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089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八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十九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九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八十九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四十七

  遼二遼史地理志二

坤輿典第八十九卷

輿圖部彙考四十七 编辑

遼二 编辑

按遼史地理志中京道 编辑

中京大定府。虞為營州。夏屬冀州。周在幽州之分, 秦郡天下,是為遼西。漢為新安平縣。漢末步奚居之, 幅員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險足以自固。魏武北征,縱 兵大戰,降者二十餘萬,去之松漠。其後拓拔氏乘遼, 建牙於此,當饒樂河水之南,溫渝河水之北。唐太宗 伐高麗,駐蹕於此,部帥蘇支從征有功。奚長可度率 眾內附,為置饒樂都督府。咸通以後,契丹始大,奚族 不敢復抗。太祖建國,舉族臣屬。聖宗常過七金山土 河之濱,南望雲氣,有郛郭樓闕之狀,因議建都。擇良 工於燕、薊,董役二歲,郛郭、宮掖、樓閣、府庫、市肆、廊廡, 擬神都之制。統和二十四年,五帳院進故奚王牙帳 地。二十五年,城之,實以漢戶,號曰「中京」,府曰大定。皇 城中有祖廟、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城池湫濕,多鑿 井泄之,人以為便。大同驛以待宋使,朝天館待新羅 使,來賓館待夏使。有七:金山、馬盂山、雙山、松山、土河。 統州十,縣九:

《大定縣 》。《白霫》故地。以諸國俘戶居之。

長安縣 。本漢賓從縣,以諸部人居之。

冨庶縣 。本漢新安平地,開泰二年析京民置。勸農縣 。本漢賓從縣地,開泰二年析京民置。文定縣 ,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升平縣 。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歸化縣 》。本漢柳城縣地。

神水縣 。本漢徒河縣地。開泰二年置。

金源縣 。本唐青山縣境。開泰二年析京民置恩州懷德軍,下,刺史。本漢新安平縣地。太宗建州,開泰中以渤海戶實之。初隸永興宮,後屬中京。統縣一:

恩化縣。「開泰中渤海人戶置。」

惠州,惠和軍,中,刺史。本唐歸義州地。太祖俘漢民數百戶兔麛山下,創城居之,置州。屬中京。統縣一:

惠和縣。聖宗遷上京惠州民,括諸宮院落帳戶置。

高州觀察。唐信州之地。萬歲通天元年以契丹室活部置。開泰中,聖宗伐高麗,以俘戶置高州。有半頂山、樂河。屬中京。統縣一:

《三韓縣》。《辰韓》為《扶餘》,《弁韓》為《新羅》,《馬韓》為《高麗》。開泰中,聖宗伐高麗,俘三國之遺人,置縣。戶五千。

武安州,觀察。唐沃州地。太祖俘漢民居木葉山下,因建城以遷之,號「杏堝新城」 ,復以遼西戶益之,更曰新州。統和八年改今名。有黃柏嶺、裊羅水、箇沒里水。屬中京。統縣一:

沃野縣

利州,中,觀察。本中京阜俗縣。統和二十六年置,刺史州。開泰元年升,屬中京。統縣一:

阜俗縣。唐末契丹漸熾,役使奚人,遷居琵琶川。統和四年置縣。初隸彰愍宮,更隸中京。後置州,仍屬中京。

榆州,高平軍,下,刺史。本漢臨渝縣地,後隸右北平驪城縣。唐建初二年,析鎮州置黎州,處靺鞨部落,後為奚人所據。太宗南征,橫帳、解里,以所俘鎮州民置州,開泰中,沒入。屬中京。統縣二:

《和眾縣 》。本新黎縣地。

永和縣 。本漢昌城縣地。統和二十二年置。

澤州,廣濟軍,下,刺史。本漢土垠縣地。太祖俘蔚州民,立寨居之,採煉陷河銀冶,隸中京留守司。開泰中,置澤州。有松亭關、神山、九宮嶺、石子嶺、灤河、撒河。屬中京。統縣二:

神山縣神山在西南

灤河縣 。本漢「《徐無縣》地。屬永興宮。」

北安州,興化軍,上,刺史。本漢女祁縣地,屬上谷郡。晉為馮跋所據。唐為奚王府西省地。聖宗以漢戶置北安州,屬中京。統縣一:

利民縣 。本漢且居縣地。

潭州,廣潤軍,下,刺史。本中京之龍山縣,開泰中置州,仍屬中京。統縣一:

龍山縣 。本漢交黎縣地。開泰二年,以習家寨置。

松江州,勝安軍,下,刺史。開泰中置。統和八年省,復置。屬中京。統縣一:

松江縣 。本漢文成縣地。邊松漠,商賈會衝。開泰二年置縣。有《松山川》。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門,至望京館,五十里 至順州,七十里至檀州,漸入山,五十里至金溝館。將 至館,川原平曠,謂之金溝淀。自此入山,詰曲登陟,無 復里堠,但以馬行記日。約其里數,九十里至古北口, 兩傍峻崖,僅容車軌。又度德勝嶺,盤道數層,俗名思 鄉嶺,八十里至新館,過雕窠嶺、偏槍嶺,四十里至如 來館,過烏濼河,東有灤州。」又過黑斗嶺、「度雲嶺、芹菜 嶺,七十里至柳河館」、「松亭嶺」甚險峻,七十里打造部 落。「東南行五十里,至牛山館,八十里至鹿兒峽館,過 蝦蟆嶺,九十里至鐵漿館,過石子嶺。」自此漸出山,七 十里至富谷館,八十里至通天館,二十里至中京大 定府。城垣卑小方圓,纔四里許,門但重屋,無築闍之 制。南門曰「朱夏門」,內通步廊,多坊門。又有市樓四,曰 天方、大衢、通闤、望闕。次至大同館。其門正北曰「陽德 閶闔。」城西內西南隅岡上有寺,城南有園圃,宴射之 所自過。北口居人草庵板屋,耕種但無桑柘,所種皆 從壟上,虞吹沙所壅。山中長松鬱然,深谷中時見畜 牧牛馬橐駝,多青鹽黃豕。

成州,興府軍,節度。晉國長公主以媵戶置軍,曰長 慶,隸上京,復改軍名。統縣一:

同昌縣

興中府, 本霸州,彰武軍,節度。古孤竹國。漢柳城縣 地。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築龍 城,構宮廟,改柳城為龍城縣,遂遷都,號曰「和龍宮。」慕 容垂復居焉。後為馮跋所滅。元魏取為遼西郡。隋平 高保寧,置營州。煬帝廢州置柳城郡。唐武德初,改營 州總管府,尋為都督府。萬歲通天中,陷李萬榮。神龍 初,移府幽州。開元四年,復治柳城。八年,西徙漁陽。十 年,還柳城。後為奚所據。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將建城, 命韓知方擇其處,乃完葺柳城,號「霸州彰武軍節度。」 統和中,制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尋落制置,隸積 慶宮,後屬興聖宮。重熙十年,升興中府。有大華山、小 華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刻石》在焉。駐龍峪、神 射泉、小靈河。統州二,縣四。

興中縣 。本漢柳城縣地。太祖掠漢民居此,建霸城縣。重熙中置府,更名。

營丘縣析霸城置

《象雷》縣,開泰二年以麥務川置,初隸中京,後屬。《閭山縣 》。本漢且慮縣,開泰二年以羅家軍置,隸中京,後屬。

安德州,化平軍,下,刺史。以霸州安德縣置,來屬。統縣一:

安德縣。統和八年析霸城東南龍山、徒河境戶置。初隸乾州,更屬霸州,置州來屬。

黔州,阜昌軍,下,刺史。本漢遼西郡地。太祖平渤海,以所俘戶居之,隸黑水河提轄司。安帝置州,析宜、霸二州漢戶益之。初隸永興宮,更隸中京,後置府,來屬。統縣一:

盛吉縣。太祖平渤海,俘興州盛吉縣民來居,因置縣。

宜州,崇義軍,上,節度。本遼西絫縣地。東丹王每秋 畋於此。興宗以定州俘戶建州。有墳山,松柏連亙百 餘里,禁樵採,浚河,累石為堤。隸積慶宮。統縣二:

弘政縣,世宗以定州俘戶置。民工織紝,多技巧。聞義縣,世宗置。初隸海北州,後來屬。

錦州,臨海軍,中,節度。本漢遼東無慮縣,慕容皝置 西樂縣,太祖以漢俘建州。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 查牙山、小查牙山、淘河島。隸弘義宮。統州一、縣二:

永樂縣

安昌縣

嚴州,保肅軍,下,刺史。本漢海陽縣地。太祖平渤海,遷漢戶雜居興州境,聖宗於此建城焉。隸弘義宮,來屬。統縣一:

興城縣

川州,長寧軍,中,節度。本唐青山州地,太祖弟明王 安端置。會同三年,詔為白川州。安端子察割以大逆 誅,沒入省。白川州初隸崇德宮。統和中,屬文忠王府。 統縣三:

弘理縣。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戶置。

咸康縣

宜民縣統和中置

建州,保靜軍,上,節度。唐武德中置昌樂縣。太祖完 葺故壘,置州。漢乾祐元年故,石晉太后詣世宗,求於 漢城側耕墾自贍,許於建州南四十里給地五十頃,

營構房室,創立宗廟。州在靈河之南,屢遭水害,聖宗
考證
遷於河北康崇州故城。初屬武寧軍,隸永興宮,後屬

敦睦宮。統縣二:

永霸縣

永康縣 。本唐昌黎縣地。

來州,歸德軍,下,節度。聖宗以女直五部歲饑來歸, 置州居之。初刺史,後升隸永興宮。有三州山、六州山、 五脂山。統州三、縣一:

《來賓縣 》。本唐來遠縣地。

隰州,平海軍,下,刺史。慕容皝置集寧縣。聖宗括帳戶遷信州,大雪不能進,建城於此置焉。隸興聖宮,來屬。統縣一:

海陽縣 。本漢縣。瀕海地多鹼鹵,置鹽場於此。遷州,興善軍,下,刺史。本漢陽樂縣地。聖宗平大延琳,遷歸州民置,來屬。有箭笴山。統縣一:

遷民縣

潤州,海陽軍,下,刺史。聖宗平大延琳,遷寧州之民居此,置州。統縣一:

《海濱縣 》。本漢《陽樂縣》地,《遷潤州》。本東京城內《渤海》民戶,因叛,移於此。

南京道

南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高陽氏謂之幽陵,陶 唐曰「幽都」,有虞析為幽州。商併幽於冀,周分并為幽。 《職方》東北幽州山鎮:醫巫閭澤藪貕養川,河泲浸菑 時,其利魚鹽,其畜馬牛豕,其穀黍稷稻。武王封太保 奭於燕。秦以其地為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五 郡。漢為燕國。歷封臧荼、盧綰、劉建、劉澤、劉旦。常置涿 郡、廣陽國。後漢為廣平國。廣陽郡或合於上谷,復置 幽州。後周置燕及范陽郡。隋為幽州總管。唐置大都 督府,改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李懷仙、朱滔、劉 怦、劉濟相繼割據。劉總歸唐,至張仲武、張允仲以正 得民,劉仁恭父子僭爭,遂入五代。自唐而晉,高祖以 遼有援力之勞,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獻,太宗升為南 京,又曰「燕京。」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廣一丈五尺, 敵樓、戰櫓具。八門:東曰安東、迎春,南曰開陽、丹鳳,西 曰顯西、清晉,北曰通天、拱辰。大內在西南隅。皇城內 有景宗、聖宗御容。殿二:東曰宣和,南曰大內。內門曰 「宣教」,改「元和。」外三門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萬春」, 右掖改千秋門,有樓閣。毬場在其南。東為永平館。皇 城西門曰「顯西」,設而不開;北曰子北。西城巔有涼殿, 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廨舍寺觀,蓋不勝書。其外有 居庸、松亭、榆林之關、古北之口、桑乾河、高梁河、石子 河、大安山、燕山。中有瑤璵,府曰幽都軍,號「盧龍」,開泰 元年落軍額。統州六,縣十一。

析津縣 。本晉薊縣,改薊北縣,開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故民。戶二萬。

宛平縣 。本晉幽都縣,開泰元年改今名。戶二萬二千。

昌平縣 。本漢軍都縣。後漢屬廣陽郡。晉屬燕國。元魏置東燕郡及昌平縣。郡廢,縣隸幽州。在京北九十里。戶七千。

良鄉縣。燕為中都縣。漢改良鄉縣。舊屬涿郡,北齊天保七年,省入薊縣。武平六年復置。唐聖歷元年,改固節鎮。神龍元年,復為良鄉縣,劉守光徙治此。在京南六十里。戶七千。

潞縣 。本漢舊縣,屬漁陽郡。唐武德二年置元州。貞觀元年州廢,復為縣。有潞水。在京東六十里。戶六千。

安次縣 。本漢舊縣,屬漁陽郡。唐武德四年徙置東南五十里石梁城,貞觀八年又徙今縣西五里常道城,開元二十三年又徙耿就橋行市南。在京南一百二十里。戶一萬二千。

永清縣 。本漢益昌縣。隋置通澤縣。唐置武隆縣,改會昌。天寶初,為永清縣。在京南一百五十里。戶五千。

武清縣。前漢雍奴縣,屬漁陽郡。《水經》:「雍奴者,藪澤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 唐天寶初,改武清。在京東南一百五十里。戶一萬。

香河縣 。本武清孫村。遼於新倉置榷鹽院,居民聚集,因分武清、香河、潞三縣戶置。在京東南一百二十里。戶七千。

玉河縣 。本《泉山》地。劉仁恭於大安山創宮觀,師煉丹羽化之術於方士王若訥,因割薊縣分置,以供給之。在京西四十里。戶一千。

漷陰縣 ,本漢泉山之霍村鎮。遼每季春弋獵於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陰鎮」 ,後改為縣。在京東南九十里。延芳淀方數百里,春時鵝鶩所聚,夏秋多菱芡。國主春獵,衛士皆衣墨綠,各持連鎚、鷹食,刺鵝錐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風擊鼓,驚鵝稍離水面。國主親放海東青鶻擒之,鵝墜,恐鶻力不勝,在列者以佩錐刺鵝,急取其腦飼鶻。得頭鵝者,例賞銀、絹。國主、皇族郡臣各有分地戶,五千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自雄州白溝驛度河,四十里至

新城縣,古督亢亭之地,又七十里至涿州,北復范水 劉李河六十里至良鄉縣,度盧溝河六十里至幽州, 號燕京子城。就羅郭西南為之,正南曰啟夏門,內有 元和殿,東門曰宣和城,中坊閈皆有樓。有閔忠寺,本 唐太宗為征遼陣亡將士所造。又有開泰寺,魏王耶」 律漢寧造,皆遣朝使遊觀。南門外有干越王廨,為宴 集之所。門外永平館,舊名「碣石館」,《清和》後易之,南即 桑乾河。

順州,歸化軍,中,刺史。秦上谷。漢范陽,北齊歸德郡境。隋開皇中,粟末靺鞨與高麗戰,不勝,厥稽部長突地稽率八部勝兵數千人,自扶餘城西北,舉落內附,置順州以處之。唐武德初,改燕州。會昌中,改歸順州。唐末仍為順州。有溫渝河、白遂河、曹王山,曹操常駐軍於此。黍谷山,鄒衍吹律之地。南有齊長城,城東北有華林、天柱二莊,遼建涼殿,春賞花,夏納涼。初軍曰「歸寧」 ,後更名。統縣一:

懷柔縣。唐貞觀六年置,治五柳城,改順義縣。開元四年置松漠府彈汗州。天寶元年改歸化縣。乾元元年復今名。戶五千。

檀州,武威軍,下,刺史。本燕漁陽郡地,漢為白檀縣。《魏書》:「曹公歷白檀,破烏丸於柳城。」 《續漢書》:「白檀在右北平。」 元魏創密雲郡,兼置安州。後周改為元州。隋開皇十八年,創燕樂、密雲二縣,置檀州。唐天寶元年改密雲郡,乾元元年復為檀州。遼加今軍號。有桑溪、鮑丘山、桃花山、螺山。統縣二:

密雲縣 。本漢白檀縣。後漢以居斤奚。元魏置密雲郡,領白檀、要陽、密雲三縣。高齊廢郡及二縣來屬。戶五千。

行唐縣 。本定州行唐縣。太祖掠定州,破行唐,盡驅其民北至檀州,擇曠土居之。凡置十寨,仍名行唐縣。隸彰愍宮。戶三千。

涿州,永泰軍,上,刺史。漢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魏文帝改范陽郡,晉為范陽國,元魏復為郡。隋開皇二年罷郡,屬幽州,大業三年以幽州為涿郡。唐武德元年郡廢,為涿縣,七年改范陽縣,大曆四年置涿州。石晉以歸太祖。有大房山、六聘山、涿水、樓桑河、橫溝河、禮遜河、祁溝河。統縣四:

范陽縣 。本漢涿縣。唐武德中,改范陽縣。有涿水、范水。戶一萬。

固安縣 。本漢方城縣,先屬廣陽國。隋開皇九年,自易州淶水縣移置,屬幽州,取漢故安縣更名固安。唐武德四年屬北義州,徙治章信堡。貞觀二年,義州廢,移今治,復屬幽州,在州東南九十里。戶一萬。

新城縣 。本漢新昌縣。唐大曆四年析固安縣置。後省。後唐天成四年復析范陽縣置。在州南六十里。戶一萬。

歸義縣 。本漢易縣地,齊併入鄚縣。唐武德五年,置北義州。州廢,復置縣來屬。民居在巨馬河南橋,治新城。戶四千。

易州,高陽軍,上,刺史。漢為易安故二縣地。隋置易州,隋末為上谷郡。唐武德四年復易州,天寶元年仍上谷郡。乾元元年又改易州。五代隸定州節度使。會同九年,孫方簡以其地來附。應曆九年為周世宗所取,後屬宋。統和七年攻克之,升高陽軍。有易水、淶水、狼山、太寧山、白馬山。統縣三:

易縣 。本漢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六十里,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六年於故安城西北隅置縣,即今縣治也。戶二萬五千。

淶水縣 。本漢道縣,今縣北一里故道城是也。元魏移於故城南,即今縣置。周大象十八年,改淶水縣。在周東四十里。有淶水。戶二萬七千。

容城縣 ,本漢縣,先屬涿郡,故城在雄州西南。唐武德五年屬北義州,貞觀元年還來屬。聖曆三年改全忠縣,天寶元年復名容城縣,在州東八十里,戶民皆居巨馬河南橋,治涿州新城縣。戶五千。薊州,尚武軍,上,刺史。秦漁陽、右北平二部地。隋開皇中徙治元州總管府,煬帝改漁陽郡。唐武德元年廢入幽州。開元十八年分立薊州。統縣三:漁陽縣 ,本漢縣,屬漁陽郡,晉省,復置,元魏省。唐屬幽州,開元十八年置薊州。有鮑丘水。戶四千。三河縣。本漢臨朐縣地,唐開元四年,析潞州置。戶三千。

玉田縣 ,本春秋「無終子國。漢置無終縣,屬右北平郡。元魏屬漁陽郡治省。唐武德二年,復置。貞觀初省,乾封中復置。萬歲通天元年更名玉田,屬營州。開元四年還屬幽州,八年屬營州。十一年又屬幽州,十八年來屬。」 《搜神記》:「雍伯,洛陽人,性孝。父母沒,葬無終山。山高八十里,上無水。雍伯置飲,人有就飲者,與石一斗」 種生玉。因名「玉田。」 戶三千。

考證

景州,清安軍,下,刺史。本薊州遵化縣,重熙中置。戶三千。

遵化縣。本唐平州「買馬監」 ,為縣,來屬。

平州,遼興軍,上,節度。商為孤竹國,《春秋》山戎國。秦 為遼西、右北平二郡地,漢因之。漢末公孫度據有,傳 子康、孫淵,入魏。隋開皇中改平州,大業初復為郡。唐 武德初改州,天寶元年仍北平郡。後唐復為平州。太 祖天贊二年取之,以定州俘戶錯置其地。統州二、縣 三:

盧龍縣 。本肥如國。春秋晉滅肥,肥子奔燕,受封於此。漢、晉屬遼西郡。元魏為郡治,兼立平州。北齊屬北平郡。隋開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盧龍。唐為平州,後因之。戶七千。

安喜縣 。本漢令支縣地,久廢。太祖以定州安喜縣俘戶置。在州東北六十里。戶五千。

望都縣 。本漢海陽縣,久廢。太祖以定州望都縣俘戶置。有海陽山縣,在州南三十里。戶三千。灤州,永安軍,中,刺史。本古黃洛城。灤河環繞,在盧龍山南。齊桓公伐山戎,見山神俞鬼,即此。秦為右北平。漢為石城縣,後名海陽縣。漢末為公孫度所有。晉以後屬遼西。石晉割地,在平州之境,太祖以俘戶置灤州,負山帶河,為朔、漢形勝之地。有扶蘇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蘇北築長城,常駐此。臨榆山,峰巒崛起,高千餘仞,下臨榆河。統縣三:

義豐縣 。本黃洛故城。黃洛水北出盧龍山,南流入於濡水。漢屬遼西郡,久廢。唐季入契丹,世宗置縣。戶四千。

馬城縣 。本盧龍縣地。唐開元二十八年,析置縣,以通水運。東北有千金冶。東有茂鄉鎮,遼割隸灤。在州西南四十里。戶三千。

石城縣。漢置,屬右北平郡,久廢。唐貞觀中於此置臨渝縣。萬歲通天元年改石城縣,在灤州南三十里,唐《儀鳳石刻》在焉,今縣又在其南五十里,遼徙置以就鹽官。戶三千。

營州,鄰海軍,下,刺史。本商孤竹國。秦屬遼西郡。漢為昌黎郡,前燕慕容皝徙都於此。元魏立營州,領昌黎、建德、遼東、樂浪、翼陽、營丘六郡。後周為高寶寧所據。隋開皇置州,大業改遼西郡。唐武德元年改營州。萬歲通天元年始入契丹聖曆二年僑治漁陽。開元五年還治柳城。天寶元年改曰柳城郡。後唐復為營州。太祖以居定州,俘戶統縣一:廣寧縣。漢柳城縣,屬遼西郡,東北與奚、契丹接境。萬歲通天元年,入契丹李萬營,神龍元年,移幽州界。開元四年,復舊地,遼改今名。戶三千。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復屬冀 州。周《職方》正北曰并州。戰國屬趙,武靈王始置雲中 郡。秦屬代王國,後為平城縣。魏屬新其郡。晉仍屬鴈 門。劉琨表封猗盧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於此遂 建都邑。孝文帝改為司州牧,置代尹,遷都洛邑,改萬 年,又置恆州。高齊文宣帝廢州為恒安鎮,今謂之東 城,尋復恆州。周復恆安鎮,改朔州。隋仍為鎮。唐武德 四年,置北恆州,七年廢。貞觀十四年,移雲中定襄縣 於此。永淳元年,默啜為民患,移民朔州。開元十八年, 置雲中州。天寶元年,改雲中郡。乾元元年,曰雲州。乾 符三年,大同軍節度使李國昌子克用為雲中守捉 使,殺防禦使,據州以聞。僖宗赦克用,以國昌為大同 軍防禦使,不受命。廣明元年,李琢攻國昌,國昌兵敗, 與克用奔北地。黃巢入京師,詔發代北軍,尋赦國昌, 使討賊。克用率三萬五千騎而南,收京師,功第一,國 昌封隴西郡王。國昌卒,克用取雲南。既而所向失利, 乃卑詞厚禮與太祖會於雲州之東城,謀大舉兵攻 梁,不果。克用子存勗滅梁,是為唐莊宗。同光三年,復 以雲州為大同軍節度使。晉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 立功,割山前、代北地為賂,大同來屬,因建西京敵樓 棚櫓具,廣袤二十里。門東曰「迎春」,南曰「朝陽」,西曰「定 西」,北曰「拱極。」元魏宮垣,占城之北面,雙闕尚在。遼既 建都,用為重地,非親王不得主之。清寧八年,建華嚴 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 「西省」,北門之東曰「大同府」,北門之西曰「大同驛。」初為 大同軍節度,重熙十三年升為西京,府曰「大同。」統州 二、縣七:

大同縣 。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邊,析雲中縣置。戶一萬。

雲中縣。趙置。沿革與京府同。戶一萬。

天成縣 。本極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廣牧縣。唐武德五年置定襄縣。遼析雲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戶五千。

長青縣 。本白登臺地。冒頓單于縱精騎三十餘萬,圍漢高帝於白登七日,即此。遼始置縣。有青陂,梁元帝《橫吹曲》云:「朝跋青陂,暮上白登。」 在京東北。

一百一十里戶四千

奉義縣 。本漢陶林縣地。後唐武皇與太祖會此。遼析雲中置。戶三千。

懷仁縣 。本漢沙南縣。元魏葛榮亂,縣廢。隋開皇二年,移雲內於此。大業二年,置大利縣,屬雲州,改屬定襄郡。隋末陷突厥,李克用敗赫連鐸,駐兵於此。遼改懷仁。在京南六十里。戶三千。

懷安縣 。本漢夷輿縣地。歷魏至隋,為突厥所據。唐克頡利,縣遂廢為懷荒鎮、高勳鎮,燕奏分歸化州文德縣置。初隸奉聖州,後來屬。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戶三千。

弘州,博寧軍,下,刺史。東魏靜帝置。北靈丘縣,唐初地陷突厥,開元中置橫野軍。安邊縣,天寶亂廢,後為襄陰村。統和中,以寰州近邊,為宋將潘美所破,廢之,乃於此置弘州。初軍曰永寧。有桑乾河、白道泉、白登山,亦曰火燒山。有火井。統縣二:

永寧縣戶一萬

順聖縣 。本魏安塞軍。五代兵廢,高勳鎮幽州奏景宗分永興縣置。初隸奉聖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戶三千。

德州,下,刺史。唐會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開泰八年以漢戶復置。有步落泉、金河山、野狐嶺、白道坂。縣一:宣德縣 。本漢桐過縣地,屬雲中,後隸定襄郡,漢末廢。高齊置紫阿鎮,唐會昌中置縣。戶三千。

豐州,天德軍節度使。秦為上郡北境,漢屬五原郡。 地磧鹵,少田疇。自晉永嘉之亂,屬赫連勃勃。後周置 永豐鎮。隋開皇中,升永豐縣,改豐州。大業七年為五 原郡。義寧元年,太守張遜奏改歸順郡。唐武德元年 為豐州總管府,六年省遷民於白馬縣,遂廢。貞觀四 年,分靈州境置豐州都督府,領蕃戶。天寶初,改九原 郡。乾元元年復豐州。後入回鶻,會昌中克之。後唐改 天德軍,太祖神冊五年攻下,更名應天軍,復為州。有 大鹽濼九十九泉、沒越濼、古磧口。青塚即王昭君墓。 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統縣二:

富民縣 。本漢臨戎縣,遼改今名。戶一千二百。振武縣 。本漢定襄郡盛樂縣,背負陰山,前帶黃河。元魏嘗都盛樂,即此。唐武德四年,克突厥,建雲中都督府。麟德三年,改單于大都督府。聖曆元年,又改安北都督。開元七年,割隸東受降城。八年,置振武軍節度使。會昌五年,為安北都護府。後唐莊宗以兄嗣本為振武節度使。太祖神冊元年,伐吐渾,還攻之,盡俘其民以東,唯存鄉兵三百人防戍。後更為縣。

雲內州,開遠軍,下,節度。本中受降城地。遼初置代 北雲朔招討司,改雲內州,清寧初升。有威塞軍、古可 敦城、大同州、天安軍、永濟柵、安樂戍、拂雲堆。兵事屬 西南面招討司。縣二:

柔服縣

寧人縣

天德軍本中受降城。唐開元中廢橫塞軍,置天安 軍於大同州。乾元中改天德軍,移永濟柵,今治是也。 太祖平党項,遂破天德,盡掠吏民以東。後置招討司, 漸成井邑,乃以國族為天德軍節度使。有黃河、黑山 峪、廬城、威塞軍、秦長城、唐長城。又有牟那山,鉗耳觜 城在其北。

寧邊州,鎮西軍,下,刺史。本唐隆鎮,遼置。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

奉聖州,武定軍,上,節度。本唐新州,後唐置團練使, 總山後八軍,莊宗以弟存矩為之。軍亂,殺存矩於祁 州,擁大將盧文進亡歸。太祖克新州,莊宗遣李嗣源 復取之。同光二年升威塞軍。石晉高祖割獻,太宗改 升。有兩河會、溫泉、龍門山、涿鹿山。東南至南京三百 里,西北至西京四百四十里。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 統州三。縣四

永興縣 。本漢涿鹿縣地。黃帝與蚩尤戰於此。戶八千。

礬山縣 。本漢軍都縣。山出白綠礬,故名。有礬山、桑乾河。在州南六十里。戶三千。

龍門縣。有龍門山,石壁對峙,高數百尺,望之若門。徼外諸河及沙漠潦水,皆於此趨海,雨則俄頃水踰千仞,晴則清淺可涉,實塞北控扼之衝要也。在州東北二百八十里,戶四千。

望雲縣 。本望雲川地。景宗於此建潛邸,因而成井肆。穆宗崩,景宗入紹國統,號「御莊。」 後置望雲縣,直隸章愍宮,附庸于此。在州東北二百六十里。戶一千。

歸化州,雄武軍,上,刺史。本漢下洛縣,元魏改文德縣。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後唐太祖復武州,明宗又為毅州,潞王仍為武州。晉高祖割獻于遼,改今名。有桑乾河、會河川、愛陽川、炭山,又謂之陘頭。

有涼殿,承天皇后納涼於此。山東北三十里有新涼殿,景宗納涼於此,唯松棚數陘而己。斷雲嶺極高峻,故名。州西北至西京四百五十里。統縣一:文德縣 。本漢女祁縣地,元魏置。戶一萬。

可汗州,清平軍,下,刺史。本漢潘縣,元魏置。北齊置北燕郡,改懷戎縣。隋廢郡屬涿郡。唐武德中,復置北燕州,縣仍舊。貞觀八年改媯州。五代時,奚王去諸以數千帳欲媯州,自別為西奚,號「可汗州。」 太祖因之。有媯泉在城中,相傳舜嬪二女於此。又有溫泉、版泉、磨笄山、雞鳴山、喬山、歷山。統縣一:懷來縣 。本懷戎縣,太祖改。戶三千。

儒州,縉陽軍,中,刺史。唐置。後唐同光二年隸新州,太宗改奉聖州,仍屬。有南溪河、沽河、宋王峪、桃峪口。統縣一:

縉山縣 。本漢廣甯縣地。唐天寶中割媯州縣置。戶五千。

蔚州,忠順軍,上,節度。《周職方》「并州川曰漚夷」,在州 境飛狐縣。趙襄子滅代,武靈王置代郡。項羽徙趙歇 為代王,歇還趙,立陳餘王代。漢韓信斬餘,復置代郡。 文帝初封代皆此地。周宣帝始置蔚州。隋開皇中廢。 唐武德四年復置。至德二年改興唐縣,乾元元年仍 舊。大中後,朱邪執宜為刺史有功,賜姓名李國昌,子 克用乞為留後,僖宗不許。廣明初,攻敗國昌,代北無 備,太祖來攻,克之,俘掠居民而去。石晉獻地,升忠順 軍,後更武安軍。統和四年入宋,尋復之。降刺史,隸奉 聖州,升觀察,復忠順軍節度。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 統縣五:

靈仙縣。唐置興唐縣,梁改隆化縣。後唐同光初復置,晉改今名。戶二萬。

定安縣 。本漢東安陽縣地,久廢。後唐太祖伐劉仁恭,次蔚州,晨霧晦暝,占「不利深入」 ,會雷電大作,燕軍解去,即此。遼置定安縣。西北至州六十里。戶一萬。

飛狐縣。後周大象二年,置廣昌縣於五龍城,即此。隋仁壽元年改名飛狐。相傳有狐於紫荊嶺食五粒松子,成飛仙,故云。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戶五千。

靈丘縣。漢置。後漢省。東魏復置,屬靈丘郡。隋開皇中罷郡來屬。大業初改隸代州。唐武德六年仍舊。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戶三千。

廣陵縣 。本漢延陵縣。隋唐為鎮州。後唐同光初分興唐縣置。石晉割屬遼。東南至州四十里。戶三千。

應州,彰國軍,上,節度。唐武德中置金城縣,後改應 州。後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國軍節度,興唐 軍寰州隸焉。遼因之。北龍首山,南鴈門。兵事屬西京 都部署司。統縣三:

金城縣 。本漢陰館縣地,漢末廢為陰館城,大業末,陷突厥。唐始置金城縣,遼因之。戶八千。

渾源縣。唐置。有渾源川。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戶五千。

河陰縣 。本漢陰館縣地。初隸朔州,清寧中來屬。戶三千。

朔州,順義軍,下,節度。本漢馬邑縣地。元魏孝文帝 始置朔州,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葛榮亂 廢。高齊天保六年復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八 年徙馬邑,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臺,周武帝置朔 州總管府。隋大業三年改馬邑郡。唐武德四年復朔 州。遼升順義軍節度,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州一、 縣三

鄯陽縣 。本漢定襄縣地。建安中置新興郡。元魏置桑乾郡。高齊置招遠縣,郡仍舊。隋開皇三年罷郡,隸朔州。大業元年初名鄯陽縣,遼因之。戶四千。寧遠縣,齊天保六年於朔州西置招遠縣,唐乾元元年改今名,遼因之。有寧遠鎮。東至朔州八十里。戶二千。

馬邑縣。漢置,屬鴈門郡。唐開元五年,析鄯陽縣東三十里置大同軍,倚郭置馬邑縣。南至朔州四十里。戶三千。

武州,宣威軍,下,刺史。趙惠王置武川塞。魏置神武縣。唐末置武州。唐改毅州。重熙九年,復武州,號宣威軍。統縣一:

神武縣。魏置,晉改新城。後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初隸朔州,後置州,併寧遠為一縣,來屬。戶五千。

東勝州,武興軍,下,刺史。隋開皇七年置勝州,大業 五年改榆林郡。唐貞觀五年於南河地置決勝州,故 謂此為東勝州。天寶七年又為榆林郡。乾元元年復 為勝州。太祖神冊元年破振武軍,勝州之民皆趨河 東,州廢。晉割代北來獻,復置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 統縣二

榆林縣

河濱縣

金肅州。重熙十二年伐西夏置。割燕「民三百戶、防 秋軍一千實之。屬西南面招討司。」

河清軍。西夏歸遼,開直路以趨上京。重熙十二年 建城,號「河清軍。」徙民五百戶、防秋兵一千人實之。屬 西南面招討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