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080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十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八十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

  唐十二通典州郡四

坤輿典第八十卷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 编辑

唐十二 编辑

按通典禹貢曰冀州既載壺口雷首至于太岳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覃懷底績至于衡章厥土惟白壤𢘆衛既從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舜以 编辑

冀州南北闊大,分衛水為并州,燕以北為幽州,並置 牧。《周禮職方》曰:「河內曰冀州,山曰霍,藪曰楊紆,川曰 漳,浸曰汾、潞。其利松、柏。人五男三女;畜宜牛羊,穀宜 黍稷。」其地險易,帝王所都。亂則冀安,弱則冀強,荒則 冀豐,故曰冀州。其在天官,昴、畢則趙之分野,箕則燕 之分野,兼得秦、魏、衛之交。秦平天下,置郡為鉅鹿、邯 鄲、漁陽、右北平、遼西、河東、上黨、太原、代郡、鴈門、雲中 及三川郡之北境。漢武置十三州,此為冀州、幽州、并 州。後漢並因前代為冀州、幽州、并州。魏並因之。晉置 冀州、幽州、并州,惠帝之後,其地淪沒于劉「元海。石勒、 慕容儁又為苻堅所陷。堅敗,慕容垂據之,後屬後魏, 自此分割,不可詳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河北道」、 「河東道」,兼分入都畿、關內道。

河內郡 東至汲郡二百六十里。南至西至河南 府濟陰縣七十三里。北至高平郡百四十里。東南到 滎陽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河南府百四十里。西北 到河南府界百七十里。東北到汲郡二百六十里。去 西京九百九十里,去東京一百四十里。戶五萬四千 一百,口三十一萬五千三百七十。

懷州。《禹貢》覃懷之地,太行山在焉。周為畿內,及衛、邗、 雍三國。春秋時又屬晉。《左傳》襄王賜文公陽樊、隰原、 攢茆之田,晉於是始啟南陽。又武王克商,蘇忿生以 溫為司寇,其田有隤、懷是也。戰國時為魏、衛二國之 境。秦始皇滅衛,其君角徙居野王,阻共山保之。胡亥 廢角為庶人,以其地屬三川郡。項羽立司馬邛為殷 王,王河內。漢高帝初為殷國,尋更名河內郡。後漢因 之。晉為河內、汲二郡地。後魏置懷州,兼置河內郡。隋 初郡廢,而懷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復置河內郡。大唐 因之,亦為東畿內之郡。領縣五:

河內 漢野王縣。有泌水,自河南府濟原界流入。修武 本殷甯邑。《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勒兵於甯,故曰修武。」 有古南陽城。漢山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有濁鹿地。漢獻帝為山陽公,居於此。

獲嘉 漢武幸緱氏,至汲縣之新中鄉,得南越相呂嘉首,因立獲嘉縣。後周置修武郡。隋置殷州,是也

武德 周司寇蘇忿生之邑。東魏置武德郡。漢射犬故城在今城北。又有漢平皋縣故城,在今縣西。武陟 漢懷縣地,故城在今縣西。

汲郡 東至靈昌郡一百十里。南至靈昌郡酸棗縣 七十五里。西至河內郡二百六里。北至鄴郡一百九 十里。東南到靈昌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河南郡二 百六十里。西北到高平郡陸山縣四十里。東北到鄴 郡臨河縣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里,去東 京三百九十里。戶四萬六千九百八十,口二十萬七 千九百八十。

衛州,殷之舊都。周既滅殷,以殷餘人封康叔為衛君, 居河、淇之間,故商墟也。其後衛為翟人所滅,齊桓更 封衛于河南楚丘,而河內殷墟復屬於晉。戰國時屬 衛。秦并天下,為東郡、三川二郡之地。二漢為河內、魏 二郡地。魏置朝歌郡。晉改置汲郡。後魏亦為汲郡。東 魏置義州。後周為衛州,又分置脩武郡。隋初郡廢,煬 帝初州廢,復為汲、河內二郡地。大唐為汲郡。領縣五:

汲 漢舊縣。《牧野》之地,即紂都,近郊三十里即是也。

衛 漢朝歌縣。古殷朝歌城,在今縣西。紂都有鹿臺,謂之殷墟上宮臺。《詩》曰:「要我乎上宮」 ,即此也。今縣西北有黑山、蘇門山,孫登隱處。淇水出共山,東至今縣界入河,謂之淇水口。漢建安中,曹公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自溝以通漕運,故時人號其處為枋頭。晉大將軍桓溫為慕容暐將慕容垂所敗於枋頭,即此也。

新鄉 縣西南三十二里,有鄘城,即鄘國。

共城 古共伯國,故城在縣東。漢共縣。

黎陽 漢舊縣。魏置黎州及黎陽。有白馬津,即酈生所云「杜白馬之津」 是也。後魏改為𥟖陽津。又有

考證

在人山。古凡伯國在北。有大坯山,今名黎陽東山,又名青檀山,在縣南七里。其張揖云「成皋山」 是大坯山,謬也。

鄴郡 東至魏郡二百十里。南至汲郡百九十里。西 至上黨郡三百里。北至廣平郡百八十里。東南到汲 郡黎陽縣百六十里。西南到高平郡三百二十里。西 北到上黨郡黎城縣三百里。東北到廣平郡肥鄉縣 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二十五里,去東京五百 六十里。戶十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五十九萬一百九 十六。

「相州,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時屬晉。戰國 時屬魏,後屬趙。秦兼天下,為邯鄲郡地。漢為魏郡。後 漢因之,魏武王建都于此。晉亦為魏郡。後趙石季龍、 前燕慕容儁並都之。後魏道武置相州,取「河亶甲居 相」之義。東魏靜帝初,遷都於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 牧。北齊又都焉,改為清都郡,置尹。後周置相州及魏 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魏郡。大唐為相州,或 為鄴郡。領縣十一:

安陽 漢魏郡城在今縣東北。有韓陵山,即高歡破爾朱兆之所。又有丹藍嵯山。

堯城 有丹朱陵。又有戲陽聚故城,在今縣東。《左傳》云「晉荀盈卒于戲陽。」 《注》「內黃縣戲陽城。」

洹水 有洹水

滏陽 有漳河、滏水。隋置慈州。

內黃 漢舊縣。有繁河。漢繁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

鄴 後漢末,冀州刺史嘗理於此。有魏武帝、文帝、甄后等三陵臺。東魏、北齊皆都于此。後周置相州,後徙相州於安陽山。漳水在縣西。《晉史》曰:「石勒諸將佐議欲都于鄴,將攻三臺,張賓進曰:『三臺險固,攻守未可卒下』。于是進據襄國。」

林慮 漢為隆慮,後漢避殤帝諱,改為林慮。臨河 有王莽河、古淇河及顓頊陵在焉。

湯陰 古羑里城,紂拘周文王之所。漢蕩陰縣。成安 漢斥丘縣故城在東南,地斥鹵,故名焉。臨漳

廣平郡 東至清河郡臨清縣百二十里。南至鄴郡 百八十里。西至上黨郡涉縣界二百五十里。北至鉅 鹿郡南和縣五十里。東南到魏郡魏縣界九十里。西 南到鄴郡滏陽縣界七十里。西北到鉅鹿郡沙河縣 界六十里。東北到清河郡宋城縣一百十里。去西京 一千五百八十里,去東京七百六十里。戶八萬九千 二百九十。口六十六萬二千八百一十。

洺州《禹貢》:「覃懷底績,至于衡章。」春秋時赤狄之地,其 後屬晉。七國時趙所都。秦并天下,屬邯鄲郡。漢初置 廣平國,武帝改為平于國,宣帝復為廣平國。後漢光 武省廣平入鉅鹿郡,後為魏郡之西部。魏改為廣平 郡。晉因之。後魏為廣平郡。後周置洺州。隋煬帝初,置 武安郡。大唐初,劉黑闥都之,剋平,置洺州,或為廣平 郡。領縣十:

永年 漢曲梁縣地。又漢廣平縣故城,在今縣北。隋以煬帝諱,改「永年。」

雞澤 有沙河

曲周 漢舊縣。故城在今縣西南。紂巨橋倉亦在於此。

清漳 南近漳水

邯鄲 戰國時趙國所都。自敬侯始都之。有叢臺、洪波臺,亦漢舊縣。邯,山名。鄲,盡也。漢趙王如意溫明殿在此焉。

臨洺 漢易陽縣。北齊置襄郡。

武安 漢舊縣。有武安城。趙奢與秦軍戰,鼓譟武安,屋瓦皆震,即此也。

洺水 有衡漳瀆。或云《禹貢》曰:「覃懷底績,至于衡漳」 ,即此也。

肥鄉 漢列人縣。故城在今縣東北。有漳水。平恩 漢舊縣。

鉅鹿郡 東至清河郡二百三十里。南至廣平郡臨 洺縣六十五里。西至樂平郡縣二百四十里。北至趙 郡一百七十里。東南到廣平郡曲周縣百十里。西南 到廣平郡武安縣百二十里。西北到太原府樂平縣 五十里。東北到信都縣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六 百七十里,去東京八百五十里。戶六萬七千六百六 十,口四十六萬二千七百八十。

邢州。古祖乙遷于邢,即此地,亦邢國也。春秋時,衛侯 滅邢。魯僖公時,晉伐衛,取邢,其地遂屬晉。七國時,屬 趙。秦為鉅鹿、邯鄲二郡地。項羽分趙,立張耳為常山 王,居信都,更名信都曰襄國,即其地也。漢屬鉅鹿、常 山二郡及趙、廣平二國地。後漢因之。晉為鉅鹿、趙二 國,石勒都於此。後魏為鉅鹿郡。隋置邢州,煬帝初,置 襄國郡。大唐為邢州,或為鉅鹿郡。領縣九:

龍岡 秦為信都縣,項羽改為襄國,漢至隋始改。

為龍岡。夷儀嶺,在縣北百五十里,《左傳》云「邢遷于夷儀」 ,即此。

南和 漢舊縣。後周置南和縣。

平鄉 亦漢舊縣地。或云秦置鉅鹿郡於此,即古大鹿之野。有沙丘之臺,紂所築,即始皇崩處。鉅鹿 漢南欒縣地。漢鉅鹿縣,今平鄉縣也。沙河 漢襄國縣地,隋置。

任 漢張縣地

內丘 漢曰「中丘」 ,隋以國諱改之。

青山 隋置

堯山

信都郡 東至平原郡二百十里。南至清河郡百三 十里。西至趙郡百六十里。北至河間郡二百三十里。 東南到博平郡三百里。西南到鉅鹿郡三百六十里。 西北到饒陽郡百三十里。東北到景城郡三百五十 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里,去東京一千一百里。戶 十一萬一千八百八十,口八十二萬六千七百七十。 今之冀州,冀、兗二州之域。春秋時晉地。戰國時屬趙。 秦為鉅鹿郡地。漢高帝置為信都國,景帝改為廣川 國,宣帝復為信都國。後漢明帝更名樂成國,安帝更 名安平國。漢末兼置冀州。晉亦然。後魏為長樂郡,兼 置冀州。北齊、後周皆因之。隋初郡廢,而冀州如故。煬 帝初州廢,復置信都郡。大唐為冀州,龍朔二年,改為 「魏州。」咸亨三年,復舊。或為「信都郡。」領縣九:

信都 漢舊縣。禹導河北過洚水,即此。亦曰「枯降渠。」 西南自南宮縣界入。漢昌城縣故城在今縣北。又有漢扶柳縣故城,在今縣西。

南宮 漢舊縣。漢呂后封張敖子偃為南宮侯,即此。浲水故瀆南自清河郡經城縣界,入堂陽 漢舊縣,在堂水之陽。

武強 漢武隧縣

下博 漢舊縣

棗強 漢舊縣。又有漢廣川縣故城,在今縣東北。衡水 有衡漳故瀆。

阜城 漢舊縣

武邑 漢舊縣。《浲水》西南自衡水縣界而東北經縣城西北。

趙郡 東至信都郡一百六十里。南至鉅鹿郡一百 七十九里。西至太原府五百五十九里。北至常山郡 一百里。東南到信都,隔河相去百六十五里。西北到 常山郡百七十里。西南到鉅鹿郡一百九十五里。東 北到博陵郡三百十七里。去西京一千八百五十里, 去東京一千三百十里。戶六萬一千一百六十三,口 三十七萬四千七百十二。

趙州春秋時晉地。戰國時屬趙。秦為邯鄲、鉅鹿二郡 地。後漢屬常山國、鉅鹿郡地,兼置冀州。晉為趙國,亦 置冀州。後魏為趙郡。明帝兼置殷州。北齊改殷州為 趙州,郡仍舊。隋改置欒州,煬帝改為趙州,尋復為趙 郡。大唐為趙州,或為趙郡。領縣九:

平棘 漢南平棘縣故城在今縣南。又有漢宋子縣故城,在今縣北。有槐水。

元氏 漢舊縣。漢常山郡故城在今縣西。後漢光武征彭寵,陰后生明帝於此。

昭慶 漢廣河縣。後魏置殷州及高南、鉅鹿郡,後改為南趙郡。隋為大陸縣。有大陸澤。舊是象城,天寶中改焉。

欒城 漢之關縣地

贊皇 有贊皇山

高邑 漢之鄗縣。光武即位,更名《高邑》。

柏鄉 漢鄗縣地,漢光武即位壇在此。漢高欒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臨城 漢舊縣也。有沍水。舊是房子,天寶中改焉。寧晉 舊廮陶縣。

常山郡 東至博陵郡一百二十四里。南至趙郡一 百里。西至太原府五百十六里。北至安邊郡四百九 十里。東南到博陵郡彭城縣百九十里。西北到鴈門 郡五百四十里。西至太原府樂平縣三百二十里。東 北到博陵郡一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 去東京一千一百三十里。戶五萬三千五百十,口三 十一萬七千七百十七

鎮州春秋時鮮虞國之地。戰國時屬趙。秦屬鉅鹿郡。 漢高帝置恆山郡,後避文帝諱,改曰常山郡,亦屬真 定國。後漢屬常山國。晉復為常山郡。後魏因之。後周 置恆州,領常山郡。隋初廢,煬帝初州廢,復置常山郡。 大唐乾元年,復為恆州,或為常山郡。天寶十五年,改 為平山郡。元和十五年,改為鎮州。領縣九:

真定 漢中山國之東恆邑,亦漢舊縣。漢新市縣故城在東北也。

鹿泉 井陘口在此,今謂之「土門。」 漢韓信破趙軍,殺陳餘於此。

井陘 漢舊縣。古井陘。武德初,置井州。今縣。《城實》

考證

中甚固

靈壽 ,本中山國之都也。漢舊縣。故城在今西北。《衛水》在今西山東北,入滹沱河。

槁城 後周置鉅鹿郡。隋置廉州。漢槁縣故城在今縣西。故肥子國,漢以為縣,亦在今縣西南。九門 漢舊縣。

石邑 漢舊縣。井陘山甚險。李左車說陳餘曰:「井陘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請守之。」 不從。故城在今縣西北,俗為人文城。有卑山,今名抱犢山,四面危絕,山頂有二泉。後魏葛榮亂,百姓抱犢上山,因名焉。

房山 漢蒲吾縣。後漢房山縣在西北,俗名曰「王母山」 ,上有西王母祠。

行唐 漢舊縣。游水所出。

博陵郡 東至河間郡二百八里。南至趙郡三百十 七里。西至常山郡百二十里。北至安邊郡四百九十 里。東南到堯陽郡一百七十里。西南到常山郡一百 二十里。西北到常山郡行唐縣七十里。東北到文安 郡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里,去東京一千二 百里。戶七萬六千六百,口四十七萬七千二百六。 《定州》,帝堯始封唐國之地。戰國初為中山國,後為魏 所并,後又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之地。漢高帝置 中山郡,景帝改為中山國。後漢因之。晉亦不改。後燕 慕容垂移都於此,北岳常山在焉。後魏為中山郡,兼 置安州。道武帝改為定州。後周置總管府,領鮮虞郡。 隋初郡廢,煬帝初置博陵郡,後改為高陽郡。大唐為 定州,或為「博陵郡。」領縣十一。

安喜 古中山鮮虞地。漢盧奴縣。有盧水,水黑曰「盧」 ,不流曰「奴」 ,因名焉。

北平 秦曲逆縣,漢為蒲陰縣。蒲水所出,在今縣西北。

鼓城 《春秋》鼓子國也。漢臨平縣故城在東南。又有漢下曲陽縣,在西。

常陽 漢上曲陽縣也。常山,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常水所出。

《新樂 》春秋時鮮虞國,漢新市縣地,蓋帝堯始封之唐國也。

豐義 漢安國縣。又有漢解瀆亭,在今縣東北。望都 ,漢舊縣。堯始封於此。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有中人亭、左人亭,即今縣城也。倒馬故關在縣西北,極險要也。

無極 漢舊縣

唐昌 漢苦陘縣。又有中山故城,在縣東北,有漢石臼河。又西北有故關邑城,即漢關縣。

深澤 漢南深澤縣

陘邑

河間郡 東至景城郡二百里。南至信都郡二百三 十里。西至博陵郡二百八里。北至文安郡一百八里。 東南到景城郡弓高縣一百四十七里。西南到饒陽 郡百五十里。東北到景城郡魯城縣二百五十七里。 西北到上谷郡二百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里,去東 京一千三百四十里。戶九萬五千二百四十,口六十 四萬二千五百六十三

瀛州春秋時屬晉,七國時屬趙。秦上谷郡之地。漢屬 涿郡。後漢為河間國,晉因之。後魏為河間郡。漢文帝 分置瀛州。隋初,廢河間郡,置瀛州;煬帝初州廢,復置 河間郡。大唐因之。領縣六:

河間 漢州鄉縣,後漢改武垣縣。漢武帝得鉤弋夫人於此。

博野 漢博陵郡,後徙安平。又有漢蠡吾縣故城,在今縣西。

束城 漢舊縣。後魏置束州。

樂壽 漢曰樂城縣,故城在今縣西北。漢又曰中水縣。居兩河之間,故曰「中水。」

高陽 漢舊縣。後置高陽郡。有易水。

平舒 晉置章武郡

《文安郡》 「東至。」南至河間郡一百八里。西至上谷 郡露山百七十里。北至范陽郡二百八十里。東南到 景城郡二百六十里。西南到博陵郡二百五十里。西 北到上谷郡一百八十里。東北到北平郡八百里。去 西京二千三百十里,去東京一千四百四十四里。戶 五萬五百十,口三十二萬六千四百五十。

莫州其地歷代所屬與瀛州同。大唐景雲二年,分瀛 州置鄭州。開元十三年,改「鄭」為「莫」,其後或為文安郡。 領縣六:

鄭 漢舊縣

清苑 漢樂鄉縣。漢高帝過趙,封樂毅之後樂巨叔于此。

任丘 有狐狸淀

文安 漢舊縣,故城在東北。

長豐

唐興

饒陽郡 東至景城郡三百十五里。南至魏郡五百 里。西至常山郡一百八十里。北至上谷郡三百里。東 南到信都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趙郡一百九十里。 西北到博陵郡一百七十里。東北到河間郡一百五 十里。去西京二百五十里,去東京一千二百五十里。 戶四萬八千八百五十八,口三十四萬六千四百七 十一。

深州戰國時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地。漢為涿郡 地。後漢屬安平國。桓帝以後,為博陵郡。晉為博陵國。 後魏為博陵郡。北齊亦同。隋初,廢郡置深州;煬帝初 州廢,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間二郡。大唐復置深州,或 為饒陽郡。領縣四:

饒陽 漢舊縣。有蕪蔞亭在此。又有古博陵城、饒陽城。滹沱河舊在縣南,即光武所渡。魏武王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所以今在縣北。

安平 漢貫縣

鹿城 漢舊縣。故城在西南。又有漢隍城在東。《衡漳水》,今名「衛水」 ,亦名「苦水」 ,西南自趙郡寧晉縣界流入。

陸澤 :《禹貢》「大陸澤」 亦在此。

上谷郡 東至范陽郡二百十四里。南至文安郡一 百八十里。西至安邊郡飛狐縣一百四十里。北至媯 川郡懷戎縣南界廢固城鎮。東南到文安郡一百八 十里。西南到博陵郡北平縣一百四十里。西北到安 邊郡二百二十里。東北到范陽郡良鄉縣界八十里。 去西京二千一百九十七里,去東京一千四百六十 二里。戶四萬四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四萬五千八 百七

易州春秋至戰國屬燕。秦置上谷郡。漢屬涿郡,後漢 因之。晉為范陽國。後魏亦為上谷郡。隋初置昌黎郡, 後兼置易州;煬帝初州廢,置上谷郡。大唐因之。領縣 八:

易 漢故安縣故城在今縣南。有淶、易二水。有燕臺,昭王求仙處。又有漢范陽縣故城,在縣東南。遂州 ,古遂武也,秦築長城之所起。

淶水 漢之遒縣

容城 漢舊縣

滿城

五迴

樓亭

坂城

范陽郡 東至漁陽郡二百十里。南至文安郡二百 八十里。西至上谷郡一百十四里。北至媯川郡二百 一十里。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歸化 郡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三里。去東京一千 六百八十里。戶七萬九百六,口三十九萬五百八十 五。

幽州,古之幽州,蓋舜分冀州為之,置十二牧,則其一 也。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昔顓頊都於帝丘,其 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復省幽州入冀州。《周禮職方》曰: 「東北曰幽州。其山曰醫無閭,藪曰貕養;川曰河泲,浸 曰菑時。其利漁鹽。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擾,穀宜三種。」 初,武王定殷,封召公奭於燕。及秦滅燕,以其地為漁 「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漢高帝分上谷郡置 涿郡。武帝置十三州,此為幽州。其後開東邊,置元菟、 樂浪等郡,亦皆屬焉。後改燕國曰廣陽郡。後漢置幽 州,並因前代。晉亦置幽州。晉亂,陷于石勒、慕容儁。苻 堅後,入于魏。其後分割,不可詳也。今之幽州,古涿鹿 也,即燕國之都,謂之「渤碣之間」,亦一都會也。秦為上 谷之地。漢高帝分置燕國,後又分燕置涿郡及廣陽 國。有獨鹿鳴澤。後漢為涿、廣陽二郡地。魏更名范陽 郡。晉為燕、范陽二國,兼置幽州,慕容儁常都之。後魏 置幽州。北齊置東北道行臺。後周置燕、范陽二郡。隋 初並廢,煬帝初并置涿郡。大唐為幽州,或為范陽郡。 領縣十一:

蒯 ,燕國,都碣石宮。漢為蒯縣。舊制燕都有桑乾水,慕容儁都于此。歸義 ,漢易縣也。公孫瓚於此築城,名曰易京。《後漢史》曰:瓚修營疊樓觀,臨易河,通遼海,以鐵為門。乃曰:「『兵法云:百樓不攻』。今吾諸營樓櫓千重,積穀三百萬斛,足以待天下之變。」 為袁紹所破。後石季龍征慕容儁迴,惡其固而毀之。在今縣南十八里。又有「巨馬水。」

范陽 漢涿縣,在范水之陽。漢涿郡故城亦在此。又有漢廣陽國城,亦在西南。有督亢陂,溉田膏腴。荊軻獻圖於秦。

安次 漢舊縣

固安 漢方城縣地也

昌平 漢舊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古居庸關在縣西北,齊改為納疑。《淮南子》云「天下九塞」 ,居庸是其。

考證

一也。舊置《東燕州》。

潞 漢舊縣。有潞河。漢平谷縣故城在今縣北。又安樂縣,古城在西北。

永清 舊是會昌,天寶中改焉。

良鄉 漢舊縣

武清

廣寧

順義郡, 置在范陽郡城內,去西京及四至八到並 與范陽郡同。戶五千七百十八,口一萬八千一百五 十。

順州在范陽郡城。大唐天寶初置,尋又改為「順義、歸 化二郡。」領縣一:

賓義

歸化郡 東至漁陽郡二百十五里。南至范陽郡八 十里。西至媯川郡二百里。北至密雲郡七十里。東南 到漁陽郡二百十里。西南到范陽郡八十里。西北到 東北到密雲郡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東 京一千八百五十里。戶八百七十七,口三千三百六 十九。

順州之北境。天寶初,置歸化郡,與順義郡。領縣一:

懷柔

歸德郡 東至密雲郡八十里。南至范陽郡九十里。 西至范陽郡昌平縣五十里。北至山五里。東南到後 魏廢易京城四十里。西南到芹城五里。西北到乾河 山五里。東北到宋城鎮二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一百 六十三里,去東京千八百七十六里。戶二千二百四 十六,口一萬一千五百九十一。

燕州 秦上谷郡地。歷代土地與范陽郡同。隋文帝時, 栗末靺鞨有厥稽部渠長,率數千人舉部落內附,處 之柳城、燕郡之北。煬帝為置遼西郡,以取秦漢「遼西」 之名也,統遼西、懷遠、壚河三縣。大唐為燕州,或為歸 德郡。領縣一:

遼西

媯川郡 東至密雲郡二百十里。南至范陽郡二百 里。西至安邊郡二百二十九里。北至張說新築長城 九十里。東南到范陽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安邊郡 四百四十里。西北「到《新長城》為界三百八十里。東北 到長城為界九十八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里,去 東京一千九百里。戶二千三百九十,口一萬五百四 十。

媯州春秋戰國並屬燕。秦為上谷郡地。二漢因之。晉 屬廣甯郡。後魏孝明帝廢。北齊置北燕郡。隋屬涿郡。 大唐武德七年,討平高開道後,置北燕州。貞觀八年, 改為媯州。其後或為媯川郡。領縣二:

懷戎 。漢潘縣地。漢上谷郡城在此。有涿鹿山及蚩尤城。坂泉地及涿水、羹頡山、涿泉、鳴雞山,本名磨笄山。趙襄子滅代,其姊磨笄自殺,因為名。代人憐之,立祠。有群雞鳴于祠上,故名鳴雞山。《史記》云:「燕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遼陽」 ,即此。漢武破匈奴,取河南地,棄上谷之斗僻縣、造陽地以與胡。韋昭云:「在上谷。」 《晉太康地志》又云「在五原塞之北」 ,疑《太康志》誤。

媯川

漁陽郡 東至北平郡三百里。南至三會海口一百 八十里。西至范陽郡二百十里。北至長城塞二百三 十五里。東南到北平郡石城縣百八十五里。西南到 范陽郡雍奴縣界百二十五里。西北到密雲郡二百 十七里。東北到北平郡石城縣界廢盧龍戍二百里。 去西京二千八百二十里,去東京二千二十里。戶四 千二百二十九,口二萬五千四百八十七。

蒯州戰國時屬燕。秦置漁陽郡。二漢因之。隋文帝徙 元州于此,并立總管府。煬帝初廢,置漁陽郡。大唐屬 幽州。開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蒯州,或為漁陽郡。領縣 三:

漁陽 漢舊縣。有鮑丘水,又名潞水,古北戎無脩子國也,一名「山戎」 ,凡三名。七國時屬燕,燕後以為右北平郡。

三河

玉田

密雲郡 東至漁陽郡二百十七里。西至范陽郡昌 平縣一百三十里。南至范陽郡潞縣界五十五里。北 至長城四十五里。東南到范陽郡三河縣七十五里。 西北到長濃水鎮四十五里。西南到范陽郡平昌縣 界七十里。東北到《長城》障塞一百十里。去西京二千 六百八十里,去東京一千八百四十五里。戶六千一 百三十八。口三萬一千六百三十七。

檀州春秋及戰國並為燕地。秦漢並屬漁陽郡。後魏 置密雲郡,兼置安州。後周改安州為文州。隋徙元州 於漁陽,尋復於今郡置檀州。煬帝初,置安樂郡。大唐 為檀州,或為密雲郡。領縣二:

密雲 有「潞水,自塞外流入。」

燕樂 後魏置廣陽郡。有長城。

北平郡 東至柳城郡七百里。南至海一百里。西至 漁陽郡三百里。北至上洛百八十里。東南到榆林關 百八十里。西南到馬城縣一百八十里。西北到石城 縣百四十里。東北到柳城郡七百里。去西京四千三 百二十里,去東京三千五百二十里。戶三千三十一, 口一萬三千七百七十五。

平州殷時孤竹國。春秋時山戎、肥子二國地也。戰國 時屬燕。秦為右北平及遼西二郡之境。二漢因之。晉 屬遼西郡。後魏亦曰遼西郡。隋初置平州;煬帝初州 廢,復置北平郡。大唐因之。領縣三:

盧龍 漢肥如縣。有碣石山,碣然而立,在海旁,故名之。《晉太康地志》同。秦築長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麗舊界,非此碣石也。漢遼西郡故城在今郡東。又有漢令攴縣城。臨閭關,今名臨榆關,在縣城東一百八十里。盧龍塞,在城西北二百里。

石城 漢舊縣

馬城

柳城郡 東至遼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 里。西至北平郡二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里。東南到 安東府二百七十里。西南到北平郡七十里。西北到 契丹界七十里。東北到契丹界九十里至契丹衙帳 四百里。去西京三千里,去東京四千百十里。戶八百 七十八,口三千。

營州,殷時為孤竹國地。春秋時地屬山戎。戰國時屬 燕。秦并天下,屬遼西郡。二漢及晉皆因之。慕容皝以 柳城之北,龍山之南,所謂「福德之地」也,乃營制宮廟, 改柳城為龍城,遂遷都龍城,號新宮曰和龍宮。後燕 慕容寶、北燕馮跋相繼都之。後魏置營州。後周武帝 平齊,其地猶為高寶寧所據。隋文帝時,討平寶寧,復 以其地為營州。煬帝初州廢,置遼西郡。大唐復為營 州,或為柳城郡。領縣一:

柳城 有龍山、鮮卑山,在縣東南二百里,棘城之東塞外亦有鮮卑山,在遼西之北一百里,未詳孰是。青山、石門山、白狼山、白狼水。又有漢扶黎縣故城在東南。其龍山,即慕容皝祭龍所也。有饒樂水,漢故徙河縣城、和龍宮城。室韋、靺鞨諸部並在東北,遠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餘里,西北與奚接,北與契丹相接。

河東郡 東至絳郡三百七十里。南至弘農郡百七 十里。西至馮翊郡八十里。北至絳郡二百七十里。東 南到陝郡二百九十里。西南到華陰郡一百五十里。 西北到馮翊郡韓城縣百四十里。東北到絳縣三百 七十里。去西京三百六十里,去東京五百四十里。戶 七萬二百七,口四十六萬一千八十。

蒲州唐、虞所都蒲坂也。春秋時地屬魏。及晉獻公滅 魏,以其地封大夫畢萬。畢萬之後,十代至文公,列為 諸侯,與韓、趙三分晉地屬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 徙都大梁。秦兼天下,置河東郡,歷兩漢不改。魏、晉亦 然。後魏亦為河東郡,兼置雍州及屬秦州。後周改為 蒲州,亦兼置河東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河 東郡。大唐初為蒲州。開元九年五月,置中都,改為河 中府,尋罷,仍舊。或為蒲州,或為河東郡。領縣八:

河東 漢蒲坂縣。《春秋》秦晉戰於河曲,即其地也。有蒲津關。後魏大統四年,造浮橋,九年,築城為防。大唐開元十二年,河兩岸開東西門,各造鐵牛四。其牛下並鐵柱連腹,入地丈餘,并前後鐵柱十六。媯汭水,今有舜廟在焉,其廟周宇文護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齊居其陽,所謂「首陽山」 也。有風陵堆,與潼關相對。

桑泉 有「三疑山。」 漢解縣故城,今縣東南。

猗氏 漢舊縣。猗頓所居,古郇國也。有古令狐城,《左傳》云:「晉文公從秦返國,濟河,圖令狐」 ,即此。安邑 堯、舜舊都,今縣西有鳴條陌,湯與桀戰于此。漢舊縣。

解 隋曰「虞鄉。」 武德元年改之。

虞鄉 漢解縣也。後於虞鄉城置《解縣》,更於解西五十里別置《虞鄉縣》。

寶鼎 漢汾陰縣。有后土祠、湯廟。

永樂 武德二年,分芮城縣置

絳郡 東至高平郡四百五十里。南至陜郡二百二 十里。西至馮翊郡四百十里。北至文城郡二百七十 里。東南到河南府五百里。西南到河東郡三百七十 里。西北到文城郡三百里。東北到平陽郡一百四十 里。去西京五百二十里,去東京六百三十里。戶八萬 二千二百,口五十一萬七千三百十。

絳州春秋時為晉國,即故絳與新田之都也。後韓、魏 趙滅晉,其地屬魏。秦屬河東郡。秦末,其地屬魏豹。漢 定魏地,還屬河東郡。後漢因之。魏晉屬河東、平陽二 郡地。後魏置東雍州。西魏、後周以為重鎮。後周改曰

絳州,兼置正平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絳郡
考證
大唐為絳州,或為絳郡。領縣十一:

正平 漢臨汾縣地。有汾、澮二水。有高齊故武平關,在今縣西三十里,故家雀關在縣南七里。並是鎮處。

曲沃 漢絳縣地。春秋時晉曲沃地,臺駘神在此。翼城 ,古晉之翼邑,漢絳縣地。

絳 《春秋》時,晉武公自曲沃徙此。漢聞喜縣地。聞喜 亦故曲沃地,漢左邑縣之桐鄉也。漢武行幸至此,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東北有董池陂,楊柳可為箭。高候源在縣北,即十六國劉曜破石勒將石季龍處也。

垣 漢舊縣。東北有王屋山,沇水所出。有古皋落城,西魏於此置邵郡,以備東魏。

夏 漢安邑縣地。蓋以夏禹所都為名。夏都安邑城,在今縣北十五里。

龍門 古耿國。有龍門山,即大禹所鑿。《三秦記》云:「魚鱉上之即為龍,否則點額而還。」 漢皮氏縣故城在今縣南。今縣則後魏秦州所理。

稷山 漢聞喜縣地。後魏龍關郡。後周勳州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二里,即王思政所築玉璧城,為周氏重鎮,齊神武再攻圍,皆不剋。

萬泉 漢汾陰縣

太平 漢臨汾縣

平陽郡 東至上黨郡三百九十里。南至絳郡一百 四十里。西至《文城群》二百十五里。北至西河郡三百 九十里。東南到高平郡四百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 百十里。西北到太寧郡三百五十里。東北到陽城郡 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七百五十里,去東京七百二十 里。戶六萬四千八百,口四十二萬一千八百八十。 晉州,亦堯舜之都,所謂平陽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 屬魏。秦為河東郡地,二漢因之。魏分置平陽郡,晉因 之。劉元海稱漢僭位,建都於此。後魏為平陽郡,兼置 唐州。後改為晉州,後置總管府。東魏、北齊皆為重鎮。 隋初改平陽為平河郡,尋廢;煬帝初,置臨汾郡。大唐 為晉州,或為平陽郡。領縣九:

臨汾 漢平陽縣。有姑射山。又有故堯城縣。襄陵 漢舊縣。有趙襄子墓,又有晉襄公之陵,因以為名。後魏擒赫連昌,又分此縣置擒昌縣。霍邑 漢彘縣。隋置今縣。周厲王無道,周人流王於彘,即此也。有霍山,即《職方》冀州之鎮,一名太岳山,《禹貢》所謂「岳陽。」

冀氏 漢陭縣地。後魏置冀氏縣。

汾西 後魏置汾西郡

洪洞 《春秋》楊國。晉滅之,為楊邑。漢為楊縣也。故洪洞城在今縣北,東魏北齊鎮也。四顧重複,控據要險。

神山 武德二年,置浮山縣。後改焉

趙城 古造父邑

岳陽 漢穀遠縣地,隋改之。有千畝原,《左傳》曰「晉侯千畝之戰」 ,即此。

高平郡 東至汲郡四百一十里。南至河內郡二百 四十里。西至絳郡二百五十里。北至上黨郡一百九 十里。東南到河內郡武德縣二百里。西南到河南府 二百八十里。西北到平陽郡四百十里。東北到鄴郡 三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四十里,去東京六百六十 里。戶二萬七千五十,口十四萬三千七百。

澤州春秋時屬晉,後屬韓,其後屬趙。至秦,破趙於長 平,坑卒四十萬,即此地也。秦平天下,為上黨郡地。漢 屬河東、上黨二郡地。後漢因之。魏晉亦同。後魏以其 地置建州及高都、長平、安平三郡。北齊亦為建州,及 置平陽、高都二郡。後周併二郡為高平郡。隋初郡廢, 置澤州;煬帝初州廢,置長平郡。大唐為澤州,或為高 「平郡。」領縣六:

晉城 漢曰「高都尉」 ,隋曰「丹川。」 有天井關,在縣南太行山上,關前有天井泉三所。

陵川 漢泫氏縣地。隋開皇中置。

沁水 後魏秦寧郡

端氏 七國時,韓、魏、趙分晉,封晉君于端氏也。漢為縣。故城在今縣西。

高平 漢泫氏縣。西北有泫谷水,故為名。頭顱山,秦白起坑趙卒,築臺於壘中,因山為臺,故光狼城,白起築。

陽城 漢曰濩澤縣也。有噍嶢山、濩澤水。析城山,《禹貢》所謂「砥柱析城」 也。

上黨郡 東至鄴郡三百里。南至高平郡一百九十 里。西至平陽郡三百九十里。北至樂平郡四百七十 里。東南到鄴郡林慮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到陽城 郡沁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太原府四百五十里。 東北到廣平郡武安縣界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 一百九十里,去東京四百六十里。戶六萬七千九百 四十四,口三十七萬二千三百六十潞州,春秋時初為黎國,後狄人奪其地。赤狄潞子嬰 兒為晉所滅,其地盡屬焉。戰國初為韓之別都,以遠 韓近趙,後卒降趙。秦置上黨郡。漢亦為上黨郡。後魏 及晉不改。後魏亦為上黨郡。後周後置潞州。隋置韓 州,煬帝初,復置上黨郡。大唐為潞州,或為上黨郡。領 縣十:

上黨 古黎侯國。西伯戡黎,即此。漢為壺關縣。長子 漢舊縣。漳水所出。《周史》新甲所封。《左傳》曰「晉人執衛石買於長子。」 即此。

潞城 《春秋》潞子國,漢舊縣。

壺關 古黎國地。有羊腸坂。王莽命左威將軍王嘉曰:「羊頭之阨,北當燕、趙。」 後魏移壺關縣于此。有壺山。

銅鞮 。水名。漢縣。《春秋》晉國銅鞮邑。羊舌赤為邑。大夫。有閼與故城,漢韓信擒代相夏說於此。武鄉 漢垣縣地。

屯留 漢舊縣。又有漢徐吾故城,在今縣西北。有鹿瀆山,絳水所出。

黎城 漢潞縣地。隋改置之,因縣東「故黎城」 為名。有壺口故關。

涉 漢舊縣。有清漳水。

襄垣 漢舊縣

樂平郡 東至廣平郡三百六十里。南至上黨郡四 百七十里。西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北至太原府樂 平縣一百六十里。東南到上黨郡九十里。西南到上 黨郡一百里。西北到太原府三百四十里。東北到鉅 鹿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九十里,去東京 七百九十里。戶九千五百六十,口五萬二百九十六。 儀州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韓,後屬趙。秦為上黨郡。 二漢因之。晉為樂平郡。後魏為遼陽郡。隋屬太原郡。 大唐武德三年,分并州之地置遼州,八年,改為箕州。 先天元年,改為儀州,或為樂平郡。領縣四:

遼山 漢垣縣地。晉為遼陽縣。隋置。今縣北有鬼谷。

榆社 漢垣縣地。晉於此置武鄉縣。石勒是此縣人。有石勒《漚麻池》。

和順 漢沾縣地,即韓之《閼與》邑。

平城 漢垣縣地

陽城郡 東至上黨郡銅鞮縣七十里。南至平陽郡 冀氏縣一百五十里。西至平陽郡二百五十里。北至 西河郡二百八十里。東南到上黨郡屯留縣百四十 里。西南到平陽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西河郡二百 八十里。東北到上黨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十里, 去東京六百四十里。戶六千一百六十六,口三萬三 千三百九十

沁州春秋時屬晉,後屬韓,又屬趙。秦、二漢為上黨郡 地,魏、晉亦同。後魏屬義寧郡。隋初置沁州;煬帝初州 廢,復為沁源縣,屬上黨郡。大唐復置沁州,或為陽城 郡。領縣三:

沁源 漢穀遠縣,後魏改為沁源。有沁水。

和川

綿上

大寧郡 東至平陽郡二百五十里。南至文城郡二 百里。西至延安郡三百九十里。北至昌化郡二百五 十里。東南到平陽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 百里。西北到黃河為界百八十里。東北到西河郡二 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十里,去東京八百八十里。戶 一萬九千二百一十,口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 隰州,春秋時晉之蒲城也。七國時屬魏。秦、二漢為河 東郡地。魏晉屬平陽郡。後魏、北齊為沁州。後周置沁 州及龍泉郡。隋初郡廢,後復置四汾州,尋又改為隰 州;煬帝初州廢,置龍泉郡。大唐為隰州,或為大寧郡。 領縣六:

隰川 漢蒲子縣。春秋時蒲城,晉重耳所居。大寧 漢北屈縣地。

石樓 有石樓山。漢吐軍縣,後魏吐京郡。

永和 漢狐讘縣,後周臨河郡。

溫泉

蒲 漢蒲子縣地

文城郡 東至平陽郡二百十里。南至絳郡二百七 十里。西至咸寧郡一百七十里。北至大寧郡二百里。 東南到絳郡三百里。西南到馮翊郡韓城縣界一百 七十里。西北到延安郡二百九十里。東北到西河郡 五百里。去西京七百二十里,去東京六百九十里。戶 一萬一千五百六十,口六萬六千三十。

慈州春秋時晉之屈邑。《禹貢》壺口之山在焉。戰國時 為魏地。秦、二漢屬河東郡。魏晉屬平陽郡。東魏置定 陽郡及南汾州。北齊改南汾州為西汾州。後周改為 汾州。隋初郡廢,置耿州,後復為汾州;煬帝初州廢,置 文城郡。大唐為慈州,或為文城郡。領縣五:

吉昌 漢北屈縣。《左傳》曰:「晉有屈產之乘」 ,此有駿。

考證

馬,有壺口山。故姚襄城在縣西,即姚襄所築。西臨黃河,控帶龍門、孟門之險,周齊交爭之處。

仵城 漢北屈縣地,後魏仵城郡。

文城 有孟門山,與龍門相對。龍門之上古龍門,禹所鑿。漢北屈縣

呂香 漢臨汾縣地

昌寧 漢臨汾縣地,後魏內陽郡。

西河郡 東至上黨郡四百四十里。南至平陽郡三 百九十里。西至昌化郡百六十里。北至太原府二百 里。東南到陽城郡二百八十里。西南到大寧郡二百 六十五里。西北到樓煩郡,中間有界相隔,山谷險隘。 東北到大寧郡二百里。去西京千二百六里,去東京 九百三十里。戶五萬八千五十,口三十二萬六千二 百八十。

汾州春秋時晉地。六國時屬趙。秦屬太原郡。二漢屬 太原、西河二郡地。魏因之。晉屬太原郡、西河國地。後 魏又為西河郡,兼置汾州。北齊置南朔州。後周改曰 介州。隋置西河郡。大唐為汾州,或為西河郡。領縣五:

隰城 漢慈氏縣。今有美稷鄉,即漢美稷縣地。又有漢京陵縣,即晉趙文子與叔向觀于九原之所。介休 有綿上山。介之推祠,漢舊縣也。昭餘祁,俗名郎城。泊,《職方》并州之藪。

靈石 有介山。漢介休縣地。今縣東南有高壁嶺、雀鼠谷、汾水關,皆險固之處。

孝義 漢中陽縣

平遙

太原府 東至趙郡五百五十里。南至上黨郡四百 五十里。西至昌化郡三百九十里。北至定襄郡一百 八十里。東南到樂平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西河郡 二百里。西北到樓煩地二百五十里。東北到鴈門郡 五百里。去西京一千三百里,去東京八百八十五里。 戶十二萬六千一百九,口七十六萬八千四百六十 四。

并州古之并州,葢舜分冀州為之,置十二牧,則其一 也。以其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并州,亦曰在衛水、常水 之間。《周禮職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藪,曰昭餘 祁,川曰虖池嘔夷;浸曰淶易。其利布、帛,人二男三女; 畜宜五擾,穀宜五種。」秦兼天下,為太原郡。漢武帝置 十三州,此為并州。後漢並因之。靈帝時,羌胡大擾,定 「襄、雲中等郡並流徙分散。」獻帝時,省入冀州。魏文帝 復置并州,自陘嶺以北,並棄之。至晉,亦置并州。惠帝 時,并州之地,盡為劉元海所有。其後劉曜徙都長安, 自平陽以東,地盡入石勒。及苻堅、姚興、赫連勃,並于 河東郡置并州。姚興又分河東為并、冀二州。及後魏 以後,分坼,不可詳也。今之并州,古唐國也。昔帝堯為 唐侯所封之國,及夏禹所都之地,亦「高辛氏子實沈 及金天氏子臺駘之所居焉。周成王又封弟叔虞于 此,叔虞子燮改為晉侯。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晉」、 大鹵、太原、大夏、夏靈、晉陽,六名其實一也。春秋時為 晉國,後為趙邑。晉滅屬趙。秦置太原郡。二漢因之,兼 置并州。魏改為太原國,并州仍舊。晉因之。後魏為太 原郡,兼置并州。北齊、後周皆因之。隋初廢郡置并州, 又改為太原郡。大唐為并州。高祖匡隋室,起義兵,於 長壽元年置北都,後復為并州。開元十一年,改為太 原府。天寶元年,加號為「北京。」領縣十三:

太原 漢晉陽縣也。隋文帝移晉陽縣于州城中。舊晉陽置今縣。有晉水。

晉陽 隋文帝新移。有龍山、蒙山。

文水 漢太寧縣。有泌水、文水。

陽曲 漢狼孟縣故城在縣東北。漢陽曲縣,今定襄郡定襄縣是也。後漢移置今縣。有乾燭谷,即羊腸坂也。樂平 舊樂平郡,隋置遼州。

清源 漢榆次縣地。隋於古梗陽城置今縣。有清源水。

太谷 縣西。有「太谷。」 漢陽邑縣地。

祁 漢舊縣。晉大夫祁奚之邑。晉滅祁氏,分為七縣,以賈辛為祁大夫。後漢忠烈溫序墓在西北榆次 ,《春秋》晉魏榆地。漢舊縣。

盂 漢舊縣。有滹沱水,自鴈門郡界來。

壽陽 晉舊縣

廣陽 漢上艾縣,後漢改曰「石艾」 ,國家又改之。縣東有故關,甚險固。

交城 有羊腸山,隋煬帝改為「深谷嶺。」

昌化郡 東至西河郡一百六十里。南至大寧郡二 百五十里。西至上郡二百二十里。北至樓煩郡二百 三十里。東南到大寧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大寧郡 石樓縣百五十里。西北到樓煩郡二百三十里。東北 到太原府三百九十里。去西京千二百三十里,去東 京千一百十里。戶一萬三千三百七十,口六萬四千 三百四十石州戰國初趙之離石邑,後為秦、魏二國之境。秦為 太原郡地。二漢屬西河郡,南單于庭即左國城。晉屬 西河國,劉元海起事於此。後石勒置永石郡。北齊置 懷政郡,後改為離石郡,兼置西汾州。後周改西汾為 石州。隋初郡廢,而石州如故;煬帝初州廢,置石郡。大 唐為石州,或為昌化郡。領縣五。

離石 漢舊縣。南單于庭左國城在北。有離石水,一名「赤洪水。」 高歡大破爾朱兆於赤洪嶺,蓋近此也。

定胡 漢離石縣地。後周置定胡郡,在今縣西。隋置孟門關,其地險固。

平夷

臨泉

方山 有赤洪水,源東流入離石縣界。

樓煩郡 東至定襄郡界二百四十里。南至昌化郡 界二百三十里。西至榆林郡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馬 邑郡三百里。東南到太原府二百五十里。西南到銀 川郡三百里。西北到榆林郡九十里。東北到鴈門郡 三百里。去西京千四百里,去東京一千二百二十里。 戶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口七萬二千二百六十。 嵐州,《春秋晉國之分。晉滅之後為胡地,有樓煩王居 焉。其後趙惠文王破樓煩而取其地,北境屬燕秦。二 漢為太原郡地。晉末陷劉元海,後魏末於其地置嵐 州。隋煬帝置樓煩郡。大唐為嵐州,或為樓煩郡。領縣 四:

宜芳 有古秀容城,即漢汾陽縣,屬太原郡。積粟所在,謂之「羊腸倉。」 石磴縈委,若羊腸焉。

合河 漢汾陽縣地。合和關在北。

靜樂 漢汾陽縣地。有隋煬帝汾陽宮。有管岑山,劉曜敗處,汾水所出。

嵐谷

鴈門郡 東至安邊郡二百六十里。南至太原府五 百里。西至樓煩郡一百六十里。北至馬邑郡一百四 十里。東南到常山郡五百四十里。西南到定襄郡二 百五十里。西北到馬邑郡二百二十里。東北到安邊 郡界三百十里。去西京一千六百四十里,去東京一 千三百二十里。戶二萬一千二十,口十萬一千四百 五十。

代州古唐國之地。春秋時晉國之分及三卿分晉,其 地屬趙。趙武靈王破樓煩,而置雲中、鴈門、代郡,後北 境屬燕。秦為太原、鴈門二郡之境。漢因之。後漢及晉 亦同。後魏置梁城、繁畤二郡。後周置肆州。隋文帝改 為代州;煬帝初州廢,置鴈門郡。大唐為代州,或為鴈 門郡。領縣五:

鴈門 漢廣武縣故城在西南。又有故平縣,後漢末平城縣也。有夏屋山,趙襄子會代王,因殺之於此。有句注山,一名西陘山也。

五臺 漢慮虒縣。隋改盧夷縣為五臺。有臺山。繁畤 漢舊縣。有滹沱河,源出縣東南派阜山。崞 漢舊縣。又有漢樓煩郡故城,在今縣東。東魏置代州。

唐林

定襄郡 東至鴈門郡界九十里。南至太原府一百 八十里。西至樓煩郡界二百四十里。北至鴈門郡二 百五十里。東南到太原郡界一百二十里。西南到太 原府及樓煩郡界百二十里。西北到樓煩郡一百二 十里。東北到鴈門郡界二百五十里。去西京千四百 八十里,去東京一千六十里。戶一萬五千三十八,口 七萬七千九百三十

忻州戰國屬趙。秦為太原郡地,二漢因之。後魏置肆 州。後周徙肆州於鴈門郡。隋初,置新興郡及雲州,後 改新興郡為忻州。煬帝初,廢雲州及忻州,其地屬樓 煩、定襄二郡。大唐復分置忻州,或為定襄郡。領縣二:

秀容 漢汾陽縣。有嵐水。

定襄

安邊郡 東至上谷郡三百二十里。南至常山郡四 百里。西至鴈門郡二百六十里。北至蕃境,無郡。東南 到博陵郡四百九十里。西南到鴈門郡三百十里。西 北到馬邑郡四百六里。東北到媯川郡四百四十里。 去西京九百里,去東京一千五百里。戶四千六百十, 口一萬八千二百。

蔚州《周禮》并州,川曰嘔夷,浸曰淶易。戰國初屬趙,後 又屬燕。秦漢、晉屬代郡。後魏置懷荒、御夷二鎮。東魏 置北靈丘郡。後周置蔚州。隋置上谷郡。大唐置蔚州, 或為安邊郡。領縣三:

靈丘 漢舊縣。有《趙武靈王陵》。

飛狐 漢廣昌縣地。飛狐口在縣北,即漢之飛狐道,通《媯川郡》懷戎縣。又有磨笄山,與媯川郡山相連。隋置今縣。

安邊

馬邑郡 東至安邊郡四百六十里。南至鴈門郡一
考證
百四十里。西至樓煩郡三百四十里。北至單于府二

百五十里。東南到鴈門郡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樓煩 郡三百里。西北到單于府三百五十里。東北到故雲 州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東京一 千三百四十里。戶六千三百,口二萬五千八百。 朔州,戰國屬燕。秦屬代、鴈門二郡地。漢為定襄、鴈門 二郡地。後漢屬雲中、鴈門二郡。漢末因亂,又置新興 郡。晉懷帝時,劉琨表以鮮卑倚盧為大單于,封代公, 徙馬邑,即其地也。其後稱魏,建都于今郡北,兼置懷 朔鎮。及遷洛後,遂於郡北三百餘里置朔州,葛榮之 亂,又廢。北齊復置朔州。隋初置總管府,煬帝初府廢, 置代郡,尋屬馬邑郡。大唐初為朔州,或為馬邑郡。領 縣二:

善陽 有秦馬邑城、武州塞,即此地。亦漢定襄地。後魏桑乾郡、北齊廣安郡有紫河,發源於此馬邑。

雲中郡 東至桑乾郡督宅一百五十里。南至鴈門 郡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東天郡五十里。北至長城蕃 界三百里。東南到榆林郡四百里。西南到神堆柵九 十里。西北到卻蕃柵一百六十里。東北到阿谷三百 四十里。蕃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東京一千六百 四十里。戶三千一百六十,口七千九百三十。

雲州戰國屬趙。秦置雲中郡。二漢因之。晉屬新興郡。 後魏道武帝自雲中徙都平城,即此置代尹。隋初屬 馬邑郡。大唐置雲州,或為雲中郡。領縣一:

雲中 漢舊縣。隋曰雲內縣。白登山、白登臺,漢高帝初被匈奴圍于此。有故高柳城、參合陂。後魏盛樂縣亦在今郡界。單于臺在今縣西北百餘里。漢孝武元封元年,勒兵十八萬騎,出長城北,登單于臺。

《單于》 東至。南至榆林郡一百二十里。西至北。 至。東南到馬邑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西北到。 東北到。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里,去東京二千 里。戶二千一百二十,口一萬三千。

單于大都護府戰國屬趙,秦漢雲中郡地也。大唐龍 朔三年,置雲中都護府,又移澣海都護府於磧北,二 府以磧為界。麟德元年,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大都 護府。」領縣一:

金河 。有長城。有金河,上承紫河及象水,又南流入河。李陵臺。王昭君墓。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