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九卷目錄
沭水部彙考
考
巨洋水部彙考
考
巨洋水部紀事
膠水部彙考
考
膠水部紀事
山川典第二百九卷
沭水部彙考
编辑《周禮》青州之沭水
编辑
沭水源出今山東青州府之沂山。東南流,逕邳鄉南, 左合峴山水,南至老牛嶺,折而東逕𡸷山,與𡸷水合。 又南至洛山,與洛水合。又南至莒州境,合蒙陰諸水, 入沂水縣界。東北流,又折而西南流入兗州府境,會 諸澗水,南逕馬陵山,入郯城縣界。又東南流七十里 入於海。
考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浸沂沭。」〈訂義〉易氏 曰:《漢志》瑯琊郡東莞縣,沭水南至下邳入泗。按《唐志》, 沂州沂水縣,本漢東莞縣也。沭水所出,東南至泗州 下邳縣,又東北流至泗州漣水縣。今為漣水軍,至此 與泗合而入淮。鄭司農曰:「沭或為洙。」
按:《漢書地理志》,「瑯琊郡東莞。」〈註〉術水南至下邳入泗。 師古曰:「莞音官,術水即沭水也。」
按《水經》,「沭水出瑯琊東莞縣西北山。」〈潢地理志術水出瑯琊郡東莞 縣南至下邳入泗過郡三行七百一十里清州浸 注〉大弁山與小太山連麓 而異名也。引控眾流,積以成川。東南流逕邳鄉南,南 去縣八十許里。城有三面,而不周於南,故俗謂之「半 城。」沭水又東南流,左右峴水,水北出大峴山,東南流 逕邳鄉東,東南流注于沭水也。
東南過其縣東。〈注〉沭水左與箕山之水合,水出東諸 縣西箕山,劉澄之以為許由之所隱也,更為巨謬矣。 其水西南流注於沭水也。
又東南過莒縣東。〈注〉《地理志》曰:「莒子之國,盈姓也,少 昊後。」《列女傳》曰:「齊人杞梁殖襲莒,戰死。其妻將赴之, 道逢齊莊公,公將弔之,杞梁妻曰:『如殖有罪,君何辱 命焉?如殖無罪,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敢與郊弔』。 公旋車弔諸室,妻乃哭於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 云:「殖死,妻援琴作歌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 生別離。哀感皇天,城』」為之墜,即是城也。其城三重,並 悉崇峻,唯南開一門。內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許里。 《尸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國亡。無知之難,小白奔焉。」樂 毅攻齊,守嶮全國。秦始皇縣之。漢興,以為城陽國,封 朱虛侯。章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陽國為琅 琊國,以封皇子京。雅好宮室,窮極伎巧,璧帶飾以金 銀。明帝時,京不安,莒移治閭陽矣。〈後漢書作章帝時又云移治開陽〉 沭水又南,袁公水東出清山,尋坤維而注沭。沭水又 南,潯水注之。水出於巨公之山,西南流舊堨以溉渚 田,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潯水又西南流入沭。沭 水又南,與葛陂水會,水發三注山,西南流逕辟城城 南,世謂之辟陽城。《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 「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陽共王子劉侯劉壯,為侯國」 也。其水於邑積以為陂,謂之「辟陽湖」,西南流注于沭 水也。
又南過陽都縣東,入于沂。〈注〉沭水自陽都縣又南,會 武陽溝水,水東出倉山,山上有故城,世謂之監官城, 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 子劉釘為侯國也。其城因山為基,水導山下西北流, 謂之武陽溝。又西至即丘縣注於沭。沭水又南逕東 海郡即丘縣,故《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經》書:「齊侯、 鄭伯如紀,城祝丘。」《左傳》曰:「齊、鄭朝紀,欲襲之,漢立為 縣。王莽更之曰就信也。」《郡國志》曰:「自東海分屬琅邪。」 闞駰曰:「郎、祝、魯之音,蓋字承讀變矣。」沭水又南逕東 海厚丘縣,王莽更之祝其亭也。分為二瀆,西南出,今 無水,世謂之枯沭。一瀆南逕建陵縣故城東。漢景帝 八年,封石綰為侯國。〈史記年表作六年作衛綰〉王莽更之曰付亭 也。沭水又南,逕陵山西。魏正元中,齊王之鎮徐州也, 立大堨,遏水西流,兩瀆之會,置城防之,曰曲沭戍。自 流三十里,西注沭水。舊瀆謂之新渠,自厚丘西南出, 左會新渠,南入淮陽宿預縣,注泗水,《地理志》所謂「至下邳注泗」者也。《經》言於陽都入沂,非矣。沭水左瀆,自 大堰水斷故瀆,東南出,桑堰水注之。水出襄賁縣,泉 流東注沭瀆。又南,左合橫溝水。水發瀆右,東入沭之 故瀆,又南暨于堰。其水西南流,逕司吾山東,又逕司 吾縣故城西。《春秋左傳》「楚執鍾吾子,以為司吾縣。」王 莽更之息吾也。又西南至宿預,注泗水也。沭水故瀆 自下堰東南,逕司吾城東,又東南歷柤口城中,柤水 出於楚之柤地。《春秋襄公十年經》書,公與晉及諸侯 會吳于柤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偪陽縣西北有柤 水溝,去偪陽八十里,東南流,逕偪陽縣故城東北。」《地 理志》曰:「故偪陽國也。」《春秋左傳》襄公十年:「夏四月戊 午,會于柤。晉荀偃、士丐請伐偪陽,而封宋向戍焉。荀 罃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固請,丙寅圍之, 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偪陽人啟門,諸侯 之士門焉。縣門發鄹。〈左傳作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狄虒 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戟, 以成一隊。孟獻子曰:「《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主人縣 布,菫父登之,及堞而絕之,墜則又縣之,蘇而復上者 三。主人辭焉,乃退,帶其斷以狥於軍。三日,諸侯之師 久於偪陽,請歸。智伯怒曰:「七日不克,爾乎?取之以謝 罪也?」荀偃、士丐攻之,親受「矢石,遂滅之,以偪陽子歸, 獻於武宮,謂之夷俘。」偪陽,妘姓也。漢以為縣。漢武帝 元朔三年,封齊孝王子劉就為侯國,王莽更之輔陽 也。《郡國志》曰:偪陽有柤水,柤水而南,亂于沂而注于 沭,謂之柤口城,得其名矣。東南至胊縣入游注海也。 按《山東通志》青州府,沭水源出沂山,流經沂水縣,東 北達莒州界,入沂州。《周禮職方氏》:「青州,其浸沂、沭」即 此。按《水經》出琅邪東莞縣西北山,東南過箕縣東,又 東南過莒州東,又南過陽都縣東,入於沂。酈道元《注》 謂:山為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名也。引控眾流, 積以成川。《經》言「於陽都入沂」,非矣。
兗州府沭河在沂州東五十里。源出沂山,自莒州西 南流入州境,會諸澗水,南經馬陵山,入郯城縣,注於 泗。《周禮職方氏》,「其浸沂、沭。」即此。
按《青州府志》,沂水縣,沭水在縣北五十里。《水經》,沭水 出東莞縣西北山。注曰:「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引控 眾流,積以成川,東南流經邳鄉南」,沭水又左合峴山 水,水北出大峴山,東南流逕邳鄉東,而注於沭。《齊乘》 曰:「沭水,《漢志》謂之術水。」《元和志》云:「俗名漣水,出沂山 東麓,經大峴山,峴水入焉。又過穆陵關南,又南至老」 牛嶺,嶺長二十五里,折而東,逕𡸷山,𡸷水入焉。又南 過洛山,洛水西來入焉。又南入莒州境。于欽曰:「沭水 過羽山,行山峽之間,有山口池者,俗云:禹鑿沂水,由 三十穴湖,穿此峽口,與沭相通。意沂、沭或有合流之 時,第無陽都入沂之事也。」
莒州沭河在州治東三里。其水發源自沂山,經沂水 縣界,至州南流轉西南入沂州境。
呂清水在州治西八里。發源于洛山五橫橋,過西湖 會黃華水,回流東南合沭水。
袁公水在州治東北五十里。發源青山,流于西南入 沭水。
潯水在州治東南六十里。發源馬鬐山,流于西南入 沭水。
黃華水在州西五里。源出檀特山,轉流東南入沭水。 左右峴水,出大峴山,東南流經印鄉,東南流注于沭 水。
潯水在沭水之北。舊《志》云:「出馬鬐山。」《水經注》云:「出巨 公山,西南流。」舊堨以溉渚田,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 里。又西南入于沭。
葛陂水在沭水之北,出三注,由西南流經辟陽城南, 其水于邑積以為陂,謂之「辟陽湖」,西南流注于沭。 武陽溝水,源出倉山西,亦注于沭。
按《沂水縣志》:「沭河自莒州來,合蒙陰諸水入縣界,東 北流,又折而南,至魚梁入於沂。」
按《兗州府志》沂州,「沭河在州東五十里,源出莒州西 北馬耳山,南流入州境,湯河從西北來注之,南流會 魚梁溝水,東流三十里,過馬陵山下,入郯城境。」 郯城縣沭水,自沂州南流十餘里,會魚梁溝水,又東 過馬陵山下,逕郯城之東,南流七十里入於海。 按《江南通志》淮安府,沭河在沭陽縣東南,源自青州 西北馬脊崓諸山澗會流而下,東入桑墟湖。《周禮職 方》「青州,其浸沂、沭。」即此。
按《淮安府志》:沭陽縣,沭河源自青州瑯琊、東莞,由馬 脊崓諸山合流而下,經縣入大湖,分派入海。《職方氏》 謂其浸沂、沭是也。蓋浸為水受歸之處,沭故青之浸 也。縣在沭之北,水北曰陽,故名沭陽縣。
後河。
「前河」以上係沭水正流。
《新挑河》:
蔡家莊河以上分沭水之上流。
上寺鎮河《十字河》。
蒲溝河以上分沭水之下流。
宿遷縣「龍泉溝」,出峒峿山下東西二處。東入沭河,西 入皁河。
巨洋水部彙考
编辑青州府之巨洋水
巨洋水,一名瀰水,一名具水,或以為巨昧,或以為巨 蔑,或以為胊瀰,或以為沬水,其實一水也。源發於山 東青州府臨胊縣西沂山之西麓,即《水經》所謂「出朱 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者也。其流合本縣之石溝水、 熏冶泉水,又合益陽縣之南陽水,會於壽光縣之黑 塚泊,由泊以達於海。
考
按:《水經》,「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注〉泰山, 即東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國語》所謂具水矣。袁宏謂 之巨昧,王韶之以為巨蔑,亦或曰胊瀰,皆一水也,而 廣其目焉。其水北流,逕朱虛縣故城西。漢惠帝二年, 封齊悼惠王子劉章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丹山在 西南,丹水所出,東入海。」丹水由朱虛丘阜矣,故言朱 虛。城西有長坂遠峻,名為破車峴。城東北二十里有 丹山,世謂之凡山,縣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類,音 從字變也。山導丹水,有二源,各導一山,世謂之東丹、 西丹水也。西丹自穴山北流,逕劇縣故城東,東丹水 注之。出方山,山有三水,一水即東丹水也。北逕縣,合 西丹水而亂流,又東北出逕漪薄澗。北漪水亦出方 山,流入平壽縣,積而為渚,水盛則北注。東南流,屈而 東北流,逕平壽縣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謂之「魚合口。」 丹水又東北,逕望臺東,東北注海。蓋亦縣所氏者也。 又北過臨胊縣東。〈注〉巨洋水自朱虛北入臨胊縣,熏 冶泉水注之。水出西谿,飛泉側瀨於窮坎之下。泉谿 之上源麓之側有一祀,目之為冶泉祀。按《廣雅》,「金神 謂之清明。」斯地蓋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稱焉。水色澄 明,而清冷特異。淵無潛石,淺鏤沙文。中有古壇,參差 相對。後人微加功飾,以為嬉遊之處。南北邃岸淩空, 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鎮海岱。余總角之年持 節東州。至若炎夏火流。閑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娛永 日。桂筍尋汳。〈當作桂欋尋波〉輕林委浪。琴歌既洽,懽情亦暢。 是焉棲寄,實可憑衿。小東有一湖,佳饒鮮筍,匪直芳 齊芍藥,實亦潔並飛鱗。其水東北流入巨洋,謂之熏 冶泉。又逕臨胊縣故城東,城,古伯氏駢邑也。漢武帝 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奴為侯國。應劭曰:「臨胊, 山名也,故縣氏之。」胊亦水名。其城側川臨胊,是以王 莽用表厥稱焉。其城上下沿水,悉是劉武皇北伐廣 固營壘所在矣。巨洋又東北,逕委粟山東,孤阜委立, 形若委粟。又東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 澗口,東南逕逢山下,祠西洋。水。又南,東歷逢山下,即 石膏山也。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鳴則年凶。 郭緣生《續述征記》曰:「逢山在廣固南三十里,有祠并 石鼓。」齊地將亂,石人輒打石鼓,聞數十里。洋水歷其 陰而東北流,世謂之石溝水。東北流出於委粟山北, 而東注于巨洋,謂之石溝口。然是水下流,亦有時通 塞,及其春夏水泛,川瀾無輟,亦或謂之為龍泉水。《地 理志》:「石膏山,洋水是出也。」今於此縣,唯是瀆當之,似 符群證矣。巨洋又東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東 流注于巨洋。巨洋又北會建德水,水西發,逢山阜而 東流入巨洋水也。
又北過劇縣西。〈注〉巨洋水又東北,合康浪水。水發縣 西南,𡸷山,無事樹木,而員峭孤峙,㠝岏分立。左思《齊 都賦》曰:「𡸷嶺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 又東北,逕劇縣故城西,古紀國也。《春秋?莊公四年》,紀 侯不能下齊,以與弟季大去其國,違齊難也。後改曰 劇。故魯連子曰:「胊劇之人辯者也。」漢文帝十八年,別 為菑川國,後并北海。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 子劉錯為侯國,王莽更之。愈縣也。城之北側有故臺, 臺西有方地。晏謨曰:「西去齊城九十七里。」耿弇破張 步於臨淄,追至巨洋水上。〈舊本作巨昧〉僵尸相屬,即是水 也。巨洋又東北,逕晉龍驤將軍幽州刺史辟閭渾墓 東,而東北流。渾側有一墳,甚高大,時人咸謂之為「焉 陵。」〈一作馬陵〉而不知誰之丘壟也。巨洋水又東北,逕益縣 故城東,王莽更之「滌蕩也。」晏謨曰:「南去齊城五十里, 司馬宣王伐公孫淵,北徙豐人住於此城,遂改名為 南豐城也。」又東北積而為潭,枝津出焉,謂之百尺溝。 西北流逕北益都城也。漢武帝元朔三年,封菑川懿 王子劉胡為侯國。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當作巨洋〉 又東北過壽光縣西。〈注〉巨洋水自湖東北流,逕縣故 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漢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鯉為侯國,城之西南,水東有孔子石室,故廟堂也。中 有孔子像、弟子問經,既無碑誌,未詳所立。巨洋又東 北流,堯水注之。水出劇縣南,有崩山,即故義山也。俗 人以其山角,因名為角崩山,亦名為角林山,皆世俗 音譌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劇縣有義山,蕤水所 出也。北逕𡸷山東,俗亦名之為青水矣。」堯水又東北, 逕東西壽光二城間。應劭曰:「壽光縣有灌亭。杜預曰: 『在縣東南,斟灌國也』。」又言斟亭在平壽縣東南,平壽 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營陵縣之下 流,東北逕城東,西入別畫湖,亦曰朕懷湖。湖東西二 十里,南北三十里,東北入海。斟亭在溉水東,水出桑 犢亭,東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謂之故郡城山,謂 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志》曰: 桑犢故亭,北海之屬縣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逕 斟亭西北,今曰狼水。按《地理志》,北海有斟縣。京相璠 曰:「故斟尋國,禹後。西北去灌亭九十。」〈九十當作九里宋本作九十里 恐亦誤耳〉溉水又北,逕寒亭西。《郡國志》曰:「平壽在斟灌東。」 薛瓚《漢書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東郡灌是 也。明帝以封周後,改曰衛,斟尋在河南,非平壽也。」又 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書序》曰:「太康 失國,兄弟五人徯于河汭。」此即太康之居,為近洛也。 余考瓚所據,今河南有尋也。衛國有觀土。《國語》曰:「啟 有五觀,謂之姦子。」五觀,蓋其名也。所處之邑,其名曰 觀。皇甫謐曰:「衛也。」又云:「夏相徙南丘,依同姓之諸侯 于斟灌。」斟尋氏,即《汲冢書》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尋, 明斟尋非一居矣。窮后既仗善射篡相韓浞亦因逄 蒙弒羿,即其居以生澆,因其室而有豷。〈古寒韓字通用〉故《春 秋》襄公四年,魏絳曰:「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 於過,處豷于戈。」是以伍員言於吳子曰:「過、澆殺斟灌 以伐斟尋」是也。有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 于隔氏,今隔縣也。收斟、灌、尋二國之餘燼,殺韓浞而 立少康,滅之有窮遂亡也。是蓋寓其居而生其稱,宅 其業而表其邑。縱遺文沿褫,亭郭有傳,未可以彼有 灌目,謂專此為非,捨此尋名,而專彼為是。以上推傳, 應氏之據,亦可按矣。堯水又東北注巨洋。伏琛、晏謨 並言「堯嘗頓駕於此,故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 自劇東北,至壽光入海,沿其逗」〈疑作逕〉趣,即是水也。 又東北入于海。〈注〉巨洋水東北逕望海臺西,東北流。 伏琛、晏謨並以為平望亭,在平壽縣故城西北八十 里,古縣。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臺」,未詳 也。按《史記》,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賞為 侯國,又東北注于海也。
按《山東通志》:「巨洋水源出沂山西麓,即瀰水也。《國語》 以為具水,袁宏以為巨昧,王韶之以為巨蔑,或曰胊 瀰,或曰沬,實一水也。其流合石溝水,東北流至益都 入南陽水。又東北抵壽光,又東北會萊州掖河北入 于海。」
按《青州府志》,臨胊縣巨洋水出沂山西麓九山社,經 界首、冶源諸社入益都界,是沂山所出之北派也。乃 若沂山南麓水母廟所出水是名沭水,西南麓松仙 嶺所出水是名沂水,是沂山所出之南派也。二水非 臨胊境內,而皆出沂山,故附載焉。
石溝水,出逢山東北石澗中,《水經》名「北洋」,蓋因巨洋 在南也。
熏冶泉在臨胊縣西南孝慈鄉,即古歐冶子鑄劍之 所。少東有一湖,東北流入巨洋,即今之瀰水也。 益都縣南陽水逕表海亭南,東注濁水,東流合建德 水入巨洋。
黑塚泊在壽光縣東十里,巨洋水自泊入海。
巨洋水部紀事
编辑《宋書高祖本紀》:「慕容超屢為邊患,公抗表北討。既入 峴,慕容超遣公孫五樓及廣寧王賀賴盧先據臨胊 城。既聞大軍至,留羸老守廣固,乃悉出臨胊。有巨蔑 水,去城四十里,超告五樓曰:『急往據之,晉軍得水則 難擊也』。五樓馳進,龍驤將軍孟龍符領騎居前,奔往 爭之,五樓乃退。」
膠水部彙考
编辑萊州府之膠水
「膠水」發源山東萊州府膠州城西南之鐵橛山,北經 高密縣界,注瀦澤,合張魯河,北入新河,又北合平度 州之現河,過昌邑縣界入于海。
考
按:《漢書地理志》,「琅邪郡,邞。」〈註〉膠水東至平度入海。 按《水經》,「膠水出黔陬縣膠山,北過其縣西。」〈注〉《齊記》曰: 膠水出五弩山,蓋膠山之殊名也。北逕祝茲縣故城東。漢武帝元鼎中,封膠東康王子延為侯國。又逕扶 縣故城西。《地理志》,琅邪之屬縣也。漢文帝元年,封呂 平為侯國。膠水又北,逕黔陬故城西。袁崧《郡國志》曰: 「縣有介亭。」《地理志》曰:「故介國也。」《春秋·僖公九年》,介葛 盧來朝,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問之,果然。晏謨、 伏琛並云,「縣有東西二城,相去四十里有膠水」,非也。 斯乃拒艾水也。水出縣西南拒艾山,即《齊記》所謂黔 艾山也。東北流,逕拒縣故城西,王莽之秩國也,世謂 之王城,又謂是水為洋洋水矣。又東北逕晏伏,所謂 黔陬城西四十里有膠水者也。又東入海。《地理志》曰: 「琅邪有推縣,拒艾水出焉。」〈宋本作椎縣按前漢書地理志云琅邪有桓縣註云 根艾水東入海如淳云柜音巨〉東入海,即斯水也。今膠水北逕晏伏, 所謂西黔陬城東高密郡側有黔陬縣。《地理志》曰:「膠 水出邾。」〈今地志作邞音夫又音扶〉縣,王莽更之「純德矣。」疑即是縣, 所未詳也。
又北過夷安縣東。〈注〉縣,王莽更名之曰原亭也。應劭 曰:「故萊夷邑也。」太史公曰:「晏平仲,萊之夷維之人也。」 漢明帝永平中,封鄧珍為侯國。〈珍鄧禹子〉西去濰水四十 里。膠水又北逕膠陽東,晏伏並謂之東亭。自亭結路, 南通夷安。《地理風俗記》曰:「淳于縣東南五十里有膠 陽亭,故縣也。」又東北逕,左會一水,世謂之張奴水,水 發夷安縣東南阜下,西北流歷膠陽縣,注于膠水之 左。東北為澤,水渚百許里,謂之夷安潭,潭之澤周四 十里,亦濰水枝津之所注也。膠水又東北,逕下密縣 故城東,又東北逕膠東縣故城西,漢高帝元年別為 國,景帝封子寄為王國,王莽更之郁袟也。今長廣郡 治。伏琛《晏謨》言:「膠水東北迴達于膠東城北百里流 注于海。」
又北過當利縣西北入于海。〈注〉縣故王莽更之東萊 亭也。又北逕平度縣,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 子劉衍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利盧」也。縣有土山。膠 水北歷土山注于海。海南土山以北悉鹽坈。〈玉篇作䴚音亢 云鹽澤也〉相承修煮不輟。北眺巨海。杳冥無極。天際兩分。 白黑方別。所謂之「溟海」者也。故《地理志》曰。膠水北至 平度入海者也。
按:《魏書地形志》,「東武郡梁鄉。」〈注〉永安中置。有梁鄉城。 五弩山,膠水出焉。
按:《隋書地理志》,「高密郡瑯琊。」〈注〉開皇十六年置,曰「豐 泉。」大業初改焉。有徐山、盧山、鄣日山、膠水。
按:《金史地理志》:「密州,高密。」〈注〉有礪阜山、密水、膠水, 按圖書編膠河,考《水經》云:「出黔陬。」膠山,今膠州膠西 縣西南鐵橛山也。北經密州東北,鹵山,古名五弩山, 鹵水入焉。〈注〉《寰宇記》:「膠水出密諸城縣東蜷山。」或亦 曰「膠水出鹵山。」皆非是。
又北經高密縣,東北入都濼。都濼者,《水經》謂之夷安 潭,《秦地圖》謂之劇清池,即古貕養澤也。張奴水出高 密東阜下,亦注此澤,自澤北出,注新河。〈注〉張奴水,一 名「墨水」,水側有張奴店。
由河北入于海。其東北入海者,膠水之故道差淺,而 新河為經流。新河者,至元初,萊人姚演建言,首起膠 西縣東陳村海口,自東南趨西北,鑿陸地數百里,欲 通漕直,估海口數年而罷。予嘗乘傳過之,詢土人,云: 「此河為海沙所壅,又水潦積淤,終不能通,徒殘人耳。」 演真國之罪人也。
「山東平度州東南境有南北新河,元時所開,以避海 運放洋之險。其水源發高密,至膠州,分流為南北新 河,自膠州入新河二百四十里,至萊州之海倉口入 海。自是迤北新河店置閘以達安東,止八十里可通 海,歲久盡塞。近王副使獻、方御史遠宜力主開復,并 於馬家濠鑿山麓通海。」近該巡按山東御史商惟正 題,會同都御史李時達勘議,「欲從元人故河,引泉瀦 水通漕間道。但南由海口至店口三十餘里,多沙。自 麻灣以上,係估流沙,與沙寺互壅。麻灣以下,則金海中, 隨潮湧進,淖沙,勢俱難取。欲由把郎廟地名路溝,另 開二渠至鴨綠港,纔避麻灣十三里之沙。由鴨綠港 迤南,尚有沙洲,見露水中,即空,舟尚不能行,況古路 溝未挑通,地脈相似,安知下無沙,安保他日海沙之 不湧入北海?」海倉口龍王廟前沙數十里許,用徒夫 及昌邑夫三千餘人,撈二十餘日,給過工食二千三 百兩。去沙僅二尺,路只二里,沙堆積岸上,大潮一至, 沙壅如故。且議築堤,約水障沙。不知海口之堤,用土 則勢不能固,用石則費不可計。分水嶺自嘉靖十七 年、十八年、二十二年、三十二年,隆慶五年,節次勘測, 皆高海面五丈以上,接白河流沙。先年胡給事中謂: 「流來之沙,旅挑旋壅。況沙中又有石,沙見水則可搏, 濕泥帶水即成稀滋軟土。故役人言:地底有泉,泉內 有沙,工力難施。」夫海口之沙,既欲避而不可得,兩海 之「潮又勢遠而不可通。縱欲引附近張魯河、白河、膠 河、都泊諸水以益之,而春夏旱乾俱各微細,既不足 恃;秋漲沙壅,輒復為患,徒費挑濬。」奏聞,報罷。
按《山東通志》:鐵橛山在膠州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膠水發源於此。
按《萊州府志》:「新河由膠州東北三十里,高密縣東北 四十里,與膠水下流合。經平度州西北八十里,由海 倉入海。」
現河在平度州東三里,源出兩髻山,西南入膠水。 《定都》渠在平度州南七十里,流入膠水。
吳兒溝在昌邑縣東二十里。夏秋雨水大漲,浸沒田 禾。永樂五年開渠二十餘里,入膠水。
媒河在昌邑縣東四十里。東通膠水,西通濰水。俗傳 膠翁、濰母,此河交連二水,故名。
膠水部紀事
编辑《萊州府志》:「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從萊人姚演言,命演 自膠西陳村等處,開膠河海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