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25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二十五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二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二十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五

  臟腑門十六三焦

  黃帝素問靈蘭祕典論

  靈樞經本輸篇 邪氣臟腑病形篇 經脈篇 三焦經諸穴之圖 經水篇 榮衛

  生會篇 五癃津液別篇

  扁鵲難經三焦稟生始終 三焦為腑 三焦為陽故所行為原 三焦腑形象之

  圖

  張機金匱要略三焦竭 三焦熱

  華佗中藏經論三焦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孫思邈千金方三焦脈論 三焦虛實

  李杲十書問三焦有幾

  虞摶醫學正傳三焦體用

  李梴醫學入門三焦腑賦

  章潢圖書編三焦有形考

  彭用光體仁彙編三焦腑藥性 本經補瀉溫涼藥

  喻昌醫門法律論三焦

  張介賓景岳全書三焦火候

  李瀠身經通考三焦說 補瀉應用藥品 三焦體用

  鍼灸

  臟腑門十七心包絡

  黃帝素問靈蘭祕典論

  靈樞經經脈篇 心包絡經諸穴之圖 經水篇 海論篇

  扁鵲難經心主與三焦為表裏 心包絡腑形象之圖

  李瀠身經通考心包絡經說 補瀉應用藥品

  臟腑門十八命門

  扁鵲難經左為腎右為命門 命門與腎相通

  李梴醫學入門命門臟賦

  趙獻可醫貫命門為人身之本

  彭用光體仁彙編命門臟藥性 本經補瀉溫涼藥

  張介賓景岳全書命門餘義

  陳士鐸石室祕籙論命門

藝術典第一百二十五卷

醫部彙考一百五

编辑

臟腑門十六三焦

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靈蘭祕典論》

编辑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下俞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三焦主氣,氣化則水行,故為決瀆之官也。」

《靈樞經》

编辑

《本輸篇》

编辑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關衝者,手小指次指 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 榮;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陽 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於支溝,支溝上 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天井,天井在 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 俞,在於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 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 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 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 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三焦上合於手少陽,為決瀆之腑,故下俞出於太陽之絡,入絡膀胱,約下焦,氣閉則癃,氣虛則遺溺,三焦之主氣也。夫直行者為經,斜絡者為絡,此太陽之別絡,間於足少陽、太陰之間,故曰「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

《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 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 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三焦者,下約膀胱,為決瀆之腑,病則氣不輸化,故腹氣滿而不得小便也。不得小便,則窘急而水溢於上,留於腹中而為脹,候在足太陽經外之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經脈之間,其脈亦見於皮部,當取之委陽。

《經脈篇》

编辑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 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 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 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繫耳後,直 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是動則病耳」 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少陽之上,相火主之,是故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相火之有餘於上也。少陽乃一陽初生之氣,故主氣所生病者汗出,陽加於陰,則汗出也。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小指次指,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三焦經諸穴之圖

三焦經諸穴之圖

《三焦經諸穴歌 》「手少陽廿三穴,關衝液門中渚別,陽池外關支溝連會宗,三陽四瀆接天井,清冷消濼駢臑會,肩髎天髎越天牖,翳風承瘈脈,顱息別,角孫近耳絲竹空,禾髎相近耳門接分寸歌 :無名之外端關衝,液門小次指陷中,中渚液下去一寸,陽池腕上之陷中,外關腕後方二寸,腕後三寸支溝容,腕後三寸」 內,會宗,空中有穴用心攻,腕後四寸三陽絡,四瀆肘前五寸著,天井肘外大骨後,骨罅中間一寸摸,肘後二寸清冷淵,消爍對腋臂外落,臑會肩前三寸量,肩髎臑上陷中央,天髎缺盆陷處上,天牖天容之外旁,翳風耳後尖角陷,瘈脈耳後青脈現,顱息亦在青絡脈,角孫耳廓中間上,耳門耳前起肉「中,禾髎耳前動脈張。欲知絲竹空何在,眉後陷中仔細量。」

《經水篇》

编辑

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漯合濟而入於兗豫諸州。少陽為君主之相,陰陽相合,故手少陽外合於漯水,而內屬於三焦。

《榮衛生會篇》

编辑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 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 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榮俱行於陽二十 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 會於手太陰矣。」

「上焦,出於胃。上口者,上焦所歸之部署也。並胃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出走腋下,循太陰之雲門、中府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復下於足陽明之分,常與榮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蓋從胸腋太陰之分而出行,故復大會於太陰也。」夫手之三陰,從臟走手;足之三陰,從足走臟。榮氣行於二十八脈之中,二百七十息以應漏下。二刻為一周,則陰陽內外,經脈臟腑,俱已循行。蓋以一日分為晝夜,而為五十榮,非日行於陽,而夜行於陰也。凡曰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乃榮衛之行於脈外,陰陽出入者也。按三焦乃少陽之相火,生於腎陰,從下而上,通會於周身之腠理,臟腑之膜原,總屬一炁耳。歸於有形之部署,始分而為三。氣之在上者,即歸於上部,主宣五穀之氣味,即從上而出,熏膚,充身,澤毛;氣之在中者,即歸於中部,主蒸化水穀之津液,而為榮血,即從中而出,以奉生身;氣之在下者,即歸於下部,主濟泌別汁,即從下而出。以供決瀆之職。此氣由陰而生。從下而上歸於上中下之三部。即從上中下而分布流行。馬氏復以下焦之氣升於中上。上焦之氣降於中下。此緣不明經理。而強為臆說也。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曰:中焦亦並胃中,出 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 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養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 行於經隧,命曰榮氣。

此論榮出於中焦,中焦亦並胃中,在胃中脘之分,中焦所歸之部署也。此所受氣者,主泌水穀之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奉心神,化赤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榮氣,此津液化血,而名榮氣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 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 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 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下焦之部署。在胃之下口。別走於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就下焦之氣。濟泌別汁。循下焦之經

而滲入膀胱。氣化則出矣。

《五癃津液別篇》

编辑

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 者為液。

此論水穀之精,別而為津為液也。蓋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歸其所喜,其津液各走其道,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者為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扁鵲難經》

编辑

《三焦稟生始終》

编辑

《三十一難》曰:「三焦者,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 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 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 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 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 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 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腑在氣街。

人身腑臟,有形有狀,有稟有生。如肝稟氣於木,生於水;心稟氣於火,生於木之類,莫不皆然。三焦既無形狀,而所稟所生,則元氣與胃氣而已,故云「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臍旁天樞穴,下焦其治在臍下一寸陰交穴。

《三焦為腑》

编辑

《三十八難》曰:臟唯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 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 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三焦主持諸氣,為原氣別使者,以原氣賴其導引,潛行默運於一身之中,無或間斷也。外腑,指其經為手少陽而言,蓋三焦外有經而內無形也。

《三十九難》曰:「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臟各一腑,三焦亦 是一腑,然不屬於五臟,故言腑有五焉。

「腑有五者。」以三焦配合手心主也。合諸篇而觀之。謂五臟六腑可也。五臟五腑亦可也。六臟六腑亦可也。

《三焦為陽故所行為原》

编辑

《六十二難》曰:「臟井榮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然:腑 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 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臟之井,榮有五,謂井榮、俞,經合也。腑之井,榮有六,以三焦行於諸陽,故又置一俞,而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與三焦共一氣也。

《六十六難》曰:「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 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 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 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 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 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以十二經之俞,皆係三焦所行,氣所留止之處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以臍下腎間動氣,乃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三焦則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也。通行三氣,即紀氏所謂下焦稟真元之氣,即元氣也,上達至於中焦,中焦受水穀精悍之氣,化為榮衛,榮衛之氣與真元之氣通行達於上焦也。所以原為三焦之尊號。而所止輒為原。猶警蹕所至。稱行在所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於是而取之。宜哉。

三焦腑形象之圖

三焦腑形象之圖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

《三焦竭》

编辑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 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 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三焦熱》

编辑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欬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 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祕不通。」

==
《華佗中藏經》
==

《論三焦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编辑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 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 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 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則曰 「三管」,中則曰霍亂,下則曰走哺。名雖三而歸一,有其 名而無形者也,亦號曰「孤獨之腑」,而衛出於上,榮出 「於下。上者,絡脈之系也;中者,經脈之系也;下者,人氣 之系也。」亦又屬膀胱之宗。始主通陰陽,調虛實。呼吸 有病,則苦腹脹氣滿,小腹堅,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 溢則作水,留則為脹,手少陽是其經也。又上焦實熱, 則額汗出,能食而氣不利,舌乾口焦咽閉之類,腹脹 脅肋痛;寒則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乾津不納 也。實則食已虛,虛則還出,膨膨而不樂。虛則不能制 下,遺便溺,頭面腫也。中焦實熱,則上下不通,腹脹喘 欬,下氣不上,上氣不下,關格而不通也。寒則下痢不 止,食飲不消,中滿虛則腸鳴膨脹也。下焦實熱,則小 便不通,大便難,苦重痛也。虛寒則大小便泄下不止。 三焦之氣和,則內外和。逆則內外逆。故云。「三焦者。人 之三元氣也。」宜矣。

《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

《三焦脈論》

编辑

夫三焦者,一名「三關」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 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 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和利精氣,決通水道, 息氣腸胃之間,不可不知也。三焦名中清之腑,別號 玉海,水道出屬膀胱。合者雖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 同號為孤腑,而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榮者,絡脈之氣 道也。衛者。經脈之氣道也。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並 同膀胱之形云。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殼殼而不堅痛。

《三焦虛實》

编辑

「夫上焦如霧,其氣起於胃上脘,並咽以上貫膈,布胸 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於手陽明,上至舌, 下注足陽明,常與榮衛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 二十五度為一周,日夜五十周於身,周而復始,大會 於手太陰也。主手少陽心肺之病,內而不出,人有熱 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 身中皆熱,不循衛氣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傷於風, 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乏,固不得循其道,此氣 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氣。」其病 則肘攣痛,食先吐而後下,其氣不續,膈間厭悶,所以 飲食先吐而後下也。寒則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語聲 不出,若實則上絕於心,若虛則引氣於肺也。

中焦,如漚,其氣起於胃中脘,在上焦之後,此受氣者, 主化水穀之味,泌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 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 隧,名曰「榮氣。」主足陽明。陽明之別,號曰豐隆,在外踝 上,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合諸經之脈,下絡太倉,主腐 熟五穀,不吐不下,實則生熱,熱則閉塞不通,上下隔 絕,虛則生寒,寒則腹痛,洞泄,便痢霍亂,主脾胃之病。 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氣是精,血氣是神,故血與 氣,異名同類焉。而脫血者無汗,此是神氣;奪汗者無 血,此是精氣。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猶精神之氣隔 絕也。若虛則補於胃,實則瀉於脾,調其中,和其元,萬 不遺一也。

下焦,如瀆,其氣起胃下脘,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 焉。故水穀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 主足太陽,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於清濁, 主肝腎之病候也。若實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 嘔吐不禁,故曰「走哺」;若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 人飲酒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蓋酒者,熟 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後穀入而先穀出也。所以 熱則瀉於肝。寒則補於腎也。

《元李杲十書》

编辑

《問三焦有幾》

编辑

手少陽三焦之經,起於小指次指之外側,出其端,終 於目銳眥。足少陽膽之經,起於目銳眥,終足大指。三 毛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此 又足太陽之別也。又《靈樞》云:「臍下膀胱至足為足三 焦」,右手尺脈為命門包絡同胗。此包絡亦有三焦之 稱,為命門之火,遊行於五臟之間,主持於內也。手三 焦主持上也,足三焦主持下也。上中下三焦,通為一 氣,衛於身也,為外護。既已,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 狀也。呼為三焦,有名也,以為無狀可乎?《經》云:「三焦者, 水穀之道路也。」卻是有形狀。何以然?上焦者,主內而 不出,中焦者,主腐熟水穀,下焦者,主出而不納。故《經》 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也。」手經者,主持上 也。足經者,主持下也。命門者,主持中也。為衛者,護持 外也。三焦元氣,為父之氣也。包絡相從,母也;並行而 不相離,母之元氣也,故俱會於胸中。《經》云: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氣之海也。如天地之尊,不係五行,清邪中 於上焦,名曰潔也。頭痛項強,腰脊痛。濁邪中於下焦, 名曰渾也。陰氣為慄,便溺妄出,表虛裏急,上焦下焦, 與中焦相混,上焦怫鬱,臟氣相熏,中焦不治,胃氣上 衝,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 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若陰氣前通, 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 寒厥熱壅,必然下血,陰陽俱厥,脾弱液下,下焦不闔, 清便下重,便數而難,臍腹湫痛,命將難全。此命門之 脈,胗在右手尺也。《經》曰:五臟不和,五液注下,當闔不 闔,便溺俱脫,生氣絕矣,所以臍腹湫痛也,故曰「命將 難全。」前三焦自外而入,後三焦自內而出,如霧不散 而為喘滿,此出而不內也。漚不利而為留飲,留飲不 散,久為中滿,上不能內,下不能出也。瀆不利而為腫 滿,此因上內而下不出也,此三焦之所不歸也。三焦 有臟而無腑,在內則游行,是在血也;在外則固護,是 在氣也。上焦如霧者,氣也;下焦如瀆者,血也;中焦者 氣血分之也。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 而不內,即傳道也。治在臍下,名曰三焦,其腑在氣衝 中。又云:有臟無腑。成氏云:血室者,血之所居也,榮衛 停止之所,經脈流會之處,衝脈是矣。衝者,奇經之一 也,起於腎下,出於氣衝,並足陽明經,俠臍上行,至胸 中而散,為諸經之會。啟元子云:衝為血海,諸經朝會, 男子則運而行之,女子則停而止之,皆謂之血室。《內 經》曰:任脈通,衝脈盛,男既運行,女既停止,故運行者, 無積而不滿也。停止者,有積而能靜也。不滿者,陽也, 氣也。能滿者,陰也,血也。故滿者有時而溢,為之信有 期也。溢,動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故運行者,陽之象 也。停止者,陰之象也。氣血榮衛,男女皆有,內外諧和, 其脈同診脈者,血之腑也。故為氣血之先室,為藏物 之舍,亦為腑也。三焦之腑在氣衝中,為男女血海之 腑。《經》又曰:「有臟而無腑」,從無形而言之;有臟有腑,從 有形而言之也。清邪濁邪所傷,三焦齊病,亦同兩感。 《經》云:心包絡主之,脈出胸中,下膈,歷絡三焦。此其所 以與相火並行,與命門之脈同診於右尺中也。

《明虞摶醫學正傳》

编辑

《三焦體用》

编辑

或問三焦為腑,有以心胞絡為臟,有以命門為臟者。 《脈訣》云:「三焦無臟空有名。」或問三焦與心胞絡,皆有 名無實之腑臟,而其位俱在胸膈之中。或謂心胞絡 乃胸中之脂膜,又或謂之裹心之肉。凡此議論不一, 其孰非而孰是歟?請明以告我。曰:其理蘊奧,甚矣難 言。雖然,若夫天人之理不明,其可謂之醫乎?請略陳 其梗概如左。凡萬物之有形質著乎地者,必有象以 應乎天也。且以五行之理論之,如在地有木、火、土、金、 水之五形,在天則有風、熱、濕、燥、寒、火之六氣。蓋人肖 天地,其五臟六腑之具於身者,與天地造化生成之 理,若合符節。是故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臟腑為 肝為膽,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腑,為心為小腸。 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臟腑,為脾為胃。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在人臟腑,為肺為大腸。在天為寒,在地為 水。在人臟腑,為腎為膀胱。五者之外,又有水火,遊行 於天地上下氣交之中,故合為五運六氣。人為之相 火,亦遊行於腔子之內,上下肓膜之間,命名三焦,亦 合於五臟六腑。《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 火不能有生。」夫《內經》以心胞絡為臟,配合三焦而為 六臟六腑,總為十二經也。其兩腎本為一臟,初無左 右之分。越人始分之,亦未嘗言其為相火之臟。王叔 和始立說,以三焦合命門為表裏,亦有深意寓焉。蓋 命門雖為水腑,實為相火所寓之地,其意蓋謂左屬 陽,右屬陰,左屬血,右屬氣;左屬水,右屬火,靜守常而 主乎水,動處變而化為火者也。然而相火固為定體, 在上則寄於肝膽胞絡之間,發則如雷火飛躍於霄 漢而為雷霆也;在下則寓於兩腎之內,發則如龍火 鼓舞於湖海而為波濤也。或曰:嘗聞人身之有腑者, 若府庫然,能盛貯諸物之名也。若大小腸、胃膀胱膽 五腑皆有攸受而盛之者,未審三焦為腑,何所盛乎? 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腸胃之總司也。胸中 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 曰下焦,總名之曰三焦,其可謂之無攸受乎?其體有 脂膜在腔子之內,包羅乎六臟五腑之外也。其心胞 絡實乃裹心之膜,包於心外,故曰「心胞絡。」其系與三 焦之系連屬,故指相火之臟腑,皆寄於胸中,此知始 而未知終也。其餘諸說,皆展轉傳訛之語云耳。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三焦腑賦》

编辑

《如霧》、「如漚、如瀆」,雖有名而無形;「主氣」、「主食」、「主便」,雖無 形而有用。

上焦: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處。中焦,臍上中脘。下焦,臍下膀胱上口。上焦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霧。」 中焦。

主變化水穀之味,其精微上注於肺,化而為血,行於經隧,以榮五臟週身,故曰「中焦如漚。」 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時傳下,出而不納,開通祕塞,故曰「下焦如瀆。」 又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上焦主納心肺若無上焦,何以宗主榮衛?中焦主不上不下,脾胃若無中焦,何以腐熟水穀?下焦主出腎間,動氣應焉。肝腎若無下焦,何以疏決津液。是三焦者,引導陰陽,分別清濁,所以主持諸氣。有其名而無其形,寄於胸中,以應呼吸而行氣血。夫氣者,上至頭而不能下。而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皆三焦之擁逼。使氣血由是而貫通焉。故謂「無形而有用。」

發為無根之相火,寒熱異常。

三焦為丙火之腑。故其發也。則為無根之相火。遊行諸經。令人惡寒發熱異常。

位寄膻中與血海,男女相共。

膻中即上焦,血海即下焦,男女均有此氣血,均有此血海,又名「血室」 ,乃榮衛停止之所,經脈流會之處。但男子則運而行之,無積而不滿;女人則停而止之,有積而溢下,為月經。

「募在石門」,「《貞元會合》以始終。」

石門在臍下二寸,為三焦之募,諸氣之所會聚,聚而復分於十二經,與手少陽厥陰相為表裏,故曰「為元氣之始終也。」

腑在氣衝,水穀資胃以傳送。

「氣衝在小腹毛中,去中行各二寸,乃陰陽道路,陽明脈之所發。足陽明主腐熟水穀之氣,三焦發用,貫通十二經絡,往來上下,腐熟水穀,營運氣血,皆其所主」 ,是知氣衝為三焦行氣之腑,蓋氣血必賴胃氣以為本也。

升中清,降下濁,造化出納無窮。

胃中濁氣下降而為溲便,清氣上升而為榮衛,上極必返於下,下極必復於上,造化自然之妙,循環無窮。至於水穀之所入者,自上而中,自中而下,糟粕轉輸傳導而無底滯,故云「水穀之道路」 也。

養精神,柔筋骨,襟懷喜氣若烘。

粹然清和之氣,上入中焦,則佐土德,翕受五穀,變化精微,內養精神,外柔筋骨。中焦既治,其氣上烘,入於膻中,以司出納,襟懷開豁,喜樂由生。

虛則引氣於肺,而中寒痞脹,甚則溺窘耳鳴。

《經》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流,即為脹候。」 耳鳴者,手少陽支脈,從耳後入耳中也。

熱則上結於心,而胸中煩滿,甚則口渴咽腫。

手少陽脈。從膻中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

風若縈纏,小指次指,肘臂肩臑肋外皆疼。

實則攣痛。虛則不收。皆手少陽脈所行之為病也。

氣為是動。時祕時泄。耳後胸前。目銳作痛。

氣證或祕或泄,手少陽別脈,遶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其支脈自耳中走耳前,交頰,至目銳,皆故氣滯則作痛。

血凝痿痹。泣流冷敗。汗多振慄。

血凝於膚者則為痹,凝於脈者則為泣,凝於足者則為痿。因臥汗出而風吹之也。凡吐衄便溺諸血,皆三焦所生也。冷敗則自汗不止,發為振慄,四肢冰冷如凍,甚則陰頭縮入,名「脫陽」 證。

瀉心脾以去中焦之熱,連蘗豬牛相宜。

瀉心,黃連、黃糵、山梔、連翹、薄荷、生地、麥門冬、柴胡、桔梗、木通、龍腦之類。瀉脾,豬苓、牽牛、澤瀉、赤茯苓、枳殼、木通、檳榔、芒硝、大黃、厚朴之類。

補肺胃以濟中焦之寒,參芪薑朮可供。

人參黃芪乾薑白朮甘草益智仁良薑之類。

「下熱涼肝,荊防地骨皮」劑輕。

荊芥、防風、地骨皮、銀柴胡、菊花、石膏之類。

下寒,溫腎。附子補骨脂,性重。

附子、補骨脂、當歸、熟地、木香、地榆、阿膠、蒲黃之類。

噫觀三焦妙用,而後知臟腑異而同,同而異,分之則 為十二,合之則為三焦。約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焦 者元也,一元之氣而已矣。

《章潢圖書編》

编辑

《三焦有形考》

编辑

蘇黃門《龍川志》云:彭山有隱者,通古醫術,與世諸醫 用法不同,人莫知之。單驤從之學,盡得其術,遂以醫 名於世。予與驤遇於廣都,論古今術同異。驤既言其 略,復嘆曰:「古今論五臟六腑,其說有謬者,而相承不 察。今欲以告人,人誰信者?古說左腎,其腑膀胱,右腎 命門,其腑三焦。丈夫以藏精,女子以繫胞。據此則三」 焦當如膀胱,有形質可見。而王叔和言三焦有臟無 形,不亦大謬乎?蓋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 繫。若其無形,尚可以藏繫哉?且其所以謂三焦者何 也?三焦分布人體,有上中下之異。方人心湛寂,慾念不起,則精散在三焦,榮華百體。及其慾念一起,心火 熾然,翕撮三焦精氣,入命門之腑,輸「瀉而去,故號此 腑為焦耳。世承叔和之謬而不悟,可為長太息也。」予 甚異其說。後為齊州從事,有一舉子徐遁者,石守道 之婿也,少嘗學醫於衛州,聞高敏之遺說,療病有精 思。予為《道驤》之言,遁喜曰:「齊嘗大饑,群兇相臠割而 食。有一人皮肉盡而骨脈全者,遁以學醫,故往視其 五臟,見右腎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與膀胱相對,有 二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意此即導引家所 謂夾脊雙關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為三焦也。 單君之言,與所見懸合,可以正古人之謬矣。今醫家 者流,皆執叔和三焦無狀,空有名以自信,不聞有此 說,故錄之。

按:叔和言三焦有名無狀,容窻所錄,則言脂膜如手 大,與膀胱相對,是有形狀之可睹矣。然《黃帝書》云:「上 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又扁鵲曰:「焦,原也,為水 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 口。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 口,是三焦各有在也。雖有形狀,而止以一處言之,可 乎哉。或者如仲景所云。下焦不闔。清便下重。此特下 焦之一處乎。故並存之。以俟知者。

《彭用光體仁彙編》

编辑

《三焦腑藥性》

编辑

三焦乃手少陽之經,少血多氣。

其經起自關衝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終於耳門穴。在耳前起肉。當耳觸者。

丙火之腑。

千金名中清之腑

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故「官司決瀆」 ,水道出焉。

具無形而有用,行氣血而不停。

潛谿曰:三焦者,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有名無形,寄生胸中,以應呼吸,而行血氣。夫氣者,上至頭而不能下,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皆三焦擁逼,使氣血由是而貫通焉。故謂無形而有用。《老子》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也。

「竅寄於耳」,脈在右尺,是三焦也。

與命門脈同位

虛實驗其寒熱,補瀉分其臟腑。實則上結於心,虛則 引氣於肺,上實熱而瀉心陽。涼膈散,雞蘇丸,湯名澤 瀉,上虛寒而補肺氣。厚朴湯、理中湯,丸號黃連,瀉脾 土去中焦之熱,補腎氣濟中焦之寒。下熱瀉肝,下寒 補腎。引數者為證驗,在君子而擴充。

「涼膈散」 :山梔連翹大黃甘草𥐚硝黃芩竹葉石膏薄荷蜜水煎服。《理中湯》:「乾薑甘草人參白朮生薑水煎服。」 《黃連丸》:「黃連黃柏厚朴當歸乾薑木香地榆阿膠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二十丸。」 《厚朴湯》:「厚朴枳殼高良姜檳榔𥐚硝大黃水煎服。」 《雞蘇丸》:雞蘇葉黃芪防風荊芥菊花片腦川芎生地黃桔梗甘草煉蜜為丸,每服一丸,細嚼,麥門冬去心煎湯下,不拘時服。《澤瀉散》:澤瀉、赤茯苓、枳殼、豬苓、木通、檳榔、牽牛共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生薑、蔥白煎湯調下,不拘時溫服。

《本經補瀉溫涼藥》

编辑

補: 黃芪、甘草、益智子。 溫: 「川附子。」

瀉: 澤瀉。

涼: 石膏、地骨皮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醫門法律》
臣喻昌著

编辑

《論三焦》

编辑

蔡西山《脈經》有論三焦一篇,後引《禮運記》曰:「上焦若 竅,中焦若編,下焦若瀆。」然未曾發明其義。新安孫景 思氏因推其義而解之曰:「上焦若竅,竅者竅漏之義, 可以通達之物,必是胃之上脘。《經》曰:『上焦在胃之上 口,主納而不出是也。中焦若編,編者編絡之義,如有 物編包之象。胃之外有脂如網,包羅在胃之上,以其』」 能磨化飲食,故《脈訣》云:「膏凝散半斤」者此也。是必脾 之大絡,此為中焦。《經》曰:主腐熟水穀是也。下焦若瀆, 瀆者,溝瀆之義,可以決瀆,可以傳導,乃是小腸之下 曰闌門,泌別水穀,自此而分清濁之所,此為下焦。《經》 曰:「在膀胱上口,主瀉而不藏。」又曰:「主出而不納。」又曰: 下焦為傳化之腑。又曰:三焦為水穀之道路,氣所終 始也。蓋水榖之所入,自上而中,自中而下,至於糟粕 轉輸,傳道而下,一無底滯如此,尤可表其為有形明 矣。所謂形者,非謂臟腑外別生一物,不過指其所而 為形耳。按:西山據《禮運記》而言,「《白虎通性情篇》漚亦 作編」,二說安得俱誤?恐漚與編殆相似而訛之耳。三 焦取火能腐物之義,火之性自下而上。三焦者。始於 原氣。由於中脘。散於膻中。皆相火之自下而上也。其 曰上焦主納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納。其納其出。皆係乎中焦之腐。熟焦之為義可見矣。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编辑

《三焦火候》

编辑

「一陽之元氣,必自下而升,而三焦之普濩,乃各見其 候。」蓋下焦之候,如地土,化生之本也;中焦之候,如竈 釜水穀之爐也;上焦之候,如太虛,神明之宇也。「下焦 如地土者,地土有肥瘠,而出產異,山川有厚薄,而藏 蓄異,聚散操權,總由陽氣。人於此也,得一分即有一 分之用,失一分則有一分之虧。」而凡壽夭生育,及勇 怯精血病治之基,無不由此。元氣之足與不足,以為 消長盈縮之主。此下焦火候之謂也。

「中焦,如竈釜」者,凡飲食之滋,本於水穀,食多則體壯, 食少則身衰,正以胃中陽氣,其熱如釜。使其不然,則 何以朝食午即化,午食申即化,而釜化之速,不過如 此。觀竈釜之少一炬則遲化,一頃增一炬則速化,一 時火力不到,則全然不化,即其證也。故脾胃之化與 不化,及飲食之能與不能,亦總由陽明之氣強與不 「強,而陰寒之邪有犯與不犯耳。及其病也,則漸痞漸 脹,或膈或嘔,或十化其三五,或膨聚而不消,或吞酸 噯腐而食氣不變,或腹疼肚痛而終日不饑,或清濁 不分,或完穀不化。蓋化則無不運行,不化則無不留 滯,運行則為氣為血,留滯則為積為痰。」此其故,謂非 胃氣之不健乎?而何以不健,謂非火候之無力乎。今 見治痞治脹。及治吞酸噯腐等證。無論是熱非熱。動 輒呼為胃火。餘燼其幾。尚能堪否。此中焦火候之謂 也。

上焦如太虛者。凡變化必著於神明,而神明必根於 陽氣。蓋此火生氣,則無氣不至;此火化神,則無神不 靈。陽之在下則溫煖,故曰「相火以位。」陽之在上則昭 明,故曰「君火以明。」是以陽長則陰消,而離照當空,故 五官治而萬類盛。陽衰則陰勝,而陽為陰抑,故聰明 奪而神氣減。而凡人之聲色動定,以及智愚賢不肖 「之有不齊者何。莫非陽德為之用。」此上焦火候之謂 也。

此以三焦論火候,則各有所司,而皆歸之命門。蓋水 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此氣自下而上, 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化,此實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 之榮在根柢,竈釜之用在柴薪,使真陽不發於淵源, 則總屬無根之火矣。火而無根,即病氣也,非元氣也。 故《易》以「雷在地下而為復。」可見火之標在上,而火之 「本則在下。且火知就燥,性極畏寒,若使命門陰勝,則 元陽畏避,而龍火無藏身之地,故致遊散不歸,而為 煩熱格陽等病。」凡善治此者,惟從其性,但使陽和之 氣直入坎中,據其窟宅而招之誘之,則相求同氣,而 虛陽無不歸原矣。甘溫除大熱,正此之謂也。奈何昧 者不明此理,多以虛陽作實熱,不思溫養此火,而但 知寒涼可以滅火,安朢其尚留生意,而不使之速斃 耶。此實醫家第一活人大義,既從斯道,不可不先明 斯理。倘三焦有客熱邪火,皆凡火耳,固不得不除,而 除火何難。是本非正氣火候之謂也。學者於此,當深 明「邪正」二字,則得治生之要道矣。

《身經通考》
臣李瀠著

编辑

《三焦說》

编辑

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總領五臟六 腑。營衛經絡。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三焦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溢則為水,留 則為脹。」熱在上焦,因欬為肺痿。中焦因堅,下焦因溺 血,嗌腫,喉痹汗出,目銳皆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 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凡吐衄便溺諸血,皆三焦所生。

《補瀉應用藥品》

编辑

實火瀉之,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 以汗之,瓜蔕、滄鹽、虀汁、白礬、皂莢、梔子以吐之,大黃、 芒硝、元明粉以下之。虛火補之,上用人參、天雄、桂心, 中用人參、黃芪、丁香、木香、草果,下用附子、桂心、硫黃、 人參、沉香、烏藥、補骨脂。本熱寒之用涼藥,標熱散之 用解表藥。然三焦相火也,味甘補,苦瀉,氣熱補寒瀉。

《三焦體用》

编辑

三焦者,稟腎間動氣以資始,藉胃中穀氣以資生。水 穀自上焦而入,自下焦而出,膻中為氣海,又氣海在 臍下一寸半,故曰「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鍼灸
编辑

《靈樞》曰:「腸中不便,取三里,盛瀉之,虛補之。」

此病在三焦,而為「腸中不便」也。三焦之氣,蒸化水穀,《濟泌》別汁。水穀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是以腸中不便者,三焦之氣虛也。三焦之部署,在胃府上、中下之間,故獨取足陽明之三里。邪盛者瀉之,正虛者補之。

《千金方》曰:「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 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小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視其 結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管,取三里。 中焦膈氣聚痛好吐,灸厥陰腧穴,在第四椎兩邊各 相去一寸五分,隨年壯。

中焦寒,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灸大橫隨年壯。穴 在俠臍兩邊各二寸五分。

「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中寒熱。赤白泄痢。及腰脊 痛。小便不利。婦人帶下。」灸小腸腧五十壯。

三焦寒熱,灸小腸腧,隨年壯。

「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水道,隨年壯。」穴在俠屈骨相 去止寸,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俠兩邊各二 寸半。

臟腑門十七心包絡

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靈蘭祕典論》

编辑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心主包絡,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樂出焉。

《靈樞經》

编辑

《經脈篇》

编辑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 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 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 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 指出其端。是動則病心中熱,臂肘戀急,腋腫,甚則胸 脇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 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是動則病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經氣之病於外也,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蓋甚則從外而內,其有餘於內也。主心血而包絡代君行令,故主脈。是主脈之包絡,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蓋自內而外也。

心包絡經諸穴之圖

心包絡經諸穴之圖

《心包絡諸穴歌 》「手厥陰心包之脈,計有九穴而終。自天池天泉為始,逐曲澤郄門而通,間使行於內關,大陵近乎勞宮,既由掌握,抵於中衝。」

《分寸歌 》:「心包起自天池間,乳後一寸腋下三,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澤屈肘陷中央,郄門去腕方五寸,間使腕後三寸量,內關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後兩筋間,勞宮屈中名指取,中指之末中衝良。」

《經水篇》

编辑

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漳水有二:一出於上黨沾縣大黽谷,名為「清漳」;一出於上黨長子縣鹿谷山,名為「濁漳。」二漳異源,而下流相合。夫血者神氣,陰中之清,心所主也。合厥陰包絡而流行於經脈之中,猶二水之合流,故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

《海論篇》

编辑

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 迎。

膻中為氣之海,在膺胸之內,宗氣之所聚也。宗氣流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故其輸上在背之天柱,前在膺胸之人迎。

「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 不足以言。

膻中,宗氣之所居,上出於喉,以司呼吸,故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氣息悗亂,氣上逆,故面赤也。氣海不足則氣少,故不足於言

《扁鵲難經》

编辑

《心主與三焦為表裏》

编辑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 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 三焦為表裏,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手少陰與心主,各別為一脈,心主與三焦為表裏,俱有名而無形。以此一經,并五臟六腑,共十二經也。或問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虞庶云:「諸家言命門為相火,與三焦相表裏。」按《難經》只言手心主與三焦為表裏,無命門、三焦表裏之說。夫左寸火,「右寸金。左關木。右關土。左尺水。右尺火。」職之部位。其義灼然。於乎。如虞氏此說。則手心主與三焦相為表裏。而攝行君火明矣。

心包絡腑形象之圖

心包絡腑形象之圖

《身經通考》
臣李瀠著

编辑

《心包絡經說》

编辑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 三焦。《經》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謂心包也。其 經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粘而黃脂 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細筋如絲,與心肺相連者, 即包絡也。

心包絡病,笑不休,手心熱,心中大熱,面黃目赤心中 動,其餘見證與心臟同。

《補瀉應用藥品》

编辑

補用地黃,濕用肉桂,瀉用枳殼、烏藥,涼用梔子,引經 用柴胡、川芎以行上,青皮以行下。

臟腑門十八命門

编辑

《扁鵲難經》

编辑

《左為腎右為命門》

编辑

《三十六難》曰: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 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 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 故知腎有一也。

腎之有兩者,以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也。男子於此而藏精,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也。女子於此而繫胞,是得精而能施化,胞則受胎之所也。原氣,謂臍下腎間動氣,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也。此篇言非皆腎也。《三十九難》亦言左為腎,右為命門,而又云「其氣與腎通」,是腎之兩者,其實則一耳。

《命門與腎相通》

编辑

《三十九難》曰:五臟亦有六臟者,謂腎有兩臟也。其左 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繫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臟有六也。

此言腑有五,臟有六者,以腎之有兩也。腎之兩,雖有左右命門之分,其氣相通,實皆腎而已。

《明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命門臟賦》

编辑

命門下寄腎右,而絲系曲透膀廣之間。

命門即右腎,言「寄」 者,命門非正臟,三焦非正腑也。命門系屈曲下行,接兩腎之系,下尾閭附廣腸之右,通二陰之間,前與膀胱下口溲溺之處相並而出,乃是精氣所泄之道也。若女子,則子戶胞門,亦自廣腸之右,膀胱下口,相並而受胎,故精氣血脈腦,皆五臟之真,以是當知精血,來有自矣。

上為「心包。」而膈膜橫連《脂漫》之外。

心包即命門,其經手厥陰,其腑三焦,其臟心包絡,其部分在心下橫膈膜之上,豎斜膈膜之下,與橫膜相粘。其處黃脂漫包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此胞絡也。

配左腎,以藏真精,男女陰陽攸分。

命門為配成之官。左腎收血化精。運入藏諸命門。男以此而藏精。女以此而系胞胎。男子以氣為主。

「《坎》水用事,故蒸氣為精而色白。如帶火者,精亦能紅。女子以血為主,《離》火用事,故血盈為經而色紅;如挾痰氣者,經亦能白。」 「女人屬陰,陰極則必自下而上衝,故乳房大而陰戶縮也。男子屬陽,陽極則必自上而下垂,故陰物垂而乳頭縮也。蓋陽無形,陰有質,男子內陽而外陰,女子內陰而外陽。男子背屬陽而腹屬」 陰,女人腹屬陽而背屬陰。又男子督脈主事,自背尾閭行至齗交穴止,故血盛者感陽氣而髭鬚生;女子任脈主事,自小腹上行至咽喉而止,故不上與陽合而無鬚,宦官去勢亦無鬚,一理也。

《相》君火以繫元氣,疾病死生是賴。

相火之臟。元氣繫焉。凡病雖危。命脈有神者生。命脈無神者死。

風則肘臂攣急,腋下腫紅。

心包支脈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

氣。則胸膈支結。脅不舒泰。

心包脈起於胸中,下膈,歷絡三焦,故病有胸病及息賁者。

熱逼五心煩而目赤。善笑溲便亦難。

火盛故也

虛乏。四體軟。而頭旋耳痛。精力不銳。

火衰則土不運,而四體若無骨然。「頭旋」 者,命門系上透泥丸,陽虛則頭旋也。「耳痛」 者,腎開竅於耳虛,氣壅則痛,壅塞則聾也。「精力不銳」 者,交感精來不快,平時無力,不足以息。

血衰面黃。而心下崩且煩。

面色紫光者,腎無苦也。色黃黑者,腎衰也。《經》曰:「悲哀太甚,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蓋悲哀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包絡絕而陽氣內鼓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心下崩,謂心包內崩而下血也。

冷極陰痿。而肢體厥且痹。

腎氣冷極,前陰痿弱不舉,病則四肢發厥如冰,骨痛,為冷痹。

瀉以烏藥枳殼,補必蓯蓉「胡巴。」

瀉則烏藥、枳殼之類。補則「蓯蓉、胡盧巴、黃芪、沉香、肉桂之類。」

涼以黃蘗山梔,溫必附子肉桂。

涼用黃蘗、山梔、黃連、柴胡之類。溫用附子、肉桂、膃肭臍、川芎、補骨脂、沉香之類。

抑又疑「左右受病,同歸於膀胱。」

小便清利,脈沉而遲,是冷氣歸腎。「小便赤澀,脈沉而數」 ,是熱氣歸命門。而命門與腎脈同者,謂其所受病。同歸於膀胱一腑也。

冬夏司天,兩分於水火。

所以左屬水右屬火者,左尺膀胱停注腎水,右尺三焦腐熟穀食。俗呼「小便曰水,大便曰火」 ,水火之義較然。況六氣司天,左為寒水,司冬為寒;右為相火,司夏為暑。

蓋其同者,有形之質。均屬乎水。其異者,無形之火。不 同乎寒。司天既有寒暑之異。在人豈無水火之分。

腎合膀胱。左尺之脈純乎水。命合三焦。右尺之脈純乎火。

「似同而實異」者,陰陽之所以為妙也。「宜靜不宜動」者, 左右之所以相同也。

凡病莫非火之所為,火盛則熱怯虛勞,火衰則陽虛氣弱。左右之脈皆沉,診而貴乎沉滑。惟相火司令,則滑而帶浮。非其時而數且大者,皆謂火動。

《叔和》「脈不立,部同斷乎腎。丹溪圖不盡,意妙存乎心。」

《丹溪脈圖》,始補命門包絡。

《趙獻可醫貫》

编辑

《命門為人身之本》

编辑

命門在人身之中,對臍附脊骨,自上數下,則為十四 椎;自下數上,則為七椎。《經》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此 處兩腎所寄,左邊一腎屬陰水,右邊一腎屬陽水,各 開一寸五分,中間是命門所居之宮,即太極圖中之 白圈也。其右旁一小白竅,即相火也;其左旁之小黑 竅,即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屬無形之氣,相 火稟命於命門,真水又隨相火,自寅至申,行陽二十 五度;自酉至丑,行陰二十五度。日夜周流於五臟六 腑之間,滯則病,息則死矣。人生男女交媾之時,先有 火會而後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人生先生命門火。 此褚齊賢之言也,發前人之所未發。世謂父精母血, 非也。男女俱以火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子陽中有 陰,以火為主;女子陰中有陽,以精為主。謂陰精陽氣 則可。男女合此二氣交聚,然後成形,成形俱屬後天 矣。後天百骸俱備,若無一點先天火氣,盡屬死灰矣。 故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或又問曰:「如上所言,心為無用之物耶?古之聖賢未
考證
有不以正心、養心、盡心為訓,而先生獨欲外心以言

道,恐心外之道,非至道也。」余曰:「子細玩經文,自得之 矣。《經》曰:『神明出焉』。則所係亦重矣。豈為無用哉?盍不 觀之朝廷乎?皇極殿是王者向明出治之所也,乾清 宮是王者向晦晏息之所也,指皇極殿而即謂之君 身」可乎?蓋元陽君主之所以應事接物之用者,皆從 心上起經綸,故以心為主。至於棲真養息,而為生生 化化之根者,獨藏於兩腎之中,故尤重於腎,其實非 腎而亦非心也。

《彭用光體仁彙編》

编辑

《命門臟藥性》

编辑

命門乃手厥陰之經。

多血少氣。是病則手心熱也。其經起於天池穴。終於中衝穴。

傳手少陽三焦經也。故曰「手厥陰心包絡經。」流注從 胸走手,長二尺五寸,共七尺,是命門也。對腎一而為 二,左名腎,男子以藏精。右為命門,女子以繫胞。元氣 之根,精神之舍。

天錫曰:「人之初生,受胎之始,於任之兆。惟命門先具,有命門然後生心,心生血,有心然後生肺,肺生皮毛,有脾然後生腎,腎生骨髓,有腎則與命門合,二數備,故腎有兩岐也。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腎與命門,所生雖有先後之異,其氣亦相通。夫命門所生,自無為有作,諸神精之所舍,元氣繫之。故男子為藏精之處」 ,女子繫於胞囊,蓋精者,乃五臟六腑之精,若有餘則悉歸於腎,腎受精氣,故神出焉,《傳》曰「聚精會神」 者此也。

「受病同歸於膀胱。診候兩分於水火。」實則脈實。

潛溪曰:「命門受病,當辨水火之異。如小便清利,脈沉遲,是氣寒,屬腎水;小便赤澀,脈沉數,是氣熱,屬命門火。」 所受同者,謂命門與腎,同歸膀胱一腑也;所主異者,謂有寒熱之別,而一歸於寒水,一歸於相火也。右尺沉,診候命門。

是經也。配成之臟。號「心包。」屬命門。主相火,司暑熱。

左為腎右為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氣與腎通。既云氣通其脈同也。較此推之,五部分脈,亦當同腎部斷焉。庶不失經意耳。雖曰如是。學宜圓變體認。豈在執泥而已。

《本經補瀉溫涼藥》

编辑

補: 「沉香、黃芪、肉桂、肉蓯蓉、胡盧巴。 瀉: 烏藥、枳殼。」

溫: 「附子、川芎、肉桂、沉香、膃肭臍、補骨脂。」

涼: 黃連、黃蘗、柴胡、山梔仁。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柴胡。行上川芎、青皮。行下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编辑

《命門餘義》

编辑

命門之義,《內經》本無,惟越人云:「腎有兩者,非皆腎也, 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 之所繫,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也。」余以其義有未 盡,且有可疑,故著有《三焦胞絡命門辯》,附梓《類經》之 末,似已盡其概矣。然而猶有未盡者,恐不足以醒悟 後人,茲因再悉其蘊,條列於左。

一、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為水穀之海,均為五臟六 腑之本。然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 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而脾胃以 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然必春氣始於下,則三陽從 地起,而後萬物得以化生,豈非命門之陽氣在下,正 為脾胃之母乎?吾故曰:「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後天之」 氣也。命門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氣也。此其中固有 本末之先後。觀東垣曰:「補腎不若補脾。」許知可曰:「補 脾不若補腎。」此二子之說。亦各有所謂。固不待辯而 可明矣。

一、命門有火候,即元陽之謂也,即生物之火也。然稟 賦有強弱,則元陽有盛衰;陰陽有勝負,則病治有微 甚,此火候之所以宜辯也。以三焦論火候,則各有所 司,而何以皆歸之命門?不知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 之氣,藏於坎中,此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 化,此實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之榮在根柢,竈釜之 用在柴薪,使真陽不發於淵源,則總屬無根之火矣。 火而無根,即病氣也,非元氣也。故《易》以雷在地下而 為復,可見火之標在上,而火之本在下。且火知就燥, 性極畏寒,若使命門陰勝,則元陽畏避,而龍火無藏 身之地,故致遊散不歸,而為煩熱格陽等病。凡善治 此者,惟從其性,但使陽和之氣直入坎中,據其窟宅, 而招之誘之,則同氣相求,而虛陽無不歸原矣。故曰: 「甘溫除大熱」,正此之謂也。奈何昧者不明此理,多以 虛陽作實熱,不思溫養此火,而但知寒涼可以滅火, 安朢其尚留生意,而不使之速斃耶?此是醫家第一 活人大義,既從斯道,不可不先明此理。倘三焦有客 熱邪火,皆凡火耳,因不得不除。而除火何難。是本非 正氣火候之謂也。學者於此。當深明「邪正」二字。則得治生之要矣。

一命門有生氣,即「《乾元》不息之機也,無生則息矣。蓋 陽主動,陰主靜;陽主升,陰主降。惟動惟升,所以陽得 生氣;惟靜惟降,所以陰得死氣。故乾元之氣,始於下 而盛於上,升則向生也。坤元之氣,始於上而盛於下, 降則向死也。故陽生子中,而前升後降;陰生午中,而 前降後升。此陰陽之岐相間,不過如毛髮;及其竟也, 則謬以千里。」而死生之柄,實惟此毫釐升降之機耳。 又如水煖則化氣,化氣則升,無不生也;水寒則成冰, 成冰則降,無不死也。故腎氣獨沉,則奉生者少,即此 生氣之理也。至若人之生氣,則無所不在,亦無所不 當察。如臟腑有生氣,顏色有生氣,聲音有生氣,脈息 有生氣,七竅有生氣,四肢有生氣,二「便有生氣。」生氣 即神氣,神自形生,何不可辯?衰者速培,猶恐不生,尚 堪伐乎,而況其甚者乎?故明師察此,必知孰者已虧, 孰者猶可,孰者能益生氣,孰者能損生氣,孰者宜先 攻病氣,以保生氣,孰者宜先固生氣,以禦病氣。務思 病氣雖如此,生氣將如何見在?雖如此,日後將如何 使不有原始要終之明,則皆寸光之流耳。雖然,此徒 以斯道為言也,而斯道之外又有說焉。夫生氣者,少 陽之氣也。少陽之氣,有進無退之氣也。此氣何來?無 非來自根本;此氣何用,此中尤有元真。蓋人生所貴, 惟斯氣耳。而出入之權在呼吸,斯氣數之寶藏也。河 車之濟在轆轤,實轉運之神機也。其進其退,其得其 失,總在生息之間,而彭殤之途,於斯判矣。《經》曰:「得神 者昌,失神者亡。」即此生氣之謂也。予見遭剝於是者, 不可勝紀,故特明其義於此。

一命門有門戶,為一身鞏固之關也。《經》曰:倉廩不藏 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 者生,失守者死。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 水而從其類也。」又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 陰。」是可見北門之主,總在乎腎,而腎之政令,則總在 乎命門。蓋命門為北辰之樞,司陰陽之柄,陰陽和則 「出入有常,陰陽病則啟閉無序。故有為癃閉不通者, 以陰竭水枯,乾涸之不行也;有為滑泄不禁者,以陽 虛火敗,收攝之無主也。陰精既竭,非壯水則必不能 行;陽氣既虛,非益火則必不能固」,此固其法也。然精 無氣不行,氣無水不化,此其中又有可分不可分之 妙用,亦在乎慧者之神悟,有非可以筆楮盡言者。 一、命門有陰虛,以邪火之偏勝也。邪火之偏勝,緣真 水之不足也。故其為病,則或為煩渴,或為骨蒸,或為 欬血、吐血,或為淋濁、遺泄。此雖明是火證,而本非邪 熱、實熱之比。蓋「實熱之火,其來暴而必有感觸之故; 虛熱之火,其來徐,而必有積損之因。」此虛火實火之 大有不同也。凡治火者,實熱之火,可以寒勝,可以水 折。所謂熱者寒之也,虛熱之火,不可以寒勝,所謂勞 者溫之也。何也?蓋虛火因其無水,只當補水以配火, 則陰陽得平,而病自可愈。若欲去火以復水,則既虧 之水,未必可復,而並火去之,豈不陰陽兩敗乎?且苦 寒之物,絕無升騰之生氣,而欲其補虛,無是理也。故 予之治此,必以甘平之劑,專補真陰,此雖未必即愈, 自可無害。然後察其可乘,或暫以清解,或漸加溫潤, 必使生氣漸來,庶乎脾可健則熱可退,肺漸潤則嗽 漸寧,方是漸復之佳兆。多有得生者,若但知知蘗為 補陰,則愈敗其腎,而致泄瀉食減,必速其殆矣。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编辑

《論命門》

编辑

命門為十二經之主,《內經》已詳言之,余再取而尚論 者,蓋命門之經雖彰,而命門之旨尚晦也。命門既為 十二經之主,而所主者何主也?人非火不能生活,有 此火而後十二經始得其生化之機。命門者,先天之 火也。此火無形,而居於水之中。天下有形之火,水之 所尅;無形之火,水之所生。火尅於水者,有形之水也。 「火生於水者,無形之水也。然而無形之火,偏能生無 形之水;故火不藏於火,而轉藏於水也。」命門之火,陽 火也,一陽陷於二陰之間者也。人先生命門,而後生 心,其可專重夫心乎?心得命門而神明有主,始可以 應物;肝得命門而謀慮;膽得命門而決斷;胃得命門 而能受納;脾得命門而能轉輸;肺得命門而治節,大 腸得命門而傳導;小腸得命門而布化;腎得命門而 作強;三焦得命門而決瀆,膀胱得命門而收藏,無不 借命門之火以溫養之也。此火宜補而不宜瀉,宜於 水中以補火,尤宜於火中以補水,使火生於水,而還 以藏於水也。倘日用寒涼以伐之,則命門之火微,又 何能生養十二經耶?此《內經》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 危」,非重言命門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