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17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十七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十七卷《目錄》。

 《泰山部藝文三》

  「表泰山之巔」碑記      明·萬恭

  《遊泰山記》·         王世貞。

  《東遊記》。          王世懋

  《重修東嶽廟碑》        薛瑄。

  《登泰山記》·          王衡。

  《登泰山記》·         于慎行

  《泰山紀遊》·         鍾宗淳

  《登岱記》:          謝肇淛

《山川典》第十七卷。

泰山部藝文三 编辑

《表泰山之巔碑記》
明·萬恭
编辑

隆慶壬申春,黃河汎溢,輸道梗堙,天子憂,皇命恭若 曰:「汝其治水。」踰夏河成,灌輸悉盡。天子懌,豫命恭若 曰:「汝其東禋。」於時臣恭以八月禋泰山,報成績也。乃 歷巉巖,踰險絕,撫秦碑,登日觀。已乃陟山巔,謁天宮, 忽緇衣蹁躚,目瞪足踐,招余言曰:「是泰山巔石也。」余 異之,視其上室如錮也,視其下砌如砥也,而惡知夫 泰山之巔?而又惡知夫泰山之巔之石?余喟然嘆曰: 「夫泰山擅四嶽之尊,而茲巔石又擅泰山之尊。」乃從 而屋之,又從而夷之,又從而踐履之,令尊貴不揚發, 靈異不表見。余過也。余過也!亟命《濟倅王》之綱,撤太 清宮,徙於後方。命之曰:「第掘地而出巔,毋刓方,毋毀 圓,毋」「天成,返泰山之真已矣。」倅!乃撤土巔出之。巔 石博十有一尺,厚十四尺有奇,聳三尺,戴活石焉。東 博二尺五寸,厚一尺三寸;西博一尺八寸,長八尺有 五寸。夫約泰山而東之巔,已奇甚矣。又摩頂而戴之 石,斯上界之絕顱,青帝之元冠也。余倚活石,覽觀萬 里,俯仰八荒。遠視則扶桑之日曜其東,崑崙之風吹 其西,近睇,則秦碑如正笏,叢石如群圭,而齊魯諸阜, 圓者似金,直者似木,曲者似水,銳者似火,方者似土, 枕青陽之絳闕,俯元君之幽宮,而六極之大觀備矣。 彼巔石不表見幾千萬年矣。今出之,始返泰山之真 而全其尊,後來覽觀者尚毋刓、毋毀、毋天成,務萬 世令返其真而全其尊,以毋得罪於泰山之神,其《緇 衣》蹁躚意乎?《緇衣》余問何所受而告,余默而不答。噫, 我知之矣。蓋《緇衣》受之碧霞,碧霞元君受之太君,太 君受之上清,上清受之元始,元始受之寥冥之祖。

《遊泰山記》
王世貞
编辑

余自戊午、己未間有事於泰山者三;而其稍可紀者, 第二遊也。其初遊為正月晦。自清源謁臺返,與海道 宋丈大武偕夜浴於使院。三鼓起,啟堂之北扉而望, 若曳匹練者。自山址上至絕頂,又似聚螢數百斛,囊 中光熠燿不定。問之,乃以茲時士女禮元君燈魚貫 而上者也。其頌祝亦隱隱可聽云。以黎明入山,即陰 晦,浮雲出沒皆際,十步外不辨物,第覺輿人之後趾 高,而余前僂而已,即絕頂亦無所睹見,且寒甚。宋丈 迫欲返還,憩酆都宮,趣觴舉者數,而後膚不粟也,甚 悔之。至六月朔,偕御史段君按部太安,段君約以三 日登,而諸道從者眾,度不任輿馬,余乃與參議徐君 文通請以二日先,段君許之。至夕而大雨,其次日雨 止,出泰安,可二里所,即入山。時麥禾甫熟,黃綠間錯 如繡,拂拂作餅餌香樹杪濃,陰暈之意甚適。而至無 掌故可詢者,自是皆詰曲逶迤而上,峰勢巀嶭若相 噬,而傍多溪澗,泉流碨礧,間作悲鳴,與笳吹相應。久 之,至迴馬嶺,乃卻肩輿,改從腰筍。又四里抵御障巖, 一曰「御仗。」宋永定陵東封止仗衛處。其前為巨澗,澗 底白石砥平如玉色,而巖陡。上廟,其巔頗寬,嘉樹蔭 之,好鳥喈喈可愛。又行可三里,抵黃峴。黃峴者,不知 其所繇名,有松五,即所謂「五大夫」者也,以厄於石不 能茂,而稍具虯虺狀,當是二三百餘年物。亡何為百 丈崖,崖凹深如屋,傍有石洞,槎口而下黑,其究叵測 已。度石壁峪,為十八盤,應劭所謂「兩從者扶掖前人 相牽,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項,如畫重累者, 非此地也耶?」而今道益飾治,且有舁者,所謂五六步 一休蹀,蹀遽頓地,不避燥濕。前有燥地,目視而兩腳 不通,且幸免矣。自是為十八盤者三,而穿中竇曰天 門。既上,罡風蓬蓬然,吹帽欲墮,道士衣羽奏樂而迎, 出沒雲氣中,亦一奇觀也。行可里許,為元君祠。元君 者,不知其所由始,或曰「即華山玉女也,天下之祝釐 祈福者趣焉。」祠宇頗瑰偉,而歲所入香緡以萬計,用 供縣官匪頒。其右為御史所棲。後一石三尺許,刻《李斯篆》,二行一石池,縱廣及深俱二尺許,亦曰「玉女洗 頭盆」也。自是左折而上里許,曰嶽帝祠,陋不能勝香 火。其後峭壁造天,左為《開元帝紀泰山銘》,唐隸,徑可 二寸而嬴,勢若飛動,惜其下三尺許為《榻碑》者,冬月 篝火蝕之,遂不全。右為蘇頲《東封頌》,字形頗秀媚,尚 可辨,而損於閩人林閩「忠孝廉節」四大字。又有顏魯 公題名,損於方元煥詩,固不若苔土埋翳之尚可洗 而有也。自是益北上數百武,為絕頂,曰玉皇祠。祠之 前有石柱方而色黃,理亦細,可丈許,所謂秦皇無字 碑也。其石非山所有,或曰:中有碑石冒之。按李太宰 裕記云:「石埋植土中,似方非方,四面廣狹不等。細觀 之,總十二行,行各十二字,多不可識。」今殊不然。然李 公以為在《開元銘》東十數步,則非此石明矣。恨「曩時 不於其地一訪榻,使先蹟泯泯也。」復折而東,稍一百 步,復上百步,石室冠之,高如玉皇祠。中有黧色石,蓋 方丈,瑩潤可鑑,云漢武帝所藏金泥玉檢地也。傳云 「白雲起封中」者是已。其前地稍闢,即所稱日觀、秦觀、 越觀諸峰者。蓋五鼓而起,觀日出則為日觀;西望而 見秦,則為秦觀;南望而見越,則為越觀耳。其後人所 指某峰某峰,皆妄也。時霧氣重,不可久憩,又亡所睹 見,如春時,怏怏而下。適徐君至,呼酒談詩,甚樂,三鼓 而寢。約以五鼓起觀日出,然其寢皆以甘甚,醒則高 舂矣。意恍恍不自得,強與徐君扶杖而尋昨所遊。時 天初霽,日益弄色,其東南盡目方微白,而晃漾者以 為海耶?直北而西,隱隱一抹,蒼碧若長城之堞者,則 意以為大行、恆崧之類耳。至稍遠而淄、澠、濟、泗,千流 疊帶,近而諸山皆若培塿,獨徂徠稍尊,居然一衡。凡 登眺久之,因與徐君語,傳所稱「吳門白馬」,固未敢信, 即小天下,豈欺我哉?俄而諸山各出白雲一縷,若冢 中起,稍上,大如席,凡數百道,則狂馳而遇,輒合其起 無盡,其狂馳而遇亦如之,頃刻遂遍成白玉地,而仰 視則空青瑩然,上下異色。呼酒與徐君酌,自以為平 生之創。目所謂「野馬絪縕」,信也。俄而報段君至,從行 者參政張丈希舉,副使李君嵩,僉事王君遴、張君師 价,因置酒於其署,移席玉皇祠南柏樹下。《記》云:「漢武 所種千株,大者十五六圍,今不能十」之一而小,疑其 孫枝也。酒小閒散,步至舍身崖,其缺處可三尺,而下 臨杳靄數千仞,張丈足縮不敢前,而王君席間慷慨 談兵事,乃亦縮弗前。張丈顧而曰:「君扼腕而談,兵毋 敢抗者,乃亦復爾耶?」余笑曰:「此自兵法,諸君弗察耳。 夫無進生而有退生,此王君所以弗前也。」王君亦大 笑,乃別段君,約以次日緣尋山諸勝乃下。五鼓,復大 雨,雨連日夕不休。余始與徐君同舍,而張丈王君舍 圮漏,乃移就余,而舍中水亦將二尺。因布長几,置枕 簟其上,小吏裸而行酒炙所劇談六合內外,張丈又 時時以雅謔雜之。凡四日,雨始小息,夜臥倦甚,王君 苦吟若寒蟬,又時時提余耳告以所得句,余不勝嬲, 強起顧視,天碧淨如浣,而大星百餘,巨於杯,歷歷簷 角,殆可仰而摘也。質明,復大雨,州供業已盡,乃行辭 段君,與諸君偕發。時寒甚,衣絹素至五重不解,亦有 乞道士木綿裘者。下天門,雨止日出,每十八盤竟,輒 去一衣。至御障巖,衣去且盡。時巖傍飛瀑爭下,凡二 十餘丈,濤翻雪濆,若鬥龍吐蟄,玉鱗四飛,「珠沫群,唾 余興發不可遏,跣立盤石流泉中。」呼酒數大白,輒釂 長歌振林樾,諸君皆壯之,有和者,有就取飲者。移時 而報段君至,相與之酆都宮,為小宴別。其明年之四 月朔,以行部道出萊蕪,會家大人有邊事,事甫定,乃 乞靈於太嶽,以間登焉。將五鼓,杖策日觀峰,頃之,東 方色微,辨而顧余及從者,衣洞赤已,睹石室及諸碑 碣盡赤,乃見一線赤,從東黯䨴中起。顧山之背,則猶 昏然雞蓋三喔也。又頃之,日輪徐上,雲君、霓師金支 翠旂,彷彿扈從,於是諸峰城郭盡現,而山之觀與世 同矣。余三登而始畢其勝,然目境耳。其峰之為回鴈、 為雞籠、為蓮花、為明月、為丈人、為獨秀、為東西神霄, 崖之為百「丈、為馬棚、為鵓鴿,峪之為《石經》、為《桃花》、為 馬蹄」,石之為《牛心》、為《龍口》、為《試劍》、為龍紋,虎阜峒之 為《呂公》、為《白雲》、為遙觀,泉之為《白鶴》、為水簾、為白龍, 諸用怪偉稱者,固未及一二探也。夫以封禪告成之 主凡七十二,而結繩者半之。天地之人文鬱,而後世 之博識者不能舉其略,辭之不可以已也如此哉!去 余茲役十有七年矣,而所經睹若夙夕。會至自太和, 有所撰述,因併記之。其後二遊各有詩,詩為七言律 凡十首。

《東遊記》
王世懋
编辑

萬曆丁丑秋閏八月,王子朝於京師,歸並故道,返於 閭并,中間忽念生平之遊缺焉於懷者三,而茲行可 一舉盡也。泰岱為五嶽宗,客歲登太華巔,顧獨於岱 宗一屐齒是恡,將為青帝所誚。釋褐且二十年,不識 闕里暨林作何狀,其若在三之義何?又故人李于鱗, 物化八載,雞酒之酹,弗躬喬公,當令阿瞞腹痛。《失今》 不假傳一行,病夫業且歸臥,轅不北矣,恐遂為終身悔。乃自奮曰:「即病必往。」而會同事中亦有先我行者, 傳車至德州,問道於州之守耿君。耿君曰:「從茲入平 原,並禹城、齊河而南之長清,此走泰山道也。是稍東 當故道,不能迂百里。」余曰:「以行李累東諸侯,奈何?」曰: 「等費耳,且以蘇孔道便。」浙之參政者曰舒,嶺之參議 者曰陳。兩公者,先公一日行矣。余喜而從之。于鱗家 歷下而齊,河去歷四十里而近,業欲拜于鱗墓,不可, 令兩臺使者知,乃計為羸服間行而先一力。聞之于 鱗子駒,駒報曰:「先人墓在長清道中,毋煩間行也。」余 益喜過望,遂發齊河,稍折而東,幾迷失道。會候者至, 云墓近矣,請小憩民「家以待駒」,駒至,即與偕行。墓所 僅一尺土丘中耳,無周垣封樹,非得駒不識也。問之, 云:「將卜遷別葬耳。」佇立凄然,具酒殽設拜,焚所為文 及詩,雨泣而別。日暍抵長清,聞舒、陳兩公尚留靈巖 寺,亟以一力先約之共遊。無何,陳公以刺來迎,乃趣 復前,侵夜抵崓山鋪。宿夜大風寒,晨起躡霜而趨。舒 公刺迎者亦至,知兩君子能為我留,甚幸。入山可三 里許,始為馳道,陡壑中斷,石梁跨之甚雄。遙望諸山, 圍列鱗次,天設屏障,梵宇浮圖,湧出翠微間,真天下 奧區也。入門禮大士畢,即往舒、陳二公所,口占一詩, 謝其見遲,二公已設素食相留矣。飯畢,具軟輿,二僧 導而前,凡山所名勝處,率一至焉。靈巖下垂一石,人 立而向者,朗公石也。石沼渟泓,亭而覆之,涓涓出於 佛足,復匯為外沼,而漫流山麓間。已忽伏而不見者, 卓錫泉也。別院曰「達摩」,旁湧起一鐵金塗之,高可四 尺,闊殺其一,背僂面坳天為紋縷作水田狀者,鐵袈 裟也。已稍捫歷而上,至一亭而止。度其上不可登,仰 視絕頂,下有平壤,草木蔭映,絳宇出焉。有廬其旁者, 一僧一行居之。時上下取水,如是者五寒暑矣。意其 人修頭陀行者,恨不一見,瞻眺久之而下。時舒公小 劇,頓泉亭相待,予與陳公迤邐下,從之返舍,視僧房 竹,蒼翠數百竿,山以東所無也。稍憩,復出講堂前,摸 宋碑讀之。步入香積廚,見沼一泉,盎而不溢,其旁㶁 㶁,細流環之。問之僧,云:「又一派也。」廚之後復有來鶴 二泉,盎如廚泉而細。大都茲山以泉勝,其泉或盎或 流,或伏或見,或交或斷,僧亦不能盡名也。寺當天下 四名剎,像搆宏麗。閣三重峙其前,浮圖七級標其右。 余與陳公據閣巔而望焉,浮圖不盡四級而止,其山 四圍,故不能遠眺也。下浮圖而南為魯般洞。洞上緣 傾崖,周甃以石,而成二石門,內鍵不可入,似為開山 僧埋骨地云。於是山之勝幾盡,獨所謂通明竅者未 之見。僧云:「出山二里外,旁去不數武,可望而窺也。」余 兄元美嘗為余言:「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遊泰山 不靈巖不成遊也。」問山僧,余兄所題處,得碑二。碑皆 手書,詩皆十二韻,凡經再遊得「者,去今二十年矣。」是 夜飯畢,各就寢,余因得排律一首,韻如家兄數。晨起 書石付山僧而去。次日與舒、陳二公魚貫而行,午餔 後抵泰安州。州守迎問登山期,余軰以晨發告,而東 嶽神廟乃在城中,得以其隙往謁焉。廟制宏敞,城其 四周,前為門者三,中為饗殿,後為寢宮,儼然帝居也。 穹碑古柏,森嚴布列。前除怪石棋置,視其題刻,皆宋、 元間人浮海來獻者。余與兩公拜畢,循覽四顧而下, 則州守已張具別館矣,雖饌皆素品,而設樂為禮甚 都。力強之陪,乃坐。余甚感其厚,為坐久之,起更衣,見 頂山如在檐桷間,可俯而窺也。凡山以夜色視則卑, 皆兩公所未試者。聞余言,以為奇,漏下二鼓而散。次 早戒行,舒公以服藥請後。余與陳公兩肩輿先發,至 更衣亭,始屏騶從,易軟輿而上。是日氣朗風恬,遊意 甚愜。見兩山腋抱骨削,流泉下注,陡壑時為《㶁㶁》聲。 仰視中峰,雲氣瀰漫其上,始覺泰岱為高。顧輿夫力 疲,下就一壤憩焉。望汶水如帶,諸山培塿,獨徂徠當 其前如大賓,無少降意。余與陳公嘆賞其雄。已復就 輿歷高老橋而上,左一石墳,起細泉漫流其上而出, 逶迤墮石澗,則所謂水簾也。石卑而泉涸,不能奇。已 又折而前,見所謂馬棚崖者,屏立道右,稍當奇觀。歷 磴久之,地忽平衍可三里許,土人名之曰「快活三。」余 昔遊華山,備歷艱阻,亡論此山,平處即大崎嶇,不能 當華十之三,因戲題一絕云:「曾為太華峰頭客,是處 堪名快活三。」非漫語也。又前為迴馬嶺,蓋自此始,不 可騎云行久之,抵玉皇閣,石關當其前,茲山一隘也。 從閣折而西,盤紆直上,二天門出焉。其下兩崖削立, 樹木蒙茸,泉如建瓴。下巨石怒撐,瀉作潺潺聲,穿隙 而墮。坐石弄泉,仰視御帳崖,真為勝絕處。御帳崖者, 宋真宗駐蹕地也,今為憩客亭。旁植二松,鑱石其下, 謂秦所封五大夫云,「松故丘隴間常木耳。」為之失笑。 飯畢更上,見三天門,縹緲雲霧間,雙闕天峙,兩峽束 之十八盤,鱗鱗萬梯。舁夫喘汙數易。仰視峽口,忽遠 忽近,殆神仙徑也。且輿且步,至天門,則蕩然平壤矣。 為市而廬者可三十家,盡廬則碧霞元君宮焉。前為 焚楮地,廣畝許,火日夜不息,金鋪朱戶,楔棹儼立,天 闢福地,似非偶然。余與陳公小憩公署,即具吉服瞻拜,焚施而退。考《道書》,元君即華山玉女也,不知金支 翠旂中,能識舊遊玉井客否?相與迓舒公,久之不至。 乃拉陳公縱遊諸峰巔,巖嶂羅立,鐫題百出,至不暇 酬接。其最稱鉅麗者,為《磨崖碑》,唐元宗八分書《東封 頌》也。崖之半為蘇許公書,隱隱尚可辨,已為俗子書 四大字蓋之矣。稍上而北,絕頂峙焉。石湧起為小阜, 屋其陰,而垣之前跨高標,秦皇帝無字碑也。碑形廣 厚四勻,上為幢蓋。余斷謂非碑,蓋既封而標識其巔 耳。獨其石膩白而堅,非山所產,不解何力致之。乃知 驅石事故「當不誣。」覽竟,復步而南眺,所謂日月、吳秦 諸觀、捨身、石梁諸崖,與古封禪臺、宋東封《玉簡》流出 處,皆巡歷指點所至徘徊盡興。南望汶水,遠自萊蕪 至徂徠障之北來諸流併入,蠖屈蛇騰,西流無際。群 峰蹲伏拱列,青煙數點,時時為聚落。目力所至,乃過 徂徠南境。茲山僅當門戶,一巒非復向時相賓態矣。 西顧日色黯黯,雲霾時翳,遠水燦落,映日如星。細視 久之,始別為水。最後望極天處,一圓光耿耿欲墜,非 先所見幻態。眾譁視之,星也。蓋辰星先日而下,居恆 不辨見之耳。上下稍劇。余與陳公據石而坐,見山陰 萬壑,隈坳中陡起一山,梵宮翠色隱隱,旁抱周廬,意 其奧壤可遊也。問之羽人,曰:「尼僧所托,故無他奇。」遂 已。於時纖颷不起,燠若春和,竟迓舒公不至,遂就峰 之別館憩焉,則日已崦嵫。亟呼陳公憑垣而望,熒熒 半規漸沒,虞淵亡異,尋常見也。獨已沒再吐,若瑪瑙 盤,絳紗蒙之,真從水底見其浮沉,故是人間一大奇 觀耳。時舒公正禮碧霞元君畢,余二人望肩輿冉冉 而至,至則陳公為主。將入坐,陰風四起,手足忽在層 冰間,亟起易衣,呼酒敵之。已乃向舒公詫諸勝遊,舒 笑曰:「遊即讓二君,顧茲山第一奇,不佞先之矣。」叩之, 則《李斯斷碣》,舒公署中物也。為之撫掌,酒罷散去,約 以雞鳴登日觀峰望日。初出未晨,余先二公往,則屏 障酒果俱從。頃之二公至,了不辨色。雖居室中,剛風 從背入,厲甚,亟蔽以屏。陳公擁毯而坐,猶戰慄不能 當,乃呼「大白」連浮之,身稍得住。已而霞光漸起,纔可 辨色,見一大赤丸,半露雲海間,亡異。沒時再見者,已 復不見,良久始復出,則已為陰雲所翳,無他奇矣。余 回署中,書紀遊姓名紙上,將勒之石袖,腕僵不能出, 須火乃成書,高寒異下界乃爾。書罷,往舒公所,觀李 斯小篆石,石函巖壁間,尚餘數行可讀,天護神物也。 其旁為《玉女池碑》,紀之亦一勝云。舒公將續昨遊,予 二人復從之,遍歷諸勝處,乃復就別館張具,余為主 人,猶素食,以二公有事科醮也。飯罷,二公往焚香,余 無事,謂可亟下,先之曲阜也。天忽作霧,撲面如絮,下 至御帳崖,則舒公兩以傔人力挽,蓋舒為石經峪主 人也。余不得已,停石經峪待之。峪去道旁不半里,石 可坐數百人,上勒八分書,皆《佛經》。俗傳王右軍書,非 也。書不能唐定、宋人筆耳。石之上崖高三四尺許,泉 奔瀉直下。侍郎萬公大書「水簾」二字,鐫深寸許,泉嵌 入字中,殊有勝態。萬公又為石亭臨泉旁,亭之左磨 崖高「二丈,公鐫記其上,頗當下方絕勝處。」余坐亭中, 臨流獨酌,久之,二公乃至,張樂小室中。天已向暮,坐 盡一鼓而下,燈火夾道,迤邐入城,漏下二刻矣。頗患 以供億累州民,一切謝遣之。擬以明晨間道走曲阜, 陳公欲往寧陽有所會,約余二人停曲阜以待,次早 遂行。抵家久之,將握管紀勝,會故膠倅呂君相過,道 泰山事,曰:「恨公不能遊山北隈坳間石,大奇勝,非山 陽比。」問其地,正余所指尼寺也。因嘆茲遊得假傳車 乘簡書之隙,扶病登拜,頗愜生平願。然猶有遺憾若 此,因併識之,以告後之遊者。

《重修東嶽廟碑》
薛瑄
编辑

「東嶽泰山之神」,故有廟在山之陽,凡朝廷有大典禮 大政事,則遣使告焉。廟屋歷年既久,類多圮漏弗治。 先是守臣嘗奏請修建,而未克底完。天順己卯,泰安 州復以其事達之濟南府,因以上請,詔允修葺。于時 都憲年公富方議興役而去,左副都御史賈公銓繼 來巡撫,乃洎巡按藩臬協議,既擇有幹幕職以董其 役,復俾濟南府知府陳銓月一往以綜理焉。銓始至 泰安,謂:「修葺嶽廟,固以祗若朝命,致謹大神,然尤當 以省民財、重民力為本,財匱民勞,事亦非可。」因詢及 守廟者,具言數十年所積禮神之物甚富,遂遣人持 市木之巨細,與其他修屋之不可缺者。及既合,而匠 役皆在官之人,而農民不知有役。銓既綜理有法,董 役者亦用其意,不急不徐,工日就緒。始事于天順庚 辰秋七月,次年辛巳夏五月訖工。殿宇周廊,門觀繚 垣,悉皆完治,不陋于前,不侈于後,咸願刻石,以紀其 事。山西按察使王允,濟南人也。因以書來求文于瑄。 惟孔子有曰:「必也正名乎?」夫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 神,其理然也。祀神之道,豈可不以正名為先乎?如嶽 鎮海瀆,在古帝王之世,皆以「名山川」稱之,初無封號 之加。蓋以其天地儲形萃秀,神氣通流,能興雲雨以 澤物,能出財用以阜民,故雖載在祀典,而不可加封號。自前季以來,道學不傳,幽明之理不明于天下,邪 誕諂佞之說日作。是以有封五嶽為王為帝者,有封 五鎮「為公者,有封四海、四瀆為公為王者,而又各加 以美號。夫嶽、鎮、海、瀆,其形峙而流,其氣神而靈。古禮 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而乃崇其等人。」其神名既 失正,神豈顧享?洪惟我太祖高皇帝定有天下之初, 即稽古祀神之典,乃頒詔旨于嶽、鎮、海、瀆諸神。同考 諸《祀典》,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之封,起自衰世。崇名 美號,歷代有加,瀆禮不經,莫此為甚。今依古定制,凡 嶽、鎮海瀆,並去前代所封名號,止以山水本名稱其 神。仰惟詔旨所載,隆復古制,大洗前訛,其所以達幽 明之理,嚴上下之分,允宜表正斯世,垂法將來,而為 萬古不易之大典。孔子所謂「正名」者,於斯見之。猗歟 盛哉!東嶽泰山之神,為諸嶽冠,聖朝既正其名、秩其 祀,而廟弗治,又俾所司以時修葺,而巡撫憲臣洎藩 臬得綜理其役。如銓者不竭民之財力而克底完新, 皆可謂祗若朝廷,丕顯休命而致謹於人神者矣。遂 序其事而銘之曰:「一理宰幹,二氣互根;清浮無際,濁 墜斯存;柔行剛峙,川洪嶽尊。惟此泰山,造化鍾崒;巃 嵷太虛,磅」礡。厚地匪魯,邦瞻實眾。嶽最。其蓄罔測,其 施靡量。出雲寸石,甘雨八荒。功既載溥,厥報宜彰。有 廟在陽,奉命新葺。重臣是承,守臣是職。民不匱勞,事 底完集。殿宇廊觀,聳卓縈迴。高下中度,不騫不卑。神 氣鬱鬱,流通在茲。昔古山川,明祀有體。夫何前季,封 號薦起。躋嶽於天,紊三公禮。逮我聖世,道復古隆,斥 絕僭誕,率由大中。嶽鎮海瀆,悉正其名,為《岱宗神》。神 稱「允格」,迄茲有役,咸願石刻,述理繼辭,以示無極。

《登泰山記》
王衡
编辑

蓋余僻在丘壑,而生東吳菰蘆中,苦無所得山。「山之 大者莫如嶽,海內稱嶽者凡五,而其四皆隅布,近者 亦不下數千里,非書生所暇遊。乃泰山差不遠於河 濟,庶幾以便省父母,得一瞻眺乎?而非所敢必也。」丙 戌九月之八日,且北上,舟次濟寧。余大母將有事於 泰山,余奉以行,而後喜可知也。周生如春亦從行。行 之日,宿建寧。竟夜風彭彭,吹雨擊席門,明旦而雨腳 閣如故。尋《鬖鬖》及之,意謂未已也。日入午而雲欲流, 俄且漏景矣。諸山嵐翠各獻狀,而黃沙藉是不及馬 鞍,信古人所謂「沾濕好」者耶?喜過望,憑輿人指點泰 山者,數而皆不似正東天半壁,若更有青於天者。疑 其然也,以語同遊,同遊皆笑之。已而雲淨出峽角,則 果泰山也,始大駭以為奇。余買一驢跨之,左右視,惟 恐失山,而山亦漸挾暝色,娟娟濃秀,若媚予者。又一 宿而後抵州,易《腰筍》。行十里而抵山足之紅門。自紅 門至小天門,以左皆澗道,道深廣,大小石磊磊,奔而 承泉,有若頫者,若與爭道者,若跳者,若捧盤匜者,種 種異態。而五色樹雜綴之樹,則桃、杏、楓、梨、松、栗之屬, 草則薜蘿、赤箭、天麻、黃精之屬,不選而美。泰山蓋骨 山布肉,而施繪者獨賴此耳。又數里為高老橋,平橋 際崖澗間頗勝。又過短橋者一,而得水簾洞。左崖聳 立數十仞,而兩大石腹相接,如垂簾以下水。會水正 涸,滴涓涓然。因作春水時想。百尺危磴,千迴長溪,豈 不能「容素蜺縱橫耶?」自洞而轉數里,為馬棚崖,言崖 深嵌,可覆馬脊也。又數里而為回馬嶺,則從行者且 去馬而徒矣。尋至黃峴嶺,嶺凡數四,轉益峻,而外望 廓然傲來,向比泰山肩。及此遂俯首為之,興彌高之 嘆。自是而下,下上上者凡三,以里計者亦三,曰「快活 三。」由回馬至黃峴,輿者前距高而余僂就之,余頂踵 與「《輿人》頂踵」相擊。「踔甚,至此稍寬坦,而樹與壑更 奇,吾始得納手於袖,掉頭吟嘯而有之,蓋真一快事 耳。」稍前而憩於玉皇閣,是為山半。余修茶而獻老親, 老親亦色喜,攜余上下視者久之,決眥而得南天門, 隱隱如紅星沬耳。尋破蒼翠而出,至御帳崖,蓋宋永 定陵所駐蹕處。傍有松,云即秦所封五大夫。五大夫 非五松,識者故雅言之,且松亦非數千年物也,過御 帳,則盡走斗崖削壁中矣。無何而上小天門,群峭巀 㠔,卑相附,高相摩,四周無所不際。而左壑磈礧受水 蕩,皆作雲母綠玉色。山面缺,泱漭當其前。余狂叫曰: 「大奇而會」有以酒餉者,急行之,風蓬蓬來搏杯,杯覆 予掌,予灑酒酹之而行。更上為小龍峪。大龍峪以至 十八盤,皆絕峽,朿之磴,齒齒倚空。兩峽口各有松數 十株,翠相掩,里人名為「對松。」自峪以上,松益老,他樹 殊不相敵。蓋至此則凝雲宿霜,孤寒不受春花矣。盤 盡而天門見,山一削鐵耳,中劈而為徑,穿而為門,雖 曰人力,然亦似天闢之以待遊者。自門逶迤數里,為 元君祠,祠甚壯。與老親禮畢,更衣於公署後為玉女 洗頭池,澄碧泓然,斷石碑存,李斯篆二行。自是左折 而上,曰嶽帝祠,祠後石壁刻《開元帝銘》,殊遒美。其旁 亦多雅刻,且易主矣。得數字於殘剝之餘,剔磨而欷 噓者久之。又上為玉女寢宮。更折而上,則絕頂矣。虛 其頂,宜無所不見。而乃搆玉皇祠,祠前石表長丈餘, 云「即秦皇無字碑。」蓋莫知其如何。走而四顧泰安城當襟僅衣結耳。諸山揖拱,無慮數千,或如攢戟者,如 覆敦者,要皆能為之趾,而不能為腓。獨徂徠在前,若 可憑。其他間指一二秀特者問道士,道士不能識,悵 悵而下。東至日觀峰,峰後為望梅樓,所謂秦觀、周觀、 吳觀皆在焉。視余所由,逕僅天絲掛杳靄間。而澗中 樹石繡相錯,若裒寶粟。其灣環而動者,汶水耶?黃河 耶?顧放目而之東南,竟不得海影。道士謂:霧氣霾之, 此或然耳。又轉而至捨身崖,一巨石髐然出,余足能 垂石外二分,而目不敢營視。偶從旁睨視崖底,無不 僂而據地者。稍西下而為仙人橋,兩壁中斷石梁,度 之,蓋所得波嶺澄複之奇最多。道士指所謂「獨秀君 子、蓮花諸峰,余但唯唯。而望東天門更陡絕。道士詫 余,以為絕勝南天門而無階梯,僅為鼪鼯雉兔之窟 巢,良可惜也。遊眄良久,盡悠揚而歸,則月纖纖白矣。 予與周生拉道士造東嶽祠而止焉。月華星芒,不知 其帶霧與否,但覺其近而親人滿空界,浮藍蕩白,《神 外淫》不自持,且寒甚膚栗,則歸視老親寢,已而就道 士宿焉。屋廣不踰丈,井竈半之,無已,則縮足臥山,空 多聞。又午夜為士女上山唄誦,淫淫然,睫不交而漏 絕矣。急蹴周生披衣視天井星,匿不見,意甚惡,業且 起矣,則杖策至日觀峰石。時囓足齒冷,相嗑而會逆 旅主人以酒炭遲我,余喜而三舉觴。良久,暗中作微 紅,見上下雲盡黑,而中不接者徑寸,則甚幸之。俄而 紺,又俄而赤而紫,吐燄漸半,天施雲作霞,爛熳且覆 人面。諸山頭稍辨,如撮米,化為丹砂。極天際,有金花 浮起者三。道士曰:『此日抱海躍也,將出矣』。」俄遂出,色 如鎔金,大如鉦。日之下,覺有一抹漾漾白者,真似海。 正跳笑而日已入雲隊中,金支翠旗,欿然收矣。不滿 志而歸,復迂道登玉皇閣,冀盡所未見,而道士鄙朴, 每每對面而失之。從閣後望山之北林霏蔥倩處,曰 「石屋。」意必有奇,而老親以途遠且不可輿,遂奉以歸。 僅繞而西視所謂丈人峰者,平平耳。遂下觀白雲洞, 洞巉岩多竅。道士言:「每陰天,雲從竅出如線,頃而蓊 翳滿山,四馳而縷結為一,即雨媒也。」甚以不得見為 恨。余因謂周生:「余與若晨好晴而至此,且好雨矣,人 心之無厭如此。」出別道士而下十八盤,盤磴直輿余 者又四人,莫可縱橫,則倒懸而下之,手足心盡汗出, 目瞪瞪視人股。顧周生御兩人,蛇行如履平甚樂之。 請至山半而易焉,仰視,則已失天門矣。甚懊恨。于是 以目注之,山自山半至快活三失天門者屢,而復得 者亦屢。每見即跳竹車下,坐茅倚柳,徘徊騁望以留 之。下至水簾洞,穿流泉越樹而東,上,觀石經峪。峪為 石壇,方十餘畝,石膚瑩然,鑱八分書《金剛經》,字徑尺, 甚偉。雖強半為水所蝕,然與其如前二碑損於傖父 之手,無若受水舂也。泉自上流來,㶁㶁鳴。萬侍郎就 崖題曰「水簾」,又剷石壁而書其所作《高山流水記》,頗 恰似。又下數里,而山之巔窮凌漢寨,聳額以捧山。如 弗勝,而徂徠、蒿里諸巒岫若列矣。自是歸而無眠與 食,不言泰山也。輿數程輒下,返而顧泰山者數數也, 以為得泰山矣。於嶧陽得《泰山志》,急披讀之,始知昨 所遊者,里中兒女子祝釐故事,纔及堂皇已耳,山之 曲房深榭,蓋十未得一,而吾所見金色日,亦豰以後 光景,其得之雞鳴時者,絕不然。余於是而又爽然失 矣。

《登泰山記》
于慎行
编辑

「蓋予家於岱山之下,嘗一再從子充遊,乃其時率在 暮秋。若三四月,五方士女登祠,元君以數十萬夜望 山上,篝燈如聚螢萬斛,左右上下,蟻旋魚貫,叫謼殷 賑,鼎沸雷鳴,彌山振谷,僅得容足之地以上。而其時 水泉多枯,木葉或脫,故山之奇麗珍瑰未露。其十一 二露,又為人眾所掩,意五六月之間,水木方盛,必有 瓌異之觀。」而往往以憚暑不能出,即出又無與偕,徒 側身東望思焉。粵歲辛巳六月,予臥病穀城山中。朱 廷尉可大倚舟廣川,過而訪予,相與盤桓雲翠東流 之間,望泰山雲氣,如在衣袖。於是決策同往。以其月 十有九日發東流泉上行山水之間,二日而至泰山 下。主人肅入館舍,明旦昧爽,衣冠謁嶽祠。祠在郡城 坎,方負嶽而宮,埒鈞天之居。出登封門三里許,至於 嶽麓,有雙觀焉,謂之「一天門。」下車乘籃輿以上磴道, 鱗鱗谽谺逶迤,仰見峰勢嵬嶷嶢屼如垂天之雲,峻 不容屐,以為決不可至。行數里,至回馬嶺,玉帝之觀 在焉,其峰曰「瑞仙巖。」觀之前為昇仙閣,憑閣望群峰, 反在足下。而峰首則又有峻者,磴道益斗絕詰曲,偪 側而上,樹四人以為竿,而中貫一輿,前人之趾,履後 人之顛,後人之趾在予眥上。其後二人如之。應劭所 謂「如畫重累人」矣。自此以上,汗流喘息,目不暇他顧。 而其兩旁,丹壁翠厓,嵃崿崷崒,雲霞萬色,陰晴異態。 巖旁飛瀑爭下,濤翻雪噴,流聲淙淙,乍大乍細,若縣 綆鳴「環下而迎客,而水簾洞之泉,從山上瀰漫下流, 注於絕壑,以入碨礧,忽然而沒。有時復出,石梁木杠, 互相撐拄,間以其耳目與之接,唯恐失之,而不敢縱觀,然後知此山之奇,向者真未得其一二也。」又數里, 過黃峴嶺,西行折東北,上而復下。又西行折東北,則 下而復上。又前數里,御帳坪在焉。御帳坪者,秦人所 從蔽風雨也。當嶽半道,負中峰而處。左右諸峰,兩面 環拱,石泓數畝,泉流其上,釃而下注,厥聲砰磕。宋真 宗駐蹕,遺阯有亭。亭前松樹二,秦所封五大夫也,生 石隙中,不甚高大,而幹皮龍鱗類,數百年物,其決不 為秦時松可曉,而地則中阪無疑意。好事者即其地 樹之。從者曰:「松有五,雷雨壞其三。」非也。五大夫者,秦 之爵級,松何必五?假封七大夫,松又將七耶?從者不 對。又上則峰崖益險,壁立插天,其石皆磊砢,或圓或 方,或墮或長,巉巖崒嵂,不可名狀。而其垠堮之間,色 相種種,望之迷瞀。其丹而紺者為殿為屋,兩巖之間 一隙。碧而如帶者為天光翠而如髮者為松,蒼白如 繪者為苔,萬仞懸而如鳥巢者為羽。人之居而俯視, 則谿谷碌碌,不可見丈尺。又數里為大小龍口。龍口 者,石硤流泉,如龍吐也。小龍口之旁為斗母觀。自此 以上,凡嵌喦之間,為仙靈神鬼之居者,羅而列於左 右,蓋所謂神房洞天,百靈之府也。又數里為十八盤, 古謂「環道望天門,如一隻矢括在其端,上盤如緣壁 矣。」因謝輿拾級而上,距躍三百,揮汗如雨。出天門之 上,左折而至碧霞宮。碧霞宮者,所以祠泰山元君也。 負玉皇頂而立,抱五花峰於前,日觀在其左,丈人在 其右,規制狹於嶽宮,而金碧煜爚,觀闕輝麗,顧反過 之。其西為使館,玉女之池在焉。池膏渟黛蓄,肅有靈 氣。其旁巖上有李斯篆,僅十餘字。予與可大就館更 衣,謁元君於壇,羽人贊祝。出而臨五花,岡巒糾紛,含 谿懷谷,雲樹宮宇,俯在目底。下視郡城,葐蒕罨靄,汶 洸如線,環之數周。川原迴合,縈青繚白,提封百萬,不 盈一矚。由宮左折而上,為青帝宮,其後峭壁數十仞, 唐元宗《泰山銘》鐫焉。又北上數百武,為玉皇宮。宮在 泰山絕頂,古之封壇,《秦皇帝碑》在焉。碑石青白,高二 丈而無文,蓋歲久夷滅。或曰:秦所以表泰山,其下有 石函玉書,於理不誣。繞玉皇宮之後,倚闌而顧,俯見 四面群山,委蛇蜿蟺,如盤龍走蛇,遶七十二峰之下, 其支脈首尾歷歷可指數以至於海。而桃花、明月、石 屋諸洞在嶽之背,列仙所紀,金床玉几之勝,若將睹 焉。《記》曰:「天孫岱嶽,周回三千里。」以今觀之,乎三 州之半矣。又折而東,可一里許,漢之封壇在焉。石方 丈許,碧而瑩膩,屋覆其上,白雲㬫處也。又東為日 觀,以旦觀日不往,而南登捨身崖。捨身崖者,一峰斗 出,其平處可數尺,而下臨千丈,以三石撐抵,博尺有 咫,謂之「仙橋。」過橋而席於崖,日光西沉,霞色在壁,風 吹冠衣,聲如裂石,於是相對大觴。望見西南有千家 之聚,橫以大堤,黕黑無際。諦視之雲也。蓋雲如煙火, 下博上銳,平地視雲見其端,此見其杪。頃之月出,羽 人吹笙,和以歌音,極醉而返。山氣懍懍,枕席皆濕,不 可以寐。出立壇上,月光熒熒,星斗可拂,俯視萬壑煙 雲,一氣茫茫,正白,銀海玉波,不可辨識,道家所謂三 宮空洞之天也。往聞人言,山以夜半觀日,出訪之羽 人,「五六月間,平明乃出,五更可往也。」於是坐而至五 更,秉燭披裘以登觀,見山中雲氣從澗壑吐出,如一 縷煙,稍上而大,東西聚散,車馳馬奔,倏然往來,頃刻 滅沒。於是可大大呼,以為平生未有從者,盡讙東方 作矣。回而東望,有山數峰,如臥牛車蓋之狀,而又漸 沒。赤霞半天,光色媚麗,間以碧綠,熠燿五色,直射衣 袂。頃之,平地湧出赤盤,狀如蓮花,蕩漾波面,而煒爚 不可名狀,以為日耶?已又一赤盤,大倍於先所見,側 立其上,若兩長繩,左右汲挽,食頃乃定。羽人告日昇 矣。蓋先所見如蓮花者,乃海中日影,非日也。日且高 舂,赤霞與影皆沒而下微見一線,白滉漾明滅。羽人 曰:「海也。」又頃之,日左黑氣隱隱一抹,如連山長城,可 大示予,此真六鼇所載矣。羽人曰「雲也。」可大一噱,走 望海石上,取酒浮白,醉而熟寐,從者咸慄且呼。予睨 而心壯之。回立登仙臺,西望丈人,越觀二峰,近在目 睫,因顧可大往。予與子充登嶽,倚越觀望君。今吾陟 丈人峰,可瞰太行,呼子充也。會疲不能往,策杖而下, 氣益舒展。顧見道旁石益奇絕,水木益勝。每行數里, 則求嘉樹流泉,或峰坳片石,拊膺而坐。舉觴屬可大 曰:「此非伯牙避雨巖乎?夫高山流水,於子何逃聲矣?」 由御帳坪下,憩於巖,巖亭折而入經臺峪。經臺者,在 道左里許。石壇斜倚山曲,方廣數畝,鐫《心經》一卷,字 大如斗,作古篆文。壇北有壁,瀑布從山上來,懸壁而 下,流於經壇,瀰漫過之。從水上視篆書,一一可讀。壁 上鐫數大字,以水為幕。往予再遊,蓋未嘗至,以僻不 當道,為人眾所蔽,故過經臺而下,出一天門左而得 岱嶽觀。又東里許,得王母池,池大盈畝。涉泉而行,天 瞑,持炬車中,聞水聲在足下者數里。明日至百丈峰 下,望山上瀑布數道,如從天下,蓋在山之西南云。

《泰山紀遊》
鍾宗淳
编辑

不佞,生東南菰蘆中,長而蒯劍上國,慕子長氏壯遊欲償向子平五嶽之願,顧磬折風塵未能也。癸未出 春明,買舟抵清源,決策遊自岱始云。取間道直抵山 麓,時桃柳芳妍,雉麥朝鴝,殊媚行色。行百里許,諸山 蜿蜒橫亙,英英懸馬頭,所謂「齊魯青」未了者,空翠欲 滴。已而遠眉橫黛出霄漢,問之知為岱嶽也。遊興益 脈脈動,迺道旁多童豎婺婦,雜采柔萌滿筐。云貧無 食者,取和麥麪啖之,為之憮然,民力竭矣。且旱久愁 無麥,祈澍濡甚急。私念泰山雲出不膚寸,不崇朝霖 雨天下,山靈何靳此一片雲也?近州數里有山如覆 盂,為古仙洞,深黑叵測。適二童子秉炬至,從傴僂行 數武,稍寬衍,可俯仰,迺折而境益逼仄,蛇行無置足 處,腥風逆鼻不可近。亟從故道出,至州治午餉。出北 門,踰小橋二里許,道左右俱亂石齒齒,馬足枳不前。 近麓有廟,池館甚飭,古柏陰陰,相傳漢武帝東封植 也,有野致。又二里至紅門,跨道為飛雲閣。從旁至更 衣亭,易一筍輿,逶迤五里,至高老橋,有祠,祠漢壽亭 侯時桃著花,穠艷若綺,疑為武陵桃源,不知洞口流 出胡麻幾許。前為水簾洞,云「泉源自天紳巖來,當雨 後,泉流飛射,噴激如萬斛明珠狀。」時久旱,泉脈甚微, 不得睹,為怏怏。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左為巖,巖有亭, 宜眺。又四里至馬棚崖,稍前為迴馬嶺,至此山益峻 且奇,馬卻行矣。五里至黃峴嶺,東西下上者再,迴旋 而行,為里者三,然地頗夷,人名為「快活三。」余笑謂當 名折旋谷矣。又五里至御帳,一名御仗。真宗駐蹕處 有松二,秦時封五大夫,此即其二。糾虯偃蹇,鱗鬣挾 風雨,欲飛去,然可百歲物。或後人所植,抑其孫枝耶? 移視久之,《賦五松》:「秦封不解是恩私,御障空傳駐蹕 時。輦道蒼茫人去遠,年年風雨自孫枝。」又折而前,曰 百丈崖,崖空嵌如石屋,可容數十胡床,吹洞簫,薜蘿 蒙絡,如挂老衲。旁有石洞,谽谺深廣,如古仙洞,亦一 奇也。又五里,至大小兩龍峪口,罅如龍哆其口,水自 中出,有古松亭亭如葆車,名處士松。或好事者若為 避秦然。余謂此君蒼顏素髮,剝落傲睨冰雪崖石間, 無論不辱秦,即處士于君何有哉?上朝陽洞,度十八 盤,應劭所謂「後人見前人踵,前人見後人頂」者。至三 天門,又十八盤,達碧霞元君宮,已熒熒燈火,北斗平 臨矣。乃假宿公署。時罡風震撼巖谷,夜就寢,若大海 翻濤,天河倒瀉,疑從張騫乘槎問津。牛女又泠然如 《列子》御風行也。雞三喔起,披衣就日觀。觀日出,值雲 霧罩隔大海,漫漫不能如。昌黎開雲衡嶽,從黯䨴中 睹飛霞百丈,湧大金輪,浴浸扶桑矣。厥明見石題「東 觀日出,西望河源,為之神王。」己復折而下,禮碧霞元 君。時乞靈者以千百計。有州倅受香緡,歲以數萬供。 縣官匪頒,攜榼小酌而別。宮右側有玉女泉,為亭冠 之,相傳即玉女洗頭盆。泉清冽沁人脾骨,口占「鴻濛 一竅何泠泠,吐欱灝氣通仙靈。金莖仙掌渺何許,我 來頓使塵慮屏。」又右石三尺許,為李斯斷碑,自是秦 以前物。折而東北,至嶽神祠,祠後有磨崖碑,為《開元 帝紀泰山銘》,甚奇峻,唐隸徑可如掌,雖剝皴不完,而 雄勢飛動可念。右為蘇頲《東封頌》,庶幾伯仲《聖教序》, 又顏魯公題名,惜皆為近代俗子劖毀。云北上數百 武,尋古登封壇壝,所謂「白雲起封中」者。又上則玉皇 宮在焉。此泰山絕頂青蓮云,呼吸通帝座,非此不足 以當之,真翩翩便欲令人排帝閽,捧日月矣。宮前石 如圭者,秦無字碑也。或曰:中有碑石函之,良。然折而 東下百步,石方丈,云成化間曾於此得玉檢,以獻御 覽。後復命中使瘞舊所,因思七十二君,千乘萬騎雜 遝空際,皆淪於荒煙野草不可辨如太虛過鳥,古今 何者不朽。《因為題無字碑》:「遺碑自千尺,漠漠秦雲白。 雄風三十六,二世俱塵跡,那知峰頭一片石。」欷歔久 之。西則秦觀峰巍然獨峙,又有周觀、吳觀、越觀,皆以 其見境得名。一曰月觀,取月朏庚方義近是。則「向吳」 觀望,匹練吾鄉者,徒野馬絪縕耳,吳門之馬然乎哉? 宮後一峰,名丈人峰,落落有壁立萬仞,意下挾仙宮, 尼父石像在焉。肅拜瞻禮,崖石劖孔子小天下處,上 摩皇蒼,下瞰無際,不覺爽然自失也。誦子美「盪胸生 層雲,決眥入歸鳥」句,更奇絕矣。因占一詩云:「插天秀 出青芙蓉,側身尼父一相從。星使槎迴銀漢逼。詞頭 題罷白雲封,已欲取道,玉女修真處。」忽數兜子穿雲 中來,迫視之,錢孝廉德卿、葵山人幼君、馮孝廉咸甫 目逆而笑。復至玉皇宮,浮大白無算。三君各詫其遊 之奇,已出其奚囊,所得詩凡若干首。咸甫賦《泰山絕 頂逢》余詩,更以長篇索和,若旗鼓對壘余者,余為放 歌和之,大都如項王戰章邯鉅鹿時也。已欲更賦《泰 山高》。余曰:「此自吾曹坐井觀耳,安知不有凌空倒影 之飛仙,芥六合而蟻垤泰山者乎?其不為海若笑者 幾希?」相與抵掌而止。又東北望黃華洞,即玉女修真 處,俗以環洞多黃花,故名。曲逕窅渺,彷彿見石室,不 類人間,誠棲真境也。咸甫幼君從臾欲振衣遊,以鳥 道迂迴,不宜輿德卿腹便,非濟勝具,不果,折而至捨 身崖。余側足臨崖觀之,二羽衣急引裾以護,恐有天風吹墮人,德卿大驚詫叫號,余笑曰:「韓子登華頂,泣 不能下,此何人哉?」顧見石題曰「愛身崖。」先是有蚩蚩 氓誕惑捨身以自戕者,故憐而諭之。余曰:「捨本無捨, 何況愛緣非捨非愛,作如是觀。」二羽衣不能答。導至 試心石、仙人橋,諦視良久。仙人橋遠出括蒼南明石 梁下,至夜宿處小酌罷,三君前行,至石經峪,踞石以 待。余至捫蘿行,見古梅數株,疏影橫斜,酷似西湖林 和靖先生放鶴處。穿梅而度,石寬廣可容數百人,類 虎丘生公徑可三倍之,舊名「曝經石」,不知何時刻八 分書《金剛經》,字大如斗。後好事者復刻《聖經》以厭其 勝,大是奇觀。石盡處有亭,亭之旁有石曰聽泉枕。又 左則泉聲㶁㶁,自巖腹瀉而直下,如噴玉拖練,下分 為池,渟瑩可鑒眉髮。亭後有山,題「高山流水」下為記, 萬兩溪筆,讀之殊伉爽,三君復浮白無算。三君謂余 顧安所得琴,欲一鼓之,令眾山皆響。邀山之神與七 十二君聽鈞天之樂。余歌「山水有清音,何必絲與竹。」 三君輾然笑。咸甫賦《曝經臺》,余因賦《石經峪》。「我來恣 奇觀,流水瀉石上。濯纓見古字,隱隱眾星朗。篆跡半 從鳥跡分,貝葉時聞落葉響。石火不作祖龍劫,龍藏 中開探象罔。枕石聽泉足娛悅,高山流水忽獨往。雕 鏤無乃亦華想,點頭悟石意戃恍。」余謂日觀諸「峰奇 絕,人人能道,乃《石經峪》無心得之,而三君不期之會, 又大奇也。造物忌多取,遊可已夫。時三君遊興猶劇, 欲就榻旁一室甚敝,且細雨濕苔痕矣。欲從徂徠尋 竹溪、六逸故址,石守道讀書堂,南望云云亭,北遊靈 巖,已夕陽在山矣。或欲留浹旬,窮七十二峰之勝,或 以遊從此始耳。」清泉、白石再盟他日。天游子曰:「高山 仰止,心竊嚮往之矣。余走昌平,有白馬山,其高可二 十里,白雲堪把,往往自掌中飛出。白榆歷歷,可捫甌 括,無與伯仲,山人自以孰與漢大。余登泰山,高四十 里,蓋兩白馬云。然仙靈窟宅,福地洞天,何可勝道,而 獨岱為之宗,何以故?豈以帝出乎震,而為萬物受生 之始耶?」滔至徂徠諸山,近若憑几,遠而太行、華不注、 崆峒諸山,若隱若見,眾山培塿,如拱如揖兒孫,蹲伏 如群龍趨入紫微者,不可名狀。總領諸峰以朝上真。 且黃河一抹,汶、泗衣帶,而溟渤在肘腋間,與灝靈相 吞吐,斯亦奇矣。至於為峰、為洞、為泉之奇,天麻、黃精、 椒桂、桃杏、梅柏、巖松崖竹,宜雪宜月,其昏曉煙霏霧 「靄,變幻萬千,又細渺不足道。夫夫也者,載營魄如一 漚起滅大海中。譬之蟬方抱葉吟,而其中已蛻矣。時 而遊,時而非遊,所見無非山,無非非山者,其斯為採 真之遊。如必戀戀於一丘一壑,即凌弱水,日坐崑崙 頂,吾其為山遊乎?惡睹所謂小天下者哉!」時萬曆歲。 尚章協洽清和,月哉生明。

《登岱記》
謝肇淛
编辑

歲在己亥仲秋,謝子有事穆陵,道出泰山之趾,泰安 守秦君懋約請曰:「秋氣漸肅,陰氛弗興,是山靈所以 須先生也。」先生上余謝,以使事急,請須歸圖。比歸,以 月之晦,則秦守者且去視篆,為司農劉君文會,於是 輿馬脯糧戒矣。先是天風以霜,至日霧猶濛濛不解。 晨起沐浴謁岱廟。廟制鉅麗如王者居,而漸就頹圮。 諸黃冠色如菜。出「登封門三里,至更衣亭」,則劉君已 袍幘坐軟輿待矣,相與屏騶從上入。山漸深,覺白雲 黃葉,左右飛積。五里許,至高老橋,水沍且涸,即水簾 洞亦涓涓如蹄涔,無奇也。由水簾洞折而東,復折而 北,道始峻峭難行。吾遊山多矣,雖絕地插天,亦必迤 《𨓦紆》迴而上,或輿或步,咸得袖手騁「目,獨泰山不然, 其坦不能十武,輒就石磴磴,皆懸空斗削,高者百餘 級,小以十數,輿中五管在上,胸膝相摩,手挽足抵頭 岑岑也。加以狹崖夾嶂,耳目塗塞,如道委巷,中意甚 苦之。」至玉皇閣,下輿迴望,始見徂徠一峰,獨當南面, 扼塞汶水縈若衣帶,為注目。移時又上,為迴馬嶺,顧 從者自高老橋時,騎已不得前矣。既過黃峴嶺,山勢 稍凹而下,下而復上詣此,是所謂「快活三也。」稍進,為 三天門,巨石對壘,湧泉流注,作風雨聲,殊勝水簾。秦 守跨崖為亭,余登其頂聽雨。遂拉劉君步石磴上,抵 御帳憩焉。前有雙松,相傳秦所封五大夫也。是耶非 耶?存而不論。主人進素饌已,復就輿。由大小龍峪以 至十八盤雲梯,齒齒如升天,但覺余之前趾,擊輿人 之脛,而冠摩其頂,蓬蓬然行雲霄上矣。梯窮而得平 壤,迺有周廬廛巷,成小村落,皆衣食於元君祠者也。 余居祠右公署,署後樹《李斯斷碣》。循而讀之,通四行, 首二字已刓毀,僅得「臣斯」以下二十九字耳。旁為玉 女池。山頂常苦乏泉,獨是池未嘗竭,疑有「神物護之。」 既而劉君來邀,具服拜元君祠。元君者,黃帝七女之 一也。事有無不可知,然其肸蠁靈明,足以奔走萬方 之士女。所入香緡,歲不下六萬,其布捨財帛稱是。官 收其入,以佐匪頒。比者中使榷稅,復增十之二矣,而 膜頂祝釐者,猶肩相觸也。從祠左折更上數百武,為 《磨崖碑》。其他名賢題刻,殆遍山谷,而損於俗子者過 半。至蘇許公所書,為林㷆,以「忠孝廉節」四大字覆之尤令人髮上指云。又百武而抵絕頂,觀秦皇帝無字 碑,禮玉皇祠,祠朽且圮。余謂劉君山椒縱目,當令無 所不屆,惡用祠為會?俟數年後,圮盡來遊耳。時天陰 寒甚,衣裝綿不解,呼數大白禦之,憑黃冠指點東南 諸峰,歷歷在掌。至探諸幽蹤往跡,則多不能對。沿崖 走日觀峰,觀古封禪臺,抵舍身崖。崖故不甚險,齊民 輕死而上,鬼自投斃者歲一二焉。先後有司為之厲 禁,且易其名「愛身。」余謂惟舍故愛,非愛非舍,本來面 目,烏得不愛四大血肉?不舍,胡為攬衣從旁睨之。劉 君股栗,令兩圉摳余衣,因踞地傳巵為劇談。石梁、折 筍諸險,聞者吐舌不已。崖左為仙人橋,半壁有石隱 出,僅尺許,一散髮道人杖石上,召之至,自言洛人也, 苦行十五年矣。問其姓名不對,衲衣跣足,步崖壁間 如飛,心殊賞之。返至平頂峰,劉君設酒炙,肅客樂,奏 數闋,余意不在酒也。視晷漸昃,亟起西行,歷元君寢 宮,至丈人、月觀諸峰,以及孔子。《望吳門亭》,亭亦毀矣。 亭旁故有文廟,秦守以非禮撤去。余謂「廟去而存亭 可也」,囑劉君葺之。己遂夷猶,緃步巖間草際,搜括殆 遍,復至祠憩焉。翹首西望,日且沒矣。雲水之間,紅景 一線,而金光倒射,熠爍不定,無何乃暝。劉君方有期 會,別余下山。余留宿署中,約道人霽者五鼓來請,不 則已。夜臥,但覺寒氣襲人,擁重衾而戰,寢興曙矣。啟 戶則霧飛如絮,咫尺不相見,意大懊恨。少啜酒,從肩 輿下,雲奔狂如萬馬,沾衣盡濕。至御帳暴下,委頓久 之,進薄糜半器而起,目持酒者於《石經峪》相待。先是 余慮磴道艱於下,乃輿人步捷如飛,至上時,則沬趄 喘息。余笑曰:「快活三,今作煩惱三矣。」過高老橋,折而 左,可半里至石經峪。石廣袤數十丈,《八分書》,大如斗, 其為《水澌盡》已三之二,然靈境勝蹟,故自幽絕。余坐 亭中,獨酌久之,比入城,表影中矣。是遊也,余方有使 事,故不能遲迴彌日,以窮其祕,又值膚寸之朝,俾金 枝翠羽,若滅若沒,不無遺恨。然余蓋鑒於吳興矣,一 過天目弗登,遂竟五載而失之。今余「且遊矣,其遊之 未盡者,需之他日,知山靈固不吾惜也。」詩為七律律 如干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