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082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十二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八十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八十二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四十

  唐十四通典州郡六

坤輿典第八十二卷

輿圖部彙考四十 编辑

唐十四 编辑

按通典禹貢曰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篠簜既敷草夭木喬厥土塗泥島夷卉服沿于江海達于淮泗舜置十二牧揚州其一 编辑

《周禮職方》曰:「東南曰揚州。其山曰會稽,藪曰具區,川 曰三江,浸曰五湖。其利金、錫、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 鳥獸,穀宜稻。」揚州以為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亦 曰:「州界多水,水波揚也。」在於天文,斗則吳之分野,兼 得楚及南越之交,亦古荒服之國。春秋時屬吳、越二 國。越滅吳,盡并其地。戰國時屬楚。秦兼天下,置郡。此 為九江,障會稽閩中南海郡之東境。漢改九江曰淮 南國,及封皇子長為淮南王,封劉濞為吳王,二國盡 得揚州之地。武帝置十三州,此為揚州。後漢因之。三 國時,淮南屬魏,而江南屬吳也。「魏晉亦置揚州。元帝 度江,揚州遂為王畿,領江東、浙江地。宋孝武分浙江 東為東揚州,後罷揚州,以其地為王」畿,而東揚州直 云「揚州」,尋復舊。又分置南兗州、南徐州、南荊河州、江 州。齊並因前代,唯徙置荊河州、北兗州、北徐州。梁、陳 分裂,不可詳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淮南道、江南 道、江南西道。

廣陵郡 東至海五百六里。南至丹陽六十三里。西 至永陽三百里。北至淮陰三百里。東南到海四百六 里,無郡縣。西南到歷陽三百六十里。西北到淮陰郡 盱眙縣二百五十里。東北到淮陰郡鹽城縣三百六 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七里,去東京一千七百 四十九里。戶七萬三千三百八十一,口四十六萬九 千五百九十四。

今之揚州。春秋時屬吳,故《左傳》云「吳城邗溝,以通江、 淮」是也。吳滅屬越,越滅屬楚。秦滅楚,屬九江郡。漢為 廣陵國,後屬荊國,後更屬吳。景帝更名江都國。武帝 更名廣陵國。後漢為廣陵郡。魏為重鎮,後屬吳。晉亦 為廣陵郡。東晉末,以廣陵控接三齊,故青、兗二州刺 史皆鎮於此。宋亦置廣陵郡,文帝兼置南兗州。齊並 因之。梁亦曰南兗州。北齊改為東廣州,復曰南兗州。 後周改為吳州。隋初為揚州,置總管府;煬帝初府廢, 又為江都郡。後帝徙都而喪國焉。大唐初為兗州,後 改為邗州,後又改為揚州,為大都督府。其後或為廣 陵郡。領縣七:

江都 秦廣陵縣

江陽 高齊曰《廣陵》,隋改之。

海陵 漢舊縣

高郵 漢舊縣

六合 楚棠邑。伍尚為棠邑大夫,即此也。漢曰棠邑縣。晉安帝置秦郡。北齊置秦州。後周改為方州。有瓜步山、石梁溪。

揚子

《天長 梁》於《石梁》置涇州。

淮陰郡 東至海二百十五里。南至廣陵郡三百里。 西至臨淮郡一百九十里。北至臨淮郡連水縣淮水 七十五里。東南到廣陵郡海陵縣八十五里。西北到 臨淮郡二百六十三里。西南到鍾離招義縣四百二 十里。東北到淮口入海水路一百七十九里。去西京 二千五百一里,去東京千六百六十里。戶二萬六千 一百十八。口一十四萬二千九十。

楚州春秋時屬吳,將伐齊,自廣陵掘江通淮,即此也。 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屬臨淮郡。後漢屬廣陵 郡、下邳國。晉屬臨淮、廣陵二郡地。東晉為重鎮。穆帝 時,中郎將荀羨《北征》詩云:「淮陰舊鎮,地形都要,水陸 交通,易以觀亹,沃野有開殖之利,方舟運漕,無地屯 兵。」乃營立城池焉。安帝時,立山陽郡。宋因之。北齊清 泗臨淮守險,有平陽、石鱉,田稻豐饒。其後僑立兗州、 齊郡因以兗州為重鎮。梁初得之,後入後魏。隋初,廢 山陽郡,後置楚州;煬帝初州廢,并入江都郡。大唐武 德四年,為東楚,八年,改為楚州,或為淮陰郡。領縣五:

山陽 漢射陽縣地。晉立山陽郡。或云漢吳王濞反於廣陵,山陽王率眾於此拒之,因以「山陽」 為名鹽城 漢鹽瀆縣,晉安帝更名為鹽城。

盱眙 秦東陽縣城在縣東。陳嬰為東陽令史,即此。項羽立楚懷王,都盱眙,至漢以為縣。晉安帝立盱眙郡。有都梁山。宋文帝時,後魏太武帝南侵臧

「質守盱眙,魏師以數十萬眾攻圍三旬,不拔而退」 ,即今縣城。

淮陰

安宜 漢平安縣地。魏鄧艾築石鱉城,在今縣西八十里,以營田也。

鍾離郡 東至淮陰郡四百二十里。南至廬江郡三 百三十里。西至彭城郡界九十五里。北至臨淮郡二 百二十里。東南到永陽郡二百二十六里。西南到壽 春郡二百二十里。西北到彭城郡四百五十八里。東 北到臨淮郡二百一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五十里, 去東京一千三百一十三里。戶二萬五百五十三,口 十三萬八千三百六十一。

濠州,《春秋》末鍾離子之國。昔禹會諸侯於塗山,即其 地也。魯成公時,叔孫僑如會吳于鍾離。昭公時,楚子 為舟師以略吳疆。吳遂滅巢及鍾離而還。楚平王時, 吳之邊邑卑梁女子與楚邊邑鍾離小僮爭桑,兩家 交怒相攻,遂滅卑梁人。卑梁大夫怒,發邑兵攻鍾離。 楚王聞,又怒,發國兵滅卑梁。吳王大怒,亦發兵使公 子光攻楚,遂滅鍾離、居巢。楚恐而城郢,則鍾離互為 吳、楚之邊邑。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因之。晉 初屬淮南郡,後僑置徐州。安帝時置鍾離郡。宋齊因 之,兼置徐州,亦為重鎮。梁因之。北齊改鍾離郡為西 楚州。隋改曰濠州,煬帝復置鍾離郡。大唐武德八年 為濠州,或為鍾離郡。領縣三:

鍾離 漢舊縣。東四里有古鍾離城,即魯昭公四年楚城鍾離,至二十四年為吳所滅是也。又縣東一里有廢小東城。《漢書》云:秦始皇二年築之,以鎮濠口。又郡東有公路城,即袁術所築。有梁荊山堰城,在郡城西百一十二里。梁武帝天監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陳計求堰淮水以灌壽陽,足引北方童謠曰:「荊山為上格」 ,浮山為下格,潼泡為激溝,併灌鉅野澤。武帝遂發徐陽人,率二十萬戶,取五丁以築之,令太子右衛率康絢護堰之作,役人及戰士有眾二十萬。於鍾離南起浮山,北抵巉依峰,以築土,合脊於中流。至十四年四月,堰將合,淮水漂疾,輒復決潰,眾患之。或為江淮多有蛟龍,能乘風雨決壞崖峰,其性惡鐵。因是引東面二冶,故鐵器大則釜鬲,小則鑊鋤,數千萬斤,沉於堰所,猶不能合。乃伐樹為井幹,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緣淮百里內,岡陵木石,無巨細必盡,負擔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蠅蟲晝夜合。是冬又寒甚,淮、泗盡凍,亡者十七八。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長九里,下闊百四十丈,上廣四十五尺,高三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夾之以堤,並樹杞柳,軍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潔,俯視居人墳墓,了然皆在其下。或人謂絢曰:「四瀆天所以節宣其氣,不可久塞。而水之所及,夾淮方數百里地」 ,魏壽陽城戍移頓於八公山北南,居人散就岡壟。至秋八月,淮水暴漲,堰果悉壞,決奔流于海。有濠水,即《莊惠觀魚》之處。

定遠 漢曲陽縣。在淮曲之陽,故名之。其故城在今縣西。又有秦、漢東城縣,在今縣東南,逐項羽之處。梁置臨濠郡。有古陰陵城,即項羽奔至陰陵失道之所。王莽改為陽陵。

招義 漢淮陵縣也。宋僑置濟陰郡於此。

壽春郡 東至鍾離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同安郡八 百里。西至汝陰郡二百五十八里。北至汝陰郡下蔡 縣三百九里。東南到廬江郡三百里。西南到弋陽郡 四百六十三里。西北到汝陰郡二百五十八里。東北 到鍾離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一十九里, 去東京一千三百九十里。戶二萬九千七百十七,口 十五萬三千一百九十二。

壽州戰國時楚地。秦兵擊楚,楚考烈王東徙都壽春, 命曰郢,即此地也。秦滅楚,虜王負芻,其地為九江郡。 後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即此也。漢高帝更名 淮南國,武帝復為九江郡。後漢因之,兼置揚州。魏曰 淮南郡,仍舊,揚州為重鎮。三國時,江淮為戰爭之地, 其間數百里無復人居。晉平吳,其人各還本,故復立 為淮南郡,兼置揚州。東晉亦為重鎮。宋屬淮南郡。齊 因之,兼置荊河州,為重鎮。後魏曰揚州。梁置南荊河 州。後周曰揚州。隋文帝改曰壽州,煬帝初,復為郡。大 唐為壽州,或為壽春郡。領縣五:

壽春 漢舊縣。東晉以鄭皇后諱,改為壽陽。宜春曰宜陽,富春曰富陽,凡名「春」 ,悉改之。今縣東四十餘里,宋殷琰築四壘於此。齊、梁間又有淮南、梁郡、北譙、汝陰等郡,隋初並廢。有八公山。

安豐 春秋時六國,昔皋繇所封葬于此。有漢六安郡故城在南。梁置陳留、安豐二郡。有芍陂,楚孫叔敖所起。崔寔《月令》曰:「叔敖作朝思陂。」 即此。後漢王景為廬江太守,重修起之,境內豐給。其陂徑百里,灌田萬頃。齊梁常立屯田,無復輸運。

霍丘 漢松滋縣。梁置安豐郡,即今縣城。魏毋丘

考證

儉敗安豐津都尉,部人斬之。即城北津是也。盛唐 漢霍山縣,天寶中改焉。晉永和中,謝尚鎮馬頭城,即今縣北也。

霍山 天寶中,割盛唐縣置,漢潛縣是也

永陽郡 東至廣陵郡三百里。南至歷陽郡一百九 十八里。西至鍾離郡二百六十里。北至廬江郡一百 六十二里。東南到歷陽郡烏江縣一百六十一里。西 南到廬江郡慎縣界一百六十二里。西北到鍾離郡 二百二十六里。東北到淮陰郡盱眙縣二百四十四 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四里,去東京一千五百八 十七里。戶二萬六千二百十一,口十四萬一千二百 二十七。

滁州戰國時屬楚,秦及二漢、九江郡之地。晉屬淮南 郡。宋屬新昌郡。齊置南譙郡。梁屬南譙州。梁末屬北 齊,兼置新昌郡,又徙南譙州於新昌,即今郡是也。隋 初,廢新昌郡,改南譙為滁州。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 江都郡。大唐復置滁州,或為永陽郡。領縣三:

清流 漢全椒縣地。舊曰「頓丘」 ,隋改名。

全椒 漢舊縣也。梁置北譙郡,北齊改為臨滁郡。後周復曰北譙。隋為滁縣。大業初為全椒。有漢阜陵縣故城,在今縣之南也。

永陽

歷陽郡 東至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南至宣城郡 二百五十六里。西至廬江郡二百九十五里。北至永 陽郡一百九十八里。東南到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 西南到廬江郡三百八十五里。西北到廬江郡三百 二十三里。東北到廣陵郡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 六百五十二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一十里。戶二萬二 千一百三十二。口十一萬六千十六。

和州戰國時楚地。秦屬九江郡。二漢因之。漢末,兼置 揚州。吳為重鎮。晉為淮南郡地。東晉歷陽郡。宋因之, 兼置南荊、河州。齊梁並因之。梁末屬北齊,置和州及 歷陽郡。隋煬帝初州廢,而歷陽郡如故。大唐復為和 州,或為歷陽郡。領縣三:

歷陽 漢舊縣。後漢揚州刺史所理。西南一百八十里有濡須水,孫權築塢於此,以距曹公。

烏江 本鳥江亭,漢東城縣也。梁置江都郡,北齊改為密江郡,陳改為臨江郡,後周改為烏江郡,隋為烏江縣。

含山

廬江郡 東至歷陽郡二百九十五里。南至同安郡 四百里。西至壽春郡界二百一十五里。北至鍾離郡 三百三十里。東南到口三百八十四里。西南到同 安郡四百七十六里。西北到壽春郡三百里。東北到 永陽郡全椒縣一百四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 十七里,去東京一千五百六十九里。戶三萬八千三 百三十九,口十七萬七千九百三十四。

廬州古廬子國也。春秋舒國之地。昔成湯放桀,芮伯 命巢。《左傳》曰:「自廬以往。」又云「徐人取舒」,皆此地也。戰 國時屬楚地。秦屬九江郡。漢為廬江、九江二郡。後漢 亦然。魏為重鎮。明帝時,以滿寵都督揚州諸軍,鎮於 此。晉為淮南、廬江二郡地。梁置汝陰郡及南荊河州, 尋改為合州,為重鎮。隋初改為廬江州,煬帝初州廢, 置廬江郡。大唐為廬州,或為廬江郡。領縣五:

合肥 漢舊縣,故城在北。夏水出城父東南,至此與肥水合,故曰合肥。有濡須水。梁曰汝陰縣。北齊分置北陳郡。古巢湖在今縣東南

慎 漢逡遒縣,古城在東南。魏置平梁郡。

巢 漢居巢縣也。古巢伯之國。湯放桀于南巢,即此也。曹公末年,使夏侯惇屯于此。楚范增墓在縣東。

廬江 梁置相州。漢龍舒縣故城在西。故漢《廬江郡》亦在此。

舒城 古舒國也

同安郡 東至宣城郡八百五十里。南至尋陽郡五 百七十二里。西至蘄春郡四百里。北至廬江郡四百 里。東南到尋陽郡五百七十二里。西南到蘄春郡三 百七十二里。西北到壽春郡八百里。東北到廬江郡 四百七十六里。去西京二千八百六十一里,去東京 一千八百九十三里。戶三萬五千五百二十四,口十 六萬一千四十

舒州古睆國也,亦舒國之地。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 郡。二漢屬廬江郡。獻帝時,吳剋睆城,遂為重鎮。晉安 帝置晉熙郡,宋齊皆因之。梁置荊河州,後改為晉州。 北齊改曰江州。陳又曰晉州。隋初曰熙州,煬帝置同 安郡。大唐為舒州,或為同安郡。領縣五:

懷寧 漢睆縣。有灊山,一名天柱山。有兒水。宿松 漢睆縣地,梁置。高塘。有雷水。江水自鄂陵分為九派,會於此縣界洲上,三百餘里合流,謂之「九江口。」 東得武林洲,即桑落洲之下尾。

望江 漢睆縣地。晉大雷戍在此。陳置大雷郡。

太湖 漢睆縣地。隋曰《晉熙》

桐城

蘄春郡 東至同安郡四百里。南至江夏郡永興縣 界四百二十里。西至齊安郡二百三十里。北至壽春 郡霍丘縣界四百五十里。東南到尋陽二百五十里。 西南到江夏郡五百里。西北到「弋陽郡殷城縣界三 百九十五里。」東北到同安郡三百七十二里。去西京 二千五百六十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二十四里。戶二 萬五千六百二十,口十七萬一百九十八。

蘄州春秋以來皆楚地。秦屬九江郡。二漢屬江夏郡。 吳為蘄春郡。晉省,屬弋陽郡。北齊置雍州。後周改曰 蘄州。隋煬帝初州廢,置蘄春郡。大唐復為蘄州,或為 蘄春郡。領縣四:

蘄春 漢舊縣。北齊置齊昌郡。

黃梅 漢蘄春縣地。有黃梅山。宋置南新蔡郡。隋以為黃梅縣。

蘄州 有蘄水

廣濟 蔡山出大龜。《尚書》云:「九江納錫大龜。」 即此。

弋陽郡 東至壽春郡霍山縣界二百一十里。南至 齊安郡三百五十里。西至義陽郡二百二十里。北至 汝南郡褒信縣,淮水中流分界六十七里。東南到壽 春郡霍丘縣界三百二十八里。西南到齊安郡三百 五十里。西北到義陽郡二百四十七里。東北到壽春 郡四百六十三里。去西京一千八百六十五里,去東 京九百七十五里。戶三萬七百七十,口十四萬七千 二百二十九。

光州春秋時黃國也,亦弦國之地。秦屬九江郡。二漢 屬汝南、江夏二郡。魏分置弋陽郡,晉、宋、齊皆因之。梁 末置光州。後魏置弋陽郡。北齊南郢州。後周為淮南 郡。隋煬帝初為弋陽郡。大唐為光州,或為弋陽郡。領 縣五:

定城 春秋黃國也。漢有弋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光山 春秋弦國之地,漢西陽縣也,晉為光城縣。固始 春秋時寢縣。寢或為沈。楚封孫叔敖之子地在此。有叔敖祠。北齊置北建州,尋廢州,置新蔡郡。後周置澮州也。

仙居 漢。縣也。今縣北四十里有古縣城今縣東。有弦亭。

殷城 漢期恩縣地。梁以項城為「殷城」 ,以鎮流人。大蘇山,在今縣東南四十里,出石斛。

宣城郡 東至吳興郡三百八十七里。南至新安郡 三百八十三里。西至廬江郡六百四十三里。北至丹 陽郡四百五十里。東南到餘杭郡四百九十六里。西 南到尋陽郡一千八里。西北到歷陽郡二百五十六 里。東北到晉陵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里, 去東京二千四百二十里。戶十一萬七千一百九十 五,口八十七萬九千四百四十四。

宣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越滅屬楚。秦屬障郡。二漢 為丹陽郡。吳為重鎮。晉武帝分置宣城郡。宋、齊、梁、陳 皆因之。陳以為重鎮。隋平陳,郡廢,置宣州;煬帝改為 宣城郡。大唐為宣州,或為宣城郡。領縣十:

宣城 漢宛陵縣。有敬亭山。

當塗 有蕪湖、牛渚圻,亦謂之「采石」 ,險固可守處。姑熟浦漢蕪湖縣故城在今縣東南。隋平陳,韓擒虎襲陷之,遂滅陳。今縣城即晉姑熟城也。又于湖故城,在縣南。

涇 漢舊縣。故城在今縣東。有涇水、陵陽山。溧水 ,水名。

溧陽 漢舊縣。伍子胥奔吳乞食,即此。有溧水。南陵 漢宣城縣故城在東。又有漢當塗縣故城。梁置南陵郡,陳置北江州。有鵲州。有戰鳥圻。並孤在江中,本名孤圻。昔晉桓溫舉兵東下,住此圻中。宵鳥驚,溫謂官軍圍之,既而定,群鳥驚噪,俗因曰戰鳥。有鵲州。《左傳》云「昭公五年,楚敗吳于鵲岸」 ,即此也。

綏安 梁末置大梁郡,又改為陳留郡。有漢廣德故城。

寧國

太平

青陽

《秋浦郡》 「東至。」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 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去東京。 戶一萬九千。口八萬七千九百六十七。

池州歷代土地與宣州同。領縣四:

青陽

秋浦

至德

石埭

丹陽郡 東至晉陵郡一百七十五里。南至宣城郡 四百五十里。西至廣陵郡六合縣四百五十三里。北

至廣陵郡六十三里。東南到晉陵郡一百九十六里
考證
西南到宣城郡界四百五十里。西北到廣陵郡六十

三里。東北到廣陵郡界四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七百 四十二里,去東京一千七百九十八里。戶十萬三千 三百六十四。口六十八萬七千三百。

潤州,春秋時屬吳。戰國屬越,後屬楚。秦為會稽、鄣二 郡之境。漢初為荊國。吳王濞反後,屬江都國。武帝分 屬會稽、丹陽二郡地。後漢為丹陽、吳二郡之地。吳主 孫權初鎮丹徒,謂之京城,後都于秣陵,改為建業。晉 平吳,為毗陵、丹陽二郡地,兼置揚州。元帝渡江,都建 業,改丹陽太守為丹陽尹。《爾雅》曰:「絕高為京。」其城因 山為壘,緣江為境,似河內郡。宋置南東海郡及南徐 州,而揚州如舊。齊梁以後,並因之。以至于陳,京口常 為重鎮。隋平陳,郡廢,於石頭城置蔣州,又廢南徐州 為延陵鎮,後又分置潤州於鎮城。煬帝初,州廢。大唐 初,輔公祏據之,剋平,合舊丹陽、南徐之地,併為潤州。 或曰丹陽郡。領縣六:

丹徒 古朱方,後名谷陽。春秋時,齊慶封奔吳,與之朱方,即此也。秦時有瞻氣者,云「其地有天子氣」 ,使赭衣徒三千人,鑿南坑以敗其地,改為丹徒。吳嘉禾三年,改丹徒曰武進。晉太康三年,復曰丹徒郡。隋曰延陵。有句驪山、黃鶴山、北固山、京峴山,亦曰京口焦山戍。

丹陽 古雲陽也。秦始皇改曰曲阿,漢因之。漢丹陽郡所領丹陽縣,非今縣也。梁改為蘭陵郡。大唐天寶初,改為丹陽。有練湖,亦曰「後湖。」

句容 漢舊縣。有茅山,一名句容山,言其山形如「句」 字之曲,縣名取其義。

江寧 本名金陵,秦始皇改為秣陵,漢丹陽縣在此。建安十六年,吳改為建業。晉武平吳,還為秣陵,又分秣陵立臨江縣。二年,改臨江為江寧。三年,分秣陵水北立建業,避愍帝諱,改為建康,又分置同夏縣。隋平陳,併三縣置江寧縣,又置蔣州,後廢。大唐初,復為蔣州,尋廢為江寧縣。有鍾山、蔣山、石頭城。元武湖、石頭鎮。

延陵 晉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置之,有季札廟,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 ,今晉陵縣是,又非。隋之延陵,今丹徒縣即其地。

金壇 有長塘湖

晉陵郡 東至吳郡二百里。南至吳興郡三百三十 二里。西至丹陽郡一百八十里。北至廣陵郡三百四 十八里。東南到吳郡二百里。西南到宣城郡五百里。 西北到丹陽郡一百九十六里。東北到吳興郡屈曲 三百六十一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三十三里,去東京 一千九百八十三里。戶十萬二千三百一十九,口六 十五萬一千七百三十八。

常州春秋時吳地。戰國時屬越,後屬楚。秦漢會稽郡 之地。後漢順帝以後屬吳郡。吳分吳郡、無錫以西為 屯田,置典農校尉。晉武帝省校尉,以屬毗陵郡。其後 東海王越嫡子毗封于毗陵。元帝以「毗」諱,改為晉陵 郡。宋齊因之。隋平陳,廢晉陵郡,置常州;煬帝初州廢, 又置毗陵郡。大唐為常州,或為晉陵郡。領縣五:

武進 晉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武進縣,即今縣是。

晉陵 本名「延陵」 ,漢改曰毗陵,後與郡俱改為晉陵,季札所居也。《北海》在北,東入于海。季札墓在今縣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義興 漢陽羨縣故城在南。晉以周𤣱行義討石冰,割吳興之陽羨并長城之北鄉為義興郡,以表𤣱功。隋平陳,廢郡為義興縣。有太湖、滆湖、洮湖、荊溪。周處斬蛟于此。有君山、章山、國山。

無錫 漢舊縣。《史記》曰「太伯始居吳」 ,即此地也。亦楚春申君之邑。有九龍山。

《江陰 晉》曰:「既陽」 有芙蓉湖,一名「上湖。」

吳郡 東至海三百六里。南至吳興郡三百一十里。 西至晉陵郡義興縣界一百三十三里。北至晉陵郡 二百里。東南到東海劉山四百五里。西南到吳興郡 二百二十二里。西北到晉陵郡一百九十五里。東北 到常熟縣界三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九十 九里,去東京二千二百二十一里。戶七萬六千一百 四十七。口六十二萬四千四百十三。

蘇州春秋吳國之都也。其南百四十里,與越分境。昔 吳伐越,越子禦之於檇李,則今嘉興縣之地。戰國時 屬越,後屬楚。秦置會稽郡。項羽初起,殺會稽太守殷 通,即此。漢亦為會稽郡。後順帝分置吳郡。晉、宋亦為 吳郡,與吳興、丹陽為三吳。齊因之。陳置吳州。隋平陳, 改曰蘇州。煬帝初,復曰吳州,尋為吳郡。大唐為蘇州, 或曰「吳郡。」領縣七:

吳 漢舊縣。有太湖、洞庭山,《左傳》「吳師伐越,敗之于夫椒」 ,即太湖中椒山。有松江。太伯祠,後漢桓帝時,太守麋豹所建。後至晉,內史虞潭改理焉。闔閭墓即虎丘寺。要離墓在今縣西。梁鴻墓在要離墓。

之北

長洲 有吳之《長洲苑》,因以為名。

常熟 漢吳縣司監都尉署。吳平,割屬既陽縣。晉立南沙縣,隋改常熟縣。

嘉興 春秋時地名長水。秦為由拳縣,漢因之。吳時有嘉禾生,改為禾興縣。後因孫皓父名「禾」 ,又改為嘉興。

海鹽 本名「武原鄉」 ,秦以為海鹽縣。

華亭 天寶中置地,有華亭谷,因以為名。吳陸機、陸雲宅,即此。

崑山 漢婁縣地。本因吳之「婁門」 為名。

吳興郡 東至吳郡三百一十里。南至餘杭郡一百 九十里。西至宣城郡三百八十七里。北至吳郡二百 一十里。東南到餘杭郡鹽官縣界一百七十二里。西 南到宣城郡界二百六十一里。西北到晉陵郡三百 三十二里。東北到吳郡二百二十二里。去西京三千 三百四十一里,去東京二千二十四里。戶六萬八千 五百八十一。口四十六萬一千四百七十九。

湖州春秋時屬吳。吳滅屬越,越滅屬楚,兼得古之防 風國焉。《史記》曰:「汪罔氏之君,守封寓之山。」秦為會稽、 鄣二郡之境。漢亦同。後漢屬吳郡。吳分丹陽二郡,置 吳興郡。晉、宋、齊因之。梁末改為震州,後復為吳興郡。 隋平陳,郡廢,後置湖州;煬帝初,廢湖州,分其地入餘 杭及吳二郡。大唐復置湖州,或為吳興郡。領縣五:

烏程 秦漢舊縣。隋廢,東遷縣入。南有衡山,《左傳》云「吳伐越,至于衡山」 ,即此是也。

武康 ,古防風國。《輿地志》曰:漢烏程縣之餘不鄉地。漢末童謠云:「天子當興東南三餘之間。」 吳乃改會稽之餘既為永興,分餘不為永安,以協謠言。晉以平陽已有永安縣,故改此永安為武康。有前溪、封山、萬山、青山。

安吉 ,故障縣地。《吳興記》曰:「漢張角之亂,此郡獨守險助國,漢朝嘉之,故靈帝分縣南鄉置安吉縣。」 德清 舊名臨溪,有吳光山。餘不溪,孔愉放龜于此溪。

長城 有木山若溪。吳王闔閭使弟夫概居此,築城狹而長。晉武帝置縣,因以為名。縣西八十里鄣郡故城,即秦鄣郡縣城也,今號為「府頭」 是也。

餘杭郡 東至吳郡三百九十里。南至會稽郡一百 三十里。西至新安郡四百十六里。北至吳興郡一百 九十里。東南到《洛思山》至會稽郡摠二百七十二里。 西南到新定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宣城郡四百九 十六里。東北到吳郡三百六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 百五十六里,去東京二千七百一十九里。戶八萬六 千四百五十四。口五十七萬八千九十五。

杭州春秋越國之西境,後屬楚。秦漢並屬會稽郡。後 漢順帝以後屬吳郡。晉屬吳興、吳二郡地。宋、齊、梁因 之。陳以為錢唐郡。隋平陳,置杭州;煬帝初州廢,置餘 杭郡。大唐為杭州,或為餘杭郡。領縣八:

錢唐 ,漢舊縣。《錢唐郡記》云:「昔功曹華信議立此塘,以防海水。始開募,有能致土石一斛,與錢一千,旬日之間,來者雲集。塘未成,蔽不復取,皆棄土石而去,塘以之遂成。有石膏山,敷用為最。」

冨陽 漢曰冨春。吳置東安郡。晉孝武改曰冨陽。有孫洲。

臨安 吳置臨水縣,晉武更名。

於潛 漢舊縣。有天目山、桐溪。

唐山

紫溪

鹽官 臨平湖

新城 浙江西南,名曰「桐溪」 ,吳立為「新城。」

新定郡 東至餘杭郡三百十五里。南至東陽郡一 百五十五里。西至新安郡三百七十三里。北至餘杭 郡界二百七十五里。東南到東陽郡一百八十里。西 南到信安郡三百十里。西北到新安郡三百七十里。 東北到餘杭郡三百十五里。去西京三千六百五十 九里,去東京三千里。戶九萬四千七百四,口三十六 萬二千三百八十九。

睦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又屬楚。秦為鄣郡地。漢為 丹陽郡地。後漢已後,並屬吳郡。梁、陳為新安郡。隋平 陳,廢郡,後置睦州;煬帝置遂安郡。大唐置睦州,或為 新定郡。領縣六:

建德 漢富春縣地。有七里瀨。

壽昌 漢富春縣地

桐廬 漢富春縣地。有嚴子陵釣臺。

分水

遂安 漢舊置新定縣,晉太康新改。

還淳

新安郡 東至餘杭郡四百七十九里。南至新定郡 遂安縣一百四十六里。西至宣城郡秋浦縣四百九

十六里。北至宣城郡涇縣二百九十三里。東南到新
考證
定郡二百七十里。西南到鄱陽郡七百五十五里。西

北到宣城郡涇縣界二百八十五里。東北到宣城郡 五百八十三里。去西京三千六百六十七里,去東京 二千八百四十六里。戶三萬九千七百五十七,口二 十六萬四千三十八。

歙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後又屬楚。秦屬鄣郡。二漢 屬丹陽郡。吳孫權分丹陽立新都郡。晉平吳,改曰新 安,宋齊並因之。隋平陳,置歙州;煬帝初州廢,置新安 郡。大唐為歙州,或為新安郡。領縣四:

歙 漢舊縣

休寧 晉海寧縣,隋改名。

黟 漢舊縣。林歷山,四面峻嶮,吳時山越所保,賀齊破於此。

婺源

會稽郡 東至海四百九十八里。南至東陽郡四百 八十里。西至餘杭郡一百三十里。北至海四十里。東 南到臨海郡五百里。西南到東陽郡四百八十里。西 北到餘杭郡一百三十里。東北到浹丘海際三百九 十八里。去西京三千七百二十里,去東京二千八百 一十里。戶八萬八千三百三十六,口五十二萬九千 一百七十四。

越州春秋時越國之都。至周顯王時,為楚所破,其浙 江南之地,越猶保之,而服臣于楚。秦屬會稽郡。漢因 之。後漢順帝徙置會稽郡。晉為會稽國。宋為會稽郡, 嘗置東揚州,尋罷州。齊因之。梁又加置東揚州。隋平 陳,改東揚州為吳州,置摠管府;煬帝初,廢置越州,尋 復為會稽郡。大唐為越州,或為會稽郡。領縣六:

會稽 漢舊縣。禹葬會稽,即此地也。有會稽山、禹穴、鏡湖、若耶溪、雷門。

山陰 漢舊縣

剡 漢舊縣。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嵊州。六年廢。有天姥山、剡溪。

蕭山 國家初置永興縣,後改焉。

餘姚 漢舊縣。又有漢上虞縣故城,在西。有四明山。

諸暨 漢舊縣,越王允常居。

餘姚郡 東至海中黃公山,水行二百八十里。南至 臨海郡寧海縣,水行一百八十里。西至會稽郡餘姚 縣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會稽郡餘姚縣界,海際水行 一百八十里。東南到海中東門山四百里,與臨海郡 象山縣分界。西南到陸昭嶺一百七十里,與會稽郡 剡縣分界。西北到會稽郡界一百七十里。東北到大 海浹口七十里。又《江海際》浹口往海行七百五十里, 至海中檢山。去西京四千一百里,去東京二千二百 五十里。戶四萬一千六百三十,口十七萬七千五百 六十。

明州本會稽郡之鄮縣。大唐開元中,分置明州,或為 餘姚郡,以境內《四明山》為名。領縣四:

鄮 漢句章縣故城在今縣西,鄞縣故城在今縣東南。越王句踐平吳,遷夫差於甬東。韋昭曰:「即句章東浹口外洲。」 鄞亦漢鄮縣也。

奉化

慈溪

翁山

臨海郡 東至海際一百八十里。南至永嘉郡一百 五里。西至縉雲郡四百里。北至會稽郡五百里。東南 到大海二百九十三里。西南到括蒼《山足》七十里,極 大山。西北到東陽郡六百一十二里。東北到當郡象 山縣東鋸山四百六十里,極大海。去西京四千三百 四十六里,去東京三千三百二十里。戶五萬五千六 百五十八。口三十二萬四千九百六十一。

台州春秋及戰國時屬越。秦漢屬會稽郡,亦東甌之 境。武帝時,閩越圍東甌,徙國於江、淮之間,其地屬會 稽郡東部都尉。後漢亦屬會稽郡。吳置臨海郡,晉、宋、 齊、梁皆因之。隋平陳,郡廢,屬永嘉郡。大唐武德四年, 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為台州,或為臨海郡。領縣 六:

臨海 漢合浦縣地,後為章安縣。吳分章安置臨海縣。有天台山。

始豐 吳初置始平縣,晉永康元年,更名「始豐。」 樂安 晉永和三年,分始平、南鄉置。

寧海 晉置

黃巖

象山

《縉雲郡》 東至《臨海郡》四百里,南無處可至,西至。 北至棗陽郡二百五十八里。東南到永嘉郡五百里。 西南到西北到信安郡,一百六十六里。東北到 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東京二千五百里。戶四萬二 千二百,口二十五萬二千

處州春秋、戰國時並屬越。秦漢屬會稽郡,亦甌越之 地。晉分置永嘉郡,宋齊因之。隋平陳,改為處州。後煬帝初,復置永嘉郡。大唐改為處州,或為縉雲郡,因山 為名。領縣五:

蒼 有蒼山、惡溪、石門山、瀑布水。

松陽 吳舊縣

縉雲 有縉雲山

遂昌

青田

永嘉郡 東至大海八十六里。南至長樂郡,水陸相 乘一千五百二十里。西至縉雲郡二百六十七里。北 至臨海郡五百里。東南到橫陽縣界將軍嶺,去縣二 百一十五里。西南到建安郡界桐檐山,去橫陽縣三 百五十里。西北到縉雲郡三百里。東北到臨海郡泛 海行五百里。去西京四千七百三十七里,去東京三 千九百三十七里。戶四萬二千二十八,口二十萬五 千三百二。

溫州春秋戰國時並屬越。秦、二漢為會稽郡之東境。 晉為臨海郡地,明帝分屬永嘉郡。宋以後因之。隋平 陳,廢永嘉郡;煬帝初,又屬永嘉郡。大唐前上元二年, 分置溫州,或為永嘉郡。領縣四:

永嘉 漢冶縣地,後漢改為章安,後又以章安東甌鄉為永寧縣。初,漢惠帝立越東海王搖於東甌,即此。隋改名。

橫陽 舊曰始陽

安固 吳曰羅陽,後曰「安陽」 ,晉改名。

樂城 晉武帝置

東陽郡 東至會稽郡四百八十里。南至縉雲郡二 百五十八里。西至信安郡一百九十二里。北至新定 郡一百八十里。東南到臨海郡六百十二里。西南到 縉雲郡松陽縣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北到新定郡一 百八十里。東北到會稽郡四百八十里。去西京三千 九百五十里,去東京三千三十五里。戶十四萬三千 八百八十三,口七十萬七千四百二十七。

婺州春秋、戰國時並越地。秦屬會稽郡。二漢置會稽 西部都尉。吳置東陽郡,晉、宋、齊皆因之。梁、陳置金華 郡。隋平陳,置婺州,以當「天文婺女」之分為名也。煬帝 初州廢,置東陽郡。大唐為婺州,或為東陽郡。領縣六:

金華 漢烏傷縣地。後漢末,分為長山縣。有長山、金華山、龍山、赤松澗。

義烏 漢烏傷縣

永康 漢烏傷縣地

《武義 》吳赤烏八年置武義縣。

東陽 有東陽山

蘭谿

信安郡 東至東陽郡一百九十二里。南至縉雲郡 三百五十六里。西至鄱陽郡九百九十二里。北至新 定郡三百一十里。東南到縉雲郡一百六十六里。西 南到建安郡一千一百里。西北到鄱陽郡界二百一 十九里。東北到新定郡三百一十里。去西京三千八 百四里,去東京二千九百九十里。戶六萬七千三百 二十九。口四十二萬九千一百六十二。

衢州本婺州地。大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分置衢州。 七年,輔公祏廢之。垂拱二年,復置衢州。或為「信安郡。」 領縣六:

信安 漢太末縣地。後漢末,分置新安縣,晉改名石橋山,晉王質欄柯處。有泉嶺山,在縣南二百里。漢朱買臣云:「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 即今建安郡北界也。

須江 江郎山,發地如筍有三峰。

龍丘 秦、漢太末縣也。

常山

盈川

玉山 有玉山崖

鄱陽郡 東至信安郡九百九十二里。南至臨川郡 四百二十里。西至章郡檐石湖中流為界,一百七十 里。北至尋陽郡三百七十四里。東南到信安郡須江 縣青草洲七百八十五里。西南到章郡章縣城子橋 中,一百六十里。西北到尋陽郡三百七十四里。東北 到新安郡七百九十三里。去西京三千二百六十三 里,去東京二千四百一十三里。戶四萬三千一百四 十九,口二十三萬九千三百八十八。

饒州春秋時楚國之東境,後屬吳。楚昭王時,吳伐楚 取番,是也。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吳主 孫權分置鄱陽郡。晉、宋、齊因之。梁置吳州。陳廢。隋置 饒州,煬帝初,置鄱陽郡。大唐復為饒州,或為鄱陽郡。 領縣五:

鄱陽 晉番縣。有番江。又有漢鄱陽縣故城,在東。餘干 漢餘汗縣,越王勾踐之西界,所謂干越也。樂平 吳舊樂安縣。

浮梁

弋陽 吳舊葛陽縣,隋改為弋陽。有弋水。

潯陽郡 東至宣城郡一千八里。南至章郡三百二
考證
十五里。西至江夏郡五百九十三里。北至蘄春郡五

百九十三里。東南到鄱陽郡三百七十四里。西南到 江夏郡六百里。西北到蘄春郡二百五十里。東北到 同安郡五百七十二里。去西京二千九百四十八里, 去東京二千一百九十七里。戶二萬六千五十八,口 十四萬八千九百二十七

江州《禹貢》荊、揚二州之境。《禹貢》揚州曰「彭蠡既豬」,荊 州曰「九江孔殷。」今彭蠡湖在郡之東南五十二里,九 江在郡之西北,則彭蠡以東為揚州,九江以西為荊 州。春秋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廬江、章二郡地。晉 初屬廬江、武昌二郡,後割荊、揚二州而置江州,後又 置尋陽郡。宋齊亦為尋陽郡,皆置江州。中流襟帶,常 為重鎮。隋置九江郡。大唐改為江州,或為尋陽郡。領 縣三:

尋陽 尋,水名也。漢舊縣,在江北,今蘄春郡界。晉溫嶠移於此。隋改為彭蠡縣,又改為湓城縣。有湓水、浪井、彭蠡湖雲。廬山今縣南楚城驛,即舊柴桑縣也。又有蒲塘驛,即漢歷陵縣也。王恭改為蒲亭。今驛前有敷淺原,原西數十里有博陽山,宋武帝大破盧循於左里,即彭蠡湖口也。

彭澤 漢舊縣。梁置太原郡,領晉陽等四縣。隋並廢之,置龍城縣,尋卻改為彭澤。有馬當山、楊葉洲。都昌 漢彭澤縣地。有石壁。有桑落洲,晉將劉毅為盧循所敗之處。

章郡 東至信安郡界一千四里。南至廬陵郡五百 三十里。西至長沙郡一千二百里。北至宣城郡一千 七百里。東南到臨川郡三百里。西南到宜春郡五百 二十五里。西北到尋陽郡三百三十五里。東北到鄱 陽郡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三千九十三里,去東京二 千二百十一里。戶五萬五千七百一十七,口三十六 萬一千二百二十

洪州春秋戰國時並屬楚。秦屬九江郡。漢高帝分淮 南國置章郡。吳芮為長沙王,兼得其地。後漢亦為章 郡。晉因之。東晉置江州。宋齊以後,並為章郡。隋平陳, 廢郡置洪州;煬帝初,廢州置章郡。大唐為洪州,或為 章郡。領縣六:

南昌 漢舊縣。隋改為「章。」 有鍾陵、龍沙。

高安 漢建成縣

豐城 漢南昌縣地。吳分置富城縣。晉太康元年,改為豐城。晉張華於此得古劎。新吳 漢靈帝置。

武寧 吳置新安縣。晉更名寧縣,今曰武寧。建昌 漢曰海昏。昌邑王廢後遷于此,故城見在。有楊柳津,止遼津。後漢艾縣也。

「臨川郡 東至鄱陽郡餘干縣三百二十里。南至南 昌郡一千一十里。西至廬陵郡五百二十五里。北至 章郡二百四十里。東南到建安郡八百三十七里。西 南到廬陵郡五百二十五里。西北到章郡二百四十 里。東北到鄱陽郡四百二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十 二里,去東京二千五百三十里。戶二萬八千五百七, 口十七萬一千九百二十。

撫州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吳分置 臨川郡,晉、宋、齊、梁、陳皆因之。隋平陳,置撫州;煬帝時 廢州置臨川郡。大唐為撫州,或為臨川郡。領縣四:

臨川 後漢臨汝縣,隋改為「臨川」

南城 漢舊縣。有五章山。

崇仁 梁置巴山郡

南豐

廬陵郡 東至臨川郡五百二十五里。南至南昌郡 四百二十四里。西至桂陽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北至 章郡五百三十里。東南無路可到。西南到衡陽郡九 百里。西北到宜春郡三百一十里。東北到臨川郡五 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六百三十里,去東京二千 八百四十三里。戶三萬九千六百五十一,口二十二 萬九千七百九十五。

吉州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孫策分 置廬陵郡,晉、宋、齊、梁、陳皆因之。隋平陳,置吉州;煬帝 初州廢,置廬陵郡。大唐為吉州,或為廬陵郡。領縣五:

廬陵 漢舊縣。有吉陽水。

太和 舊東昌、西昌二縣地。

安福 吳置安城郡在此。隋廢郡,改為安福。新淦 漢舊縣。

永新

宜春郡 東至章郡水路七百四十里。南至廬陵郡 三百一十里。西至長沙郡五百二十六里。北至章郡 五百二十五里。東南到廬陵郡二百一十一里。西南 到長沙郡界二百三十里。西北到長沙郡五百二十 六里。東北到章郡五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五百 八十里,去東京二千五百六十八里。戶二萬九千三 百九十一,口十五萬三千八百二。

袁州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吳分置安城郡,晉宋齊以下皆因之。隋平陳,置袁州;煬帝初 州廢,置宜春郡。大唐為袁州,或為宜春郡。領縣三:

宜春 漢舊縣。晉改曰「宜春」 ,隋復舊。

萍鄉 漢宜春縣地

《新喻 》漢宜春縣地。

南康郡 東至建安郡隔絕黃土嶺二千八百二十 里。南至南海郡隔越參溪嶺一千五百里。西至桂陽 郡一千一十二里。北至廬陵郡四百二十里。東南到 潮陽郡一千五百六十五里。西南到始興郡隔大庾 嶺七百里。西北到桂陽郡一千四十四里。東北到臨 川郡一千一十里。去西京四千二百一十六里,去東 京三千四百里。戶三萬七千九百八十一,口二十萬 七千九百九十二。

虔州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吳屬廬 陵郡。及晉平吳,置南康郡。宋為南康國。齊、梁、陳皆為 南康郡。隋平陳,置虔州;煬帝初州廢,置南康郡。大唐 為虔州,或為南康郡。領縣六:

贛 漢舊縣。有章水、貢水合流,故曰「贛。」

雩都 漢舊縣地

虔化 漢贛縣地。昔漢閩越反,漢使諸扶屯梅嶺,即今縣界。

大庾 有大庾嶺,一名塞上嶺,即五嶺之一。昔漢時呂嘉反,漢軍伐之,監軍姓庾,城於此,故謂之大庾嶺。劉嗣之《南康記》云:「昔漢楊僕討呂嘉,出章郡下橫浦」 ,即今縣西南。故橫浦廢關見在此。

信豐

南康 漢曰「南野縣。」

建安郡 東至縉雲郡九百七十六里。南至長樂郡 七百二十里。西至臨川郡八百三十七里。北至信安 郡一千一百里。東南到長樂郡七百二十里。西南到 臨川郡二千四百里。西北到鄱陽郡二千三十里。東 北到信安郡一千一百里。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五 里,去東京四千一百二十五里。戶二萬一千四百五 十九。口十四萬二千一百六十四。

建州本閩越地。秦屬閩中郡。漢屬會稽郡,後漢因之。 吳分置建安郡,晉、宋、齊、梁並因之。陳屬閩州,後又屬 豐州。隋平陳,屬泉州。煬帝初,屬閩州,尋置建安郡而 屬焉。大唐武德四年,置建州,以「建溪」為名。或為建安 郡。領縣六:

建安 漢冶縣地。吳置建安縣。有武夷山。

浦城

邵武

建陽

將樂

長樂郡 東至山,六十六里,外至海。南至海二百里。 西至山,八十里,山外虔州雩都縣界。北至山,四十里, 山外至永嘉郡界。東南水路到海一百六十四里。西 南到清源郡五百里。西北到建安郡七百二十里。東 北到永嘉郡水路一千四百七十八里。去西京五千 七百三十三里,去東京四千九百三十三里。戶二萬 九千五百二十七,口二十一萬七千八百七十七。 福州亦閩越地。秦為閩中郡。漢高帝立無諸為閩越 王,都于此。及武帝時,閩越反,滅之,徙其人于江、淮間, 盡虛其地。後有遁逃山谷者頗出,立為冶縣,地屬會 稽郡,又名其地為東冶縣。後漢改為候官都尉,屬會 稽郡。後分冶地為會稽東南二部都尉,此為「南部都 尉。」晉置晉安郡,宋齊因之。陳置閩州,後又改為豐州。 隋平陳,改為泉州。煬帝初州廢,改為建安郡。大唐初 為建州,後此置泉州,後此復為閩州。開元十三年,改 為福州,或為長樂郡。領縣八:

閩 閩越王無諸,都東冶即此。漢東冶縣,後改曰東候官。

候官

福唐

長樂

連江

長溪

古田

尤溪

清源郡 東至海一百二十里。南至海一百八十里。 西至棉田村二百八十五里。北至仙遊縣一百三十 里。東南到海四十里。西南到漳浦郡六百里。西北到 皁洋村一百里。東北到長樂郡五百里。去西京六千 二百一十六里,去東京五千四百一十三里。戶二萬 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一十五萬四千九。

泉州秦、漢土地與長樂郡同。晉為晉安郡,宋、齊以後 因之。自隋以來,屬泉州。大唐神龍以後,始移置泉州 于此。或為清源郡。領縣四:

晉江

南安 吳置晉安縣。晉置晉安郡,在此。

考證

莆田

仙遊

漳浦郡 東至大海一百五十里。南至大海一百六 十里。西至潮陽郡五百六十里。北至建安郡二千四 百里。東南到黃如江一百里。西南到懷恩縣界一百 里。西北到石堘溪一百五十里。東北到清源郡六百 里。去西京七千三百一十三里,去東京六千五百一 十里。戶二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千五百三十六。 漳州歷代土地與長樂郡同。大唐分其地置漳州,或 為漳浦郡。領縣三:

漳浦

龍溪

龍巖

臨汀郡 東至清源郡龍溪縣一千四百五十里。南 至潮陽郡程鄉縣界一千里。西至南康郡雩都縣九 百里。北至臨川郡南豐縣一千六百里。東南到漳浦 郡廢懷恩縣界一千五百里。西南到潮陽郡程鄉縣 界八百里。西北到臨川郡南豐縣一千六百里。東北 到長樂郡一千三百六十里。去西京六千四百七十 三里。去東京五千三百七十里。戶五千三百三十,口 一萬五千九百九十五。

汀州歷代土地舊與長樂郡同。大唐開元二十六年, 分置汀州,或為臨汀郡。領縣三:

長汀

龍巖

寧化

潮陽郡 東至大海一百二十七里。南至大海八十 五里。西至海豐郡汝豐縣五百七十里。北至南康郡 一千五百六十七里。東南到大海六十九里。西南到 潮陽縣二百七十里。西北到郡內程鄉縣五百七十 五里。東北到漳浦郡五百六十里。去西京七千七百 六十七里,去東京六千七百七十五里。戶一萬三百 二十四。口五萬一千六百七十四。

潮州亦古閩越地。秦屬南海郡。秦末屬尉陀。漢內屬 南越,後亦屬南海郡。後漢因之。晉置東官郡,又分置 義安郡。宋齊因之。梁置東揚州,後改為瀛州,及陳而 廢。隋平陳,置潮州;煬帝初,置義安郡。大唐復為潮州, 或為潮陽郡。領縣三:

海陵

潮陽

程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