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58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五十八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五十九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五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三十八

  痰門一

  黃帝素問至真要大論 五常政大論 六元正紀大論 氣交變大論

  靈樞經論疾診尺篇

  張機金匱要略痰飲

  孫思邈千金方痰論

  朱肱活人書痰飲

  嚴用和濟生方痰飲

  劉完素六書積飲

  張從政儒門事親飲當去水溫補轉劇論 痰病 吐法

  朱震亨心法痰病

  格致餘論痰病似祟論

  平治會萃痰病吐法

  虞摶醫學正傳痰飲論

  戴思恭證治要訣停飲伏痰

  樓英醫學綱目痰飲

  王綸明醫雜著老痰

  李梴醫學入門痰分新久 百病兼痰 辨色 火熱為因 食酒為因 痰

  飲有五 虛證

  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

  趙獻可醫貫痰論

藝術典第二百五十八卷

醫部彙考二百三十八 编辑

痰門一 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至真要大論》
编辑

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飲積心痛。

太陰在泉辰戌歲飲積心痛,寒濕上乘也。

太陰之勝,獨勝則濕氣內鬱,飲發於中,胕腫於上。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飲發於中。

此火土相合而淫於歲半以前。獨勝者,陰濕之氣復勝於歲半以後,濕氣在中,故內鬱而迫於下焦。飲發於中,胕腫於上者,水邪之從下而中,中而上也。復者,謂受所勝之氣勝制鬱極而復發。

《五常政大論》
编辑

太陽司天,濕氣變物,水飲內稸。

太陽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故生水濕之病。

《六元正紀大論》
编辑

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

此春病之常也。

太陰所至為稸滿。

此夏病之常也。

少陰司天之政,四之氣,民病飲發。

感濕熱之氣。故飲發。

土鬱之發,民病飲發注下。

皆感濕土之氣而發。

《氣交變大論》
编辑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甚則飲發,中滿食減。

「在地為土,在天為濕,故諸甲之歲,土運太過,雨濕流行。」飲者,脾氣不能轉輸而為痰飲水飲也。中滿食減,土虛而不能主化也。此淫太甚,則反虛其本位而自傷,故於「四季月之十八日,土氣得位之時,而反變生此病也。」

《靈樞經》
编辑

《論疾診尺篇》
编辑

《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

如枯魚之鱗者。皮膚起寒粟也。寒者。水之氣。此水邪泆飲於內。故寒色見於外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

痰飲 编辑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 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欬唾引痛,謂 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 疼重,謂之溢飲;欬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 之支飲。」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 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水在腎,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欬嗽則輒已。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 留飲。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 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苦虛,脈 偏弦者,飲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 氣丸亦主之。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 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脈浮而細滑,傷飲。

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 之。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 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朮防己湯主之。虛者即 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朮防己湯去石膏 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小半夏湯主之。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圓主之。」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 之。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沬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 主之。

欬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

夫有支飲家。欬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 歲。宜十棗湯。

久欬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 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 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 此屬支飲。

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動痰飲。

《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

《痰論》
编辑

凡心下有水者,築築而悸,短氣而恐,其人眩而癲。先 寒即為虛,先熱即為實。故水在於心,其人心下堅,築 築短氣,惡水而不欲飲。水在於肺,其人吐涎沫,欲飲 水。水在於脾,其人少氣,身體盡重。水在於肝,脅支滿, 嚏而痛。水在於腎,心下悸。

夫病人卒飲水多,必暴喘。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 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苦虛耳。 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支飲亦喘而 不能眠,加短氣,其脈平也。留飲形,不發作,無熱,脈微 煩滿,不能食,脈沉滑者,留飲病。病有留飲者,脅下痛 引缺盆,嗽轉甚,其人欬而不得臥,引項上痛,欬者如 小兒瘛瘲狀。夫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 節痛,其脈沉者,有留飲者也。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 冷,大如手,病人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飲在胸中,久者 缺盆滿,馬刀腫,有劇時,此為氣飲所致也。膈上之病, 滿喘欬吐,發則寒熱背痛,惡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 身瞤,劇,必有伏飲,病人一臂不隨,時復轉移在一臂, 其脈沉細,此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其脈虛者,為微 勞,榮衛氣不周故也,冬自瘥。

十棗湯治病懸飲者。若下後。不可與也。凡上氣汗出 而欬者。此為飲也。

小青龍湯病溢飲者。當發其汗。《范汪》用大青龍湯。

《宋朱肱活人書》
编辑

痰飲 编辑

中脘有痰,亦令人增寒發熱,惡風自汗,胸膈痞塞,有 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耳。余常見濕痰鬱於 項背,或麻或強,脈浮滑,但不浮緊耳。

《嚴用和濟生方》
编辑

痰飲 编辑

飲凡有六,即懸飲、溢飲、支飲、痰飲、留飲、伏飲,《巢氏》載 之詳矣。龐安常云:「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 水。」誠哉斯言。以此思之,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 流通,決無痰飲之患;調攝失宜,氣道閉塞,水飲停於 胸腑,結而成痰。其為病也,證狀非一,為喘為欬,為嘔 為泄,為眩運、心嘈、怔忡、為寒熱疼痛,為「腫滿攣。」 為癃閉痞隔,未有不由痰飲之所致也。診其脈偏 弦為飲,浮而滑,亦為飲也。觀夫治飲之法,或下、或汗, 或溫或利,此固定法。愚者之見,溫利之差,可以無害汗下之錯,為病不淺矣。不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氣 順則津液流通,痰飲運下,自小便中出。有病喜吐痰 唾,服八味丸而作效者,亦有意焉。王叔和云:「『腎寒多 唾』。蓋腎為水之官,腎能攝水,腎氣溫和,則水液運下, 腎氣虛寒,則邪水溢上其間用山茱萸、山藥輩,取其 補;附子、肉桂,取其溫;茯苓、澤瀉,取其利。理亦當矣。臨 病之際,又加詳審焉。」

《金劉完素六書》
编辑

積飲 编辑

積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則消散,得濕則不 消,以為積飲也。土濕主否故也。

酒性大熱而引飲冷,冷與熱凝於胸中,不散而成濕, 故痰作矣。甚者宜吐之,吐後服五苓甘露勝濕去痰 之劑。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编辑

《飲當去水溫補轉劇論》
编辑

留飲止證也,不過蓄水而已。王氏《脈經》中派之為四, 痰飲、懸飲、支飲、溢飲、《千金方》又派之為五,皆觀病之 形狀而定名也。今予皆不論。此論飲之所得,其來有 五:有憤鬱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慮而得 之者,有痛飲而得之者,有熱時傷冷而得之者。飲證 雖多,無出於此。夫憤鬱而不得伸,則肝氣乘脾,脾氣 不化,故為留飲。肝主慮,久慮而不決,則飲氣不行;脾 主思,久思而不已則脾結,故亦為留飲。人因勞役遠 來,乘困飲水,脾胃力衰,因而嗜臥,不能布散於脈,亦 為留飲。人飲酒過多,腸胃已滿,又復增之,脬經不及 滲泄,久久如斯,亦為留飲。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飲寒 水,本欲止渴,乘快過多,逸而不動,亦「為留飲。」人若病 飲者,豈能出此五者之外乎?夫水者,陰物也,但積水 則生濕,停酒則生燥,久則成痰。在左脅者同肥氣,在 右脅者同息賁,上入肺則多嗽,下入大腸則為瀉,入 腎則為涌水,濯濯如囊裹漿,上下無所故。在太陽則 為支飲,皆由氣逆而得之。故濕在上者目黃面浮,在 下者股膝腫厥,在中者,支滿痞隔痰逆。在陽不去者, 久則化氣;在陰不去者,久則成形。今之用方者,例言 飲為寒積,皆用濕熱之劑以補之燥之。夫寒飲在中, 反以熱藥從上投之,為寒所拒,水濕未除,反增心火, 火既不降,水反下注,其上焦枯,其下寒慄。《內經》曰:「出 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詎不信夫。況 乎留飲,下無補法,氣方隔塞,補則轉增,豈知《內經》所 謂留者攻之,何後人不師古之甚也?且以白朮參苓 飲者,服之尚加閉塞,況燔鍼艾火,其痞可知。前人處 五飲丸三十餘味,其間有礬石、巴豆、附子、烏頭,雖是 下攻,終同燥熱,雖亦有寒藥相參,力孤無援。故今代 劉河間依仲景十棗湯製三花神祐丸,而加大黃、牽 牛。新得之疾,下三五十丸,氣流飲去。昔有病此者,數 十年不愈。予診之,「左手脈三部皆微而小,右手脈三 部皆滑而大。微小為寒,滑大為燥。」余以瓜蔕散湧其 寒痰數升,汗出如沃;次以導水禹功去腸胃中燥垢 亦數升,其人半愈。然後以淡劑流其餘蘊,以降火之 劑開其胃口,不踰月而痊。夫黃連、黃蘗可以清上燥 濕,黃芪、茯苓可以補下滲濕,二者可以收後,不可以 先驅。復未盡者,可以苦葶藶、杏仁、桑白皮、椒目,逐水 之藥,伏水皆去矣。夫治病有先後,不可亂投,邪未去 時,慎不可補也。大邪新去,恐反增其氣,轉甚於未治 之時也。昔河內有人病飲,醫者斷為脾濕,以木香、牽 牛二味散之,下十餘行,因紿,病人復變散為丸。又下 十餘行,復變丸為散。又十餘行,病者大困,睡幾一晝 夜,既覺腸胃寬闊,惟思粥食少許,日漸愈。雖同斷為 濕,但補瀉不同,其差至此。《內經》曰:歲土太過,雨濕流 行,腎水受邪,甚則飲發中滿。太陽司天,濕氣變物,水 飲內蓄,中滿不食。註云:此年太陰在泉,濕監於地,病 之原始,地氣生焉。少陰司天,濕土為四之氣,民病鼽 衄飲發。又土鬱之發,民病飲發注下,胕腫身重。又太 陰所至為積陰否隔。又太陰所至稸滿。又太陰之勝, 與太陰之復,皆云飲發於中。以此考之,土主濕化不 主寒,水主寒化不主濕。天多黅雨,地有積潦,皆以為 水在《內經》屬土。冰霜凝沍,風氣淒凜,此水之化也。故 曰:「丑未太陰濕土,辰戌太陽寒水」,二化本自不同,其 病亦異。夫濕土太過,則飲發於中,今人以為脾土不 足,則軒岐千古之書,可從乎?不可從乎?

痰病 编辑

凡人病痰發者,其證蓋有五焉:一曰風痰,二曰熱痰, 三曰濕痰,四曰酒痰,五曰沫痰。諸痰在於膈上,使頭 目不能清利,涕唾稠黏,或欬吐喘滿,或時發潮熱,可 用獨聖散吐之,次服加減飲子,或搜風丸、涼膈散,間 而服之。《內經》曰:「所謂流濕潤燥之義也。」

凡人病痰證有五: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 曰酒痰,五曰食痰。諸痰在胃口上焦,毒熏於頭者,諸 陽之會於首也。故令病人頭重目澀,涕唾稠黏,或欬 嗽喘滿,時發寒熱,可用赤小豆湯吐之,吐後各隨其證而治之。可服消風去熱,導濕化痰,如《通聖》加半夏 導氣之劑,豈不妙哉!如新暴風痰者,形寒飲冷;熱痰 者,火盛制金。濕痰者,停飲不散。可服加減連𧄍飲子、 除濕丹、無憂散。亦有酒痰者,解毒三聖丸主之。五者, 食痰可用漢防己丸,丹砂選而用之。若依法服之,決 有神效。

吐法 编辑

痰在胸膈之上,大滿大實,非吐安能得出?仲景曰:「大 法春宜吐。」蓋春時陽氣在上,人氣與邪氣亦在上,故 宜吐也。涌吐之藥,或丸或散,中病即止,不必盡劑,過 則傷人。然則四時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時也,但仲 景言其大法耳。今人不得此法,遂廢而不行。試以名 方所記者略數之。如仲景《傷寒論》中以蔥白豆豉湯 吐頭痛,梔子厚朴湯吐懊憹,瓜蔕散吐傷寒六七日, 因下後腹滿無汗而喘者,《本事方》稀涎散吐膈實中 滿,痰嗽失音、牙關緊閉,如喪神守,《萬全方》以鬱金散 吐頭痛眩運、頭風惡心。《普濟方》以追風散吐口噤不 開、不省人事,以皂角散吐涎潮。《總錄方》以常山吐瘧。 《孫尚方》以三聖散吐狂。《神驗方》吐舌不正。《內經》曰:「高 者越之。」王冰曰:上盛不已,奪而吐之。仲景曰:宿食在 上脘者,當吐之。又如宿飲酒積在上脘者,亦當吐之。 又曰:病人手足厥冷,兩手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 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當吐之。予今 用吐法,皆是仲景方中瓜蔕散吐傷寒頭痛。用蔥白 豆豉湯以吐雜病頭痛。或單瓜蔕散,名獨聖,加茶末 少許,以吐痰飲,加全蠍,稍以吐兩脅肋刺痛,濯濯有 聲者,《內經》所謂「濕在上者,以苦吐之」,其是之謂歟。今 人亦有用吐者,然或中或否,或涌而不能出,或出而 不能止。豈知上涌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 縱卷舒。近有醫工吐一婦人,半月不止,涎至數斗,命 懸須臾,倉惶失計,求予解之。予煎麝香湯下咽立止。 或問麝香何以止吐,予謂之曰:瓜苗聞麝即死,今吐 藥瓜蔕,所以立解也。如藜蘆吐不止者,解以蔥白湯; 石藥吐不止者,解以甘草貫眾湯;惟草木吐者,解以 麝香。考之《本草》,吐藥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蔕、茶葉、梔 子、黃連、苦參、大黃;辛苦而寒者,有鬱金、常山、藜蘆甘 苦而寒,有地黃汁。苦而溫者,有木香、遠志、厚朴辛苦 而溫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溫者,有穀精草、蔥根鬚辛 而寒者,有輕粉;辛甘而溫者,有烏頭、附子尖酸而寒 者,有晉礬、綠礬、虀汁。酸而平者,有銅綠。甘酸而平者, 有赤小豆。酸而溫者,有飯漿。酸辛而寒者,有膽礬。酸 而寒者,有白米飯;辛酸而溫者;有皂角,甚鹹而寒者; 有食鹽、青鹽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溫者,有參蘆, 甘辛而熱者;有蠍梢。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膽礬、瓜 蔕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頭尖有毒,外二十六味 皆吐藥之無毒者,各對證擇而用之。此法宜先少服, 不涌,漸次加之。余之撩痰者,以釵股雞翎探引不出, 以虀汁投之,投之不出,再探之,且投且探,無不出者。 吐至昏眩頭痛者,飲以冰水立解。如無冰水,新汲水 亦可飲。壯者一吐而安,弱者可三四次吐之,庶無損 也。有吐之次日頓快者,有轉甚者,蓋吐之傷而未平 也。俟數日,再當涌之。如覺渴者,新水瓜梨及涼物皆 不禁,惟禁食飽厚饌乾脯難化之物。心火既降,中脘 沖和。陰道必強。大禁房勞。大憂大怒。謹守禁忌。不信 浮言。真知病證。決可吐者。然後吐之。庶萬全也。

《朱震亨心法》
编辑

痰病 编辑

脈浮當吐。久得脈濇。卒難開也。必費調理。大凡治痰。 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易生而多。

「濕痰用蒼朮、白朮;熱痰用青黛、黃連、黃芩;食痰用神 麴、麥芽、山樝;風痰用南星;老痰用海石、半夏、䒷蔞、香 附、五倍子,作丸服。」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瀉亦不能去。 風痰多見奇證,濕痰多見倦怠軟弱,若氣實痰熱結 在上者,吐難得出。痰清者屬寒,二陳湯之類,膠固稠 濁者,必用吐。熱痰挾風,外證為多,熱者,清之,食積者, 必用攻之。兼氣虛者。用補氣藥送下。痰因火盛逆上 者。以攻火為先。白朮黃芩、軟石膏之類。

內傷挾痰,必用參、芪、白朮之屬,多用薑汁傳送,或加 半夏,虛甚加竹瀝,中氣不足,加參、朮。

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脾虛者宜補脾氣,清 中氣,以運痰降下,二陳湯加白朮之類,兼用升麻提 起。

中焦有痰與食積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 便攻。若攻之盡。則虛矣。

痰成塊,或吐咯不出,兼氣鬱者,氣濕痰熱者,皆難治。 痰在腸胃間者,可下而愈。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法 中就有發散之義焉。

假如癇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舍,舍空則痰生也。血 氣入在舍,而拒其神,不能歸焉。

血傷必用薑汁傳送。黃芩治熱痰,假其下火也。竹瀝 滑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藥大治頑痰。二陳湯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 下藥,在上加引上藥。

凡用吐藥。宜升提其氣便吐也。如防風、山梔、川芎、桔 梗、芽茶、生薑虀汁之類。或用瓜蔕散。

凡風痰病,必用風痰藥,如白附子、天麻、雄黃、牛黃、片 芩、殭蠶、豬牙皂角之類。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 吐下後方用藥。

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成窠囊一邊行極妙。痰挾瘀血, 遂成窠囊。

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山梔子、黃連、黃 芩之類。噫氣吞酸,此食鬱有熱,火氣上動,以黃芩為 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紅為使,熱多加青黛。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皮裏膜外,非薑汁、 竹瀝不可導。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痰結核在喉中, 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藥加鹹藥軟堅之味,䒷蔞仁、杏 仁、海石、桔梗、連𧄍,少佐𥐚、硝,以薑汁、蜜和丸噙服。 海粉即海石。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 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藥。枳實瀉痰,能衝牆倒 壁。小胃丹治膈上痰熱。風痰、濕痰,肩膊諸痛,能損胃 氣。食積痰實者,用之不宜多。參萸丸能消痰。

「喉中有物,咯不出,嚥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輕者 用䒷蔞輩。氣實必用荊瀝、 天花粉,大能降鬲上熱痰。痰在膈間,使人顛狂,或健 忘,或風痰,皆用竹瀝,亦能養血,與荊瀝同功。治稍重 能食者,用此二味,效速穩當。二瀝治痰結在皮裏膜 外,及經絡中痰,必佐以薑汁、韭汁,治血滯不行,中焦 有飲,自然汁冷,吃兩三銀盞,必胸中煩躁不寧後愈。 凡痰之為患,為喘欬嘔利、眩運嘈雜,怔忡驚悸,寒熱 痛腫,痞隔壅塞,或胸脅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 為冰冷,四肢痲痹不仁,皆痰飲所致。善治痰者,不治 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古方 治痰飲,用汗、吐、下、溫之法,愚見不若以順氣為先,分 導次之。王隱君云:「痰清白者為寒,黃而濁者為熱。」不 知始則清白,久則黃濁。清白稀飲漬於上,黃濁稠黏 凝於下,嗽而易出,則清而白;欬而不能出,則黃濁結 滯。若咯唾日久,濕熱所鬱,上下凝結,皆無清白者,甚 至帶血,血敗則黑痰,為關格異病,人所不識。又清白 者氣味淡,日久者漸成惡味,酸辢、腥、臊、焦苦不一 百病,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 紅,不作膿,痰注也。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

《格致餘論》
编辑

《痰病似祟論》
编辑

血氣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 血氣兩虧,痰客中焦,妨礙升降,不得運用,以致十二 官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以邪治之,其人必 死。吁哉冤乎!誰任其咎?憲幕之子傅兄,年十七八時, 暑月因大勞而渴,恣飲梅漿,又連得大驚三四次,妄 言妄見,病似邪鬼。診其脈,兩手皆虛弦而帶沉數。予 曰:「數為有熱虛,弦是大驚。又梅酸之漿鬱於中脘,補 虛清熱,導去痰滯,病乃可安。」遂與人參、白朮、陳皮、茯 苓、芩、連等濃煎湯,入竹瀝、薑汁與服,旬日未效,眾皆 尤藥之不當。余脈之,知其虛未完與痰之未導也。仍 與前方入荊瀝,又旬日而安。外弟歲,一日醉飽後亂 言妄語妄見,詢之係伊亡兄附體,言生前事甚的。乃 叔在邊叱之曰:「非邪也,乃食腥與酒太過,痰所為耳。」 灌鹽湯一大碗,吐痰一二升,汗因大作,困睡一宵而 安。又金氏婦壯年暑月赴筵歸,乃姑詢其坐次失序, 遂赧然自愧,因成此病,言語失倫,其中又多間一句, 曰:「奴奴不是,脈皆數而弦。」余曰:此非邪,乃痰病也。但 與補脾清熱導痰,數「日當自安。」其家不信,邀數巫者, 噴水而呪之,旬餘而死。或問曰:「病非邪而邪,治之何 遽至於死?」余曰:暑月赴宴,外境蒸熱,辛辣適口,內境 鬱熱,而況舊有積痰,加之愧悶,其痰與熱,何可勝言。 今乃驚以法尺,是驚其神而血不寧也;噴以法水,是 實其體,密其膚,使汗不得泄也。汗不泄則蒸熱內燔, 血不得寧,則陰消而陽不能獨立也,不死何俟?或曰: 「《外臺祕要》有禁呪一科,庸可廢乎?」予曰:移精變氣,乃 小術耳,可治小病。若內有虛邪,外有實邪,當用正大 之法,自有成式,昭然可考。然符水惟膈上熱痰,一呷 涼水,胃熱得之,豈不清快,亦可取安。若內傷而虛,與 冬令嚴寒,符水下咽,必冰胃而致害,彼鬱熱在上。熱 邪在表。須以汗解。卒得清冷。膚腠固密。熱何由解。必 致內攻。陰陽離散。血氣乖爭。去死為近。

《平治會粹》
编辑

《痰病吐法》
编辑

吐法兼用芽茶、虀水、薑汁、酢少許,䒷蔞散少許,加防 風、桔梗,皆升動其氣便吐也。

《吐法》用附子尖、桔梗蘆、人參蘆、瓜蔕、藜蘆、艾葉、芽茶 等藥。此皆自吐,不用手探,但藥但湯皆可吐。

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於不通風處行此法。蘿蔔子半升擂和,以漿水一椀,濾去柤,入少油與蜜,旋至半, 溫服後以鵝翎探吐。」凡用鵝翎,須以桐油浸,卻以皂 角水洗去肥,曬乾用之。

又法:用蝦帶殼半斤,入醬、蔥、薑等料物煮汁,先吃蝦, 後飲汁,以翎勾引吐,必須緊勒肚腹。

《明虞摶醫學正傳》
编辑

《痰飲論》
编辑

《內經》曰:「諸氣膹鬱,皆屬肺金。」蓋肺氣鬱則成熱,熱盛 則生痰。丹溪曰:自熱成積,自積成痰,痰挾瘀血,遂成 窠囊。此為痞痛噎膈翻胃之次第也。王隱君曰:「痰證 古今未詳,方書雖有懸飲、留飲、支飲、痰飲諸飲之異, 而莫知其為病之源。或頭風目昏,眩運耳鳴;或口眼 蠕動,眉稜耳輪搔痒;或四肢遊風腫硬,似痛非痛;或 為齒頰痒痛,牙牀浮腫,而痛痒不一;或噯氣吞酸,嘈 雜嘔噦;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嚥之不下,色似煤炲, 形如破絮、桃膠、蜆肉之類;或心下如停冰雪,心頭冷 痛時作;或夢寐奇怪鬼魅之狀;或足腕痠軟,腰背卒 痛;或四肢骨節煩疼,並無常所,乃至手麻臂痛,狀若 挫閃;或脊中有掌大一塊如冰」之寒痛者;或渾身習 習如蟲行者;或眼沿澀痒,口糜舌爛,甚為喉閉等證。 又或遶項結核,似𤻤非𤻤;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 噎塞煩悶,有如煙氣上衝,頭面烘熱;或為失志顛狂, 中風癱瘓;或為勞瘵、風痹、腳氣之候;或心下怔忡驚 悸,如畏人將捕;或喘嗽嘔吐;或嘔冷涎綠水、黑水。甚 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其為內外疾病百端,皆痰之 所致也。蓋津液既凝為痰飲,而洶湧上焦,故口燥嗌 乾。流而之下,則大小便閉塞,面如枯骨,毛髮焦乾,婦 人則經閉不通,小兒則驚癇搐搦。治法宜先逐去敗 痰,然後看虛實調理,故製沉香滾痰丸,為通治三焦 痰飲之要藥也。愚竊以其論證固詳,不問虛實,而一 概以峻藥攻之,恐未中肯綮也。蓋資稟有厚薄,病邪 有淺深,一或失手,何以收救?故丹溪曰:「治痰用利藥 過多,致脾氣虛,則痰反易生。」又曰:中焦有食積與痰 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便攻,攻盡則愈虛 而病劇。夫滾痰丸止可投之於形氣壯實、痰積膠固 者,若體氣虛弱之人,決不可輕用。

《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

停飲伏痰 编辑

飲凡有六,懸、溢、支痰、留伏、痰飲,特六飲之一耳。人病 此而止曰痰飲者,蓋停既久,未有不為痰,多因氣道 閉塞,津液不通。譬如溝渠壅遏,積淹停滯,則倒流逆 上,瘀濁臭穢,無所不有。若不疏決溝渠,而欲澄治已 壅之水而使之清,無是理也。

凡為喘欬、嘔泄,眩運、心嘈,怔忡驚悸,寒熱痛腫,痞膈 壅閉,或胸脅間瀝瀝有聲,或背心一片如水,冷皆飲 之所致。如水之壅有瘀濁臭穢,故善治痰者,不治痰 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並宜「蘇 子降氣湯、導痰湯各半貼和煎,或小半夏茯苓湯」加 枳實、木香各半錢吞五套丸。或以五套丸料依分兩 作飲子煎服尤好。平居皆無他事,只有痰數口,或清 或堅,宜二陳湯、小半夏茯苓湯。痰多間進青州白丸 子,和來復丹服來白丸。如和以八神來復丹,即名「青 神丸。」此非特治痰飲尤甚,療喘嗽嘔吐,呃逆、翻胃。若 服藥未效者,二生湯加木香半錢。若頑涎隨氣逆上, 不為藥解,當自下部利之,宜五膈寬中散,加半夏半 錢,吞破飲丸,仍佐以半硫丸。恐大便復祕,飲利不盡, 半硫丸當常服。若大便先不因藥自利,及老人虛人, 當利其小便,宜小半夏茯苓湯,改用赤苓而倍之,或 導痰湯加豬苓半錢。

痰飲眩運,及成飲厥者,宜別加木香二生湯,吞青州 白丸子,和靈砂丹,名青金丹。或吞養正丹、半硫丸。 痰飲流入四肢,令人肩背痠疼,兩手軟痹。《醫悮》以為 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薑黃各半錢。

病痰飲而變生諸證,不當為諸證牽掣,妄言作名,且 以治飲為先,飲消則諸證自愈。有卒然昏悶,口眼喎 斜,似中而實非中,四肢戰曳,身如浮雲,似虛而實非 虛,皆痰飲所為也。又有腎虛寒不能攝水,致水邪溢 上,故作痰飲,宜八味丸。

其人素有痰飲,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導痰湯 下「五套丸。」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痰飲 编辑

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煙灰黑色,舉目便知,不 待切脈。眼黑而頰赤者,熱痰也;面大黃色,亦熱痰也。 外證必煩滿膈熱,口乾思冷,大便祕結,小便赤熱,久 必生風,或眩運耳鳴眼花,多虛證。治之而用熱藥,服 久必脈大實,發大熱而中風,可急下之。眼黑而行走 呻吟,舉動艱難者,入骨痰也。其證遍體骨節疼痛,眼 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濕痰也。眼 黑而氣短促者,驚風痰也。左右關脈大者,膈中有痰 也,可吐之,怕吐者,消息下之。凡人背上一條如線而寒起者,宜吐下之。

凡痰病,百藥不效,其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用「妙應 丸」加減法。驚痰加硃砂二錢,又加全蠍,每用八九丸, 常與之,三五服去盡。酒痰加雄黃、全蠍各二錢,每服 十丸。熱痰加盆硝等分,每服三兩丸。寒痰加胡椒、丁 香、蠍、桂各等分,每服二十五丸。

痰之為病,「或偏頭風,或雷頭風,或太陽頭痛,眩運如 坐舟車,精神恍惚,口眼瞤動,眉稜耳輪俱痒,頷腮四 肢遊風腫硬,似疼非疼,渾身燥痒,搔之則癮疹隨生, 皮毛烘熱,色如錦斑,齒頰似痒似痛,而疼無定所,滿 口牙浮,痛痒不一,噯氣吞酸,鼻聞焦臭,喉間豆腥氣, 心煩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噴嚏 而出;或因舉動而唾,其痰如黑墨破絮,桃膠蜆肉;或 心下如停冰,閉滯妨悶,噯嚏連聲,狀如膈氣;或寢夢 刑戮,刀兵劍戟;或夢入人家,四壁圍繞,暫得一竇,百 計得出,不知何所;或夢在燒人地上,四面煙火,枯骨 焦氣撲鼻,無路可出;或不因觸發,忿怒悲啼,雨淚而 寤;或時郊行,忽見天邊兩月交輝;或見金光數道,回 頭無有;或足膝痠軟,骨節腰腎疼痛,呼吸難任;或四 肢肌骨間痛如擊戮,乍起乍止,並無常所,不時手臂 痲疼,狀如風濕,臥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蟲所螫;或四 肢不舉,手足重滯,眼如薑蜇,膠粘痒澀,開闔甚難」;或 陰晴交變之時,胸痞氣結,閉而不發,則齒痒咽痛,口 糜舌爛。及其奮然而發,則噴嚏連聲,初則涕唾稠粘, 次則清水如注,眼前黑暗,腦後風聲,耳內蟬鳴,眼瞤 肉惕。治之者,不曰腠理不密,風府受邪,則曰上盛下 虛,或曰虛寒,或曰邪發。惟洞虛子備此疾苦,乃能治 療。病勢之來,則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鬱,有 如煙火上衝,頭面烘熱,眼花耳鳴,痰涎涕泪,並從肺 胃間「湧起凜然毛。」噴嚏千百,然後遍身煩躁,則去 衣凍體,稍止片時,或春秋乍涼之時,多加衣衾,亦得 暫緩。或頓飲冰水而定,或痛飲一醉而寧,終不能逐 去病根,乃得《神祕》沉香丸方,屢獲大效,愈人數萬。但 不欲輕傳匪人,故以隱語括之。《詩》曰:「甑裏翻身甲帶 金,於今頭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煅青蒙倍 若沉。十七兩中沉半兩,水丸梧子意須斟,除驅怪病 安心志,水瀉雙身卻不任。」

《王綸明醫雜著》
编辑

老痰 编辑

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氣血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 之有?惟夫氣血濁逆,則津液不清,薰蒸成聚,而變為 痰焉。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古人 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 然以之而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若夫痰 因火上,肺氣不清,欬嗽時作,及老痰、鬱痰,結成粘塊, 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痰皆因火邪炎上,熏於上焦, 肺氣被鬱,故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熏蒸,凝濁鬱 結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蔕固,故名老名鬱,而其原則 火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中焦脾胃濕 痰、冷痰、痰飲痰涎之比,故湯藥難治,亦非半夏、茯苓、 蒼朮、枳殼、南星等藥所能治也。惟在「開鬱降火,清潤 肺金,而消凝結之痰,緩以治之,庶可效耳。」今製化痰 丸,用天門冬、黃芩酒炒、海粉、橘紅各一兩,桔梗、連𧄍、 香附杵碎淡鹽水浸炒五錢,青黛另研、芒硝另研各 三錢,䒷蔞肉另研一兩,為細末,煉蜜入薑汁少許,和 藥杵極勻,丸小龍眼大,噙化一丸,或嚼爛清湯細嚥 之;或丸如黍米大,淡薑湯送下五六十丸。

按:「前方味屬甘苦鹹寒之劑,雖能軟堅開鬱,化痰降火,而不無損胃之禍。若脾土太過,氣滯鬱熱而生痰者宜用。若脾虛氣痞,虛熱而生痰者,用之必致中滿吞酸,肚腹腫脹,小便不利而歿。」

若老痰飲酒之人多有之。氣上升為火,肺與胃脘皆 受火邪,故鬱結而成。用天麥冬、黃芩泄肺火也,海粉、 芒硝鹹以軟堅也,䒷蔞仁潤肺清痰,香附米開鬱降 氣,連𧄍開結降火,青黛降鬱火,不用香燥之劑。

按前證「若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此中氣虛弱也,宜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中氣既健,其痰自運化。若腎氣虧損,津液難降,敗濁為痰者,乃真臟之證,宜用六味地黃丸為主,腎氣既壯,津液清化,何痰之有?亦有因脾胃虧損,中焦氣虛,不能消化飲食而為痰者;亦有因峻厲過度,脾氣愈虛,不能運化津液,凝滯而為」痰者。凡此皆當健脾胃為主。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痰分新久 编辑

痰乃津血所成,隨氣升降,氣血調和,則流行不聚;內 外感傷,則壅逆為患。新而輕者,形色青白稀薄,氣味 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粘凝結,咯之難出,漸成惡味 酸辢、腥臊、鹹苦。但痰證初起,頭痛發熱,類外感表證; 久則潮熱夜重,類內傷陰火。又痰飲流注,肢節疼痛, 類風證。但痰證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不勻不定 為異耳

百病兼痰 编辑

人知氣血為病,而不知痰病尤多。生於脾,多四肢倦 怠,或腹痛腫脹,泄瀉,名曰「濕痰。」若挾食積瘀血,遂成 窠囊痞塊,又名「食痰。」留於胃脘,多嘔吐吞酸,嘈雜,上 衝,頭面烘熱,名曰「火痰」;若因飲酒,乾嘔噯呃,臂脅痛, 又名「酒痰。」生於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乾口燥,欬 嗽喘促,名曰「燥痰」;久為老痰鬱痰。又七情痰滯咽膈, 多胸脅痞滿,名曰「氣痰」;迷於心,多怔忡顛狂,夢寐奇 怪,名曰「熱痰。」動於肝,多眩運頭風,眼目瞤動昏澀,耳 輪搔痒,脅肋脹痛,左癱右瘓,痳木踡跛奇證,名曰「風 痰」;積於腎,多足膝酸軟,腰背強痛,肢節冷痹骨痛,名 曰「寒痰」,又名「虛痰。」凡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身中結核, 不紅不腫,或頸項結核,似𤻤非𤻤,或「走馬喉痹,或胸 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悶,或背中常有一點如 冰冷痛,或心下冰冷時痛,或四肢腫硬,似痛非痛,或 骨節刺痛無常處,或吐冷涎綠水黑汁,或大小便膿, 或關格不通,以至癆瘵荏苒,婦人經閉,小兒驚搐,皆 須先去敗痰,然後調理。」他如鬥家胸骨撲傷,刺痛不 已,散血之劑罔功,續以自己小便飲之。須臾吐痰。其 痛立止。百病兼痰如此。

辨色 编辑

風痰:外感賊邪,或腎枯木動,或內風鬱熱,色青而光; 風虛,「三生飲、古龍虎丹。風熱,小省風湯、搜風化痰丸、 四神丹、竹瀝膏。」

寒痰:因形寒飲冷,色深青黑如灰,善唾或喘,輕者「五 積散、藿香正氣散,重者溫中化痰丸、古半硫丸。」 濕痰:或外感濕滯,或停飲不散,色白喘急者,千湯。 心痛者單半夏丸,或「神朮丸。濕熱色黃者中和丸。清 膈蒼莎丸。在裏者青蒙石丸。」

火熱為因 编辑

熱痰因厚味積熱,或外感誤溫所致,色黃,甚則帶血 或紫,清氣化痰丸煎服大金花丸、滾痰丸。

火痰,因飲食衣褥過厚,火蒸津液,成痰稠濁,二陳湯 加芩、連、山梔,或「抑上丸、潤下丸。」

「鬱痰」,即火痰,鬱於心肺之久者,凝滯胸膈,稠粘難咯, 忌南星、半夏燥藥,宜開胃降火,清金潤肺,緩以治之。 《節齋》化痰丸、謝傅清金丸、單貝母丸、霞天膏。

氣痰七情鬱成,咯之不出,嚥之不下,形如破絮,或如 梅核,四七湯。久者去蘇子,加黃芩、山梔、海石,三仙丸、 《千金》指迷丸。

食酒為因 编辑

食痰:因飲食不化,結成痞塊,橘半枳朮丸。痰壅喘急 者,䒷蔞實丸,山樝麥芽湯下。陰虛者,黃白丸。傷水心 中堅大如杯者,名氣分,枳朮丸煎服。痰癖硬如杯,時 有水聲者,神保丸。酒痰,小調中湯,香附䒷蔞青黛丸。

痰飲有五 编辑

痰伏胞絡,自肺竅嗽出;涎伏脾元,自口角流出;飲生 胃腑,從食脘吐出。五飲、六證,留飲、伏飲,合為一也。皆 因飲水及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 成痰,即酒痰。久而濕勝者,與《傷寒》水證大同,脈多弦 滑,或伏眼下,皮如灰黑。

「痰飲,水停腸胃,腹響轆轆有聲,令人暴肥暴瘦。懸飲: 水流在脅,欬唾則痛。懸懸思水。溢飲,水流四肢,身體 重痛。支飲,水停膈上,𩚬逆倚息,短氣。留飲,水停心下, 背冷如手掌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痛,脅痛引 缺盆,欬嗽轉甚。伏飲:水停膈滿,嘔吐喘欬,發熱惡寒, 腰背痛,淚出,或身惕瞤。」仲景治諸飲在皮裏、膜外、表 「分者,大小青龍湯汗之,在胸膈者,瓜蔕散吐之,在四 肢經絡脅肋者,五苓散分利之,在腸胃裏分者,十棗 湯下之」,此皆治標之霸道也。從輕汗以參蘇飲,吐以 二陳湯加防風、桔梗分利,五飲湯下劑,開結枳朮丸 中,間間以小半夏湯、古葶藶散、枳朮丸、溫中化痰丸、 清氣化痰丸、半夏溫肺湯,隨虛實加減,不必太泥。 古法順氣為先,分導次之。然氣升屬火,因氣動者白 「痰氣,順氣導痰湯。」因火動者曰「痰火,清熱導痰湯。」因 濕動者曰「濕痰,祛濕導痰湯」主之。通用二陳湯,能使 大便潤而小便長,尤為分導要藥。風加南星、皂角、白 附子、竹瀝;寒倍半夏,加薑、附、薑汁;火加石膏、青黛;濕 加蒼朮、白朮;燥加䒷蔞、杏仁;老鬱痰,加海石、芒硝、䒷 蔞;食積加山樝、神麴、麥芽;停水加檳榔。痰在脅下,加 白芥子以行之。痰在四肢,加竹瀝。痰在經絡,用此探 吐。痰在皮裏膜外,加白芥子、竹瀝、薑汁,氣實用荊瀝。

《虛證》
编辑

「痰原於腎,動於脾,客於肺,水火升降,脾胃調和,痰從 何生?若陽虛腎寒,不能收攝邪水,冷痰溢上,或昏運 夜喘上氣者,八味丸、三味安腎丸、黑錫丹以鎮墜之。 如痰壅發厥者,蘇子降氣湯、三生飲、古硫汞丹。」脾虛 不能運化者,宜補中燥濕,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勞 役傷脾,失升降者,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竹瀝、薑汁。氣 血虧乏,痰客中焦,閉塞清道者,仍宜溫中燥脾,二陳 湯。氣虛合四君子湯,血虛合四物湯。陰虛腎火炎上肺燥者,二陳湯合四物湯,去川芎、半夏,加貝母、麥門 冬、䒷蔞仁、桔梗,潤而降之,或腎氣丸,三一腎氣丸。語 云:「痰無補法。」且老痰凝滯膠固,非暫用溫藥引導,必 有拒格之患。風寒痰氣內鬱,不用溫散。亦何以開結 滯。此皆難拘於無補也。凡痰喘聲高脈散。汗出如油。 身冰冷者死。

痰者,津液所化,風傷肺,濕傷脾,凝濁而生。外證頭項 皆和,惟寒熱類傷寒耳。初起便胸膈滿悶,氣上衝咽, 寸浮為異。有熱者,參蘇飲、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無 熱者,二陳湯、溫膽湯,通用導痰湯。有痰結胸者,鶴頂 丹、枳桔二陳湯。有痰上攻,非次頭疼者,瓜蔕散吐之。

《李中梓醫宗必讀》
编辑

痰飲 编辑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按:痰之為病,十嘗六七,而 《內經》敘痰飲四條,皆因濕土為害,故先哲云:「脾為生 痰之源。」又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夫飲入於胃, 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何痰之有?惟脾土虛 濕,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淤而成痰。故治痰 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析而言之,痰有 五,飲亦有五,而治法因之而變。在脾經者,名曰「濕痰。」 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食滯,其痰滑而 易出,二陳湯、白朮丸。挾虛者六君子湯,傷酒者白蔻、 乾葛。挾食者保和丸,挾暑者消暑丸,驚者妙應丸。在 肺經者,名曰「燥痰」,又名「氣痰。」脈澀面白,氣上喘促,灑 淅寒熱,悲愁不樂,其痰澀而難出,利金湯、潤肺飲。在 肝經者,名曰「風痰。」脈弦面青,四肢滿悶,便溺祕澀,時 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水煮金花丸、防風丸、川芎丸。 在心經者,名曰「熱痰。」脈洪面赤,煩熱心痛,口乾脣燥, 時多喜笑,其痰堅而成塊,小黃丸、天黃湯。在腎經者, 名曰「寒痰。」脈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 其痰有黑點而多稀,薑桂丸、八味丸、胡椒理中丸。其 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轆轆有聲,名曰「痰飲。」心下冷 極,以溫藥和之,桂苓甘朮湯主之。飲後水流在脅下, 欬唾引痛,名曰「懸飲」,十棗湯下之。飲水流於四肢,當 汗不汗,身體疼重,名曰「溢飲」,大青龍湯汗之。欬逆倚 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名曰支飲,五苓散、澤瀉湯 利之。膈滿嘔吐,喘欬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 惡寒,身瞤惕者,名曰伏飲,倍朮丸。更有一種,非痰非 飲,時吐白沫,不甚稠粘,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 沫自出,宜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以攝之。」嗟乎!五痰 五飲,證各不同,治法迥別,稍或不詳,妄投「藥劑,非徒 無益,而又害之。至如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為 濕土,喜溫燥而惡寒潤,故二朮、星夏為要藥;肺為燥 金,喜涼潤而惡溫燥,故二母、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 二者易治,鮮不危困。」世俗惡半夏之燥,喜貝母之潤, 一見有痰,便用貝母。若是脾痰,則土氣益傷,飲食忽 減。即使肺痰,毋過於涼潤,以傷中州,稍用脾藥以生 肺金,方為善治。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趙獻可醫貫》
编辑

《痰論》
编辑

王節齋云:「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 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然以治濕痰寒痰,則是 矣。若夫陰火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鬱,故其津液之 隨氣而升者,凝結而成痰,腥穢稠濁,甚則有帶血而 出者,此非中焦脾胃濕痰寒痰之所比,亦非半夏、枳 殼、南星之所治,惟用清氣化痰,須有效耳。噫節齋論 痰,而首揭痰之本於腎,可為發前人所未發,惜乎啟 其端而未竟其說。其所製之方,皆治標之藥,而其中 寒涼之品甚多,多致損胃。惟仲景先生云:「氣虛有痰, 用腎氣丸補而逐之。」吳茭山《諸證辨疑》又云:「八味丸 治痰之本也。」此二公者,真開後學之聾瞶,濟無窮之 夭枉。蓋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為痰, 則水沸為痰,但當分有火無火之異耳。腎虛不能制 水,則水不歸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濫而為痰,是無火 者也,故用八味丸以補腎水。陰虛火動,則水沸騰,動 於腎者,猶龍火之於海,龍興而水附;動於肝者,猶雷 火之出於地,疾風暴雨,水隨波湧而為痰,是有火者 也,故用六味丸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 者也。然有火無火之痰,何以辨之?曰:「無火者純是清 水,有火者中有重濁白沫為別耳。」善用者,若能於腎 虛者,先以六味、八味壯水之主,益火之原,復以四君 子或六君子補脾以制水。於脾虛者,既補中理中,又 能以六味、八味制水以益母,子母互相生尅,而於治 痰之道。其庶幾矣。

龐安常有言:有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 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此當以潤 劑,如門冬、地黃、枸杞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 其宅而息焉,則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立見其殆。有腎 虛不能納氣歸原,原出而不納則積,積而不散則痰 生焉,八味丸主之《蒙筌》謂:地黃泥膈生痰,為痰門禁藥,以薑汁炒之,嗟 乎!若以薑汁炒之,則變為辛燥,地黃無用矣。蓋地黃 正取其濡潤之品,能入腎經,若雜於脾胃藥中,土惡 濕,安得不泥膈生痰?八味六味丸中諸品,皆少陰經 的藥,群隊相引,直入下焦,名曰水泛,為痰之聖藥。空 腹服之,壓以美。不留胃中。此仲景製方立法之妙。 何必固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