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80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八十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卷目錄

 方廣巖部彙考

  圖

  考

 方廣巖部藝文一

  方廣巖記        宋張世南

  前題           明徐熥

 方廣巖部藝文二

  方廣巖十詠       宋黃非熊

  遊方廣巖          吳錡

  方廣巖         元林泉生

 方廣巖部紀事

 方廣巖部外編

 壺公山部彙考

  圖

  考

 壺公山部藝文一

  壺公山賦         宋陳靖

  壺公山記         元李有

 壺公山部藝文二

  壺公山         唐翁承贊

  前題            黃滔

  前題          宋劉克莊

  前題          明李廷梧

  前題            陳中

 壺公山部紀事

 壺公山部雜錄

 壺公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八十卷

方廣巖部彙考 编辑

宋,黃非熊《讀書之方廣巖》

方廣巖一名方廣山,在今福建永福縣城東四十里, 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可容千人。又有玉泉洞、瑞松塢、 鐘磬石、聽泉崖、瀑布泉、龍樹巖、靈羊谷、龍尾泉、望仙 臺、清陰洞,為十奇。十奇之外,若星巖、仙掌、仙樹、仙檣、 仙芝、石門、石筍、石竈、石田、石燈、《觀音影》,亦皆山中奇 觀式。昔人謂「其山大類武夷,又類粵西諸山」,良非虛也。

方廣巖圖

方廣巖圖

编辑

按《廣輿記》:「福建福州府方廣巖,在永福縣,上有石室, 可容千人。室之內構閣三層,不假片瓦。其外泉石洞 壑,種種皆奇觀。」

按《三才圖會》:方廣巖《圖考》:「方廣巖在福州府永福縣 東七都,巖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可容千人。室之內構 閣三層,上雨旁風,皆石室庇之,不假片瓦。宋黃非熊 讀書其中,嘗摭山中之景為十奇,各有詩刻於石。」玉 泉洞瑞松塢鐘磬石聽泉崖瀑布泉懸崖千丈,散若瓊瑤,響如琴筑。龍樹巖靈羊谷龍尾泉,有石如龍貫 石崖中,潑潑然僅見其尾。有泉緣其尾而下注于石 盂,不盈不涸。望仙臺、清陰洞以上即所謂十奇也。星 巖、仙掌、仙樹、仙檣、仙芝、石門、石筍、石竈、石田、石燈、觀 音影,皆山中奇觀。巖之路口有井曰「白龍」,清洌而甘, 以瀹茗,號第一泉。

按《閩書方域志》:「方廣山,山石大類武夷,山半有巖,曰 方廣,其狀如粵西諸洞。山未至巖,石壁崚嶒,有泉如 練。元邑人王翰鐫『飛珮』二字。又里許有用文與遼東 薛朝晤諸人來遊,鐫八分書四十一字,字徑尺,筆法 蒼古,亦妙筆也。」用文蓋翰字翰文,學忠孝,書畫皆佳 賢達人也。巖宋黃非熊讀書其中,嘗摭山中景為十 奇,曰玉泉洞、瑞松塢、鐘磬石、聽泉崖、瀑布泉、龍樹巖、 靈羊谷、龍尾泉、望仙臺、清音洞。渤海吳元卿訪得之, 為序而劖諸巖壁。其中又有星巖、仙跡、仙樹、仙檣、仙 芝、石門、石筍、石竈、石臼、石燈、觀音影、白龍,并諸奇。巖。 下又有懸漢巖。巖開石室,高十餘丈,廣五丈餘,左連 潛穎巖,高廣與懸漢等,而石滂懸其左肩,懸漢巖右。 明萬曆中,僧普寧得是巖於蒼莽間,其徒因留坐石 室。夜半有鬼衣紅袍號呼詬詈曰:「奈何敢侵吾居!」次 夜,普寧燃巨燭,與其徒同坐。頃之鬼來詬詈如前,普 寧去之。又有九天巖,形如覆鐘之半,高二十餘丈,泉 懸其巔。左則石壁峻峭,高聯于巖。半壁有室,闊五六 丈,深如之,室中突起石峰玲瓏。右普陀巖,巖前百許 步,有淨瓶石、曬經巖、獅子巖,各高十餘丈,鼎足而峙。 閩謝肇淛《記》:「巖鎖兩峽,橫幕其巔。峽底承巖以臺,高 十五丈。由臺至巖,簷高一十一丈,臺平如砥,廣三十 餘丈,深七丈有奇,不啻可坐數千人。而石乳參差下 垂,若懸筆者、滴露者、馬蹄者、玉環者、猿子者、虎跑者、 龍頭」者。若樹者曰仙樹,若檣者曰仙檣,若芝者曰仙 芝,若竈者曰仙竈。西隅有若龍尾者,涓涓吐溜,有若 燈者,每陰黑時,耿耿現光。中堂半壁復開小室若龕, 闊四丈許,高如之,深殺闊四之三。龕中亦有石乳繽 紛,大者若象鼻,豎地者若馬樁,是為龍樹巖,亦名觀 音巖。巖下有石曰「龍爪」,壁間夜有人影立,「是名觀音 影。左方壁痕如掌者,是名仙人掌。」龍尾泉之前五丈 許,水簾懸簷端,噴若驟雨,微若飛絲,其聲泠泠,若佩 璫方響,怒若驟雨振瓦隨風,大小變幻不測。雨後涌 瀉,蓋于全室,若瀑布。巖既窪寥,朱光不到。惟薄暮返 景,照于水簾,彩媚飛珠,暉搖灑沫,水晶展曲,玳瑁玲 瓏,又一奇也。宋末有三元禪師者,俗姓何,名讓。初生 時即呼:「阿廣,何置我于此,齋堂竣工未也。」母大駭,欲 棄之。居兩月餘,有僧智廣者,自宜興來,言:「其師志寧 創齋堂未畢,忽示寂,見夢轉世於此,特來相看。」父抱 師出,見廣迎笑,如有所陳,智廣泫然禮拜,遂止此巖。 後隨僧出家,晝夜誦《華嚴》不絕聲。元亂,賊入巖,擬刃 師項,師不為動。自是常有二虎守巖,亂定迺去。洪武 十四年坐化,百一十歲矣。宣德間,有流涕道人居之。 道人者,衣服褸裂,涕泣沾襟,而作務勞苦,食取贏餘 而已。問其名,不言,人但以流涕呼之。一日僧德涵卒, 其徒圓照夜深倚欄而歎。道人曰:「欲見師乎?」曰:「然。」遂 令閉目共坐。良久,至一城,宮殿壯麗。適主者視事,遂 與入謁。有頃,甲卒傳呼,導圓照至犴獄。群僧無數,皆 荷鉗鈇,形容不可識。道者大呼圓照。俄有贏僧出應, 氣息纔屬,謂圓照曰:「不修梵行,故禁餓鬼獄中,累歲 不得一黍。」他冒用沙門財物,無不鑽鑿炮烙,極諸慘 酷。每受刑畢,業風一吹,復成本形。如此日凡數過,限 滿發為畜生。圓照曰:「弟子不為師誦經禮懺乎?」曰:「口 誦心違,自身不免,安能度人?」尋甲卒促歸,覺則夢爾。 圓照急起,鳴鼓集眾播告。明日道者遂去,不知所之。 按《永福縣志山川攷地紀》,「方廣山去城四十里,五代 漢乾祐二年建寺,明永樂十四年重建,今廢。」山半有 巖,曰方廣巖,石室深廣,可庇千人。宋慶曆間,邑人黃 非熊架閣三層於巖中,以奉浮屠。東至方廣坑裏,西 至佛嶺亭,南至後門山頂,北至對門山頂,皆開路建 亭,佳勝幽致甲一邑。明正德、嘉靖間廢。萬曆十八年, 僧真潮重建天泉閣於故址。次年,候官林應起輩共 捨田以供香燈。三十一年,永福知縣徐嘉言捐俸為 買張仕榮斗湖山并田,施與飯僧,勒碑記其事。 懸漢巖在方廣巖下。巖開石室,高十餘丈,廣五丈餘, 左連潛穎巖,高廣與懸漢等,而石滂懸其左肩。明萬 曆三十三年,候官陳益祥自佛嶺砌路以達巖,建閣 三間於岩前。

九天巖在懸漢巖右,形如覆鐘。之半高可二十餘丈, 泉懸其巔。其左則石壁峻峭,高聯于巖。半壁有室,闊 五六尺,深如之。室中突起石峰,玲瓏若普陀巖。巖前 百步許有淨瓶石、曬經巖、獅子巖,各高十餘丈,鼎足 而峙。萬曆三十七年,陳益祥構三層閣于三石之中

方廣巖部藝文一 编辑

《方廣巖記        》宋·張世南

永福邑東三十五里曰三島村。村東北山曰「方廣巖。」 往昔荊榛蒙茸不可上,給事黃公築室讀書山下。一 日,獵師逐獸歸,能言其境。給事命僕剪荊斸險,攀緣 而上,抵一石室,下可蔽千人。鄉人從往,即其地奉浮 屠,故水旱必于此乎禱。後數年,水暴至,漂一巨木,長 可丈餘,廣半之,臥山下者累月。風雨晦暝之夕,往往 若有神光,舁置室中。亡何,有異人來請斲為「賓頭盧 尊者像。」像成不受,直去,莫知所之。今縣官禱雨,必躬 往迎致,其應如響。像眉毫修白,骨氣龍鍾,殆若生動。 每致邑中人士敬嘆瞻禮,其來而惜其去。好事者命 精工摹倣以易之,雖毫髮無欠,精神莫具也。自造像 後,香火日昌,往來供施相屬。室內遂構三層閣,不戴 片瓦,雖疾風暴雨,不能犯也。室距平地可五里許,其 間梁空磴險,山徑峭拔,遊者有攀躋傴僂之難。及最 上峰迴路轉,倏忽風景不同,巖洞飛驚,臺殿縹緲,使 人神觀軒豁,忘其罷憊。周遭有十奇,如石門、水簾、瀑 布、石磴、石鐘磬、觀音影之類,皆自然天巧。其最者有 龍尾泉,狀如石龍,裂巖而去,尚餘不盡。尾修尋丈,望 之作蜿蜒勢,尾鋒湧泉一滴,冬夏不枯。人敬其水,以 為佛供。越室而右,有羚羊洞,云其中可容三四席,微 徑僅可著足,下臨無際,人莫敢進,獨主巖者藏貯其 中,來往如猱,亦野性習便然也。詹事王公十朋曾遊 此,作《十奇》律詩,五言六十字,見公集內。吳信可亦有 《紀遊》詩,巖中乞靈,多驗如響。司農簿柯公垓,少時鄉 試回經從此巖,主巖者先夢尊者命之曰:「可設榻煮 茗,來日當有十九歲官人來。」及期,公與十餘人同遊。 主巖者致茶,以夢告。時惟柯公年十九歲,是歲鄉薦, 次歲登科。此皆信可為世南言。信可諱錡,永福人。

方廣巖記         明徐熥 编辑

方廣巖在永福縣七都。宋慶曆間,邑人黃非態搜得 之。萬曆丁亥歲,友人林熙吉捐貲募眾,構天泉閣,供 佛其中。壬辰冬十二月初二日,登舟,夜泊瀨下。初三 日,過赤壁瀨,瞰溪濱,高數十丈,古樹蒙蘢其上,下則 潭水澄碧。王用文勒「赤壁」二字於石,故名。日午,抵葛 嶺,舍舟登陸,三里,修竹檀欒,廨院出焉。又里許,鳥道 盤旋山腰而峰勢迴合。巖為群山所裹,折而東數百 武,石壁崚嶒,有泉如練,從灌莽中瀉下,琮琤有聲。王 用文鐫「飛珮」二字。又里許,用文與遼東薛朝晤諸人 來遊,鐫八分書五十八字,以記姓名。又數折,有石屹 於道周,石色黝黑,用文鐫「鐵壁」二字。徑路巀嵲,客皆 蛇行而上。石窮,有兩山夾澗,泉流其下,以木梁閣其 上。由此而上,山愈峻。從道上望石室如屋簷,大樹蓊 鬱,微露朱甍,鐘磬之聲,聞於下界,即所建天泉閣也。 紆迴數十步,地稍坦,兩巨石相枕。其下嵌空如門徑, 昔人鐫石門并「天關」四大字。出石門,歷石磴數十級, 傍有澗,石梁跨之,為洗缽泉。再折而西數武,兩石並 峙其中,不能方軌,友人林熙吉書「方廣洞天」四大字, 傍紀余輩姓名歲月。折而南,石磴百餘級,旁石鐫無 量壽佛字。由石磴緣左而上,為上門。榱桷崩摧,僅存 四壁。用文孫王振并三山高起宗諸人題詩於上,墨 跡磨滅,拂拭始得。越此即天泉閣。自山門至閣,皆在 石室之下。石室高六十餘丈,廣二十四丈,深如之,室 垂石乳數十,殊形詭狀。其巨者為龍頭龍尾,源泉滴 瀝,巖壁中陷,深廣丈餘,奉觀音大士像,曰「觀音巖。」龍 頭泉涓涓其前。巖右為禪房,石室西隅,水簾懸其巔, 隨風飄灑,頃刻變幻,風靜則寂然無聲,潺湲而已。簾 垂閣外,十二闌干都為障蔽。遠山蒼翠,皆於簾隙窺 之。此巖中最佳景也。室右有靈羊谷,由香積入,削壁 偪仄,惟容一趺,下臨不測。行者緣壁而度,跋前疐後, 然山僧出沒,如履平地。余輩望之,汗出如漿矣。夜宿 僧寮,次日復由巖左而上。纔數折而兩崖相隔,橫以 木梁,名「登天橋」,有崖曰「捨身崖。」自此以上,皆為樵徑, 山形陡絕,俱不成步。附葛攀藤,至一深坳,石夷坦可 布幾席,而泉瀰漫其上,即水簾發源處也。是夜,歸宿 閣中。初五日,與諸子尋玉泉洞、瑞松塢諸勝,竟不得。 獨「聽經石」在室下平地中,兩石對蹲。初六日,別山僧, 尋舊路歸遊。凡十日,得詩若干首。

方廣巖部藝文二 编辑

《方廣巖十詠       》。宋黃非熊《玉泉洞》

「百尺寒泉漱玉鳴,洞門斜入石廊橫。煙霞不改古今 色,山水無閒朝暮聲。窺洞野猿懸樹立,驚人呦鹿上 巖行。」有時寫盡「《琴中趣》,風定千林月正明。」

瑞松塢

誰種靈松近佛家,根盤深塢𩰚獰蛇。風吹碧落雙龍 動,月照黃昏兩蓋斜。千里雨聲喧洞壑,半空清影浸雲霞。山僧長日頻來賞,只恐春來起爪牙。

望仙臺

臺前高嶽宅神仙,疊石誅茅對碧巔。雲霧不分人去 路,管絃長動雨來天。彩鸞呼侶歸殘照,野鶴銜花下 紫煙。誰識蟠桃最深處,劉郎風骨已雙全。

龍樹巖

碧巖孤立嘯猿峰,高狀藤蘿十里松。三面石山橫疊 嶂,一株松樹倒蟠龍。風雷聒地濤聲烈,日月摩空翠 影重。憑仗高僧好珍重,佇看《雷雨》化靈蹤。

龍尾泉

龍頭何在尾猶存,定向天中飲漢源。且注靈泉清洞 府,未呵甘雨活乾坤。半空飛下珠千顆,平地澄來玉 一盆。寂寞雲山非我宅,九霄高處是吾門。

鐘磬石

一雙鐘磬本天成,垂在雲中左右屏。平地望來分大 小,上方敲處震雷霆。名從得後聲還異,景欲彰時物 自靈。幾度夜深催月落,滿林妖怪立泉扃。

聽泉巖

萬瀨澄空天地秋,清音不斷下悠悠。山前一片月留 影,石上幾番僧白頭。未必素琴方理性,何須芳草始 忘憂。堪嗤朝市區區者,祇聽笙歌醉不休。

靈羊窟

靈羊別去幾何春,尚有懸巖舊窟存。左右莫知歸穴 路,高低惟見去蹄痕。千尋飛瀑垂峰頂,一洞寒雲鎖 石門。好是月明群籟寂,幾聲問答樹頭猿。

清音洞

群山如削水如繩,一洞清香氣味凝。風送松聲歸遠 壑,日移猿影下垂藤。林僧倚仗看泉脈,野客橫琴坐 石稜。回首碧巖鐘動處,雲臺猶在最高層。

瀑布泉

萬丈巖頭瀑布垂,玉泉拖地雪霏霏。聽來如訝青天 漏,望去還驚白練飛。一洞清音喧碧落,千巖寒色逗 斜暉。終歸大海成波浪,權借山僧濯布衣。

遊方廣巖          吳錡 编辑

曾訪神仙巖洞來,人言偉觀似天台。藤蘿足下猱猿 嘯,鐘鼓聲邊日月開。燈續佛光凝紫翠,雲將蜃氣作 樓臺。最憐貫石神龍尾,猶帶天東雨露回。

方廣巖         元林泉生 编辑

土方樓閣倚空明,磴路如天鳥亦驚。屋上石巖常欲 墮,簷前瀑雨不能晴。龍湫千古風雷氣,山殿六時鐘 磬聲。最愛白雲飛不上,半山飄泊伴人行。

方廣巖部紀事 编辑

《永福縣志》:「宋黃非熊,邑之溪南人。慶曆間,讀書于三 島村,因得方廣巖之勝,捫蘿闢洞,作十詠傳于世。後 遂養高不仕,自號南溪處士」,今子孫猶世居其地云。

方廣巖部外編 编辑

《晉安逸志》:「宋寶慶二年,有合抱樟木,長二丈許,浮于 永福石壁溪口,經年不去。鄉人黃姓者異之,取至其 家,議欲雕長眉老佛二像。適有遊僧自言精于雕刻, 遂舁木樓中,令去其梯,但多具餅果,以給朝夕。及十 餘日,樓上寂然,登樓視之,餅果具在,僧已不見。二像 雕刻精好,非人工可及。黃乃以其一送妙峰寺,一送 方廣巖。」元初,候官陳億翁先生有《題方廣巖老佛自 製詩》云:「青蓮非妄亦非真,自刻栴檀度世人。昨日龍 山親接待,祖師面目本無塵。」正德間,僧徒散逸,法相 剝落。萬曆己丑,道人郭清昏夜登巖,見一老僧前懸 一燈,趺坐誦經。清至,命童子汲龍頭水,烹石花茶以 進,味甘美。清告以飢,復命童子進蒸餅數枚,因語清 曰:「貧僧居此已多年矣,近為頑徒破壞,遂致狼藉。明 年有檀越至,巖當復興。」清參請元機,僧揮麈高談,如 翻河水。頃之,天漸曶爽,遂不復語。清諦視之,乃老佛 木像,旁侍兩童子而已。清大驚,下巖累月不飢,口中 常有香氣

壺公山部彙考 编辑

興化府之壺公山

壺公山在莆田縣城南二十里。山有八面,高聳千餘 仞,蟠踞數十里,如端人正士,垂紳縉笏而立,蓋郡之 鎮山也。

壺公山圖

壺公山圖

编辑

按《方輿勝覽》:福建路興化軍壺公山,在城南二十里, 頂有泉,脈通海,視潮盈縮。《舊經》云:「昔有隱者遇一老 人于絕頂,為言神仙事,恍忽如夢中,宮闕臺殿,似非 人間。老人曰:『此壺中日月也,因名』。」唐御史黃滔詩云: 「『日月壺中近,龍蛇蟄處腥』。又云:『井通鰌吐脈,僧鬲虎 棲禪』。註云:『正元中,有僧號法通,曾下山遇虎,爭一牛』」, 鬲而分之。

按《三才圖會》壺公山圖考壺公山在興化府莆田縣, 山皆四面,獨此山有八面,高聳千餘仞,郡治正對之, 山形方銳如圭首,峙立如屏,秀特端重,蓋郡之鎮山 也。《舊經》云:昔有隱者遇一老翁于絕頂,忽見宮闕臺 殿,似非人間,翁曰:「此壺中日月也。」後人因以壺公名 山。宋朱文公經莆田,望見壺公山正南一面尤獨秀, 曰:莆。人物之盛,皆茲山之秀所鍾,此老作怪也。讖云: 「壺公山若斷,莆田朱紫半。水繞壺公山,此時方好看。」 蔡君謨興水利,引水繞壺公山,朱紫半朝。宋劉克莊 詩:「斫木人多山漸瘦,結庵僧去石誰眠。鳥歸半嶺銜 斜日,樵返疏林起暮煙。」蟹井在山頂,泉出石穴中,其 脈通海,視潮盈縮,中有雙蟹。歲旱,縣大夫率詣祈禱, 以茅葉引之置缶中,迎歸即雨。真淨巖在山之絕頂, 莆中風物之勝,一覽可盡。靈雲巖在山之陽,上有桃 花洞、蘸月池,泉石奇勝,為莆人遊賞之地。虎丘巖,宋 徐思仁云:「李習之謂,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 老木,嘉草新花,視遠為幽。」壺山、虎丘巖,殆兼有此景。 盤陀石、法流泉、濯纓沼、石壁峰、碧溪灣、俱在壺公山, 號《五奇》。

按《閩書方域志》,壺公山在莆田境。舊經云:古姓陳名 壺,于此山成道。又云:莆有陳胡二仙,陳仙隱北山,胡 仙隱南山,名胡公也。後人改胡為壺,而里仍舊名,曰 陳胡爾。又云:莆西有靈潭廟,井泉靈異,胡道人修真 于此。何氏九仙自三山來詣胡曰:「可尋雞子山隱之, 吾亦躡壺山之巔,以了塵寰。異日當會子于白雲法」 洞,此壺公所由名。山有八面,高千餘仞,方銳如圭首, 峙立如展旗,為郡鎮。山有虎丘巖。宋徐師仁曰:「李習 之謂,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 視遠為幽。壺山、虎丘巖殆兼此景。」有真淨巖,有靈雲 巖,有桃花洞、蘸月池,泉石奇勝。有南泉巖,有竹峰巖, 有西雲巖,有盤陀石,有法流泉,有濯纓沼,有石壁峰, 有碧溪灣,有蟹泉井。遇旱接蟹沫可得雨。今已不復 有矣。鄉人尊陳、胡二仙,即壺公山麓,為立二仙廟。宋 大觀初,以祈雨數應,賜額「神應。」建炎二年,並封顯靈 侯。唐黃滔詩云:「橘如朱夏在,池象月垂穿。」自註云:「山 頭有池而圓,兼樹橘朱實夏在。」又云:「井通鰌吐脈,僧 鬲虎棲禪。」自註云:「山間井泉盈縮如潮候。貞元中,有 僧法通。咸通中,有僧弘播,於其絕頂獨禪昏行,至降 虎,而法通適下,遇兩虎爭一牛,迺叱隔之,分令啖食。」 又云:「省郎求牧看,野老葺齋眠。」自注云:「潘郎中《存實 詩》云:『雙旌牧清源,吟看壺公翠』。」又歐陽秬先輩自刺 史蘇公書求泉山之圖,為畫屏云:「壺公之高,雒陽之 深,夢魂所思。」宋劉子翬《蟹井泉》詩:「穴泉類蹄涔,幽靈 隱其涯。髣髴小雙蟹,控御蛟龍隨。」山西有龍潭,元時 有范姓者,養馬潭邊,馬與龍交,生龍駒。事聞,詔取之。 駒至大義鎮,念母,一馳即歸。范為所苦,殺其母。駒死, 詔籍其家。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壺公山在興化府,山形方銳如 圭首,峙立如展屏,秀特端重,蓋郡之鎮山也。」

按《莆田縣志》《輿地志》:壺公山在縣城南二十里胡公 里,由九座石梯蟠踞數十里,其高千仞,如正人端士, 垂紳搢笏而立,蓋郡之朝山也。與府龍分支三四百 里,至此結為懸天寶,蓋特朝郡治。按《九域志》:昔有隱 者,遇老人於絕頂,見宮闕臺殿,似非人間,曰此壺中 日月也,故名。前志謂古有陳胡二仙,陳隱北山呼陳巖,胡隱南山呼胡公,後人改胡為「壺。」相傳朱晦翁赴 同安簿過此,謂莆田多人物,乃此公作怪古讖:「水遶 壺公山,此時正好看。」比事云:自木蘭陂成疏渠,引流 南遶壺山,而族望益顯。按:壺山自石梯過蓮峰山,舊 有蓮峰院,山斷矗起,先為靈雲巖,乃妙應靜室,所謂 虎丘巖、盤陀石、法流泉、濯纓沼、石壁峰、碧溪灣,皆靈 雲左右景也。李習之云:「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 潭,老木,佳草新花,視遠為幽。」著作徐師仁謂:虎丘巖 殆兼此景。循靈雲而南,有西雲巖、中和院、南泉巖。從 靈巖上至絕頂,兩峰相附而平。南向稍下為真淨巖。 北向自絕頂陡險而下數百步,為龍王廟。石室深廣 未及丈,有洪武十三年祈雨碑在焉。蟹井在其中,無 井也,惟廟後石壁有濕泉,掘地及尺便有泉海,潮長 則滿,潮退則涸,氣與海通,即所謂蟹眼泉也。《宋志》謂 石穴中有雙蟹,遇旱歲接蟹沬可得雨,誤矣。西數武 有泉名嶽蒙泉,泉上石壁正鐫「仁泉」二大字,乃莆陽 第一泉也。旁有日觀庵址,昔人觀日出處,下為海潮 院廢基。至山腰為白雲院。宋陸秀夫扶二帝南行,宿 此一夕。院後澗中有郭滄洲舊隱基,從白雲西上數 里許,至巔有壺洞,為胡公修煉處。更西下為風澤洞。 舊有居民曰「范宅。」寶勝、太平、西平、靈鷲、中峰諸院在 其西,石泉、翠峰在其東南,竹峰在其西北。舊傳壺山 八面,計十八院,三十六巖。今唯白雲、中和再建,餘俱 無存者。前志載有柏化石。宋彭乘《墨客揮犀》載「壺山 有柏木一株,長數尺,半化為石,半猶是堅木。蔡君謨 見而異焉,因運置私第。」

龍潭在壺山西范宅。《舊志》稱:「故老相傳,元時范氏養 馬潭邊,與龍交,生龍馬,事聞,詔取之。」

城山在景德里,黃石主山也。由壺公發脈,東北行特 起。《宋志》云:縣東南三十里,俗傳舊有蜘蛛結網如圓 城,故名。《弘治志》云:以此山在國清塘上,本名國清山, 好事者以其北有黃石,乃改為穀城山。皆臆說。山頂 舊有石城四,方廣可三四十丈,舊址猶存。有古石刻 「城山」二字,如箕山之名,當以此。上有松隱、梅隱、竹隱 三巖,林光朝嘗講學於此。宋郡守林希逸建祠祀艾 軒於巖之東,以林亦之、陳藻配,扁曰三先生祠。又有 興雲洞,呼月臺、小有洞、仙跡、棋盤諸石。舊讖云:「城山 青黃,石出公卿。」前。時松皆合抱,故俗皆謂之青山。白 塔山在國清里,即三台山。由壺公山發脈東北行,乃 城山之來脈也。其山小而圓秀,下為「東州,南為橫塘, 北為小橫塘。」

雙髻山在興福里。壺公山東北行,既蝕,復起而峙。此 山積石巉巖,上摩霄漢。山有五峰,側視之止見其二, 故呼「雙髻。」正視之則俱見,故呼「五侯。」自郡城視之,又 止見其三,故又呼「筆架。」山。有涌泉巖、大雲院今廢。 石牛山在安樂里。由壺山東南行,形勢雄壯。上有石 作牛形,旁有石,方廣如印,高數丈。

翠峰在安樂里壺山之麓。唐校書余鎬建。牛山、「善應」 二廟。成化間,裔孫用和重修。

梅花山在安樂里,壺山之左。

柯山在安樂里。由壺山東南行,至海而止。舊名「松山」, 以狀元柯潛生此,遂姓其山。

梁溪在安樂里壺山下,靈雲巖諸水注此,循山北流 至新塘與溝水合。溪山清邃,樹木陰森。

壺公山部藝文一 编辑

《壺公山賦         》宋·陳靖

莆水之陽,有壺山兮。「巍峨岌嶪,崢嶸崷崒。接閩嶺以 削成,千海天而秀出。跨百里兮奇勢千端,聳八面兮 瑰狀一律。紓洞壑兮幽邃無垠,班岡巒兮高低有秩。 其巍然而踞視群峰也,若大帥坐幕以指揮;其儼然 而雄鎮四野也,若端士垂紳而拱立。鴻鵠度而翅摧, 烏兔飛而影失。左右前後兮共壤而異宜,風雨晦明」 兮,殊候而同日。乃若絕壁摩漢,層巖造天。海上之日 華未出,雲外之嵐光已鮮。「羃羃悠悠,蒼煙倏聚而忽 散;杳杳靄靄,素霧乍鬱而復宣。巨石嶄嶄乎矗而如 礪,方池溶溶乎砑而成淵。」千林黛飾兮,密葉秀而競 發;百谷霞舒兮,繁卉華而爭妍。孔鸞鸑鷟,元鶴黃鵠 兮巢松而宿篠鳧鷖鶬鴰鵁鶄翡翠兮唼菱而喋蓮。 許由巢父,依巒而晦跡;赤松王喬,假道而騰仙。復有 名儒巨賢,稟其淑也;釋子道侶,棲其寂也;驪龍蛟螭, 蓄其神也;貙兕虎豹,伏其猛也;璆琳琅玕,韜其光也; 楩楠杞梓,育其材也。千奇萬異,不可殫而述也。伊五 嶽之穹,崇乎處華夏之中;而此山之突,屹乎出荒服 之外。控南浦之咽喉,作東甌之襟帶。儲精孕秀,雖著 于今時;生甫及申,未昭乎往代。「時巡肆覲,則鑾輅莫 至;燔柴檢玉,則祀典未載。吁嗟望秩兮蔑爾無聞;仰 止高山兮于是乎在。」

壺公山記         元李有 编辑

山皆四面,獨此山有八面,高聳千餘仞。郡治正對之 山形方銳如圭首,峙立如屏,秀特端重,蓋郡之鎮山 也。《舊經》云:昔有隱者遇一老翁于絕頂,忽見宮闕臺殿,似非人間。翁曰:「此壺中日月也。」後人因以壺公名 山。宋朱文公經莆,望見壺山而南,一面尤獨秀,曰:莆 人物之盛,皆茲山之秀所鍾,此老作怪也。

壺公山部藝文二 编辑

《壺公山         》唐翁承贊

井邑斜連北,蓬瀛直倚東。秋高巖溜白,日上海波紅。

《前題》
黃滔
编辑

「八面峰巒秀,孤高可偶然。數人遊頂上,滄海見東邊。 不信無靈洞,相傳有古仙。橘如朱夏在,池象月垂穿。 髣髴長聞樂,岧嶢半插天。山寒徹三伏,松偃出千年。 樵牧時迷所,倉箱歲疊川。嚴祠風雨管,怪木薜蘿纏。 青草方中藥,蒼苔石裏錢。瓊津流乳竇,春色駐芝田。 烏兔中時近,龍蛇蟄處膻。嘉名光列土,秀氣產群賢。 瀑鎖瑤臺路,溪昇釣浦船。鼇頭擎恐沒,地軸壓應旋。」 蠲疾寒甘露,藏珍起瑞煙。畫工飛夢寐,詩客寄林泉。 掘地多雲母,緣霜欠木綿。井通鰌吐脈,僧隔虎棲禪。 危磴千尋拔,奇花四季鮮。鶴歸元圃少,鳳下碧梧偏。 桃易炎涼熟,茶推醉醒煎。村家蒙棗栗,俗骨爽猿蟬。 谷語升喬鳥,陂開共蔕蓮。落楓丹葉「舞,新蕨紫芽拳。 翠竹雕羌笛,懸藤煮蜀牋。白雲長掩映,流水別潺湲。 作賦前儒闕,沖虛南國先。省郎求牧看,野老葺齋眠。 寺歷興衰創,碑須一二鐫。清吟思卻隱,簪紱奈縈牽。」

《前題》
宋·劉克莊
编辑

昔人方此遇神仙,曾見《壺公》跳入年。斫木人多山漸 瘦,結庵僧去石誰眠。鳥啼半嶺銜斜日,樵返疏林起 遠煙。獨有老僧無俗事,一龕長占野雲邊。

《前題》
明·李廷梧
编辑

竹杖青鞋及曉暉。嵐光晴映薜蘿衣。山空幽鳥如相 戀。天闊浮雲不礙飛。愛聽松風心共遠。掃殘苔石坐 忘歸。相逢莫盡浮生話。恐落禪家第二機。

《前題》
陳中
编辑

深澗無人草自斑,獨隨流水入深山。隔林嵐氣清煙 潤,滿地松陰白晝閑。野鳥聽經當戶入,洞龍帶雨自 天還。登高試望莆城景,一騎斜陽晚度關。

壺公山部紀事 编辑

《莆田縣志》:「唐沙門法通,貞元中居壺公山虎丘巖。嘗 下山,遇兩虎爭一牛,通鬲而分之。黃御史《壺公山》詩 云:『井通鰌吐脈,僧鬲虎棲禪』。」 宋高宗紹興九年五月,甘露降于壺公山深溝村,芝 草生,華蓋岑鬱,樓臺崢嶸。 明正德十七年夏六月,慶雲見于壺公山之頂,三日、 六日、九日連四見。是年世宗入繼,莆邑林俊、方良永、 陳琳、鄭嶽、黃瀾、黃鞏、林富、林有年、林大輅,應召命者 九人,登進士者十六人。

嘉靖二十二年五月十八日,五色雲見于壺公山之 上。是年莆田中式第一名黃繼周、第三黃謙、第四林 仰成、第五江從春。而林文賓則以訓導中式,廣西第 二名。適完五魁之數,亦一奇也。

石竇小嶼游氏子。得法于亙信老人。住壺公山二十 餘年,嘗有偈曰:「我本江邊一釣翁,無文無字無神通。 有人問我西來意,日向西沉月向東。」未幾示寂,茶毘, 舍利晶瑩如綠玉。徒超證字禪源,道行清高,刻苦參 究。住壺公山白雲院,和易近人,二十年不下山。一日 遍至平昔朋友家,無一遺者。歸山三日坐化,師徒俱 塔于本山。

隆慶四年八月初七日,雨大作,至九月止,壺公山有 蛟起,土崩數丈。

壺公山部雜錄 编辑

《莆田縣志》:「興化府治西南有壺公山,古讖云:『水遶壺 公山,此時方好看。壺公山欲斷莆陽朱紫半』。」繼而李 宏築陂以興水利,鑿山而濬泉,遂多通顯。故雖山川 之形勝,亦若有造物以尸之也

壺公山部外編 编辑

《拙庵管見》:竹巖柯公潛嘗用一匠者,未及償其值。後 公死,其人遇公於壺公山南,見車騎甚盛,告之曰:「我 有錢若干,將償汝,值在某篋中,可令舍人取之。」匠應 曰:「唯。」趨至其家,聞哭聲,訝之,謂己方遇公於壺公山 之陽。言及錢事,家人初不知也。及索諸篋中,其錢果 如其數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