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096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九十六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九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九十六卷目錄

 醫部彙考七十六

  脈法六

  王叔和脈經肝膽部第二十 心小腸部第二十一 脾胃部第二十二 肺大

  腸部第二十三 腎膀胱部第二十四 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二十五 平雜病脈第二十六

   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第二十七 診四時相反脈證第二十八 診損至脈第二十九

  診脈動止投數疏數死期年月第三十 診百病死生訣第三十一 診三部虛實訣死生第

  三十二 平姙娠分別男女將產脈證第三十三 平姙娠脈證第三十四 平帶下絕產無

  子仁血居經脈證第三十五 平鬱冒五崩漏下脈證第三十六 平陰吹陰瘡脫下脈證第

  三十七 平婦人病生死脈證第三十八 平小兒雜病脈證第三十九 平三陰三陽三部

  脈證第四十

藝術典第九十六卷

醫部彙考七十六

编辑

脈法六

编辑

《晉王叔和脈經》

编辑

《肝膽部第二十》

编辑

肝象木,肝於五行象木與膽合為腑。膽為清淨之腑其經足厥陰。厥陰 肝脈也與足少陽為表裏。少陽膽脈也臟陰腑陽故為表裏其脈絃。絃肝 脈之大形也其相冬三月,冬水王木相王春三月,廢夏三月。夏火 王木廢囚:季夏六月。季夏土王木囚「死。」秋三月。秋金王木死其王日 甲乙王時平旦日出。並木也其困日「戊己,困時食時,日 昳。」並土也其死日庚辛,死時晡時日入。並金也其神《魂》,肝之 所藏者魂其主色,其養筋,肝氣所養者筋其候目:肝候在目故肝實則目赤其 聲呼,其色青,其臭臊。月令云其臭羶其液泣。泣出肝其味酸,其 宜苦。苦火味也其惡辛。辛金味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門。 直兩乳下二肋端膽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穴在期門下五分

右新撰。並出《素問》。諸經昔人撰集。或混雜相涉。煩而難了。今抄事要。分別五臟。各為一部。

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起於夜半,肝家王。冬至者歲終之節甲 子日者陰陽更始之數也少陽膽也膽者木也生於水故起夜半其氣常微少故言少陽云夜半子者水 也《肝》者,東方木。肝與膽為臟腑故王東方應木行也「萬物始生,其氣來」, 耎而弱,寬而虛。春少陽氣溫和耎弱故萬物日生焉故脈為絃。肝氣養於筋故 其脈絃強亦法木體強也耎即不可發汗,弱即不可下。寬者開,開 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寬而虛。」言少陽始起尚耎弱人榮衛腠理開通發即汗 出不止不可下下之而泄利不禁故言寬虛通利也春以胃氣為本,不可犯也。 胃者土也。萬物稟土而生,胃亦養五臟,故肝王以胃氣為本也。不可犯者,不可傷也。}}

右四時經

黃帝問曰:「春脈如絃,何如而絃?」岐伯曰:「春脈肝也,東 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 滑,端直以長,故曰絃,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 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 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 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志。」忘當作怒忽忽眩冒 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胸脅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黃 帝曰:「善。」

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云綽綽如按琴瑟之絃如 揭長竿曰平春以胃氣為本。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 曰「肝病。」肝脈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巢源云賾賾然「如按琴 瑟」,絃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有 胃而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 不敢正當人。不精不敢正當人一作其精不守令人陰縮陰縮而筋攣,兩 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春肝木王。其脈絃細而長。名曰平脈也。反得浮濇而 短者。千金云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肝。金之刻木。為賊邪大逆。 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數至三忌庚辛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云浮大而 洪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沈 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 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為微邪,雖病 即差。肝脈來,濯濯,如倚竿,如琴瑟之絃,再至曰平,三 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厥陰脈 也。肝脈急甚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緩 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 為肝痹,縮欬引少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 為頹疝;微滑為遺溺。濇甚為痰飲;微濇為瘈瘲攣筋。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脈也,肝者 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故脈弗營 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舌與卵,故脣青舌卷,卵縮則 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肝死臟。」浮之脈弱。按之中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 死。

右《素問·鍼經》張仲景

===
《心小腸部第二十一》
===心象火,與小腸合為腑。小腸為受盛之腑也其經手少陰,手少陰心

厥也與手太陽為表裏。手太陽小腸脈也其脈洪。洪心脈之大形其相 春三月,木王火相王夏三月,廢季夏六月,囚。「秋三月。」金王火囚 死。冬三月。水王火死其王日丙丁,王時禺中日中。其困日 庚辛,困時晡時日入。其死日壬癸,死時人定夜半。其 藏神。心之所藏者神也其主臭,其養血。心氣所養者血其候舌,其聲 言。言由心出故主言其色赤,其臭焦,其液汗,其味苦,其宜甘。 甘脾味也其惡鹹。鹹腎味也心俞在背第五椎。或云第七椎募在巨 闕。在心下一寸小腸俞,在背第十八椎,募在關元。臍下三寸

右新撰

《心》者,南方火。心主血其色赤故以夏王於南方應火行萬物洪盛,垂枝布 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心王之時太陽用事故草木茂盛枝葉布舒皆下垂 曲故謂之鉤也心脈洪大而長,洪則衛氣實,實則氣無從出。 脈洪者衛氣實衛氣實則腠理密密則氣無從出大則榮氣萌,萌洪相薄,可 以發汗,故名曰「長。」榮者血也萌當為明字之誤耳血王故明且大也榮明衛實當須發 動通其津液也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夏熱 陽氣盛故其人引水漿潤灌肌膚以養皮毛猶草木須雨澤以長枝葉太陽洪大,皆是 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太陽夏火春木為其母陽得春始生名曰少陽到夏 洪盛名曰太陽故言是母軀也戊己土也土為火子火王即土相故用牢根株也陽氣上出, 汗見於頭。五月枯葌,胞中空虛。醫反下之。此為重虛 也。月當為內葌當為乾枯燥也皆字誤耳內字似月由來遠矣遂以傳焉人頭者諸陽之會夏時飲水 漿上出為汗先從頭流於身軀以實其表是以五內乾枯燥則胞中空虛津液少也胞者膀胱津液之腑 也愚醫不曉故反下之令重虛也脈浮有表無裏,陽無所使。陽盛脈浮宜發 其汗而反下之損於陰氣陽為表陰為裏經言陽為陰使陰為陽守相須而行脈浮故無裏也治之錯逆 故令陰陽離別不能復相朝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言下之不但傷心并復中肝

右四時經

《黃帝問》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心也,南 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 鉤;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 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 及,病在中。」《黃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 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 煩心,上見欬唾,下為氣泄。帝曰:「善。」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氣為本。 「心脈來。喘喘。」甲乙作累累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脈來, 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其色赤黑不 澤,毛折,乃死。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 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脈,脈舍神,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 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夏。心火王,其脈洪。千金作浮大而洪大而散,名曰「平。」脈反得 沈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大逆,十 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數至二忌壬癸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 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絃細而長者。是肝 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千金浮作微 濇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即差。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 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少陰脈。

「心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 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 介;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 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濇甚為瘖; 微濇為血溢維厥,耳鳴巔疾。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 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 不流則髮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 癸死。水勝火也。

《心死臟》。浮之脈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

右《素問·鍼經》張仲景

《脾胃部第二十二》

编辑

脾象土,與胃合為腑。胃為水穀之腑其經足太陰。太陰脾之脈也與 足陽明為表裏。陽明胃脈其脈緩。緩脾脈之大形也其相夏三月。 火王土相「王季,夏六月廢,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 王日戊己,王時食時日昳。困日壬癸,困時人定夜半。 其死日甲乙,死時平旦日出。並木時也其神意,其主味,其 養肉,其候口,其聲歌,其色黃,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 其宜辛,其惡酸,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門。季肋端是 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倉。

右新撰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萬物眾色不同。脾主水穀其氣 微弱水穀不化脾為土行王於季夏土性敦厚育養萬物當此之時草木備具枝葉茂盛種類眾多或青 黃赤白黑色各不同矣故名曰「得福者廣。」土生養萬物當此之時脾則同稟諸臟故 其德為廣大「萬物懸根住莖,其葉在巔,蜎蜚蠕動,蚑蠷喘 息」,皆蒙土恩。懸根住莖草木之類也其次則蛾蚋幾微之蟲因陰陽氣變化而生者也喘息 有血脈之類也言普天之下草木昆蟲無不被蒙土之恩福也德則為緩。恩則為遲。 故令太陰脈緩而遲。尺寸不同。太陰脾也言脾王之時脈緩而遲尺寸不 同者尺遲而寸緩也酸、鹹苦辛,大一作大沙。一作涉又作妙《而生元》行其 時而以各行,皆不群行盡可常服。肝酸腎鹹心苦肺辛濇皆四臟之味 也脾主調和五味以稟四臟四臟受味於脾脾王之時其脈沙一作涉又作妙達於肌肉之中元行人身 軀乃復各行隨其四支使其氣周匝榮諸臟腑以養皮毛皆不群行至一處故言盡可常服也土寒則溫,土熱則涼。冬陽氣在下土中溫煖夏陰氣在下土中清涼脾氣亦然土有一 子,名之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金乃畏火,恐熱來 熏,遂棄其母,逃歸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閉門塞 戶,內外不通,此謂冬時也。陽氣在中陽為火行金性畏火故恐熏之金歸水中 而避火也母子相得益盛閉塞不通者言水氣充實金在其中此為強固火無復得往尅之者神密之類 也「土亡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為池。一作其地走 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此為脾之衰損土以防水今土弱而水強故水 得陵之而妄行愚醫見水直往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 為喘浮。脾胃已病直扶養其氣通利水道愚醫不曉而往下之此為重傷水氣遂更陵之上侵胸 中肺得水而浮故言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沈沒。肺金肝木此為相尅肺浮則實必復 尅肝故畏之沈沒於下《下有荊棘》,恐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為水 流。荊棘木之狀肝為木今沒在下則為荊棘其身脾也脾為土土畏木是以避在下一邊避木也水流 者水之流路也土本尅水而今微弱又復觸木無復制水故水得流行心衰則伏,肝微 則沈,故令脈伏而沈。心火肝木火則畏水而木畏金金水相得其氣則實尅於肝心 故令二臟衰微脈為沈伏也工醫來占,固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 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陰陽。喘息則微,汗出正流。肝著 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轉孔穴者 諸臟之榮井轉治其順甘液脾之津液亭其陰陽得復其常所故榮衛開通水氣消除肝得還著其根株 肝心為母子肝著則心氣得起肺氣平調故言亭亭此為端好之類腎為安聲,其味為 鹹。肺主聲腎為其子助於肺故言安聲鹹腎味也《倚坐》母敗洿,臭如腥。金為水母 而歸水中此為母往從子脾氣反虛五臟猶此而相尅賊倚倒致敗宅洿臭而腥故云然也土得 其子,則成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右四時經

黃帝曰:「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 伯曰: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曰:「然則脾善惡 可得見乎?」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曰:「惡者何如?」 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烏之喙,此 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沈重不舉;其不及 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名曰重強。」

脾脈來而和柔相離,如雞足踐地曰平,《長夏》以胃氣 為本。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脾脈來堅 兌,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散,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 長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 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榮,榮舍意,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 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其脈大 阿阿而緩,名曰「平脈。」反得絃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 木之剋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千金浮作微濇 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 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 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沈濡而滑者。腎之乘脾。水之陵 土。為微邪。雖病即差。

脾脈萇萇。千金作長長而弱,來疏去數,再至曰平,三至曰 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太陰脈也。脾 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膈中滿,食飲入而還出,後沃 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 病。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痞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 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㿗癃;微滑為蟲毒 蚘,腸鳴熱。濇甚為腸㿗;微濇為內潰,多下膿血也。足 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脣,口脣者,肌肉之本也。脈 不營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脣反,脣 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脾死臟」浮之脈大緩。一作堅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狀如 搖者死。一云漐漐狀如炙肉

右《素問·鍼經》張仲景

《肺大腸部第二十三》

编辑

肺象金,與大腸合為腑。大腸為傳導之腑也其經手太陰。手太陰肺 脈也與手陽明為表裏。手陽明大腸脈也其脈浮。浮肺脈之大形也其 相季夏六月。季夏土王金相其王秋三月廢,冬三月囚,春三 月死,夏三月。夏火王金死「其王日庚辛,王時晡時日入;其 困日甲乙,困時平旦日出;其死日丙丁,死時禺中日 中。」其神魄,其主聲,其養皮毛,其候鼻,其聲哭,其色白, 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宜鹹,其惡苦,肺俞在背第 三椎。或云第五椎也募在中府。直兩乳上下肋間大腸俞,在背第十 六椎,募在天樞。挾臍旁各一寸半

右新撰

「肺」者,西方金,萬物之所終。金性剛故王西方割斷萬物萬物是以皆終於秋也 「宿葉落柯萋萋枝條。」其杌然獨在。其脈為微浮毛衛 氣遲。萋萋者零落之貌也言草木宿葉得秋隨風而落但有枝條杌然獨在此時陽氣則遲脈為虛 微如毛也榮氣數,數則在上,遲則在下,故名曰「毛。」諸陽脈數諸陰 脈遲榮為陰不應數反言榮氣數陰得秋節而升轉在陽位故一時數而在上也此時陰始用事陽即下 藏其氣反遲是以肺脈數散如毛也陽當陷而不陷。陰當升而不升。為 邪所中。陰陽交易則不以時定一氣感激故為風寒所中陽中邪則捲,陰中 邪則緊。捲則惡寒,緊則為慄,寒慄相薄,故名曰瘧。弱 則發熱,浮乃來出。捲者其人拘捲也緊者脈緊也此謂初中風寒之時脈緊其人則寒 寒止而脈更微弱弱則其人發熱熱止則脈浮浮者瘧解王脈出也旦中旦發,暮中暮 發。言瘧發皆隨其初中風邪之時也臟有遠近,脈有遲疾;周有度數, 行有漏刻{{Annotation|。臟謂人五臟,肝、心、脾、肺、腎也。心肺在膈上,呼則其氣出,是為近;呼為陽,其脈疾;腎肝 在膈下,吸則其氣入,是為速也。吸為陰,其脈遲。度數,謂經脈之長短。周身行者,榮衛之行也。行陰陽各二十五度為一周,水應漏下百刻也。}}遲在上傷毛采,數在下傷下焦。中 焦有惡則見,有善則匿。秋則陽氣遲陰氣數遲當在下數當在上隨節變故言傷 毛采也人之皮毛肺氣所行下焦在臍下陰之所治也其脈應遲今反數故言傷下焦中焦脾也其平善 之時脈常自不見衰乃見耳故云有惡則見也陽氣下陷,陰氣則溫。言陽氣下陷溫 養諸臟陽反在下,陰反在巔,故名曰「長而且留。」陰陽交代各順 時節人血脈和平言可長留竟一時

右四時經

黃帝問曰:「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對曰:「秋脈肺也, 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而浮, 其氣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 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曰:「秋脈太 過與不及,其病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氣逆而背 痛溫溫。內經作慍慍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 氣見血。下聞病音。

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 難經云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春平脈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秋平脈肺脈來不上。巢源 無不字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 吹毛,曰肺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赤白不澤,毛 折乃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 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氣,氣舍魄,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 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秋金肺王,其脈浮。 千金作微濇而短曰「平脈。」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 「心之乘肺,火之尅金,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 數至四忌丙丁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扶母,為 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 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絃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肺, 木之陵金,為微邪,雖病即差。肺脈來汎汎輕,如微風 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 至死,六至命盡,手太陰脈也。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墮,欬唾血,引腰 背胸,苦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偏風。一作 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 胸背,起腰內。小甚為飧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請幫助識別此字。《賁》 「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濇甚為嘔血,微濇為鼠瘻」,在 頸支掖之間。下不勝其土,其能喜酸。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皮毛者也。氣 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 皮節傷者,則爪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氣。一作毛「先死」, 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右《素問·鍼經》張仲景

《腎膀胱部第二十四》

编辑

腎象水,與膀胱合為腑。膀胱為津液之腑其經足少陰。足少陰腎 脈也與足太陽為表裏。其脈沈。沈腎脈之大形也其相秋三月。 秋金王水相其王冬三月,廢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 六月。其王日壬癸,王時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時 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己,死時食時日昳。其神志,其主 液,其養骨,其候耳,其聲呻,其色黑,其臭腐,其液唾,其 味鹹,其宜酸,其惡甘。腎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門,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募在中極。橫骨上一寸在臍下五寸前陷者中

右新撰

腎者北方水,萬物之所藏。冬則北方用事王在三時之後腎在四臟之下故王 北方也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百蟲伏蟄。冬伏蟄不食之蟲言有百種也「陽氣下 陷,陰氣上升」,陽氣中出,陰氣烈為霜,遂不上升,化為 雪霜,猛獸伏蟄,蜾蟲匿藏。陽氣下陷者謂降於土中也其氣猶越而升出陰氣 在上寒盛陽氣雖升出而不能自致因而化作霜雪或謂陽氣中出是十月則霜降猛獸伏蟄者蓋謂龍 蛇冬時而潛處蜾蟲無毛甲者得寒皆伏蟄逐陽氣所在如此避冰霜自溫養也其脈為沈, 沈為陰在裏,不可發汗,發則蜾蟲出,見其霜雪。陽氣在下 故冬脈沈溫養於臟腑此為裏實而表虛復從外發其汗此為逆治非其法也猶百蟲伏蟄之時而反出 土見於冰霜必死不疑逆治者死此之謂也陰氣在表。陽氣在臟。慎不可 下。下之者傷脾。脾土弱。即水氣妄行。陽氣在下溫養諸臟故不可下 也下之既損於陽氣而脾胃復傷土以防水而今反傷之故令水得盈溢而妄行也下之者。如 魚出水。蛾入湯。言治病逆則殺人如魚出水蛾入湯火之中立死重客在裏。 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則喘。重客者猶陽氣也重者尊重之貌也陽位 尊處於上今一時在下非其當所故言客也熏謂燒鍼及以湯火之輩熏發其汗如此則客熱從外入與 陽氣相薄是為逆也氣上熏胸中故令喘息無持客熱,令口爛瘡。無持者無以湯 火發熏其汗也熏之則火氣入裏為客熱故令其口生瘡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 陽遂厥。陰不往從。{{Annotation|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五十周而復會如環之無端也血為陰氣為陽 相須而行發其汗使陰陽離別脈為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謂陽氣逆而不復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陰 陽錯逆可不慎也客熱狂入內。為「結胸。」陰陽錯亂外熱狂入留結胸中也脾 氣遂弱。清溲痢通。脾主水穀其氣微弱水穀不化下痢不息清者廁也溲從水道出而 反清溲者是謂下痢至廁也

右四時經

黃帝問曰:「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對曰:「冬脈腎也, 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故其氣來沈以搏。」甲乙作濡 故曰營,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 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 病在中。黃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 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黃赤。 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 為本。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腎脈來發如 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以指彈石,辟辟然,色黃黑不澤, 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 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

凡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 得胃氣」者,肝不絃,腎不石也。

腎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善忘其 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冬腎水王,其脈沈濡而滑,曰平。脈反得大而緩者,是 脾之乘腎,土之尅水,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 數至一忌戊己反得絃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扶母。為 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千金作微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腎。 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 大而洪是心之乘腎。火之陵水。為微邪。雖病即差。腎脈 沈細而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 死。六至命盡。足少陰脈也。

腎脈急甚為骨痿,癲疾;微急為奔豚,沈厥,足不收,不 得前後。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 咽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下以至小腹 腫,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 癉。滑甚為癃㿗;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目無所見,視 見黑花。濇甚為大癰;微濇為不月,沈痔。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 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骨也。骨肉不相親,則肉 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垢。難經作枯《髮無澤》髮無澤 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右《素問·鍼經》張仲景

《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二十五》

编辑

《經》言「所謂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 人也。上部主候,從胸以上至頭;中部主候,從膈以下 至氣衝;下部主候,從氣衝以下至足。浮沈牢結,遲疾 滑濇,各自異名,分理察之,勿怠觀變所以別三部九 候,知病之所起,審而明之,針灸亦然也,故先候脈寸 中。一作寸中於九浮在皮膚,沈細在裏。昭昭天道,可得長久。 上部之候,牢結沈滑,有積氣在膀胱。微細而弱,臥引 裏急,頭痛欬嗽,逆氣上下。心膈上有熱者,口乾渴燥。 病從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脈來至,狀如琴絃,苦少 腹痛,女子經月不利,孔竅生瘡,男子病痔。左右脅下 有瘡。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腸鳴。寸口中虛弱者,傷 氣,氣不足大如桃李實,苦痹也。寸口直上者,逆虛也, 如浮虛者,泄利也。中部脈結者,腹中積聚,若在膀胱, 兩脅下有熱,脈浮而大,風從胃管入,水脹乾嘔,心下 澹澹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時苦煩痛不食,食即心 痛,胃脹支滿,膈上積,脅下有熱,時寒熱淋露。脈橫出 上者,脅氣在膀胱,病即著右橫關,入寸口中者,膈中 不通,喉中咽難。刺關元。入少陰下部脈者,其脈來至 浮大者,脾也。與風集合,時上頭痛引腰背,小滑者,厥 也。足下熱煩滿,逆上搶心,上至喉中,狀如惡肉,脾傷 也。病少腹下在膝諸骨節間,寒清不可屈伸,脈急如 絃者,筋急。足攣結者,四肢重。從尺邪入陽明者,寒熱 也。大風邪入少陰,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陰萎不 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脈,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關尺也。 尺脈為陰,陰脈常沈而遲;寸關為陽,陽脈俱浮而速, 氣出為動,入為息。故陽脈六息七息十三投,陰脈八 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二十八脈相逐,上下一脈 不來,知疾所苦。尺勝治下,寸勝治上,尺寸俱平,治中 央。臍以上陽也,法於天;臍以下陰也,法於地。臍為中」 關,頭為天,足為地。有表無裏,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謂 表裏?寸尺為表,關為裏。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尺 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絕而 陽微,死不治。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 脈不通也。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 之有尺,樹之有根,雖枝葉枯槁,根本將自生。木有根 本,即自有氣,故知不死也。寸口脈平而死者,何也?然: 諸十二經脈者,皆係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 非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 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 神也。故氣者人根本也。根絕則莖枯矣。寸口脈平而 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腎間動氣謂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含原氣 之所係也一名守邪之神以命門之神固守邪氣不得妄入入即死矣此腎氣先絕於內其人便死其脈 不復反得動病也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 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 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 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 者死。」黃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沈 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 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者,平旦死;熱中及熱病 者,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 乍數乍疏,乍遲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 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順者,不死。所言不死 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 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 視其經絡浮沈,以上下逆順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 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兩手脈結,上部者濡結,中部者緩結,三里者豆起,弱 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則陽氣不 足,沾熱汗出,濇則無血,厥而且寒。」《黃帝問》曰:「余每欲 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 岐伯對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 形變定矣。調之何如?」對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 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減而少;脈大 者,尺之皮膚亦大;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濇者,尺 之皮膚亦濇。凡此六變,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 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行之,可為上工。「尺 膚滑以淖澤」者,風也;「尺內弱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 也;尺膚濇者,風痹也;「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 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 出。尺膚寒甚,脈小。一作急者,泄少氣。尺膚炬然。炬然甲乙作熱 炙人手「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 亦寒熱也。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緊,人迎脈 小,甚則少氣,色白有加者,立死。肘所獨熱者,腰以上 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肘後麤 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 臂中獨熱者,腰腹熱。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 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諸浮、諸沈、諸滑、諸澀、諸弦、諸緊。若在寸口,膈以上病。 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腎以下病。

寸口脈滑而遲,不沈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左右同 法。

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 長者,曰足脛痛;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脈沈而堅者,病在中。

寸口脈沈而弱者,曰「寒熱。」一作氣又作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脈沈而弱。髮必墮落。

寸口脈沈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寸口脈沈。胸中短氣。

寸口脈沈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千金翼云亦為傷寒頭痛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

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

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 衰。

寸口脈偏絕。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 兩手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 嘔。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蚘蟲,心健忘。

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勻。千金云必吐逆是為病方欲進。不出 一二日。復欲發動。其人欲多飲。飲即注利。如利止者 生。不止者死。

關上脈緊而滑者,蚘動。

「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 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胃中。

關上脈襜襜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癥瘕 結聚,欲熱飲食。

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 羸劣,不欲飲食,如瘧狀。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

尺脈弱,寸彊胃絡脈傷。

尺脈虛小者,足脛寒,痿痹腳疼。

尺脈澀。下血不利。多汗。素問又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尺脈滑而疾,為血虛。

尺脈沈而滑者,寸白蟲。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痹不能行。

尺脈麤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則病。

《平雜病脈第二十六》

编辑

滑為實、為下。又為陽氣衰數為虛,為熱。浮為風、為虛。動為 痛,為驚。

《沈》為水、為實。又為鬼疰弱為虛、為悸。

遲則為寒,濇則少血,緩則為虛,洪則為氣。一作熱緊則 為寒,弦數為瘧。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緊為痛痹。」一作浮為風疰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 其人澀澀惡寒。

脈大,寒熱在中。

伏者霍亂。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欬嗽下痢,胃中虛冷,此等其 脈並緊。

浮而大者風。

浮而大者。中風頭重鼻塞。

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癱瘓風。

滑者鬼疰。

澀而緊《痹散》。

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

大堅疾者,癲病。

弦而鉤,脅下如刀刺,狀如「蜚尸」,至困不死。

緊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傷寒熱病。

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細滑,傷飲。

遲而澀,中寒,有癥結。

駛而緊,積聚有擊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為癖病。一作痹病

遲而滑者脹。

盛而緊者脹。

弦小者寒癖。

沈而弦者,懸飲內痛。

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濇。胃反。

遲而緩者有寒。

微而緊者有寒。

沈而遲。腹臟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氣。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一作時時嘔稽留難 治

滑數。心下結。熱盛。

滑疾。胃中有熱。

緩而滑曰「熱中。」

沈。一作浮而急病傷寒。暴發虛熱。

浮而絕者《氣》。

辟大而滑,中有短氣。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 沈而數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數,心痛心煩。

弦而緊,脅痛,臟傷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沈而滑為下重,亦為背膂痛。

脈來細而滑,按之能虛,因急持直者僵仆,從高墮下 病在內。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陽邪來,見浮洪。

陰邪來見沈細。

水穀來,見堅實。

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為祟。

脈來洪大嫋嫋者,社祟。

「脈來沈沈澤澤」,四肢不仁,而重上祟。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緊者,可下之。

緊而數,寒熱俱發,必下乃愈。

弦遲者宜溫藥。

緊數者。可發其汗。

《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第二十七》

编辑

病人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 不見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

病人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病人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 一曰八日死

病人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Annotation|。一曰:「目亭亭,一日死。」}}

病人腸。一云小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乾麻。不得 屈伸。自汗不止。

病人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 泄利不覺,出無時度。一曰五日死

病人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 一曰腓腸平九日死

病人肉絕六日死。何以知之?耳乾舌皆腫,溺血,大便 赤泄。一曰足腫九日死

病人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一曰 鼻口虛張短氣

病人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病人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 中黃色,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人骨絕齒黃落,十日死。

諸脈浮無根者皆死。已上五臟六腑為根也。

《診四時相反脈證第二十八》

编辑

春三月木王,肝脈,治當先至,心脈次之,肺脈次之,腎 脈次之,此為四時王相,順脈也。到六月土王,脾脈當 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為腎反脾也,七十日死。 何謂腎反?脾夏火王,心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 腎脈,是謂「腎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謂「脾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 不至,脾脈先至,是謂「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 腎反肝,三歲死。何謂《腎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 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腎反心,二歲死。何謂「腎反心?」夏心脈當先至,而反不 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林億按千金云 此中不論肺金之氣疏略未諭指南又推五行亦頗顛倒待求別錄也

《診損至脈第二十九》

编辑

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 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 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 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 上,損脈從上下也。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於皮 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 「五臟六腑也。三損損於肌肉,肌肉痟瘦,食飲不為肌 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 不能起於牀。」反此者,至於收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 能起於牀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損之 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 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 腎者,益其精氣。此治損之法也。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一呼 四至,一吸四至,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 六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 再至」,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然:脈來一呼再至, 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 得病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適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沈 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濇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 五至,其人當困。沈細即夜加,浮大即晝加。不大小雖 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 十死脈也。沈細夜死,浮大晝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 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一作猶未著牀,所以然者,血氣皆 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 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尸。」

扁鵲曰:「脈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陰三出一入, 太陰四出一入,厥陰再入一出,少陽三入一出,陽明 四入一出。太陽脈出者為陽,入者為陰。」故人一呼而 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而脈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 息,脈五動。一呼一吸為一息,氣行六寸。人十息脈五 十動,氣行六尺;二十息,脈百動,為一備之氣,以應四 時。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晝夜漏 水下百刻,一備之氣。脈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於十 二辰,氣行盡則周遍於身,與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 無病也,一陰一陽是也。脈再動為一至,再至而緊即 奪氣。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萬 三千五百息,二刻為一度,一度氣行一周身,晝夜五 十度。脈三至者《離經》。一呼而脈三動,氣行四寸半,人 一息脈七動,氣行九寸;十息脈七十動,氣行九尺。一 備之氣,脈百四十動,氣行一丈八尺。一周於身,氣過 百八十度,故曰「離經。」離經者,病一陰二陽是也。三至 而緊則奪血,脈四至則奪精。一呼而脈四動,氣行六 寸,人一息脈九動,氣「行尺二寸。人十息脈九十動,氣 行一丈二尺。」一備之氣,脈百八十動,氣行二丈四尺, 一周於身,氣過三百六十度,再遍於身,不及五節,一 時之氣,而重至諸脈浮濇者,五臟無精,難治,一陰三 陽是也。四至而緊,則奪形,脈五至者死。一呼而脈五 動,氣行六寸半。當行七寸半人一息脈十一動,氣行尺三 寸。當行尺五寸《人十》息,脈百一十,動氣行丈三尺。當行丈五寸一備之氣,脈二百二十動,氣行二丈六尺。當行三丈一周 於身,三百六十五節,氣行過五百四十度。再周於身, 過百七十度。一節之氣而至,此氣浮濇經行,血氣竭 盡,不守於中,五臟痿痟,精神散亡,脈五至而緊,則死 《三陰》。一作二三陽是也。雖五猶末如之何也?脈一損一 乘者,人一呼而脈一動,人一息而脈再動,氣行三寸; 十息脈二十動,氣行三尺。一備之氣,脈四十動,氣行 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節,氣短不能周遍於身,苦少 氣,身體懈墮矣。脈再損者,人一息而脈一動,氣行一 寸五分;人十息脈十動,氣行尺五寸。一備之氣,脈二 十動,氣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節。氣血盡。經中不 能及。故曰「離經。」血去不在其處。小大便皆血也。脈三 損者。人一息復一呼而脈一動。十息脈七動。氣行尺 五寸。當行尺五分一備之氣,脈十四動,氣行三尺一寸。當行 二尺三寸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節,故曰「爭。」氣行血留,不 能相與俱微,氣閉實,則胸滿臟枯,而爭於中,其氣不 朝,血凝於中死矣。脈四損者,再息而脈一動,人十息。 脈五動,氣行七寸半。一備之氣。脈十動,氣行尺五寸, 不及周身三百六十五節,故曰「亡血。」亡血者,亡失其 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氣血俱盡,五臟失神,其死明矣。 脈五損者,人再息復一呼而脈一動,人十息,脈四動, 氣行六寸。一備之氣,脈八動,氣行尺二寸,不及周身 三百二十四節,故曰「絕。」絕者,氣急不下牀口氣寒,脈 俱絕,死矣。岐伯曰:脈失四時者為至啟,至啟者為損 至之脈也。損之為言,少陰主骨為重,此志損也。飲食 衰減,肌肉消者,是意損也。身安臥,臥不便「利,耳目不 明,是魂損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華,是魄損也。四肢 皆見脈為亂,是神損也。」大損三十歲,中損二十歲,下 損十歲。損各以春夏秋冬平人。人長脈短者,是大損 三十歲。人短脈長者,是中損二十歲手足皆細,是下 損十歲。失精氣者,一歲而損。男子左脈短,右脈長,是 為陽損;半歲。女子右脈短,「左脈長,是為陰損。半歲春 脈當得肝脈,反得脾肺之脈損。夏脈當得心脈,反得 腎肺之脈損。秋脈當得肺脈,反得肝心之脈損。冬脈 當得腎脈,反得心脾之脈損。」當審切寸口之脈,知絕 不絕,前後去為絕。掌上相擊,堅如彈石,為上脈虛盡, 下脈尚有,是為有胃氣。上脈盡,下脈堅如彈石,為有 胃氣。上下脈皆盡者死。不絕不消者皆生,是損脈也。 至之為言,言語音深,遠視憒憒,是志之至也;身體粗 大,飲食暴多,是意之至也;語言妄見,手足相引,是魂 之至也;蘢蔥華色,是魄之至也;脈微小不相應,呼吸 自大,是神之至也,是至脈之法也。死生相應,病各得 其氣者生,十得其半也。黃帝曰:「善。」

《診脈動止投數疏數死期年月第三十》

编辑

脈一動一止,二日死。一經云一日死《二動》一止,三日死。《三動》 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四動》一止,六日死。《五動》一止, 五日死,或七日死。《六動》一止,八日死。《七動》一止,九日 死。《八動》一止,十日死。《九動》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 死。一經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十動一止,立夏死。一經云立春死《十一、動 一止》,夏至死。一經云立夏死一經云立秋死十二、十三動一止,立秋 死。一經云立冬死十四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立夏死二十動 一止,一歲死。若立秋死。二十一動一止,二歲死。二十 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一歲死或二歲死「《三十動一》止,二歲若 三歲死。《三十五》動一止,三歲死。四十動一止,四歲死。 《五十動一》止,五歲死。不滿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即無病。」千金方云五行 氣畢陰陽數同榮衛出入經脈通流晝夜百刻五德相生 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 而死。

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卻後三歲,麥熟而 死。

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卻後二歲。桑椹赤 而死。

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得節不動,出 清明日死,遠不出,榖雨死矣。

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臟無氣。卻後五日而死。 脈一來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

《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治。

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

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閒中治。

脈五來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治。

五脈病,虛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治,針 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氣全故也。

《診百病死生訣第三十一》

编辑

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溫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 者死,不治。

溫病穰穰。千金作時行大熱,其脈細小者死。

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脈堅彊急者生;虛緩者,死。

溫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 者,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腹痛而吐,脈來細彊,十二日 死;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 來牒牒,按之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一作喘不散。一作數者當瘖。瘖後三 日。溫汗不出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 焦乾黑者死。

熱病未得汗,脈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難差。 熱病已得汗,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

熱病已得汗,常。一作專大熱不去者亦死。

熱病已得汗。熱未去。脈微躁者。慎不得刺治。

熱病發熱。熱甚者。其脈陰陽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 下利。

診人被風不仁痿蹶,其脈虛者生;堅急疾者死。 診《癲病》,虛則可治,實則死。

癲疾,脈實堅者生;脈沈細小者死。

癲疾,脈搏大滑者,久久自已。其脈沈小急實,不可治; 小堅急,亦不可療。

診頭痛、目痛、《久視》。一作卒視無所見者死。

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彊急者生,虛弱者死。又實彊 者生,沈者死。其脈大,腹大脹,四肢逆冷,其人脈形長 者死。腹脹滿,便血,脈大時絕極下血,脈小疾者死。 心腹痛,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大疾者死。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澼下白沫,脈沈則生,浮則死。

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腸澼》之屬,身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濇者,死,以臟 期之。

腸澼下膿血,脈沈小流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 腸澼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洞洩,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遲者,生;緊急者, 死。

洩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𧏾蝕陰疰》,其脈虛小者生;緊急者死。 欬嗽,脈沈緊者死;浮直者生;浮軟者生;小沈伏匿者 死。

欬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

欬,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肌瘦下。一本云不《脫形》熱不 去者死。

欬而嘔。腹脹且洩。其脈弦急欲絕者死。

吐血衄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汗出若衄。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脈緊彊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欬,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上氣喘息低昂,其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 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大,不可治。加利必死。一作又甚 上氣注液,其脈虛,寧寧伏匿者生,堅彊者死。

寒氣上攻。脈實而順滑者生。實而逆澀則死。太素云寒氣暴 上脈滿實何如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矣其形盡滿何如曰舉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滿而不應如 是者順則生逆則死何謂順則生逆則死曰所謂順者手足溫也謂逆者手足寒也 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脈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消渴,脈沈小者,生;實堅大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

水病脹閉。其脈浮大軟者生;沈細虛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

卒中惡,吐血數升,脈沈數細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 緊細而微者亦生。

病瘡。腰脊彊急瘈瘲者。皆不可治。

寒熱瘈瘲。其脈代絕者死。

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

金瘡出血,脈沈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瘡出血一二,石,脈來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斷者其脈止。脈來大 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從高頓仆,內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彊者生;小弱者死。 人為百藥所中傷,脈浮澀而疾者生;微細者死,洪大 而遲者生。千金遲作連

人病甚而脈不調者,難差。

人病甚而脈洪者,易差。

人內外俱虛,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 體不得安靜者死。

脈實滿,手足寒,頭熱,春秋生,冬夏死。

老人脈微,陽羸陰彊者生,脈焱大加息。一作如急者死。陰 弱陽彊。脈至而代。奇一作寄月而死。

尺脈澀而堅,為血實氣虛也。其發病腹痛逆滿,氣上行,此為婦人胞中絕,傷有惡血,久成結瘕。得病以冬 時黍穄赤而死。

尺脈細而微者,血氣俱不足。細而來有力者,是穀氣 不充,病得節輒動,棗葉生而死,此病秋時得之。 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口至關,關至 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 此脈「桃花。」一作葉落而死。

右手寸口,脈偏沈伏,乍小乍大,朝來浮大,暮夜沈伏。 浮大即太過,上出魚際,沈伏即下不至關中。往來無 常,時時復來者,榆葉。一作英枯落而死。

右手尺部,脈三十動一止,有頃更還,二十動一止,乍 動乍疏,連連相因,不與息數相應,其人雖食穀,猶不 愈,蘩草生而死。

左手尺部脈四十動而一止,止而復來,來逆如循直 木,如循張弓弦。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然如兩人共引一索,至立冬死。 千金作至立春而死

《診三部脈虛實決死生第三十二》

编辑

三部脈調而和者生。

三部脈廢者死。

三部脈虛,其人長病得之死。虛而濇,長病亦死,虛而 滑亦死,虛而緩亦死。虛而弦急,癲病亦死。

三部脈實而大,長病得之死;實而滑,長病得之生,卒 病得之死。實而緩,亦生,實而緊亦生,實而緊急,癲癇 可治。

三部脈彊,非稱其人病,便死。

三部脈羸。非其人。一作脈得之死。

三部脈麤,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細而軟。長病得之生。細而數亦生。微而緊亦 生。

三部脈大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微而伏,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軟。一作濡長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 之,生。

三部脈浮而結,長病得之死。浮而滑,長病亦死。浮而 數,長病風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弦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堅而數,如銀釵股,蠱毒病必死。數而軟,蠱毒 病得之生。

三部脈潎潎如羹上肥,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連連如蜘蛛絲,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如霹靂,長病得之死,三十日死。

三部脈如弓弦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累累如貫珠,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如水淹然流長,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一云如水 淹者長病七十日死如水不流者長病不治自愈 三部脈如屋漏,長病十日死。千金云十四日死 三部脈如雀啄,長病七日死。

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 得夜半死。

三部脈急切腹間病。又婉轉腹痛,針上下,差。

《平姙娠分別男女將產脈證第三十三》

编辑

脈平而虛者,乳子法也。《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此 是血氣和調,陽施陰化也。診其手少陰脈動甚者,姙 子也。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又腎名胞門、子戶、尺中, 腎脈也。尺中之脈,按之不絕,法姙娠也。三部脈沈浮 正等,按之無絕者,有娠也。姙娠初時寸微小,呼吸五 至,三月而尺數也。脈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 月也。脈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婦人姙 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俱疾為生 二子。

又法:「得太陰脈為男,得太陽脈為女。」太陰脈沈,太陽 脈浮。

又法「左手沈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左右手俱沈實, 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

又法:「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左右俱大,產二 子。」大者如實狀。

又法「左右尺俱浮,為產二男,不爾則女作男生。左右 尺俱沈,為產二女,不爾則男作女生」也。

婦人懷娠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 但《離經》者,不病也。

又法:「婦人欲生,其脈離經,夜半覺,日中則生也。」

《平姙娠胎動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證第三十四》

编辑

婦人懷娠,三月而渴,其脈反遲者,欲為水分復。腹痛 者,必墮胎。

脈浮汗出者,必閉。其脈數者,必發癰膿。五月六月脈 數者,必向壞。脈緊者,必胞漏。脈遲者,必腹滿而喘。脈 浮者,必水壞為腫。

問曰:「有一婦人,年二十所,其脈浮數,發熱嘔欬,持下 利,不欲食,脈復浮,經水絕,何也?」師曰:「法當有娠。何以故?此虛家,法當微弱,而反浮數,此為戴陽,陰陽和合, 法當有娠,到立秋熱當自去。何以知然?數則為熱,熱 者是火,火是木之子,死於未,未為六月位,土王火休 廢,陰氣生,秋節氣至,火氣當罷,熱自除去,其病即愈。」 師曰:「乳後三月有所見,後三月來脈無所見,此便是 軀。有兒者護之,恐病利也。何以故?懷娠陽氣內養,乳 中虛冷,故令兒利。」

婦人懷娠,六月七月,脈弦發熱,其胎踰腹,腹痛惡寒, 寒者小腹如扇之狀,所以然者,子臟閉故也,當以附 子湯溫其臟。

「婦人姙娠七月,脈實大牢強者生,沈細者死。 婦人姙娠八月,脈實大牢強弦緊者生,沈細者死。」 師曰:「寸口脈洪而濇,洪則為氣,濇則為血。氣動丹田, 其形即溫。濇在於下,胎冷若冰。」陽氣胎活,陰氣必終。 欲別陰陽,其下必殭。假令陽終蓄然,若杯

問曰:「婦人姙娠病,師脈之,何以知此婦人雙胎,其一 獨死,其一獨生,而為下其死者,其病即愈,然後竟免 軀,其脈何類?何以別之?」

師曰:「寸口脈衛氣平調,榮氣和暢,陽施陰化,精盛有 餘,陰陽俱盛,故成雙軀。今少陰微緊,血即濁凝,經養 不周,胎則偏夭,少腹冷滿,膝臏疼痛,腰重起難,此為 血理。若不早去,害母失胎。」

問曰:「婦人病,經水斷,一二月而反經來,今脈反微澀, 何也?」師曰:「此前月中,若當下利,故令妨經。利止月經 當自下,此非軀也。」

婦人經自斷而有軀,其脈反弦,恐其後必大下,不成 軀也。

脈來近去遠,故曰「反。」以為有軀而反斷,此為有陽無 陰故也。

婦人經月下,但為微,少師脈之,反言有軀,其後審然, 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陰陽俱平,榮衛調 和,按之滑,浮之則輕,陽明少陰,各如經法,身反洒淅, 不欲食飲,頭痛心亂,嘔噦欲吐,呼則微數,吸則不驚, 陽多氣溢,陰滑氣盛,滑則多實,六經養成,所以月見。 陰見陽精,汁凝胞散,散者損墮。設復陽盛,雙姙二胎」, 今陽不足。故令激經也。

《師》曰:「有一婦人來診。」一作脈自道,經斷不來。師言:「一月 為衃,二月為血,三月為居」,經是定作軀也,或為血積, 譬如雞乳子,熱者為祿,寒者多濁。且當須後月復來, 經當入月幾日來?假令以七日所來,因言且須後月 十日所來相間,設其主復來者,因脈之脈反沈而濇, 因問曾經半生,若漏下亡血者,定為有軀。其人言:實 有是,宜當護之。今經微弱,恐復不安。設言當奈何。當 為合藥治之。

師曰:「脈,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 熱,名為軀,桂枝主之法,六十日,當有娠,設有醫治逆 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方在《傷寒》」中。

婦人脈平而虛者,乳子法也;平而微者,實奄續法也。 而反微濇,其人不亡血,下利而反甚,其脈虛,但坐乳 大兒及乳小兒,此自其常,不能令甚虛竭,病與亡血 虛等,必眩冒而短氣也。

師曰:有一婦人,好裝衣來,診而得脈濇,因問「曾乳子 下利,乃當得此脈耳,曾半生漏下者可設不者,《經》斷 三月六月。設乳子漏下,可為奄續斷,小兒勿乳,須利 止,復來相問脈之。」

師曰:「寸口脈微遲,尺微於寸,寸遲為寒在上焦,但當 吐耳。今尺反虛,復為強下之,如此發,胸滿而痛者,必 吐血。少腹痛,腰脊痛者,必下血。」師曰:「寸口脈微而弱, 氣血俱虛,若下血嘔吐,汗出者,可不者?趺陽脈微而 弱,春以胃氣為本,吐利者,可不者,此為水氣,其腹必 滿,小便則難。」

師曰:寸口脈沈而遲,沈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 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體 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 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一作水分 師曰:「寸口脈沈而數,數則為出,沈則為入,出則為陽 實,入則為陰結,趺陽脈微而弦,微則無胃氣,弦則不 得息,少陰脈沈而滑,沈則為在裏,滑則為實,沈滑相 搏,血結胞門,其臟不瀉,經絡不通,名曰血分。」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遲在上,緊在下。遲則 為寒,名曰「渾」;陽濁則濕,名曰「霧」,緊則陰氣慄。脈反濡 弱,濡則中濕,弱則中寒,寒濕相搏,名曰「痹。」腰脊骨節 苦煩,肌為不仁,此當為痹,而反懷軀。遲歸經,體重以 下,腳為胕腫,按之沒指,腰冷不仁,此為水懷;喘則倚 息,小便不通。緊脈為嘔,血氣無餘,此為水分;榮衛乖 亡,此為非軀。

《平帶下絕產無子亡血居經脈證第三十五》

编辑

師曰:「婦人帶下,六極之病。脈浮則為腸鳴腹滿,緊則 為腹中痛,數則為陰中癢,痛則生瘡,弦則陰疼掣痛。」 師曰:「帶下有三門:一曰胞門,二曰龍門,三曰玉門。已 產屬胞門,未產屬龍門,未嫁女屬玉門問曰:「有一婦人,年五十,所病但苦背痛,時時腹中痛, 少食多厭,喜䐜脹,其脈陽微,關尺小緊,形脈不相應, 願知所說。」師曰:當問病者「飲食何如?假令病者言:『我 不欲飲食,聞穀氣臭者,病為在上焦?假令病者言:『我 少多為欲食,不食亦可,病為在中焦?假令病者言:『我 自飲食如故』』』。」病為在下焦?為病屬帶下?當以帶下治 之。

婦人帶下,脈浮惡寒漏下者,不治。

師曰:「脈微弱而濇,年少得此,為無子,中年得此,為絕 產。」

師曰:「少陰脈浮而緊,緊則疝瘕,腹中痛,半產而墮傷, 浮則亡血,絕產惡寒。」

師曰:「肥人脈細,胞有寒,故令少子。其色黃者,胸上有 寒。」

師曰:「寸口脈微而濇,微則衛氣不足,濇則血氣無餘, 衛不足其息短,其形燥,血不足其形逆,榮衛俱虛,言 語謬誤,趺陽脈浮而濇,濇則胃氣虛,虛則短氣,咽燥 而口苦,胃氣濇則失液。少陰脈微而遲,微則無精,遲 則陰中寒,濇則血不來,此為居經,三月一來。」

師曰:「脈微,血氣俱虛,年少者,亡血也,乳子下利為可, 不者,此為居經三月一來。」

問曰:「婦人姙娠三月,師脈之言,此婦人非軀,今月經 當下,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衛浮而大,榮 反而弱,浮大則氣強,反弱則少血,孤陽獨呼,陰不能 吸,二氣不停,衛降榮竭,陰為積寒,陽為聚熱,陽盛不 潤,經絡不足,陰虛陽往。」一作實故令少血。時發洒淅。咽 燥汗出。或溲稠數。多唾涎沫。此令重虛。津液漏泄。故 知非軀蓄煩滿。洫月稟一經。三月一來。陰盛則泄。名 曰「居經。」

婦人月經一月再來者,經來其脈欲自如常。而反微 不利,不汗出者。其經二月必來。

《平鬱冒五崩漏下脈證第三十六》

编辑

問曰:婦人病如癲疾,鬱冒,一日二十餘發。師脈之,反 言帶下,皆如師言,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 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氣虛,血竭 凝寒,陰陽不和,邪氣舍於榮衛疾。疾一作候起年少時,經 水來,以合房室,移時過度,精感命門開,經下血虛,百 脈皆張,中極感陽,動微風激成寒,因虛舍榮衛冷積 於丹田,發動上衝,奔在胸膈,津液掩口,入涎唾,涌溢 出,眩冒狀如厥,氣衝髀,裏熱粗,醫名為癲,灸之因大 劇。

問曰:「婦人病,苦氣上衝胸,眩冒吐涎沫,髀,裏氣衝熱, 師脈之,不名帶下,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 沈而微,沈則衛氣伏,微則榮氣絕,陽伏則為疹,陰絕 則亡血,病當小便不利,津液閉塞,今反小便通,微汗 出,沈變為寒,欬逆嘔沫,其肺成痿,津液竭少,亡血損 經絡,因寒為血厥,手足苦痹,氣從丹田起,上至胸脅。」 沈寒,怫鬱於上,胸中窒塞,氣歷陽部,面翕如醉,形體 似肥,此乃浮虛。醫反下之,長針復重虛榮衛,久發眩 冒,故知為血厥也。

師曰:「有一婦人來,脈反得微濇,法當吐,若下利,而言 不因言夫人年幾何,夫人年七七四十九,經水當斷, 反至今不止,以故致此虛也。」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 為虛,寒虛相搏,脈則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復花 湯主之。

《平陰吹陰瘡脫下脈證第三十七》

编辑

師曰:「脈得浮緊,法當身軀疼痛,設不痛者,當射云何? 因當射言。若腸中痛,腹中鳴欬者,因失便。婦人得此 脈者,法當陰吹。」

師曰:「寸口脈浮而弱,浮則為虛,弱則無血,浮則短氣, 弱則有熱,而自汗出,趺陽脈浮而濇,浮則氣滿,濇則 有寒,喜噫吞酸,其氣而下,少腹而寒,少陰脈弱而微, 微則少血,弱則生風,微弱相搏,陰中惡寒,胃氣下泄, 吹而正喧。」

師曰:「胃氣下泄,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髮導之。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則生瘡。」

少陰脈數則氣淋,陰中生瘡。

少陰脈弦者,白腸必挺核。

少陰脈浮而動,浮則為虛,動則為痛,婦人則脫下。

《平婦人病生死脈證第三十八》

编辑

診「婦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數升,脈急疾者,死,遲者, 生。」

診婦人漏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大緊、實數者, 死。

診婦人新生乳子,脈沈小滑者生;實大堅弦急者,死。 診婦人疝瘕積聚,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

診婦人新生乳子,因得熱病,其脈懸小,四肢溫者,生; 寒清者死。

診婦人生產,因中風、傷寒、熱病,喘鳴而肩息,脈實大、 浮、緩者,生;小急者,死診婦人生產之後,寸口脈焱疾不調者,死;沈、微、附骨 不絕者,生。

金瘡在陰處,出血不絕,陰脈不能至陽者,死;接陽而 復出者,生。

《平小兒雜病脈證第三十九》

编辑

《小兒脈》,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

診小兒脈法多雀鬥,要以三部脈為主,若緊為風癇, 沈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氣。

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而脈亂,汗不出,不 欲食,食輒吐哯,峈怴脈亂,無苦也。 小兒脈沈而數者,骨間有熱,欲以腹按冷清也。 小兒大便赤,青瓣飧洩,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 溫,易已。

《平三陰三陽三部脈證第四十》

编辑

經言:肺者,人之五臟華蓋也。上以應天,解理萬物,主 行精氣,法五行,四時,知五味。寸口之中,陰陽交會,中 有五部,前後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為九道,浮 沈結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岐伯曰:脈大而弱者,氣 實血虛也;脈大而長者,病在下,候浮直,上下交通者, 陽脈也。堅在腎,急在肝,實在肺。前如外者,足太陽也; 「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後如外」者,足少陽也。「中央直 前」者,手少陰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後」者, 手太陰也。「前如內」者,足厥陰也。「中央如內」者,足太陰 也。「後如內」者,足少陰也。「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中部 左右彈者」,帶脈也。「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從少陽之 厥陰者,陰維也;從少陰之太陽者,陽維也。「來大時小」 者,陰絡也;「來小時大者,陽絡也。」

前如外者,足太陽也。動苦頭項腰痛。浮為風,濇為寒 熱,緊為宿食。

「前如外」者,足太陽也。動苦目眩,頭頸項腰背強痛也。 男子陰下濕,女子月水不利,少腹痛,引命門,陰中痛, 子臟閉。浮為風,濇為寒血,滑為勞熱,緊為宿食。鍼入 九分,卻至六分。

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動苦頭痛。面赤微滑。苦大便 不利。腸鳴不能食。足脛痹。

「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動苦頭痛,面赤熱,浮微滑,苦 大便不利,喜氣滿,滑者為飲,濇為嗜臥,腸鳴不能食, 足胻痹。鍼入九分,卻至六分。

「後如外」者。足少陽也。動苦腰背胻股肢節痛。

後如外者。足少陽也。浮為氣濇。濇為風血。急為轉筋。 弦為勞。鍼入九分。卻至六分。

右足三陽脈

《前如內》者,足厥陰也,動苦少腹痛,月經不利,子臟閉。 《前如內》者,足厥陰也,動苦少腹痛,與腰相連,大便不 利,小便難,莖中痛,女子月水不利,陰中寒,子門壅絕, 內少腹急,男子疝氣。兩丸上入淋也。鍼入六分,卻至 三分。

「中央如內」者,足太陰也。動,苦胃中痛,食不下,欬唾有 血,足脛寒,少氣身重,從腰上,狀如居水中。

「中央如內」者,足太陰也。動苦腹滿,上管有寒,食不下, 病以飲食得之。沈濇者,苦身重,四肢不動,食不化,煩 滿不能臥,足脛痛,苦寒,時欬血泄利黃,鍼入六分,卻 至三分。

「後如內」者。足少陰也。動苦少腹痛。與心相引。背痛。淋。 從高墮下。傷於內。小便血。

《後如內》者,足少陰也。動,苦小腹痛,與心相引,背痛,淋, 從高墮下,傷於尻內,便血裏急,月水來,上搶心,胸脅 滿拘急,股裏急也。鍼入六分,卻至三分。

右足三陰脈

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動苦腰背痛,微濇為風癇,取 陽蹻。

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動苦腰痛,癲癇惡風,偏枯,僵 仆羊鳴,𤸷痹皮膚,身體強。一作淫痹直取陽蹻,在外踝 上三寸,直絕骨是。

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動苦少腹痛引命門。女子月 水不來,絕繼復下。止陰辟寒,令人無子。男子苦少腹 拘急,或失精也。

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動苦癲癇,寒熱,皮膚強。一作淫 痹。

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動苦少腹痛。裏急。腰及髖窌 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

右「陽蹻陰蹻、帶脈。」

中央直前者,手少陰也。動苦心痛,微堅腹脅急實,堅 者為感忤,純虛者為下利腸鳴,滑者為有娠,女子陰 中癢痛,痛出玉門上一分前。

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動苦心痛面赤,食苦咽多喜 怒。微浮者,苦悲傷,恍惚不樂也。濇為心下寒,沈為恐 怖,如人捕之狀也。時寒熱,有血氣。

中央直後者,手太陰也。動苦欬逆,氣不得息。浮為內 風。緊濇者,胸中有積熱,時欬血也。有沈熱。

右手三陰脈

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動苦肌肉痹癢。

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動苦癲,僵仆耳鳴,手足 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癲疾,直取客主人。兩陽維脈, 在外踝絕骨下二寸。

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動苦癲疾僵仆。

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動,苦僵仆,失音,肌肉消, 癢痹,汗出惡風。

「脈來暫大暫小」,是陰絡也。一作結動苦肉痹。應時自發 身洗洗也。

「脈來暫小」暫大者,是陽絡也。一作結動苦皮膚痛。下部 不仁。汗出而寒也。

肺脈之來也,如循榆葉,曰平;如風吹毛,曰病;狀如連 珠者,死。期丙丁日,禺中,日中。

心脈之來也,如反筍莞大,曰平,如連珠曰病;前曲後 居,如帶鉤者死,期壬癸日,人定夜半。

「肝脈之來也,搏而弱,曰平,如張新弓弦,曰病,如雞踐 地者死。」期庚辛日,晡時日入。

「脾脈之來也,阿阿如緩曰平;來如雞舉足,曰病;如鳥 之啄,如水之漏」者,死。期甲乙日平旦日出。

「腎脈之來也,微細以長曰平,來如彈石曰病,去如解 索者死。」期戊己日食時,日昳,黃昏雞鳴。

寸口中脈躁,竟尺關中無脈,應陽干陰也,動苦腰背 腹痛,陰中若傷足寒,刺足太陽少陰,直絕骨入九分, 灸太陰五壯。

尺中脈堅實,竟尺寸口無脈應陰干陽也。動苦兩脛 腰重,少腹痛,癲疾。刺足太陰踝上三寸,鍼入五分。又 灸太陽。陽蹻在足外踝上三寸,直絕骨是也。

寸口脈緊,直至魚際,下小按之,如持維干。一作雞毛狀。其 病腸鳴足痹痛酸,腹滿不能食,得之寒濕。刺陽維,在 外踝上三寸間也。入五分。此脈出魚一作原際 寸口脈沈著骨,反仰其手乃得之,此腎脈也。動苦少 腹痛,腰體酸,癲疾。刺腎俞,入七分;又刺陰維,入五分。 初持寸口中脈,如細堅狀,久按之大而深。動苦心下 有寒,胸脅苦痛,陰中痛,不欲近丈夫也,此陰逆。刺期 門,入六分;又刺腎俞,入五分,可灸胃管七壯。

初持寸口中脈,如躁狀洪大,久按之細而牢堅,動苦 腰腹相引痛,以下至足胻重也,不能食,刺腎俞入四 分至五分,亦可灸胃管七壯。

尺寸俱沈,但有關上脈苦寒,心下痛。

尺寸俱沈。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尺寸俱數,有熱;俱遲,有寒。

尺寸俱微厥,血氣不足,其人少氣。

尺寸俱濡弱,發熱惡寒,汗出。一云內蘊熱手足逆冷汗出 寸口沈。胸中痛引背。一云短氣

關上沈,心痛,上吞酸。

尺中沈引背痛。

寸口伏胸中有逆氣。

關上伏有水氣,泄溏。

尺中伏,水穀不消。

寸口弦,胃中拘急。一作心下愊愊

關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

尺中弦,少腹、臍下拘急。

寸口緊,頭痛逆氣。

《關》上緊,心下痛。

尺中緊,臍下少腹痛。

寸口濇。無陽少氣。

關上濇,無血,厥冷。

尺中濇,無陰厥冷。

寸口微,無陽外寒。

《關》上微中實。一作胃虛能食。故裏急。一作無胃氣 尺中微,無陰厥冷,腹中拘急。

寸口滑,胸滿逆。

關上滑中,實逆。

尺中滑,下利少氣。

寸口數即吐。

《關》上數,胃中有熱。

尺中數惡寒,小便赤黃。

《寸口》實即生熱,虛即生寒。

關上「實即痛,虛即脹滿。」

尺中實即小便難,少腹牢痛,虛即閉澀。

寸口芤。吐血。微芤衄血。

關上芤,胃中虛。

足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

《寸口》浮。其人中風,發熱頭痛。

關上浮,腹痛,心下滿。

尺中浮,小便難。

「寸口遲」,上焦有寒。

關上遲弱,無胃氣,有熱。

尺中遲,下焦有寒,背痛。

寸口濡,陽弱,自汗出。

關上濡,下重;尺中濡,少血,發熱惡寒。

寸弱。陽氣少。

少關。

「尺弱少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