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14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四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四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四十二卷目錄

 大名府部彙考十

  大名府古蹟考

職方典第一百四十二卷

大名府部彙考十 编辑

大名府古蹟考        通志 编辑

本府。元城縣附郭。

元城故城在府東十里。按《府志》,「唐樂彥禎築魏武侯城,在舊府城南十里。」

騎山樓在舊府治西園。宋韓琦留守時置。魏武侯臺在府城東十里。按《大名縣志》亦載,「魏武侯臺去縣治十三里,在舊城南。西南」 喜雨亭在舊府治。五代時,王彥超守魏郡,為民禱雨有應,因名。

晚香亭在舊府治。宋韓琦留守時,重九日燕諸監司於後園,詩中有「晚香」 字,故名。

望春亭在舊府治。韓琦《暮春會北亭》,有「此日傾城樂御河」 之句。

古春亭在舊府治。宋呂彝簡留守時置,去而民思之,扁曰「呂公亭。」 彝簡嘗賦詩云:「三月三來御水涯,古亭春色偶相遮。」 故名。

九思亭在舊府治,宋文彥博留守時置。

觀德堂在舊府治西園。後周時郡守符彥卿射堂,宋馮京改今名。

清心堂「在舊府治」 ,宋馮京建。

安正堂在舊府治。韓魏公留守時建,與所建「善養」 、《雅集》二堂,皆有詩。

眾樂堂在舊府治西園,宋文彥博留守時建。每春時許人遊賞,故名。

賢樂園在舊府治通判廳側。宋黃庭堅《記:馬陵道》,在府東南五十里,即齊孫臏射殺龐涓處。

《通志》
未載
编辑

《府志明一統志》
编辑

舊府城在今府城西八里。宋、元時,府治在焉。明洪武末,淪於水,始遷今治。

皇城,在舊府城,五代周郭上皇所築。其城儀門,東南有《五禮》碑,西南有《大樂大成碑》,皆宋徽宗所立。

五鹿墟在府城東。《左傳》:「晉公子重耳乞食於五鹿,有野人與之塊」 ,即其處。又開州南三十里,有五鹿城。魯伐衛,取五鹿,蓋此城也。

百花塢在府城內。宋王拱辰留守日,於西園高築塢,名曰「百花。」

臺頭堡,在府南大門外。有高臺,相傳魏惠王拜郊臺。今稱村曰「臺頭堡。」

東園在舊府治。宋韓琦判大名,新進少年多忽之。琦嘗遊園,為詩云:「風定曉枝蝴蝶鬧,雨勻春圃桔槔閑。」 時人稱其微婉。

梨園在舊府治內。宋時置,有梨萬餘株。其後留守者又種桃萬株,名公題詠甚富。

雪香亭在舊府治,宋文彥博有詩,石刻存。天王臺在府城後,唐莊宗築。

魏宮「彈碁局」 ,在興隆寺內,魏文帝時故款也。

《通志俱無今據縣志》
编辑

大名縣

愜山古堰,在縣北十五里。漢成帝時河決,俾河隄使者王延世運土塞河,三十六日河隄成,頗愜人心,故名「愜山。」 今丘阜突然,有祠三間,卉木周鬱,過者猶興思云。

沙隄古堰,《水經注》以沙丘堰在貴鄉,沙丘即沙麓,在舊大名府西門外,距縣六里,今雖隸元城,而《水經》可據,宜收入《大名縣志》中。

惠王臺:去縣治十三里。在舊城內。

魏城亭應劭曰:「魏武侯別都,今廢。」 今縣西有魏城村,疑是。

西渠《唐書》:「貴鄉,望。有西渠。開元二十八年,刺史盧暉徙永濟渠,自石灰窠引流城西,注魏橋,以通江淮之貨。」 今不知其處。

銅臺,在縣東北五里,積土畝許,蓋亦戰國壇坫會盟處。

魏縣

魏縣故城,一在縣東四十里,一在縣南三十里。

葛築城,在縣西南二十里。趙成侯及魏惠王

考證

遇於葛築即此

禮賢臺,在縣東南。魏文侯築,以禮賢士。

《通志》
未載
编辑

《府志縣志》
编辑

洹水鎮,本洹水縣,宋熙寧間省為鎮。戰國時,蘇秦會諸侯於洹水上,即此。

魏臺在縣東。相傳為魏文侯禮段干木處。回隆鎮,在縣西南六十里。俗傳宋真宗北征,至此回鑾,因名「回龍」 ,今訛為「回隆。」

蓋公臺在縣東南八里。漳水衝沒蓋公,蓋寬饒也。漢司隸校尉,有墓,詳後。

元《兵部尚書阿魯灰公勳錫碑》。在縣西南三十里舊魏城內。碑文並年月俱無可考。

南樂縣

昌意城,在縣。舊傳「為黃帝子昌意所築。」

繁陽城,在縣西北三十里。趙廉頗伐魏,取繁陽,即此。

昌樂城,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晉置此縣,隋省。唐復置,後廢。

平邑城,在縣東北七里。按:《明一統志》晉闕。公四年,趙城平邑,唐馬燧嘗提兵駐此,又曰「馬燧營。」

故朝城縣 ,在縣東二十五里,宋時城址。五花營,在縣北十八里。唐河朔五鎮嘗會兵於此。

彥章營在縣南門外里許。王彥章嘗與唐莊宗相持於此。

《通志》
未載
编辑

《縣志》
编辑

黃河故道,一在縣西北郭村,距縣十五里,今惟斷岸沙磧存焉,此西黃河故道也。一在縣東宋隄之東,距縣十八里,今亦枯竭,故道猶存,此東黃河故道也。已詳見《山川考》。

繁水城,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王村隄西。隋省昌樂置此。唐復省此置昌樂,遺址尚存。

三娘子臺在縣西二十里。故老相傳,「宋時沿河隄上設官守隄,潰則以死罪之。」 河決其處,築之不塞。守隄官季女痛其父非命,自投河,河遂塞。後人於投河處築臺立廟以祀之,因得名。遺址尚存。

操刀營、留胄營在縣西三十里,西為操刀,東為留冑。世傳武王伐紂,諸侯會此戒嚴,操刀而進。既勝商,復駐此留棄甲冑,以示不用。今其地為操刀村、留胄村。

建成營在縣北八里方山固河南岸。唐高祖武德五年,建成曾駐兵於此。今廢。

杖花亭在縣西南八里睢家莊。元延祐間,睢氏兄弟長伯原,次季連,次叔洪,皆好學,時人稱為「三先生。」 張夢山名其扁曰「杖花。」 今廢。

翠香亭在縣西三里。固元僉省王珍築於祖塋道北,中有奇花異卉,時人謂之「王相公花園。」愜山先生潘迪扁曰「翠香」,今廢。

致樂亭元中正院宣使樊子清築於別墅,為親避暑之所,今未詳其處。

夢山亭在縣西二里,隱士張淳築,姚牧菴書其額。前有古文山,其上三峰,東崖曰「月窟」 ,西崖曰「雲堆」 ,今廢,遺址猶存。

好禮亭在縣東一里。元大德間,處士石子寧築。夢山題其扁曰「好禮」 ,而為之記。今廢。

清豐縣

漢陰安城,在縣北十五里。按《縣志》,在縣北二十里。漢縣,屬魏郡。武帝元朔五年,封魏不疑為陰安侯,即此。

聶城在縣北十里。春秋齊、宋、曹次於聶,即此。孫固城,在縣東十八里。按《縣志》,在縣東南十五里,廢址方五里許。

衛城,在縣東四十里。世傳靈公都此。按《縣志》「一曰靈公避暑之離宮。」

干城在縣南三十里。衛風「出宿于干」 ,即此。頓丘城,在縣西南五十里。按《縣志》,在縣西北五里。《漢志》東郡有頓丘,即此。《明一統志》詩:「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即此。漢置縣,晉置頓丘郡。五代晉置德清軍。

戚城在縣南三十里,衛大夫孫林父私邑。按《縣志》在縣南三十五里坡頭村,孫林父私邑也,又名戚田。《春秋》文公元年,公孫敖會晉侯于戚,即此。又按《開州志》,「戚城在開州北王合里,但城舊址廣不及一里。」 似當以此為是,故不另載。秦女樓在縣南四十里,相傳金隄上有秦女樓。按《南樂縣志》,樓在南樂縣西十里金隄上,恐即此樓,故不另載。

《通志》
未載
编辑

《縣志明一統志》
编辑

清豐縣故城,在縣西北十八里。舊傳宋因水患,遷今治。

舊城在縣南,距城五里。舊傳「清豐縣城」 在此。今城,其新遷者遺地見存。

故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城廢。

德清故城德清軍在陸家店,本舊澶州,石晉天福三年,移州於德清寨,仍于故澶州置頓丘鎮,取縣為名。四年,晉幸天雄軍,改鎮為德清軍。開運二年,又移軍於陸家寨,在新澶州之北七十里。

蒯瞶臺,在頓丘廢縣北十五里,衛太子登鐵丘上,望鄭軍投車處。

看花臺在孫固城,城與臺莫考所始。

歇涼臺在蘇村。臺上有龍王廟,廟前有石獸雉臺。距縣東南五里,土阜隆起數丈,俗名「金雞臺。」 呂司徒又於其下築垣鑿沼,蒔花種竹,以為游息之處。

遮害亭《水經注》:「在頓丘,今不知其處。」 按《濬縣志》亦載遮害亭,非此亭也。

金隄上接清豐,下入南樂縣界。《漢書》「金隄,古堰也。成帝時,王延世運土以塞河決,自金隄而增築之。」 隄上有金隄驛、秦女樓。

泉源在頓丘古城東北。《衛詩》:「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內黃縣

故內黃縣城在縣西二十里。《府志》作舊縣城。單雄信營,李密將也,嘗駐兵於此。

亳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按《書》,殷有三亳,蒙為北亳,偃師為西亳,穀熟為南亳,皆殷故都。此為北亳,中宗陵寢近焉。

故殷城,在縣南十三里。殷河亶甲居此。築柯城,在縣東北。《春秋》「叔孫豹會晉士丐於柯」 ,即此。

臨河城在縣南四十里,即臨河縣故城。按《滑縣志》有臨河縣,城址猶存,似當以在滑縣為是,故並載於後。

烽火臺在縣北四里。宋楊延朗築,以禦契丹。按《開州志》亦有「烽火臺」 ,當日河北各處設臺自非一處,故並存之。

李靖堡,在縣西南三十里河村。

《通志》
未載
编辑

《府志》
编辑

故城縣南四十里溝河之旁,隋所置縣,後廢。繁陽城,縣北三十里。趙使廉頗伐魏,取繁陽。三國時,曹丕為壇於繁升,受璽綬,即此地。又南樂縣亦有繁陽城,未詳孰是,宜並存之。

金隄驛在「大河」 之賓,今廢。

濬縣

雍榆城在縣西南十八里。《春秋》叔孫豹救晉,次於雍榆,即此。按《濬縣志》,今呼為甕城。

牽城,在縣北十八里。《春秋》「公會齊侯、衛侯於牽」 ,即此。

朝歌城,在縣西七十里。其南有糟丘酒池,漢因其密邇紂都,故名。

黎陽城,在縣浮丘山西三里。漢永平間陷為湖,惟臺存。

倉城,在縣西南三十里。漢袁紹於此聚粟。《隋書》「李密西保倉城」 ,即此。

枋頭城在縣西南六十里。淇水至黎陽入河,曹操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因名其處曰「枋頭。」 後石虎以苻洪為龍驤將軍,處於枋頭城,即洪築云。

永昌城在縣西北十八里,隋初置。按《濬縣志》,「在縣西北十八里。苻堅改枋頭城曰永昌,大業間廢。」

妹土在縣南。《書》稱「妹邦」 ,《詩》稱「妹鄉」 ,皆謂此。鹿臺在縣西,武王散鹿臺之財,即此。

天王臺在縣西,隋開皇四年築。

招鷹臺在縣西五十里。殷紂時虞人習鷹處,土人訛為「照影臺。」

濛鴻亭在縣大伾山南巔。金時防禦使建,有石刻。

歲寒雙秀亭在縣浮丘山西壁。按《濬縣志》:「在浮丘西巖,峭壁無隙,而雙柏挺出,因建亭其上。元時已有題詠,今亭柏俱廢。」

憩亭在縣長清門外衛河之濱。

偉觀亭在縣佛巖、龍洞之間。巖下有古柏數十株。元劉愻書「大伾偉觀」 四字。

宣聖講堂在縣淇門鎮。孔子適衛,嘗與弟子

講學於此

黎陽倉在縣大伾山北麓,李密嘗據此。按《濬縣志》:「隋煬帝漕河北之粟以餉京師,李密據之。唐宋皆仍其制。」 政和以後,大河南徙,始廢。懋功宅在縣觀音巖北,唐徐勣別墅。

富庶橋在縣南新鎮,有高阜曰「適衛」 ,次橋曰「富庶橋。」 相傳子適衛與冉有問答處。

鉅橋,在縣西五十里。武王發鉅橋之粟,即此。

《通志》
未載
编辑

《府志縣志》
编辑

淇門城在縣淇門鎮,金時設。

黃河古道,西南自石濟經黎陽遮害亭,走大伾山下,南為黎陽津。已詳《山川考》。

青壇在大伾絕頂平處。漢光武平王郎,還至黎陽,築壇祭告天地百神,刻石紀事。

《黎水書》曰:「我卜河朔黎水。」 即此。《傳》曰:「河朔黎水,河北眾水交流之內也。」 今水湮沒,不能詳其所出。

宛水,按《水經》「淇水逕枋城南,東與宛口合。」 宛水上承淇水,今湮。

宿胥故瀆在縣南五十里。《水經》曰:「魏武開白溝,因宿胥故瀆而加其功也。」 今湮。

天然石樽在大伾,北巔上容酒斗餘。

《石上古柏》,在大伾東巖石上,挺生盤石,毫無寸土,不計年矣。

天成聖功橋在故黃河黎陽津。宋政和五年,都水使者孟昌齡建,徽宗賜以此名,群臣表賀。今圯,無可考。

永濟渠在縣北十里。隋大業四年開,今廢。袁譚城,在縣西南三十里。今呼為「團城。」

曹操城與譚城鄰

紫金城在紫金山外

裴家莊寺在縣西北四十里。明太祖龍潛時,嘗遊此寺。僧異之,供奉甚至。及即位,召為都綱,俾世襲。今廢。

濬州城,在浮丘山上。宋天聖初,避水築此,今廢。

鷹犬城,在衛縣東。傳為紂養鷹犬處。

鯀隄,在縣東鯀,治水時築。

糟丘酒池,《括地志》云:「在衛縣西十三里。」 今入淇版矣。

涼馬臺按《晉書》,「慕容垂自涼馬臺結筏以渡,明日至鄴」 ,即此。

「杏花臺」 在大伾山、浮丘之間。金時富人所築,以資遊觀者。

遮害亭,在縣南五十里。昔人築之以障河流者。漢賈讓《治水三策》云:「決𥟖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 是也。

「中軍亭」 :在大伾絕頂,李密建,以瞭敵者。今存四巨礎。

觀瀾亭在浮丘山巔。明萬曆時,知縣任養心建。衛河經其下,可俯而窺。今廢。

「清白堂」 「在舊州治。」

「陽明亭」 在大伾絕頂書院內。明新建伯王守仁建。

「懷古亭」 在大伾北巔。

《雲半山房》在大伾東巖。明知縣張肯堂建。「藹藹亭」 在大伾山「雲半山房」 南。明知縣張肯堂建。

紫來亭在大伾東巖,憑虛結構,不異空中樓閣。

滑縣

帝丘城在縣北七十里土山村。《春秋?僖公三十二年》,衛遷于帝丘。胡安國曰:「帝丘,東郡顓頊之墟。」 按《開州志》,帝丘,即古顓頊之墟,在開州境內。然當以在滑縣為是,故不另載。

韋城,在縣東南五十里。即「殷諸侯豕韋氏」 之國。

滑臺城,在縣東二里。衛靈公築。

平陽城,在縣韋城西二十里。《春秋》孔悝為蒯瞶所逐,載伯姬於平陽,即此。

訾樓城在縣西南六十里。《春秋》邢人伐魏,取訾樓,即此。《明一統志》云:在舊長垣縣西北六十里。《府志》云:當以在滑縣為是,故不另載。

古鉏城,在縣東六十里。《左傳》「后羿自鉏遷於窮石」 ,即此。

沙店城在縣西南二十里。宋都統制王產屯兵處。

向固城在縣西北十里。唐都督府兵、宋州兵、埽兵並屯此。又按《濬縣志》,「向固城在濬縣南十五里。」 當以在滑縣為是,故不另載。

故衛南縣,在縣東六十里。《春秋》為楚丘衛,文公徙此。隋初,置楚丘縣,後改衛南。金省入白馬縣。

故白馬縣,在縣南二十里。本漢之漕邑,隋以來為滑州附郭邑。

宣房宮,在縣北十里苗固隄上。一名「瓠子宮。」 漢武帝塞瓠子,築宮隄上,曰「宣房。」

相公臺在縣南門外龍潭東。宋陳堯佐建。回鴈亭在縣治。宋歐陽修守郡時建,有詩云:「晴天仰見鴈已回。」 後人因以名亭。

冰堂在縣治,宋歐陽修守郡時建,嘗造酒,名《冰堂春》。

「大閱堂」 在縣,宋梅摰知滑州時建。

楚丘在縣東六十里,即衛南縣。《春秋僖公二年》,齊桓公城楚丘,即此。又按《開州志》,「楚丘在開州西南。」 然當以在滑縣為是,不另載。

石丘在縣南五十里。相傳孟子遇宋牼處。袁曹遺壘在縣北十五里魚池東。每大營左右環以二小營,大營九,小營十八,土人呼為「九圈十八漯。」

孔村在縣東五十里。相傳孔子適衛過此。岳村在縣城南。相傳宋岳武穆戰勝金人處。畫舫齋在縣治內。宋歐陽修建。

白雲茅屋在縣瓠子隄上,元宋納歸隱處。

《通志》
未載
编辑

《縣志》
编辑

南濮陽城按《縣志》,「東郡屬兗州,晉武帝封子允於此,以東不可名國,有濮陽縣,故名濮陽國。」 西濮陽,唐大業初廢入衛南縣,今焦二寨有遺址。

臨河縣,在縣北六十里。古東黎縣也,以南臨黃河,故名。晉天福七年,隸澶州。今在滑縣境內,有王莽河、古淇河及顓頊陵廟在焉。

靈河縣在縣南四十里靈河村。隋置靈昌縣。唐改曰靈河。《明一統志》:「宋省入白馬縣。」 今名靈河鎮。

古酸棗縣,在縣西南十五里。韓襄侯滅鄭所都。

須城,楚丘東南二十八里。《詩》曰「思須與曹」 ,即此。

白馬城,在白馬津東南。衛文公東徙,渡河都之。

滑臺小城,高昌築,苻堅後,翟遼據之。

董固城,在縣南七里。金廣威將軍屯營。或曰「漢董卓據此。」

大城,在縣東北五十里,地名「牡丹村。」

赤眉城,在縣東二十四里。漢赤眉帥樊崇築。麻王城,在縣東六十里。有大塚,俗呼「麻王天子墓」 ,南有麻城營。

黃河渡口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老河寨,傳言漢壽亭侯出五關渡河處。

逯明壘,石勒將軍逯明築,故名,址尚存。

王鐵鎗寨在縣北三十里。五代王彥章與段凝屯兵於此。彥章善鐵鎗,故名。

牛星丘,在縣東南二十里。《漢志》:「武帝時,有斗牛星落此,夜嘗見火。」 今南有星落村。

京觀一名骷髏臺。漢東郡太守翟義起兵誅王莽,莽殺其眾,築此以威眾。按《漢書》:「京高丘,觀如闕形,以懲淫慝也。」 義舉義兵,莽夷三族,誅及種嗣,不軌之甚,而乃以此名之,君子惜焉。滑臺宮,史傳魏顯祖十七年建,十九年幸滑臺。

仁風樓晉袁宏建,為奉揚仁風之所,今沒。魏徵宅今廢,即東尼寺。

慈恩寺塔,有唐韓愈、李翱、孟郊、柳宗元同登題名在城內,今失其處。

節堂唐李德裕建

滑州舊驛唐初建在城西,舊址今廢。

大廳,唐開元中李邕建。中有「《賈相公遺像》《杜太尉刻經》石」 ,今不存矣。

鹿鳴臺在城內。南宋寧朔將軍王元謨「自滑臺之鹿鳴」 ,即此。

稽古堂元杜金吾建,今廢。

清理堂元令元起建,今廢。

挹翠堂元守張雉垣建,今廢。

清風樓宋梅摯建,元守杜金吾重修,今廢。玩花樓在縣治後。傳為蔡京遊玩之地,廢址猶存。

滑臺在縣西北。舊有臺高一丈,週圍十六步,今墟其址相傳周公測影於此,故又號「測影臺」 ,滑臺得名因是也。

韓王臺有二,並在酸棗南一十六里。孫楚《韓王臺賦》云:「酸棗縣門外,左右有兩故臺。」 故老云:「韓王聽政之觀也。」

瀟湘亭址不存

來鳳亭元守張雉垣建,今廢。

爛柯亭元守張雉垣建,今廢。

天慶觀有宋龍圖閣學士梅摯題名,今廢。梅龍圖溪園梅摯建,今廢。

黃塔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遇旱祈雨於此,頗驗。

江井在舊韋城中。六大井,皆隧道下,俗謂之「江井。」

黃河故道,在縣西二里。北盡縣境,東北有苗固、魚池、蔡胡諸漯,皆河經流處。今河南徙,舊道淤矣。

《豢龍井》在廢韋城內東南隅,即古豢龍氏之鄉。

《八角井》一名「新井」 ,在城外北濠下。唐貞元中,節度使賈眈鑿。

靈平埽,元豐元年,塞曹村決河,名其埽曰「靈平。」 以上四條俱詳《山川考》。

東明縣

漆園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莊子嘗為吏於此。

五霸岡,在縣東南五十里。《春秋》諸侯會盟於此,故名。

《通志》
未載
编辑

《縣志》
编辑

南舊東明廢縣在縣南三十里。南《東明集》迤北即舊志所謂東明鎮,遺址尚存。

西舊東明廢縣,在縣西十五里。西東明集,即舊志所謂「雲臺集」 也。

冤句縣在縣東北東臺里李家屯,有莊子墓,墓前有觀址,今有靈泉湧出,深丈許。

南華縣,在縣東十里許西臺。以上二縣,《通志》俱入長垣,當以此為是。今並存之。

舊濟陽廢縣在縣西南十里滿城村迤西,故武父城也。城在濟水之陽,故名。「光武生濟陽宮」 ,即此。

平丘廢縣在縣南五十里平堽坡。東。漢為平丘縣。《一統志》陳留有平丘,在縣西北九十里,正當東明之境。

戎城在縣西南十里。按《水經》,濟水「東過戎城」 ,即此。俗訛為「盈」 ,今復名滿城。

外黃城在縣西南四十里。《黃堌集》漢時為縣。煮棗城,在縣東十里。《史記》蘇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東有煮棗。」 徐廣云:「在濟陰冤句。是也。」 龐居士莊在縣東南六十里舊賢寺後。居士漢時人,世居此,修行證果,遺莊尚在。唐開元間,建寺其前,因名舊賢。

東臺,在縣東北十五里,即古冤句縣。《明一統志》作「古南華縣。」

西臺在縣東北十里,即古南華縣。

文臺,在縣東北數里。冤句故縣,俗傳晉文公行樂處,故名。《烈士傳》曰:「隱陵君施酒文臺。」 即此邑。

秦臺,在縣西南二十里。秦始皇東遊至此,昏霧四塞,因築臺以壓之,迄今名曰「秦臺。」

雲臺,在縣西南十五里。

霸王臺,在縣北五十里。秦圍趙,楚懷王遣宋義、項羽救之,駐軍於此,築臺。

康王臺在縣南五十里。靖康間,金圍汴時,康王總率河北募兵入援,築臺於此駐軍。

《荊臺三田》,哭紫荊處。

漢軍營在縣東南六十里,大馬王家村迤東。俗傳漢高祖領軍經此,因暫駐焉。有軍騎一大馬,故以「馬」 名村。

垂都,在故冤句縣界,《史記》云「垂都焚」 ,即此。內有垂亭。

黃陵岡,在縣東南八十里。

黃軍營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奉命取河北,自中灤渡河,遣宜春侯黃彬出大名府路。彬駐師大善集西南三里,依河而陣,檄諭諸縣,皆望風降服。不血刃而大名遂定,因名其地曰「黃軍營。」

《牧豕澤》,東漢吳祐年二十,常牧豕於澤中行吟經書。遇父故人,謂曰:「卿二千石子,而自業賤事,蹤子無恥,奈先君何?」 祐辭謝,守志如初。後舉孝廉。

白雲仙洞,在縣東二十里白雲山。相傳為張良辟穀處。

開州

顓頊城在州東郭里。又按《滑縣志》,「顓頊城在滑縣界廢臨河縣東北三里。」

鹹城在州東南孟里。按《開州志》:「春秋文公十年,叔孫得人敗狄人於鹹」 ,即此。

鄄城在州東鄄城鄉。以上二城並衛卿大夫食邑。

須城,在州西南。《詩》曰「思須與漕」 ,即此。

濮陽故城在州西南

密城,在州東南七十里。李密別壘。

龍淵宮在州西別駕里。漢武帝築,一名「赤龍渦。」

濮陽樓舊在州治,漢乾祐中移就州南三里德勝寨故臺。或云「宋改澶州為開德府時建。」 「披雲樓在州治後,宋真宗幸澶淵時建。」

遙碧亭在州治西南,五代時建。

昆吾臺在顓頊城內。昆吾當夏時嘗霸諸侯。按《清豐縣志》,「昆吾臺在清豐縣界頓丘左,相傳夏時築。」

重華臺在州南。昔衛靈公築,即仲叔圉諫言處。

霸王臺在州東南十里。舊傳「楚懷王遣宋義、項羽救趙,駐此築。」

旄丘在州西南。《詩》曰「旄丘之葛兮」 ,即此。按《滑縣志》,「旄丘在廢臨河縣西四十步。」

瑕丘在州南二十里。《記》稱「公叔文子登瑕丘,蘧,伯玉從」 ,即此。

德勝寨,在州南三里。漢乾祐初,自夾河移澶州於此。周世宗又遷於夾河,與德勝寨南北相直,故居人有南澶「北澶」 之目。

御井在州治南,宋真宗駐蹕此。

宋真宗迴鑾井在州治南。

《通志》
未載
编辑

《州志明一統志》
编辑

長樂亭在長樂里曹家莊,相傳顓頊避暑亭。澶淵故城,在州南義井里,俗呼「澶州坡」 ,春秋時諸侯會盟之地。

濮陽舊治在州治西南。舊《志》:「後魏置,隋改昆吾縣,後改濮陽。內有尊美堂,明時為太僕行署。」 德清城,在州五十里凌家店。晉天福中,移澶州於德勝寨,以故澶州置頓丘鎮,尋改為德清軍。

昌胡城在州東北岳村里,今為昌胡村古河口,距城二十五里,即臨河縣地。宋時河決,昌胡始廢。臨河,今半入滑。

五鹿城在州南三十里。《左傳》:「晉公子重耳之衛,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 又按:《一統志》,五鹿墟在大名府東。

皇城在州治後。宋景德時,真宗駐蹕於此。瓦屋在州城西南。《春秋》:「周桓王五年秋七月,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

延丘在州東南文堽里。相傳吳使延陵季子札聘魯適衛,經遊此地,因名。

泥中在州南。昔黎侯失國,寓於衛,居此。《寰宇記》云:「澶州臨河縣,漢為黎縣。」 按《滑縣志》:臨河在縣北六十里,古東黎縣也。隋開皇五年置臨河,以南臨黃河,故名。據此,則昌胡城與泥中同屬臨河矣。

鐵丘在州北五里。《左傳》杜預曰:「戚城南有鐵丘。」 《春秋》:哀公二年,晉趙鞅帥師,及鄭罕達戰於鐵丘。

清丘在州東南長樂里。《春秋》「宣公十二年,晉人、宋人、衛人、曹人同盟於清丘。」

楚王臺在州南。項羽救趙,駐軍於此。

黃河故道在州治南。又長垣縣南六十里,清豐縣西五里及廢東明縣南五十里,皆有故道。明正統十三年,河決陽武,循故道至開州南一百二十里,東流抵濮州,過張秋入海。其流奮激,聲聞數里,其俗名《響口子》。

瓠子宮在州西南,漢武帝時築。

烽火臺在東南澶、濮之間,瀕河遠近皆有土臺,連絡相望。蓋宋時因契丹入寇,置烽火於上。潛龍宅在澶州故城,唐明宗微時居此。

御店在澶州故城內,宋太祖、太宗微時邸舍,徽宗時改名「潛德觀。」

「迴鑾碑」 在州治南,有宋真宗迴鑾詩碑亭,明時重建。

愛景堂在故澶州城,宋何承矩築。

「觀鳧」 亭在杏岡。知州朱紈建。

仰止亭:在州治南。州同潘塤建。

「療鶴」 亭:在州署內,知州尹耕建。

長垣縣

古匡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子畏於匡,即此。長羅城,在舊長垣縣西南三十里。漢武封常惠為長羅侯,即此。

鶴城,在縣西十八里。衛懿公養鶴處。

古南華縣城在縣北十五里,有古臺址。按《東明縣志》有「南華縣」 ,似當以「彼」 為是,故兩存之。古冤句縣城,在縣東北十里,有古臺址。按《東明縣志》有古冤句縣,似當以彼為是,故兩存之。康王臺,在縣南五十里。金圍汴,康王募兵入援,駐此。

秦臺,在縣西。秦始皇嘗行幸至此。

平丘在縣南。《春秋》昭公十三年,「會於平丘」 ,即此。

《通志》
未載
编辑

《府縣志明一統志》
编辑

長垣故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本秦置,唐廢入匡城縣。

漆城,在舊縣西二十里。《竹書紀年》:「邯鄲伐衛,取漆」 ,即此。

蒲城即今縣治。《春秋》:「齊侯、衛侯胥命於蒲家,語子路為蒲宰。」 即此。金、元長垣縣舊治柳家村,明徙治此。

東明城在縣東四十五里。本漢東昏縣,莽改曰「東明。」 東漢復曰東昏。宋初,置東明縣,屬開封府。金徙於曹州濟陰縣西。明朝入開州。

婦姑城在舊縣西南七十里。隋於此置匡城縣。宋改長垣縣。金始遷縣於柳蒙村,此城遂廢。宋時長垣縣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柳蒙村。學堂岡,在縣北十里。相傳孔子嘗過此講學。舊有祠,設孔子像,而以子路、曾晢、冉有、公西華侍坐,謂「四賢」 言志於此。

墳墓附

本府。元城縣附郭。

漢王翁孺墓,在故城東二百步。翁孺,孝元皇后祖。

晉束晳墓,在束館鎮。《晳》,尚書郎。宋劉忠定公墓,在府城東北三里。

郭申錫墓在孝義鄉,宋待制也。

劉總管墓,在府城北二十五里。

畢節度墓,在府城北五十里。

大名縣

唐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墓在縣北十八里。周劍甲墓在縣南八里。周太祖臨崩,遺詔「葬劍甲於此。」

宋贈駕部郎石知謙墓在縣北十八里。

元魏國公李益立山墓,在臺頭里。

參政李觀墓在《李益》墓南。

「王伯益墓」 不詳其處。

侍郎金良墓在縣北十五里。

「雙塚」 在李茂隄前百餘步,方三畝,巋然突立,中若一界,故名。蓋古人之墓,今不詳其自矣。明大學士成文穆公墓在縣北靖家口橋北,《南樂縣》。

倉帝陵在縣西三十五里吳樓村。倉帝名頡。赫胥陵在縣東四十里胥平、「胥方」 二邨之間。晉王清墓在縣北三里。清為晉奉國將軍都虞候,開運時契丹南侵,戰死葬此。

唐張公謹墓在縣西三十五里王村。

宋韓義墓,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金防禦使李國棟墓在縣東一里。

元處士張淳墓在廢縣西南二里。里中稱淳為「夢山先生。」

僉省王珍墓在縣西二里。

傅處士墓,在縣北八里岳儒固村。

秦公墓在縣東北八里。秦公,昭遠將軍,元至正間,葬

明通判累贈大學士魏怡墓 在縣南關外內葬。長子兵部侍郎魏允貞、次子吏部主事魏允中、季子刑部主事魏允孚,孫大學士魏廣微,俱奉敕修。

魏縣

漢司隸校尉葢寬饒墓在縣東南八里許《清豐縣》。

子路墓在縣西南三十里趙讓村。按子路墓在大名境者三:一在清豐縣,一在長垣縣東三里,一在開州北戚城之東。未詳孰是。

孔悝墓,在頓丘城北三里。《春秋傳》云:「孔悝,衛卿,死葬於此。」

「審食其塚」 ,今不知其處。

「魏劉伶墓」 ,在武強鎮北三里。

杜康墓,在武強鎮北一里。

唐張果老墓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新莊集》南。「果老有仙術。」

宋晁學士宗懿墓,在縣東四十五里。

元彭公墓,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內黃縣

商中宗陵,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亳城東。

楚宋義墓在縣北楚王鎮。秦末章邯圍鉅鹿,楚以義為上將軍救趙,項羽殺之,葬此。

欒尚書墓,在縣西四十里伏恩村。

王伯當墓在縣。伯當為李密副將,死稠桑之難,葬此。

濬縣

皇帝墓,在縣白祀山西麓,塚高大,巨碑無字,似殷、武以下諸陵。

殷紂王墓今名「紂王窩」 ,在故衛縣西淇河內,其下水深不可測。

周趙宣子墓在縣白家村北岡。宣子晉大夫子貢墓,在縣大伾山東麓。舊傳在大伾山東南三里許。

漢五女墓,在縣大伾山北麓。相傳,漢太倉令淳于意無子,有五女,意卒,女緹縈與妹葬之。李密墓,在縣大伾山西麓。密隋末起兵,後被唐誅,其舊將徐世勣表請其骨葬焉,魏徵為銘。桑弘羊墓,在善化山下。

明王越墓在縣大伾山西。越太傅,諡「襄敏」 盧楠墓在縣大伾山北。

滑縣

顓頊陵、帝嚳陵,並在縣東北鮒鰅山之陽,載《祀典》。

盤丘,在縣東二十里,係古塚,莫考。傳言「盤古塚」 、「盤庚塚」 ,俱非。

師延丘,在縣延,紂樂師,武王殺之於濮州,即今之梁邨廩丘,相傳為羊角哀左伯桃塚。

蒼舒塚,在縣東北八里。舒,衛大夫。

晏子塚,在縣南四十里,未詳何人。俗傳為「晏嬰塚」 ,未知是否。

惠子塚在縣東五里沙河村。惠子,梁惠王相。莊丘,在縣南七十里。傳言莊公塚,未詳。

聶政塚,在縣南四十里。聶政刺客。

漢魯丘,在縣南七十里,相傳為魯元王塚。張平塚在縣東五十里,或曰張良父,未詳。七女塚,《郡國志》云:「昔盧氏居此,無男,有七女,父亡,以家財相讓,不取,自投水中不沉,皆葬於酸棗。」

顏良塚在魚池村

隋韓擒虎墓在縣小韓村。擒虎,上柱國。

韓淳墓,在縣北二十里。淳,將軍。

滑伯墓在縣治。或曰「古滑氏繕城者」 ,或曰「隋將軍王景死王事,葬此。」

橫村墓韓擒虎母墓。語云:「生於橫村,葬小韓。」 馮丘,在縣東四十里。相傳為馮道墓,未詳。李師中墓,在縣西南五十里。

明宋訥墓在宋家林。訥,明洪武時國子監祭酒。

祁伯裕墓在縣南。伯裕,兵部尚書,諡「敏惠。」 《東明縣》。

周太公墓在縣南四十里郭家屯。按本縣志,郭家屯,舊名姜照村。《一統志》云:「咸陽、臨淄、范縣皆有公塚」 ,恐咸陽為是。葢公封齊而未嘗之國,此必衣冠塚耳。元初尚有敕修廟宇。

晏子墓在縣西南四十里。按本《縣志》作「晏嬰塚。」

莊子墓,在縣東北十里漆園城內。

王孫賈墓,在城東五里,俗名「王孫孤堆。」

陽貨墓,在縣東三十里《陽進集》。

齊王塚在縣西南二十里許。舊傳為田橫墓。考之史橫死洛陽,當不在此。按齊王田儋死臨濟亭,或此。按《長垣縣志》亦載齊王墓,或亦以為田儋墓。今未詳孰是,宜並存之。

漢吳恢、吳祐墓在縣西二十里吳家村。恢,南海太守;祐,齊相。

單雄信墓在縣治內東北隅。

小單墓,在縣東南十里。上有古剎,俗傳為「雄信之子。」

符單墓在縣東南七里。俗傳為雄信之婿。明朱旺墓,在舊縣南十里。旺,威寧伯。

八義墳在縣北關外里許。王民田美等八人俱無子,結為兄弟,置塋一所,異姓同葬。時稱為「八義園。」

考證

開州

柳下惠墓在州東南柳村里。

展雄墓在州東展丘里,即柳下惠之弟。

閔子墓在州南百里,地名損城,塚如覆廈。按《東明縣志》,「閔子墓在東明縣北二十里,厥土堅剛,徑五十畝,其地因名損城。塚旁有祠,有司歲時致祭。」 或曰:東明有閔子墓,特葬衣冠之處也。茲不另載。

公西華墓在閔子墓東二十餘步,墓旁有西華村。按《東明縣志》,「公西華墓在東明縣境,閔子墓東二十餘步。」

漢汲黯墓,在州西南。黯,淮陽太守。按《滑縣志》:「汲黯自淮陽歸,葬於滑縣。今有塚在境內。」 五代王彥章墓,在州南徐鎮里。彥章大將元郎真人墓,在州洪洋山。

李家奴墓元贈冀國公

明趙廷瑞墓在州西南七里。廷瑞,尚書。

王崇慶墓,在州東南三里。崇慶,尚書。

郭忠烈墓在郭家莊

大理寺卿李玨墓,在州西六里。

太保董漢儒墓在州西南五里。崇禎二年敕建。

長垣縣

夏關龍逄墓在縣南龍城,相傳為關龍逄讀書處,邨名曰龍相。土人掘地得石,文曰「龍逄。」 周蘧伯玉墓在縣南瓦棚村。

衛靈公墓在縣東北十里牆裏村。按《莊子·則陽篇》:「狶韋曰:『夫靈公也死,卜葬於故墓,不吉,卜葬於沙丘而吉。掘之數仞,得石槨焉。洗而視之,有銘焉,曰:『不馮其子,靈公奪我里』』。」 公遂奪而埋之。今墓即此地,其云沙丘,豈以墓傍多沙田也與?

戰國齊王墓在縣南龍相村,即龍城。舊有廟,或以為田儋墓也。昔年有耕者得瓦酒器,不類今時。有古劍,一應風滅,化花磚砌闀。門中空洞,旋即用土閉之。

英王墓在縣西青岡寺前。相傳為英王墓。其事未詳,亦不記年代。

元許元帥墓,在縣東十里。

明胡侍郎錠墓,在縣西三里。嘉靖年賜葬。李封侍郎棟墓,在縣南十里,萬曆年賜葬。。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