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15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五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五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五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五十一卷目錄

 宣化府部彙考三

  宣化府城池考

  宣化府關梁考

  宣化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一百五十一卷

宣化府部彙考三 编辑

宣化府城池考 编辑

本府。宣化縣附郭。

宣化府城池 ,本元宣德府城。明洪武二十七年,谷王命所司展築。周圍二十四里有奇,門七:東曰安定,西曰泰新,南曰昌平,曰宣德,曰承安,北曰廣靈,曰高遠。後止留四門,其宣德、承安、高遠並窒之。宣德初,永寧伯譚廣來鎮,增建城樓、角樓各四,鋪宇百七十二間。正統庚申,都御史羅亨信疏請磚石包甃,至丙寅秋「九月,工始完。其城厚四丈五尺,址甃石三層,餘用磚砌。至垛口高二丈八尺,雉堞崇七尺,通高三丈有五尺,面闊則減基之一丈七尺。四門之外,各環以甕城,甃砌如正城之法。甕城之外,又築牆作門,設釣橋,遇警則起,以絕姦路。隍塹淺狹,尚有待於濬滌。復即城東偏之中築重臺,建高樓七間,崇四」 丈七尺餘五寸,深四丈五尺,廣則加深二丈五尺五寸焉。上置鼓角漏刻,以司昏曉晝夜十二時之節,俾人知警動而不懈于經理。其簷二級,南扁曰「鎮朔」 ,北扁曰「麗譙。」 隆慶二年加修。後,築城外四圍土垣,復修四甕城樓製四面垛口。

皇清康熙十五年重修,三十八年補修,四十六年又

重修

外州縣。按:赤城縣即赤城堡,萬全縣即萬全右衛,龍門縣即龍門衛,懷來縣即懷來衛,蔚縣即蔚州衛,西寧縣即順聖西城,懷安縣即懷安衛。以上七縣俱無《志》,今悉依各堡衛城池舊制。

赤城縣城池 高二丈九尺,周圍三里一百四十八步。城樓二,角樓四,城鋪十四,門二:東曰「崇寧」 ,南曰「大定。」 明宣德間,陽武侯薛祿、景泰初,都督楊洪修甃。

萬全縣城池 高三丈五尺,方六里三十步。城樓、角樓四,城鋪三十二,門二:南曰「文化」 ,北曰「德勝。」 南一關,明洪武二十六年磚石包甃。

龍門縣城池 高二丈五尺,方四里五十三步。城樓二,角樓四,城鋪二十六,門二,南曰「迎恩」 ,東曰「廣武。」 明宣德六年築南一關,俱磚甃。

懷來縣城池 高二丈九尺,方七里二百二十三步。城樓三,角樓四,城鋪二十八,門三:東曰明靖,南曰寧恩,西曰「永安」 ,本元舊城,明永樂二十年展築。正統初,遊擊將軍楊洪石甃。

蔚縣城池 ,周大象二年築。明洪武七年,指揮周房因舊址重築。城高三丈五尺,堞六尺,四面各建城樓,下則闢門以通耕牧。樓俱「三級五楹。城四角各有樓,如門制。敵臺樓二十有四楹,級殺之。更鋪間樓一,置門外,仍建甕城。城亦設小樓,則二級一楹。門三:東曰安定,南曰景仙,西曰清遠。」 北故無門,而樓則與東、西、南並峙,城外包以磚石,高厚峻整,極為完固,屹然燕代巨防。嘉靖間,巡撫御史閻鄰、胡宗憲因城樓圮壞,相繼修飭。

西寧縣城池 ,明天順四年築,周圍四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廣二丈。門三:東曰「定遠」 ,西曰「鎮遠」 ,南曰「朝陽。」 城樓三,城鋪十四。嘉靖二十四年,參將楊鉞重修。

皇清康熙七年修葺。

懷安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五年築,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二尺。門四:東曰迎恩,西曰思惠,南曰永安,北曰鎮寧。城樓四,角樓四,城鋪五十三。隆慶三年,磚甃。

「延慶州城池 ,城高二丈二尺,周圍四里零一百三十步。雉堞七尺,垛口三尺五寸,厚四丈三尺,池闊二丈,深一丈餘。」 門三:南門曰「奉宣」 ,北門曰「靖遠」 ,東門曰「『致和』。明天順七年,以磚石甃砌保安州城池 。城周圍七百九十四丈,連女牆高三丈五尺,壕一道,深二丈五尺。明永樂十三年,指揮王禮因舊補築。嘉靖四十四」 年,知州賀溱、守備周應岐重修,後增開東門

皇清康熙五年,知州甯完福因《堪輿家》言「不利塞東。」

門,築垣以示永閉。三十七年重開。

東路:按宣府舊制,各堡衛分為四路,以營衛統之。而每堡每衛因地近邊,俱設城池防禦。其各路堡衛詳列於後,以備參考。

考證

保安衛城池 明永樂年間建,景泰二年重築。周圍七里十三步,高三丈,廣二丈二尺。門三:東曰德化,南曰迎恩,西曰「鎮靜。」 城樓二,角樓二,城鋪七。

永寧衛城池 明永樂甲午年建,周圍六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三尺。門四:東曰迎暉,西曰寧靖,南曰宣恩,北曰「威遠。」 城樓、角樓各四,嘉靖年重修。

柳溝堡城池 ,周圍二里一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門四:東曰迎恩,西曰保障,南曰便門,北曰「清漢。」

靖安堡,城池 ,周圍二里一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門二:南曰迎恩,西曰「崇慶。」

周四溝堡,城池 周圍三里,高三丈五尺,廣二丈二尺。南門曰「迎恩。」 東西關門二。

四海冶堡城池 周圍二里,高二丈八尺,廣二丈三尺。門二,北曰迎恩,南曰「迎薰。」 城鋪十一。明弘治十二年石甃。

礬山堡城池 ,周圍二百四十五丈,高三丈,廣二丈。門二。

土木堡城池 ,周圍三百五十七丈,高三丈五尺,廣二丈。南門曰「鎮靜關堡」 ,高二丈五尺,長五里八十五步。東門曰土木堡,西門曰「土木驛。」 榆林堡城池 ,周圍二里三十九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二尺。東門曰「榆林堡。」 南門曰「鎮安關堡」 ,高二丈五尺,長二里七十五步。東門一座,西門一座,曰新榆林堡。

北路

獨石城池 明宣德元年,陽武侯薛祿奏請「元上都舊開平,移治獨石,委指揮杜衡修築,磚石包甃,周圍五里九十二步,高四丈,廣二丈五尺。門三:東曰常勝,西曰常寧,南曰永安。」 城樓四,角樓四,城鋪八。嘉靖三十六年重修。

靈州堡城池 即金望雲縣。明宣德五年重築,周圍三里一百五十八步,高二丈八尺,廣二丈二尺。門二,東曰鎮清,南曰「景和。」 城樓三,角樓四,城鋪十七。景泰二年,甃以磚石。

馬營堡城池 明宣德七年築,周圍六里五十步,高二丈七尺,廣二丈二尺。門四:東曰宣文,西曰昭武,南曰懷仁,北曰廣義。城樓四,角樓四,城鋪二十四。正統八年,甃以磚石。

鎮寧堡城池 。明弘治十一年築,門一。萬曆十一年,磚甃。

鎮安堡城池 ,明成化八年築,門一。萬曆十五年,磚甃。

龍門所城池 明宣德六年築,周圍四里九十步,高二丈六尺,廣二丈。門二:南曰敷化,北曰「統政。」 城樓七,角樓三,敵臺八,城鋪十五。南一關,高二丈,方一里三十步。隆慶四年重修。

滴水崖城池 明弘治九年築,北據懸崖,崖水瀑布而下,因以名。堡。周圍三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四尺,廣二丈。門二:南曰「望京」 ,西曰「翊鎮。」 門樓二,角樓四。嘉靖二十九年重築。

葛峪堡城池 ,明宣德五年築,周圍三里三百步,門二,城樓三,城鋪四。萬曆六年磚甃。

趙川堡城池 ,明宣德三年築,周圍二里一百八十步,門二,城樓一,城鋪四。隆慶五年,磚甃鵰鶚。堡城池 ,明永樂年間築,周圍二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八尺,廣二丈,門二,南曰「臨流」 ,西曰「清遠。」 宣德六年重修,隆慶四年增修。

長安嶺城池 ,明永樂九年築,周圍五里十三步,高三丈,廣二丈。門二,南曰「迎恩」 ,北曰「拱宸。」 城樓四,城鋪十三。正統年間,磚石包甃。

西路

張家口堡城池 「明宣德四年築,周圍四里,高二丈五尺,廣二丈,門二,城鋪十。成化十六年展築,萬曆二年磚甃。」

萬全左衛城池 明洪武二十五年築,周圍十里,高三丈五尺,廣二丈四尺。門二:東曰「迎恩」 ,南曰「永安。」 城樓四,角樓四,城鋪四十。正統元年,包甃。

膳房堡城池 ,明成化十五年築,周圍一里三十步。嘉靖十二年展築,共周圍二里有奇,高三丈,廣二丈,門二。三十二年重修,萬曆元年磚甃。新河口堡城池 ,明宣德年間築,周圍二里二百二十步,高二丈八尺,廣二丈。南一門曰「迎恩」 ,嘉靖六年增築,隆慶五年磚甃。

柴溝堡城池 明正統二年築,景泰、成化間展築,萬曆二年磚甃。

洗馬林堡城池 ,明宣德十年築,周圍四里五十三步,高二丈六尺,廣一丈八尺,門二:南曰承

恩。西曰「觀瀾」 ,城樓二,城鋪六。隆慶五年磚甃。西陽河堡《城池 》,明正統五年,因舊修築,周圍一里八十二步,高二丈六尺,廣一丈七尺,門二。東曰「宣武」 ,南曰「永安。」 城樓二,角樓四,城鋪四。成化十年展築,萬曆三年磚甃。

來遠堡城池 ,明萬曆元年築,四十一年磚甃。李信屯堡城池 ,明嘉靖十六年築,萬曆八年磚甃。

南路

順聖東城城池 明天順四年築,周圍四里,高三丈二尺,廣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三丈五尺。門三:南曰「永盛」 ,東曰「錦雲」 ,西曰「寶順。」 嘉靖四十二年重修,萬曆四年磚甃。

廣昌堡城池 明洪武十二年,磚石包築,周圍三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門二,南曰「迎恩」 ,北曰「寧肅。」 城樓二,角樓四。嘉靖戊午年重修。

桃花堡城池 ,明嘉靖四十四年築,周圍三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廣一丈五尺,門三。隆慶六年增修,萬曆十二年磚甃。

黑石嶺「城池 ,明正德三年築,周圍二百四十步,高二丈七尺,廣一丈八尺。萬曆元年,包石。」

宣化府關梁考 编辑

府總

天橋關口 在鎮城南一百八十里,南至懷來縣沿河口四十五里,與順天府宛平縣接界獨石口 。按《一統志》:「獨石在開平衛南,一石屹起平地,上可構數楹。」 明于謙《邊境藩籬疏略》:獨石諸城,外為邊境之藩籬,內為京師之屏蔽,尺寸進退之機,安危治亂之係。

紅塘口 明嘉靖二十年,敵騎由萬全右衛紅塘口入,南踰十八盤渡口,過蔚州,進薄廣昌。事聞,朝推兵部尚書樊繼祖為「經略」 云。

龍門關 在府東北八十里。明宣德三年,築堡關,在堡東五里。俯關下瞰,堡城若在平原。然溝河盤錯,雖近難越。

興寧口 有東、西北口,在衛東南三十里坌道口 ,自八達嶺而北,地稍平。五里至坌道有二路:「一自懷來衛歷榆林、土木、雞鳴三驛至宣府為西路;一自延慶州、永寧衛四海冶為北路。」 八達嶺為居庸之襟喉,坌道又八達之藩籬也。

老君關 在府城西南七十五里。

花兒梁 在府城正東七十五里。

李家梁 在府城正東七十里。

趙家梁 在府城正東七十里。

謝家梁 在府城西南五十里。

穆家梁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

西孫家梁 在府城正南一百五十里。

東孫家梁 在府城正南一百三十里。

侯家梁 在府城正南一百三十里。

劉家梁 在府城正南一百三十里。

郜家梁 在府城正南一百六十里。

水長梁 在府城正南一百二十里。

板甫梁 在府城正南二百里。

黃花兒梁 在府城正南一百五十里。

黃家梁 在府城正南三十五里。

邢家梁 在府城西南七十五里。

江家梁 在府城西南一百里。

堪家梁 在府城西南一百里。

太師梁 在府城西南一百十里。

王白梁 在府城正南二百十里。

普濟橋 在府城南五里,跨洋河。明正統年建。成化年間重修,後毀,改為「木橋。」

通濟橋 在昌平門東,正統十年建。

承恩橋 在昌平門外

報捷橋 在小東關外,成化年建。

孤山橋 在永寧城西十五里,跨媯川。

屠營橋 在永寧城東北五里,跨龍灣河。廣濟橋 跨溪河。明成化間,構木為之。萬靖畤倡作石橋。

通濟橋 跨沽河,初架木覆土。明嘉靖間易之以石,民居便之。

三橋 跨媯川

七里橋 在懷來城北七里,明弘治六年建。博濟橋 在保安州西南五里,明正統三年建。

鎮靜橋 在保安衛西門外,明嘉靖間建。武林橋 在保安衛南四十里,跨桑乾河,本武、林二姓所建。

順濟橋 在開平城南三里,明正統年建。樣田河橋 ,在龍門所樣田堡北四里。

新橋 在懷安城東北二十里,跨洋河,明景泰五年建。

七里橋 在懷安城西,城跨柳河,明弘治五年建。

萬固橋 在順聖西城,跨桑乾河。

渡口橋 在順聖東城二十里。

廣惠橋 :在府城南,跨洋河。

清水河橋 在府城西

得勝橋 在府城南關

安家臺橋 在府城南三十里。

普渡橋 :在府城東二十里。

廣靈橋 在府城北

安定橋 在府城東

昌平橋 在府城南

大新橋 在府城西

桂林坊橋 在府城儒學西,萬曆三十六年建。虎溪橋 在府城彌陀寺前。

東巷口橋 在府城朝天觀東。

南巷口橋 在舊府南

鼓手營橋 在府城關帝廟前。

皇城大橋 :在草場街東。

小橋 在大橋北

丁字橋 在小橋北

東巷橋 在丁字橋北

「草場」 西橋 在玉皇閣東。

西巷口橋 在書院西

善人橋 在延慶州西十五里,跨媯川。州民焦允中建。

雞鳴古橋 在雞嗚山右側,洋河左岸。石柱七十有五,東西橫列,長百步,闊十二步,柱高一丈,圍如之。《元虞集》云:「漢太守王霸欲作橋,會其地有兵役,遂罷。」

宣化府封建考 编辑

召公《奭 奭》,伯爵,周同姓,食采于召。武王克商,封于北燕。八世輔王居京師,至惠侯始之國。時上谷為北燕地,惠侯實治之。惠侯七傳至桓侯,皆以侯稱。桓侯傳莊公,莊公十九傳至文公,皆以公稱。文公傳易王。易王時,入戰國,僭稱王。傳子噲,噲傳昭王。昭王置上谷郡,築長城備邊。惠王、武成王、孝王至王喜,為秦所滅。自始封至亡,凡四十三傳。

燕王韓廣 廣,本《上谷卒史》「二世元年九月,以趙武臣遣將兵徇燕。燕豪傑勸廣王燕,廣自立後為臧荼所殺。立凡四年。」

燕王臧荼 。荼本燕將,從項羽入關,羽以有功,徙韓廣王遼,分薊、谷王荼。漢二年,韓信定趙,代荼降漢五年,反,攻上谷,下之,帝自將擄歸,遣酈商定其地。立凡六年。

燕王盧綰 。綰,高帝里人,有舊恩。帝既擄荼,遂立綰王燕。後綰通代相陳豨,謀叛,兵攻上谷。詔相國周勃等討破其軍于沮陽,綰亡。

羹頡侯劉信 。信,高帝伯兄子,從擊韓王信,為郎中。其母當帝微時惡于帝,帝靳其封,後以《太上皇言》封之。高后元年,有罪,削爵為關內侯。《羹頡》:山名,在懷來城東。

《上谷侯盧它之 》它之,故燕王綰子,景帝時降侯。三傳至孫賀,坐罪免。

上谷公張軌 。軌,安定烏氏人。永寧初,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以破鮮卑功,封上谷公。立十年薨,諡曰「武。」

《上谷公孟觀 》。觀,渤海東光人。以受賈后旨殺楊駿,封上谷公。後坐趙王倫黨誅。

永興侯陳慶之 。慶之,義興國山人。以功除「右。」

衛將軍,封永興縣侯,邑一千五百戶。諡曰武。子昭嗣。

懷安男《闌欽 》,欽,《中昌魏》人。大通間,以功封懷安縣男,邑五百戶,後進爵曲江縣公。

北魏

《上谷公紇羅 》,《紇羅》,拓拔氏,《神元皇帝》曾孫。道武即位,以援立功,賜爵為公,封上谷。

永寧侯酈範 。範,涿鹿人。世祖時,給事東宮。高宗踐祚,追錄先朝舊勳,賜爵「永寧男。以治禮郎奉遷世祖神主于太廟」 ,進爵為子,後復進爵為侯。

北周

永興公楊纂 。纂,廣寧人。從齊神武起兵于信都,以軍功稍遷安西將軍、武州刺史。自以功高賞薄,志懷怨憤。大統初,乃間行歸款。太祖即授征南將軍、大都督,封永興侯,邑八百戶。從太祖解洛陽圍,經河橋、邙山之戰,纂每先登,軍中咸推其勇敢,進爵為公。

龍門伯郭彥 彥,太原陽曲人。大統十二年,初選當州首望,統領鄉兵,除「帥都督、持節、平東將軍。」 以居郎官著稱,封龍門縣子,邑三百戶。後復增邑五百戶,進爵為伯。

長寧郡王儼 ,儼,太子勇長子。誕乳之初,以報高祖。高祖曰:「此即皇太孫,何乃生不得地雲?」定興奏曰:「天生龍種,所以因雲而出。」時人以為敏對。六歲,封長寧郡王。勇敗,亦坐廢黜。儼《昭訓》「雲氏所出。」 唐:

上谷郡王侯仲莊 。仲莊,蔚州人,為李光弼先鋒,授忠武將軍。僕固懷恩以朔方反,仲莊為都將,訓兵自守,號為「平射」 ,人畏其鋒。懷恩敗,郭子儀代之,引為腹心,封上谷郡王。

宣德王不答失里 ,元宗室。皇慶二年封。宣德,即今宣府鎮。

宣寧郡王阿憐帖木兒 ,元宗室。至順元年封宣寧郡王帖木兒不花 ,元宗室。至大四年以戰功封。

谷王橞 橞,明太祖第十八子。洪武二十五年封。後《靖難》兵既克懷來,宣府大震,王遁歸京師。及成祖定鼎北都,以宣府為畿內重地,遂遷國于長沙。後坐罪,廢為庶人。

永寧侯王天瑞 ,天瑞,萬全都司人。祖朝寀,萬曆六年選寀女為才人。九年誕皇長子晉恭妃。時寀先卒,官其子道亨錦衣僉事。二十九年立為皇太子,嗣位,是為泰昌。時妃薨,道亨亦歿。子天瑞襲爵,晉秩後軍都督,加太師,封永寧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