峪邊苔色老,沖雲樓下樹陰高。園鄰 古道傳耕籍,臺倚青城想拜郊。欲趁桃花尋隱去,關 門無鎖不須敲。」
《金門歲節錄》:「洛陽人家寒食,食桃花粥。」
王維楨《游石城山記》:「茅公嘗與余游石城山中,其時 三月矣,而桃尚未華。茅公訝之而問故,余謂草木期 雖至,猶須日曝之乃發耳。今四面連峰,雲霧恆發其 上,見日最難,桃華能乎?故得日苟先,梅常侵臘。得日 苟後,桃乃失春。斯未足訝也。」
《筆記》:「茅山乾元觀姜麻子,閻蓬頭弟子也。黑夜紉衲, 從揚州乞爛桃核數石,空山月明中種之,不避豺虎。 自茶庵至觀中,有桃花五里餘。」
《長春真人本行碑》:「真人徵赴京師,眷遇至渥,遣中使 賜上林桃,師不食菜果者十餘年矣,至是取其一啗 之,重上賜也。」
《嶧縣志》:「宣德間,王佐令滎澤,奉母宦邸。母病,冬月思 桃。佐虔禱濟瀆神池中,忽浮二桃出,歸奉母,其疾遂 愈,人共異之《重慶府志》:「榮昌峰腦山崖畔有巨石縫中突出桃一 株,高丈餘,葉榦與凡桃異,花實不常。宣德中,桃實各 圍尺許,每遇結邑,必有登第者。」
《新昌縣志》:「正統中,俞用鼎敏古齋前桃一樹,結子,一 蔕七顆或五顆。」 《諸暨縣志》:「成化三年冬,桃李華。」
《懷寧縣志》:「成化十二年丙申冬,大燠,桃李華。」
《安肅縣志》:「成化丁酉九月,桃李華。」
《祁州志》:「明成化間,民張海家產一桃,實甚大,金色,儼 如梨味,與常桃迥異,人目為金桃。」
《潁上縣志》:「成化丁酉,桃李冬花,樹有實如王瓜,體空, 亦不堪食。」
《高安縣志》:「弘治八年,桃李冬華。」
《豐縣志》:「弘治十五年冬,桃李花。」
《嘉定縣志》:「弘治十六年癸亥,夏四月,桃枝生華,如木 棉啟之,色白無核。」
《臨洮府志》:「正德元年秋,諸州縣桃李花盡放。」
《諸暨縣志》:「正德二年冬,桃李花有實者。」
《新昌縣志》:「正德九年,桃李冬花成實。」
《高安縣志》:「正德九年,桃李冬花,至有成實者。」
《咸寧縣志》:「正德十一年,桃李冬花。」
《鍾祥縣志》:「正德十一年十二月,桃李花。」
十三年「秋八月,桃李花。」
《臨洮府志》:「正德十四年秋八月,諸州縣桃李重花。」 《吳縣志》:「正德十五年庚辰冬,桃李俱花。」
《崇明縣志》:「正德十五年十一月,桃李花。」
《海寧縣志》:「許黃門相卿,晚繼陶儒人生侍御聞造,十 六而孤。彊宗乘其喪凌之,侵牟先墓,將理於官。會出 戶,鄰媼餉桃,母送孤,及戶而返,哀不自勝,乃刳桃而 埋其核於地,曰:『嗟乎!操行如給事,骨肉未寒,而孺子 魚肉乎?天其悔禍於許,則將有徵於斯桃。越三年,豪 家戍而桃蕃,以滋巨於初桃』。」
《潁上縣志》:「嘉靖壬午冬,和氣如春,桃李諸果木皆華, 間或有實者。」
《寧德縣志》:「嘉靖九年十月,桃花盛開。」
《石埭縣志》「嘉靖十年十二月,桃李華。」
《臨洮府志》:「嘉靖十四年秋八月,桃李重花。」
《柏鄉縣志》:「嘉靖二十四年冬十月,桃李花。」
《湧幢小品》:嘉靖乙卯,上夜坐庭中,御幄後忽獲一桃。 左右侍者或見桃從空中墜。上喜曰:「天賜也。」修《迎恩 大典》五日。明日復有一桃降。
王叔承《茅山記》:「夜次毘陵桃花園,花數十畝,映月如 朝霞,忽忽身在華陽夢中也。」
王立程《天台山記》:「桃源洞,即漢永平中劉晨、阮肇遇 仙處。澗之東塢,有桃數畦,春時花光射目,紅雨點綴 芳草如踏錦茵。」
《元中記》:寧波府城東,舊傳劉阮采藥於此。春月桃花 萬樹,儼若桃源。
《武夷雜記》:「春山霽時,滿鼻皆新綠香。訪鼓樓坑,十里 桃花。杖策獨行,隨流折步,春意尤閒。」
《花史》:簡州天水一碧,放目無際,春月桃花甚繁。 錢伸仲於錫山所居作芳美亭,種桃數千百株。蔡載 作詩曰:「高人不惜地,自種無邊春,莫隨流水去,恐汙 世間塵。」
《古田縣》黃蘗山多桃樹,下有桃塢、桃湖、桃洲,春月不 減武陵。桃溪在黃蘗山下,春風微和,夭桃夾岸,亦勝 境也。
漵浦一名華蓋山,昔人嘗種桃千樹,至今呼桃花圃。 《藜床瀋餘》,戊辰冬杪偶至靈濟宮,遇道人授一桃特 大,曰:「與汝有緣,故以相贈。」訝其非常,受而啖之,味甘 美而核甚細。
《客燕雜記》:「京師中佳果有紅桃、白銀桃、小桃、蟠桃、合 桃、酒紅桃、霜下桃、肅寧八月桃。」
《江郎山志》:「山多緋桃,華而不實。」
《黃山志》:「桃花峰下有桃花源,桃花溪,處處皆桃花。」 《西湖志》:「西湖棲霞嶺,以嶺上桃花爛漫,色如凝霞,故 名。」
《一統志》平樂府「仙巖,富州,口多桃花,旁有碧潭,游魚 可掬。」
《鎮江府志》:睦金卿太史在館中,負才情,狎侮儕輩。時 翰長姓蔡,同館有見桃作華者,為對云:「苑內桃初放。」 太史應聲云:「堂上菜先生。」蔡默然,知其侮也。
《貴池縣志》:「嘉靖三十八年冬,桃李華。」
《上海縣志》:「秦敕有桃一株,質𠏉並瘁,棄籬落間。嘉靖 三十八年春,桃忽再榮而花,其子嘉楫會闈捷書至。」 《長垣縣志》:「嘉靖三十九年冬十月,桃李花。」
《宿遷縣志》:「嘉靖癸亥九月,桃復華。」
《長垣縣志》:「隆慶元年冬十月,桃李花。」
《松江府志》:「隆慶二年冬十月,桃李花。」
《宿遷縣志》:「隆慶辛未秋九月,桃復華,野卉盡菲,若盛 春然《潼關衛志》:「穆宗六年九月,桃李花。」
《溧水縣志》:「萬曆十八年十月既望,桃李花。」
《什邡縣志》:「萬曆二十八年冬,什邡桃杏開花成實。」 《潁州志》:「萬曆三十二年九月,桃杏花。」
《南陽縣志》:「萬曆三十二年冬十月,南召桃李成。」《華 裕州志》:「萬曆三十二年十月,桃花盛開如春。」
《潁上縣志》「萬曆三十四年九月,桃杏花。」
《江陰縣志》:「萬曆四十年十二月,晴暖柳敷葉,桃作紅。」 《如皋縣志》:「萬曆四十三年十一月,李新泰園中牡丹 吐萼,桃、榴有華,時值八旬,人以為瑞。」
《懷寧縣志》:「萬曆四十四年丙辰冬燠,桃李華。」
《陝西通志》:「萬曆四十五年,澄城冬月,桃李皆華。」 《同州志》:「萬曆四十五年冬燠,桃杏開華。」
《贛縣志》:「萬曆四十六年冬,桃李實。」
《海寧縣志》:「天啟元年二月,桃樹一華,結實為桃李,邑 人異之。」
《鍾祥縣志》:「天啟五年十月,桃李華。」
《金壇縣志》:「崇禎四年秋八月,桃有華。」
《仙居縣志》:「崇禎五年,桃李冬實。」
《淅川縣志》:「崇禎八年冬,開桃杏花。」
《雞澤縣志》:「崇禎九年十月,桃李花。」
《新安縣志》:「崇禎十二年十月,桃李悉華。」
《蒲圻縣志》:「崇禎十三年冬十一月,桃李盡華。」
《南和縣志》:「近郭十里皆桃花,三月盛放,繁枝嫩蕊,靃 靡悅目。」
《滋陽縣志》:「桃園係魯府,種植幾二十里,郡人以為美 觀。」
《武城縣志》:「桃園在甲馬營北,春時桃李盛開,芳香襲 人,俗名為『小洛陽云』。」
《樂平縣志》:「白巖山畔有洞曰桃花,春月花開,爛然如 錦。」
《臨汾縣志》:「月池在千金堰北,周二百餘步,沿池隄畔 并河渠兩岸植桃柳數百株,一桃一柳相間,春光秋 色,綺麗悅人,人多遊賞。」
《太平縣志》:「桃花洞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蟠道村北,洞 口桃一株自石中出,其花先放,香艷異常。清明節居 人遊賞焉。」
《萬泉縣志》:「桃花洞在孤山南麓,前代洞旁種桃樹甚 多,故名。」
《解州志》:「桃花洞在州西南七里條山之麓。昔人於十 月之交,見流水泛桃花,故名。」
《襄垣縣志》:「桃林山在縣西一十里,舊因桃樹叢茂如 林之狀,故云桃林。」
《黎城縣志》:「桃花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半山多桃樹,故 名。」
《祥符縣志》:「桃花洞在揚州門內西北,即上清宮道士 所居之處,環植以桃,故名。」
《陳留縣志》:「桃洞去縣西南五里,有道士種桃數行。每 逢春和,桃花盛開,望之如雲霞。」
《西華縣志》:「山子頭在縣東北三里,高十二丈有奇,俯 瞰城中如盌,上多桃樹,仲春之際,爛若紅霞。」 《滎陽縣志》:「橫嶺在縣南二十里,卉木芳菲,桃花夾岸, 行人至此,恍似入武陵云。」
《河陰縣志》:「桃花峪去縣東北十四里,夾岸多桃林,春 三月花隨風轉,遊人為之目眩。」
《林縣志》:「黃華山東有桃花溪,兩岸多桃,至春花開如 錦。」
《桃源店》在呂谷前,有居民百家,桃花流水,隱映交錯, 四面有桃花,每春盡百花開過,此花方盛。
桃花洞在魯班門西北。北齊高歡冬月被兵圍於此, 期以「桃花開」,兵解。已而桃花果開,圍遂解。自後洞口 桃花冬月盛開。今不存。
《洛陽縣志》:「桃花山在洛南伊川上,其山野桃甚多,世 傳古學仙者所種。」
《伊陽縣志》:「桃源夾岸,桃花爛漫,河水繞出其右,鳥歌 花笑,動人塵外之想。」
《咸陽縣志》:「杜曲即北杜故里,延袤十里,率種桃,春中 爛漫如錦。」
《商州志》:「州西仙娥溪之南岸,繞西山一灣,南北約五 七里,曠土平疇,桃花櫛比。」
《雒南縣志》「書堂山在縣北,為邑之主峰,迥出獨尊,俯 視境內,群山環向拱揖,山巔奇石峨峨,陟望太華三 峰如削。傳獵鹿者聞其中書聲琅琅然,意在得鹿不 暇顧,且雪天也。見桃花爛漫如春,急以刀界其樹而 去,歸求之,山樹悉帶刀痕,讀書者不可問矣,遂因以 名山。」
《華陰縣志》:「桃谷以多桃得名。」
《三水縣志》:「白石洞在邑東七里,文倬天種桃百株於 其麓,改名為桃源洞。春月紺紅如錦,清流若帶,奚翅 武陵焉。」
《延安府志》:「葭州桃園子,在州西三十里,以地產桃樹也。」
《漢中府志》:「沔縣龍洞有天生石橋,如龍門狀,內有石 像,傍有仙桃,顆色特異,味亦甘美。」
《江寧縣志》「桃花塢在城南永福寺後,家家種桃,高低 相間,花盛開時,如蒸紅霞,遊人醉迷,遠近恍然如入 異境焉。」
《句容縣志》「桃花崦在小茅峰北,林壑幽邃,花卉紛敷, 不異於武陵。」
《懷寧縣志》:「百子山內,廣袤可二三里許,土性宜桃,春 日遍開,如朱霞燦目,彷彿桃源。」
《宿松縣志》:「東四十里曰桃花池,池畔多桃花。」
《旌德縣志》:「奇石僊桃在縣境,去資福寺二十步許,石 澗有桃樹,不花而實。」
《舒城縣志》「桃城鎮春水瀠洄,桃花滿徑,紅綠參差,一 時如繡。」
《桃源縣志》:「狀元墩治東南半里許,桃花開時,游人登 眺,艷色遍野。」
《睢寧縣志》:「學前城隈,植桃李百餘株。春日始和,眾芳 競發,殷紅淺白,掩映亭橋。遊者如問津桃源,迥非凡 境。」
《高郵州志》:「臙脂山在城內州治南,上種桃杏,春雨水 流盡紫,故名。」
《吳縣志》:「蟠螭山俗呼為南山,在彈山南,斗入湖中,作 蜿蜒狀,以此得名。其陰多桃花,春時望之如錦 桴菴,在靈巖山塘南,其村多植桃,名為小桃源。」 《武進縣志》:「桃原城東新城濠高阜處,春時桃花盛開, 延袤數里,遊者擬武陵焉。」
《江陰縣志》:「香山左岡中發一泉,紆迴而下數十步,經 石潭少注,溢而復流,夾澗有桃花,名桃花澗。」
《廣德州志》:「桃花山在州治東南六十里,山多桃花。」 《仁和縣志》:「皋亭山在縣治東北二十里,山前後桃花 最盛,延播十里間。」
《富陽縣志》:「小沙又曰新沙,在望仙三圖及江陰界。江 繞水環中,間植桃十餘里。春時花放,一望皆堆錦錯 繡,不啻桃源。」
《餘杭縣志》:「桃源山縣東三里,其地舊列植桃,花開如 繡,故以名山。」
《長興縣志》:「桃花塢在縣治北二十五里,多桃花。」 《仙居縣志》:「桃花洞縣南三里南峰山側,大溪環其足, 每當二三月,桃花盛開,爛漫若錦。」
《東陽縣志》:「桃源洞在縣南十里,高城有桃花萬樹,溪 流汨汨,眺望有武陵人之想。」
《龍南縣志》:「冬桃嶺去縣治二百里,上多桃樹,經冬始 熟,故名冬桃。」
《麻城縣志》:「桃花塢在七里橋,瀕河數百畝,皆植桃花, 村落亭榭相間,游人杯酌無虛日。」
《襄陽府志》:「襄陽縣桃花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山有桃 千樹,故名。」
《澧州志》:「桃花潭,城西北三里有石橋,並無桃樹,水漲 有桃花瓣,常隨水流出,因以名潭。」
《安化縣志》:「桃子坳在縣北十里,相傳昔有仙人鬻桃 於此,植桃石上,至今石有桃痕。」
《福州府志》:「高蓋山有溪曰桃花溪。元陳億翁種桃數 百本,每花時恆眠食其中,因以為名。」
《龍巖縣志》:「龍巖洞口有桃二株,不根,土壤對峙。石壁 上歲結碧桃數十顆,人以為仙桃云。」
《沙縣志》:「淘金山在和仁坊之西隅。元朝時,遍山樹桃, 春花盛開,遊人壺觴殆無虛日。今叢薄中往往有枯 株著花者。」
《翁源縣志》:「水源山上,冬月有桃大如卵,樵人時見之。」 《永安州志》:「天堂山在州西北五十里,絕頂有桃數株, 實大而甘,食之如蜜。若懷之下山,即迷歸路。至今傳 之。」
《柳州府志》:「青陵山在羅城縣北,山勢綿遠,昔有入山 採筍者,遇老人坐桃樹下摘實啖之,歸已旬日。」 《楚雄府志》:廣通縣:「西浦,夾岸桃花,策馬行來,宛登山 徑。」
桃部雜錄
编辑《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 齊侯之子。」〈箋〉「華如桃李」者,興王姬與齊侯之子,顏色 俱盛。〈疏〉以王姬顏色,如齊侯之子顏色,故舉二木也。 《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傳〉瓊瑤美玉。 《魏風》「園有桃:園有桃,其實之殽。」〈朱注〉殽,食也。
《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箋〉「投」,猶擲也。
《左傳》:「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疏〉服虔云:「桃所 以逃凶也《神農經》:玉桃服之,長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臨終日 服之,其屍畢,天地不朽。」
《管子》:「五沃之土,其木宜桃。」
《荀子》:「桃李倩粲於一時,時至而殺。至於松柏,經隆冬 而不凋,蒙霜雪而不變,可謂得其性矣。」
《莊子》:「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 之」,是鬼智不如童子也。
《前漢書溝洫志》:「桃華水盛。」〈注〉師古曰:「『《月令》仲春之月, 始雨水,桃始華』。蓋桃方華時,既有雨水,川谷冰泮,眾 流猥集,波瀾盛長,故謂之桃華水耳。」
《淮南畢萬術》「孤桃枝之券,令雞夜鳴。」〈注〉取孤桃南北 行,枝長三尺,折以為券,塗以三歲雄雞血,安棲下,則 雞夜鳴。
《典術》:「桃之精,生在鬼門,以制百鬼,故今作桃梗,人著 門以厭邪。」
《漢官儀》:「二千石綬,青地桃花縹三彩。」
《新論》:「知伯庖人亡炙一。」而即知之。《韓魏將反》而不 能知。《邯鄲子陽園亡一桃》而即覺之。其自亡也而不 能知。斯皆銳情於小而亡大者也。
《侯鯖錄》:桃茢以除不祥,今人以桃枝灑地辟惡。 《述異記》:桃之大者為木桃,《詩》云「投我木桃是也。」 彥周《詩話》:春時穠麗,無過桃柳。桃之夭夭,楊柳依依, 詩人言之也。老杜云:「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 水流。」不知緣誰而波及桃花與楊柳矣。
荊公《桃花》詩云:「晴溝漲春綠週遭,俯視,紅影移魚舠。」 皆觀其影也。其後云:「攀條弄芳畏晼晚,已見黍雪盤 中毛。」事見《家語》。
東坡《志林》:「世人見古德有見桃花悟道者,爭重桃花, 便將桃花作飯,五十年轉沒交涉。正如張長史見擔 夫與公主爭路,而得草書之氣。欲學長史書,日就擔 夫求之,豈可得哉!」
《紀談錄》:「陶淵明所記桃花源,人謂桃花觀即是其處, 不知公蓋寓言也。」
《話腴》:「桃杏雙仁者必殺人。其花本五出,有六出,必雙 仁而殺人矣,反常故也。」
《墨莊漫錄》:王黼當明盛時,搜求四方瓌奇之物,以充 玩好。有人以桃核半枚來獻,中容米三四斗,其間題 詠之字滿矣。李之儀端叔題云:「觀此桃,則退之所謂 華山十丈蓮」,信有之矣。今不知存否也。予嘗觀《洽聞 記》云:「吐谷渾桃如大石甕。」豈非此桃也耶?
《全唐詩話》:沈存中云:「唐人以詩主人物,故雖小詩,莫 不極工而後已。所謂旬鍛月鍊者,信非虛言。小說:崔 護《題城南詩》,其始云:『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 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以其意 未全,語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祇今何處去』?至今所 傳有此兩本,惟《本事詩》作『祇今何處在』。唐人詩大都」 如此,雖有兩「今」字,不恤也,取語意為主耳。後人以其 有兩「今」字,故多行前篇。
夢書「桃為守禦。」辟不祥。夢見者。守禦官。
《癸辛雜識》:「桃樹生小蟲滿枝,黑如蟻,俗名砑蟲。」雖用 桐油洒之,亦不盡去。其法乃用多年竹燈檠掛壁間 者,掛之樹間,則紛紛然墜下,此物理有不可曉者。戴 祖禹得之老圃云。
《花經》:「三品七命碧桃、千葉桃。五品五命緋桃花。」 《聞鴈齋筆談》:「桃之品無慮數十,絳碧夭緋,總堪極目。 然夭者故自正色耶。至於人面桃,則桃之變極矣。瑩 白如雪,光浮白外素者,故艷不艷」於此方之梅花,則 今古雅俗,正復迥然。藉使敷蘤一時,堪作梅嬖,夭夭 者雲從可也。
《香宇詩談》:今花始開曰試花。張司業《新桃行》:「植之三 年餘,今夏初試花。」《月令》:「桃始華」,亦讀如「試。」
《瓶花譜》:「三品七命,各色千葉桃。」
《瓶史月表》「二月花盟主緋桃,花使令木桃,三月花盟 主碧桃。」
《花曆》二月桃夭。
《灌園史》語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予謂桃花如麗姝, 歌舞場中定不可少;李花如女道士,煙霞泉石間獨 可無一乎。
《金臺記》:聞偷桃事有兩,一說王母獻桃於武帝,東方 朔從旁竊視之,王母指之曰:「此兒已三度偷吾桃矣。」 一說,武帝時,東方之國貢小人至,使朔辨之,朔曰:「王 母種桃,三千歲一結子,此兒已三度偷桃矣。」未知孰 是。
《巖棲幽事方》云:「食三樹桃花盡者,則顏色亦如之。」 《群芳譜》:「將桃核刷淨,令女子艷妝種之,他日花艷而 子離核
桃部外編
编辑《風俗通》:按《黃帝書》,上古之時,有神荼鬱壘,昆弟二人, 性能執鬼度索山上桃樹下,簡閱百鬼。妄禍害則縛 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 葦索,畫虎於門,皆追效前事,以衛凶也。
《搜神記》: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 賣之。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 山。綏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 還,皆得仙道。故里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能仙,亦足 以豪。」山下立祠數十處。
《尹喜內傳》:老子西遊,省太真王母,共食碧桃紫梨。 白玉蟾集寧都金精山,係第三十五福地。漢初張芒 女麗英入山,獲二桃得道,長沙王吳芮聘焉。至洞中, 見女乘紫雲在半空,謂芮曰:「吾為金星之精,降治此 山。」言訖,升天而去。
《漢武帝內傳》:七月七日,西王母降,命侍女索桃果。須 臾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卵,形圓青色,以呈王 母。母以四顆與帝,三顆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 食輒收其核。王母問帝,帝曰:「欲種之。」母曰:「此桃三千 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乃止。」
《博物志》:「漢武帝時,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當來,乃 供帳九華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 雲車而至,於殿西南面東向,頭上戴七種青氣,鬱鬱 如雲。有三青鳥如烏大,使侍母傍。時設九微燈,帝南 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彈丸,以五枚與帝母食二 枚,惟帝與母對坐,其從者皆不得進。時東方朔竊從」 殿南廂朱鳥牖中窺母,母顧之,謂帝曰:「此窺牖小兒, 嘗三來盜吾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知方朔神仙 也。
《漢武故事》:東郡獻短人,帝呼東方朔,朔至,短人因指 朔謂帝曰:「西王母種桃,三千年一著子。此兒不良,已 三過偷之矣。」
《神仙傳》:張道陵弟子至數萬,九鼎大要惟付王長一 人。有趙昇者從東方來,陵將諸弟子登雲臺。絕巖之 上,下有一桃樹如人臂,傍生石壁,下臨不測之淵,桃 大有實。陵謂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實,當告以道 要。」於時伏而窺之者二百餘人,股戰流汗,無敢久臨 視之者,莫不卻退而還謝不能得。昇一人乃曰:「神之 所護,何險之有?聖師在此,終不使吾死於谷中耳。師 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從上自擲,投 樹上,足不蹉跌,取桃實滿懷,而石壁險峻,無所攀緣, 不能得返。於是乃以桃一一擲上,正得二百二顆。陵 得而分賜諸弟子各一,陵自食一,留一以待昇。陵乃 以手引昇,眾視之,見陵臂加長三二丈,引昇,昇忽然 來還,乃以向所留桃與之。昇食桃畢,陵乃臨谷上,戲 笑而言曰:「趙昇心自正,能投樹上,足不蹉跌。吾今欲 自試投下,當應得大桃也。」眾人皆諫,惟昇與王長嘿 然。陵遂投空不落。桃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則連天, 下則無底,往無道路,莫不驚歎悲涕。惟昇、長二人,良 久乃相謂曰:「師則父也,自投於不測之崖,吾何以自 安?」乃俱投身而下,正墮陵前,見陵坐局腳床,斗帳中, 見昇、長二人,笑曰:「吾知汝來。」乃授二人道。畢三日,乃 還歸治舊舍,諸弟子驚悲不息。後陵與昇、長三人皆 白日沖天而去。
董子陽少知長生之道隱博落山中九十餘年但食 桃飲石泉。
樊夫人與夫劉剛,俱學道術,各自言勝。中庭有兩大 桃樹,夫妻各咒其一,桃便相鬥擊。良久,剛所咒者樹 走出籬外。
《高丘公服桃膠》而得仙。
《拾遺記》:漢明帝陰貴人夢食瓜甚美,帝使求諸方國, 時燉煌獻異瓜種,恆山獻巨桃核瓜,名穹隆,長三尺, 其形屈曲,味美如飴。父老云:「昔道士從蓬萊山得此 瓜,云是崆峒靈瓜,四劫一實,西王母遺於此地,世代 遐絕,其實頗在。」又說巨桃霜下結花,隆暑方熟,亦云 仙人所食。帝使植於霜林園,園皆植寒果,積冰之節, 百果方盛,俗謂之「相陵」,與「霜林」之聲訛也。后曰:「王母 之桃,王公之瓜,可得而食,吾萬歲矣,安可植乎?」后崩, 內侍者見鏡奩中有瓜、桃之核,視之涕零,疑非其類 耳。
《幽明錄》: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 山取穀皮,迷路不得返,經十餘日,糧盡,饑餒殆死,遙 望山上有一桃,大有子實,而絕巖環澗,永無登路,攀 緣藤葛,然後得上,各啖數桃而不飢。下山一大溪邊 有二女,姿質妙絕,因要還家,敕婢云:「劉阮二郎,向雖 得瓊實,猶尚虛弊,可速作食,有胡麻山羊脯甚美。」遂 留半載餘二人懷土求歸,女曰:「宿福所牽,何復欲還?」 因指示還路。既出,無復相識,問得七世孫,傳聞上世 入山,迷不得歸。
《抱朴子》:五原蔡誕入山而還,欺其家人,云「到崑。」崘山 有玉桃玉李,形如世間者,但光明洞徹而堅,以玉井水洗之,便軟而可食。
《異苑》:晉義熙中,永嘉松陽趙翼與大兒鮮共伐山桃, 樹有血流驚而止。後忽失第三息所在,經十日自歸, 空中有語聲,或歌或哭,翼語之曰:「汝既是神,何不與 相見?」答曰:「我正氣耳。舍北有大楓樹,南有孤峰,名曰 石樓,四壁絕立,人獸莫履,小有失意,便取此兒著樹 杪及石樓上。舉家叩頭請之,然後得下。」
《甄異記》:譙郡夏侯文規亡後,見形還家,經庭前桃樹 邊過曰:「此桃我昔所種,子乃美好。」其婦曰:「人言亡者 畏桃,君何不畏耶?」答曰:「桃東南枝長二尺八寸,向日 者憎之,或亦不畏也。」
《集仙錄》:「金母降謝,自然將桃一枝懸臂上,有三十顆 碧色,大如碗,云此猶是小者。」
《酉陽雜俎》:長白山,相傳古肅然山也,峴南有鐘鳴。燕 世桑門釋惠霄者,自廣固至此峴,聽鐘聲稍前,忽見 一寺,門宇炳煥,遂求中食,見一沙彌,乃摘一桃與霄, 須臾又與一桃語霄曰:「至此已淹留,可去矣。」霄出,迴 頭顧失寺。至廣固,見弟子,言失和尚已二年矣,霄始 知二桃兆二年也。
史。論在齊州時,出獵至一縣界,憩蘭若中,覺桃香異 常。訪其僧,僧不及隱,言近有人施二桃,因從經案下 取出獻論,大如飯碗,時飢盡食之,核大如雞卵。論因 詰其所自,僧笑向實謬言之,此桃去此十餘里,道路 危險,貧道偶行腳,見之覺異,因掇數枚。論曰:「今去騎 從,與和尚偕往。」僧不得已,導論北去荒榛中,經五里 許,抵一水,僧曰:「恐中丞不能渡此。」論志決往,乃依僧 解衣戴之而浮,登岸。又經西北,涉二小水,上山越澗, 數里至一處,奇泉怪石,非人境也。有桃數百株,榦掃 地,高二三尺,其香破鼻。論與僧各食一蔕,腹果然矣。 論解衣,將盡力苞之,僧曰:「此或靈境,不可多取。貧道 嘗聽長老說,昔日有人亦嘗至此,懷」五六枚,迷不得 出論,亦疑僧非常,取兩個而返。僧切戒論,不得言論。 至州,使招僧,僧已逝矣。
仙桃,出郴州蘇耽仙壇。有人至,心祈之,輒落壇上,或 至五六顆,形似石塊,赤黃色,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飲 之,愈眾疾,尤治邪氣。
《五色線》:咸通中,許明奴家嫗入山林採樵,於南山,見 一人坐石上,方食桃甚大,問嫗曰:「我許明奴之祖宣 平,與汝一桃,食之不可將出。」嫗食桃甚美,其後增食, 日漸童顏,入山不歸,行疾如飛。
《神仙感遇傳》:咸通中,趙僧懷一居雲門寺,遇一道流, 相與入山,花木繁茂,水石幽勝,久之覺飢,道流曰:「此 有仙桃,千歲一實,可以療飢。」以一桃授之,大如二升 器,奇香珍味,非世所有。懷一自此不食。
《王氏神仙傳》:「咸通中王」為王屋令,遇東極真人王 太虛,授以所注《黃庭經》。復與桃核大如數斗器,磨而 服之,身輕無疾。
花史志勤禪師在溈山因《桃花悟道偈》曰:「自從一見 桃花後,三十年來更不疑。」
《春渚紀聞》:「余妻之祖父朝議君馬餘慶,元祐末為巴 郡守。遣健步王信者持書至都。始出郡城數十里,道 傍顧見二道士野酌,食桃甚大。信亦休其側,固乞之。 道士以殘桃與之,信聲喏而食之。道士復探懷,取一 大如盂者授之。信益喜跪謝,引裾裹桃而行。未數里, 探桃將食,則一人首也,血漬殷然,即驚懼,急投之澗」 水,疾走還郡,狀若狂人,見人即作怖畏狀,口稱「怖人」 「怖人」,而不食不飲。郡守呼之,徐問其故,既語所遇,即 復奔逸狂言,因使以病告而縱之。後蜀中時有見之 者。
《邵武府志》:「廖半仙失其姓名,泰寧人。家極貧,事母孝, 每傭耕以供菽水。偶一日往樵採,遇二老人採藥於 山中,遺其桃二枚,令食之。不食,將懷歸,以遺母,老人 令其速食,語未畢,桃自懷中滾落地,遂入於石,以口 從石去咬之,僅啖其半,起視忽不見二老人自是極 有力,負千斤,不知其重。常為人築田埂,取巨石數十」, 人不能抬者,以手掇而置之,裕如也。其埂至今堅固 焉。平疇中素苦無水,必天雨乃能栽插。族人咸謂之 曰:「爾胡不取水灌之,乃袖手問天乎?」遂荷鋤往,將柄 從石壁盡力撞進,大呼曰:「水來矣!水來矣!」拔柄,泉隨 湧出,汨汨不絕,灌田數十頃,一鄉賴之,故人呼為「半 仙」云。
《杭州府志古記》云:「昔人於天目捕獵,阻雨於石城之 外,見林間有白桃一顆,摘入手如冰,忽又變紅,其熱 如湯,遂採木葉包之,藏於白囊,下山捫之猶在,及至 家,惟木葉存。」
《青陽縣志》:「趙知微於九華山鳳凰嶺東建延華觀以 居。乾道中,屢詔徵不出。嘗於岩下植桃千樹,花皆碧 色,疑其道術所變。桃落澗水流出,居民得之,有鬻以 致富者。後知微仙去,人因名其巖曰『碧桃澗』。」
《龍泉縣志》:宋紹興中,下方人有林姓者,年六十餘,曉 從稽聖橋上流漚麻,遙見三人沿溪岸而下,二戴巾一髽角,皆黃布道衣,前問林曰:「此處可涉否?」林應之 曰:「橋下自有渡船。」髽角者於夾袋中取桃一顆遺之, 三人因登舟而往,林取桃淨洗擘食,投其核於水。既 歸,厭厭若醉夢,就枕熟寐。妻子疑其病,觸之使覺,因 飲之林,卻而不食,遂語妻以故,自此不飲食者數月, 顏采紅潤,若有所得。久之,妻子苦其不事事,強以飯 食之,乃飲食如常。蓋所遇者異人,託之以寄跡耳。 《慶元縣志》:黃十公下管黃坳人,宋時樵於仙桃山,見 二叟對奕,取其餘桃啖之,不知飢渴。叟語曰:「此後毋 食煙火物。」及歸已春秋三度矣。始知所遇者仙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