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37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三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三十七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三十七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十七

  風門一

  黃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生氣通天論 陰陽別論 移精變氣論 玉版論要

  篇 八正神明論 風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五變篇 五色篇 論勇篇 百病始生篇 論疾診尺

  篇 刺節真邪篇 歲露論

  張機金匱要略中風病脈證治

  華佗中藏經風中有五生五死 論治中風偏枯之法 死候

  孫思邈千金方論雜風狀 風痱 風懿

  嚴用和濟生方中風

  劉完素六書中風 卒中暴死 風痱

藝術典第二百三十七卷

醫部彙考二百十七 编辑

風門一 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陰陽應象大論》
编辑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風傷筋。

此言能生我者,亦所能害我也。

《生氣通天論》
编辑

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 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風邪直透於肌腠,風者善行而數變,入於肌腠,則及經脈,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偏枯,或成積聚,或入腑而生,或干臟而死,邪氣淫溢,不可勝論,故曰:「風者百病之始也。」人能順蒼天清靜之氣,而調攝其元神,則肉腠固密,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四時之序,而能順養者也。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陽氣者。外衛於皮膚。充塞於四體。如汗出而只半身沮濕者。是陽氣虛而不能充身遍澤。必有偏枯之患矣。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風為陽邪,客於膚表,則淫傷於氣矣。陽氣傷則精自出。風邪內通肝氣,肝藏血,肝受邪則傷血矣。

《陰陽別論》
编辑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三陽三陰者,太陽、太陰之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棄不能如常。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陽氣虛則為偏枯,陽虛不能養筋則為痿。脾屬四支,故不舉。

《移精變氣論》
编辑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 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 得,邪氣乃服。」

「八風」者,八方之風,觸五臟邪氣,病發「五痹」者,五臟痹也。草蘇之枝,莖旁枝也;草荄之枝,根旁枝也。蓋蘇荄為本,而旁枝為末,病以五臟為本,而經俞筋骨為標。五臟有病,則以蘇荄治之。如邪在經脈之外者,則以草蘇草荄之枝治之,是以本治本,而以末治標也。

《玉版論要篇》
编辑

「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逆行一過,不復可數」,《論要》 畢矣。

風寒客於人,始傷皮毛,而內舍於肺,肺傳之肝,肝傳之脾,脾傳之腎,腎傳之心,逆行一過則死矣,不復如順行之循環無端之可數也。

《八正神明論》
编辑

「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 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 而避之勿犯也。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如月建在子,風從北方來,冬氣之正也;月建在卯,風從東方來,春氣之正也;月建在午,風從南方來,夏氣之正也。月建在酉,風從西方來」,秋氣之正也。如春夏之交,風從東南來;夏秋之交,風從西南來;秋冬之交,風從西北來,春冬之交,風從東北來,此四方四維之正氣,主生長萬物者也。從其衝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衝後來者,從衝犯之方而來,如太乙居子,風從南方來,火反衝水也;太乙居卯,風從西方來,金來犯木也。故以八方之位,以候八風之正氣,候八節之虛邪,四時之氣所在。如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又如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

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此皆氣之所在,以時而調之也。八方之虛邪,主殺主害者,謹候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也。」

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 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身之虛,血氣虛也。天之虛,虛鄉之邪風也。兩虛相感,故邪氣至骨,而入傷五臟。」上工調其九候而救之,始弗能傷害其性命。天忌者,太乙徙居中宮,乃天道所當避忌之日。太乙,北極也,斗杓所指之辰,謂之月建,即氣令所主之方。如冬至四十六日,月建在北,太乙居叶蟄之宮,叶蟄,坎宮也;立春四十六日,居天留,天「留艮宮也。春分四十六日居倉門,倉門震宮也。立夏四十五日居陰洛,陰洛巽宮也。夏至四十六日居天宮,天宮離宮也。立秋四十六日居元委,元委坤宮也。秋分四十六日居倉果,倉果兌宮也。立冬四十五日居新洛,新洛乾宮也。明日復居叶蟄之宮,曰冬至矣。」此太乙一歲所居之宮也。又太乙日遊,以冬至之日,居叶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太乙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移日者,始移宮之第一日也。如太乙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其日大禁者也。徙入中宮日者,乃九日中之第五日也。其日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氣主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脇腋骨下及肢節。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又「身形之應九野,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脇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頭首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左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大禁,太乙所在日,及諸戊己,是謂天忌,宜避鍼刺。」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 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 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 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 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 「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所謂虛邪者,乃八方虛鄉所來之邪氣,其入於身也深。所謂「正邪」者,八方之正氣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其中人也淺,是以逢人之汗出,腠理開,而後入於肌腠絡脈之間。然其中人也亦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虛邪入深,則搏於筋骨,傷人五臟。故《上工》救其萌芽始發,見其灑淅動形而即治之,不使有傷三部九候之氣,是為上工也。「已成」者,入傷榮衛,而病已成;「已敗」者,三部九候之氣,已為邪所傷敗。《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者,因邪病而敗之也。上工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故能知其所在,即於病脈處而守其真氣之門戶,則邪自去矣。

《風論》
编辑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 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 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風乃陽動之邪,而人之表裏陰陽、血氣臟腑,又有虛有實。故「其為氣也,善行而數變。」因其善行數變,是以或為寒熱,或為偏枯,或外在於形身,或內至干臟腑。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洩, 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 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 能食,名曰寒熱。」

此論風邪客於膚腠而為寒熱也。皮膚肌腠之間,乃三焦通會元真之處。「風邪客之,則氣不內通,邪不外泄。風動之邪,善行而數變,動而腠理開,則元氣弛而洒然寒變,而腠理閉,則邪熱留而胸膈

悶。其為寒也。則三焦虛而食飲衰。其為熱也。則邪熱甚而肌肉鑠。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正氣為邪所傷。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也。名曰寒熱。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 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 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風者虛鄉不正之邪風,故曰「風」、曰邪、曰傷、曰中。葢言不正之風,或傷之輕,或中之重也。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

五臟之氣,外合於四時,故各以時受病者,病五臟之氣也。如風中於經俞,則內連臟腑,故亦為臟腑之風,病五臟之經也。

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門戶」者,血氣之門戶也。如風各入其門戶,而中其血氣者,則為「偏枯」,謂偏入於形身之半也。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於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 然,致有風氣也。

風乃東方之生氣,能生長萬物,亦能害萬物,故為百病之長。至其變化無常,故為病不一,如春時之非東風,夏時之非南風,或從虛鄉來之剛風、謀風之類,皆其變化而為他病也。風邪之客於人,無有常處。如風氣客於皮膚之間則為寒熱,客於脈中則為寒中、熱中,客於臟腑則為臟腑之風,循於風府則為腦風,入於頭系則為「目風。」無有常處,而致有風氣也。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欬短氣,晝 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風為陽邪,開發腠理,故多汗。風氣傷陽,邪正不合,故惡風。肺金色白而主氣,其變動為欬,風邪迫之,故時欬短氣也。晝則陽氣盛而能勝邪,故差。暮則氣衰,故病甚。眉上乃闕庭之間,肺之候也。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 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心為火臟,風淫則火盛,故脣舌焦而津液絕。風化木,木火交熾,故善為怒嚇。心主舌,病甚則舌本強而言不可快,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故診驗在口。口者,兼脣舌而言也。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 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肝開竅於目而主泣,故善悲。風木合邪,則火熱盛而嗌乾,肝氣病,故善怒也。怒勝思,故時憎女子。目者肝之官也,故診在目下。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 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脾主肌肉四肢,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氣病也。足太陰之脈,屬脾絡胃,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所診在鼻。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 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風邪干腎,則水氣上升,故面痝然浮腫,風行則水渙也。腎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炲,煙煤黑色也。腎主藏精,少陰與陽明會於宗筋。風傷腎氣,故隱曲不利。水氣上升,故黑在肌上。水乘土也。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 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胗,形瘦而腹大。

頸有風池、風府,乃經脈之要會,故頸多汗。胃腑受邪,故飲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也。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腹脹滿,是以形寒則䐜脹。飲冷則泄者,胃氣虛傷也。胃者肉,其應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靈樞經》
编辑

《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

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故曰: 「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 於經。」

邪氣者,風雨寒暑,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濕乃水土之氣,故中於身半以下,然無有恆常,或中於陰,或中於陽,或溜於經,或溜於腑,或入於臟,

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 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 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 中其經。

「諸陽之會,皆在於面」者,精陽之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也。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此手足三陽之絡,皆循項頸而上於頭面,循頭項而下於胸脅肩背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臟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 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 往。

陰陽俱感,外內皆傷也

考證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之中身

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 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風寒暑濕燥火六者,天之正氣。而偏寒、偏熱、偏濕、偏燥,故曰「正邪。」

肺脈微緩,為痿瘻偏風。

病在皮膚為肺寒熱。病在血脈為寒熱鼠瘻。在分腠則為偏風。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也。

《五變篇》
编辑

黃帝曰:「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願聞其故。」少 俞曰:「善乎哉問!請論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礪刀削 斲。材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 交節,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 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質之多少,而 各異耶?夫木之蚤花先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 而葉萎;久曝大旱,則脆木薄皮者,枝條汁少而葉萎; 久陰淫雨,則薄皮多汁者,皮潰而漉。卒風暴起,則剛 脆之木,枝折杌傷;秋霜疾風,則剛脆之木,根搖而葉 落。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於人乎?」黃帝曰:「以人應木, 奈何?」少俞曰:「木之所傷也,皆傷其枝。枝之剛脆而堅, 未成傷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 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

形之皮膚肌腠筋骨,有厚薄堅脆之不同,故邪舍有淺深,而其病各異。即五臟之病消癉,腸胃之有積聚,亦因形之皮膚肌肉而病及於內也。故以木之皮汁堅脆多少方之。陰陽者,木之枝榦皮肉也;交節而缺斧斤者,比人之皮弛肉脆,而骨節之堅剛也。是以一木之中,尚有堅脆之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耶?木之皮厚枝脆者,比人之皮不緻密膚腠疎也。木之多汁少汁者,比皮膚之津液多少也。木之蚤花先葉者,木氣外敷而不禁風霜也。皮薄多汁者,遇久陰淫雨則潰而漉,剛脆之木,遇卒風暴起,則枝折杌傷。葢「汁多者,不宜陰雨;剛脆者又忌暴風。以比人之腠理疎者漉汗,剛直多怒者消癉也。木之傷,皆傷其枝,枝之剛脆者易傷,而堅者未成傷也。人亦因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而常為病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肉不堅,腠理疎,則善病風。」黃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 也?」少俞答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 皮不緻者。腠理疎。」此言其渾然者。

津液充於皮腠。如皮潰理疎。則津洩而為汗矣。太陽之氣主皮膚。如膕肉不堅而無分理。無分理者粗理也。則皮不緻密。腠理疎而渾然汗出矣。

《五色篇》
编辑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 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 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地者,面之下部,名地閣」也。風乃天氣,故常候於闕庭,寒濕者地氣,故候在地部。風乃陽邪,故其色薄澤,寒濕者陰邪,故其色沖濁。言風寒濕邪,可并於脈中,可入於臟腑,而為卒死之不救。

《論勇篇》
编辑

黃帝曰:「四時之風,病人如何?」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 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 青色薄皮弱肉,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不勝 冬之虛風也。」黃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 厚肉堅,固不傷於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 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 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 感於寒。外內皆然乃病。

薄皮弱肉,則臟真之氣虛,而不能勝四時之虛風矣。不傷於四時之風者,謂土旺於四季也。不病長夏之風者,謂土主於長夏也。設有皮厚肉堅,而傷於四時之風者,必重感於寒也。色黑而皮厚肉堅之為病者,必重感於寒,外內皆然。乃病,謂外受天之寒邪,內傷腎臟之水氣也。

《百病始生篇》
编辑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 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 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 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 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虛邪傷形,而正邪傷氣也。正邪者,天之正氣,寒暑濕燥火也。蓋天有此六氣,而人亦有此六氣,是以正邪中氣,同氣相感也。故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傷人者,傷人之形也。

《論疾診尺篇》
编辑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

津液淖澤於皮膚。故尺膚滑。其淖澤者。知風在於皮膚而鼓動其津液也。脂者肌肉文理間之脂膜。「尺膚澤脂」者。風在於肌肉間也。此以尺膚之淖澤滑濇。而知風邪之淺深也。

《刺節真邪篇》
编辑

《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 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者也。正 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 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 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 去。」

所受於天者,先天之精氣。穀氣者,後天水穀之精氣,合并而充身者也。正氣者,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此天地之正氣也。虛風者,從虛鄉來之賊風,傷人正氣,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與真氣合而自去。蓋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 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 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 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 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往來,行則 為痒,留而不去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洒淅」動形,故搏於皮脈肉筋骨,而為痹攣癰痒。陰勝則為寒,寒則真氣去,有傷衛氣,則為不仁,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 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邪氣偏客於形,傷其榮衛。則真氣去而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蓋偏枯者。邪直傷於筋骨也。

《歲露論》
编辑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故有寒 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賊 風邪氣,因得以入乎?將必須八正虛邪,乃能傷人乎?」 少師答曰:「不然。賊風邪氣之中人也,不得以時,然必 因其開也,其入深,其內極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閉 也,其入淺,以留;其病也,徐以遲。」

八風之中人也。有寒風而有暑風。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然賊風邪氣之中人也。葢因人氣之虛實開闔。而入有淺深。不因寒暑之開閉也。

黃帝曰:「有寒溫和適,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其故何 也?」少師答曰:「帝弗知邪入乎?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 急,其故常有時也。」黃帝曰:「可得聞乎?」少師曰:「人與天 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 氣積,肌肉充,皮膚緻,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 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 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 髮殘,焦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 病人也卒暴」

衛氣盛,則肌肉充,皮膚緻,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而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理者,肌肉之文理,乃三焦通會之處,故曰「焦理。」煙垢者,火土之餘也。三焦主火,肌肉主土,故焦理薄則煙垢落,謂肌肉減,腠理開則肌腠之氣亦消散也。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答曰:三虛 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黃帝曰:「願 聞三虛。」少師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 賊風所傷,是謂三虛。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帝曰: 「願聞三實。」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 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實。」

「逢年之虛者,六氣司天,在泉之不及也;逢月之空」者,月郭空之時也;「失時之和者,四時不正之氣也。」夫衛氣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是年之虛,月之空,時之違和,皆主衛氣失常。葢衛氣者,衛外而為固也。衛氣虛,則腠理疎,而邪氣直入於內,故為暴病卒死。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

《中風病脈證治》
编辑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 微而數。中風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 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 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 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 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沫。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 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痒而。《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肺死臟,浮 之虛,按之弱如葱葉下無根者死。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復 花湯主之。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 心死臟,浮之實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 而短氣。

「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覆盃。潔潔狀如搖者死。

《華佗中藏經》
编辑

風中有五生五死 编辑

風,中有五者,謂心、肝、脾、肺、腎。五臟之中,其言生死各 不同。心風之狀,汗自出而好偃仰臥,不可轉側,語言 狂妄者生,宜於心俞炙之。若脣面青、白、黃、黑、赤,其色 不定,眼瞤動不休,心絕者不可救,過五日即死矣。肝 風之狀,青色圍目額,坐不得,倨僂者可治。若喘目直, 脣面俱青者死,肝風宜於肝俞灸之。脾風之證,一身 通黃,腹大而滿,不嗜食,四肢不收,或可治者,手足不 青而面黃,不然則脾風,宜於脾俞灸之。腎風者,腰腳 痛,重視,脅下未生黃點者可治,不然則死矣。腎風宜 灸腎俞也。肺風者,胸中氣滿,冒昧汗出,鼻不聞香臭, 喘而不得臥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言者,不可治,七八 日死。肺風宜於肺俞灸之。凡診其風,「脈滑而散者風 也。緩而大,浮而緊,軟而弱,皆屬風也。」又風之病,鼻下 赤黑相兼,吐沫身直者,七日死。又中風人口噤筋急, 脈遲者生,脈急而數者死。又心脾俱中風,即舌強不 能言者也。肝腎中風,則手足不遂。風之厥,皆由中於 四時不從之氣,故為病焉。有癮疹者,有偏枯者,有失 音者,有歷節者,有癲厥者,有疼痛者,有《聾瞽》者,有《瘡 癩》者,有脹滿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 痒者,有狂妄者,皆起於風也。其脈浮虛者,自虛而得 之。實大者,自實而得之。弦緊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 飲酒而得之。癲厥者,自勞而得之。手足不遂者,言語 蹇失者,房中而得之。癮疹者,自痹濕而得之。歷節疼 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聾盲瘡癩者。自五味飲食冒 犯禁忌而得之。千端萬狀。莫離於五臟六腑而生矣。 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論治中風偏枯之法》
编辑

人病中風偏枯,其脈數而面乾黑黧,手足不遂,言語 蹇澀,治之奈何?在上則吐之,在中則瀉之,在下則補 之,在外則發之、溫之、按之、熨之。吐謂出其涎也,瀉謂 通其塞也,補謂益其不足也,發謂發其汗也,溫謂驅 其濕也,按謂散其氣也,熨謂助其陽也。治各合其宜, 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脈浮則發之,滑則吐之,脈伏而 「澀則瀉之。脈緊則溫之。脈遲則熨之。脈閉則按之。」要 察其可否。故不能一揆治者也。

「風寒暑濕之邪中人,或痛痒,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 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澀,或 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側,或 行步而不能言語,或不能行步而左偏枯,或右壅滯, 或上不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臟腑閉塞,或左右 手疼痛,或病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 或昏昧而不醒。其於脈候證治之法。亦各不同焉。

死候 编辑

病中風。痿厥不仁。脈緊急者死。

病風人脈緊數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不 然則生。

《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

《論雜風狀》
编辑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 懿,四曰風痹。夫諸急卒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 悟,宜速與續命湯,依腧穴灸之。夫風者,百病之長,岐 伯所言四者,說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變,智不亂, 病在分腠之間,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 復也。

「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言微可知,則可 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彊不能言。」病 在臟腑,先入陰,後入陽。治之先補於陰,後瀉於陽。發 其汗,身轉輭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凡風多從 背,五臟腧入,諸臟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氣息,又冒諸 臟故也。肺中風者,其人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 者,肺風之證也。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 尚可治,急灸肺腧百壯,服續命湯,小兒減之。若色黃 者,此為肺已傷,化為血矣,不可復治。其人當妄言,掇 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死。若為急風邪所 中,便迷漫恍惚,狂言妄語,或少氣惙惙不能復言,若不求師,即治宿昔而死,即覺,便灸肺腧及膈腧、肝腧 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也。若涎唾出不收者。既灸 當並與湯也。諸陽受風。亦恍惚妄語。與肺病相似。然 著緩。可經久而死。

肝中風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 微有青者,肝風之證也。若脣色青,面黃,尚可治,急灸 肝腧百壯,服續命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此為 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

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 者,心風之證也。若脣正赤,尚可治,急灸心腧百壯,服 續命湯。若脣或青或白,或黃或黑者,此為心已壞為 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不可復治,五六日死。一云旬日死 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身通黃,吐鹹汁出者, 尚可治,急灸脾腧百壯,服續命湯。若目下青,手足青 者,不可復治。

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 粢餅大者,尚可治,急灸腎腧百壯,服續命湯。若齒黃 赤,鬢髮直,面土色者,不可復治。

大腸中風者,臥而腸鳴不止,灸大腸腧百壯,可服續 命湯。賊風邪氣所中則傷於陽,陽外先受之,客於皮 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入傳於絡脈,絡脈滿則輸 於大經中成病,歸於六腑則為熱,不時臥止為啼哭, 其脈堅大為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按之則痛也。 經絡諸脈旁支去者,皆為孫脈也。

風邪客於肌膚,虛癢成風疹瘙瘡。風邪入深,寒熱相 搏,則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氣去則偏枯。邪客機關 中即攣,筋中亦然。邪淫於臟,夢臟大形小;淫於腑,夢 臟小形大。邪隨目系入腦,則目轉眩,邪中精則散,視 見兩物。風邪入臟,寒氣客於中,不能發,則瘖瘂喉痹 舌緩,不時服藥鍼灸,風逐脈流入臟,使人卒瘖緩縱, 噤痙致死。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癲。陽邪入陰病 則靜。陰邪入陽病則怒。

若因熱食,汗浴通,腠理得開,其風自出,則覺肉中如 針刺,步行運力欲汗,亦如此也。

凡覺肌肉中如刺,皆由腠理閉,邪氣閉在肌中,因欲 出也,宜解肌湯則善。

夫目瞤動,口脣動,偏喎,皆風入脈故須急服小續命 湯,將八風散磨神明白膏、丹參膏,依經針灸之。

風痱 编辑

夫風痱者,卒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遂而彊直者是也。 治之以伏龍肝五升為末,冷水八升,和攪取汁飲之, 能盡為善。

凡欲醫此病,當知先後次第,不得謾投湯藥,以失機 宜,非但殺人,因茲遂為痼疾。已既得之,當進三味竹 瀝飲,少似有勝,更宜常進湯也。竹瀝飲子,患熱風者, 必先用此制其熱毒。

古人皆準病根冷熱以制方,今人臨急,造次搜尋,即 丸散多不驗。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熱,乃可檢方, 用無不效。湯藥既爾,丸散亦然。凡風之發也,必由熱 盛,故有竹瀝、葛汁等諸冷藥焉。後之學者,不能仔細 識其方意,故有此論,具而述之。其人無密室者,不可 與療。以強人居室不密,尚中風邪,況服藥之人乎。

風懿 编辑

脾脈絡胃。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係舌本。今 心脾二臟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

《宋嚴用和濟生方》
编辑

中風 编辑

經云:「風者,百病之長也。」由是觀之,中風在傷寒之上, 為病急卒。岐伯所謂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 三曰風懿,四曰風痹,言最重也。外有五臟諸風,皆載 之於《千金》,茲不復敘。大抵人之有生,以元氣為根,榮 衛為本。根本強壯,榮衛和平,腠理緻密,外邪客氣,焉 能為害。或因喜怒憂思驚恐,或飲食不節,或勞役過 「傷,遂致真氣先虛,榮衛失度,腠理空疎,邪氣乘虛而 入。及其感也,為半身不遂,肌肉疼痛,為痰涎壅塞,口 眼喎邪,偏廢不仁,神智昏亂,為舌強不語,頑痹不知, 精神恍惚,驚惕恐怖,或自汗惡風,筋脈攣急,變證多 端。治療之法,當推其所自。若內因七情」而得之者,法 當調氣,不當治風;外因六淫而得之者,亦先當調氣, 然後依所感六氣,隨證治之,此良法也。但髮直吐沫, 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眼閉口 開,聲如鼾睡,遺尿不知人者,皆不可治。

《金劉完素六書》
编辑

中風 编辑

經云:「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者也。」風本生於熱, 以熱為本,以風為標。凡言風者,熱也。叔和云:熱則生 風,冷生氣,是以熱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是養血也。 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 汗下各得其宜,然後可治。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 有中臟中腑之說。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 雖合汗下,亦不可過也。仲景曰:「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其氣,亡陰則損其形。」《經》曰:「血氣者,人 之神不可不謹養也。」初謂表裏不和,須汗下之,表裏 已和,是宜治之在經也。其中腑者,面加五色,有表證, 脈浮而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或 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臟者,脣吻不收, 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祕 結,或眼合直視,搖頭口開手撒,遺溺痰如拽鋸,鼻鼾, 皆曰中臟也,其治多難。《經》曰:「六腑不和,流經為癰;五 臟不和,九竅不通。」若外無留結,內無不通,必知在經 也。初證既定,宜以大藥養之,當順時令而調陰陽,安 臟腑而和榮衛,察病「機,審氣宜,而亦有愈者。若風中 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中臟者,則大便 多祕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表裏證已定,別無他變, 故以大藥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 滯九竅。雖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 服大藥,能自愈也。」中風濕者,夏月多有之,其證身重 如山,不能轉側,宜服除濕去熱之藥,可灸不可鍼。今 具六經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疾,以一歲為 總,以六經為別。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桂附, 又於六經隨證細分加減。自古名醫,不能越此。 凡中風必先審六經之候,慎勿用大熱藥烏附之類。 故陽劑剛勝,積火燎原,為消狂瘡腫毒之屬,則天癸 竭而榮衛涸,是以中風有此誡。故《經》所謂:「邪風之至, 疾如風雨。」《易》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若感之淺者,留 於肌膚;感之深者,達於骨髓。蓋禍患之機,藏於細微, 非常人之豫見。及其至也,雖智者不能善其後。是以 聖人之教下,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故中風者, 俱有先兆之證。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痲木不仁, 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 《經》曰:「肌肉蠕動,名曰微風。」宜先服八風散、愈風湯、天 麻丸各一料為效。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陰、陽明經風, 多著此經也。先服祛風滌熱之劑,辛涼之藥,治內外 之邪。是以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 毛。」是止於萌芽也。故初成獲愈。固久者伐形。是治病 之先也。

「中風之人,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既得自汗,則 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 煩熱愈甚,當候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證乃陽 明,大忌利小便,須當識此。凡中風之人多能食者,蓋 甲己化土,脾盛故能食,由是多食則脾氣愈盛,土尅 制腎水,水虧則病增劇也。急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 能自愈。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尅脾,脾受敵,求助 於食。《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是也。當瀉肝木,治風 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效也。

中風之人,不宜用龍、麝、犀珠,譬之提鈴巡於街,使盜 者伏而不出,益使風邪入於骨髓,如油入麪,莫能出 也。若痰潮不省,昏憒不知事,宜用此藥下其痰涎。 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加減,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內 經》去云:「開則淅然寒,閉則熱而悶。」如暴中風邪,宜先以 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如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 主之。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主之。已上二證,皆太 陽經中風也。

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主之。中風有汗,身 熱不惡風,葛根、續命主之。已上二證,陽明經中風也。 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主之。中風有汗無熱,桂枝 續命主之。此證少陰經中風也。中風六證混淆,繫之 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痲木不仁,宜羌活連𧄍、 續命主之。

古之續命混淆,無六證之別。今各分經療治,又分經 鍼刺之。

「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 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 筋自榮,大秦艽湯主之。

「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 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三化湯主之。

法曰:「四肢不舉,俗曰癱緩。」故《經》所謂:「土太過,則令人 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 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非肝腎經虛。 何以明之?《經》所謂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 不舉。王注云:「三陰不足,發病為偏枯;三陽有餘則為 痿易。」易,為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其治則瀉,令氣 弱陽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 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故脾病四 肢不用。四肢皆禀氣於胃,而不能至經,必因於脾,乃 得禀受也。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禀水 穀,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 用焉。其治可補,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 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愈風湯,以行導諸 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然 治病之法,不可失其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 通利,如此為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如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仆。

衛氣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分肉之間,衛氣行 處,風與衛氣相薄,俱行肉分,故氣道澀而不利。氣道 不利,風熱內鬱,衛氣相持,內膹䐜而瘡出。衛氣被風, 鬱不得伸,凝而不行,則肉不仁也。謂皮肉𤸷而不知 寒熱,痛癢如木石也。

卒中暴死 编辑

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斯由平日衣服飲食,安處 動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惡,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則 氣變興衰而為病也。或心火暴甚,而腎水衰弱,不能 制之,熱氣怫鬱,心神昏冒,則筋骨不用,卒倒而無所 知,是為僵仆。甚則水化制火,熱甚生涎,至極則死,微 則發過如故,至微者,但眩瞑而已。俗云:「暗風由火甚」 制金,不能平木,故風木自甚也。或風熱甚而筋惕,或 瘛瘲僵仆,口出涎沫,俗云風癇病。欲知病有兼風者, 陰陽變化之道也。故陰陽相搏,剛柔相摩,五行相錯, 六氣相盪,變而為病,則無窮矣。大法:子能制鬼賊,則 已當自實,而與子同為病者,不必皆然。由乎六氣陰 陽,同異不等,故《經》曰:「風熱火同陽,寒」燥濕同陰,又燥 濕小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故反同其 風熱也。故火熱勝,金衰而風生,則風能勝濕,熱能耗 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凡 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 也。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風癱瘓者,非 謂肝朮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由乎 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 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 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 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若微則但僵仆,氣血流 通,筋脈不攣緩者,發過如故。或熱氣太盛,鬱結壅滯, 氣血不能宣通,陰氣暴絕,則陽氣後竭而死。或即不 死而偏枯者,由經絡左右雙行,而熱甚鬱結,氣血不 得宣通,鬱極乃發。若一側得通,則否者,痹而癱瘓也。 其人已有怫熱鬱滯,而氣血偏行,微甚不等,故《經》言: 「汗出偏沮,令人偏枯。」然汗偏而出者,由怫熱鬱結,氣 血壅滯故也。人卒中,則氣血不通而偏枯也。所謂「肥 人多中風」者。蓋人之肥瘦。由血氣虛實使之然也。氣 為陽而主輕微;血為陰而主形體。故西方金北方水, 為陰而剛也。東方木南方火,為陽而柔也。故血實氣 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所以肥者能耐,下同。寒不能熱, 瘦者能熱不能寒,由寒則傷血,熱則傷氣,損其不足, 則陰陽愈偏,故不能也。損其有餘者,以使平調,故能 之矣。故瘦者腠理疎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 熱,故多為勞嗽之疾也。俗以為卒暴病甚而為熱勞, 徐久病微而為冷勞者,是以遲緩為言,而病非冷也。 識其證候,為熱明矣。但熱有微甚,或言肥人多中風 由氣虛,非也。所謂腠理緻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 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故卒中。故肥人反勞者,由暴 然亡液,損血過極。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 而鬱結不通。所謂中風口噤,筋脈緊急者,由陽熱暴 甚於內,亢則害承乃制,津液湧溢,聚於胸膈,熱燥以 為痰涎。初虞世言:「涎者,乃遍身之脂脈津液也。」然陽 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因而成燥。肝主於筋, 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液還聚於胸膈,則筋太燥。 燥筋主於收斂,勁切緊濇,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 口噤。或《破傷中風》亦同,但以從微至甚,而不偏枯也。 夫破傷中風之由,因瘡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 怫熱因之遍體,故多發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難通 泄,故陽熱易為鬱結。而熱甚則生風,不已則表傳於 裏。亦由觸冒寒邪,而怫熱鬱甚周身,似為傷寒之疾, 不解則表傳於裏也,但有風熱微甚,兼化之殊耳。大 法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裏氣尚平者,善 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 弦,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衝結滯,榮衛宣通而愈,猶 傷寒表熱怫鬱,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也。凡用辛熱 開衝風熱結滯,或以寒藥佐之尤良,免致藥不中病, 而風熱轉甚,猶《傷寒論》熱藥發表不中效,則熱轉甚 也。故夏熱用麻黃桂枝湯類熱藥發表,須加寒藥,不 然則熱甚發黃或斑出矣。故發表諸方,佐以黃芩、石 膏、知母、柴胡、地黃、芍藥、梔子、茵陳、葱白、豆豉之類寒 藥,消息用之。如世以甘草、滑石、葱、豉寒藥發散甚妙, 是以甘草甘能緩急,溫能潤燥;滑石淡能利竅,滑能 通利;葱辛甘微寒,豉鹹寒潤濕,皆散結緩急,潤燥除 熱之物,因熱服之,而元府鬱結宣通,則怫熱無由再 作,病勢雖甚,而不得頓愈者,亦獲小效而無加害。此 方散結,無問上下中外,但有益而無損。散結之方,何 必辛熱耶?若破傷中風,表不已而漸入於裏,則病勢 漸甚。若裏未太甚,而在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 鬱滯之寒藥調之,或微加治風辛熱藥,以意消息之。 若裏勢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惕搐「搦,涎唾 稠粘,胸腹滿塞,而或便溺閟結,或時汗出,脈洪數而弦也。」然汗出者,由風熱鬱甚於裏,而表熱稍罷,則腠 理疎泄,而心之火熱從汗出也。《大法》,風熱怫鬱,因汗 而解者,乃裏熱出之於表,因汗而結散,熱去則氣和 而愈。若不解者,乃風熱鬱甚於裏,而未出表,故雖汗 泄而熱不退,則不能解,猶陽「明證熱甚於裏,則日晡 潮熱,大汗雖出,熱不退而不能解也,故當大承氣湯 下其裏熱也。今火熱極甚,筋勁急而口噤,風熱加之, 故驚而搐,風熱燥并,鬱甚於裏,故煩滿而或閟結。」法 宜除風散結,以寒藥下之,使鬱滯流通,而後以退風 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而熱退結散,則風自愈矣。嗚 呼!俗醫所治,破傷中風,不明淺深,但以半熱燥藥,任 其天命而已。若始覺風熱鬱結於表,而裏尚平,未傳 也。或以寒物佐之亦隹。如《至寶丹》治風痹,雖用硫黃、 鍾乳、桂心、木香辛熱之類,是亦能令開結也。佐以牛 黃、腦子、苦參、芒硝之類,以使結散而無復鬱也。況《至 寶丹》乃散風熱鬱痹之寒藥,凡治風熱結滯,宜戒「熱 藥過甚,早令導引按摩,自不能者,令人以屈伸按摩, 使筋脈稍舒緩而氣通行,及頻斡牙關,勿令口噤,若 緊噤則常以橛當之,勿損牙齒,免致口噤,粥藥不能 下也。」及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 溢胸膈,燥爍,而瘛瘲昏冒僵仆也。或驚風者,亦由心 火暴甚而制金,不能平木,故風火相搏,而昏冒驚悸 潮搐也。凡此諸證,皆由熱甚而生風燥,各有異者,由 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謂中風,或筋緩者,因其 風熱勝濕而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緩不收而痿痹, 故諸膹鬱病痿,皆屬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 則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握, 足得血而能步。夫燥病血液衰少也,而又氣血不能 通暢,故病然也。或云:「筋攣有力,則為實熱;筋緩不收, 則為虛寒。」或謂寒主收引,而熱主舒緩,則筋攣為寒, 筋緩為熱者,皆誤也。凡治諸風方,通言主療筋脈攣 緩,豈分寒熱虛實之異?然筋攣雖勢惡而易愈,諸筋 緩難以平復也。或云:中風為肝木實甚,大忌臟腑脫 泄。若脾胃土氣虛損,受肝木鬼賊之邪而當死,當溫 脾補胃,土實則肝木不能尅,乃治未病之法,所謂似 是而非也。或云肝為中州,而當溫者,亦誤也。所以寒、 暑、燥濕風火六氣,應於十二經絡臟腑也。以其本化 則能補之,相反則能泄之。然脾胃土本濕也,濕氣自 甚,則為積飲痞隔,或為腫滿。以藥燥去其濕,是謂瀉 其脾胃土之本也。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成消 渴者,土濕之氣衰也,宜以寒溫之藥,補陰瀉陽,除濕 潤燥,而土氣得平,是謂補其脾土之本也。故仲景言 「傷寒裏熱太甚,而胃中乾涸煩躁者,以調胃承氣湯 急下之,救其胃氣」,所以陰陽異用,而寒濕同性。然土 為陰,故異於風熱燥也。土為萬物之母,水為萬物之 元,故水土同在於下,而為萬物之根本也。如地乾而 無水濕之性,則萬物根本不潤,而枝葉皆衰矣。《經》言: 「動物神機為根在於中。」故食入於胃,而脾為變磨,布 化五味,以養五臟之氣,而敷榮百骸,根本乃固。然胃 中水穀潤澤而已,亦不可太過與不及,猶地之旱澇 也。故五臟六腑,四支百骸,受氣皆在於脾胃之濕潤。 《經》言「積濕成熱」,豈可以溫藥補於濕土也?溫屬春木, 正以勝其土濕。或以臟腑不分六氣,而為假令之濕, 一概言陽氣盛而熱為實,陽氣衰而寒為虛者,乃寒 熱陰陽之虛實,而非五行興衰尅伐之道也。然臟腑 經絡,不必本氣興衰而能為病,六氣互相干「而病也。」 假令胃寒為虛冷者,是胃中陰水實而陽火虛也,當 大溫補胃中陽火之虛,而退其陰水之實,豈可以胃 土本虛,而補其濕也?夫補瀉脾胃之本者,燥其濕則 為瀉,潤其燥則為補。今夫土本濕也,若陽實陰虛,風 熱勝其水濕而成燥者,則為水濕衰,可以退風散熱, 養液潤燥,而救其已衰之陰濕,若反以溫補,欲令臟 腑無壅塞,不亦妄謬之甚耶?或言中風由腎水虛冷 者,誤也。蓋陰水既衰,則陽火自盛,而熱豈能反為寒 耶?以證驗之,則為熱明矣。或云:中風既為熱甚,治法 或用烏附之類熱藥,何也?答曰:欲令藥氣開通經絡, 使氣血宣行,而無壅滯也。然亦以消風熱、開結滯之 類寒藥佐之,可以制其藥之熱。若服峻熱藥而熱證 轉加者,不可服也。鬱結不通,而強以攻之,則陰氣暴 絕而死矣。故諸方之中,至寶、靈寶丹最為妙藥。今詳 《本草》言至寶丹之藥味合而為一,乃寒藥也。靈寶丹 雖用溫熱之味,而復用寒物制之,參而為一,亦平藥 也。況皆能散風壅,開結滯,而使氣血宣通,怫熱除而 自愈。世方雖有治風之熱藥。當臨時消息。適其所宜。 扶其不足。損其有餘。慎不可但以峻熱攻痹。而反絕 其已衰之陰氣也。

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人居一氣,道在其中矣。外有 八風之相盪,內有喜怒之交侵,真氣內弱,風邪襲之。 風之傷人,或為寒熱,或為疼痛,或為偏枯,或為拘攣, 其候不一。風者善行而數變,此乃風者百病之始,萬 病之長。若內不能通,外不得泄,此謂病生於變亂,或失音而昏冒,或口目而喎斜,可用三聖散吐之。或不 知人事,或牙關緊急,藥不能下者,煎三聖散鼻內灌 之,吐出涎沫,口自開也。次服無憂散、通解丸、通聖涼 膈、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消風散熱,除濕潤燥養 液之寒藥,排而用之。切忌雞、豬、魚、兔、油膩、酒酢、蕎麪 動風之物,及引痰之食。

風痱 编辑

內奪而厥,舌瘖不能言,二足廢不為用。腎脈虛弱,其 氣厥不至,舌不仁。《經》云:瘖痱足不履用,音聲不出者。 地黃飲子主之。

暴瘖卒瘂也。金肺主聲,故五行惟金響。金應於乾,乾 為天,為陽,為健,為動。金本燥,為涸,為收,為斂,為勁切, 為剛潔,故諸能鳴者,無越此也。凡諸發語聲者,由其 形氣之鼓擊也,鼓擊者,乃健動之用也。所以謂物寒 則能鳴者,水實制火,火不尅金也。其或火旺水衰,熱 乘金肺,而神濁氣鬱,則暴瘖無聲也。故《經》言:「內奪而 厥,則為瘖痱」,此腎虛也。痱者,廢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