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六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八卷目錄
江部彙考四
考
江部彙考五
陶唐氏〈帝堯一則〉
周〈總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武帝元封一則 宣帝神爵一則〉
晉〈元帝建武一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唐〈元宗開元一則 天寶三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淳化一則 仁宗景祐一則 康定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中統一則 至元二則 泰定帝泰定一則〉
明〈太祖洪武一則 穆宗隆慶一則〉
山川典第二百六十八卷
江部彙考四
编辑考
编辑按《江西通志》:「江自湖廣之武昌、黃州來,過九江府德 化縣合南康府星子縣鄱陽湖,入江南界。」
按《九江府志》,「潯陽江在九江府城西北,源自岷山,帶 洞庭九水合流至此,遶郡城而下四十里,又合彭蠡 湖水東流入海。」
按《湖口縣志》:「大江在縣前,江漢洞庭合流至此,又合 彭蠡湖水遶城東下,至江南通州入海。」其在湖口縣 境內者,南至老鴉磯大澗口,北至禁江司逆沙夾,西 至丁夾口,東至得勝州。
射蛟浦在白虎塘稍下。《一統志》云:「昔漢武自潯陽浮 江射蛟,即此地。」
「香爐」墩面對「大江」,形如香爐。
大磯在縣北五里,屹立江邊。
《鐵屏山》:橫亙江滸百步許,為湖口儒學屏障。
茭石磯在縣北茭石鎮巡司舊址,一名「龍王磯。」東連 西山,北香爐墩,縣治水口關扃也。
柘磯在湖口縣江邊,水勢甚急。明崇禎九年,推官唐 啟泰修路于山下。
老鴉磯在縣南五里,又名「鳳凰磯。」
黃茅潭新洲在縣北江水中。
大使洲在柘磯。明洪武初,大使楊永安聚石以鎮江 干。
按《彭澤縣志》:「大江舊稱潯陽江,上流五十里至黃茅 潭,接湖口縣界,又下流六十里至香口鎮,接東流縣 界。」
駱駝山,在縣西四十里。蹲踞如駱駝,其下有水通大 江。
鏡子山在縣城西北隅。南接西山,北瞰大江,石峰嶙 峋,岸有圓石,其光如鏡。
小孤山,在縣北十里大江之中。
《烽火磯》在小孤山下。
彭浪磯俗訛云「彭郎磯」,在縣北大江之濱。
馬當山,在縣北四十里,橫枕大江。
官湖在府城西三十里,臨大江。春夏之交,江水泛漲, 茭葦合生,不容舟楫。
青山湖在縣太平鄉大江之濱。
庾樓磯在府治後,城外臨江。
鍾子磯在彭澤縣。石尖銳,與鐵爐山排立江濱 龍開河在城西一里許,源發瑞昌縣清湓鄉,東流入 大江。水漲,由大江而遂泛為鶴問湖,便于舟楫,世傳 古有龍開此河。
湓浦港在府城西半里。西通龍開河,北通大江。 濂溪港在縣南十五里。自廬山西流,合龍開河入于 江。
小港:在府城西南七里許。一名「官牌夾。」濱江可以泊 舟。
瀼子港在太平鄉。自浩山出,北經東流香口河入于 江。
峰山磯在縣南三十里,下臨大江,舊有峰山磯鎮。 蛾眉洲在江北岸,水涸,中有一港,細曲如眉。
磨盤洲,在蛾眉洲北。
李公堤在府城後庾樓磯。風濤衝激,逼近城麓。明正 德九年,郡守李從立甃石為堤,建亭其上。今亭圮於 江。
周家湖在新興鄉大江之濱。
仰天池在新興鄉,即大江水也。「支有二江,水漲,一支 西流毛葫洲,一支東流合於江,渺茫罔際。水落則流 於馬當江。」
「郎君石」,在彭澤縣小孤山下東畔江中。
牛腳湖在湖口縣治北二十里,又名牛橋湖。水通大江。
楊港在湖口縣北,通大江。
鏡子湖在彭澤治,下瞰大江。
大嶺山下有石橋,橋下水通大江。
玉波橋在德化縣城西門外,跨湓浦港,水連大江。 按《江南通志》:「大江自湖廣江西而來,遶安慶府城之 東西南三面,東接無為州諸水,又合池州府諸水,過 蕪湖縣,又過太平府,又過江寧府城北,下流至鎮江 府城西北至通州入於海。」
按《宿松縣志》,「大伯澇河在縣東六十里。」
小伯澇河在縣東七十里。二水合張富,達于楊灣,入 于江。
洿池,在縣南六十里,其段三十有六,其水引南湖趨 泊湖,達雷港入于江。
張富池,在縣東八十有五里。其池連楊灣口,其水趨 泊湖,達雷港入于江。
龍南湖在縣南三十里。其水連白荊、棠梨湖、小黃湖, 趨張富達泊湖入于江。
泊鹹湖在縣西南四十里,趨黃梅攝湖口,出九江。 三溪河在縣北六十里。其源出蘄、黃,其派三,匯于隘 口入于江。
按《望江縣志》,「埭溝河在縣北六十里,其水納懷寧連 沙灘,趨石庫達皖口入于江。」
武昌湖,在縣東北三十里。其水受茗山、鳳棲、烏龍匯、 馬頭蘆、薪聯、青草,達于江。
漳湖,在縣東北六十里。其水納白水,受武昌青草,仰 張山、焦城、車門,趨埭溝,內達皖口入于江,外達路灌 口入于江。
白土湖在青草之東。其水受武昌司馬武洲,趨漳湖 達于江。
楊溪河在縣南五里。其水束泊湖,有口曰「潵水口」,趨 任城下六角池,分於長羅直頸水橋北港下段,其段 三十有六,繞縣而下,達雷港入於江。今徙華陽鎮,入 于江而出。
泊湖,在縣西四十里。其水受香山、月山、連龍、南北澇 仰、瀧西、金口諸水,達于急水鎮河,入於江。
鱭湖在縣西四十有五里。其水溯泊湖,趨楊溪入于 江。
大雷池,在縣東三十里。源出宿、松界,東行二百餘里, 經縣南,沿流三十里入于江。
大小豆溪在縣東三十里,界宿松分流,達于慈湖,入 于江。
按《安慶府志》,「大江在城南,自小孤匯潯陽彭蠡而來, 入宿松界,掠望江下泊府西郭,遶南郭,引東郭而下, 趨入池口,帶桐城界而下,趨入無為界。其上二百有 十里,界以海門接荊襄;其下二百有十里,界以郎磯 接金陵,而東達于海。」
石門湖在府城西北二十里,匯張葭港入于江。 冶塘湖在府城西三十里,出皖口入于江。
青河在府城西七十五里。其水出西源山,合潛水而 達于瀼河石牌冶塘,出皖口入于江。
瀼河在府城西七十里。合潛水達長河入于江。 麻塘湖在府城西百里,由石牌達長河入于江。 積石河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俗名馬嘴石河。其水衷 石門湖,達于張葭港,入于江。
井田河在府城西北六十里。由觀音洞口出,合紫霄、 雙城諸水,由練潭達樅陽入於江。
大龍水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大龍山之西。其水出車 津澗,達高橋,匯石門張葭港入于江。
高河在府城北八十里。其河倚高埠接文埠,合黃馬 河諸水達練潭,合於樅陽,入於江。
黃馬河在府城北九十里。其水出潛水,由練潭達樅 陽入於江。
長楓港:在府城東北四十里。其上引蓮湖,其下入于 江。
蓮湖在府城東十二里。其上割江水,其中出長楓,其 下趨梅林,達樅陽,入于江。
長河在府城西,其源有二:「北自皖山經烏石,合吳塘 堰,奔瀉二百餘里;西自司空山經太湖縣,亦奔瀉二 百餘里,會于石牌,合七十五里至皖口下十五里入 于江。」
按《桐城縣志》:「雙河在縣東三十里,河有二,一曰東河, 其水出魯」麻山一曰「西河」,其水出洪濤山,至此合 流,下經孔城、白兔河、獨山湖,達樅陽,入于江。
孔城河在縣東三十里。由雙河下白兔河,達樅陽入 于江。
白兔河,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出獨山湖,達樅陽入于 江。
練潭,在縣南七十里。其西受懷、潛二邑之水,北連白 兔河,南達樅陽入于江。
石塘湖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其湖仰大龍山界段塘湖水溢,合樅陽河入于江。
石溪在縣東九十里。其水出烏金渡,通長河,至樅陽 入于江。
長河,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其水出雙溪渡,達樅陽入 于江。
樅陽河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其西引石塘受練潭, 其北連孔城,其東繞樅陽鎮入于江。
白蕩湖與竹子湖通,又曰「民地。」東北出張家寨,接無 為州,南通羹膾寨,由源子港入于江。
破堽湖在縣東一百三十里。其湖倚𠙶山之阿連竹 子,接五觀達源子港入于江。
源子港:在縣東一百四十里。出老洲,入于江。
按《灊山縣志》:灊水在縣西北二十里,源出灊山,經吳 塘堰合于皖,達懷之石牌入于江。
沙河,在縣東六十里。其水下合黃馬河,至桐之練潭, 達樅陽入于江。
黃泥港在縣西南三十里,界太湖,受熙湖諸水,合灊 水至石牌逢皖口入于江。
按《東流縣志》:「大江在縣西一里,上接彭澤縣界,下接 貴池縣界。」
祝家磯在縣境內。
按《池州府志》:大江在府境內,上接東流,下抵銅陵,南 北以中流為界。江之洲曰「古家,曰鳥落,曰官,曰新,曰 工荷葉,曰武梁。」
黃湓在府城西九十里。源出貴池縣之魯祖山,南流 遶于唐田,注于石龍潭。又會于沙溪,達于黃湓以入 於江。
池口,在府城北五里。古稱「貴口。」又稱口在趙宋止 稱「池口。進五里即杜塢湖。其源有五:一出石埭之櫟 山,至香口;一出古源,由大剡溪口匯櫟水于香口,而 達于七里湖。一出洘溪;一出石嶺,折於龍舒河。一出 東源,經上溪,眾流會於秋浦玉鏡潭,沿洄於殷家匯, 達池口入于江。」
闌江磯在府西六十五里,樊若水造浮橋處,又名「石 壩。」
清溪口在府城北五里。其源有二:一源出府城西南 洘溪,一源出石嶺,與蝦湖峽川交於白洋,匯於江祖 潭,注於上清溪,「沿流與上洛嶺水達于平天湖,湧於 黃沙灘,過齊山湖,激于響水灘,東南出太婆山,歷于 白沙河,繞于東塘湖,合流至下清溪入江。」
牛頭山在舞上三保,瀕大江。五月出鰣魚。
孝娥山在仙姑廟,瀕大江。
按《青陽縣志》:「五溪河發源九華山,一曰縹溪,出飲猿 潭。二曰澗溪,出蓮花峰下。三曰雙溪,出上下華池。四 曰曹溪,出鳳凰嶺。五曰澗溪,出龍池,會于六泉口,經 五溪橋達梅根入江。」
管埠河發源有九:「一自蟹坑,一自葛村;一自水龍山 出錢家橋;一自寨山出芭芒港;一自緣子澗出丁家 橋,會于橫路港。一自橫架石出社橋,經青山橋;一自 大遊山出平田。一自黃蘗嶺谷中出烏潭橋。一自西 坑出王獅橋,會于石堰,經木竹潭,與東河諸水總達 大通河入于江。」
按《銅陵縣志》,大江在縣城西一里,其界上接貴池,下 抵繁昌。江之洲曰「下荷葉,曰橫港,曰曹韓,曰白沙,曰 千斤,曰新湧,曰小蕪,曰錢家,曰丁家磯,曰羊山,曰石 龍。」
河口河在縣南百餘步。其源三:一出天并湖,一出劉 家港,一出周家橋,會茲以入于江。
荻港河在縣北八十里,界抵繁昌。其源三:一出邵家 澗龍洞泉,一出永城埭沸泉,一出寶山泉,會于三港 口,西接鳳心閘,北接黃火河,匯茲以入于江。
夾河在縣西十里。居曹韓、白沙二洲中,引大江。 黃火河,在縣東北六十里。其水襟帶繁昌,至荻港入 江。
鵲頭山,在縣西十里。高聳臨江,宛如鵲頭,與西岸鵲 尾相對。
按《石埭縣志》:「舒溪古名涎溪,源出湘源太平縣舒泉 鄉,與蓋山佘溪、七龍泉、魚龍洞、雍溪諸水合流而東, 派衍四注,過涇縣至蕪湖以入于江。」
管溪在縣西一百七十里。其源出太平鄉,歷山下,東 北流三里至透坑八十里,并合貢溪達貴池,池口入 于江。
按《建德縣志》:「大江在縣城西一里,上接彭澤,下接貴 池洲,曰蓮花,曰閣牌,曰白沙,曰鴈落,曰七團,曰鬼頸, 曰雀料,曰大新。」
江口河在縣城西一里。其源四:一出鄱陽北坑,一出 九鳳山,一出馬坑,交于清潭,播于百步灘,納西參港, 渚於官地,歷堯城渡;一出茹蘭溪,合蘇家溝,會視田 灣,經柵頭匯石印洞下引道由查冊溝,逕蒼埠小石 潭,達過路灘,落於青泥灣,溢於仙人湖、團湖,至此河 入于江香口河在縣城南六十里,其源二:一出彭澤山林港, 一出陳蒼源,交于三汊,激于麻姑,遶于查池,至茲河 入于江。
按《合肥縣志》,「茅埠河,去縣城一百一十里,東流歸含 山河,入于江。」
按《廬江縣志》:「高子河在縣治西南四十五里,接曹河 水,至白兔河孔城、樅陽入于江。」
羅昌河:在縣治南五十里。水出大凹諸山,南流從袁 子港入于江。
白湖在治東北三十里,其東有姥山,入水中,周連百 餘里,一方巨浸也。水出史家口,西河注于江。
巢湖在治北七十餘里。出巢縣河,由裕溪入江。 繡溪在治西十五里。水出郎家諸山,遶城而下,會南 東二河入沙湖,匯黃陂湖東入大江。
按《無為州志》:「大江自安慶來,西南過州城,東南 蟂磯山去城東一百一十五里,地近周興鄉。《五圖》獨 立大江邊,上有靈澤廟。」
奧龍河去州東一百二十里。東接大江,下通樸樹河, 經裕溪河,復出江。
三溪河去州東南十里入江。
直皂河去州東南十里入江。
泥汊河去州東南五十里。源出廬江黃陂湖,流入江。 夾江河,去州東南六十里,自大江入,下通泥汊河,復 出江。
運河去州東北四十里,合馬腸河入江。
裕溪口,去州東北一百二十里,入江。
馬腸河去州東北六十里,入江。
裡河去州西一十里。源出青檀山,入江。
永安河去州西四十里。源出白石山,入江。
石灰河去州南一百三十里。水自崑山竹絲湖流出 大江。
按《蕪湖縣志》,「大江在縣西五里。」
中江,《後漢書郡國志》云:「蕪湖中江在西。」
石硊河在縣南三十五里。源出石硊山,過石硊市,合 櫓港河注于大江。
蕪湖水,在縣城西南八十里。源出丹陽湖,西北流入 江。
蟂磯在縣西南七里大江漘高十丈,周九畝七分。按 《稗雅》:「蟂,老蛟也。」今磯南有石穴,廣一丈,深叵測,為蟂 所居,昔時常出害人。《圖經》云:寧淵觀舊在其上。觀本 唐水心禪院,歲久廢為羽林菴。明建靈澤夫人祠。世 傳吳孫權妹蜀先主妃歸省其母,回蜀至江上,聞先 主殂,哀殞,葬此山。又云:即龍女祠,禱風濤者不𤕤。祠 築自驛磯,後江水衝塌無存。成化間,邑令陳源鼎建 于今所。
驛磯山在縣西北八里。南宋時,設館驛、立市肆于此, 故名。山址濱江。江滸有「清風樓」,建自明御史,邑人黃 讓、大學士丘濬《記》之。樓突兀險峻,為棲僧之舍。俯視 樹穠藤護,寒翠撲面。遐矚清敞,則煙黛浮空,泬寥無 際,惟見江光雲影,漁舠來往耳。
磧磯山,在縣西北十五里。陳周文育襲彭城,徐嗣徽 引齊人渡江,㨿蕪湖,列艦于青墩,至磧磯,以斷文育 歸路,即此。一名「七磯。」
赭山,在縣西北五里。高三十丈,周九里。《江南地理志》 云:「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陽,諺呼為小九華。」此山右控 大江,望舳艫雲連,水天碧徹,諸峰遠近呈影如屏,幛 然宴遊勝境也。
按《太平府志》,大江在府城西,即揚子江也。又西則曰 西江,又名夾江。
姑熟溪在府城南,合丹陽東南來之餘水及諸港來 會,過寶積山入江。按《江源記》:「姑浦口南岸立津,以譏 行旅。」姑浦有港,舊經郡城中。宋建炎始新築城,限溪 流于城外,西入大江。
采石新河在府城北化洽鄉采石鎮西,牛渚磯東。《水 經》云:「鎮市牛渚磯,屹然立江流之衝,水勢湍急,大為 舟楫之害。」宋熙寧三年,開新河于磯後,南接夾河,西 北達大江,舟行遂獲安濟。
大信河在府城西南延福鄉。河水南自蕪湖白岸湖 分派,北行過梅塘、何墓山之間,西行過馬鞍山,又西 過大信下鎮,會龍山港入江。
匾檐河在府城西新城垾,即古檐河、大信河分派入 江者。
金柱山在郡治西三里三江口。鮑、劉沙、宣、歙諸水經 姑溪入江,奔瀉於此。
采石山在郡治西北化洽鄉,去城二十里。西臨揚子 大江。
牛渚磯在采石山下。江漘有石柱,高丈許,突兀峭壁 間,舊傳金牛出此,故名。孫吳東晉每宿重兵其地。磯 上有江山好處,蛾眉、燃犀、問月、遙望半山諸亭。 九井山,在郡治南延福鄉。山有九井,舊傳桓溫所鑿。 《元和志》:「殷仲文九月九日從溫登九井,即此。」今五井已竭,四井通大江。
天門山在郡西南三十里,與和州西梁山夾大江對 峙,如門闕臥江中,遠望如橫黛。《春秋》楚獲吳艅艎于 此。
慈湖市在郡城北四十五里,慈湖六都。
褐山:在郡治西南四十里。下臨大江。
白壁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化洽鄉。濱江。
馬鞍山在府城北,近慈烏港口。濱江。
望夫山一名棗子磯,在府城西北化洽鄉。高一百丈, 周二十里。《寰宇記》云:「昔有人往楚,累歲不歸,其妻登 此山望之,久乃化為石。」
慈姥山一名鼓吹山。在府城北四十里和尚港,為梁 昭明太子讀書處。山產圓竹,聲中音律,可為簫管。積 石俯江,岸壁峻絕,風濤洶湧,估舟嘗依此以避之。 按《和州志》:「橫江在州東北,旁有小河通江。」
至馬河俗呼「芝麻河」,在州東北四十里,濱江。
穴子河在州城東北五十里。濱江。
姥下河在州城南三十里,歷湖經黃梁橋,下接大江。 新河由縣河西派,引流開勝橋而南,鑿城濠環流城 下,周圍四繞,流入大江。
歷陽湖在州治西,周百餘里。一名「麻湖」,亦名「姥湖。」湖 之所泄,曰「姥下河」,入于江。
灃湖在州西十五里。受麻湖水,至當利驛港入江。 烏江渡在州東北四十里,即亭長艤舟待項羽處。 西梁山在州南六十里,俯瞰大江,與江南博望山對 峙如門,亦謂之「天門山。」
按《繁昌縣志》,鵲江在縣北境,遶出蕪湖。蓋自銅陵鵲 頭山為鵲頭,至三山為鵲尾,故江曰鵲江,岸曰鵲岸, 繁昌邑諸水皆注之。
鵲起磯舊名返秦,俗呼板子磯。萬曆間,邑令鄧一儒 以濱于鵲江,易今名。在邑北五十里春穀鄉。大陽山 脈盡此奔流,三面環抱,為大江上下要害之區。 戰鳥圻在邑西四十里延載鄉。一曰孤圻,一曰屬圻, 一曰靈山墩。《寰宇記》云:「桓溫城赭圻,常懼掩襲,聞下 流山鳥噪,一時驚潰,故名。」墩舊在江中,與靈山寺對。 宋嘉祐時徙江岸,去故址百餘步。
黃石磯在縣西北大江邊。磯多黃土巨石,故名。 浮鳩磯,在縣東北三十里。老山脈出江中者,在三山 上,今名「龍王磯。」下有湫,江月映水,波不能混,惟中秋 之夜為然。
荻港,在縣西南四十里。此水與赭圻城相屬,西對無 為州,乃江流險要處。
新生洲在縣北四十里夾江之西。一名楊家沙。 鳳凰山在縣西五十里春穀鄉。上有巨石空中,昔傳 鳳巢其內,刊「鳳穴」字。又有鳳臺、鳳池遺址,故因以名。 山下為荻港鎮,嵯峨怪石,秀出林表,與青山鵲起,鼎 峙江皋。北麓為珠金沙,賈似道敗兵奔還地。
三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一老子,二方丈,三秦望,連峰 秀出,卓如文筆,巉然亂石攲江中者,三山磯也。 按《江寧府志》:「大江發源岷山,合湘漢豫章諸水,繞郡 城之西南,經西北過鎮江,東流入海。」隸府境者,江之 南,上自慈姥浦,下至下蜀港。江北,上自浮沙口,下至 東溝,南二百里而遙,北不及二百里,即《禹貢》所謂中 江,亦名揚子江,又名宣化江。江之支流旁出,其大者 曰「河」,小者曰港、曰溝,曰渡,石激水曰「磯」,水中可居處 曰「洲」,兩水之間曰「夾」,縈迴者曰「套」,水所注曰「浦。」昔時 江泊石頭,後漸徙而北,今又漸南。長老相傳,「南岸民 居,今當在北岸,然尚去石頭十餘里也。」以此知陵谷 變遷,典籍難據,茲特志其可知者。
慈姥浦在城西南慈姥山下,與太平、當塗縣接。舊《志》 云:「慈姥港洩慈湖以東水,入於江。」近港又有慈姥磯, 今曰和尚港。東下為鐮刀灣,又東為烈山。《乾道志》云: 「吳舊津所也。四面峭絕,下瞰大江,商旅泊舟於此以 避風。」
山之下洲為烈山洲,港曰烈山港。伏滔《北征賦》謂之 栗洲,以山形似栗,因名。又謂之溧洲。《世說》云:「桓宣武 在南洲,與會稽王會于溧洲,有磯突出于湍間,名曰 亂石磯。」洲之東北,是為白鷺洲。《丹陽記》云:「白鷺洲在 縣西三里,大江中,多聚白鷺,因名。」據今西關中街水 環遶處,當為白鷺洲,此特蒙其名耳,非李白所詠也。 犢兒磯在南岸,合板橋浦、新林浦一流,吐納大江。自 大勝河以東,有水數曲,達于秣陵,曰響水溝、燈盞溝、 上新河,次曰中新河,次曰下新河。明朝所開,皆瀕江 要地。江北一帶稱險要者,曰芝蔴河,曰穴子河,曰王 家套,曰八字溝,皆列墩瞭望。又有長洲、白沙洲、梅子 洲、句容洲、秀才洲、火藥洲,皆江浦境。自下新河而東, 分為三股,一引石城橋,一引江東橋,一自草鞋夾以 達於江,名曰「三汊河。」夾之外為道士洲,上有屯駐處, 曰「江心營。」近南為護國洲、中口洲。自道士洲直抵北 岸,為浦子口。左右二水環抱縈迴,名東西溝。自東溝 而下以達於瓜埠。濱江之地以洲名者,曰攔江洲、工部洲、官洲、老洲、柳洲、趙家洲、匾檐洲。洲之東曰匾檐 河,其北曰滁河,沿瓜埠鎮東南流以達於江。江之名 曰「宣化漾」,有洲亦名「新洲。」自是而下為石帆山,山屹 立中流,如揚帆然,故名。又數里為西溝,近黃天蕩者 為東溝,二水自江出,皆折而西,與儀真縣接,六合江 境盡于此焉。自中口洲而下,有山踞江而出者,曰焦 家嘴。又其下為觀音山,水曰觀音港。有石臨瞰江水, 形如飛燕,名曰「燕子磯。」丹巖翠壁,遠望如畫,江山勝 處也。磯上有漢壽亭、侯關羽廟、觀音閣、俯江亭、大觀 亭、水雲亭,多名賢題詠。由弘濟寺歷濤山、唐家渡、袁 家河、東陽港,遂接黃天蕩。中有洲,屬上元,其上為草 場。自龍潭而東,洲渚限隔,有斜臈洲、太子洲。洲之外 有老鴉夾,又東為天寧洲,皆句容界。其諸水分流,有 曰白家溝、楊家港、雙溝港、羅四港,而邪溝尤為津要。 自此而下,遂與鎮江接。江之中可紀者若此。
陰山在江寧縣西南一十二里,下臨大江。晉王導至 此,山神見夢於道,事聞於上,為立廟,故名。
石頭山在城西二里,環七里一百步,即楚金陵邑。吳 晉時,江在石頭下,為險要必爭之地。上築城,嘗以心 腹大臣守之,南北戰伐,咸據此為勝負。明初,都城皆 據岡壟之脊,下有龍洞,又名「桃源洞。」後有駐馬坡,諸 葛亮嘗駐此以觀形勢。
幕府山在府城西北二十里。周迴三十里,高七十丈。 王導從元帝渡江,建幕府於此,故名。壟多石,居人鍛 以為灰,又名「石灰山。」北濱大江,東與直瀆諸山接,為 建業門戶。
秦淮自通濟水門入城,與城壕合,又與青溪合,自三 山水門沿石城西北流以達於江。
楊吳城壕,楊溥城金陵時所開。自北門橋東流,歷珍 珠橋,折而南,截於通濟城支流,與秦淮合。又自通濟 門外納重驛、澗子諸橋水,遂從西北至三山門,復與 秦淮合,以達於江。
新開河,宋元鑿,自三山橋歷石城橋、定淮諸門,由草 鞋夾以達於江。
元運道在陰山下。至元間以通糧運,由大成港入江。 穩船湖在金川門外,明初開,引江水,瀦以泊舟。 瑣石溪在東南四十八里,源發白石巖,經攝湖六十 餘里,達於大江。
落星山在板橋市,下臨大江。山下有岡,即王僧辯、陳 霸先連營以扼侯景處。
烈山:在西南七十里。四面峭絕,下臨大江,風濤洶湧, 商旅嘗泊舟依山以避之。
「下三山」在江寧鎮東。三峰拱峙,大江從西來,勢如建 瓴,而此山突出當其衝。
上新河在江東門外,由大江至江東門壩上,為商賈 百貨所聚。
新河在江東門外,一名「中新河」,又名「直江口。」流通大 江,官舟馬快船所泊處。
《古新河》一名「新開河」,在白鷺洲西南入大江。
大城港今名「大勝關」,納大江東流,又東有瓦屑壩,其 東南會聚寶門城壕,納重譯橋、落馬澗諸水,西南北 與秦淮合。又北為三汊河,至龍江關外入江。
板橋浦在縣南二十里。闊三丈,深一丈,下入大江。 按《句容縣志》,「古漕河在縣北七十里,西入江。」
龍潭在縣北八十里,臨大江。今設巡檢司。
按《溧陽縣志》,中江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相傳古三江 之一。桑欽《水經》云:「中江出蕪湖縣西南,東至陽羨入 海。」
按《溧水縣志》,「臙脂河,在縣西十里。明初定鼎金陵,欲 通蘇浙糧運,乃命崇山侯李新焚石鑿河,引石臼湖 水,會秦淮以入于江。」
按《江浦縣志》:「大江在縣治東三里,上曰揚子江,抵浦 子口曰宣化江,其中流為鰻」洲與江寧連界。 三汊河在治北三十里,滁河與黃山水合流于此,經 六合瓜步口入江。
浦子口河在縣東二十里。源出定山「卓錫、珍珠」二泉, 由浦子口城西入江。
新開河在縣東二十里。自三汊河由六合出瓜步口 入江。
穴子河南四十里白馬鄉界。南自大江通芝麻河、石 蹟橋河水合流至西江口入江。
八字溝渡在縣東八里,濱江。
按《六合縣志》,「大江自唐家渡至瓜步東溝一帶,皆屬 縣境,巡哨江界。」
平山,在縣西六十里。立《江滸》渢渢大觀也。
晉王山在縣西南六十里。沿江蜿蜒。
按《揚州府志》:揚子江在郡東南,水發于岷山下三峽, 經九江數千里,曲折匯衍而下。過金陵,由瓜步下小 帆山,逕儀真境,東下與鎮江分界。東北趨江都,出泰 興界,入江寧鄉,為如皋縣境。東過天生港,至通州入 海。《禹貢》「江漢朝宗于海。」通州蓋朝宗處也。其地澇則容水,旱則引潮,沿江之田,凶歲無憂。然漲沒不常,沙 「橫水急,為隄岸之害。」
滁河在縣西南。自廬州府梁縣發源,經滁、和界,會五 十四流入縣境,東南三十餘里至瓜步入江。
邗溝「周敬王三十四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時夫差 欲霸中國,乃築城廣陵,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 末口,謂之邗溝。」漢吳王濞煮海為利,復開邗溝,自茱 茰灣下抵海陵倉及如皋磻谿,以通鹽艘。隋煬帝幸 江都,命尚書左丞皇甫議,發淮南諸州兵丁十餘萬, 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渠廣四十步,旁植以樹。 「蓋前此揚州西北自末口達六合入江,東北自射陽 湖入淮,至是始自楊子達六合,自山陽瀆入淮矣。」 按《儀真縣志》,揚子江,按江水出于岷山,經東陵內方, 至于大別而與漢合,東匯澤為彭蠡,東馳千里而朝 宗於海,此江之正派也。其在揚子者,西自黃天蕩西 牛步沙,由瓜步小帆山達於縣境,橫亙百餘里,與京 口分界,迤東北入海,所謂「揚子江」也。
瓜步山在縣西七十里七都,高三十丈,周七里,狀如 瓜。在瓜步鎮南,臨江峭絕。後魏主燾南侵,起行宮于 此。諸軍同曰:「皆臨江」,即其地也。《南兗州記》曰:「瓜步山, 南臨江中,濤水自海入江,衝激六百里,至此岸側,其 勢少衰。」
瓜步渡在縣西六十里。
小帆山在縣西五十里七都,高九丈,廣半里,距瓜步 東,矗起大江中。山無草木,石白若礬,俗呼礬山。上有 落帆將軍廟。《寰宇記》曰:「小帆山,即小石山也。」又名石 帆堆。舊《志》云:山北有出佛洞。唐會昌中,汰浮屠,教藏 僧神建肉身于此。山之東即黃天蕩,江流至此,甚險, 舟人遇之,競乞靈焉。
赤岸山在縣西三十里七都,高十二丈,周四里。其山 臨江,土色皆赤。羅含詩:「赤岸若朝霞」,王維《送封太守》 詩:「風攢赤岸村」是也。
青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七都,高三十丈,周一十三 里。其南臨江,山色常青,因以名焉。
五馬渡在縣西二十里。舊《志》云:「晉五馬南渡于此。」 白沙洲在縣城外,濱江,地多白沙,故名。
新洲在縣東南五里江中。
天寧洲在縣南十里江中,今與南岸相連。
北新洲與北岸相聯。新洲之北,又長一洲,故名 沙漫洲,與北新洲相聯,又以形似紗帽,曰紗帽洲。 揚子津在儀真縣東。李白詩「揮策揚子津。」又曰「漢水 東連揚子津」是也。
按《泰興縣志》,「大江距縣二十里許,故泰興三面皆洪 濤也。」
按《如皋縣志》,「揚子江自西南出泰興界,入江寧鄉,即 為縣境。東過天生港,入通州界。」
按《靖江縣志》:「大江舊旋繞四週,今西北壤接如皋、泰 興,惟東南一面汪洋莫測。顧岷源萬里,會九江注安 慶,東折而環絡金陵,復東過孟瀆下而靖以一泥丸 障之。則江之與靖相為雄觀,豈其有極?而江之入洲, 洲有七十二港,諸港相距,河以通之,中皆分段引水 以資灌溉,形如碁置。近古井田團河之利,蓋與靖相」 終始云。
孤山《一統志》屬泰興。是時靖未立縣故也,屹峙江中, 欲登山者必方舟而渡。厥後江勢徙北,山趾徙南,至 明弘治元年登岸。今則山北俱膏壤。山距邑可十里, 周遭可三里,形如狻猊。
瀾港:在城西南。北達泰興,南通大江。
蘇家港:在城東南。北通泰興,南通巽河入江。
夏仕港北通如皋,南通天生港,入江。
柏家港即流汊港。北通泰興,南通大江。
石碇港,《孤山碇》在焉。北通泰興,南通大江。
廟樹港:北通泰興,南通大江。
水洞港今改為集福河,北通泰興,南通大江。
蔡家港北通泰興,南通大江。
朱束港北通泰興,南通大江。
繆宗港北通泰興,南通大江。
《戒袽堤》,長可百餘丈,在瀾港橫大江中。
大岸馬頭在邑南瀾港渡處,其通江大堤,俗呼大岸。 按《常州府志》:「大江在府城北五十里,西接丹陽,東抵 江陰,西北入泰興界。」
按《武進縣志》,郡城之水,自京口引江水東流,經丹陽 呂城至張店鋪,始入毘陵界,四十里至郡城西。 申港在大寧鄉,南枕網頭河,直北入江。舊志云:「春申 君開浦置田,故名。」
剩銀河南通得勝新河,北流十八里入江。洪武二十 五年疏鑿,臨江置閘。
網頭河在縣北永豐西鄉,流入大江。
桃花港南通網頭河,北抵江陰入江。
「橫山」,以橫踞於江,故名。在孟河東,俯瞰大江。
巴斗山在江中孟瀆河西孟瀆河即古孟瀆,在縣西三十里,南自奔牛萬緣橋 分流六十里入揚子江。
「小河」,孟瀆《入江》支流也,今塞。
得勝新河舊名「烈塘」,在城西十八里,南枕運河,其北 即剩銀河,亙四十三里,入揚子江。
永安河在城南。自無錫縣運河東北至三山港,經紫 溝河入揚子江。
按《鎮江府志》:揚子江一名京江,東注大海,北距廣陵。 《三國志》:魏文帝將東征,出廣陵,臨大江,見波濤洶湧, 不敢渡,嘆曰:「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魏雖有武騎千群, 無所用之。」遂于馬上賦詩:「誰云江水廣,可以一葦航。」 《類集》云:水至金山分為三。《水記》云:「揚子江,南泠水 第一。」又李德裕使取金山中泠泉水。蔡祜《竹憲雜記》: 石排山北,謂之北江最深處,釣者云「深三十餘丈。」 京口港在城西北江口。
甘露港通大江,宋轉般倉在此。
金山,在郡城西七里大江中。
焦山在郡城東九里大江中,與金山並峙。
玉山在城西江口,舊無玉山之名,以與金銀二山鼎 列,故曰「玉山。」
石公山:在城北九里,瀕江,為焦山過脈。
善才石在金山東麓水中,一名「鶻石」,俗名猢猻石。 盤陀石近善才石。東坡嘗至其上,有詩云:「中泠南畔 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京口在府城西北。
胡豆洲在府西北京口。梁羊鶤誅侯景處。
貴洲:在府西北京口。
按《江陰縣志》,「揚子江在縣北,相去二里許,闊漫四十 餘里,源出于岷山。」《漢地理志註》曰:「岷江為大江,至九 江為中江,至徐陵為北江」,今之潤州京江,《禹貢》北江 也。揚子蓋江之別名,貫徐州廣陵,西接武進,達京口, 其流同,宜並稱北江。直北越馬馱,抵通泰諸州,東連 常熟,又東流入海。中有孤山、段山、巫山、石釘、三角等 沙,江潮一日夜再至,呼吸萬里,吐納百川,旁灌諸港。 昔人稱大江,謂作「限于華裔,壯天地之險界」,信矣。 君山在澄江門外二里,舊名瞰江山,以春申君,故易 今名。隆起平疇,橫枕大江。邑中諸峰,四面環拱。北瞰 維揚,南挹姑蘇,東窺海虞,西盼京口,一方之大觀,列 郡之雄勝也。
黃田港在君山西南。自磨盤墩側引長河北貫城中, 出黃田閘入江。
鰣魚港在君山東引東轉河,北入江。
趙婆港在黃山東,又名「黃山港」,導橫河北入江。 白沙港在蕭山東,分橫河北入江。
石牌港在石牌山。東分橫河,北入江。
石頭港自定山南三河口導長河而東北折經橫河 中鎮山東入江。
雷溝在石頭港東五里。分橫河入江。
陳溝去雷溝二里,分橫河入江。
蔡港在白龍山北。自白唐橋西引長河北至思莊,折 而西,又北折經橫河入江。
范港在蔡港東三里。自谷瀆港北入于江。
谷瀆港在縣東六十四里。自北角引長河,北經橫河 入江。
令節港分谷瀆港水東北入江。
鄭經河:由陳家橋南分流轉西二里許,折而北三里 許,合黃田港入江。
流皮港在縣西二十里,西南接申港,而東北入于江。 新溝在縣西二十二里。自三山石堰北行三十五里 入江。
蘆埠港在縣西四十五里。自武進順塘河鄭瀆北行 二十五里入江。
立埭河在利港西五里,自武進縣界東北入江。 「利大河」自武進縣界北行與立埭河接入江。
新涇在峹村西南三里。由崇溝合夏港達于江。 大石山、小石山,在縣東北六里,下臨江湍,俗呼為「大 石灣」、「小石灣」兩灣皆小石離立,有紫赤文,驚濤飛灑, 漱嚙其下。突如橋,窈如洞,奇險清絕,為邑人遊覽之 勝。
真山在縣東北十五里。梁武帝時,有女子修道得仙, 建至真觀,因名,又名石筏山。山下有石牌懸江中,又 名石牌山。江邊有大石,方丈五尺,可坐數十人,曰「天 臺。」
浮山在縣東北揚子江中。又名巫山,為江海門戶。 段山在縣東北七十里大江中,與揚舍城相望。 按《通州志》:「揚子江,南距州治十五里,東距州治百二 十里」,至料角嘴,即大海矣。《禹貢》曰:「江漢朝宗于海。」通 州蓋朝宗處也。
布洲在通州南四十里。有東布洲、西布洲,皆大江沙 漲所成。相傳有布機流沙上,故名
江部彙考五
编辑陶唐氏
帝堯時舜居攝望祭江瀆
编辑按:《書經虞書舜典》:「望于山川。」〈傳〉《九州》名山大川,五嶽 四瀆之屬,皆一時望祭之。
周
编辑周制,祭江之禮視諸侯。
按:《禮記王制》:「天子祭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 諸侯。」
秦
编辑始皇二十八年渡江沉璧定祀江于蜀
编辑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浮江至湘山祠。」
按《封禪書》,「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
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自華以西,名川曰「江水」,祠蜀春 秋泮涸,禱賽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幣各 異。
按:《括地志》,「江瀆祠在益州成都縣南八里,秦并天下, 江水祠蜀」
漢
编辑武帝元封五年南巡狩禮祠江瀆
编辑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郊祀志》,上「巡南郡,至江 陵而東浮江,自潯陽出樅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川。」
宣帝神爵元年詔祀江瀆
编辑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郊祀志》,昭帝即位,富于 春秋,未嘗親巡祭云。至神爵元年,制詔太常:「夫江海, 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 以四時祠江海雒水,祈為天下豐年焉。」自是五嶽四 瀆皆有常禮。江于江都,使者持節侍祠,歲四祠。
晉
编辑元帝建武元年定以孟春仲冬祀江瀆
编辑按:《晉書元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禮儀志》。「建武元年, 令郡國有五嶽者,置宰祝二人,及有四瀆若海應祠 者,皆以孟春仲冬祠之。」
隋
编辑文帝開皇十四年詔立江瀆祠
编辑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禮儀志》,開皇十四年閏 七月,「詔四瀆祠並取側近巫一人,主知灑掃,並命多 蒔松柏。」
唐
编辑元宗開元十四年定祭江瀆于益州
编辑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禮樂志》:「五嶽、四瀆各以 五郊迎氣日祭之,祭江于益州。」
天寶六載封江瀆為公
编辑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本紀》,天寶六載 正月詔「五嶽既已封王,四瀆當陞公位。」封江瀆為廣 源公。
按《冊府元龜》六載,「正月戊子,親祀南郊,遂祀皇地祇。」 詔封江瀆為廣源公,仍令所司擇日差使告祭。 天寶八載,遣使祭江瀆。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寶八載九 月,命蜀郡長史鮮于仲通祭江瀆。」
天寶十載,遣使祭江瀆。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寶十載正 月「丁未,封四海為王,二月己亥,遣宗正少卿李澣祭 江瀆。」廣源公取「三月十七日庚子致祭。」
宋
编辑太祖乾德六年定祭江瀆于成都府
编辑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乾德六年七月十 日。復南嶽四瀆常祭。
按《圖書編》,宋初尚緣舊制,祭止四嶽。乾德六年,有司 言,「江瀆顯德五年敕祭于揚州揚子江口,今請復祭 于成都府。」
太宗淳化二年二月定江瀆祀典八月禮官請祭江瀆於成都府
编辑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淳化二年,祕書監 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嶽鎮海瀆。自兵 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間,雖 奉詔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于所 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其後立夏日祀江瀆於成 都府。
按:《玉海》,淳化二年八月十三日,禮官言,「顯德中祭江 瀆于揚,請如故事祭於益。」
仁宗景祐四年六月乙亥杭州江潮壞隄遣使致祭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编辑康定元年詔封江瀆為王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康定元年,詔封江 瀆為廣源王。
金
编辑世宗大定四年六月定以立夏日望祭江瀆
编辑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四年六月庚午,初定祭五嶽 四瀆禮。按《禮志》,大定四年,禮官言,「嶽鎮海瀆當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詔依典禮,以四立土王日,就本廟 致祭,其在他界者遙祀,立夏望祭南瀆、大江於萊州, 其封爵仍唐宋之舊。
韋宗明昌 年封江為會源王
编辑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明昌間從沂山道 士楊道全請,封江為會源王,每歲遣使奉御署祝版, 奩薌乘驛詣所在,率郡邑長貳官行事。」
元
编辑世祖中統二年分江瀆為西道遣使致祭
编辑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二年秋七月乙丑,遣使祀嶽 瀆按《祭祀志》,「嶽鎮海瀆代祀自中統二年始,凡十 有九處,分五道,以江瀆為西道,遣使二人,出璽書給 驛以行。」
至元三年遣使祭江瀆
编辑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三年秋七月甲午。遣使祭五 嶽四瀆。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嶽鎮 海瀆之制,立夏日遙祭大江于萊州界,祀官以所在 守土官為之。既有江南,乃罷遙祭。」
至元二十八年二月。加封江瀆為廣源順濟王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八年二月丁酉。詔加嶽 瀆四海封號。各遣官詣祠祭告按《祭祀志》。二十八 年春二月。加封江瀆為廣源順濟王。
泰定帝泰定三年加封廬陵江神
编辑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三年十一月,加封廬陵江 神曰「顯應。」
明
编辑太祖洪武三年詔去江瀆封號
编辑按《明會典》:「洪武三年,正嶽鎮海瀆、城隍諸神號」 按《春明夢餘錄》:「三年夏六月,始正嶽鎮海瀆及各城 隍等稱號。江瀆稱南瀆大江之神。」
穆宗隆慶三年遣使祭江瀆
编辑按:《續文獻通考》:「隆慶三年八月,以洪水為患,命巡撫 鳳陽等處侍郎趙孔昭祭大江大淮之神。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