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057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十七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五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五十七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十五

  宋三宋書州郡志三

坤輿典第五十七卷

輿圖部彙考十五

编辑

宋三

编辑

按宋書州郡志荊州刺史漢治武陵漢壽魏晉治江陵王敦治武昌陶侃前治沔陽後治武昌王廙治江陵庾亮治武昌庾翼進襄陽復還夏口桓溫治江陵

编辑

桓沖治上明王說還江陵,此後遂治江陵。宋初,領郡 三十一。後分南陽、順陽、襄陽、新野、竟陵為雍州,湘川 十郡為湘州,江夏、武陽屬郢州,隨郡、義陽屬司州,北 義陽省。凡餘十一郡。文帝世,又立宋安左郡,領拓邊、 綏慕、樂寧、慕化、仰澤、《革音》、歸德七縣。後省,改汶陽郡, 又度屬。今領郡十二,縣四十八,戶六萬五千六百四。 去《京都》水三千三百八十。

南郡太守,秦立。漢文帝元年,為臨江國,景帝中元年, 復故。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新郡,尋復故。宋初領縣 九,後州陵、監、利度屬巴陵。旌陽文帝元嘉十八年省 併。枝江二漢無旌陽,見《晉太康地志》,疑是吳所立。凡 領六縣,戶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口七萬五千八十 七。

江陵公相漢舊縣

華容公相,漢舊縣。晉太康元年省,後復立。

當陽男相漢舊縣

臨沮伯相,漢舊縣。《晉太康》《永寧地志》屬襄陽,後度編縣。男相,漢舊縣。

枝江侯相漢舊縣

南平內史,吳南郡,治江南,領江陵、華容諸縣。晉武帝 太康元年,分南郡、江南為南平郡,治作唐後,治江安。 領縣四,戶一萬二千三百九十二,口四萬五千四十 九。去州水二百五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無陸。

江安侯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

孱陵侯相,二漢舊縣,屬武陵,《晉太康地志》屬南平。作唐侯相,前漢無,後漢屬武陵,《晉太康地志》屬南平。

安南令,晉武帝分江安立。

天門太守,吳孫休永安六年,分武陵立充縣。有松梁 山。山有石,石開處數十丈,其高以弩仰射,不至其上, 名「天門」,因此名郡。充縣後省。孝武孝建元年,度郢州, 明帝泰始三年,復舊。領縣四,戶三千一百九十五。去 州水一千二百,陸六百;去京都水三千五百。

澧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臨澧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零陽令,漢舊縣,屬武陵。

漊中令,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疑是吳立。

宜都太守,《太康地志》、王隱《地道》、何志並云「吳分南郡 立。」張勃《吳錄》云「劉備立。」按《吳志》,呂蒙平南郡,據江陵, 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縣。初,權與劉備分 荊州,而南郡屬備,則是備分南郡立宜都,非吳立也。 習鑿齒云:「魏武平荊州,分南郡枝江以西為臨江郡。 建安十五年,劉備改為宜都。領縣四,戶一千八百四」 十三,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去州水三百五十,無陸。 去京都水三千七百三十。

夷道令漢舊縣

佷山男相,前漢屬武陵,後漢屬南郡,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為興山,後復舊。

宜昌令,何志晉武帝立。按《太康》《永寧地志》並無,疑是此後所立。

夷陵令,漢舊縣,吳改曰西陵,晉太康元年復舊。

巴東公相。譙周《巴記》云:「初平六年,荊州帳下司馬趙 韙建議,分巴郡諸縣,漢安以下為永寧郡。建安六年, 劉璋改永寧為巴東郡,以涪陵縣分立丹興、漢葭二 縣,立巴東屬國都尉,後為涪陵郡。《晉太康地志》:巴東 屬梁州,惠帝太安二年,度益州。穆帝永和初,平蜀,度 屬荊州。」《永初郡國志》無巴渠、黽陽二縣。領縣七,戶一 萬三千七百九十五,口四萬五千二百三十七。去州 水一千三百;去京都水四千六百八十。

魚復侯相,漢舊縣,屬巴郡,劉備章武二年,改為永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舊。

朐䏰令,漢舊縣,屬巴郡。新浦令,何志「新立。」

南浦令,劉禪建興八年十月,益州牧閻宇《表》改羊渠立。羊渠不詳,何志吳立。

漢豐令,何志不注置立。《太康地志》巴東有漢昌縣。

疑是

巴渠令,何志不注「置立。」

黽陽令,何志不注「置立。」 晉末平吳時,峽中立武陵郡。有黽陽、黔陽縣,咸寧元年並省。

汶陽太守,何志新立。先屬渠州,文帝元嘉十一年度。 宋初有四縣,後省汶陽縣。今領三縣,戶九百五十八, 口四千九百一十四。去州水七百,陸四百;去京都四 千一百。

僮陽令何志新立

沮陽令何志新立

高安令何志新立

南義陽太守,晉末以義陽流民僑立。宋初有四縣,孝 武孝建二年,以平陽縣併厥西。平陽本為郡,江左僑 立,魏世分河東為平陽郡,晉末省為縣。今領縣二,戶 一千六百七,口九千七百四十一。

厥西令,二漢無,《晉太康地志》屬義陽。

平氏令,漢舊名,屬南陽。

新興太守,《魏志》「建安二十年,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 四郡,郡立一縣,合為此郡,屬并州。晉江左僑立。宋初 六縣,後省雲中。」孝武孝建二年,又省九原縣併定襄、 宕渠、併廣牧。凡今領縣三,戶二千三百一,口九千五 百八十四。

定襄令漢舊名

《廣牧男相》,漢舊名,屬朔方。

新豐令,漢舊名,屬京兆。僑流立。

南河東太守,河東郡,秦立,晉成帝咸康三年,征西將 軍庾亮以司州僑戶立。宋初八縣;孝武孝建二年,以 廣戚併聞喜,弘農、臨汾併松滋,安邑併永安。今領縣 四,戶二千四百二十三,口一萬四百八十七。去州水 一百二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

聞喜令,故曲沃,秦改為左邑。漢武帝元鼎六年,行幸至此,聞南越破,改名聞喜。

永安令,前漢彘縣,順帝陽嘉二年更名,後屬平陽。松滋令,前漢屬廬江,後漢無,晉屬安豐。疑是有流民寓荊土,故立。

譙縣令譙流民寓立

建平太守,吳孫休永安三年,分宜都立,領信陵、興山、 秭歸、沙渠四縣;晉又有建平都尉,領巫、北井、泰昌、建 始四縣;晉武帝咸寧元年,改都尉為郡。於是吳、晉各 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吳平併合,五年,省建始縣,後復 立。《永初郡國》有南陵、建始、信陵、興山、永新、永寧、平樂 七縣,今並無。按《太康地志》無南陵、永新、永寧、平樂、新 鄉五縣,疑是江左所立。信陵、興山、沙渠,疑是吳立,建 始晉初所立也。領縣七,戶一千三百二十九,口二萬 八百一十四。去州水陸一千;去京都水四千三百八 十。

巫令漢舊縣

秭歸侯相漢舊縣

歸鄉公相,何志故屬秭歸吳分。按《太康地志》云,「秭歸有歸鄉,故夔子國,楚滅之」 ,而無歸鄉縣。何志所言非也。

北井令,《晉太康地志》有,先屬巴東,晉武帝泰始五年度建平。

泰昌令,《晉太康地志》有。

沙渠令,《晉起居注》「太康元年立。」 按沙渠是吳建平郡所領,「吳平」 不應方立,不詳。

新鄉令

永寧太守,晉安帝僑立為長寧郡。宋明帝以名與文 帝陵同,改為永寧。宋初五縣,後省《經安》。孝武孝建二 年後,以僮陽併長寧,綏寧併上黃。今領縣二,戶一千 一百五十七,口四千二百七十四。去州陸六十;去京 都三千四百三十。

長寧侯相晉安帝立

上黃男相,宋初屬襄陽,後度。二漢、晉並無此縣。

武寧太守,晉安帝隆安五年,桓元以沮、漳降蠻立。領 縣二,戶九百五十八,口四千九百一十四。

樂鄉令晉安帝立

長林男相晉安帝立

郢州刺史,魏文帝黃初三年,以荊州江北諸郡為郢 州,其年罷并荊,非今地。吳又立郢州。孝武孝建元年, 分荊州之江夏、竟陵、隨、武陵、天門,湘州之巴陵、江州 之武昌,豫州之西陽,又以南郡之州陵、監利二縣度 屬巴陵,立郢州、天門,後還荊。領郡六,縣三十九,戶二 萬九千四百六十九,口十五萬八千五百八十七。去 「《京都》水」二千一百。

江夏太守,漢高帝立。本屬荊州。《永初郡國》及何志並 治安陸,此後治夏口。又有安陸、曲陵、曲後別郡。領縣 七,戶五千七十二,口二萬三千八百一十。

汝南侯相,本沙羡土,晉末汝南郡民流寓夏口,因立為汝南縣。孝武太元三年,省併沙陽,後以其地為汝南實土。

沌陽子相江左立

孝昌侯相,《永初郡國》、何志並無,徐志有,疑是孝武世所立。

惠懷子相江左立

沙陽男相,二漢舊縣,本名沙羡,屬武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又立沙羡,而沙陽徙今所治。

灄陽子相,晉惠帝世,分安陵東界為此縣。

蒲圻男相

竟陵太守,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界立。何志又 有宋縣,徐無。領縣六,戶八千五百九十一,口四萬四 千三百七十五。去州水一千四百;去京都水三千四 百。

萇壽令,明帝泰始六年立。

竟陵侯相,漢舊縣,屬江夏。

新市子相,漢舊縣,屬江夏。

宵城侯相,《永初郡國》有,何、徐不注置立。

新陽男相,《永初郡國》有,何、徐不注置立。

雲杜侯相,漢舊縣,屬江夏。

武陵太守,《前漢·地理志》「高帝立。」《續漢郡國志》云:「秦昭 王立,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本屬荊州。」領縣十,戶 五千九十,口三萬七千五百五十五。去州水一千;去 京都水三千。

臨沅男相漢舊縣

龍陽侯相,《晉太康地理志》、何志「吳立。」

漢壽伯相,前漢立,後漢順帝陽嘉三年更名。吳曰「吳壽」 ,晉武帝復舊。

沅南令,漢光武建武二十六年立。

遷陵侯相漢舊縣

辰陽男相漢舊縣

舞陽令,前漢作「無陽」 ,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酉陽長,漢舊縣。

黚陽長,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

沅陵令漢舊縣

巴陵太守,文帝元嘉十六年,分長沙之巴陵、蒲圻、下 雋、江夏之沙陽四縣立,屬湘州。孝武孝建元年,割南 郡之監利州陵,度江夏屬郢州;二年,又度長寧之綏 安,屬巴陵。何志訖元嘉二十年,巴陵郡以十六年立, 應在何志而闕。領縣四,戶五千一百八十七,口二萬 五千三百一十六。去州水五百;去京都水二千五百。

巴陵男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屬長沙。本領度支校尉,立郡,省。

下雋侯相,漢舊縣,屬長沙。

監利侯相,按《晉起居注》,太康四年,復立南郡之監利縣,尋復省之,言由先有而被省也。疑是吳所立,又是吳所省,孝武孝建元年度。

州陵侯相,漢舊縣,屬南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疑是吳所省也。孝武孝建元年度,明帝泰始四年,以綏安縣併州陵。

武昌太守,《晉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為武昌郡。領 縣三,戶二千五百四十六,口一萬一千四百一十一。」 去京都水一千一百。

《武昌侯相》,魏文帝黃初三年,孫權改「鄂」 為「武昌。」 《陽新侯相》,吳立。

鄂令,漢舊縣,屬江夏。吳改「鄂」 為武昌,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鄂縣,而武昌如故。

西陽太守,本縣名。二漢屬江夏。魏立弋陽郡,又屬焉。 晉惠帝又分弋陽為西陽國,屬豫州。宋孝武孝建元 年,度郢州;明帝太始五年,又度豫,後又還郢。《永初郡 國》、何、徐並有弋陽縣。今領縣十,戶二千九百八十三, 口一萬六千一百二十。去州水二百八十;去京都水 一千七百二十。

西陽令,漢舊縣,屬江夏,後屬弋陽。

西陵男相,漢舊縣,屬江夏,後屬弋陽。

孝寧侯相,本軑縣,漢舊縣。孝武自此伐逆,即位改名。

蘄陽令,二漢江夏郡有蘄春縣,吳立為郡;晉武帝太康元年,省為蘄春郡,而縣屬弋陽,後屬新蔡;孝武大明八年,還西陽。

義安令,明帝泰始二年以來流民立。

蘄水左縣長,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建昌、南川、長風、赤亭、魯亭、陽城、彭波、遷溪、東丘、東安、西安、南安、房田、希水、高坡、直水、蘄水、清石十八縣」 ,屬西陽。孝武大明八年,赤亭、彭波併陽城。其餘不詳何時省。

東安左縣長,前廢帝永光元年,復以西陽蘄水、巳水、《希水》三屯為縣。

建寧左縣長,孝武大明八年,省建寧左郡為縣,屬西陽。《徐志》有建寧縣,當是此後為郡。

希水左縣長

陽城左縣長,本屬《建寧左郡》,孝武大明八年,省西陽之赤亭、陽城、彭波三縣併建寧之陽城縣,而以

縣屬西陽

湘州刺史,晉懷帝永嘉元年分荊州之長沙、衡陽、湘 東、邵陵、零陵、營陽、建昌,江州之桂陽八郡立,治臨湘。 成帝咸和三年省,安帝義熙八年復立,十二年又省; 宋武帝永初三年又立,文帝元嘉八年省,十七年又 立,二十九年又省。孝武孝建元年又立建昌郡,晉惠 帝元康九年分長沙東北下雋諸縣立,成帝咸康元 年省。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屬湘州,後度郢。領郡十, 縣六十二,戶四萬五千八十九,口三十五萬七千五 百七十二。去《京都》水三千三百。

長沙內史,秦立。宋初十縣,下雋、蒲圻、巴陵屬巴陵。今 領縣七,戶五千六百八十四,口四萬六千二百一十 三。

臨湘侯相漢舊縣

醴陵侯相後漢立

瀏陽侯相吳立

吳昌侯相,後漢立,曰「漢昌」 ,吳更名。

羅縣侯相漢舊縣

攸縣子相漢舊縣

建寧子相吳立

衡陽內史,吳孫亮太平二年,分長沙西部都尉立。領 縣七,戶五千七百四十六,口二萬八千九百九十一。 去州水二百二十;去京都水三千七百。

湘西令吳立

湘南男相,漢舊縣,屬長沙。

益陽侯相,漢舊縣,屬長沙。

湘鄉男相,前漢無,後漢屬零陵。

新康男相,吳曰新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重安侯相,前漢曰鍾武,後漢順帝永建三年更名,屬零陵。

衡山男相,吳立曰衡陽,晉惠帝更名。

桂陽太守,漢高立,屬荊州,晉惠帝元康元年,度江州。 領縣六,戶二千二百一十九,口二萬二千一百九十 二。去州水一千四百;去京都水四千九百四十。

郴縣伯相漢舊縣

耒陽子相漢舊縣

南平令漢舊縣

臨武令漢舊縣

汝城令江左立

晉寧令,漢順帝永和元年立曰漢寧,吳改曰陽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晉寧。

《零陵內史》,漢武帝元鼎六年立。領縣七,戶三千八百 二十八,口六萬四千八百二十八。去州一千四百;去 京都水四千八百。

泉陵子相漢舊縣

洮陽侯相漢舊縣

零陵子相漢舊縣

祁陽子相,吳立。明帝泰始初度湘東,五年復舊。應陽男相,晉惠帝分觀陽立。

觀陽男相吳立

永昌令吳立

營陽太守,江左分零陵立。領縣四,戶一千六百八,口 二萬九百二十七。去州水一千七百一;去《京都》水五 千五百五十。

營浦侯相,漢舊縣,屬零陵。

營道侯相,漢舊縣,屬零陵。

舂陵令,前漢舊縣。舂陵侯徙國南陽省,吳復立,屬零陵。

泠道令,漢舊縣,屬零陵。

湘東太守,吳孫亮太平二年,分長沙東部都尉立,晉 世七縣。孝武太元二十年,省酃、利陽、新平三縣。今領 縣五,戶一千三百九十六,口一萬七千四百五十。去 州水陸七百;去京都水三千六百。

臨烝伯相,吳屬衡陽,《晉太康地志》屬湘東。

新寧令吳立

茶陵子相,漢舊縣,屬長沙。

湘陰男相,後廢帝元徽二年,分益陽羅湘西及巴、硤流民立。

陰山令,陰山乃是漢舊縣,而屬桂陽。吳《湘東郡》有此陰山縣,疑是吳所立。

邵陵太守,吳孫皓寶鼎元年,分零陵北部都尉立。領 縣七,戶一千九百一十六,口二萬五千五百六十五。 去州水七百,陸一千三百;去京都水四千五百。

邵陵子相,何志屬長沙。按二漢無,《吳錄》屬邵陵。武剛令,晉武分都梁立。

建興男相,晉武帝分邵陵立。

高平男相,吳立。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南高平,後更曰《高平》。

都梁令,漢舊縣,屬零陵。

邵陽男相,吳立曰「昭陽」 ,晉武改。

扶縣令,漢舊縣,至晉曰「夫夷。」 漢屬零陵,晉屬邵陵。

案:今云「扶」 者,疑是避桓溫諱,去夷夫不可為縣名,故為「扶」 云。

廣興公相,吳孫皓甘露元年,分桂陽南都尉立為始 興郡,晉武帝平吳以屬廣州,成帝度荊州;宋文帝元 嘉二十九年,又度廣州,三十年復度湘州;明帝泰始 六年,立岡湲縣,割始興之封陽、陽山、含洭四縣立宋 安郡,屬湘州,太豫元年復。省岡湲縣,改始興曰「廣 興。」領縣七,戶一萬一千七百五十六,口七萬六千三 百二十八。去州水二千三百九十;去京都水五千

曲江侯相,漢舊縣,屬桂陽。

桂令,漢舊縣,屬桂陽。

陽山侯相,漢舊縣,後漢曰陰山,屬桂陽。吳《始興郡》無此縣,當是晉後立。

貞陽侯相,漢舊縣,名湞陽,屬桂陽;宋明帝泰始三年,改「湞」 為「貞。」

含洭男相,漢舊縣,屬桂陽。

始興令吳立

中宿令,漢舊縣,屬南海,吳度。

臨慶內史,吳分蒼梧立為臨賀郡,屬廣州;晉成帝度 荊州;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度廣州;三十年,復度湘 州;明帝改名。領縣九,戶三千七百一十五,口三萬一 千五百八十七。去州水陸二千八百;去京都水陸五 千五百七十。

臨賀侯相,漢舊縣。《晉太康地志》王隱云「屬南海」 ,而二漢屬蒼梧,當是吳新度。

馮乘侯相,漢舊縣,屬蒼梧。

富川令,漢舊縣,屬蒼梧。

封陽侯相漢舊縣

興安侯相,吳立曰建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謝沐長,漢舊縣,屬蒼梧。

寧新令,二漢無,當是吳所立,屬蒼梧,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開建令,文帝分封陽立宋昌、宋興、開建、武化,徃徃。徃音「生。」 永固、綏南七縣,又分開建、武化、宋昌三縣立。《宋建郡》,屬廣州,孝武大明元年悉省,唯餘開建縣。撫寧令,宋末立。

始建內史,吳孫皓甘露元年,分零陵南部都尉立始 安郡,屬廣州;晉成帝度荊州;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 度廣州;三十年,復度湘州,明帝改名。領縣七,戶三千 八百三十,口二萬二千四百九十。去州水二千八十, 陸二千六百三十;去京都水五千五百九十。

始安子相,漢舊縣,屬零陵。

熙平令,吳立為「尚安」 ,晉武改。

永豐男相吳立

荔浦令,漢舊縣,屬蒼梧。

平樂侯相吳立

建陵男相,吳立,屬蒼梧,宋末度。

樂化左令宋末立

雍州刺史。晉江左立,胡亡氐亂雍、秦流民多南出樊、 沔。晉孝武始於襄陽僑立雍州,並立僑郡縣。宋文帝 元嘉二十六年,割荊州之襄陽、南陽、新野、順陽、隨五 郡為雍州,而僑郡縣猶寄寓在諸郡界。孝武大明中, 又分實土郡縣,以為僑郡縣境。《徐志》:「雍州有北上洛、 北京兆、義陽三郡。北上洛,晉孝武立,領上洛、北商、酆」 陽、陽亭、北拒陽五縣。北京兆領北藍田、霸城、山北三 縣,並云景平中立。義陽云晉安帝立,領平氏、襄鄉二 縣。酆陽、陽亭、北拒陽,並云安帝立,餘縣不注「置立。」今 並無此三郡。今領郡十七,縣六十,戶三萬八千九百 七十五,口十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七。去京都水四千 四百,陸二千一百。

襄陽公相,魏武帝平荊州,分南郡編以北及南陽之 山都立,屬荊州。魚豢云:「魏文帝立。」《永初郡國》、何志並 有宜城鄀、上黃縣,徐志無。領縣三,戶四千二十四,口 一萬六千四百九十六。

襄陽令,漢舊縣,屬南郡。

中廬令,漢舊縣,屬南郡。

請幫助識別此字。縣令,漢舊縣,屬南郡。

南陽太守,秦立,屬荊州。《永初郡國》有比陽、魯陽、赭陽、 西鄂、犨葉、雉、博望八縣。何志無「犨、雉。」徐志無比陽、魯 陽、赭陽、西鄂、博望而有「葉」,餘並同。孝武大明元年,省 葉縣。領縣七,戶四千七百二十七,口三萬八千一百 三十二。去州三百六十;去京都水四千四百。

宛縣令漢舊縣

涅陽令漢舊縣

云陽男相,漢舊縣,故名育陽,晉孝武改。

冠軍令,漢舊縣,武帝分穰立。

酈縣令漢舊縣

舞陰令漢舊縣

許昌男相,《徐志》無,此後所立。本屬潁川。

新野太守,何志晉惠帝分南陽立。《永初郡國》何志有 棘陽、蔡陽、鄧縣,徐無。孝武大明元年省蔡陽。今領縣五,戶四千二百三十五,口一萬四千七百九十三。去 州一百八十;去京都水四千五百八十。

新野侯相,漢舊縣,屬南陽。文帝元嘉末省,孝武大明元年復立。

山都男相,漢舊縣,屬南陽,《晉太康地志》屬襄陽。《永初郡國》及何、徐屬新陽。

池陽令,漢舊名,屬馮翊,《晉太康地志》屬京兆。僑立亦屬京兆。孝武大明中土斷,又屬此。

穰縣令,漢舊縣,屬南陽。

交木令,孝武大明元年立。

順陽太守,魏分南陽立,曰南鄉,晉武帝更名;成帝咸 康四年,復立南鄉,後復舊。《永初郡國》及何志有朝陽、 武當、酇陰、汎陽、筑析、修陽凡八縣。徐志唯增朝陽、朝 陽,孝武大明元年省。領縣七,戶四千一百六十三,口 二萬三千一百六十三。

南鄉令,前漢無,後漢有,屬南陽。

槐里男相,漢舊名,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始平。僑立亦屬始平,大明土斷屬此。

順陽侯相,前漢曰博山,後漢明帝更名,屬南陽。清水令,前漢屬天水,後漢為天水漢陽,無此縣。《晉太康地志》屬略陽。僑立,屬始平。大明土斷屬此。朝陽令,漢舊縣。

丹水令,前漢屬弘農,後漢屬南陽。何志「魏立」 ,非也。鄭縣令,漢舊名,屬京兆。僑立亦屬京兆,後度此。

京兆太守,故秦內史。漢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為 渭南郡,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 史,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尹。魏改為京兆郡。初僑立,寄 治襄陽。朱序沒氐,孝武太元十一年,復立。大明土斷, 割襄陽西界為實土。雍州僑郡,先屬府,武帝永初元 年,屬州。《永初郡國》有藍田、鄭、池陽、南霸城、新康五縣。 何志無新康而有新豐,徐無。孝武大明元年,省京兆 之盧氏、藍田、霸城縣。盧氏當是何志後所立,二漢屬 弘農,《晉太康地志》屬上洛,新康疑是晉末所立。領縣 三,戶二千三百七,口九千二百二十三。

《杜令》,二漢曰「杜陵」 ,魏改。

鄧縣令,漢舊縣,屬南陽。

新豐令漢舊縣

始平太守,晉武帝泰始二年,分京兆、扶風立,後分京 兆、扶風僑立,治襄陽。今治武當。《永初郡國》唯有始平、 平陽、清水三縣。何志有槐里、宋寧、宋嘉三縣,而清水、 始平與《永初郡國》同。領縣四,戶二千七百九十七,口 五千五百十二。

武當侯相,漢舊縣,屬南陽,後屬順陽。

始平令魏立

武功令,漢舊名,故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始平。平陽子相,江左平陽郡民流寓,立此。

扶風太守,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雍國;二年,更為中 地郡,九年罷。後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 太初元年,更名為右扶風。僑立,治襄陽,今治筑口。《永 初郡國》及何志唯有郡。魏昌縣。孝武大明元年,省魏 昌。領縣三,戶二千一百五十七,口七千二百九十。

筑陽令,漢舊縣,屬南陽,又屬順陽。《大明土》斷屬此。郿縣令,漢舊名,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秦國。汎陽令,晉武帝太康五年立,屬南鄉,仍屬順陽。《大明土》斷屬此。

南上洛太守,《永初郡國》、何志雍州並有南上洛郡,寄 治魏興,今梁州之上洛是也。北上洛蓋是何志以後 僑立耳,今治曰何。徐志,雍州南上洛晉武帝立。北上 洛云晉孝武立,非也。徐有南北陽亭、陽安縣,不注置 立。今領縣二,戶一百四十四,口四百七十七。

上洛男相

商縣令

河南太守,故秦三川郡,漢高帝更名。光武都雒陽,建 武五年,改曰河南尹。僑立,始治襄陽,孝武大明中,分 沔北為境。《永初郡國》及何志並又有陽城、緱氏縣,徐 無此二縣,而有僑洛陽、陽城縣,孝武大明元年省。洛 陽,當是何志後立。領縣五,戶三千五百四十一,口一 萬三千四百七十。去州陸三十五。

河南令漢舊名

新城令漢舊名

河陰子相魏立

棘陽令,漢縣,故屬南陽,《晉太康地志》屬義陽,後屬新野,大明土斷屬此。

襄鄉令,前漢無,後漢有,屬南陽。徐志「屬義陽。」 當是「大明土斷屬此。」

廣平太守,江左僑立,治襄陽,今為實土。《永初郡國》及 何志並又有易陽、曲周、邯鄲無酇、比陽,徐無復邯鄲 縣。易陽、曲周,孝武大明元年省邯鄲,應是土斷省。領 縣四,戶二千六百二十七,口六千二百九十三。

廣平令,漢舊名。《徐志》:「南度以朝陽縣境立。」

酇縣令,漢舊縣,屬南陽,後屬順陽。

比陽令,漢舊縣,屬南陽。

陰縣令,漢舊縣,屬南陽。

義成太守,晉孝武立,治襄陽,今治均。《永初郡國》又有 下蔡、平阿縣,何同。孝武大明元年省下蔡,始亦流寓 立也。平阿,當是。何志後省。領縣二,戶一千五百二十 一,口五千一百一。

義成侯相晉孝武立

萬年令,漢舊名,屬馮翊。

馮翊太守,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三年更名為 河上郡,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內 史,太初元年,更名三輔。流民出襄陽,文帝元嘉六年 立,則何《志》應有而無治襄陽。今治郡。領縣三:戶二 千七十八。口五千三百二十一。

鄀縣令,漢舊縣,屬南郡,作「若」 字。《晉太康地志》作「鄀。」 《永初郡國》及何志屬襄陽,徐屬此。

高陸令,《晉太康地志》屬京兆。《永初郡國》、何志並無,孝武大明元年復立。

南天水太守,徐志本西戎流寓,今治巖州。《永初郡國》、 何志並無,當是何志後所立。又有冀縣,孝武大明元 年省。領縣四,戶六百八十七,口三千一百二十二。

華陰令,前漢屬京兆,後漢、魏、晉屬弘農。

西縣令,前漢屬隴西,後漢屬漢陽,即天水,魏、晉屬天水。

略陽侯相

河陽令

建昌太守,孝建元年,刺史朱脩之免軍戶為永興、安 寧二縣,立建昌郡;又立永寧為昌國郡,並寄治襄陽。 昌國後省。《徐志》,「建昌又有永寧縣,今無。」領縣二,戶七 百三十二,口四千二百六十四。

永興令

安寧男相

華山太守,胡人流寓,孝武大明元年立。今治大堤。領 縣三,戶一千三百九十九,口五千三百四十二。

華山令與郡俱立

藍田令,漢舊名,本屬京兆。

上黃令,本屬襄陽,立郡割度。

北河南太守,晉孝武太元十年,立北河南郡,後省。《永 初郡國》、何、徐志並無,明帝泰始末,復立,寄治宛中。領 縣八:

新蔡令

汝陰令

苞信令

上蔡令

固始令

緱氏令

新安令

洛陽令

弘農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宋明帝末立,寄治五 壟。領縣三:

邯鄲令,漢舊名,屬趙國。《晉太康地志》無此縣。圉縣令,前漢屬淮陽,後漢屬陳留,《晉太康地志》無此縣。

盧氏令

梁州刺史,《禹貢》舊州。周以梁併雍,漢以梁為益,治廣 漢雒縣。魏元帝景元四年,平蜀,復立梁州,治漢中南 鄭,而益州治成都。李氏據梁、益、江左,於襄陽僑立梁 州。李氏滅,復舊。譙縱時,又治漢中,刺史治魏興。縱滅 刺史,還治漢中之苞中縣,所謂南城也。文帝元嘉十 年,刺史甄法護於南城失守,刺史蕭思話還治南鄭。 《永初郡國》又有宕渠郡、北宕渠郡。《宋起居注》,「元嘉十 六年,割梁州宕渠郡度益州。」今益部宕渠郡曰南宕 渠。何、徐並有北宕渠郡,唯領宕渠一縣。何云「本巴西 流民」,今無。

漢中太守,秦立。漢獻帝建安二十年,魏武平張魯,復 漢寧郡為漢中,疑是此前改漢中曰漢寧也。《晉地記》 云,「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表立。」又疑是李氏 所省,李氏平後復立。《永初郡國》又有苞縣,作中、懷安 二縣。領縣四,戶一千七百八十六,口一萬三百三十 四。

南鄭令漢舊縣

城固令漢舊縣

沔陽令漢舊縣

西鄉令,蜀立曰「南鄉」 ,晉武帝太康二年更名。

魏興太守,魏文帝以漢中遺民在東垂者立,屬荊州, 江左還本。領縣十三。去州一千二百;去《京都》水六 千七百。

西城令,漢舊縣,屬漢中。

鄖鄉令,本錫縣,二漢舊縣,屬漢中,後屬魏興。魏、晉世為郡,後省。武帝太康五年,改為鄖鄉。何志「晉惠帝立」 ,非也。

錫縣令,前漢長利縣,屬漢中,後漢省,晉武帝太康

四年,復立,屬魏興。五年,改「長利」 為「錫。」

廣城令,《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不注置立。

興晉令,魏立曰平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旬陽令,前漢有,後漢無。晉武帝太康四年,復立上庸令,《晉太康地志》《永初郡國》、徐並屬上庸,何無長樂令。《永初郡國》、何、徐並屬晉昌。本蜀郡流民廣昌子相,何志「屬上庸,晉成帝立。」 《晉地記》:「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廣昌為庸昌,二年省。疑是魏所立。」

安晉令,《永初郡國》、何、徐屬晉昌,本蜀郡流民。延壽令,《永初郡國》、何、徐屬晉昌,本蜀郡流民。宣漢令,《永初郡國》、何、徐屬晉昌,本建平流離民。

新興太守,《永初郡國》、何、徐云新興、吉陽、東關三縣屬 晉昌郡。何云晉元帝立。本巴、漢流民,宋末,省晉昌郡 立新興郡,以晉昌之長樂、安晉、延壽、安樂屬魏興郡, 宣漢屬巴渠郡,寧都屬安康郡。《永初郡國》有永安縣, 何、徐無,今亦無復新興縣,何云巴東夷人。今領縣二:

吉陽令本益州流民

東關令本建平流民

新城太守,故屬漢中,魏文帝分立,屬荊州,江左還本。 領縣六,戶一千六百六十八,口七千五百九十四。去 州陸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五千三百。

房陵令,漢舊縣,屬漢中。《太康地志》、王隱無。

綏陽令,魏立,後改為秭歸;晉武帝太康二年,復為綏陽。

昌魏令魏立

祁鄉令,何志魏立,《晉太康地志》作「沶。」音祁。

閬陽令,何志不注「置立。」

樂平令,何志不注「置立。」

上庸太守,魏明帝太和二年,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 巫為上庸郡。景初元年,又分魏興之魏陽、錫郡之安 富、上庸為郡。疑是太和後省,景初又立也。魏屬荊州, 江左還本。《永初郡國》有上庸、廣昌,何有廣昌。領縣七, 戶四千五百五十四,口二萬六百五十三。去州陸二 千三百;去京都水六千七百。

上庸令,漢舊縣,屬漢中。

富安令,《晉太康地志》《永初郡國》、何、徐並有。

北巫令,何志「晉武帝立。」 按魏所分新城之巫,應即是此縣,然則非晉武立明矣。

微陽令,魏立曰「建始」 ,晉武帝改。

武陵令,前漢屬漢中,後漢、《晉太康地志》、王隱並無。新安令,《永初郡國》、何、徐有,何云「本建平流民。」 吉陽令,《永初郡國》云「北吉陽,何、徐無。」

晉壽太守,《晉地記》云:「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 馥表立。」何志故屬梓潼,而益州南晉壽郡悉有此諸 縣。《永初郡國》徐又有南晉壽、南興樂。南興安縣,何無 南興樂,云「南晉壽惠帝立,餘並不注置立。」今領縣四: 去州陸一千二百;去京都水一萬。

晉壽令,屬梓潼。何志晉惠帝立。按《晉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改梓潼之漢壽曰晉壽。漢壽之名,疑是蜀立,云惠帝立,非也。

白水令,漢舊縣,屬廣漢,《晉太康地志》屬梓潼。邵歡令,《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不注置立。疑是蜀立,曰昭歡,晉改也。

興安令,《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不注置立。

華陽太守,徐志新立。《永初郡國》、何、徐並無。寄治州下。 領縣四,戶二千五百六十一,口萬五千四百九十四。

華陽令

興宋令

宕渠令

嘉昌令徐不注置立

新巴太守,晉安帝分巴西立。何、徐又有新歸縣,何云 新立,今無。領縣三,戶三百九十三,口二千七百四十 九。

新安令晉安帝立

晉城令晉安帝立

晉安令晉安帝立

北巴西太守,何志不注置立。《宋起居注》,「文帝元嘉十 二年,於劍南立北巴西郡,屬益州。」今益州無此郡。又 《永初郡國》、何、徐梁州並有北巴西,而益州無,疑是益 部僑立,尋省梁州。北巴西是晉末所立也。《永初郡國》 領閬中、漢昌二縣,何又有宋昌縣,云新立。徐無宋昌, 有宋壽,何、徐並領縣四,今六。去州一千四百;去《京 都》水九千九百。

閬中令

安漢令

《南國令 》,即南充國。

《西國令 》,即西充國。

平周令,益州巴西有平州縣。

北陰平太守,《晉太康地志》:故廣漢屬國都尉。何志蜀 分立。《永初郡國》曰:「北陰平,領陰平、綿竹、平武、資中、胄旨五縣。」何、徐直曰:「陰平領二縣」,與此同。戶五百六,口 二千一百二十四。寄治州下。

陰平令,前漢、後漢屬廣漢屬國,名宙底。《晉太康地志》陰平郡陰平縣注云:「宙底。」 當是後又立此縣,故宙底為陰平。《永初郡國》胄旨縣即宙底也。

平武令,蜀立曰「廣武」 ,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陰平太守,《永初郡國》唯領陰平一縣。徐志無「南」字, 云陰平舊民流寓立,唯領懷舊一縣。何無。今領縣二, 戶四百七。

陰平令

懷舊令,《徐志》不注「置立。」

巴渠太守,何志新立。領縣七,戶五百,口二千一百八 十三。

宣漢令與郡新立

始興令何志新立

巴渠令何志新立

東關令何志新立

始安令何志新立

下蒲令,何志無,《徐志》不注置立。

晉興令,何志「晉安帝立。」 案《永初郡國》,梁部諸郡唯巴西有此縣,不容是此晉興。若是晉安帝時立,便應在永初郡國,疑何謬也。

懷安太守,何志新立。領縣二,戶四百七,口二千三百 六十六。寄治州下。

懷安令何志新立

義存令何志新立

宋熙太守,何,《徐志》新立。領縣五,戶一千三百八十五, 口三千一百二十八。去州七百;去京都九千八百。

興樂令

歸安令

宋安令

元壽令

嘉昌令,何志「五縣並新立。」

白水太守,《永初郡國》、何並無,徐志仇池氐流寓立。有 漢昌縣。今領縣六,戶六百五。

新巴令

漢德令

晉壽令

益昌令

興安令

平周令,《徐志》作「平州。」 此五縣,徐並不注置立。

南上洛太守,《晉太康地志》分京兆立上洛郡,屬司隸。 《永初郡國》、何志並屬雍州,僑寄魏興,即此郡也。徐志 「巴民新立」,徐志時已屬梁州矣。《永初郡國》無豐陽而 有陽亭,何、徐有,何不注「陽亭置立。」領縣六。

上洛令,前漢屬弘農,後漢屬京兆。何云「魏立」 ,非也。商縣令,上洛同。

《流民令》何不注「置立。」

農陽長,《永初郡國》無,何作「鄷陽。新立」 ,徐作豐。渠陽令,《永初郡國》、何、徐並作「拒陽。」

義縣令,《永初郡國》、何、徐並無。

北上洛太守,徐志巴新立。領縣七,戶二百五十四。

北上洛令

農陽令

流民令

陽亭令

拒陽令,拒字與南上洛不同。

商縣令徐志無

西豐令徐志無

安康太守,宋末分魏興之安康縣及晉昌之寧都縣 立。

安康令,二漢安陽縣,屬漢中,漢末省,魏復立,屬魏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何云「魏立」 ,非也。

《寧都令》,《蜀郡流民》。

南宕渠太守,《永初郡國》有宕渠郡,領宕渠、漢興、宣漢 三縣,屬梁州。元嘉十六年,度屬益州,非此南宕渠也。 何、徐梁並無此郡,疑是徐志後所立。

宕渠令

漢安令

宣漢令

《宋康令》。三縣並新置。

懷漢太守,孝武孝建二年立。領縣三,戶四百十九。

永豐長

綏來長

預德長

秦州刺史,晉武帝太始五年,分隴右五郡及涼州金 城、梁州陰平并七郡為秦州,治天水冀縣;太康三年 併雍州,惠帝元康七年復立。何志晉孝武復立,寄治 襄陽,安帝世在漢中南鄭。領郡十四,縣四十二,戶八 千七百三十二,口四萬八百八十八。

武都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永初郡國》又有河池故道縣。今領縣三,戶一千二百七十四,口六千一百 四十。

下辯令漢舊縣

上祿令,漢舊縣,後省。晉武帝太康三年又立。陳倉令,漢舊縣,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秦國。

略陽太守,《晉太康地志》屬天水。何志故曰漢陽。魏分 立,曰廣魏,武帝更名。《永初郡國》有清水縣,何、徐無。領 縣三,戶一千三百五十九,口五千六百五十七。

略陽令,前漢屬天水,後漢漢陽即天水,《晉太康地志》屬略陽。雍州南天水,益州安固郡又有此縣。臨漢令,何志新立。

上邽令,前漢屬隴西,後漢屬漢陽,《晉太康地志》屬天水。何志「流寓割配。」

安固太守,《永初郡國志》有安固郡,又有南安固郡。元 嘉十六年,度益州。今領縣二,戶一千五百五,口二千 四十四。

桓陵令

南桓陵令,《永初郡國》及何志安固郡唯領桓陵一縣,徐志又有此縣。

西京兆太守,晉末三輔流民出漢中僑立。領縣三,戶 六百九十三,口四千五百五十二。

藍田令,《永初郡國志》無。

杜令

鄠令,二漢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始平。

南太原太守,何志云「故屬并州,流寓割配。」《永初郡國》 又有清河、高堂縣。領縣一,戶二百三十三,口一千一 百五十六。

平陶令漢舊名

南安太守,何志云故屬天水,魏分立。《永初郡國》無。領 縣二,戶六百二十,口三千八十九。

桓道令,漢舊名,屬天水,後漢屬漢陽。作「獂。」

中陶令,何志魏立,《晉太康地志》有。

馮翊太守,三輔流民。出漢中,文帝元嘉二年僑立。領 縣五,戶一千四百九十,口六千八百五十四。

蓮芍令

頻陽令漢舊名

下辯令,徐志「故屬略陽,流寓割配。」 何無此縣。高陸令,二漢、魏無,《晉太康地志》有,屬京兆。何志「流寓割配。」

萬年令

隴西太守,秦立。文帝元嘉初,關中民三千二百三十 六戶歸化六年立。今領縣六,戶一千五百六十一,口 七千五百三十。

襄武令漢舊名

臨洮令漢舊名

河關令,前漢屬金城,後漢、《晉太康地志》屬隴西。狄道令,漢舊名。

大夏令,漢舊名,《晉太康地志》無。

首陽

始平太守,《永初郡國》無。領縣三,戶八百五十九,口五 千四百四十一。

始平令,《太康地志》有,何志「晉武帝立。」 而雍州始平郡之始平縣,何云「魏立。」 按此縣末雖各立,本是一縣,何為不同?

槐里令

宋熙令何無徐新立

金城太守,漢昭帝始元六年立。《永初郡國》無。何徐。領 縣二,戶三百七十五,口一千。

金城令漢舊名

榆中令漢舊名

安定太守,漢武帝元鼎三年立。《永初郡國志》無。領縣 二,戶六百四十,口二千五百一十八。

朝那令漢舊名

宋興令何志新立

天水太守,漢武元鼎三年立,明帝改曰漢陽。雍州已 有此縣。《永初郡國》無。領縣二,戶八百九十三,口五千 二百二十八。

阿陽令,漢舊名,《晉太康地志》無。

新令,《晉太康地志》有,何志魏立。

西扶風太守,晉末三輔流民出漢中僑立。領縣二,戶 百四十四。

郿令

武功令

北扶風太守,孝武孝建二年,以秦雍流民立,領縣三。 時又有《廣長郡》,又立《成階縣》,領氐民,尋省。

武功令

華陰令

始平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