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十一卷目錄
永平府部彙考七
永平府風俗考
永平府祠廟考
永平府驛遞考
職方典第六十一卷
永平府部彙考七
编辑永平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士農工商
「士,在前輩雖習記誦、博功名,而心理道者少,然多醇謹。經書,務在講貫,子史亦多涉獵。自嘉靖中,率記誦時文,置子史不問,而邀榮施足矣。」 今南宮正文體,求實學,間有淳謹重名節者。農北平延袤偪仄,山水糾紛,其田無幾可耕,且多沙磧。灤樂獨稱平沃,民亦明農。農力之勤惰不同,而耕治之法亦異。撫、邑以西耕尚小壟,以東尚大壟。大壟植苗恆於脊,不至埋沒耳。凡地附郭價高,為人競置之也。遠者價甚薄,率棄而荒蕪,近力農者稍多矣。然不知習水利,旱潦悉聽之天平歲惟為下農,豐稔不知積蓄,故貴賤不得其平。稍饑饉則流亡。至歲平,招之復業,其俗之不改如故,如南方鉅富鮮矣。
工在籍謂之匠考。額府屬役,曰銀,曰鐵,曰鑄鐵,曰錫,曰釘鉸,曰穿甲,曰木,曰桶,曰磚,曰石,曰黑窯,曰氈,曰熟皮,曰染,曰烏墨,曰搭綵,曰絮,曰雙線,曰簆,曰冠帶,曰旋,曰枰。有在京住座,有遵化鐵廠之輪班長工,今罷。凡逃移者多,亦有種地戶代當者,有為商賈者。統《會典》,府匠三百四十名,徵銀百五十兩。工部四司料銀,則實居肆者寡矣。蓋地鮮物產而工藝寡,即以工名亦不稱精巧。其「器制昔堅厚而今纎脆,昔閎距而今狡小,昔密緻而今苦惡」 ,豈惟觀工亦可觀世。然無淫巧猶昔,又可以觀俗矣。
商。郡非四通而習質朴,不尚奇貨,惟布帛裘楮常用物耳。明弘正前,有大賈販吳綺淮鹽,起家至巨萬,後則亡。今行貨僅自臨清轉至,尚不能盡售。古稱「賈廉為上」 ,茲競秋毫,欺以濫惡,動則指天誓日而與駔儈伍,實下盜一等耳。又其貨有稅,其鋪有行,行者應官取用,曷嘗不給其價而苦之甚。怨詈如仇,畏避如劫,行,何嘗不應官,官則有煩言為以贗物而索高價,深惡切忌之,上下情背。何以故?則牙役為之嫁耳。至屠沽餅師輩,皆苦行,與賈等,而賈富者出資謂「財主」 ,能者出力謂「夥計。」 未有財主完出而完歸,夥計善始而善終者也。有司之征,法紀尚存,故《山海關》不甚低昂焉。
冠婚喪祭
冠古二十而冠,童髫惟束髮總角耳。今俗童輒戴帽,是童而冠又何加焉?士人貧賤,身無完衣,冠履極敞,不肯露跣,此有古風焉。
婚。古六禮不備,則貞女不行。今郡巨室雖不能盡合,而亦不至於甚戾,他則未免於論財。女於男家納徵時講壓盤,請期時索聘禮。男於女家責備奩物,往往因之失好。若廢納吉而合婚,廢親迎而下親,此尤惑於藝術,即士夫亦多蹈焉者。至於指腹割襟,固為非禮,而乘重喪以嫁娶,實為敗倫傷化之尤也。《灤志》云:「男家初託請達者通媒,女家即盛設卓面酒饌,三湯五割,連翁請赴席,歌妓舞唱,盡日歡娛。男家回席亦然,爭相奢侈為榮,又不在問名徵幣之限。」 及親成生子,女甫一二歲間,信巫覡尼媼之徒,具齋供酒果,送寺拜僧為師,復請親識同往,男女混雜,盡日作樂。有即此而議親僧媼為之媒妁,俱宜痛禁,今亦稍變。但下戶貧賤,女尚祝髮,聘財既領,即歸夫家,謂之「童養。」 則不待父母之命,未笄冠而野合矣。此則乾茅就火,不爇而然,習俗久矣,男女彼惡知哉?
《喪禮》,士夫通行家禮者僅有,然而雜以佛事者多焉。若齊民,則一以佛為事矣。其作樂宴賓,縉紳家亦有之。不然,人以為薄親簡賓,俗見之訛也久矣。在禮,成服殯斂,俱以日之三數計,而今每言七日。在禮,初終而復,不過家庭。今三日則齎楮鏹於城隍神廟,五七日於東嶽神廟,曰「資冥費」 ,親屬偕往,漸於佛說深矣。五服親屬,俱責喪主以備服,謂之「成服。」 此於各服其服以入之禮不講也。若賻所以助今受,必計多寡,裂縞素以報之。倘不稱,而賻客有形於爭者矣。當親臥
病士大夫家延醫服藥,鄉邑小民惟用師巫邪術以聽命於天。待葬不求風水,不尚封樹,反虆梩而掩之,惟一抔而事襄矣。有一二故家,雖不酷信風水,而尚惑陰陽,以歲月不利,姑殯於寺廟以待吉,久則多不能葬焉。又雖世祿家,而樹封碑者寡,其士夫非膴仕而有志銘者,乃百之一二,此過於樸略也。
《祭禮》。按:士庶之祭,內之重於先,外之重於社。若品官家廟,今制未定。嘗倣《家禮》為祠堂,如今制祭四代庶人當從制及祖,依古薦於寢可也。北方世爵及縉紳崛起家,搆第以居,有堂室、有房寢,壯麗,獨未見立家廟,其薦祭之儀亦簡。士夫之裔尤知作主,而貧者多共一扁,書「始祖」 ,不論應祀者,幾以神像置中,而家神則配之,貧甚則以楮書諱,甚至諱楮亦無矣。舉祭在《禮》,「上香者,焫蕭之義,求神於陽也。酹酒者,灌地之義,求神於陰也。」 乃奠酒以致享,禮畢而焚帛,無帛則以楮代之,非祭義所當知乎?今大都上香後即焚楮,焚楮後方酹酒,不奠即拜而禮畢矣。然俗重墓祭,每清明于塚上增土備牲,楮為奠。七月中元,惟奠牲楮。十月朔則益以冥衣。邀親眾享奠品于墦間。其新塚遇三祭時,每具服哭臨三日服除乃已。士夫及齊民皆然。雖不合禮,亦報本孝敬之厚道也。祭社具于左,但家祭、除夕、元旦祀天地日月,而商旅之賽於家,亦曰「焚天地日月楮。」 不知庶人不敢瀆,而賽用羊豕其分乎?立春之儀,先日盧龍縣戒,東門外官亭以各色器物,選集優人媚子小伎,裝劇戲教習,謂之「演春。」 屆期,闔城文武官往迎,前列戲隊,殿以春牛。商工百藝,持器奔趨,老穉胥觀,士女填市,謂之「走春。」 鼓樂交作,優長假冠帶,過官府豪門,各有讚稱韻語,博笑取利,謂之「鬧春牛。」 至府堂,次日至時,鞭而碎之。隨以鼓樂,將別塑小芒神、土牛,分獻上官鄉宦,謂之送春。其占土牛與他方同。所鞭土,市民爭取塗竈或塗壁,云去臭蟲。或以書門曰:「百事大吉。」 而薦柏酒、白蔔、茹餅以樂之。如在正朔前後旬,則惟豪門者舉焉,謂之慶春。州及支縣外衛亦如之。
孟月朔日,謂之「端月。」 元日,官府望闕遙賀。禮畢,盛服詣公署,往來交慶。士民家昧爽設庭燎,爇香燭,奠祀真宰及祖禰,仍設於堂供獻。家人拜家長,舉觴稱壽。貴家爇丹藥,戶內謂之「辟瘟。」 喧鼓吹於庭院,謂之「鬧廳。」 熾栗炭於堂中,以迎旺氣。旦日出,占色紅。晴及西南風收,薥秫霞紅,主絲貴。霜重有雪,主夏秋大旱,雲霧、兵動、人災。取除夕所置百種而量較之,出息者豐獲。啟視鞂豆而次數之,以粒卜月潤者其月雨,乾者其月旱。人飲水,主五穀,丹黃忌之。戶前置水,則主消災。所插芝麻鞂,主門戶清吉,諸福咸臻。所夙具餚饌,可供三日用。戚里閉門罷市,盛服交賀,甥婿來謁,留飲豬日祭墓,遍禮群神,交宴親友。自雞至馬,隨意閒游,或演習絃歌,或翻弄博戲,或聽說偈唱詞,或看踢毬舞棒。穀日稍止,旬浹,炊麪為繭,以祈蠶功,越二日而浹辰矣。並晴明無風,則以日卜月,而歲大吉。又二日,女輟鍼,名忌諱。是日,或先試燈,設席。望日上元,官舉鄉飲,通衢張燈,謂之「正燈。」 官舉火樹,民放煙火觀,或達曙,男女群遊,謂「走百病。」 是節本漢家祀太乙,昏時祀到明。又西域摩瑞陁國,僧徒俗眾,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也,故或賽寺觀及諸神廟焉。亦有俗子,謂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持齋誦經,閉戶不出者。至次日為殘燈傾城,士女出,病婦亦群聚窯下,曰「陶炙。」 兒女交錯度橋,謂度百厄。或有以繩跳躍,謂之「跳百索。」 或蒸紙裁剪為九條,信手結曰「結羊腸」 ,占休咎。又有邀廁姑。廁姑者,紫姑也,《異苑》記之矣,茲不如其說,但問吉凶焉。又有笤帚姑、箕姑、針姑、葦姑者,皆女巫因走病而誑誕。其俗也。或用膏油貯之,麪盞十二,蒸於釜,依月而驗。有積水者,主多雨。微濕及乾者,雨多少如之。或蒸於除夕,亦驗過此。童入塾,賈於市,商於塗,為墟為集。州縣屯社,各如常業。廿四日以鼠會親。是宵燃燈,一歲作耗,故禁火。五日曰「填倉」 ,農家蒸飯炊糕。五更用竈灰於前院,畫地成窖,為梯囤形,或撒五穀,以磚石壓之,為歲豐盈兆,而農出郊矣。雨水節後占天陰宜農,仲月朔初吉為中和令節。官民久不舉,次日以龍抬頭,農家用糠自戶引至井,用灰自井引至甕,謂之「引龍。」 入宅,主有財。用香油煎糕燻蟲,則物不蛀,且以辟廚竈蒼蠅。婦舉針逆女歸寧,上丁祭文廟,上戊祭武廟、社稷、風雲雷雨山川,民間社不必戊,而或祭馬神、八蜡廟、《驚蟄春分志》。
風雨以卜豐歉。自雷起至百日,河漲分日。占東風收麥。有雷。在分前後日。歲稔。是日作酒及醯時冰泮草生。農事婚姻之期,家嫁娶。農舉趾。十五為「花朝節」 ,今不甚舉行。
季月朔占值清明,草木榮茂,值穀雨,黍稷豐盛。是日及次日雨,主旱,三日屋地不平,取土墊之吉。種宜葫蘆,多且大也。上已不修禊,城北有曲水流觴,今廢。有病者滌於長流十四日俗稱城隍神生日,競設賽焉。或有夜祭三皇,享胙瞽者唱飲達旦。冬至後百五日為寒食,清明節也。俗多以前兩日為寒食,前一日為蛆日造醯醬,忌節日造生蛆。當清明,官祭厲冢,展墓掛紙錢,增新土作麪燕及蛇,插柳枝標於戶,以迎元鳥,男女並出祭掃。次日,婦告歸寧而展墓連日,傾城踏青看花挑菜簪柳,𩰚百草。諺云:「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白首,家家樹鞦韆,為戲。」 閨人撾子兒賭勝負,童子團紙為風鳶,引繩而放之山原,車馬尊罍,相接道隅,餕餘而多醉歌矣。下旬八日,祀東嶽廟,俗為大帝誕晨也。男婦有為父母兄弟賽願,頂紙馬,斂衣束身出戶且行且拜,親眾鼓吹,隨及廟乃止,並曰「拜廟。」 山海則拜於天妃廟。穀雨書朱書禁蝎。
《立夏日占》日暈則水多,是日入海捕魚。視西南風則多獲,東北風不利。若值朔主地動。小滿主凶災。大風雨主大水,小則小水,晴則旱。
孟月朔雨,占麥豐歉。俗云:「一二麥腳黃,三四落把穰,五六泥中割,七八麥上場。」 以七八日雨為上也。八日為浮屠生日,浴佛,僧尼各建道場,宣經偈。男婦結會持齋,詣佛寺禮拜,或以黃豆置盤盂而念佛,悉如豆數。且分眾食,謂之結緣。十八日祀天仙,亦謂之拜廟,視季春尤甚。蓋婦人求嗣者,本古高禖遺風,流而為賽禱。又童男女多病者,以小紙鞂為枷鎖荷之,詣廟祈禱,三年為滿,焚神前謂「枷願。」 其祠在遷安景中山巔者,俗稱頂上娘娘。昌黎仙人頂亦稱頂上。境數百里內外,男女或負病匍匐上獻錢於祠官,立收頭而坐享其利。進香者往返交錯於途旅店咸獲利。山下紙幣之肆,亦二三日大市也。
仲月端午置葵榴堂中懸艾虎辟瘟,貼紙畫虎蝎或天師像,謂之「五毒符。」 捉蝦蟆,取蟾酥朱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 揭之楹戶,僧道以辟惡靈符分送檀越,醫家以香囊、雄黃、烏髮、香油送所往來家,而揭符於門。採百草製藥湯,沐泛菖蒲、硃砂酒,云飲之惡物不入口。兒童頸臂脛足繫綵繒,云辟毒名「百歲索。」 俗不競渡,或𩰚百草賭飲而已。戚里以角黍餉男女,姻家互饋為追節。是日雨,主蛀。至日占伏,有風,大熱。占麥謂麥信。東南風,麥稔。西北風熟亦瘠。西南風甚,旬中必稿。十三日俗為關帝誕,百戲角觝,集倡優之樂。是日必有微雨,謂之洗刀水。季月六日熱,五穀收。冷多雨。清辰汲水貯之,經年不壞,可以造麵漬醯。又以水煎鹽,擦牙洗目。日午,曝衣帛裘褐。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伏日宜窨麴醬麴有觕細而醬以生熟占初伏,雨主秋旱。鋤茄十次,每秧結十茄,人洗頭去風。以杏仁炒麥子,食數粒,一年頭不痛,心無嘔。凡伏寒為災,與《唐五行志》占同。時。黍將登,大暑忌朔,小暑忌雨。社。旬有三日,祭龍王廟,至望,祭風王廟。
立秋「戶掛蒺藜」 ,云蚊不入戶,或曰:「中元將至,而鬼畏之。」 是日占晴,主萬物少成熟,雷多尤忌之。初庚為後伏,十八日寸草實如夏至之麥,刻期不爽焉。
「孟月朔日忌立秋,掛地頭紙七日,曝洗作麴合藥。」 其夕少女或盆種五生,或案陳瓜果於庭院中,談銀河會乞巧結綵,或對月穿針,或以水注磁盌,撇繡針於中,照影以試巧拙。童男有置蜘蛛小盒內,次日視絲稀密,為乞文多少,亦《開元》遺風。今男女乞者少矣,惟為牛生命日,掛花枝於角,可無災。以麪餅賞牧童,及次早,視鴉鵲頂毛,為取填河之驗焉。中元為地官赦罪辰,僧家建盂蘭會,人家有持齋誦經,謂之「大齋。」 日前一日,採麻穀歸,置門左右,或置奠苾,祀祖考,復墓祭,或負麻穀往,謂之「麻穀節。」 官祭厲,里社亦行之,穀始登。處暑亦忌朔,人不安。
仲月朔日雨,謂之「苦雨。」 占菜味不嘉。丁戊祭壇廟,白露既零。里中各祭土神,不必用分前後,戊日為壇為社也。分日喜陰,及西方微雲起,忌熱,主旱。中秋戚里製月餅,雜以餚糕及瓜果酒醴,祭月而賞之,比鄰群飲街衢,夜分乃已。豪門相餽遺,讌會笙歌,徹旦下戶瓜菜少坐而已。占月。
「為雲蔽」 ,來年燈節必雪。
「季月朔日占,值寒露,主寒溫不時;值霜降,主多雨及來年饑。有風雨,主來年春旱夏水,麻貴。若東風半日不止,則米麥皆貴。重陽日晴,則冬至、元日、上元、清明皆晴,雨則皆雨。」 又占:是日晴則一冬凝,雨則一冬晴。占風色為年豐歉,喜東北,忌西北,其為節稍如《荊楚歲時記》。家製棗糕侑果殽,饋遺姻家,簪菊佩茰。登高多酩酊而歸。釀菊酒,醢瓜菜,霜降官祭旗纛。月內忌。雷主穀貴,虹主人災,霜不下,來年二月多陰寒。
立冬日謂之陽月,值朔有災異。晴雪則一冬為然,晴雖過寒而有魚占。來年前霜多主早黍善,後霜多主晚禾善。惟西北風主來年大熟。孟月朔鄉飲舉於學宮,無祀祭於厲壇。至下元節傳水官解厄之辰,亦相效持齋誦經,質明祀先祭墓,剪色楮為冥衣焚之,曰「送寒衣。」 是日南風則冬煖,北風寒。又占十六日謂寒婆,晴主冬暖。竟月畢場功勞。農遣工人歸,設醮燕享至醉,如古蜡祭之風焉。虹主麻,穀貴。月食魚,鹽貴。雷,人多死。雷而霧,離水面則二百五日水至。仲月大雪節,朔日大雪,主凶災,不利農。至日亦然。日至謂之亞歲。官府五鼓望闕拜賀畢,彼此拜賀如正旦。民間祭先祖,多逆女婦,女婦有獻履尊長者,其往來拜賀,惟《山海》為然。至後九日為一節,語云:「一九二九冰上走,三九四九不舒手,五九六九沿河尋柳,七九八九賞花飲酒。伏訖而寒生,九訖而暖至。」 北方節氣雖同,而東北視西北正矣。
季月朔日忌大寒,有虎災,喜小寒為瑞。是日以井水洗蠶子,曰飲蠶。通稱是月為臘,臘前雨雪,宜菜麥,且卜來歲稔。初八日為臘日,以米豆果肉雜為臘八粥。或遍置花木,卜云次年無蟲,且茂童女鉗耳,童男剃髮。下旬四日名交年,或曰少年掃室宇,暮設糖餅果菜祀竈。俗以糖丸粘竈門云:「毋得言家長短,以祈福」 庇。鄉人「秉高炬,照田間修整門戶,更造服飾,整辦酒餚,備具符帖,僧道作疏送檀越,醫士作辟瘟丹、屠蘇袋送往來者。」 除日,官家易門神桃符,下家亦易聯帖,懸麻線匙,著葫蘆新箒於戶,插芝麻楷於夕,辭歲陳儀,祀真宰及土神祖禰。設庭燎,照星斗,放爆竹驅鬼,焚蒼朮辟疫。或樹將軍炭,或擊千金木,取百穀種,量較均壹,置之地面,取鞂莖一析之,納豆十二閏加一束,置之水中,乃稱壽。家讌少長,咸集兒女終夜博戲,謂之「守歲。」 官家用鼓吹及民間炮喧,聒耳達旦。亦有夜深禱竈請方,抱鏡出門,潛聽市人偶然言語,以卜新歲休咎云。卜竈,自祀竈後,男女婚嫁不擇日,至除夕止,謂之「亂娶」 ,成親無忌矣。
凡歲,雖士大夫家,不知占星象,民間但見日月外有暈影,或占之,日嵐多雨,月嵐多風,而占月為多。春季夏仲初,三四見新月,語曰:「月兒張弓,少雨多風,月兒仰瓦,不求自下。」 為甚驗焉。其四甲子雨,如唐《朝野僉載》俚諺,而倒其語云:「某甲子雨。」 不葉下韻,且闕末二句。今述唐諺正之: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頭生耳。冬雨甲子,牛羊凍死,鵲巢下地。其年大水。他有一二占互異,不驗也。大概居近風洞,屯社祭風。凡旱,官禱於壇廟,民多禱於龍王焉。
永平府祠廟考 府志〈附諸志〉
编辑本府。〈盧龍縣附郭。〉
社稷壇在城南二里。按《盧龍縣志》:「在城西三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城南三里南山之麓。厲壇在城北半里。
旗纛廟,「各衛所皆有之,今多廢。」
城隍廟在治東南三百步。
八蜡廟在東南一里
馬神廟在城南二里,隆教寺西。
龍神廟在城南十里,灤河中流,萬曆十五年圯於水。按《盧龍縣志》,「在城南三里。」
清節廟舊址無考。洪武九年建於府城內東北隅,景泰五年復建於孤竹故城,在府城西二十里。按《通志》
皇清康熙四年,知府彭士聖重修。
東嶽廟在東郭外,按《盧龍縣志》,「一在東郭外,一在南臺山,一在劉家營。」
真武廟在府城鐘樓上
三皇廟在治北
關帝廟一在縣治東、一在南甕城。按《盧龍縣志》,關帝廟四兩載府志,餘一在翟各莊、一在野雞坨。
火星廟一在治北,一在教場左。
三官廟在府北郭外。按《盧龍縣志》,一在城北,一在驢槽店,一在儸洞一在前所營,一在王官屯,一在石梯子,一在八家寨,一在雙望堡。元壇廟在城東街。
小聖廟在南郭外,按《盧龍縣志》,「在城南關西泊崖。」
三義廟在城北一里
增福廟按《盧龍縣志》:「在南門外一里。」
碧霞元君廟在城東南二里。
李將軍廟在治南八里,祀漢太守李廣。按《盧龍縣志》:「飛將軍祠在虎頭石下新莊店。」
晏公廟按《盧龍縣志》:「在城東北隅。」
玉皇廟在城南一里。按《盧龍縣志》,一在何各莊,一在新那寨,一在劉家營。
李布政祠在城東北,祀李公充濁。
韓御史祠在東郭外,祀韓公應庚。
聖賢祠按《盧龍縣志》,「在城南。」
表忠祠在武學右,祀崇禎庚午死難諸人。遷安縣。
社稷壇在城西北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城西南一里。
厲壇在城北百步。按《遷安縣志》,「在城外西北。」
城隍廟一在治西五十步。一在三屯營鎮府西街北。
八蜡廟在北門外一里
馬神廟一在城東南隅,一在三屯營旗纛廟西。
蠶姑廟在治西十五里。按《遷安縣志》,「在縣西二十里。」
龍神廟在黃臺山
東嶽廟在城北。按《遷安縣志》,「元皇慶元年建真武廟一在東門內,一在北關外,一在西北五里。」
三皇廟在西甕城
關帝廟一在南門外,一在北甕城,一在三屯營。其他在邊關者不列。
旗纛廟在三屯營演武場後。
火星廟在南門內
二郎廟在東甕城
碧霞元君廟一在北斜關外,一在景忠山。元壇廟,按《遷安縣志》,「在東街。」
二聖廟在縣北二里。按《遷安縣志》,「在縣北三里。」
三義廟在城北四里
三忠祠在景忠山,祀漢諸葛忠武侯,宋岳武穆王、文信國公。按《遷安縣志》:「在西北一百二十里。」
「崇報祠」 在三屯營新鐘樓東,祀總理戚繼光。「馬公祠」 在景忠山下,祀總兵馬永。
忠烈祠:在建昌營西北,祀陣亡副總兵蔣承勛。
撫寧縣
社稷壇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門外。
厲壇在城北
城隍廟在治東南。「衛城隍」 在縣治西。
八蜡廟在縣北。按《撫寧縣志》,「在北關外。」
馬神廟在治東
龍神廟在西郭外
東嶽廟在東郭外
真武廟在治西北
碧霞元君廟在西郭外
關帝廟一在治西,一在石門路。
火星廟在治西南
玉皇廟在治西南
三皇廟在北關
三官廟在治東南
增福廟在治西南
五道廟按《撫寧縣志》:「在北門外。」
三聖廟按《撫寧縣志》:「在北關外。」
昌黎縣
社稷壇在城西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城南一里。
厲壇在城北百步
旗纛廟在治西北
城隍廟在治北。按《昌黎縣志》,「洪武九年立八蜡廟在城西南。」
馬神廟在治西
龍神廟一在龍潭,一在蓮池。按《昌黎縣志》,「在城西南。」
東嶽廟在城西北
真武廟「一在治北」 ,一在北城上。
三皇廟「一在城東,一在仙臺上。」
火神廟在治東北
玉皇廟一在仙臺頂,一在西關。
三官廟在城西山上
天仙廟一在仙臺上,一在城東北。
增福廟在城南
二郎廟在治西北
八仙廟在仙臺上
山神廟按《昌黎縣志》:「在北門外。」
韓文公祠在縣北,祀唐吏部侍郎韓愈。按《通志》:「其先昌黎人,因封昌黎伯。明洪武中,建祠祀焉。」
韓湘子祠在西山下
李臨淮祠在西城上,祀唐司徒李光弼。
吳公祠在縣東北,祀知縣吳應選。
陳公祠在城外,祀知縣陳良輔。
楊公祠在縣東,祀知縣楊于陞。
忠義祠在縣北郭,祀守城死難者四十人。崇禎中建。
孟公祠在陳公祠左,祀知縣孟秋。
拽梯郎君祠在東月城,以拽梯全城。
清聖祠按《昌黎縣志》:舊在北迎門樓上圯,康熙十一年,知縣王曰翼移置城內東北隅。倉神祠「按《昌黎縣志》」 ,在南倉內。
灤州
社稷壇在城西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城南六里。
厲壇在城北一里
城隍廟在治西
八蜡廟在治東
馬神廟在治東
蠶姑廟一在城南十五里麻北莊。一在城西七十里赤堠社。
龍神廟在城西
東嶽廟一在城西北二里岡上,一在城西關半里,一在偏山,一在開平城東關。
真武廟在治北
碧霞元君廟在城西
三皇廟在城北二里
關帝廟在南街
火星廟在治南
玉皇廟在城東
二郎廟在城北
姜將軍廟在州西唐山麓。《碑》云:「將軍仕後唐,清泰間,鎮碣石之石城。時有蛟為民害,將軍斬之,人懷其惠,立廟祀焉。」
樂亭縣
社稷壇在城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城南八十步。
厲壇在城北百步
城隍廟在治西南
八蜡廟在西關
馬神廟在城北
蠶姑廟按《樂亭縣志》,「在教場東南。」
東嶽廟在東關
真武廟在玉皇閣下
十王廟在城西北二里
三皇廟在東關
關帝廟在北門外
火星廟在治北
玉皇廟在城中
三官廟一在城南,一在城北。
增福廟在東關
張仙廟在東月城內
李公祠二在北月城內。祀知縣李瀚、李邦佐,今廢。
山海關
社稷壇在城西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城南一里。
厲壇在城西北
旗纛廟在衛治東
城隍廟在城西北隅
八蜡廟在城外
馬神廟在演武場左
龍神廟在城內
東嶽廟在東門外
三皇廟在月城
關帝廟在城東二里
火神廟在治北
玉皇廟在西關
三官廟在城南
海神廟在南海口。按《通志》:「明初由海運時建,萬曆間修。」
顯功廟在城內西北。祀中山武寧王徐達。貞女祠在東關外十三里望夫石之巔。按《通志》:在山海東關外八里,祀孟姜女。明萬曆二十二年主事張棟建。崇禎十三年山海道副使范志完重修,以榆關烈女十九人附祭。
勸義祠在西關外。祀陣亡參將張世忠。
褒忠祠在西關石河西,今廢。
天妃宮一在南海口,關,一在城西北。
寺觀附
本府。〈盧龍縣附郭。〉
隆教寺在城南一里,洪武初建,景泰五年,敕賜寺額。按《通志》
皇清順治六年重修,規模壯麗,為「北平第一名剎。」設
僧綱司於內
開元寺在南臺山頂,永樂七年建。
龍泉寺在城東一里,洪武二十六年建。
勝水寺在城北三里
臨河寺在城北十里
白塔寺在城西八里,元建。
古興寺在城東十八里
白蓮寺在城西二十里泥溝。
青蓮寺
溫泉寺,在城北六里。按《通志》所載,溫泉寺在山海關西三十五里,有溫泉,因名。附志於此。興隆寺
迎恩寺:在城東北二十五里。
雪峰寺在城南二十里雪峰島。
白雲寺在城北三十里安山,元時建。正統敕賜寺額。
「清涼山寺」 在城西清涼山。
大窪寺在城東十五里
白莽山寺
萬軍寺在城西北二十里。
雲水寺在燕河營
觀音寺一在城北四十里,劉家營。一在城西五十里,無稅莊。
雙泉寺在城北二十里
九天觀在城東門外
元都觀在城南關外
三清觀在獨子山。按《通志》,一在府城內,一在昌黎縣,一在樂亭縣。
觀音閣在南關
「大佛堂」 《在崆峒山》。
「觀音堂」 在《燕河營》。
三教堂在楊家莊
洪福庵在城東門外
祗陀庵在城西北六里
觀音庵在城北十里
萬壽庵在城西北
普濟庵在《小河》西岸。
福國庵未詳所在
永興庵在縣治西
紅石庵
《三慧庵》:在縣西街,與「鳴遠樓」 對。
大清庵在楊家莊
妙蓮庵「在府治北沙河。」
白衣庵在劉家營
遷安縣
宣覺寺在縣東。唐時建。明屢修,內設僧會司。保寧寺,在縣北四十里。舊名「聖岩寺。」 景泰四年賜今額。
清寧寺在縣南八里。金天會十年創建,舊名千佛寺。元至元十五年易名「大覺。」 明正統十年重修,賜今額。
興隆寺在縣西百里。金時建,明屢修。
興教寺在縣西北二十里。宣德年修。
棲真寺在縣西南三里黃臺山之上。
龍泉寺在縣南十五里龍泉山之上。
大雲寺在縣西北二十里。按《通志》,在縣西南,唐時建。中有大松生於石井。
耀冶寺在縣西南五十里耀冶山上。
牛山寺在縣東二十里
萬軍寺在縣東北三十里。
法華寺在縣東三里
露臺寺在縣西十里
石佛寺在縣西南十里
關泉寺在縣西三十里
黃柏峪寺 。《九山》龍泉寺 。《下蓮花院》。龍泉寺。
峰山寺 。赤崖寺 。《五重安》。龍泉寺。觀音寺 。六合寺 。白塔寺。
《聖巖寺 》《新化寺 》《普恩寺》。
婆娑寺 、保寧寺 、《龍眼寺》。
羅漢寺 、《雲峰寺 》《興教上寺》《興教下寺 》《相福寺 》《廣德寺》。
清水寺 、《舊兒峪寺 》《成山寺》。
大明寺 。泉水寺 。《雲岩寺》。
馬古寺 。《水窪》寺 。《靈泉寺》。
《尖山寺 》、「西各寺 。」 柏山寺。
興福寺 、南覺寺 、西白塔寺。興隆寺 。正覺寺 。《雲泉寺》。
偏崖子寺 、圓覺寺 、寶峰寺。
清泉寺 、《上護國寺 》《下護國寺》《龍起寺 》。《蘭若寺 》《西來庵》。
「朝陽庵 。」 《龍蟠庵 》。《白水庵》。
大乘庵 。興龍庵 。觀音庵。
以上《縣志》亦未詳所在。
松棚寺《遷安縣志》未載。按《通志》,在遷安縣之白道子嶺,有古松蔭畝許,故名。
昊天觀在縣治東南。明初建,內設「道會司。」 萬曆間重修。
上清觀在縣西北百里,宋時建。
天妃宮在治北。按《遷安縣志》,「在縣東北四十里。」
棲雲宮在縣西三十里,唐貞觀時建。
昊天宮,在縣西北三十里。
通明宮在縣東三里河邊,元時建。明景泰、弘治中屢修。
撫寧縣
尋真觀:在城北二十里,即俗名螞蚱庵。按《通志》:在桃花峪內有紫霞洞、小蓬萊閣。每花開,游觀殆無虛日。
大安寺在西門外
碧巖寺在縣東北一百里。峰岡環遶,花木森秀。今廢。
觀音寺一在縣治西南,習儀於此。按《通志》:設僧會司於內。一在縣東二十里。
廣化寺在縣東北八十里。
角山寺在縣東一百里
石佛寺,在縣南十五里。山林聳秀,泉石淵深。蟠桃寺,在縣東北八十里。按《通志》載,蟠桃寺在山海關西北三十里。附志於此。
聖水寺一在縣北三十里,山舍有二泉,冬夏不涸不溢,屢汲不竭。登其嶺,遠觀海天一色。下有石碁盤,人傳有仙人對奕於此。一在乾澗堡北青華山上,久廢。
水峪寺在縣西北四十里。樓臺掩映,泉壑環流。
長城寺,在縣東北九十里,在古長城上。
龍泉寺在縣南二十里
清灤寺在縣北十二里
棲霞寺在縣西南十二里。山林幽邃,澗水潺湲,尢宜避暑。
舊縣寺在縣西二十五里。即撫寧縣治。
福勝寺一在縣北十二里,西有小石柱,呼之輒應。一在縣東六十里。
報國寺,在縣東八十里。即舊海陽城中。
臺頭寺在縣北三十里
圓通寺在縣西二十里
聚會寺在縣西三十里
杏虎寺在縣東北八十里。今廢。
清涼寺在縣東十五里
水月寺在縣南三十里
崇福寺在縣南三十里
望海寺在縣東南三十里。按《通志》,在縣東北五十里,是山崖傍石壁上鑿佛像三尊。
莊頭寺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隆興寺在縣東四十里
清源寺在縣南二十五里。
柳會寺在縣東六十里
東聯寺在縣東南四十里。
元方寺在縣東三十里
慈民寺在縣東北二十里,創於元,內有古柏二株,大數十圍,勢沖霄漢,蒼翠可愛。
雲城寺在縣西北三十里。
龍巖寺在縣東南十八里。
香山寺在縣西北三十里。
東流寺在縣東北一百里。
五泉寺在縣東一百里
沙河寺在縣東二十五里。
團雲寺在縣東一百一十里。
雲灤寺在縣西北四十里。
靈鷲寺,在縣東北一百十里。
中峰寺在縣東北一百里。
椒園寺在縣四七里
法雲寺,在縣東南四十里。
清峰寺在縣東北三十里。
石橋寺在縣東北一百里。
隋石寺,在縣北一百里。
彌陀寺在縣北六十里
潮水寺在縣東六十里
金峰寺按《明一通志》:「在撫寧縣治北,正統四年重建。」
「慈悲寺」 ,未祥所在。
秋月寺在城北天馬山西嶺上。山中無泉,因創僧舍,鑿井得泉,有三魚純白,因立石以紀其勝。
永芳寺在縣東南三十里。
雲崖寺《撫寧縣志》未載。按《通志》,在撫寧縣東北五十里臥龍灘之濱。
五靜庵在縣東北白雲山一百二十里。
白衣庵在縣東關
《地藏庵》,在衛衚衕,女道陳氏募建。
觀音堂在南關外
南天門洞,僧寂祿募建。
昌黎縣
崇興寺在縣北一百二十步。按《通志》:「設僧會司於內。」
源影寺在縣西二百步,即古塔寺。《府志》云:「寺有塔,塔下有井,其水獨重而甘。」
九聖寺城東二十里
望海寺城東三十里
遶彎寺城西十五里
雲峰寺城西二十里
仙化寺城西三十里
清峰寺城西三十里
青龍寺城西三十里
妙峰寺城西三十里
清修寺城西四十里
千佛寺城西四十里
金峰寺城西四十里
古興寺城西五十里
雙峰寺城西五十里
延福寺城西五十里
鎮龍寺城西六十里
香蓮寺城西六十里
彌陀寺城西七十里
雲居寺城西七十里
橋梁寺城南十里
新莊寺城南三十里
孔莊寺城南四十里
福安寺城南四十里
金峰寺城南五十里
述聖寺城南六十里
龍泉寺城南七十里
雲泉寺城南七十里
儲聖寺城南八十里
寶峰寺城北八里。按《通志》,有唐《佛頂尊勝幢記》,開元灌頂國師不空奉詔譯,遼保寧元年建。石
龍潭寺城北十里
東水岩寺城北十五里
圓通寺城北十五里
沙河寺城東南二十里
山坡寺城東北二十里
石佛寺城西南五十里
觀瀾寺城西南五十里
大明寺城西南五十里
福雲寺敕建,城西南五十里。
香巖寺城西南六十里
龍安寺城西南六十里
休涼寺城西北四十里
道者寺《昌黎縣志》未載。按《通志》,在昌黎縣西。
北十五里道者山,寺以山名。
灤州
廣福寺在州南門外,設僧正司。按《通志》:「州西北隅,金大定年建。」
薦福寺,在城西北隅,金大定年建。
石佛寺在城北五里,金大定年建。
法寶寺在城南十里,遼建。
古馬寺在城西二十里。金大定年建。
蓮臺寺在城南二十里,唐建。
延慶寺在城南三十里,唐建。
雲居寺,在城西南四十里,金大定年建。
華巖寺在城西五十里,遼壽昌年建。
青陽寺在城南五十里,元至正年建。
勝嚴寺在城南五十里,元至順年建。
巍峰山寺:在城西五十里,金建。
崇興寺在城西南七十里,元至正年建。
華麻寺,在城西南七十里,遼建。
卑家城寺,在城西南七十里,遼乾統年建。西套里寺,在城西七十里,遼壽昌年建。
黃土院寺在城西七十里,遼壽昌年建。
風山寺在城西八十里,遼建。
壽聖寺在城西南八十里,元至正年建。
興福寺,在城西九十里。金大定年建。
白雲寺在城西九十里,金建。
洪覺寺,在城西南九十里。金大定年建。
臨水院寺在城西北九十里,金泰和年建。曾家灣寺在城西南一百里,唐建。
興國寺在城西一百一十里,唐建。
水灣寺,「在城西一百一十里,金大定年建。」 「開覺寺 」 、蠶箔峪寺 、北,石佛寺、神臺寺 、壽聖寺 峰,火山寺、佛頭寺 、沙塢寺 、建福寺。
毗盧寺 。《土山寺 》。「紅寺。」
華巖寺 。宜安寺 。清水興國寺。周家坨寺 。永壽寺 。草堂寺。
宋家莊 寺,《上青龍寺 》,《下興隆寺》。《廣巖寺 》。《大覺寺 》。《龍泉寺》。
永安寺 。延古寺 。《清涼寺》。
花港寺 、蘭坨寺 、延福寺。
磚窯淀寺 、《橫坨寺 》《鴻鴨林寺》、盧家莊寺 、《相公寺 》《洪濟寺》。
坨里寺 ,香花峪寺 ,龍盤院寺、觀音寺 ,青坨寺 ,白寺口寺,寶塔寺 ,興唐寺 、望海寺。
《峰化山寺 》。《永慶寺》。
以上俱未詳所在
按《通志》:「清水興國寺在灤州南五十里,元至正年建。」
樂亭縣
福嚴寺在縣西北隅。至元間建,設僧會司。按《通志》:在縣西南隅。
興國寺在縣東十五里,至元間建。
勝嚴寺在縣東十里,洪武年建。
華嚴寺在縣東二十里,天順年建。
觀音寺一在縣東十里,正統年建。一在縣西南三十里。
寶塔寺在縣東十五里
寶峰寺在縣東十五里
大興寺在縣南二十里
雲峰寺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永樂年建。
正覺寺在縣南十里,永樂年建。
萬福寺在縣南三十里,正統年建。
崇法寺在縣南三十里,太康年建。
毗盧寺在縣南三十里
吉祥寺在縣西南八里,正統年建。
普濟寺在縣西南八里,大定年建。
翠峰寺在縣西南十五里,洪武年建。
大慈寺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君嚴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隆迴寺,在縣西南四十里。貞觀年建。
海雲寺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鶴天寺,在縣西南二十里,至元年建。
崇興寺,在縣西南二十里,至元年建。
崇福寺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慶雲寺在縣西二十五里。
雲澤寺,在縣西二十五里。金明昌年建。
清隆寺在縣西二十五里。
大雲寺,在縣西二十里,至正年建。
興勝寺在縣西北十里
嚴佛寺,在縣北三十里,至正年建。
清鸞寺在縣北十二里
石佛寺,在城內東北隅,古剎。
元真觀
玉清觀俱未詳所在。按《通志》,元真觀在灤州治北,玉清觀在灤州開平西門外。
天妃宮在治西門外
泰山行宮在慕義橋西二里許。
觀音閣在鶴天寺
觀音堂南,舊「泰山行祠」 ,萬曆癸巳修改。
華嚴庵在城西泰山行宮左,崇禎年建。
白衣庵一在城內西南隅,一在西關外。
十王殿:在城北里許,順治年建。
山海關
崇興寺,《在關西城》。
永平府 驛遞考 府志〈附縣志〉
编辑驛遞之地
屬府者,城南二里曰灤河馬驛,東二里曰東關遞運所,今併於驛。又東六十里曰蘆峰口驛,在遷安縣西六十里曰新店遞運所,今併七嶺家驛。
遷安縣七家嶺驛,舊在縣南五十里,今移沙河。灤陽馬驛,舊在縣西北百六十里,今移三屯營。撫寧縣治東南為西關遞運所,今併蘆峰口驛,東四十里為榆關馬驛,有察院、公館。
《山海》城西門外,曰《遷安馬驛》。〈屬永平府。〉衛治東北,曰「東門遞運所。」
驛遞錢糧
驛丞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閏月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零。
書辦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裁銀一兩二錢;閏月加銀六錢,裁銀一錢。
皂隸二名,工食銀一十四兩四錢,裁銀二兩四錢;閏月加銀一兩二錢,裁銀二錢。
館夫四名,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裁銀四兩八錢;閏月加銀二兩四錢,裁銀四錢。
接遞皂隸十名,工食銀六十兩,閏月加銀五兩。以上各驛皆同。
盧龍灤河驛馬匹草料、馬夫、車夫等銀三千兩。閏月加銀二百五十兩,扛轎夫工食銀七百四十兩,閏月加銀六十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六毫零。廩給口糧銀二百兩。新增站飯銀四百二十五兩,飯銀一百兩。
遷安灤陽驛馬匹草料、喂馬、車夫工食等銀二千四百兩,閏月加銀二百兩,扛、轎夫工食銀三百四十兩,閏月加銀二十八兩三錢三分四釐,廩給口糧銀二百兩。按《遷安縣志》轎扛夫四十名。
撫寧盧峰驛工料、喂馬車夫等銀三千兩,閏月加銀二百五十兩,扛轎夫工食銀二百四十兩,閏月加銀二十兩,廩給口糧銀二百兩,新增站飯銀三百七十五兩,走遞馬一十五匹,草料銀三百兩,奉裁銀九十兩,閏月加銀二十五兩,裁銀七兩五錢。
昌黎遷安驛馬匹、草料、喂馬、車夫等銀三千兩,閏月加銀二百五十兩,扛轎夫工食銀二百四十兩,閏月加銀二十兩,廩給口糧銀二百兩,新增工料銀九百二十五兩,站飯銀一百兩。本縣走遞馬草料銀一百五十兩,裁銀四十五兩,閏月加銀一十二兩五錢,裁銀三兩七錢五分,解部。
灤州七家嶺驛馬匹、草料、喂馬、車夫等銀三千兩,新增站飯銀一千四百兩,扛轎夫工食銀七百四十兩,廩給口糧銀二百兩。本州走遞馬草料銀三百兩,裁銀九十兩。
樂亭、榆關驛工料、喂馬車夫等銀三千兩,裁銀五十兩,閏月加銀二百五十兩,裁銀四兩一錢六分七釐解部。走遞馬匹,每年草料銀一百五十兩,閏月加銀一十二兩五錢,裁銀四十五兩,又裁閏銀三兩七錢五分解部。新增站銀一百兩。扛轎夫工食,每年二百四十兩,閏月加銀二十兩,廩給口糧銀二百兩。
各州縣雜支供應過往上司下程坐飯中伙等銀。灤州四百兩,各縣三百兩,全裁解部
本府并灤州鋪兵三十三名,工食銀一百九十八兩。
盧龍鋪兵三十五名,工食銀二百一十兩,閏月加銀一十七兩五錢。
遷安鋪兵一十七名,工食銀一百二兩,閏月加銀八兩五錢。
《撫寧》鋪兵三十名,工食銀一百八十兩,閏月加銀一十五兩。
昌黎鋪兵十九名,工食銀九十五兩。
樂亭鋪兵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閏月加銀四兩。
《盧龍縣志》
编辑
灤河馬驛在南關西街。明季額設灤、盧二處馬驛,每年工料等銀共七千六百六十七兩,內灤州協濟銀五千八百四十五兩,至
《皇清》俱歸盧龍、灤州,毫無「協濟。」於順治五年新定《經》
制去銀二千八百四十二兩六錢,止存銀四千五百二十五兩,車馬工料銀三千兩,扛轎夫工食銀七百四十兩,皂夫工食銀六十兩,加增驛站銀四百二十五兩,加增飯銀一百兩,廩給口糧銀二百兩。又灤河驛,舊灤州二十八名,盧龍協濟十名,自州地圈占後,其差盡歸之縣。「東關遞運所,在驛東二里,今併入驛。」
新店遞運所在城西,今併入「七家嶺驛。」
遷安縣志
本縣灤陽驛:工料銀二千四百兩;閏月二百兩;皂隸二名,工食銀一十二兩、閏月一兩;館夫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閏月二兩;接遞皂隸十名,工食銀六十兩、閏月五兩;扛轎夫四十名,工食銀三百四十兩;閏月二十八兩三錢三分四釐。
《撫寧縣志》
编辑
榆關馬驛在縣東四十里,額設馬三十八匹,扛轎夫二十名,廚役五名,抄牌馬夫二十七名,接遞皂隸八名,驛皂二名。
西關遞運所在縣治東南。明成化三年設。萬曆二年裁併蘆峰驛。
蘆峰口驛在縣治南門外,久廢驛丞,因移居遞運所內。本驛原係府屬,明萬曆二年,知縣姜密申為縣屬。額設馬三十八匹,扛轎夫二十名,廚役五名,抄牌馬夫二十七名,接遞皂隸八名,驛皂二名。
《昌黎縣志》
编辑
本縣走遞馬十匹,草料銀一百五十兩,裁五十兩解部。
遷安驛額設工料銀三千九百二十五兩。扛轎夫十六名,工食銀二百四十兩。
《灤州志》《樂亭縣志 》又按「府志」 、「縣志」 所修之年,先後不一,故所載有時各異
鋪
盧龍縣按《府志》:「自府治南四十步為總鋪,東十里一國家鋪,又八里第二鋪,又十里雙望鋪,又十二里至撫寧背陰鋪,自總鋪而西,十里石梯子鋪,又十里白佛店鋪,又十二里安河赤峰鋪,又十里至遷安色山鋪,自總鋪而南,二十里周王鋪,又十里至灤州劉各莊鋪,自總鋪而西北,十五里分水嶺黑石鋪,又十五」 里至遷安沙河鋪按《盧龍縣志》:「總鋪東十里為周家鋪,城西二十里為白佛鋪,又三十里為赤峰鋪,自總鋪至沙河鋪,本縣共九鋪。」
遷安縣 。按《府志》:「自治南十五步為總鋪,南十五里沙河鋪,又十里盧龍黑石鋪。自總鋪而西,南十八里有西徑鋪,可達七家嶺,又二十里黑崖子鋪,而分東西。自東十里沙窩鋪,又十里色山鋪,又十里至盧龍赤峰鋪,自西十里馬波鋪,又十里岳榆鋪,又十里至灤州甸子鋪。自總鋪而西北十五里龍起鋪,又十五里」 金山院鋪,又二十里羅家屯鋪,又三十里大寨鋪,又十五里舊城鋪,又十五里白廟鋪,又十里至灤陽驛,為遵化界。自總鋪而西北,百里遷陽鋪,又十里灰嶺鋪,又十里孩兒鋪,凡一百二十里達古城驛出口外。按本《縣志》,自總鋪至孩兒嶺鋪,共十七鋪。
撫寧縣按《府志》:「自治東二十步為總鋪,東五里橫山鋪,又十里白石鋪,又十里馬坡鋪,又十五里深河鋪,又十里團山鋪,又十里張果老鋪,又十里豐臺鋪,又十里紅花店鋪,又十里遷安鎮出關。自總鋪而西,五里綠灣鋪,又十里蘆峰口鋪,又十里義院嶺背陰鋪,又十里至盧龍雙望鋪。」
《撫寧縣志》闕
编辑
昌黎縣按《府志》:「自治東十步為總鋪,西十里石堠子鋪,又十里柳河鋪,又十里梭頭灣鋪,又十里營城鋪,又十里訾家鋪,通盧龍八里鋪。自總鋪而東,北張各莊有鋪廢,外距撫寧紅花店」
西四十里黑石鋪,在城西五十里,無營城鋪。又八里鋪,在城西六十里。自總鋪至訾家鋪,連八里鋪、紅花店鋪,共十鋪。
灤州。按《府志》:「自治東二十五步為總鋪,南十里大柳鋪,又十里馬城鋪,又十里長寧鋪,過此為樂亭界。自總鋪而北,十里劉家莊鋪過為盧龍界。自總鋪而西北七十里甸子鋪,又十里忙牛橋鋪,又十里榛子鎮鋪,又十里狼窩鋪,又十里鐵城坎鋪,凡一百十里為豐潤界,有公館,與縣共之。外距撫寧地馬坡、深河二」 鋪百三、四十里。
《灤州志》闕
编辑
樂亭縣按《府志》:「自治西十步為總鋪,西北十里曹家莊鋪,又二十里定流河鋪,過縣界,凡六十里至灤州,東北距撫寧地團山鋪百里。」 按《樂亭縣志》:「新樂鎮急遞鋪,縣西北二十五里,由總鋪曹家鋪遞此,由此遞灤州長寧鋪,防海急遞鋪、沿海傳烽鋪。」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