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098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九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九十八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九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九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七十八

  脈法八

  孫思邈千金方論診候 平脈大法 診五臟輕重法 五臟脈所屬 脈法

  讚 三關主對法 平寸口脈主對法 平關脈主對法 平尺脈主對法 五臟積聚 陰

  陽表裏虛實 何時得病 診四時相反脈 扁鵲診諸反道死脈要訣

  朱肱活人書論脈 人迎氣口 太谿脈 衝陽脈 問三部之位 問診候之

  法 問脈息之證 問七表 問八裏 問結脈促脈代脈

  崔紫虛四言舉要脈訣

  儲泳祛疑說辨脈

  陳無擇三因方二十四脈主病

  劉完素六書原脈論

藝術典第九十八卷

醫部彙考七十八 编辑

脈法八 编辑

《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

《論診候》
编辑

凡調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 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 病勢已過,命可保全。夫診候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 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 亂,精取其脈,知其逆順,非其時不用也。深察三部九 候,而明告之。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 「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 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何謂三 部?寸、關尺也。上部為天,肺也;中部為人,脾也;下部為 地,腎也。何謂九候?部各有三,合為九候。上部天,兩額 動脈,主頭角之氣也;上部地,兩頰動脈,主口齒之氣 也;「上部人」,耳前動脈,主耳目之氣也;「中部天」,手太陰 肺之氣也;中部地,手陽明胸中之氣也;中部人,手少 陰心之氣也;「下部天」,足厥陰肝之氣也;「下部地」,足少 陰腎之氣也;「下部人」,足太陰脾之氣也。合為九候。夫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 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 失者死。」愚醫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時之經,或用湯藥 倒錯,針灸失度,順方治病,更增他疾,遂致滅亡。哀哉 烝民,枉死者半,可謂世無良醫為其解釋。《經》說:「地、水、 火、風和合成人。」凡人火氣不調,舉身蒸熱;風氣不調, 全身彊直,諸毛孔閉塞;水氣不調,身體浮腫,氣滿喘 粗;土「氣不調,四肢不舉,言無音聲。火去則身冷,風止 則氣絕,水竭則無血,土散則身裂。」然愚醫不思脈道, 反治其病,使臟中五行相尅,切如火熾然,重加其油, 不可不慎。凡四氣合德,四神安和,一氣不調,百病隨 生,四神動作,四百四病同時俱發。又云:「一百一病,不 治自愈;一百一病,須治而愈,一百一病,雖」治難愈。一 百一病。真死不治。

《平脈大法》
编辑

《論》曰:「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 者哉。是以古之哲醫,寤寐俯仰,不與常人同域,造次 必於醫,顛沛必於醫,故能感於鬼神,通於天地,可以 濟眾,可以依憑。若與常人混其波瀾,則庶事隳壞,使 夫物類,將何仰焉?由是言之,學者必當屏去俗情,凝 心於此,則佗鵲之功,因茲可得而致也。」

凡人稟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潮動,亦 各隨其性韻。故一呼而脈再至,一吸而脈再至,呼吸 定息之間,復一至,合為五至,此為平和中適者也。春 秋日夜正等,無餘,分時也。其餘日,則其呼而脈至多, 吸而脈至少,或吸而脈至多,呼而脈至少,此則不同, 如冬夏日夜,長短之異也。凡氣脈呼吸,法晝夜變通 傚四時,然於呼吸定息,應五至之限,無有虧僻,猶晷 刻與四時有長短,而歲功日數無遺也。若人有羸有 壯,其呼吸雖相壅遏,而晝夜息度隨其漏刻,是謂「呼 吸象晝夜,變通傚四時」也。

夫診脈,當以意先自消息,壓取病人呼吸以自同,而 後察其脈數,計於定息之限五至者為平人。若有盈 縮等狀,論平源之所宜也。

問曰:「何謂三部脈?」答曰:「寸關,尺也。凡人修短不同,其 形各異,有尺寸,分三關之法,從肘腕中橫文,至掌魚 際後文,卻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為尺;從魚際後 文,卻還度取十分之一,則是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 之中,則寸口也。」此處其骨自高,故云陰得尺內一寸, 陽得寸內九分。從寸口入,卻行六分,為關分。從關分 又入六分,為尺分。

又曰:「從魚際至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口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 入,以關為界,如天地人為三界。」寸主射上焦頭及皮 毛肩手上部;關主射中焦腹及腰中部;尺主射下焦 小腹至足下部。此為三部,法象三才。天地人頭腹足 為三元也。夫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 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 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 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 息,脈行五十度,周於其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 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故五十度而復會 於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 法取於寸口。人有三百六十脈。法天三百六十日也。

《診五臟脈輕重法》
编辑

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金秋三月庚辛之氣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火夏三月丙丁之氣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土旺四季季夏六月戊己之氣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木春三月甲乙之氣 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水冬三月壬癸之氣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象火浮散浮而 短濇者,肺也。象金浮濇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 肝也。如卉生苗吐穎「濡而大,舉指來實」者,腎也。濡弱如水舉重勝船脾 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脈也。千金翼云遲緩而長者脾也

《五臟脈所屬》
编辑

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亦名人迎肝部在左手關上。腎部。 在左手關後尺中。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亦名氣口脾部在右手關上。腎部 在右手關後尺中。

《脈法讚》
编辑

「肝心出左, 脾肺出右, 腎與命門, 俱出尺部。 魂魄穀神, 皆見寸口。 左主司官, 右主司腑。 左大順男, 右大順女。 關前一分, 人命之主。 左為人迎, 右為氣口。 神門決斷, 兩在關後。 人無二脈, 病死不愈。」 諸經損減, 各隨其部。 三陰三陽, 誰先誰後? 陰病治官, 陽病治腑。 奇邪所舍, 如何補取? 審而知之, 針入病愈。

《三關主對法》
编辑

諸浮、諸弦、諸沉、諸緊、諸澀、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 頭部;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腹部;若在尺中,腎以下病 腰腳部。

《平寸口脈主對法》
编辑

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左右同 法。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 手長者,曰足脛痛;中手促上擊,曰肩背痛。寸口脈沉 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 脈沉而弱者,曰寒熱及疝瘕,小腹痛。寸口脈沉,而頭 髮必墮落。寸口脈沉而緊者,心下有寒,時時痛,有積 邪。寸口脈沉而滑者,胸中有水氣,面目腫,有微熱,為 風水。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即為血實,滑即為氣實,血 氣相搏,入臟即死,入腑即愈。寸口脈沉,胸中短氣。寸 口脈沉而喘者,寒熱。寸口脈浮而滑,頭中痛。寸口脈 浮大,按之反濇。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穀氣宿食。寸 口脈弦而緊,弦即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水流 走腸間。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脈緊 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脈弦上寸口者宿食, 降者頭痛。寸口脈弦大,婦人半生漏下,男子亡血失 精。寸口脈微而弱,微即惡寒,弱即發熱,當發不發,骨 節疼煩。當煩不煩,與極汗出。寸口脈微而弱,氣血俱 虛,男女吐血,婦人下血,嘔汁出。寸口脈動而弱,動即 為驚,弱即為悸。寸口脈緩而遲,緩即為虛,遲即為寒, 虛寒相搏,則欲溫食,食冷即咽痛。寸口脈遲而緩,遲 則為寒,緩即為氣,寒氣相搏,則絞而痛。寸口脈遲而 濇,遲即為寒,澀為少血。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脈 出魚際,逆氣喘息。寸口脈但實者心勞。寸口脈潎潎, 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兩手前部 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寸口脈偏絕,則臂澼不 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寸口脈來暫大暫小」者, 陰絡也,若陰風痹,應時自發身洗洗也。寸口脈來暫 小暫大者,陽絡也,苦皮膚病,汗出惡寒,下部不仁。寸 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 風府,向火灸身摩治風,膏覆令汗出。寸口脈緊,苦頭 痛,是傷寒,宜服麻黃湯發汗,針眉衝顳顬,摩傷寒膏。 寸口脈微,苦寒為衄,宜服五味子湯、麻黃茱茰膏令 汗出。寸口脈數,即為吐,以有熱在胃管熏胸中,宜服 藥吐之,及針胃脘,服除熱湯。若傷寒七八日至十日, 熱在中,煩滿渴者,宜服知「母湯。」「寸口脈洪大,胸脅滿, 宜服生薑湯、白薇丸亦可,紫苑湯下之。」針上脘、期門、 章門。「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 以藥薄熨之。」隹!灸諸治風穴。「寸口脈滑,陽實,胸中壅 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寸口脈弦,心 下愊愊,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宜服甘遂丸。針期門瀉 之。」寸口脈弱,陽氣虛弱,自汗出,宜服茯苓湯、內補散將適,飲食消息,勿極勞,針胃脘補之。寸口脈澀,是胃 氣不足,宜服乾地黃湯自養,調和飲食,針胃脘。一作三里 「補之。寸口脈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虛去血故也,宜 服竹皮湯、黃土湯,灸膻中。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塞, 是諸氣上衝胸中,宜服前胡湯、大三建丸,針巨闕瀉 之。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 針巨闕瀉之。寸口脈輭弱,自汗出,是虛損病,宜服乾 地黃湯、薯蕷丸、內補散、牡蠣散并粉,針太衝補之。寸」 口脈遲,土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 薑湯、茱茰丸,調和飲食以暖之。寸口脈實,即生熱在 脾肺,嘔逆氣塞;虛則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熱即宜 服竹葉湯、葛根湯,寒即茱萸丸、生薑湯。寸口脈細,發 熱嘔吐,宜服黃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 灸中府。

《平關脈主對法》
编辑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中澹澹,食欲 嘔。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胸中,嘔吐蚘蟲,心健忘。關上 脈滑而大小不均,必吐逆,是為病方欲來,不出一二 日,復欲發動,其人欲多飲,飲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 止者死。關上脈緊而滑者,蚘動。關上脈弦而長,有痛 如刀刺之狀,在臍左右上下。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 「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 在胃中。關上脈襜襜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 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 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飲食,如瘧狀。關上 脈浮,腹滿不欲食。浮為虛滿,宜服平胃丸、茯苓湯、生 薑前胡湯,針胃脘,先瀉後補之。關上「脈緊,心下苦滿 痛,脈緊為實,宜服茱萸當歸湯,又加大黃二兩隹,針 巨闕下脘瀉之。關上脈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 子湯、生薑湯、附子丸,針巨闕補之。關上脈數,胃中有 客熱,宜服知母湯、除熱湯,針巨闕上脘瀉之。關上脈 緩,不欲食,此脾胃氣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脾湯,又針 章門補之。關上脈滑」,胃中有熱,滑為熱實氣滿,故不 欲食,食即吐逆,宜服朴硝麻黃湯、平胃丸,針胃脘瀉 之。關上脈弦,胃中有冷,心下厥逆,脈弦,胃氣虛,宜服 茱茰湯,溫調飲食,針胃脘補之。關上脈弱,胃氣虛,胃 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又云:有熱不可大攻之, 熱去即寒起,正宜服竹葉湯,針胃脘補之。關上脈細, 虛腹「滿,宜服生薑湯、茱萸蜀椒湯、白薇丸,針灸三脘。 關上脈澀,血氣逆冷,脈澀為血虛,宜服乾地黃湯、四 補散,針足太衝上補之。關上脈芤,大便去血,宜服生 地黃并生竹皮湯,灸膈俞。若重下去血,針關元,甚者 服龍骨丸。關上脈伏,有水氣溏熱,宜服水銀丸,針關 元,利小便,止溏泄,便止。關上脈洪,胃中熱,必煩滿,宜 服平胃丸,針胃脘,先瀉後補之。關上脈沉,心下有冷 氣,苦滿吞酸,宜服白薇丸、茯苓丸、附子湯針胃脘補 之。關上脈輭,苦虛冷,脾氣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湯、 女萎丸,針關元,補之。關上脈遲,胃中寒,宜服桂枝丸、 茱萸湯針胃脘補之。關上脈實,胃中痛,宜服梔子湯、 茱萸烏頭丸,針胃脘補之。」關上脈牢,脾胃氣塞,盛熱 即腹滿嚮嚮,宜服紫菀丸、瀉脾丸,針灸胃脘瀉之。

《平尺脈主對法》
编辑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尺脈弱,下焦冷,無陽氣,上熱 沖頭面。尺脈弱,寸強,胃絡脈傷。尺脈偏滑疾,面赤如 醉,外熱則病。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尺脈虛小者,足 脛寒,痿痹腳疼。尺脈澀,下血不利,多汗。尺脈沉而滑 者,寸白蟲。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痹不能行。尺脈大者, 熱在脬中,小便赤痛。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 疼,小便赤熱。尺脈按之不絕,婦人血閉。與關相應和 滑者,男子氣血實,婦人即為妊娠。尺脈來而斷絕者, 男子小腹有滯氣,婦人月水不利。尺脈俱輭弱,由蘊 熱,手足逆冷汗出。尺脈俱沉,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尺脈俱沉,關上若有苦寒,心下痛,陰中冷,腳痹。尺脈 微少,心力不欲言,血氣不足,其人腳弱短氣,尺脈俱 數,手足頭面有熱;俱遲有寒,手足頭面有冷風。尺脈 浮,下熱風,小便難,宜服瞿麥湯、滑石散,針橫骨、關元 瀉之。尺脈緊,臍下痛,宜服當歸湯,灸天樞,針關元補 之。尺脈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氣,宜服小建中湯, 針氣海。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黃,宜服雞子 湯、白魚散,針橫骨瀉「之。尺脈緩,腳弱下腫,小便難,有 餘瀝,宜服滑石湯、瞿麥散,針橫骨瀉之。尺脈滑,血氣 實,經脈不利,宜服朴硝煎、大黃湯下去經血,針關元 瀉之。尺脈弦,小腹疼,小腹及腳中拘急,宜服建中湯、 當歸湯,針氣海瀉之。尺脈弱,氣少發熱,骨煩,宜服前 胡湯、乾地黃茯苓湯,針關元補之。尺脈澀,足脛逆冷, 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針足太衝補之。尺脈芤,下 焦虛,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黃湯,灸丹田關元。尺 脈伏,小腹痛,癥疝,水穀不化,宜服太平胃丸、桔梗丸, 針關元補之。尺脈沉,腰背痛,宜服腎氣丸,針京門補 之。尺脈輭,腳不收,風痹,小便難,宜服瞿麥湯、白魚散, 針關元瀉之。尺脈牢,腹滿,陰中急,宜服葶藶子茱萸丸,針丹田、關元。中極,尺脈遲,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 針氣海、關元瀉之。尺脈實,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當 歸湯加大黃一兩,利大便,針關元補之。

《五臟積聚》
编辑

人病有積、有聚、有穀氣。夫積者,臟病,終不移也;聚者, 腑病,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也。穀氣者,脅下牽 痛,按之則愈,愈復發為穀氣。夫病已愈,不得復發,今 病復發,即為穀氣也。諸積大法,脈來而細輭附骨者, 為積也。寸口結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 結,積在臍旁;微下關者,積在小腹;尺中結,積在氣衝; 上關上,積在心下;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積在 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寸口沉而橫者, 脅下及腹中有橫積痛,其脈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 引,腹中有寒疝瘕。

「脈弦緊而細微者,癥也。」夫寒痹癥瘕積聚之脈,狀皆 弦緊。若在心下,即寸弦緊;在胃脘,即關弦緊,在臍下, 即尺弦緊。一曰:關脈長弦,有積在臍左右上下。 又脈癥法:左手脈橫,癥在左;右手脈橫,癥在右。脈頭 大在上,頭小在下。

又一法:「橫脈見左,積在右;見右,積在左。偏得洪實而 滑,亦為積;弦緊,亦為積,為寒痹,為疝痛。內有積不見 脈,難治;見一脈相應,為易治;諸不相應,為不合治也。 左手脈大,右手脈小,上病在脅左,下病在左足。右手 脈大,左手脈小,上病在右脅,下病在右足。」

脈弦而伏者,腹中有癥,不可轉也,必死不治。脈來細 沉時直者,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脈來沉而虛者, 泄注也。脈來小沉實者,胃中有積聚,不可下食,即吐。

《陰陽表裏虛實》
编辑

弦為少陽,緩為陽明,洪為太陽,三陽也;微為少陰,遲 為厥陰,沉為太陰,三陰也。

脈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 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 陰虛。」是謂陰陽虛實之意也。凡脈浮大數、動長滑,陽 也;沉濇、弱、弦短微,陰也。陽病見陰脈者,逆也,主死;陰 病見陽脈者,順也,主生。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數即 吐,陰微即下,陽弦則頭痛,陰弦即腹痛,以依陰陽察 病也。又尺脈為陰,陰脈當沉而遲。寸關為陽,陽脈但 浮而速。有表無裏,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謂表裏?「寸尺 為表,關為裏,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 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絕而陽微,死不 治。呼為表,屬腑,吸為裏,屬臟。陽微不能呼,陰微不能 吸,呼吸不及,胸中短氣。

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即陽氣 不足,煩熱汗出,濇即無血,厥而且寒。諸腑脈為陽,主 熱;諸臟脈為陰,主寒。陽微則汗,陰浮自下,陽數口生 瘡,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擾不得眠。陽芤吐血,陰芤 下血。無陽即厥,無陰即嘔。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 頭痛,腹中熱。寸口脈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病苦悲 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陰氣不通,則臂不能 舉。

尺脈沉細者,名曰「陰中之陰」,病苦兩脛酸疼,不能久 立,陰氣衰,小便餘瀝,陰下濕癢。

尺脈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病苦小腹痛滿,不 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

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此為陰干陽,其人苦兩脛重, 小腹引腰痛。

《何時得病》
编辑

何以知人露臥得病?陽中有陰也。何以知人夏月得 病?諸陽入陰也。何以知人春得病。無肝脈也,無心脈; 夏得病,無肺脈;秋得病無腎脈;冬得病,無脾脈。四季 之月得病。

《診四時相反脈》
编辑

春三月,木旺肝脈,治當先至,心脈次之,肺脈次之,腎 脈次之,此為三相順脈也。到六月土旺,脾脈當先至, 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為腎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謂 腎反?脾夏火王,心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腎脈, 是謂腎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反肝,三十日死。 何謂「脾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脾脈先至,是 「謂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腎反肝,三歲死。何謂 「腎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 反肝,期七月八月,忌庚辛。」腎反心,二歲死。何謂「腎反 心?夏心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心, 期六月,忌戊己。」此中不論肺金之氣,疏略未諭指南, 又推五行,亦頗顛倒,待求別錄上。

凡療病,察其形貌神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 可治之。形氣相得,色澤以孚,脈從四時,此為易治。形 氣相失,色夭不澤,脈實堅盛,脈逆四時,此為難治。 「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 其至皆懸絕澀者曰逆;春夏沉澀,秋冬浮大,病熱脈 靜,泄利脈大,脫血脈實,病在中脈堅實,病在外脈不實,名逆四時,皆難療也。凡四時脈,皆以胃氣為本,雖 有四時旺相之脈,無胃氣者,難瘥也。何謂胃?脈來弱 以滑者是也,名曰易治。

《扁鵲診諸反道死脈要訣》
编辑

《扁鵲》曰:「夫相死脈之氣,如群鳥之聚,一馬之馭,系水 交馳之狀,如懸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堅關之 裏,不在榮衛,伺候交射,不可知也。」

脈。病人不病,脈來如屋漏雀啄者死。又《經》言:「得病七 八日,脈如屋漏雀啄者死。脈來如彈石,去如解索者 死。」脈困病人,脈如蝦之游,如魚之翔者死。脈如懸薄 卷索者死。脈如轉豆者死。脈如偃刀者死。脈涌涌不 去者死。脈忽去忽來,暫止復來者死。脈中侈者死。脈 分絕者死。脈有表無裏者死。《經》名曰:「結去即死。」何謂 結?脈在指下如麻子動搖,屬腎,名曰結去。死,近也。 脈五來,不復增減者死,《經》名曰「代。」何謂代?脈五來一 止也。脈七來,是人坐一夕半時,不復增減,亦名曰代, 正死不疑。《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有連年 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然可具知也。 設病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弦急而長, 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濇者死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 者,脈當得緊急而數,反得沉滑而微者死病。若吐血 復鼽衄者,脈當得沉細,而反得浮大牢者死病。若讝 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得手足四逆,反得 沉細微者死病。若腹大而泄,脈當微細而澀,反得緊 大而滑者死。此之謂也。《經》言:「形脈與病相反者死。」奈 何?然:病若頭痛目痛,脈反短濇者死。病若腹痛,脈反 浮大而長者死。病若腹滿而喘,脈反滑利而沉者死。 病若四肢厥逆,脈反浮大而短者死。病若耳聾,脈反 浮大而濇者死。病若目䀮䀮,脈反大而緩者死。左有 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 下痛,此為逆,逆者死,不可治。「脈來沉之絕濡,浮之不 止,推手者,半月死。」一作半日「脈來微細而絕者,人病當死。」 人病脈不病者生,脈病人不病者死。人病尸厥,呼之 不應,脈絕者死,脈當大反小者死。肥人脈細小如絲 欲絕者死。羸人得躁脈者死。「人身澀而脈來往滑者 死。人身滑而脈來往濇者死。人身小而脈來往大者 死。人身大而脈來往小者死。人身短而脈來往長者 死,人身長而脈來往短」者死。尺脈上應寸口,大遲者, 半日死。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有相反。有一反逆, 即為死候也。

《宋朱肱活人書》
编辑

《論脈》
编辑

此一卷論切脈治傷寒先須識脈,若不識脈,則表裏 不分,虛實不辯,仲景猶誚當時之士,按寸不及尺,握 手不及足,必欲診衝陽,按太谿,而後無歉,況於寸關 尺耶?大抵問而知之,以觀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內, 證之與脈,不可偏廢。且如「傷寒脈緊,傷風脈緩,熱病 脈盛,中暑脈虛,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 率以脈別之。非特此也,病人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 痛者,結胸也。結胸證於法當下,雖三尺之童,皆知用 大黃甘遂陷胸湯下之,然仲景云:「結胸脈浮者,不可 下,下之則死。」以此推之,若止憑外證,便用陷胸湯則 誤矣。況《傷寒》尤要辯表裏,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裏, 陽動則有汗,陰動則發熱。得汗而脈「靜者生,汗已而 脈躁者死。陰病陽脈則不成,陽病陰脈則不永。」生死 吉凶,如合龜鏡。其微至於禍福休咎,修短貴賤,無不 可考。然古人乃以切脈為下者,特以脈理精微,其體 難辯,而傷寒得外證為多故也。外證易見,切脈難明。 弦緊之混淆,遲、緩之參差,沉與伏相類,濡與弱相似。 非得之於心,超然領解。孰能校疑似於錙銖者哉。苟 知浮芤滑實弦緊洪屬於表。遲緩微濇沉伏濡弱屬 於裏。表裏內外。陰陽消息。以經處之。亦過半矣。

《人迎氣口》
编辑

「人迎」氣口在頸,法象天地要會,始終之門戶。

人迎氣口為太陰肺經,而《黃帝》乃云「人迎亦胃脈」何也?左手關前一分者,人迎之位;挾喉嚨兩旁者,人迎之穴。屬足陽明胃之經也。

《太谿脈》
编辑

傷寒何以須診太谿脈耶?答曰:太谿穴,是足少陰腎 之經,男子以右腎為命門,女子以左腎為命門,主生 死之要。病人有命門脈者活,無者死。仲景云:少陰病, 手足逆冷,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太谿七壯。故傷 寒必診太谿,以察其腎之盛衰也。

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衝陽脈》
编辑

傷寒何以須診衝陽脈耶?答曰:「衝陽穴,是足陽明胃 之經,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臟腑 皆受氣於胃,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 外,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胃為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 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故傷寒

必診衝陽脈,以察其胃之有無也
考證

衝陽二穴。一名「會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骨三寸。

《問三部之位》
编辑

左右手去魚一寸,名曰「寸口」,去澤一尺,名曰「尺部。」兩 境之間,名曰「關位。關位六分,陽部出三分,陰部入三 分。關前為陽,關後為陰,為陰陽之關津。寸脈下不至 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陽得寸內九分,取 陽奇之數;陰得尺內一寸,取陰耦之數,是名寸關尺 也。寸上一分為魚際,關下一分為神門。左關為人迎, 「右關為氣口。三陽從地長,故男子尺脈常沉;三陰從 天生,故女子尺脈常浮。男子陽多而陰少,其脈在關 上,故寸盛而尺弱;女子陰盛而陽微,其脈在關下,故 寸沉而尺盛。所以男子不可以久瀉,女子不可以久 吐。男得女脈為不足,女得男脈為太過,所謂反也。聖 人以察陰陽,以決生死,雖經絡流注」,如環無端。豈能 逃於三部者耶。

「今人以男子尺脈常弱,女子尺脈常盛,謂之反,非也。男子陽有餘,脈在上,尺脈必弱;女子陰有餘,脈在下,寸脈必微。」乃是正也,非反也。又以「男子右尺為命門,女子以左尺為命門,謂之反,亦非也。男子得陰以生,先生右腎;女子得陽以長,先生左腎。乃是正也,非反也。所謂反者,只是男子尺脈當弱,今反盛;女子尺脈」應盛。今反弱,謂之反也。

《問診候之法》
编辑

「凡初下指,先以中指揣按,得關位,乃齊下前後二指, 為三部脈。前指寸口也,後指尺部也。若人臂長,乃疏 下指,若臂短,乃密下指。先診寸口,浮按消息之,次中 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 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內消息之。」凡診脈,以 氣息平定方下指,以一呼一吸為一息,其一息之間, 脈息四至或五至,不大不小,與所部分四時相應者, 為平和脈也。過則為至,不及則為損。損至之脈,《難經》 言之詳矣。

責肥人脈浮,為肌肉厚實,重取乃得,若舉手而得,則其浮甚矣。責瘦人脈沉,為皮脈相附而易見者,若按之始應,則其沉亦甚矣。所屬部分,謂心位洪,肺位浮,腎位沉,肝位弦,脾位緩也。「四時」,謂春弦夏洪,四季緩,秋浮冬沉也。假令心脈本位雖當見洪,得冬脈須微帶沉下,是四時相應。餘倣此。

《問消息之證》
编辑

「脈」字從肉從瓜,又作「衇。」蓋脈以肉為陽,衇以血為陰。 華佗云:「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 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 氣血平則脈緩。」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則脈急, 性緩則脈緩,反此者逆。按《內經》云:形盛脈細,氣少不 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 生,參伍不調者病。《難經》云:「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 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王叔和云:「脈沉 為在裏,脈浮為在表,遲則在臟,數則在腑。滑為實為 下,數為虛為熱。」張仲景云:「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 脈沉濇弱弦微,此名陰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 陰脈者死。大抵陽脈常浮而速,陰脈」常沉而遲。七表 屬腑,病在於陽,春夏見之易治;八裏屬臟,病在於陰, 秋冬見之猶輕。假令數在左寸,浮之得者,熱在小腸; 沉之得者,熱入於心。餘皆倣此。

《問七表》
编辑

七表,陽也,陽數奇。

《浮》 「按之不足,舉之有餘。」

寸口浮。其人傷風。發熱頭疼。關上浮。腹滿。尺中浮。小便難。趺陽浮。即為虛。

芤 浮大而輭,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關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滑, 往來前卻流利,替替然與數相似。

脈滑為陽。寸口滑為陽盛。關上滑為嘔逆。尺中滑。小便赤。婦人經脈不利。然而尺脈滑者。亦本形也。趺陽脈滑者。胃氣實。

實 脈,「大而長,按之隱指愊愊然,浮沉皆得。」

「寸口實」主上焦熱。關上見之腹脹。尺中有此。主小腹痛。並小便澀。

「弦, 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又曰:「浮緊乃為弦,狀 如弓弦,按之不移。」

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大抵傷寒脈須弦,蓋人迎緊盛傷於寒,人迎者,少陽之分,少陽脈主弦故也。寒邪中人,其脈必弦,弦則多兼洪數,為其先有邪熱也。洪數甚者,正為陽證。若沉細而弦疾,乃正陰證也。

「緊」 按之實數,似切繩狀。

「緊則為寒。寸口緊頭痛,關緊心中滿痛,尺緊臍下痛。」陰陽俱緊。當清邪中於上,濁邪中於下。

洪 極大,在指下,舉按滿指

寸口洪。主胸膈煩熱。關洪主胃熱口乾。尺中洪主大小便血。三部洪。三焦俱熱。

《問八裏》
编辑

《八裏》,陰也,陰數耦。

微, 若有若無,極細而輭。

微則為虛。寸口微。為陽不足。陽微則惡寒。陰微則下利。

「沉」 「舉之不足,按之有餘。」

「沉為在裏。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然沉而遲者。乃陰證也。宜溫之。沉而數者。有熱也。宜下之。」

緩。 去來亦遲。小駛於遲。

緩則為虛。太陽病。其脈緩者。為傷風。惟脾得之。即是本形。

濇 細而遲。往來難。時一止。

濇則少血。寸口濇,少氣上焦冷。關上濇,胃冷脾痛。尺中濇,小便數,小腹冷。三部俱濇,腹中氣結。王冰曰:陽有餘則血少,故脈濇也。又曰:濇者陽氣有餘。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

《遲 呼吸三至》,去來極遲。

遲則為寒。寸口遲則上焦冷。關上遲。胃冷不欲食。吞酸吐水。尺中遲。小便多并白濁。

伏, 極重按之,指著骨乃得。

伏主物聚,寸口伏胸中逆氣,關上伏有水氣溏泄,尺中伏水穀不化。大抵關前得之多為熱,關後得之多為冷,關中得之陰陽結,或冷或熱不定,當以餘證參之。

《濡》 按之似無,舉之全無力。

形與緩濇遲脈雖稍殊。其為冷證皆一也。

弱 極輭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弱為虛。寸口弱,陽氣虛,汗自出。關弱無胃氣,胃中有熱。脈弱為虛。熱病作,不可大攻,熱去寒起。尺中弱,氣少發熱也。

《問結脈促脈代脈》
编辑

結者陰也,陰盛則結。脈來緩,時一止復來曰結,主胸 滿煩躁。促者,陽也,陽盛則促。脈來數,時一止復來曰 促,主積聚氣痞,憂思所成。大抵結促之脈,雖時一止, 為病脈,非死脈也。惟代脈者,真死矣。往來緩動而中 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也。代者死也。仲景傷 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崔紫虛四言舉要》
编辑

《脈訣》
编辑

「脈,乃血派 氣血之先, 血之隧道, 氣息應焉, 其象法地, 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 皮之部也, 資始於腎, 資生於胃。 陽中之陰, 本乎榮衛, 榮者陰血, 衛者陽氣, 榮行脈中, 衛在脈外, 脈不自行, 隨氣而至, 氣動脈應, 陰陽之誼, 氣如橐籥, 血如波瀾, 血脈氣息, 上下循環, 十二經中, 皆有動脈, 惟手太陰 寸口取決。」 此經屬肺, 上系吭嗌, 「脈之大會, 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 四至為息, 日夜一萬 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 脈行六寸, 日夜八百, 十丈為準。」 初持脈時, 令仰其掌, 掌後高骨, 是謂關上, 關前為陽, 關後為陰, 陽寸陰尺, 先後推尋, 心肝居左, 肺脾居右, 腎與命門, 居兩尺部。 魂魄穀神, 皆見寸口。 左主司官, 右主司腑, 左大順男, 右大順女, 本命扶命, 男左女右。 關前一分, 人命之主。 左為人迎, 右為氣口, 神門、決斷, 兩在關後。 人無二脈, 病死不愈。 男女脈同, 惟尺則異。 陽弱陰盛, 反此病至。 脈有七診, 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 消息求尋。」 又有九候, 舉按輕重。 三部浮沉, 各候五動。 寸候胸上, 關候膈下, 尺候於臍, 下至跟踝, 左脈候左, 右脈候右, 病隨所在, 不病者否。 浮為心肺, 沉為腎肝, 脾胃中州, 浮沉之間, 心脈之浮, 浮大而散 ;肺脈之浮, 浮濇而短; 肝脈之沉, 沉而弦長 ;腎脈之沉, 沉實而濡。 脾胃屬土, 脈宜和緩, 命為相火, 左寸同斷。 春弦夏洪, 秋毛冬石, 四季和緩, 是謂平脈。 太過實強, 病生於外 ;不及虛微, 病生於內。 春得秋脈, 死在金日。 五臟准此 推之,不失 四時百病, 胃氣為本。 脈貴有神, 不可不審。 調停自氣, 呼吸定息。 四至五至, 平和之則。 三至為遲, 遲則為冷。 六至為數, 數即熱證。 轉遲轉冷, 轉數轉熱。 遲數既明, 浮沉當別。 浮沉遲數, 辯內外因。 外因於天, 內因於人。 天有陰陽, 風雨晦暝, 人喜怒憂 思悲恐驚。 外因之浮, 則為表證, 沉裏遲陰, 數則陽盛;內因之。浮 虛風所為。 沉氣遲冷, 數熱何疑? 浮數表熱, 沉數裏熱, 浮遲表虛, 沉遲冷結, 表裏陰陽, 風氣冷熱。 辯內外因, 脈證參別, 脈理浩繁, 總括於四, 既得提綱, 引申觸類, 浮脈法天, 輕手可得。 汎汎在上, 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 來盛去悠, 無力虛大, 遲而且柔, 虛甚則散, 渙漫不收, 有邊無中, 其名曰「芤。」 浮小為濡, 綿浮水面, 濡甚則微, 不任尋按。 沉脈法地, 近於筋骨, 深深在下。 沉極為伏, 有力為牢, 實大弦長, 牢甚則實, 愊愊而強, 無力為弱, 柔小如綿, 弱甚則細, 如蛛絲然。 遲脈屬陰, 一息三至, 小駛於遲, 緩不及四, 二損一敗, 病不可治。 兩息奪精, 脈已無氣, 浮大虛散, 或見芤革。 浮小濡微, 沉小細弱, 遲細為濇, 往來極難, 易散一止, 止而復還, 結則來緩, 止而復來, 代則來緩, 止不能回。 數脈屬陽, 六至一息, 七疾,八極, 九至為脫。 浮大者洪, 沉大牢實, 往來流利, 是謂之滑, 有力為緊, 彈如轉索。 數見寸口, 有止為促。 數見關中, 動脈可候。 厥厥動搖, 狀如小豆, 長則氣治, 過於本位, 長而端直。 弦脈應指, 短則氣病, 不能滿部, 不見於關。 惟尺寸候。 一脈一形, 各有主病。 數脈相兼, 則見諸證。 浮脈主表 裏,必不足。 有力風熱, 無力血弱。 浮遲風虛, 浮數風熱, 浮緊風寒, 浮緩風濕, 浮虛傷暑, 浮芤失血。 浮洪虛火, 浮微勞極, 浮濡陰虛, 浮散虛劇。 浮弦痰飲, 浮滑痰熱。 沉脈主裏, 主寒主積, 有力痰食, 無力氣鬱。 沉遲虛寒, 沉數熱伏, 沉緊冷痛, 沉緩水蓄, 沉牢痼冷, 沉實熱極, 沉弱陰虛, 沉細痹濕, 沉弦飲痛, 沉滑宿食, 沉伏吐利, 陰毒聚積。 遲脈主臟, 陽氣伏潛。 有力為痛, 無力虛寒。 數脈主腑, 主吐主狂, 有力為熱, 無力為瘡。 滑脈主痰, 或傷於食, 下為蓄血, 上為吐逆。 濇脈少血, 或中寒濕, 反胃結腸, 自汗厥逆。 弦脈主飲, 病屬膽肝, 弦數多熱, 弦遲多寒, 浮弦支飲, 沉弦懸痛, 陽弦頭痛, 陰弦腹痛。 緊脈主寒, 又主諸痛。 浮緊表寒, 沉緊裏痛。 長脈氣平, 短脈氣病。 細則氣少, 大則病進。 浮長風癇, 沉短宿食。 血虛脈虛, 氣實脈實。 洪脈為熱, 其陰則虛。 細脈為濕, 其血則虛。 緩大者風, 緩細者濕, 緩濇血少, 緩滑內熱, 濡小陰虛, 弱小陽竭。 陽竭惡寒, 陰虛發熱。 陽微惡寒, 陰微發熱。 男微虛損, 女微瀉血。 陽動汗出, 陰動發熱, 為痛。與驚、 崩中、失血, 虛寒相搏, 其名為「革。」 男子失精, 女子失血。 陽盛則促, 肺癰陽毒。 陰盛則結, 疝瘕積鬱。 代則氣衰, 或泄膿血。 傷寒心悸, 女胎三月。 脈之主病, 有宜不宜。 陰陽順逆, 凶吉可推。 中風,浮緩 急實則忌。 浮滑中痰, 沉遲中氣。 尸厥沉滑, 卒不知人。 入臟身冷, 入腑身溫。 風傷於衛。 浮緩有汗 ;寒傷於營, 浮緊無汗。 暑傷於氣, 脈虛身熱 ;濕傷於血, 脈緩細濇。 傷寒熱病, 脈喜浮洪 ;沉微濇小, 證反必凶。 汗後脈靜, 身涼則安。 汗後脈躁, 熱甚必難。 陽病見陰, 病必危殆。 陰病見陽, 雖困無害。 上不至關, 陰氣已絕 ;下不至關, 陽氣已竭。 代脈止歇, 臟絕傾危 ;散脈無根, 形損難醫。 飲食內傷, 氣口急滑 ;勞倦內傷, 脾脈大弱。 欲知是氣。 下手脈沉, 沉極則伏, 濇弱久深, 六鬱多。沉 滑痰緊,食 氣濇血芤 ;數火細濕, 滑主多痰, 弦主留飲, 熱則滑數, 寒則弦緊。 浮滑兼風, 沉滑兼氣, 食傷短疾, 濕留濡細, 瘧脈自弦, 弦數者熱, 弦遲者寒, 代散者折。 洩瀉下痢, 沉小滑弱, 實大浮洪, 發熱則惡, 嘔吐反胃, 沉滑者昌。 弦數緊濇, 結腸者亡。 霍亂之候, 脈代勿訝。 厥逆遲微, 是則可怕。 欬嗽多浮, 聚肺關胃, 沉緊小危, 浮濡易治, 喘急息肩, 浮滑者順。 沉濇肢寒, 散脈逆證。 病熱有火, 洪數可醫。 沉微無火, 無根者危。 骨蒸發熱, 脈數而虛。 熱而濇小, 必殞其軀。 勞極諸虛, 浮耎微弱, 土散雙弦 ;火炎急數, 諸病失血, 脈必見芤。 緩小可喜, 數大可憂。 瘀血內蓄, 卻宜牢大 ;沉小濇微, 反成其害。 遺精白濁 ;微濇而弱, 火盛陰虛。 芤濡洪數, 三消之脈, 浮大者生 ;細小微濇, 形脫可驚。 小便淋閟, 鼻頭色黃 ;濡小無血, 數大何妨。 大便燥結, 須分氣血。 陽數而實, 陰遲而濇, 癲乃重陰, 狂乃重陽 ;浮洪吉兆, 沉急凶殃。 癇脈宜虛, 實急者惡。 浮陽沉陰, 滑痰數熱, 喉痹之脈 ;數熱遲寒, 纏喉走馬 ;微伏則難諸風眩運, 有火者痰。 左濇死血, 右大虛看, 頭痛多絃。 浮風緊,寒 熱洪濕;細 緩滑厥痰 氣虛;絃耎 血虛;微濇 腎厥;絃堅 真痛;短濇, 心腹之痛。 其類有九, 細遲從吉, 浮大延久。 疝氣絃急, 積聚在裏。 「牢急者生, 弱急者死。」 腰痛之脈, 多沉而絃, 兼浮者風, 兼緊者寒。 絃滑痰飲, 濡細腎著, 大乃腰虛。 沉實閃肭。 腳氣有四, 遲寒數熱。 浮滑者風, 濡細者濕。 痿病肺虛, 脈多微緩, 或濇或緊, 或細或濡, 風寒濕氣, 合而為痹。 浮濇而緊, 三脈乃備。 五疸實熱, 脈必洪數, 濇微屬虛, 切忌發渴。 脈得諸沉, 責其有水。 浮氣與風, 沉石或裏。 沉數為陽, 沉遲為陰。 浮大出厄, 虛小可驚, 脹滿脈絃, 土制於木, 濕熱;數洪, 陰寒,遲熱。 浮為虛滿, 緊則中實。 浮大可治, 虛小危極。 五臟為積, 六腑為聚。 實強者生, 沉細者死。 中惡腹脹, 緊細者生。 脈若浮大, 邪氣已深, 癰疽浮。 惡寒發熱, 若有痛處。 癰疽所發, 脈數發熱 而痛者,陽 不數,不熱 不疼。陰瘡 未潰癰疽, 不怕洪大, 已潰癰疽, 洪大可怕。 肺癰已成, 寸數而實, 肺痿之形, 數而無力。 肺癰色白, 脈宜短濇, 不宜浮大。 唾糊嘔血。 腸癰實熱, 滑數可知。 數而不熱, 關脈芤虛, 微濇而緊, 未膿當下。 緊數膿成, 切不可下。 婦人之脈, 以血為本, 血旺易治, 氣旺難孕。 少陰動甚, 謂之有子。 尺脈滑利, 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 胎必三月。 但疾不散, 五月可別。 左疾為男, 右疾為女, 女腹如箕, 男腹如斧。 欲產之脈, 其至離經, 水下乃產, 未下勿驚。 新產之脈, 緩滑為吉。 實大絃牢, 有證則逆。 小兒之脈, 七至為平。 更察色證, 與《虎口文》。 《奇經》八脈, 其診又別。 直上直下, 浮則為督, 牢則為衝, 緊則任脈。 寸左右彈, 陽蹻可決; 尺左右彈, 陰蹻可別。 關左右彈, 帶脈當訣。 尺外斜上 至寸陰維, 尺內斜上 至寸陽維。 督脈為病, 脊強癲癇。 任脈為病, 七疝瘕堅。 衝脈為病, 逆氣裏急。 帶主帶下, 臍痛精失 陽微寒熱, 目眩僵仆。 陰維心痛, 胸脅刺築。 陽蹻為病, 陽緩陰急。 陰蹻為病, 陰緩陽急, 癲癇瘈瘲, 寒熱恍惚。 八脈脈證, 各有所屬。 平人無脈, 移於外絡, 兄位弟乘, 陽谿列缺。 病脈既明, 吉凶,當列 經脈之外, 又有真脈。 肝絕之脈, 循刀責責。 心絕之脈, 轉豆躁疾。 脾則雀啄, 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 如盃之覆。 肺絕如毛, 無根蕭索, 麻子動搖, 浮波之合。 腎脈將絕, 至如省客, 來如彈石, 去如解索。 命脈將絕。 鰕游魚翔。 至如涌泉。 絕在膀胱。 真脈既形。 胃已無氣。 參察色證。 斷之以臆。

《儲泳祛疑說》
编辑

《辯脈》
编辑

醫者可以生人,可以殺人,所繫尤重。故世子拜醫,重 之至也。切脈之際,沉、微、弦、緊之小差,投藥之間,表、裏、 汗、下之小誤,則不復有再生之理,此世之所通患,然 亦在所未暇論。夫所謂脈者,世皆知王叔和之詩訣 矣。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此五臟六腑 一定之位也。醫者於一指之間,以前半指為心,後半 指為小腸,他部皆然。而或者以六腑乃臟之腑,以輕 取重,按之間為五臟六腑之別。切脈之法,其說有二: 彼是則此非,彼非則此是,部位未定,況望其不謬於 證耶?又有大可疑者,婦人之脈,惟以尺脈之常盛常 弱,與男子相反,而《脈訣》謂反此背看,切疑其有說也。 夫男子婦人,形體絕異,陰陽殊途也。故男生而覆,女 生而仰,男則左旋,女則右轉。凡陽氣則自下而上,陰 氣則自上而下。陽主施與,陰主翕受,而男子之命在 腎,而處五臟六腑之極下;女人之命在乳,而處五臟 六腑之極上。氣形皆異,脈傳於氣形之間者也。何乃 男子與女人略不少異耶?況「背看」二字,殆必有說。既 言反此,又言背看,必不止於常弱常強之分而已也。 及觀褚澄《尊生經》,而前之疑者始以自信。世未始有 以女人之脈背看如褚澄之說者。《尊生經》曰:「脈分兩 手,手分三部,隔尺寸者,命之曰關。去寸度尺曰尺,關 前一寸為寸。左手之寸極上,右手之尺極下。」男子陽 順,自下生上,故極下之地,右手之尺,為受命之根本, 如天地未分,元氣混沌也。「『既受命矣,萬物從土而出, 惟脾為先,故右手尺上之關為脾。脾土生金,故關上 之寸為肺。肺金生水,故右手之寸,越左手之尺為腎。 腎水生木,故左手尺上之關為肝。肝木生火,故關上 之寸為心。女子陰逆,自上生下,故極上之地,左手之 寸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氣混沌』也。既受命 矣,萬物從土而出,惟脾為先,故左手寸下之關為脾。 脾土生金,故關下之尺為肺。肺金生水,故左手之尺越右手之寸為腎。腎水生木,故右手寸下之關為肝。 肝木生火,故關下之尺為心。」男子右手尺脈常弱,初 生微渺之氣也;女子右手尺脈常強,心火之位也。非 男非女之身,感以婦人,則男脈應診;動以男子,則女 脈順指。不察乎此,難與言醫。褚澄尚主,為宋駙馬都 尉,察脈如神,著書十篇,曰《尊生祕經》,此其一也。

《陳無擇三因方》
编辑

《二十四脈主病》
编辑

浮脈 浮為在表,為風,為氣,為熱,為痛,為嘔,為脹,為 痞,為喘,為厥,為內結,為滿不食。浮大為鼻塞。浮緩為 不仁。浮大長為風眩癲疾。浮滑疾為宿食。浮大而濇 為宿食滯氣。浮短為肺傷諸氣。浮滑為飲,為走刺。浮 細而滑為傷飲。浮滑疾緊為百合病。浮數為大便堅, 小便數。浮緊為淋,為癃閉。

芤脈 「寸芤為吐血。微芤為衄血。關芤為便血為腸 癰。尺芤為下焦虛。小便血出。」

滑脈, 「滑為吐,為滿,為熱,為伏痰,為宿食,為蓄血,為 經閉,為欬,為血氣俱實。」滑而浮散為癱瘓,滑數為結 熱,滑實為胃熱,滑利為妊娠。滑而大小不勻,必吐為 病進為泄利。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則陰中痛,小便亦 然。又滑為鬼疰。

實脈 實,為熱,為嘔,為痛,為氣塞,為喘欬,為大便不 禁。實緊為陰不勝陽,為胃熱,為腰痛。

弦脈 弦為寒,為痛,為飲,為瘧,為水氣,為中虛,為厥 逆,為拘急,為寒癖。弦緊為惡寒,為疝瘕,為癖。弦而鉤, 為脅下刺痛。弦長為積,隨左右上下,為瘀血。

緊脈, 緊為寒,為痛,為欬,為喘,為滿。浮緊為肺有水, 緊滑為蛔動,急為遁尸,緊數為寒熱,又為宿食,為吐 逆。

洪脈, 洪為脹,為滿,為痛,為熱,為煩。洪實為癲,洪緊 為癰疽,為喘急,亦為脹。浮洪為陽邪,大為祟。

數脈, 數為熱為虛,為吐,為痛,為煩渴,為煩滿, 促脈主病 無文。

其促有五:一曰氣,二曰血,三曰飲,四曰食,五曰痰。但臟熱則脈促,以氣血痰飲,留滯不行則止,促非惡脈也。

散脈 無文。

六腑氣絕於內,則手足寒上氣。五臟氣絕於內,則下利不禁,甚者不仁,其脈皆散,散則不聚,病亦危矣。

《革》脈 革,為滿,為急,為虛寒相搏,婦人為半產漏下。

革者,急也,固結不移之狀,三部應之,皆危脈也。

微脈 微,為虛為弱,為衄,為嘔,為泄,為亡汗,為拘急。 微弱,為少氣,為中寒。

沉脈 沉為在裏,為實,為水,為寒,為喘,為癥瘕。沉弱 為寒熱。沉細為少氣,臂不能舉。沉滑為風水,為下重。 沉緊為上熱下冷。沉重而直前絕者為瘀血。沉重而 中散者為寒食成癥。沉重不至寸細絕者為遁尸。沉 緊為懸飲。沉遲為痼冷。沉重為傷暑發熱。

緩脈 緩為在下,為風,為寒,為弱,為痹,為疼,為不仁, 為氣不足,為眩暈。緩而滑,為熱中。緩而遲,虛寒相搏, 食冷則咽痛。

澀脈 「澀為少血,為亡汗。熱氣不足,為逆冷,為下痢, 為心痛。澀而緊為痹,為寒濕。」

遲脈 「遲為寒,為痛,遲而澀為癥瘕嚥酸。」

伏脈 伏,為霍亂,為疝瘕,為水氣,為溏泄,為停痰,為 宿食,為諸氣上衝,為惡膿死肌。

濡脈 濡為弱,為痹。為自汗。為氣弱,為下重。濡而弱, 為內熱外冷,自汗,為小便難。

弱脈 弱為虛,為風熱,為自汗。

細脈 細為血氣俱虛,為病在內,為積,為傷濕,為後 泄,為寒,為神勞,為憂傷過度,為腹滿。細而緊為癥瘕 積聚,為刺痛。細而滑為僵仆,為發熱,為嘔吐。

動脈 動為痛,為驚,為痹,為泄,為恐。

虛脈 虛為寒,為腳弱,為虛,為食不消化,為傷暑。 結脈 結為痰,為飲,為血,為積,為氣。

「氣寒脈緩則為結,氣熱脈數則為促。」雖緩數不同,亦當如促脈分別可也。

《代》脈。 代者,一臟絕,他臟代至。

代,真死脈,不分三部,隨應皆是。

《金劉完素六書》
编辑

《原脈論》
编辑

大道之渾淪,莫知其源。然至道無言,無以明其理;大 象無形,非立象無以測其奧。道象之妙,非言不明。嘗 試原之:脈者何也?非氣非血,動而不息,榮行脈中,衛 行脈外。經曰:「脈者,血之府也。」自《素問》而下迄於今,經 所不載,無傳記而莫聞其名焉。然而元機奧妙,聖意 幽微,雖英俊明哲之士,非輕易可得而悟也。夫脈者, 果何物乎?脈有三名,一曰命之本,二曰氣之神,三曰 形之道。《經》所謂天和者是也。至於折一支,瞽二目,亦 不為害生,而脈不可須臾失,失則絕命害生矣。《經》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言正脈,乃天真生化之元氣 也。巡於春夏秋冬,木火水金之位,生長收藏,參和相 應,故稟二儀而生,不離於氣,故於脈有生死之驗。《經》 曰:「脈者,血之府也。」如世之京都州縣,有公府廨署也。 國因置府,所以禁小人為非道也。公府不立,則善者 無以伸其枉,惡者無以罰其罪,邪正混同,賢愚雜處, 而亂之根也。《經》曰:「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 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既陰陽 為神明之府,脈為血之府,而明可見焉。血之無脈,不 得循其經絡部分,週流於身,滂湃奔迫,或散或聚。氣 之無脈,不能行其筋骨臟腑上下,或暴或蹶。故《經》曰: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氣化則 物生,氣變則物易,氣盛則物壯,氣弱則物衰,氣絕則 物死,氣正則物和,氣亂則物病。」皆隨氣之盛衰而為 變化也。「脈」字者。從肉從永從從血。四肢百體得此 真元之氣。血肉筋骨爪髮榮茂。可以依憑而能生長 也。長久永固。故從肉從永者是也。從「從血者巡之, 如水分流,而布遍週身,無有不通也。」《釋名》曰:「脈,脈幕 也,如幔幕之遮覆,幕絡一體之形,導太乙真元之氣 也。元氣者,在氣非寒非熱、非溫非涼,在脈非弦非洪、 非濇非沉,不為氣而浮沉,不為血而流停,乃沖和自 然之氣也。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所以然者,為元氣 動而不息,巡於四方木火水金之位,溫」涼寒暑之化, 生生相續,新新不停,日月更出,四序迭遷,脈不為息。 故人有身形之後,五臟既生,身中元氣即生焉。故春 弦、夏洪,秋毛、冬石,此四時之氣也,而脈者乃在其中 矣。《道經》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 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此脈之謂也。又云:「埏直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又曰: 「吾不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斯立脈之名之本 意也。故道者萬物之奧;脈者百骸之靈,奧靈之妙,其 道乃同。元氣者,無器不有,無所不至,血因此而行,氣 因此而生,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瞻之在前,忽焉在 後,而不匱者,皆由於脈也。分而言之,曰氣,曰血,曰脈。 統而言之,惟脈運行血氣而已。故經曰:血氣者,人之 神,不可不謹養也。《陰陽別論》曰:所謂陽者,胃脘之陽 也。此陽者言脈也,胃者土也,脈乃天真造化之氣也。 若土無氣,則何以生長收藏?若氣無土,何以養化萬 物?是無生滅也。以平人之氣,常稟於胃。《正理論》曰:「穀 入於胃,脈道乃行。」陰陽交會,胃和脈行。人稟天地之 候。故春胃微弦曰平,但弦而無胃曰死。夏胃微鉤曰 平,但鉤而無胃曰死。長夏微耎曰平,但弱而無胃曰 死。秋胃微毛曰平,但毛而無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 但石而無胃曰死。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則必死。 五臟為陰,肝脈至中而無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 按琴弦。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仁累累然;肺脈至 大而虛,如毛羽中人皮膚;腎脈至搏而絕,如以指彈 石辟辟然;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夫如此脈者,皆為 臟脈,獨見而無胃脈,五臟皆至,懸絕而死。故《經》曰:「別 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故人性候 躁急,懁促遲緩,耎弱,長短大小,皮堅肉厚,各隨其狀 而脈應之,常「以一息四至為準者,言呼出心與肺,吸 入腎與肝。」五者胃兼主四旁,在呼吸之間也。數則為 熱,遲則為寒,如天之春秋二分,陰陽兩停,晝夜各得 五十度,自此添一遭則熱,減一遭則寒,脈之妙道,從 此可知矣。或如雀啄,或如燃薪,或如丸泥,或如絲縷, 或如湧泉,或如頹土,或如偃刀,或如轉索,或如遊魚。 假使千變萬化,若失常者,乃真元之氣離絕,五臟六 腑不相管轄,如喪家之狗,元氣散失,而命絕矣。《經》曰: 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陽化氣,陰成形。此言一氣判而 清濁分也。元氣者,天地之本。天和者,血氣之根。華佗 云:「脈者,謂血氣之先也。」孔子曰:「天不言而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而脈亦如之。《經》又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皆通乎天氣也。通天者,謂通元氣天真也。然形體者, 假天地之氣而生,故奉生之道,通計於天,稟受陰陽, 而為根本,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氣不絕,真靈內屬, 動靜變化,悉與天通。《易》云:『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 矣』。」故天地之體,得《易》而後生;天地之化,得《易》而後成。 故陽用事則春生夏長,陰用事則秋收冬藏,寒往則 暑來,暑往則寒來,始而終之,終而復始,天地之化也。 而《易》也默然於其間,而使其四序各因時而成功。至 於寒不凌暑,暑不奪寒,無愆陽伏陰之變,而不至於 大肅大溫。故萬物各得其沖和之氣,然後不為過而 皆中節也。《道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百 姓」日用而不知斯脈之道也。故脈不得獨浮沉,獨大 小,獨盛衰,獨陰陽,須「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大中有小, 小中有大,盛中有衰,衰中有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充塞一身之中,盈溢百骸之內,無經絡不有,無氣血 不至,養筋骨毛髮,堅壯膩澤,非心非腎,非肝非脾,五 臟之盛,真氣固密,不為邪傷。若憂愁思慮,饑飽勞逸, 風雨寒暑,大驚卒恐真氣耗亂,氣血分離,為病之本噫!夫萬物之中,五常皆備,審脈之道,而何獨無五常 耶?夫仁固衛一身,充盈五臟,四肢百骸,皆得榮養,乃 沖和之氣,獨真臟脈,見則死矣。生則不見,死則獨見, 好生惡死,此仁之謂也。分布軀體,和調氣血,貴之在 頭目耳鼻,賤之在蹠臀陰篡。不得上而有,不得下而 無,無所不施,無所不至,此義之謂也。長人脈長,短人 脈短,肥人脈沉,瘦人脈浮,大人脈壯,小人脈弱。若長 人短,短人長,肥人浮,瘦人沉,大人弱,小人壯。夫如此 者,皆不中理而為病,此《禮》之謂也。見在寸,則上病;見 在關,則中病;見在尺,則下病。五臟有疾,各有部分,而 脈出見,「不為潛藏伏匿,一一得察,有餘不足而愈其 病,此智之謂也。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太陽之至其脈 沉,太陰之至其脈大而長,少陰之至其脈浮,陽明之 至其脈濇而短,少陽之至其脈鉤,厥陰之至其脈弦, 四序不失其期,六氣為常準者,此信之謂也。非探賾 索隱,鉤深致遠,學貫天人,旁通物理者,未能」達於此 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